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报社实习报告

2024-07-26

推荐报社实习报告(精选6篇)

篇1:推荐报社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大学四年,我始终在为记者是什么而抓狂,在报纸上,在老师的教学中,陆陆续续的知道一些,但是很模糊,没有明确的定义,家人问起,学新闻这个专业具体能干些什么,我有点萌的感觉,说不上来是怎么一回事,报社实习报告。我需要去弄清楚,新闻是什么,我为什么喜爱新闻?我为什么有想当记者的强烈愿望。所以这是我进入报社实习的主要原因及其目的之一。

实习概况

我于7月15日到8月26日在连云港日报社实习,9月15日到10月20日在西安晚报实习,分别被分配在民生新闻部门、社会新闻部。实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看报纸,网络搜索,接听热线电话等方式查找新闻线索,确定采访内容,安排采访,做笔录,收集资料并进行写稿,跟随老师跑广告业务,并对内刊的广告刊登进行排版等,采访的内容有了解社区人们的生活的基本形态,深入基层采访了解城市中农民工的生活,调查火车退票费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地铁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为解决老百姓燃眉之急的问题。总之,一切都是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实际解决老百姓问题为目的,是记者的基本工作。

实习单位介绍

《连云港日报》是中共连云港市委机关报,以坚持党报的权威性、指导性、开放性、立足于开放城市、海港城市、新亚洲大陆桥东桥头堡、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加快报业发展为办报宗旨。1958年创刊,50年来,成长为拥有《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连云港手机报》、《连云港新闻网》《苍梧晚报网》《今日报业》“三报两网一刊”的强势传媒。在市委的领导下,一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实履行党报的职责,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为团结引导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创业,为促进连云港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安晚报》创刊于1953年,是中共西安市委主办的一张面向市民大众的都市生活类报纸,也是中国西部历史最悠久的大型城市报纸。《西安晚报》致力于新闻独有化、资讯地域化、服务个性化的办报理念与鲜明的编辑风格与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同步,成为西安家庭覆盖率最高的报纸。《西安晚报》以其出色快捷的新闻,丰富多彩的信息,劝慰准确的观点,新颖独特的视角,贴近百姓,关注民生,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实习岗位概述

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主要是通过对真实具体新闻事实的反映,来传达社会主流的道德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所以其题材范围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我们的身边,每天发生的令人感动的、美好的事件;社会中发生的鸡鸣狗盗、假货泛滥、迷信成风、恶习滋生的问题;社会活动,风土人情,灾祸等,这些都是社会新闻报道的范畴。通过对新闻时间的报道,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实习获得的成绩

在连云港实习的一个半月中,共有新闻采写稿件35篇,刊载的有26篇,每份稿件都在1200字左右,其中自己独自采写的稿件达10篇以上。采访的内容深入基层,了解到老百姓所遇到的问题,实事求是的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其中采访还涉及到工商部门,对于社会上的坑门拐骗,欺诈售假等行为进行深度有效的报道,通过媒体报道以提醒广大受众谨防受骗。除采写稿件之外,还分别在报社的印刷部门,编辑部门以及广告部门分别待了一周,知道了报纸从有新闻线索开始到报纸出刊并物流运输的全过程,期间还参与到报纸排版,拉广告,拍摄图片。在西安晚报实习中,有稿件10篇,印象最深的是采访外地来西安打工的老农民工和80后农民工,他们衣着朴素,被生活所迫,他们不得不每天行走于各种劳务市场中,只要有人提供工作,不论薪水多少,他们都愿意干。不像80后的农民工,在他们身上丝毫看不到被所面临的就业,房子,孩子上学或被留守等问题那种困惑与无助。80后的农民工,强迫自己在大都市里靠给别人打工或做点小生意来养家,但又不仅仅是为了养家,还为了他们的梦想,因为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够努力,在西安这个大都市里,总会有自己的一片天。他们身上的那种自信,那种面对生活的坦然,为成就以后的自己而苦苦挣扎的情景,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我的《繁华都市中,他们的未来在那里》的作品中,深刻的描述了这一场景。此次采访促使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城市中农民工,时刻关注他们生活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对国家政策解读对其进行的有力报道,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最近廉价房措施的实行不失为对生活在城市中农民工良好的政策。

实习体会:

“我猜想,当我死后站在天堂之门的时候,我遇到的第一个人,将是美联社的记者。”许多年后,圣雄甘地的这段说辞,时刻鼓舞着我。虽说只是个实习,但是我已把自己当作追逐新闻的记者,促使我不断完善自己。

心态方面:

在连云港日报实习期间,刚去的时候,老师把我安排在资料室里,让我阅读有关民生的新闻,并让我对其进行分析,两天过去了,老师对我不闻不问,那时的我心急如焚,看书只是做个样子,知识不再进入大脑。我打电话给我老师,老师说采访沉稳的心态是必有的,不急你再看看书。一周后,老师出去采访带上了我,同时我为不再资料室看书终于松了一口气,可是后来我在采访中才发现,如果不是待在资料室看报纸,我还真是不知道面对老百姓我该采访什么,而且我觉得所学的知识真是少之又少,匮乏的不行。之后只要不出去采访,我都在资料室里看书。

在采访中,有3次经历,让我对社会以及记者这个行业有了新的认知。7月25日,我作为现代快报的实习生被邀请参加市里采访,为期一周,几乎江苏的省级报社和省级电视台都有记者参加,因被采访的人住在开山岛上,需要坐船3个小时才可到达。早上四点时候,我们就开车出发,原本晴朗的天气,在我们到达岛上的时候突然大雨降至,因没有什么防御措施,我们个个被淋的想落汤鸡,海浪一波一波的被海风吹起,击打着岸边的岩石,但是采访工作并未被终止,电视台的采访人员把衣服脱下来把摄影机包住,只露出镜头对准被采访人,平面媒体记者刷刷的用笔记者被采访人说的话,丝毫不受风吹雨打的影响,这场暴雨好像对他们而言似是温和细雨一般,实习报告《报社实习报告》。在返回的路上,没有人身上的衣服是干的,但是在他们的脸上也没有怒意,只是在那兴奋的说着采访的内容,有的已经敲打着键盘,把文字输入了电脑之中。就是记者这种忘我的精神给了我深深的震撼,不愧是“无冕之王”。

8月5日,采访加盟打火机诈骗案,用电话给售假公司经理打电话询问情况时,经理李先生的回答令人瞠目结舌,如老子就是天,我说需要钱,他们就掏钱给我,何况是自愿的,我又没有逼迫他们,怎么是诈骗呢,况且我想怎样就怎样,管你们X事,如果你们管这档子事,别怪我找人砸你饭碗等。这件事虽然在报纸上曝了光,但是因为武汉的地方保护主义特别强,导致这一事件最终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这件事上我看到了李先生因为有钱而嚣张跋扈的嘴脸,深刻的体会到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应该深入内部调查,彻底解决问题。

8月15日。我独自到海州区的红旗社区采访,因本身采访对象不是很了解,去之前也就没有什么准备,到采访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因为被采访人的妹妹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以及长期遭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扰,其骨瘦如柴,脸上的表情有所扭曲,看到她,我愣住了足足有5分钟,其姐姐叫了我几次,我都没反应。后来采访他姐姐实在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只好先行离开,最后还是用电话完成了此次的采访。这件事对我以后采访做了警钟。第一,采访之前,要对被采访人有所了解,并写采访提纲。第二,着力提高心理素质,加强对事物的认知以及敏感度,做到遇事冷静、不慌张。第三,与人沟通方面的加强。

