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高二下期5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024-07-23

2022-2023高二下期5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精选2篇)

篇1:2022-2023高二下期5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012-2013学年度5月调研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50小题,1—40每小题1分,41—50每小题2分,共60分,所给选项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孔孟之道的影响 B.老庄哲学的影响 C.韩非思想的影响 D.墨家学说的影响

2.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折射出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专制皇权加强、“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3.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这说明朱熹认为 A.“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的 B.“天理”和“人欲”是可以并存的

C.“天理”和“人欲”对人类来说是同等重要的 D.“理”是世界的本原和天下万物永恒存在的普遍规律

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2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D.民主与科学

17.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共和主义 18.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这表明他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主张开明君主专制 C.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 D.不主张革命

19.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20.“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过渡时期 21.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22.中共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从争论的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23.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招生制度 B.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24. “第十一条:父母或者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5.谭其骧在1994年说“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指的是 A.三个代表 B.“五讲”“四美”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三个面向

26.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判断:他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该是

A.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B.是否民主和强盛

D.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27.“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形体,穿戴和人相同。如果牛、马或狮子也跟人一样,有手,能用手画画,能从事艺术活动,那么,牛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牛,马会把神的模样画的像马,每一种动物都会把神的身体描绘得跟自己一样。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 神是黑皮肤、扁鼻子;色雷斯人说,他们的神是蓝眼睛、红头发。”这反映了 A.蒙昧主义思想 B.人文主义思想 C.理性主义思想 D.民族主义思想 28.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9.“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地抱怨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直接导致这种质疑一切局面出现的人

C.在华盛顿会议上限制日本在远东的扩张

D.对英法操纵国联不满,拒绝参加国联

4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说:“凡尔赛条约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这是因为 A.它建立在相对平等的经济军事制裁的基础上 B.它建立在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 C.它建立在对战败国割地、赔款、分赃的基础上 D.它建立在对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的基础上

44.自1922年起,英国和法国便处于“有礼貌的破裂”阶段。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A.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 B.法国与美国结盟 C.法国单独占领德国的鲁尔地区 D.英国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

45.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搬起石头打自已的脚,这是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 B.德国实施“海狮计划” C.莫斯科战役的爆发 D.慕尼黑协定的签定

46.德里克·W·厄尔温认为欧洲在一场战争之后:“德国已被摧毁;意大利已显示出不过是一个空壳;大不列颠已不能在一场均势游戏中扮演主要角色„„”这场战争是 A.反法联盟对法国之战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47.中国共产党曾发表社论称赞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和苏联并为“民主世界的双璧”。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A.罗斯福新政成功实施 B.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合作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48.火能温暖人也能烧伤人。现代武器在两次世界大 战中的杀伤力促使有良知的科学家进行反思,《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这份宣言敦促各国政府承诺 A.永远不再发动战争 B.永远不再进行核试验 C.不把他们的科学成就用以战争目的 D.建立“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49.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期间在餐桌上向美方代表提议“为和平和废除在国外的一切军事基地干杯”,美方代表回答说:“咱们只为和平干杯。”美国这种态度的实质是 A.以强大的军事优势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 B.认为和平高于一切

9否定。于是,又有一名记者问道:“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将其称之为一次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杜鲁门答道:“是的,这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说法。”

与越南战争不同的是,当朝鲜战争发生时,美国尚未进入信息社会,而电视新闻也刚刚出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想把从朝鲜战场上拍摄的胶片寄到纽约新闻中心,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在国内也形成不了什么气候。

那些远赴朝鲜战场的美国士兵常常感到与自己的同胞异常隔膜,没有人对他们所做的牺牲表示感激,也没有人认为这场战争至关重要。近日有人指出,在二战期间,美国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同德,战场上的将士被国人奉为美国民主精神与优秀价值观的传承而备受崇敬。然而,朝鲜战争却是一场难挨的局部战争,人们很快就认为这场战争对美国毫无益处。——大卫·哈伯斯塔姆《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民众对二战的态度并分析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民众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并分析原因。(8分)

2012-2013学年度5月调研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0小题,1—40每题1分,41—50每小题2分,共60分)1 BDABA BBDBD 11 BBDAA CBCBB 21 DDABC ABADC 31 BAABD CBCAB 41 BDCDB DBCAC

二、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51题20分,第52题20分,共40分。51.(20分)

(1)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6分)

(2)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6分)

(3)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把儒家思想应用于生产管理中。(4分)

(4)思想文化不断传承、发展;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思想文化具有国际性、交流性。(4分)(符合题意且言之有理即可)

52.(20分)(1)态度:狂热、盲从。(2分)原因: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心里潜层的神国观念和天皇崇拜思想;近代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连战连捷的战争和巨大的殖民地利益;专制体制的历史传统;法西斯政权的鼓吹。(10分)

