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税务稽查改革的思考

2024-09-04

关于深化税务稽查改革的思考(共8篇)

篇1:关于深化税务稽查改革的思考

关于深化税务稽查改革的思考

“一级稽查”体制的实施,促进了依法治税,对实现税收管理规范化、专业化,充分发挥税务稽查职能作用提供了保证,同时对解决多头进户、重复检查,减少工作阻力,改善征收管理与稽查的协调配合关系等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与“依法治税,从严治队”要求相比,还存在着监督制约相对弱化的问题,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现行税务稽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务稽查方向有待于进一步转变。我国现行税务稽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仍属于收入型稽查,而不是执法型稽查,仍处于强调以查增收或以查促收的阶段。税务稽查围绕收入任务转,大量的稽查对象是针对那些易于查出问题的有利可得、有税可补的大企业,而对那些隐蔽较深,有严重偷逃税现象的行业、企业,却有可能游离于稽查视线之外,长此以往,造成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势必恶化经济税收秩序的严重后果。

(二)税务稽查体制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税务机构分设以后,国、地税的协调和配合机制没有同步完善,许多纳税人都存在缴纳税款时划分税种不清、申报资料不全等问题,而国、地税由于各自管理、各自检查,掌握的信息不对等、政策口径不一致,又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必然造成了稽查力度、稽查重点、事实证据上的矛盾

1甚至是冲突,使纳税人无所适从,增加纳税人的负担,最终影响稽查的严肃性、权威性。

(三)税务稽查的职责、职权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规定了稽查部门的专司职责,即“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与职责相对应的,是税务稽查机构的职权,由于法律上对“检查”与“稽查”往往并列使用,而税务稽查是税务检查的一类,故对于《税收征管法》关于税务机关职权的规定,可以被认为是税务稽查机构行使职能时所享有的职权。但在具体的税务实践中,税务稽查与税收征管在职能方面存在着天然的交叉,征管机构纳税申报的日常检查、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存在重复进行、各自为政的现象,掌握的信息不对等、检查的重点不一致、适用的政策不统一等,必然影响税收征管和税务稽查的严肃性、公信力。

(四)税务稽查内部协调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稽查机构与征管机构除了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外,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但实践中,由于二者在职能划分上存在交叉,在重复检查之外,还存在着征管机构在日常检查和纳税评估中,发现被查户和被评户以往有重大问题没有按规定程序移交稽查局,而是直接查补税款,加收滞纳金。稽查机构在稽查过程中获取了重要信息,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传导和沟通机制,没有及时向征管机构传递。必然造成稽查选案难度加大、以查促管的稽查效能发挥不好等问题。

(五)税务稽查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经济成份的多元化,一部分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逃避

税收的方式十分隐蔽,手段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税务稽查人员具备较强的反偷、避税收的能力。但目前稽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结构老化,后备力量不足。有的稽查人员不会查帐,不善于逻辑分析,找不出隐蔽问题。有的稽查人员责任心不强,探索创新意识不够,方法死板,措施不力,缺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的主动性。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深化稽查改革必要性

(一)稽查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强化税收保障体系的迫切要求。“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征管模式,确定了稽查是税收执法的重点,对征管机制的良好运行起着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二)稽查体制改革是落实稽查职能,促进依法治税的客观需要。稽查职能包涵四层意思:一是监督,二是惩处,三是教育,四是促收。各职能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每一种职能的发挥,只有在稽查体制良好运作的状态下才能得以实现。依法治税,关键在“治”。

(三)稽查体制改革是优化稽查管理机制,突出专业化管理的必然要求。稽查体制的改革,必须突出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一是要有利于税收检查权的相对集中,有效避免征、查双方业务范围的交叉,避免征、查多头进点造成的重复检查,避免征、查争抢税源现象。二是要能够促使稽查注重提高执法质量、加大处罚力度。三是要有利于形成内部人员专业分工和合理流动,切实贯彻“四分离”机制,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质量。

三、深化稽查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逐步由一级稽查向集中稽查转变。逐步建立县一级稽查向地(市)一级集中稽查转变,在地(市)的全部城区、县(市)的全域集中设立稽查局进行一级稽查;市稽查局可以按照经济区划适当设立少数分支机构或派出机构,以保证有限的稽查力量充分使用。稽查局以实施稽查、办案为主并具有系统业务管理职能。这样有助于实现征管和稽查的分离,减少地方行政干预,提高执法权威。与此同时,整合我国目前的税务稽查力量,打破现行机构格局,以现有的国税、地税两套稽查机构为基础,组建独立的税务稽查局,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税务稽查局三套独立的税务执法机构,促使税务稽查职能得以充分发挥。集中稽查是优化税务稽查管理机制、突出专业化管理的必然选择,打破行政区划上的稽查执法权,有利于相对集中稽查力量,实行集约化、扁平化管理,实现稽查成本的最小化、稽查效益的最大化。

(二)探索完善分级分类稽查,实现税务稽查专业化。分级分类稽查,是指在日常稽查工作中,按照一定标准,根据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纳税规模对被查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对不同类别的纳税人确定相应级次的稽查主体,由各级稽查部门按照分级稽查、突出重点、高效稽查的原则,组织优势稽查力量对被查对象实施税务检查的一种稽查工作组织方式。实施分级分类稽查打破稽查工作的地域界限,整合稽查资源,建立起一个市、县(市、区)两级联查联动、区域联动、统一调度、协调高效的稽查体系,有利于改善税务稽查管理,提高稽查效能,增强稽查威慑力。

(三)完善法律体系,明确稽查定位、职责划分,增强执法手段。要对稽查的职能进行明确的定位,对征管与稽查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征管部门负责日常检查,稽查部门负责除日常检查以外的案件查处和专项检查。要通过完善法律体系,赋予税务稽查部门较大的执法权,当前涉税违法犯罪日益智能化、多样化、复杂化,税务稽查的执法手段明显弱化,只有赋予税务稽查机构必要侦查权力,才能使税务稽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建立完善涉税举报体系,发挥举报线索办案的作用。涉税举报是税务机关获取涉税犯罪活动线索的重要来源,是公民的民主监督与税务机关的法律监督的有机结合,是联系税务机关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许多涉税案件都是由举报线索得到了有效查处。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涉税举报对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的重要作用日益体现。涉税举报案件管理作为税务稽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税务稽查案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举报管理工作摆到突出位臵,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管理,积极宣传、引导公民通过举报提供真实的涉税线索,形成打击税收违法行为的社会合力。

(五)充实稽查力量,提升稽查人员素质。税务稽查是税务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责任大,风险大,要把懂企业财务管理、懂政策业务、责任心强的业务骨干充实到稽查队伍,确实解决当前稽查队伍人

员少、结构老化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内部人才培训,对专业对口,有培养基础的年青人通过专业培训、传帮带等形式,加快人材培养,充实稽查力量,提升稽查队伍整体素质,发挥其战斗力。

