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区再就业工作的调查

2024-07-23

对社区再就业工作的调查(精选8篇)

篇1:对社区再就业工作的调查

对社区再就业工作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就业再就业工作一直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始终把促进就业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是一项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惠民工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就业再就业相关政策,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通过各级部门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进一步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又一重大课题。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时间

2012年3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共31天。

(二)调查对象

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港机新村社区

(三)调查方法

深入港机新村社区

三、基本情况:

(一)港机常住人口?人,无业求职人员?人。

(二)求职人员中

1、从年龄看,4050人员有?人,6070人员有?人,8090人员中有?人。

2、从文化水平看,初高中毕业者有?人,大中专毕业者有?人。

3、从家庭身份看,非农人员有?人,暂住新村的农民工有?人。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我认为,就业再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再就业任务繁重。目前,社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量不多,不能满足求职人员的要求。新增失业人员大多数是4050人员,年龄大,就业困难大;而新生劳动力中的初高中生、大学毕业生,由于年龄小、没有工作经验,长期不能实现稳定就业,一部分人已经成为社会治安中的不安因素,令人担忧。

2、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求职人员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劳动用工工资低,任务重,条件却要求高,社会保险又没有保障,造成了应聘人员的缺乏。甚至有的用工单位一般劳动力数量还严重过剩。城镇就业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数,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不多,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却严重不足;而有专业技能的失业人员又因年龄偏大不受用工单位欢迎,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3、统筹城乡就业的问题更加迫切。目前,各社区都成立了农民务工服务岗,但真正到社区咨询了解就业政策的农村劳动者寥寥无几。虽然举办过几次外来务工人员招聘大会,但就业服务政策还远远没有宣传到位,这应当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呈现出向非农产业转移规模扩大、速度加快的趋势,为农村劳动者寻找就业出路问题显得更加紧迫。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的任务日趋重要和迫切。

4、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港机新村社区已经登记的“4050”救助对象中,尚有30多人尚未就业或再就业。有条件的失业人员虽然已经实现了再就业,目前结存的“4050”救助对象和没有纳入享受扶持政策范围的失业人员(集体失业)再就业难度将会更大。同时,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各社区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失地无业农民,需要再就业的人数尚有很多。这对扩展城镇就业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

5、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的难度仍然很大。目前,由于就业与失业登记制度尚不同步,有相当一部分尚未就业再就业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没有办理失业登记手续,未被纳入城镇失业人员统计。各社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不准确。因此,掌握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任务十分繁重。

6、劳动保障机构不完善。劳动保障协理员的队伍建设,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有的社区,在人员配备上不够平衡,业务水平、能力差别较大,尤其是新加入劳动保障队伍的协理员,年龄普遍都低,性格不稳定,自我意识较强,自身素质却不高;对工作没有责任心和紧迫感,抱着“清闲”的态度开展工作,群众意见较大,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

五、对再就业工作的思考

为搞好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以适应市场服务机制的要求,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搭建一个方便,周到,优质,高效的劳动保障服务工作平台上,在各街道劳动保障所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建立健全六大运营体系,提高所、站的服务能力。

(一)建立健全窗口服务体系。街道劳动保障所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设立劳动保障服务场所,开设“一站式”劳动保障服务窗口,使社区各类人员和用人单位进入服务场所,便捷地享受到求职登记,用人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报,仲裁申请,关系协调,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代理,就业援助,退休服务,家政服务,政策咨询等劳动保障的全方位服务。同时将相关部门实行“多口归一口”,以人员缩减,节约开支。大胆考核启用业务水平高、技能管理精的人员上岗;杜绝“一站式”服务中不作为及空岗现象发生。

(二)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体系。建立覆盖全市的信息网络体系,区、街道、社区配备微机工作站,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信息网络,将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延伸到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失业人员基本情况,全区劳动就业与失业情况,劳动用工信息等均可在网上查询,劳动用工信息及时向社会发布,信息资源实现社会共享,使失业人员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三)建立健全基础工作体系。为增强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的针对性,强化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基础管理工作,在各社区开展入户调查时,做到六清:家庭状况清,择业意向清,技能水平清,失业原因清,收入情况清,安置去向清;.建立失业人员,及退休人员基本情况数据库和失业人员动态管理台帐以及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台帐,用工信息台帐,求职安置台帐,职业培训台帐,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台帐等。

(四)建立健全基础管理体系。抓好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基础管理工作,搞好规范化建设,按照统一的标准,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应做到“三统一”:统一机构名称,统一报表制度,统一工作职责;"四个有:“有专职的工作人员,有社区工作方案,有失业人员基础台帐,有社区就业规章制度”,保证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有序运行。

(五)建立健全责任考核体系。为保证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运行,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制定《区、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工作标准》,组织相关部门对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队伍建设,基础管理,就业服务,就业安置,政策落实等情况进行不定期督导和检查,并通过季度抽查,半年考评,年终总评,对全区的工作平台建设进行综合评定,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对不合格的,限期整改。

(六)发挥社区劳动保障载体推动作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全面建立,为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工作注入了新的力量,在提高协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必须对新加入的协理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在年度考核当中,对不称职的人员坚决予以调换或免职,以更好的为失业人员开展全方位的服务。

六、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建议

为有效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扩大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在增加就业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就业质量;在统筹城乡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在缓解当前突出就业矛盾的同时,更加注重研究建立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确保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一)以加快经济发展为着力点,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同扩大就业的关系,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走出一条经济较快发展与就业稳步增长,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努力开发适合失业人员的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救助对象在社区服务领域实现再就业。

(二)以加强技能培训为基础,提高就业竞争力。劳动力就业结构失衡、技术工种供求矛盾突出,是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强化职业培训,增强劳动者竞争就业能力,就成为扩大就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对文化程度较高、年纪较轻的失业人员,重点进行创业培训,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对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人员,重点进行家政服务培训,面向社区寻找岗位;对文化偏低、技能单一的失业人员,重点进行与劳动密集型岗位相近、紧缺的技能培训。

(三)以完善就业机制为保障,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有序开展。竞争公平、运作有序、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是建立就业长效机制的基础。今后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二要进一步加

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三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四)以落实扶持政策为推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深入开展。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是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农村人均耕地较少,每年有大批的农村劳动者向非农产业转移,这就相应挤占了城镇失业人员有限的再就业空间。作为社区,在抓建设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上级政府还应加大对这些地区再就业资金的倾斜力度,确保对失业人员扶持政策的全面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建设与再就业工作的双赢。

调查人:冉琴

建议:

