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教研室

2024-07-10

神经病学教研室(通用6篇)

篇1:神经病学教研室

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十三五”规划

为适应未来医学教育的转型,在医疗卫生服务和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关于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精神,实现医学教育思想、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科学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利召开,提出了我国在“十三五”时期的工作部署,在教育发展上到本世纪中叶使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前瞻性地规划和部署我科“十三五”发展规划,事关我校、我院及我科的发展大计,紧紧围绕我科未来五年发展需求,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力争把我教研室建设成为省级,甚至国家级一流学科。

一、现状分析

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成立20多年来,经过全科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形成一定规模:共有教授9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助教5人;从学历结构来说,博士5人(2人在读),硕士14人;平均年龄 35 岁。是一支年轻力壮、朝气蓬勃的学术队伍。教学工作方面,承担着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两个学科、多个层次的教学任务。2002年设立硕士点,开始招收神经病学研究生。采用多媒体教学、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全体教师同时在临床一线担负着医疗重任,对神经科常见病、疑难病有 较深的研究,开设有癫痫门诊、痴呆门诊及心理咨询门诊等特色专病门诊。在学科带头人徐平博士的带动下,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和省长基金课题多项,院级教改项目2项,有科研经费200余万元,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近10篇。获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厅级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参编教材6部。

二、总体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切总书记的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落实党和国家深化体制改革精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坚持医疗是基础,育人是目的,科研是先导的方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学科、专业、课程梯队工作为重点,以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水平较高适应未来素质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为目标”。正确处理好医学教育改革、建设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科学地制定目标与任务,提出可操作性的政策与措施。(一)师资建设与发展规划

1.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学风建设。政治学习和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是搞好一切工作的保障。教研室必须保证按学校及附院的统一安排,组织教师定期进行政治学习。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增强 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建立鼓励教师教书育人的制度与措施。2.增强教师素质教育,系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1)提出“两突出、两贯穿”的培养模式:“两突出”即突出临床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两贯穿”即素质教育和外语能力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师须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湛的专业知识,要有一套能够让学生易于接受知识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要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整合学科发展,推动创新能力、教学方法的发展。(2)相应政策和措施:医疗方面:规定理论知识和临床能力要达到相应水平;教学方面:教师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优良。

(3)鼓励教师考研考博进一步深造,到国内一流大学、甚至国外一流大学学习,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掌握本专业前沿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定期开展业务学习、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病例讨论,注重临床典型病历的收集。3.在未来的五年内积极培养师资人才,主要以引进专科相关亚专业方向博士及优秀硕士为主。制订中青年教师培养方案,调整人员结构,建设学科队伍;定期对青年教师讲座、培训。

4.鼓励教师开展专业科研与教学科研工作,用激励机制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可设课题立项津贴、课题经费到位津贴、论文津贴、科研成果奖津贴等。

(二)教学建设与发展规划

1.建立教学组织管理体系。(1)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对各种教学文件规范管理、保存,严格执行;对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向上级汇报。

(2)正确处理医、教、研三者关系,在人力、物力、财力安排上兼顾三者共同发展。调整职务聘任和分配政策,充分利用奖惩机制,激励教师搞教学。(3)管理手段现代化。

(4)教学器材管理。必须专人管理、经常检查,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教学质量保证组织和质量监控、评估制度。(1)听课或察看教学;

(2)坚持集体备课、试讲制度及考试分析。

(3)学生对任课教师授课质量评估。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4)对教学相关内容定期检查、评估,内容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思想、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师资队伍、教师风范、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等,以促进教研室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改进教学工作。3.教学改革。

提高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1)积极探索采取“PBL”、“CBL”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其特点是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能力上,培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2)创新教育。按照医学科研程序,实践一次医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鼓励学生尝试撰写医学论文;

4.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准备工作必须按教学大纲进行;(2)教材不断更新,以优化教学内容;(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4)全面实行普通话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5)逐渐推行双语教学;

(6)设立试题库,专人管理,严格保密;

(7)本科教学原则上是教授、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任课。

(三)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打造成熟、积极向上的学科队伍,对人才进行更专业化的培训,使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亚专业方向,建立以下亚专业组:

1、中枢系统感染、痴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学组: 以徐平博士为学术带头人,进行中枢系统感染、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与痴呆基础与临床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相关机制的临床研究。

2、脑血管病学组:

脑血管病基础、神经介入研究:以余昌胤博士、黄良国教授、张骏、范瑞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主要进行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3、癫痫与电生理组:

以徐祖才博士为学术带头人,进行癫痫脑电生理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4、偏头痛学组:

以杨丽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对偏头痛的机制与临床研究。

5、神经康复学组:

以李国艳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进行研究。

三、具体规划措施

(一)师资建设与发展措施

1.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学风建设。按学院、部系和附院的安排,组织教师定期进行政治学习,随时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精神,了解我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变化和事件。

2.增强教师素质教育,系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1)遵循“两突出、两贯穿”的培养模式。

(2)按规定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优良。(3)鼓励教师考研考博进一步深造。

(4)通过多种渠道学习、更新、补充教师知识结构,充实教学内容:主要方式有外出进修、培训、学术交流等。量化指标:每年派1-2人外出进修,1-2人外出参加各种培训班,10人次左右外出参加全国及省专业学术会议。