(六)加强部门协作,提升协作的层次。一是在现有体制下,加强国、地税稽查的协作,在专案稽查、专项稽查以及分级分类稽查中针对国地税共管户实施联合办案,形成一次进户,各税统查,信息共享,分别处理的联动机制。二是加强与工商、审计等部门的协作,从不同渠道获取被查对象的相关信息,有效提高稽查质量。三是加强与公安经侦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税务稽查与公安经侦各自的优势,提升办案质量与效率。

篇2:关于深化税务稽查改革的思考

实施一级稽查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强化税收保障体系的迫切要求,是落实稽查职能、促进依法治税的客观需要,是优化稽查管理机制、突出专业化管理的必然选择。我省一级稽查体制改革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实践证明,实施一级稽查体制,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稽查工作的实际需要,有利于统一

部署,整体联动,形成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的合力;有利于以查促管,依法治税,促进征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规范执法程序,统一尺度,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有利于规范执法行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但综合分析各地的试点情况来看,这项改革还存在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一是信息网络不健全,达不到科学选案的要求。二是稽查人才奇缺,无法严格按“四分离”模式运作。三是内部监督机制还不完善,对稽查工作缺乏有效监督。四是现有稽查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因此,要想通过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有效地发挥税收稽查职能作用和提高税收稽查工作质量,最终达到推进依法治税这个根本目的,还需要进一步把这项改革引向深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构建信息管理平台,为一级稽查体制提供信息支撑。随着信息技术在税收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及网络已成为实施税收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成为实施一级稽查体制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支撑。实践证明,税收信息化难以深入的根源在于税收信息的不规范、不透明、不对称,因此,必须加快构建税务信息管理平台,盘活散乱在各单位、各部门的征管信息,税务系统内部应成立数据处理中心,对内部各类征管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处理,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产品,在此基础上,实施信息集中处理,构建内部信息平台,打破信息特权,提高上下级之间、征管与稽查部门之间的税收信息共享程度。同时应强化外部相关信息采集,构建政府——税务信息交换平台,与有关单位、部门之间联网,特别应加快与国税部门联网,实现国地税信息资源共享,为一级稽查体制的正常运行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撑,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因征管信息失真导致增加选案办案难度的问题。

(二)按国家规定配备稽查队伍,严格按“四分离”程序行使职权。新的稽查体制是针对传统稽查体制缺乏监督制约、不利于廉政建设的缺点提出的,强调的是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分离,各环节是以“选案的不查案、查案的不审理、审理的不执行”为原则的相互制约的工作规程,这种体制无疑使税务稽查工作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迈进了一大步。但如果仅按“四分离”的要求设置内部机构、职能,而不按设计程序行使职权,仍然存在“越位”、“错位”的现象,那么这种改革只能是形式上的改革,而并没有发挥出一级稽查的作用,改革的效果不能体现出来,也达不到改革的目的。目前各地税务稽查的职能、内设机构是按一级稽查体制设置的,但稽查各环节工作实际没有分开,不能严格按一级稽查体制运行,达不到“四分离”的要求,有体制流于形式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事多人少,稽查人手严重缺乏。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新西兰等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稽查人员一般占整个税务机关人员的50,按我国有关规定稽查人员的配备应达到现有税务干部人数的20,因此,我们认为应考虑按国家有关规定配齐稽查人员,充实稽查队伍,以确保税务稽查工作能够严格按一级稽查体制的要求运作,真正做到“四分离”、背靠背,形成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出一级稽查体制的优势。

(三)完善内部监督,确保依法办事。实行监督制约,相互促进,是稽查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因此加快建立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也是深化一级稽查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各地税务机关内部的职能监督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稽查四个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税务系统内部上下之间的监督还没有实现经常化、制度化。因此,完善税务稽查内部机制,除了目前各地普遍已制定的错案追究责任制、一岗两责制度外,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加强稽查各个环节之间的互相监督,严格按规定和程序办事,实行监督关口前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强税务机关内部自上而下的监督,上级局各职能科室应加强对稽查工作的监督,征管科应加强“三率”考核监督,即结案率、入库率、处罚率的考核。法规科应加强对重大案件的审理,税政科要加强对各项税收政策落实到位情况的监督,计会科要针对目前国家取消稽查专户、查补税收由征管单位入户的新情况,加强对查补税收入户情况的监督,确保查补税收及时、足额到位。

(四)加强业务培训和政治学习,建设高素质的税务稽查队伍。新时期的稽查工作需要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稽查干部队伍,否则,再好的体制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各地现有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还不能完全适应一级稽查体制的要求,有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不够熟练,有的对《新征管法》、新的税收政策掌握还

不够全面、准确,有的执法程序不规范,也有极个别的干部存在不廉洁的问题等等,因此,税务稽查部门要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要求为目标,加快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税务稽查干部队伍,以适应现代稽查体制的需要。一方面要加强业务知识与业务技能的培训,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培训,着重培养稽查

篇3:关于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预算,改革,探讨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 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要求。我国推行部门预算改革以来经过数年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制约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现就如何深化预算改革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我国部门预算中存在问题

1、支出定额标准偏低, 人员经费核定不准。

根据新的政府收支分类, 部门预算中的基本支出是反映保障单位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的经费支出。由于受政府财力影响, 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 目前存在支出定额标准过低、实际支出严重超标的现象。由于事业单位, 特别是差额拨款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改革没能及时跟上, 很多不应该纳入财政预算安排的人员被纳入预算, 或从财政的专项经费中再自行安排人员经费, 造成一方面财政资金紧张, 一方面大家争吃“财政饭”的格局。

2、预算管理不能满足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需要。

一是预算编制与国库集中支付模式不相适应:一方面部门预算的编制还不可能全部细化到具体项目, 做到逐笔核定的要求, 因而单位执行预算时带有随意性;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刚性不够强, 部分单位预算调整追加比较频繁, 同时部分单位由于预算编制相对较紧, 加上极少数单位预算意识不强, 开支的随意性大, 当有关支出无法报支时, 就通过追加专项经费来弥补正常经费不足, 并形成了惯例, 使全年预算数处于变化状态, 缺乏严谨的审核依据;按照轻重缓急建立项目库, 是细化预算编制, 科学预算管理的要求, 但是目前部分单位没有建立项目库, 编制预算随意编列项目, 导致在预算执行中项目调整频繁, 也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

3、预算管理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部分单位在编制收入预算时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不同程度地存在少报、漏报和虚报现象;支出预算随意性大, 不能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 统筹安排支出项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有的单位支出控制不严, 超支浪费现象严重, 乱发奖金、补贴, 超标准购买汽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 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居高不下, 挤占了正常办公经费, 有的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转, 于是动用项目支出或专项基金报支日常公用支出, 项目支出不能做到专款专用, 违背了有关法规;另外由于种种原因, 每年部门预算出台相对较晚, 使单位在一段时间内无法依据预算合理安排单位支出, 财政部门无审核依据, 加大了预算执行的难度。

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措施

1、继续推进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进程, 切实提高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

