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09-05

浅论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共6篇)

篇1:浅论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论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周雪峰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改革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语文教材的改革,即语文教材的不断翻新,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另一条改革线索就是教学手段的改革,即如何将多媒体技术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是信息技术革命给教育领域带的改革大潮所带来的。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自如应对这两股改革浪潮,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改革的宗旨,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添彩。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学改革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对象(学生)等各方面的特点,通过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探索、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共同运用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容量大,形象性和趣味性比较强,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时间,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互动空间,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媒体技术和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推进语文教学的彻底变革。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艺术再创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多媒体教学用大屏幕基本取代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省却了用粉笔书写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多屏信息的展示,信息量之大,转变速度之快,清晰度之高,更是黑板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还可以实现学生动手操作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在“做”中学,以“做”求发展,从根本上打破了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帮助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备课的方法和形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中走了出来,它更注意改变备课本身的方式,注意从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出发改变备课的方式。多媒体备课就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备课改革的一种。如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进行哪些工作,或什么时候播放什么,放在哪个环节播放,以及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使其有机结合,教师都要事先精心设计安排,全面考虑,恰当组合,以保证教学效果。特别是所采用的电教媒体,应是整体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统一结合。另外,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为了使多媒体教学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还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开拓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更加重视备课,因为只有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功,以及教师对文章的感悟、理解后表现出的一颦一笑,都将永远是教师言传身教的好材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同时完成;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以致于看上去密密麻麻,当教师讲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读而过时,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更遑论来得及做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声色俱佳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掌握现代化教学艺术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口风趣得体的语言,一手工整大方的粉笔字,一幅清晰流畅的简笔画,都将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只有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学才能相得益彰,达到优势互补。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培养的是僵化的思维定势,它桎梏着学生的创造力。而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运用,能全方位地、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多层次地引导思维发散、拓宽思维境界、引发发散性思维,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训练,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学生素质,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把现代信息技术引进中学语文课堂,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革新,只要在语文课堂中把握多媒体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就一定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当然,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得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浅谈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新构想 高玉英

1.入画——导之入境

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沁园春?长沙》里的湘江秋色;《海燕》中海燕在乌云压着的大海上搏风击浪的雄姿;《荔枝蜜》中碧海似的荔枝树,满野嗡嗡嘤嘤、忙着采蜜的蜜蜂;《荷塘月色》中清幽寂静之夜出现的流水一般的月光,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果树园》中喧噪的鸟雀、乱闯的甲虫、浓密的树叶、累累硕果、闪光的露珠、金色的彩霞、翻身农民爽朗的笑声„„这样的境界在我们的心中能不产生审美情感?

当我们欣赏《长江三峡》中长江三峡各具特色的美丽画面时,能不为作者抒发的催人奋发的宽阔胸怀而动情吗?看到《窦娥冤》中窦娥蒙冤受屈被绑赴刑场与婆婆诀别的悲壮画面,听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号,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读着《屈原》中的“雷电颂”,其间那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火一般的语言、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谁又不为之心动?玩味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的《春望》,只要深入作品的境界,谁不为诗人那种爱国、伤时、忧民、思家的真挚情感而震动心扉?„„且不说这些,即使吟诵像《一月的哀思》那样令人悲痛的诗篇,我们也能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敬爱的周总理寄以深切的悼念,从“江水沉凝,青山肃立,万木俯首,星月不移”的肃穆悲壮的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2.入情——动之以情

就是要用作品中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情感是作品的生命。“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如教材展示了《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王贵与李香香》的夫妻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一面》的战友情;歌颂了《满江红》中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报国之情,《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救国之情,《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效国之情,《与妻书》中林觉民的“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殉国之情;《革命烈士诗三首》中李大钊、恽代英等革命先烈的为谋求祖国的自由和解放的爱国之情;表达了《雷雨》(第二幕第三场》)中作者对周朴园的虚伪、凶狠、随机应变的丑恶灵魂的厌恶之情,《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对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之情,《皇帝的新装》中作者对皇帝的腐朽愚蠢、虚伪自私的讽刺之情,《纪念白求恩》中作者对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的赞扬和崇敬之情,《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作者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讴歌之情,《两棵奇树》中作者对“舍己为人受人敬,劳动人民创财富”的赞美之情,《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赤诚忠贞之情,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景仰之情,对贤臣的爱慕渴求之情,对小人的鄙视厌恶之情,等等。可以说,课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沁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3.入理——寓情于理

就是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说理。

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论文偶记》)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

