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人教版教案

2024-07-23

高一生物人教版教案(共6篇)

篇1:高一生物人教版教案

2.1

减数分裂

一、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是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第一部分。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其中精子的形成过程是重点和难点,它是学生构建减数分裂概念的核心,承载着学生明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异同,是理解第1章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结构、有丝分裂等知识,通过设疑和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自己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推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的有丝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解释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点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述法、自主探究、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导学案制作、学生预习有关内容,教师了解学生情况。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然后让学生连线(时期、细胞图像、特点连线),投影,让学生评论。

2.播放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动画。

3.播放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

思考:果蝇产生配子的过程是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吗?为什么?

染色体数目减半了,顾名思义,那是什么分裂?

1.学生观看动画和图片,并完成导学案上的连线,然后相互讨论

2.学生集体回答不是,染色体数目少了,是减数分裂。

让学生回顾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并与减数分裂对比。对减数分裂有个大概的了解。从而引出减数分裂的定义。

对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减数分裂?

让学生朗读课本16页黑体字减数分裂的概念。

并完成学案,然后讨论

(1)

范围:

(2)

特点:

(3)

结果:

(4)

时期:

然后教师找一位学生代表回答,并加以指正。

学生完成学案,前后桌同学相互讨论。

让学生对减数分裂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减数分裂具体过程打下牢实的基础

减数分裂场所(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

人的皮肤细胞会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吗?那在什么地方?

教师播放人的睾丸和精子图片,然后讲解:

在睾丸的曲细精管中存在大量的精原细胞,它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产生更多的精原细胞。又能进行减数分裂逐渐产生精子。

学生回答不会,在生殖器官。

然后学生观察图片并仔细聆听讲解。

让学生理解减数分裂在生殖器官中进行。生殖器官中既有有丝分裂又有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

(一).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减数分裂的动画。

思考:减数分裂有细胞周期吗?

(二).看了动画,可以看出减数分裂过程十分复杂,为了对减数分裂清晰的了解,人为的划分了各种时期。

观察课本17页图片,并阅读18页第一、二段,完成学案:

(1)间期:

复制和

合成。这样精原细胞就变为。

(2)减Ⅰ前: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

注意点:

①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一条来自,叫做同源染色体

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两条完全一样的染色单体,由着丝点连在一起。

③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就叫做联会。

④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

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⑤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间发生交换现象

(三).讨论:前后桌4位同学为一组,讨论:

下图是减数分裂某时期的图像,请分析回答: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1)图中的同源染色体有哪些?

(2)图中的非同源染色体有哪些?

(3)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是否就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是否是同源染色体?

2.联会和四分体

(1)有丝分裂中有联会现象吗?

(2)上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3)四分体、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3.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上图左边的四分体中:

(1)哪些是姐妹染色单体?哪些是非姐妹染色单体?

(2)交叉互换发生在哪些染色单体之间?

(四)播放减Ⅰ中、后、末,减Ⅱ前、中、后、末图片,学生阅读课本18页3、4、5段。

完成学案:

(3)减Ⅰ中: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成对的排列在上

(4)减Ⅰ后:

分离,(着丝点没有分裂)

自由组合。

(5)减Ⅰ末:染色体分别到细胞两极。这样,1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为2个

。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6)减Ⅱ前: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在细胞中,此时细胞内已无同源染色体。

(7)减Ⅱ中:着丝点在上整齐排列。

(8)减Ⅱ后:

分裂,每条染色体分成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与体细胞数目)

(9)减Ⅱ末: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个精细胞。

种精细胞。精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五)变形

播放精细胞变形动画

可以看出细胞质大量减少,体积大大减小。变形成精子后,呈蝌蚪状,细胞核位于头部,线粒体位于尾部,靠尾部的摆动使精子游动。

1.学生观看动画。很多学生会回答有细胞周期,教师要指出没有,因为不能连续分裂。

2.学生看书,完成学案

3.四位学生为一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回答一个问题,教师和其它小组点评。学生把正确答案写在学案上。

4.学生仔细观察各时期图片。然后完成学案,教师投影学生填写的学案并加以补充讲解。

5.学生观看动画,仔细聆听。

1.让学生对减数分裂具体过程有个整体认识

2.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单纯的听众

3.让学生理解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不要弄混了。

4.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各时期特点。

5.理解有一个变形的过程,这样可以便于运动

典例讲解

指导学生完成并讲解

【典例1】.减数分裂连线

【典例2】关于如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因为细胞无细胞壁有中心体⑨,所以可以判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B.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通过一个着丝点②相连

C.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含同源染色体

【典例3】参照有丝分裂后期,请画出减Ⅰ后和减Ⅱ后:

减Ⅰ后

减Ⅱ后

学生思考并完成学案典例。

让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题型。对重点进行巩固加深

辨别各类细胞所处时期

分辨方法:

【典例4】指出上述各图分别属于什么分裂的什么时期?

