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

2024-08-22

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通用8篇)

篇1: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

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这一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求他们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新特点并究其成因,试图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教育管理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外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融合。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思维特点、成长意识以及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思想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诸多新特点。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出现了诸如信仰迷茫、责任意识淡漠、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薄弱、吃苦奉献精神不足、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偏低等新情况和新问题。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大

一、大二的学生,大都是90年以后出生的,在对这些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我们感觉使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实际。辩证地看,他们的思想特征可以分为优、缺点两方面。

(一)“90后”大学生具备的思想优点

一是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90后”大学生们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程度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主动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了解国内外新闻,对国家各项政策有着深入的了解。

二是独立自主,个性鲜明。社会的倡导和自身的经验使得“90后”大学生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验证前人的结论和自身的设想。在创新精神与自我意识的带动下,他们更加开放地认识世界。

三是对社会认识更加深入、现实。“90后”大学生们在一出生就面临着沉重的生存压力,残酷的社会竞争让他们变得十分“早熟”,对各种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与不足有充分的认识,对自己人生的规划更加趋于理性。

(二)“90后”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社会和历史的认知更加复杂。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成长的“90后”大学生,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形成坚定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历史和社会认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他们获得认知的来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各种媒体资源良莠不齐、观点不一,使得他们对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千差万别,从而对主流认识产生怀疑,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化感到迷茫。

二是某些“90后”大学生精神空虚,理想信念缺失。“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加之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不平衡现象和网络虚拟的美好愿景,使得一些学生脱离了现实,沉迷于虚拟网络,造成精神空虚。而迷茫的社会认知使得大学生不能坚持自身理想,“一切以生存为最高指南”,价值观过于务实,造成理想信念的缺失。

三是缺乏坚定的信仰。相较于“80后”一代,当前的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规划大为不同,“立足现实”最大的弊端就是让大学生们失去了自己一贯的信仰,造成了拜金主义思潮泛滥、机会主义大行其道。由此,大学生对各种“选秀”节目的热衷和对“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狂热追求也就不再是偶然,而是一种群体性的病态思维的表现。

二、影响和形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因素

“90后”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其中,他们自身的因素和特点是贯穿整个思想、行为和心理发展全过程的主导因素,家庭环境奠定了其发展的基础,社会时代背景决定了其发展趋向,地域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发展,大学不同年级的教育驱动了他们思想、行为和心理的多层面发展,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磨练了他们思想、行为和心理的各个侧面。

(一)社会时代大背景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当前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转型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不正当竞争和社会腐败现象,从而引发了大学生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加之各种西方不良思想的传播,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加重,进而给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二)地域因素的影响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经济状况、思维习惯和文化习俗,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特点的形成都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地域经济水平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使得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形成不同的心态和角色,随之而来的是攀比心理和自卑心理等,这也造成“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群体生活中的角色分化。

(三)家庭环境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得许多“9O后”大学生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他们习惯了更多地关心自我,习惯了从家庭和社会索取。他们是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下与社会关爱下成长起来的,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家长对孩子过于照顾、过于干涉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问题,结果造成了他们物质生活“营养过剩”而心理需求“给养不良”,心理脆弱。

(四)学校的影响

入校前,“90后”大学生们对学校充满了幻想,但是进入学校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却成为某些负面情绪爆发的导火索。学校课程设置中对心理疏导、社会实践课程的缺乏与残酷的就业竞争使得不少“90后”大学生们不堪重负,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

(五)大学生自我主观因素的影响

“90后”大学生们自身的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加之对就业、升学和经济问题的担忧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多元化,从而造成内心的空虚与迷茫。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策

通过以上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调查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我们试图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从而提高对90后大学生的管理力度和质量。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2005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提高管理水平,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

教育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带头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起着引导和约束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教育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更好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为此学生管理者应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充分的认识,对各种工作问题有充分的准备、对各种工作方法有灵活的应用,能在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给予相应的辅导。同时,还要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通过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学生与学生的沟通的便利和平台的平等,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三)改进工作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要强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监控力度,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反馈长效机制。要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与团总支、班主任等学生管理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地进行问卷调查、宿舍走访、学生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的调查调研,与时俱进地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解备案。

二是要更新工作思路,改变单一的工作模式。要从当前培养社会实际需要的复合性人才出发,结合90后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特点,制定出适合发挥他们优良个性和独特创新性的教育目标。要改变传统的模式,转变观念,根据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特征改进教育模式,主要从实现管理者的角色向服务者和导航者的角色转变。要引导大学生确立主体意识,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创建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管理的双向平台和机制。

三是要充实教育内容,添加符合时代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素材。要继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和互动性,多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备注:该论文为鲁东大学辅导员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0B16。

参考文献:

[1]刘凯华主编,《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指导与经验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孔祥云、李逸龙主编,《大学生发展指导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3]乔万敏、邢亮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4]赵明吉、刘志岫主编,《大学生管理工作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苏琦(1978-),女,山东鄄城人,鲁东大学文学院,讲师。