1.调查对象是“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港机新村社区”怎么在正文中多次出现“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信息网络”

2.网上借鉴内容不得超过40%。请按调查报告格式修改。

篇2:对社区再就业工作的调查

摘要:我局的社区警务工作走在了重庆市的前列,创建了独特的三种警务模式,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只有依靠党委政府,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发挥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社区警务建设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社区警务 工作规范 保障机制 责任制

XX社区警务室创建情况

2000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社区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城市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社区警务工作不仅是基层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2001年9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意见》中也明确中提出:公安机关要推行警务到社区的活动,努力实现“一区一警”、“一区二警”或“一区多警”力争把更多的警力投入到社区治安防范的群防群治工作之中。XX市公安局党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于2001年底前多次专题研究,并结合XX实际,制定了XX关于推行社区警务工作实施意见,并要求在XX城区的二个派出所首先推开,实行一个社区居委会建一个警务室。市局党委研究制定的社区警务工作形成报告报市委市府、市委市府对此高度重视,经研究决定划拨专款招聘80名协警员到社区警务室工作,市局立即从办公室、政治处、治安大队抽调人员组成班子制定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警务室的组建工作。

实施社区警务还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局在XX城区设置的十个社区警务室,住房,部分办公设施都是各单位无偿提供的,电信部门免费为警务室安装了电话,XX市药监局在房屋紧张的情况下,出钱租用门面为我们建立警务室创造条件。XX公司地处城郊,是XX知名企业,经济效益比较好,但厂区周围治安防范力量相对薄弱,打架斗殴,小偷小摸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形象,XX公司主动申请,要求在厂区外建一个警务室,得到了公安局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在公安局的组织下,招聘了8名协警员,XX派出所派驻一名民警,建立了XX警务室,XX警务室建立以后,厂区周围治安好了,职工满意了,为公司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治安环境。我局建立的所有的城区警务室,都是按XX市公安局社区警务室标准配置,按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门面标和室内外上墙内容,警务室办公设施相对齐备,每个警务室配备了无线电对讲通讯设备,到目前为止,我市16个派出所共建立了46个社区警务室,警务室几乎遍布我市城区社区和农村城镇。初步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社区安全防范网络。

我市社区警务室的三种模式

针对地区之间,派出所之间,社区民警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加强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警务建设,根据城区城镇不同的治安状况和经费来源情况,分三种模式创建:一是在XX主城区采取的是一个社区建立一个警务室,经费由市财政全额拨付,模式为“一室二警八员”即一个社区设立一个警务室,配备二名社区民警和八名协警员,负责社区防范巡逻,服务社区。二是在厂区和较大城镇与厂区结合部警务室的设置遵循需要与可能的原则,在居民住宅集中,社区资源丰富,治安情况比较复杂的地方,参照城区做法设立社区警务室,借鉴城区社区警务室的方式开展社区警务工作,这种在厂区设立警务室,办公、住房、经费由厂方负责,派出所派出警力进驻,其余人员由厂内保卫人员和向社会招聘的协警员组成,负责厂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防范及巡逻,如XX派出所的XX警务室,XX电厂警务室,XX派出所XX厂警务室。第三种模式为在各中心派出所所在地和未设派出所的镇设立警务室,由派出所和所在镇政府协商建立,设立警务室所需经费,办公住房由政府解决,派出所派出1——3名民警进驻警务室,根据不同情况从当地招聘3——5名协警员,负责所在场镇的社会治安和安全防范工作,提高了农村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如油溪所的油溪警务室等。

建立社区警务室后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通过实有人口管理,摸清了辖区基本情况,提高了发现违法犯罪的能力,社区警务室实行社区实有人口管理制度,与过去户籍民警以常住人口管理为主有所不同,社区民警带领协警队员逐户上门清理登记,既要熟悉常住人口,还有掌握借(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通过实有人口管理,密切了警民关系,又提高了发现,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东城所从2002年建立警务室以来,通过实有人口管理,提供破案线索20起,破刑事案件8件,打击处理5人。

(二)社区民警带协警员巡逻,增强了社会面控制能力,降低了案件的发案,特别是把入室盗窃抢劫、抢夺和盗撬摩托车三种可防性案件作为安全防范工作的重点,逐步建立起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社会面、住宅区内部单位相结合的防控机制。依靠社区居委会建好社区治保会,社区巡逻队,守档护院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其预防,发现和控制违法犯罪的作用。从江津城区建立社区警务室的情况分析,仅2002年第一季度就预防和制止各类案件96件,抓获违法人员185名,协助破刑事案件9件,刑拘8人,XX城区在第一季度发刑事案件为210件,比2001年第一季度少发127件,发案率下降39%,其中入室盗窃发143件,比2001年同期少发85件发案率下降37%。

(三)实行社区警务进一步密切了警民关系,我们通过设立警民联系箱,联系薄,发放警民联系卡,公布联系电话,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尽力为群

众排忧解难,对社区孤寡老人,有特殊困难的人员尽可能上门服务,对社区群众发生纠纷尽可能提前介入,上门调解,方便群众,群众感到民警更亲近了。

社区警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个别基层单位领导对社区警务工作认识不到位,工作流于形式,过分强调客观原因,有等待观望心理,有的派出所至今还未建一个警[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fwsir.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务室,有的单位领导对社区警务工作知之甚少,仅仅满足于设立社区警务室的硬件建设,而对社区民警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缺乏有效,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致使社区警务工作有名无实,流于形式,还有的基层民警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警察进[社区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滋生厌倦和抵触情绪,造成消极应付局面。

(二)警力不足,社区民警素质不高,不适应社区警务建设的需要。警力不足是我市推行社区警务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按以公安部规定的1000户或3000人为基本标准,在社区内划分民警责任区,并按照一个责任区配备一名社区民警的原则,实行“一区一警”“一区两警”“一区多警”的警力配备模式,但是,我市派出所警力不足,这难以保证按规定配备社区民警,另外,社区民警也难以适应社区警务工作的要求,有一部分社区民警缺乏开展社区工作的基本功,不具备解决社区各种问题的能力,不善于与社区居委会社区各单位沟通,不善于调动和激发社区群众开展群防群治的积极性,以致社区民警下社区后无所适从,有的甚至因民警态度生硬,方法简单,业务不熟等问题引起社区群众的误 解和反感,致使社区警务工作陷入被动。

(三)经费匮乏,经费问题是制约公安工作的老大难问题,我市有部分社区警务室经费虽然纳入了财政预算,但大部分警务室的经费仍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别是社区警务室招聘的协警员,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工作辛苦,留不住优秀人才。