一是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 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 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 应从单位当年实际需要出发, 结合当年财力状况, 来核定具体支出额度, 并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 专项资金应力求细化到具体项目。二是在部门预算执行环节, 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一方面应在集中支付环节强化预算执行, 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建议建立合理、规范的预算调节机制, 赋予主管单位和财政部门一定的预算高速权力, 使预算单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 可以快捷、简便、高效地调整预算。这样既能保证预算单位按预算列支, 又可以促进其预算编制水平的逐步提高。

2、按照公共财政原则, 确立财政支出预算安排的顺序和范围。

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 必须逐步退出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具体支出保证顺序是:一是保障党政机关正常运转等政权建设的经费需要;二是保障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农业等法定支出依法增长;三是保障社会保障及维护社会稳定的支出需要;四是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支出;五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支出。最后是其他必须保证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支出。因此在改革中, 应逐步以公共财政支出为导向, 在预算编制中, 逐步减少不符合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的资金支持, 以有限的财力保障财政应扶持的事项正常发展。

3、进一步完善定额标准体系, 深化基本支出预算改革。

要继续深化基本支出预算分配的定员定额改革。基本支出费用主要是用于维持机构正常运转费用开支, 在同一地区同一物价水平下, 各部门基本维持费用的标准应当是相同的, 因此建议在一个地区制定一个统一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同时加强资产预算管理, 对非经营性资产实行统筹管理, 实现共建、共享、共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逐步建立政府资产实物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在研究制定政府资产管理办法的同时, 建立政府资产分类、动态数据库。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管理系统, 将资产的运行管理与预算编制的费用核定紧密联系起来。同时, 还要制定资产使用的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4、建立预算节约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根据目前收入和预算管理体制, 收入全部纳入财政管理, 单位只能动用部门预算批复的那部分收入, 其余收入只是作为结余, 存在财政专户上, 同时单位当年预算指标结余, 除仍需实施的项目支出指标可结转下年继续使用外其余只是作为下年的收入来源, 对收入充足的单位相当于作了贡献, 部分注重自身利益的单位千方百计隐瞒收入、用完预算指标, 导致乱支滥用和套取财政资金、形成小金库的行为频频发生。应改进现有管理模式, 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激励和考核机制, 激励单位增强成本意识, 节约财政资金, 坚决杜绝违规使用收费票据隐瞒收入、利用非法票据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使厉行节约、结余预算指标成为单位的自觉行为。

5、创新预算管理机制, 完善决策机制。

要改进和规范财政与预算单位分配关系, 强化部门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责任。财政部门主动做好沟通和服务工作, 提前就年度预算安排的有关情况与部门进行沟通, 将有关改革措施出台的背景、所要达到的目标交代清楚, 使部门在编制预算时事先有所准备。各预算单位应适应预算编制时间, 提前考虑本单位下年度需承担的主要业务工作。这样既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 也有利于提高业务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部门应根据本部门职能、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年度预算框架;根据历年收入情况和对下一年度增减变动因素的测算, 逐项核定收入;应在清理本部门的资产和人员情况的基础上, 测算本部门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对于项目支出, 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的提出支出需求, 能够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对本部门的各项支出进行分类排队, 制定滚动项目计划, 并把经费需求落实到各个具体项目, 充分发挥各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中的主导作用, 真正实现自主编制预算的目标。

6、提高专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应深化项目支出预算分配的可行性论证

与绩效考评改革, 加强可行性报告和绩效考评报告对安排项目支出预算的作用。例如可以规定各申报项目支出预算必须提交由达到规定资质等级的评审机构出具的项目可行性报告。依据可行性报告、上年绩效考评成绩特别是下年度建设重点安排预算, 从而使项目支出预算更好发挥“保证重点”的功能。专项预算的编制必须贯彻统筹预算内外财力, 实行综合预算, 调整支出结构, 体现公共支出需求, 量力而行, 合理排序, 严格管理, 追踪问效等四个原则和前期准备、申报审核、组织实施、监督检查、项目库建设等措施。要从全局出发, 科学论证, 合理排序, 围绕政府中心工作, 结合当年实际财力可能, 按照轻重缓急排序, 优先安排急需和可行的项目。建立严格的专项预算审核程序, 部门的专项预算必须符合盟委行署确定的各项事业发展规划需要, 符合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向和范围, 有明确的项目目标、组织实施计划和科学合理的项目预算。

7、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绩效考评制度。

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 不断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项目申报阶段, 在部门评审的基础上, 不断扩大评审范围, 以保障项目确实必须可行;在项目执行阶段, 要对项目进程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在项目完成阶段, 项目单位要及时组织验收和总结;财政部门定期或专项考核, 并将绩效考评结果记入项目库, 作为以后年度安排立项的参考, 促使预算资金真正从“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增强专家在预算审核方面的作用。建议财政在审核各部门预算以及各部门在审核本部门下属单位预算时, 都可以临时聘请专家或中介机构对项目支出预算进行审核。在以后具备条件的时候, 还可将专家参与审核预算的做法加以制度化、规范化, 以提高预算资金安排的科学性, 减少主观随意性。

总之, 部门预算改革专业性强、涉及面广, 要实现改革目标, 不仅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还需各部门鼎力支持, 倡导为构建和谐兴安竭智尽力, 努力实现财政发展、社会进步、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李英, 关于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探讨, 会计之友2009 (10)

篇4:关于深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五环互动”教学模式虽是一种着眼于课堂进行改革的新教学模式,但我们却不能局限于课堂

我们还必须在课堂外着力,那就是要在课堂外营造一种有利于创建高效课堂的外部环境。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开展了近五年。但从我与学生家长的接触中,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种现状:许多的家长并不知道新课堂改革是咋回事;有的家长虽然了解一点,但却对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做法产生了误解。他们把教师在课堂上的精讲和课后不留多少作业看成是教师在偷懒;把学生的分组讨论学习、互教互学看成是说闲话;甚至有个别家长把课堂中小组圆桌式的坐法戏称是谈情说爱的舞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那么这种种对教学改革的不理解以至误解、尖锐的批评为何会出现呢?我认为是学校忽视了家庭、社会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教学改革中应起的作用。因此我觉得学校有必要向家庭和社会进行教学改革方面的大力宣传,让家长以及社会加入到支持鼓励学校改革的行列中来。学校可充分利用学校文化长廊、短信平台、家长学校、作家访以及定期的学校开放日等渠道向家长介绍高效课堂改革的必要性、目的、流程以及学生在教改开展后的新表现,让家长亲近学校教改,理解和支持教改。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社会与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将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的教改不能是“独打鼓,独划船”。只有加大教学改革的舆论宣传,取得家长、社会的理解支持,才能营造一种创建高效课堂的有利氛围和外部环境。