篇2: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9级思想政治教育4班孙雷***

关键词:90后性格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摘要:面对90后这个个性鲜明、勇于表现自我,知识丰富,思想独立,喜欢理性,但又有缺乏合作、对网络过分依赖、心理较为脆弱等特点的这个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教育理念、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应有所创新,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1)个性鲜明,敢于表现自我,但缺乏团队精神

90后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喜欢彰显个人特色,标新立异,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从衣着外表、兴趣爱好都追求独树一帜,喜欢标新立异,比其他年代的年轻人更乐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也正是因为对个人的过分关注,导致对集体的冷漠,集体归属感不强,团队协作意识较差。

(2)知识丰富,求知欲强,但对网络过分依赖

由于网络的普及,90后大学生群体较早的接受了这一信息交流平台,及早掌握了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在网络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网路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并且乐于善于借助网络寻求新的知识,获取问题的答案。但是由于网络所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消极的积极的思想可以在同一过程中出现,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的难度,无疑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价值观点产生影响,网络的虚拟性更使不少大学生沉迷其中[1],丧失现实感,从而丧失目标、迷失方向,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使他们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部分出现了交流困难等问题。

(3)思想独立,但心理缺乏依靠,较为空虚

90后大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比较抢眼,但是他们的内心却不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那样个性鲜明。大多数人内心缺乏安全感、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很难轻易对人敞开心扉。

他们追求独立、自由、渴望有成人感,甚至故意装成熟装老成,但事实是表面上的成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幼稚。处于从幼稚到成熟转折点的90后大学生,其实远没有走出他们的心理断乳期,长期以来家庭对他们过度的关心、保护,促成了高度自我关注的心理,依赖心理严重,缺乏独立性,社会经验的贫乏,生活阅历的肤浅,使他们对当代多元社会的各种嬗变和冲击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在遭遇挫或遇事不利的时候往往自信心受挫,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心理极为脆弱,容易走向极端。

(4)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成为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变革的潮流和由此导致的社会震荡必然经过学校、家庭等各种途径对他们产生影响,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和分散化的趋势,但值得肯定的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大学生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奉献和索取统一,事业与利益并取,愿意他人和社会服务,同时注重社会的最终和他人的回报。

(5)关注社会思潮,价值观更加务实

处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这个大环境中,信息出现开放和透明化,使得90后的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认知更加趋于理性,但也更加趋于功利,更加务实,讲究实用,追求实惠,例如在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的活动中,他们大部分人更加趋向于入党能给个人带来好处和实惠。

(6)人生态度与目标设计更加理性

由于社会开放带来的信息通畅,网络交往的社会性,青年群体往往能更早地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各种样态、规则和潜规则,加上当今社会竞争日益烈,生存发展压力逐渐增大,催生了他们更加清晰、理性、务实的人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设计。

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如下:

一.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新教育手段

(1)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层面的灌输,体现为一种“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重视,积极性没有被很好的调动。同时,我国的德育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规范性和系统统一性的结合。在这种教育中,更加注重知识层面的学习,而学生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因此,我们需要将传统的正面的理论灌输转变为一种体验式的、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到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学习并内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步入21世纪这一信息时代,网络这一信息传媒工具毫无疑问的获得了90后大学生青睐,所有这些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主题单方面向教育客体输出教育信息的方式,主客体之间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对话,网络平台具有信息传递量大、传递速度快、可以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使教育主体更乐于接受教育,网络的灵活性还可以使教育主体游刃有余的针对教育客体的具体情况立即做出判断和调整,因此,应加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速度。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心理咨询和指导,及时进行心理调适 90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脆弱、敏感的心理特质需要引起特别关注,应进一步拓展高

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渠道,开展多样化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指导,并适

时进行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完成心理调适,以健康阳光的心态积极面

对大学学习和生活

二. 教学理念上

(1)坚持目标引导与层次化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明确的目标是前进的积极动力,高校应给大学生以明确的目标引导,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积极努力实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天之骄子”,都需要努力奋斗,在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层次化教育,注重90后群体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可采取问卷调查、集体谈心、个别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面对90后这样一个个性多样的群体,只有了解他们的思想才能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的生活更近,要围绕他们在学习、生活、健康、交友、求职、恋爱等各个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才能更加有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更好的结合起来。

(3)针对90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过于 “理性” 的思考模式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信仰缺失,出现了所谓的 “信仰危机”,这使他们很难凝聚在一起,并可能在一些重大人生点上出现动力不足、惘然彷徨的情况;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造成其团队协作意识薄弱,也使他们过于注重实效,蔑视形式和口号,大学生喜欢挑战权威,民主意识强烈,希望听从自己的想法[3],另外,由于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和受教育机会增加,很有可能会出现他们对知识信息的把握在量上及质上超过教育者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教育者的权威性。