如何其芳在《生活是多么广阔》中对热气腾腾的色彩斑斓的生活画面的描绘,其实是为了揭示“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又多么芬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的伟大真理;叶圣陶在《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对那位“一阔脸就变”、最终倒台的石像的刻画,旨在说明在社会生活中那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英雄”由于脱离群众,最终必然要倒台的道理;柳宗元在《黔之驴》中通过对愚蠢的驴的讽刺,其实是表达对不学无术的权势者的蔑视;郑振铎在《猫》中对猫(活泼的猫、顽皮的猫、忧郁的猫)的自省,其实是表达一种待人接物的道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阐述的哲理,是题旨所在,但它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变替“楼”作“记”为由“楼”发“论”,把画意、诗情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狭隘感情提高到“先忧后乐”,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在作者的说理中,有真诚的劝慰,有亲切的召唤,有热情的期待,一一从胸臆流出,处处拨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作者放怀“天下”的襟怀,像洞庭湖那样,开阔明朗;而“先忧后乐”的情感,又像洞庭湖水那样,激荡翻腾,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使之“豁人耳目”;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克服差生思维与缺陷 张洪芬

在前苏联当代着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主持的“教学最优化”实验中,关于差生教育的思想观点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中要求差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上,这一点,我们在长期执教过程中有较深的体会。

这里“差生”的界定依据和特征,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认识活动中,表现出基本的学习技能——读、写、算的技能存在缺陷,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掌握知识。读、写、算三大基本技能中,有两项是属于语文学习的范围。所以语文作为各学科之母,教学效果对提高差生的学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差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速度均低于同龄者,其思维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区分教材重点,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他们很容易被当作低智商者,实际上,经过反复测试,大多数差生心智绝无问题,智商平均居于中上,其中不乏IQ120以上者。差生的外在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过程非常被动,虽然他们也记笔记、做作业,但事倍而功半,学习效果很差。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其原因:差生对学习抱着消极态度,往往是由于长期受挫折而导致的“失败积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信心造成的。所以,克服差生消极学习态度的出发点,是要为差生提供和创造能够取得成功的情境与机会,使他们通过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兴趣,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而对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在有了较为端正的学习态度后,关键在于解决差生内在的原因,克服差生的思维的缺陷。实际上,差生思维的缺陷,并不是先天不足,而是与学校教育教学有关。因此,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应该放在优化教学方法和对差生进行区别教学上。

运用问题研究因素,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克服差生的“思维惰性”,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讲授《多收了五斗》一课时,由于课文的时代与今天的生活距离较远,我就注意从现实生活引入课文。如: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不愿要硬币,嫌太沉,不方便带,都愿要纸币,可旧毡帽朋友想要银元,当当响的银元,他们为什么不想要钞票?尤其是中央银行的钞票?不少学生都愣了。经过对照课文,反复讨论,终于明确是官绅的欺诈、纸币的贬值,使得农民遭受双重剥削而不得已的一种自我保护心态。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人在议论发财,谈做生意这一社会热点引入课文,提出问题:于勒发没发财?假使于勒从美洲发财回来,“我”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同学们争相发言,除了语言表达不够流畅优美外,其学习效果不亚于另一个好班,多年后,有学生还回忆起这一课,并且说从中感受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要通过教学使差生掌握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学会区分教学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是加强差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些老师往往认为,对差生只需提供一些事实、例子、图表就可以了,理论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依据主要理论倒能使差生把个别事实、概念联系或概括起来,从而洞察到其中一般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学生思维技能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时常注意要求和帮助差生逐步掌握语文学科的主要理论,使理论逐步成为学习的核心、基础和主干。在教学过程中,每到初

三、高三,我总是要留出一大段时间来系统地复习中学教材全程的语文知识,重点在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从拼音到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现代文到文言文;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从阅读欣赏到写作训练,详细地,扎实地过一遍。这样做之后,差生的成绩总要跨一大步。另外,在学期教授过程中,注意在每册课本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如每一册的语法,我均是安排在第一单元中集中学习,其它单元学习时就进行复习巩固,差生既有兴趣,又能经常练习,有较好的效果。

注重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思维的综合品质,通常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可变性和学习上的意志力,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给予差生帮助,增加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培养他们提问、思考和讨论的习惯。

