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商务人员头发礼仪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2024-08-01

职场商务人员头发礼仪应注意的四个问题(通用3篇)

篇1:职场商务人员头发礼仪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职场商务人员头发礼仪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1、净发

头发是人们脸面之中的脸面,所以应当自觉地做好日常护理,不论有无交际活动,平日都要对自己的头发勤于梳洗,对头发勤于梳洗即有助于保养头发,又有助于消除异味。若是对头发懒于梳洗,弄得自己蓬头垢面,满头汗馊,油味,发屑随处可见,是很败坏个人形象的。洗头要从周边到头顶中心,再从头顶到周边反复按摩、抓洗,洗完冲头的时候或从前往后,或从后往前把水捋净。

2、理发

虽说一个人头发的长短应当悉听君便,不便干预,但从社会礼仪和审美的角度看,它仍受到若干因素的制约,不可以一味地只讲自由与个性。如:男士应做到不留包头、烫发、披肩发、染发。女士脸长者不宜头发过短,脸短者则不宜头发过长;个高者可留长发,并梳理蓬松,个矮者宜剪短发,不可梳理大发式;肤黑或黄者有宜留披肩发。

商界人士在修剪自己的头发时,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其一,应当定期理发。

通常情况下,男士应为半月左右一次,女士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但最长不应长于1个月。如果经年累月拒绝理发,个人的形象必将令人惨不忍睹。有些特殊的时候,例如参加重要的庆典、宴会时,为显示自己郑重其事,特意临时再理一次发,也是非常必要的。

其二,应当慎选理发方式。

具体说来,理发又分为剪、刮、洗、染、吹、烫等各种不同的方式。商界人士对其中一些具体方式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进行自由选择。而对其中的另外一些具体方式,则需要三思而行。比方说,商界人士在理发时,如果打算把自己的头发染得更黑一些,是比较正常的。因为它既是“人之常情”,也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然而若是执意把自己的黑头发染成黄、红、绿、蓝等各色,甚至将其染成数色并存的彩色,则与自己的身份未免不相符。

其三,应当留意头发长度。

对于男士头发的标准长度,一般的要求是:既不宜理成光头,也不宜将头发留得过长,

为了显示出商界人士的精明干练,同时也是为了方便其工作,通常提倡商务人员将头发剪得以短为宜。具体而论,在商界男士中,“长发男儿”是不受欢迎的。不仅如此,在理短发时,还必须作到:头发前不覆额,侧不掩耳,后不及领,并且面不留须。

在商界女士中,提倡剪短发,并且一般要求在工作岗位上头发长度不宜超过肩部,更不允许如同女学生一样将自己的一头秀发随意披散开来。那样作尽管会对自己“女人味”倍增,但却是商务交往中所不允许的`。不是说商界女士在工作中绝对不可以留披肩发,而是建议她们最好对其稍加处理,例如暂时将其盘起来,或者束起来。

3.梳发

梳发,是保持美发不可缺少的日常修整之一。梳发可以去掉头及头发上的浮皮和脏物,并给头发以适度的刺激,以促进血液循环,使头发柔软而有光泽。

就梳理自己的头发来讲,商界人士有必要注意下列三点: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工具。梳理头发,不宜直接使用手指抓挠,而应当选用专用的头梳、头刷等梳理工具。其主要标准是不会伤及头发、头皮。在外出上班时,商界人士最好随身携带一把发梳,以备不时之用。

二是要掌握梳理的技巧。梳理头发,不但是为了将其理顺,使之成型,而且也是为了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与皮脂分泌,提高头发与头皮的生理机能。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梳理技巧。例如,梳头时用力要适度,用力不宜过重过猛;梳子与头发可形成一定的角度, 以促使头发的形状起伏变化;梳子应向某一个方向同向运动,不宜一再循环往复,等等。

三是要避免公开的操作。梳理头发是一种私人性质的活动。他人所了解的,应当是其结果,而不是它的过程。若是“当众理衣鬓”,在外人面前梳理自己的头发,使残发、发屑纷纷飘落的情景尽落他人的眼底,是极不理智的。

4、美发

美发不仅要美观大方,而且要自然。不做奇异发型。在通常情况下,美发的方法有四种形式:即烫发,染发,做发,假发。决定烫发之前,先要看一下本人发质、年龄、职业是否合适。

篇2:职场商务人员头发礼仪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一是写“下水文”必要性的问题

首先, 许多专家学者都明确指出教师写“下水文”的重要性。如顾之川说:“‘下水文’能给广大语文教师以深刻的启迪, 因为一个语文教师有写作体验和没有写作体验, 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效果大不相同。没有写作体验, 教师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写作体验, 教师的指导就能对症下药。”

其次, 教师写“下水文”对自己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唤醒, 是自我能力的提升, 是教师获得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特殊体验。对学生是一种特殊的激励和引导, 是一种师生人文精神的交融与激荡。

最后, 教师写“下水文”必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这也是与其他一般性范文的区别所在。教师是自己学生的教师, 学生是自己教的学生, 教师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现状, 学生懂什么, 不懂什么, 教师心里都有数。备课时写的“下水文”就自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针对自己学生的作文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服务于作文中重难点的突出与落实。

