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7-22

关于江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通用8篇)

篇1:关于江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江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既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以工哺农、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科技含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快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06工作计划,由农工委牵头,在7月18日至8月2日,组织农业等有关部门,通过听取汇报、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和走访农机大户等方式对我市的农机工作进行调研。

一、我市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已处于从半机械化向全面机械化转变阶段,从单一环节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转变阶段,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农业机械总动力稳步增长。2006年7月止,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经达到29.39万千瓦,分别比“八五”、“九五”期末增158%、118%,年均分别增31.6%、23.6%,增长迅速。按我市2005年农业从业人员11.03万计算,人均占有农机动力2.66千瓦,其中贺村镇达到了3.17千瓦。全市有望在2010年前提前实现《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纲要》规定的农业劳动力人均拥有农机动力3千瓦的目标。

2、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得到提高。全市拥有25万多台(件)农业机械,有机引进的配套农具3136台,其中犁877台,旋耕机755台,耙812台。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耕作机械化装备从手扶拖拉机单一机型向由手扶拖拉机、耕整机、小手拖和机耕船等组成的多机型机

具转变,机耕率达到55%以上。二是水稻收割机械化装备有明显提高,联合收割机的拥有量从“九五”期末的26台发展到现在的105台,全市拥有联合收割机的乡镇有17个。全市水稻机械化收割率从“九五”期末的2.6%提高到“十五”期末的14.5%。三是出现大型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如大桥镇种粮大户林法忠,去年一次性投资18万元,建成日产60吨、25吨、15吨三条大米加工流水线。四是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化装备异军突起。随着近几年来有关农业项目的大量实施,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发展迅速,全市拥有推土机45台,挖掘机174台,装载机202台,平地机3台,开沟机3台,其他作业机械25台。

3、新型农业机械不断涌现。油菜收割机、机动插秧机、烘干机、水果分级机、田园管理机等纷纷进入我市的种植大户中,使油菜收割实现机械化,插秧机械化实现了零的突破,种粮大户实现当天收割,当天入库。同时还引进了食用菌机械,目前全市拥有杀菌设备22台,接种设备10台,粉碎机17台,菌包生产流水线11条。这些农业机械的引进,大大提高了我市的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新农村建设。

4、农业机械的监督管理更加规范。市农机管理部门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一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抓好执法人员的法律业务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目前全站21名工作人员中,18人经培训考核,取得农业部农业行政执法证。二是加强与交警部门的协作,开展联合执法,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并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对农机违法

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三是通过设立“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监理窗口,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二、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农业机械化,从现状看,整体水平较低,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时期;从发展看,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化发展后劲不足;从内部看,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从外部看,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迫切需要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

1、农业机械化的认知度不高。据调查,我市仅在1978年召开过一次全市性的农机工作会议,以后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很少出现“农机”两个字,农机化工作难以摆上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这次调研,发现我市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和农民普遍存在着对农业机械化认知度不高的问题,对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2、政府对农业机械化投入不足。一是事业经费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办公经费紧缺,使得农机管理部门在开展新机具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等方面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农机推广专项资金缺少。市农业发展基金用于农机试验、推广的资金越来越少,1990-1997年,平均每年5.5万元,而1998-2004年,平均每年不足2万元。三是农民购买小型农机具补助资金少。

3、农机安全管理亟待加强。一是拖拉机老化情况严重。现有1407台手扶拖拉机中,使用5-10年的有626台,占44.5%;使用10年以

上的478台,占34%。在2695台运输型拖拉机中,使用5-10年的1389台,占51.5%,使用10年以上的103台,占3.8%。拖拉机老化影响了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少数拖拉机驾驶员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安全观念淡薄,超载、超速、人货混装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安全隐患突出。据统计,今年1-8月份,全市共发生各类农机安全事故7起,死亡5人,重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2.6万元。二是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及其操作人员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并不少见。《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浙江省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条例》都未明确农机监理部门有上路的检查权,面对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拖拉机事故三大考核指标、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以及经常部署的道路交通秩序整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情况时,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处于两难的境地。

4、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是原来乡镇以农机修理、配件供应为主的农机技术服务站,由于种种原因已不复存在,新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目前,全市仅有一家“江山市良发农机服务合作社”正式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三是没有建立农机信息服务系统,供农户和机主使用。农民需要农机服务或是机主需要寻找作业时,相互之间很难取得联系。

5、农机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乡镇农机管理队伍难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乡镇农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全市初始学历具有农机专业中专以上的仅有2名。二是专职农机员配

备不足,年龄结构不理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目前有6个乡镇没有农机员,今年还将有3名人员退养。

三、几点建议

近几年来,我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的实施,建成标准农田19万亩,机耕路2000多公里,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规模化经营的逐步形成,农民对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依赖和愿望越来越强烈,我市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为此建议:

1、进一步加大农机化宣传力度。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知度。二是经常举办现场会、展示会、送科技下乡等科普活动,让农民与新机具、新技术保持零距离接触,亲身感受农业机械化应用的好处。三是建立市级农机化示范基地,引进先进适应的农机具,组织试验示范,起到以点带面的综合宣传效应。

2、建立多种形式的促进农机发展的投入机制。一是政府要确保农机管理工作经费的足额下拨,并适当考虑新机具引进、示范、推广经费。二是建立农民购机的补贴机制。在继续争取、实施好中央、省财政购机补贴政策的同时,对农民购买适合我市农业生产需要的、国家购机补贴目录以外的小型农机具进行适当补贴。三是金融机构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更新农业机械要给予信贷支持。四是协调相关部门探索建立农机装备保险的办法和措施,解决农机具投保难问

题,减少农民投资风险。五是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和银行信贷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把农机化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范畴。一是制定出适合我市农机化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二是把农机化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农机的安全生产、推广、作业水平等主要指标纳入对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责任制中。三是将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

4、完善和加强农机安全管理。一是政府及其管理部门要建立合理的、易操作的拖拉机报废、更新长效机制。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经常性对农机主开展安全教育,把农机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将安全管理防线前移,加强以农机安全村建设为主体的基层农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三是把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的安全管理纳入农业(农机)部门的管理职能范围。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召开由农业、公安、交通、工商、发改、技术监督、安监及劳动等部门参加的协调会议,明确本市范围内的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纳入农机管理范围,履行报户、上牌、驾驶操作技术培训、考核发证和日常安全管理等职责。

5、进一步加强农机管理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业务培训。二是充实市、乡镇(街道)农机员队伍。建议人事部门调配部分农机专业毕业生到市、乡镇(街道)担任农机员,充实和优化农机管理队伍。政