过去,我们对帮助差生有一种比较传统的做法,就是在他周围安排些好的学生,以起到帮助的作用,但并没有提示如何帮助,常常成了问什么答什么。大多问的是答案,自然地给的也是答案。其实起不了帮助的作用,相反进一步加深了差生思维的懒惰性和依赖性。我发现这个问题后,采取差生与差生坐在一起,既便于老师相对集中地进行辅导,又使他们之间有一种平等竞争的感觉,反而产生一种互不服气的争胜心理。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的艺术。对差生的要求可以放低一点,作业量,答题的质量水平,完成的速度,都可以另作安排,但必须要求独立完成。甚至允许剩题、留空,但不允许抄袭。

为了强化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我在作业批改上采取了三项措施。①批改要及时;在学生作文思维兴奋点未消失前,迅速反馈作文情况,促其良好心境得到巩固。②要公正;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难免会产生“月晕心理”,即有的教师对一些作文程度较好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另眼相看,有时明明该学生应付了事,都能得个好分数。相反,一些程度不好的学生,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了他有生以来最好的文章,但是,由于教师先入为主的心理在作怪,或者拿它跟最好的作文比,结果仍然得不到他期望的分数,于是,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此对差生作文的评价一定尽可能客观公正,尽可能与他自己的前几篇作文比较,并适当对差生给予鼓励。③要多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我的学生曾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次小小的成功,有时可引发巨大的内驱力;一次不经意的表扬,有时能成为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回忆。

总之,在评改时,一定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那怕一个词语的成功运用,一句话的优美生动,都不要轻易放过。多运用表扬激励手段,以强化差生的思维独立性,努力克服其思维的懒惰性,帮助其增强自信心,最终促使其学业进步。

浅谈给学生一个快乐自主的语文课堂

金耀芬

语文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更是一门充满无限趣味的学科。它不应该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成为简单的应试训练。语文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就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一、改变观念,树立平等意识,给学生创造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教师就应该改变观念,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角色,我们可以是一个课堂的组织者,可以是一个导演,也可以是一个配角。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放松的心情、自如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对学生产生的不同感受,要多角度的理解,甚至对一些有失偏颇的问题,也应怀着宽容之心去对待。另外,教师说话态度要和蔼,声音要动听,给孩子亲切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充分地活跃起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优化课堂教学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的持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力做到以一个“趣”字贯穿课堂。

1.精心设计课文导入

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如采用插图导入、猜谜语导入、讲故事导入、简笔画导入等,而近几年随着“多媒体”的普遍运用,还可以借助多媒体采用影视导入、音乐导入等。2.精讲多读,以情带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无休止的讲解,那么整节课都将是枯燥无味的,一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只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重点词句、重点段,然后指导学生以情带读。3.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和兴趣。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

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语言,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把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例如我在“口语交际、难忘的第一次”的教学中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痛苦,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这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今天就请你们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一起分享好吗?”又如我在引导学生谈有关理想的话题时,“同学们,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的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么做,让它长叶、开花、结果呢?”

四、适当延伸课文内容,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语文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密切,课文内容往往反映了社会生活,而处于求知阶段的学生,对一切充满了好奇与热情。因此,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浅谈让生活情趣融入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基本功与语文素养怎样有机结合是本文论述的核心。在课堂上通过设置话题与情境,使学生的生活阅历、体验和理想融会到教材中去,运用反差对比、拓展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与思维的延伸。学生在生动亲切的学习活动中更深刻的理解学习内容,自觉接受文化思想的熏陶,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它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勤思、善读、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为此,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先抛砖引玉,以求指正。

一、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当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情节的冲突,提出:回忆自己第一次背起书包上学时的心情,对照课文中“我”离开百草园要去私塾的心情,说说“我”产生这样的心情的原因。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通过思考讨论后,才知道百草园虽是荒芜的,但其中的草木虫鸟却给“我”的童年生活增添了无穷趣味,让“我”痴迷,那时它就是我的乐园。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采用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读读、想想、议议,老师适时引导,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在交流讨论中相互学习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认识到了虚心生活相互学习的前提,相信自己要和尊重他人结合起来才能进步。