二、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是教师

高效课堂模式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许多更高的要求。教师能不能在课堂中指挥若定,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过硬的基本素质。那么,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我们如何去打造自己的独家秘笈呢?首先,我们还需让全新的教学理论系统武装自己的头脑。我们有一些教师虽然接受了新的教学观,却还是零散的、片断的、支离破碎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静下心、埋下头来仔细探究新的教改理论。只有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完全占据每一位教师的灵魂制高点,才能让教师在从制订导学案到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自觉地渗透全新的教学理念,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去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其次,我们的教师应加大对新课程教材的钻研,加大对班情、学情的了解。网上的导学案我们固然可以借鉴,但绝不能拿来就用,因为我们的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否则就只能误人子弟,不能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创建高效课堂了。再次,我们的教师切不可忘记在课堂教学后,我们有必要通过不同的途径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了解教学效果,并进行教学反思。只有通过掌握教学第一手资料和客观公正的反思,我们以后的教学才会一天天得到改善。我们熟练地运用新的教学模式的能力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我们建构高效课堂的中心是学生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也只有依靠学生才能实现。那么如何依靠学生来实现这个目标呢?那就是在高效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始终紧扣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只有学生掌握了相关科目的学习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才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更大的成功。这就要求我们在“五环互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独立自主的作用。同时我不得不提醒我们的教师始终不能忘记同传统教学观念决裂后自我身份的彻底改变,千万不能忘记:

1.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引路人。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学生还是门外汉时,引导他们打开知识圣殿这扇大门;在学生误入迷途,疑惑不解时,教师适时对他们指点迷津,授之以渔;在学生获得阶段性成功时,及时指导他们总结自己的得与失……

2.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路上的知心朋友,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永远的喝彩者。“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艰苦环境的磨砺,但更需要正能量的引导与鼓励。学生的每一微小的付出或进步,我们老师都应该毫不吝啬给予点赞。

3.教师是民主先行者。在课堂内外,教师都应在教学中提倡平等。让每一位学生完全意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位学生完全意识到在学习上任何人都没有特权,任何人都有同等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完全意识到学习不仅需要智慧,还要有团队协作精神……

篇5:关于税务稽查执法环境的若干思考

税务稽查执法环境,是指与税收稽查工作相关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作用于税收稽查执法活动的环境因素,它决定了税务稽查执法与落实税务决定的难易程度。税收稽查执法环境是税收稽查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依法稽查的运行状态和结果。全面推进依法稽查,推进税务稽查现代化,必须营造良好的税务稽查执法环境。

一、税务稽查执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外部环境来说:

1、经济环境。(一)近年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部分事业单位的改制、出让等变革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展开,这种变革对于国有资产的盘活、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以及让企事业单位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真正主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所有权,由“公”改为“私”,企业所缴纳的税收,已经和私有后的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的个人收益或者分红直接挂钩,他们对于国家税收的态度,也从“无所谓”,变成了“很计较”。这必然给税收征收管理,增加了难度;

(二)随着中国对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兑现,中国银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口径不断扩大,这使得原本竞争白热化的中国银行金融业更加步履维艰。银行金融业为了生存与发展,放松甚至放任对企业开户与资金的管理,这使得开户门槛低、多头开户、异地异城开户,成为常见现象。这造成税务稽查部门难以通过银行金融业对企业资金流向进行核查监控;

(三)我国目前虽然出台了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办法,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够严格,在经济生活中,部分企业在业务往来中大量使用现金,造成纸币“满天飞”,现金控制不住,使税务稽查部门无法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给税务稽查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

(四)大量私有企业,在建账建制方面,应建不建、能建不建,或者通过代账公司不真实记账,造成账目不能反映实际经营情况。凡此种种不正常的现象,都不利于税务稽查机关正确掌握纳税人的计税依据,极大地增加了税务稽查工作难度。

2、法治环境。

(一)缺乏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突出表现在没有一部税收基本法来统领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税务稽查执法依据存在不合理以及级次较低。目前,税务稽查部门的执法依据多是一些条例、规定、通知、办法,级次明显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务稽查的刚性,同时,国家税务总局与各地省级税务局出台的对税法的解释性文件,虽然并不是行政法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各地税务稽查部门的执法必须依据的规范,这种做法,在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确实是有积极的意义,但从税务法制规范化、现代化的角度来审视,是不科学的,未经法定程序,由行政机关根据工作便利的需要,自行解释法律规范,很难保证这些解释不会背离立法原旨,也难以保证多头解释不会相互冲突,不会造成执法混乱;

(三)某些司法部门,以及在这些部门工作的执法人员,对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研究学习不够,在执法中,对于涉税案件证据的采集、对于税收工作的特点,还非常陌生,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就会出现“众口众辞”,争论不休,案件久拖不决,使涉税违法犯罪难以受到及时打击。同时,由于司法办案人员税法知识欠缺,对由税务稽查人员检查的税源的案件,不熟悉相关法规,不懂得会计核算的要求,常以“证据不充分”而“不予立案”或者“不予追究”,致使有些涉税犯罪未受到应有的打击,涉税犯罪势头未得到有效遏制,案件越查越多,案值越来越大;

(四)现行《税收征管法》及《刑法》对保护依法征税作了不少规定,但是确保税务稽查机关强制执法与制裁的手段仍显不足。比如新《征管法》只规定了对金融单位的处罚,对由此造成的税收流失的追征没有具体规定,缺乏更进一步的有力制裁。扣押物资遭拒绝,税务机关只能请求其他部门协助。

3、文化环境。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国家,两千多年来,税收的权威性,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税收的遵从度,一直是比较好的。但是,必须看到:

(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生活在不断地发生深刻变化,随之相适应的,是人们的思想,也在积极的以及消极的方面,都发生着逐步的变化。一些人认为,只要能赚到钱,就是能人。涉税违法犯罪,不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相反,在处罚的时候,还能够得到一些人的同情;

(二)一直以来,国家都宣传,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取之于民”很透明,而如何“用之于民”,却很不透明,广大纳税人,对于国家税收是如何使用的,基本无从知晓,对于国家税收是如何使用在为纳税人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与纳税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上,广大纳税人基本没有知情权和话语权。在此情形下,一些纳税人认为国家税收,主要是用于供养各级国家机关与庞大的相关工作人员群体,也就在所难免。所以“用之于民”的不透明,给“取之于民”的税收征收管理稽查工作,都造成了相当的消极影响;

(三)社会救济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福利部门的管理缺位,是严峻的社会现实。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救济,常常还需要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的自救或者相互募捐。这造成了在有些情况下,一些人认为,税务部门放松税收的高压线,给一些纳税人以税收方面的照顾,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4、社会环境。突出的问题是:

(一)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从地方招商引资本、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税务稽查部门的工作缺乏应有的理解与支持,有的时候,还消极对待税务稽查机关的执法。

(二)新《征管法》明文规定工商、金融、海关等部门应与税务机关加强合作和配合,但由于规定不具体,在实践工作中落实的还显不够。某些部门,有的时候还不能很好地支持与配合税务稽查机关的工作。