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心理和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和谐是指两者在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个性特征等方面能互相接受、认同或肯定,相互尊重而不抵触,如果能做到这点的话,那么教育者所做的努力常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吸引 相互支持,有利于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注重实效性,注重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不应回避反应现实的东西,而是加强引导,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成为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学业监督者、心理疏导者、日常管理者、职业规划者等。

三.教育环境

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大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一个更好的人文环境,使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学习知识、开阔眼界、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参考文献:

[1]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8(9).[2]高中建,孟利艳“90”后现象的归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3 ] 张耀灿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M ].北京:人民

篇3: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

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

由于“90后”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优越, 几乎是父辈、祖辈的生活中心, 他们可以享受到丰富的物质生活, 由于家人过度保护, 使得这一群体总体上抗挫折能力不强、心理素质稍差。不可否认的是, 他们的思想行为有着较强的时代特色:

1、自信张扬与沉默孤独并存。

热情、自信、充满活力、善于言谈, 是“90后”大学生给我们的直观印象。但是, 在长期的接触中, 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自己的父母面前, 表现的比较沉默、不善言辞, 让人感觉比较清高, 不好接触。而这部分学生的交往范围仅限于同宿舍同学, 甚至有的学生仅仅和宿舍内一两个人交流比较多, 在社交场合十分拘谨, 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形象、不会主动的适应环境和交往对象。久而久之, 他们的交际圈便局限在宿舍成员或几个朋友之间, 热情、自信、交际便尘封在心底。

2、心理独立和行为依赖并存。

“90后”大学生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便是强调自我意识, 他们不希望别人打扰, 在内心深处讨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过多的干涉自己的事情, 正因为他们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长期处于“以我为中心”的生活中, 除了学习什么事情都不用考虑, 他们可以任意发脾气, 随意提要求, 家长无条件的接受、满足, 这些孩子成为了温室里的花朵, 从来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 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感到像天塌了一样, 感觉世界一片灰暗。

3、极强的接受能力与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存。

“90后”的大学生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 他们思维活跃、创造性强, 经常求新、求变, 不能安于现状。但是, 由于他们成长的时代是一个网络信息化时代, 是一个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贯穿于他们成长、生活的全过程, 实用主义、功利思想在他们的思想中占有了一定的市场, 哈韩、哈日及国外大片等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和感染, 也淡化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

4、相对自私与社会责任感并存。

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别人, 这是目前社会大部分人群对“90后”大学生的普遍认识。笔者不太赞同这种观点,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这些“90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 他们生下来就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 父母的呵护, 不知道什么叫苦, 除了父母、老师教育自己要好好学习以外, 没有人告诉他们还需要关注学习以外的事情, 因此, 他们就显的对国家、社会关注不够, 责任感不太突出。但是, 在一些重大国内国际事件发生时, 他们也流露出极高的热情来学习和讨论报告中的热点问题。

二、“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对策探讨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怎样才能做好“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呢?笔者认为,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和他们耐心的沟通, 倾听他们的心声,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充分让“望、闻、问、切”四者有机结合。

首先是“望”, 既多观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尤其在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 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是从“望”开始的, 人的精神、表情、言语及动作等都是其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通过反复观察学生的举止、行为、语言, 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 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 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把握好教育的契机, 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是“闻”, 既多听。通过“望”, 得到的信息、掌握的学生情况有可能只是表面现象, 不一定全面的、具体的问题, 而“闻”则是从事件外围获取客观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工作中, 我们习惯了板着脸孔训人, 很少给予学生表白和阐述心声的机会, 久而久之, 师生之间便形成教与学、管与被管的对立阵营。俗话说:“言为必声”“弦外之音”, 这就需要在平时工作中, 多听听学生心中的想法建议, 多听听专业教师的反映, 多听听班干部的汇报。利用班会、座谈和聊天等契机, 摆出学生的主要问题, 让学生知道自己问题所在, 班级问题是什么, 群策群力, 做到更好的解决问题。

第三是“问”, 既多谈心。如果说“望”“闻”是了解学生个人、了解班级的起步、基础, 是从事物的外围获取信息, 那么“问”就是此基础上, 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心, 借以达到更准确了解学生、掌握思想动态的关键, 是进入事物内因的探针。“亲其师, 信其道”。我们只有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走到学生中间去, 与他们交知心朋友, 关心他们的学习, 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 成为学生的益友, 在工作中, 才能有更强的感召力。但要注意的是, 涉及敏感问题时要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不是一味猎奇。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让他们在迷茫、困惑时看到一丝光亮, 才能在他们洋洋得意时不至于迷失自我。

第四是“切”, 既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和出手时机。“切”即“切入”, 也就是找出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可以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大胆的实施“切”的手段。根据“望”、“闻”、“问”的结果, 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已经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 寻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和方式, 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情况找准最佳切入时机输入最正确的信息, 激活大学生个体和班级自身的潜能, 使教师和学生、班级之间产生共鸣, 从而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达到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目的。