社区警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警务工作方式和手段,目前还没有一种完整的模式,我们只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充实、完善、深化。

(一)进一步提高对社区警务工作思想认识,,尤其是基层单位领导和广大民警要真正认识到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是适应新形势发展,是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公安机关控制和驾驭社会治安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对传统警务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这项工程,应由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并建立专门的强有力的社区警务工作班子,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及时了解掌握社区建设的发展动态,把社区警务工作的设想,融入到社区建设当中,使社区警务工作与社区建设相适应。以社区为依托,立足社区,依靠社区,优化警力配置,明确工作职责,做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警民携手,预防犯罪,减少发案,共创安全社区,逐步建立起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

(二)认真执行社区民警工作规范,明确工作重点,充分发挥社区警务的作用.按照重庆市局制定的《XX市公安派出所民警工作规范》和《XX市公安局社区警务室建设标准》,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收集掌握情报信息,加强实有人口管理,组织治安防范,加强治安管理和为群众服务,因此,社区民警的工作思路和重心必须始终围绕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要切实增强情报信息意识,广泛接触社区群众,及时收集掌握各种信息,做到耳聪目明;要提高对常住人口特别是重点年龄段人口的熟悉程度,加强对暂住人口,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使各种人口基本纳入视线,提高发现违法犯罪人员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加强社区治安防范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发动社区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治安防范;要对特种行业,公共复杂场所各种易于发生问题的重点部位加强治安管理,减 少各种治安隐患,社区民警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密切同社区群众的关系,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提供服务,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树立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三)健全社区警务保障机制,为实施社区警务创造良好条件。

重点抓“四个保障”一是素质保障,必须把提高社区民警的政治思想素质放在首位,根据社区警务工作特点,广泛开展人民满意.创建活动,把社区警务工作和社区服务工作融 为一体,通过热情周到服务,密切新形势下的警民关系,真正地把社区警务工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要切实提高社区民警 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通过教育培训,组织民警学业务、学法律、学科技、学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为做好社区警务工作奠定扎实基础。二是制度保障,按照《XX市公安局社区民警工作规范》要求,大力推进社区警务规范化建设,根据社区警务工作的特点,认真研究,切实把社区警务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三是组织保障,要把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深入社区调查研究,制定社区警务改革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上级公安机关要加强对社区警务工作的检查指导,充分尊重基层派出所和社区民警的创新精神,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好的经济和做法,四是经费保障,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社区警务改革的有关情况,争取党委、政府在经费,装备等方面加大投入,给予支持。市局要把有限的财力向基层一线和社区警务工作倾斜,保障社区警务必需的经费装备,积极改善基层一线单位和社区警务室的通讯,交通,办公条件。总之,公安机关内部要形成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各部门,各警种都要根据社区警务战略的总体要求,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切实保障各项工作向基层倾斜,为社区警务工作服务,形成大家都来关心社区警务的局面。

(四)以落实民警责任制为核心,制定科学、合理的社区警务

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

篇3:对社区再就业工作的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浙江省某高等医学院校2010级、2009级和2008级临床医学、医学影像、药学、检验专业的本科在校生。

1.2 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 共发放自编问卷800份, 回收768份, 其中有效问卷762份, 有效回收率为95.3%。数据录入及分析采用SSPS15.0软件。

1.3 调查内容

(1) 个人基本情况; (2) 对社区全科医生的了解情况; (3) 对从事社区全科医生的意愿

2、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接受调查的本科医学生男女性别比例为0.84, 来自浙江地区的调查对象占81.0%, 临床医学专业调查对象占68.9%, 医学影像专业和检验专业各占9.2%, 药学专业占12.7%, 2008级在校生占34.9%, 2009级在校生占40.2%, 2010级在校生占24.9%。

2.2 调查对象对社区全科医生的了解情况

2.2.1 总体情况

接受调查的762名本科在校医学生中, 对社区全科医生这一职业基本不了解的占4.1%, 对社区全科医生有一定了解的占81.2%, 对社区全科医生比较了解的占14.7%。762名本科在校医学生中, 有过社区医院见实习、暑期实践等经历的占9.8%, 有过社区医院就医经历的占77.2%。

2.2.2 不同年级本科医学生对社区全科医生的了解情况

调查显示, 不同年级本科医学生对社区全科医生的了解情况不存在明显差别。 (X2=3.82, p>0.05) 详见表1

注:了解不深包括基本不了解和有一定了解

2.3 本科医学生从事社区全科医生的意愿

2.3.1 总体情况

接受调查的762名本科医学生中愿意从事社区全科医生的比率为41.7%, 而将社区全科医生这一职业作为第一选择的占16.3%, 更多25.4%的本科医学生将其作为后备选择。

2.3.2 不同年级本科医学生从事社区全科医生意愿的比较

不同年级本科医学生从事社区全科医生的意愿有所不同, 年级越高, 愿意率也越高。 (X2=11.48, p<0.01) 详见表2

注:了解不深包括基本不了解和有一定了解

3、讨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 该地区本科医学生对社区全科医生这一职业了解还不深入, 从事该职业的意愿也不高, 主要受晋升发展机会小、待遇差、社会地位低、工作条件差、专业水平难提高等因素的影响。

近些年来, 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本科医学生更是如此。仅2011年全国毕业生人数就达660余万, 浙江省近25.77万, 且每年还在上升。随着前些年医学专业的扩招, 医学生毕业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县市级大型医院对毕业生的需求已趋饱和, 尤其是本科医学毕业生。相反, 广大的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对社区全科医生的需求仍较大, 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 很多医学生毕业后不愿从事该职业, 造成“一边难就业, 一边缺人才”的困难局面。因此, 鼓励引导本科医学毕业生从事该项职业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对社区全科医生这一职业的宣传力度

调查显示, 大部分 (650/762) 被调查对象对该职业了解不深, 而对比对社区全科医生了解程度不同的本科医学生从事该职业的意愿发现, 比较了解这组愿意率55.4%明显高于了解不深这组愿意率39.4% (X2=10.02, p<0.01) , 详见表3。因此, 有理由相信,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对于促使本科医学生从事社区医疗有一定帮助。高校应该将该项宣传加入相应课程, 如职业规划、形式与政治等课程, 增加学生与社区全科医生的交流接触, 使其对该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社区医疗机构也应主动寻求与医学生交流的机会, 社会媒体应发挥自身优势, 加强对社区全科医生的正面报道, 帮助医学生正确看待该职业。