府有关部门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农业建设项目时,吸纳农机科技人员参与机耕路的设计、验收。

6、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巩固、完善现有的农机服务体系,并建立起一个农机手(专业合作社)与农户互通的信息平台。二是扶持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体系建设。(江山市农业机械管理总站余利兴)(信息来源:《江山通讯》作者:王日根江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篇2:关于江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多项强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全面推动了陵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结构配置更加合理,作业服务市场日趋成熟。虽然全县农机化总体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基本情况

目前,陵县农机总动力达127万千瓦,农机总值6.3亿元。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3401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619台。拖拉机配套机具达到53966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机具9792台。小麦联合收割机2323台,小麦免耕播种机械23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780台。2010年,全县小麦机收率达到100%,玉米机收率达到75.3%,同比增长21%。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5%。先进适用、高效节能环保的大中型机械得到较快的发展,小型高耗能机械增速明显下降。同时,经济作物、林牧渔业、农副产品加工及设施农业机械继续保持全面增长。该县农机化已由中级阶段跨入高级阶段,农机化发展正朝着全县农村各业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更高目标迈进。

二、发展过程

陵县农机化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起始(小型化)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全县农民开始积极购买小型拖拉机,三轮车,农村耕牛逐步被农机所取代,并于90年代初得到迅猛发展和普及,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实现了耕作和农业生产运输的机械化。

2、快速发展(大中型化)阶段。90年代末,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机械化联合收割技术的推广及跨区作业的开展,掀起了全县农民购买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的背负式联合收割机的高潮,从2003年开始我县农机局首次购进3台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到现在的2323台小麦联合收割机,仅仅五年时间就基本实现了全县小麦联合收获的机械化,同时还积极做强、做大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市场,目前已打造出陵县农机良好的跨区作业服务品牌。

3、由量向质转变(高科技)阶段。近几年来,随着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向高性能和新式机具倾斜,加快了我县农业机械的更新步伐,一大批自走式、全喂入、小麦玉米两用联合收割机正逐步取代背负式联合收割机,特别是玉米联合收割机、深松机、秸秆还田机和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的推广应用,全面实现农田耕、种、收,管作业的机械化。

三、存在问题

1、小型农机利用率低。我县小型拖拉机约占保有量的80%,而大中型拖拉机仅占20%,小型化十分严重,形成了农民家家有农机,户户小型农机满院放的局面,除了“三夏”和“三秋”之外,几乎是常年在家闲着,经过长期风吹雨淋,机具老化速度加快,造成资源的浪费。

2、社会化服务程度低。除了小麦联合收割机的社会化服务程度较高外,我县农民的小型机械多是自用,农机化规模效益差,组织化程度低。

3、农机推广经费缺乏。作为县级农机推广机构,人、财、物长期得不到投入和补充,工作条件十分简陋,工作人员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致使正常的业务工作无法开展,阻碍了我县农机化发展的脚步。

4、分散的农业作业方式限制农机化发展。目前我县还是农田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农户一家一块耕地,种植一家一样,土地分散,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影响大型先进机械推广。

5、农机、农艺不配套限制农机化发展。例如:玉米联合收获机械作时业与农民的玉米种植习惯不配套,作业难度增大,小麦免耕播种机作业模式及作业标准与农民传统作业模式及传统认识不统一,影响机械利用率,不利于先进农机具的应用。

四、意见和建议

1、优化农机发展环境。加强领导重视,把农机化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之中,做到布置工作有盘子、检查工作有尺子、奖惩兑现有票子;调动内、外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内部环境密切,外部环境和谐,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实现我县农业机械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2、利用好购机补贴政策。鼓励农民积极购买大中型及高性能农机具,变小而全为少而精。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及政府配套部分补贴资金,并积极引导,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高性能机具和新机具倾斜、3、促进农机与农技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大机械化先进技术的宣传、培训、示范、推广力度,同时加快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及标准向现代化农机作业标准靠拢,适应机械化的需要。

篇3:关于江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农机化,舞阳,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服务体系

为深入了解我县农机化发展状况, 制定切实有效措施, 解决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建设, 近日, 我们对全县农机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并就今后全县农机化发展的主攻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全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舞阳县农机化工作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思想, 以“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市”创建为重点, 以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的贡献率为目标, 以“铁牛”品牌服务为引导, 以增强土壤活力为主要任务, 以农机化培训为先导, 以培育扶持农机合作经营组织为着力点, 以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为主要内容, 以农机安全为保障, 拓宽服务领域, 创新服务模式, 推动了全县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截至2014年上半年, 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突破65万k W, 有大型联合收割机1128台, 大型拖拉机1142台, 背负式玉米收获机79部, 自走式玉米收获机457台, 免耕播种机780台, 其他配套机具3943部, 另有2.3万多台小型拖拉机 (其中营运型拖拉机2900台) 和6000多部农产品加工机械。随着各类农业机械的增长, 全县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业机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及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生产力。

1. 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 我们为建设现代农业狠抓农业机械化。首先, 通过发展农机突破了人畜力不能承担大规模生产、生产效率低的限制, 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其次, 通过发展农机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化服务业, 培育了一大批从农业劳动队伍中派生出来的农机服务者。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充分享受现代农业工具带来的成果, 实现了文明安全生产, 为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 农机补贴政策惠及“三农”, 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 我们抓住这一良好机遇, 充分发挥了补贴资金的政策引导和拉动作用。自2006—2014年, 共争取中央及省、市农机具补贴资金5215.52万元, 推广各类机具5191台套, 直接受益农户3000多户。带动了社会多方投资农机化, 调动了广大群众购机、用机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加快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步伐。

3.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1)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替代出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部分农民转移到农村二、三产业或进城务工和从事多种经营。 (2)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 延长了农机作业时间, 极大提高了机械利用率, 增加了农民收入, 已成为当前农民群众致富的好项目。 (3)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通过大面积推广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土地深耕深松、化肥深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新机具, 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发展了循环经济, 减轻了劳动强度, 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

4. 农机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增强, “平安农机”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 我县农机部门始终把“平安农机创建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坚定不移地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积极构筑宣传教育、源头管理、监督检查三道防线, 认真落实农业部“六个一”农机安全要求, 把安全生产管理与农机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对农业机械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管理, 提高农机检审率、拖拉机上牌率、驾驶员持证率。降低了农机事故率, 保障了全县农机生产安全。

二、当前全县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大型农机装备水平仍然较低

近几年, 国家实行购机补贴政策, 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但由于基础薄弱, 加之补贴资金有限, 难以满足农民购机需求, 远远不能满足农田作业需要, 特别是玉米收获机械和保护性耕作机械数量少, 严重制约着全县机械化综合水平的提高。

