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4-07-29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精选11篇)

篇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自始至终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心得。

一、善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景如此,教学也一样。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这一课,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年的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再结合图画或ppt课件影片,联系当前的现实,让学生说说看到塑像想说什么?现在有不少人身陷毒品不能自拔,有什么看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尽情尽兴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想法,这样就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感悟课文内容,更深地理解了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等。使学生不但认识了伟人,了解了历史事件,从多方面培养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树立了远离毒品,强身为国的坚定决心。

二、注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在现实中,我们认识事物一般都是顺向思维,而忽视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如果我们注意引导学生从事物或者事件的反面去思考,或正反互相调换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有益的。如四年级上册的《一路花香》一文,我知道学生从正面阅读中了解破水罐为在主人打水中暴露自己的弱点而始终惭愧不已,知道自身存在缺点不足。但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们引导学生从“一路花香”这个富有诗意的题目入手,让学生知道花香是从哪里来的,是谁浇灌了这么多鲜花呢,破水罐有用吗,有什么用处呢。这样一步步开拓思路,知道花香正是破水罐浇灌来的,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发挥作用。这样不但使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要知道原因可以顺向思维,更应该逆向思维。

三、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训练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确实存在不足。学生在理解课文和习作练习时常常无话可说,没法下笔,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充分发现生活中多姿多彩的“浪花”。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大胆思考。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一时,要求学生自己设立节日,并交代设立的原因和如何度过节日的。在习作中学生总是离不开“六一节”、“国庆节”、“元旦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平时的大节日,这与作文所配的图画要求相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由现实生活和插图展开丰富的联想,让学生回想父母在西洋百合(农业推广种植)丰收的情景中,设立“丰收节”,让学生知道就是在全家人喜摘花朵和上缴花朵的繁忙中,在辛勤的汗水里,相互倾诉着内心的喜悦中度过的。还可以让学生在“捣鸟窝”这件农村孩子常做的事件中,联想当前我们生存空间、环境的恶化、动植物的灭绝现状,让学生认识到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为了保护它们而设立“爱鸟节”。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校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多方面思维,设立“爱校日”。可以联系生活中的“雷锋哥”、“扑火哥”等事情,设立“爱心节”等。这样的习作教学,学生既有话可说,又有丰富内容可写,在习作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中得到训练。

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我们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去发现、去教学、去反思、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砚川联办小学