其次,抓住课文中的对比。教材中强烈的对比也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效率成倍提高。如《我的老师》一课中,海伦·凯勒的老师莎莉文对一个盲哑孩子的悉心呵护和认真独特的教育让学生羡慕不已。这和学生平时所见的歧视甚至欺侮残疾人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课堂上大家议论纷纷,学生们经过自我对照和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体会到人性的意义,懂得残疾人有获得他人尊重的权利,残疾人有获得和常人一样生活的权利。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应该奉献自己的爱。学生们通过学习,懂得了正直、公平和慈爱时人性中最伟大的美。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对比,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课文中对菲利普夫妇在海岛上意外发现已经落魄的于勒时的神情、语言、行为动作的描写入木三分。体味这一情景,需要学生对生活阅历进行摄取。我就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了解神情、语言、行为动作都是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分析人物要善于察言观色,并由此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很快把握了菲利普夫妇内心情感波动的脉搏:惊诧——惶恐——绝望——愤恨。此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展开想象,并进行模拟表演。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朗读训练。我利用这一文段做文章:先请个别学生读,再请其他同学评议,看看是否读出了味道。结果,学生个个投入并读得有声有色。就这样,学生在读中自然地进入角色,并在读中很好地理解了人物,进而水到渠成地把握了文章主题。这一做法不仅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高,也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和想象能力得以提高。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三、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感。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它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例如学习《陋室铭》和《信客》一文后,我在拓展环节展示了几则资料上的仿写《陋室铭》,又重温了《感动中国》的人物颁奖词,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撰写《XX铭》或者用 铭的形式或《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形式为信客写《墓志铭》或颁奖词。由于《陋室铭》一文语言多用骈句,朗朗上口,《信客》一文故事感人,感情真挚,语言用词精当典雅。故此,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感情深刻。其中有对自己的激励,对学校生活的调侃,也有对“诚信”二字的深刻体会,对坚持的再理解。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再以《卖蟹》为例。教学此文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这篇文章很感人,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请你就社会上的某种人、某种现象写一段感想。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我惊喜万分地发现:我的学生正在成长。有的学生对商人的行为发表感想——做生意应以诚信为本、老少无欺,不买伪劣假冒产品;有的学生以某些出租司机的行为发表看法:开车时,拾到乘客的钱物应归还失主,不占为己有,不拒客、不宰客;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家长只顾赚钱不注重自身修养的行为发出了内心的呼声等等。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篇2:浅论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初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

湖南省桑植县贺龙中学 李爽英

【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多媒体科技给数学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及矫正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矫正措施;数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01-0041-02

多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操作简单,具一定的交互性和可控性的特点,能够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的应用,使得教师摆脱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的呆板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新颖有趣。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舒心,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结合本人近十年来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实践,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一) 运用多媒体导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与兴趣。

创设情境,生动、巧妙的导入新课,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产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渴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完成这一过程,那就事半功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的”,我又问:“为什么造圆形的呢?”这时学生不知如何解释,我引导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看一看动物们在运动会上的表现。”播放汽车拉力赛:小猪驾驶方形轮子参赛,小兔驾驶椭圆形轮子参赛,小猴驾驶他的圆形轮子参赛。当比赛开始后,学生都放声大笑。这时,我解说道:“小猪、小兔的车子今天是怎么啦,跑起来怎么一高一低的,开得那么吃力呀!小猴最轻松,比他们开的稳当多了,而且速度也快,同学们说一说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创设的情境,给学生一种新鲜感,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由问题引起思索。激发了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 直观展示数学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对圆柱、圆锥的侧面积的推导,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初中生来说是个难点。以前的教学中,常用一张纸片或实物模型演示,一会儿是平面图形,一会儿是立体图形,教师讲得别扭,学生听得模糊,教师还要反复的演示、讲解,立体感差的同学,根本不知从何处展开思维,而多媒体技术的引进,对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一个圆柱,沿着一条母线剪开、旋转,其动态过程可反复显示,并保留圆柱的运动轨迹,然后,通过闪烁“圆柱底面圆”和“母线”,使学生注意到“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即它展开的长方形的一边,母线即长方形的另一边”的实质,从而完成“圆柱的侧面积即展开的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转化过程,这样较实物模型演示,更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 利用多媒体使枯燥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学习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可学习数学概念是一件枯燥的事。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际操作,形象演示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数学教学论文 )例:平行线的教学,可将生活中的一些有平行关系的图形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给学生一个感官上的平行概念,再用直线代替图形中互相平行的部分。这样就把简单的抽象的数学概念转换为形象的图形,既便于学生理解又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数学概念更易理解。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矫正措施

实践征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和听课,我也发现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存在着主观或客观上的一些弊病,下面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

问题一: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

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有些老师习惯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打天下”,认为传统的教学来得更直接、更实用、更省时省力,平日课堂教学难以问津多媒体技术,只有在研讨课时才忙于甚至请人代劳制作课件,这样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成了观摩课、评优课的专利,成了“花瓶式”的“点缀”,成了用多媒体技术“作秀”。

