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账会计工作职责

2024-07-18

记账会计工作职责(精选14篇)

篇1:记账会计工作职责

1熟悉财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2熟悉财会工作流程。

3有熟练运用财务软件和管理软件的能力。

4根据规定作出判断,有独立处理相关事务。

5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有审核单证,管理账目,开具发票,税务申报。

7有财会数据分折,报表分折能力。

篇2:记账会计工作职责

. 月度销售业绩结算及实行计划(Forecast)制定

. 产品别的销售递减、市场费用等主要业务费用预算实际管理

- 业务Iusse事项管理

篇3:现代会计记账方法分析

从宏观的视野来审视会计学的发展, 记账方法可以称为会计学发展脉络的中心线, 从单式记账法到复式记账法再到三式记账法, 会计学的发展首先表现为记账方法的进步和突破, 许多人讲到会计学的发展问题, 却忽略了记账方法这个关键问题, 最终会计学的发展问题也解决不了。事实上会计学的核心问题是记账方法问题, 只有研究记账方法, 才能将会计环境和会计的内容联系和统一起来, 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会计学。

记账方法是会计依据记账凭证的记录, 运用一定的记账符号和记账规则, 将会计业务登记在账户上的技术方法, 它实现的功能, 是把一定的原始凭证上粗糙的记录转化成账簿上有序的有用的记录。具体包括记账方式、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记账内容和试算平衡方法等要素。按照登记经济业务记账方式的不同, 记账方法可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但是由于会计计量手段和计算技术的局限, 目前世界上仍然使用复式记账法。

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是指应用会计软件输入会计数据, 在计算机内进行处理, 并打印输出会计帐簿、报表的过程。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可能问题, 要求单位加强对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后的管理, 以提高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效率和效果, 充分利用系统提供的各种手段、便利, 从而为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目标服务。会计电算化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设备、系统软件、会计软件、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的组织工作和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内容。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和使用的财务会计部门, 在建立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时, 必需充分考虑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各个方面的特点。下面简单介绍会计电算化系统各个方面的特点。

1 对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管理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 各单位用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电子计算机设备, 一般都是由财务会计部门管理的, 硬件设备比较多的单位, 财务会计部门还单独设立了计算机室。因此, 会计部门还必须对计算机系统的特点, 制定对用于会计工作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有关操作, 管理和维护的制度。

计算机硬件设备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那些看得见, 摸得着的所有机械、电、磁、光设备, 硬件设备都是精密的机械电子设备, 计算机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 (一般微型计算机) 、显示器、键盘、打印机、网络设备、UPS不间断电源等。计算机硬件设备可以构建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机环境和网络环境, 供会计软件运行, 满足不同会计软件对不同的计算机环境的要求。如单用户会计软件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 生成的会计数据存储在这台计算机中, 网络会计软件在用通讯线连接的多台微机上运行, 会计人员在不同的工作站上可以共享网络服务器上的软硬件资源, 共同使用同一个会计软件, 对同一套会计账进行操作而互不影响。

系统软件是管理计算机资源和支持应用程序运行的程序。会计软件是在计算机上运行的, 它的物质基础是计算机。不同的会计软件适用于不同的行业, 有不同的操作方法, 会计软件在不同的应用情况下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软件要不断地进行升级更新。会计电算化后, 会计信息必需通过会计软件进行管理, 会计软件还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数据处理和软件操作方法要求严格的特点。

计算机中的各种信息和软件是存储在磁介质中, 看不见摸不着, 磁场、电场、潮湿、灰尘、计算机病毒等因素容易造成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的损害。而会计数据具有真实性、准确性、连续性、可造性和安全要求高, 数据要有可验证性, 要有充分的安全可靠性保证等特征。

2 会计工作流程和工作重点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 会计人员不再需要手工记账, 算账和编制报表, 输入记账凭证后, 凭证通过计算机进行传递并自动进行核算和编制报表工作, 凭证的输入和审核成为主要任务, 操作计算机成为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存贷采用实际成本计价、对大量的固定资产进行个别计提折旧、进行详细的部门核算等, 在手工方式下工作量非常大, 使用计算机便使之方便快捷企业要求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

3 会计人员更强调协作性

会计软件通常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 每个功能模块处理特定部分的会计信息, 各功能模块之间通过信息传递相互联系, 能够完成日常的会计核算业务, 包括账务处理、工资核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产成品销售核算、应收应付款核算 (往来核算) 、存货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等进一步完成会计管理和控制工作, 如资金筹集的管理、流动资金管理、成本控制、销售收入和利润管理等, 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的经营决策和预测。尤其是在网络情况下, 会计人员在不同的工作站共同使用同一个会计软件, 彼此的凭证传递、交接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 相互之间联系非常紧密, 一个人出现问题, 会影响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要求各岗位的会计人员之间必须加强协作, 才能顺利进行会计工作。

4 内部控制的内容各重点也有所变化

由于计算机自动进行总账和明细账的核对工作, 手工条件下的总账明细账的核对工作可以取消记账凭证的审核工作变得更加重要和关键计算机软开发人员对软件结构和设计的熟悉程度, 使得他们有能力进行非正常的数据修改, 因此还必须限制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操作会计软件进行会计记账工作, 尤其是不能兼任出纳工作。

5 会计人员分工和职责发生了变化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 会计人员必须人人操作会计软件才能够进行会计核算工作, 会计人员必须改变原来的自己的工作习惯, 以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必需增设一些新的工作岗位, 同时需要减掉一些不适应电算化工作台的岗位。会计人员的分工、工作职责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6 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提高了

一是因为会计软件的许多种自定义功能, 要求会计人员定义各种转账公式、数据来源公式、费用分配公式等;二是因为解脱了会计人员繁杂的计算和抄写工作后, 要求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 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利用。