学生思考并练习。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区分有丝分裂、减Ⅰ、减Ⅱ。

课堂小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小结:

1.什么是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的场所是?

3.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能描述出来吗?

学生反馈

回顾课堂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反馈练习

见学案课后练习,作为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习题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读图、识图、析图和模型建构等环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改进: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捏成染色体,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的变化,效果可能更好。

十、板书设计

2.1

减数分裂

一、概念

二、场所

三、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减Ⅰ前

3.减Ⅰ中

4.减Ⅰ后

5.减Ⅰ末

6.减Ⅱ前

7.减Ⅱ中

8.减Ⅱ后

9.减Ⅱ末

10变形

篇2:高一生物人教版教案

【教材依据】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的内容。

【设计思路】

以解释“长期使用某种农药,X虫效果下降”这一生活现象,导入教学,通过设置问题串

“个体死亡后,携带的有利基因后永远消失吗?”“这个种群繁殖若干代后,亲、子代的基因频率会变化吗?”,“达尔文认为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对于遗传和变异的实质,达尔文并不知道,你知道吗?”“这些变异是不定向的,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吗?”引出现代进化理论四个观点的探究学习,即:进化的单位、实质、原材料、方向。其中,重点学习了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这四个概念,学会计算种群基因频率。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比较现代进化论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异同。再用现代进化论观点解释:长期使用农药,为何X虫效果下降?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遗传规律的本质、变异和育种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教学,学习好本节内容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学以致用和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

基于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设置好一系列问题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识的顶峰。还采用了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于重点的突破,我采用了以概念为主,挖掘它的内涵和外延,并针对学生理解误区上的问题进行辨析和练习,及时归纳总结。

对于“计算种群基因频率”这个难点的处理上,我进行了讲练结合法,进行变式练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同时请学生上台进行成果演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同学间合作的美丽,让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为自主探索,主动求知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导”和“做中学”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

(2)阐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数学方法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培养跨学科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达尔文进化论与现代进化论的异同,提供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进化实质的探究,承认生物是进化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

(2)通过学习现代进化论的观点,认同生物理论是不断完善和总结的【教学重点】

1.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

2.进化的实质及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

【教学难点】

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请用这个学说解释一下:为什么长期使用某种农药,X灭害虫的效果会下降?(学生讨论,请代表回答)

【分析】在使用农药前,害虫就出现了不定向的变异,有抗药的和不抗药的,农药使用后,将其中的抗药性害虫选择了出来。

【总结】先有变异,后有选择。害虫产生抗药性是因为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作出定向选择的作用。农药只起选择作用,农药不能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提问】达尔文认为进化的单位是什么?(个体)

【提问】任何个体都会死亡,抗药性害虫死了之后,其携带的抗药性基因会不会永远消失?

(不会,会随着繁殖,遗传给下一代)

【总结】进化的单位——种群

【学习】一、种群

1.概念:同一地区,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判断】属不属于一个种群

同一池塘的所有鱼(不是,鱼是一类生物,强调

“同一物种”)

一块棉花地的所有幼年棉铃虫(不是,还应包括中年,老年,强调不分年龄)

同一池塘的所有鲤鱼,某片树林的所有桦尺蠖(是)

2.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

【讲述】如果这个桦尺蠖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有三种基因型AA:30个,Aa:60个,aa:10个。基因库=100×2=200个

3.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占基因库的比率

A=(30×2+60×1)/(100×2)=60%

a=(60×1+10×2)/(100×2)=40%

【探究发现1】一对等位基因频率之和是1.4.基因型频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率

AA=30/100=30%

Aa=60/100=60%

aa=10/100=10%

【探究发现2】三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也是1.【规律1】A=AA+1/2Aa

a=aa+1/2Aa

(已知基因型可求基因频率)

【规律2】已知A+a=1,AA+Aa+aa=1,推出

(A+a)2=AA+Aa+aa=1。(原因稍后揭晓)

【课堂练习1】已知AA=30%,Aa=60%;

aa=10%,则A和a分别是多少?