(5)采取传帮带,以老带新的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6)试讲:第一次上大课的教师必须在教研室进行试讲,其他教师指出不足之处,包括教学的内容、重点、板书、课件制作及语言表达及新的教学能力等方面。

(7)集体备课:以便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8)逐层锻炼:年轻教师首先在科室给实习生进行讲座;上大课需要按照教师的资历安排不同层次的课程。

3.按师资发展要求择优选择博士生、研究生教师。4.争取新的教学科研项目1-2项/。

(二)教学建设与发展措施

1.不断完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

(1)建立专门的管理队伍,争取设立专职教学秘书。

(2)建立和完善具有我教研室特色的相应制度,规范理论教学及临床见习、实习带教。

(3)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教学器材管理专人化。

(4)根据教学发展的需要,修订相关的规定以及制度,包括《教研室管理及工作制度》、《教研室教学差错与事故界定及处理办法》、《教研室教师基本岗位责任、教师守则》、《教研室主任教学规范》、《教学秘书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教研室临床带教工作条例》等。(5)定期检查教学任务书、教学安排、教学进度表、教师授课表、课 程表、考试安排、教学日历,开课、调课申请与批复材料等。(6)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历、授课教师、课表及备课、实习、辅导与答疑、考试、生产实习与毕业考试等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和督查。(7)对试卷及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并留档。2.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监控、评估制度。

(1)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师听课定期进行,对检查情况作出总结以及反馈记录;

(2)坚持集体备课、试讲制度及考试分析。所有授课内容均进行集体备课,青年教师上大课、所有教师接受新的教学任务须进行试讲;(3)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3.教学改革。

积极探索课程整合教学,采取以“PBL”、“CBL”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其特点是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培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具体方法:

a.课前印发自学提纲。内容包括:自学内容、参考书目、思考题、病例并围绕病例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

b.课堂教学以精讲、讨论、答疑、诊治演习相结合。精讲内容限于难点、新进展、临床经验和讨论中发现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讨论围绕思考题进行,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依靠集体的智 8 慧,在争鸣中解决问题。诊治演习以病例为靶子,教师步步深入地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出诊治疾病的场景,通过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讨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c.课间实习的基本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问病史、查体、提出辅助检查计划,讨论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问题。d.考试采用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是非题和病例分析等多种题型,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病例分析涉及到影像或心电检查,则给出影像或心电资料,同时可考核学生阅片能力。

4.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1)建立有特色的“以基础和临床实用相结合”教学内容体系。(2)制作大量的《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3)开展双语教学。

(4)不断完善试题库,专人管理,严格保密。

(5)增加教学设施的建设:在现有设备基础上增加数码照相机、摄像机、投影仪、移动硬盘等设施。

(三)学科建设与发展

(1)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对人才进行更专业化的培训;(2)增加新的科研方向,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3)对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定一系列专门化、规范化制度;(4)加强技能实验室建设:加大投入,健全技能实验室的人员建设 和资源配置,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效益,使各项指标能 达到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

总之,“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的采取各项措施,根据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及质量监控体系要求,完成各项教学工作和任务;同时倡导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工作作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篇2:神经病学教研室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成立于1947年,是大连医学院的首批教研室之一。1969年随大连医学院南迁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是集临床、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医学二级学科,一直承担遵义医学院大学本科各专业的皮肤性病学教学工作,为本科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教研室现有教师11人,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人,其中硕士学位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

教研室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对教学改革的探索,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皮肤性病形态学的优势,通过大量临床图片,结合典型病例介绍,丰富教学内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教学成果喜人,《皮肤性病学》课程被评为遵义医学院“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获得遵义医学院“校级重点学科”;获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全国美容医学特色教材教学成果奖1项,获教改课题3项。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40多名科学及临床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皮肤分子生物学;皮肤免疫学;医学美容学。

鼓励支持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撰写科研论文。近几年来承担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篇;主编、参编规划教材、协编教材以及医学专著30余部。

篇3:神经病学见习教学优化策略

1 制订神经病学见习的学习目标

和理论课教学一样,神经病学见习教学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学习目标[1]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教学以学习目标为基点,考虑见习教学的设计、教学步骤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使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也要评价见习学习目标。只有制订准确、具体、完整的见习目标,才能确保见习教学的有效性。

神经病学见习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对理论课的理解,建立神经病学临床思维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见习教学注重师生间的沟通,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带教教师应做出表率,帮助学生树立医生形象,督促学生自尊、自爱、自信、合作,尽快向医生角色转变。

2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与理论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传播知识不同,见习教学时,教师讲授力求言简意赅、层次分明,不重复理论课内容。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融入教与学的活动中,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考虑采用一些策略,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2.1 运用PBL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2]即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并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隐藏于该问题背后的知识,最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问题,问题应该具有探讨性、理解性和分析性,避免说教或直接告诉学生他们应该想到什么或者做什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围绕中心问题查找资料,进行自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例如,见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教师准备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典型病例各一例,组织学生问病史、查体,并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1)结合患者的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所见习患者的面瘫是周围性的还是中枢性的(定位诊断)?依据是什么?(2)分析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形成的常见原因(定性诊断)。(3)在完成了定位和定性诊断后,如何进行治疗?

