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常见答题方法总结

2024-07-24

现代文阅读常见答题方法总结(共8篇)

篇1:现代文阅读常见答题方法总结

现代文阅读常见答题技巧

一、文学常识(语文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借代 ↓ 反语)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按对象: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

八、景物描写细分:景物描写 场景描写 环境描写

九、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描写

十、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感觉

十、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一、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二、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三、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五、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即文章的构建)。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核心词句,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的句子。很多段落或文章都是围绕的一些核心词句或一个意思而展开。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平时阅读时,养成边读文,边勾画核心字词句,或者根据核心词句概括)

① 不要急着去做题。做题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从题目入手,思考题目主要想记叙什么,说明什么物,议论什么等,然后进入正文作浏览,了解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

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勾画、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弄懂文意。要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

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每段内容,各段联系,思路,结构层次。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因为你是回答这篇文章的内容,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第二步,认真审问题,定向定位,有针对性阅读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问题问什么,主要要我们回答什么这是答题的诀窍。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题目核心意思),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问题里限定答题要求和内容,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某些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重点的到段、句、词找。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阅读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而有些需要结合全文,这时带问题再阅读全文。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规范、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根据答题的方法和语序,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三、现代文阅读回答问题时注意事项(六点)

答题核心词关键词:结构、内容、主旨(论点)、情感、作用、联系上下文、全文

1、回答问题要围绕“中心意思”作答,这也是归纳中心意思的意义所在。很多学生疑惑自己答的内容不少,为什么得不了分,主要原因就在没有围绕中心答题。每道答案都争取做到与中心意思有关。

2、针对文章的问题,回答时能用原文整合作答的不用自己的话答,这是一条黄金法则。因为主观阅读题考查的是学生有没有看懂文章,不是对文章的看法,原文是最接近作者写作意图的内容,用原文或者将原文词、句变化调整后作答可以避免出现错误观点。

3、联系上下文作答,答案要尽量与文章具体内容结合,这样的答案才能做到充分准确。例如题目问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仅答“承上启下”是远远不够的,答案中要概括出,承上面什么内容,启下面什么内容,为什么需要这样写等等。

4、尽量用概括,直接答题。通俗地说,文章为表现需要是“湿乎乎”的,而你的答案为明了需要则需是“干巴巴”“直截了当”的,简单地说,回答主观阅读题要直来直去,不要拐 弯抹角。如表现了……突出了……说明了……抒发了……

5、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有些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 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答,有时要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6、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四、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作用题答题的一般语言方法和格式

A、题目、句子,修辞类作用

(一)、按文章句子的结构分:标题的作用、文中句子(句首、句中、句尾)的作用、开头的作用、结尾的作用。

题目的作用:从分析关键字词、修辞、特点、内容、主旨等着手具体分析答题套用格式: 答题规律:标题风格(修辞)+标题特点+标题作用一般答题语言:点明主旨;引领全文;贯穿全文;是文眼; 题目的作用: 解题规律:标题风格+标题特点+标题作用 题目的一般作用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

1.与文章主旨的关系2.与线索的关系(有时候可能是人)3.与情节的关系(小说)

4.与环境的关系5.内容上(题目本身关涉的内容)6.手法上(有些题目有寓意或指代作用的,那就要点出表面和暗含的意思 等)7.带来的效果(对读者而言)

当然,上面那些作用并不是每个题目都需要用上的,所以不能生搬硬套贴标签。

标题的作用可能如下: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时间...)2.表达……(要具体点出)的思想感情/突出……的主旨3.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议论说明文一般适用)4.与……照应5.充当线索,贯穿全文(好像不大常用--)6.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7.效果(给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有好几种作用,关键还是要具体分析,一般作用有:第一,作为全文的线索 第二,点明主旨 第三,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第四,借物喻人,或象征手法(这一般标题是物)第五,含蓄委婉,或引起读者注意还有的标题是有多层含义,字面的和深层的。例:联系全文看,本文标题“一个美丽的错误”有什么作用?(《一个美丽的错误》2008年山东临沂)答案:文章题目新颖独特,体现反常思维,更能吸引读者阅读与探究的兴趣;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 句意+结构+内容+情感上 分析

①、文首(开头的段):一般答题语言:开篇点题(议论文,记叙文等);渲染气氛(记叙文和小说的环境描写),设置悬念、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句子:一般答题语言:有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总领下文,并为故事情节(可概括写清楚什么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③、文末句子或段的作用:一般答题语言: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或兼而有之;另外末段如果用问句结尾,不仅含蓄地点明全文主旨,升华作者的感情,还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按修辞手法的作用分:(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3)内容和情感 常用语言表现了……突(写)出了……强调了……抒发了……赞美了……表达了……增强了……

具体分析答题套用格式 : 修辞方法+修辞内容+作用+(情感)

1、比喻、拟人:形象生动;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表现)了+对象+特性+(情感)。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增强了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内容/情感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内容/情感

;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结合上下文内容和情感)

4、对比: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结合上下文内容和情感)

5、反复:答题格式强调了……加强语气(结合上下文内容和情感)

6、象征:答题格式: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让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例句:A、《怀念一种声音》中划线句: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该段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解答:用了比喻修辞,把落在小青瓦上和玻璃瓦上的雨点发出的声音比作在玉盘里乱跳的珠玑和琴声中的高音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雨点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的美妙感受。B、《幸福是什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

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

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赏析】这些句子引用了多句经典诗句,不仅诠释了幸福的含义,还展示了考生的阅读广度,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抓住一个或几个词语或短语,或者修辞,如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来理解。字词(修辞)分析+ 句意的理解 + 内容 + 主旨(情感)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和意义揭示出来,在文章中的作用,再疏通句子;还可联系修辞手法来谈理解(但这里一定要联系内容和情感)。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或许、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不能把。。表现出来。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分析:字面义+语境义+去除后的语境义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抓住几个核心词概括

找关键句浓缩

记叙文段意: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B、文体问题类

(一)记叙文常见答题及技巧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文章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文章内容(中心)?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内容+ 情感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3、记叙线索及作用? 人事线索 + 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 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6、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7、修辞方法及作用

