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2024-07-17

加强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通用10篇)

篇1:加强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加强我县农产品安全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是按照农产品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总体要求,应用现代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将农产品生产、运输流通、加工的各个节点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对种植业产品、动物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控。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有利于促使生产者按照农产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加工,提升生产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及品牌形象;有利于消费者查询和维权,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改善消费预期,促进消费;有利于增强政府部门对问题农产品的发现和处置能力,提高农产品安全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可靠保障,是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对保障人民健康、维护民生民利、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乃至对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健全追溯体系,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管理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基础,因此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必须结合当前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现状逐步推进,先在“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业生产企业、州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选择少数标准化程度高、产业基础好、产品竞争力强的单位及产品进行可追溯试点示范,并选择部分管理规范、积极性高的市场进行销售专区试点,形成全县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雏形。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管理。

(一)切实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工作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实现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检测、包装标签、运输、流通、加工环节可追溯管理。

1.强化农业投入品可追溯管理

以禁止违禁农业投入品进入生产基地为目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内部要推行农药、化肥、饲料和兽药等投入品的统一购买、统一使用。建立生产资料采购表,详细记录外来生产资料的采购情况,并将所有信息录入企业管理系统,通过相关模块实现可查询、可追溯管理。

2.强化生产环节可追溯管理

重点是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做好生产记录,全面输入信息,建立生产档案,档案记录需妥善保存2年以上,以便追溯检查。一是种植业要建立生产档案。做好全程农事操作记录,农药、肥料田间使用记录,产量和产品收购、销售记录。包括种子、肥料、农药名称(含通用名和商品名)、登记证号、剂型、地块号、防治对象、时间、施用量、次数、安全间隔期、销售时间、销售对象、种植户产品追溯号等。二是养殖业要做好信息采集工作。主要包括种子、饲料、药物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疫病发生和防治情况,进、出栏(塘)或者捕捞的日期。

3.强化流通环节可追溯管理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的电子化,建立农产品流通追溯信息体系,做到流通节点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完整的流通信息链条和责任追溯链条。

4.强化加工环节可追溯管理

在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建立从种植基地管理、原料验收、原料贮存到产品加工、产品包装、成品储存等各环节的相应管理记录。

(二)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

1.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库。主要负责管理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规范指导产地编码、生产档案、产品标识等数据采集和传输,存储全县农产品生产者和产品安全信用度等基本信息,协调农产品相关数据内部交换和调度,形成覆盖全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网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用户提供决策信息、技术支持、安全消费指导等服务。

2.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库。主要负责管理本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具体负责对生产经营主体信息的登记审核、标识码发放及日常的信息核查、技术培训和系统维护,监督相关企业切实做好生产信息输入工作。

3.建立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信息数据库。主要负责本企业的基本情况、生产、检测、产品购销等信息录入,标签录用登记,产品包装标识、产品自检、产地证明和检测报告的出具,使用二维码防伪标识;确保企业“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测、包装有标识”。

(三)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

要组织开发普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基础,该平台须建设三个系统:一是政府信息管理系统。在综合管理方面县级平台,依照职能分工对可追溯体系实施系统管理;二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在相关企业建立企业系统平台,实现对企业产品的信息录入与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三是终端查询信息系统。消费者通过网上查询、短信查询、客服电话查询、自助终端查询等方式实现对产品信息的查询。通过该系统管理平台所提供的系统管理功能模块、追溯数据录入及维护模块、追溯码生成与打印模块、质量安全追溯查询模块、短信平台接口、呼叫中心接口以及企业客户端软件等,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信息体系;统一制定的二维码,要能体现产品品种、生产地块等内容,做到农产品身份可识别、可追溯。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用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工作”。县级财政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实际需要,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监督抽查、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申报认证监管、试点示范、宣传培训等工作的开展。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和质量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增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增强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能力,促进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形象全面提升。

四、强化各项工作举措,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由地方政府负总责,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负责落实参与追溯体系建设的农产品生产单位,督促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职能部门联席会商制度,统一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信息标准。加强产品环境监测、投入品许可管理、生产档案记录、农产品检测、产品流通、加工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实现通查通识。

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从源头到上市前的质量安全监管,牵头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卫生、食药、工商、质监、商务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职能部门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分工,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切实履行职责,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开展。

五、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营造持续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社会氛围

通过新闻媒体、网站等各种载体,多形式大力宣传“以生产记录为基础,规范生产者生产行为;以农产品标识为手段,反向追溯生产者责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意义,让广大生产经营者充分认识到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和义务。通过定期发布追溯管理信息,提升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的认知度,扩大品牌效应,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消费者主动索要购物凭证,积极溯源维权,放心消费。

篇2:加强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食药监许[2011]132号 2011年03月28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单位:

为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风险控制体系在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中的作用,保障保健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促进保健食品化妆品行业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践行科学监管理念,紧密结合保健食品化妆品行业发展现状和安全监管状况,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加快构建和不断完善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为履行好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职能提供有力保障,确保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二、总体目标

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设置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控网络,加强市场监管,及时发现、消除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隐患,力争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建立健全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以及保健食品化妆品评价监测网、安全风险监测网、监督检验网,全方位、立体搭建我国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满足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管的需要,达到“早发现、早预警、早交流、早处置”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一个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覆盖国家、省、地(市)三个层级的系统内部开放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收集汇总各类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信息,开展分析评估,通过平台实施预警,实现各类安全风险信息在监管系统内部的快速交换与传达,通过对各类安全风险信息的分析、研判,快速实施或调整风险管理措施。

(二)完善“四个网络”

1.评价监测网络

建立覆盖全国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测点,通过对生产、流通领域的保健食品化妆品持续、定期、随机的检验和分析,对全国各地保健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状况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综合反映我国保健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为进一步开展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2.安全风险监测网络

根据科学研究的进展,全面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和保健食品再评价工作。定期开展各类保健食品中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量以及功效或标志性成分含量及化妆品中禁限用物质、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物质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结果,对产品不安全或不具备声称功能的,及时予以处理,进一步提高或完善保健食品化妆品原料要求及其产品技术要求。