(三)一些税务稽查部门从事稽查工作,必须寻求协助的政府部门,虽然能够给予一定的支持,但配合的力度尚显不足,时常还向税务稽查机关索要档案查询费用、办案经费、设备器材与福利等等费用,作为协助执法的“筹码”。

5、科技环境。目前我国税务系统的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信息口径不统一、网络不健全等问题,尤其是在信息采集方面,企业对于个人的分配、企业现金的流向等重要信息,还远没有纳入信息化系统,税务稽查部门无法通过信息系统查询。而就税务系统内部信息交换查询而言,尚无法完全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沟通和了解,跨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就更加难以做到。由于无法做到在一个有效的计算机信息环境里实现对信息的充分采集、存储、输出和利用,直接造成税务稽查工作中无法实现数据对数据的对话,只能是概念对概念,造成信息质量差强人意,工作效率低下。在计算机的使用上,处于事实上的手工“自动化”状态,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信息化。

(二)就税务系统内部环境来说:

1、对税务稽查在税收征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还缺乏统一认识。税务稽查,是着眼于“打击型”,还是着眼于“服务型”,在实践中一直有不同观点,而不同观点指导下,必然会有不同的税务稽查实践。“打击型”的观点认为,税务稽查应该凸现严厉打击,通过对涉税违法犯罪的严厉打击,创造公平公正的经济秩序,来体现税务稽查服务经济的根本目的。而“服务型”的观点认为,税务稽查应该以具体的纳税人为中心,以帮助扶持为重点,淡化税务稽查“利剑”的锋芒。以此来制造“宽松”的投资与经济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制约。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迫切目标的指导下,要求税务稽查部门从保护税源的角度,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采取“从宽”的做法,这使得税务稽查部门高举稽查“利剑”,却难以痛砍涉税违法犯罪的毒瘤。

3、信息化支持的不足。由于前述的信息化建设的种种不足,使得税务稽查部门还难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快捷地筛选案源,科学地整合、调配稽查资源。目前,由于信息化系统在筛选案源方面,作用有限,税务管理人员和管户之间,由于信息化系统作用有限,常常一个片管税务干部,需要管理数百户企业,就南京国税系统来说,全部税务干部为2100余人,但需要管理15.8万户企业,这必然会形成精细化管理目标和粗放型管理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4、考核模式的欠缺。目前“征、管、查”相互分离与独立的格局下,税务机关的考核部门对“三条线”的考核,做了严格的规定,明确的各自责任,提高了各自意识。但也出现了不科学的考核模式,突出的就是,一旦税务稽查部门在执法中,查出纳税人的问题,考核

部门就会直接对征管部门作扣分扣奖处理,实行责任追究。把稽查部门查出问题,机械地推导出征管不力的结论。这就造成了稽查部门执法时有顾虑,征管部门的人员也千方百计为被查对象说明、说情,站在纳税人一边应对稽查,使原本简单的案情和处罚定性变得复杂化。

5、税务稽查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总的看,税务稽查干部整体上是能够适应依法稽查要求的,但干部相互之间也有明显差距:一是部分人员责任意识差,缺乏爱岗敬业精神,长期在“铁饭碗”、“大锅饭”的机制下,工作懒懒散散,不求上进。二是部分人员适应能力差,缺乏勤奋好学、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愿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三是极少数人员法纪观念淡薄,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老好人”,不愿意得罪人。

二、营造良好的税收稽查执法环境的对策思考

营造良好的税收稽查执法环境,消除依法稽查的障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须将其放在依法治国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

1、加快立法进程,做到有法可依

一是在税制上,应结合我国国情,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优化结构。分税制要彻底,应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基础上划分财权,使事权与财权有机统一;流转税制中应扩大资源税规模,完善增值税制,增强可操作性;所得税应将内外两套税制合并,实行国民待遇;要根据新形势需要尽快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并加快“费改税”的步伐。

二是应尽快制订《税收基本法》,用以指导和统领各单行税法,并对各单行税法的税收共性问题做出统一规定,对税收法定原则、立法原则、执法原则、管理原则等做出明确界定,并赋予税务稽查机关必要的强制执行与制裁权力。

三是要完善税收法律法规的解释制度。对于税收法律法规,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立法制度的要求,按照规定程序,由规定的部门进行权威解释。以做到法律法规的解释,严扣立法原旨、规范科学。

2、强化司法监督,搞好部门配合税收涉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需要有关部门的协助与支持。作为法定责任和义务,有关部门应当尽力使用自己的权力或掌握的信息资料协助税务稽查机关依法稽查,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对于有责任、有义务配合协助税务稽查机关履行执法责任的部门和单位,必须给予严格的司法监督,对消极对待、甚至采取对立的态度的,必须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一是将税收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及其对各部门的考核体系中,对于干扰税收稽查执法的,既要承担行政责任,也要承担法律责任;二是要坚决惩治司法腐败,对于在税收上徇私枉法的司法人员予以严惩;对涉税案件该办不办,久拖不决,造成税收流失的,应追查相关人员责任;三是加大追究相关单位不配合税务稽查执法的责任,例如对对银行等部门该协助扣款不履行义务的,除由其负责赔偿流失的税收外,还应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应追究刑事责任。

3、改进征管,完善内部机制

(1)改进征管手段和征管方式。应加快各种税控机的研制、推广和运用,除税控加油机外,还应加强税控开票机、税控售货机、税控里程表、税控衡量器具等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使用。采取各种方法要求所有企业尽快实行电算化,实现企业计算机与税务机关联网。今后应该逐步实现对不能实行电算化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不予注册,以提高监控与稽查的效果。

(2)改进考核方式。不能把稽查部门的工作成果,机械地等同于征收管理部门的工作失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征、管、查”三个部门都卸下思想包袱,以做到轻装上阵,在各负其责的前提下,做好密切配合。

4、提高税收稽查执法水平

税收稽查执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源结构和征管对象的日趋复杂,实际工作中的税务稽查执法的难度还在进一步加大。这就要求税务稽查人员必须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此,就必须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一要强调“逢进必考”的原则,建立税务稽查人员的选用制度,把好入口,不符合要求的人员不能进;二要强化培训,使现有稽查队伍的执法水平尽快提高;三要开放出口,对不适合稽查执法工作的人员,要调整到其他部门和岗位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税收执法水平,使税收职能充分予以体现。

5、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针对税收征管信息采集上的不细致、不准确、难共享而导致的稽查执法信息混乱的现象,应该加快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建设,优化规范税收稽查执法工作的信息手段。要按照依法稽查的内在规律和信息采集、审核、加工、应用的内在要求,盘活散置于征管一线的大量信息流,与业务流进行有机整合,要实现各国家机关涉税信息的充分交流与共享,使稽查部门可以更科学和更有效率地选案、查案。