编辑 聂蕾

篇2: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层次教学”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推动思维多层面逐步深入地发展,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教师可根据知识结构的繁简和理解程度的难易,把包含在知识和规律内的复杂和隐蔽的内涵,层层剥离,进行多层面的展开,逐级推进和激发,既使教学由表及里,深入清晰地揭示出整体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又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一、数学概念和定理公式多层次的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公式的教学是数学知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抽象性,理解和掌握时可将其分解为多个层次,先一层一层地认识,理解每一层次表达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和综合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使形成完整的易于掌握的知识成为学生思维的必然.例如,对“复数的三角形式z=r(cosθ+isinθ)”的理解,首先通过观察,可作出表层认识:层次Ⅰ:复数z的模为r;层次Ⅱ:复数z的幅角为θ;层次Ⅲ:r的取值范围r≥0;层次Ⅳ:θ的取值范围0°≤θ<360°.在以上表层理解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扩展思维,使理解进入更深的本质的层次:层次Ⅴ:复数z可表示成向量z;层次Ⅵ:r即为向量z的长度,故r≥0;层次Ⅶ:θ即为向量z与x轴正向的夹角;层次Ⅷ:θ的取值决定向量z所在的象限.至此,通过层次教学,揭示了“复数三角表达式”的本质,达到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公式的目的.二、问题和情境层次化的创设思维肤浅的学生,只能领会到问题中元素之间的浅层关系;思维深刻的学生则能深入问题内部,透过表层,掌握其内部元素间的深层关系,从而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因此,在问题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作全面、深入的层次结构分析,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促使问题解决.例1观察下表:1,2,3,4,3,4,5,6,7,4,5,6,7,8,9,10,……求第n行各个数之和.解本题的关键是深入分析上表的结构层次及数列的特点,从特殊的对象开始观察,通过分析、比较和分层归纳,得出一般规律.为此,教师应着重处理好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并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逐层深入的问题情境.层次Ⅰ:第n行的第一个数是几?问题情境:第n行的第一个数与其所在的行数有何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容易得出,第n行的第一个数与其所在的行数相同,即为n.层次Ⅱ:第n行的最后一个数是几?问题情境:第n行的最后一个数与其所在的行数有何关系?学生通过前四行中每一行的最后一个数:1,4,7,10,可进一步归纳求等差数列1,4,7,10,……的第n项为3n-2,即为第n行最后一个数.层次Ⅲ:求第n行各个数之和.问题情境:第n行数列有何性质?其首项、未项、项数各是几?通过以上逐层分析,学生此时茅塞顿开,本题归结为求以n为首项,3n-2为末项,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前2n-1项的和,即第n行各数之和Sn=n+3n-22×(3n-2-n+1)=(2n-1)2.问题和情境层次化的创设,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架起思维的“梯子”,促使思维不断上“台阶”.一般来说,层次教学应符合以下要求:(1)要适合知识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各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当,即不能太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太大,使学生一筹莫展,无所适从(2)要体现学生思维的一般规律.如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3)要遵循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构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筋骨,数学问题和情境层次化的创设要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4)问题和情境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尽量避免简单形式化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三、综合练习多层次变化一般而言,综合性愈强、知识跨度愈大的数学题,要求解题的思维层次愈高,对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愈熟练,思维训练的价值愈大,学生也愈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根据问题进行多层次的变化,以减少坡度,顺利地从未知向已知过渡.例2已知z1=x+5+yi,z2=x-5+yi,且x,y∈R,|z1|+|z2|=6,求f(x,y)=2x-3y的极值.此题综合性强,融复数、函数、极值于一题,集化归、转化、数形结合于一身,所以对不少学生构成较大的困难.教师在讲解时,就应作适当变式,可分解为如下几个层次来处理:第一层变化:转化条件.由已知得(x+5)2+y2+(x-5)2+y2=6.①揭示隐含关系:由方程①,知动点(x,y)的轨迹是以(-5,0)、(5,0)为焦点,长轴为6的椭圆,其方程为x29+y24=1.第二层变化:变换原题叙述方式.原题变为:已知实数x、y满足方程x29+y24=1,求f(x,y)=2x-3y的极值.第三层变化:代数问题几何化,直观处理.揭示深层关系:设m=2x-3y,有y=23x-m3,此乃斜率为23,纵截距为-m3,且过椭圆x29+y24=1上的点的一束平行线,当直线与椭圆相切时,-m3(从而就是m)取极值.计算求解:将3y=2x-m代入4x2+9y2=36,并根据判别式Δ≥0,求得|m|≤62,即mmax=62,mmin=-62.综合习题多层次变化,体现在引导学生审题、推理、探路、寻找最佳策略、展示解题过程、回顾评述、延续拓广等各个环节,从各方面联想、类比,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四、系统知识不同阶段的层次要求数学知识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因此,理解和掌握知识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顺序,保证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这就必然存在知识在不同阶段的层次要求问题.为此,教师应根据大纲和学习的不同时期和阶段,设置相应的教学层次,提出适当的要求,并善于以知识促思维,使思维在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不断巩固中向广度知深度发展.根据知识学习和思维发展的关系,教学层次和要求要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将复数的.代数式化为三角式”这一节里的内容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如果让学生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提“怎样把复数的代数式化为三角式呢”这样太抽象、太空洞的问题,如果换一种方式提问:“已知a和b为不同时为零的实数,求r和θ,使得a+bi=r・(cosθ+isinθ)(r>0,0≤θ≤2π)”,则属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认真思索,最终能达到“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目的.总之,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必须是依靠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发展运动.数学思维的教学应从学生的思维潜在水平开始,通过教学把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在新的现有水平基础上,又出现新的思维潜在水平,并形成新的思维最近发展区,于是教学又从新的思维潜在水平开始……,这种循环往复、不断转化和思维发展区层次逐步推动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和推动数学思维向前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善于发现并及时捕捉到各个发展阶段和层次的“教学最佳期”,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及思维途径以针对性的有效的指导.