3.监督检验网络

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日常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为基础,重点对风险程度较高、流通范围较广、消费量较大以及受到消费者关注、易违法添加药物和禁用物质或超量超范围使用限用物质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开展针对性监督检验工作,构建覆盖全国的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检验网络,为监管部门提供各类日常监管数据。

4.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以建立完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点为基础,逐步推进各省级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机构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皮肤病专业医院或综合医院皮肤科室在化妆品不良反应信息收集方面的主导作用,组织化妆品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协会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收集不良反应信息后报送各省级监测评价机构,引导化妆品生产企业向各省级监测评价机构申报本企业的化妆品不良反应信息,由各监测评价机构对信息进行汇总处理后,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四、实施步骤

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逐步实施。

(一)建设阶段

构建体系框架。制定“一个平台”、“四个网络”建设的有关意见,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启动体系搭建工作,分阶段完成体系建设信息与数据的收集上报、分析评估、信息发布、风险预警等模块的建设。开展基层执法人员培训,将建设成果尽快运用到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中。

(二)完善阶段

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完成“一个平台”的建设和验收,并投入使用;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完成“四个网络”的建设和验收,并投入使用;各地(市)、县(区)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完成监督检验网的建设和验收,并投入使用。

(三)提高阶段

进一步提升体系各环节运行成效。健全保障措施,实现体系平稳、有序、高效运转。充分利用体系建设成果,全面提高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管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制定加快推进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机制保障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增进相互交流,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模式,建立与体系建设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三)制度保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体系建设的有关文件,指导各地开展体系建设工作。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体系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加强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扎实推进,稳步开展。

(四)经费保障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争取有关经费支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加大对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切实落实体系建设各项要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篇3:加强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风险预控为核心, 以员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 以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为基础, 以PDCA循环方法为运行模式, 依靠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推动体系有效运行。该体系通过对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 采取有效的消除、减少、稀释和隔离等措施, 从而实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 将煤矿风险降低和保持在允许水平, 实现煤矿持续安全的文件化、程序化、系统化。

2.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PDCA闭环管理为运行模式。通过危险源辨识, 明确煤矿安全管理的对象;通过风险评估, 明确煤矿安全管控的重点;通过风险管理标准的制定, 明确煤矿安全管理应该管到什么程度;通过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 明确煤矿安全管理应该怎么管;通过危险源监测, 明确危险源是否处于受控状态;通过风险预警, 对失控危险源进行及时警示;通过体系考核, 检查体系运行效果, 强化体系的有效执行, 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

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

太原煤气化集团嘉乐泉煤矿从2013年7月份开始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经过半年的精心编制, 完成了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 期间对全矿的211项任务全部进行了辨识, 辨识出危险源2193条;制定了53个管理程序, 48项管理制度, 对2项特别重大风险任务和42项重大风险任务制定了控制措施;编写了全矿井的考核标准, 制定了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 共形成体系文件7册, 159万字。嘉乐泉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

1、启动阶段

为了保证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使体系建设做到组织到位、职责到位, 嘉乐泉煤矿在体系建设初期成立了以矿长、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体系建设领导组和体系建设工作组, 负责持续有效地推进体系建设工作。同时针对体系建设涉及范围广、部门多、工作量大的特点, 成立了以副矿长为组长的风险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要素管理、保障管理、综合管理、安全文化建设、考核评价七个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小组, 并抽调各专业技术骨干成立了体系办公室, 负责协调、组织全矿各部门技术人员进行体系文件的编制工作。

2、培训宣传阶段

为了确保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提高全员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思想认识, 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 真正发挥好各级管理人员在体系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嘉乐泉煤矿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覆盖全矿范围的体系培训工作,

3、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文件编制阶段

(一) 统一目标, 明确职责, 构建体系建设整体框架

《管理手册》是体系的指导性文件, 在《管理手册》编制前, 通过对《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 (AQ/T1093-2011) 和《煤矿安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进行反复的学习、讨论、研究, 明确了体系建设整体思路, 同时结合矿井安全生产管理需求, 从把握体系建设整体框架出发, 确立了矿井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方针、目标, 明确了矿井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机构和相应的职责, 进一步明确了矿井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

(二) 规范程序, 完善制度, 为体系运行提供基础保障

《程序文件》包含风险预控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和综合管理五大部分, 是以PDCA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建立, 通过程序化的管理对矿井主要作业活动可能产生的风险予以控制。通过《程序文件》的编制, 系统地规范了矿井安全生产管理各环节的工作流程, 使矿井各项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

《管理制度汇编》是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制度保障, 《管理制度汇编》的编制以《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 (AQ/T1093-2011) 为依据, 结合矿井原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通过收集材料、规划目录、构建框架、正式编写、筛选内容等流程, 并与《程序文件》严密结合, 最终形成了涵盖风险预控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和检查、审核与评审6个部分, 共48个规范全矿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 进一步为矿井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 超前防范, 全员参与, 扎实推进危险源辨识工作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危险源识别、安全风险评估, 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嘉乐泉煤矿充分依据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方法, 结合矿井安全生产实际, 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重点, 运用工作任务分析法对矿井的211项工作任务进行了危险源辨识, 共辨识出危险源2193条, 并对辨识出危险源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形成了《嘉乐泉煤矿风险管理手册》, 为今后的危险源管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 科学分类, 规范管理, 强化员工行为管控

根据资料统计, 有近90%以上的煤矿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 而且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 人的不安全行为比物的不安全状态更难预测、更难控制。因此, 嘉乐泉煤矿根据体系建设要求, 从研究人员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性出发, 结合矿井实际, 对全矿各工种作业行为梳理分类, 共识别出各类潜在不安全行为694种, 并逐一制定了岗位规范, 形成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 有针对性地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管控, 防止和避免事故发生。

(五) 明确目标、理念渗透,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是推动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进而有效提升矿井安全管理水平, 我们依据《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要求, 通过收集资料, 梳理整合, 形成了包括安全文化建设目标内容、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安全文化建设流程和安全文化建设保障体系四部分的《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 并由体系办配合党委工作部完成该手册的编制。从观念文化、管理与法制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四个方面分析描述了矿井安全文化建设的开展内涵, 明确了矿井安全文化建设的结构、目标、任务及实施的具体流程和方法, 有效提高职工的安全思想认识。