××修辞+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内容+情感。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8、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9、记叙文中议论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0、记叙文中抒情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1、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描写+内容+作用+情感 不能泛泛而谈,要联系该描写的特点 + 上下文针对内容和表达情感来表述。如: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语言: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背景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心情⑤突出,深化主题。人物描写: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突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例:加横线的句子:“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着,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 选文中加横线部分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答案:这里运用了景物(环境)描写,动静结合,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淡的气氛,烘托“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写人记事类作文写作指导

写人必须从具体的事情之中写人,写事也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写事。人因事而鲜活,事因人而彰显。人事相因,互为依托。因此,要想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就必须记述人物的二三事;而要写出事情的曲折波澜,也必须把握好人物的思想性格。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作为有着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各种属性的人那就更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了。

一、什么是人物的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因而个性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同一种思想品质,在表现形式上也总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不会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作文中描写人物的时候,应该着重表现人物的这种个性特征,这样才会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才会感染读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或肖像或动作或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

二、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

1.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等勾勒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注意语言和行动描写必须切合人物身份,符合人物的年龄与地位,做到“言如其人”,“行如其人”。第二,要注意语言、行动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就会有怎样的言行。要写出个性,必须抓住有代表性的言行进行描写。第三,要注意言行往往是相关联的,有怎样的言,就有怎样的行。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要协调一致,共同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写好肖像,以形传神。写肖像,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先生就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的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怎样才能画好人物的眼睛呢?

一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人物的经历、遭遇、处境和人物的内心变化。鲁迅的《祝福》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借以表现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的变化。

二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人物的年龄、个性和不同的情绪。人物的年龄、性格、情绪不同,他们的眼神和目光也会不同。比如孩子的眼睛可以是“明澄得像水晶一样“,而老人的眼睛则应当留下生活刻下的印记,或是饱经沧桑,或是沉静平和慈详,或睿智深邃。刚强自信的人会拥有熠熠生辉的双眸,而脆弱自卑的人眼光是躲躲闪闪游离不定。眼睛可写满渴望写满期待,希望工程的代表宣传画——魏明娟的大眼睛;眼睛可写满兴奋写满激动,成功者噙着泪花的眼睛;眼睛也可写满绝望,吸毒者无神的眼睛;写满忧郁感伤,刚强自信的人会拥有熠熠生辉的双眸,而脆弱自卑的人眼光是躲躲闪闪游离不定。总之,只有写出人物的鲜明的个性特征,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似想,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她)是谁?再比如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提一柄九齿钉耙------你道他(她)又是谁?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猪八戒!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一猜就中呢?关键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则不然。许多同学认为要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八戒丑陋的外形下带着他的憨态,憨态的骨子里刻着“馋”、“懒”,也刻着“情”、“义”,恐怕这就是他立体生动的原因。这样看来,要真正把握人物的整体风貌,光写外貌是不行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现人物。我们还是以猪八戒为例。虽然孙大圣的勇猛和机智夺走了读者许多的视线,但这不妨碍我们喜爱猪八戒。当然,他并不美,与孙悟空的小巧机灵一比,他愈发显得笨拙;他的武艺不错,但在金箍棒的威力下,他绝不敢逞强(高老庄的一场厮杀除外);他的心眼似乎也不能说很好,在沙和尚的老实忠厚面前,他的懒惰与自私是藏也藏不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缺点多多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人间的烟火味,一种属于凡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这些特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作者就用多个事例来具体地描绘给我们看。因此,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猪八戒:在高老庄,变身为壮汉的他食量大如牛,一人可抵好几个庄稼汉,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勤劳的好农民吗?奉师命去寻找食物,他美滋滋地吃 6

了一顿大西瓜,然后懒洋洋地睡了一个好觉,这样一个八戒,怎能逃脱“馋”和“懒”的评语!孙猴子被赶回了老家,八戒不也是依依不舍?大师兄不在的日子里,师傅有难,他不也是奋不顾身与妖魔斗得天昏地暗?这样一个八戒,不也是有情有义?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他在三位菩萨变化而成的美女面前,丑态百出,这不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好色之徒?--------就是通过众多的事例,从多个方面,写出了一个世俗的、有着人间男子的大多数优缺点的八戒。2.通过细节表现人物个性

作文必须重视细节,如果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的文章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人物便会因此而生动立体。如我前面所举的严监生因两根灯芯不肯闭眼的例子。下面还是谈一下我们熟悉的猪八戒。当调皮的孙悟空抖出他私设“小金库”的隐私时,他嘴里嘀嘀咕咕地发着无意义的牢骚,一边很不情愿地从大耳朵中掏出几钱银子来,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们无法忽视,无法不发出会心的微笑。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绘,或是对事物发展中某一细微事实(事态)的形象描写。细节描写可以分为动作性细节描写、语言性细节描写、肖像性细节描写等。

如何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首先得选择好细节。细节叙写要力求生动、细致、传神。细节描写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习惯、心理、服饰、行身立事的方法等方面来表现。同学们特别要注意这些看起来好像不影响叙事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使得文章生动自然并且有深度,内容也会很充实。而同学们写叙事记人的文章最大缺点就是容易把文章写得流水账一样:“今天我晚了一点起床,把单车骑得飞快去上学,突然„砰‟的一声——胎爆了,只好去补胎,迟到了,被老师罚跑了两圈,今天真倒霉!”,根本没有什么细节,甚至连最基本的详略都没有。写人物忌空洞地叙说,否则,写出来的人必然是苍白的,干瘪的。描写人物须“当如镜中取影,妍媸好丑令观者自知”,要让人物自己说话,自己行动,“个个活跳”,而不是作者下评语,加论断。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的主要问题是细节选择不当,不能表现人物个性的本质方面;细节描写不生动传神,甚至给人虚假的感觉。

3.写好环境,以景写人

因为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个性的意义。我们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用环境,可以用环境与人物的行动肖像互相烘托,比如写一个热闹的聚会和朋友兴高才烈的言行及笑脸;同样,也可以用环境与人物的行动肖像进行对比烘托,同样是写一个热闹的聚会,你也可写发现为聚会不停忙碌的母亲白发又多几根。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人物可以直接写他的言行举止,有时直接写人物言行举止表达不出他的精神,也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用的也是侧面描写这个方法。