(练习规律1,将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课堂练习2】扶风高中所有高二学生有1000人,男女各500人,男生中5人为红绿色盲,女生中有1人红绿色盲,有6人是携带者。请算出色盲基因频率。

(增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互动】Xb

=(5+1×2+6)/(500+500×2)

(注意分母中基因库的正确计算,Y染色体上没有色盲基因和其等位基因)

【讲述】一个种群中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所以繁殖的单位也是种群。

【提问】繁殖若干代后,种群的基因频率还会变化吗?

【探究活动1】计算基因频率

P:AA:30%

Aa:60%

aa:10%

亲代的基因频率:A:60%

a:40%

亲代产生的配子频率:A:30%×1+60%×1/2=60%

a=10%×1+60%×1/2=40%

雄配子

若亲代自由交配,子代的基因型频率

F1

雌配子

A=60%

a=40%

A=60%

AA=36%

Aa=24%

a=40%

Aa=24%

Aa=16%

F1的基因型频率:AA=36%,Aa=48%,aa=16%

F1的基因频率:A=60%;a=40%

得出:子代与亲代的基因频率不变

【讲述】上述计算过程能成立,种群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种群大,自由交配,无自然选择,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无迁入和迁出)

【提问】这样的种群存在吗?(不存在,因为变异和选择一定会存在的。比如,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探究发现3】看来生物一定会进化。而且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探究发现4】进化了,一定会改变;改变了,一定会进化;没进化,一定没改变:没改变,一定没进化。

【总结】二、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过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但不知道实质

【学习】三、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

【提问】可遗传变异包括哪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不可遗传变异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吗?(不能)

【探究发现5】现代进化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过渡】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基因型还是表现型?(表现型,从而保留有利基因,使其基因频率增大)

【提问】变异是不定向的,能决定进化的方向吗?(不能)

【学习】四、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

【探究活动2】已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写出患者和正常人的基因型。患者:aa,正常:AA、Aa。

【情景创设】AA、Aa都去非洲,非洲是疟疾流行的地区。谁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其实是Aa,因为他既不患贫血症,还能抗疟疾。而AA虽然不患贫血症,却往往死于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症状为忽冷忽热,俗称“打摆子”,人经不起折腾,折腾久了就死了。发现在疟疾流行的非洲,这个杂种他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适应性更强,这体现了杂种优势。

【探究发现6】变异的有害和有利是相对的,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在疟疾的选择下,a的基因频率增大;最近这一年非洲人应该感谢中国人,因为中国科学家发现了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谁呢?屠呦呦。如果投入青蒿素那么AA的个体又能生存下去了,那么A的基因频率就会上升。

【规律3】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决定进化的方向。

【总结】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这就是进化。

【课堂练习3】下列哪个观点是在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②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进化的实质③可遗传的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④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⑤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分析】①②④是对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进一步完善,即属于现代进化论的观点。③⑤属于达尔文进化学说。

【课堂训练】4.已知亲代种群中AA=0.3,Aa=0.6,aa=0.1,若亲代自交后,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此种群发生进化了吗?为什么?

5.(2010·上海卷)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B)

A.55%和32.5%

B.55%和42.5%

C.45%和42.5%

D.45%和32.5%

6.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A基因频率为。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1)1:1

1:2:1

0.5

(2)

A基因纯合致死

1:1

7.2017年宝鸡市质检(三)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在19世纪中期以前,体色几乎都是浅色的,在20 世纪中期,由于环境污染,黑色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类型。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黑色对浅色是显性。在19世纪以前,桦尺蠖种群中B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而到了20世纪则上升到了95%,根据以上信息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桦尺蠖种群体色的演变其实质是B基因频率的不断增加

B.由于环境污染,B基因频率由5%以下上升到了95%,说明环境污染是发生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

C.一对黑色亲本杂交产生浅色子代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小结】

1.对于自交种群,直接由亲代基因型求出子代基因型

2.对于自由交配的种群,先算出亲代基因频率,再根据规律求出子代基因型频率

若A=P,a=q

(P+q)2=1,那么,AA=P2,Aa=2pq,aa=q2

1.学习了三个概念(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2.会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3.理解并记忆现代进化论的观点(进化单位、实质、原材料、方向)

【学以致用】

请用现代进化论观点解释:长期使用农药,为何X虫效果下降?