矫正措施:在信息化社会和学习化社会发展潮流中,谁能把握住多媒体技术这一“制高点“,谁就能在新世纪的教育中处于有利地位。作为身处课程改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迅速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勇于创新,积极接受挑战,努力学习多媒体软件设计和制作,把它作为教师备课、教学改革的工具,使电脑、网络、光盘等现代媒体成为像黑板、粉笔一样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恰如其分地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中,真正为教学服务。

问题二:重形式,不求实效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推广计算机的应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做了一些硬性规定,比如:参加数学优质课评比,上汇报数学课一定要使用多媒体技术。笔者在前段时间参加全市中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听课时,发现所有参赛教师都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有的老师还将课本上的插图、教学挂图,实物教具都通过扫描制成课件,与教师探讨这一问题时,大部份教师都认为“没有多媒体教学的课不够档次”,“如果不用多媒体,上评优课绝对拿不到好的名次”,真的是这样的吗?多媒体的使用要看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必须因教学内容而定。

有位教师在教学“1/2的认识”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了“1/2”的折纸动画过程。结果许多学生看了不知所措,怎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原来虽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制作出逼真的二维、三维动画,但最终投影到屏幕时,学生所能看到的只是二维动画。而折纸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三维动画过程,多媒体动画的折纸过程相对于现实的折纸过程来说太抽象了,因此导致了上述情况的发生。其实,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折纸演示。所以,并非所有的教学过程都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实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更有助于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

矫治措施:在教学中选择媒体应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许多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原则,将一些用常规手段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内容也要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排斥了如挂图、实物教具、实物投影仪等其它媒体,导致多媒体使用过多过滥。我在上《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就深有感触,我在两个班级中,用不同的方法上,最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其中在181 班上时,在讲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时,我借来了有关相关体积单位的实物,让学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亲自感受不同体积单位的大小,然后再举生活中不同物体,请学生估测它们的体积时,这时学生们都能准确说出它们的体积大小范围,同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可高了。这比将相关体积单位制成课件播放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在182 班上,我自己制作课件来上这节课,最后举生活中不同物体,请学生估测它们的体积时,就有许多学生不能较准确说出它们的体积大小。因而,多媒体课件并不是非用不可,关键是要合理运用,用到实处,体现其价值。

问题三:众“体”皆罢黜,独尊多媒体。

多媒体的应用不能走向极端化。现在一部分教师甚至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些领导认为“无多媒体不是优质课”,“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因此出现了滥用多媒体情况,先进的教学设备有时只起到了传统教学中的小黑板功能或幻灯片功能,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又使得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成为花架子。

矫正措施: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虽然多媒体有诸多的优越性,但它也不能囊括一切。像老师的板书、鼓励、爱抚,学生的学具操作、小组合作等传统手段与方法有时还是有它自身的优势,传统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及恰当的体态动作较之屏幕更具有亲和力,师生间的交流较之学生与屏幕间交流应为融洽、有感染力。另外,教师在板书、板画的同时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刺激,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得到一个短暂的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和平共处”,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多媒体不等于独媒体,应注意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的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 年第5 期

2、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99.5

3、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

篇3:对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结合起来,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挑战的难度远远大于其它科目。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源于传统教学,而高于传统教学

语文多媒体教学应以传统语文教学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创造新的教学情境,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效果。虽然这一观点很容易得到教育者的认同,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其实又不是那么简单,必须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有所加强与创新,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众所周知,全面、均衡地发展和提高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相比较而言,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比较有限,大多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如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展示音像资料,学生们可以边欣赏园林实景, 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美妙自得。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但是如果仅仅如此就认为是利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那其实与黑板教学和播放录像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仍旧没什么两样。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作一个课件,鼓励学生们进一步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学生站在大屏幕前煞有介事地介绍,受到观众的瞩目, 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二、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安排应该合理

1. 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要求设计者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很难说清楚道明白、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真实而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网络上接触过许多志同道合的语文教师制作的课件,加上我自己也经常运用课件上课,总结下来,安排教学内容多而全面、计算机技术难度高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好课件,而那些设计简而优、少而精,具有准确、简洁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的课件才能真正获得大家的青睐。

现实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普遍趋向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对复杂问题则绞尽脑汁,花样迭出,力图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可是课后现实却几无所获,稀里糊涂。有些老师甚至将传统教学中逐句分段分析课文的方式照搬到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根本未能显示多媒体教学真正的优越性。作为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必须明白,教学的过程并非肢解语文文本的过程, 而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课文的各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尤其是在分析课文结构、层层深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 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