三、如何选材

刻画人物往往需要选取两三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选材时,就要选用几件事或者表现一个人某一方面的个性特点和本质,或者从不同侧面来表现人物的几个方面的个性品质和特点。通过二三事表现人物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必须通过精彩的片断来表现,而不要将二三事叙述得完整具体,使行文冗长平淡。要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二三事。如果表现的角度一致,事实上成了材料的堆砌。选材时要把握好二三事之间的外在和内在逻辑联系,使文章眉目清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小结

一、什么是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 1.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等勾勒人物形象。写好肖像,以形传神2.通过细节表现人物个性。什么是细节描写。如何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3.写好环境,以景写人。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如何选材。选取两三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写作指导 :

(一)领会什么是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现实生活中各种事件要发展,就会受到别的事物的制约和影响,以致产生许多反复、曲折。这反映在叙事性文章中也必然不是平推直进一帆风顺的。而且写文章必然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经常要因时因事因景而起伏跌宕。这变化的思想感情又必然使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变化。所以,叙事性文章的波澜,可以有多种创造途 7

径,但概而言之,不外乎两方面:一是事件本身的曲折产生波澜,一是巧用表达技法兴起的波澜。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二)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文章为什么要曲折有波澜呢?这是因为现实生活本身所决定的。文章不是主观臆断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折射。而现实生活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既然如此,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章就绝不可能是平铺直叙的,而必须是曲折变化的。

(三)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悬念法。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而产生的一种迫切的心理需求。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设置悬念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但设置的悬念一定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要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服务,不符合实际的卖关节,弄玄虚,搞得满纸疑团,只能使人生厌而罢读,其效果将是适得其反的。延宕法。写事记叙文,写一篇情节完整的故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构成,用“延宕法”展开情节,可以延缓情节的发展过程,使高潮的出现产生更为强大的吸引力,也可以勾起读者关注情节结局的急切心情,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使用延宕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写急事到来之前,先渲染 “急”的气势,然后用缓笔进行延宕,从而使重点或急事更加突出。另一种延宕是缓笔穿插于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为事件的发展造成或增强某种气氛,使情节在不断起伏回荡中达到高潮。情节的紧张性主要表现在危机酝酿、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有经验的作者从不匆忙地把潜在的危机很快地推向爆发,而是从容地有节奏地引入有助于矛盾逐步激化和危机渐趋明朗的矛盾因素,有效地控制情节发展的过程,使之一步步由弛而张,慢慢抓住读者的心灵。

巧合法。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

误会法。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逆转法。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总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一开始,由于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往往会形成一种错觉,造成一时的误会。后来经过深入细致的了解,误会就会消除,原来的错觉就会得到纠正,如果把这一认识过程较为完整地写下来,就形成了文章地波澜。抑扬法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虚实法。正面直接地写叫实写,侧面间接地写叫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相错法。“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就是说写文章要相错成文,才能力避平板、单调。在记叙时,时而顺序,指明事件发展方向;时而插叙,交代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关系,使文章有进有退,有起有落,有逆有转,变幻多姿,活泼有致。

张弛法。“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叙述故事情节,如果有张有弛,就不致显得急促或平淡无奇。

离合法。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在处理场面和情节的过程中,不必处处死扣主旨,而应采取“若即若离”的方式灵活安排,掀起文章波澜,避免单调呆板。

蓄放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在组织篇章的过程中,有意将文章的主旨或感情潜藏起来,积情蓄势,就像水库蓄水一样;行文到适当的时候,积蓄到一定程度,突然间将隐含于文中的主旨或感情爆发出来,如水库之开闸放水。记叙文要在“尺水”中“兴波”,方法当然不止以上几种,而且一篇文章中往往也不止用到一种方法。但是我们既要避免平铺直叙,又不能故弄玄虚,否则,过犹不及,甚至会弄巧成拙。

篇2:现代文阅读常见答题方法总结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二)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或文章主旨情感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

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 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或作者为什么花很多笔墨写„„?(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答题模式:结构方面 1.文首:①开篇点题或提供介绍背景②照应题目③总领全文④渲染气氛或奠定情感基调⑤埋下伏笔或设置悬念⑥为下文作铺垫。2.文中:①承上启下②总领下文③总结上文④呼应前文。3.文末:①点明中心或画龙点睛或卒章显志②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③照应总结,结构严谨④言有尽而意无穷或言尽旨远,意蕴隽永。

内容方面:或从情感角度写,或从归结局部段落内容写,或从表达主旨角度写)

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答:(内容)此段细致描写父亲打我的情形,(结构)(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文章材料的题型

提问方式:文章写„„的目的或用意是什么?(一条原则:材料服务于中心)答题方法:①概括材料说明的内容②点明此材料怎么突出了主题(重点是关联主旨,有时也可答结构作用。)

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文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例2:《在山阴道上》第3题

四、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技巧+表意内容+效果(或表达情感的作用)(1)修辞类(结合书本相关表格来理解)

①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②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④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⑤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⑥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⑦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⑧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⑨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⑩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⑾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2)技巧类(结合相关表格和阅读复习资料来理解)

①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 ②描写方式: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③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④人称方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⑤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①奠定感情基调或渲染气氛②推动情节③烘托心理、情感或人物形象④象征社会环境⑤表现主题。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①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②使文章内涵丰富③蓄势或波澜④富有哲理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五.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找准范围,划分内容层次,第二步标出相关信息并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解题思路: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例《雪野里的精灵》第1题 六.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结合诗歌鉴赏形象类题目理解)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有的需要答出塑造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都体现了“女主人”对农民的鄙视。

七、有关文章标题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说说文章标题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标题?

