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片段教学设计

2024-06-02

散文片段教学设计(共9篇)

篇1:散文片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作者及哲理散文的相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巩固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着要面临死亡,每个人拥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作家严文井却说“生命是永久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解答吧!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一)字音

臼jiù齿 茸róng毛 蔓màn延 凋diāo谢 牛犊dú

(二)词义

兴味:兴趣、趣味。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三)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生,湖北武昌人,作家。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一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1.读课文,明结构。

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文章篇幅短小,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其次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探讨出课文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3)通过小草和小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部分(4——5)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教师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答,可以前后四桌间讨论交流。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1)怎么理解文题“永久的生命”?(提示:文章在哪句里出现了“永久”一词,联系文句去体会)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怎么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4)作者为什么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

(5)“生命要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的含义。

明确:

(1)第三段第一句话“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里出现了“永久”一词,作者所说的永久的生命是合起来的生命整体,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生命。“永久的生命”指生命整体,这与个体生命短暂不矛盾。

(2)

①“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虑,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对比。“生命”和“衬衫”相对比,突出表现了生命是一段不可逆转的过程。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②“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无休止的。

(3)“终于要凋谢的花朵”指绽放过的美好的生命个体,“永存”说的是生命整体,花谢后又会有花开,生命是永不休止的。这句话看似矛盾,却再次意蕴着生命的永久的哲理。

(4)本文写于1942年,当时日本鬼子在我国横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_也欺压老百姓。因此,我们认为日本鬼子,国民党_等恶势力就是那些“暴君们”,他们是杀不绝我们的,我们这些勇敢的中国人民会凝结成强大的生命力,同这些残暴势力作斗争,就如同“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表现了作者革命热情以及革命必胜的信心。

(5)人活着,就要创造自身的价值,能够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这才是生命真正意义上的永久不朽。从重复的“不断”一词可体会作者的这种对生命的期许。

3.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商讨。

4.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第二自然段开头一句中“却”字,可见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们没有时间悲观”“生命自身神奇”“生命充满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作者主要想告诉我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的繁殖者,蔓延着,随处宣誓他的快乐和威势。”“我们要赞美生命”统观全文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5.明主旨:

本文通过对生命是永久的描述,表达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6.拓展思考: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究,自由发言。

例: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弱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7.课堂小结: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感谢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是短暂的,易逝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为自己的生命精彩而拼搏、为自己能给世界增添姿彩而努力。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分钟喝彩,用全部的热情创造无限的价值。

四、课时作业:

1.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篇短文,可以写自己生活中受到家长、老师赏识的一件事。

【例文】

刺梨花不平凡(节选)

近了,我不禁哑然--那不是什么玫瑰花,只是刺梨花,只是刺梨花而已。花瓣稀稀的,薄薄的,连色彩都是那么浅淡!

让我惊奇的是,它被遗弃在沟旁、路边,饱经风霜却能昂首挺胸。花朵比不上玫瑰花的清香与娇艳,不会被人拥入怀中,置于案头,但它能结出刺梨儿,做药,做茶,在默默中奉献自己的所有;它不像玫瑰那样活得轰轰烈烈,虽然平平淡淡,却也堂堂正正地生活;从未有过惊天动地,只是在默默中奋进。这样的人生不也一样有意义吗?

我蹲下身去,摘了两朵刺梨花捧在我的手心里,感觉它并不平凡,同玫瑰花一般美丽。不,它比玫瑰花还美丽。

点评:始见刺梨花,它的花型、花色都让作者嫌弃,不是自己要寻找的漂亮的玫瑰。“不禁、只是、只是”等词流露出作者的失望,这是“抑”。但它的生长环境,它对人类的贡献让我惊讶,平凡卑微的生命却在默默中奉献一切,我摘两朵捧在手心,感觉它比玫瑰更漂亮。高度赞扬这不平凡的刺梨花。结尾“扬”。作者就灵活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成文。

2.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达某一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就像______,并不是非要到达_______________。因为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qiānxǐ( )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河流,不息地流动就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那样的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jīngcǎi( )的人生。这才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

(1)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词语。

qiānxǐ jīngcǎi()

(2)联系上下文,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补充恰当的语句。

就像______,并不是非要到达_______________。

(3)使用下面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两个。

抵达 起伏 琐碎 不胜其烦 弥足珍贵

2.参考答案:

(1)解题思路:注意声母,声调和前后鼻韵。

参考答案:迁徙 精彩

答案解析:“迁徙”和容易写成“迁徒”,牢记这两个形似字。精彩的“彩”容易写成“采”。这也需要牢记。

(2)解题思路:此题考仿写,要先看清例句。先仿形:分析变与不变得内容,本题以填空形式出现,难度减小。再仿神:变化的内容是像花草一样的自然景象,写出一句合乎逻辑的话即可。

参考答案:(就像)溪水,(并不是非要到达)哪个地方才算完成使命。

答案解析:变化的主体不能再谈花或草,后句符合那种事物的特点就行。

(3)解题思路:这是考组词造句的能力,近几年中考也有出现。解答时先选好词,再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参考答案:长大了,才知道琐碎的童年趣事弥足珍贵,才知道当年父母不胜其烦的唠叨价值连城,才知道经历挫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答案解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选至少用上两个词,保守一点选两个、三个就可以,一定要注意写出来的一句话没有语病。

3.读冰心的《谈生命》。

篇2:散文片段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模板

介绍:各位评委,我将要进行的是《______》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开始上课。

一、复习导入。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___课,谁来响亮地读读课题!课文都描写了哪些景物?/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这个景物的?(板书特点)看来大家上节课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理解课文!

