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务

2024-07-26

行政事务(精选6篇)

篇1:行政事务

行政事务人员论文

摘要:针对企业办公室行政事务人员管理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服务性、杂乱性以及困难性特点等方面,并机遇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的需求,提出一些相关发展建议,以期能够完善企业办公室行政事务人员管理模式,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更多行政管理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行政管理论文

企业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是一项由专门的行政管理部分操作、实施和组织,涉及企业各个分支、各个部门的重要工作,对于企业的良好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重视行政事务人员管理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改进管理工作方式和手段,提高企业的整个竞争实力,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一、企业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企业行政事务人员管理管理工作离不开企业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各个部门多是独立工作,只专注于自己分内的事情,即使是各司其职,各个部门之间也缺少合作配合,对于一些分工不明确的工作,都不愿意主动去承担,相互推脱[1],影响了那企业行政事务人员管理质量和水平,不利于企业的协调发展。

(二)机构设置不合理

很多企业的行政事物管理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有的职能部门过于臃肿庞大,有的职能部门又缺乏实质性的工作权限,还有很多机构在职能权限方面存在很多的交叉,并且缺乏完善的行政事务人员管理监督机制,造成企业出现责任不清,权利过度集中在几个职能部门,工作权限和职能分配不当。严重影响了企业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行政事务人员管理效率低下,缺乏活动,不利于企业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和民主化的决策,需要进一步调整企业行政事务人员管理机构的职能和权限。

(三)管理方法落后企业的行政事务人员管理过分重视企业运行管理,忽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和更新,忽视行政事务人员结果的管理,并且企业中从事行政事务人员管理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行政事务人员管理知识,管理理念落后,不能熟练掌握现代化的行政事务人员管理方法,影响企业的整个发展。

二、提高企业行政事务人员管理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

为了不断提高企业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质量,企业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上级部门要主动和下级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和掌握下级部门的工作情况,运用较好的变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协调和缓解分歧和矛盾,同时下级部门要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观察能力,理解上级领导表述的涵义,明确实质性的工作内容,下级部门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协调工作[2]。企业要加强和政府机关、外界媒体以及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做到谨慎、谦虚、真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取较好的外部环境,将沟通协调作为企业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强协作,以人为本,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权衡利益关系,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改进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运行机制

企业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工作流程、规章制度、责任制度、工作职能等等。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运行机制是企业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关键和重要基础。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不断完善和健全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机制,明确设置不同的工作职能机构,尽量避免工作职能和权限存在交叉,明确不同机构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制定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对不同的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部门提高不同的工作要求和重点,深入推动企业内部行政事务人员管理改革,建立文明高效、运转顺畅、工作规范、职责明确的行政事务人员管理机构。

(三)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

企业行政事务人员管理部门要重视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如成本核算、绩效评估、目标管理等,将企业运行管理中的成本核算、产出和投入积极地引入企业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中,提高管理质量。同时要加强对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鼓励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熟练的科学技术,提高行政事务人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衡量和评价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

(四)重视信息的整理和收集

企业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要重视信息的管理和收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更重要的是企业外部信息,全面了解企业内部的设备管理和使用、库存、采购、产销状况、生产状况、财务状况等信息,深入分析和研究企业外部的企业竞争、消费变化、消费结构、市场需求、政策规定、经济、法律、政治等信息[3],帮助企业领导层做出正确的决策,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是一项沟通、控制、决策、规范的全面工作,对于企业的生存经营和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企业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有针对地解决问题,推动企业行政事务人员管理工作在协调监督、信息反馈、组织结构、决策程序等方面的改革,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篇2:行政事务

2.检查、监督公司行政工作流程、员工行为规范。

3.检查、监督公司满足员工工作、生活的必要配置和保障,保证公共环境、设备、设施完好。

4.组织、策划公司重大活动,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

5.编制行政办公用品、礼品采购计划,有效管理。降低人均行政办公成本。

6.精确把握政府工作方针,联系、沟通企业所在地政府,做好行政事务的外联与落实工作。持续改善公司内外部环境。

7接收上级来文,汇总政府奖补政策,组织实施申报。

8.依据部门年度目标和岗位要求,改善岗位阶段性绩效考核目标。

篇3:行政事务

本文将针对科研人员在落实科研任务之外, 配合科研管理人员在制定科研规划、组织科研项目申报、监督科研经费使用及规范科研行为等方面的行政事务展开研究, 选取中国科学院中部分有国家大科学工程背景的院所, 对其中的各类科研人员开展了访谈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工程任务、论文发表、行政事务、研究生培养对科研人员造成的压力, 并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研究其日常工作的现状;在重点采访中把具有代表性观点进行归纳和厘清, 最终针对以职业发展的每个阶段为背景, 对科研机构中行政事务对科研人员影响进行了层次上的分析。调查涉及中国科学院承担空间科学、电子与通信、微波遥感、计算机网络等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的十余个研究所, 人员范围覆盖各个年龄段及各类职称, 其中既有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也有经验丰富的科技骨干, 包括项目、课题组、研究室负责人, 基本反映了大部分科研人员的现实状况。

1 通过访谈总结产生行政压力的因素

本研究选取了身处不同岗位 (普通研究人员、项目/课题负责人、学术委员会成员/科研机构领导) 、年龄结构不同 (老、中、青) 的科研人员进行重点访谈, 根据访谈内容对行政事务可能对科研人员造成的影响进行梳理, 大部分受访者的不满集中于以下两方面。