2. 装备结构不合理, 机械利用率低

由于土地过于零星, 农业机械多为低层次重复购置, 且动力机械多, 配套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小麦机械化水平高, 玉米机械化滞后;传统耕作机械多, 节本增效的新型农业机械少, 装备结构不合理, 机械利用率低下。据调查, 有的拖拉机每年投入农田作业和短途运输的时间不足50天, 其余时间被闲置, 造成浪费。

3.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原来乡镇农机站由于种种原因已不复存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出现断层。虽然近几年经县农机部门多方积极努力, 初步构建了以农机化促进会、农机化培训中心、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综合服务站、农机大户、农机销售维修、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服务组织, 将农机服务的触角直接延伸到基层, 服务到农户, 服务到田间地头, 但覆盖率仍然较低。

4. 农机安全管理亟待加强

一是拖拉机老化情况严重。据县农机监理站统计, 现有23 000台小型拖拉机中, 使用5~10年的占64.7%;使用10年以上的占22.1%, 拖拉机老化影响了使用的安全性。二是少数拖拉机驾驶员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安全观念淡薄, 超载、超速和人货混装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三是农田基本机械及其操作人员一直处于管理盲区, 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并不少见。《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都未明确农机监理部门有上路检查权, 面对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拖拉机事故三大考核指标、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 以及经常部署的道路交通秩序整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情况时, 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处于两难的境地。

5. 农机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具体表现: (1) 县直农机部门人员少、经费缺, 对村级农机人员缺乏及时有效的管理; (2) 专职农机技术人员配备不足, 县级农机部门多年没有调入和引进人才, 现有人员专业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全县初始学历具有农机专业中专以上的仅有18名, 不足全体职工的四分之一, 且年龄偏大, 专业年龄结构不理想, 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几点建议

我县属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 有良好的农田机械耕作自然条件, 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规模化经营的逐步形成, 农民对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依赖和愿望越来越强烈, 我县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为此建议:

1. 进一步加大农机化宣传力度

(1)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新闻媒体,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对农业机械化的认知度。 (2) 以农机部门为主体, 经常举办现场会、展示会、送科技下乡等科普活动, 让农民与新机具、新技术保持零距离接触, 亲身感受农机化带来的好处。 (3) 大力建设县、乡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 重点推广适合本县农业生产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起到以点带面的综合宣传效应。

2. 加大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力度

(1) 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准确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科技素养好、开拓能力强的管理干部队伍, 提高指导和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的水平。 (2) 要培养专业型农机化科技人才, 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通、具有专长的农机化技术人才队伍, 承担起技术普及、质量把关、安全监管的重任。 (3) 要培养职业型农机实用人才, 在抓好新购机农民培训的基础上, 要注重培养造就出一大批既精通农机驾驶、维修技术, 又懂农业、农艺栽培技术, 同时又会农机经营管理、创业兴业的新型农机手、职业化的农机经营者、合作社领头人, 使他们成为一代新型职业农民。

3. 建立多种形式的促进农机发展的投入机制

(1) 政府要确保农机管理工作经费的足额下拨, 并适当考虑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经费。 (2) 金融机构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更新农业机械要给予信贷支持。 (3) 协调相关部门探索建立农机装备保险的办法和措施, 解决农机具投保难问题, 减少农民投资风险。 (4) 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和银行信贷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 加快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加强对购机、用机的引导和推动, 通过宣传培训引导、示范演示带动、建设园区助推、培训大户示范等形式, 转变群众传统耕作观念, 引导他们积极应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同时, 实行农机新技术作业补贴, 对土地深松、免耕播种等节本增效农田作业给予适当补贴, 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用机积极性, 扩大新技术应用面积, 促进农机装备均衡发展。

5. 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 巩固完善现有的农机服务体系, 并建立起一个互通的农机信息平台, 为农机手、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提供市场需求信息, 引导农机服务有序流动。 (2) 把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作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新的增长点, 积极扶持引导, 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 不断发展壮大。 (3) 大力发展农机中介服务, 促其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

6. 完善和加强农机安全管理

篇4:关于江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铜都镇;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2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03-1

銅都镇立体气候明显,高寒山区、半山区雨量充沛,适宜发展各种种植业、养殖业。全镇总人口近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9827人。总耕地面积56273亩,其中水田面积16947亩,旱地面积36592亩,人均耕地0.79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7214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8787亩,粮食总产量25784.3吨。

1 铜都镇机械拥有量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铜都镇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已进入千家万户,截止2010年年末,全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169万瓦特,各种大中型拖拉机558台/1076万瓦特,小型拖拉机82台/105万瓦特,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5台/47万瓦特,农副产品加工机械625台/544万瓦特,畜牧养殖机械2766台/830万瓦特,农用运输车225辆,耕整地机械323台/232万瓦特,农用拖拉机田间作业配套机具412台,田间管理机械2台,全年实现机耕地作业面积42380亩(含抗旱救灾二次重复耕种面积)。农业机械原值2847万元,净值2432万元,农机化税前利润总额768万元。

2 农业机械在铜都镇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铜都镇是农业大镇,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机械已大量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产中,并在各个领域拓展,农机化发展已由政府推动为主转向社会需求为主,实践证明,随着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减轻劳动强度,替换畜力,促进铜都镇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农机新技术推广,铜都镇农机化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迈进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两减免三补贴”支农惠农政策,围绕农民生产需要,根据铜都镇地理条件,重点推广了适合铜都镇耕作条件的新型微型耕作机,组合米机,增氧机,投饵机等,引导农民积极购买使用农机,进一步提高铜都镇农机装备水平,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

随着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2005年开始财政补贴购置农机具已有六年,铜都镇山高坡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微型多功能耕整地机械比较适用,通过农机管理人员的广泛宣传和引导,使农民群众喜爱农机具,积极使用农机具,充分尊重农民购机自主权,不断提高农机社会影响力,推动铜都镇农机事业发展。推广机具数量在逐年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农机具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

4 铜都镇农机化发展尚存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了铜都镇的农机化发展

虽然铜都镇的农机化发展迅速,但是发展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耕整地机械的零配件供应,维修网点、柴油供应、机耕道路建设、信息网络建设远远落后于农机的发展需要,影响了农业机械效能的充分发挥。

4.2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无法满足农业发展对农机化的需求

铜都镇目前农机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农机技术人员服务于农民的过程中,不能为农民提供全面的农机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机发展的需要。铜都镇农机管理站属纯管理机站,无一服务项目,更无服务配套设施,只能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农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工作,而对于机具保养、修理、售后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尚不能开展。