7 会计档案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

篇4:会计记账方法分析

关键词:复式记账方法目标

1财务会计的目标

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用来指引整个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这样看来,在道理上应该先有会计目标,之后才在其基础上建立起会计准则体系。而现实当中,人们先制订了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准则,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这些准则有相互不协调的地方,再反过来建立一套理论,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试图“修补”这些具体会计准则。这样一来,会计目标是原本会计应该达到的(即内生的),还是之后为了需要而“外生”的,就有些模糊了。本文从复式记账这一会计本身特点出发,演绎的“推导”出现代会计目标,即“会计是什么样?它能达到什么目标?”,并和现代会计目标的两种典型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实现契合,之后对这两种会计目标的观点做进一步的分析。

2现代复式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是财务会计的基本方法,它是指一笔经济业务发生后需要记录时,同时在相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1494年意大利传教士卢卡·巴其阿勒在其所著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中,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当时流行的复式簿记的原理和运用方法,之后复式记账法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通用的会计记账方法。

与单式记账不同,复式记账要求一笔经济业务发生之后,必须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记录。比如巴其阿勒在其著作中提出,商人开始经营时需要做的第一个“会计分录”是:将他所拥有的现金金额同时记入“现金”和“资本”两个账户。之后在商人的经营活动中,每一笔业务也都需要同时反映在两个账户之中。这样记账,使经济业务在不同的账户里相互对应相互平衡,从而可以及时反映会计记录的错漏,给商人们带来好处。

复式记账经历了五百年的发展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账户体系和记账程序,成为世界通用的会计记账方法。下面仅就现代复式记账的最终结果——会计报表展开分析。

现代复式记账经过日常处理主要产生两张重要的报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主要依据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左侧列示主体的资产,右侧上方列示主体的负债下方列示其所有者权益。这种结构形式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把资产理解为主体现存的那些资源和实物,这些东西来源于负债(所有权归别人)和所有者权益(所有权归自己)。这种理解也就是“资产占用=资产来源”观点。不过,站在主体的角度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主体到底自己“拥有”多少财产7负债是它要还给别人的,应该从财产中扣除,主体真正拥有的财产是“资产一负债”,这些财产是主体的所有者拥有的财富。在复式记账方法下,这些财产被同时记录到报表的两方,即主体的财产(资产一负债)方和所有者权益方。这样,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就变成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者说“主体拥有的财产=所有者权益”。

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上述“主体拥有的财产=所有者权益”右侧的“所有者权益”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主体成立时的投入和主体存续期间所产生的经营成果。对于主体成立的投入,由于投入的时间跨度相对较短投入方式也较简单,较容易知道其投入数额。而对于主体存续期间的经营成果,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经济业务比较繁多和复杂,其数额就相对较难确定了。利润表的作用就是计算主体在一定期间了经营的成果。利润表的大体结构就是一定期间的“收入”,扣除这个期间的“费用”,剩下的是主体经过这段期间的经营实际获得(增加)的财产。(当然,现代企业利润表的结构更加复杂,但究其初始状态,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推测和简化。)

上述形式的两张报表有什么意义呢?在经济学中,我们可以认为人是“理性经济人”,人们追求效用(utilitv)最大化,而效用最大化往往体现为财产的增加。人们希望自己的财产增加而不是减少,并且关注自己财产的变化。如何知道自己的财产变化情况?会计记账是一个基本的方法。从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到单式记账再到复式记账,会计记账都在反映人们“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变化”。所以可以说,会计记账的一个动因就是人们希望知道自己财产的变化情况。

对照上述复式记账的两张报表,我们可以知道复式记账是如何通过报表反映财产变化的。主体的拥有的财产就是“资产-负债”。在复式记账下,这些财产必须严格的通过平衡关系来明确其产生及变化原因。财产的变化是由过去的经营造成的,经营成果先在利润表中计算,再过入资产负债表表达。可以说,复式记账报表的这种结构,就是要通过日常的详细记录把财产的现状和变化情况“硬算出来”。正如美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所说,“复式簿记迫使人们以一套适当的账户,来‘算的’现状,……从过去算得现在的会计,不是碰巧的、随意的完成的,而是完全的、有系统的完成的,因为不然的话,两方就失去平衡了”。

复式记账是至今为止最完善的记账方法,相对之前的记账方法而言,复式记账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反映财产变化的记账方法。如果使用了复式记账,就可以按照它的规则自然而然的得出财产变化的情况。也就是说,反映财产的变化,已经不仅仅是个人主观的愿望,而是已经由复式记账确定为一种必须执行的“制度”。

3复式记账的会计目标

人们关心自己财产的变化情况,复式记账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反映财产变化的记账方法。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个人财产经营的一些情况。

个人财产按其经营者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个人财产由自己经营和个人财产由他人经营。如果个人财产由个人自己经营。他必定会十分关心自己的财产增值情况而在经营过程中精打细算处处小心。此时复式记账的这种“强制反映”似乎还不是必须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先进的记账方法(复式记账)和其他记账方法(如单式记账),只是在反映的精确度上有差别,不存在“故意造假”的可能。但是如果个人财产不由自己而由他人经营,此时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作为财产所有者的委托方将自己的财产委托给作为经营者的受托方时,相应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就产生了。此时复式记账的“强制反映”制度就非常必要。经营者必须要按照复式记账的要求,全面反映财产和财产的变化,这就提高了经营者造假的难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代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客观上降低了所有者损失的风险。这样,复式记账实际上充当了反映经营者受托责任的手段,因此可以说反映受托责任是复式记账本身演绎出来的财务会计目标,它与受托责任观是一致的,也正如美国会计学家井尻雄士所说,“经管责任是复式簿记制的核心”。