总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紧跟形势、拓宽途径、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最终帮助大学生完成祖国建设重任的使命!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倾听青年心声, 鼓励青年成长。而在当前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三观”稍有不慎便会出现偏差。本文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 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 重点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与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现状,教育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梁丽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 (12) 。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3) 。

[3]李竹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技能开发, 2003, (4) 。

篇4: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

【关键词】90后;体院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Sports Institutes Born in 1990s

HAN Yin-ti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born in 1990s. Traditional teaching approaches should be reformed to attract the students in classes.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internet to guide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orts institutes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functions of sports. And it needs the involvement of the society, schools and the family.

【Keywords】post 90's generation, sports institutes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theory education

从2008年开始,90后大学生陆续步入大学校园。90后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出生时改革开放已显现出明显成效。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90后的思想与理念同老一辈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1 90后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特点

(1)价值取向世俗化功利化。90后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大学生,主体“自我意识”较强,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时,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忽略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

(2)有较强的维权意识和民主意识。社会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使90后学生普遍具有民主自由意识和维权意识。

(3)喜欢独立思考,反对高调说教,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具有挑战权威的精神。

(4)好动不好静。喜欢上室外运动课,不太喜欢上室内理论课。

2 90后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2.1 有鲜明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

汶川地震后,90后大学生们踊跃捐献衣物。他们也积极关注2008年北京奥运盛会。奥运火炬在海外传递中受到藏独份子的干扰,他们齐声谴责。他们认可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但对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贪污腐败问题存在片面性的看法。他们极容易把中国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片面化看待。他们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更偏向于感性。

2.2 政治信仰迷茫,政治追求上功利化严重

90后的大学生注重自己,反对崇高,目标世俗化,少数学生没了信念。他们对道德教育十分漠视。很多大学生都参加了MMD培训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班),但他们参加培训班的目的是为了入党,而在大学入党可以让他们毕业时更好地找到工作。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他们会偏向现实。他们普遍更加关注自己未来的幸福与否。

2.3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网络最早起源于西方,网络出现后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交流方式。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发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大学生成为使用互联网的一个很重要群体。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新渠道,甚至成了主渠道。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但是网络对青少年也具有负面作用。

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学生缺少辨别真伪的能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对互联网的控制,极力宣扬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开始了新的“网络殖民化”。长此以往,这将使大学生头脑中的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它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消蚀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同时,网络游戏也在考验学生的意志力。个别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每日通宵打网络游戏,经常逃课或者上课睡觉。手机网络的渐渐普及,使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玩网络游戏。网络的出现改变了思政教师的地位,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信息控制能力和行为指导能力下降,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优势地位受到很大冲击。

2.4 重體育技能提高,轻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比赛优胜者,可以一夜成名,功名利禄皆可收获,因此极大地刺激了大学生注重体育技能的提高。另外,大量开设的体育课程和课外训练,占用了体育生大量的时间,造成体育生整体文化素质不容乐观的局面。同时体育生好动不好静,他们大多不太喜欢室内理论课。体育专业中“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仍然存在,公共及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未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3 90后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3.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针对90后学生反对高调说教的特点,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要积极探索使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讲评式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不自觉中认可主流的价值观念。如讲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可针对学生以后都要面对的养老问题,设置讨论题目“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增进学生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了解,学生讨论时可能会有很大的积极性,因为这关乎到他们的未来。而在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可以针对学生很关心的腐败问题设置讨论题目“如何治理腐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中出现的腐败问题。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可以让学生参观郑州黄河花园口,通过实地观看,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可以通过参观养老院或者孤儿院,增强学生爱他人的意识。

3.2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面对西方国家网络文化的渗透,对广大青少年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导致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甚至使他们误入歧途。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建设,通过占领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增强在意识形态领域同西方势力作斗争的战斗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政府开辟更多的青少年网站,把青少年的注意力从国外网站吸引到自己的网站上来;丰富网络宣传的形式和内容,着重向青少年介绍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青少年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而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则可以创立相关博客,在网络上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向学生告知自己的博客网址,让学生登录查看相关历史资料,同时可以以此为平台,和学生互动。

3.3 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充分利用体育的作用

体育是体育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一大优势,体育是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很多体育实例,如奥运精神、女排精神,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增强爱国主义理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体育,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在教学中自觉运用相关体育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4 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需要社会、校园、家庭的全面参与

“全员育人”是指在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同时,还更要依靠全体党政干部、教师、专职辅导员,乃至普通员工的积极参与。“全方位育人”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彻到高校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中去。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高校教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同时,仅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更好地完成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尚需要社会和学生家庭的参与。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单位,家长要以民主的姿态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社会是每个学生成长的舞台,积极健康的舆论指导对大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社会、高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得以完美完成。

