学校德育基本途径

2024-05-16

学校德育基本途径(共6篇)

篇1:学校德育基本途径

学校德育途径

 学校校德育工作要能真正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育中……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思想,各级德育管理者必须重视对德育途径的研究,充分发挥各种途径的作用。

一、学校德育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这是学校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特别是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政治课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

(二)班主任工作、年级活动、班级活动是进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指导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共青团、学生会活动是德育工作最有生气,最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途径。

(四)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五)生活劳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途径。(六)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环境是德育工作一条不可忽视的潜形途径。

各德育途径有各自的功能,缺一不可,也不能互相代替,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

当然,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与学校教育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增强了德育的实效。

二、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要途径(一)学校以教学为主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它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一项最经常、最基本的工作。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要渠道,是德育的主要途径。(二)教学所用时间最多

德育目标的实施受一定时间、空间的限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每周30多节课时,占学生在校时间的80%以上,其中政治课、校会、班会、团会活动共只有4节至5节,德育课与文化课的时间比例是1:7。同时从教师人数上分析,班主任、政治教师、德育干部与其他任课教师的比例是1:4左右。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工作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德育工作如果脱离了占学校工作中绝大部分时间、空间和任教人数最多的课堂教学,单靠少数班主任、政治教师、团队干部是完不成全面教育学生的任务的。

(三)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我们现行的教材,是根据各学科特点和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编写的,其中蕴含着相当多的直接或间接的德育因素。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早已认识到智与德是统一的,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人做人,“传道”与“授业”相结合,即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前苏联霍姆林斯基在谈课堂上的思想教育时也指出:“在讲理、化、数、生学科时,要引导学生沿着科学的艰险道路做一次富有探险精神,为真理而斗争为动机的旅行……在讲授文科教学的课堂上,要教师必须设法

 使学生不是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的知识需求者,而是对真理与正义的胜利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这些精彩的论述说明了各学科都应当结合一定的思想教育进行教学。

那么,各学科如何实现智育与德育的辩证统一,重要的就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归纳起来,各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

1、讲学科的发展史,讲学科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密切关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求学精神,引导学生向在科学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学习。

2、讲应用,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说明科学技术在我国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以此激发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发愤学习的积极性。

3、讲理论基础,可依据教材内容恰当地讲解其理论基础,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4、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习惯和顽强的意志。

(四)课堂教学渗透德育,通过课堂教学,能提高德育质量,增强德育的实效。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可以避免简单的说教,在为学生奠定基础知识的同时,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意志、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可以结合社会现状进行德育,这样有利于学生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科学的、严谨的治学作风,优秀的品质也会直接影响学生,这样就可提高德育的质量,增强德育的实效。

 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是道德的创造者,道德存在的目的, 道德的载体.1,从道德的产生或起源上看:道德是人为的(人是道德的创造者)道德不是神秘的上帝的创造物,不是先验的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本能,也不是自然界中本有的纯粹自然,必然性的客观规律.道德是人为的,是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主动地选择和创造的.人是道德的建构者,设计者,道德是人活动的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需要的变化,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扬弃旧道德和创造新道德,始终以道德的主人的姿态来对这一植根于人性深处的道德向度进行永不疲倦的探索和创造.可能在某个特定的时期由于某种原因人会沦为道德的奴隶,但当人们一旦感觉到道德的陈腐和对人的束缚与压抑时,人们就会起来推翻这种道德而代之以新道德.这恰恰体现了人对道德的主体能动作用和道德产生,存在与否取决于人的特性.当然,这种能动性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对处于一个特定道德环境中的个体而言,社会上现有的道德也在不断塑造人,规范人,使人成其为人,但从根本上讲,只有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同时,人决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外在的影响.2,从道德对于人的意义或人创造道德的目的看:道德是为人的(人是道德的目的)人创造出道德绝不是为了自己制定一种必须服从的清规戒律以接受道德的役使,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为了人更好的生存.人的需要既是人进行道德创造,道德辩护的根本动力,也是其根本目的.道德不仅能满足人所特有的精神价值需要,同时道德在客观上还能为个体和社会带来一些功利性的价值.无人的道德观恰恰颠倒了这种关系,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服从种种现存的道德,而不论这种道德是否有利于满足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甚至有可能是根本违背人性的.这样,人们在依道德而行的过程中就体验不到道德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应有的道德感,而只能感受到道德对人的压制,甚至是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摧残.由此,无人的道德观是根本错误的,道德为人而设.3,从道德的存在方式和形态的视角来看:道德也是由人的(人是道德的载体)一方面,道德是人的道德,离开了人,就根本谈不上什么道德不道德,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之存在中才有的尺度;另一方面,道德的真正存在并发挥作用离不开人的内在自觉,它不是靠强制性的力量或者自动就能发挥作用的(因为即便有了人,如果人们不去信仰,服从于这种道德,那么这种道德也将形同虚设).道德的真实存在以个体的认可和自觉的服膺为前提: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道德并没有显现出来,不道德现象比比皆是,甚至连最起码的社会公德也会遭到一些人的鄙视和抛弃.这说明人们对道德并没在心理上去自觉地接受和容纳,进而化为自己的行动,道德也就无从发挥应有的力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只要道德一旦为人们所认可,那么它就可以焕发出惊人的力量,可以使个体为之倾尽整个身心,甚至于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一言以蔽之,道德的存在具有与人丝毫不可剥离的特性,它紧紧附着在人的身上,和人高度统一.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