2.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在见习教学中,最常看到的一个情形是教师过多地进行理论讲述,使见习变成了单向的、说教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互相沟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想法和建议,对学生的解答多肯定、少批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3 采用多元化的学习策略

采用多元化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临床见习的教学质量,达到学习目标。

3.1 进行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的优势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机会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并且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感受,促进其积极学习[3]。例如,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病例教学,以面瘫学习为例,学生分组,分析患者的病史和体征,归纳所查看病例的面瘫特点,提出面瘫的定位诊断、引起面瘫的可能原因(定性诊断)。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并初步建立了临床思维。

3.2 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临床

在见习教学中,使学生参与真实的临床,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学习解决现实医疗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自己询问病史、参与体格检查,由于迫切希望解决病例中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例如,在脑血管疾病见习中选择典型病例:患者,男,70岁,因“左侧肢体麻木无力6小时,伴言语不清,呕吐,意识障碍”入院。在学生对患者详细地询问病史和查体、归纳临床特点后,引导学生结合神经解剖知识进行定位诊断。患者左侧中枢性面瘫,提示右侧皮质核束受损;左侧中枢性偏瘫,提示右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左侧偏身痛觉消失,提示右侧的脊髓丘脑束受损。大脑基底节的内囊区域是这些结构均要经过的区域,病变可以定位于此(定位诊断)。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患者病史特点:老年患者,有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高血压病,发病时血压高、头痛、呕吐,颅高压症状明显,病后意识障碍出现早,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可能性大(定性诊断)。在完成了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后,选择进行头部CT检查。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将临床思路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体会运用临床思维分析病史的重要性。

3.3 利用录像或影片辅助教学

在神经病学见习中,对于一些特殊疾病如癫痫,由于其发病时间的不确定性,学生很难亲眼目睹疾病的发作过程。将典型患者进行同步脑电监测的视频播放给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和思考,使学生在不能直接接触特殊病例的情况下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4 对见习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教师在此环节中的主要作用是发起和引导讨论,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和思考解决的策略。讨论中,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与学生分享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临床问题。如见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在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有条理地讲清患者的病史特点,提出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以及如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在进行定位诊断时是否注意到了两者鉴别的关键体征(上部面肌的活动:额纹是否对称、闭眼是否完全),提示学生联系面神经通路的神经解剖,分析所见习病例面神经损伤的具体部位。在定性诊断时,注意学生是否抓住了病史特点,并根据病史特点分析不同病因的可能性,同时启发学生: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病变有其不同的病因排序,最终得出定性诊断。通过讨论和总结,逐渐理解和建立神经病学临床思维。

5 对见习效果进行评价

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估学习目标完成情况。从学生受益面考查,看教师是否能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为多数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否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学生受益程度考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无明显变化,是否从不懂到懂;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无明显提高,是否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学生是否在情感上有明显的转变,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合作到合作;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否得到优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从能够学会到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及其效果考查,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否共同探究学习问题,是否乐于交流和分享成果;师生精神是否饱满,课堂气氛是否宽松,师生配合是否默契。

参考文献

[1]Hauer J,Quill T.Educational needs assessment,development of learning objectives,and choosing a teaching approach[J].J Palliat Med,2011,14(4):503-508.

[2]Jolly B.Problem-based Learning[J].Med Educ,2006,40(6):494-495.

篇4:神经病学教研室

“马克·哈拉特(Mark Hallett)教授是一位大家,是一位医学科学上的大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被称为“中国细胞刀第一人”的李勇杰教授如是评价。

美国医生马克t哈拉特,是世界著名神经病学家和临床神经生理学家,担任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疾患和中风研究所神经科主任,人类运动控制实验室主任,是《世界神经病学杂志》主编,《Braln》杂志副主编。他在运动障碍病及其相关神经病学、神经生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在北京宣武医院,记者见到了马克·哈拉特教授,印满中国福字的领带格外引人注目。马克·哈拉特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喜欢人们叫他“马克”,2004年,他被首都医科大学聘为名誉教授,此后他几乎每年都会来中国,今年是他第八次中国之行。

因他共融、无私的奉献精神,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马克2010年度北京市外国专家“长城友谊奖”,以表彰他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友好交流作出的突出贡献。

助力“脑起搏器”在中国跨越式发展

2010年10月,“脑深部电刺激全球最大治疗中心”在北京市宣武医院揭牌。脑深部电刺激俗称“脑起搏器”,是治疗运动障碍病的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之一,其中最为成熟和最常见的是治疗帕金森病。“脑起搏器”通过在人脑中植入刺激电极,用体外遥控装置调控脑内电极的刺激参数,控制和改善患者的症状。“脑起搏器”还可以用于治疗原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抽动症、脑瘫、疼痛、癫痫和精神疾病等功能性脑病。北京宣武医院从1999年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技术治疗功能性脑病以来,巳为600多名患者植入1000多个电极。

这些成就的取得与马克的努力密不可分。“2004年我到中国时,“脑起搏器”的研究工作在宣武医院才刚刚起步,这几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医疗研究中心。”

事实的确如此。宣武医院2009年在脑深部刺激植入数量上远远超过欧美先进国家跃居世界第一,运动障碍病治疗和术中电生理研究以及功能核磁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获得美国Metronic公司颁发的《脑深部电刺激全球最大治疗中心》的证书,创造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标志着中国立体定向手术技术实力已达到世界水平,并具备了与欧美先进国家竞争的实力。该院功能神经外科医疗服务水平在马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实现了神奇的跨越。