篇5: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

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网络化时代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思想出现多元化。探究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的特点,从思想教育、组织机构、工作机制、活动形式等多方面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党建工作 现状 对策 新时期,由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及网络的发展,加之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的变化,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逐渐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及时分析新时期“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思路,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

1.入党对象的特殊性给学生党建工作带来的新问题。随着2008年9月第一批“90后”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某些发展对象和学生党员的思想具有不稳定性,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迅速发展与观念的逐步开放,各种价值观也快速涌现,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撞

日益激烈,直接影响“90后”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稳定。特别是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90后”大学生不断接受新思想,对民主自由的要求更加强烈。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学生在入党信念问题上容易发生变化。

2.积极分子和党员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善。部分高校对学生在入党后的教育管理仍很不完善,存在着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只重视学生组织程序上的入党而忽视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这就使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表现甚至还不如其他非党员,从而在广大学生中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3.学生党支部活动基本规范,但形式陈旧创新性不够。当前,学生党支部活动基本规范、制度健全,支部书记能较好地发挥组织作用,但工作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支部工作成为长期的一贯性的自觉行为。支部活动在形式上存在着单一陈旧,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教育内容上缺乏深层次的内涵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4.基层党组织设置不够合理。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异地办学等情况的出现,部分高校在规模上迅速扩大,加之高校教学体制和学生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许多学生党

员出现了同学不同班或同班不同学的现象。不少高校党建工作滞后,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不符合实际需要,出现了有党员无组织,组织找不到党员等现象。随着网络化时代的来临,不少高校党建工作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导致党组织覆盖面狭小。

二、新时期“90后”大学生党员的基本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在全面学习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探索新时期“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应立足现状,在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及大学生党员特点的基础上,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1.“90后”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特征。首先,“90后”大学生党员自我主体意识强,但有时社会责任感淡漠,容易忽视自己应尽的义务、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不能将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缺乏为国家、民族发展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其次,民主平等意识增强。在我国民主和法制不断健全的环境影响下,他们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平等意识比其他年代的大学生更强,他们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民主和公平,渴望在生活的领域中体现自己的民主和权利。再次,情感丰富,但心理抗挫折能力差。

2.“90后”大学生党员的行为特征。首先,自信、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我。其次,善于运用并依赖互联网。网络

时代是“90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特征。第三,思想独立,早熟而又叛逆。

三、加强和创新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思路和对策 1.加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充分保证高校学生党员质量、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的根本。在新形势下,针对部分学生党员信仰迷失、党性意识弱化等问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更应该把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以高校党校为阵地,经常组织广大学生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学习。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首先,建立校党委、学院党委、学生党支部三级管理机制,选派优秀的党员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担任支部书记,促进日常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提高。其次,加强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的互通,通过教师党员“传帮带”的作用来帮助影响学生党员,使其更快的成长。第三,在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区域、学习场所和社会实践开展等方面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尤其要注意学生党员比较集中的学生公寓和学生社团组织,尝试在高校学生公寓及学生社团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充分考虑毕业生党员就业实习不在校等情况,尝试在毕业生

党员集中地区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以不断扩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覆盖面,真正做到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学生党组织;哪里有学生党组织,哪里就有合格的学生党员。

3.优化入党教育机制,解决入党“前严后松”等问题。首先,针对“90后”大学生善于运用并依赖互联网等特点,建立网络教育平台,把网络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宣传阵地。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将现实世界的交流谈心与网络空间的默默引导相结合,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和关注焦点,及时加以引导,使工作更富成效。其次,针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开展分层次的系统教育。避免出现入党前严后松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特别要加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第三,完善学生党员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通过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党员双评、公示等制度的完善,建立起党员监督约束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定期进行评优表彰活动,树立典型,学习先进,交流经验,推动党建工作深入和层次提升,从而真正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4.以党建活动立项的形式,规范和创新学生党建活动的开展。以立项方式开展党建活动有助于营造党建工作氛围,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以点带面的规模效应。首先,通过申报立项,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工作有了一个整体的思考,使基层党组织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党建活动,使其活动趋于规范化、系统化。其次,通过对立项活动进行经费资助,解决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的经费压力,提高党支部开展活动的积极性。第三,通过立项活动评比,增加了各基层党组织的互相学习和互相促进,为党建活动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6: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

(一)消极的思想特点

1.攀比心理较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对“90 后”大学生而言,基本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他们会更加追求享受生活。因此,当他们面对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诱惑,就会想办法去追求,特别是看到身边其他人拥有某种流行或者前卫的物品时,他们就会想办法也要拥有,而且会互相攀比,想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有突出的表现。因此,现代“90 后”大学生都具有攀比心理。