在西安晚报实习期间,因为实习老师没多少采访,我得以空闲看了新闻学专业课本,也到基层作有关城市中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深刻体会到他们在城市中艰苦的生活,以及对城市的贡献,被他们的不懈努力与默默奉献的精神所折服。在对西安地铁运行期间,对西安上班族、学生等不同人群的采访,深深感受到作为西安人拥有地铁的骄傲。与此同时,国家火车票退票费用的降低不失为减轻人们出行不便的一种策略。与人的不断交流,使得我在与人交流方面有很大的提升。

专业方面:记者这个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新闻写作方面的技能。还需要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度和敏感度。这是建立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面的。再说新闻无处不在,涉及的范围广,所要求的知识面也很广。我在社会新闻部实习,社会新闻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如我们的身边,每天发生的令人感动的、美好的事件;社会中发生的鸡鸣狗盗、假货泛滥、迷信成风、恶习滋生的问题;社会活动,风土人情,灾祸等,都是社会新闻的范畴,这就要我们学习如法律,经济,政治,文学,美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我的专业是新闻学的,但是所学习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在我一次有关一位女士买了一包发霉的月饼采访写作中,我就没有提到我国宪法规定的假一赔十的相关条列,老师说:没有这条新闻信息,其新闻的价值就被打了折扣了,还有一次是有关四胞胎的采访,因其家庭贫困,希望政府能给予家庭补贴,有了上一次的经历,我特地上网查了一下,发现有地方政府是给与贫困家庭生多胎儿补贴的,当时打电话告知其父,后来才知道,国家规定里是不给与补贴的,是有些地方政府破例给补贴,那是其他的城市。每个省的有些规定是不一样的,两个不能相提并论。给了当事人错误的信息,这是作为记者很难看的一件事,但是不得不说这是知识不足惹的祸。记者拥有的不只是相关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通晓其他各方面的知识,但是不用很细致,大概知道就行。这就需要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处于一种学习的状态,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提高我们的修养,在记者的道路上才能越行越远。

人际关系方面:

把人际关系搞好是记者的必备条件,因为有了人际关系,记者所获得新闻线索也就多,所采写的稿件也多。认识不同的人群,你可以学习他们的优点,这不仅有利于自身修养提高,还会在社会认知及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提升。进入报社之前,我印刷了本人的名片,每次我出去采访,总是递上我的名片。在采访开山岛期间,让我有机会结识了省报里的记者,如扬子晚报的张凌飞,现代快报的邢志刚,江苏网的周泰乐,新华社的等,和他们探讨新闻事件,有的甚至给我讲好的新闻稿件应怎样写,怎样应付那些不愿被采访的人等,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很实用。记得有个在电视台实习的同学向我抱怨,去实习一个月老师都没让他碰摄影机一下,原因是电视台人员怕他把摄影机弄坏。而我仅仅和记者接触了两天,我对老师说想学摄像,老师二话没说,他亲自教我怎样拍摄,拍摄角度应该怎样选等,后来几天,老师摄影的机子都放我这,他说这样方便我学习,学会了把机子还给他就行,丝毫看不出不让我碰机子的迹象。实际上,和别人处的好,让别人信任你的前提就是双方要有共同的话题,我记得和他们一起吃饭时,他们聊海域污染问题(他们下一次采访专题),我专门到网吧查阅相关问题,在下顿吃饭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老师对你的信任就会增加,和他们仅仅相处了一周,但是我觉得所学到的东西却很多。其实认识的人也就越多,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发展的空间就越大。

在西安晚报实习期间,被采访对象总是一口流利的方言回答记者的问题,这多少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同时也有些无力感,后来我通过与西安人的不断交流,逐渐听懂西安方言,在采访中与人的交流仍是有点障碍,在以后的生活中,对方言会留意,争取听懂流利的方言,以便和别人方便沟通。

采访中也遇到了更为现实的问题是,有些人完全不接受记者的采访,甚至封杀你对他或他所认识的人进行新闻采访,作为一个记者,一旦所有的人都不愿意跟你打交道,这就说明你完蛋了,也就是采访工作被终止,意味着你所准备的东西都付诸东流了,在《李雪: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是我唯一能做的事》采访中就深有体会。李雪家境贫穷,父亲是个哑巴,靠给别人打零时工赚钱,因为残疾时常被老板解雇,妈妈是吃不了苦,跟村里有钱人走了,李雪考取了中国名校南京大学,却因没钱上学选报南京政治军事大学。得知这一消息,我连忙联系到李雪,想对其进行采访,却一再被拒绝。其实我们不能一味的指责采访对象的不理解或者不够开放,因为有些时候他们也是无可奈何的,在中国的环境中,他们要考虑同行,官员甚至更多人的意见,这虽不是作为记者应该考虑的,但是可能仅仅因为我们记者的一句话,就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最后在不暴露李雪具体家庭及真实姓名的情况下,李雪接受了我的采访。使得我的稿件得以完成。

实习中的不足之处及其认识

有人说,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融入其中就当是踏入社会的一只脚。但是两个多月的实习中,我深深的感觉到大学校园对于外面的社会真的是大巫见小巫了。在校园里,不与人交流你可以活得自由自在,可是在外面就得被社会淘汰。这两个多月的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如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更多的汲取了各方面的知识,提高了人际关系的交流。同时发现自身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如

1、自己说话太过于强势,给人一种压抑,不易亲近的感觉。

2、人际关系淡薄,交流出现一定的障碍。

3、知识的学习过于狭隘,不系统,全面。

4、过于依赖别人,相信别人,6、把别人说的话当了真,没有做出判断。这些缺点成为鞭策我努力前进的动力,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了新一层的认识,突然有一种长大的感觉,可能这就是老师所说的“社会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更是不断的努力完善自己,要以社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能在像学生期间那样只考虑表面问题,而是应该深入思考。以达到社会的要求,争做一个努力向上坚持不懈的社会人。争当一个合格而有自己风格特色的记者。

实习总结:

说实话,实习了两个月,对记者是具体做什么事的,我还是有点模糊,但是我知道记者并非是上帝派往人间的使者。庆幸的是我知道自己喜欢新闻的原因,这是我实习的一大收获。以后我会从事记者行业,眼下要做的是就是多看书,多学习,多参与社会实践,促使自身不断完善。为以后记者之路铺路。

给以后在报社实习学弟学妹的意见:

1、人际关系要打好。与报社里的每个人的关系处理好。老师有什么事情,你能帮忙的就帮忙,不能帮忙的你要直说。老师要求做的事情尽量、尽快做好,不要拖拉。

2、要主动。自己通过上网,看报纸等途径查找新闻线索去采访,找不到可以问老师是否有新闻线索提供。主动和老师交流采访与写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要学习,浏览各类报纸,对当天所发生的大新闻要有所了解,这会成为你和老师相处的话题。多积累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做好预防工作,做到遇事不慌张,遇事不退缩,勇往直前。