二、精读感悟。(一、重点字词)

过渡:————————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_?__自然段,说说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______?

(第<1>人)你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不过,如果能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就更棒了!

(第<2>人)你真会读书!

(第3人举手)你有不同的理解,请你说。

老师仿佛看到了你们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你们认真的思考样子是最可爱的,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2、再次自由读第_?__自然段,画出描写__?_特点的词语或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时同时批注上你的阅读感受。(提问3人)

(第<1>人)请你,大胆举手,首先就是个进步!(表扬)老师还要表扬你读书认真!

(第<2>人)你也很了不起!

——(朗读指导)试试看,能不能把它读好!

(表扬)已经有感觉了,谁能读得更好?指名读(味道全出来了!),集体读。(第<3>人)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掌声送给他!全班齐读这一段(部分)。

(鼓励)看着同学们的进步,老师打心底里感到高兴!(二、合作探究)

1、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______请你把它找出来?找到后跟你的组员交流结果。做之前先看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请你来读读。

特别提示:可以从采用的修饰手法、表现手法和抓关键词的方法进行分析。开始吧。

好了吗?现在在组内讨论你的自学结果。小组汇报。

1)修饰手法类。通过对比句分析修饰手法的妙处,练习说句子。2)关键词解析,换成其他词效果如何。

2、体会作者的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把情感带进去读。

(三)作业布置

1、写景类:做画一幅。

篇3:散文片段教学设计

片断训练的宗旨是从局部、小处着眼,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来, 从一点着眼, 从小处着手, 逐步提高, 然后过渡到构思整篇作文, 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到得心应手。

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片段训练。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是吸收, 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 习作是果实。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要场所,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 掌握积累的方法, 指导多读多背,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记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通常采取的方法就是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段, 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摘录本。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词句是文章的砖瓦, 长期积累, 久而久之, 词汇丰富了, 写文章就下笔如有神了。

二、利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作文片段教学

要想写出好的文章, 语言积累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边学边用、现学现用。比如教学《紫藤萝瀑布》这一课,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紫藤萝花的:“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 想摘一朵。”对这一段优美的语句, 我先引导学生阅读, 让他们体会语句魅力, 并说出为什么好, 再摘录这段里面的好词句。之后提问学生, 有的学生回答:“就是感觉好。”对于这样的回答, 我并不满意, 于是再引导学生去注意作者所用到的修辞手法。再提问的时候, 就有学生回答:“作者运用了拟人句, 使得句子更加形象生动。”这样也就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接着对于好词句的讨论, 学生基本都能提出“仙露琼浆”这个词, 对于这个词的解释就是“极少, 不多见”。最后, 我引导学生也写出一段文字, 用上“仙露琼浆”, 这样学生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就大大加深了。

三、合理布置一些课外练笔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外作业, 比如周记, 让学生根据这周学过的课文的写作方式, 写一篇自己的所见所闻, 可以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 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或者还可以安排写一些读后感, 初中的课程里有很多名人名作, 让学生练写一些读后感, 由此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作方法

新教改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要密切配合。也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笔者认为把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渗透到片段作文训练中,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写作能力。

1. 仿写修辞手法

一篇文章如果要写得生动形象, 必然会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所以在理解课文时, 要趁机指导学生怎样把文章写得更美。如经典的写景文章《春》, 在这篇优美的散文中, 有很多打比方的句子, 要引导学生用“犹如”、“仿佛”、“宛如”“像”仿写句子。

2. 仿写结构

总分总结构是总述、分述再总述的结构形式。《春》就是一篇总分总结构的优秀文章, 开头运用拟人的手法总写盼春, 中间从五个方面绘春, 最后再总写赞春。全文结构清楚, 思路明白, 内容丰富。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练习一段景物描写, 充分运用好修辞手法。

读写结合主张读为基础, 从读中学写, 写中促读, 突出重点, 多读多写, 在读写结合教学中,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读写能力。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片段作文训练, 实质上是在更大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和方法的“渗透”, 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和写作间的紧密关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必须借助课本的范文作用, 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联系起来, 以读带写, 读写结合, 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焱.写, 不容忽视——浅谈写作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新课程 (教师) , 2010 (1) .

