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学习过程感想

2024-07-03

教育学学习过程感想(共10篇)

篇1:教育学学习过程感想

读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有感

——师范二班徐娅

10091510214 最近应课堂要求,有幸拜读了《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之前一直觉得读这种理论性的书一定很枯燥乏味,但细细读了一点,发现很多理论真的是很有道理的。我大概能理解他所要强调的内容:真正的教育,取决于儿童身处其中的那些社会情况的实际需要,对儿童各种能力的激发。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他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个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

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除教育者的努力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以外,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为教育。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变成偶然性,独断性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是的,对儿童的教育,不光是心理上的,还有社会上的,两者都不能缺,尤其对心理的教育,是基础,是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儿童心理的教育。在此我想提及一下中国的教育。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便是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一味的看重升学率。也许我的看法过于片面,但是事实就是许多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对自己不断地提出要求,就为了能够使得社会需要他,家庭满意他,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难免会活得很累,适得其反,没有将自己的潜力翻译成社会的对等物以服务于社会。反而导致许许多多令人悲惋叹息的结果。而这就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我们的开凿一条无阻碍的通道才可以不断地灌输知识。另外,社会学方面也是同等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即儿童逐步学得所处社会的行为规范的过程。儿童最终是要成长为社会的一员的,他的能力也得符合社会的需要才可以在社会之中立足。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文中说到:“我相信,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这就是说教育不是世外桃源里的孤芳自赏,也不是象牙塔里的闭门造车,它和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说明教育的个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个人,社会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有机体。杜威也非常强调教师对“改造社会”所起的作用,他认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的尊严”,教师“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是两门很大的学科。在教育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即:让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学习,感悟,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是一个主要场所。学校不应当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而应该是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简化的社会生活。

对此,我表示极大的认同。现代教育不应把学校作为一种单一的,脱离社会而存在的机构,而应该成为家庭生活的延伸,社会形态的雏形。在学校所学不应是为了将来的某些别的事而作准备,而应让所学成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生活在当下,再用之未来。如此一说,许多我们平时对于学校的价值观就要发生彻底的改变。其中我最为欣赏的是: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加强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做出适当的反应。同时,考试不过是用来检验儿童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表明他在哪种场合最能起作用和最能接受帮助。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杜威的这两个观点,我都非常赞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是生长,完全顺其自然,行不言之教。虽然目前,还不可能完全做到,但杜威给我们指出了一个奋斗目标。其二,杜威强调了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这无疑也是非常务实、非常正确的。当今,学校与社会脱节得益发厉害,学生所学的,不是社会需要的;社会需要的,学生又学不到。这样的“人才”,当然没有什么好市场。学校因此也就成为了我们由家庭正式步入社会的一种过渡,也因为有了学校的存在,我们才能于潜移默化中积累生活经验适应将来的现实生活。

我们享受教育的过程,这个由全人类共同投入的过程的目的是什么。此刻,有一句话使我印象最为深刻:智慧加上人格,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这是马丁路德金博士非常有名的一句话,深刻而简明地揭示了教育的目的:一个好的教育,不仅仅要在智力上出类拔萃,更为重要的是在人格品德上没有缺陷。

仅仅智力是不够的。智慧加上人格,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在很多事实面前,人格比智力重要得多。人格优秀即便没多少智力也会通过自己点滴地积累努力达到成功。但品德败坏的人会利用他的优异智力做坏事。培养人包括对生理智力上的教育,还有对人格,人性的教育。一个人就算再有能力,再聪明,离开了正道,亦会不得善终。所围邪不压正,正是这个意思。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亦是人力,有时而终,终终斗不过芸芸众生。有句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是一样的意思。

对于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角度来考虑。一个智力优异但是品德败坏和一个智力平庸但人格完善的人,哪个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呢。我想这并不是一个难题,很简单的得出答案,我我们需要人格完善的那个。所以说i,教育并不仅仅需要智力,更需要它去培养更为完善的人格和人性。