4小结

篇5:记账会计的职责概述

2、出具各类会计报表; 统计申报

3、各类税务、统计、财务等政府监管部门报表及信息的编制及报送;

4、能独立办理代理税务登记、纳税鉴定、申报缴税、税务报表填制等工作;

5、增值税发票填开流程、发票资料统计并负责购买、开具、保管发票;

6、年报、年检、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结转

7、成本核算、清算汇缴及关联方。

8、无票收入与有票收入的区分及核算。

9、银行余额调节表的制作

10、手工账、建账、填制凭证、丁字帐、汇总表、登记账簿、财务报表、财务软件的建账

篇6:记账会计的职责概述

2、导出会计报表,并按客户的需求编制主要科目分析表。比如:银行余额调节表、往来情况(部分企业涉及到账龄分析)、货币资金情况、存货进销存情况等;

3、按照税务机关的管理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各类纳税申报;

4、出口退税代理申报(含免抵退);

5、财务会计、税务申报档案的整理、保存,包括:凭证装订、报表存档、电子数据备份等;

篇7:记账公司会计主管职责

2、负责评估成本方案,制定成本核算方法,实施适合公司特点的费用归集和分配办法;

3、负责编制成本岗位相关记账凭证、成本月结报表,保管好成本核算底稿资料,定期归档;

4、负责分析、跟踪、监督库存管理,对公司积压库存与呆滞处理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存货进行减值测试;

5、参与生产制造、计划部门的生产、物料会议,协调解决生产成本及存货管理中的问题,处理解决日常业务问题;

6、学习掌握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能提出降低成本控制的措施与建议;

7、参与公司资产的清查盘点、不定期对库存账、实际情况进行抽查,并按时报送盘点报告;

8、及时揭示存货及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建议和意见,有效控制成本管理中的风险;

篇8:我国会计记账方法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的会计记账方法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 由实物记事 (计数) 、绘画记事 (计数) 、结绳记事 (计数) 、刻契记事 (计数) 等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基本代表着同时期的“会计”行为, 或者说, 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的萌芽状态, 并成为会计的直接渊源。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 在原始计量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最早的会计制度。中国有关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 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 而“会计”称号的命名、会计的职称均起源于西周, 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 我国初步形成会计工作组织系统, 而在当时也已形成了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春秋以至秦汉, 在会计原则、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发展。孔子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会计原则:“会计当而已矣”, 它与目前的“客观性”原则相似。战国时期, 中国还出现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经》, 其中包含了“会计”方面的内容。秦汉时期, 中国在记账方法上已超越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建立起另一种形式的“单式记账法”, 即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西汉时采用的由郡国向朝廷呈报财务收支簿———“上计簿”可视为“会计报告”。南北朝时期, 苏绰创造“朱出墨入记账法”, 规定以红记出、以墨记入。

唐宋时期, 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推进。首先, 产生了《元和国计簿》、《太和国计簿》、《会计录》等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著作;其次, 创立了“四柱结算法”, 把我国的簿记发展提到一个较为科学的高度, 集中归纳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 为后来的“龙门账”和“四脚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四柱结算法中四柱平衡关系形成了会计上的方程式, 这不仅成为我国传统的中式记账法 (中式簿记) 的一个特色, 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一直沿用下来。

元代承袭旧制, 在会计方面无大的发展。至明代, 政府颇重会计报表, 要求按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四柱编报, 报表逐级汇总上报, 国家对报表有统一的编报格式和上报日期。到明代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著作是《万历会计录》。

明末清初之际, 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科学的复式记账法———“龙门账法”。此方法是根据唐宋以来“四柱结算法”原理设计出的一种适合于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龙门账”的诞生为中式簿记由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清代, 会计制度又有新的突破, 即在“龙门账”的基础上设计发明了“四脚账法”, 亦称“天地合账”, 是中式簿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复式记账方法, 由“三脚账”发展而成。它的记账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以现金记录, 另一种是以现金与转账事项并重来记录。从四脚账法的原理来看, 它与借贷记账法“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基本一致。清末, 随着西式会计的引入, 中式会计逐渐趋于衰落。

总而言之, 中国古代会计制度经历了从文字叙述式到定式表达式、从单式簿记到复式簿记的演变过程。而单式簿记经历了从三柱结算法到四柱结算法的沿革, 复式簿记则经历了从龙门账法到四脚账法的演进。

二、近代中国会计方法的改进

(一) 会计改良的历史背景

从内环境来看, 从清代到鸦片战争前, 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推动着中国会计方法的改进。从外部因素来看, 鸦片战争之后, 20世纪初, 中国的经济完全丧失了独立性, 并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作用, 同时, 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在此情况下, “四脚账”复式簿记法也逐渐暴露出了它与机器工业生产及近代商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种种弊病。有关“改良中式簿记”问题被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提出, 在改良派中, 黄遵宪是较早提出确立国家预算制度的人士, 他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预算决算制度的评价, 阐明预决算的重要性。

(二) 近代中国会计方法改进的困难及其原因

1840年以后, 中国会计方法进行了改革, 但是它在改革之后的推广普及却非常困难, 不断受到来自近代中国社会各方面的阻碍, 使其举步维艰,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完成。

从经济方面看, 首先, 中国近代经济产业主要是轻工业, 它规模小、资金少、设备简陋、技术落后, 在产品销售和原料采购等方面均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巨大压力。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 改良旧式会计方法的思想自然不易被接受。其次, 从固守旧有的会计方法到全面引进国外的会计方法最终达到改革中国会计的目的, 必然要经历一个改良的过渡时期, 而要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以西式簿记全盘取代中式簿记还不可能。

从外国势力的影响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 在其势力范围内采用自己国家的方法。但是, 由于西方各国所采用的方法不完全一致, 这就造成了不同国家势力范围内的方法差异, 就更不利于新式会计方法的学习和推广, 从而加大了中国会计改良的难度, 也延缓了其发展的进程。