3.2 政府调整政策, 加大投入

调查统计发现, 不愿意从事社区全科医生的调查对象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晋升发展机会小、待遇差、社会地位低、工作条件差等。这其中不可避免存在调查对象认知方面的因素, 但也反映了政府在针对社区医疗的某些政策制度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第一, 政府应该统筹兼顾, 加大对社区医疗的财政投入, 改善工作环境, 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待遇, 吸引人才流向社区医疗。第二, 制定合理的社区全科医生晋升体系, 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社区医疗工作者在科研、可利用医疗资源、专业技术等方面与大医院医务工作者无法比拟, 他们更注重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稳定的、长期的、基础性的医疗服务, 因此, 在晋升考核中, 应该更加重视这些方面。

3.3 医学生改变观念

作为医学生, 改变就业观念非常有必要, 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看问题。社区医疗的条件待遇确实相对较差, 但也只是暂时的, 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必会有较大的改善。相对于挤破脑袋都挤不进的大医院, 社区基层医疗有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而且社区医疗是新医改重点强调发展的, 在这样肥厚的土壤里, 照样能奉献社会, 实现个人价值。当前存在的医学生就业难题及社区医疗发展面临的问题必须靠政府、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解决。

摘要:了解浙江省某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医学生对社区全科医生这一职业的了解情况及从事该职业的意愿, 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方法 运用随机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该高校本科医学生从事社区全科医生的意愿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本科医学生就业期望普遍较高, 大多希望就业于县市级以上大型医院, 仅41.7%的本科医学生愿意在社区医疗机构从事社区全科医生。结论 本科医学生对社区全科医生的看法有偏差, 应该通过医学职业引导教育、政府政策调整等方式引导本科医学生改变对社区全科医生的看法及向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就业。

关键词:医学生,社区全科医生,就业,意愿

参考文献

[1]、曲别拉布, 王栋, 张瑾.如何满足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的需求.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3;61, 70.

[2]、杜妍.探讨医学生的就业途径.文教资料, 2010, 21;193-194.

[3]、朱炎杰, 王晓静.关于考研、就业与医学生临床实习矛盾的几点思考.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0, 3;342-343.

[4]、柯羽.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调查及趋势分析——以浙江省为例.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7.

篇4:对社区档案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 社区;档案工作;调查

“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是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记录和反映社区建设全过程的社区档案,是社区运行管理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为社区活动提供着智力支持和有效信息,成为社区建设和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了解社区档案工作的基本情况,不断总结社区档案在服务社区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推动社区档案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近年来,扬州市多次开展社区档案调研活动,深入到全市20多个社区居委会进行调查走访,听取社区负责人有关档案工作的情况汇报,实地察看档案工作现场,了解社区档案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重点掌握社区档案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为进一步推动社区档案工作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奠定了基础。

1.开展社区档案工作成效显著

2003年以来,扬州市根据国家、省档案局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档案工作的文件精神,始终把社区档案工作作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密切党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来积极开展工作。2003年10月,市档案局与民政局联合转发了《江苏省社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文件,对全市开展社区档案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各县(市、区)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在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责任、明确专人负责、建立制度的前提下,要切实做好社区档案的建档试点和推广工作,以推动全市社区档案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扬州市各县(市、区)档案局根据党委和政府对社区建设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社区建档工作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效益和社会效益。至2008年底,全市322个社区居委会已全面完成了建档工作;其中,225个社区达到了江苏省级示范小区的标准。社区档案除文书档案、实物档案、照片档案以外,还建有电子档案和特色档案。全市在开展社区档案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明确目标制定措施

2003年,扬州各地党委、政府号召开展“争创示范小区”的活动,并明确地将社区建档工作纳入“示范小区”的考核内容之中。档案部门把握时机,抢抓机遇,以创建活动为平台,及时地制定出社区建档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强化组织和领导,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档案工作的全面开展。与此同时,档案部门主动与民政部门联系,商讨制定社区档案归档范围及分类大纲,对社区档案实行了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1.2完善制度健全网络

社区在建档工作起步阶段,根据档案工作的要求,结合社区工作的特点,制订了社区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公布悬挂上墙;同时,明确专人负责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利用;各块工作均设有兼职档案人员,负责日常材料的收集和归档。从而建立了完整的档案工作体系,健全了档案工作网络,保证了社区档案工作有制度可循,有网络可依。

1.3树立典型抓好全面

档案部门在开展社区档案工作时,从树好典型,抓好样板入手。2001年,广陵区在全市率先开展社区建档工作,将荷花池社区定为试点单位。经过努力,该社区成为全市首家社区建档单位。2003年,维扬区档案局选定条件比较好的锦旺社区作为试点,并选派一名业务骨干全程跟踪指导。社区领导对建档工作十分关心和支持,在人、财、物方面给予了充分的保证。并发动全体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积极参与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案卷的装订以及目录的输入,在双方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下,锦旺社区按照预定目标,圆满地完成了建档任务。使档案工作真正实现了“四有”,即:有人管、有制度、有档案、有柜厨。该社区成为全市首家获得“江苏省示范小区”称号的单位。档案部门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抓住典型不放松,牢固树立“以典型促全面”的工作理念,积极推广锦旺社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及时地组织各社区有关人员参观学习,现场观摩。力求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不断突破。至2004年底,维扬区全面完成了社区建档工作,其中,15个社区达到了省五星示范小区的标准。

1.4组织培训跟踪指导

针对社区工作人员档案知识普遍缺乏的现状,档案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培训。他们一改传统的授课方式,按照“以干代训,边干边学”的工作思路,实行现场答疑、现场指导,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社区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水平。同时,还建立了以档案局为龙头,社区居委会为对象的服务体系;成立了档案工作服务小组,深入到社区进行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切实做好社区档案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1.5创出特色抓出成效

档案部门在抓好典型,做好推广工作的同时,注重创出特色,创出“新”意,在汲取先进社区建档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社区“特色”档案。社区档案除保存有社区党务、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等内容外,还收存了含有“温馨特色”内容的材料。并根据社区居民的状况和特点,编制了居民情况调查表、特困群体再就业帮扶情况一览表、居民联系卡、失业人员续保登记表等,为创建“特色社区”品牌提供了服务,做出了贡献。

2.社区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扬州市档案部门从实际出发,以服务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社区建设开展社区档案工作,在加强党的建设、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积极提供服务,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实际过程中,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区迅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档案长效管理、硬件设施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文件材料收集不完整、归档不及时