4.3 购机补贴机具种类有限,满足不了农村农业多层次发展需求

随着铜都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养品种增多,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购机补贴机具的种类跟不上农民的需求,传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基本空白,农民要买的机具,根据现有条件不能够享受补贴,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4.4 农机队伍素质滞后于农机发展的要求

农机管理(服务)机构不健全,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人员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由于经费匮乏,对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鼓励机制,使得管理人员进修积极性不高,不能快速提高和及时更新农机管理技术知识,很难全面履行其管理服务职能,从而影响了农机管理(服务)的发展。

5 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5.1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加大对乡村道路和机耕路的建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财力和物力方面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争取资金的配套落实,科学规划田间道路。加强维修网点管理,对修理技术人员作技术培训,规范收费标准。完善农机作业用油补贴措施,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机作业柴油的补贴力度,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秩序。在农机零配件供应方面,应减少农民对零配件供应的后顾之忧,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方便买到质优价廉的零配件,而不会影响机械的生产运作。

5.2 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

体系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这一契机,多方协调,争取资金和设备,上服务项目,增强实力,自我发展。探索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动员鼓励,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农村农机事业服务体系建设。

5.3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扩大购机补贴规模,增加购机补贴种类,满足农民需求。

5.4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管理人员学历水平低,观念陈旧,缺乏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精神,必须创造条件,加强在岗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把有文化、懂专业、有干劲,热爱农机事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铜都镇农机管理队伍。

篇5:关于江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7年2月9日在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上

县人大常委会农城环资工委主任王诗友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06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在常委会副主任郭传洲同志的带领下,抽调县农机局相关人员参加,共6名同志组成调查组,于2006年10月份至12月份,就全县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下简称为《促进法》)的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此次调查采用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访农户等方式,先后到县农机局、马田镇、湘阴渡镇等单位和乡镇进行了调查。期间,调查组听取了各调查对象的汇报,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走访了部分农民群众和农机手,对全县学习、宣传、贯彻、执行《促进法》的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县贯彻实施《促进法》的基本情况

1、贯彻执行《促进法》的意识得到不断增强。《促进法》颁布实施两年多来,我县县乡两级政府及其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就该法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宣传,不断提高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治意识。一是认真组织学习。将《促进法》翻印1000余册,发至农机执法人员、全县各乡镇以及相关部门。二是大力开展执法培训。2004年以来,共组织100余人次参加了省市县举办的各类培训班4期。县政府法制办每年定期举办行政执法培训班,县农机局共50名执法人员取得执法资格。三是深入开展大规模巡回宣传。共组织3次大规模巡回宣传,印发宣传资料4000余份,张贴标语200张,悬挂横幅60余幅。

2、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得到认真落实。近年来,我县认真落实了《促进法》给予先进适用农机补贴的规定和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一方面,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县政府连续两年安排专项资金15万元用于补贴农民购置先进适用农机。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农机补贴资金79.2万元。在组织实施农机补贴过程中,县农机主管部门认真做好了补贴对象的确定、机械设备选型和资金发放等工作,保证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公正、公开、公平进行。目前,全县农机购置补贴受益户近240户,引导农民购置拖拉机92台、联合收割机68台、水田耕整机90台。

3、农机化整体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县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使用新型适用农机机具,农民购置新型适用农机具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农机化整体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全县已拥有农机总动力22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

86台,小型拖拉机1324台,各类联合收割机74台,水田耕整机4603台,农用水泵5353台,浦滚船1338艘,动力打谷机7719台,拖拉机配套农具161件,其它农机动力及配套农具2万余件。全县水田机耕水平达70%,水稻机收水平达10%。

4、农机安全生产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近年来,县农机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强化了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管理,狠抓了农机年检年审和专项集中整治活动,有效打击了农机的“黑车非驾”、超速超载、违章载人、酒后驾驶等违章行为,农机安全生产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全县连续多年没有发生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农机事故发生率不断降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研情况来看,我县贯彻实施《促进法》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认识有差距。由于学习宣传的深度、广度不够,不仅很多群众不知晓该法的内容,甚至有的乡镇分管领导至今也没有具体掌握该法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甚至有人片面认为促进法实际上就是管理法,是变相地向农机手收费,是增加农民负担,而对农机上牌办证、年检年审、机手培训的作用和意义完全不理解。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少数农机手不愿参加技术培训,对车辆办证和检查工作也是能躲就躲,能逃就逃。也有少数干部群众把促进法理解成扶持法,因而眼睛向上,认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靠国家政策扶持。更有少数人把促进法看成是无关痛痒的“软法”,认为该法法律责任不明确,法律条文空乏不具体,难以操作,因此认为学与不学、学多学少没多大差别。

2、体系不健全。我县的农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滞后。一方面,全县25个乡镇农机站,基本上无办公场所、无牌子,许多工作无法开展。另一方面,全县大部分基本农田区无机耕道,仅有的59.4公里机耕道,也是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且设计标准低、路面狭窄、年久失修,与新形势下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极不相适应,致使大中型农机下田难,制约了全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二是队伍建设不理想。全县25个乡镇农机站,有农机管理员74人,但从事农机服务管理的人员不足30人,大部分迫于生计都脱离了工作岗位,另谋它业。在岗的也是少工多农,且年龄老化,掌握新型适用农机技术明显不够。县属的监理所、推广站均存在着队伍不健全、出不去、进不来、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加之受到办公条件和执法装备的制约,农机引进试验无阵地、无设施,人头经费不足,推广经费缺乏,导致许多工作都是勉强支撑,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三是乡镇农机员生活无保障。乡镇农机

站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每站每年只有2000元人头经费,工作人员无固定工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后顾之忧得不到解决,无法安心工作,只能靠少工多农或另谋它业来维持生计。

3、水平不够高。一是装备水平不够高。虽然我县农机化整体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离新形势下的农业机械化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目前,我县拥有的农机总动力还不大,拥有的数量也不多,且比较单

一、简单化。全县还不能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迄今为止,全县尚无一台插秧机。二是服务水平不够高。目前农业生产正在朝标准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广大农民对农机新机具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而我们的农机推广服务单位却因工作上、生活上的种种困难而自顾不暇,现有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仍然停留在耕、耙、整、改、收、种、管等传统项目上,对农机新技术掌握较少,农民群众对农机服务的需求和农机部门服务水平不相适应的矛盾较突出。

