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2024-08-24

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共9篇)

篇1: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段话科学而又简明地说明了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针对当今的考试制度来说,每一位学过初中语文的人都知道,一份语文试卷一般是由语基、阅读、作文三部分组成。而在阅读中积淀着语文的基础知识,广泛地阅读又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中是一场绝对的重头戏。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

——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实,阅读也是生命活动,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正如萨特说的那样:“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人们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

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阅读的人文性和功利性定位,决定学生的阅读不能局限于教科书的范围,只有以其为源,漫游书海,开拓学生的阅读面,纵览课内外健康书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如何让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生活的美?如何让学生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喜悦?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深谙走进语文的快乐?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浅见。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激趣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同样的,面对农村的孩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承担着积极引导的重要责任。从教几年的我,明白其中道理。立足于课堂,应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重视学生的感情和思考,在积极引导中,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活泼,使学生入“迷”。不知不觉中把徘徊在门外的学生带入艺术殿堂,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心灵的感染和艺术的熏陶,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操美,品味语言美。体会作品中的意境美,让学生不断地发现美、领悟美、欣赏美。以课文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旁征博引使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领域,激发他们阅读课外书籍的浓厚兴趣。如在教授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忆读书》一文时,课文中大量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著。我趁机把其中出现的《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茶花女》等作品的精彩之处略作叙述,吊足学生的胃口,勾起他们迫切阅读这些书籍的欲望。在这样一个从课内到课外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了出来。

二、备有香米打造巧妇——设置图书角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仅仅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却没有考虑到阅读的物质前提,即是有的无矢,阅读也就成了空谈了。面对农村中学文化氛围相对较薄弱,家庭经济整体水平较落后的实际情况,我们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找到自己想看的书,且如觅书过程艰难,很多学生的兴趣也会随之殆尽。为此,应集众人之力量,设置一个班级图书角,从教师到学生每学期一人捐出最少一本的书籍。让阅读教学成为有源之水,让学生的阅读强烈愿望有地方冲浪实现,也掀起了班级广泛阅读的高潮。多样的社会,要求多样的人才,在图书角的内部也必须多样化,不能局限学生的阅读面,不能束缚学生活跃的思维。另所备之米应香气逼人,所集书籍应健康向上。我们知道并非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况且中学生本身还缺乏明辨是非,特别是抵制诱惑的能力,因此,设置图书角时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要热情地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要帮助学生净化阅读内容、规范阅读行为、提高阅读品味,教育学生远离黄色(色情人灰色(反动X黑色(暴力)的读物,拒绝“毒品”的诱惑,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确保阅读大课堂在光明的快车道上健康平稳地运行。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正确阅读方法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

在阅读教学中的“渔”也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层级,教师应避免教学中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导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

①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读书、读书,关键要去“读”。“读”了人才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读”了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读”了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要用“心”钻进去,去感受文章的精华。

②理解性阅读是培养阅读良好品质、提高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时代前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文学性作品理解性阅读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阅读着力强调知识的迁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以致用的阅读途径。

③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境界。要真正进人语文的天地,进人“语文”的胜境,需要鉴赏阅读。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正因为如此,就要求阅读者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你定会顿觉热血沸腾起来,你的思维飘逸起来,你会感悟和深思。

④比较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作较为深人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即便是同类文章,其文体或构思或题材的差异依旧明显,从指导学生不断地分析、咀嚼、鉴赏以文章中“求同存异”,在“异中求同”中归纳出某些共性,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在辨识中学会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

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地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每一个人都或强或弱地好胜心理,心底里总不甘落后于人;很多人都喜欢跟着潮流走,快乐地融入团队共奏的主旋律。当学生们已走近阅读,参差不齐地喜欢阅读时,教师应该再次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一个个与阅读相关的大舞台。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如“好书推荐”的演讲,让学生初涉鉴赏性阅读形式,充分秀出自己的好学与博学,一堂交际课下来,几石击水,阅读的浪声即时可闻。丰富而多彩的语文活动还如有课前三分钟演讲,诗歌朗诵比赛,时文名段品评,讲故事,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讲述、竞赛、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进而纳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优秀者促动后进生,形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班级气氛。