马克极其关注运动障碍病的病理生理研究,他与首都医科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者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在他的努力下,该医院运动障碍病的术中电生理研究水平保持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发展,受到国际的高度关注,为中国术中电生理研究从创建之初就瞄准世界高水平发展,并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马克将其对帕金森病神经影像学的最新研究带入北京宣武医院,这也使中国在短时间内对帕金森病影像学研究,从几乎一片空白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他在积极努力推动将美国运动障碍病学会举办的“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病国际年会”争取放在北京举行,以推动中国运动障碍病研究的发展。

病人至上

对马克教授的采访是非常规的,整整一个上午,他始终没有时间坐下来回答记者的问题。这位身材高大的美国医生,一直在各个病房里,仔细为每一位患者做检查,他细心地观察患者手脚等部位活动的情况,认真倾听主管医生介绍患者的情况。这是他每年到中国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几年的中国之行,马克将他在学术上的新研究、新发现与中国医生分享。而谦虚、敬业的工作作风,更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提起马克,李勇杰的语气中充满敬佩之情:“马克·哈拉特与我们合作多年,每年都会到宣武医院来,来看看我们这些老朋友,探讨医学领域的新动态、新发现。因为相处时间久了,他喜欢我们直呼他‘马克’。我们这里的医生都非常尊敬他,不仅因为他是享誉世界的医学专家,更是因为他对待病人的那份爱心。他在给病人看病时,眼神里总是充满了关切之情。给病人做检查时从来不会因为考虑自己方便而要求病人这样做那样做,他总是从病人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比如,检查病人腿部时,他绝不会要求病人站起来而是自己跪下去检查。曾经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他给病人做检查时,请病人坐在椅子上,脱了鞋,检查病人的脚指头,让钩起来放下去。检查完成后,他蹲下身子,替病人穿上袜子和鞋,然后给病人系上鞋带。”

这样的事情很简单,但是很多中国医生做不到。李勇杰感言,与马克在一起,不仅仅是学习到医学上的经验和技术,更会受到医德方面的教育。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师,更难得的是,他越是有学问就越是谦虚。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对所有的患者都一视同仁,美国病人和中国病人对他来说没有差别。在他看来,没有病人的支持和信任,医生是不可能获得成就和经验的。

“只有拥有数量庞大的患者资源,见到各种各样情况的病人,医生才能够获取和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医术。”马克说,“中国的医生在患者的数量和由此可以产生医学数据的质量这两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这对于医学研究非常重要。来到中国,一方面我把美国的先进医学成果介绍到中国,另一方面,中国数量巨大的患者资源也为我在美国研究提供了帮助。比如,与中国医生合作,我们发现,美国研究出的医学成果,在中国对亚洲病人同样适用,这就是医疗领域的一大发现。我与中国医生的交流是互惠的,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救治“中国阿甘”

郑心意是一位来自湖北农村的青年,他的故事曾经在各大媒体上广为流传,被称为“中国阿甘”。在两岁时,郑心意得上了一种奇怪的脑病,他的上肢痉挛并向身体一侧扭转、双手不能弯曲、嘴巴肌肉歪向一旁,说话非常困难。他的父母带他走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都没有什么切实的治疗办法出现。

郑心意身体上有疾病,也没有上过一天学。然而他却没有屈服,他努力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多次谢绝了别人的帮助。在他眼里没有太多的奢求,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就是治好自己的病,然后照顾双亲。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却成了他心中不可逾越的一座大山。

2010年,李勇杰在详细了解了他的情况之后,被他的事迹所感动,当即决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这位让无数人感动的顽强青年。他邀请郑心意来宣武医院治疗。郑心意被诊断为“扭转痉挛型脑瘫”,医生们认为手术治疗是缓解各种症状的最佳方法。3月8日,碰巧马克来访,马克当即与医生们一起会诊郑心意的病情,完全肯定了宣武医院对郑心意的诊断,决定亲自为郑做脑深部电刺激手术。

“住院期间,郑心意在生活方面从不让别人帮忙,他非常艰难地完成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动作,而他乐观的笑容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马克至今对郑心意的情况记忆犹新。手术也正如他所期望的一样取得了成功。郑心意接受脑深部电刺激埋植术后,恢复很快,跟很多人一样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像郑心意这样接受马克的诊治并重获健康的病人还有很多,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位给他们做检查和治疗、和善亲切的美国医生是一位如此重量级的医学泰斗。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地荣幸。

“长城友谊奖”的奖牌上印有我的名字

在马克眼中,中国医生既聪明又勤奋。他说,近年来,中国医学界与国际上的交流日益增多,很多中国医生到国外去学习工作,接受培训,参与国际交流,这使得中国医生的整体综合水平快速上升,促进了中国医疗服务水准的提高。

当看到他在美国教授的中国学生回国后成为顶级医生、推动中国医学进步时,马克心中由衷地高兴:“我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来自中国的学生。他们学成后回到祖国,为当地人民提供医疗服务,提高当地的医疗研究水平,这使得我在美国国立卫生院的工作能够惠及全世界各地的人民,间接地为全世界的患者服务,这让我非常高兴,我在美国的研究、培训工作更加有意义。”

他的学生中,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研究员庄平博士就是其中一位。1994年到1998年,庄平到哈拉特所在的研究所并师从他进行运动障碍病的临床研究,学成后回到宣武医院,目前已经是我国在神经科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之一。