4、学会一些餐桌礼仪、方言。懂得一些地方习俗。会很有帮助的。

篇2:推荐报社实习报告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确”。拜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有一段话使人印象深刻,“写作是极为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这里的写作单指简捷、质朴、具体、准确的说明性或者说理性文章。”由此可知,语言是思维的存在,文字是语言的工具。

写作的首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共享知识或是情感。文字的基本功是具备精确而充分的表述能力,所以镌刻在纸上的文字应该极讲究逻辑严谨、主题鲜明、用语精炼、详略得当、行文流畅、语言平实、内容丰富、情感倾注。读来使人觉得言之有物,而不是废话连篇、空洞无物。

写作是一种技能,技能的臻善依靠长期在实践过程中的磨练和反复改进。从事新闻写作就是夯实写作基础的捷径。新闻的定义是传达事实新近的变化,讲究真实、快捷、准确、趣味等多维度要求,能在最短时间内赋予文字以鲜活的生命力。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需躬行。前往新闻报社实习,克服堆砌辞藻、华而不实、无病呻吟的浮躁文风,转而扎实下点功夫,接接地气,写些平实朴素的文字,作些读之有物、言之成理的文章,对于个人思维、修养都大为有益。再则,长期以来,个人一直只是在学院里、书本中、训诫下学习经典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缺乏有益的实践佐证。理论的可行性、正确性都难以得到证实或证伪的机会,或许走出院门会别有感悟。以上便是我20XX年下半年进入晨报实习的初衷。

亲近市井:

刚到报社,经过短暂的适应期,出门采访写作的第一篇稿是关于卫国街居民爆料的“高科技偷猫事件”。卫国街是老长沙的一个弄堂,文物局在门口标明是不可移动的近代文物,全是砖木结构,天井式构造。弄堂被木栏四四方方的围成了一个小豆腐块。墙壁因多年的烟熏火燎被烤得一片焦黄,烟尘密密麻麻的挂在天花板上。我们赶到时,各家灶台正火光闪闪,烟雾缭绕。伴着锅铲磕绊清脆的响声,东家辣椒炒肉,刚入油锅,西家酸菜豆腐汤,煮的正欢,阵阵香味纵横交错,扑鼻而入。这就是长沙的街井巷弄,普通市民平淡生活,发生在身边切实摸得着,看得见的生活场景。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是写作的源泉,鲜活的素材。

事件回放:

爆料的新闻―“盗猫猫事件”说来也挺有意思。卫国街天际是归途.jpg是老城区,老鼠多。当地住户都养猫防鼠,但猫却频频丢失。8.6凌晨四点半,家住街上的王先生下班回家。经过街口时,突然听见猫的惊叫,王先生意识到可能是盗猫贼。王先生大喊一声,随即引来其他住户,当场捉住了正在偷盗的2个盗猫贼。

盗猫的工具很先进,一辆摩托车上配备了一个可遥控的大铁笼。铁笼中则附带着个小笼。小笼里又放着三只鹦鹉,鹦鹉的嘴巴用胶布粘着,发不出声。盗猫贼选好地点,躲在远处,猫咪清晨出来,一见到上下扑腾着翅膀的鹦鹉便好奇的进入铁笼捕捉。一旦全身而入,盗猫贼立刻从远处按下遥控器,关闭铁笼,而后将猫塞在纤维袋中乘摩托车溜之大吉。

回报社,我简单的写了一个题为“遥控笼中笼,好奇害死猫”的本报讯。写完后,记者随即修改。

报社反馈:

改动的过程一言蔽之:瘦身。文章本来是800余字,改动之后折了一半的篇幅。写新闻来看,文字的精炼摆在第一位,一句话讲得清楚的事情绝不用两句话说。普通短稿明确新闻要素后,通过场景观察、提炼和重现,要思索怎样恰当的组织材料,突出人物,运用语言,将新闻事实以故事的形式展开和叙述。一方面要交待清楚事实、没有遗漏,另一方面要读来生动有趣、余味犹存。

抽象的理论没有说服力,我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第二天见报的报道《好奇害死猫!偷猫人笼里绑鸟引喵星人上当》。标题就十分吸引人,完整的陈述了所有事实要素,且结构连贯。难能可贵的是极为突出了此篇报道的亮点―趣味。“喵星人上当”,喵星是何星?如何上当?与好奇是什么关系?诙谐的笔墨,拟人的手法,设置的疑问,充分展现了晨报一贯有的故事化文本创作倾向和都市报的休闲风格。

再看导语,原文如下

篇3:推荐报社实习报告

这座彻夜有人在紧张忙碌的办公楼已经成为红旗大街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在这座楼里, 北大荒日报社的80余位员工发扬“白加白”、“五加二”和“豁出去”的精神, 利用《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化》和《北大荒网》这三大平台, 发挥“北大荒资讯总汇”的作用, 把黑龙江垦区和中国500强企业北大荒集团的最新信息, 以及北大荒的历史、北大荒人的故事与精神, 24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为弘扬“天下只有一个北大荒”、“天下北大荒人是一家”的理念, 实现“让世界了解北大荒, 让北大荒走向世界”的目标, 北大荒日报社人每天都在自觉地、一点一滴地做着自己的贡献。

苦着、累着, 快乐着、幸福着, 创造的价值、生命的激情和人生的意义在“豁出去”的工作状态中愈发熠熠生辉。

责任与使命: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鸣锣开道

自1957年在王震将军的亲切关怀下创刊以来, 历经牡丹江《农垦报》与《合江农垦》报、《东北农垦报》、《兵团战士报》、《屯垦戍边报》、《农垦报》、《农垦日报》和《北大荒日报》等阶段, 54年来, 北大荒日报社见证了北大荒的沧桑巨变, 几代北大荒报人守望北大荒, 讴歌黑土地的情怀始终如一。

1. 忠诚的见证者与记录者

坚守是北大荒日报社可贵的风骨。

历史辉煌厚重, 时代风云激荡。无论身处何时、何地, 北大荒日报社都把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 弘扬主旋律, 奏响最强音。在一页页泛黄的报纸上, 在一本本尘封的杂志里, 北大荒开发建设初期复转军人“向地球开战”的革命豪情, 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广大城市知识青年投身北大荒的青春壮志, 改革开放时期企业家们锐意进取的奋进身影, 家庭农场改革的风起云涌, 都跃然纸上, 历历在目。

2009年6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视察时, 要求黑龙江垦区要当好全国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这既是对全体北大荒人的殷切期望, 也赋予了北大荒日报社新的任务。对现代化大农业的概念进行及时解读,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意义,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是北大荒主流媒体的责任与义务。

在日常报道中, 北大荒日报社结合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农垦总局主要领导的思想, 对现代化大农业的内涵、特征和意义等从局部进行了挖掘, 但远不够系统。为此, 今年3月14日, 借黑龙江垦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现代化大农业新闻发布会的契机, 他们组织精兵强将打造了一期《现代化大农业特刊》, 其中二、三通开版以《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农垦特点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模式》为总标题, 采用新闻述评的形式, 从大产业、大集团、大规模、大开发、大外延、大效益、大示范、大力度、大文化、大发展10个角度, 对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解读。这组文章刊发后, 在垦区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许多人表示通过阅读, 对现代化大农业的内涵有了更深入、更明确的了解, 感觉很“解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宣传部的阅评员在当月的《新闻阅评》中认为:《北大荒日报》的“现代化大农业特刊”富有冲击力, 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高扬旗帜, 引导舆论