四、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与实践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增厚语文功底,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形成一种无形的积累。这种无形积累是阅读经历的初级阶段,能对学生的人格、各方面修养起着良好的熏陶作用。但这种随意性、消遣性的积累,较难快速地深入学生的大脑,并通过大脑分析理解吸引力,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就迫切需要阅读的主体在无形积累的基础上加强有形的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世上真正能过目不忘的人毕竟少之又少,所以进入阅读的精读阶段就要学会摘抄,记录,点评,质疑。我并不赞同对待每本书都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态度,因为书海无涯,开卷即兴笔墨对于大部分的中学生都有些严谨过头了,反而阻碍了阅读的开拓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不过,阅读主体在博览群书之时,也要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动笔摘抄自己所欣赏的,所需要的语段,学习领悟作者的思想与审美情趣;归类收集文字信息,充实自己的写作资源;积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拓宽自己的文化涵养和储备自己的口语交际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写作”,这些名言说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许多初中生对作文,怀有极大的畏惧心理,面对题目往往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即使写出来也是平淡干涩无文采。在这种情况下,闭门造车,冥思苦想是徒劳无获的,此时学生迫切地想写好作文却无从下手。“需要是了原始的动力”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抓住这要求与水平之间的矛盾正确引导。一方面,教师让学生清楚:写也好文章必须善于运用变化的句式和丰富多彩的词语,必须恰当地运用修辞。进一步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饱满的思想感情。而这一切来自广泛的阅读和对文学作品独特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实践与阅读结合过程中,因为阅读有形与无形的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储存着较丰富的写作素材,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有许多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记下了一则小故事或者一句名言,而在作文中恰好得到运用,这样便于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与语文基础知识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语文基础知识是阅读体验的基石,而大量的、多种方式的阅读又全面地扎实积累扎实语文基础知识。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我对我的学生说“以阅读为支点,就能撬动雄峻的语文泰山”。

从功利性的角度看,阅读教学的开展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拉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利于语文教学成绩的突出。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阅读教学的成功,在于丰富学生的间接社会经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总之,在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逐步建构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一个个思维

篇2: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生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大培养目标之一,而阅读习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阅读能力的高低,培养中学生阅读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既有助于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又有助于补充学生生活体验,陶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操,继而铸就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乃至人格素养。不仅如此,在培养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能带动整个校园或各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阅读氛围,丰富国民业余生活,改善国民的生活风气,提升国民业余生活的品质,进而提高国民素养,巩固民族精神,其实践意义重大。国外掀起了各种读书热,各色阅读运动涌现开来,教育界乃至政治阶层都对阅读表现高度重视。我国也逐步开始重视对学生的阅读培养,无论从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是《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来看,都对阅读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足见阅读培养的重要性。尽管阅读教育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亦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倡导实施,但是效果确并不太理想,学生不爱阅读,缺乏有强烈的阅读兴趣;不会阅读,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成果难以消化等。我国中学生阅读水平相比于国外差距仍较大,其阅读状况着实让人堪忧。当前我国鲜有国民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激情及阅读素养还有待大幅度提高。培养阅读习惯迫切需要从学生抓起,当前中学生的阅读习惯急需规范,其培养方案及策略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和重点问题,这是国内教育家们公认的问题。本论文首先界定阅读习惯的内涵后,根据问卷调查表统计结果,从主观现状和客观现状两方面着手,分析当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以及造成这种阅读现状的主要原因。然后提出培养中学生阅读习惯的相关理论基础,如依据我国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和结合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接着根据这些理论基础,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试探讨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方案。依据阅读活动的流程分阅读前、中、后三个阶段具体探讨,包括阅读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阅读活动中各种配合运转和阅读活动后续的温习以及消化工作。最后根据培养方案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第一,分解目标:学生自我构建、教师逐步指导同步进行:第二,共同努力全员参与,高度配合齐心协力创造良好环境。