2.眼高手低

很多“90 后”大学生都具有十分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他们不必为生活发愁,再加上他们作为大学生的那种优越感,导致他们眼高手低。在找工作的时候,对于工作条件不理想的工作,他们宁愿在家里啃老也不肯去屈就,那种优越感让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起点的要求很高。同时,“90 后”大学生迫切想要发挥出自己的价值,想要一展拳脚,没有什么耐心做基层工作,总是觉得没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但实际上他们的能力根本不足以支撑他们的优越感,这种眼高手低的思想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二)积极的思想特点

1.思想开放

改革开放促使“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由于文明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90 后”大学生思想上的束缚得到降低。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那些处于热恋中的学生在秀恩爱。这种思想上的开放除了表现在伦理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大学生的创造性上,当前“90 后”大学生不会盲目的迷信权威,他们敢于挑战,他们敢于跳出常规,给思想更多的空间去进行创造。

2.较强的自主意识

随着虚拟网络环境的形成,90 后大学生人际交流与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在这种无差别的交流平台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培养,同时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对知识层面扩展非常有利。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这种虚拟网络环境的形成为90 后大学生提供了绝对“自由”的空间,他们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自由散漫的风格,行事变得更加具有自主意识,难以捉摸,这无疑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当前“90 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

(一)体现人性化

在当前“90 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上,要体现出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的方式是要求我们在管理上要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性化的管理不仅能够减小学生的束缚,让他们更加自由,在心理上容易接受,而且还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出他们的创新能力。人性化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体现在“人性”上,而大学生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我们应该相信他们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个性”问题,不需要学校在管理制度上多加束缚,否则不仅不能管理好学生,还会让学生心里产生叛逆心理。

(二)引入先进的教育管理手段

中国的大学教育起步较晚,教育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都存在不足,创新教育管理就是要我们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教育管理手段,结合我国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管理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在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需要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引进国外一流大学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不但可以满足大学生崇洋媚外的心理,而且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身教育管理制度上的不足。通过不断的吸取和改革创新,制定出适合自己学校教育管理的制度。

(三)开展具有思想指导意义的活动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你要他们去找专门的心理老师或者去读一些思想教育的书籍,他们会觉得没有面子和枯燥。因此在对“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要进行一些创新。我们可以将课堂从教室内引入到课堂外面,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将思想教育蕴含在活动之中,让大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开展一些具有意义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参加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的言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种开放的教育方式十分适合“90 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三、结语

篇7: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

随着数量庞大、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90后”青少年步入中学,一方面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也冲击了现有的学校教育及其管理模式,带给人们太多的视觉不适,乃至心理、行为、管理不适。加强“90后”学生的思维方式、个性特征与行为方式研究,理性把握“90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一、“90后”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分析

1.心理特点素描。“90后”学生聪明,吸收知识能力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学习易浮于表面。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比较高,使他们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才,有积极的自我预期和学习信念,但学习的外部动机强烈,内部动机不足,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抗干扰能力弱,学习心态易受环境影响。他们有追求知识的愿望,但偏于书本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实践能力不足。

他们敢爱敢恨,注重快感享受,但体验不深刻,也不太注意他人感受,情感表达方式反传统。他们重视与同伴的感情交流,但忽略亲情,与父母的代沟、矛盾、冲突加剧。他们的情感问题普遍增多,且偏向灰色、封闭。如有的学生有孤独感、空虚感;有的学生情绪消沉、忧郁,甚至有自杀倾向;有的学生有偏执心态,厌倦心理,特别是厌学情绪普遍。

他们极力表现与众不同,但同辈认同感很强,从众心理很浓。他们希望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决断犹豫,行为冒失、轻率。抗挫折的能力很低,对网络和手机短信等十分依赖,容易成瘾。

他们崇尚个性张扬,世界观偏激,缺乏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与宽容,反传统、反主流。他们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强调实惠、实用,并极力保护个人隐私。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不爱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他们爱好广泛,尤其爱新玩意,如劲舞、爱Party、爱视觉美等,但容易喜新厌旧。他们特别喜欢标新立异,喜爱玩“火星文”、冲浪QQ个性空间等。

2.行为特点素描。一方面他们已近成年,渴望独立,热衷社团活动,另一方面他们缺乏自理能力,不成熟,装嫩,拒绝长大,爱摆弄幼稚行为。他们的反哺意识弱,常与父母冲突;嫉妒心比较强、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和劳动。

他们的消费不考虑实际经济收入,追求名牌,好比较。他们离不开现代通讯工具,常常边听音乐边做作业。学习、明星、社团、电脑、网络、MP3、MP4、手机、游戏是他们的话题中心,他们的生活很现代,他们的生活很精彩。

他们崇拜非传统明星,追求非主流时尚,生活方式去大众化,喜欢“非主流闪图”“非主流繁体字”“非主流照片”等。

他们性开放、易冲动,性行为低龄化,尤其痴迷电子言情、色情小说和网络电子书。

有新闻传播媒体这样看这幸福的一代:听ipod,玩PSP,看《火影忍者》,吃奶片,写“火星文”,画兔斯基,崇拜周杰伦,被定义为改革开放成果的彻底享用者,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教育体制改革的保护对象。