综上所述, 近代中国的确有改良会计方法的必要性, 同时, 也要看到其改良的艰苦性和长期性, 这是根源于中国当时特殊的转型社会环境, 这种环境一方面推动和促进了会计方法的改进, 一方面又制约和束缚了这种进步。总而言之, 中国的特殊转型社会造就了会计方法改进的“中国特色”。

(三) 近代中国会计方法的改进

蔡锡勇的著作《连环账谱》是中国第一次立足于中西账法相结合以达到改良中式会计方法目的的创举, 同时, 它也是中国出版的第一部介绍西式复式簿记的专著。《连环账谱》较好地将中西各自的方法统一起来, 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1907年, 学者谢森和孟森在东京出版《银行簿记学》, 这本书结合银行业务, 将借贷记账法引进中国, 并且采用西式账簿和横写的方式, 运用阿拉伯数字记账, 使中国人初次认识了西式薄记。

18世纪末19世纪初, 中国固有的复式记账法, 通过工商行业里的账房在实际运用中改进, 使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直至解放前夕, 我国工商企业中采用借贷记账法者多为大型企业, 采用改良中式簿记者以中型企业为主, 而在一些小厂小店, 有的用改良中式簿记, 有的仍沿用单式收付记账法。但是, 各高等商科院校会计系从选中教材到讲授课程, 只讲借贷记账法, 从无动摇。

总而言之, 这一时期受新的经济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会计方法开始发生转折。会计方法的改进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先进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理念传入中国, 并经过中国人根据本国的传统进行改进, 促进了中国会计方法的发展。

三、新中国的会计方法

(一) 收付记账法

1. 收付记账法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 上海《大公报》先后发表了章乃器所撰《应用自己的簿记原理记账》及《再记应用自己的簿记原理记账》两篇论文, 主张“统一地依据货币的收付关系而记账”, 换言之, 即以现金的收付为基础, 根据现金的真收付和现金假收付 (转账业务) 的观念来记账, 也就是后来的“现金收付记账法”。

2. 收付记账法的发展与应用。

《新会计》1951年发表了《我所知道的四种收付记账方法》, 此后, 《新会计》、《财务与会计》等杂志和其他报刊上均断断续续地有新的收付记账法的提出, 也有对这些方法进行讨论的文章。当年收入文集的收付记账法就达十几种之多, 现择其中三种说明如下:

现金收付记账法:是在我国最早流传的单式收付记账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形成的一种记账方法。它的特点是以现金作为记账主体、用收付指明记账方向的一种不完全的复式记账法, 也是我国固有的“跛形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不少工商企业采用它, 1949年后, 银行系统、供销社系统、事业单位和不少工商企业均采用过它, 人民公社初期的生产队也使用过现金收付记账法。

财产收付记账法:是我国广大农村财会工作者, 在总结长期记账工作实践的基础上, 根据农村生产特点和经营要求, 吸收了现金收付记账法的合理部分创造出来的一种复式记账法。《经济研究》1962年刊登了阎伯臣、何光裕、吕伯炎合写的《关于记账方法的探讨》一文, 首次提出了“财产收付记账法”的概念。两年后, 他们又在《会计》上发表了《谈谈财产收付记账法》, 详细地介绍了财产收付记账法的基本内容。财产收付记账法是以财产为记账主体, 用收付作为记账符号, 实行“同收、同付、有收有付”的记账规则, 并采用“收入-支出=结存”为平衡公式的一种复式记账法。此记账法后来亦称“以钱物为主体的记账法”或“钱物收付记账法”。当时, 推行财产收付记账法的多为人民公社的生产队。该方法的出现, 不仅在记账内容和记账形式方面突破了现金收付记账法的局限, 同时记账主体也从现金扩大到存款和其他实有资产, 对增减记账法、资金收付记账法的出现, 都起了推动作用。

资金收付记账法:是我国预算会计人员在总结预算会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收支活动的特点, 对古老的记账法进行改造而形成的一种记账方法,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开始在供销社系统先试点, 翌年开始在供销系统全面推广, 1970年由于机构合并, 原来实行资金收付记账法的供销社系统改用了增减记账法, 而在其他行业中却仍然有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的。此记账法是以企业资金为主体, 以收付为记账符号, 以“有收必有付, 有付必有收, 收付必相等”为记账规则, 来直接记录和反映资金及其运动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但是, 从1966年开始, 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资金收付记账法”与上述同名记账方法又有所差别。它将原来使用借贷记账法时使用的多项会计要素改变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三个会计要素, 将原会计等式改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这种资金收付记账法一直沿用了三十多年, 直到1997年发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后, 才废弃资金收付记账法, 统一采用借贷记账法。在新中国会计史上, 资金收付记账法是唯一由政府规定并在行政事业单位使用时间最长的记账方法。

(二) 增减记账法

1. 商业部起用的增减记账法。

《经济学动态》1963年刊发了倪关全的《新记账方法的探讨》一文, 所提出的新记账方法的特点是:“新记账法概以资产增减变化的实际增减为增减”、“它的平衡公式是:经营资金=资金来源。增减记账法是发展复式记账原理, 带有根本性改革的新记账法”。1964年, 商业部财会局在比较了传统中式增减记账法与现金收付记账法后, 决定采用增减记账法。经过商业部再加工后的增减记账法, 已经紧密地结合了商业系统的实际, 从记账原理的表述到凭证、账簿、报表的设计都有了进一步的充实与提出, 使增减记账法成为影响最大的一种新式记账方法。当年大专院校的会计教材中, 除讲授借贷记账法外, 也讲增减记账法。