(六) 细化标准, 明确责任, 强化安全责任落实

为了强化安全管理责任的有效落实, 加强考核管理, 完善考核机制, 推进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 推动矿井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改进, 确保体系真正发挥作用和实效。嘉乐泉煤矿以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标准为依据, 结合矿井安全生产实际, 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对应的考核标准进行了编制, 建立了包含风险预控管理、保障管理、不安全行为控制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五大部分, 共178个元素, 867条指标的《考核评分标准》。《考核评分标准》既满足了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核评审要求, 也实现了与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的100%融合。

三、体系的实施运行情况

1、加强培训, 夯实体系运行基础

为使广大基层员工对体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提高职工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认知, 从而促进体系试运行工作的顺利开展, 嘉乐泉煤矿组织全矿职工进行了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文件的培训工作, 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进行危险源、人员不安全行为培训, 由体系办对培训情况和培训记录进行监督检查, 在培训结束后对各区队所有职工进行考试, 显著提升了员工对体系的认知, 提升了职工的岗位技能, 增强了职工的风险意识。

2、科学组织, 为体系运行提供保障

为了确保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与矿井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接轨, 嘉乐泉煤矿结合矿井安全管理现状, 制定了详细的运行方案, 明确了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委员会及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 规定了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试运行的管理内容和要求及各级管理人员在体系试运行管理中的相关要求和具体奖惩方法, 使各项工作向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方面发展。

3、强化意识, 确保体系运行顺利开展

为便于员工学习掌握, 实现自我辨识、自主管控, 确保矿井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运行工作顺利开展、基层岗位职工全面参与, 使每位岗位职工能清楚认识所在岗位工作标准、安全重点及潜在危险源, 嘉乐泉煤矿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进行分类, 并针对各岗位主要危险源和人员不安全行为为井下员工印发了《危险源辨识卡》。

4、查找漏洞, 强化现场管理

矿领导、业务部门的专检人员定期或动态对现场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录入风险预控管理信息系统, 各区队在每日班前会利用信息系统调出本单位存在的问题, 及时安排进行整改, 有效地消除了各类安全隐患。通过对录入问题的分析, 如果发现某类问题频繁出现且预警等级较高, 这就说明对这类问题的管理还比较薄弱, 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 强化对薄弱环节的管理, 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落实整改, 切实有效地将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施取得的效果

1、员工的安全意识明显提高

通过对体系文件的培训学习, 进一步规范了各岗位的作业标准, 提升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员工的风险意识明显增强, 每一个作业人员各项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夯实了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基础。

2、提高了风险预控管理能力

利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信息系统对现场的隐患进行监测和预警, 并通过对隐患的监测和预警, 分析出安全管理中薄弱环节和重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和整改, 有效减少和消除危险源, 实现了过程管理的风险预控, 保障了安全生产。

3、提高了安全管理效率

篇4:加强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应用

电力行业是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近几年,我国电力企业发生的安全事故频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多数电力企业都没有一个健全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在安全管理方面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完善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安全生产隐患,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管控模式

(一)危害辨识与风险识别

要实现对风险的规避和控制,首先必须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识别,危害辨识与风险识别即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找出造成风险的原因,并思考其解决措施。

(二)风险评估

所谓风险评估,指的就是对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地估计,评估内容包括风险发生的几率、影响程度以及出现的区域等,量化风险,形成风险概述。

(三)风险控制

对风险进行控制应建立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对不可控风险,落实风险控制/管理措施,风险控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消除终止替代转移隔离、工程技术措施(新建、改建、扩建、修理)、行政管理措施(管理与业务标准、作业指导书/操作票、运行方式、预试、定检、巡视、培训、检查等)、个人防护措施(防护用品配置、使用、存放),相关人员应根据风险的实际情况采取最为恰当的风险控制手段。

4、定期回顾

对风险管控过程及效果及时回顾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

根据本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深化和完善安全生产领域深化创先工作部署,制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

1、着力强化安全基础管理,力求实现全领域的一体化管理目标,在管理内容上,应当从风险控制着手,对企业生产的各流程进行系统安排,在传统管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更新,规避传统管理机械化的缺点;2、坚持“一个载体、两大建设、三大提升”的工作思路,加快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全范围覆盖,确保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持续开展,宣传本企业的安全价值观,强化全体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并建立一支自主管理、互帮互助的安全生产管理团队;3、遵循“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回顾过程”的管理控制模式,对风险管理各环节的工作进行细化,规范管控行为,做到以风险预防为主、控制管理为辅,改变传统管理标准性差、经验主义的缺陷;4、在企业内部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氛围,所谓三位一体,指的就是将行动、组织和引导融为一体,强化风险管理工作的协调性,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落实好方案策划、执行、审核等各环节的工作任务,不断提升管理质量,推进本企业的安全管理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三、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法

(一)以标准制度为导向开展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在建设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之前,首先应当对体系的各要素对应的企业业务标准制度进行分析和整理,并编制出详细的“要素—标准”对应表,将体系要素融入企业日常业务中,企业各职能部门,将各标准落实到相应的部门或人员,每个标准的负责人都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并定期对其下属部门和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审核,此外,各部门都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自主审查方法,这样才能确保风险管理体系得到有效地开展,推动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全面覆盖、科学运转。

(二)以要素为导向开展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所谓“以要素为导向”,指的就是对管理体系中的每个要素确定相应的代言人,建立体系代言人管理机制。

(三)以专业管理为导向开展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根据企业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成立专门的电网管理组、安全管理组、生产设备组等主要工作组,每个工作组都应当推选出相应的组长,负责对其下属成员进行领导和分工,各组应当根据自身所负责的内容制定体系建设的子方案,明确体系建设工作思路,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推动体系应用全面覆盖、科学运转。

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

(一)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

通过开展培训活动,让企业全体员工了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及应用方法,在培训过程中应尤其注意对事故事件调查、风险辨识与评估、任务观察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二)做好“三个结合”

所谓“三个结合”,指的是体系建设与实际工作、生产管理规范化建设的结合,力求形成管理“合力”,规范化是体系落地的根本;与管理实际相结合,逐步提升管理深度和水平,尽量规避体系管理中出现的遗漏。

(三)完善问题发现、收集与改进机制

全面优化检查、审核、任务观察、事故事件上报机制及纠正与预防系统,并制定科学可行的本地化作业标准,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准确性。通过对发现问题的表象进行统计分析,挖掘管理上存在问题,包括制度标准、执行、依从等方面问题,从而能够采取针对性、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再次出现。

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规范风险管控模式,制定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及方法,才能实现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质量的提升,为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辉煌.关于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要点分析[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12):116-116.