答题角度:①表明写作对象②线索作用③流露情感④提引内容或总领全文⑤表现主题的作用⑥吸引读者

例如:《在山阴道上》《泥泞》《陶渊明:归去来兮》等

八、有关句子含义的理解

提问方式:如何理解“„„”这句话?或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等

答题方法:①突破关键词并注意关键词的修饰语或限制语②还原语境,关联上下文③从主旨情感角度理解

例如:2007年高考题《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第2题,《湿湿的想念》第3题,《泥泞》第2题

九、有关小说阅读理解

关注人物相关描写,关注人物情绪性或感受性词语,关注情节的发展,关注小说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关注标题、结尾。

十、补充注意事项:答题的常规性原则:

1、所有题目的回答都有一个前提:读懂文章,审清题干

2.不要轻易与主旨情感(中心句)分离,要对段落中的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有高度的敏感。

3.善于将题干放归原文,锁定范围,上下推求;善于对“因此”“这一切”“但是”等关键词语仔细琢磨。

4.要求找原文的必须找原文;要求自己归纳的,尽量用原文词语做自己语言的关键词,但必须加以改换、整合。5.题干中有“哪些”“各种”等,分条列出,不要杂乱。

篇3: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下面, 本人结合近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介绍几种实用的答题技巧。

一、紧盯原文, 搜索答案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大部分题目以选文的词、句、段、篇为命题点, 要求考生充分利用原文词句写出正确答案。而考生答题时, 往往不是以文章词句为基础筛选作者的观点, 而是写出通常自己认为的正确观点, 因此失分的不在少数。

因此, 考生必须有较强的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 练就从原文中把答案“抠”出来的本领。

二、全面把握, 准确概括

有了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 就给准确回答问题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 但有的同学把依据原文作答片面的理解为“照抄原文”。一旦遇到考查“概括能力”的题目, 他们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

三、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 (白描、渲染、映衬、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和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比拟、双关、排比、对偶) 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时, 要确认作者使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阐述这种手法的表达作用。

例如, 高考《青菜》中的一段:

(1) 你紧紧依靠土地, 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 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 这谦卑绝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 而是与生俱来, 并随着成长而逐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 (2) 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 笑嘻嘻地摘下灯笼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 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 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 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请回答:这段文字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这段文字可分两层:第一层主要写“青菜”谦卑的特点;第二层写“狗尾巴草”、“黄瓜”的骄矜和孩子们对待“狗尾巴草”、“灯笼草”、“黄瓜”与“青菜”的不同态度。作者着眼于内容上的对比关系, 我们可以据此确认这段文字采用了“对比手法”。解答对比手法题时, 要写清对比对象、内容和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1) 对比手法。 (2) “紧紧依靠大地”的青菜与“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构成对比, 突出青菜的谦逊、朴素。 (3) 孩子们“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与在青菜地里总是“小心翼翼”构成对比, 写孩子们对青菜的爱怜, 突出作者对“青菜”的赞美之情。

四、根据分值, 分点作答

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 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而言, 4分的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 6分的题答案至少应有三个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 (1) 和 (2) 之类的序号, 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 考生应根据题干要求、文章内容并结合赋分值写出答案要点。

例如, 2004年高考广东卷的《说树》中的一段:

(1) 人们到树下纳凉, 摆小摊, 四川的黄桶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 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如果没有了古柳, 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 (2) 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 而冬天的树, 赤裸着身躯, 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 那纯是线结构之美, 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醉于人间的丰腴, 不爱看冬天的树, 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 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 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 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请回答: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4分)

本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两层, 而与“冬天的树”相关的内容在第二层。它由两个长句构成, 第一句讲“冬天的树”线结构的抽象美, 第二句讲“冬天的树”的强劲的筋骨美。结合题目的分值4分, 可分两点作答。

参考答案: (1) 第一点:冬天的树有一种线结构的美, 进入了抽象美的范畴。 (2分) (2) 第二点:冬天的树充满强劲的筋骨之美, 是树之精灵, 人之精灵。 (2分)

篇4: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

一、记叙文常见题型及解答

1.概括主要内容。

阅读材料后,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回答清楚“谁,做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分析标题含义。

文章的标题常常概括主要内容或揭示中心,分析标题含义的方法是“运用……修辞手法,作用是……,写了……内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如《失根的兰花》第16题:全文没有直接写兰花,作者为什么还要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目?答案: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游子离开祖国的痛苦,抒发了远离故乡游子的思家念国之情。

3.赏析文章语言。有的题目指定赏析某句话,句子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有的题目则由考生自由选择语句进行赏析。考生应考虑选择运用修辞手法并且容易理解的语句,这样才便于赏析。这种题型可套用以下方法,既方便又准确:“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作用是……,写了……内容,表达……思想感情”。《失根的兰花》第15题:第⑥自然段“而今这童年的色彩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这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正确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刻骨铭心的记忆。

4.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首先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句子在文章开头作用是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在文章中间作用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在文章结尾作用是照应开头(题目),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方法是:先确定句子的作用,再联系内容或主旨作分析。

5.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先在材料中找到题目指定的句子,然后往前找、往后找,答案往往就在这句话的前面或后面。有时答案的跨度比较大,涉及后面几段内容,但答案往往处于明显位置,一般是段首句。答题时,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答案内容。

6.谈感想、启示、体会。

这道题目一般是记叙文、议论文阅读的最后一题。答题时先归纳文章中心,然后联系自己的经历、感悟来谈感想、启示、体会,一定要围绕文章中心,考生不能只凭个人经历、感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可能偏离文章主题,答非所问。

二、说明文常见题型及解答

1.给词语下定义。

先从材料中找出说明这个词本质特征的语句,然后用下面的方法答题:“……是……”。如《星系爆炸之王》第19题: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给“星系爆炸之王”下一个定义。答案:星系爆炸之王是一颗距离地球2.4亿光年,体积是太阳的150倍,爆炸后的峰值亮度超过500亿颗太阳发出的光线的亮度的超新星。

2.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方法:使用……说明方法,作用是……,说明(介绍)对象的……特点。如《节约,有奇招》第22题: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说说它们各有什么表达作用?答案:使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两种说明方法准确具体直观地说明了利用地热良好的节能效果,使读者易于理解。

3.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不能只凭材料中出现的时间、空间词语就下结论,必须根据材料的内容来确定。按时间的先后介绍,应是时间顺序;按方位的变化介绍,应是空间顺序;说明原因、结构作用、生活习性,应是逻辑顺序。如果排除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肯定就是逻辑顺序了。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先判断文章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常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