1.1 制度上, 行政事务的管理制度层面的缺失对科研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

1) 科研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办事程序没有完善的说明, 往往出现“要办一件事, 得问一圈人”的状况。

2) 行政管理部门权责划分不够明晰, 一个项目可能涉及多个行政部门, 而这些行政部门间有时会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甚至是彼此矛盾的说法。

3) 行政管理程序繁琐, 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项目自下而上申报, 至少要经过三个或更多层级的审批, 耗费精力。

4) 行政流通不畅, 行政部门之间没有有效的制度化的沟通, 同样内容的某个报告或数据报表, 需要先后多次向不同部门进行申报, 而所需的格式又不尽一致, 一份材料要填写多次, 经常性的重复劳动。

5) 行政部门向科研人员安排的事务, 有时需要具备专业技能 (如财务、审计、工程管理等) , 科研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协助, 难以准时有效的完成, 引起相关的科研进度迟滞。

6) 对于科研项目进度的监控, 如项目经费预算、年度财务审计等工作, 基本由财务等专业人员担任, 这些行政人员在科研专业知识上的缺失使得他们经常对资金的分配、设备的购置等具体的操作产生质疑, 进而要求反复论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与规范性, 束缚了科研工作的进行。

1.2 事务上, 科研人员被动承担行政事务工作对科研工作造成的阻碍

1) 由于科研机构的特殊性, 行政管理事务经常由一线科研人员辅助完成, 其中涉及到较艰深的科研课题/项目的行政工作则往往直接由科研人员承担, 使得一线科研人员背负着科研和行政的双重负担。

2) 随着科技产业化的普遍, 作为项目带头人的学术骨干需要考虑其研究团队的生计问题, 申请课题、与相关机构沟通、解决项目经费和人员工资等成为这些学术骨干需要担负的重要责任。

3) 由于科研机构的特殊性, 学术权威或学科带头人又往往承担了该机构的行政职务, 不但要耗费大量精力思考本单位的发展轨迹和未来的走向, 同时又面对大量的行政文书和会议, 以及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 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受到严重挤压。

2 通过问卷进行压力层次分析

为验证以上提到的问题在科研人员中的普遍性, 笔者在中国科学院部分院所开展了关于日常工作压力的调查问卷, 问卷涉及中国科学院系统十余个研究所, 共发放问卷250份, 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29份。其中男性150人, 女性76人;30岁以下34人, 30~44岁128人, 45~59岁63人, 60岁以上1人;理学和工学比例为3:2;专业技术职称方面:初级、中级、副高和正高级职称分别占6.6%、9.7%、45.1%和38.6%, 被调查人员在工程任务、论文发表、行政事务、研究生培养、其他五项中, 选择哪些项会带来较大压力 (可以多选) , 调查的结果如图1。

总体而言, 参与调查的科研人员的情况反映, 目前工作中面对的主要压力来源还是“工程任务”和“论文发表”两项, 行政事务一项, 只占39.8%, 排在工程任务和论文发表之后, 位列第三。这说明来自行政事务的压力, 虽然对科研人员的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但没有预想中严重, 没有达到压倒工程任务和论文发表等本职工作的程度。但为什么会出现上文访谈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是因为不同职称、职位, 研究室、项目组的规模、管理模式各有不同, 科研人员在职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需要面对的问题不同, 程度不同。究其原因, 还需要把人员进行归类, 进行具体细化的分析。

根据科研人员个人发展的阶段, 本研究对调查结果按照年龄和职称进行层次分析 (60岁以上院士的样本较少, 仅1人, 故未列入年龄统计) , 对主要压力来源的占该组别的百分比统计如图2、图3。

可以看出30岁以下与初级、中级职称, 30~44岁与副高级职称, 45~59岁与正高级职称的统计数据相对契合, 并且职称与科研人员个人发展情况、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更为相关, 因此以职称为主线对科研机构中行政事务压力对科研人员影响进行层次分析。

2.1 初级和中级职称科研人员

初级和中级职称的科研人员以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人为主, 基本处在熟悉单位情况和科研环境阶段, 对工作各环节进行辅助作业, 掌握各个环节的政策规定、工作要点、流程, 以及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 经过对各个环节的熟悉, 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同时, 在部门安排下逐渐开展工作。在各研究组内部, 也通常将一些专业性不是很强的、熟悉单位制度的工作交给新进职工。因此这一阶段的科研人员, 会接触较多的行政事务, 而工程和科研任务的负担较轻。而论文发表作为职称晋升的指标之一, 给这一阶段的科研人员带来相对较大的压力。

在调查中发现一点, 有13.3%的初级职称人员选择研究生培养工作会给他们带来压力, 而按照导师遴选和上岗的相关规定, 一般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才有资格申请成为研究生导师, 为什么初级职称人员会有研究生培养的压力呢?经过了解, 此类人员基本是毕业留所工作的研究生, 毕业后进入导师所在的研究组工作。导师作为项目组、研究组的负责人, 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 会让他们来帮忙, 形成一个“导师-新职工-研究生”的培养团体, 也就是“师兄带师弟”培养模式的一个延伸。

初级和中级职称科研人员因为熟悉工作环境和规章流程的需求和部门安排, 工作上接触到较多的行政事务, 在调查中认为行政事务带来比较大压力的比例分别为73.3%和50%。