道德的人本特质决定了人本道德教育的理论合理性,决定了围绕学生或以学生为中心制订,实施道德教育计划的合理性.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学校道德教育应该从目前的畸形状态走出来,在重新审视自我的同时确立新型的人学教育观,即真正把人,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教育中的核心的,本体性的地位.具体言之,就是要在道德教育中,以促进学生道德之发展,道德生活之完满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对道德的批判,选择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体验,实践道德生活为己任,以人对人的方式———对话,关切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1,在德育价值的定位上:重视个人价值,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德育应该具有双重价值: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但是,传统的德育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对立起来,以“社会本位”乃至“政治本位” 为德育价值的定位.德育工作出发点大多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或“管教”学生的需要,忽视道德与个人的休戚相关,忽视德育特有的激发人向善,行善的审美功能,忽视“人是目的”这一道德的根本价值.传统德育价值“社会本位” 乃至“政治本位”的确立,使得德育功能的定位上又具有“工具化”倾向.这一方面使得德育本身沦落为维持社会稳定和控制人的工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往往把道德规范当作对学生的意志,行为的限制与防范的工具,将“禁止”,“防堵”作为德育立足点.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沦落为工具.

篇2:学校德育基本途径

在美术欣赏课中,结合欣赏革命历史名画适当介绍画家的故事,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而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民族精神,扎根生活、反映工农火热斗争的革命热情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在有关美术欣赏课中,可供选择、介绍的艺术家主要有:任伯年、高奇峰、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丰子恺、华君武、廖冰兄、丁聪、古元、王式廓、董希文、罗中立、周思聪、关山月、傅抱石、叶浅予等。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恰当渗透德育内容外,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召开故事会,搞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注意思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力求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启发性。

 

篇3:日本学校德育的途径及其评价

一、开设道德课

在日本, 道德课称为“道德时间”, 在中小学每周安排一节, 从小学一直开设到初中毕业。具体内容根据文部省颁布的德目安排, 由班主任负责教学而不是由专门的科任老师教学, 班主任往往由懂德育理论、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课本可以选用各出版社编写出版的, 但特别鼓励教师自己编写教材, 适时予以奖励和资助。文部省还要求每个学校都应该根据德目制定本校的德育总体规划和年度指导计划, 使德育既能符合政府的要求, 又能与当地、本校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这样要求每个教师编写的教材, 既能体现学校的德育实际需要, 又能帮助教师搞德育研究。上级领导部门重视并要求具体地制定规划、计划, 有利于每个学校灵活自主地开展德育, 使德育贯彻落实到位。

日本学校德育课堂的教学方法也是多样化的, 如讲解、讨论、阅读、看录像、表演、唱歌、辩论等等, 不拘一格, 活泼有趣。比起其他国家的中小学德育教育要丰富多彩、灵活得多。据介绍, 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将在对现行德育课教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如何有效利用日本传统的民间故事、传记, 开展中小学德育课教学以及如何利用活跃在乡间的民间人士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导等问题。

日本学校道德课的评估不打分, 仅仅针对学生的有关认识特点和行为倾向进行分析评论。此做法采用发展性眼光看待学生, 不唯一时分数界定学生的品德, 而是注重践行效果的实际评价。

二、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日本, 各科教学中都要求渗透德育, 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中对各科各有什么责任、应该培养学生何种思想品质都有明确的规定。国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乃至数理生化、科学史, 无一例外都必须结合德育进行教学。由于上级教育部门发布的各科渗透德育教学的指令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因而容易形成全方位的德育, 发挥综合教育的作用。

日本除了道德课外, 公民科的德育目的最突出。日本各界认为, 现代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普遍较低, 缺乏公民应有的素质, 因此将公民科从原来的社会科里分离出来单独开课。