三、几点建议

1、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继续深入学习和宣传《促进法》。县乡两级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把《促进法》的宣传贯彻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继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促进法》的学习与研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抓好对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宣传。要将学习宣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来检验学习宣传的效果,不断增强各级干部贯彻实施《促进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2、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促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贯彻实施《促进法》是一项涉及面广、社会性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县乡两级政府要把农机化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解决农机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确保《促进法》在我县的贯彻实施。一是要建立农机化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要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促进法》的有关规定,多渠道、多层次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逐步建立起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要保持连续稳定的购机补贴政策,不断增加补贴资金总量,扩大补贴机具范围,确保农机推广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提高农民的购机热情。要将农机推广等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农机化的有效投入。二是要进一步提升农机化整体装备水平。要确保农机总量稳步增长,继续引导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推广适合我县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中小型农机具,不断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的发展。今年要重点推广插秧机,确保我县实现水稻种

植农机化。三是要加强农村机耕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县乡两级政府要进一步搞好农田布局规划,建设好机耕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为大中型农机具下田作业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篇6:关于江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1-8-8

信息来源:

今年6月,市政协人资环城建委员会会同致公党市委、九三学社市委,组成专题调研组,在市政协梁成副主席、徐业志副主席的带领下,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企业等形式,对我市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六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六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发展基础和条件日益夯实,部分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骨干企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全市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79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拥有规模以上企业43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6.1%;产值超亿元企业6家,占全市亿元以上企业总数的6.5%。

1.新材料产业。我市新材料产业起步较早,2003年被批准为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目前已形成规模,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涌现出天源科技、鼎泰科技、开元新材料、昕源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其中金属材料及制品形成了优质线材、高附加值板卷、钢绞线、稀土锌铝合金镀件等10多个品种系列;磁性材料产业拥有较强的产业综合开发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耐火材料产品规模化、系列化,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刃模具材料产业成集群式发展态势。2009年,实现产值近100亿元。

2.新光源产业。我市新光源产业刚刚起步,主要企业有泽润光电、大明电子、柏利照明、华智光电等,主导产品为LED封装器件、照明智能设备。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光电子、光电线缆等产业,积极打造完整的光电子产业链。2009年,实现产值近5亿元。

3.新能源产业。随着方圆回转支承、十七冶成功挺进风能发电设备制造和安装领域,我市新能源产业呈现蓬勃生机。目前,正以晶威电子、方圆回转支承、统力支承等重点企业为主体,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与应用产业,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2009年,实现产值近12亿元。

4.节能环保产业。在资源综合利用、污水处理、节能环保等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拥有矿院、中冶华天、菲利特、华骐环保等一批从事节能环保技术研发、设计、配套设备生产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生产一批高效成套处理设备、高效低耗烟气脱硫及除尘设备等环保专业设备,在全省形成独特优势。2009年,实现产值20亿元。

5.生物医药产业。积极推进桂龙医药产业园(中药研发中心)、井泉医药加工配送中心(中药饮片)、国星生化砒啶碱技改项目等一批生物医药重点项目建设,加速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主要企业有丰原药业、桂龙药业、神鹿科瑞、国星生化等。2009年,实现产值30亿元。

6.电子信息产业。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拥有近百家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制造为主导,数字视听、软件服务和应用电子产品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形成了花山软件园、雨山动漫基地特色园区,聚集了安徽晟峰、水木动漫、东华软件等国内外知名软件、动漫企业。2009年,实现产值12亿元。

二、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我市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发展规模、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新兴产业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

1.规模小、聚集度低。我市六大新兴产业除新材料产值超100亿元外,其他产业规模偏小,产值均在30亿元以下,最小的新光源产业产值仅有5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不大。新兴产业中小型企业居多,超亿元企业仅6家,没有超10亿元的企业,缺乏具有重大牵动作用、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产业的聚集度不高,关联性不强,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不少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不高,成长能力不强,存在“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突出矛盾。

2.创新能力弱。我市新兴产业拥有专利和核心技术较少,多数产业的自主开发尚处于外围,核心部件、器件和材料主要靠引进,在六大新兴产业的43家规模企业中,仅有10家企业申请了专利,8家企业在马鞍山注册了商标。部分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研发投入不足,承载成果转化的能力低;产学研互动性不强,“有技术没产业,有产业没技术”现象仍较突出;科技创新服务中介机构数量较少,规模偏小。

3.高层次人才紧缺。我市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重只有4.4%,远低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6%-7%),把握重大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尤其短缺,成为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激励政策,与长三角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高层次人才引进十分困难。教育培训力量薄弱,高素质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4.投融资体系不健全。全社会科技投入的规模和强度偏低,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8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3%,远低于合肥2.04%、芜湖1.91%。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力度不大,科技风险投资机制还在探索之中,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

5.推进机制尚未形成。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发展新兴产业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项目谋划和推进力度不够;指导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还未制定,产业发展目标和技术路径尚不明晰;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高校院所之间,没有建立联动机制;科技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建议

发展新兴产业,对于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加强规划引导。要深入调研、超前谋划,参照即将出台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我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发展部署、发展目标、发展路径。要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培育现有企业和招商引资相结合的原则,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做强做大重点企业,注重引进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要坚持符合未来市场发展方向、具有发展基础和较高科技含量、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发展标准,立足实际,优势先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六大新兴产业,根据不同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分别制定发展规划,具体明确六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和要求,并出台相关措施,强力推进。应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六大新兴产业中,近期应重点推动基础较好的软件动漫、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加快发展。

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导向作用,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项目和资金支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资金、人力、仪器装备等研发投入,建立健全研发机构,完善科研基础条件。二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企业及科研院所相互参股、相互开放实验室和科研设施;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中心。三是大力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和创新型企业试点,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聚集,带动和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同时,指导企业实施好知识产权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促进新兴产业落户我市。要分析我市六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围绕延伸产业链,编制好新兴产业招商项目;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开展针对性招商,重点引进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除继续有效开展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会展招商外,重点探索产业招商、专题招商,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对拥有关键技术、极具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项目,应充分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放宽招商政策,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落地;要继续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和考评机制,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按照资源集约、产业集群、企业集中的思路,在市、县(区)各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内,统筹规划和建设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按照产业类别分区布局,打造特色园区,强化载体建设,形成聚集效应。

4.加快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创意人才。一是制定和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尽快出台《马鞍山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意见》等有关人才政策;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和引导企业以股权奖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奖励。二是引进紧缺的专业人才。针对我市六大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应帮助企业到发达地区开展定向引进。同时,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结合起来,在引进项目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层次人才。三是盘活人才存量。要对现有科技人才进行调查梳理,摸清人才的数量和专业分布,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输送到相关企业,有效地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同时,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合作,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委托学校定向培养。