6、加强税法宣传

篇6:关于深化税务稽查改革的思考

李 熙

一、永兴县煤炭生产行业稽查基本情况

近年来,永兴县局在纳税评估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开展煤炭生产行业税收专项就检查,基本掌握了煤炭生产行业的涉税违法规律,有力地打击了偷逃税行为。2009年以来共对10户煤炭生产企业实施了税务稽查,查补入库增值税110.97万元,罚款7.44万元,滞纳金1.03万元。税务稽查的有效开展,一方面促进了征管部门的管理,另一方面促进了纳税人申报率和申报质量的提高,进一步规范了永兴县煤炭生产行业的税收秩序。

二、煤炭生产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利用做假帐、帐外经营等手段偷税。部分煤炭生产企业,特别是私营小煤矿,财务制度执行较差,纳入财务核算的资料往往都是经过人为筛选后产生的,会计基本上是按票核算,需要开具发票的收入纳入核算,不需开票的收入由业主进行账外核算,从而通过隐瞒销售收入进行偷税。从2009年来的稽查情况看,有7户煤炭生产企业涉及此类违法行为,偷逃增值税6.20万元。

(二)未按规定开具农副产品收购发票抵扣进项税。由于煤炭生产企业的进项抵扣项目少,为降低税负,部分煤炭生产企业就通过虚开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增大进项税,从而少缴增值税。检查中只发现有1户煤炭生产企业涉及此类违法行为,而事实上普遍存在该类问题。

(三)少计销售收入,少申报缴纳增值税。如某煤矿2009年销售收入少计609万元,少申报缴纳增值税103.53万元。

(四)转供电收入未计提销项税。带有转供电业务的煤矿普遍存在此类涉税违法行为。检查中发现一煤矿就将转供电收入17148元未计提销项税。

(五)在建工程等非应税项目耗料未作进项税金转出。检查中发现一煤矿将用于在建工程的原材料的进项税作了抵扣。按规定应用进项转出。

三、煤炭生产行业稽查的对策及建议

(一)挑选稽查对象

一是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共享网络系统,利用收集整理基础资料,做好稽查对象的初步评估,选准案件。二是建立以计算机选案为主、人工选案为辅的科学选案体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建立税务稽查选案信息系统,将煤炭生产企业的纳税申报资料输入该信息系统,从而科学地挑选税务稽查对象,从根本上避免对纳税人的重复选案。三是要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进行审查分析选案。要全面了解煤炭生产行业的基本情况及相关指标,分析变动趋势是否正常,查明异常现象和波动原因,核实是否存在漏记、隐瞒或虚记现象。采取内查外调相结合办法,在掌握基础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到纳税企业中实地调查了解情况,将理论数据与实地调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就疑点问题向纳税人询问,从而确定稽查对象。

(二)明确稽查内容

针对煤炭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核算混乱,偷逃国家税款现象较为严重的状况,应结合增值税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大稽查力度。

1.对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检查,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未取得合法、有效的扣税凭证抵扣进项税额。根据煤炭企业购进货物品种的单一性和特殊性,主要审核应缴税金——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明细账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查二者是否一致。如不一致,不得抵扣当期进项税。如一致,还要通过账面记录与装订成册的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凭证进行核对,查明二者抵扣数字是否相符。如账面记录数字大于抵扣凭证汇总数,应按照账面记录查明是否有购入的农产品取得了农产品普通发票和商业企业统一发票抵扣税款。如有这种情况,则还要查明这些发票,特别是农产品收购发票的开具是否符合规定,同时还要审核装订成册的抵扣凭证开具是否符合规定,主要审核原始发票,对发票的纸质、印刷质量、特殊标记、印刷日期、编号、填开时间以及发票中的供货单位与付款情况等进行检查或协查。

二是确定所购进货物的真实性。检查“应付账款”、“现金”明细账及相关的会计凭证,确认有无因购进货物长期挂账且从未进行结算的应付账款,以及用大额现金支付的货款,对这类问题要实际盘查货物库存,并通过询问、函证的方法确认是否存在真实的货物交易。

2.对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的检查,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外购已税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进项税额是否做了转出。通过检查“在建工程”、“应付福利费”、“其他业务支出”等明细账及相关的会计凭证,并与增值税申报表核对,查清已抵扣进项税的材料去向、用途,确认企业外购已税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是否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以及转出税额的计算是否正确。

二是存货发生非正常损失是否做了进项税额转出。通过财务会计报表说明和检查“待处理财产损益”、“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及“原材料”和“产成品”等存货类科目的贷

方及相关的会计凭证,查清企业存货有无发生非正常损失,对已发生的非正常损失是否作了进项税额转出处理,进项税额转出数额的计算是否正确。

3.对增值税销项税额的检查,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隐瞒、少计产成品数量,账外循环,销售不入账。针对这类问题,可以依据煤炭企业产品的特殊性,通过对单位产品耗用的原材料、火供品、电力和工资等进行定量趋势分析,找寻线索,对发现有疑点的,通过外调和突击检查“过磅单”、“产量日报表”、“工资计算表”,并同“库存商品”的借方进行核对,查明是否相符。如相符,仍要对库存商品进行实地盘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如不符,要查明原因。通过纳税评估等方式,调查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查明是否存在账外经营或是存在销售不记收入等问题。必要时可以通过了解购货方的信息,在对上述资料检查的同时可采用倒查的方法进行检查,即先从购货方获取销货方的销售资料,然后与销货方实际反映的销售收入进行核对,确认账簿记录的生产数量、销售数量是否真实可信。

二是审查“预收账款”、“应收账款”等往来账户,查明是否存在不记收入或是推迟收入入账时间。目前煤炭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一般情况下煤炭企业都是先收款后发货。针对这种现象,要发现此类问题,首先要从会计报表上去发现疑点,特别是对上述往来账户金额长期不变或是突然激增激减等情况,作为重点进行检查。通过审核“仓库保管账”、“库存商品明细账”的贷方,同时通过对货币资金、往来款项和“现金流量表”的核查,查明是否存在已实现的销售额不及时入账或是账外循环并未计提销项税额的现象。

三是视同销售行为,不计提销项税。通过审查“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应付福利费”、“营业外支出”明细账的借方发生额,并与“库存商品”的贷方进行核对,查明是否存在视同销售行为。如有,还要通过审核“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相关的会计凭证,确认视同销售业务是否正确计算并计提了销项税额。

四是混合销售和价外费用,不计销项税。检查“其他业务收入”核实混合销售是否只计收入不计增值税税金,是否存在应税行为和非应税行为未分别核算的情况,对计提了增值税的仍要查明税率适用是否正确;同时检查“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明细账和销售业务的会计凭证,核实价外费用是否直接冲减往来或抵顶工资,少计销项税。

(三)创新稽查方法

一是推行“延伸稽查”、“死账活查”,克服就账查账的局限。就是加强账外线索的调查力度,提高取证能力,强化企业财务真实性的审查,通过清仓查库,调验合同及各种生产、奖励责任书等现场调查和检查存款账户,异地协查等场外调查方式,把稽查的“触角”向账外延伸,力求发现企业深层次的偷、逃税问题。二是实行“关联稽查”,在稽查过程中,不局限于被查企业,要“拔出萝卜带出泥”,对业务往来单位、关联企业的有关线索和信息资料要做好采集、整理、分析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地稽查关联企业,扩大税务稽查成果。三是深化“行业稽查”,相同行业的账务处理和偷逃税行为具有很大相似性,要从同行业中选取典型企业,开展“审计式”稽查,查深查透,不留死角。同时研究总结出带有行业特点的偷税规律,制定相应的查处和防范措施。