公民科在小学是“公民资质教育”, 自小学三年级起实施。日本小学贯彻文部省颁布的“小学指导要领”, 培养“优良的公民资质”:即能够正确地适应自己所居住的世界;能够实现在该世界中共同期待的人际关系;为了促使自己所居住的世界能够进步, 并能有助于文化的发展, 对此必须深入的了解, 进而拥有必要的心理准备, 亦即营造在共同生活中所不能缺少的技能、习惯、态度等。此外还有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各人所拥有的权利, 能够努力地行使且能相互尊重;作为地区、社会及国家的一个成员能主动地对各种义务以及社会责任有所了解, 并能依照这些了解而做出正确判断及行动的能力与概念等。

初中公民课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 包括社会生产过程和所有制、日本的政治制度、日本的各种社会问题。这门课分为三个单元:第一, 人间与社会, 讲解家庭、职业、社区、文化等, 教育学生懂得社会并过好社会生活;第二, 国民生活与政治, 讲解民主制度的建立、人的权利及其运用, 教育学生争取人权, 维护人的尊严, 反对战争, 热爱和平;第三, 国民生活与经济, 讲解生产和劳动对于生活的意义、商品流通、日本经济的特点, 教育学生为繁荣日本经济做贡献等。

日本高中的公民科包括三门课程:现代社会、伦理、政治和经济。现代社会课是针对学生忽视本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 不了解现代社会生活, 不关心国际问题等现象而开设的。课程内容包括现代社会中的人类与文化、环境与人类、生活准则, 缺乏日本人的觉悟感和对国际生活中日本人形象的理解, 也缺乏对古希腊思想、基督教、佛教、儒教思想的哲理性思考等问题。

日本的政治和经济课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民主主义本质的理解, 客观地认识现代日本的和国际的政治经济关系以及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 努力宣传日本式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合理性, 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在这方面日本教科书有的地方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如为了美化或说明其制度的合理性而极尽其夸赞、粉饰之能。它的政治课或经济课有的是在极力渲染自己或避开讲自己的政治经济过失及危机, 尤其是对过去的历史缺乏深刻的反省, 因而有些教育内容偏颇、失实。

三、特别活动实践德育

特别活动类似于我国的第二课堂, 是日本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日本非常重视特别活动, 把它列为衡量学校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它的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 同时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表现能力。特别活动一般有四个方面:即课外学习室活动, 这是在责任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以德育和治学方法指导为主的教育活动;学生会活动, 主要是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础上, 促进教育工作的改善, 如, 发扬良好校纪、美化校园、培养情操等;俱乐部活动, 包括文体活动及娱乐、欣赏、读书、创作、交流;全校性活动, 如, 仪式性活动、学艺活动、讲演等。还有校运会、郊游、避难训练、美化校园劳动等全校性活动。

日本这方面做得比较完备和周密, 的确从各个方面锻炼培养了学生。实践证明, “特别活动”是把德育目的、内容加以具体化的有效途径, 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力手段。

日本学校还加强与社会的沟通联系, 使学生见世面, 察民情。寓教于活动, 寓教于乐已成为日本中小学德育的最好途径。日本社会各界也非常支持这个“特别活动”, 有的企业主动提供赞助支持, 有的民间团体积极参与并配合活动开展。

四、隐蔽课程———潜移默化影响

这是指教师人格、学校校风、学风班风等的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对教材和教学所持的态度、学校颂扬和提倡的东西、校内的舆论导向、校园的面貌, 文化活动等, 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 不亚于正式的课程, 所以西方国家称之为“隐蔽课程”。日本极其重视隐蔽课程的作用, 对教师的职业规范要求非常严格, 如对学历、仪表、言谈举止甚至容貌都有明确规定;对学生的要求就更加严格, 有详细具体的学生守则、操行评价标准、多种多样的奖惩制度。

日本的“隐蔽课程”要求非常严格, 体现出日本重视德育实践和潜移默化影响, 重视养成教育, 并把此看作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日本之所以强调这一方面, 是因为看到单纯的德育并未使青少年各个方面均衡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极端的个性自由、人际关系的失调等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 诸如青少年犯罪、吸毒、性罪错、暴力、辍学等常有发生。为了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物质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 为了克服教育中的荒废现象, 日本把加强道德教育、优化教育环境放在突出的地位并加以重视。

总之, 日本学校德育的途径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学校德育形成了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基本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戴艳军等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沈鲁.日本小学道德教育目标的特点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7 (3) .

[3]安双宏.论全面主义教育——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基本方针.比较教育研究, 1991 (3) .