4.体会说明语言准确的特点。

体现说明语言准确的语言常有:大约、大概、少数、主要、只有、……的(地)、数字等。答题方法:这个词起……作用,说明(介绍)对象的……特点,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注意:“大约”“大概”表示推测、猜测,“……的(地)”起修饰限制的作用,数字起准确的作用。

三、议论文常见题型及解答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一看标题,二看开头。有的议论文开头第一段就直接点明中心论点,有的第一段先举例子,第二段才点明中心论点。三看结尾,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常常对全文论述的内容加以归纳,揭示中心。

2.指出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查找论证方法,按照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顺序逐一进行筛选,就能快速找到正确答案。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①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②道理论证: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③比喻论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论点;④对比论证:通过对比,鲜明地论证了……的论点。

中考现代文虽然题目千变万化,但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在课本中学过的。考生平时要打好坚实的基础,熟记各类知识点,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见到试题后才能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以不变应万变,准确答题。

篇5:现代文阅读常见答题方法总结

18.文章题为“青瓦情思”,但第一段却从细雨写起,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考查要点:考查对文章结构与内容的把握。(共4分

规范答案:①由细雨写起,引出“瓦房”、“瓦垄”,进而引出下文对“青瓦”的描写及作者对“青瓦”的情思(1分,显得含蓄而自然。(1分

②(运用叠词、比喻等手法,为全文营造出优美迷人、绵延悠长的意境和情调,紧扣文章标题。(2分

答案分析:第一点是结构上的作用。要点有两个:A.引出下文内容;B.含蓄、委婉、自然。具体表述形式可灵活,如,由细雨含蓄而自然地引出“瓦房”、“瓦垄”和对“青瓦”的描写以及“青瓦”的赞美。但是,如果只答“A.引出下文内容;B.含蓄、委婉、自然”,而不结合文章内容只能得到一半的分数,甚至是

更少。

第二点是内容上的作用。要点也有两个:A.写出了什么意境,或营造了什么氛围(因为文段是写景的;B.与标题照应。具体表述形式也可灵活,但必须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题型总结: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包括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不是开门见山,不是单刀直入,而是在开头通过对本文主要表现的事物之外的他物的描写,来委婉地、曲折地表现。如果命题是问这样写的作用,我们可从以上两个方面作答。

题型拓展:(1、如果开头不是通过它物写景,而出现与上述类型相反的情况,如,“青瓦啊,令人难忘的青瓦啊!”这样直抒胸臆的开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①内容上: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青瓦的强烈的思想感情,给全文定下了浓重的抒情基调。②结构上:点题(或照应题目,③结构上:引出了下文对青瓦的描写。提醒注意:凡事不可犯经验主义,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9.阅读全文,概括作者“读”出了青瓦的哪些内涵。(6分 考查要点:考查对语段信息的筛选和归纳。(共6分 规范答案: ①青瓦历史悠久,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②青瓦雅俗共赏,贵贱咸宜(或宠辱不惊,朴素无华;③青瓦忠于职责,平凡而谦逊;④青瓦历久弥坚,坚韧有力。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答案分析:主要抓住反映“物”最本质的字、词,进行概括总结。而这些字词主要存在于抒情议论性的段落,或夹叙夹议的段落。阅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表现青瓦品质的文段主要是第五、第六段。那么,就可以在五、六两段筛选概括信息了。

20.怎样理解文章第11段“历久弥坚、给人

启迪的青瓦啊,你已然成为我心中的一道风景、一座丰碑!”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6分考查要点: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规范答案:含义:青瓦的内蕴给我精神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陶冶;(2分 作用:①呼应标题,卒章显志,表达作者对青瓦的情思;(2分

②由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直接抒发作者对青瓦的赞美和崇敬之情。(2分 答案分析:(1关于含义: 所谓含义,就是字面所包含的意思。考查这类题,一般是要求把形象的、含蓄的、意味隽永的、一语双关的等等词句,用直白的、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

句子常常是比喻句、拟人句、象征句、双关句等,句子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

(2关于作用: 第①点是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一是呼应

标题(有的文章还照应开头,一是卒章显志(有的文章在前文已经显了志,即上文已经有抒情议论性的显示中心的句子,那么,最后再用表达中心的句子就不是卒章显志了,而是强化主旨或升华主旨了。具体显什么志,还得答出来,比如这篇文章可答作:表达作者对青瓦的情思,表达作者对青瓦赞美,表达作者对青瓦崇敬等等。

第②点是所用表达人称或说是所用语气的作用,这样的题一般考查的是由第三人称转换成第二人称的好处或作用,要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上的:常用“人格化”“生动形象”“拉近距离”“更强烈地表现”“便于表现”等词语来表达组织语言,二是思想上的、情感上的,常用“表达了……的情感”等词语来组织语言。题型拓展:如果针对本文最后一段,直接问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那么,作答时要答三个方面:内容方面;艺术手法方面(包括人称转换;结构方面。也就是说答案包括了含义和作用。

21. 请简要赏析第六段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至 少两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 分)考查要点: 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 赏析。规范答案:① A.运用排比手法,B.“铺 在„„” “铺在„„” “铺在„„”,C.表现青 瓦忠于职守的品质,语势强烈,富有感染力; ② A.运用比喻手法,B.把青瓦比喻成名流、大师、伟人、大腕,C.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青瓦 谦逊而朴素的人格; ③A.运用拟人手法,B.“骄奢” “自诩” “变 节“负心” “忠于职守”等词 C.,使得青瓦具 有了人的品格,表达了对青瓦高贵人格的由衷 赞美; ④A.运用联想,B.由物及人,C.赞美了具有 青瓦品格的平凡而谦逊的人,升华了对青瓦的 认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每个 要点 3 分)6 答案分析:(1)其答题模式是:A.运用了……手法(技 巧)B.表达了……(内容:文中具体词语),C.有……效果。具体表述形式也可灵活,如第① 点的

篇6: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概括:(全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情节)人物,事件

概括文章的主题:考点在归纳,从标题,关键句(开头结尾、议论抒情、反复出现、人物语言),分层三个方面概括。格式为“本文记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特点、品质、精神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启迪我们什么”。