篇5:加强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体系建设策划方案

为贯彻落实集团公司2016年安全工作部署,继续深入开展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萨拉齐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安全局面“可控、在控、能控”,特制定萨拉齐电厂2016年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策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行之有效的电力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主线,PDCA闭环管理为方法,结合电力生产实际,推动风险预控体系有效落地,实现安全风险超前控制。

二、工作目标

1.以综合治理为契机,建立标准化、流程化的,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将安全风险预控体系运行和日常管理有机结合,努力实现生产系统、作业环境、人员、管理“四个本质安全”。

2.神华集团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管理四级企业标准。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实施,成立萨拉齐电厂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一)领导小组 组长:朱叶卫 副组长:孟祥明王秉金吕忠冀树芳

成员:曹幸卫孙振国霍波李艳飞王军李京荣孔凡林王丽娟朱志华白皓钱琳轶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监察部,负责领导小组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安全监察部负责人兼任。

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年度策划、工作任务分解、工作计划管理工作;

2.负责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知识的厂级培训工作;

3.提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所需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资源,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4.负责对各部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施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指导、检查与考核;

5.负责对体系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对体系执行过程中检查发现的偏差做出处理安排,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验证;

6.组织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期的内部审核,配合外部检查与审核工作,以及管理评审筹备与落实。

四、工作思路

按照神华集团风险预控体系的要求梳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流程,使风险预控、PDCA闭环管理方法以及持续改进的思想与传统安全生产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一套科学的安全生产管控体系。工作中应按照下述PDCA循环,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风险预控体系。

计划:通过安全生产工作会、安委会等形式,认真分析安全生产管理现状,结合2015年神华集团以及公司体系审核发现的问题,辨识和查找安全生产管理在制度、流程、组织、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和风险,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2016年安全目标、工作思路、安全生产1号文件以及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和风险控制措施,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修订和完善风险预控体系文件。

通过设备故障模式评估,辨识全厂生产设备存在的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完善巡检、监盘、操作、点检、设备检修、维护消缺等运行、检修、设备管理标准以及相关规程;通过工作任务风险评估,辨识全厂检修、维护消缺、运行操作等工作存在的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完善风险预控票以及管理人员到岗到位标准;通过生产区域风险评估,辨识全厂重大危险源、安全设施、消防系统、职业健康防护等存在的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完善安全设施配置标准、劳动保护用品配置标准、职业健康管理标准、重大危险源管理标准、消防管理标准、应急管理标准以及相关制度等。

实施:通过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年度安全工作思路、安全生产1号文件以及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和风险控制措施,努力实现管理的本质安全。通过严格执行运行、检修、设备管理标准以及相关规程,严格执行安全设施配置标准、劳动保护用品配置标准、职业健康管理标准、重大危险源管理标准,消防管理标准、应急管理标准以及相关制度,严格落实风险预控票、到岗到位标准,实现设备风 险、人员行为风险、生产区域风险的超前控制,努力实现生产系统、作业环境、人员的本质安全。

检查:利用日常检查,月度定期检查、考核等,对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动态审核,利用春、秋季安全大检查进行全面的体系审核,及时发现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改进:利用安全生产工作会、安委会会议,分析安全生产管理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下一年度安全目标、工作思路及安全生产一号文件等,同时对安全风险预控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情况修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持续改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五、推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措施

(一)落实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责任

1.1月份根据我厂实际情况以及神华集团公司2015年对我厂体系评价结果,制定我厂2016年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达标计划。

2.成立萨拉齐电厂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按照部门职能管理方式,全面负责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组织落实工作。

3.进一步细化安全管理责任,由安监部组织编制2016年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策划方案,将体系各项管控要素进行分解、落实到各部门。4.各部门要根据《2016年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策划方案》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2016年部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计划。细化工作任务、措施,明确工作责任人。

5.安监部组织制定完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考评办法,全力保障体系建设工作。

(二)继续加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培训 6.安监部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参加集团举办的各类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相关培训。

7.安监部组织各部门制定体系培训计划,组织开展体系全员培训,让全体员工知道并且做到体系的各项要求。

(三)学习体系建设标杆,完善《体系建设管理手册》,推动体系有效落地

8.各部门应总结、整理我厂在违章、外委队伍管理、安全教育培训、奖惩考核等人员管理方面以及运行标准化、点检定修、缺陷、异常管理、技术监督等设备管理方面的不足,学习标杆电厂的优秀管理方法和手段。安监部组织各部门在6月底修订完成《体系建设管理手册》,制定体系要素管理流程,形成标准的体系文件,建立有效的体系建设机制。

(四)重点开展持续风险评估,落实风险预控措施,加强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和高风险作业管控

9.采用区域风险评估、工作任务风险评估和设备故障模式风险评估方法,3月份全面开展危险源再辨识工作,建立并使用标准风险预控票,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成果与现场安全管控措施相结合,有效落实安规、电力技术监督标准和《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

10.安监部组织完善应急预案,进一步强化对氢站、油库、电缆夹层、燃煤储运等重点区域的管理,结合生产区域风险评估结果,组织制订、完善重点区域安全管理措施。

11.生技部及时组织事故隐患风险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制定针对性的监视措施和临时控制措施,并按照治理方案和计划按时完成隐患整改,实现对设备异常和“非停”事件的有效防控。

12.进一步强化高风险作业的风险管控,针对氢站、油库等危险区域的作业,登高、起重、动火、受限空间等高危作业,以及涉及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特殊作业,制定有效的监控、管理措施,防止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13.安监部组织深入开展“反三违”活动,建立健全“反三违”工作机制,强化员工“反三违”教育培训,完善员工违章档案,推行违章积分制及曝光制度,严厉惩治“三违”,杜绝违章行为。