篇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过程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教师必须强调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学会阅读, 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借助文本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和叙述, 细细地去品味, 把表象化的语言文字, 变成学生通过阅读能直接感受到的内容, 从而使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最喜爱的词、最喜爱的句子或最喜爱的部分做出的反应, 确立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 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等, 然后根据自己个性的反应确定自己具有个性的思维。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教材中的一篇篇作品, 绝大多数极富有人文性, 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文章的感情色彩, 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阅读中强调更多的是个人的感悟和体验, 要注重过程体验, 鼓励自由表达, 同时又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从学生“学什么”、“感悟到什么”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主动、有思考、有选择地吸收知识。这样, 才能让他们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渴望得到新的知识, 产生阅读的内动力;或者通过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学生沉浸在课文特定的情感氛围当中, 产生一种阅读的需要, 营造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联, 与课文基调相协调的情感氛围, 使学生产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环节, 精心设计导课内容, 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根据不同课文采用的不同方法, 有时用创设情境方法, 有时用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的方法等,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运用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鉴别真善美, 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三、用初读、研读、品读的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语文阅读时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 即浏览语言文字, 形成整体印象, 然后揣摩文章的布局谋篇, 遣词造句, 在局部深入的基础上更深入理解作者融注于作品中的内在思路, 从而形成了对一篇课文的整体观念。这样, 学生就能明白课文若干要素是如何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 这就能在更深层次上培养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通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缺乏对整体综合印象的把握, 其思维的通道没能顺畅地接通, 他们常常对于老师的讲解感到茫然, 学生头脑中所留下的印象也只能是肤浅的, 支离破碎的, 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初读、研读、品读的阅读方法, 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初读阶段就是在教师讲析课文前, 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自己去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 从而对课文作出没有外界干扰的属于他个人特有的情感评价, 让学生从整篇课文出发, 把课文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心里形成一种主观的整体知觉, 借助课文提示, 初步感知课文。

研读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分析课文结构关系, 主题含义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教师在此阶段应作比较具体的指导,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方法中从正音释字到分段讲解再到概括大意, 把具体知识拆散, 孤立地讲解段落层次, 从而破坏整体情境的不足, 而要在初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在理解和训练方面特别注重段与段、层与层的联系和作用。

品读阶段是对课文更高层次的综合, 它的主要内容应是对全文技巧和情韵上的充分领悟。经过前两个阶段, 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已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显得更加准确、深刻。

采用这种阅读教学的方法, 较好地注重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注重了知识的联系, 因而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点, 遵循了教学的整体性, 也使学生的思维更趋整体性、系统性。这样的过程也符合人的思维认知规律, 易为学生所接受。

四、鼓励多角度, 有创意的阅读

在阅读中还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让学生变换角度, 多位思考, 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抓住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做出自己的判断, 还可以利用课外阅读、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 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加以综合运用来完成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和想象写作练习有机结合起来, 读中练写,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同时要千方百计地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总量, 扩大阅读的范围, 拓展自己的视野, 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 加强背诵,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篇4: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环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利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利用本身具备的一些想法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变形思维、逆向思维或者全新的思维方式对初中语文知识进行思考。

例如对《风筝》这一文章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对这一文章进行通读,然后组织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自身对文章的观点。比如对鲁迅不让弟弟放风筝这一事情的观点,让学生各抒己见,分析如果自己是作者,处于当时的社会中,会怎样处理这件事等。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分析,不仅加深学生对这一课文内容的印象,对文章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思维能力。

二、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能够有所想、有所思,并将自己的想法与教师进行积极表达,营造互动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为初中学生带来全新的语文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新课程标准较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则需要基于初中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多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型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多尝试、多倾听、多发表意见,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以及语文思维能力。

以《我的童年》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完成对这篇内容的学习之后,组织学生根据作者的体验进行分析,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探讨“我的童年”,鼓励学生叙述自己童年中的趣事、糗事,与同学相互交流,使学生仿佛走回到童年中,再次感受童年的欢声与笑语,体会交流的乐趣,并形成一定的语言互动能力。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文化修养,通过自身优秀的品质与丰富的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言传身教地指导学生,发挥隐性教学资源的应用价值,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各项先进的教学方式,明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发展规律,看透各项现象的本质,具备良好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进而能够通过各项现象发挥本质,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思考。教师对事物的客观认识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可谓是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喂——出来》这一篇内容中,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台风吹到看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场景组织学生进行想象,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置在挖掘文章主题的内容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入《哈利·波特》等学生熟悉的电影,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电影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幻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知识积累