二是写“下水文”的深浅问题

目前, 对“下水文”有二种不同的定义:一种是“下水文”就是教师用学生的口吻, 按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 以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典型材料来写的文章。另一种“下水文”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前自己撰写的文章, 不但要体现本次习作的要求, 而且应明显高于学生的写作水准, 为学生提供习作的优秀范例。笔者认为这二种定义都有它的正确性——强调教师“下水文”的撰写要符合学生的水平, 要体现本次习作的要求。但也有它的欠缺性——没有明确指出教师什么情况下写的“下水文”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或明显地高于学生。据笔者多年实践认为:

低年级或学生习作水平较低的班级, 教师的“下水文”要“浅”, 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 以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给学生一个善良的错觉——我努力一下, 赶一赶, 追一追, 也可以达到老师的水平。而对于高年级或习作水平较强的班级, 教师的“下水文”就要“深”些, 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 把“优美语言、习作技巧、习作重难点、习作要求、情感体验”等有效地融于“下水文”中, 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典型范文, 要让学生惊呼, 要让学生叹服, 要让学生深信跟这位老师学作文是没错的。“要跳起来摘苹果”, 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所以“下水文章是千古事, 高低深浅要自心知”。

三是写“下水文”的选材问题

“下水文”选材的对错优劣直接关系到每次习作指导的成败与否, 所以, 选一个师生共同感兴趣或能容纳的材料是非常关键的。据笔者的经验, “下水文”的材料来源一般来自三大方面:

1.从师生共同的生活中来。教师要拥有一颗童心, 怀着与学生同样的心情, 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 与学生打成一片, 融为一体, 和学生一同体验, 一同收获, 这样的材料才有亲和力, 指导起来也更能得心应手, 信手拈来。如:今年3月我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发现学生近期流行一种“扫雷”游戏, 我就加入其中和学生一起玩, 暗中留意游戏的规则与现场反应, 写“下水文”指导, 学生兴致高涨, 习作完成速度快、质量好。我们的新游戏《“扫雷”行动》及校园BBS《我们最喜欢的老师》等7篇习作同时获登在《读写天地》杂志上。

2.从征文、课目中来。报刊杂志的征文、课文的习作训练、单元考试题, 这些一般都有指定的范围与材料, 容不得太多的选择。教师就可与学生商讨, 选一个共同的话题写“下水文”指导。如:《福州日报》习作园地的同题征文——《名字的故事》, 我就自己先写“下水文”——《惹祸名字:智敬=自尽》进行指导, 后来学生的6篇习作我用《惹祸名字集中营》为题集结获登在《福州日报》, 并被评为最佳征文。

3.从平时的灵感中来。教师应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的语文教师角色, 无论读书报、看影视, 还是听歌、上课……都应绷着一根指导学生习作的弦, 脑中都应绕着一条指导学生习作的线, 这样很多“下水文”的材料就会跳出来:一张漫画, 一个妙语, 一句歌词, 一个话题——都能成为写“下水文”的材料。如:今年端午节, 我与学生聊吃“端午蛋”, 引出吃的不同含义——吃官司, 吃亏, 吃力……当时我脑中就闪现, 这不就是一个写作的材料吗?于是我以相声的形式写了“下水文”进行指导, 学生兴趣盎然, 相声习作《说吃》《话说动物成语》都获登于《福州日报》习作园地专栏。

四是写“下水文”的选择问题

很多教师认为“下水文”就是成篇的、优秀的、典型的书面范文, 其实不然, “下水文”也应视实际情况在类型与时间上有些选择:

“典范型”“下水文”宜在习作前呈现。给学生提供一个“遣词造句、选择材料、落实要点、谋篇布局”的范例, 消除学生“咬笔头, 搔脑头, 低思头”之苦。

“零散型”“下水文”宜在习作中呈现。“下水文”不仅仅是书面的、成篇的, 有时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是口头的、片断的, 或只是个开头, 或只是个结尾, 或只是一二段文章的精彩重点, 这样可避免学生习作中照抄照套、千篇一律, 创设一个师生共同习作的氛围, 激起习作热情。

“靶子型”“下水文”宜在习作之后呈现。教师在学生习作后, 根据自己批改作文的实际情况, 而有针对性地故意给学生写一篇“顺序混乱、语言单薄、比较拙劣”的“下水文”, 在讲评习作时发给学生, 让学生自由评点, 自主揣摩, 自主感悟, 互相评改, 教师只是在“煽风点火”借机评议, 以求拓展学生的思路, 开拓学生的想象, 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树立挑战权威的勇气, 创设一个表达的机会与冲动。

篇3:问题生转化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一、问题学生的教育要把好一个“度”