就好比现在宣传的最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我们却是说得多,做得少,这些往往都是一些套话,谁都不会去当真,素质教育应逐步替代应试教育的位置,我们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孩子,我们需要的是在一个心态健康下学习东西的氛围,否则,人格在一直激进地追求考试分数的过程中发生扭曲。我们应该突出人格的培养在教育中的地位。因为读了我的教育信条这本书的缘故,我去看了街舞少年,在电影里面,小混混的努力,完善的人格,使得他有重新接受教育的机会,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呢,没人会因为一个小混混的努力去改变点什么。最多只是说一句,他是个好人。所以说,我们更应该去凸显人格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教育上。不仅仅是完善的人格的培养,还有智慧的培养。智慧等同于智商吗?不。每个小孩都是有智慧的,但需要我们的挖掘,智慧是通向创新的必经之路。所以在孩子小时候就要注重不要把条条框框束缚着他们,我们需要指引而不是规定。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拘束于现有的思想的。思考,质疑,创新是他们的宗旨。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达到这样的一个水准,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教育使我们全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终身事业,是人类品质越来越优秀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完善的目标。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篇2:教育学学习过程感想

这学期通过学习社会科学方法论,我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课后翻阅相关资料和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浅谈一下我对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的一些认识。

一、对社会科学研究概念的认识

社会研究是运用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现象加以了解、说明和解释的一切活动,也就是一个解谜的活动。它是以人类社会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解释和预测为目的,以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一)社会科学的特点:

1.社会科学对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具有附属性,而这两者本身就具有抽象性

2、对于社会现象研究本身来说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外到内、由浅及深的过程。

由于研究成果的抽象性的特点,所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具有间接性。由于受到研究者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社会科学成果总会包含各种的缺陷、不足和错误。

因此,我们要从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不懈的探索,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理论,再用发展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实现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社会科学成果到现实生产力之间的良好转换。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分类

1.定量研究:定量研究的大多数是调查而来的数据,验证结论的表述方式主要依靠数据、图表等来分析,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重于“量”。

2.定性研究:定性研究多数材料来源于前人的文献资料和经验调查,定性研究的验证结论注重文字的表达,定性研究的表述方式注重文字的表达,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重于主题的物质方面。

二、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给我的启发

在学习了社会科学研究之后,我写了自己的第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在报告的完成过程中,我根据《社会科学方法论》书中第十章的社会科学研究过程,并结合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了社会调查。以下是我的研究过程:

(一)选择研究问题。我选择研究问题的途径是书中所提到的“跟从导师做分支方面的研究问题”,这学期社会学老师给我们留了社会调查报告的作业,我从中选择了城镇养老状况的问题。因为我所在小区就有很多养老的老年人,这样便于我的报告调查。

(二)综述相关文献。我查阅了有关当代老年人养老状况的文章,了解了相关的一些数据,是我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思路并确定了我的调查方向。

(三)设计研究方案。通过阅读社会科学方法论书中对设计研究方案的建议,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方案,那就是通过对我所在的小区及周边村镇的老年人进行调查,从而推断我所在的城镇养老状况。

(四)收集数据。我所选择的是定量研究,抽样是收集数据所要做出的首个决策,并且我进行的是简单随机抽样。我从小区中随机找到了50名居民作为样本。在数据的收集方法中,我选择了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因为问卷法的优点是简单可行,缺点是无法深入了解受访者的真实观点和情感,而访谈法恰恰弥补了这一缺点。

(五)分析数据。我把得到的数据进行了推论性统计分析的参数估计,并得出了一定结论,这也使我对所调查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六)解释和报告结果。根据书中的“报告的内容和结构”提供的方法和格式,我撰写了调查研究报告,分析并解释了我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我的意见和建议,并指出了研究结果的不足。