5.突破资金瓶颈制约。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为抓手,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整合各类资金,设立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直接用于新兴产业的产业培育、科研开发、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尤其要扶持初创期的新兴产业企业,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二是加快发展风险资本市场。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风险补助等方式,引导国内外创业投资基金、金融机构来我市开展创投业务。建议成立新兴产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重点投资具有高速成长潜力的企业。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开展应收账款、存货、商标权、专利权等形式的动产抵押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建议地方商业银行在总贷款规模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篇7:关于江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科技质量处

近年来,我省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要求,将设施农业机械化列入工作日程,作为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机化提前向高级阶段跨越的重大举措,不断采取措施,加大创新示范力度,使设施农业机械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全面了解全省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我们先后深入泰安、枣庄、临沂、青岛、潍坊、淄博、济南等市,重点考察了泰山区、岱岳区、台儿庄区、苍山、即墨、平度、寿光、青州、临淄、章丘等市县的蔬菜、花卉、果树和食用菌的典型设施生产情况;卷帘机、田园管理机、保温被等设施农机装备生产企业;观看了胡萝卜机械化收获和线播作业、大姜机械化收获等作业现场;考察了青州国际花卉一站式交易超级市场。并在寿光市、章丘市召开座谈会,与农机局、农业局以及科研院所、示范园区负责人、设施农业种植户、设施机具生产企业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山东省设施农业的生产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具相当规模。设施生产由单纯种植普通蔬菜发展到种植高档蔬菜、瓜果和花卉以及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由简易塑料大棚发展到日光温室,以及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现代化连栋温室和植物工厂;由传统耕作发展到自动化、机械化作业。目前,全省温室面积达236360万平方米,约354.5万亩,占全省瓜、果、菜种植面积的10%。其中连栋温室10070个,规模3358万平方米,约5万亩,占总量的1.4%;日光温室98.7万个,规模86870万平方米,约130.3万亩,占总量的36.7%;塑料大棚203.6万个,规模141077万平方米,约211.6万亩,占总量的59.7%。全省累计总投入达204.45亿元。高投入,带来高产出,设施栽培平均效益是露地栽培的6倍以上,有的品种高达20倍以上。全省设施园艺总产值达331.3亿元,亩均产值9334元,其中,连栋温室年产值达40亿元,亩均年产值8万元;日光温室年产值196.7亿元,亩均年产值1.51万元;同时,设施农业优化了种植结构,带动了蔬菜、瓜果、花卉和菌类等产业的兴起,吸纳从业人数350多万人。设施农业成为山东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设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机械化的支撑和推动。经过农机部门不懈努力,日光温室的墙体建造、草帘编织、电动卷帘和喷灌、滴灌技术、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人工补光、臭氧消毒杀菌等一批新技术、新机具已被广大农民所认识。设施农业机械逐年增加。目前,全省电动卷帘机达到15.96万台,二氧化碳发生器21.9万台套,田园管理机4.37万台,微灌设备7.7万台套。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逐步向“五化”迈进。

(一)建造标准化。根据种植蔬菜、瓜果、花卉等不同特点,通过对温室的保温性能、温度和湿度控制、使用寿命、经济性等方面的试验示范,我省探索出建造成本低、保温性好、使用寿命长、便于机械化作业的温室及大棚建造方案。配合温室建造,省农机办于2006年专门制定了“设施农业—卷帘作业”、“设施农业—微耕作业”等技术规范,完善了相关标准体系。目前,设施建造已推广到第六代,日光温室多数采用机械构建厚土墙体,竹木或钢拱架结构,温室跨度一般大于12m,脊高5.5~6m,长度多在100m以上。

(二)卷帘电动化。日光温室的草帘卷放是冬季温室蔬菜生产的日常作业,正常天气情况下,冬季温室的草帘每天要卷、放一次。经过农机部门的示范推广,目前,全省连栋温室全部实现了电动卷帘,钢构日光温室电动卷帘机使用率达到80%。机械卷放草帘不仅缩短了作业时间,而且能够做到适时卷放,每天延长光照1小时左右,室内积温和光照相应增加,在同等条件下,蔬菜提前上市,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均有提高,深受农民欢迎。

(三)土地耕整机械化。目前,我省温室内土地耕翻、旋耕、起垄、开沟等项作业逐步由田园管理机或者微耕机来完成,部分地区日光温室土地耕翻机械化水平已达50%以上。一个面积为1亩的温室,要进行翻地、碎土、整平等作业,需要4个劳动力干1天才能完成。而田园管理机或者微耕机只需1小时左右即可完成。三口之家原来种植一个温室大棚还忙不过来,现在种植2~3个温室大棚都较为轻松,每户农民年纯收入也由2~3万多元,增加到4~9万元。

(四)灌溉节水化。日光温室内作物的灌溉不同于大田农作物的灌溉,如果进行传统的大水漫灌,容易造成地温下降快、温室内空间湿度高,农作物容易发生病害。而节水灌溉技术既能节水45%,又能减轻农作物病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30%左右。目前,这项技术已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全省连栋温室及新建日光温室都采用了节水灌溉技术。

(五)相关服务产业化。设施农业的发展衍生出相关机械化服务产业,一是草帘编织机械化。草帘是日光温室主要覆盖物,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机部门组织研制出草帘编织机,不仅使草帘编织实现了机械化,还带动了几十家生产企业从事草帘编织机械的制造生产。寿光市洛城镇段家尧村草帘编织机生产厂达10余家,成了远近闻名的草帘编织机生产专业村。二是机械化生物制肥。生物肥料作为设施农业的主要肥料来源,需求量大,人工制作不仅效率低,而且气味难以忍受。相关企业从中看到商机,研制生产了相应的生物制肥机械,目前,生物肥料从粉碎、混合搅拌到烘干,筛选、装袋几乎全部由机械一次完成。三是机械加工销售。我省所生产的蔬菜有一多半销往外省,现建有机械贮运批发市场几百处,拥有龙大、得利斯等机械化加工销售农业龙头企业650多家。

二、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为了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我们从山东实际出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依靠政策推动,促进规模发展。设施农业发展初期,受农民认识程度和种植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缓慢。为此,各级农机部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为发展设施农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省里把包括设施农业机械化在内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列入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体系,使设施农业机械化逐步由部门行为变为政府行为。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过程中,注重统筹好相关设施和机具的发展,安排资金专门重于补贴发展电动卷帘机、田园管理机,仅2009年全省就安排补贴资金2128万元,补贴设施农业机具1.12万台套。今年至今全省已完成设施农业补贴资金3987万元,补贴设施农业机具4.14万台套,补贴资金额度、补贴机具数量分别增加了87.3%、269.6%。潍坊、济宁等地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制定出台设施农业建设规划,每年下达一定数量的高标准冬暖式日光温室建造及传统落后旧温室的改造任务,年底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奖惩。济南、威海、烟台等市安排专项资金、落实贴息贷款,用于设施农业建设。