度,是指程度要适度。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我们要把握这样一个度:软硬适中,只有这样才会让浪子回头的。现实教育中,我们对待问题孩子进行教育一般有两种:一是硬的,长期对孩子冷眼相看和武力制裁;二是软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其不闻不问。结果呢?硬的造成孩子们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们会故意在班上惹麻烦:上课讲话、做小动作,任你怎么处罚就是屡教不改。软的导致学生做事没有任何顾忌,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大肆违纪。我们怎样才能走出这一尴尬境地呢?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在对问题孩子实施教育的时候要把握好“火候”:软硬相加,火候适中。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和错误的时候,班主任不能一味地对其挑剔、不满,抑或训斥,而是要给予其适当的宽容。但这里的宽容不是简单的纵容、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然后根据其性别、年龄等,视错误的性质和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罚教育。对存侥幸心理和无所谓心理的学生,教师加大处罚力度,使学生感到震惊。强烈处罚可使学生加深印象,待其猛醒过来后,再耐心地晓之以理,使其进一步加深认识。对有悔错心理和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尽量避免公开批评教育,要采用勉励的口气与学生谈话,先肯定学生的一些优点,唤起他们内心的进取心理后再指出其错误,帮助其分析问题的利害。

二、问题学生的教育要抓好一个“时”

“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机,二是时效。即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班主任一是要把握好时机,二要讲究时效。要想转化问题学生就必须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想做好思想工作,就要求班主任必须要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问题学生来说,课后被老师留下、请去办公室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如同家常便饭一般。所以这些学生对老师简单的批评、说服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抗体,而且免疫力还比较强。要想对这类学生实施有效教育时,班主任必须要学会巧抓典型性事件。比如打架事件,只要发生就会在班集体、打架事件的当事者和其他学生心中造成震荡性效应,引起思想上的尖锐矛盾,情感上的强烈体验。这时候班主任如能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如能透过其目光读出其内心的思想动向,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和手段去教育和引导学生,学生就会深切感受到老师的一片苦心,明白自己的言行对老师和同学造成了伤害。也自然就会在错误中及时醒悟,并积极地进行自我修正。

教育要讲时效,是指对于学生不良行为的校正应该从速,一般而言是越快越好。也就是说当不良行为发生后,立即实施教育,其效果最好。因为学生犯了错误、班级发生问题后,如果班主任及时进行处理,不仅可以让“事态”得到及时控制,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内心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而延迟性的处理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老师无能或没有办法对付自己的思想,也会让学生滋生“犯错”是不用付出代价的错觉,以至于行为更加放纵。并且延迟性的教育或多或少有点“翻旧账”的嫌疑,这样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和对立,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其教育意义也就不大。

三、问题学生的校正要遵循一个“序”

序,即顺序。在班级管理中,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在现实教育中,面对调皮的、犯错的学生,我们多数老师习惯的做法是:要么是对其进行一顿猛训猛尅,然后再要求其当众认错;要么就是通知家长,然后写出检查并保证永不再犯。班主任们的这些做法乍一看起来是收到良好的直接效果,问题得到了快速圆满的解决:学生当时不仅承认了错误、并且也痛下决心今后会改正错误的。但是时间一久,你就会发现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同样的错误他依然会再犯。这时候很多班主任都会不解,这个孩子是怎么回事呢?怎么“屡教不改”呢?其实,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不在学生,而是我们班主任本身。问题的校正是要遵循一定的顺序的:识错——认错——悔错——改错,而我们教育却恰恰的忽略了这种顺序。我们的老师总是在通过我们手中的惩罚手段强行对其进行跳跃式的修正,孩子只是迫于老师的压力才被迫承认错误的,其内心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也就更谈不上心生悔改之意了。所以对待问题学生教育班主任应该这样做:孩子犯错之后,应该先让其进行独立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可要求其写一则违纪心理报告,(字数不限,不是检讨书也不是保证书),但必须要将自己违纪时和违纪后的心理叙述清楚,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其心理特点(这次违纪是有心的还是无意的),采取不同方式与之进行谈心,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帮助他们弄清是非界限,这样他们就会在深刻认识自己错误的同时积极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四、问题学生的转化要讲求一个“法”

法,就是方法。问题学生由于个性不尽相同,所以每个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爱化妆的,有不服从老师管理的,迷恋网络游戏的。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对问题学生的校正方法也必须是灵活多样的。在对学生问题进行校正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认知偏差,做到“因材施教”。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要因人而异,不仅要让学生能认识到错误,加深印象,同时还要能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比如举行知识竞赛,可以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其竞争意识;组织小种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劳动能力,并促使其体会到“粒粒皆辛苦”道理,体会到父母劳动的辛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动员学生把用过的作业本都积攒起来,将喝过的饮料瓶收集起来,然后卖到废品回收中心,用换来的钱买班级所需的用品,以此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励志电影、纪实专题片,看完后让学生及时写感受,并开班会进行讨论,以深化感官认识;也可以组织学生演话剧,这种方法既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又可以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也可以找一些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教育学生;还可以找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校现身说法。总之,有很多方法我们可以用,只要是对孩子的成长有进步意义,我们就可以采用。

总而言之,问题学生身上的问题是多年积累形成的,有一定的顽固性,对问题学生的转化我们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之上灵活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育方式适当、适中、适路,问题学生就一定会得到转化。

(作者单位:山东省海阳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学反思下一篇:食品工程与轻工毕业生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