篇4:中美学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

【关键词】中美;德育途径;比较;启示

【作者简介】张冬梅(1984-),法学硕士,赤峰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号】G41

一、中國学校德育途径

(一)课堂德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我国学校德育非常重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中小学德育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除了设置主要承担德育功能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之外,同时还注意挖掘其他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中小学语文、外语、历史、地理和其它各类课程,大学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其它各类哲学课会科学课程、专业课程,都蕴含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了知识、增强了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道德教育。

(二)课外德育

1.校园文化。我国学校德育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意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校园风气。校园风气是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工作、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意识,包括学校舆论导向、学风、教风、校风、人际关系等。校园文化教育、感染和熏陶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第二,校园物质设施。它是校园以亭台楼榭等整体形态出现的物化环境,校容校貌,硬件设施良好也可陶冶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第三,课外文体活动。通过开展各类科技、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理论实践结合、个人集体结合,增长知识,提高思想觉悟。总之,通过建设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培育崇尚科学、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校园精神,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2.心理咨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关键是抓住育人这个中心,我国学校德育注重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择业等方面的心理不适应加剧,压力如影随形无法摆脱,心理疾病成了学生中的高发、常见病,引起各方关注。如何帮助学生管理和控制各种原因带来的压力、焦虑,就成了我国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均设有进行心理咨询的专门机构,工作人员一般由心理学老师、校医、学管人员等兼任,多为义务性咨询,心理咨询的引入兼顾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发育。在帮助、指导学生遇挫后的应对策略、增强抗打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健全人格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而深受学生的欢迎,业已成为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3.社会实践。我国历来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并把它作为实施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主要形式有军训、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此外,学校德育工作也开始注重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多边互动,与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队、农村共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实施社会实践的有力保障。

4.党团活动。党团组织具有其他社会团体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青少年学生中的先进性组织,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设有党团委、党团总支。党团组织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通过开展各类文体、竞赛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竞争参与意识;通过加强对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的领导与管理,充分发挥它们的自我教育、管理作用。

二、美国学校德育途径

(一)课程德育

1.显性课程教育。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大中小学开设的课程并不统一,不同的州、地区、学校之间差别很大。但在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中,仍可找到美国德育课程的共性。美国学校德育从小学阶段开始,内容涉及:勇敢与信念、人格、言论自由、公民权利与义务、选择自由、维护个人身份的权力、时间与才能的使用、机会均等、经济保障等。中学一般以培养道德习惯为主,常见的道德习惯是懂礼貌,讲文明,热爱祖国,追求自由,提倡平等、自由,增强亲社会行为,减少攻击行为。高中开设德育选修课,例如“公民”、“成长”、“修身”、“伦理”、“公共关系”等,课本内容丰富,由浅入深,使学生在道德判断、道德思考方面受到训练。

2.隐性课程教育。除学校开设的主要承担德育功能的公民、人文、历史科外,其他各类课程也都渗透着美国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里,国旗、国歌、总统画像等美国的象征物,随处可见。遇重大节日,学生们还要宣读誓词。升国旗、唱国歌等在我国常见的德育形式在美国也是常见。美国学校德育也注重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渗透着美国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课外德育

1.课外活动实践渗透。除了教室里的常规课堂教学以外,美国的学校会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需要,安排一些课堂外的教学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科学馆。这些场所中的馆藏普及科学历史文化知识,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教育氛围。参观学习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增长了学生见识,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并了解社会规则。

2.宗教信仰渗透。美国是移民国家,民族多样、文化多元。崇尚个体自由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凝聚人心、团结民众?超越民族、党派局限的宗教在确立美国人生活态度、价值准则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美国人绝大多数都是基督教徒,相信上帝的存在。但美国又是一个强调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宗教信仰是很多美国人的精神支柱,参加教堂活动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信徒们心中有敬畏,知道自己从哪来、到哪去、该如何行事。美国政府极其重视利用宗教来对学生进行道德准则渗透教育,实际上,对学生进行渗透宗教信仰的教育,也是渗透对美国的信仰。

3.大众传媒渗透。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都承载着一定的美国德育实施的载体功能。为世人熟知的好莱坞大片,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仅仅是脑洞大开的想象、美轮美奂的特效、宏大震撼的场景、养眼的帅哥美女······,更应该关注影片中传达出来的精神力量。美国电影带有浓厚政治色彩,很多好莱坞大片的主题就是美国精神,美国影片走向全世界带来极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向世界宣扬着“美国精神”。书籍也是重要的德育载体,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也蕴含着德育教育内容,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成为美国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4.公共环境渗透。历史上曾经做出过巨大成就、杰出贡献的人物,美国社会 会以各种方式铭记,其中以这些人物的名字命名公共场所以彰显其功德最为常见。这些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成为激励人们前行的力量,也在无形中熏陶引导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