(五)强化体系内审和评价考核

14.各部门每月开展体系建设自查评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安监部每月对体系建设重点工作任务进行检查并提出考核意见。组织开展体系季度内审工作,验证各要素安全管理的依从性和有效性。

15.强化体系管理培训、考试,组建专业化的内审队伍。附件:1.安全风险预控体系管理责任分工

篇6:加强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切实推进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下简称“安全预控体系”)建设,提升公司安全管理水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 AQ/T1093-2011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提出本方案。

安全预控体系建设第一期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

一、体系建设准备;

二、识别危险源,确定危险源特性;

三、危险源管理标准、管理措施制定;

四、制度建设;计划时间为 12 个月。根据实际,可以对体系建设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与推进程序如下:

一、第一阶段(体系建设准备)本阶段主要任务:统一领导班子和干部思想,明确体系建设整体思路。

1、审定体系建设方案。

2、成立组织机构

成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体系建设管理办公室和各专业工作组,明确各小组人员、职责、任务。

一、领导小组:

组 长:00 常务副组长:00 成 员: 00000 领导小组下设风险预控办公室 风险预控办公室主任:00 风险预控办公室副主任:00 成 员: 00

二、工作职责:

1、负责组织天山煤矿各单位、各部门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分级分类,并制定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及危险源监测、预警和控制办法。

2、负责组织对《风险管理手册》、《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等进行审核。

3、负责组织各单位、各部门对本单位员工进行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相关知识培训。

4、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危险源监测、预警和控制,对各单位、各部门管理标准和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5、每年年初组织各单位、各部门对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评价,并对危险源的增减和升降级进行动态管理。

6、负责组织各单位、各部门对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进行动态管理和更新。

3、提出体系运行管理办法草案

整理填写岗位规范名称表、设备(物资)规范名称表、工作场所规范名称表、适用文件(记录)清单。

二、第二阶段(识别危险源,确定危险源特性)本阶段主要任务:明确管理对象和管理边界,为构建危险源管控责任系统打下基础。

1、体系建设启动动员暨阶段培训

进行体系建设动员,对工作进行总体部署;下发岗位规范名称表、设备(物资)规范名称表、工作场所规范名称表、适用文件(记录)清单;

2、危险源辨识与评价

填写危险源辨识模板,进行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制作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岗位危险源控制卡片,共计00张。并且每人每班填写人、机、环、管的危险源,累计达0万余份。

3、危险源调整与完善

根据中国矿大付教授指导意见,进行危险源调整与完善。

4、危险源规范与初审

由中国矿大付教授对危险源辨识结果进行规范和初步审核。

5、危险源审核

各专业工作组对危险源辨识结果进行审核。

根据员工填写的危险源辨识表,由区队风险预控小组成员进行审核。

三、第三阶段(危险源管理标准、管理措施制定)本阶段主要任务:构建危险源管控责任网络,明确危险源管控手段并进行评价,形成危险源管控的微观系统,为体系运行和体系优化打下基础。

1、阶段总结与培训

中国矿大付教授对危险源管理标准、管理措施制定工作进行培训,讲解工作方法;下发危险源管理标准管理措施制定工作指导书、模板。1)、编制印发了《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简明宣传手册》,手册以《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AQ/T1093-2011)》为依据,以天山煤矿普通员工为阅读对象,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的文字阐释了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内涵。简明宣传手册印发后,通过班前会在全矿员工中组织了学习,对广大员工了解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2)、在主管以上干部中进行了多期培训,2012年11月组织全员培训,并印刷了00000本《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简明宣传手册》供大家学习。3)、制作了宣传长廊。4)、制作岗位危险源辨识与管控措施卡片。实地考察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应用情况和运行效果,进一步消除了广大干部的思想疑虑,提高了认识,坚定了信心。经过这几个方面的宣传和培训,目前,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理论基本为干部所熟悉,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本为员工所认可。

2、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 制定危险源管理标准、管理措施。

3、集中指导

中国矿大付教授对危险源管理标准、管理措施进行讲评、指导。

4、管理标准、管理措施调整与完善 进行危险源管理标准、管理措施调整与完善。

5、危险源管理标准、管理措施规范与初审

中国矿大付教授对危险源管理标准、管理措施进行规范和初步审核。

6、危险源管理标准、管理措施审核

各专业工作组对危险源管理标准、管理措施进行审核。

7、阶段总结与讨论

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听取体系建设管理办公室和各专业工作组的阶段工作汇报,就下阶段工作进行讨论、部署。

四、第四阶段(制度建设)本阶段主要任务:在危险源管控的微观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危险源管控的宏观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

1、阶段总结与培训

进行阶段总结与部署;对制度建设任务进行分工;

2、制度制定与修订

对现有制度进行符合性检查、修订,补充制定新制度。

3、集中指导

中国矿大付教授对制度建设情况进行讲评、指导。

4、制度修改与完善 对制度进行修改与完善。

5、制度规范与初审

中国矿大付教授对制度进行规范和初步审核。

6、制度审核

各专业工作组进行制度审核。

7、阶段总结与讨论

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听取体系建设管理办公室和各专业工作组的阶段工作汇报,对体系内审指标体系、体系运行管理办法进行审核;

篇7:加强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了落实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将我矿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及地方政府要求,切实推进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AQ/T1093-2011(以下简称“安全预控体系”)建设,提升我公司安全管理水平,制定本方案。

第一阶段(体系建设准备)

本阶段主要任务:统一领导班子和干部思想,明确体系建设整体思路,全员参与。

1、审定体系建设方案。

2、成立组织机构

成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体系建设管理办公室和各专业工作组,明确各小组人员及工作进展程度。

1)成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总经理

常务副组长:安全副总

成员: 各部门负责人

2)领导小组下设风险预控办公室

风险预控办公室主任:安检部部长

成员:各专业工作组人员

3)成立体系编写小组

组长:

成员:各专业工作组人员

3、工作计划:

在组长的带领下负责芦子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组织编写工作。明确《风险预控管理方针》、《风险预控管理目标》。预计15个工作日完成。

第二阶段(识别危险源,确定危险源特性)