篇4:散文片段点评六则

亲人,这是最爱我们而又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人。从小时候端着碗追着你满大街跑,到以后可能仍乐此不疲地缝制过时的红色塑底棉布鞋,都是最爱你的亲人曾为你做过或将为你做的事。你的神思应该回到过去,或者想到遥远的未来了吧!不要流连太久,快召它回来,想想现在吧!你的父亲正在家休息,他很累,想小眯一会儿,于是坐躺在椅子上,闭上了眼,双手交叉地放在胸前,疲倦的面容呈现在阳光中,面带微笑。突然他眉头一皱,想起了什么,轻轻抱怨一声后立即起身搬回椅子,开始忙碌……不要再傻呆呆地坐着不动了,拉住他让他歇会儿,倒杯水,帮他分担一些事情吧!

抑或是身边的陌生人,当他与你擦肩而过时,不需要你过多的言语或动作,露出你的微笑足矣。

——后林枫《生命中最珍贵的》

『教师点评』

这段文字写得很动情,但从较高要求看,语言表达上可完善之处却也不少。比如“从小时候端着碗追着你满大街跑”一句,表意并不完整,可在“满大街跑”后补上“哄你吃饭”;比如“你的神思应该回到过去,或者想到遥远的未来了吧”中的“想”,考虑与“神思”及“未来”搭配,可把“想”改作“飘”,这样处理,也与下句的“想想现在吧”避免了用词重复;比如“你的父亲正在家休息”,这本是想象中预设的情景,建议改成“你的父亲可能正在家休息”;而“闭上了眼”“疲倦的面容呈现在阳光中”和“露出你的微笑足矣”,宜分别改为“缓缓闭上了眼”“疲倦的面容浸润在阳光中”“一丝浅浅的微笑足矣”,如此一来,形象更为生动、真切。

另外,是否在“拉住他让他歇会儿,倒杯水”后补三个字——“捶捶背”?

『学生原稿二』

当那一只只黑洞般的烟囱十分“慷慨”地倾吐着黑烟时,当那一台台隆隆的机器异常凶猛地奔向茂密的树林时,我不知道那些脆弱的生命,能否躲过致命的一击?

又是一阵风吹过,弥漫着尘埃与尾气,夹杂着淡淡的腥味。我的脑海中不禁闪过,那餐桌上被敲得粉碎的猴的头骨,那高原上被剥了皮的成片的藏羚羊的尸体……当人的掠夺与其他生命联系到一起,竟会产生如此令人战栗的结果!是的,终有一天,我们将再也听不到自然生灵美丽的歌唱。

——崔昱晨《没有候鸟的天空》

『教师点评』

“有文采”,这是《初中语文考试大纲》对作文语言的要求。文采不是什么神秘之物,是凭直觉就可以感知的。例如我们读名家的文章,常有词清句丽、出语如连珠之感,这就是“有文采”的表现。但文采并非名家所专有,我们的习作里也往往会有——老师批改时常在某些语句下加圈或画线表示赞赏,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要让语言有文采,进而为全篇争辉添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总的来说,上面两段文字写得还是不错的,但仍可提升。这里试略做点拨:1.“当那一只只黑洞般的烟囱十分‘慷慨’地倾吐着黑烟时,当那一台台隆隆的机器异常凶猛地奔向茂密的树林时”,可改成“当那一只只黑洞般的烟囱十分‘慷慨’地倾吐内心的郁积时,当那一台台隆隆的机器挥舞着利爪奔向茂密的树林时”。这么一改,拟人手法的运用更到位了。2. “我不知道那些脆弱的生命,能否躲过致命的一击”,其中“致命的一击”与前面的“一只只”“一台台”不相匹配,可改成“我不知道那些脆弱的生命,能否躲过那致命的一击,又一击”。这样改动,巧于反复,力度顿生。3.“当人的掠夺与其他生命联系到一起”,建议改为“当人的掠夺与其他生命的脆弱联系到一起”。

此外,在“那高原上被剥了皮的成片的藏羚羊的尸体”之后,可补入一个分句,如“那集市上被拎着腿叫卖的青蛙”,以构成相对齐整的排比句,从而增强行文的气韵。

『学生原稿三』

看到过笼中困兽的眼睛吗?那种哀伤至极却又充满了对自然世界渴望的眼神,透过冰冷的牢笼,铺洒,蔓延,连绵无尽,在不经意间,竟透射出了绵亘于人类社会的古老而又年轻的思索——如何摆脱压抑人类个性的牢笼,重获灵魂的自由?