三、社会科学研究课程的感想

所谓科学方法,主要是认识它的限度,在不能给予证明之处,它不提供证明。在它只能提出个人观点之处,它不妄自称之为科学,所以只能通过尝试和消错,通过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来学习。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

篇3:生命科学教育应注重学习过程

一、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建构得更有效,教师还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处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介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我针对教材上的一句话“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这是什么原因呢”,安排学生去思考探究。学生在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同样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我再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时的环境条件怎样?学生马上想到在阴天或晚上做这个实验时,实验就会失败,反之,在天气晴朗的白天做实验就会成功。很快学生就想到了普利斯特利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的原因,因为他忽略了光在这个实验中的重要作用。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实验变量以保证实验的成功。

这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自主学习和研究活动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学生经过这个主动建构过程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能掌握得很牢固,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就是教学的设计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积极投入、亲身体验和主动探究。学生通过学习,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建立起了探究意识。

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教师指导学生把原本简单的验证实验转变为探究实验,分别探究:1.不同绿色植物中的色素分离效果分析比较;2.探究碳酸钙在色素提取分离中的作用;3.探究绿色叶片与黄色叶片中色素的异同;4.探究滤纸条的处理(剪角与否)对色素分离效果的影响;5.滤纸干燥与否对色素分离的影响;6.滤液细线不同画法对色素分离的影响。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讲解探究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分析讨论。

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和相关化学知识,要知道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还要考虑到不同实验材料、条件等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设计对照实验以及理解单一变量在实验中的作用。这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方法,更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三、完善学生学习方法

在日常习题讲解课上,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上把习题发给学生,让学生当场完成,然后由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来分析题目。这个过程其中有许多环节有悖于学生的认知心理。首先,由于上课时间的限制,学生的读题时间少;其次,就算读懂题意后,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很有限;再次,在前两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前提下,教师已经开始分析题目了,一些学生就没有办法跟上教师的思路。一节课下来,教师讲解了不少习题,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多少。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篇4:浅谈学习教育学原理的感想

【关键字】教育学原理;学习感想

教育学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巩固综合能力水平。通过在研究生阶段所学习到的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知识,我对教育学原理学科有以下一些看法。

通过教育学原理的学习知道,教育从产生之日起,一刻也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教育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还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更替而发展变化。教育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学的基本为题之一。社会决定教育的基本原理。地理和环境对教育有着影响。人口数量对教育有影响和制约。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有着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影响和制约。社会精神文化对教育有影响和制约。但是教育也促进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促进人体身心发展,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传递知识经验,创新知识经验。并且教育又从另一面控制人口数量和质量。教育可生产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是科学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同样为维护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一定社会所学要的人才,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维护和安定既定的社会秩序。教育同样作用于社会精神文化。

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较多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存在认识层面的一定误区。虽然教育学属于一类实践性学科,然而其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的有效引导,因此,学生不仅应注重教育实习,更应注重实习前期强化理论重视,方能避免盲目教学实践。当前有关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教材种类丰富,呈现出数量达标、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缺乏经典优质教材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则普遍存在选用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无法突出个性的弊端。为快速紧跟教学改革实践步伐,一些教材仍然持续应用老教材体系框架,仅仅对少量章节内容进行略微修改。而一些教材则借鉴多本教材进行内容的单一拼凑,欠缺科学逻辑性及丰富层次性。再者,较多教育学原理编制教材欠缺现实性,基于教育学是一类实践教学课程,且教育实践丰富变换,为此,教育学理论相关研究应跟上实践发展步伐,方能体现良好的实践性以及时代性特征。当前,我国较多学校开展教育学原理仍停留于理论教学层面,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则多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虽然提升了教学效率,却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之信息化时代,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没有注重同学生的良好互动,令教学质量无法实现良好提升。从教学评价层面来讲,则存在形式单一的不良问题。一些学校仍旧采用闭卷考试单一评价模式,令学生过分注重应试技能锻炼,形成了考前突击学习、考后快速忘记的不良问题。我认为,教育学不能单纯作为知识内容进行教和学,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且会运用知识,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做到:

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始终将自己作为教学者与学习者相统一的角色来看待。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习者,一个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共同成长的学习者,通过平等地讨论和对话,表达自己的教育认识,吸纳学生合理的教育见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其次,改变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开辟教育学第二课堂。在课堂上,提倡平等对话,在课外,提倡积极交流。

篇5:学习家庭教育学感想

电话:***

学习家庭教育学之感想

----浅谈早教

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最深刻,而父母是儿童的亲人,和子女接触的时间最多,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家庭教育往往在儿童心灵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儿童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接受教育,家庭教育的持续时间一直到儿童能够独立为止。家庭教育的对象应是家庭的所有成员,其目的应是培养国家公民。家庭教育应从封建家长制中解放出来,实现民主科学的现代式教育方法。

胎教

胎教应该从孕前准备开始,因为生命的质量始于最初的形成。父亲应该伴随孩子整个成长过程,胎儿喜欢听比较喜欢听中低音,也就是爸爸说话的声音,所以怀孕5个月以后可以让爸爸每天给胎儿讲故事、唱歌,当然还是要做好后勤,保证准妈妈心情舒畅。

7个月以后注意不要运动过度,运动强度依自己感觉不疲劳为宜,这个期间可以音乐胎教,每天听音乐20分钟左右,也可以坐胎儿体操,也就是抚触胎教,每次5-10分钟,还可以进行光照胎教,每次3-5分钟,同时孕妇可以读书,进行语言胎教,但是所有的胎教应该在饭后半小时到两小时内进行,以便胎儿从母体内得到更多的能量,其实,最重要的胎教就是保持良好情绪。到出生以前,胎儿将在妈妈的子宫中度过大约280天的时间。这段时间里,胎儿和妈妈可以说是心心相通,胎儿从妈妈那里受到的影响远远超过妈妈的想象。他不仅每天通过脐带从妈妈那里获得营养和氧气,健康成长,还能够准确地感受到妈妈的心理变化。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将最美好的感觉传递给肚子里的宝贝呢?

你的感情会直接传达给胎儿,记得:放松一下,改善心情!饮食、睡眠、运动,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放松心情。如果总是处于紧张和疲劳的状态,那么胎儿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1、大声唱喜欢的歌(唱歌会使整个人放松);

2、一二三,齐步走(散步是最能让人放松的运动);

3、找件自己喜欢做的事;

4、待在人群里;

5、给肚里的宝宝读书;

6、听着舒心的音乐入眠;

7、有规律地进食,少食多餐(准妈妈的食物和营养是胎儿的生命之源)

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 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孩子的逆反

1、调整期望值

为人父母者不妨降低期望的高度,给孩子设定一个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待他实现后,再提出一个高一层次的目标。如此循环往复,既可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又可促使他不断进步,并逐渐逼近家长的期望。

2、耐心说明事理

有些家长习惯于向孩子发布“禁令”,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通常不太奏效,反而会诱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故意违一次禁试试。比如:有的家长规定孩子玩游戏机不得超过一小时。这一规定本身并无不当之处,但若家长只是一禁了事,并不向孩子解释具体的理由,那么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孩子会故意连续玩上两三个小时不罢手。如果家长事前做好细致的说服工作,让孩子明白连续玩游戏机的时间过长会影响视力,造成颈椎腰椎疲劳,导致大脑工作效率下降,那么孩子有意犯禁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事实上,孩子并不会无缘无故地存心与家长过不去,只要耐心细致地阐明事理,孩子是会欣然接受成人的教育的,哪怕是禁令。

3、尊重孩子

孩子偏不听话怎么办?打!其实,“打”并不是灵丹妙药,“打”的结果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家长打得越凶,孩子的逆反情绪越强,甚至对父母充满敌意;另一种是孩子表面顺从了家长,但内心并没有心悦诚服,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发展下去,那就会使孩子滋生出两面派、虚伪的不良品性。要使孩子真正听话,消除逆反心理,“打”不是办法,“尊重”是最好的药方。尊重孩子一是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二是要给孩子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三是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既有助于消除逆反心理,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篇6:学习教育学原理的心得,感想