“多年来, 《北大荒日报》能够创新地开展工作, 在贯彻落实总局党委精神方面旗帜鲜明, 尤其是在评论方面, 能够全面地、有创造性地分析、评论, 能够源于精神而高于精神,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方向性。这些都是北大荒日报社这个团队业务素质过硬、团结奋斗的结果, 是大家精益求精工作的最好表现。”2009年10月9日, 国庆节假期刚过, 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轻车简从地来到北大荒日报社, 对报社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特别是高度评价了报社的评论工作, 他说:“《北大荒日报》的评论员文章, 我篇篇都看, 有的还要反复看。”

2008年以来, 北大荒日报社的评论员文章, 尤其是系列评论, 日益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较好地发挥了旗帜作用, 有力地助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评论员文章已经成为北大荒日报社彰显特色和实力的品牌。

2008年11月份, 一组5篇贯彻落实总局党委 (扩大) 会议精神的系列评论, 吹响了垦区实施现代化建设跨越工程的号角;

2009年3月份, 一组5篇践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系列评论, 助推了以“诚信、务实、创新、卓越”为基本内涵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在垦区的传播与深入人心;

2009年4至5月份, 一组8篇解放思想、提振精神、推进跨越工程系列评论, 进一步增强了垦区人民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

2010年11月份, 一组5篇贯彻落实总局党委 (扩大) 会议精神的系列评论, 为垦区上下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指明了方向;

2011年2月份, 一组5篇以《更快的节奏》、《更高的标准》、《更强的措施》、《更大的胸怀》和《更美的未来》为题目贯彻落实垦区重点工作推进会议精神的系列评论, 吹响了进军粮食总产400亿斤、冲刺世界500强企业的号角;

2011年7月份, 一组3篇以《干事创业要有精气神》、《干事创业要讲执行力》和《干事创业要有危机感》为题目贯彻落实垦区半年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系列评论, 为进一步推进有关重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篇篇、一组组观点鲜明、思想深邃、昂扬向上的评论员文章深受广大读者, 特别是各级干部的青睐, 许多人把这些文章剪下来贴在剪报本上作为学习材料;有些领导表示, 他们经常在讲话时直接引用《北大荒日报》评论员文章中的一些观点, 甚至原话, 感觉受益匪浅。

还有许多读者好奇, 北大荒日报社这么多精彩的评论员文章都是谁写的?其实, 发表在报纸上的每一篇评论员文章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总编辑出题目, 编委会出思路, 骨干编辑、记者分工协作……“在我们报社, 能写评论员文章的人得有一个班。”北大荒日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徐广耀自豪地说。

3.全媒体与全方位

2010年2月23日下午召开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决定, 将农垦总局党委和北大荒集团的门户网站《北大荒网》整体划归北大荒日报社管理, 从而使已经拥有一报一刊的北大荒日报社进入了全媒体时代。

从去年全国“两会”开始, 到走进西藏康马、迎接世界冠军李琰荣归故里、走进春播一线、上海世博会、走进百场百城、哈洽会……北大荒日报社充分发挥“报、刊、网”联动的优势, 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齐上, 3个载体实现了资源共享, 降低了运营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 做到了以最小的投入收获最大的效益, 使《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化》借助《北大荒网》瞬间走向了世界, 为北大荒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北大荒搭建起了一座高效、便捷的桥梁。

《北大荒日报》上的许多稿件, 杂志和网站同时使用, 使宣传更加立体化、多元化, 增强了宣传的效果。同时, 他们还发挥网络实时传播的优势, 对上海世博会北大荒高层论坛、哈洽会北大荒招商项目推介会、北大荒首届大豆节、北京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新闻发布会等现场进行了图文直播, 让世界各地的网民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北大荒正在发生的大事。

2011年6月16日上午, 《北大荒网》在哈尔滨对北大荒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高层论坛进行了现场图文直播, 各地的网友纷纷留言, 或为北大荒的国际化战略建言献策, 或对《北大荒网》的直播表示赞赏。北大荒商贸集团正在阿根廷推进农业合作项目的员工吕华留下了一段发自肺腑的话语:“我们在阿根廷的北大荒人能同步看到《北大荒网》的现场直播, 真的很激动。虽然这里已经是深夜23点35分了, 但我们还是要看到结束再睡觉。北大荒———不论走到哪里, 我们的心和你一起跳动!”

把各个时期、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北大荒人的心拢到一起, 这不正是《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化》和《北大荒网》的责任与使命吗?

精神与力量:把生命当做股本投入事业

一个人、一个企业, 一项事业、一个社会, 都离不开“精神支柱”。北大荒日报社这个团队就是一支有精神力量支撑的团队。在新时期,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倡导并践行着“白加黑”、“五加二”和“豁出去”的精神, 北大荒日报社不仅把这宝贵的精神宣传到位, 使之在垦区家喻户晓, 而且报社的全体工作人员也在以实际行动践行、弘扬着这种精神。

1. 忘我的精神

全国与北大荒日报社同等规模新闻单位的工作人员数量基本上都在300人左右, 而北大荒日报社目前在岗工作人员只有82人。以80余人的精干力量精心办着“一报一刊一网”, 靠的就是“白加黑”、“五加二”和“豁出去”的精神。为了以最佳的状态、最高的标准、最大的能力完成总局党委部署的每一项工作, 加班加点已经成为报社的家常便饭。《北大荒网》划归报社后, “白加黑”变成了“白加白” (一方面24小时都有人在报社工作;另一方面有些人早晨下班后, 当天下午还要继续上班) 。

在超常规的工作中, 报社领导班子成员做到了率先垂范, 把生命当做股本投入事业之中, 不喊苦、不说累、不言退。北大荒日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徐广耀在报社已经工作了整整30年, 对报社有很深的感情, 早已把报社当成了自己的家。无论是当记者, 做编辑, 抓发行, 还是管广告, 当总编, 在每一个岗位上, 他都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一丝不苟, 充满激情地在想事、谋事、干事。“干实、干满、干好每一天”是他的座右铭。

北大荒人经过总结提炼, 明确了北大荒文化精神的内涵是:坚守、忘我。在北大荒日报社这个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的身上, 都能真切地看到北大荒文化精神的缩影。

2.“豁出去”的拼劲儿

2009年4月和2010年3月,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先后把《北大荒文化》和《北大荒网》交给了报社。“总局党委这么信任我们, 不仅把杂志和网站给了我们, 还为报社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我们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一定要竭尽全力地办好‘一报一刊一网’!”徐广耀掷地有声地说。为此, 北大荒日报社以强大的执行力, 迅速进入状态, 报社员工在神经已经绷得很紧的情况下, 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经过努力, 于2009年12月份将《北大荒文学》更名为《北大荒文化》;2010年1月1日, 《北大荒文化》由双月刊变成月刊, 发行量是过去的6倍多。接收《北大荒网》后, 报社组织动员全社的力量, 投入网站建设中, 使《北大荒网》的日浏览量连续突破1万、两万和3万大关, 目前已稳定在两万以上, 在全国60多万家网站参与的排名中, 其名次已进入前5000名, 每天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网民通过《北大荒网》在关注着垦区的发展变化。