由于社区工作涉及面较广,工作内容比较多,每年接受相关职能部门检查的频率较高,且每次考核的内容和标准都不尽相同;为应对各方的检查,有的社区通常要“挪用”档案材料进行重新组合,由于使用过程中,档案材料的复位不及时、还原率较低,导致档案散失现象严重。有的社区在收集利用档案时,未能严格按档案管理制度执行,做到及时登记,及时归档,在管理上存在一定漏洞,缺少管理的正常化、制度化。

2.2社区档案整理的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社区档案普遍存在着封面目录的填写、卷内目录的栏目设置等不规范现象。有的是栏目内容标准不统一,有的是栏目交叉填写,还有的将文件题名丢弃一旁,重新自拟新题名。有的社区的档案虽已装订、装合,但实际质量还停留在建档初期的水准上,距离档案管理的规范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有待进一步提高。

2.3社区档案的保管条件欠缺

受经费紧缺、办公用房紧张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社区的档案保管和存放条件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多数社区将档案临时存放在办公室,且已有的柜櫥已经装满,存放余量几乎没有;有的社区将档案存放在旧的木制柜厨内,达不到档案防潮、防火、防虫、防蛀的保管要求。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加快,社区功能的进一步扩大,档案形成数量的不断增加,现有的保管条件已不能满足社区发展的需要。

2.4社区档案缺乏长效管理

少数社区在建档初期,档案部门投入了较多的力量,给予了精心的指导和大力的协助;建档工作完成后,尽管这项工作一直还在延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缺乏正常的工作运行机制,缺少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和管理措施。档案工作已明显地呈现出松懈和倒退的迹象,其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2.5档案管理办法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有的县(市、区)在出台社区档案管理办法时,由于民政和档案管理部门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协商、相互沟通,形成共识,《办法》仅从社区管理的角度出发,未能将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充分考虑和溶入进去,因而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随着社区功能和作用的不断扩大,且现有的归档范围已不能完全涵盖社区工作的全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給档案材料的分类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2.6档案培训指导的延续性不够

由于社区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文化层次,社区档案工作队伍尚不够稳定,多数人员对档案业务了解比较欠缺,与档案部门的沟通不够及时到位,在档案管理规定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偏差,在理解上有一定的“误区”;有的甚至把资料和档案混为一谈,该归不该归的都“尽收囊中”;加之,有的档案部门的指导未能及时到位,少数社区还存在着档案整理凭个人理解、想象,或求教于驻地单位的现象,给社区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2.7档案管理手段上缺乏与时俱进

有的社区在整理档案时,仍继续沿用传统的操作模式——按卷装订,从档案保管和利用的角度来讲,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查找检索不够快捷、方便。随着社区发展的日新月异,这种方式已不能适应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采用《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已成为当务之急。

2.8社区档案工作发展不均衡

由于各社区所辖的地域不同,所具备的经济条件也各不一样,造成档案工作发展的明显不平衡;经济基础较好的档案意识较强的,人财物投入地多一点,社区建档工作搞得好一些;反之,经济基础薄弱的社区,因而,提高这项工作质量的难度也就相对大一点。

3.加强社区档案工作的措施和手段

在新形势下,社区档案工作作为社区档案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已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档案工作水平将直接影响着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面对社区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研究新问题,落实新措施,开辟新境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3.1加大宣传 增强意识

开展社区档案工作坚持从提高社区干部的思想意识入手, 大力宣传档案法律、法规, 增强社区全体人员对档案及其法律法规的认知意识,使社区领导和工作人员充分认识社区档案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以及社区档案在社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把档案工作列入居委会工作日程, 列入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自觉地加强对社区档案工作的领导,营造人人关心支持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

要增强社区居民的档案意识,通过媒体积极进行宣传,大力宣传社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要用大量的典型事例, 以实实在在的例子来提高社区居民关注档案、利用档案的意识,通过社区档案有效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开展社区档案工作,发挥档案作用,关键在于提高社区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社区档案管理人员来自不同的阶层,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从事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要加大培训力度,增强档案意识,提高人员素质。加大对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因地制宜地举办各种培训班,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档案管理员,使其成为社区档案建设的主力军。重点培训内容应放在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及灵活运用计算机技能等方面,逐步提高人员的素质。为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人力支持,以适应新时期条件下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确保社区档案工作能始终为新形势下的社区工作提供最佳服务。

3.3规范要求提升手段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紧跟社区发展的步伐,做好社区档案业务指导工作。一是指导社区制定符合实际的社区档案分类方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档案的整理、保管做到规范统一,符合标准。二是要督促社区档案人员注重各种文件材料收集的齐全完整,为社区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三是积极推行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改变传统的档案整理和管理方式,积极推行社区档案管理系统,建立社区档案自动化管理平台,以进一步实现社区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统一化、规范化,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价值。四是对社区建档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针对社区建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促进社区建档工作的顺利进行。

4.服务为本突出特色

在社区建档工作中, 只有让档案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体现档案的价值。因此, 必须要找准档案工作为社区建设服务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主动开展服务。社区建档必须同社区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为社会当前的热点问题提供服务,只有这样,社区档案工作才能得到认可和快速发展。在开展社区档案工作中,要注重突出社区特色,档案人员要深入调查研究,对有关本社区范围内的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社区面貌变迁的档案,发生过的重要事件、重大活动的档案,出现过的著名人物、新鲜事物的档案等,要主动收集、整理、归档,以提高社区档案的含“金”量,强化利用效果。要着重抓好下岗职工档案、特困家庭档案、特困户“低保”档案、优抚对象档案、孤寡老人档案、残疾人档案、居民健康档案、社区名人档案等。要根据各社区自身特点,多提供居民最需求的社区信息服务。

总之,社区档案工作要为社区居民服务,为政府排忧,为广大人民群众解难,社区档案建设要在服务百姓日常生活、帮助弱势群体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档案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为社区建设服务的思想,努力工作,钻研业务,不断创造更直接、更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手段,让社区档案工作成为联系社区与居民,联系社会与政府的纽带。(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市档案局业务指导处处长)

参考文献

[1]安爱君,路荣霞. 对社区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档案天地,2008.7

[2]孙伟东,黄福军.社区档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黑龙江档案, 2010.1

[3]魏东奎,向云丽.深化社区档案工作的思考.黑龙江史志.2009.12.

[4]张瑞菊.关于做好社区档案工作的几点措施.云南档案.2009.11.