学校

姓名

教育学原理是现代教育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围绕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研究: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教育具有哪些最基本的特点,教育是怎样产生的,现代教育具有哪些共性的特点和规律,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学的发展过程等等。

通过教育学原理的学习知道,教育从产生之日起,一刻也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教育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还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更替而发展变化。教育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学的基本为题之一。社会决定教育的基本原理。地理和环境对教育有着影响。人口数量对教育有影响和制约。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有着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影响和制约。社会精神文化对教育有影响和制约。但是教育也促进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促进人体身心发展,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传递知识经验,创新知识经验。并且教育又从另一面控制人口数量和质量。教育可生产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是科学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同样为维护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一定社会所学要的人才,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维护和安定既定的社会次序。教育同样作用与社会精神文化。

我是一位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普通高校教师,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教学这个普遍而重要的问题。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但是真正做到即教书又育人的教师大概并不多。我们的教育理论、教育法提倡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等等。但这些却未曾真正的融入过教育活动中。

我认为,教育学不能单纯作为知识内容进行教和学,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且会运用知识,这就须要在教学中做到:

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始终将自己作为教学者与学习者相统一的角色来看待。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习者,一个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共同成长的学习者,通过平等地讨论和对话,表达自己的教育认识,吸纳学生合理的教育见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其次,改变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开辟教育学第二课堂。在课堂上,提倡平等对话,在课外,提倡积极交流。

此外,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找回自信与尊严,这是真正培育学生教育智慧和形成个人教育知识的前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提问与思考,要欣赏学生的表白与论述,要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想提供机会与条件。我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名老实的只会用耳朵学习的机器。为此,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课堂上形成教师的知识与话语的霸权,要倾听学生的表达,要尊重学生的见解,要谦逊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一定程度上学生与我都获得了某种认识上的自由,我惊喜地看到,许多学生开始能够从教育的角度,用教育的思维,形成教育的理念与智慧。不仅如此,我更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自由与愉快。

篇7:全脑教育学习感想

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两个半球,而中国式教育主要训练的是左脑的逻辑思维,所谓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学生通过简单的重复把所学的知识记忆在左脑中,这样造成的缺陷就是学习时间久而且记忆得不够深刻,因为人的右脑的记忆速度和记忆的广度都远远大于左脑。通过全脑教育,可以让学生们自如的使用右脑,从而实现快速阅读,快速写作,快速记忆,以及快读运算等这些传统教育所难以企及的目标。

人在0-6岁主要使用的是右脑的形象思维,而到了6岁以后,逐渐的开始更多的使用左脑,右脑就像一扇门一样紧锁了起来。而我们的全脑教育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通过全脑教育可以打开这扇形象思维的大门,让孩子的潜力被更好的开发出来,把孩子已经丢失的超能力还给他们。

培训课上杨老师也强调了右脑教育可以教给孩子们如何更好的做人处世。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当一个孩子能做到3分钟读一本书的时候,他通过阅读能够吸收的知识甚至会超越一般成年人,读万卷书后的孩子自然会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样的孩子能够更加懂事,了解家长为他们的付出,能够更加独立。当孩子们接受传统的教育时,可能成绩会不太理想,毕竟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枯燥而且不易理解。而成绩不好也会导致孩子们的自信心下降,从而会影响孩子人格和性格的形成。通过全脑教育后的孩子成绩会得到显著的提高,使孩子们能够得到家长、老师及周围同学们的肯定,这样的孩子怎么能不快乐,不积极向上呢?