三、中美学校德育途径比较

(一)课堂德育共性与特性

1.共性。(1)均重视利用课堂教学传达各自倡导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同时也十分注重课外活动的辅助,注重各方力量的配合。(2)均具有鲜明的阶级色彩,最终的目标就是培养各国所需要的合格的“接班人、建设者”,“公民”。(3)均根据各自社会发展、个人发展需要,设置相应德育课程,有些课程内容涉及到了人类的共同品质:尊重、善良、诚实、公正、个体自由······。

2.特性。(1)德育目标不同。美国是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精神并对社会尽责任和义务的公民;我国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接班人。(2)德育内容不同。美国倡导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注重由具象到抽象的剖析;我国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注重学理灌输。(3)美国德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较松散,注重讨论、争辩;我国德育课程设置统一规划,系统性强,较多灌输教育。

(二)课外德育的共性与特殊性

1.共性。(1)寓教于乐,寓教育于活动中,均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开展各类活动进行德育教育。(2)均注重学校外的德育资源开发,多方配合,形成合力。

2.特性。美国学校课外德育隐蔽的渗透式教育特色突出,课外实践活动、宗教活动、大众传媒、公共环境无时无刻都在传达美国的价值观,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大德育环境,对提高学生德育效果贡献巨大;我国学校德育也注重多方配合,但重形式、轻结果,合力效果不佳。

四、借鉴启示

结合中美两国学校德育实施途径的现状,可以吸收借鉴美国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有益之处。

(一)课上思索与课下体验相结合。美国学校德育一边通过课堂教育传授思想道德规范,提高道德认知、选择能力;另一边又开展社会实践,锻炼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尽管美国的课堂德育教育并不系统,但是课堂德育方法却值得借鉴:没有硬性规定,没有灌输,而是建立了一个让人反复思考的环境,允许质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并强调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体性。“在特定的道德教育时间内,如果学生仅仅参加那些经过选择的活动,学习那些经过选择的材料,接触那些经过选择的环境,他们将无法发展他们的品格,从而使他们在道德方面仍然幼稚。”[1]所以,只有以知识和认知为重心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走出去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体验中,“个体不是一个超然物外、直接面对客体的纯粹主体,对象也不是一个外在于我的纯然客体,这样,个体体验到的是:我在世界之中,世界在我之中,从而在这种活生生的主客交融的关系中深刻理解和领会自己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2]美国学校德育通过各种制度性措施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感知什么是非善恶对错,并对此做出自己的评价,也才能真正把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加以践行。

(二)依据学生道德发展不同阶段,德育内容相应层次化。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认为人一生中处理道德问题的能力发展共有6个可辨识的有序阶段,分为3个层次:道德成规前期——从避免责罚和听从权威的个人中心视角审视对错、道德成规期——依据自己所在社会群体、国家和法律来定义对错、道德成规后期——以理性和批判观点看待自己成长中坚持的那些传统道德标准。因此,德育教育也应依据人道德能力发展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教育。阶级性、民族历史性较强的内容贯穿整个美国德育过程始終,主要通过在生活环境中渗透这些教育元素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中低年级阶段注重从认识自我开始进行道德体验、行为训练,提升道德认知判断能力,内容着重个人修养、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学校。高年级阶段注重从深层次上理解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内容扩展到个人与社会和个人与国家、世界。由此,美国学校德育较成功的做到了德育内容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有效避免了德育内容的重复和次序的混乱。

(三)学校、家庭、社会全员协作,营造大德育氛围。尽管学校教育在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从家庭中获得更多情感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关心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社会也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教育熏陶者的角色。因为社会文化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是公民道德生活之源。美国学校德育既有课上教学的主平台,也不放弃课下渠道。借助课上课下途径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公民意识、责任感教育,开展教育的办法值得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方位、多层次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之中,如人呼吸的空气,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多方协同的教育方式使得美国学校德育形成合力,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R·赫斯利普,美国人的道德教育,王邦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89.