(二)建立示范基地,实施辐射带动。为推动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2001年以来,在全省启动实施了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省财政累计拿出资金2100万元,用于包括设施农业在内的机具创新和技术示范。目前,全省已建立县以上设施农业示范基地33处,研发推广各类新机具16种,通过机具选型、机具攻关和技术路线探索、技术规范制定,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2002年,我办在日照市莒县召开了全省设施农业机械化创新工程现场会,各市农机局局长、推广站长和设施农业重点县农机局长参加了会议,会议既对前段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也对今后对加快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任务进行了重点部署。几年来,各地注重依托创新示范基地,组织召开设施农业机械化现场会、演示会、观摩会27次,印发宣传资料近5万份,有的还在电视台开辟设施农业知识栏目,多层次、全方位展示设施农业及机械设备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扩大了影响,宣传了社会,带动了农民。许多设施农业示范点坚持从市情县情出发,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初步总结形成了土洋结合,买、改、造并举,国家、集体、个人和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分一起上的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寿光、莒县等示范基地已形成产、学、研、销“一条龙”设施农业产业园区。

(三)推行“五改”技术,增加科技含量。针对简易日光温室的构造和材料不尽合理、难以进行机械化生产、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近年来大力推行了日光温室五项改革:一是改立柱竹杆顶棚为无立柱刚架结构,不仅增加了光照,提高了室内温度,还便于机械操作;二是改土坯墙为砖砌体,并加保温层,增加棚内面积和温度;三是改人工耕作为田园管理机作业,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耕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四是改人工卷帘为机械卷帘,提高作业效率,增加光照时间;五是改大水漫灌为滴灌,节约水源和降低棚内湿

度,减轻农作物病害,为生产绿色、安全、无公害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全省实施“五改”技术的温室面积达230万亩,占总温室面积的70%。

(四)狠抓机具生产,提高装备水平。把设施农业机具的研发生产列入重要日程,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定期召开生产企业座谈会,及时通报全省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要求,引导企业搞好装备生产,努力实现机具和相关设备的配套跟进。目前,全省电动卷帘机、田园管理机等设施农业机具生产企业发展到57家,89个产品型号,年生产能力突破万台,有10多种型号的设施农业机具进入了部省农机推广和补贴目录,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为了尽快提高全省设施农业装备水平,省里对设施农业机具实行了“三个优先”,一是研发项目优先立项,二是相关机具的生产优先鉴定,三是生产急需的产品优先推广,调动了企业参与研发生产的积极性。省农机办还与农发行山东省分行联合,启动了农机类科技贷款项目,将设施农业机具的研发和生产列为重要内容,安排专项贷款进行扶持。全省已为8家企业办理科技贷款2.3亿元,加速了设施农业技术和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多策并举,全省设施农业装备越来越多,机具型号越来越全,技术性能越来越好,覆盖面越来越广,初步形成了从卷帘、田间耕作管理、植保、灌溉到温室控制等较为完整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三、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技术需求

设施农业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广阔,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不高。我省设施农业主要是以简易中等水平的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为主,高档次、设施环境可控程度、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的连栋温室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一旦遭遇灾害性天气,生产难以保障。

二是资金筹集比较困难。发展设施农业一次性投资较大,特别是温室大棚前期建设不仅有建造成本,还有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数额较大。从山东的情况看,目前设施农业所需资金,政府投入仅占1%左右,基本上需要农户自筹。农户的资金不足,制约了设施农业向高层次发展。

三是设施农业装备水平较低。虽然设施农业面积发展迅速,但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落后,设施农业的设备、技术更新换代缓慢,自动化水平低,大部分劳动量还是靠人工来完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四是设施农业技术储备不够。设施农业涉及机械工程、农艺栽培、自动化、信息化、声、光、电等诸多领域,内容广泛。但目前设施农业科研项目少,相关机具的研发滞后,制约了

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同时,掌握相应技术的专业人员少,缺乏系统的技术推广网络,设施农户得不到有效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指导,致使一些先进的技术及设备难以推广应用。从我省的设施农业发展状况看,广大农民和全社会迫切需求推广应用以下五项技术:一是机械化植保技术。通过推广应用精准、高效植保机具和设备,用更加科学、安全、环保、有效的物理植保方法,代替化学药物植保的方法,从而保证农作物的品质和食品安全,提高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机械化管理技术。研究生产适用于设施农业日常管理的机械,解决目前人工管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随机性强,不利于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难题。

三是设施农业机械收获技术。由于设施农业生产空间小,亟需小型灵活的收获机械。四是机械移栽技术。需要性能好、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日光温室农作物移栽机。五是环境控制技术。目前的设施农业环境控制很大程度上是在大环境下的小幅度调控,当大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与农业生产要求差距较大时,现有技术水平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如何提高环境控制能力,因地制宜的推广植物补光技术、声频控制技术、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技术、空间电场净化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是设施农业亟需解决的技术环节。

四、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把设施农业建设纳入国家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注重发挥农机部门在发展设施农业中的龙头作用,明确职责,增加投入,强化手段,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制定鼓励农民和社会投资的优惠政策,将设施农业建设列入政府补贴范围,优先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二)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设施农业机具科研开发的支持力度,将设施农业机具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48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的内容,组织协调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生产企业,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机具。同时,对生产急需、农民欢迎、经济效益好的重点项目和成果,安排专项资金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高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效益。

(三)健全组织推广体系。设施农业涉及种植、园艺、植保、畜牧、林果、渔业、机械及科研生产诸多领域,为加强组织协调,应当建立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健全和完善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支持建立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定期培训在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提高推广服务能力。

篇8:关于江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1 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1.1 主要作物的农机化水平稳步提升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彭阳县形成了以玉米、马铃薯、蔬菜、牧草、小麦和设施农业为主, 小秋杂粮为补充的农业产业体系, 玉米、马铃薯、牧草等主要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增长, 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 彭阳县围绕主要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积极引进、示范、推广玉米机械化覆膜种植、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收获、牧草机械化收割和加工技术及先进适用的机械化作业机具, 建立玉米、马铃薯、牧草全程机械化生产科技示范园。通过示范带动, 推动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普及应用, 提高玉米、马铃薯、牧草生产的科技含量。2008年, 全县机械化覆膜种植玉米0.8×104 hm2、种植收获马铃薯0.3×104 hm2、收割牧草0.67×104 hm2。玉米机械化种植、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收获、牧草机械化收割水平分别达到48%, 13.8%, 8.9%。围绕生态农业建设, 建立旱地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园,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