在马克眼中,北京乃至中国,这些年来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北京兴建了很多现代化的建筑,交通越来越方便。尤其是便捷高速的高铁,更是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宣武医院有个医生家在天津,以前只能周末回家,现在有了高铁可以每天回去了,非常快非常方便。”由此可见,他与宣武医院的来往是多么地密切。

篇5:神经病学案例分析

2:(1)定位诊断右侧功能障碍,脑CT证明为左丘脑(2)定性诊断:老年男性,长期高血压史,且控制不住;活动中起病,起病急,血压明显增高,头痛,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考虑高血压性脑出血可能性大。CT检查示左侧丘脑高密度影,考虑支持脑出血诊断 3:(1)血,尿常规,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等(2)MIR

4:脑梗死:有无粥样硬化史,发病时安静与否(2)脑栓塞:多见于青壮年,血压正常,有心脏病,脑CT低密度(3)脑淀粉样血管病

5:(1)卧床休息(2)降颅压:20%甘露醇(3)局部亚低温治疗(4)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并发症(5)考虑是否手术

1脑栓塞?高血压(2级,高危),动脉粥样硬化

2(1)定位诊断:右侧功能障碍(2)定性诊断:老年女性,长期高血压史,且未进行治疗;晨起时起病,起病时间长达4日,血压升高

3:(1)CT(2)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

4.(1)脑栓塞(2)脑出血(3)颅内占位病变

5:(1)卧床休息,吸氧(2)降颅压(3)抗血小板集聚治疗(3)改善闹循环(4)脑细胞保护治疗(6)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并发症

1:帕金森病

2:(1)老年男性,72岁(2)肢体震颤3年,逐渐进展(3)临床表现(4)无意识障碍 3:3大常规,生化全套,心电图,脑CT

篇6:神经病学理论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预防医学、法医学等专业用)

Ⅰ 前 言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制医学系本科使用。它用现代医学的新成就和临床实践经验,系统地阐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技能及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教学时尽量结合国内外资料,采取多媒体方式,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讲授和示教,培养学生联系前期基础理论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实事求是地掌握临床神经病学的知识。

《神经病学》总学时为44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见习课12学时,理论课与见习课比例大约为2.7:1,在保证讲授教学大纲内容外,我们还根据神经病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当今最前沿的内容。

Ⅱ 正 文

第一章 绪论

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神经病学与临床各学科的关系。

二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了解神经病学与临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内容

(一)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简要说明神经病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发展方向。

(二)神经病学的特性:疾病的复杂性、症状的广泛性、诊断的依赖性、疾病的严重性、疾病的难治性。

(三)讲解神经病学的实践方法、神经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26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一 教学目的

掌握神经系统的解剖组成、生理功能与解剖的关系、病损的定位诊断,了解脑与脊髓血管、肌肉的解剖及生理功能及其病损时的表现,掌握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反射的解剖、生理及病损时的表现。

二 教学要求 熟悉中枢神经、脑神经、周围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了解脑与脊髓的血管、肌肉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熟悉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及反射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教学内容

(一)中枢神经 大脑半球、内囊、基底节、脑干、小脑、脊髓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2 大脑半球、内囊、基底节、脑干、小脑、脊髓病损害的表现及定位诊断。

(二)脑与脊髓的血管 脑与脊髓的血管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2 脑与脊髓的血管的病损害的表现及定位诊断。

(三)脑神经 十二对脑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2 脑神经损害的病损害的表现及定位诊断。

(四)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1)运动系统的组成: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统、小脑系统四部分组成。

(2)上、下运动神经元传导通路,中央前回的运动特点,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临床表现。(3)锥体外系统(4)小脑 运动系统的病损害表现及定位诊断:

(1)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皮质型、内囊型、脑干型、脊髓型等;

227

(2)下运动神经元性瘫:脊髓前角、前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等。3 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的鉴别要点(见第三章的瘫痪)

(五)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分类:特殊感觉、一般感觉和复合感觉。(2)痛觉、温觉传导通路、触觉传导通路和深觉传导通路。(3)脊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4)节段性感觉支配。(5)周围性感觉支配。感觉系统病损害的表现及定位诊断

(1)感觉障碍的性质:感觉缺失与减退、感觉过敏、疼痛等。

(2)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神经干型、末梢型、后根型、脊髓内型、脑干型、丘脑型、内囊型、皮质型等。

第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熟悉神经系统常见症状的解剖、生理关联,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症状的鉴别要点、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了解听觉障碍、肌肉萎缩、不自主运动、尿便障碍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2 熟悉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掌握头痛、痫性发作和晕厥、眩晕、视觉障碍、眼球震颤、瘫痪、躯体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步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三 授课内容

(一)意识障碍 概述:简述意识的定义及意识的内容 2 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

(1)据意识水平进行分类:强调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分类及鉴别方法。(2)根据意识内容进行分类:简述不同意识障碍的状态(3)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的特点 3 鉴别诊断