对于《北大荒文化》和《北大荒网》的每一点变化, 总局老领导、农业部原副部长刘成果都看得清清楚楚, 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发自内心地说:“《北大荒文化》名字改得非常好, 文化比文学的概念要宽泛, 文化建设对垦区来说非常重要, 有了这本杂志, 北大荒文化就有了宣传主阵地;网络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现在是信息社会, 需要《北大荒网》这个平台扩大北大荒的宣传面和影响力, 使我们的受众扩大到全世界范围, 这对提升北大荒的知名度、让世界了解北大荒、增加垦区与外界合作的机会等都有好处。”

《北大荒文化》和《北大荒网》的迅速成长, 充分展示了北大荒日报社这支团队的战斗力。在这个过程中, 徐广耀作为报社的第一责任人, 付出的努力和辛苦可以说是最大的。他每天都工作到后半夜两三点钟, 即使是星期六、星期日和节日, 也是如此。

“班长”以饱满的热情、“豁出去”的拼劲投入工作, 报社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紧随其后, 密切配合, 在整个领导班子中形成了昂扬奋进的良好氛围。在领导班子成员的影响下, 团结一致、干事创业的气氛充溢着报社的每一个角落。在报社,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 但基本上是分工不分家, 办报、办刊、办网, 乃至于迎战大的报道战役, 都是举全社之力。加班加点、值夜班, 大家都毫无怨言。报社人最常说的就是“没问题”。无论是报道总局党委 (扩大) 会议、哈洽会, 还是宣传重大典型, 或者是组织重点版面, 只要是报社领导一声令下, 全报社从中层干部到每一位编辑、记者, 以及后勤工作人员, 都能做到“白加黑”、“五加二”, 全力以赴、快速反应, 大大增强了“一报一刊一网”的时效性、贴近性和指导性。

3.铿锵奋进的步履

在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下, 北大荒日报社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向总局党委和垦区人民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的答卷。报社人的精神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至于有人说, 读《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化》上的文章, 能感觉到一种积极奋进的精神;还有人说, 看北大荒日报社的人干事, 能体会到一种斗志昂扬、勇往直前的劲头。

人是支撑事业发展的最宝贵的财富, 人员的素质就是生产力, 过硬的队伍是一个单位富有战斗力的基础和源泉。徐广耀经常用“豪华”这个词来形容报社这个团队, 这不仅是因为在80余人的队伍中, 有53名共产党员, 有22人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 有10名统招硕士, 还因为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打硬仗的队伍。

学习是北大荒日报社提升队伍素质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 报社紧紧围绕总局党委的中心工作, 坚持每天学、及时学、分层学, 努力在学习中提高, 在创新中发展。为增强编采人员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新闻意识, 在每天下午的学习活动中, 凡是当天中央、省和总局党委的重要活动, 上级下发的重要文件等, 报社第一责任人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传达、解读和贯彻落实, 从来没有耽误过, 从而使北大荒日报社实现了垦区新闻、省内新闻和国内、国际重要新闻不漏报, 实现了工作布置到位和宣传效果最大化。报社党组十分重视党员和团员青年的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报社的3个党支部每个月都能召开一两次党员学习大会, 团支部一个季度能开展两次以上的活动;党支部大会一般以理论学习和交流工作体会为主, 探讨做好编采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团支部大会一般以新闻业务学习和开展文化活动为主, 主要是帮助青年编辑记者迅速提高新闻业务水平, 帮助还没有加入党组织的优秀青年提高对党的认识。

2010年5月份开始, 报社组织经验丰富的老编辑、老记者, 利用每个星期六的上午为青年编辑、记者讲授新闻业务, 使新加盟报社的同志在干中学, 在学中干, 业务能力有了迅速的提高。

由于北大荒日报社有比较浓厚的学习气氛, 无论是老党员、老编采人员, 还是年轻的同志, 都有一股蓬勃向上的工作劲头和精神。不断的学习, 不断的创新, 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在助推着报社的每个人积极向前。凡是融入和工作在这个环境的每个人, 都努力追求进步, 追求卓越。

北大荒日报社3年多来的快速发展, 不仅使广告总额、发行总量等硬指标连创历史新高, 而且员工的福祉也实现了翻番。报社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的认可, 总局机关党委先进党组织、总局劳动模范单位、总局级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使北大荒日报社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激情奋进的荣耀。

现场与实践:把根深深扎入激情的热土

北大荒日报社作为黑龙江垦区的主流媒体, 诞生于北大荒的热土之中, 所以关注基层, 扎根土地, 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1.从泥土中汲取养分

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大背景下, 在黑龙江垦区5.6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每天都在发生许多新鲜的故事, 每天都有新的变化。

深入基层, 关注一线, 是北大荒日报社对广大编辑、记者的要求。北大荒日报社发挥“报、刊、网”联动的优势,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做到了哪里有新闻, 记者就奔向哪里。

北大荒日报社的编辑、记者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写出了一篇篇带着泥土芬芳的稿件, 真实地再现了垦区人民勇于跨越、超越, 追求卓越的片断与风采。

去年和今年, 围绕黑龙江垦区决战350亿斤、400亿斤粮食总产的战役, 北大荒日报社都派出由文字记者、摄影记者 (今年加上了视频记者) 组成的“走进春播一线”采访组, 带着一辆“猎豹”越野车奔赴农业生产现场, 每天走一个农场, 发回一篇鲜活、水灵灵、带着露珠的现场新闻和数张现场图片、一段视频, 有力地助推了黑龙江垦区的春播生产。

近些年, 黑龙江垦区的城镇化进程推进得很快, 北大荒城镇群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的一大亮点, 2010年, 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要求省内各大媒体要集中宣传好垦区的100座现代化生态城镇, 北大荒日报社率先启动“走进百场百城”大型宣传报道活动, 并在省内各媒体中率先完成任务。

秉承着“到现场去, 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 今年7月份到8月份, 北大荒日报社又组织骨干记者, 陆续推出了来自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和查哈阳农场的两组系列报道, 将最鲜活的新闻和典型呈现给广大受众, 在垦区内外形成了新的舆论热点。

走进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现场, 使北大荒日报社的报道更加有针对性、指导性, 更加鲜活, 也使他们紧扣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脉搏, 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顺利推进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在基层采访期间, 北大荒日报社的记者们战胜了春寒、酷暑, 基本上做到了一天跑一个农场, 当天采访、当天成稿, 报社密切配合, 无论多晚, 都等当天的稿子, 确保及时发出。北大荒日报社人的作风给基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基层的同志们纷纷表示, 在北大荒日报社人的身上看到了“豁出去”的精神。

北大荒日报社人的作风和业绩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从2008年至今, 北大荒日报社连续被评为“黑龙江省十佳企业报”和“全国优秀企业报”;有30多人 (次) 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新闻工作者”、“黑龙江省企业报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企业报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农民报优秀新闻工作者”和总局直属单位“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有近百篇新闻稿件分获黑龙江省新闻奖、黑龙江省企业报好新闻奖、中国企业报好新闻奖、全国农民报好新闻奖、黑龙江农垦好新闻奖等。

2. 新闻立报, 凸显个性

作为黑龙江垦区惟一一份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 《北大荒日报》始终坚持报纸的新闻属性, 本着新闻立报的原则, 对相关版面特点、功能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比如, 确定要闻版的特点是快 (快捷) 、新 (新鲜) 、重 (重要) , 专题版的特点是专 (专业) 、深 (深度) 、厚 (厚重) 、硬 (硬度) ;特别强调副刊版要有新闻性, 副刊编辑要有一双“新闻眼”, 有新闻敏感性, 主动地干预生活, 使副刊版更加贴近实际。如此调整, 使各个版面的特点更加突出, 进一步增强了版面的时效性、指导性和可读性。