篇7:关于对行业性税务稽查的几点思考

企业偷逃税行为往往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进行行业性专项稽查,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规范企业自觉纳税,公平同行业间的税收负担,避免多头重复检查。同时行业性税务稽查也有利于税务机关掌握全行业生产经营和税负特点,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做到稽查的有的放矢。2010年,我县地税稽查局适时组织人员开展了全县交通运输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建筑安装业等多个行业性的检查,在认真研究并掌握行业税收违法的特点和规律的前提下,精心组织,全力以赴,迎难而上,既惩处了部分涉税违法分子,又通过此次行业性专项检查发现了以往未发现的新问题,并通过实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绩显著。从我县税收行业性稽查的实践看,行业性稽查在税务稽查中的地位日趋突出,效能日渐显现,作用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利于掌握行业性违法规律,查处涉税行为。通过开展行业性稽查,从个案延伸到全行业,由点及面,可以更好地研究并掌握行业性税收违法规律和特点,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同时,可以走捷径,减少税收成本。如今年上半年在对交通运输业的行业稽查中,发现向挂靠车辆收取管理费、新上户车辆和报废车辆继续使用等应税项目不申报、少申报的问题,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以此为依据认真分析交通运输业的偷税手段,基本掌握了该类企业财务上的各种做法和关键证据所在,为实施全行业稽查指明了工作方向。

2、有利于统一行业性操作模式,公平税收负担。从理论上讲,同行业企业之间税负是相同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征管的宽严不同以及是否实施各类稽查等因素,往往造成同行业企业之间实际税负差异很大。而开展行业性稽查,实行同一行业统一稽查,统一口径,统一处罚标准,统一宽严程度,使同行业之间企业的实际税负趋于公平,促进同行业企业在同一水平线上公平竞争,有利于平衡企业负担,优化经济环境。

3、有利于发挥集中稽查优势,提高工作效率。相对于分散稽查而言,行业性稽查有集中的优势。一是在行业稽查的组织形式上,一般都是业务局长挂帅,上下合力,齐抓共管,能够及时解决稽查过程的难点问题。二是在行业性稽查的工作进程上,行业性稽查由于组织形式较为严谨,人员相对集中,时间相对保障,范围较为固定,容易快速突破,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三是在行业性稽查的检查处理上,由于同行业间生产经营流程、财务会计制度的统一性和关联性,使行业性稽查具有简单快捷的优势,既易于操作,又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4、有利于发现行业性管理问题,提高征管质量。通过行业性稽查,不仅暴露出企业带有行业共性的税收违法问题,也暴露出税务机关对各行业税收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如在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稽查中,我们发现税务机关对拆旧建新换房差价款不入帐、预售房取得的价款不申报、以银行按揭方式销售开发产品收取的价款未按规定结转收入等相关税收管理还不尽到位;在对建筑安装业的稽查中,发现税务机关对发包方提供的材料价款并入计税依据还存在管理不力、审核不细、按付款进度申报缴纳税款鉴定把关不严的问题。针对行业性税收检查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合理化的征管建议,促进了行业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提高。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税收行业性稽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行业性稽查的计划性和预见性还不强,处理结论的时间和层次还不尽合理,实施过程还缺乏探索和统一等。笔者建议:

1、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了解,掌握主动权。由税务稽查工作特点所决定的,在日常工作中,稽查部门与被查对象接触少,了解情况不多,因此在实施稽查前,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了此行业被查人的四项相关资料,即一是申报及纳税资料,看有无异常,二是发票的购买和使用情况,正常经营期间是否用票及用票数量,三是经营规模、营业面积的大小、从业人员的多少,四是经营方式、从业时间,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检查过程中针对行业共性的问题,研究检查结论的有效方法,及时果断结案,尽可能地减少税务稽查管理及稽查执法成本,以最低的稽查成本费用支出获得最佳的效果。

2、加强对稽查操作程序的统一。一是稽查内容的统一。在行业性稽查实施前可以先行试点,摸索规律,在试点基础上再确定稽查范围和内容。同时,在检查中增强超前意识,提高对一些关键证据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争取最早的时间、最好的机会实施取证。二是执法依据的统一。由于行业性稽查以分组集中稽查的方式进行,稽查任务由各检查组承担,统一政策口径尤为重要,因此,在行业性稽查实施前尽量做到先培训辅导后检查。

3、加强查帐方法的突破。帐内检查为主,突击检查为辅,多种手法并用,被查企业财务核算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经营成果,按正常的检查方法很难发现偷逃税的有关证据,在按正常检查难发现问题的前提下,突击检查可以尽可能的查获帐外记录,从而有利于在检查中取得突破口。因此稽查人员在合法运用征管法赋予权利的前提下,采用同时分组出击突击检查的方法,而突击检查虽然效果明显,但短期内不易于长期反复运用。还应以帐内检查为基础,找出破绽,发现线索,虽然被查人提供给稽查人员的会计资料大都为假帐,就帐查帐似乎毫无意义。但是,俗话说:“人过留声,鸟过留影”,被查人在对资料进行特殊处理时,虽然自以为做的天衣无缝,但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只要顺藤摸瓜,就会大有收获。

篇8:关于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思考

一、部门预算结余不断增加的原因分析

部门预算改革后, 一些地方政府预算结余逐年增加, 财政资金沉淀现象严重, 财政部门预算分配权被削弱。预算结余的不断增加, 既存在客观原因, 也存在预算编制不完善等主观原因。归结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客观原因

⒈预算本身为预测数据。由于预算是对未来支出的预测, 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不可避免会存在差异, 预算未使用部分自然而然形成预算结余。

⒉跨年度财政支出需求。由于刚性支出、跨年度项目支出 (如人员支出、政府采购支出、基建支出等) 的存在, 在下一年度收入实现之前, 财政必须留有足够的结余资金用于该部分支出需求。

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财政支出的统计范围发生变化。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前, 财政支出按对单位的拨款数列示, 单位未用完的拨款余额不反映为预算结余。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 财政支出反映单位的实际支出数, 单位未使用部分反映为预算结余。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变窄, 导致预算结余较以前年度增加。

⒋上级部门拨款较迟, 部分支出当年来不及安排。近年来, 每年的12月份财政部门会收到大量上级部门拨款, 有些拨款在12月中下旬才收到。有些拨款需要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才能拨付使用, 不能在收到上级部门款项时立即拨出, 因而当年未能拨出的上级拨款增加了预算结余。