本阶段主要任务:识别煤矿内所有危险源,制定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1、体系建设启动动员

进行体系建设动员,对工作进行总体部署;下发岗位危险源辨识表;

2、危险源辨识与评估

根据每人每班填写的人、机、环、管的危险源。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编写小组人员及时收集资料,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分级、分类,造册制表进行管控,明确职责。

3、危险源调整与完善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危险源调整与完善。

4、危险源规范与初审

由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对危险源辨识结果进行规范和初步审核。

5、危险源审核

各专业工作组对危险源辨识结果进行审核。

根据员工填写的危险源辨识表,由区队风险预控小组成员进行审核。

6、工作计划

在常务副组长的带领下负责左则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手册》和《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组织编写工作。预计60个工作日完成。

第三阶段(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措施)

本阶段主要任务:挖掘和构建本矿安全文化建设,对员工日常不安全行为进行总结、分析、管理。

1、安全文化宣传

1)编制印发《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手册以左则沟煤矿普通员工为阅读对象,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的文字阐释煤矿安全思想和基本内涵。手册印发后,通过班前会在全矿员工中组织了学习,对广大员工了解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2)在主管以上干部中进行培训。

3)制作了宣传牌板。

4)制作岗位危险源辨识与管控措施卡片。实地考察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应用情况和运行效果,进一步消除广大干部的思想疑虑,提高认识,坚定信心。经过这几个方面的宣传和培训,让风险预控管理理论为干部所熟悉,安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员工所认可。

2、编制《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

通过对采煤、掘进、运输、机电、一通三防及其他类对员工可能出现的主要不安全行为进行梳理划分,以及按照不安全行为发生的行为痕迹、频次、风险等级重要指标进行划分,让员工在有意和无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之前,经过学习培训,掌握和了解规程措施条款,熟悉岗位操作标准,明知道怎样做才符合规定。对于自身对不安全行为的价值认识上存有差距,在侥幸、麻痹等错误心理驱动下而做出的行为选择,明知故犯行为得以矫正。

3、编制《标志标识管理手册》、《工余安健环手册》。

4、工作计划

在常务副组长的带领下负责左则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标志标识管理手册》、《工余安健环手册》的组织编写工作。预计30个工作日完成。

第四阶段(制度建设及完善)

本阶段主要任务:在危险源管控的微观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危险源管控的宏观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

1、制度制定与修订

对现有制度进行符合性检查、修订,补充制定新制度。

2、制度修改与完善

对制度进行修改与完善。

3、制度规范与初审

煤矿主要负责人对制度进行规范和初步审核。

4、制度审核

各专业工作组进行制度审核。

5、工作计划

在组长的带领下负责左则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度建设及完善,形成《安全管理制度汇编》。预计7个工作日完成。

第五阶段(体系文件初稿审核与完善)

1、根据体系规范,对编制的体系文件《管理手册》、《程序文件》、《风险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标准和措施》、《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安全管理制度汇编》《标志标识管理手册》、《工余安健环手册》体系文件初稿,初步形成体系框架。

2、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听取体系建设管理办公室和各专业工作组的阶段工作汇报,对体系内审指标体系、体系文件进行审核,对遗漏和不当之处进行修改完善。

3、工作计划

篇8:加强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环境保护领域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应当记入社会诚信档案,违法者名单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国务院印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对环保领域信用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要求:“建立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将环境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将其环境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让失信企业一次违法、处处受限”。

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既有利于引导企业环保自律,提升企业守法意识,又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环保监管方式的有力举措。通过将企业的环境信用信息与其他部门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并向社会公开,可以有效动员各部门和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守法氛围,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在环境管理中引入信用机制,也有利于解决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问题,推动环保部门从过度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信用约束等手段转变,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环保监管效能。

《意见》明确了今后五年环保领域信用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明确了企业环境信用记录的信息范围,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记录。企业环境信用记录是企业环境信用的基础档案,记入企业环境信用记录的信息分为环保行政许可等基础类信用信息和环境行政处罚等不良类信用信息。环保部门应当确定负责环境信用信息归集和管理的机构,并明确各类环境信用信息的提供主体。

二是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公示。信用信息公示是信用机制的核心手段。环保部门应当将企业环境信用信息通过政府网站、“信用中国”网站向社会公开,并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等信息系统。重点排污单位,机动车生产、进口企业等应当依法依规公开其环境信息。

三是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各级环保部门负责建设本级企业环境信用信息系统并与上级系统实现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推进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共享。

四是建立环保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环保部门应当在资质认定、行政许可、政策扶持等方面,根据企业环境信用状况采取差别化的支持或惩戒措施。发展改革部门推动有关部门和机构在行政许可、公共采购、评先创优、金融支持、资质等级评定等工作中,根据企业环境信用状况予以支持或限制。

五是开展环境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环境信用建设。针对环评机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构、环境监测机构、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等环境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建立和健全其环境信用记录,加强信用信息公开,强化信用考核。

篇9:加强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电网格局;电力调度;风险控制;运行系统;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92-01

目前我国电网建设工作飞速发展,一些特高压电网随之建设起来,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电网我国已经建设成功,甚至结构最为复杂规模最庞大的特大型的电网也都建成。这种发展趋势使调度自动化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凸显在近些年,不同等级的各电压变电站开始使用统一式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大大减少变电站岗位上的值班人数,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无人值班。电力调度是电力系统中运行管理工作和事故处理、倒闸操作等环节的中心指挥机构,电力生产的安全考核项目中已经开始包括电力自动化调度的各项指标,相应地,国家对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的要求更高。每个电力调度工作者都是整个电网运行的指挥者,他们直接控制着电网能否得到安全、经济、稳定的运行。

一、电网调度中出现的不安全问题

在电网的运行实际操作中,任何一个不规范的行为都将造成电网的安全性降低,有时甚至带来重大的事故。

1、不安全的运行系统

虽然我国的电力调度工作快速发展着,自动化系统在我国广大地区也开始推广实施,但是系统中风险仍旧存在。分析我国的电网局势可以看出,各个等级的电压变电站大多开始实行计算机监控,智能化的电网开始展开,少人或者是无人值班的形势可以在一定水平上提高自动化的电力发展水平,提供电网安全运行的屏障。但是,决不可忽视对系统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判断。最常见的运行系统中不安全因素有自身缺陷问题和环境因素。