重点强调与意志缺乏和闭锁综合征的鉴别

228

(二)认识障碍 记忆障碍 2 失语症

(1)失语症的定义及失语症的类型

(2)不同类型失语症的特点,特别强调Broca失语、Wernick失语、混合性失语及命名性失语的特点以及不同失语症的损害部位、临床意义。

(三)痫性发作与晕厥 痫性发作

(1)简述痫性发作的发生机制(2)痫性发作的特点

(3)痫性发作与晕厥的特点比较(4)痫性发作的处理原则 2 晕厥(1)晕厥的定义(2)晕厥的分类(3)晕厥的临床特点

(4)晕厥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简述晕厥的处理原则

(四)共济失调 小脑性共济失调 2 大脑性共济失调 3 感觉性共济失调 4 前庭性共济失调

(五)步态异常 痉挛性偏瘫步态 2 痉挛性截瘫步态 3 慌张步态 4 摇摆步态 5 跨阈步态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7 小脑步态

(六)不自主运动 震颤:静止性震颤、动作性震颤 2 舞蹈样运动

229 手足徐动症 4 扭转痉挛 5 偏身投掷运动 6 抽动秽语综合征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一 教学目的

学习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神经疾病定位诊断方法。

(二)掌握神经疾病定性诊断方法。

三 教学内容

(一)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的准则。不同部位神经病损的临床特点:肌肉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脑干病变、小脑病变、大脑半球病变、大脑半球深部基底节病变等。

(二)定性诊断 神经疾病病因学分类:血管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脱髓鞘性疾病、神经变性病、外伤、肿瘤、遗传性疾病、营养和代谢障碍、中毒及与环境有关的疾病、产伤及发育异常、系统性疾病伴发的神经损害。定性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 头痛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头痛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及头痛的分类,熟悉偏头痛的临床表现。掌握偏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教学要求

(一)了解头痛概况。

(二)了解头痛分类。

(三)熟悉偏头痛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分型。

(四)掌握偏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主要治疗方法。

三 教学内容

230

(一)头痛概论

(二)偏头痛的病因和发病原理:病因未明,介绍主要的发病学说。

(三)偏头痛的临床表现:简述偏头痛的发作过程,发作特点及临床分型。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偏头痛的依据,与癫痫、高血压头痛、五官病变引起的头痛等相鉴别。

(五)治疗与预防:偏头痛发作时的药物治疗和预防发作用药。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教学目的

通过5个学时的理论课和3学时的临床见习课,使学生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则。

教学要求

(一)掌握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的概念。

(二)了解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三)熟悉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四)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常见血管综合症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五)掌握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六)了解脑血管病的预防与康复。

教学内容

(一)脑血管疾病概述。

(二)短暂行脑缺血发作。

(三)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四)脑出血。

(五)网膜下腔出血。

第一节 概述

教学目的

(一)掌握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的概念。

(二)了解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三)熟悉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二 教学要求

231

(一)掌握脑血管疾病及脑卒中的概念。

(二)了解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三)了解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三 教学内容

(一)脑血管疾病及脑卒中的概念。

(二)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

(三)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四)脑循环及调节。

(五)脑血管疾病病因学。

第二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一 教学目的

(一)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概念。

(二)了解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熟悉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不同表现。

(四)了解TIA的主要治疗手段。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概念。

(二)了解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熟悉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不同表现。

(四)了解TIA的主要治疗手段。

三 教学内容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概念。

(二)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血液动力学改变、微栓塞。

(三)TIA的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不同表现。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注意与部分性癫痫、梅尼埃病、心脏病等鉴别。

(五)治疗:病因治疗、药物治疗、血管成形手术与血管内支架。

第三节 脑梗死

一、教学目的

(一)掌握脑梗死、脑血栓、脑栓塞概念。

(二)了解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熟悉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血管梗死后综合征的不同表现。

232

(四)掌握脑梗死的主要治疗原则。

(五)熟悉脑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脑梗死、脑血栓、脑栓塞概念。

(二)了解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了解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血管梗死后综合征的不同表现。

(四)掌握脑梗死的主要治疗原则。

(五)了解脑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脑血栓形成 病因及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等。2 病理:脑梗死的好发部位和脑缺血性病变的病理分期。3 病理生理:脑缺血中心坏死区和周围缺血半暗带,治疗时间窗。4 临床表现:发病情况、症状和体征 5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强调支持治疗;以溶栓为代表的药物治疗;其他辅助治疗、外科治疗。(二)脑栓塞 病因:栓子来源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来源不明性。2 发病原理 临床表现: 参照脑血栓、强调起病急骤、原发病症状、体征。4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脑部病变治疗、原发病治疗

第四节 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 教学目的

(一)掌握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概念

(二)了解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熟悉主要出血多发脑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

(四)掌握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治疗原则

(五)熟悉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概念

233

(二)了解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了解主要出血多发脑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

(四)掌握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治疗原则

(五)了解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

三 教学内容

(一)脑出血 病因:强调高血压 发病原理:高血压、动脉硬化伴微动脉瘤破裂。3 病理:脑实质出血及其好发部位。4 临床表现:发病情况、症状和体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与引起昏迷全身疾病及颅内其他病变鉴别、与其他脑血管病鉴别。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支持治疗,脱水剂的应用,并发症防治、手术治疗。预防措施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因:动脉硬化、颅内先天动脉瘤、脑血管畸形。2 发病原理:动脉易破裂性、出血与血管痉挛。3 病理:脑表面出血及动脉瘤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发病情况、脑膜刺激征、局限性脑征较少。5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对症治疗,止血剂、脱水剂的应用,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手术治疗、介入治疗。

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教学目的

了解运动神经元病的概念。掌握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特点及治疗。

教学要求

(一)了解神经系统变性病概念及运动神经元病的概念,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二)掌握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234