2. 加上“社会主义记账方法”桂冠后的增减记账法。

1966年“文革”开始后, 有人将借贷记账法定性为“资本主义记账”方法, 将增减记账法定性为“社会主义记账方法”。其理由是:前者是从外国引进的, 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而后者则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 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这样给记账方法定性后, 许多原来一直采用借贷记账法的工交企业迫于舆论压力, 纷纷废置借贷记账法而改用增减记账法。

(三) 我国对会计记账方法的修正

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发表在《中国经济问题》1978年第4期的《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一文认为:记账方法是记录经济业务的技术方式, 它本身没有阶级性。借贷记账法是一个经实践检验过几百年, 我国建国以后也采用十多年, 现今仍为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记账方法, 是科学严密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因为有了它, 才开始现代会计的发展史。因此, 必须为科学的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 会计界逐渐倾向于记账方法无阶级性的观点, 借贷记账法完全可应用于我国。为此, 许多在文革期间废借贷记账法而改用增减记账法的工交企业及其他企业纷纷改回。1992年, 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 在总则中第8条明确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 对我国会计走向国际提出了客观要求。因为只有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 才能使我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我国会计学界的研究课题逐步朝向如何进行会计改革, 如何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及如何与国际会计惯例靠扰等方面转移。

从以上记账方法的发展过程看, 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 直接决定着会计方法的阶段, 决定着会计演进的速度。同时, 政治制度以及科学文化都会对会计记账方法的演进产生深刻影响。会计的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机组成部分, 会计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只有会计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 才能切实提高整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文明水平。因此, 会计发展不仅是会计领域的事情, 而且取决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形成了有利于会计发展的精神环境。会计的发展过程实际是整个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2]阎达五, 赵月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状况的回顾 (J) .会计研究, 1996 (2) .

[3]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 (下册)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8.

[4]姚梅炎.新财会制度大辞典 (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3.

篇9:会计现金记账方法

关键词:现金流量记录

0 引言

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较难理解的就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流入量项目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和流出量项目中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本文介绍一种只需编制一笔调整分录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明确该现金流入量项目或现金流出量项目包括的内容,即收到哪些现金或支付哪些现金,然后要明确这些现金流入流出的内容对应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哪些项目,具体到哪些会计科目,这样才能编出调整分录。

1 现金收入记账

1.1 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本期收到的现金。对应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项目及会计科目有“银行存款”(借方)、“主营业务收入”(现销收入)(贷方)以及“应交税金——成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贷方),反映为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和销项税额的增加。由于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通常既包括本期现销收入,也包括本期赊销收入,本期赊销反映为应收款的增加,没有现金流入,因此,要计算本期现销的现金流入量,就应从“主营业务收入”和“销项税额”的总和中减去应收账款的增加额和应收票据的增加额。应做调整分录如下(可称为基本调整分录):

借: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增加额

应收票据增加额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

销项税额

1.2 前期赊销商品、提供劳务本期收到的现金。对应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项目及会计科目有银行存款(借方)、应收账款(贷方)及应收票据(贷方)。这部分现金流入反映为应收款的减少。做调整分录时,应在基本调整分录中增加此项现金流入量,故此项应收账款的减少额和应收票据的减少额应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

1.3 本期预收现金,后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对应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项目及会计科目有银行存款(借方)、预收账款(贷方)。这部分现金流入反映为预收账款的增加。做调整分录时,应在基本调整分录中增加此项现金流入量,故此项预收账款的增加额应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

1.4 扣除本期发生销货退回而支付的现金。对应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项目及会计科目有主营业务收入(借方)、销项税额(借方)、银行存款(贷方)。做调整分录时,该项销货退回支付的现金应从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主营业务收入”和“销项税额”的总和中扣除,或将其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借方。

1.5 本期销售材料、代购代销本期收到的现金。对应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项目及会计科目有银行存款(借方)、其他业务收入(现销收入)(贷方)、销项税额(贷方)。这部分现金流入反映为其他业务收入的增加和销项税额的增加。做调整分录时,应在基本调整分录中增加此项现金流入量,故此项其他业务收入的增加额和销项税额的增加额应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对于本期赊销材料和前期赊销材料本期收到现金的处理,其原理与商品赊销相同。

除上述调整之外,还有一些特殊事项需要调整:①视同销售计算应交的销项税额,因其没有现金流入,故应将其从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销项税额”的总额中扣除,或将其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借方。②应收票据贴现息。通常所做的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财务费用——应收票据贴现息”,贷记“应收票据”。此分录中应收票据的减少额中有一部分没有现金流入量,即贴现息,故应将其从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应收票据的减少额中扣除,或将其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借方。若上述分录中为贷记“财务费用——应收利息扣除贴现息后的余额”,此时,就应在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加上这个余额(可从财务费用明细账中查出)。③确认坏账损失。此时会计分录为:借记“坏账准备”,贷记“应收账款”。确认坏账损失虽引起应收账款的减少,但没有现金流入量,故应将其从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应收账款的减少额中扣除,或将其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借方。④已确认的坏账损失本期收回而收到的现金。应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坏账准备”;同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两笔分录合起来不会影响应收账款账面余额的变化,但有现金流入量,故应在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加上此数额。⑤补提坏账准备。应做会计分录为: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坏账准备”。若冲减坏账则做相反分录。此分录不涉及应收账款账面余额的增减变化,故不需调整。⑥应收账款的减少与应付账款的减少的对冲。此项应收账款的减少额没有现金流入量,故应将其从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应收账款的减少额中扣除,或将其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借方。

至此,可将调整分录汇总如下:

借:应收账款的减少与应付账款的减少的对冲

确认的坏账损失

应收票据贴现息

视同销售形成的销项税额

本期退货支付的现金

应收票据增加额

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增加额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