(1)系统的自身缺陷问题

系统的自身缺陷主要包括:太多的无用信息掩盖了真实出现的事故信号,给安全监控带来隐患;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中的存在缺陷问题,留下不必要的安全隐患;装置老化问题,老化了的装置直接将会影响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运行效率。我国目前大部分还在单通道或者是两条通道中使用同种介质运行模式,这种模式非常容易造成系统总的通道故障,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影响调度员的直觉,干扰电力调度的有效进行。

(2)各种环境问题

运行系统中的环境问题较为常见,设备的运行环境中人机混乱复杂、缺乏合适的电源维护管理工作,使设备在运行中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出现许多系统接口,没有实现物理级别以上的隔离工作,使病毒和黑客直接威胁电网的监控调度工作。

2、不安全的管理措施

根据我国生产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得出,电力调度中的危险因素同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有着密切的辨识关系,其中这—相关因素就是行为危险。行为性危险因素主要有指挥上的错误和操作中的失误,另外还有监护失误和其他行为性的危险等。

(1)一些新设备的使用和新模式的控制,使电力管理方式跟着发生变化。但是管理方式的变化又将带来许多管理缺陷,给调度工作带来安全隐患。允许在无人值班的变电站进行影响远方实时数据的检修操作,许可人在现场与集控、调度、远动人员互不沟通;调度员充当操作人员角色,在调度计算机上直接遥控等都会给安全监控、调度带来隐患,根源均是存在于管理的不到位,存在漏洞;也有一些部门不注重现场管理,不注重安全基础工作,自恃设备性能优良,数据长期不做备份,反事故措施缺乏,常以技术装备代替现场管理,掩盖安全隐患。加上运行规程编写不完善,技术管理不到位,内容过于简单,许多设备改造、变动情况没有及时编进规程中。

(2)误下命令。如果调度员没有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就会误下命令,没有全面的了解系统的运行方式以及交接班的连接工作就下命令,直接会影响命令的可靠性;如果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时,使用逐项的命令就将是调度的命令在拟写中出现错误;核对过程中,交接班汇报工作不清楚以及对现场的各项事务交代不清楚便进入操作环节也将带来命令上的失误。延误送电。造成延误送电的原因主要是调度员的工作执行意识不高,并且心理素质较差,业务水平不高等,如果调度员不清楚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尤其是不熟悉事故处理的程序,直接会导致对客户延误送电。误送电。误送电是管理不当的重要体现,最为常见的就是调度员不按调度的操作管理制度规定以及工作手续不清楚等错误送电;如果很多工作组在线路上操作,结束工作时各个组还没有全部的进行汇报终结就开始送电,很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存在的管理缺陷还有管理漏洞问题以及无计划地进行检修工作等。

二、防控制电力调度风险的措施

1、加强对调度员的培训

安全管理终究是一项对人的管理。新形势下加强安全管理,首先是管理层要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建立一支能管善管、思想开阔的安全管理队伍,满足新形势下安全管理工作要求,避免在思想上认识不到安全的重要性,防止疏于管理、制度措施落实不力、放任自流的现象发生。其次是职工方面,加强职工综合业务技能培训,提升职工整体素质,增强对系统故障判断识别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对应变能力。落实调度员岗位责任制,提高调度员安全意识。

2、增加对技术改进的投资

自动化运行设备日常检查管理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要做到迅速制定防范措施。通过技术改造减少设备自身缺陷,争取早日让新技术在生产应用中成熟起来。在设备采购环节上把好质量关,选用设计周密合理的方案和产品,严把施工关,在投如运行之前还要把好竣工验收关;运行期间坚持设备巡检制度,尽量改善设备环境。对服务器等重要设备采取冗余技术,数据备份、备品备件等均要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并贯彻实施,对在运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整改,坚决停运或更换可能会影响到系统安全可靠性的设备,避免因设备自身缺陷而造成事故发生。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避免风险发生

(1)搞好安全工作,不能够仅仅靠素质、科技、良心和热情,还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考核机制。通过建章立制,明确安全责任,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人人都有“制度就是高压线”意识。

(2)强化制度对现场作业过程的检查、监督,对于动态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处理,杜绝形式主义,封堵新模式下出现管理漏洞,明确工作人员各自职责,实现由人为控制向制度控制转变,杜绝以技术装备代替现场管理的现象。

(3)通过完善运行值班等一系列制度,消除一切习惯性违章现象。坚持调度命令预发制、调令复诵制、调令隔班复审、隔班预告等,严格审核调度命令票和操作票,严格进行考核,大型复杂调度操作指令票由班长、分管调度所长审核。加强分析与预控调度危险点,每项工作都要做到有危险点分析,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把相应的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电网调度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调度的管理风险以及调度中系统风险两方面,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措施,有着一定的实用价值。电力的调度管理工作是整个电力事业安全管理生产的重要内容,提高调度员的整体安全意识以及综合业务素质水平,是保证电路安全调度工作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姚庆.电网调度的事故处理[J].科技资讯,2011,(18).

[2]陈建辉.浅谈电力调度运行的稳定管理体系[J].广东科技,2009,(16).

[3]何爱平.浅谈电力调度安全风险及防范[J].科技与企业,2012,(12).

[4]邓岩,王勇,孙硕乾,景智,马晓波.浅谈电网调度运行中的危险点[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04).

