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古诗《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

2024-07-09

陶渊明古诗《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精选2篇)

篇1:陶渊明古诗《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

《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原文和翻译赏析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翻译: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

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

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

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

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赏析:

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

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

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篇2:浅析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内容摘要:《读山海经》是陶渊明归园之初的作品。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归园之后心灵得到安顿的愉悦之情。

关键词:陶渊明 《读山海经》 “乐”

“孟夏草木长, 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 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 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 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 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 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孟夏草木长》)

陶渊明青年时代也曾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豪情壮志,陶渊明并不是一个不关心现实政治的诗人,在出仕和归隐之间几经摇摆,陶渊明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去彭泽令挂冠而去,即便晚年冻馁也不再出仕,论者以为陶渊明找到了真正的“乐”,所以能够脱出现实政治与个人理想的矛盾冲突,甘于过着与世隔绝般的躬耕于田园的生活,这种乐的内涵,可以借《读山海经·其一》试加分析。

《读山海经·其一》是陶渊明归园初期的作品。这首诗从万物繁茂的孟夏写起。草木、树、吾庐、鸟,这些意象都是田园中最平常不过的,诗人却用“长”“绕”“托”三个口语化却又充满真挚情感的词语为我们点化出草木生机勃勃、树木绕屋生长、众鸟树间飞落的美好图景,并在接下来一句“吾亦爱吾庐”表达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热爱之情。自然,田园生活有它的不便之处,“穷巷隔深辙, 颇回故人车”,这种隔是普通人所不喜,诗人却怡然自得,“既耕亦以种,时还读我书”,陶渊明在田园和诗书中隔绝了污浊的官场和纷扰的人世,看似孤独,却和自然联通,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钱穆说中国诗人“咏孤正是咏群”,陶渊明的诗正是这样的代表。陶渊明在丰足田园中感受着风雨,品尝着时蔬,畅饮着代表充盈成熟的春酒,“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之乐当然首先是读书之乐。知识分子好读书,古代读书的例子里,以苏秦最为出名。苏秦是头悬梁,锥刺股,是苦读。这在古代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苏秦代表着中国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读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求取功名。陶渊明则是一个异类。陶渊明当然不是为功名而读,他读书不以追求知识为主要目的,颜延之说他“学非称师”,他读书是出于求知怡情目的,读得轻松地,读得愉快,“乐琴书以销忧”、“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可名之为“陶潜式乐读”。如果说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的话,那么,陶渊明的读书也有欧阳修的一点醉意吧!如陶渊明式的弹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陶潜传》)放飞灵魂,忘怀得失是陶渊明读书之乐的根本所在。这种读,当然快乐,有益身心。

就全诗而言,这两句所言之乐,又不仅限于读书了。它还包括人生之乐,其间固然有后人所谓“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安于所适的快乐;但是陶渊明的境界要更高。陶渊明回归自然,“纵浪大化中,无喜亦无惧”在自然中寻找到人生的真意,忘记了名利,看淡了生死,和万物一样自由倘佯于天地之间,这是人生至乐。

陶渊明之乐还有他的文化渊源。孔子曾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曾不知老之将至。”也曾称赞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贤德啊,颜回,你的生活如此清苦,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陶渊明继承了真正儒者安贫乐道的精神。参加劳动,亲近农人也是这种乐的根源之一。正因为有丰富的内蕴陶渊明的乐才显得兴味悠长。

参考文献

1.刘泰然,屋宇:一个敞开的空间——读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船山学刊2007(4)

2.朱光潜:《诗论》,漓江出版社,2011

上一篇:文言文中其的用法下一篇:体检中心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