要想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对其思维能力提升有所帮助的书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这些书籍进行阅读。文学作品纵横千年,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知识需要人去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对这些内容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在开阔了眼界的同时,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作品进行阅读,不仅对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进了一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坚强、勇敢的性格。教师为学生推荐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对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搭建阅读交流平台,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对读书心得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也具有极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对课堂问题进行主动思考,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5: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内容提要: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智力。初中数学教学要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和解题分析、解题运算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逆向思维;培养、训练。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其中“数学思考”能力是四大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存储和应用过程,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过程。然而对于思维问题,从技术层面上有很多的分类方法,通常可以分为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两大类。在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围囿于问题情境和习惯,人们多习惯于常规思维。数学教学中对非常规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也显得相对薄弱,没有形成基本的思维技能和习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在非常规思维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逆向思维。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数学教学的实践,浅谈一下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期以抛砖引,和同行们交流。

一、什么是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与常规思维相反的方向去认识问题,从对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求解题途径,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利用逆向思维可以加深对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的正确、深刻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形成反思和换位思考的思维素质,利于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发展学生的智力,有效地解决复杂的问题。

二、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中体现逆向思维的材料很多,如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运算与逆运算,分析与综合等,都为逆向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对逆向思维的培养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中,让学生养成面对问题就会自觉进行逆向思维的习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在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学习中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在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学习中,要教学生善于逆向和从反面去理解思考概念、定义、定理的内涵,重视互逆概念的比较,重视公式互逆使用,要形成逆向思考的习惯。

(1)、在概念、定义的应用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要教学生从正、逆两方面去思考和理解,如绝对值的概念,“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除了从正向去理解计算,还要教学生逆向去理解,如“计算︱5︱=?︱-5︱=?”,这是从正向去理解计算,“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5,这个数是多少?”这是逆向去理解计算。又如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的理解,除了正向理解,若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根,则ax12+bx1+c=0,ax22+bx2+c=0;还要从反向理解,若ax12+bx1+c=0,ax22+bx2+c=0,且x1≠x2,则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当我们从正逆两个方面理解了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定义后,再来做下面的这个题:

例1、(1)、若m、n是方程x2-3x+1=0的两个根,求m2+n2的值。

(2)、若p2-3p+1=0,q2-3q+1=0,求p2+q2的值。

只需正用或逆用定义,结合根与系数的关系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初中数学中像这样必须从正、逆两方面去思考,才能准确理解把握的定义、概念还有很多,如平方根定义;一次函数中k、b对图像分布的影响,一元二次函数中a、b、c对图像开口方向、与x轴、y轴的交点、对称轴的影响。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2)、在定理、推论、法则的应用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在几何教材中,有关图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定理很多都是互为逆命题的,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是把握不住题设与结论,导致不能正确的应用定理来说理,教学时要给学生讲清学习定理的方法,弄清定理的题设和结论,正确区分原命题和逆命题,要让学生知道原命题正确,逆命题不一定正确。逆向思维对于定理的学习很重要,熟练地应用逆向思维能很好的学习定理,能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初中数学中这样的定理有很多如“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它的判定定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线段的中垂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尤其是在同一问题中反复应用正、逆定理的情形更能训练逆向思维。

例2、已知:四边形ABCD中, B

AB 、BC、CD、AD的长 C

分别为13、3、4和12,

∠BCD=900

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A D

分析:本题连结BD后,在△BDC中应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BD的长,这时候在△ABD中,再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ABD为直角三角形,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就是四边形ABCD的面积了。 A

例3、已知:△ABC中,DE//BC,

∠B=∠DEN D E

求证:DB=EN

B N C

分析:在图中DB和EN是一个四边形的对边,易想到去证明四边形DBNE为平行四边形,根据定义得出DB=EN。要这样去证明,因为已经有DE∥BC了,所以只需要证明BD//EN。要证明BD//EN,这又需要去证明∠B=∠ENC。而已知∠B=∠DEN ,因此,我们只需去证明∠DEN=∠ENC就可以了,这从已知DE∥BC便可以得出。

在这两个例题中,就分别应用了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互逆思维的应用。

在代数教材中这样的体现出互逆思维的定理也很多,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定理,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教学中一定要体会出互逆思维的层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正向和逆向的两种思维过程。