篇5:对社区再就业工作的调查

就业牵涉到每个人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就业对于个体来说,是生存的前提,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价值的途径,是保持正常有序生活的合理方式。对于社会来说,是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缓解贫富差距、大面积地消除贫困现象的有效途径。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充分就业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合程度,有助于社会发展基本宗旨的最终实现,有助于个体的发展,更为保证社会成员后代健康成长提供了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社区具有培训以及提供就业机会的职能。因此,要更好的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就必须牢牢地抓住社区这个社会细胞。依据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必须从建设和谐社区开始,建立起一个民主自治、诚信友爱、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要构建和谐社区,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从而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

社区是连接政府和社会的一个中介,随着中国业缘的解体,也就是单位和单位制的解体,使得原来依靠于单位的老年人、困难群众以及失业人员等一系列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解体,这就需要通过社区的建立,形成以社区为主体的新型社会支持网络。对于我国来说,必须将自身的生长和活动的主要空间从单位转移到社区上,使社区成为从企业和政府的职能转变中分离出来的社会职能的承接者。

为了研究社区就业职能,笔者选择了阿勒泰某个社区进行调查,并通过走访等方式提出了改进方案。首先,笔者在新疆阿勒泰市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到当地社区就业困难情况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但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一是刚性需求,二是劳动者知识结构矛盾,三是结构性失业,四是社会各个阶层结构之间的矛盾。故此,笔者选择了阿勒泰市团结路街道白杨桥社区为调查研究对象。该社区北起将军山南部,西至克兰河畔;占地面积为4平方公里,辖区单位12家,居民1372户,人口4033人,下岗失业人员463人,低保户737人;社区干部共16名,其中汉族干部8名,少数民族干部8名。选择这个社区主要是因为社区中有很多人曾经在当地企业工作,后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资金运转不畅等原因亏损或破产,造成大量人员下岗、失业。笔者对该社区下岗工人以及失业人员进行调查,将大部分人员的失业归结为结构性失业和附性失业两种,前者表现为劳动者的文化和技能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失业问题;后者表现为城市化工业化的落后,不足以提供就业岗位。

我们都知道,解决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培训,使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素质得到提高,并掌握用人单位所需的技能。同时,社会就业信息的公开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下岗、失业问题。针对该社区的现状,社区在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其中包括组织培训,发布就业信息等,以改善就业困难的状况。

培训作为解决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使劳动者自身技能、素质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笔者在与社区工作人员的谈话中了解到,该社区目前开展的培训分两类:一类是社区开展比较简单的培训,如烹饪、十字绣等。另一类是与其他社区共同开展比较复杂的培训,如电焊等。这些培训每月进行一次,每次八到十天。培训信息更新的时间为每月一次。

随后笔者又随机走访了该社区中的失业下岗人员,了解参加培训的情况,发现社区中的两类下岗失业人员参与培训的情况不一,一是低保户,他们可以经常从社区工作办公室获得培训信息,及时参与培训;二是除低保户以外的失业人员,他们反映不知道社区开展了培训以及哪些培训,更别提参加了。从参加过培训的失业人员处进一步了解到,尽管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培训,但其中多数人再就业择业时却没有与培训内容相关的行业。下图为参加培训后,再就业从事工作与所培训内容相符及不符的比例图:

在就业信息的获得及公开化方面,该社区就业信息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人才交流中心;二是社区工作人员去所属街道辖区所在的单位通过调查了解的方式主动获取的。众所周知,社会就业信息的公开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失业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社区中有些失业下岗人员表示根本不知道社区发布过就业信息,有表示知道社区发布过就业信息的人员也表示不了解发布信息的时间、地点、周期等。后笔者又对街道、人才市场以及相关政府机构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社区的就业信息主要来自本社区所属街道中的企业以及需要用人的单位,人才市场和政府相关部门在社区就业信息的获得中作用并不大,同时,这些发布的就业信息对于从业者大都有较高的要求,并非大多数失业、下岗者所能达到。培训信息和就业信息均存在着更新速度慢、更新时间长的问题,政府管理就业问题的机构部门也只是负责把所有街道的就业的信息收集到一起,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总结反馈。

基于对该社区的调查走访所了解的情况,笔者进行了简单地分析。

第一,该社区的培训没有针对性,对就业不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首先,在培训开展前,社区相关人员并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这就使得培训的内容简单,类别单一,技术不具有实用性,对于再就业的指导意义也不大。其次,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时间比较短,培训周期间隔太长,致使社区人员对技能不能进行系统到位的学习;再次,培训信息更新慢,周期长,这使得下岗失业人员所得到的培训机会少。

第二,社区中的就业和培训信息的获得和发布方式存在缺陷,信息来源渠道少,发布面不够广,该社区在就业信息在来源上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就业信息来源单一,渠道窄、数量少、质量差,主要是社区所辖单位提供的少量工作岗位;第二、获取就业信息的“鞋底成本”过高,大多通过社区人员调查走访而获得就业信息;第三、就业信息更新速度太慢、时间过长,待业者无法立即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在信息发布过程中,也有以下问题:第一、信息发布不及时,周期长,用人单位和社区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岗位供需不协调;第二、信息发布渠道单一,仅通过在就业宣传栏张贴海报的形式来进行通知,信息覆盖面不够大,有的社区成员根本了解不到岗位需求信息。第三,这些发布的就业信息对于从业者大都有较高的要求,并非大多数失业、下岗者所能达到,就连参加过培训的人也常常无法满足条件。

第三,就业和培训不能够匹配,街道、人才市场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首先,这三方均并未向社区提供过多就业信息,并且,政府管理就业问题的机构部门也只是充当了档案馆的角色,负责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致使就业这件关乎民生大计的大事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总的来说,在就业信息的获得和更新上,人才市场以及政府的相关机构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了就业和培训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作用在下岗失业人员身上就表现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难以胜任就业岗位的要求。

笔者认为,该社区的主要也是最迫切的工作应该是提高帮助社区成员就业的能力,即社区就业能力建设。就业职能在以前是由政府承担,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的一部分职能分到了市场,而由于市场发展得还不成熟,所以只有通过政府接盘来代其完成,而政府的职能只有通过居委会社区才能发挥出来,这就更加体现了社区就业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然而,该如何建设社区就业能力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方案。

第一,社区的组织形式应由原来的政府主导型向自然导向型转变。自然导向型社区被认为是一种节省管理成本的更优模式,它更加容易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形成“人民社区人民建”的思想。社区内应多开展一些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的活动,社区工作人员也应多到辖区中调查走访,了解社区居民的需要,及时的向上级报告,使社区居民了解到社区是“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若自然导向型的社区一旦建立起来,就业的信息的来源渠道就不会单一,信息的来源广泛,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可以更好的做到社会就业信息的公开化。