2.2 副高级职称科研工作人员

笔者在问卷中通过李克特量表对副高级职称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时间支配、成就感和喜欢工作的程度进行调查, 选项1-5分别表示从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基本同意、非常同意, 调查结果如表1。

上表中, 对“工作有成就感”、“喜欢自己的工作”题项的均值均大于3.5, 标准差均小于1, 说明调查者对此两个题项的认同度较高。而“工作量大小适当科研游刃有余完成”这个题项的均值为3.03, 介于3~3.5之间, 标准差小于1, 说明调查者比较认同这种说法。但“时间充裕可自由支配”这个题项的均值为2.74小于3, 标准差大于1, 说明调查者不太认同这种说法。这说明副高级职称科研工作人员虽然面对来自工作上的种种压力, 有着时间不够用的紧迫感, 但大多数人依旧保持着工作的热情, 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通过对副高职称选择的目前工作中面对的主要压力来源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使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得到下表2。

表2中第3栏列出了在显著水平0.05上的比较结果。不同压力对副高职称的影响分析表明:工程任务的压力对于副高职称的影响显著高于论文发表和行政事务的压力 (P<0.05) , 论文发表和行政事务的压力又显著高于研究生培养的压力 (P<0.05) , 研究生培养的压力又显著高于其他压力 (P<0.05) 。

副高级职称科研工作人员已经在科研岗位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项目经验, 有些已经是项目组的骨干。一方面要努力开展科研工作, 在研究工作中秉承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开拓、主持攻关重大课题, 同时也要服从项目组和研究室的安排, 完成横向课题的任务, 从事从项目申请、合同、元器件采购订货、研制、实验、测试、评审验收等一系列工作以及文档的写作。中国科学院杨文采院士曾对此提出批评:很多大项目都是所长、主任通过行政方式成为负责人, 青年人在给他们打工。由于自身收入与项目经费成一定比例, 一些青年人才往往把精力都花在争项目上, 为拿到项目搞关系, 这种做法偏离了科研的宗旨, 也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2]。在调查中, 副高级职称科研工作人员来自于工程任务所带来压力的比重明显的上升, 而且是在四个调查群体中最高的, 占81.4%, 而来自于论文发表和行政事务的压力相比中级人员有所下降。然而, 比例数字的下降, 并不代表这两项造成的压力变小, 而是因为来自工程任务明显增加, 工作中大部分压力都来自于此, 其余几项相比之下在比例下降, 但就造成的压力而言依然不小。

此外, 有些副高级职称科研工作人员经过遴选已经具有导师资格, 并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 部分暂时没有导师资格的, 也已经以“副导师”的形式协助研究生培养, 为将来成为正式导师做准备。实际上, 这种科研团队培养研究生的形式已经在国外比较普遍, 国内也在逐步推行。中国科学院“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指出, 以培养青年人才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 不断创新青年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为青年人才搭建创新舞台, 在实践中大胆使用, 形成一个关爱青年、鼓励青年成才、支持青年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3]。一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同时也承担着重大科研项目, 是研究室、科研单位身居要职的负责人, 在科研和行政管理上, 更多地去考虑项目组、研究室甚至科研单位整体的生存和发展方向, 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 因此安排团队内的青年科研人员协同培养研究生, 成为学生“大导师”背后的“小导师”。所以实际上, 一些副高级职称科研工作人员, 虽然名义上没有或者少有研究生, 但实际上已经承担了很多研究生培养的工作, 要在把握本专业、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方向的基础上, 把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 实现科研和育人的互动。随之带来在研究生培养上的压力, 在调查中占13.7%。这其中包括暂无导师之名但有导师之实的“副导师”和新进导师初次指导研究生的压力, 也包括要培养“大导师”名下众多研究生的“小导师”肩负的压力。

但是, 招收研究生, 在培养工作上带来压力的同时, 也可以部分缓解行政事务上的压力。部分导师会将一些简单的、研究生力所能及的事务分担出去。部分研究生将来要进入研究所或是其他单位进行科研工作, 在不影响其学业的基础上, 提早接触行政事务也不失为一种锻炼, 也是对导师工作的有效辅助, 部分缓解了导师在行政事务上的压力。

综上所述, 因为在工作接触面上的扩大, 来自工程任务上的压力相对更大, 总体而言, 副高级职称科研工作人员承担了更多的工作, 需要面对更多方面带来的压力, 因此就更加不希望繁复的行政事务工作占据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大部分问题都来自于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扰, 而且不同的访谈对象提到的问题往往重复出现, 说明问题相对集中。虽然在行政事务上有研究生一定程度上的协助, 在调查中在行政事务上有较大压力的比例要小于初级、中级职称科研工作人员。但广大科研工作人员依然迫切地希望, 在行政事务的政策上、流程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能够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程和科研任务中去。

2.3 正高级职称科研工作人员

通过对正高级职称选择的目前工作中面对的主要压力来源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使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得到表3。

表3中第3栏列出了在显著水平0.05上的比较结果, 不同压力对正高职称的影响分析表明:工程任务的压力对于正高职称的影响显著高于行政事务和论文发表的压力 (P<0.05) , 行政事务和论文发表的压力又显著高于研究生培养和其他压力 (P<0.05) 。

以研究员为代表的作为的正高级职称研究人员, 由掌握着本学科领域内国际国内的最新进展, 取得过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的科研人员担任, 是最应该把精力投入到高精尖科研工作当中, 去参与完成国家、单位的重要科研任务, 负责研发关键技术和制定相关标准, 参与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技术交流的人。然而实际上, 研究员队伍中很多人都担负着更多更重的责任, 肩上的负担不止科研一项, 更有严重者已经被其他事务干扰, 无暇全心投入到科研之中。