销项税额

预收账款增加额

应收票据减少额

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减少额

其他业务收入

已确认的坏账损失的收回

应收票据贴现时应收利息大于贴现息的余额

上述调整分录中会计科目的金额都是本期发生额,但是对于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等科目,则可用其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之后的增减额来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调整分录中应收账款的金额是其账面余额,若应收账款的数额按扣除了坏账准备以后的净额表示,则上述汇总的调整分录变化如下:借方“确认的坏账损失”改为“补提的坏账准备”,不再贷记“已确认的坏账损失的收回”。

2 现金支出的记账

本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本期支付的现金(以原材料的实际成本法为例,下同)。购买时,借记“原材料”(存货增加)、“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银行存款”。这部分现金流出反映为存货的增加和进项税额的增加。生产领用原材料时,借记“生产成本”(存货增加),贷记“原材料”(存货减少);因此该环节存货的价值不变。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工费、累计折旧、待摊费用的摊销等(以下简称工费)增加了存货的价值,但不论其有无现金流出,都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无关,故应从存货的价值或其转化的价值中扣除。若全部形成了产成品,则增值后的存货价值不变。

若产成品全都没有卖出去,则编制的调整分录为:

借:进项税额、存货增加额

贷: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工费

若产成品全都卖出去了,则编制的调整分录如下:

借:进项税额

主营业务成本(现购支出)

贷: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工费

篇10:会计记账岗位职责

2、按照会计准则以及万科集团核算指引,正确编制财务报表,保证报表质量,达到万科集团财报披露标准。

3、账务明晰,无错账、乱账、漏账。

4、集团、税务、会计审计等各项基础资料的提供。

5、及时完成会计档案的装订、归档、保管。

篇11:记账会计岗位职责

2.负责公司销售收款、采购付款及工程结算的账务处理及往来款的核对工作;

3.负责财务相关各项票据的开具;

4.负责费用凭证核对及财务软件系统的录入以及财务软件系统管理及维护;

5.负责到工商、税务、银行、工资结算等部门办理公司相关事宜;

篇12:记账会计岗位职责

二、按照国家会计法,在公司财务主管的指导、监督下做好记账,付账、报账工作。

三、按照财务制度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建立并完善财务凭证。

四、在财务经理的监督下进行财务核算、计划、控制工作,编制各种财务会计报表,积极进行公司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查实和向领导汇报。

五、认真执行会计制度,按时做好记账、算账、报账工作,如实全面的反应公司资金活动情况,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账目清楚,按期结报。

六、负责公司费用、销售成本及利润的核算,计提各类应交税金,办理纳税工作。

七、录入(编制)记账凭证,负责会计凭证汇总,账簿登记,打印输出记账凭证和账簿。

八、正确使用和保管发票,及时确认销售收入,进销项税额,合理避税。

九、定期核算往来账款,及时清算应收应付款。

十、按照规定,定期(月、季、年)核对账目,结账,编制会计报表,并做到报表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

十一、保管好所有的财务凭证,按规定对各种会计资料,定期收集、审查核对,整理立卷,编制目录,装订成册并妥善保管,防止丢失损坏。

十二、遵守职业道德,保守公司机密。

篇13:面向计算机处理的会计记账方法

现代计算机技术促使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了ERP时代, ERP系统在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循环和控制体系, 这个庞大的系统是建立在复式记账法基础之上的, 整个ERP系统中的数据流只要涉及的数据是价值有关的数据时, 那么它就必然要经过复式记账法的核算, 复式记账法是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构架, 但是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 这种记账法对计算机技术的不适应方面越来越多, 越来越不能满足ERP系统对价值运动的核算要求。

复式记帐法产生于13世纪, 15世纪末为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和比例概要》中确立, 一直使用到现在。复式记账法的本质在于它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同一经济业务进行反映, 可是这两个方面是什么呢, 资产和权益?那么为什么用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的会计分录没有涉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显然这两个方面不是资产和权益, 而除了资产和权益, 会计要素里还有什么可以充当复式记账的两个方面吗?没有了!其实, 复式记账法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它的核对功能, 能使账面数字以相等的金额进行“平衡”。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彻底地解决了复式记账法的核对功能, 与计算机计算的高速度和高精度相比, 复式记账的手工核对的机制和原理落后而低效。因此, 复式记账法在计算机软件大发展的背景下从核对的角度来说已经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计算机软件的工作机制就如同一个函数, 只要给定函数的输入数据, 软件就可以给出输出数据, 这种从输入到输出的加工过程的运行速度快到以毫秒来计算, 而对应的复式记账法也承担着同样的任务, 它的工作原理也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但是复式记账法的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至少要耗时一个月。程序员可以开发出优秀的应用程序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因而, 复式记账法在计算机软件背景之下其输入输出的机制和原理已经形同虚设。

现代经济生活中, 经济过程的变化节奏和速度越来越快, 经济事物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不久的将来, 会计折旧的计提不再是每月一次, 而是每天一次甚至是每小时一次;会计凭证也将不再使用纸质的凭证, 而要大量使用电子凭证;会计报表的报送不再使用资料袋, 而是使用计算机存储介质上的电子报文数据包;会计账务组织不再有人员和岗位设置, 而代之以计算机程序执行;等等。所有这些变化都对复式记账法提出挑战, 复式记账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技术高度发展的会计环境。

二、计算机处理技术需要单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之所以称为“复式”, 是因为它对同一经济业务产生的价值变动在两个相反的记录方向上进行同时登记, 那么同时登记的这两个项目的关系究竟如何, 成为我们解剖复式记账法的关键难题。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井尻雄治教授曾经提出:复式簿记的奥秘在于分类二分法和因果二分法。资产和权益这两个度, 一方面登记企业的资源, 另一面登记这些资源所拥有的权利, 两个度只不过是对相同的资源作不同的分类, 两个合计数必然相等, 这就是分类二分法。资产和权益内部的经济业务, 比如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借“资本公积”, 贷“股本”这一类分录, 不再是对相同的对象作不同的分类, 而是不同的物此消彼长, 借贷双方因果地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因果二分法。