在农药的选择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

【板书设计】

7-2-1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进化的单位——种群

1.种群:同种

全部个体

2.基因库: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某基因数/基因库

4.基因型频率:某基因型个体数/所有个体数

二、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三、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前两个合称为突变)

四、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

【作业布置】

8.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不发生_____、不发生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尊,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1)0.5

(2)

足够大  基因突变(或突变)选择  0.25  不会

篇3:高一生物人教版教案

一、两版教材的共同特征

1.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教学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行合作性学习,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两版生物教材均在内容设计上融入了这一理念,不仅注重培养生物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更加涵盖了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内容,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基本生物学素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整个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两版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又尽可能地体现当今社会生态教育所倡导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理念。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两版教材均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人教版教材编排的“问题讨论、实验、思考与讨论”等板块;苏教版教材编排的“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积极思维及课外探究”等板块。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遍及各个章节,且两版教材在编排部分实验活动时,均没有直接给出相关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动手操作、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得出相应的结论。环环相扣的实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升华所学的新知识,在构建学生知识系统结构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合作,提升学生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知识应用能力。

2.图文结合、色彩鲜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两版教材在板块设计上,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编排,教材中涉及大量的摄影图和绘画图,具体形式有:显微镜下多样的细胞图、生态系统结构图、人物图、示意图、对比图、概念图、遗传图等。通过图示对生物体的结构形态特征、生殖和发育变化、生活场景以及自然界的生态环境等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生动的描述,摒弃单调的文字叙述,使学生在感官上具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的展示,有益于抽象复杂的知识具体直观化,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建构生物知识体系。笔者统计图示使用情况后发现,两版教材仅在“细胞的分子组成”知识模块中,为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就使用了大量的插图,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在此模块中均使用了17 张图示,图示类型分别为:摄影图、结构图与示意图等,部分图示中还不只采用了一种图示类型。如:人教版教材在“蛋白质的功能”知识点编排中使用了多幅插图,这些插图均包含在“图2-7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图示”中,其中插入了羽毛、肌肉、头发、蜘蛛丝等摄影图,辅以胃蛋白结晶的结构图、血红蛋白示意图等,其目的在于阐释蛋白质在细胞中所具有的多种功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同化新概念,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两版教材的差异之处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体之一,教材的文本研究是教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从教材的课程容量、内容难度、编写体例、设计风格、呈现风格以及课程的综合性进行研究。[4]本文选取课程容量、内容难度以及编写体例三个维度,对两版教材进行对比分析。

1.课程容量

课程容量是教材对比分析的重要指标,是指教材所设计的知识总量,常常通过课程内容的多少来体现,即一节课教师备课时设计的教学内容。当然课程的容量不是越大就越好,需要同时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在课堂中思考、讨论、总结与收获知识等行为,总体来说课程容量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一系列内容安排。因此,笔者就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内容分布进行比较分析。

课时安排,即完成本章节教学所用的总课时数,通过表1 可看出人教版教材在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中所需课时数为8,而苏教版教材则需6 个课时。两版教材章节的排列与课程内容的设计顺序上有所不同,人教版教材将整章内容分为五个小节。苏教版教材将整章分两个小节,其中内容安排具有差异的地方为:首先,苏教版教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将人教版教材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安排在此小节中;其次,苏教版教材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将“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独立安排在第二节的第一板块中,人教版教材则将此放在了第四节“细胞的糖类与脂质”板块中;再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放在第一节,苏教版教材将其分散安排在了相应的各个生物大分子板块中。

经对比后发现其他内容设计无明显差异,两版教材均依照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进行编写,但所用课时数目有明显差距。首先,苏教版教材在第一节中的内容设计远大于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但所用课时仅为人教版教材的1/3;其次,在蛋白质与核酸内容的课时安排上也少于人教版教材,还并未将实验内容的板块计算在内,还要考虑到学生参与课堂、思考问题、探讨交流的环节。由此可见,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大于人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

2.内容难度

教材的内容难度,即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将两版教材的内容难度进行量化,采用可靠的数据与课程标准做以比较,为教师使用教材提供有效参考。影响教材内容难易程度的因素主要有课程的时间、课程的广度、课程的深度。其中课程的时间可用课时的多少来量化;课程的广度是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广泛程度,采用知识点进行量化;课程深度反映课程之间的设计顺序、编排和组织的逻辑深度以及潜在的思维深度,可以根据教材中知识的要求程度来量化。课程内容难度分析,采用课程难度模型来量化,公式为:

其中,N代表课程难度,S代表课程深度,G代表课程广度,T代表课程时间,S/T代表可比深度,G/T代表可比广度 α,代表加权平均数(代表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侧重各占一半),课程内容难度实际就是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加权平均值。[4]

课程时间可用课时进行量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所用课时数为7,因此T3=7,人教版教材在此模块所需课时数为8,苏教版教材为6 课时,则T1=8,T2=6。课程广度可以用知识点量化,“人教版教材知识点共计24 个,苏教版教材知识点共计22 个”[1],故G1=24 G2=22 因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给出知识点数量,则在此取平均值G3=23。课程深度可以根据教材中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量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要求分别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模仿水平等[5],对此进行赋值:1,2,3,4…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水平,此模块相对应的课程深度值分别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核酸的结构和功能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2;脂质的种类和作用1;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2;水和无机盐的作用1。 计算课标的深度系数S3=(2+1+2+1+2+1)÷6=1.5,同理可计算出人教版教材的课程深度系数S1=1.5,苏教版教材的课程深度系数S2=1.333。课程标准的可比广度值(G/T)为3,可比深度值(S/T)为0.188,带入公式,得出课程标准的难度系数N3=1.75;同理,人教版教材的难度系数N1=1.594;苏教版教材的难度系数N2=1.945。从课程难度计算结果可看出人教版教材课程内容难度系数为三者中最小值,低于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较为接近,差值为0.156;苏教版教材课程内容难度系数为最大值,高于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相差较大,差值为0.195。

3.编写体例

编写体例是指教材的结构方式,具有不同编写思想、编写理念的编者常常形成风格各异的教材编写体例[6],下面以两版教材中“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为例进行比较。

(1)人教版生物教材编写体例

人教版教材编写体例由“问题探讨”“正文”“课外阅读”“课后巩固”四个板块构成。每一章节首先通过“问题探讨”引入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好奇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一节通过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引出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

正文部分包括主栏和旁栏。主栏重在阐述本节主要知识点,涉及知识点的构建、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技能训练等环节,各环节紧密相扣、环环深入,知识点逐渐延伸、拓展、印证进而通过调查、实验、技能使得知识点不断巩固、内化,此栏目既有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又有实践技能的强化,栏目各环节的设计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理念相吻合。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习目标、实现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正文部分还设计了旁栏,旁栏内有:本节焦点、知识链接、相关信息、旁栏思考题等。课外阅读部分包括: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科学家的故事等,目的在于向学生传递科学的思想以及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课后巩固包括:练习和自我检测,目的为巩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苏教版生物教材编写体例

苏教版教材从编写体例来看,有别于传统生物教材的知识传授体系,将教材横向分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两大板块,从整体上统一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1]教材以“自主学习”的活动为主,包括: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回眸历史、评价指南六个小版块;辅以“自我发展”等知识拓展栏目,包含有历史长河、知识海洋、继续探究、走近职业、拓展视野五个小版块。教材首先由相关知识引入,介绍与章节内容有关的小资料或最新科学发现、成果等,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建构目标知识。

正文主栏包括: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继续探究等。积极思维: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发展认知技能,建立科学态度;边做边学: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传统实验的制作、观察等实践活动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掌握科学方法;课题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与实验、交流与合作、结论与反思等;继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实现科学方法的教育。正文旁栏包括:学习目标、关键词,目的在于明确学习重点及目标。课外阅读部分包括:知识海洋、放眼社会、拓展视野、走进职业等,旨在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课后巩固包括:评价指南或综合评价指南,在于达成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如:每一小节结束后都设计了评价指南,其中包括与基础知识有关的单项选择题以及技能增进题,章节结束后的综合评价指南板块类似于章节小测验,可检测整个章节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容量,促进教学相长

新课改中提倡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理念,因此课程的容量,不仅仅要考虑教师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通过比较得出,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大于人教版教材。因此就要求教师首先在备课时,预先设计好整节课的容量,课程容量不宜过多,会致使学生无法全面接受,也不宜过少,将造成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从教学任务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考虑,以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其次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当前所倡导的新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下的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与慕课等教学方式,都应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思考交流、小组讨论或问题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最后教师应注意的是因材施教,在设计课程容量时,需注意到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学生的影响,充分发挥师生的交互作用。