我们一个明白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两者应相辅相成,取长补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熟悉课文文本的同时完成; 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以至于看上去密密麻麻,而当教师讲解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读而过时,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更遑论来得及做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声色俱佳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1. 教师必须加强艺术修养。作为现代语文教师,仅仅精通专业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上一堂音乐作文课,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孩子对音乐的诠释往往是浅层次的,而对于中学生,既不应该完全放纵他们的思路,也不可能要求他们完全理解音乐,与之相融。教师可以借用词曲优美动人的歌曲作品上一段简单的音乐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音乐方面的有关概念,理解音乐旋律与表达情感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然后播放一段学生耳熟能详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音乐,如钢琴曲《致爱丽丝》,使学生在初识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这样才能在给学生适当启发,降低写作难度,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更好地激发学生尝试现代教学方式的兴趣。这种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有创新意识, 更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要有素养,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避免生搬硬套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疑惑。

2. 教师应加强审美教育意识。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毋庸多言的,语文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识,但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我们还应该有所加强。比如设计《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背景,可以采用最简单的紫色系列作为背景色来衬托作者因为爸爸去世而表现出的平静与成熟。在设计背景时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相应的背景,但同时还要注意各页的背景风格反差不能太大,应尽量保持课件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总之,语文多媒体教学是专业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帮手。我们在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的同时,要勇于进取,不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才能让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学校各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多媒体教学技术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篇4: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媒体 辅助教学 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对象(学生)等各方面的特点,通过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探索、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共同运用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容量大,形象性和趣味性比较强,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时间,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互动空间,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學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艺术再创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为“苦”之者大大多于“乐”之者。致使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可以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用大屏幕基本取代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省却了用粉笔书写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多屏信息的展示,信息量之大,转变速度之快,清晰度之高,更是黑板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还可以实现学生动手操作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在“做”中学,以“做”求发展,从根本上打破了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帮助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备课的方法和形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中走了出来,它更注意改变备课本身的方式,注意从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出发改变备课的方式。多媒体备课就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备课改革的一种。如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进行哪些工作,或什么时候播放什么,放在哪个环节播放,以及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使其有机结合,教师都要事先精心设计安排,全面考虑,恰当组合,以保证教学效果。特别是所采用的电教媒体,应是整体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统一结合。另外,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为了使多媒体教学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还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开拓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更加重视备课,因为只有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功,以及教师对文章的感悟、理解后表现出的一颦一笑,都将永远是教师言传身教的好材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同时完成;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以致于看上去密密麻麻,当教师讲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读而过时,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更遑论来得及做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声色俱佳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掌握现代化教学艺术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口风趣得体的语言,一手工整大方的粉笔字,一幅清晰流畅的简笔画,都将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只有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学才能相得益彰,达到优势互补。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培养的是僵化的思维定势,它桎梏着学生的创造力。而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运用,能全方位地、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多层次地引导思维发散、拓宽思维境界、引发发散性思维,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训练,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学生素质,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把现代信息技术引进中学语文课堂,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革新,只要在语文课堂中把握多媒体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就一定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当然,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得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众所周知,现在的初中教育,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中、中考来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篇5:浅论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题: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主要内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2、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3、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

4、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形象……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多媒体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包办代替一切教学手段。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忽视其“辅助性”,使用不当,反而会有损于教学。对于多媒体,我们既要使用它,又要慎用它,要让它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为优化教学服务。

关 键 词:多媒体教学

优势

不是万能

不能包办代替

既要使用又要慎用

者:湟中国县田家寨中学:刘成花 工作单位:湟中县田家寨中学 学

科:语文 联系电话:2294079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学期教育教学论文

刘成花

我是一位普通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从教二十一年。从二000年九月开始,我开始接触使用计算机,让它服务于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从最开始的学期工作计划和总结的打印、教案的打印到试卷的打印,到现在的制作简单课件,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越来越多地发挥了出来。以我目前的水平,虽只是能自制几张幻灯片,能下载课件修改课件,但和十年前的教学相比,自觉有不少令人欣慰欣喜之处。

我所在的中学,有1500多学生,36个教学班。三年前,我们学校只有两个多媒体教室,运用多媒体上课的机率是可想而知、不言而喻的了。去年,我们学校把高三的七个教室全部改装成多媒体教室,高三教师能够多上多媒体课,更大程度上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成了可能。