全脑教育让孩子们更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能让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更能够集中注意力,让孩子的成长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进程。了解了这些右脑教育的好处之后,我把这些跟自己今后的工作进行了一些结合。前来咨询的学生家长对右脑教育不了解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怀疑的想法,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打消家长的疑虑,将全脑教育的可行性普及给家长,让他们能够把孩子送来接受全脑教育。而在这之后,通过我们全脑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就能够看到孩子明显的变化,自然会继续学习下一期或者把我们公司介绍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通过这一个星期的培训,使我对全脑教育的理论知识及具体实施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针对国内的教育现状,这种有趣又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定会给中国孩子的教育带来一个巨大的改革,使得若干年后中国的孩子不再是高分低能的失败者,而是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并且具有创造力的社会中流砥柱。

篇8:教育学学习过程感想

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中很多课文所选用的素材都是在讲述孩子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成长时期的生活。由于这些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很贴近学生们的生活,甚至是学生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能够引起他们的阅读的兴趣和共鸣。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是否也采用了“蹲式教育”呢?以下就拿《一千张糖纸》教学实践课的前后过程举例说明这个问题。

一、集体备课中“蹲还是不蹲”的争议

在集体备课中就《一千张糖纸》的教学,我们在组内展开了较为激烈的争论。《一千张糖纸》叙述的是:作者铁凝在年少时受到“表姑”的欺骗,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收集到了一千张糖纸,却没有换到自己向往已久的玩具。文末作者对这种伤害童心的行为提出了严正的批判。备课组的论辩中双方有共识的是:欺骗童心是一种伤害极深的教育方式。课堂中很多学生都会很同情并理解作者那时的委屈、悲愤的思想感情。我们的分歧在于:作为教师,我们究竟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仅仅通过课文告诉学生“欺骗会产生伤害”呢?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知道:欺骗是种伤害。但是受骗、遭到伤害之后我们是否也应该要豁达、乐观地看待这种欺骗?也许我们会从中得到更多的教益——努力的过程比获得的结果更重要。争议始终都没有定论,于是我们决定采用“蹲式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解读这篇课文。

二、教学过程中的“蹲式”设计

1.导入课文时,教师先用自己童年的经历告诉学生们在那个物资匮乏缺少玩具的年代中男孩们喜欢收集火柴票,女孩们喜欢收集糖纸,从学生们感兴趣的收藏话题入手,调动了学生主动想要进入文本进行阅读的好奇心。

分析课文时,教师提问:“文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部分?是在哪几个小节?”

学生回答:“是收集糖纸的过程。在第7~9小节。”

教师提出要求:“请在文中圈划出表现作者们收集糖纸不易的关键词语。”

由上可见,教师在分析文本时打破了常规,先分析学生们最感兴趣、最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的语段。这正是教师“蹲”在学生的层面,爱护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了学生选择,极大地激活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形成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对之后文本的层层深入地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布置作业时,教师再次“蹲”在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角度,设计出最适合该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开放性作业,为整堂课做了一个很完整的补充和拔高的拓展。教师给六年级布置的作业是——收集关于诚信的成语或故事;给八年级布置的作业是——话题写作: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将怎样评价“表姑”这个人?教师要求学生学会与文本的“我”展开换位思考,用“如果我是作者铁凝……”来解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这样做,就可以让学生更勤于思考,多方面多角度把握人物,剖析问题的成因,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养成对问题深入思考的习惯,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后对“蹲式教育”的反思

这堂课结束了,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也颇多。我们一直强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旨在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使教育目标能够反映出时代精神对人的主体意识与价值的需求;使教育活动成为人的生命交往与沟通的一部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生命整体的发展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全人生的教育,促进学生认知能力、道德面貌、精神力量和情感的全面发展,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想,在我们教师的眼里,学生之所以“小”,是因为教师是站着看他们的,教师是大人,个子高,所以经常把学生的某些言行看作是“不可思议”和“荒谬”的。不曾想,这正是学生们童心所在、兴趣所在、智慧所在。如果我们只是主观臆断一味地否定学生,那不就是当年鲁迅先生所批判的那种“精神的虐杀”?