2.课程难度参照课程标准,应减去“繁、难、偏、旧”的内容

通过计算两版教材的课程难度系数并与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人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为三者最低值:1.594,苏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为最高值:1.945,课程标准的难度系数则处于中间值:1.75,两版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差值分别为0.156,0.195,即人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与课程标准差值小于苏教版教材与课程标准差值。由此可得出人教版教材难度低于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难度高于课程标准。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减去“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但并不是为了片面提高某些内容的难度,最终要保证教材中保留的是最基本、最有价值的内容。教材的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主,课程难度不宜高于课程标准,尽可能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促使教师与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3.准确把握教材编写体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苏教版教材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方法体系,在内容设计方面侧重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与自我思考的空间,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生物学素养,发展探究思维,并将专业知识的发展与职业选择的知识渗透其中,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另外,教材中部分知识点虽作为拓展内容,但在考试中仍有所涉及,如:知识海洋与拓展视野中就包含了此类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自主学习、思考、总结的能力,对于知识点的补充不依赖于教师的讲授。

人教版教材为传统的知识传授体系,编写体例分为多个板块,由“问题探讨”“正文”“课外阅读”“课后巩固”组成,正文又包含了“主栏”与“旁栏”,很多版块在形式上是与正文主栏的内容区分开来的,需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面面俱到,这间接的加大了教师课堂的教学任务,如旁栏板块的知识链接、相关信息、旁栏思考题等。总的来说,人教版教材是将技能的要求融入到了栏目活动中,且更加偏向于教师教授性的教学,即学生以间接经验获得知识。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栏目活动中挖掘出科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学生则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转换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才能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周阳.新课标下五套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汪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孔凡哲,张洽.教科书研究方法与治理保障研究[M].辽宁: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高一生物人教版教案

1.知识目标与技能

理解掌握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熟练运用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相关经济现象,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实例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应对价格变化的

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对价格变动认识的科学态度,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四、新课引导

枸杞是我们宁夏的特产,在宁夏,很多人靠生产枸杞生活,李大山就是一个代表,李大山有个爱好就是创作打油诗,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大山的打油诗学习价格变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

影响。

五、新课讲授

1.对生产的影响

师:每年夏季是枸杞收获的季节,作为枸杞生产者,枸杞的价格时刻牵动着大山的心,影响着他的心情,2012年的夏天,大山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李大山的喜和忧(一)

种植枸杞已多年,靠它吃来靠它穿,

卖高卖低不由咱,到底由谁说了算?

今年价格又走低,我心犹如血在滴!

枸杞枸杞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师:原来是枸杞的价格让大山苦恼了,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今年枸杞价格下滑呢?一起看看今年的枸杞行情。(看视频)

师:看来今年的枸杞行情确实不够乐观,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枸杞价格下滑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需求不足、质量不好。如果你是大山,面对这样的行情,面对外来枸杞的冲击,该怎么办呢?(生:讨论2分钟并交流)

师:下面我们一起把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一下,看看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产会有哪些影响!

板书: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产品。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我会把大家的想法带回去给大山,相信大山的腰包会越来越鼓,他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红火。近些年,由于大山吃苦耐劳,再加上国家政策照顾,他的日子已经很红火了。

李大山的喜和忧(二)

感谢国家政策棒,我由温饱奔小康,

前年盖上大瓦房,去年买了电冰箱,

添了电脑连了网,城里农村一个样。

日子年年大变样,犹如心里吃了糖。

师:真为他的幸福生活感到高兴,此时,我们也发现大山的角色也由生产者转变成了消费者。那么,作为消费者会关注商品价格的变化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是的,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对消费者的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需求量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动会对消费者需求产生什么影响呢?

2.对生活的影响

板书:1.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化与需求的变化成反相关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并上黑板画曲线图。

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山的日子确实好过了,可是物价的不断提高给大山增添了不少烦恼:

李大山的喜和忧(三)

老婆想要金手镯,粮油价涨不停歇,

老婆老婆听我说,生活计划还得做,

镯子咱再拖一拖,看看金价跌不跌。

师:金镯子之类的商品和食品有什么不同吗?这两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一样吗?(生:……)

板書:2.不同商品对价格的反应程度不同

学生活动:在同一区间画上对比函数图(对学生有点难度,教师可适当指导)

师:在人们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哪类商品的价格对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大?(生:……)

教师总结: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尤其是食品的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越小,越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带动物价上涨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物价上涨的速度快于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这就非常不利于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国家非常重视物价的稳定,在这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当然,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

教师: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大山的收入确实增加了不少,今年大山又圆了自己一个梦,拥有了一辆汽车,可是,经历了短暂的喜悦,苦恼也随之而来:

李大山的喜与忧(四)

有了汽车真方便,买车容易养车难,

汽油改成天然气,谁知气价又翻倍,

开车成本实在贵,喜忧参半啥滋味?