(一)简要介绍神经系统变性病概念。

(二)简述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三)简述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四)重点讲解阿尔芡海默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第十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第一节

多发性硬化

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病理特点,掌握其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方法。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多发性硬化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辅助检查和治疗。

(二)重点掌握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了解多发性硬化的病理、预后。

三 教学内容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确定,病毒感染以及自身免疫反应在多发性硬化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病理

脑室周围散在多发性脱髓鞘斑块。

(三)临床表现

其临床特征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多发,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多灶性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典型病程为复发与缓解交替发生。体征多于症状是重要的临床特征。

(四)临床分型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介绍McDonald诊断标准和Poser(1983)的诊断标准,脑脊液、诱发电位、CT及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

(六)治疗及预后

急性或复发期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或免疫球蛋白的冲击治疗,对症、支持疗法。

第二节

视神经脊髓炎

一 教学目的

235

使学生熟悉视神经脊髓炎的概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

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视神经脊髓炎的概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

(二)了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概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

三 教学内容

(一)神经脊髓炎的概念及其病理改变

神经脊髓炎又称为Devic病,其病理改变是脱髓鞘、硬化斑和坏死。

(二)临床表现

表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和双侧同时或相继出现的视神经炎是本的特征。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MRI显示视神经和脊髓病灶等可以诊断。注意与多发性硬化的鉴别。

(四)治疗同多发性硬化

本病的诊断依据。介绍脑脊液、诱发电位、CT及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

(五)简单介绍了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概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

第十二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一、教学目的

了解锥体外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诊断方法;掌握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运动障碍性疾病(锥体外系疾病)的概念,不同病变部位的临床表现。

(二)了解帕金森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及生化病理。

(三)掌握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药物治疗原则。

(四)了解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药物、(复方左旋多巴)剂型及副作用。了解抗帕金森病药物副作用的处理。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简要介绍锥体外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同病变部位的临床表现。基底节及其神经环路。诊断路径:详尽的病史、详细的体检、适当的辅助检查。

(二)帕金森病:简述帕金森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及生化病理。重点讲

236

解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重点介绍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药物、L-Do Pa迟发性合并症及其处理。病因及发病机理:遗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2 病理及生化病理。帕金森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四主征):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辅助检查:无特异性的辅助检查措施。5 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发病年龄、起病方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左旋多巴治疗有效等。

(2)与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等鉴别。6 治疗:

(1)药物治疗:抗胆碱能药、金刚烷胺、左旋多巴(L-Do Pa。)及复方左旋多巴、DA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激动剂等。(2)外科治疗。预后:本病是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第十三章 癫痫

一、教学目的

了解癫痫病因、影响发作的因素、痫性发作分类原则、掌握痫性发作临床表现及治疗。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癫痫病因及影响发作因素、痫性发作分类原则。

(二)掌握各类发作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三)掌握癫痫发作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四)掌握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的抢救原则。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简要介绍癫痫的病因、发病机制,痫性发作分类原则及癫痫诊断方法。痫性发作与癫痫的概念,癫痫的病因、发病机制,癫痫发作的影响因素。2 癫痫发作分类及临床表现:痫性发作分类原则:根据首次发作临床表现、脑电图改变提示放电起源于一侧脑部或双侧同时放电分为部分性发作及全面性发作。

237 癫痫诊断方法:癫痫诊断步骤(三步法),癫痫临床诊断(详细发作过程、脑电图特异性表现)。

(二)癫痫发作:重点讲解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失神发作、部分运动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的临床表现,一般介绍其他发作类型的临床表现。讲述癫痫发作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部分性发作分类与临床表现:单纯部分性发作(不伴意识障碍)、复杂部分性发作(伴意识障碍)。全面性发作分类与临床表现: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强直性发作、阵挛性发作、肌阵挛发作、失神发作(典型失神、非典型失神发作)、失张力发作。癫痫发作的诊断:根据典型发作史及特异性脑电图改变。鉴别诊断:主要与晕厥、假性癫痫发作等鉴别。

(三)癫痫的治疗与预防:重点讲解癫痫发作的治疗原则,介绍常用的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丙戊酸钠、鲁米那、苯妥英钠)及其副作用。1 确定是否用药 正确选择药物:根据发作类型、药物治疗反应、病人年龄、耐受性等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 注意药物用法 4 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5 尽量单药治疗 合理的联合治疗及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7 增减药物、停药及换药原则

(四)癫痫持续状态:重点讲述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的临床及抢救原则。临床表现及分类 治疗原则(GTCS持续状态):快速控制发作,同时给予有效的对症支持治疗,控制发作首选安定静脉推注。

第十四章

脊髓疾病

教学目的

(一)了解脊髓的解剖。

(二)掌握脊髓损害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定位诊断。

(三)掌握常见脊髓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

教学要求

238

(一)了解脊髓的解剖。

(二)掌握脊髓横贯性和不完全损害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定位诊断。

(三)掌握各节段脊髓损害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定位诊断。

(四)掌握常见脊髓疾病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五)了解脊髓空洞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自学为主)。

教学内容

(一)概述 脊髓的解剖:脊髓的外部结构(位置、分段、脊膜)、内部结构(灰质、白质、传导束)。重点讲述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1)横贯性损害:高颈段、颈膨大、胸髓、腰膨大、脊髓圆锥和尾节、马尾。