经过多年的研究笔者发现:对于因果二分法, 它并不是对同一经济业务的两个项目 (即资产和权益) 进行登记, 这种类型的业务提出了所谓“复式”的反例, 事实上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发现, 对于因果二分法的分录, 我们可以拆成两个单式的分录, 因果二分法的分录可以拆, 证实了单式分录在复式分录中的存在性。同样道理, 分类二分法的分录也可以拆开, 这样整个复式分录就全部拆成单式分录了。因此笔者认为:复式记账是单式记账在金额相同的基础上关于两笔或多笔经济业务记录的联合。这种联合是适应当时低下的计量水平和容易出错的现状而出现的。现代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等先进的计量技术产生并能确保其计算的正确性、精确性, 我们完全可以放弃这种联合。也就是说, 复式记账只是单式记账基于同一笔业务的并列, 复式只是核对的方法, 而不是什么两个方面的反映。计算机技术发展产生的新的会计环境为我们拆开复式的核对关系, 回归到单式记账法提供了可能。

计算机的计算功能是通过运算器的运转来完成的, 对于同一笔业务要求, 计算机运算器同时完成两个计算任务是不符合逻辑的, 对于软件设计也一样, 我们不可能设计一个程序让一个运算器同时计算两个单式分录, 程序的运行是逐步完成的, 尽管人不能感觉到这种微小的差别。现在既然复式记账法可以拆成单式记账法, 同时计算机的处理过程也是一个分录接一个分录处理的, 那么在我们程序设计之初就应把会计核算建立在单式记账法基础之上。

三、计算机处理技术需要记账法以“增”“减”为记账符号

增减记账法是指以“增”和“减”作为记账符号, 以“同类科目有增有减, 异类科目同增同减”为原则, 以“资金占用=资金来源”为理论基础, 直接反映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一种复式记方法。它是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实行的一种特有的记账方法, 该方法于1964年开始使用, 1993年7月1日《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 增减记账法改为借贷记账法。

增减记账法简化和软件开发的逻辑模型, 随着软件开发的模式从结构化设计向面向对象设计的转变, 增减记账法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在增减记账法下, 每一个会计科目可以被作为一个“类”来对待, 所有会计科目, 增加都记在增方, 减少都记在减方, 增加和减少可以通过两个方法来实现, 比较易于适应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而借贷记账法必须要借助于E-R关系的确立才能保证所谓的平衡关系, 程序设计相对比较复杂。

使用增减记账法还可以缩减计算机的工作时间, 用增减记账法输入会计分录时, 计算机可以立即自动把一张凭证上的资产方 (含成本、费用) 的增减总额与负债、所有者权益方 (含收入、利润) 的增减总额计算出来, 数据之间的平衡关系不必再求助于借贷记账法的“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这一法则, 从而节约了计算机的资源开销。

如果将增减记账法的复式记录拆成单式记录, 那么就成为以“增”“减”为记账符号的单式记账法了, 这时候程序设计就变得更为简单了。以“增”“减”为记账符号, 可以很直观地给程序设计人员提供数据处理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等信息, 软件设计可以省时省力, 计算机对经济数据的计算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加、减和乘法, 另一个就是除法, 所有的“增”采用加法运算, 所有的“减”采用减法运算, 通过一个类方法就能实现, 程序设计简便易行, 不需要通过烦琐的识辨和条件设定。

四、计算机处理技术需要多项记账法

现代ERP系统都是以客户端、多层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及组件/中间件技术为基础的, 在应用上以多层的S/C体系为特征, 普遍开发多层、远程、异构、分布式的智能管理系统。组件可以由不同的开发工具开发, 放置到不同层的应用服务器上, 层层调用, 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 只要遵循相同的协议, 就可以实现异构应用的组件功能的相互调用和因之而来的数据共享, 从而实现异构系统互连, 同时如果将组件安装在WebServer上, 则可使业务逻辑延伸到WWW可及的地方, 形成分布式应用。这种分布式的ERP系统反过来会要求应用终端的数据类型需求的改变, 各个终端为了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它们的数据格式必须是多项的, 而不是一项。

记账方法发展到今天, 仍然都是一次只在一个项目上做登记, 有借必有贷的记账规则造成了前面一个分录是借, 后面一个分录必然是贷, 没有办法实现一次借记两个科目, 或者连续借记3个科目, 而没有贷方分录与之对应, 这就大大限制了分布式ERP系统应用模型的开发。如果能够拆开借贷的伴随关系, 对会计科目单独地、并列地进行登记, 我们就设计出了在两个项目、3个项目上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进一步如果能够设计出两项目、三项目记账法……我们就可以在4个、5个等项目上进行登记, 从而适应了分布式ERP系统的技术要求, 也进一步促进了分布式ERP系统的开发。

当代计算机分布式程序设计允许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用户在不同的终端上完成自己的经济业务, 对于同一笔业务分别由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权限上进行多次的会计处理, 在大型IT应用类联往项目中, 如公安、银行, 它们典型的特征是跨区域、多终端、多层级、多中心、多权限, 往往需要每一个终端或者每一层权限单位在整个ERP系统中输入或者获取一个项目的数据资料。

五、计算机处理技术需要单式多项增减记账法

综上所述, 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发展和软件设计能力的进步, 要求对现行复式记账法进行摒弃, 设计出新的记账方法。新的适合计算机技术运行环境的记账方法应该是三式多项增减记账法。事实上, 我们要设计出多项记账方法应该遵循这样的顺序, 首先完善一项记账法, 然后两项记账法、三项记账法……这样一步一步设计下去。

基于这种思路, 笔者为适应计算机软件技术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多项会计记账方法———单式三项增减记账法。在此方法下关于会计事项的计量可以从过去、现在和未来3个时间区间对会计信息进行分野, 对经济业务从其生命的全过程进行全程的反映和计量。反映的结果可以得出关于企业的3个时间跨度即“限”的会计信息, 这就是三限信息, 具体包括往限信息、即限信息和来限信息3个部分, 因而我将它简称为“三限记账法”。这是当代技术经济环境下的理论创新, 是财务信息系统开发的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谢延东.多层、异构、分布式智能管理系统研究及其应用[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 2002.