(2)态度:淡漠。(2分)原因:美国政府的低调处理;新闻报道不充分;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兴起。(6分)

篇2:2022-2023高二下期5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50小题,1—40每小题1分,41—50每小题2分,共60分,所给选项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孔孟之道的影响 B.老庄哲学的影响 C.韩非思想的影响 D.墨家学说的影响

2.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折射出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专制皇权加强、“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3.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这说明朱熹认为 A.“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的 B.“天理”和“人欲”是可以并存的

C.“天理”和“人欲”对人类来说是同等重要的 D.“理”是世界的本原和天下万物永恒存在的普遍规律

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2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D.民主与科学

17.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共和主义 18.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这表明他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主张开明君主专制 C.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 D.不主张革命

19.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20.“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过渡时期 21.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22.中共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从争论的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23.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招生制度 B.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24. “第十一条:父母或者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5.谭其骧在1994年说“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指的是 A.三个代表 B.“五讲”“四美”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三个面向

26.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判断:他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该是

A.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B.是否民主和强盛

D.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27.“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形体,穿戴和人相同。如果牛、马或狮子也跟人一样,有手,能用手画画,能从事艺术活动,那么,牛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牛,马会把神的模样画的像马,每一种动物都会把神的身体描绘得跟自己一样。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 神是黑皮肤、扁鼻子;色雷斯人说,他们的神是蓝眼睛、红头发。”这反映了 A.蒙昧主义思想 B.人文主义思想 C.理性主义思想 D.民族主义思想 28.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9.“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地抱怨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直接导致这种质疑一切局面出现的人

C.在华盛顿会议上限制日本在远东的扩张

D.对英法操纵国联不满,拒绝参加国联

4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说:“凡尔赛条约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这是因为 A.它建立在相对平等的经济军事制裁的基础上 B.它建立在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 C.它建立在对战败国割地、赔款、分赃的基础上 D.它建立在对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的基础上

44.自1922年起,英国和法国便处于“有礼貌的破裂”阶段。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A.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 B.法国与美国结盟 C.法国单独占领德国的鲁尔地区 D.英国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

45.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搬起石头打自已的脚,这是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 B.德国实施“海狮计划” C.莫斯科战役的爆发 D.慕尼黑协定的签定

46.德里克·W·厄尔温认为欧洲在一场战争之后:“德国已被摧毁;意大利已显示出不过是一个空壳;大不列颠已不能在一场均势游戏中扮演主要角色„„”这场战争是 A.反法联盟对法国之战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47.中国共产党曾发表社论称赞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和苏联并为“民主世界的双璧”。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A.罗斯福新政成功实施 B.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合作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48.火能温暖人也能烧伤人。现代武器在两次世界大 战中的杀伤力促使有良知的科学家进行反思,《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这份宣言敦促各国政府承诺 A.永远不再发动战争 B.永远不再进行核试验 C.不把他们的科学成就用以战争目的 D.建立“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49.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期间在餐桌上向美方代表提议“为和平和废除在国外的一切军事基地干杯”,美方代表回答说:“咱们只为和平干杯。”美国这种态度的实质是 A.以强大的军事优势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 B.认为和平高于一切

9否定。于是,又有一名记者问道:“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将其称之为一次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杜鲁门答道:“是的,这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说法。”

与越南战争不同的是,当朝鲜战争发生时,美国尚未进入信息社会,而电视新闻也刚刚出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想把从朝鲜战场上拍摄的胶片寄到纽约新闻中心,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在国内也形成不了什么气候。

那些远赴朝鲜战场的美国士兵常常感到与自己的同胞异常隔膜,没有人对他们所做的牺牲表示感激,也没有人认为这场战争至关重要。近日有人指出,在二战期间,美国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同德,战场上的将士被国人奉为美国民主精神与优秀价值观的传承而备受崇敬。然而,朝鲜战争却是一场难挨的局部战争,人们很快就认为这场战争对美国毫无益处。——大卫·哈伯斯塔姆《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民众对二战的态度并分析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民众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并分析原因。(8分)

2012-2013学5月调研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0小题,1—40每题1分,41—50每小题2分,共60分)1 BDABA BBDBD 11 BBDAA CBCBB 21 DDABC ABADC 31 BAABD CBCAB 41 BDCDB DBCAC

二、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51题20分,第52题20分,共40分。51.(20分)

(1)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6分)

(2)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6分)

(3)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把儒家思想应用于生产管理中。(4分)

(4)思想文化不断传承、发展;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思想文化具有国际性、交流性。(4分)(符合题意且言之有理即可)

52.(20分)(1)态度:狂热、盲从。(2分)原因: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心里潜层的神国观念和天皇崇拜思想;近代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连战连捷的战争和巨大的殖民地利益;专制体制的历史传统;法西斯政权的鼓吹。(10分)

上一篇: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下一篇:教育动员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