篇5: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古今中外,任何统治阶级在教育工作中,都总是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这是学校工作的一条基本规律。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无疑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更应特别重视德育工作。

当前,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应充分肯定。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还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因素的干扰,德育工作在许多环节上还远远没有 落实。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还面临着不少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本文仅就学校德育为首必须落到实处的问题,谈一下看法: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概括起来是“三多三少”:一是注重形式多,重视实效少。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庞大,提出要求条目甚多。诸如搞多少次主题报告会、主题班会,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座谈,多少次竞赛等等,当然这些活动形式本身是好的,但若只是追求形式和数量,不重质量和效果。理论与实际脱节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名,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又如学校总结工作时,一篇总结洋洋几千字,一、二、三、四、甲、乙、丙、丁说的头头是道,可是到学校真正看看,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学生的思想境界、言谈举止等存在着很多问题,有的甚至相当严重。二是演讲大道理多,解决学生实际思想问题少。如品德课上,部分老师讲起课来,解析概念,反复论证,引经据典,把一个马列主义的观点讲解的清楚明白,可是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却涉及甚少。这样考试时,学生在纸上答的是一套,而思想中却是另一套观点和看法。三是抓小事多,抓大事少。如有的班主任存在这样一种心理,怕自己的班级乱,只要不乱,便可放心,可安全的拿补贴,可毫不含糊地被评为先进。因此他们多在课上课下的纪律、卫生上下工夫。当然班主任抓这些是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对这样的事不

生。

三是寓德育于活动中。这也是搞好德育工作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渠道。对于德育教育的主体——学生,片面理解为只是开几个大会,做几个小报告,强迫性地向学生灌入德育内容,强制要求,就很难提高效果。相反,可能激起学生的逆返心理。青少年儿童本身就是生动活泼的,只有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寓于具有时代气息、具有趣味性、艺术性,学生易于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认知,从而促其主动地学习和接受,并形成良好习惯。也更有效地促进德育工作的展开。

四是寓德育于学校、社会、家庭综合教育之中。诚然,学校德育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应认识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绝非学校一方面的影响所致,而是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综合结果。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影响在要求上、标准上有较大的差距。这种不一致的德育影响,不仅有时学生无所适从,而且有时会极大地抵消学校德育教育的正面力量。所以,应该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道德教育统一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6:学校德育基本途径

怀柔三中 孙佩琴

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怀柔三中博客联盟的建立,至今已经有5年多了。5年多来,我们以“利用班级博客,塑造阳光心灵”为理念,通过班级博客这块德育阵地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从组织学习,到模仿尝试,再到探索创新,怀柔三中博客联盟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迈出了三大步。如今,怀柔三中博客联盟,以它独特新颖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了教师、学生、家长的目光,得到了他们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它为广大师生和家长搭建了一个心灵的沟通平台,更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开拓了一条崭新的渠道,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通过4年多的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博客空间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学校认真组织,联盟迅速扩大

2008年12月,我校开始成为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的实验校,已过这个平台,我们初次认识了班级博客,并被他的魅力所吸引,学校领导班级充分认识到了建立博客的重要意义,从2008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参加了三届北京市班级博客大赛,期间,得到了区德育研究室李振茂老师、林淑英老师的大力支持,并多次对班主任进行了专题培训,使我校的班级博客建立、运行、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培训支持,表示感谢。到现在为止,建立怀柔三中博客联盟一个,班级博客28个。

虽然学校地处县城,但学生家庭电脑并不太普及,做把你博客的

经验不足,最初的2年,我们在初

一、初二搞了两个实验班,没想到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很高。后来,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开始在新初一的12个班都开设了班级博客。怀柔三中博客联盟已发展到了30多个成员,由于我校联盟办的有特色,还吸引了外区校博客加入联盟。

二、怀柔三中博客联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怀柔三中提出“体验式德育”的教育观点,并进行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在“体验式德育”中,我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重点,采取一系列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方式,寓教于乐,融情于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人生哲理,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怀柔三中博客联盟的成立为 “体验式德育”增添了一种新的形式。通过四年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博客空间是“体验式德育”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是。

1. 博客空间可以打造学生积极心理

博客空间可以因势利导,变消极兴趣为积极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互联网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是他们喜欢的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对青少年上网问题,一些教师、家长非常担忧,于是他们往往采取消极的方法,不让学生上网。而一些有识之士则认为,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做为教育者,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求,用积极 的策略去引导,有效的占领网络这块有利的校外阵地,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在这方面就做出了很好的尝试。怀柔三中领导和教师正抓住了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给予的最佳平台,结合本校的学生实际和教育研究课题——《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五育和谐发展》,开通了怀柔三中博客空间。以前有的孩子经常上网,沉迷于游戏,令家长、老师十分焦虑。班级博客开通后,学生们在班主任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别样的互联网的魅力,他们认真经营自己的博客,上班级博客中寻找自己的足迹,关注同学行踪,他们用有意义的方式和内容取代了网络游戏。家长们说:“非常感谢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它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清洁的互联网空间,现在看到孩子上网做自己的博客或者进行浏览,那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孩子们也因此施展了自己的才能,并得到了老师、家长的赏识,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博客空间是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博客中,我们通过心理专家、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互动,传授心理知识。为了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恋爱观引导,我们通过“心理氧吧”、“名人爱情故事”等专栏,指导学生正确的异性交往,帮助学生理解爱情的含义。我们在博客中开辟了“学生心语”专栏,有的问题学生不好当面向老师直接咨询,于是通过博客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释放了不良的情绪,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博客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沉浸体验,促进了他们多元智能的发展。