本论文由提供

篇3:谈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一、拓展学生视野

农村学校由于课堂学习的单一性与学科的封闭性, 中学生的学习被禁锢在课堂与教学课本中, 学生视野狭窄, 所以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更不用说良好的阅读习惯了。鉴于此, 我做了以下努力:

1. 课外阅读是拓展学生视野的有效手段。

为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生每学一篇课文, 只要有相关的资料, 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相关的课外书, 让学生去阅读, 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比如:学了《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 我就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学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并让学生去学习杜甫的其他古诗;学了《出师表》, 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 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阅读《三国演义》……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

2. 鼓励学生多看电视, 如中央一套的《综艺大观》、《焦点访谈》, 中央二套的《正大综艺》、《开心辞典》, 中央三套的《电视诗歌散文》、《艺术人生》, 中央十套的《人物》、《交流》、《科学之光》、《百家讲坛》等栏目,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学熏陶, 对文学的热情也随之增加。

3.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活动的内容可以是诗歌朗诵、猜谜语、口头作文、竞赛、辩论会、讨论会, 等等。

4. 一到农忙时节, 我都要建议家长们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 体会田间劳动的甘苦。当然,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 细心体会万事万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 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感受生活的真谛。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仅仅阅读书本不行, 还要阅读社会、阅读自然……这样一来, 既实现真正意义上阅读量的扩展, 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保障。学生阅读时, 要注意语言文字的实用功能, 还要注意它的熏陶感染功能, 感受其中的精华和思想情操。这就有一个方法的问题。方法正确, 学习效果明显, 学生当然对读书有热情, 有兴趣。因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它关系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课内阅读文章要与作者的思路对接。阅读前要让学生查阅有关作者、作品资料, 要了解写作背景, 正所谓“知人论世”。要把握好文章的线索, 了解主要内容。要做到对文题、词语、句子、文段、首尾、全文六个方面提出质疑, 以便在课堂上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层次阅读。要学会找文眼, 找关键词、句。学生只要掌握了寻找的方法, 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最后是树立创新阅读的理念。创新是阅读的目的。只有在阅读中创新, 才能真正提高阅读品位。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 我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 阅读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些不良阅读习惯得到了矫正, 逐步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较大提高。例如养成了课前自觉预习、自觉使用字词典疏通文意、制定学习目标的习惯, 课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质疑、参与讨论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注意概括归纳、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课后及时反馈、复习和归纳等良好阅读习惯。

篇4: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营造氛围培养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英国作家萨克莱说: “播种思想,收割行动;播种行动,收割习惯;播种习惯,收割人格;播种人格,收割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培养在于教育,在于影响,在于引导。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人自身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学阶段就是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让阅读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如何营造浓郁的课外阅读氛围,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

一、“监控促读”。循序渐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如何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呢?这一直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每一个孩子并不是生来就喜欢阅读的,即使部分孩子喜欢阅读,也不一定能自动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因此,良好习惯的养成一般先要借助于“他说”。

为了促进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开展,在起始阶段,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课外阅读记录本。保证学生每天有半个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刚开始。老师需要先在学校集中作一些必要的课外阅读指导及相关要求措施,同时倡导家长配合督促孩子将每天的阅读时间和内容记录下来,以便及时了解、抽查和展示交流。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创造性做。慢慢地,习惯成自然,绝大多数学生可以不用家长天天“监督敦促”,而是由自己管理自己,从“他律”走向“自律”。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每周3.5小时,每月15小时,每年180多小时,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逐渐增强了,阅读行为逐步落实了,阅读习惯也就悄然地养成了,很多学生甚至能达到“三更有梦书当枕”的境界。可见,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就不简单,简单的招术天天练就能成为奇招。让书籍伴随生活,让阅读融入生活,同学们不仅在学校里在学习中有书籍相伴,而且在校外在生活中也有书籍相伴,即使在旅行的行囊中。在睡觉的床头,甚至在卫生间,也有书籍的位置,做到“书不离身,手不释卷”。