从蛮荒到文明,从愚昧到智慧,人类在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自己设下了层层藩篱,套上了重重禁锢——从对神明先知的恐惧和崇拜,到纷错复杂、不得触动的纲常法规;从严密而不可逾越的等级划定,到看似稳定实则超重的人际负荷。被压抑的个性在灵魂的深处呐喊。人们的眼睛里,于是常流露出对自由的深深渴望。

然而,这牢笼毕竟不是一两头困兽就可以冲破的。嵇康纵然一生高洁风雅、放荡不羁,最终仍殒身于威严的皇权之下;阮籍纵能在穷途放声痛哭,然而身在尘世,依旧只能借酒精的力量暂时释放个性。他们都不屑于礼教的羁绊,具有冲破藩篱的勇气,渴望有翠竹一般的傲骨,但残酷的现实却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推回原处,甚至推向深渊。纵然冠戴着“竹林七贤”的美名,他们同样有着太多的无奈。

——吴芳《困兽的眼睛》

『教师点评』

《困兽的眼睛》是就话题“感悟个性”写下的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巧妙地由一个特写镜头引出论题,接下来的论述视野开阔、思考深入,且表达具有文采。如能在“句式灵活”(所谓“句式灵活”,指作文时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各种句式,并取得较好效果)上再下点儿功夫,则行文将更为精彩。比如“于是常流露出对自由的深深渴望”,可改成“又何尝没有流露出对自由的深深渴望”;“他们同样有着太多的无奈”,可改成“他们又何尝不是有着太多的无奈呢”,让陈述句与疑问句有机结合,表达效果会更自然。

『学生原稿四』

我是一张书签。

我一生阅书无数,那是因为主人每看见喜欢的书总爱把我放进去,做个记号。因此,我的停留,对于那些书来说是一种幸福——一种被人欣赏的幸福,价值得到肯定的幸福。

年复一年,我的主人始终怀着热切的心沉醉其中,读得如痴如醉。而这于我,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我与书们亲密接触,徜徉在书海里,享受着屬于我自己的幸福。

nlc202309090613

我是一滴长跑运动员的汗水。

红白相间的跑道上,随着一声枪响,他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

风在他的耳边呼啸,我从他的额头渗出,顺着他的脸颊流下。我能感觉到他的内心在沸腾,那是一股灼热的力量,是对长跑的热爱与坚持。

途中,他稍稍落后了。我从滚烫变得冰冷。我窥见了他的恐惧与担忧,我为他担心着。但他不愿放弃,攥紧了拳头,奋力向前冲……终于,他赶上去了,因为他的执着与拼搏。

又一次,我滚烫如火。我知道,这是胜利的欢呼。他的内心在呐喊:“我胜利了!我成功了!”

此刻,我见证了他的成功……

——闵奕春《幸福的N种感觉》

『教师点评』

作者能巧妙地变换视角,娴熟地采用拟人手法,选取书签、汗水等“物”为视角,从而发现、感悟“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幸福”这一主题,读来耳目一新。在节选的两块内容中,写得较好的是“我是一滴长跑运动员的汗水”这一部分,可谓有声有色,现场感很强。如果把“此刻,我见证了他的成功……”改作“此刻,我幸福地流淌着,见证了他的成功……”则更佳。“我是一张书签”部分,则过于简略了,可删去“读得如痴如醉”,然后补入一段文字:

“从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将到三国鼎立的沙场群英,从悲愤的呐喊到娴静的心灵踱步;雷雨之夜,围城之中;霜冷长河,浮生小记;忆起童年飘在空中的浮云,聆听呼啸山庄里灵魂的呼唤;敲起巴黎圣母院的大钟,目睹简·爱正走在通向幸福的道路上。多情的诗人在一旁歌颂着美好的爱情,璀璨的星星与荡漾的春水交相辉映……对他而言,读书的乐趣不仅在求知,更重要的在于感受那一刻心灵的悸动,让清新的空气溢满自己的胸膛,荡涤自己的灵魂。”

借诗化的文句具体展示“我的主人”“读得如痴如醉”,句式灵动自如,自然容易获得好评。

『学生原稿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鼓励我们努力追求生命的高度。

追求需要目标。当你站在平地上,眼前是无数的遮挡物,如果把视野所及的地方作为你追求的目标,那么你只能在平庸中度过一生。相反,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爬到顶峰的那一刻,你会发现世界正被你踩在脚下,所有的一切都渺小了,这份无法言表的喜悦与豪迈,已将所有辛苦一扫而空,人生价值也将得以实现。

因此,追求需要目标,需要“一览众山小”的高度。

——沈艳《读诗词名句随想》

『教师点评』

可将“它鼓励我们努力追求生命的高度”,改为“它激勵我们不懈地追求生命的高度”。

可合理运用类比论证,在“追求需要目标”之前补入一段文字:“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如同在草原上奔驰的羚羊般,不顾一切地向前奔跑,去寻求煦暖的朝阳、鲜嫩的水草和清新的空气。羚羊的生命在于奔跑,那么人的生命就在于追求。追求是一个人上升的不竭动力。”用“草原上奔驰的羚羊”与“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相比较。

『学生原稿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充满了哲理的绝妙诗句。正是陆游的这首诗、这名句,教会了我用乐观的态度看待人生。

人生总是充满挫折与失败,当遭遇它们的时候,千万不要灰心失望,请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奇迹必然出现。在“山重水复”的逆境中,勇敢乐观地前进,不放过任何透着希望的光线,那么,前面一定会是一片“柳暗花明”的灿烂景象。