概括地说,“90后”学生的群体心理与行为特征,就是“五强”“五弱”:一是时代感强,责任感比较弱;二是认同感强,实践能力比较弱;三是参与性比较强,辨别能力比较弱;四是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相对来说比较弱;五是个性特别强,心理承受力比较弱。

二、“90后”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还缺乏关于这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的系统研究。关于其心理、行为特殊的原因分析也比较零散、浅显。本文仅作一些粗浅的尝试。

1.教育让新一代的底气更足。社会稳定、经济优越、教育发达、文化繁荣开放的社会环境,使“90后”学生享受的社会资源比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富足。沐浴着太平的盛宴、滋补着人类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使“90后”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但由于吃得多,锻炼得少,“90后”的体质却是下降的)。同时父母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家庭教养方式更为合理,对孩子文化教育更加重视,教育训练的投入更多,这也是“90后”学生素质整体提高的原因。但是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普遍提高,孩子得到的外在学习动力更大,感受到的学业压力也增大了。

2.社会表达个性的物质条件更成熟。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主义影响深刻。“90后”学生有更多自主消费的选择权和能力,父母宽松的消费态度和社会普遍加深的消费主义,不断膨胀着他们的消费欲望,攀比心理又为他们的消费行为加了一把火。

3.虚拟的世界改变了新一代的精神寄托。互联网的刺激无处不在,海量且良莠不分的信息、恣意挥洒的QQ个人空间,以及声、形、动画并茂的网络游戏等,把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拖向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4.生理早熟而心理晚熟。一早一晚的“时差”导致“90后”学生难以把握自己,在成长中难免出现种种困惑和问题。“90后”学生大多处在身心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人生的重要时期,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自身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生活与发展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是谁,想做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找不到自己去实现理想的路径和方法,因此就容易消沉、颓废和堕落。对于自主性和依赖性反差极大的“90后”学生而言,这样“茫然无措”的心理状态会表现得更明显。

5.代际差异的影响。两代人生活世界的差异和文化心理的差异导致了成人权威性地位的下降和“90后”学生的茫然及盲目的反叛。尤其是今天教育的非科学做法加重了他们的反叛性。从科学教育角度看,“因材施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但眼下对于“材”的认识,教育者的了解并不充分、全面,于是,怎样根据“材”质不同开展教育,也就难上加难。由于繁重的升学压力和教育的惯性,普通学校很难有比较灵活的教育方法跟上时代的变化节奏。大家经常采用的办法是“以不变应万变”。于是,我们发现,在今天的中小学校,虽然学生已经从“70后”“80后”变成了“90后”,但一些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照搬对“70后”那样的灌输模式,而对学生的管理也没有任何改变。所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鸿沟不是消除了,而是扩大了。

三、“90后”学生的教育对策

1.正确评价,理性看待“90后”

“90后”学生是一个问题突现、争议四起的青年群体,社会各方面对他们褒贬不一。但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可爱和优势的一面,给予正确评价,积极引导。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惑和偏失行为既要给予帮助和教育,还要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审视,在改革的时代,在社会发生急剧转型的时期,思想上还不成熟的学生,偶尔的失范行为只要教育得当,是可以较好地得到纠正,从而健康地成长的。

2.加强心理教育,引导“90后”健康成长

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树立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带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各科任教师也应该在所任教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了解和掌握其心理状态和发展特点。开展心理缝康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和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新生入学就要进行心理普查,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发展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目标和规划。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进行面谈,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90后”突出的心理问题如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更要特别关注。

加强沟通,促进和谐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发展和搞好学习的重要保证。要建构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生生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帮助父母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中体验亲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尽量减少外界和网络各种负面因素的刺激。要避免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的供给而忽略了他们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避免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与成绩息息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避免精神关怀与心灵沟通的缺失,因为许多不愁吃穿的“90后”最突出的问题恰是精神上的空虚寂寞、烦恼郁闷。

用“现实快乐”击败“网络迷恋”。人生从游戏开始,伴随游戏发展,要注重日常生活中能满足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归属和成就体验等方面的心理需要的游戏活动,这是减轻他们网络游戏、虚拟依赖的有效途径。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以理论知识、团队活动交流为特色的学校网站;以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为特色的社团网站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要时刻注意新颖、丰富、有特色,并及时更新,增强网站吸引力。对于班级来说,建立班级网站,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建立班级QQ群,可以减少师生面谈的拘谨和尴尬,学生也乐于在网上和教师进行交流,可以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教师的引导采用网络传导也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激发其内在发展潜能。“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语)”,引导“90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关键。新生刚入学,学校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相互沟通的平台,如主题班会、座谈会、团日活动等集体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同时建立学生之问、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另外,刚入学的新生迫切渴望个人获得发展,这时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规划学习生活,树立人生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切勿荒度时光。不仅要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更要学会面向未来,全面做好个人规划。