很多研究员都兼任着研究室或研究所的行政职务, 作为领导的他们在日常工作中, 相当多的被审批手续、总结报告、报表统计等行政事务占据, 还有大大小小、所内所外、与专业相关和不相关的众多会议必须参加, 陷入文山会海之中, 失去了独立的研究的时间。曾有文章探讨中小学校长“在与学校外部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本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团体以及学校内部的中层干部, 师生员工的相互交往过程中, 承担各种各样的角色。校长负责管理学校的人、财、物、事、时间、信息, 并承担相应的职责。工作压力大, 工作时间长[3]。”科研机构的研究员兼任领导, 在行政上所受的压力不亚于一个中小学的校长。无论是对研究室还是个人科研道路的发展都造成了困扰。有人针对行政事务对大学教授造成的压力的表示担忧:难以想象, 一个终日忙于填表和完成工作任务乃至剿窃的教授, 有朝一日竟能成为学术大师[4]。同样的情况, 也在科研机构存在着。

研究员忙于行政事务还有一个弊端在于, 会缺少对研究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正高级职称的科研工作人员, 很多已经是博士生导师,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 更多的是在方向上给予引导。如果身为导师忙于行政事务, 无暇抽身对研究生进行教育指导, 无论从课题研究还是学风建设上都是一种缺失。研究生与这样的导师接触的过程中, 容易形成以行政级别判断学术水平的误区, 这无疑是对研究生培养和下一代科研人员的成长是不利的。

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工作, 研究员会安排团队内的青年科研人员协同进行, 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带来的压力相比之下没有那么大, 但是想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同样需要辛勤的投入和付出。当然, 部分简单行政事务, 也可给研究生协助处理。但是作为研究室、研究所领导所要面对的项目申请、审批和执行, 涉及到研究室、研究所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很多事仍然是必须亲自把关、亲力亲为, 不能交由他人代理的。因此团队内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能够分担的事务就很有限。科研人员还有自己的任务, 研究生也要以学习知识和锻炼科研能力为主, 适当分担行政事务是对接触社会的一种锻炼, 但也要在不影响其学业的基础上进行。

3 优化和调整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查, 以职称为主线进行层次分析, 总结得出:科研机构中科研人员随着其职业发展进程, 其工作性质的不同、接触面的不同, 工作中压力的来源有所不同, 来自于行政事务方面的压力在各层次有其特点。根据其层次的特点, 从外部管理结与流程、内部思想和心理层面, 提出相应优化和调整建议。

3.1 管理上优化结构

在访谈中也有部分科研人员表示, 行政事务造成的压力并没有外界描述的那么严重, 日常工作中还是能够专心科研, 专注于个人的研究方向, 不像其他人抱怨的那样总有杂事的困扰。经过进一步了解发现, 持此类意见的科研人员, 其所在的研究室通常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 组织结构比较明晰, 尤其对初级和中级职称的科研人员, 每个人所对应的岗位职责明确, 譬如有的科研人员专门负责项目申请、报告, 有的专门负责研发, 有的专门负责行政和协调。毕竟有的科研人员虽然善于攻克科研难关, 但不一定善于把想法文字化写成报告, 不一定善于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 根据每个人的优势负责相关的工作, 做到术业有专攻, 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够尽量地发挥, 又不被短板所影响。相反, 表示行政压力过大, 终日被杂事所困的科研人员, 大多在刚刚成立不久, 或者正迅猛发展人手不够的研究室, 往往就需要一个人身兼数职, 最终造成无论项目申请、实施、协调和行政事务, 什么都要一线科研人员负责的情况。越是身兼数职, 就越不能集中精力专注于其中一项。因此, 优化管理结构, 明确职责与分工, 使得科研人员各司其职, 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手段。研究室之间也要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吸取优秀研究室、项目组在管理上的经验。

3.2 流程上提高效率

中国科学院各单位已经在公文流转电子化的基础上, 推进和完善其他系统, 从技术手段层面提高办公效率, 为科研和行政人员排忧解难。目前开始推行的采购等系统电子审批流程, 可以进行远程审批, 即使相关负责领导出差在外也可以完成审批工作, 减少了因为某个环节的负责人不在导致整个流程“卡壳”的现象。财务报销系统也在尝试进一步调整, 减少报销人员的等待, 节省出的时间可以去完成其他工作。不断优化的办公系统, 是提高行政事务办事效率的有效保障, 不论对于负责审批的领导, 还是执行手续流程的申请人, 都能起到积极改善和提高的作用。

3.3 思想上调整心态

“管理上调整结构”中提到的有些研究室能够做到职责明确、人员各司其职, 但也不意味着科研攻关的人员就可以完全不理会项目申请和行政协调上的事务, 广大科研工作人员需要理解, 作为科研机构和科研事业发展的一份子, 大到行业的发展方向, 小到具体事务和规则流程, 都还是不可或缺的, 打破只想做“纯科研”, 除了自己那摊事, 别的都不想管的心态。一个成熟的科研工作者, 在职业发展道路上, 终将遇到肩负起团队发展责任的时候, 面对各项需要完成工作, 各种需要考虑问题, 如何分担, 是一个度的问题, 只有从思想上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对于行政事务, 不要怀着应付差事的消极心态, 而是积极地去面对, 找到适应自己的工作方式, 不断的总结经验, 最终把常见的行政事务理顺成为固定的工作内容, 发现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变化着的问题。一些研究室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 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上的青年科研人员抓起, 把行政事务内化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这也反映了为什么总体而言, 调查中只有39.8%的科研人员认为行政事务带来的压力较大。