是的,只有乐观的人生才能看到转机的发生,让乐观成为人生导航的明灯。

——沈艳《读诗词名句随想》

『教师点评』

可把“不放过任何透着希望的光线”,修改为“不放过任何透着光线的希望”。

可引用名言,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在“人生总是充满挫折与失败”之前补入一段文字:“记得绿箭口香糖的老板曾说过一句话:‘我曾经破产过两次,但我从未因此而失眠过一秒。’多么乐观的人生态度啊!在金钱与名誉的重压之下,能够如此泰然处之,我想,你一定是领悟到了‘柳暗花明’的哲理。”

篇5:精美散文片段摘抄

假日像是一堆棉花,慢慢触摸,轻柔舒适,躺在上面更是美妙绝伦的感觉。人们习惯于假日享受难得的舒心生活,于是也就有了忙忙碌碌的各种旅行了,走南到北的,西上东下的,选择了极妙的景点,也攒足了金钱和力量,想在来来回回的奔碌中增长见识,丰盛阅历,缓解压力,舒缓身心。人们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有揣着相机和心境的,有期许邂逅美丽的,有畅游消除烦恼的,更有借此迷乱生活的。凡此种种都借助了旅游的时机,正真是饕餮大餐,津津有味了。可以想象到四处人山人海的景致,人们都愿意在短暂的几日里放纵思绪,把凡日里杂七杂八的闹心之事暂时忘却。这也就解释了当下旅游成风的原因了:现代人压力剧增,各行各业的人都疲于奔命,碌劳赚钱,好不容易盼来几日闲暇,怎么能不去花钱消“灾”呢?

如果是这样的理由,无可厚非;如果其间掺杂了些许难言的“心思”,或者仅仅取悦于外在的浮华,怕是不可恭维了。

记得古人游山玩水,多在心思,心灵,心境,多迎合着心底的精神需求。孔丘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游山玩水并非出自实物的需要,更不是浮光掠影地卖弄情致,炫耀钱财,他们于山水之间汲取精神之养料,丰硕思想乃是要务了。可当下游玩之人,多凡非孔丘之智者和仁者,也就不可真味其间的奥妙了。至于陶潜的“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之境界,或许悟到之人亦少了。感悟生命,思索人生,于自然之中悟真理,或许才是旅行的真正目的了。只可惜,我们世俗之人,不能深解,一味贪图景色,草草观望,竟也留不下几多思考。至于带回的几张照片,也只能是在时间的印记里找寻曾经的过往了,至多也就快慰了一时的满足,换来几声无力的叹息了!

记得有一回去夏河拉卜楞寺,参观了藏传佛教的圣地,享受了一回“剃度”的感觉。每每青山隐雾,念经声袅袅四起,整个人似乎都沉浸其中了,心诚目明,杂念俱灰。又每每仰望蓝天,静立红墙院落,有一种被掏空放逐的意念时时相伴身边,自然而然意念着远处敲钟的力量而没有了俗尘乱心的痛苦。我想这应该就是旅游的意义——旅心,澄澈心灵,荡涤名利,把自己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朴实、纯粹,少了浮华,多了简单,即使重回俗尘也就不会被金钱名利所俘,不会被灯红酒绿所迷了。若真如此,倒要奉劝人们多一份旅心,少一份旅行了。

人生世间, 在山水诗文上著脚便自不俗。

篇6:优美散文片段

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别人更有力量。”

在我们的世界里,大部分时间都是与亲人、朋友、同学和同事相处,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成为知己,更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认可自己。

辛苦地讨好人,可并不一定别人就喜欢、接受你,也许得到的只是嘲讽和不屑。

无谓地迎合别人,不知不觉,真正的自己就这样在取悦别人的过程中,被慢慢地磨蚀掉,而失去了自我。

我们总是欣赏别人,挑剔自己,总是在经历种种诱惑、挫折之后,把自己修剪成别人喜欢的模样。

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独一无二的自己,没有第二个人可以代替。

何不给自己更多的鼓励,去欣赏和丰富自己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你身上的特质自然会吸引志趣相投的人,而不必为了迎合别人而故作姿态。

丰富自己,可以去读一本好书,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品味。

书籍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徜徉在优秀书籍的海洋里,与先贤对话,与智者沟通,受其熏陶和浸润,对一个人自身修养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使你的内心保持淡定平和,使你变得知书达理,落落大方。

丰富自己,可以多出去旅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旅行可以改变你的生活,改变你的心态,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让你的世界和别人不一样。

旅行可以扩大你的视野,教会你成长,成为一个不同的自己,一个更好的自己。

丰富自己,还要擅于自省。

中国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王x明,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看见有德行、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这样就不会过分的责备别人,而对自己要求严格。

自省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心灵上的污点,继而照亮前进的路途。

工作生活中,有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而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才会不断地提高;进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也体现在反省的能力上。

自省,还能帮助自己找到自身优势,更加丰富自己的人生。

其实,丰富自己不需要刻意,只要你做好每件事情,岁月就会回报你,有许多有益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地沉淀下来。

一个懂得投资自己,丰富自己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自己丰富了,你的价值就体现了。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岁月让我们学会了理解包容,随遇而安,我们不再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岁月让我们学会了担当,我们不再依赖别人,当面推卸责任。