小说的主旨:通过一键…事,讽刺了…现象,呼吁人们应该…

人物形象:常考描写手法。(1)人物描写五种方法——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共同格式:“反映人物怎样的思想与性格,揭示怎样的精神品质。” 外貌多出“交代人物怎样的身份地位、怎样的处境”,语言动作多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心理多出“交代怎样的心理状态”。

结合具体语境,五种方法可能还会涉及“揭示文章怎样的主题”。(2)侧面描写,渲染怎样的气氛,烘托怎样的人物形象。

(3)就事论人,通过事件看人物形象。格式“….,从XXX看出。” 概括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词语

二字词语宽容忠诚真诚诚实谨慎无私正直慷慨勤奋刻苦专心公正严明俭朴节约体贴厚道老练仁慈和善忍耐团结勇敢开朗大方感恩乐观热情善良自尊自爱果断镇静朴素憨厚淳朴诚恳谦虚虚心果断活泼机智坚强顽强天真有志气有远见有耐心有主见懂得感恩

四字词语热心助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舍己为人平易近人见义勇为实事求是善解人意聪明好学心灵手巧足智多谋博学多才积极进取正义正直和蔼可亲爱憎分明坚强不屈持之以恒意志坚定锲而不舍自强不息风趣幽默正直无私成熟稳重心胸宽广沉着冷静 贬义词害羞、圆滑狡猾虚伪自私任性骄傲贪婪愚蠢奸诈、傲慢, 自高自大,自命不凡, 刚愎自用,清高,冷淡,沉默寡言,悲观, 多愁善感、脾气暴躁, 急躁, 没有耐心, 莽撞, 鲁莽, 草率, 冒失, 怯弱

环境描写:

(1)作用:1.交待时间,地点

2.渲染了…的环境

3.烘托了人物…的形象(心情)

4.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手法:多种感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修辞手法、写景顺序、时空变化。

词句分析:考点在关键词与手法。(1)加点词:(原义)+引申义、语境义+手法+主要内容、主题思想;(2)关键句:关键词(没有加点的加点词)解释+句子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表现手法:(1)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象征、夸张讽刺、悬念、抑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2)叙议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正面与侧面、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卒章显志、一语双关、以小见大;(3)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对偶(对仗)、排比、引用、设问、反问、互文、顶针。

句段作用:

开头段:奠定感情基调;引出下文,为下文什么内容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间段:承上启下。过渡句段的作用:承接…上文,开启…下文,使文章衔接自然,内容连贯。

结尾段: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升化主旨,揭示了什么中心,前后照应,引起读者深思。

线索:考点在记叙顺序和多条线索。

(1)顺叙(行文流畅,使读者容易理解)

(2)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3)插叙(补充XX情节、丰富内容(人物形象)、突出XX主题、增强渲染力)。(4)多条线索、多重线索《爸爸的花儿落了》(充实文章内容,使情节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线索的作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结构更紧凑

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交流和抒情),第三人称(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标题:考点在作用。(内容、主题、修辞、手法、要素、线索)

炼字:(本意,文中意,情感)叠词:1.突出强调了什么内容

2.增加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拟声词:生动形象,形象逼真

表达技巧:

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作用 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

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篇7:现代文阅读常见答题方法总结

首先是散文的阅读.散文基本特征: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散文据内容和性质分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3、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哲理散文。其次是小说的阅读。

小说的基本特征:性格刻画丰富、细致;情节构造完整、复杂;环境描写具体、生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叙述方式: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环境: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

一、语文基础知识以及名词术语的归纳整理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描写方法: ①语言描写 ②动作描写 ③心理描写 ④外貌描写 ⑤神态描写 ⑥环境描写 ⑦景物描写 ⑧场面描写 ⑨细节描写 ⑩侧面描写

5.修辞方法: ①比喻、拟人②夸张、反复③对比④对偶⑤排比、反问、设问⑥引用、反语、互文、双关

6.文章写法:正反对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扬先抑;象征;联想想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类比比兴;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辛章显志;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垫;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7.赏析标题: ①总领全文、行文线索 ②画龙点睛、突出主题 ③含蓄凝练、耐人寻味 ④巧用修辞、引人入胜

8.赏析结尾:①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②突出主题、深化主题 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9.特殊用词: ①叠字 ②反语 ③双关 ④褒贬易用 ⑤大词小用 ⑥词性变化

二、阅读技巧与答题的方法的指导与探究

(一)概括提炼能力训练

在中考阅读题中,考察“概括提炼能力”的考点有:

1、概括提炼中心、主旨;

2、概括题目的用意;

3、提炼记叙的线索;

4、概括文章的情节;

5、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点;

6、概括文、段的内客;

7、通过划分文、段的结构,提炼文段的思路。概括提炼中心或主旨其实就是归纳“人、事、景、物、情、理”之间的关系。具体方法与格式是人物和事件。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说明了…道理。

概括题目的用意:①总领全文、行文线索 ②画龙点睛、突山主题 ③含墓凝练、耐人寻味④巧用皆辞、引入入胜 提炼记叙的线索:人物、事物、感情。概括文章的情节;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比如:2008年市中考语文试题 冯骥才《失去了的书桌》

第19题.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从文章内容上

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①借书桌发泄自己对李老师的怨恨。(或回答“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②借画画的事例来写书桌。(或回答“在书桌上画画”)③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比如:长春市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题。季羡林《怀念师友》:老舍先生的美好品质可概括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待人热情,广交朋友,体贴细致。

(二)词语理解能力训练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出题的正确形式为“说说下面加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答题的形式为“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语句特色评价:

生动形象、准确严密、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说理透彻,有说服力、朴实无华、清新优美。比如:2008年长春市中考语文 冯骥才 《失去了的书桌》

第18题.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朴实的叙述中恰切地表达了独特的内心感受。说

说下面加点的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4分)①每当坐在小桌前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②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答案:①心旷神怡:原指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里表达我坐在书桌前的喜悦心情。②莫名其妙:原指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这里表达了木匠师傅对我想要复原书桌的做法感到奇怪,不能理解。

(三)语言能力表达训练

1.修辞之美:了解几种修辞的形式与作用。

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写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心情,说明道理。