二、“师生同读”,兴味盎然

历史使人明智,哲学使人深邃,文学使人儒雅,科学使人严谨。读书是一种对话,是一种吸纳,是一种沟通,只有勤读多思,才能明睿通达。和谐的氛围会极大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老师学而不厌,学生便有可能孜孜不倦。刚开始,老师利用课外阅读活动课时间统一指导课外阅读的内容、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每周星期二下午学校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分享课,在这个特殊的时段里,学校会播放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环境的音乐,有时是轻音乐,有时是古琴,有时是排箫……在曼妙的音乐声中,学生们拿起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或轻声吟诵,或潜心默读。教师也融入其中,翻开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有滋有味地读起来(注:教师读书不是给学生做样子的,而是自己真正需要阅读,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并陶醉其中,还要参与学生的阅读活动与阅读交流之中)。老师带头交流自己读书的心得,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老师带头展示阅读成果,满腹经纶,纵横捭阖。“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知道自己的老师那么喜爱读书,那么善于读书,自然也会耳濡目染,不甘落后。师生共读,同享阅读收获,共享课外阅读成果,真可谓“兴味盎然,乐此不疲”。

三、“书籍漂流”,与书为伴

教给学生多种获得课外书籍的方法,鼓励学生相互借阅,让自己手里的书在教室里像漂流瓶一样漂流。到期末再进行统计:你的书在多少个同学的手中漂流过?漂流最多的书,它的主人会感到很自豪,书的“小主人”也会得到相应的奖励,使其能更有兴致地投入到下一轮的阅读活动中。我们还鼓励学生“无事乱翻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于丹教授曾有一个观点:“人的阅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用的阅读。一种是无用的,一种是为知识的阅读,另外一种是为生命的阅读。”我们应当重视阅读的目的性,但无目的的阅读也应该有它的位置。有目的的阅读通常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或者是为知识为生存的阅读,是带有一定功种性的。无目的的阅读往往是悦性怡情的阅读,如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性阅读等,虽然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但能在阅读中让人生变得丰富,人格变得高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阅读是为生命的阅读。“无事乱翻书”就是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阅读,这是一种阅读的境界,在学习之余,习惯性地随手拿起一本书刊、一张报纸或漫不经心或饶有兴致地去读,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让阅读与我们相伴,让我们与书籍相伴。

四、“亲子共读”,其乐融融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畅谈儿童阅读时指出:“每个家庭都应营造很好的读书氛围,使孩子在阅读过程当中,让那种感觉,那种气息,那种善良,那种美好,那种细节,伴随孩子长大。”我们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等方式。引导家长理解和支持课外阅读行为,倡导家长为学生创建优良的读书环境,做到“四个一”——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为学生挑选一批可读更强的书,每天陪学生读一会儿书。每周召开一次家庭读书交流会。由于家长的阅读能力常常高于学生。所以不仅能给孩子示范和指引,还能营造热爱学习、积极向上、健康生活的家庭氛围。让家长在亲子共读的基础上,慢慢放手让孩子独立阅读,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只要努力实践探索,乐于在课外阅读方面加强研究,我们必定能收获“教学相长”的双重喜悦:有了课外阅读浓郁氛围的营造和熏陶,就有利于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孕育和培养;有了课外阅读的滋养和润泽,我们生命的空间和长度就能拓宽延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就能优化和提高!