为了凸显新闻性, 北大荒日报社十分重视策划, 从而使诸多重点报道和专题报道更具质量。在成就报道上, 他们围绕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的“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 连续两年在年终总局党委 (扩大) 会议前组织专题报道, 并对会议确定的重大典型进行跟踪宣传, 还分别拿出四个版对养牛业、农机化、交通、人才等成就进行专题宣传;为配合重大活动, 他们出版了上海世博会绿色食品特刊、北大荒文化特刊, 北大荒大豆节特刊;为接待李长春、李克强等领导同志的视察, 他们出版了反映北大荒成就与风貌的特刊;为落实省委主要领导指示精神, 他们出版了“两个领跑” (领跑现代化大农业, 领跑城乡一体化) 特刊;为了应对突发事件, 他们连续三天出版了“迎战暴风雪, 我们斗志更坚”专刊。这些专刊、特刊, 都是先有系统的策划, 组织骨干编辑、记者参与, 且都有评论员文章, 做到了点面结合、图文并茂、形式多样。这些报道每次推出, 都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为了凸显新闻的分量, 对于有关重大会议、重要活动、重大事件, 他们都是不惜版面、不遗余力, 进行全方位的报道, 形成强势和规模。例如在报道垦区农业提质增产增收座谈会、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座谈会、垦区城镇化建设座谈会、北大荒世博论坛等活动时, 不仅在要闻版有消息、评论、图片, 还利用其他版面, 经常是通开版, 对领导、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组合式报道。

对新闻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挖掘, 使北大荒日报社的新闻宣传形成了极强的冲击力。许多领导、专家、学者看了他们的报道后, 认为他们的宣传搞得很大气, 很有力度。

3. 彰显“荒”味

2008年秋天,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很特别的书——《北大荒新闻系》, 这是一本记载黑龙江兵团新闻干事的青春记忆的集子, 其中的作者不乏中国新闻界的“大腕”——《仰视你, 北大荒》的作者、黑龙江日报社原社长贾宏图, 《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主任曹焕荣, 中国报业协会驻会副会长石国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等等, 他们在文章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份报纸——《兵团战士报》, 他们一直难以忘怀这份报纸对自己的培养。《兵团战士报》是《北大荒日报》的前身。从某种意义上讲, 《北大荒日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进而由于具有优良的传统, 《北大荒日报》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那就是浓浓的“荒”味。

她与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北大荒日报》乃至北大荒日报社的“荒”味, 首先体现在这家媒体诞生于北大荒开发建设的热潮中, 而且始终与农业、与土地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党中央、国务院开发北大荒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所以北大荒日报社紧紧围绕农业生产, 特别是粮食生产这个主题, 设计版面、栏目, 组织报道, 刊发稿件, 形成了自己风格。

它是中国现代化大农业宣传的“风向标”。搞现代化大农业, 引领中国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方向, 北大荒是一面旗帜, 所以在中国, 没有任何一家媒体, 能像《北大荒日报》这样把宣传现代化大农业当做自己的主要任务, 投入那么大的力量, 进行连续、系统、深入的宣传。说北大荒日报社引领中国现代化大农业的宣传, 可谓恰如其分。

她是广大农垦职工群众的良师益友。半个多世纪以来, 《北大荒日报》已经在三代北大荒人心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为农垦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儿。其《聚宝盆》专版, 被广大种植户、养殖户誉为“不说话的老师”;其《老年特刊》专版, 被老年人誉为“老伴儿”;其《桃李园》专版成为广大家长、老师和学生们的最爱;其《黑土地》专版则成为文学爱好者的心灵家园……

它是北大荒新闻人纵横驰骋的舞台。继续发扬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 《北大荒日报》已经成为黑龙江垦区广大新闻通讯员的“演兵场”, 他们中的好多人以这张报纸为平台, 成为国内诸多媒体的专业编辑、记者, 有的还成为新闻单位的领导。

无与伦比的“荒”味铸就了北大荒日报社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品格。

光荣与梦想:描绘百年报社美好蓝图

着眼于长远, 黑龙江垦区制定了“百年垦区”发展战略, 与此相配套, 北大荒日报社也明确了自身的百年蓝图, 并在报社大文化建设、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

1.用文化统一思想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 对事业的进步起着特殊的推动作用。以54年的发展历史为积淀, 北大荒日报社在文化建设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总结提炼出了社魂、社风和团队理念, 使之成为北大荒日报社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用文化统一思想, 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合力。报社的社魂即: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 扎扎实实干好每一分。认认真真就是对事业、对自己、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对生活中的一切都认真地负起责任来;扎扎实实就是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务实理念的体现, 也就是对待工作要脚踏实地、至臻至善, 激情四溢地干好本职工作。报社的社风即:团结、和谐、包容、严谨、奋进;报社的团队理念即:部队一样的守纪、学校一样的文明、家庭一样的温暖。以这一理念为指导, 在具体工作中, 北大荒日报社党组、领导班子做到了发现问题不回避, 不过激, 而是及时找有关人员谈话, 进行有效引导, 让大家一起往前看, 防止再出现同样的问题。报社用文化统一了全员的思想, 形成了统一的意志, 凝聚起了攻坚克难的合力。

2.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北大荒日报社还自觉承担起对外展示北大荒形象、宣传北大荒的重任。在人员增加、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北大荒日报社已经连续三年出资, 为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领导, 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以及省有关厅局的领导, 省内各地 (市) 、县 (市、区) 的主要领导赠订《北大荒日报》。还派人把每期的《北大荒文化》杂志送进哈尔滨的50多家星级宾馆、大酒店、商务会馆等场所。

今年, 为了在黑龙江垦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北大荒日报社又为新疆兵团的主要领导, 农八师、农十师师部及各团的主要领导, 以及垦区援疆干部和人才共赠订了64份《北大荒日报》。

把《北大荒日报》和《北大荒文化》当做“文化礼品”送给有关部门和人员, 为宣传北大荒, 让外界更多地了解北大荒, 树立北大荒形象发挥了良好作用。

3. 与北大荒一起成长

在去年的总局党委 (扩大) 会议上, 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在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时期垦区“报、刊、台、网”宣传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增强, 并要求“十二五”时期要“赋予北大荒精神、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新的时代内涵,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北大荒文化, 建设北大荒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建设北大荒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拥有《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化》和《北大荒网》三大宣传平台与载体的北大荒日报社责无旁贷。在今年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 “北大荒”以276.8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第42位, “北大荒”在打造世界级品牌的征程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也为北大荒日报社打造“百年报社”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开展场县共建, 建设影子垦区, 为北大荒日报社的发行和广告工作开辟了新的战场;建设域外垦区, 让世界了解北大荒, 让北大荒走向世界, 为北大荒日报社的三大载体走向国际提供了有效的空间;北大荒品牌价值的不断飙升, 为提升北大荒日报社的形象, 扩大北大荒日报社的影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借助场县合作共建的良机, 《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化》已经迈出了走向地方的步伐。在2011年度报刊订阅过程中, 鹤岗市委下发文件要求, 凡是与农垦相邻的乡镇都要为阅览室订阅一份《北大荒日报》和《北大荒文化》;饶河农场为饶河县委、县政府以及有关乡镇赠订了100份《北大荒日报》;海林市委书记马里则亲自到北大荒日报社, 提出要订阅100份《北大荒日报》。一个个好消息纷至沓来, 更加坚定了北大荒日报社建设“百年报社”的信心。