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提倡“蹲式教育”,让教师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以亲切、平等的心态去走近学生,不时地“蹲”在学生的立场、“蹲”在学生的角度组织教学设计。比如: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时刻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传道解惑”的教师与“求知问学”的学生之间应该也可来个换位式的调整。我们相信用此方式更有利于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启发学生学习,激发他们深入研读文本、探究文本,更好地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培养学生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乐趣,把教室当作快乐地获得知识的场所,充分发挥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文本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能借鉴“蹲式教育”的方法,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以亲切、平等的心态去走近学生,不时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上去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入情生境,快乐地走进文本,享受阅读的快乐。

篇9:浅谈学习生本教育的感想

一、什么是生本——生本教育的本质

首先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个词语——精灵,即机警和灵动,是聚集天地灵气的“灵禅子”。这个“灵禅子”就是我的学生,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是造物主孕育出来的产物,是历经多少万年演化催生的精灵!生命如此伟大蓬勃,我何其幸运每天在教学实践中都能感受得到、触摸得到。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是生命,意识里就潜藏着生存的技能(禀赋),这是经过几万年生命进化后而得到的,这是自然给我们的伟力,正是这种力量促使生命能够生存、不断提升。这就是“天纵其才”。

生本教育相信这样的生命的意义,尊重这样的生命的本能,激扬这样的生命的机灵,发展这样的生命的未来,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本质,也是生命伟大之所在。

作为教师的我们站在这些天赋高质的孩子旁边,要干什么?我们要最大限度的挖掘生命中潜在生存技能,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学——全面依靠学生自己学习,为他们的禀赋发展拓宽空间,给他们独立自由的生长权利。因为一个如此炫丽张扬的生命尽管也必须得接受社会的规范和约束,但仍然也享有巨大的自由生长的权利和空间。

依托生命自然,就全局皆活;反之,不让其自由成长,或错误判断了学习者的生长方式,就会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明白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要坚定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去点燃、发动和激扬学生生命的潜能与动力。

二、如何在本校教育教学中践行生本教育

﹙一﹚从思想上接受生本理念,敞开怀抱拥抱她

面对我校的现实情况及社会各界的要求,我校必须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改革,不改革就会死路一条。

近几十年来全国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理念,经过学习和论证生本教育理念正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所以全校师生应该先从思想上接受并学习这一理念,再深入学习生本教育的内涵,在脑海里烙下生本教育深深的印记,对她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二﹚让学生感悟所学知识根

在课堂教学前3分钟左右教师应该把本堂教学的知识根(定义、定理、性质等)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生活实际的质朴思考,自主地感悟出知识根的“亲切和温馨”,从而把知识根和自己的思想熔于一炉。或者在课堂教学前利用几分钟设置一些小问题( 知识根和问题设置一定要根本、简单。师生所设置和引用的实例一定要开放,能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悟其中的道理。

当学生感悟到知识根后,就会主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然后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希望能马上主动交流,交流后迫不及待想要主动展示,最终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科学适时的组织和引导。

﹙三﹚科学设置教学活动

那么怎样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呢?教师在构思时一定要把握全员参与的原则,活动时尽可能不使用强制性质的规则,让孩子们在大量自主自由的活动中得到提升。提升的不仅是成绩,还在于生活的智慧和为人为事的品格。

具体操作时,教师可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单独设置教学活动,逐步可以让所有学生参加,等时机成熟可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活动并完成任务。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师要会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师生的共同赏识,在课堂建立自信,有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就感。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敢玩、敢挑战、敢畅所欲言,让学生有一股使不完的劲,让我们的班级“牛”气冲天。

三、生本教育敢做、细做、长做

﹙一﹚敢做——敢于直言“人的价值”、敢于“直面现实”