第二,社区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重点发挥出政府、用人单位和社区群众之间的中介功能。笔者认为政府应该把社区定位于一个中介机构,而非某一政府部门。要充分的发挥他的中介的作用,首先必须对社区进行放权,给社区一定的空间和权利,使社区及其辖区的企业、单位建立起信任机制,即:从由法律产生的信任,经过社区相似性产生的信任,最终过渡到由声誉产生的信任,使社区管辖区内的企业及下岗、失业人员相信社区,依靠社区。这样可以使社区的身份及工作重心更加明确。其次,通过社区这个中介,加强政府和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的联系,建立起一种完善的联系制度,这样可以获得更加全面而且准确的招聘就业信息。另外,社区应加强对劳动力需求市场的了解,再对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培训,最终达到培训和就业的匹配。第三,社区必须优化自己的管理的模式。社区可以通过安排辖区内企业的技术人员对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免费培训,再以对企业单位免费服务的形式,使那些参加培训的人员在企业中熟悉自己所学的技能,同时拿出企业增加的部分收入用来奖励下岗失业人员,作为对社区的回报。社区工作人员应经常深入辖区内的失业、下岗人员家庭,解决其迫切性的问题,使他们充分相信社区“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增加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此外,加强社区的党建的工作,使社区发展建设和社区党建一体化,社区党建由单线推进向齐抓共建转变,由单一的管理向全方位的服务转变。同时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引进管理方面的人才,定期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二是提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案以便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考核;三是对于社区干部的选取以及任命进行有效的控制,使社区的干部真正是由社区居民选取出来的,能代表居民行使权力的;四是设立由居民组成的,能对社区居委会进行有效监督的机构。

以上就是笔者针对阿勒泰市团结路街道白杨桥社区现象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据了解,上述不少情况不仅存在于该市这一社区中,当地很多社区都存在此类现象,因此笔者希望以此提高社区就业能力的方案可以在该社区内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到阿勒泰全市的社区中,改善社区的现状,促进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篇6:社区再就业工作汇报

社区再就业工作汇报

社区再就业工作汇报

城中社区东至中山北路,西至鲈乡北路,南邻流虹路,北接油车路,共有居民2262户,居民总人口6800人,其中“4050”人员311人。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所的指导下,社区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不断夯实工作基础,抓好政策落实,有效地发挥了就业桥梁作用,使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较充分地就业,社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率达95以上,长期失业现象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全部消灭。获得了苏州市充分就业社区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为适应新形势下劳动保障工作的需要,帮助“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社区成立了由社区主任但任组长的劳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明确各项工作目标,责任落实到人,将劳动保障工作纳入了社区工作的计划中,把落实扶持政策、帮扶弱势群体就业等作为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内容,予以重点部署,重点落实。

二、继续建立和完善社区就业服务台帐,实行微机化管理,实施动态管理,进行及时跟踪服务,坚持定期走访,及时更新就业信息,做到辖区内的人员底数清、择业意向清、个人技能状况清、家庭就业人员情况清。

三、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工作。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和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栏,即时将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张贴出去,并为社区失业人员免费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税费减免、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

贴、小额贷款等政策咨询服务,确保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按规定享受优惠扶持政策。

四、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促进灵活就业。对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就业困难对象实施再就业援助,提供失业人员招聘机会,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工作。鼓励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协助下岗失业人员选择创业项目,帮助落实经营场所,协助申请小额贷款和申请享受减免税费优惠政策,营造良好创业、就业氛围,使国家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到实处。

截至目前,社区的再就业工作呈现出了勃勃生机,《再就业优惠证》发放23份,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89人,为社区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区劳动就业部门和街道的关心指导下,继续扎实努力,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推进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为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

篇7: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

一、认真细致地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更好的掌握辖区内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入户登记、调查,做好失业登记工作,建立个人就业情况的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各类失业人员台账,进行跟踪服务。更多的掌握辖区内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的基本情况,建立个人就业情况的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努力扩大安置再就业工作。重点作好今年再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积极宣传培训政策,引导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好今年职业技能培训任务。

二、及时掌握辖区内用工情况和空岗信息。加强与辖区企业的联系,积极搜集用工信息,并及时在社区劳动保障信息栏上张贴。针对各种用工招聘会,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就业信息提供给失业人员,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对有需求用工的单位,及时给他们提供求职人员的情况,使用工单位能找到合适的人员,并录入劳动保障平台。

三、认真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者的摸底调查工作,对有贷款意向的人员,给予详细指导,并对他们进行跟踪,了解贷款贴息流程的全过程,把小额担保贷款就业援助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其次继续做好再就业宣传工作,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再就业观念。对辖区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层次、技能和就业情况,进行详细地了解,做好登记工作。

四、做好社区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的宣传、落实工作。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利益。促进“充分就业社区”的创建工作。五、继续做好《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办理及发放工作,及时将办证人员的信息录入市就业管理系统。并告知他们持证后能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做好每月的失业金的审核及发放工作,保证失业金的发放不出差错。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及灵活就业人员的认定工作,积极宣传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使他们能享受到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

篇8:对社区再就业工作的调查

社区就业潜力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区就业占社会就业的比重也将会大幅度上升, 有利于缓解我国城镇再就业压力。带着社区就业及其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这一研究课题, 我们对江苏省宿迁市区4个街道的9个社区进行实地调查, 根据对社区就业者的特点设计了问卷, 涉及收购、擦鞋、安装、装修、修理、运输、搬运、建筑、家政近20个行业。调查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400份, 直接了解社区就业人员的所想所需, 了解社区就业人员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调研的部分结果与分析

1. 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多。小学103人, 占25.8%;初中205人, 占51.2%;高中或中专68人, 占17%;未回答者24人, 占6.0%。

2. 被调查者以进城务工的农民为主。

在回答“从事非固定工作之前所在单位”时, 务农164人, 占41%;企业工人114人, 占28.5%;没有工作过64人, 占16%;其他38人, 占9.5%;20人未回答, 占5%。

3. 单位性质和职业分布情况:

被调查者所在单位的性质:国有和集体占9.3%, 私营占37.8%, 个体占34.6%, 其他占9.4%, 9.0%的人未回答。这些社区就业者在服务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比例相当高。

4. 工作变换情况:

调查显示, 换过1次~2次工作的占26.8%, 换过3次~5次工作的占34.7%, 换过5次以上工作的占29.8%, 没有换过工作的占7.7%。

二、我国社区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在调查过程中, 不难发现我国社区就业的潜力十分巨大, 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调查的结果分析来看, 目前的社区就业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全国的社区在解决就业方面都存在的通病。具体来说主要有:

1. 缺乏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保护

在法律方面,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种就业方式的劳动法律法规。现有的法律在很多方面都不适用于这种就业情况。如固定工时的规定并不能适应社区就业的实际情况, 工作时间对于在社区劳动组织中就业的人员, 特别是那些从事餐饮, 美容美发类的人员来说无法按现存劳动法律规定执行。根据我们抽样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 他们中有6 2.8%是每周工作七天, 有7 4.7%是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另外用人单位雇用人员时“必须签订书面合同”, 对于这些流动性很大的群体也难以实现, 调查结果显示, 社区就业人员只有2 8.3%签订了劳动合同。

2. 缺乏有效的就业服务机制

推广社区就业手段乏力、开发就业岗位不足。长期以来, 各级政府强调和考虑正规就业的因素较多, 而发展社区就业的手段不力。尽管社区劳动组织已经容纳了不少就业岗位, 但很多是下岗工人、失业工人自己开发的, 政府在开发就业岗位上还明显不足。据有关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就业份额一般在2 0%~3 0%, 发展中国家社区就业份额也在1 2%~1 8%左右, 而我国却只有3.9%, 如果按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计算, 我国社区就业份额由3.9%提高到12%, 就可以增加2000万个就业机会。另外, 就业培训力度不够, 调查显示大多数社区就业群体都没有接受过政府或社区的再就业培训, 甚至有些人不知道有培训。

3. 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

无论是开发就业岗位还是加强社区的各种培训、开发就业基地以及建设劳动力市场, 每一项都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 资金是这些项目得以实施的基础和最为重要的保证。如2007年, 宿迁市宿城区政府将再就业资金由2006年的50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为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的医疗保险补贴, 企业吸纳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岗位、保险补贴, 市区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保险补贴, 再就业基地兑现奖励, 免费培训, 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对有就业愿望、创业能力的“无就业家庭”, 失业人员的资金帮扶等, 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但这600万仅占当年可以支配财力的1.8%, 只能从皮毛上解决问题, 治标不治本。

三、我国社区就业中的对策和建议

发展社区就业工作, 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促进社区就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政策性强, 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团体、用人单位、劳动者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1. 建立扶持社区就业组织的政策和法律平台

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保护社区就业者权益。首先, 要在法律上确认它的地位和作用, 着手制定其相关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 把对社区就业形式的重视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其次, 要对现有劳动和保障法律法规中不适合社区就业生存发展的规定进行修改和调整。尽快设计出一套符合其特点的劳动关系制度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如在劳动关系制度方面, 应从制度上确认多重劳动关系的合理性, 另外合同的内容和形式也应比正规部门劳动合同更为简化和灵活。另一方面, 加大优惠政策的扶持和执行力度。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把在社区就业形式作为今后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 在制定有关政策时要认真考虑该群体的情况, 想方设法提供优惠, 并一定要实事求是, 考虑到政策的可行性, 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以便得到中低层群体的普遍认同。同时各部门之间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要把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要确保政策的落实, 就需要工作人员上门宣传, 遇到政策不落实的事情要主动帮助解决。

2. 拓宽社区就业岗位,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首先, 要形成促进社区就业岗位开发的有效机制, 许多街道和社区可通过物业管理网络, 直接深入居民家中, 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大量的岗位需求信息, 尤其是短期、临时、灵活的社区服务就业岗位的信息。同时, 街道居委会还有最小一级“政府”的优势, 通过建立与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共建理事会等形式, 能及时了解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其次, 要因地制宜开发就业岗位, 积极创办社区就业实体;结合社区居民生活服务的需要, 开发托老托幼、修理维护、家政服务、等便民服务岗位;结合企事业单位剥离社会职能的需要, 开发物业管理、卫生保洁等社会化服务岗位;结合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开发社区治安、管理、环境卫生等公益性岗位。最后, 社区主动邀请市、区劳动就业部门及有关用人单位来社区举办劳务集市, 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送岗位”活动, 有关用人单位现场招聘, 社区要组织好下岗、失业人员到现场参加报名、登记、求职、咨询。

3. 加强职业培训, 整合社区劳动力资源

如何有效地提高社区就业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适应能力是贯穿整个社区就业发展过程的重要方面。因此, 政府和社区劳动组织提供的就业培训在内容上应以实用为主, 在培训的形式上应突出多样性。鉴于劳动者各自不同的情况, 就业服务应采取分类培训的方式, 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进行职业培训既要有针对性又要讲求实用性。所谓针对性, 就是要考虑到社区就业群体的构成, 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劣势群体的实际, 主要表现在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和专业技术能力欠缺等方面。注重实用性, 要求社区就业培训主要应该围绕开发社区服务业就业岗位、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来进行, 重点应是家政服务类。例如通过培训的分类进行人员的分流、把接受培训和就业指导与享受优惠政策结合以及搭建社区就业信息平台与网络体系等。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完整的劳动力市场网络体系和较强的职业培训能力。例如, 把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延伸到街道居委会, 把职业指导的各种技能培训班开办到街道居委会。

4. 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解决资金问题。

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对社区的资金投入可以设立一个基金或者为每年应划拨的资金设定一个科学的比例, 量入而出, 专款专用, 加快资金市场化步伐, 多方筹措社区就业扶持资金。第一、政府资金的扶持重点应为公益性服务岗位。这些公益性岗位, 如保洁、保绿、保安等无法盈利, 但又不可或缺, 因此应由公益性组织承担, 费用依靠政府及相关部门解决。第二, 对非公益性社区就业组织应以提供税收优惠为主, 对他们的资金扶持可以通过简化开办手续, 在符合条件的范围内减免场地费或税收等方法。事实上, 政府每年用于社区就业方面的财政支出都是由当年实际情况决定的, 具有随机性。为了能更有效率的利用资金, 政府应该设定一定的比例或者基金。这些就需要多方面机构, 包括社会保障部门、财政局、税务局、工商局等共同商议, 结合本社区实际有针对性地落实国家的政策, 为社区就业步入正轨铺路, 为社区促进就业提供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冯进峰:对我国社区就业的再认识.合作经济与科技[J], 2005[1]:6-7

[2]高洁肖云:胡同泽.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障碍与对策研究.统计与决策[J]2007[5]:128-130

[3]周军:社区再就业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 2003年9月

上一篇:工程业务委托合同范本下一篇:五四青年节主题班会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