3.4 心理上注重疏解

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行政事务给科研人员带来的困扰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科研人员同时需要面对科研、教学和行政各方面的任务, 不能够很好的处理自身的压力, 而并非是指行政事务的繁重程度高于科研和教学任务。并且随着职业道路的发展, 面对愈发繁重的工作, 肩负更多的责任, 更加不能忽视科研人员的压力和心理健康, 不能因为其拥有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工作经验, 就忽略心理健康的建设和发展。因此, 研究所应该关注各层次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 为他们提供及时的疏导和积极有效的解压途径。

综上所述, 行政事务虽然在科研机构中起辅助作用, 但同时也是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其本身与科研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对科研机构中行政事务对科研人员事务影响进行层次分析, 考察不同层次人员对行政事务态度, 得到如下结论:行政事务虽然纷繁芜杂, 但也绝非洪水猛兽。科研人员需要在处理行政事务的同时注意积累经验, 科研机构根据各层次科研人员工的特点, 不断完善管理模式, 使之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 并能够充分运用这一系统合理配置科研资源、提供保障, 方能使科研、教育和各项工作都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涛.科研人员行政化有损科技创新和进步[N]人民公安报, 2006-07-04.

[2]中国科学院“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EB/OL]. (2012-08-17) .http://www.pe.cas.cn/zcgz/zhc_zcgz/zkywj/201208/t20120817_3628953.html.

[3]夏小娟.如何缓解行业办学类高校转型期校长行政事务压力[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61-62, 65.

篇4:论档案事务行政管辖权问题

关键词:档案事务;行政管辖权;法律竞合;界定

1 问题的提出

全国人大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组在上海检查时指出:“在一个行政区域内,一种行政行为只能有一个行政机构和执法主体。《档案法》并没有委托任何其他部门和机构行使执法权,档案工作不应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档案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关系,政府应出面协调,依法定位。”[1]全国最高立法机关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组的意见,至少反映出两个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是涉及档案事务行政执法主体的问题;二是涉及档案事务行政管辖的问题。笔者在《对涉及档案事务行政执法主体的再认识》(《档案管理》2013年第5期)一文中,对涉及档案事务行政执法主体谈了粗浅认识,这里不再赘述。本文想在上文的基础上,对涉及档案事务各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管辖问题谈点看法,作为对档案行政执法的思考之三,以期求教于热心档案行政执法工作的同仁。

2 对行政管辖、行政管辖权的一般认识

2.1 行政管辖、行政管辖权的概念

2.1.1 行政管辖。行政管辖是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就某一行政事务的首次处置所作的权限划分。这种权限划分主要发生在纵向的同性质行政执法机关之间、横向的不同性质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对于行政执法机关来说,它是明确了某一行政事务应当由哪一个行政执法机关首次处置的问题。对于行政相对人来说,它可以确定受理处置行政事务的行政执法机关。[2]相对于行政权来说,行政管辖是行政权限的划分,反过来,行政权限是行政管辖的标的。在我国行政法学界,一般情况下,将二者等同起来,它们都是就某一行政执法机关与其他行政执法机关的权力相区分而言的。但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其一,认识角度不同,前者强调主体,即某一行政事务归哪一行政执法机关处理;后者则更强调客体,及权力的界限和范围。其二,法律归属不同。前者由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规定;后者由行政组织法规定。

2.1.2 行政管辖权。行政管辖权是行政执法机关基于行政管辖的法律规定所享有的权利。行政管辖权与行政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是与行政有关的权力,但是,行政管辖权是一种程序性权力,由单行法和程序法赋予;而行政权则是一种实体性权力,由宪法和组织法赋予。[3]

2.1.3 行政管辖权的特征。行政管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内部性。行政管辖权的内部性是指行政管辖权的法律效力范围限于行政执法机关系统之内,不涉及行政相对人的实体权利。二是排他性。行政管辖权的排他性是指任何一项行政事务只能由一个行政执法机关行使管辖权,从而确保行政执法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有效性。三是程序性。行政管辖权的程序性是指行政管辖权只是解决某一行政事务应当由哪一级中的哪一个行政执法机关处理的问题,因此行政管辖权是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程序权力。[4]

2.2 行政管辖的内容。行政管辖可分为一般管辖和特别管辖。一般管辖包括:事务管辖、级别管辖、地域管辖等。特别管辖包括:共同管辖、指定管辖、移送管辖、移转管辖、继续管辖、紧急管辖等。限于篇幅并出于论述的需要,本文只对事务管辖、共同管辖作一介绍。

2.2.1 事务管辖。事务管辖也称职能管辖,是指同级不同性质的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关于行政事务的权限划分。按照行政法学一般原则要求,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必须按不同的性质归属不同的行政执法机关,以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这就形成了行政事务管辖。例如,商务局与工商局、档案局与文化局等所管辖的事务明显不同。事务管辖一般由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加以规定。