光阴可以消磨我们的风华,却带给我们成熟的魅力;风尘能够暗淡我们的容颜,却将一份智慧与淡定浸润在我们的心灵。

我们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只有自信、自尊和自爱,才能掌握你自己的人生。

丰富自己,比取悦别人更有力量。

懂得丰富、欣赏和取悦自己,是一种幸福的人生宝典。

在无人为我们鼓掌的时候,给自己一个鼓励;在无人为我们试泪的时候,给自己一些安慰;在我们自惭形秽的时候,给自己一片空间,一份自信。

篇7:剃头的散文片段

剃头

宜昌从来就是把理发称作为剃头,也许就是因为以前都是挑剃头挑子的原因吧?就是后来有了理发店、理发厅乃至美发设计中心,宜昌人还是这样说。明明知道不好却又一直坚持,是不是有些顽固不化?

剃胎头是外婆带我去的。“开始的时候还是很乖的,可是一看见师傅的刀剪就哇哇乱哭。”外婆还在的时候很喜欢给我讲我小时候的故事。她老人家喜欢了我一辈子,也溺爱了我一辈子,总是用含笑的眼光看着我,对我讲些好玩的事:“你是个犟脾气,别人如果屁股挨一巴掌、或者嘴里塞个奶嘴马上就不哭了,可是你就是不干,哭得天摇地动的。”按照外婆的解释,最后还是等我睡着了才能顺利地给我剃了胎头,当然,还把眉毛也一并给剃了,要不如今何来一对剑眉呢?

大了些时候就是母亲领着我们两兄弟去剃头了。那个时候,我们是两个调皮而自由自在、成天和小伙伴玩得连自己姓什么都快忘记的小家伙。母亲总是满世界的找到我们,把我们两兄弟像是押着俘虏似的一直把我们押进理发店。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陶珠路中段曾经有过的.一家理发店。规模还算大,中间是走道,两边全是理发的木椅。那个时候,没有电风扇,更谈不上空调,天热的时候,店堂高高的天花板上有一个大大的竹扇在不停的左右摆动,墙角有一个小学徒在拼命的拉着一根绳索;冬天的时候理发店的门上会挂上厚厚的门帘,店堂里生着几盆木炭火,热哄哄、暖洋洋的,母亲就坐在长条椅上给我们织着毛衣。她的手很巧,毛线在她的指尖翻滚着,偶尔也抬起头看看我们兄弟俩的瓦盖头剃的怎么样了。

再过了些日子,就是自己出去剃头了。父亲会在家里那张方桌上放下几张小面值的钞票,望我们一眼:“今天剃头去,都乱的像鸡窝了。”我们兄弟俩就会跑到木桥街的一家理发店去。那是一家很小、店堂的墙壁因为很潮湿、贴满了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画片,还有一些泛黄的报纸,地面也没有倒上水泥,一眼望过去坑坑洼洼的就像是麻脸一样。为什么会到那里理发?原因早就不记得了,只记得店里只有一个老师傅和一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小学徒。师傅只管剃头,然后拍拍我们的肩膀:“去洗头。”洗头就是那个学徒的事。他大概是不喜欢干这一行,或者是对师傅和我们这些顾客都有意见,洗头的时候漫不经心的,就会把那些带有难闻气味的肥皂水揉进我们的眼睛,剃完头出来,我和**的的眼睛都被那些碱水弄得泪水汪汪,都快要睁不开眼了,就和兔子似的。之后,我有很长的时间对洗头抱有极大的畏惧就是来源于此。

篇8:我的教学片段

今天, 开学第一天, 开学第一节课, 和孩子们展开怎样的语文之旅?

早早的, 我把这首诗抄写在黑板上:

迎面吹来的风

金波

迎面吹来的风,

你送来了春天吗?

春天是无形的,

春天又无处不在啊!

春风吹来鸟啼,

春风吹来绿意,

春风吹来芬芳,

都是似曾相识。

年年春天都是新的,

是春天变了吗?

不, 只因我们

不再是去年的那一群。

之所以选择这首诗, 是因为其中的这一句:“不, 只因我们/不再是去年的那一群。”铿锵有力, 自信而充满希望。我希望孩子们跨着这样的步伐走进新的学期。

“同学们,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 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你猜老师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

孩子们细细的品读, 用心的猜测———

“老师, 你是喜欢这句吗?‘春风吹来鸟啼, 春风吹来绿意, 春风吹来芬芳, 都是似曾相识’, 这句话写的很美。”

“老师, 我猜你最喜欢这一句:‘不, 只因我们/不再是去年的那一群’,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以前学的一篇文章《和时间赛跑》,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就像今天一样, 我们也是新的。”

我仔细听着, 不由暗暗点头, 其他孩子也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是啊, 只因我们/不再是去年的那一群。同学们, 你们还是去年那一群吗?”孩子们连连摇头, “那你们和去年有什么不一样吗?”