(2)不完全脊髓损害:脊髓半切损害、中央管附近损害、前索损害、后索损害、侧索损害、前角损害、侧角损害、侧角损害。

3、掌握脊髓横贯性和不完全损害的定位诊断。

(二)急性脊髓炎 概念 2 病因和病理 3 临床表现

(1)重点讲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辅助检查(腰穿、电生理检查、脊髓MRI)、诊断、鉴别诊断(要与脊髓硬膜下脓肿、脊柱结核或转移性肿瘤、脊髓肿瘤或出血鉴别)、治疗(激素、B族维生素、免疫球蛋白、抗生素、理疗康复、防治并发症、护理等)及预后。

(2)了解急性上升性脊髓炎、脱髓鞘性脊髓炎的特点。

(三)脊髓压迫症 概念及病因(最常见于肿瘤,其它如炎症、脊柱外伤、脊柱退行性病变和先天性疾病等)。临床表现

(1)急性脊髓压迫症:急性起病,很快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脊髓休克。(2)重点讲述慢性脊髓压迫症:分期(根痛期、部分受压期、完全受压期)、神经根症状、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膜刺激症状。

239 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包括压颈试验、Froin征)、脊柱X线片、CT及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1)判断脊髓损害是否为压迫性(排除:急性脊髓炎、脊髓空洞症)。(2)判断受压的节段及病灶在髓内还是在髓外。(3)判断脊髓压迫症病因。5 治疗

手术治疗、对症治疗、瘫痪肢体的治疗等。

(四)脊髓空洞症(自学为主)

了解脊髓空洞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前角细胞受损、神经源性关节病、皮肤损害及营养障碍)、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疾病

教学目的

在了解周围神经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临床分类、症状学及辅助检查的基础上,学习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教学要求

(一)了解周围神经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临床分类、症状学及辅助检查。

(二)了解GBS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掌握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一)概述:周围神经的解剖生理、病理、临床分类、症状学、辅助检查。

(二)三叉神经痛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及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

(四)坐骨神经痛的分类(含病因和病变部位)、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五)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含临床类型)、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240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

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重症肌无力的概念、发病机制、掌握其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抢救治疗原则及方法。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神经-肌肉接头的解剖和传递特点、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Osserman临床分型。

(二)掌握重症肌无力的概念、临床表现、治疗。

(三)重点掌握重症肌无力危象概念、类型、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抢救原则。

(四)了解重症肌无力与Lamber-Eaton综合征的鉴别要点。

三 教学内容

(一)病因与发病原理

简要介绍重症肌无力的发病与自身免疫、运动终板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减少有关。

(二)临床表现 特征性表现为受累肌肉的病态疲劳; 2 Osserman临床分型及各型的临床表现; 3 危象的概念、分类、原因及鉴别。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包括疲劳试验在内的临床表现;必要时进行药物试验(介绍腾喜龙、新斯的明试验)及电生理诊断。主要与Lambert-Eaton综合症相鉴别。

(四)治疗

抗胆碱脂酶、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免疫球蛋白的治疗;危象的抢救及处理原则。

第二节

周围性麻痹

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肌肉疾病的概念及骨骼肌的解剖,周期性麻痹的发病机制;掌握其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抢救治疗原则及方法。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肌肉疾病的概念及骨骼肌的解剖。

(二)掌握周期性麻痹的概念、临床表现、治疗。

(三)了解周期性麻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离子通道及离子通道病。

241

三 教学内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简介周期性瘫痪的发病机制,与钙通道病变、终板电位下降、去极化阻断有关。

(二)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饱餐等可诱发,血清钾低,心电图可有典型低钾性改变。严重病例可出现严重心律师事务所失常、累及呼吸肌而造成死亡。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发作过程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补钾治疗有效可确立诊断。与格林-巴利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性酸中毒等相鉴别。

(四)治疗

补钾治疗,口服补钾为主。

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

广东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二 组织内容

教学课件的制作、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和教学互评、临床病例的准备、教学手段的应用。

三 教学方法

(一)理论课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换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二)临床见习课 神经系统体查法:先播放体查法影像资料,接着由带教老师示范正确的神经系统体查法,然后分组练习,带教老师解疑,最后由带教老师作总结,布置课外练习的作业。神经系统疾病各论见习: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和每次不同的内容,由带教老师选择不同病种的病例进行见习,其方法为:先由带教老师讲解教学要求,示范典型的症状和体征。然后将同学们分成若干组,每组选一名同学负责一名病人的病史询问、体察法和最后总结,其他同学负责补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最后集中讨论,由各组发言,老师进行汇总分析。

242

四 考核办法

(一)理论考试: 在理论课结束时,采用闭卷笔试100分钟,占考试总评成绩的70%。

(二)见习考试:临床见习中以纪律、问诊、体查、提问等综合考核4次,计为平时成绩,占考试总评成绩的30%。

Ⅳ 教学时数

理 论 课 内 容 绪 论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损害的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头 痛 脑血管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运动障碍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癫 痫 脊髓疾病 周围神经疾病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肉疾病 考 试

合 计

合计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2 3 2

神经系统其他疾病 2 2

急性脑血管疾病 1 1

神经系统阳性症状体征及定位诊断 3

学 时 1 7

临床见习内容 神经系统体查法

学 时 3

上一篇:初三口号誓词下一篇:安全文化建设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