在班级博客中,学生可以发表日记和自己的优秀作文,提高了他们的言语智能;通过与同学、家长、老师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在交流中也促进了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发展;在博客中学生也可以绘画儿,或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培养他们的空间智能;学生们也可以就一道数学题展开讨论,培养自己的数学智能;在博客联盟中,我们还开展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智能。不同特点的学生都可以在博客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他们的智能优势。在博客中,班主任对学生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或者把学生们在班级中的自我展示通过视频真实的再现,学生在博客中,自然就会沉浸在快乐中,沉浸在成功的体验中,这种沉浸体验必将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完善学生积极人格。

2.博客空间可以培养学生优良品德

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三中博客联盟在网上开展了“校园荣辱观大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对荣辱和美丑有了清楚的认识。为了树立榜样,弘扬正气,一2班利用博客开展了“感动班级人物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有5名同学获得2011——2012学年感动班级人物,他们的事迹被发到博客中,这一活动在班里影响极大,很多同学都把自己的感动通过文字留在博客中。一6班通过开辟“励志文章”专栏,鼓励学生树立树立远大理想。三14班通过“名人故事”专栏给孩子们讲述名人成功故事,教育学生从小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对班级的重大活动,同学们集思广益、献计献策。连平时个性腼腆,不爱说话的同学也会在博客上面留言和提出建议。通过班

级博客,发挥了每个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培养了班级的民主气氛,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营造了和谐向上的班级团队氛围。

2013年3月,我校团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组织的“为贫困农村学校捐献图书”活动,此活动中学生共捐书一千多本。通过捐书活动,学生获得一次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别人的美好体验,培养了学生的爱心。

事实证明,班级博客对于培养学生优良品质气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博客空间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直以来,怀柔三中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其中建立班级博客成为我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充分利用这块广阔的空间,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班级博客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它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占领了校外这块文化阵地。在班级博客中,我们大力弘扬古典文化,研讨学科知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班级博客中,我们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展示学生的风采,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利用班级博客,我们大力打造班级文化特色,彰显各班学生的特点。三3班形成了“传承经典,儒雅做人”的博客特色;三8班的博客中注重随时“留下学生成长的足迹”;二11班以“书写我自己”为博客特色;二14班以“展示学生才华,营造课间文化” 为博客特色;学校心理教师的博客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不同特色的博客,为怀柔三中打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4. 博客空间是一个平等的沟通平台

“师生平等、亲子平等”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在教育中,我们教师、家长的平等观念在不断增强,但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家长却很难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不应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和教育活动中。班级博客的开通,给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种真正的平等的交流模式,学生们可以在博客中与教师、家长平等对话,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真正体会到师生平等、亲子平等的观念,感受到被人尊重的快乐。初二的学生处于青春躁动期,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偶尔会“抛锚”,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会让一次交谈搁置不前,让一次家长认为交心的话扼杀在孩子的不理解之中。开学不久,二2班组织了“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主题班会。同学们事先给家长写一封信,写自己不好意思面对面和爸爸妈妈说的,以书信或博客的方式写给父母。很多父母们也通过博客写给孩子,李琳的爸爸写到:

宝贝:

看见你给我写的信,我非常激动,也非常感动,你长大了,也懂事了,爸爸很高兴,爸爸和妈妈也永远爱你!我们也理解你学习很辛苦,很累,爸爸希望你以后每天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认真预习,认真复习,认真完成老师交给你的任务,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要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爸爸相信你会成为一个爱学习,能学好,懂事理,有作为的好学生和好宝贝!爸爸希望你以后努力!努力!再努力!

你永远都是爸爸和妈妈的心肝宝贝!我们永远都爱你!宝贝加油!