着眼于长远, 北大荒日报社把新兴媒体《北大荒网》的可持续发展摆上了重要位置。在发挥报社信息资源丰富、新鲜、准确的优势, 增加网站信息量、加快内容更新速度的基础上, 报社还利用各种机会扩大《北大荒网》的影响。去年11月20日至22日, 在国家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举办的2010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上, 《北大荒网》作为展示项目之一, 不仅充分展示了垦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还对博览会进行了直观、形象、及时的即时播报, 并以其展示现代农业的直观性、信息服务的实时性和网友交流的互动性, 获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获博览会组委会颁发的优秀案例一等奖。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凤凰网、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对《北大荒网》在博览会上的出色表现纷纷进行了报道。

篇4:推荐报社实习报告

一、从业人员基本状况

截至2008年6月底,全社现有从业人员310人,女性138人,占44.5%。其中:事业单位编制员工114人,女性37人,占32.5%;非事业单位编制的聘用制员工196人,女性101人,占51.5%。截至2008年6月底,全社党政人才5人,占1.6%;有专业技术职务人才98人,占31.6%,新闻人才140人,占45.2%;现代传媒信息技术人才4人,占1.3%;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158人,占51%,其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2人,占0.6%。中共党员57名、享受省级政府特殊津贴1名、省级科学技术带头人1名、区级人大代表1名。

(一)各类从业人员年龄结构

1、党政人才年龄结构

平均年龄46岁,女性2人

2、专业技术职务人才年龄结构

平均年龄34岁,女性29人。

3、各类专业岗位人才学历结构

平均年龄32岁,女性129人

(二)各类从业人员学历状况

1、党政人才学历结构

高中以下占4%、中专占6%、大专占35%、大学本科占49%、硕士研究生占5%

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现状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年龄结构逐步向年轻化方向发展,到2008年6月底,平均年龄由2004年36岁下降为31岁;40岁以下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就业人数的84%,基本形成了以40岁以下人才为主体的格局。队伍整体素质在不断的提高,高职称、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加,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才由2003年的28名增加至现在64名,专业技术职务的结构比例(初:中:副高:正高)由2003年的3:1:1:0.2转变为现在的0.8:1:0.4:0.1。办报和经营管理模式正向着更加科学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结构比例(党政人才:传媒信息人才:新闻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由2003年的0.05:0.02:1:1.3转变为0.04:0.03:1:1.2。近年来,本社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做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在人才引进方面,合理配置各部门职能和编制,重点引进新闻和经营管理人才。按照集团的要求,制定了严格的进人标准,所有新进员工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笔试和面试考核,择优录取,对于招聘各专业技术岗位人才还制定了必备的条件,如:新闻采编人才需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等;出版制作、校对和经营管理人才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等。2004年以来,新进员工共计7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大学本科32人、大专25人、中专(高中)以下11人;专业技术岗位65人、普通岗位8人。

1、党政人才队伍以充分发挥每名员工一专多能作用为主,合理调配工作职能,2004年以来没有新增一名员工。

2、新闻队伍以注重培养新人和储备人才为宗旨,人才的引进以大学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为主,2004年以来,引进新闻人才36名,平均年龄27岁,占现有新闻人才的27%,其中:直接从省外重点院校招聘了14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5名,中共党员8名。

3、经营管理队伍的人才引进是以培养新人、从社会挖掘人才为主,2004年以来,引进经营管理人才34名,平均年龄30岁,占现有经营管理人才的19%,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28名,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7名。

(二)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对年轻人才的培养,为新安人才梯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同时在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增强他们的敬业精神。如:在学历教育方面,鼓励年轻人参加高学历的继续教育,并根据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目前全社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85%。为了学习发达省份的先进办报理念和先进经营管理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近年来,共派出5名年轻记者赴深圳、北京先进报社跟班分别进行2~6个月的培训学习;安排他们参与和负责各类重大策划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业务能力和提高素质。如:在今年我省雪灾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宣传报道中,年轻记者发扬能吃苦、善战斗、敢打硬仗的精神,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回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三)在人才服务方面,为使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安心本职工作,总编办公室在人员调配、工资、奖金、福利、劳动保障以及职务晋升等方面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及时、到位的服务。经常主动与各业务部门沟通,随时掌握各部门人员动态情况,为所有员工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通过开展各项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培养了人才队伍的凝聚力,拉近了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感情。

(四)在人才激励方面,把人才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破除传统的用人观念,大胆起用优秀人才。首先,大胆启用年轻人,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才,破格提拔,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上能下。其次,我们还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如:近年来,从优秀年轻人中提拔了3名30岁以下员工担任中层领导工作;对于4名不适宜现岗位工作的中层干部,及时给予免职或调岗;对年度考核不合格者,有7名予以辞退、6名予以待岗。

根据各专业技术岗位性质不同设立不同的奖金分配方案,打破了过去“大锅饭”的分配做法,并在重大策划活动和经营创收中,有突出贡献者另给予重奖,每年报社评选出的“星级”人物,次年予以享受中层干部的工作津贴。

三、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本社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由于在工资奖金、福利待遇、职务晋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深造、发展机遇等诸多方面,目前仍受到现有体制、机制和经济制约,难以满足各类人才的学习、进修和学术交流等需求,有时会出现既引不进外地优秀人才,也留不住本地培养出的优秀人才的尴尬局面。

2、对引进的高学历人才没有足够的重视,人才的潜能发挥不足。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一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为人才提供物质等方面的支持较少,对人才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导致人才多侧重于自我封闭的学习,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跟不上,高学历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较慢;二是一部分专业技术人才担任行政管理工作后,专业技术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三是现有职称评定政策,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着明显的论资排辈现象,优胜劣汰的机制尚未健全,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难,中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基本做着同样水平的工作。

3、专业人才自我提高意识不强,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未完全根除,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较高,自我学习、自我培训和自我提高的主动性不够,导致素质和能力提高不快,适应不了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4、缺乏具有中高以上专业职务和经营管理人才,到目前为止全社只有2人具有经济师职务、1人具有会计师职务。

5、对人才使用、培养等用人方面,机制还不够灵活,择优录用、绩能考核、一岗一薪等还没有完全放开,还存在官本位和论资排辈等现象。本社现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平均年龄44岁,与全社就业人员的平均年龄相比明显“老化”。

四、今后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规划

人才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从报社的实际出发,牢牢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把人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加快制订人才规划。按照省委宣传部和集团的要求,根据本社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报在社会的影响力和优势,以培养适用型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智力。

2、加大人才培训工作力度。要着眼于提高政治素质和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人才队伍;着眼于提高本报在报业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报人。要加强教育和培训,积极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要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促进学习型单位的形成。要加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施分类培训,注重实效。在3~5年内使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就业人员的30%以上,特别是要培养中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

3、不断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在引进培养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办法,要出台人才开发、人才引进的具体政策措施,对引进人才在薪酬、评优、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营造人才流动的宽松环境。