“今年我长大了一岁, 当然不同了。”

“寒假我读了不少书, 见识更广了, 和去年的我不一样。”

“我给自己定了今年的计划, 准备争取更大进步。”

……

孩子们说得真好, 他们总结着, 憧憬着, 眼前似乎展现了新的一年美好的蓝图。

“是啊, 新的一年, 我们有了新的目标, 我们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期望同学们的新的学期有新的更大进步, 因为———我们不再是去年的那一群。”

“年年春天都是新的/是春天变了吗?/不, 只因我们/不再是去年的那一群。”教室里书声琅琅, 春意盎然。

《路旁的橡树》是我很喜欢的一篇课文, 我觉得这篇课文不论从文字还是内涵, 或者是故事阅读性, 都是一篇很好的触动学生心灵, 进行环保教育的材料。教学中, 我花了不少功夫, 撷取其中的片段吧。

片段一

课文原文:“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 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 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这是描写橡树美和旺盛生命力的一段话, 正是这种美和生命力震撼着筑路人与设计师, 促使他们犹豫、矛盾, 最终改变计划。因此, 在教学中如何渲染这种美, 让学生感受这种美成为我设计的重点, 我做了如下设计:

师: (出示图片) 同学们, 这就是那棵高高的橡树, 他是那么粗壮, 那么结实, 那么挺拔, 在这片田野上, 他也许自由的生活了几十年, 甚至上百年, 让我们伴随音乐, 大胆的想象他在这里自由、美好的生活…… (音乐《野鸟情歌》起)

生:我好像能看到橡树和鸟儿相伴, 每天鸟儿为橡树快乐的歌唱, 橡树的枝条幸福的抚摸着小鸟。

生:好像有小兔子从橡树脚下窜过, 因为橡树周围是一片灌木从。 (文中有这样的描述)

生:春天, 橡树伸展枝叶, 好像我们伸懒腰一样, 他睡醒了。

生:橡树在阳光下, 自由自在, 多么快乐!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老师找了两句描写树的佳句,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感受感受。

(灯片出示) 1.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摘自巴金《鸟的天堂》

2.魁梧的橡树, 像战士似的, 挺立在秀美的田野中, 鸟儿天真烂漫地欢叫着, 这鸟语, 正好和铃兰花的芳香互相配合……

———摘自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

师:带着你们刚才体会到生命与活力, 让我们把课文中描写橡树的句子也美美地读一读。

(生有感情的齐读文中的句子)

师:多么美, 多么自由的橡树, 可是有一天, 一条笔直的公路要从这里经过, 这样一棵挺拔、自由的橡树该不该砍下来?不该! (学生异口同声, 理直气壮) 让我们接着往下读……

课文描写橡树的句子简单质朴, 我再补充两句描写树的佳句, 帮助学生丰富对树的体验与感受, 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在音乐中的联想和想象, 再结合树生动形象的图片, 我想这就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同时也是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情感上的铺垫。

片段二

课文原文:“它像箭一样笔直, 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这一段话让我们了解了故事最后的结果, 更提炼了文章的主题:“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但仅仅停留在让孩子们和过路人一起赞叹是不够的, 我认为那只是停留在表面, 不用经过思考的溢美之词, 如何把孩子们体会到的善良、关爱更深刻的反映出来呢?我仔细琢磨那棵橡树, 他是这次修路事件的亲历者, 他的感受、感动应该是最深刻的———于是我的教学就这样展开:

师:同学们, 这棵橡树一直高高的挺立在田野上, 工人们和工程师的对话, 他们在艰难中做出的决定, 为了它而弯曲成马蹄形的公路, 它一定见到了, 它一定听到了, 它一定也有很多很多的感受, 所以老师想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 用第一人称的方式, 写《橡树的故事》, 描写这个修路事件中的主角橡树的所见所闻所想。

为了帮助三年级孩子完成好这篇改写习作, 我和孩子们一起梳理出了橡树在修路中由“快乐 (自由的生活) ———害怕 (筑路人领着机器轰轰而来) ———惊讶 (商量后, 修路计划改变了) ———感激”这样的心理历程, 同时, 我还给孩子们开了个头:“我是一棵橡树, 一棵快乐的橡树……”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为了降低难度, 帮助孩子们在习作中换个角色更深刻地体会因为关爱带来的感动。

今天学习《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 我们仅用了三十几分钟。现回顾一下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 我给孩子们五分钟时间自学课文, 孩子们有序地开始了自己的学习, 有的读课文, 有的标自然段, 有的划记好词好句, 有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还有的写简要读后感。

待同学们基本完成了自学任务, 我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 给出现错误的字正音。

然后, 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孩子们多是针对不懂的词语提出问题, 如李佳敏提出“连绵起伏”是什么意思?黄子漩站起来说:这个词是形容山弯弯曲曲。她的表达不是很准确, 于是我追问:你能画下来吗?