比如: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谢璞 《呼唤》 第19.本文的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鹞鹰和老猫独特的形象。请从修辞的角度,分别体会下面两句话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4分)①它麻碌碌的大翅膀在低空打得啪啪作响。猝然身子一斜,翻了个身,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就气势汹汹地飞远了。②它如饿虎捕羊似的,拱着背,弯着两只前爪,尾巴竖得高高的,两只金黄的眼睛盯住斑鸠,它的胡子利箭似的动弹着。

示例: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具体地把鹞鹰擒斑鸠而没有得逞恨恨的神态描写出来。(答比拟或拟人均可)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猫看到猎物时急于得到猎物的状态。

拟人:把xx事物人格化,增强生命力,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物或事物的特点,表现人物xx的心里(心情),说明xx道理。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客的作用。

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优美。

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

引用、反语、互文、双关: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生动活泼。2.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的抒情,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3.用词之美:动词的连续,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入物的xx心理(心情),刻画了人物的格特征或反映精神品质,表现xx的高超技能;拟声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xx的心理(心情),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如“金光灿灿、杀气蹲蹲”“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等叠词的使用。很有表现力。

(四)句子的理解能力训练 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结构方面: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点题,总结全文。

开头: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中间:承上启下、呼应(照应)前文(开头)、行文线索。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画龙点睛,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内容方面:结古合人物性格、事件情节、事物的特点、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题。

写法方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来谈。比如:2008年长春市中考语文试题 冯骥才《失去了的书桌》第22.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感受。文章15段对四季景色的描写似与小桌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来却很有韵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黑点点则是大槐树初发的芽豆豆。这期间,偶尔还有一种俗名叫做“绿叶儿”的候鸟,在枝间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现在桌面上。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等到这块厚厚的荫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像几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这如同无风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桠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这段文字写出了小桌陪我度过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温馨的气

氛,烘托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情。(共4分,能围绕“陪伴、温馨、美好、静谧、和谐”等词语中任何一点谈气氛可得2分;能围绕“喜欢、喜爱”等词语中任何一点谈情感可得2分)

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试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里的自然景色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欢快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五)表达能力训练

直桂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叔、描写,抒情、议沦、说明。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2.描写的形式: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方法:

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思想等。语言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或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细节描写:指一些细小的或反复出现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就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如云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描写了景物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或衬托人物…的形象、预示人物的命运、为下文作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也起突出主题的作用。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

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

3.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引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表现手法能力训练

正反对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扬先抑;象征;联惩想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类比比兴;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辛章显态;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垫;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理手法。

1.正反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比较。通过比较,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2.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3.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4.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突出强调了事物或人物的特征。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5.托物寓意:即假托一个事物,寄寓某种深刻含义。所托之物同所喻的对象必须在事理上很相似,才能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

6.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8.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即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表达方式是适应着写作目的和所用材料的需要而产生的,目的材料不同,则表达方式不同,分为四种:记叙——所用材料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有时包括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场所;目的使人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说明——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便读者了解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等,都给人以知识。议论——是作者就所议论的问题所持见解,看法,态度,主张。抒情——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使读者与作者间产生共鸣.9.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作家在作品中为了使事物描写富于动态美与静态美的和谐统一,虚写与实写的结合,经常采用此法。10.类比:所谓类比几即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它介于对比与比喻之间,同时也含有对比与比喻之意。它所涉及到的两类事物中,前一事物或对象是次要的,起到领起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而令一事物是重点、核心,是作者所要集中阐释或说明的对象。

比兴,“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写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1.首尾拜应、自后照应:照应题目。解释题目、回答题目问题、结尾与开头内客一致、照应伏笔、前暗示后结果,后文对前文相同相关内容的照应。作用是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篇8:现代文阅读常见答题方法总结

但据笔者了解情况来看, 在小班化教学中, 不少老师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方法仍是采用“题海战术”, 这种机械的训练使得学生头涔涔而泪潸潸, 导致厌学情绪的滋生。所以笔者以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相关体验为基础, 就现代文阅读有效答题指导策略做了些许整理和思考。

一、语境意识——追根溯源, 回归文本

「历年杭州中考语文试题回放」:

真题 (一)

1 1、根据全文, 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古井的特点。 (《古井》试题)

17、根据文意, 给"蜂窝结构"下一个定义。 (《高明的建筑大师》试题)

摘自《2006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真题 (二)

1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内容。

(1) 我面前的这头鹿同样处于生命的危险之中。

(2) 疯狂的风暴再次在我心中涌起, 我又抓起两块石头扑了过去。

1 2、文中说“鹿是动物中的唯美主义者”, 从全文看, 鹿的“唯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分点简要回答。 (《不能忘却的纪念》试题)

17.地震造成灾害具有哪些特点?根据第3段文意, 分点概括回答。 (《话说地震》

摘自《2006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真题 (三)

1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 富有表现力, 请加以赏析。

(1)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 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 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 就再也寻觅不着。

(2) 于是, 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 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向一棵树鞠躬》试题)

16.请根据第二段文意, 简要解释“莲花效应”。 (《洁身自好的莲花》试题)

摘自《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由上面试题表述中可见, 有的题目要求联系上下文语境, 有的要求回归某一语段, 有的要求回归全文。这其实无声地提示学生要树立语境意识答题。可见, 回归语境答题的重要性。缺乏语境意识的答题, 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回答是站不住脚的。

就以《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12题为例, 笔者尝试着给现在所带班级进行练习, 结果, 答案五花八门, 现将几例典型的答案摘录如下:

试题:1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 富有表现力, 请加以赏析。

(1)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 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 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 就再也寻觅不着。

(2) 于是, 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 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参考答案: (1) 运用拟人手法, 写榆树“拦”不住雨水, “挽留”不住露珠, 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

(2) 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 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

学生典型错误摘录:

学生1: (1) 用了拟人, 使句子显得生动形象, 吸引读者。 (2) 用了比喻, 使使句子显得生动形象, 吸引读者。

学生2: (1) 写出了雨水、露珠对树的不屑一顾。 (2) 老人跟雕塑一样, 说明她老了, 行动不便。

学生精彩回答摘录:

学生1: (1) 拟人, 雨水对榆树的不屑一顾, 露珠轻轻吻榆树, 说明榆树得到水分少, 它忍受着干旱。 (2) 这句话将老人比作雕塑, 说明她步履艰辛, 但她不畏艰辛、乐观生活, 对她这种精神的赞美。

其实, 通读文本, 我们不难发现, 文章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答题信息。若能根植文本, 回归语境, 仔细寻觅原文第 (6) (7) (8) 段当中的“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老人告诉我, 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 丝毫不见其悲凉, 仿佛生活就是如此。”“你看这棵树, 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 竞活了十八年, 真要活成精了!”等句包含着答题信息。捕捉这些相关语句, 可以发现, 稍加提炼, 推敲它的情味、色彩, 这几句就很好的赏析出来了。

在精彩回答和试题参考答案的对比展示中, 我欣喜地发现:有些孩子的表述相当有情韵有灵气, 他们所呈现的答案更具有现场感、生成性, 更富有生命力。这些精彩的回答, 绝不是空穴来风的, 是注重回归语境的好习惯给予他们的丰厚的喜悦的回报。

在精彩回答和典型错误对比展示中, 我发现, 错误答案显示出一部分学生在现代文阅读答题中的通病:脱离文本, 仓促地使用空话套话来“贴标签”。这是因为很多孩子不具备语境意识, 不知道答案的依据在文本中, 没有回归原文语境去寻找有效答题信息, 直接导致答题的粗糙和泛化。心急往往吃不了热豆腐。也就是说, “语境意识”的缺乏, 直接导致了答题的失误。

那么, 怎样树立语境意识呢?在小班语文, 现代文阅读中, 教师完全可以逐一指导, 通过大量阅读, 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方法有二:其一, 理解和品味语言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其二, 做到“四个联系”:以整体阅读为基础, 联系主旨、联系人物形象、联系作者情感、联系上下文语境。

二、读题意识——吃透题干, 有的放矢。

现代文阅读有效解答的第二步策略就是增强读题意识。读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解答的结果。学生在解题中遇到的障碍, 很多情况下都产生在读题这一初始环节中。

学生审题出现问题往往有以下几种: (一) 粗心大意, 漏读信息。 (二) 不解题意, 错读信息。 (三) 寻找隐含信息的能力差。 (四) 受心理习惯的支配及定势思维的干扰。

就以《200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14题为例:

题干:第4段中说, “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 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题干要点:第4段、含义、作用。

参考答案:含义:难以忘怀故园的绿, 感激故园的绿给自己的精神滋养;作用:点出本文的主旨。

学生答案:

生1:这句话总结全文。 (点评:粗心大意, 漏读信息, 导致表述不全面。)

生2:写出了故园的绿在我心中, 那一忘怀。 (点评:题干一知半解, 答案似是而非。)

生3:这句话写出了故园的绿在精神上支持我, 使我难以忘怀, 永留心底, 起到点名中心的作用。 (点评:全面理解题目, 表述准确到位。这是完全读懂了隐含信息的堪称完美的答题。)

其实, 这题干中的表述相当明确, 为显性信息。稍加注意, 就能比较准确地找到这些显性信息, 并踩点答题。把握了这些显性信息, 明确了题目指向, 就能有的放矢。

但有些题目比较灵活, 对学生的读题能力有进一步的要求, 还要求学生主动地挖掘题目中存在的隐含信息, 准确理解题目要考查的相关知识点。隐含信息往往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有时, 学生只看到表面的信息, 忽视隐含信息, 就会造成解题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隐含信息, 这样也就提高了答题的准确度。因此, 培养寻找隐含信息的能力也不容忽视。

读“题”百遍, 其义自现。在小班语文, 现代文阅读中, 具备读题意识, 引导学生审清题干, 把读题意识根植“心”中, 要做到: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明确答题范围。答题范围一般涉及四种情况;结合句子答, 结合上文答, 结合下文答, 结合全文答;读题干, 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三、答题意识——锤炼语言, 高效答题。

有了“语境意识”“读题意识”之外, 还要具备“答题意识”。缺乏答题能力, 将功亏一篑。近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更趋开放。“文本阅读, 不应只满足于理解, 更应从中获得感悟。要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个体经验去鉴赏、探究文字潜携暗系的各种‘意义’, 并用精到的文字加以表述。” (4) 有些考题多角度、多方位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赏析体悟能力。如:赏析题、随感题等。对于这类题目, 提高答题意识, 组织语言, 锤炼语言, 尤其重要。

那么, 在小班语文, 现代文阅读中, 怎样高效答题呢? (一) 根植文本, 选准角度, 找到答题切入口。 (二) 整合文意, 简洁表述, 言之成理。 (三) 分层作答, 条理清晰。 (四) 语言畅达, 可展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就以《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14题为例:

试题:第四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 安于命运, 顺势而长, 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 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认同, 因为命运并非能随意改变的, 生活要讲究实际, 像那棵树一样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 也不失为人生的智慧。不认同, 因为人需要有更高的追求, 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抗争改变的, 安于命运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精彩回答:

生1:认同。有时候, 命运难以改变。 (点评:选准切入点, 好!) 但难以改变, 并不代表向命运低头, 就像那可榆树一样, 虽然艰难的生活条件无法改变, 但它仍想尽办法, 顽强生长, 依然生活的很精彩。 (点评:整合文意, 表述简洁!) 所以, 安于命运, 顺势而长, 并不是懦弱, 躲避现实, 而是另一种智者。 (点评:深入解读, 引发思考) 。

以上这则精彩答案堪称小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答题指导策略影响下的典范之作。在答题策略指导下, 学生提高了答题意识, 巧妙组织语言, 把阅读思考外化为文字。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现代文阅读有效答题的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看到了小班语文课堂中策略指导效果的明显。

综上所诉, 在小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教学中, 语境意识是前提, 是根本;读题意识是实现阅读和思考的桥梁;答题意识的具备使得学生把阅读思考有效转化为文字, 成为笔下流淌的美丽。现代文阅读有效答题指导策略的探索, 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语文知识, 并重新组合知识系统, 有序地进行语文知识及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应用、迁移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 策略指导不可忽视。

上一篇:我心中的一片云作文下一篇:小学语文《我家住在大海边》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