(3)、在公式的应用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初中数学有很多公式,都必须要求学生能熟练的从正、逆两方面去应用,如二次根式中的公式( )2 = a与a = ( )2 , = . 与 . = 等,指数中的公式am.an=am+n与am+n=am.an ,(ab)n=anbn与an.bn=(ab)n等,多项式乘法中的公式(a+b)(a-b)=a2-b2与a2-b2=(a+b)(a-b) ,(a±b)2=a2±2ab+b2与a2±2ab+b2=(a±b)2等,还有小学就开始学习接触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等,这些公式应用之广之多。

例4、已知am=3,an=2,求a 2m+3n的值。

分析:本题只需逆用幂的运算性质就可以解决。a2m+3n=(am)2.(an)3=32.23=72

例5、计算(a+b-c)2-(a-b+c)2

分析:本题按多项式乘法的常规思路,则要分别把(a+b-c)2和(a-b+c)2展开后再去括号相减,这样做就比较繁琐。如果逆向思考,先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则非常简单。

还有在三角形面积公式、圆面积公式、扇形面积、弧长等公式的应用中,已知一些量求另一些量,也体现着逆向思维,教学中除了通过向学生展示对公式的分析、理解、运用,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还可以编制题组进行训练,使学生感受正向应用公式和逆向应用公式解题的意义,充分认识正向思考和逆向思考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2、在数学方法运用中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1)、应用分析法或分析综合法分析问题训练逆向思维能力

在数学解题的分析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双向思维意识,当我们强调逆向思维的重要性的时候,并不是说正向思维是一种陈旧的思维形式,事实上,辩证的思维形式应是双向的,正、逆思维是两种不同却又互相联系的思维形式,逆向思维是建立在正向思维的基础上的,解题中逆向思维离不开正向思维,若正向思维受阻就应考虑逆向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在解题分析中常常运用。要教学生学会应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分析问题,通过对问题应用分析法分析,或者是综合法和分析法同时应用去分析,感受逆向思维的应用,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综合法是从问题的条件出发去分析问题,执因索果,而分析法则是从问题的结论出发,执因索果,由此上溯,用两种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分析,采取两头凑的方法最能让学生感受到逆向思维的好处。

例6、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O,

AC⊥BD于P,CE=ED,

OF⊥AB于F。

求证:PE=OF

分析:如图,因∠CPD=900,CE=ED,所以CD=2PE;又因OF⊥AB,所以F是AB的中点,因此,若作直径AG,并连结BG,则有BG=2OF。于是。要证PE=OF,只需证CD=BG即可。但CD与BG同为⊙O的弦,因而又只需证它们所对的圆周角∠CAD=∠BAG就行了。又∠APD和∠ABG都是直角,故要证∠CAD=∠BAG,只要能证明∠ADP=∠AGB就成。然而,这是已知的题设和作图所能保证的,到此分析完毕。

(2)、应用反证法和逆推法去思考和证明,训练逆向思维能力

数学中有很多问题从正面去思考解决常常很困难,如果我们改变思维方式,“正”难则“逆”,从反面(向)入手,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反证法和逆推法就是很好的方法,它们都体现了逆向思维,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方法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例7、“求作一个方程使它的根是—2和3”

分析:学生学习了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后,如果对用十字交叉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熟悉了,运用逆推的方法去逆向思考,学生便很快的就会构造出方程(x+2)(x-3)=0,展开后便可以得到x2-x-6=0,它的根就是-2和3。

例8、在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着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分析:如果教学生用反证法从结论的反面“不互相平行”去逆向思考,那就得到这两条直线必须相交,一旦相交了就有交点,这样在平面内过一个点就有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就与公理“平面内过一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因此假设的反面“互相平行”就是成立的。

3、在数学解题运算的训练中让学生理解逆向思维

初中数学的六种运算,加和减、乘和除、乘方和开方及多项式乘法和因式分解,都是互逆的运算,都体现着逆向思维,在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它们的互逆关系,灵活的解决问题。