2.2.2 共同管辖。共同管辖是指两个以上的行政执法机关对同一行政事务都享有法定的行政管辖权。在行政法学上,按照行政管辖划分的原则,某一行政事务必须由某行政执法机关专门管辖,各司其职,这是事务管辖的初衷,也是实现行政效率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具体的行政立法实践中,由于一些行政事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呈现的性质不同,不同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会将其行政管辖权赋予不同的行政执法机关,形成对某一行政事务行政管辖权的兼容性。[5]行政管辖的兼容性是为弥补行政管辖制度的缺陷,但从行政实践看,这种法律管辖权的兼容,必然造成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竞合,进而导致行政管辖权的冲突。

3 档案事务行政管辖权的法律竞合与冲突

3.1 档案事务行政管辖的法律规定。从前面对行政管辖的一般认识来看,涉及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行政管辖权须由宪法、单行法、程序法、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那么,涉及档案事务行政管辖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

3.1.1 档案专业法律对档案行政管理机关行政管辖的规定。档案专业法律对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涉及档案事务行政管辖的规定主要有:一是《档案法》和组织法对档案行政管理机关职权性的规定。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指导。[6]二是程序法对档案行政管理机关行政管辖权的规定。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机关负责组织、协调各自管辖范围内的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档案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依照职权管辖。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实施行政许可。[7]依据上述法律规定,按照行政法学有关行政主体分类和档案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要求的一般原理,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是档案行政执法的唯一职权性(行政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或授权性(事业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档案行政执法主体,具有专属性。[8]法律规定其对档案事务行使行政管辖,既符合行政管辖职权性规定,也符合行政管辖授权性规定,且其对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权具有排他性。

3.1.2 其他专业法律对其他专业主管机关涉及档案事务行政管辖的规定。其他专业法律对其他专业主管机关涉及档案事务行政管辖的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规定共同管辖。此类法律规定将涉及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作为共同管辖的形式,规定由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和其他专业主管机关共同管辖。如,《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第7条规定,各级机关档案部门的业务工作受同级和上级档案业务管理机关的指导、监督与检查,对驻在地方的上级直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以专业主管机关为主、地方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为辅的管理体制。再如,《婚姻登记条例》第15条规定,“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建立婚姻登记档案……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国家档案管理部门规定”。二是规定由专业主管机关行使行政管辖。此类法律规定是将档案事务作为某一专业的一个工作环节来处理,不仅符合行政管辖设立的行政效率原则,而且符合《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第7条的规定。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59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未……移交建设项目档案的,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本条例的违法行为,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再如,《公证法》第42条规定,毁损、篡改公证文书或者公证档案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进行行政处罚。此类法律规定多见于各专业单行法律的相关法律条文,其共同点是将涉及的档案事务作为其本专业的专业事务来处理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其涉及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权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权,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

3.2 档案事务行政管辖权的法律竞合。在行政执法领域,同一案件事实同时符合多个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即多个法律规范适用同一案件的情况比较常见,这种现象就是行政法学上的法律竞合。在行政法律竞合中,根据发生竞合的法律规范是否将行政管辖权授予同一行政执法机关来分,可分为跨机关的行政法律竞合和单机关的行政法律竞合。跨机关的行政法律竞合,是指一个违法行为同时触犯两个以上行政法律规范,但行政法律规范将行政管辖权分别授予不同的行政执法机关行使。[9]如,对不依据有关规定建立档案行为的调整,《档案法》和《统计法》、《审计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专业法律规范将行政处罚权分别赋予了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和统计、审计、职业病防治等相关专业主管机关。由此,从前面介绍的涉及档案事务行政管辖的法律规定来看,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其他专业主管机关在对涉及档案事务行政管辖权的法律规定上存在普遍的竞合现象。既有实体法上的法律责任竞合,又有程序法上的行政管辖权竞合。这种法律竞合,必然导致“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现象的发生和行政管辖权的冲突。

3.3 档案事务行政管辖权的冲突。档案事务行政管辖权的冲突,是指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其他专业主管机关在对涉及档案事务违法行为行使行政管辖权时发生的行政管辖权竞合或空隙。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其他专业主管机关对同一档案违法行为竞相行使行政管辖权;二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其他专业主管机关对同一档案违法行为都不行使行政管辖权。前一种冲突称为“积极的管辖权冲突”,后一种冲突称为“消极的管辖权冲突”。[10]

档案事务行政管辖权的冲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属于法律上的冲突。所谓法律上的冲突,是指根据档案法律和其他专业法律的规定,当一个档案违法行为发生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其他专业主管机关都有权对该档案违法行为进行管辖,但由于法律程序上的原因,其他专业主管机关并不声称有管辖权,而是默认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管辖权。或者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并不行使行政管辖权,而是默认其他专业主管机关的行政管辖权。二是实际上的冲突。即当一个档案违法行为发生后,根据档案法律和其他专业法律的规定,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其他专业主管机关都对该档案违法行为行使行政管辖权。

从档案事务行政管辖权的冲突来看,如果说法律上的冲突只是“纸上谈兵”,不会给档案事务的有效管理带来实际影响的话,那么,无论是积极的档案事务行政管辖权实际上的冲突,还是消极的档案事务行政管辖权冲突,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对档案事务的有效管理和档案违法行为的查处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4 档案事务行政管辖权冲突的界定