[2]李春鸣, 韦沛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增减记账法[J].会计研究, 1999 (3) .

篇14:现代会计记账方法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 记帐 特点 分析

0 引言

从宏观的视野来审视会计学的发展,记账方法可以称为会计学发展脉络的中心线,从单式记账法到复式记账法再到三式记账法,会计学的发展首先表现为记账方法的进步和突破,许多人讲到会计学的发展问题,却忽略了记账方法这个关键问题,最终会计学的发展问题也解决不了。事实上会计学的核心问题是记账方法问题,只有研究记账方法,才能将会计环境和会计的内容联系和统一起来,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会计学。

记账方法是会计依据记账凭证的记录,运用一定的记账符号和记账规则,将会计业务登记在账户上的技术方法,它实现的功能,是把一定的原始凭证上粗糙的记录转化成账簿上有序的有用的记录。具体包括记账方式、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记账内容和试算平衡方法等要素。按照登记经济业务记账方式的不同,记账方法可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但是由于会计计量手段和计算技术的局限,目前世界上仍然使用复式记账法。

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是指应用会计软件输入会计数据,在计算机内进行处理,并打印输出会计帐簿、报表的过程。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可能问题,要求单位加强对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后的管理,以提高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效率和效果,充分利用系统提供的各种手段、便利,从而为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目标服务。会计电算化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设备、系统软件、会计软件、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的组织工作和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内容。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和使用的财务会计部门,在建立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时,必需充分考虑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各个方面的特点。下面简单介绍会计电算化系统各个方面的特点。

1 对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管理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各单位用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电子计算机设备,一般都是由财务会计部门管理的,硬件设备比较多的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还单独设立了计算机室。因此,会计部门还必须对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制定对用于会计工作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有关操作,管理和维护的制度。

计算机硬件设备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所有机械、电、磁、光设备,硬件设备都是精密的机械电子设备,计算机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一般微型计算机)、显示器、键盘、打印机、网络设备、UPS不间断电源等。计算机硬件设备可以构建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机环境和网络环境,供会计软件运行,满足不同会计软件对不同的计算机环境的要求。如单用户会计软件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生成的会计数据存储在这台计算机中,网络会计软件在用通讯线连接的多台微机上运行,会计人员在不同的工作站上可以共享网络服务器上的软硬件资源,共同使用同一个会计软件,对同一套会计账进行操作而互不影响。

系统软件是管理计算机资源和支持应用程序运行的程序。会计软件是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它的物质基础是计算机。不同的会计软件适用于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会计软件在不同的应用情况下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软件要不断地进行升级更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必需通过会计软件进行管理,会计软件还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数据处理和软件操作方法要求严格的特点。

计算机中的各种信息和软件是存储在磁介质中,看不见摸不着,磁场、电场、潮湿、灰尘、计算机病毒等因素容易造成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的损害。而会计数据具有真实性、准确性、连续性、可造性和安全要求高,数据要有可验证性,要有充分的安全可靠性保证等特征。

2 会计工作流程和工作重点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不再需要手工记账,算账和编制报表,输入记账凭证后,凭证通过计算机进行传递并自动进行核算和编制报表工作,凭证的输入和审核成为主要任务,操作计算机成为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存贷采用实际成本计价、对大量的固定资产进行个别计提折旧、进行详细的部门核算等,在手工方式下工作量非常大,使用计算机便使之方便快捷企业要求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

3 会计人员更强调协作性

会计软件通常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每个功能模块处理特定部分的会计信息,各功能模块之间通过信息传递相互联系,能够完成日常的会计核算业务,包括账务处理、工资核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产成品销售核算、应收应付款核算(往来核算)、存货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等进一步完成会计管理和控制工作,如资金筹集的管理、流动资金管理、成本控制、销售收入和利润管理等,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的经营决策和预测。尤其是在网络情况下,会计人员在不同的工作站共同使用同一个会计软件,彼此的凭证传递、交接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相互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一个人出现问题,会影响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求各岗位的会计人员之间必须加强协作,才能顺利进行会计工作。

4 内部控制的内容各重点也有所变化

由于计算机自动进行总账和明细账的核对工作,手工条件下的总账明细账的核对工作可以取消记账凭证的审核工作变得更加重要和关键计算机软开发人员对软件结构和设计的熟悉程度,使得他们有能力进行非正常的数据修改,因此还必须限制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操作会计软件进行会计记账工作,尤其是不能兼任出纳工作。

5 会计人员分工和职责发生了变化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必须人人操作会计软件才能够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会计人员必须改变原来的自己的工作习惯,以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必需增设一些新的工作岗位,同时需要减掉一些不适应电算化工作台的岗位。会计人员的分工、工作职责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6 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提高了

一是因为会计软件的许多种自定义功能,要求会计人员定义各种转账公式、数据来源公式、费用分配公式等;二是因为解脱了会计人员繁杂的计算和抄写工作后,要求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利用。

7 会计档案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

上一篇:迎检资料准备解说员下一篇:搜集桂花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