例9、若a>1,a+a-1=3,求a-a-1的值。

分析:对已知a+a-1=3两边平方得a2+2+a-2=9,再配方a2-2+a-2=5即a2-2a.a-1+(a-1))2=5

由此得(a-a-1)-2=5,因为a>1,所以a>a-1,所以,由平方根的定义得到a-a-1=√­5

在这里的解题运算过程中,就从正向和逆向分别应用了完全平方公式和零指数幂公式a0=1,逆向思维得到很好的体现。

例10、(1) 已知∣a-2∣+(b-3)2=0,求代数式a2+3ab-b3的值。

(2)已知x2+x-1=0,求代数式2x3+4x2+3的值。

分析:(1)先应用非负数的知识,求出a、b后,再直接把a、b的值代入式子就可以求值了,这是用了直接代入的方法。(2)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则很繁琐,如果用和(1)逆向的思维方法,考虑整体代入,先把已知变为x2+x=1,再把2x3+4x2+3作如下的变化逐步代入:2x3+4x2+3=2x3+2 x2+2 x2+3=2x(x2+x)+ 2 x2+3=2x+2 x2+3=2(x2+x)+3=5 这里在代入的方法上,一个是直接代入字母的数值,另一个是不求出x的值,而是求出x的代数式的值,这是互逆的两种思维方法。

例11、(1) 二次函数y=x2+bx+c的图像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二次函数y=x2-2x+1的图像,求b、c的值。

(2)将抛物线y= -(x-1)2+6先向下平移1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求平移后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分析:这两个题在题设和结论上是互逆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抛物线的顶点坐标,(1)是从平移后的抛物线的顶点坐标(1、0),根据平移关系求出原来的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4、-2),再写出它的顶点式,改写成标准解析式,则便知道b、c的值。(2)是从平移前的抛物线顶点坐标(1、6),根据平移关系求出平移后的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3、5),再写出顶点式 改写成标准解析式即可。从解题思维方法来讲,它们恰好是互逆的,体现了逆向思维。类似的问题在函数中还有很多,如已知函数解析式去找图像特征;知道图像特征去求函数解析式等;像这样在解题中体现互逆的思维方法的问题比比皆是,教学中还可以编制题组对比训练,在学生练习后及时点拨总结归纳,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篇6: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 要: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教师必须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语文;思维能力;兴趣;技巧

教学中要落实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其中之一就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教师必须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产生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力、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快、民主、自由的教学情境,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学生,充分地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在课堂上还要多赞赏学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让学生勇于且乐于说“我认为”――发人之所未发,道人这所不道,而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这时可出示挂图,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在学生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教师要在教学中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

四、注重发散性问题的设计

发散思维从本质上讲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多元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的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学习《黔之驴》一课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造成驴悲剧的原因:从驴自身的角度分析,它被虎“断其喉,尽其肉”的原因在于“技止此耳”,除了“鸣”和“踢”之外,再没有其它的自卫或进攻的本领了;从虎的角度分析,是强者的这种弱肉强食的暴行给弱者带来了灭顶之灾;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正是由于他的“好事”驴被运到黔地,才发生了后面的悲剧,“好事者”对驴的悲剧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像这样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多元化思考问题,可以拓展思维空间,捕捉到新颖独特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和新的结论。有时候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虽然这些思维结果未必尽善尽美,却能显示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再如学习《曹刿论战》一文,分析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常规思维的看法是:鲁国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举夺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原因是在战略上能够“取信于民”,在战术上善于把握战机。但也有同学认为,鲁庄公善纳忠言、礼贤下士才是长勺之战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同学们的这种不拘常规的思维方向不正闪烁着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吗?

五、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得出结论。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训练,不但有助于思维敏捷性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的胆量和口才的培养。还要经常进行概念联结的强化训练以及设法改变学生的答问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果断性的培养,从而逐步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答问形式可以改成这样:先指定几个学生同时站起来准备回答,然后教师再突然抛出问题,迫使学生马上作答,看谁回答得快捷和准确。这种答问方式,形同抢答,其思维的敏捷性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思维敏捷性作为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而得到培养的,只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学生的思维一定会敏捷起来。

篇7: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松峰山中学文金玉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内容、过程和结果,人类的大脑具有巨大的容量,其中还有巨大的潜力未被认识、开发和利用。思维能力是能够提高的,思维主要是一种后天的品质和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得好,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越好,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自制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立能力就越强,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

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有限等原因,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社会、生活、环境、时事,开展一些适宜的实践性探究和学习。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做到:

一、创设情境,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成功地上好课,必须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节的课前 2 分钟,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段香港繁荣的影视片段,以《东方之珠》音乐作背景。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可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用这样一段影视片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巧设问题:“便捷的海陆交通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怎样便利的条件”,从而突出了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感觉既轻松又新颖。另外在情境创设中还应注意的是不能脱离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情境创设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二,拓宽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而课本内容与学生求知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在长期的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课本的内容未必都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课本又未必能进行周详的介绍,因此学生在上课时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从地下煤炭、石油的形成到天上太阳、月亮会不会灭亡,从企鹅为什么能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到古楼兰的消失等等,这些疑问绝大多数在课本上都很难找到答案,然而它们都属于地理的范畴。而由于时间的限制上课时老师也不可能有很充裕的时间进行补充讲解,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求知欲在课上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式学习状态,长此以往势必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厌倦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可以从制作课件的首要工作收集素材开始,应该收集哪些素材为课件所用呢?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必须认真详细的阅读课文内容。比如说要制作有关《东南亚》的课件时,学生只有通过阅读课文,才会知道要去收集有关马六甲海峡、东南亚的水稻种植、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东南亚的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素材。而这个阅读过程已经自然而然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其效果远比我们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强。另外,学生所能收集到的素材远比课本来得丰富,这样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比如有关东南亚的旅游资源,课本所提供的只是简单的几幅图片而已,而学生则能够收集到更多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通过这些学生可以全方位的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

二、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三、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

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四、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五、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篇8: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朗一、善思维能力, 于设计问题激发培以下浅谈我的观点。养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学生掌握知教海极思维, ○识的主要才能主动心理过程。地获得知识学生只有积。学省南而教师在教学中, 善于设计恰当中东方发学生去探索和解决问的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 题就, 从而能激培市大田养成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体会到文章, 同时的思, 也让学想感情, 养心中生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

学二、激发诱导学生质疑问难,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校戈生枕小激发诱导学生质疑问难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 要也的手段吴差, 因。此少, 诱导学生质疑问难也数民族山区学生基础思莲慧只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我教维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的这个班级的有些学生缺乏, 一独能懂了什么篇文章读, 了什么地方不明白好几遍还说不出, 有读力一堂课下来, 什么问题也说都是老不出来。有时候师说学生,

听, 整个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

导。我便按“词———句———段———篇”的教学顺序进行引导, 先让学生阅读一小节或一段课文, 仔细研究其中的字、词、句、标点等, 把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然后分成小组讨论解决。由于阅读范围小, 注意力容易集中, 学生就能发现问题, 并能积极地把问题提出来, 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都较为零碎。于是,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全文, 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研究文章的表现形式。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路开阔了, 提的问题自然也多了。例如:读完《童年的发现》后, 学生这样问: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为什么我们睡觉时就会梦见飞我不急着回答, 而是先让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 然后从词与句之间的联系寻找开解自己疑问的“钥匙”, 学生会因此感到获得知识的快乐, 从而养成读书与思考的习惯。而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 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 这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 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 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 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有人曾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 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首先要求课堂氛围宽松和谐, 教师教学民主, 对学生热情洋溢。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 学生才能打开头脑的大门, 提出一个个问题。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三、自读、自疑、自悟, 展开合理想象,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除了老师引导、激发学生去发展思维外, 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在自读中学会自疑, 要有向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 然后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合理想象, 从而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对于孩子们自己提出的一些好的想法、好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捕捉, 加以肯定, 并因势利导。让学生能自己主动探求知识, 学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 解决问题。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是无限的。”小学生是最具有丰富想象的个体。我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学会创设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展开想象的翅膀, 大胆想象, 从而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四个太阳》时, 我就教学生感悟“四太阳”的画面, 并让他们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太阳在成人眼里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物体, 而在孩子们心里, 它可能代表着很多心愿, 因而画出来的东西完全不同, 所有的太阳颜色、各种表情都不一样, 它是孩子们心中的希望和向往。这个时候, 我作为老师, 得及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大胆想象。此外, 尽量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画, 讲述自己画太阳时的想法和愿望。这一教学环节, 开启了学生的想象之源, 激活了学生潜在的想象力。