电动汽车快普及,还是用电最实惠。

教师:大山为什么会有“买车容易、养车难”的体会?养车需要的东西和车是什么关系?

学生:互补品,概念,举例。

教师:如果两种商品为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什么影响?(学生:……)

教师:大山为什么会油改气,甚至有换电动汽车的想法?油、气、电是什么关系?

学生:替代品,概念,举例。

教师:如果两种商品为替代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3.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互补品——反相关,替代品——正相关。(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并画曲线图)

3.课堂总结(我们的收获……)

总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条经济规律是谁都无法改变的,若价格的变化在合理的范围内,只要人们能够按照价格的变化对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调整,那么,人们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一定会像宁夏的枸杞一样越来越红!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中学)

篇5:高一生物人教版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的第二部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之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又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

⑵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

2、能力目标:⑴讲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⑵比较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对学生分类思维能力的训练。

3、情感目标: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1、染色体组的概念。

【教学难点】1、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教学方法】

开放式探究、启发式引导、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

本节课的教法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演示为载体,以“引导思考”为核心,设计课件展示,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索,逐步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

【 教学手段】借助影片、图片、卡片等辅助教学。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及目标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舟舟”的视频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根据已学知识,推测基因的载体能否发生变异?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观看视频,对视频内容兴趣盎然,思考问题。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提出本节问题,学生自学并回答染色体结构变异。

教师总结:

缺失:把由染色体某一片段缺失而引起的结构变异简称为缺失。

重复:把有染色体中重复某一片段引起的结构变异简称为重复。

易位:把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引起的变异,称为易位。

思考:简述分离过程中交叉互换发生在什么样的染色体之间,互换后染色体的变化如何? 交叉互换与易位有何不同?

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发生颠倒引起的结构变异称为倒位。

提出问题:回忆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有何影响?

请据此推测,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的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

完成自学攻关,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发言总结,教师补充。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组的概念三、二倍体多倍体

四、单倍体

本节小结

生活实例引入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1三体综合征

性腺发育不良

组织学生活动:模拟果蝇减数分裂过程。

提出问题:

果蝇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卵子中有哪几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这些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卵子中的这些染色体是否携带了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呢?

师生总结:我们把这样的一组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即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细胞内有几个染色体组呢?

学以致用:通过练习总结,展示下图,学生观察图片,作出判断。

如果给定细胞的基因型,我们如何根据基因型判断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数呢?出题:以下选项表示生物个体的基因型,请大家根据下列个体的基因型判断一下该个体有几个染色体组:AAaaBBbb

师生共同总结判断规律:图形题,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基因型题,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不分大小写)有几个,就有几个染色体组。、卡片活动引入二倍体概念。

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二倍体。

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多倍体。

举例:自然界中,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多倍体在植物中常见,在动物中极少见。

提出问题:那么多倍体植株什么特点呢?染色体数目加倍后的草莓与野生状态的草莓相比有何优点?展示下图,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特点。

总结多倍体植株特点:果实种子都比较大、营养成分含量较多外,通常茎秆粗壮、叶片也较大。那我们如何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呢?为下节课学习埋下伏笔。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仅可以成倍地增加,还可以成倍地减少。回忆初中了解的蜜蜂家族成员引入单倍体概念。

单倍体:不受精的配子是可以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我们把这种由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内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特点:长的弱小,高度不育。

提出问题:根据单倍体的概念,比较二倍体或多倍体的区别?

单倍体细胞内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或一定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这种说法正确吗?

让学生填写概念图。归纳本节知识点。

通过实例,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卡片模拟果蝇减数分裂过程,通过前后内容的复习串联,从而建立其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所学习知识的理解。

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染色体组的概念,进行判断。

依据二倍体概念

学生思考回答多倍体的概念。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观察图片结合蜜蜂发育知识概述单倍体概念。

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归,纳、提炼知识的能力。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巩固重点知识。

知识巩固

提出问题:多倍体单倍体各有优点,有何应用?为下节课讲解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作铺垫。

篇6:高一生物人教版教案

一、教学内容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中的第一节,它是有丝分裂的继续,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学好这节课既有助于加深理解有丝分裂过程,又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必要条件。所以,在知识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决定了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

(4)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5)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电脑动画,展示减数分裂的连续动态变化过程,将抽象的减数分裂过程直观化,将大量冗长的文字图像化。

(2)学生的自主观察、归纳总结、分析讨论、表解、巩固、练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并从实质上认识了减数分裂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3)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4)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体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从而理解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减数分裂是一个由各个阶段组成的连续的动态过程,教学可使学生领悟到“事物(生命)都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

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染色体纸质模型、吸铁石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用实例解释有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含义 出示明星李亚鹏、王菲夫妇及其女儿的图片。

提问:女儿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从生殖的角度看,女儿是怎样产生的呢?