档案法规体系是以《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基石搭建起来的。按照前面介绍的关于行政管辖、行政管辖权设置的一般原理,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依法享有的对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权限和范围,都具有排他性,即档案事务只能由档案行政管理机关行使行政管辖,从而确保档案行政管理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的有效性。但是,在现实的档案行政执法实践中,由于档案事务的特殊性和行政立法的多元性,造成了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其他专业主管机关涉及档案事务行政管辖、行政管辖权限的划分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形成了涉及档案事务的法律竞合。这种法律竞合,不仅会导致涉及档案事务行政执法权被搁置,而且会影响档案行政管理机关通过行政权实现依法管理档案事务的目的。在当前行政立法难以及时解决涉及档案事务行政管辖权竞合的情况下,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与其他专业主管机关之间涉及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权冲突。

4.1 坚持档案事务管辖为主原则。事务管辖是划分行政管辖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区别不同性质行政管辖权的关键因素。作为一种程序性权利,它受法律的严格控制,具有排他性,不得推诿和搁置。如前面所述,档案法律和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三定方案”规定: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指导;组织、协调各自管辖范围内的档案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实施行政许可。也就是说,按照事务管辖原则,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主管辖区内的档案事务,这一职责是推脱不了的,其他专业主管机关无此职责。按照法律规定,其他专业主管机关只负责本机关和所属单位的档案事务。与同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事务管辖权相比,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权覆盖所辖行政区域,是宏观和总体性的。其他专业主管机关对涉及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权仅限于本机关、本系统,是个别和具体的。二者的关系是主管与分管的关系。分管在主管的监督指导下对涉及档案事务行使行政管辖权,主管在行使行政管辖权时也需要分管的支持与配合,不能代替分管。[11]

4.2 共同管辖坚持“查处优先”和“重吸收”的原则。对法律规定属于共同管辖的档案事务问题,可以按照“查处优先”原则来解决管辖权问题。如按照《档案法》和《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对于造成婚姻登记档案损失的档案违法行为,同级民政和档案行政管理机关都拥有行政管辖权。在这种情况下,由首先介入案件的那个行政机关负责管辖。这种“优先管辖”理论,有利于对行政违法行为的快速有效处理,有利于在发生共同管辖问题时矛盾的尽快解决。当然,如果同一行政违法案件牵连了几个行政违法行为,应使用“重吸收”的原则,由行政处罚较重的行政机关实施处罚,以解决重复处罚问题。如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档案,致使会计档案毁损、灭失的违法行为,既违反了《档案法》中“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法律规定,也违反了《会计法》中“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规定。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和会计行政执法机关可以分别以“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和“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给予惩处。这种“一事多罚”的形式,虽然合乎法律原则,但背离法理原则内在价值要求。因此,在惩处该行政违法案件时,应采取“重吸收”原则,由对该行政违法案件惩处较重的会计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行政管辖权。

4.3 遵循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原则。由于《档案法》对档案的描述为“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从逻辑上来讲是属概念,以此为基础的《档案法》就是档案管理的基本法。而以档案这一属概念包含下的种概念为立法对象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及法律规范则成为特别法和特别法律规范。按照行政法学“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应由其他专业主管机关行使行政管辖权。因为这些特别法和特别法律规范条款对各专业领域档案违法行为的行为描述和条款适用更具体,更易于操作。如《公证法》、《军人保险法》、《职业病防治法》、《建设质量管理条例》、《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涉及档案事务的法律规范,都属于特别法和特别法律规范条款,其涉及的行政管辖权应由相关专业主管机关履行。如果这些特别法和特别法律规范仅表述为由“有关部门”或“相关部门”依照权限进行管辖等含混表述的,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也可以依照特别法和特别法律规范实施行政管辖权。如《企业档案管理规定》第19条规定:对不按规定归档而造成文件材料损失的直接责任者,依法进行处理,但并没有具体规定由哪一行政执法机关具体实施。对此种类型的特别规定,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据事务管辖和地域管辖的原则,行使行政管辖权。

4.4 依照专业主管机关行业管辖优先的原则。《档案法》第5条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第9条进一步规定:各级机关档案部门的业务工作受同级和上级档案业务管理机关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对驻在地方的上级直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以专业主管机关为主、地方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为辅的管理体制。根据上述规定,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在行使档案事务行政管辖和地域管辖时,要充分了解各专业主管机关有关档案事务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对同级专业主管机关所属单位和驻在地方的上级直属单位,要坚持“专业主管机关行业管辖优先”的原则,积极协助各专业主管机关行使行业管辖权,充分发挥各专业主管机关行业管辖的优势,完善涉及档案事务的监督检查网络,共同推进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各专业主管机关的行业管辖,是不同性质的行业管辖,不是档案行政管辖,也不能取代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事务管辖和地域管辖。档案行政管理机关要在尊重“专业主管机关行业管辖优先”的原则下,防止涉及档案事务行政管辖的消极和行政管辖权的空隙。要在对各专业主管机关直接行使档案事务管辖和地域管辖的基础上,监督各专业主管机关行使行业管辖的情况,也可以与各专业主管机关联合执法,共同行使对其所属单位涉及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权。当然,如果是因为对一些专业法律、法规规定有不同的理解,或者的确是体制上的问题无法确定应由谁来具体实施行政管辖权时,应当及时报请共同的上一级机关指定管辖。

5 结束语

按照《档案法》和国家机关“三定方案”相关规定,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是档案事务管辖和地域管辖的主体机关,既担负着对本行政区内档案事务直接行使行政管辖的职权,又肩负着对各专业主管机关对其直属单位行使行政管辖的监督指导。如何合理、合法地界定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和各专业主管机关涉及档案事务的行政管辖权限,直接关系着能否对档案事务实施有效的行政管辖。既要防止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各专业主管机关竞相行使行政管辖权,更要杜绝相互都不行使行政管辖权现象的发生。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在协商档案事务行政管辖权争议时,不管适用什么原则,一定要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规定,以便于实施行政处罚、便于及时纠正档案违法行为、便于教育档案违法行为人为指导思想。

﹡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依法治档研究》(项目编号:13BTQ06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赵国洪.档案行政执法中的行政执法主体及依据〔J〕.档案与建设,2004(4).