篇5: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2、手脑并用的习惯。

①划:划出概念、术语、公式、法则等,以便查阅和记忆;划出语句中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提醒自己;划出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质疑。画出直观的线段图、平面图形等示意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帮助自己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

②算:数学知识是以计算为基础的,因此,阅读中,边看、边想、边算,在算中比较找规律、在算中尝试探索、在算中验证推理的结论等。

③操作:阅读中,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边读边运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这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积累了感性材料。

3、勤问的习惯。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学生阅读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刚开始,有些学生不会提问题,提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这是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善待,这样,学生才敢思、敢问,才会逐渐产生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4、自省的习惯。阅读后,要养成总结、自省的习惯。问自己阅读了哪些知识?哪些是自己独立理解的?哪些是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弄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如何处理?找出成绩和不足,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篇6: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党固小学:

常听学生家长们感慨:“我家的孩子热衷于看电视,看漫画书、卡通片,上网打游戏比成年人还厉害,就是不爱看课外书,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却较差。”确实,当今多样化、信息化的社会,对传统的书籍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不用说孩子们不爱看书,就连成人们也热衷于看电视、上网查资料,把书籍束之高阁。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如果长此以往,缺乏名著与优秀文化熏陶的一代人,将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底蕴。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它是语文课的延伸,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要从孩子们的心理入手,从选择课外读物,营造读书氛围,教给读书方法,开展各种活动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一、二年级能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因此,作为新课改教学实践的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从小培养学生爱看书、会读书的习惯成了当务之急。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目标。那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殿堂,让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以讲诱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往往愿意接受,否则会出现排斥心理。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非常有限,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看电视、爱听故事的特点,鼓励学生课外看动画故事片、儿童节目。利用每天的中午或作业整理的时间给学生讲《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课外书中的故事。故事中 1

那曲折的情节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等我们学会了拼音,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我们就可以自己去读,自己去看书,书中会告诉你无穷无尽有趣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读课外书的欲望,诱发了学生学习拼音、认识汉字的兴趣。

2、以奖促趣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读书欲望,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书读,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了一个读书角,把小朋友的各种书籍集中在一起,给每个贡献书的小朋友一个介绍自己图书的机会,每天的中午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读书角去找自己喜欢的书读,如果谁的书出借次数最多,给书的主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也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共享了图书资源,还向同学们交流了自己读过的好书,更进一步地激起了相互推荐好书,读好书的愿望。

3、以背激趣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定了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70首,为了让学生从小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达到日积月累,可以安排学生每周背两首古诗,但纯粹的背诵较枯燥,学生对古诗也难以理解,根据低年级学生表现欲望强的特点,每周回家先让学生自定篇目,自择方法,记住古诗,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教大家学古诗,在这样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教的教得认真,学的也学得投入,学生们在教和学的同时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还自觉地抢着背诗。

二、加强指导,保持兴趣

已被激发的兴趣要长久保持并最终转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教给读书方法。

1、指导选择适合的书籍

当学生有了读书的愿望,又学会了拼音,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学习实际、年龄和心理特点等因素,因人而异。重点引导他们阅读童话、寓言、儿歌、谜语为主的注音读物,这些作品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口味,然后把每周老师讲、读故事的时间改成让学生上台自己读,对大胆上台又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2、家校联系,落实课外阅读计划

课外阅读光靠学校里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有效地落实阅读计划,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让家长也一同参与。告知家长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怎样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家长认识到语文阅读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语文书上,要从小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补充课外阅读量,认识到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语文成绩,反而会促进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打消家长的各种顾虑以后,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布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自由阅读。让家长在家做好家庭老师,记录每天阅读的书名、篇目,并记下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教师鼓励家长让孩子多看各种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让学生多读。这样,学生每天养成了定期读书的习惯,慢慢地这种读书习惯成了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教会阅读的方法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那么多的书都看是不可能的,应有选择地看。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对于自己所需要的优秀的作品,细细品读。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读思相结合。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读记结合。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新认识的字、优美的词句和一些新知识,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三、活动展示——巩固兴趣