近几年,片上所有的教研课、学校中的各种课堂教学竞赛课(比如上学期我们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本学期在妇女节来临之际,组织的女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在五四青年节期间,组织的第二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无一例外要运用多媒体上课,而且这一条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占一定比例。这当然是好事情,引领农村教师认识体会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是一个力求上进,不甘落后的人,所有这样的课,我总是不放过学习的机会,进入课堂听课。我在自己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参与同事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多媒体上课的许多优势,同时也发现不少问题。现将自己的肤浅认识归纳如下,与发展中的同仁共同磋商,以求共同进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如我在上《神奇的极光》一文时,通过上网,搜寻到很多极光的图片,根据课文内容“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孤状的极光弧;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关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关的极光芒”,又将这些图片分成五类,将最能与课文说明一致的图片单独呈现给学生。课堂气氛一时十分活跃,学生在看破一张张图片时,不由发出“啊啊”的惊叹声,这是传统课堂所做不到的;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通过主题曲的播放,通过影象资料,带学生进入情境;在学习《词七首》时,将李煜的词《虞美人》歌唱播放给学生听,把传通的枯燥的背改成现时的配乐歌唱,学生不但记得快,而且轻松愉快。

2、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语文教学中的作者简介,作品简介,练习中的选择题等,运用多媒体,就会节省好多时间,而且教学效果好。

3、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一节课上重点的内容可以通过压鼠标的动作,轻而易举再次全部重现,而且时间控制在自己手中。

4、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形象。例如在学习《边城》这篇小说时,光凭老师描述,学生是想象不出“吊脚楼”的样子的,但通过图片,学生就会获得直观真实的印象,水乡的村落,我们北方的中学生很难想象出来,如果教师辅以图片,学生的认识就会清晰……多媒体教学,不但使学生受益,也让教师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它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多媒体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包办代替一切教学手段。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忽视其“辅助性”,使用不当,反而会有损于教学。多媒体能够运用声像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把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特别是学生所欠缺的那些经验情境,多媒体更能收到“百闻不如一见”的良好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凡事皆有个“度”,过度则会适得其反。一些意味无穷、意境优美的文章必须是通过品味、想象才能欣赏到其美的。诗歌教学就是如此。在让学生欣赏古诗时,如果不让学生通过对诗文的反复吟读、通过联想想象去获得审美愉悦,而是硬要把诗文制成笨拙的图像或动画,那么原本让人想象无穷的诗文就是变得索然无味。不少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总是要将课文所有内容制作成图片,表面上看是让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理解”,但实际上却是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艺术形象的创造也是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画面、图像,欣赏者一目了然,那么再美的艺术形象也会如同一杯白开水一样变得全然无味。文学欣赏又具有其差异性,一切文学作品,特别是内涵特别丰富与复杂的作品的阐释与理解,必然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并且永无止境的,绝不是单一的、凝固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况且教师提供的图像还不一定能正确体现作品的内容。用一览无余的画面绝对不能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艺术再创造。因此在教学中,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后,一定要着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细嚼深品,“披文入情”。让学生亲自参与审美活动,拓展其想象、创造的空间,从而促进 其形象思维的发展。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如果在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过分依赖于课件,让课件“统治”课堂,教学手段单一,那么本应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就会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银幕的“人机对话”。学生从头至尾只能听到音箱里的声音、看见屏幕上的图像,却得不到教师生动言语的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师生间的目光交流减少了,师生心灵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淡化了。学生就不能真正地融入课堂,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变得呆板、枯燥,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简化媒体程序,把握媒体出示时机,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注重情感交流。教师要切忌只顾操作机器,让学生只见机器不见人,将充满人情味儿的师生关系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关系。“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师应深入学生,贴近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以饱满的热情、亲切的神态、充满鼓励的眼神和富有感染力的言语引导学生的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从而让学生充分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由于多媒体提供材料的方便性,不少教师便将大量的资料揉合在一个课件中,课堂上便不厌其烦将大量的资料传递给学生,这从正面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食多不化,有些东西学生还来不及反应、来不及 理解就过幕了。而且有的老师贪多求全,只要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他便不经筛选全部网罗进课堂,有时一个“作者简介”便用到了几十张图片文字资料。但教学时间毕竟有限,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大讲特讲,占用了较多的时间,一些重要的东西便来不及讲深讲透便下课了。再者,学生上这样的课,做起笔记来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状况,他们不知道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非重点,哪些内容该记,哪些内容可以不记。而一些重要的内容学生往往来不及抄下来便一闪而过,不少多媒体课堂常出现学生笔记不完整的情况,课堂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因此,要想避免这种明显违反教学要求的情况,教师制作课件时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从教材中捕捉出重点和难点,从突破重点和难点出发选择资料。对一些表面上精美但与教学重点无关的东西要坚决摒弃。从而做到在课堂上明确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理解得清楚透彻,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确实改变了以往那种“一支粉笔书中夹,一根教鞭空中划”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它在教学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多媒体,我们既要使用它,又要慎用它,要让它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为优化教学服务。总之,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时刻注意以“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宗旨,认真考虑课件的使用价值,缜密思考、科学设计,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定会开拓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资料: 顺德罗定邦中学 龚竞新《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新化县星台实验中学