教师:答得很好。像这样由父方提供精子,母方提供卵细胞,精卵结合后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生殖方式是一种有性生殖。相应地,精子和卵细胞就是一种生殖细胞。

注意: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得到的细胞,所以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是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之和。下面我们从染色体的组成来分析这一家三口。

提问:一家三口体细胞染色体数分别为多少? 生:女儿是在李王夫妇的爱情催化下产生的。(笑)

生:李亚鹏提供精子,王菲提供卵细胞,精卵结合后形成受精卵,女儿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生:46条 激发兴趣,交代有性生殖的含义,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课前学生并不了解有性生殖的含义)

2.引入课题:初步介绍减数分裂的概念,强调染色体数目减半,暂不说明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教师:也就是亲代和子代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

提问:精子和卵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吗?为什么?

设问:那么,为了保持生物前后代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分裂方式来产生精子和卵细胞呢?

教师:如果精子或卵细胞内染色体只有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那么问题便迎刃而解。也就是说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是要减少一半的。像这种能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就叫减数分裂。减数分裂产生的细胞如果可以进行有性生殖,就叫成熟的有性生殖细胞,比如精子、卵细胞是成熟生殖细胞。而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就是原始生殖细胞,比如精原细胞和乱原细胞。

原始生殖细胞

成熟生殖细胞

(2N)

(1N)

生:不能。因为如果精子或卵细胞是由有丝分裂得到的,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数各为46条,受精卵为92条,后代染色体数无法维持恒定。设疑导入,把注意力集中到染色体变化这个重点上来

3.观察分析:分析减数分裂的结果,仅从形态、大小上介绍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出示雌果蝇体细胞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图。

提问:经过减数分裂,两个细胞在染色体数量上有怎样的关系?

提问:除了数量关系外,从染色体形态、大小上看,两个细胞在染色体的组成上有何特点和联系?

师生共同归纳观察结果: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像这种形态和大小相同的两条染色体叫同源染色体),卵细胞中没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要减半、成对的同源染色体要分开。生:卵细胞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在白纸上画出讨论结果。通过观察明确减数分裂的结果,为探究减数分裂过程做准备。对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

4.探究减数分裂过程

提出探究问题:减数分裂怎样进行才能使染色体数量减半且同源染色体分开?

可能的讨论结果:

① 染色体不复制细胞直接分裂一次,染色体均分;

②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第一次分裂是着丝点断裂,第二次分裂是直接分裂,染色体均分;

③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分开,第二次分裂是着丝点断裂 学生上台用染色体纸质模型和吸铁石摆出讨论结果

教师点评:(表扬学生的想象力)研究表明,只有经过DNA复制后才能启动细胞的分裂,所以不可能为情况①。情况②和③中,与实验相符的是情况③。

总结提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几次?细胞分裂几次?得到几个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如何?

染色体数减半和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在第几次分裂?

生: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得到4个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是母细胞的一半。

生:都在第一次分裂

及时总结讨论结果,有利于学生把握减数分裂的要点。

5.完善减数分裂的概念

过程: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范围: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学生阅读课本上减数分裂的概念。先讲分裂的全过程再讲各个阶段,有利于把握分裂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6.深入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精子的形成过程(1)精子的形成部位:睾丸(精巢)的曲细精管中。

(2)精子的形成过程

①播放精子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让学生总体感知精子的形成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着丝点的数量变化;

②多媒体分步展示减数分裂的各个阶段,注意讲清细胞名称、同源染色体(从来源上、联会上讲)、非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

③用纸质染色体的排列帮助学生理解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联系有丝分裂来理解减数第二次分裂;

⑤文字总结精子的形成过程。

观看精子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

从来源上讲解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用图解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效果形象直观。

7.课堂练习

学生做练习

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确定下一步补偿性学习的安排

8.结课

上一篇:教职工足球比赛简报下一篇: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