篇10:加强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浏览次数: 153次 字号: [大] [中] [小]

电监会派出机构、大坝中心、可靠性中心,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集团公司,有关电力企业:

电力设备(设施)安全隐患(以下简称设备隐患)是指电力设备(设施)在设计、制造、建设、安装、运行、维护等环节中产生的可能导致危及设备(设施)运行安全或人身安全的的危险状态。设备隐患是引发或扩大安全事故的根源。为进一步加强设备隐患管理工作,有效防止因设备隐患导致的电力事故和电力安全事件的发生,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高度重视设备隐患管理工作

1、提高对设备隐患管理工作的认识。隐患险于明火,事故源于隐患。设备隐患管理是确保设备设施运行安全的关键环节,是有效预防电力事故和电力安全事件、加强电力系统安全风险管控、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国内外大量的电力系统事故表明,设备隐患是造成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重要输电通道设备设施、主力发电设备和电力二次系统设备等隐患成为电力系统的主要安全风险。各单位要增强做好设备隐患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面加强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效解决设备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加强设备隐患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强对设备隐患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设备隐患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落实设备隐患治理各项措施。电力企业要切实将设备隐患管理作为电力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制定完善设备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广泛开展设备隐患管理教育培训,明确隐患排查评估、治理防范等各环节人员职责和工作标准,实现设备隐患的全过程管理。

3、落实设备隐患管理工作责任。电力企业要切实落实设备隐患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设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推进设备隐患分级分类管理,制定并落实设备隐患管理方案,逐级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具体责任人员的隐患管理责任。电力监管机构要加强设备隐患管理的监督检查,建立设备隐患信息管理系统,对重大设备隐患实行挂牌督办。

二、加强设备全寿命周期隐患管理

4、加强项目设计选型及设备采购环节安全质量管理。电力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电力建设项目设备设计选型和采购管理,明确设备质量要求和性能指标,重要设备要留有足够的安全裕度。要严格工程项目设计审查,防止误选有质量问题的设备进入生产环节。完善设备招投标制度,严把设备准入关,将监造抽检、设备故障、运行缺陷等质量因素纳入评标细则,优先选用成熟、可靠的设备,严防劣质设备中标。要建立设备供应商信用评价机制,加强设备供应商生产能力分析,合理设置授标限额,防范因分包、外包带来的质量风险;要对设备质量问题实行高效的追溯机制,坚决排斥质量和信用不良的设备制造厂商。

5、严格执行重要设备驻厂监造制度。电力企业要对重要设备实行驻厂监造制度,对设备在制造和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制造质量和设备制造单位的质量体系进行监督,参与制造单位设备制造工艺和技术参数修改的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制造过程中质量问题,对不符合技术规定和质量要求的设备不予使用。

6、严把基建施工、安装和验收关。电力企业要全面加强设备开箱验收、安装调试、工程分部及整体检收工作,督促设备供应商加强现场安装的专业化技术指导,提高建设质量和工艺水平。要加强隐蔽工程的旁站监理,对监造和建设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检查,强化各级质量验收与消缺,严禁不合格产品、“问题”工程移交生产,将电力生产准备工作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形成“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的电力生产准备模式,从源头上抓好反事故措施的落实,将设备隐患消灭在设备投运前。

7、加强设备运行管理。电力企业要以提高设备安全性、可靠性作为设备运行管理目标,制定并落实设备运行、技术监督和预防事故的规程规范,为设备管理提供技术保障。要加强设备设施运行巡检,扎实做好预防性试验和运行在线监测工作,积极推进设备风险预控管理,强化重大设备反事故措施的落实。要加强新设备投产、电网非正常方式以及高温、强风、大雾、雨雪冰冻、洪涝等异常和极端气候条件下设备维护,及时消除设备隐患。

8、加强设备检修管理。强化设备检修的计划管理,坚持“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避免设备超期运行;建立检修质量目标考核机制,促进设备检修质量的提高;对设备检修进行全过程管理,从严管理检修队伍,严把检修准备关、过程控制关、质量验收关;开展设备检修后评价工作,实现检修质量的闭环管理。重要设备大修要积极推行检修监理。推进设备状态检修,全面开展设备状态评价,完善状态检修策略和状态检测技术手段,规范开展检测分析,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检测装备配置,确保设备状态可控、在控。

9、完善设备改造管理。进一步规范设备技改项目立项和过程管理,加大项目后评估力度。积极应用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实施技术改造,提升设备性能。要落实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电监会《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各地区气候特点,针对电力设备设施防冰冻、防雷击、防舞动、防台风等突出问题,采取差异化改造措施,进行补强加固,提高电力设备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设备隐患管理长效机制

10、完善重大设备隐患“双闭环”管理工作体系。电力企业要逐步推进设备隐患分级分类管理,将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和防范工作落到实处,形成设备隐患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工作机制,实现设备隐患的检查发现、风险评估、分类评级、重点监控、治理改进各环节的责任落实的闭环管理。电力监管机构要建立隐患统计分析和通报制度,对排查出的集中性或危险性较大的隐患,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地专项整治活动;要会同有部门对重大设备隐患进行挂牌督办和销号管理,实现重大设备隐患的闭环监管。

11、强化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工作机制建设。电力企业要结合春秋季节安全检查、并网安全性评价和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等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开展设备隐患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设备隐患,要对其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危害程度及整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治理方案,确定治理的目标和任务。要根据隐患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事故防范措施,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做好各项应急准备。要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方法、措施、经费和物资、治理人员和机构、治理的时限和要求等内容,并保证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电力企业设备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要相关规定报告相关电力监管机构。

12、建立设备隐患信息共享机制。电力企业要建立设备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过程记录和管理;要加强对电力安全事故事件直接原因的技术分析,对有故障的设备型号、制造单位和设备隐患等情况进行披露,强化设备典型性隐患和“家族性”隐患的评估认定和统计分析,实行设备重大隐患月报告制度,防止类似事故事件的发生。

电力监管机构要通过监管报告、监管通报、安全生产简报等形式,及时通报电力事故事件有关信息;要建立与有关部门重大设备隐患信息通报机制,定期通报设备隐患信息,督促设备制造厂商进行整改,从源头上保证设备安全。

13、加强电力设备技术监督和可靠性管理等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电力企业要将技术监督工作作为发现和消除设备隐患的重要手段,落实各部门、各岗位技术监督责任,建立健全以质量为中心、标准为依据、计量为手段的“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采用和推广成熟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技术监督指标管理和分析,对设备隐患进行超前分析和控制;要深入开展设备可靠性信息分析应用,加强主要设备运行趋势分析和全面状态评估,指导设备选型采购、日常维护、缺陷管理及技术更新改造等工作。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要建立电力主设备可靠性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发布电力主设备可靠性指标分析报告,更好为电力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服务。

2012年8月22日

抄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家安监总局办公厅。

上一篇:中班报纸先生的故事教案下一篇:考博入学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