生本教育的基石,就是对人身价值的重新认识,我们要认识学生的生命价值,认识我们教师的生命价值,只有充分认识这两个生命价值,生命才有活力,生命才会成长。

敢做——敢于“直面现实”。改革不能回避成绩的提升、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不能回避我校的现实,更不能为了提升成绩、而牺牲学生的德育、体育等。要树立成长在前,成绩在后的人身发展意识。

﹙二﹚细做——且行、且改、且总结

在行走的路上,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如何设计开放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如何使小组合作更加高效;如何二度使用整合教材,设置课程,使其更加科学适用等。

﹙三﹚长做——要坚持做下去,静待花开

任何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需要一个过程的积累,重要的是坚持下去。你应该知道,种在泥土里的花,一些在春天绽放,一些在夏天绽放,还有一些在秋天绽放,这时候你或许担心了,冬天马上到了,我的花怎么还没开呢?你知道吗,你种的是梅,只有到了冬天,才会绽放她傲雪的丰姿。

篇10:参加禁毒教育学习感想

石屏一中学生段浩然

毒品——这个现实社会臭名昭著的家伙。曾经使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曾经使多少国家背负一段屈辱的历史。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同样在深深的影响着我们这个美好的社会。因而在青少年中开展禁毒教育是时代形势之需,学生思想教育之重!

对于它的危害人人都知道,它不仅损毁的是人的肉躯,更是精神意志的摧残。然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天生的那种好奇与渴望往往就成为毒品进攻的弱点。现实中,青少年吸毒已成为一个触目惊心的严重问题。来自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数字表明,我国最近几年青少年吸毒的比例始终在吸毒人口中占8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16岁以下的少年吸毒人数有所增加,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到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

宣传片中,那一张饥瘦的脸盘、那一张张如魔鬼似的脸,那一具具如骨头一般的人体,让人看了不惊“啊”地脱口而出!这就是呈现在我眼前恐怖的吸毒者!为何要去干这种事情?这是慢性自杀!吸毒者大部分是青少年,正因为年轻,无知、好奇、冲动、叛逆、天真、自负……任何一种不成熟的情绪,都是无形有威胁。而这一点也正被那个躲在黑暗中幽白的恶灵所利用着。根据我国禁毒组织统计,我国35岁以下的青少年吸毒者已占到了吸毒者总人数的85.1%,如此之高的比例又怎不叫人为那些迷失方向的年轻生命心寒呢?

人,最宝贵的时期就是青年时期,这如瀑布水飞流而下一样,如流星从黑夜中飞过!若青少年损失了此美好时刻,他们定后悔一生!吸毒者正向着地狱招手,他们的心灵已被他们亲手损坏,不再有任何的前途。因工作而烦恼?因学习而痛苦?因家庭而受有压力?这是他们的最大问题?他们误认为毒品是“快乐丸”,是“减压丸”!由其是“摇头丸”,又名“疯狂丸”,”爱他死……是由冰毒、海洛因、大麻、鸦片等混合而成。因吃上瘾而不能自控,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此毒品会严重地伤害脑的中枢神经,因而使人记忆力下降,免役力消退,使人做事特别紧张等等。“摇头丸”药形千奇百怪,药色各种各样,不认识的人或许会误认为它是小孩子的钙片,或许误认为它是美味的糖果。所以,有人会由此上当,把此可恶的物品吞下肚里,不到几分钟,头脑便像断开了甩了起来,不断地发疯、跳舞、疯叫、神志不清。

从宣传片的内容还使我更加谨慎交友——吸毒者选择了“黑暗”这条路,另一方面是受朋友的影响。“在家靠亲人,在外靠朋友”!“朋友”,什么是“朋友”,难道“损友”也是朋友?不!不是!

还有一些商人因为要赚钱就把一些不该在社会上做的买卖偷偷地由自己的双手推泛于他人,这是奸商,是没良知的奸商!毒品使社会秩序混乱使家庭毁灭,使自身难保,使自己受到无限的痛苦……

上一篇:四年一期品德教案下一篇:我不认识你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