老爸:李树合

是班级博客把父母与孩子的心连接在一起,让他们彼此理解,增强了亲子关系,同时教育感染着其他同学。班级博客为亲子沟通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它使亲子沟通更加顺畅,增强了沟通效果。

博客空间融洽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只有学生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人格才能得到了提升,学生们才能不断地实现自我甚至超越自我。

5.博客空间能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及合作的能力

学生门对自己的班级博客非常的喜爱,他们经常上网浏览,对班级博客提出建议,有的直接上传自己的资料,有的撰写稿件,有的拍摄照片,有的跟踪评论,有的进行版面设计。班级博客是他们一手经营起来的,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们心理可高兴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分工,有合作,通过博客培养了他们合作能力。

6、博客空间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

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学生每天放学以后以以及假日时间,学校教育就找不到它的依托,学校教育也就中断。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延伸并能够长期有效的发挥它的作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而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博客空间,帮助我们找到了一条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在漫长的寒暑假里,班主任老师利用博客和学生们保持密切的

联系。有的沟通情感,有的鼓励鞭策,有的督促提醒,是班级博客架起了师生情感的桥梁。在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在博客上与学生跨空间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掌握他们的心理脉搏,随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疏导。学生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浏览博客,学习交流。这种快捷、便利、间接的沟通方式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

心理学科课时有限,而教学内容又多,因此,心理教师在班级博客中建立了“网上学习”栏目,学生利用在家时间上网学习。在这里既学到了相关的心理知识,又受到了教育。尤其是里边的视频,颇受学生们喜欢,很多同学都是和家长一起观看的。一(7)班丁明璐跟帖写到:“我看了《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这个视频很震撼。真没有想到《弟子规》给人的影响会这么大。我明白了要正确看待自己,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既然是传统美德,那么我们就不能让这传统美德流失,“有爸爸妈妈管才是真正的幸福”,请珍惜吧!”看到孩子们思想上的巨大收获,又如此喜欢这种形式,教师感到非常欣慰。

7、博客空间是家长的第二课堂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起点和基点,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起着调整、平衡和促进的作用。因此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是学校肩负的重要任务。博客空间是对“家长学校”的延伸,家长们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到怀柔三中博客联盟上的“家长课堂”“教子有方”“家长必读”“家庭教育”等栏目上进行学习。灵活的时间和丰富的内容赢得了家长们的喜爱。一4班一个家长跟帖写到:“升

入初中以来,我知道孩子的功课越来越深,孩子是需要有人去鼓励才能进步,如果有孩子总是喜欢玩,你要去刺激他(她)说一些不好的话,也可能会进步。凡事只要去试一试,就会增强你的信心和勇气。”有的家长看完“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写到:“这些建议挺好,希望老师多发表这样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初二七班张以家长写到:“和孩子一起看视频,感觉真好„„”

三、取得的成绩

两年多,经过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我校博客分别获奖得北京市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四个,三等两个,多名学生博客也分别获奖。姜再艳老师的论文“班级博客架起沟通的桥梁”在学校班级博客培训中进行交流,论文《班级博客,班主任的助手学生与家长的朋友》一文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孙佩琴老师的论文“博客空间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发表在2011年第二期《北京德育参考》上。学校的班级博客经验在全区交流,并得到专家的一直好评。

2011年4月,我校有许多同学在北京市第二界中小学博客大赛中获奖,其中王傲雪、张立桓等同学分别在北京市第二界中小学博客大赛中获得二、三等奖,2012年中考两位同学又全部考入区重点中学——怀柔一中。同时2011——2012学年,怀柔三中在教育教学上又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中考全区前五名中怀柔三中摘得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的桂冠,全区前100名中三中有近60人,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四科摘得单科状元。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为优秀。正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保驾护航,才确保了教学秩序的稳定,才能取得优异的教

学成绩。实践证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经营班级博客不但不影响学习,还能促进学习,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怀柔三中博客联盟,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轻视的作用。

四、我们的反思

1.怀柔属于北京市远郊区,怀柔三中学生生源又比较复杂,虽然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城区,但还有一部分来自山区和外地,这部分学生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不能保证上网,因此,班级博客的推广受到限制。作为教育者,我们非常期待班级班级博客能够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2.让班级博客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教育的原则,班级博客的建设也应该遵循着一原则。要想让班级博客充满勃勃生机,教师应该多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办好博客,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喜欢博客,班级博客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们的一块乐园。

今后工作部署:

1、加强培训,提升参与能力和水平,提高积极性

2、开阔视野,整合德育各项工作,提高效率、针对性

3、五育融合,突出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育人作用

4、宣传学校发展,发挥正导向。及时传递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中考改革政策,指导家长科学家教等。

总之,班级博客开拓了教育新途径,它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是学生们喜欢的教育形式之一,是家庭教育的好助

手,为教师们开拓了又一个教育平台。在师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怀柔三中博客联盟正在迅速发展,它将以自己的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的眼光,以它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塑造着学生的美好心灵。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我们将更加努力做好班级博客的管理工作,让班级博客这颗幼苗深深地扎根于教育这片沃土。

怀柔三中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员工作职责下一篇:读小人国有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