篇6:浅论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自省: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不能引起每一位同学的兴趣?为什么那么精彩的文章有的同学读而不知其味?我们的语文课到底哪里不对?缺了什么?我揣摩出的答案是:缺兴趣。

一、关心学生,与学生交朋友

语文教学是爱的艺术,是一切高尚情操的载体。在语文课文的许多篇目里,到处洋溢着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文关怀。如朱自清的《背影》,英怀戚的《散步》,无不把“关爱”二字蕴涵在字里行间,所以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感知,品位领悟,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关爱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相处,学会与自然和谐并存。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厚德载物,用热心去帮助他们,用诚心去感染他们,用信息去激励他们,用爱心去赢得他们,用丰富的学知和海百川的胸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与他们交上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兴趣学习语文。

二、把导读设计的能够引起学生的足够兴趣

常言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艺术性的导语,能轻松自如地敲开新课的大门,巧妙的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反之,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起抑制作用,以至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听得昏昏欲睡。“一粒沙看世界”虽然导语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质。有经验的语文老师是从不忽视课前的导语设计。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就是这样的典范,他在教《孔乙己》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子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孔乙己这个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课文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咀嚼,深入体会,我们是可以获得解答的。”这样的导语设计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引起学生阅读需要,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促进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钻研课文,寻找答案。我在教学时间中也受益匪浅。我在教学中也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感官上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如果我们每个语文老师进入课堂之前精心设计一个哪怕只有三言两语的导入语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善于留出课堂空白,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文学作品的妙处,在于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带来的空白现象,它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学也是艺术,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像一幅意境深远的画,浓淡相宜,虚实相间,让人体味再三,欲罢不能。恰到好处的留空,可以使学生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所以,我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选准能启发学生想象的“触发点”如在教学《乡愁》诗中,首先让学生阅读词三首: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研究三首词均有一个“愁”而作,然而让学生找出每首词表达“愁”的意象有什么关系?“这样一激发,学生在欣赏中都能找到相关意象,如“烟草”、“风”表示丝丝情愁,“双溪蚱蜢舟”表示国破家亡之愁沉重而难以舟载,而“一江春水”则表示亡国之愁汹涌如春潮。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文章特色,抓住关键语句巧妙引申开来,帮助学生开启想象,调动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填充空白。

四、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心爱心专心 1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的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说过:“中小学教师如不熟悉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成功的。”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能够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灵的智慧之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设计提问时,我主要是掌握课堂提问的度,所谓“度”就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设计课堂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学生无从答起,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又会养成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正确的做法是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高不可攀,又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获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教《岳阳楼记》时,围绕教学重点,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倾注笔墨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只情?

2.作者是怎样从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转而表达“先忧后乐”的主题思想的?

3.为什么要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的思想抱负?

4.作者是怎样顺理成章地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的?这些问题提出后,我没有解释,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答,是学生在探求主题思想并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兴趣的目的,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设计让学生心动的课堂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教学语言的质量直接制约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关系着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智能的培养。而且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精心锤炼课堂语言,使教学全方位地诉诸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心为之动,情为之倾。

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不同感情,要采取不同语言。在讲述欢快、诙谐和幽默的情景时,多用轻快的语言,声音清楚而不用力,这样可使学生的听觉达到亢奋状态,调动情绪,触发思绪,增强记忆,在讲述庄重、肃穆、沉重的内容时多用节奏沉稳、语速连贯、音强而有力的慢语。如我在教《伟大的悲剧》时,就采用深沉,哀婉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朗读课文,这样学生的感情被浓烈的气氛感染,课文中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就无形中烙在学生心中,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必须采用嘲笑、讽刺、诙谐的语言,如教授《变色龙》《范进中举》适宜采用嘲笑、诙谐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就要用趣语„„总之,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随情而变,随境而迁。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像涓涓流水,应像润物的春雨,像夏日的清风„„流进学生的心里,浅近学生的记忆,吹进学生的心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效率。

以上是我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还请老师们斧正。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大胆探索,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自己与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胆创新,我们语文教学会更加辉煌。

上一篇:假期安全时刻牢记演讲稿下一篇:我是女汉纸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