[2][4]行政管辖权—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E8%A1%8C%E6%94%BF%E7%AE%A1%E8%BE%96%E6%9D%83.

[3][5]肖登辉.行政管辖略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6~49.

[6]参见《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各省、直辖市《档案管理条例》相关条款,各级政府组织法、条例及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机构三定方案”等.

[7]参见《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档案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档案行政许可程序规定》等相关条款规定。

[8]刘子芳,刘沛江.对涉及档案行政执法主题的再认识〔J〕.档案管理,2013(5).

[9]质量技术监督执法中法律竞合分析. http://www.cqn.com.cn/news/zgzljsjd/172380.html.

[10]陈世菊.大陆与港澳特别行政区刑事管辖权冲突及解决. http://www.lawtime.cn/article/lll103896867103901961oo133889.

篇5:机关行政事务职责

2、协助行政制度和流程的编制、修改、完善,负责传达、协助、监督公司相关制度和政策的执行;

3、负责公司员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等工作

4、处理办公区域的设备、采购、维护、保养等管理工作,及时更新台帐

篇6:行政事务论文

近年来,企业发展面临的新的局面,虽然其面临的更多机遇,但是同样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压力,相互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此也就很容易造成企业运行中出现明显问题,需要做好管理控制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行政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行政管理的作用要想发挥出最强价值,必须要进行实时调整,促使其能够表现出理想的适宜性效果,解决企业行政管理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隐患。

1 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结合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其重要性是比较突出的,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相互结合进而才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作用价值,促使企业能够有序高效发展。结合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其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强制性和及时性,进而也就能够具备较为理想的实际管理价值效果,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凝聚企业发展力量。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在具体开展中的重要性表现是比较突出的,一方面,这种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促使企业的适应能力得到较好提升,满足于新时期发展下的基本要求,促使企业发展更为顺畅合理,避免因为出现企业不适应或者是滞后性问题而影响其发展效率,因为企业行政管理可以说涉及到了企业发展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对于管理人员以及员工都具备着较为理想的沟通协调效果,如此也就能够保障其企业的发展更为流畅,优化企业运营模式,缓解企业发展中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员的关系,促使其发展更具活力;另外一方面,企业行政管理的落实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效果,这一点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更是极为重要。结合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其能够发挥出多个方面的功效,比如计划、指挥、控制以及组织等,都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实效性,如此也就必然能够给在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作用价值效果。

2 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创新路径

结合新时期发展下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其确实具备着较为突出的作用价值优势,但是具体工作的开展落实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在企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并且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适宜性提升到最高。这也就必然需要重点加强对于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方面的创新优化,其中较为关键的`创新路径有以下几点:

(1)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对于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而言,重点从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优化是比较重要的一点,这种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主要就是为了改变管理观念和思想,促使其相应行政管理工作的落实能够更为流畅。比如对于现阶段企业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各个制度不完善问题,就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有效探索,确保其相应行政管理体制能够发挥出较强的作用效能,有效解决可能出现的隐患问题,促使规章制度能够和企业行政管理实际状况相匹配,如此也就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作用价值。此外,对于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还需要考虑到行政管理的具体质量和效率,对于各项活动的开展作用和价值进行分析评价,确保其能够具备理想的约束性和指导效果,逐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当然,对于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落实,还需要具体到各个企业行政管理职能的划分上进行处理,促使其职能的划分较为明确,能够将各个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避免出现人力资源的浪费现象,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

(2)创新行政管理体系。对于现阶段各个企业行政管理体系进行创新优化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行政管理体系的创新主要就是为了促使其相应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具备较强的可靠运行效果,尤其是对于人员的有效配置,以及自身工作任务的落实,更是需要表现出较强的实效性,相互之间工作的协调性也需要得到较好控制。基于这种行政管理体系方面的创新优化,其需要保障各个企业的岗位都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负责,将行政管理的各个任务高效落实,结合上述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方案进行有效配备,满足于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当然,对于这种具体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还需要重点从人员角度进行优化,保障各个行政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工作效能,有效解决可能出现的工作失误和偏差,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与时俱进地培训和教育,综合提升其技能水平,并且加强职业道德培养,促使其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行政管理工作。

(3)创新行政管理方法。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过程中,针对具体方式方法进行创新优化也是当前比较重要的一个基本要求。这种行政管理方法的创新优化主要就是为了促使其能够适应于当前社会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尤其是能够实现高效性和协调性处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了必要发展趋势,也应该作为企业行政管理创新的核心方向,逐步替代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和手段,促使其能够具备更强实效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其对于企业发展确实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作用价值效果,而为了更好提升企业行政管理的作用价值,又需要重点围绕着新时期的新要求进行适应性调整,明确创新优化路径,提升行政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 马艳玲.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路径分析[J].科技展望,,27(05):181+183.

[2] 张芳.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11):20+22.

[3] 李晓莉.浅析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路径[J].经营管理者,,(11):45.

上一篇:区分bdpq教学设计下一篇:广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