3.培养其精神气质,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则是指将上述人类优秀的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在现代化过程中能否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协调、和谐、稳固,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张力。

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第四次咨询报告中写道:“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生存于世的。每个人都应当自觉意识到所肩负的建设国家和社会的重任。为此,必须注重培养‘公共精神’,包括培养全心全意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精神,尊重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精神,以及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正如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先生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所指出的:我们对教育的视角“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即以促进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意义”。

4.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

“90后”学生大多求知欲旺盛,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缺乏实践锻炼。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构建和形成学习型班级、学习型社团,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也要引领学生敢于创新,使学习终身化、学习自主化成为每个人的共识;引导学生敢于实践应用和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要把学校的每个方面都建设成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提供平等机会和条件,教学资源丰富而便捷的开放体系。

5.创新管理理念,实现内涵式发展

篇8: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

1、社会时代环境

“90后”大学生的生长环境错综复杂。全球政治格局不断变化, 全球化形势不断加强。我国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经济水平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们的生活条件优越, 受到各方面的关爱较多。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思想, 网络、手机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 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 让他们没有了“天之骄子”的优越感[1]。各个方面影响着他们思想特点的形成。

2、学校教育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都有很大的改观, 教师学历层次和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教育方式也有所改变, 使“90后”大学生享受着较好的教育条件。但由于我国高校实施了扩招政策, 从2003年开始我国就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激烈的竞争形势, 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 使得“90后”大学生的学习、就业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3、家庭人文环境

由于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 使得大部分“90后”都是在“421”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由于家庭格局的改变, 使得子女更加依赖父母, 但是其他的亲情却相对淡薄。由于父母教育观念比较现代, 家庭教育注重民主, 尊重孩子的意愿, 使得“90后”自我中心意识很强。另外, 家庭的不稳定性和大学生之间贫富差异导致了“90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自信独立, 团队合作意识淡薄

“90后”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我中心意识。他们不论从思想上还是生活、学习上都追求个性, 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看法。“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由于“421”家庭环境的影响, 得到家人全部的关爱, 因此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总觉得自己是对的, 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大学里都实行住宿制, 因为生活习惯、乐趣、性格等等往往与宿舍同学发生摩擦, 处理不好关系, 造成心理困扰, 严重的导致心理疾病。

2、竞争意识强, 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90后”大学生由于较好的家庭条件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减少了很多直面挫折和失败的机会, 他们总是对未来充满了自信, 从说话、举止中都能体现出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但他们心理素质偏弱, 抗压能力明显不足[2]。一遇到困难, 大部分学生心理都会留下阴影, 并且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甚至小部分可能会一蹶不振。

3、思想开放, 功利性倾向严重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 “90后”大学生每天都面临新的技术、理念、思潮, 他们的思想得到最大的解放。但与此同时, 他们对物质性和功利性更为注重。他们认为, 人生的价值不应像抽象的哲学, 而应取向于具体的事情;人生关注的不是信仰而是理性;人生应更现实, 熟练掌握社会游戏规则。

4、过度依赖网络, 缺乏信仰内心空虚

网络时代已成为“90后”大学生生存的环境特征。大部分“90后”大学生睡觉前做的一件事就是玩游戏、看电视剧;起床后第一件事就上QQ, 上人人网。

他们的理想和信仰不坚定不明确, 内心时常感到空虚和迷茫。他们在网络中寻求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认同感和慰藉, 一回到现实世界中, 就变得焦躁不安, “网络中毒症”已成为“90后”普遍的心理问题。

三、“90后”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1、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对个性张扬的“90”后大学生。高校要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要利用各种学生工作平台, 包括学生会、自律委员会、党支部、就业委员会等, 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调动“90”后大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奉献精神, 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 在社会实践中, 让学生加强与其他同学的沟通, 明确自己在团体中的定位, 加强队员之间的交流合作, 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受挫能力

由于“90”后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 心理比较脆弱, 遇事不愿与父母、同学交流, 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3]。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因为现实遇到困难挫折, 而又没有及时解决造成的。高校应有意识地设置艰苦困难的条件, 让“90”后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从而提高他们抵抗困难、化解他们受挫时造成的心理障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咨询、讲座等方式, 以提高大学生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养成自我调适、保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健康的校园文化, 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的演讲、书法、摄影、文艺演出等活动来活跃校园文化。通过这些活动, 提高“90”后大学生的政治觉悟, 陶冶他们的情操, 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

总之,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其他时代大有不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把握好“90后”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走向, 结合其自身特点与现实的需要, 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湛红艳.“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2010, 5 (4) :9-10.

[2]、高博.“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管理的新途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14 (6) :27-28.

[3]、徐超.“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1, 28 (6) :16-19.

上一篇:趵突泉优秀作文下一篇:煤矿安全管理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