(二) 主观原因

⒈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由于预算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 预算编制未真正实现“零基预算”, 基本上还是采用“基数加增长”的方法, 仍然是在已经发生变化了的基数上进行累加或递增, 预算安排与实际存在一定距离。在我国零基预算的执行受现行的管理水平和财力状况的制约:一是零基预算要求按成本效益分析对专项支出进行排序, 但在我国缺乏相应的人力和信息支撑, 技术水平不够。二是由于财力有限, 如果严格实施零基预算, 大部分专项可能无法得到保证, 一旦这种情况出现, 要继续推进零基预算就会面临非常大的阻力。

⒉预算的科学合理性不够。由于部门预算的编制时间一般在7-8月份, 在编制预算时, 部门往往连下一年度的大政方针和具体工作计划都难以确定, 因此预算难以细化。有些部门担心预算经费少了, 影响明年工作, 尽量多报项目, 虚增了预算支出。有些部门领导重视年度预算金额的增减变化, 一旦得知预算较上年减少, 就会想方设法要求增加预算, 至于支出项目是否科学合理则不以为然。

⒊预算约束力不够。《预算法》明确规定“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 非经法定程序, 不得改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乡、民族乡、镇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未经批准, 不得调整预算”, 这些规定显示了预算的严肃性。但由于长期以来法律观念淡薄,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监督不到位, 预算项目调整的现象较普遍。部分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项目频繁调整, 削弱了预算的严肃性。

⒋财政部门对预算的审核不够。一是由于部门预算的编制主体是政府的各个部门, 财政部门只是在部门上报预算的基础上, 根据财力状况审核确定并最终汇总形成预算。由于财政部门与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能和分工不同, 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致使财政很难掌握部门预算资金的合理程度, 客观上造成了预算审核往往以预算单位的意见为转移的局面。二是由于缺乏一套完善的预算审核标准和体系, 财政部门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 面对部门众多的预算项目, 难以逐一进行审核。三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财政对部门资金使用的监督不够。

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建议

(一) 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程序和方法

⒈增加预算编制指导环节。即由财政部门结合国家的长期发展计划对下年财政形势进行分析, 提出下年的政府预算编制总框架, 确定财政收入支出的增长幅度和重点, 下达给各部门。各部门根据财政部门的指导编制下年的部门预算, 使部门预算编制更加符合政府的宏观经济发展要求, 提高效率。同时, 部门也应具有前瞻性, 根据部门的发展目标, 早做计划, 使细化项目预算得以实现。

⒉加强预算法制观念, 提高部门预算编制水平。广泛宣传部门预算改革与推进源头治腐的关系、与健全公共财政的关系以及与改进预算和财务管理的关系, 深化预算法制观念, 提高各部门尤其是部门领导的思想认识。大力做好部门预算编制人员的培训工作, 提高其政策和业务水平, 加强计算机数据库信息在预算编制中的开发应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提高部门预算编制水平。

⒊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一是加强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建设。建立包括人员、车辆、设备、房产等在内的单位基础信息库, 并及时更新基础信息, 为合理编制预算提供数据支持。二是完善定员定额标准。定员定额标准要依据财力来进行制定, 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维持机构正常运转的资金需求。要合理划分部门单位的类档。定额项目在测算时应越细越好, 在安排下达时应粗细适度, 把支出的自主权留给部门和单位。三是规范项目预算编制。进一步对项目支出进行分类, 对不同性质的项目采取不同的审核办法。建立备选项目库和滚动项目库, 将不能纳入当年预算的项目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列入项目备选库, 作为今后预算编制的依据, 切实将部门长期计划和短期工作结合起来;推动项目支出预算的滚动管理, 用项目库管理的模式, 对项目的申报、审核、排序以及监督检查, 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专项项目资金的预算编制评价机制和追踪问效制度。

⒋借鉴国际经验推行“参与式预算”, 提高预算透明度。通过公开预算编制过程、预算审查情况、预算报告和决算报告, 让社会公众参与预算编制的全过程。将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公共项目预算安排交给公众讨论, 由公众决定, 使预算编制更加公开、民主、透明。

(二) 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力度

⒈财政部门内部要本着分权制约的原则, 设置内部监督机制, 形成预算编制与执行相分离、寓监督于预算管理全过程的运行机制, 从制度上保证内部监督的经常性、规范性, 促进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 充分发挥人大、审计、公众加大对《预算法》等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力度, 强化预算约束, 严肃查处违规事项。通过立法机关、人大代表、审计部门、社会媒体的广泛介入, 加大预算监督力度, 对政府预算进行审议、批评、修改, 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

⒉加强部门预算的约束力和严肃性。部门预算一经人大按法定程序审议通过, 就具有法定效力, 原则上是不能随意更改的。确实需要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 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纪检监督、审计监督的作用, 增强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⒊积极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 以成本效益分析为核心, 对各类支出的成本与效益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通过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 不断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项目审报阶段, 扩大财政委托评审的范围, 确保项目的科学、合理、可行。在项目执行阶段, 对项目进程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在项目完成阶段, 及时组织验收和总结。绩效考评结果记入项目库存, 作为以后年度安排立项的参考, 促进预算资金从“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

⒋建立预算执行结果与下年度预算编制相结合的机制。预算执行结果可分为三类:预算没用完的、预算基本用完但使用效率低的、严重超预算的。针对以上三类情况, 分析预算超额或超支的原因, 将合理的因素剔除后, 对不合理的预算或开支建立处罚机制, 并与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相挂钩, 如:对于预算结余大的项目可规定以后年度不再安排预算或扣减下一年度预算额等。

⒌建立激励与处罚并重的机制。对各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进行评比, 对在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中表现出色、编制质量高的部门进行表彰, 对虚报预算、预算编制质量差的部门进行通报, 以进一步提高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 使预算管理更加规范、安全、有效、公正、科学, 全面提升财政收支管理水平。

摘要:文章通过对预算结余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找出部门预算改革的弊端, 并提出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部门预算,改革,深化

参考文献

[1].祝小宁, 华燕玲.论绩效预算在我国实施的现实阻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6)

[2].李慧, 张志超.美国绩效预算的经验、困难和启示[J].华东经济管理, 2007 (10)

[3].张宇蕊, 陈纪瑜.关于我国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研究:比较与启示[J].经济经纬, 2008 (6)

[4].乔彬彬.绩效预算实施条件的中外比较及原因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07 (1)

[5].吴勋, 张晓岚.中国绩效预算改革的国际背景及策略[J].经济纵横, 2008 (8)

[6].邢天添.绩效预算改革的战略步骤设想与路径选择[J].现代财经 (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 2007 (6)

[7].白景明.如何构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J].财经论丛 (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 2005 (3)

[8].戴璐.美国绩效预算管理及其启示[J].财会月刊, 2007 (2)

[9].王雍君.国库体系重构与公共财政管理改革[J].财政研究, 2003 (4)

[10].张维平.对中国实行绩效预算管理的思考[J].当代财经, 2005 (2)

上一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下一篇:安全生产责任任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