4、提高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目前,本报存在采编力量强、经营管理环节较弱的局面。随着本报与南非MIH集团的全面合作,今后,要加大对现有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选人的优势,扩大选人视野,把那些素质较好、潜力较大、市场需要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选拔出来;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本报后备经营人才队伍的系统培训,通过举办专业培训和送高等院校深造等多种形式,促进后备人才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报社的经营管理能力,切实改变粗放的经营管理的状况。

5、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工程。随着新安晚报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发展,今后我们在实施经营管理和采编人才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同时,要确保有足够的高层人才为报社服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力度,全面推行以提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重点培养有发展前途的中高级人才。■

篇5:推荐报社实习报告

一、方案背景:

公益广告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为公众服务的非盈利性广告。

公益广告通常由政府有关部门来做,广告公司和企业可以参与公益广告的资助。

报纸是现阶段公益广告发布的常用媒体,其优点主要有:权威性高;时效性强;读者文化层次、社会影响力相对较高;发行量、读者群稳定;形象视觉佳,印象深刻;易于收藏,便于反复阅读等。

上级宣传部门、精神文明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都对公益广告数量有明确要求。

二、版面安排:

日报周末版每期半个版,晚报周末版每期半个版,商报周五每期半个版,固定刊发公益广告;新媒体参照执行;上级安排的重大公益广告和公益活动稿件由三报编辑部负责。

三、经营策略:

(一)寻求企业冠名。

企业参与公益广告,在公益广告上冠名,加入自己的企业符号,提高企业形象,展示企业理念。

(二)策划、组织活动。

报社除了按有关部门要求刊发公益广告外,还可以策划、组织公益广告创意设计活动,举办各类公益性的大赛等。

(三)定制公益广告。

报社可以依据有关政策,根据企业的要求,为企业量身定做专署公益广告,为客户传播公益信息,展现社会责任,塑造品牌形象。

四、运行模式:

为营造强大、浓厚的公益广告氛围,整合三报一网公益广告资源,由办公室对公益广告进行统一运作,统一协调,统一管理。

五、战略合作:

篇6:报社实习报告

为了能走出象牙塔真正了解文化工作,我于暑假期间在山东省淄博市鲁中晨报社开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实习。实习期间我跟随财经部的一位老记者跑财经新闻,找线索,采访,观察,写稿,校稿,修稿工作安排紧密而严肃。实习结束恋恋不舍报社温馨的气氛,回到学校感触颇多,现以实习报告的形式加以总结。

我是文化产业管理系的学生对新闻写作这是有些感性的认识,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训练。初来乍到心里十足的是勇气,缺少的却是扎扎实实的知识。

第一天是在读报的“无聊”中度过的。因为之前来报社实习我看过不少关于新闻写作理论方面的书,于是我企图找到一篇正规正矩的财经新闻给自己补充点养分,然而却一切皆惘然。带着疑问我问我的老师,老师告诉我:“在认识一份报纸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把握定位,我们的报纸是都市报,受众是普通群众,并非专业的经济理财类报纸,所以格式语言内容都是通俗化的。”第一天一堂简短且深刻的职业课——晨报的宗旨:永远和人民大众在一起!书本上的理论好似一副模具,而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差异性、特殊性、创新性、求同存异有生命的报纸,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做灵活的文章,这就是进步。

接下来的几天老师给了我一个独立的短评栏目做,本以为很简单,却每次都会被改动很多,有时候是全篇的抹掉重写。老师告诉我我还是没有很好地把握报纸的定位和短评的精要,于是我反反复研读老师的短评发现:我的语言文化气息太重丝毫没有幽默感,很多是从人的意识方面找抨击点太空虚,有时候太讲究逻辑而忽略了报纸短评“毛毡上方针”的风格。我想这是我们学生普遍存在致命的死穴,在这之后我的短评开始慢慢自圆自满,最后一篇短评一字不改被采用,这是令人及其兴奋的事情,我开始走对路慢慢成熟起来了。

短评经历之后我随老师跑新闻,第一次是为做蔬菜市场价格涨幅采访市物价局,这一次又出乎我意料。在物价局办公室内没有访谈只有聊天,大家不是业务关系而是朋友关系;没有采访记录,只有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对当前蔬菜市场的分析和判断。“与采访对象做朋友,这样才能得到你意想不到的线索,而且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你必须要找到你的新闻伙伴”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

物价局**之后我随老师采访菜市场,在这里又是一种别样的采访方式,这里没有高谈阔论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嘘寒问暖专注倾听,老师告诉我对生活在菜市场里的人不是要展现自己不是要助你做新闻与你谈话更多的是发泄气氛或者分享喜悦,谈天的方式更能拉近双方的距离给他们信任感。而且我们的新闻并不仅是表现冷冰冰的数据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表现群众的生活状态来掘出社会的问题。

接下来我按老师的指示自己出去跑了多次生活新闻,没有直接表明来意不用干巴巴的问题我的采访可以说很成功,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当与人聊起来就忘记我的采访意向,为了全面不得不很多次换采访对象,这样浪费时间也不够深入和贯通,所以在采访前定要做好提纲且记牢自己的采访目的。

采访完的写稿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每次几乎都要重写几次再改几次才能出稿,这有点让人耐不住性子。老师几乎没篇稿子都能动个大手术,在这里我很荣幸找出自己常有的弊病,并接受老师的专业指导:稿子多用被润色过的当事人话语,融入故事情节,点题清楚,反问形式多运用整篇稿子都必须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可感性、启迪性。在经过多次写稿磨练后我刷新了自己对新闻稿的认识,写新闻若绣花。

在经历采访、写稿的分层训练以后,老师让我自己独立跑新闻。找线索是新闻工作者最核心也是最难的事情,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善于透视生活还要对经济数据有相当强的敏感性。几次我寻到的线索都没有经过老师的批准,起初我真的有点恼,老师告诉我多次的被否是在锻炼我的新闻感他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找财经新闻的线索最重要的并不是关注数据而是关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尤其是财经新闻,经济的变动往往是潜在的不容易被发现,但是对人生

活得影响往往是一两拨千金。在此之后我根据钢铁涨跌想到关于铁质废品的市场变动,这是我的第一条可行的新闻线索。

接触财经新闻我最难过的莫过于对经济知识知之寥寥,像“同比”“环比”的区别等我还是要现上网查询,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涉及的社会层面会广之又广,所以我们在夯实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涉猎各个社会知识,或许不能精通但最起码是要了解,这是新闻工作者起码的职业素质。

在实习期间我也学习了起码的摄影功夫,配图的新闻往往更生动,现在的社会图像的影响远远大于文字,所以实地考察出新闻的记者必修摄影。本以为用卡片机拍照不是难差事,但是我们真的不了解新闻图片的拍摄技巧,从那种角度,拍那些东西,拍摄对象的形态,主体客体的分层等等都是我们陌生的。而且作为新闻工作者PS等技术也是需要我们熟悉的。技不压身真的觉得学海无涯。

在实习期间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和许多很好的领导,他们都是过来人以经验授之真的很令我感动,老师告诉我新闻工作离不开策划,策划为我们铺长远的路。他是我接触新闻并爱上新闻的孔明灯,让我充满了希望。

上一篇:三基培训卫生法律法规试题下一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