1.2 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彭阳县围绕主要作物生产需要, 依靠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扶持, 以企业为主体, 吸引农机户、农民参与, 按照“加入自愿, 退出自由,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原则, 成立了马铃薯、玉米、牧草3个机械化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和1个综合性农机服务合作社, 共吸纳农机大户45户, 农机操作能手64人, 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9台, 配套农机具74台 (套) 及其他农业生产机具, 固定资产240万元, 年服务总收入78.6万元, 纯收入42万元。同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机户依靠农机作业服务逐步发展成为农机大户, 他们有一定的技术和经营头脑。农机大户购买机具的目的是从事经营服务, 作业规模大, 专业水平高, 经营方式活, 创收能力强, 有相当数量的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等农业机械, 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和作业服务。农机大户已成为全县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和农业生产服务的主力军, 肩负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农业现代化重任, 传播农业先进技术, 推动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在农机化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05年彭阳县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以来, 共扶持发展农机大户156户, 其中农机资产在5万元以上、年服务收入超过2万元的农机大户占80%。农机大户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的驱动, 带动了农民群众购机从事农机服务活动, 提高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组织化程度,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彭阳县农机化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3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

农机安全生产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彭阳县深入贯彻《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意见》, 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依法监理和科技兴农的理念, 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水平为重点, 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推行农机事故责任追究制。以“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为抓手, 从宣传教育、技能培训、质量监管、制度建设、专项整治、隐患排查等环节入手, 提高安全监督管理能力, 创建“平安农机”示范乡5个、示范村50个、示范户216户, 初步形成了以源头管理、依法监控、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形成各级重视农机安全生产, 层层抓农机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自2004年以来, 彭阳县没有发生一起农机事故,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同时, 农机维修市场、农机质量管理进一步加强, 通过摸底调查, 彭阳县共有农机维修网点56个, 从业人员327名。目前, 借助“阳光工程”培训农机维修人员600人;设立农机质量投诉点, 维护农业机械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2 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彭阳县属典型的贫困山区, 经济发展滞后,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水利、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条件差, 致使农业机械在村组和田间转移不方便, 有的根本无法移动。阻碍了新型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和应用。

2.2 政策投入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 除《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外, 区、市出台的政策性法规较少, 没有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支持。除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扶持外, 县级财政对农机化扶持投入很少。

2.3 农机化发展不平衡

农机装备结构中的“三多三少”问题较为突出, 表现为: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 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少。

3 发展山区农机化的对策

彭阳县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县, 发展机械化要结合山区的生产实际、农民的需求和购买能力。

3.1 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中小型适用农机具

一是要结合山区实际和农民的需求做好发展规划, 制定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 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财力, 选准主要作物和关键环节, 逐个突破。如以玉米、马铃薯、牧草机械化种植和收获为重点的近期农机化发展目标, 十分必要。二是山区机械化发展要坚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 通过试验示范逐步确定适合本地特点的主推机型。三是山区机械化发展应定位于引进推广适合山区特点的各种中小型农机具, 原则上轮宽不超过1.2 m, 工作幅宽不超过0.8 m。如玉米种植适宜用11.03~13.24 k W拖拉机配套2行玉米覆膜点播机, 马铃薯种植适宜用18.39 k W拖拉机配套小型马铃薯种植机, 马铃薯收获适宜用18.39~29.42 k W拖拉机配套0.8~1.0 m收获机、牧草收割和加工适宜采用中小型机械设备等。

3.2 积极探索适合山区特点的农机推广方式和机制

鉴于山区地块小而散、作物品种多的特点, 应大力发展农机经营大户或农机合作组织。要根据农机具作业量及所服务农户的种植面积, 合理配置耕整机、播种机、收割机等机具。对地块小、种植作物品种多的自然村组, 宜重点培育发展集耕、种、收及加工几个多项作业于一体的农机经营大户或农机合作组织;对地块面积大、种植作物单一的自然村组, 按耕、种、收几个不同的作业环节, 宜重点培育发展以单项作业为主的农机经营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鼓励和支持有机户为乡邻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并收取合理的作业费用, 不提倡家家户户买农机。在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中, 要大力扶持发展壮大各类农机服务组织, 把分散的农业机械和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 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效益, 建立“政府支持、部门主管、企业带头、服务组织实施、农民参与”的推广机制, 以玉米、马铃薯、牧草科技示范园和保护性耕作项目建设为突破口, 充分发挥示范园的辐射带动效应, 扩大农机化技术普及应用范围,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化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子。

3.3 重点扶持加快农机化发展进程

彭阳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各级政府应把农业机械化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加大政策、项目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在农机械化技术推广过程中, 政府投入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 用于种子、作业费、燃油费补贴及宣传, 农民技术培训等, 拓宽推广项目支持领域, 加大支持力度, 提高农民发展农机化技术的积极性。要理顺体制, 稳定并加强农机队伍建设, 多渠道支持农机化发展。农机合作组织要重点围绕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开展机械化服务, 提供农机供应、修理、培训、技术咨询等多层次服务, 建立“农机合作+农户”的服务模式, 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 建立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 以产前、产中、产后多种服务为纽带, 把农户联结起来, 形成以“互惠、互利、相互联动”为原则的利益共同体。

完善购机补贴政策。一是山区农民购机补贴应有别于灌区和平原地区, 照顾到山区农机具需求多样化、小型化的特点。适当扩大山区农民购机补贴范围, 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比例, 将适合山区丘陵地带、田块小而分散、高坡梯田、三角地耕作的手扶拖拉机、11.03~14.71 k W的拖拉机, 以及适合山区收割作业的桂林生产的4G-25型多功能收割机 (该机结构紧凑、质量轻, 操作简单、效率高, 经测定每小时收割0.054~0.067 hm2, 适合收割小麦、牧草、玉米桔杆等作物) 列入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 解决山区农民收入低, 购买大型农机具资金困难的问题, 推动玉米、马铃薯、牧草等作物的机械化生产进程。二是实施农机燃油补贴政策, 向农机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给予燃油补贴, 降低农机作业成本。

3.4 统筹兼顾促进农机化和谐发展

上一篇:哲理散文阅读教学设计下一篇:广州市玉岩中学数学科组(三年)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