实践证明, 当学生的想象力被开启之后, 就会有创新的行为和思想出现, 此时我会给予肯定、激励, 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地喷涌而出。因此, 我要尽可能多在阅读教学中发现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潜在的智慧, 诱导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篇9: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思维素材,创设思维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先通过猜想,进行跳跃思维,加快思维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重视研究学生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思维过程,首先要激励学生乐于思考问题,敢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设疑,创设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学,激发他们思考,诱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便处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状态中。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思维就有了动力,便能做到执著追求,大胆探索,积极思维。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师要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以便使他们的大脑皮质层形成两个占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使语文教学在学生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

二、揣摩句子,说出思维过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能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促使其深刻理解内容和中心。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子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发展思维。思维是一种隐性的内部活动,而语言是一种外显的外在活动,故人们常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关教育心理学研究得出: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百分之八十是靠“听”和“说”获取的。由此可见,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自由、民主的讨论学风,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教学中,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质疑,使其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其次,教师要给全体学生“说”的机会,不仅学优生有机会说,中等生和学困生也有机会说。课文《凡卡》的最后一句话以“梦”结尾,耐人寻味,含义深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前文写信的内容——他在城市所受的“苦”,和插叙的回忆——在乡下与爷爷生活的“乐”相对比,进而理解结尾暗藏的深刻含义:凡卡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只不过是一个幻想,他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既表达了旧俄罗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又使人联想到旧俄罗斯成千上万的“小凡卡”以及劳动人民饱受痛苦煎熬的残酷现实。这不仅给人留下了思考的余地,更加激发起对读者劳苦大众的无比同情,对不合理的制度和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恨。这样,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很容易了解文章的中心,理解其思想的深刻性。

三、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不能局限于集中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课堂因势利导的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精心合理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解答愿望,而在解答的过程当中,对经验知识和书本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每个学生都说着同样的话,重复同样的答案,说的再多,也不利于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逐步达到由求同走向求异,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要求学生自编应用题时,当一个学生编出了同学们做游戏的故事后,教师就要适时启发引导,使学生的思维由做游戏拓展到其他领域,从而促进其思维的活跃发展。

篇10: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1.小学数学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利条件。

新课标强调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过渡的阶段,思维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能力,例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能力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中就给学生创设了小动物搬家的具体情境,为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依据。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小学数学教学是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篇1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小学 张桂芳

“顺应天性”的核心,是顺应人类的成长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用相应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和结论为主,而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探索、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以“境”提“思”,让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情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让知识出现在贴近学生实际又逼进数学本质,而且更具一定思考性的情景中,更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

例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某教师这样导入。师: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呢?能通过实验说明吗?(学生动手实验,把石子放入瓶中)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面升高了。师:是瓶中的水增加了吗?

生:不是,是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挤上去了。

师:说得非常好!如果乌鸦口渴得厉害,想尽快喝到水,你有办法吗?

生:放大的石子。师:为什么要放大的石子?

生:大石子占的位置大,水上升得快。

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故事情景中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物体占有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把握学生认识、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创设与学生年龄特征相和谐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对要探究的知识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二、以“旧”带“新”,让学生自主建构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

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法则,关键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计算?本节课的知识点源于:“商不变的规律和除数是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学生都已掌握。教学时教师就应把研究新知识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0.12÷0.3=()÷3、3.72÷2.4=()÷24、1.36÷0.16=()÷16、0.672÷0.28=()÷28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右边的算式会算,左边的还不会,对照左右两边你会作出怎样的思考与推断?从而得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使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感受和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因此,数学教学不仅仅是

课上40分钟的教学,要激活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就要把课堂做大,把学生的课前、课后带动起来。

三、以“变”代“搬”,让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李军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1020米,李军3分钟走255米,照这样计算,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探解。

解法1: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就是求余下的路程所需的时间。“从3分钟行255米”,可求出李军速度为(255÷3),而余下的路程是(1020-255),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出:(1020-255)÷(255÷3)=9(分)。

解法2: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也可先求李军走完全程的时间,然后减去已行路程的时间,即得到余下路程的时间1020÷(255÷3)-3=9(分)。

解法3:用倍比法解,将已行的路程255米看作“1”倍数,全程1020米是已行的255米的4 倍,行255米用3分钟,那么行完全程1020米就得用12分钟,然后减去已行的时间,即得出:3×(1020÷255)-3=9(分)。

通过上述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此外,一题多变、一空多填等训练,同样也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

上一篇:现代礼仪的功能下一篇:纪念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