黄子漩走上讲台画了一条大河, 河边耸立着一座高山。我继续追问:连绵起伏是一座山吗?她摇头, 于是, 我添了几笔, 几座山连在一起, 我再让孩子们用语言表述什么是连绵起伏。张东洋站起来说:“几座山, 有的高, 有的矮。”粟涵琳说:“有许多座山, 时而高, 时而矮, 时而陡峭, 时而平缓。”我觉得还不够准确, 于是, 我画了几座独立的山, 学生又摇头, 说:“许多座山连在一起, 有的高, 有的矮, 有的陡峭, 有的平缓。”郑禹东还主动上台帮我添了几笔, 把几座独立的山变成了连绵起伏的群山。

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 我又让学生独立思考:为什么师傅对小徒弟的画最满意?小徒弟为什么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黎冰洁进行了很经典的概括:“大徒弟和二徒弟是用手画画的, 小徒弟是用脑子画画的。”精炼而准确, 我觉得她真了不起。

课题是“想别人没想到的”, 于是, 我抛出一个问题:让我们也动动脑筋, 想别人没想到的, 如果我给你一元钱去买一样东西, 要让这样东西堆满我们整个教室, 你准备去买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提出其实是源于一个故事。赵元举手说:“我去买根蜡烛, 让光明充满整个教室。”这是故事里的答案, 看来他读过这个故事, 所以我说:“这是你从故事中知道的, 不属于想别人没想到的。”孩子们又开始沉思, 陈柯宇说:“我不用花钱, 就能让这样东西充满教室———空气。”连逸君说:“我要用一元钱去买一颗种子, 把它种下来, 给它浇水施肥, 让它长成参天大树, 绿色的枝叶不就充满整个教室吗?”张东洋说:“我要把一元钱送给贫困的人, 别人就会夸奖我有一颗爱心, 爱心能装下整个世界, 更何况充满整个教室呢?”教室里响起了掌声。胡文杨说:“我要用一元钱买一本书读, 我获得了很多知识, 就充满智慧, 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 那我的智慧不就充满了整个教室吗?”

呵呵, 这帮孩子真不敢小视。

篇9:《母鸡》教学片段

《母鸡》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老舍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课文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鸡的赞颂之情,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猫》和《母鸡》这两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都出自于老舍先生之手。写法上各有特点。比较这两篇课文写法上的异同,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

比较《猫》和《母鸡》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领会,学习先生的写作特点,并能应用到学生的习作中。

师:《猫》和《母鸡》写这两篇课文写了什么?

生:《猫》这篇课文写了小猫的可爱。《母鸡》这篇课文作者先写了讨厌母鸡,然后又写了赞扬母鸡。

师:回答得真好!这位同学对这两篇课文内容理解的很准确。

师:先生是怎样描写《猫》和《母鸡》这两个小动物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猫》这篇文章的写法。

生:老舍先生在写《猫》这篇文章时写了“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猫淘气可爱”两部分。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生:我认为,真两部分是通过“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这个句子联系在一起的。

师:分析得很对。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句子是怎样把课文的两部分联系在一起的?

生:因为作者笔下“性格古怪”的小猫很可爱啊!比如它“贪玩”、“尽职”、“睡觉”、“蹭你的腿”、“抓痒”、“踩稿纸”、“叫”、“斗蛇”等,都那么可爱。满月的小猫呢“腿脚还站不稳”就“耍个没完没了”还要到“院子里”和“花盆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淘氣得出奇,可爱的不得了。所以作者用了一个“更”字,不仅激发了读者的读书欲望,更使文章的两部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师:对,这一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过渡句。

师:同学们对《猫》这篇课文的写法分析得很好。那么《母鸡》这篇课文写法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母鸡》作者先写了“母鸡孵雏以前让人讨厌”。“ 孵雏以后不敢讨厌”两部分。

师:作者是怎样把这两部分联系到一起的?请同学们细细品读,然后回答。

生:我认为,课文中的两部分用文中的第四自然段联系在一起的。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是“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师:回答的很正确,请详细分析一下。

生:我是这样分析的:这一段一开始就用了“可是”这个词,表示了意思的转折,然后又写了“现在我改变了心思”。那么作者以前是什么“心思”呢?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以前是“讨厌”母鸡的。比如:作者例举了母鸡的叫声叫人“心中结疙瘩”,“欺负鸭子,咬同类”,“下蛋时的疯狂”三方面来写。使人体会到母鸡真是太让人讨厌了。总结了上文。可是在描写“孵出鸡雏的母鸡”时,作者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情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因为“母鸡”保护“小鸡”,给儿女找吃的,教小鸡本领等,体现了母鸡的伟大。这一部分详细描写了作者“改变心思”的原因,使文章浑然一体。

师:非常正确,这是一个过渡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以上同学们透彻的分析了老舍先生在描写《猫》、《母鸡》这两种动物的特点时不同的写法,那么作者在描写这两种动物特点时有没有相同的写法呢?

生:《猫》先总写了“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了他的表现。《母鸡》一课也是先总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师:是的。老舍先生写的这两篇文章都善于运用了总分段的写法来描写的。

上一篇:飞行检查单下一篇:提高审判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