低年级小学生毕竟年纪小,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和收获的喜悦,激发读书后的成就感。

1、口语交际

口头交流是一种省时省力、参与面广、收效快的形式。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的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

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2、比赛

可采用故事赛、朗诵赛、知识赛等形式。如我在班中推出“故事大王擂台赛”,每周评出一位故事大王给予奖励。“诗歌接力赛”,给胜利的小组每人奖一颗“星”。这样一来,同学们都积极的背诗、阅读,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7:小学生英语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中,阅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他的综合英语的水平。所以要学好英语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中高年级的英语阅读是一种非常复杂心理活动,它要求学生利用已知的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感知、分析、记忆、综合、判断、推理等。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主动的思维活动,由于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所以没有阅读兴趣,因此小学中高年级应侧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及训练,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

在教学中,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语言因素限制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所谓的语言因素是指单词、习语、短语和语法规则等。当学生遇到新单词或新句式时,立即产生了畏惧感,觉得束手无策,思路混乱。其次,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除了作业中的阅读练习,从来不主动阅读课外材料。再者,学生对阅读的内容缺乏深层的理解。

在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往往侧重听说技能的培养。但是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在启蒙教学阶段进行渗透培养。

1.注重句型操练,而忽视语篇的理解

现在大多数英语教师教学中注重句型教学,而忽视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语言表层信息的吸收、理解和操练,满足交际语言的熟练掌握,而忽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完整的表达某一话题的能力,导致学生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影响学生对完整语篇的感知和理解,使其阅读能力不能得到系统完整地发展。

2.重视阅读结果,而轻视对学生阅读过程指导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阅读教学的目的性不强,缺少针对性,更多注意的是阅读结果的正确性,而忽视对学生在阅读过程的指导,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只注重阅读的结果而并没有完全理解阅读的材料,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效率就会下降,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少有效的指导和合理的调控,更不能有效将阅读有效地渗透到阅读能力的训练中,导致学生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能力较弱,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发挥。

3.固守课本的框框。难于跳出课本,缺少外延的拓展

现在许多英语教材上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简单的故事、儿歌或其他阅读材料。大部分教师的阅读教学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局限于课堂上短短的十几分钟,满满的学生的视野就会在这个文本框框中越来越狭窄,其他的阅读方面的能力也随之受到制约。

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学中尝试将一些学生喜欢的故事 、儿歌、谜语、以及儿童读物、作文适时适度的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除此以外,教师还应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巧妙地引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如: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在合适的机会为孩子提供能补充课堂教学内容难以适度的阅读材料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在圣诞、元旦、父亲节等特殊的日子为孩子写一封信等等。这不但可以对课堂教学给与有力的补充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阅读的在创造力和阅读的迁移力更有意义的是它可以巩固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

1.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了阅读面狭窄,阅读的兴致低落的现象。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1)激发阅读的兴趣。

选择的内容语言要质朴生动,内容引人入胜,要尽力选那些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读物。同时必须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难易适当,就一定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搞好阅读的信心。

(2)拓宽阅读的范围。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些原文版的简易读本、报刊杂志等。

(3)保证阅读的时间。

除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训练外,还必须开展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

(4)精选阅读的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真正的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内在因素。教师可对已学的语言材料,重新进行组织,结合不同的语境供学生阅读。也可选择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趣味的,幽默的材料。如在教完句型What’s one and two? It’s three.后,让学生朗读下面这则幽默。

(5)加强交际性阅读。

与初中不同,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结合听说训练,可将阅读材料进行交际化处理,这样有助于对阅读材料的深层理解。

篇8: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一、养成在阅读中捕捉重要信息的习惯,并从信息中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文章中获取大量关键信息,并将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整理,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获取关键信息这一方面,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参照语文课本中课前预习提出的问题以及课后的思考题,这些都为我们获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提供了一个依据,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常规的问题进行阅读,比如,在记叙文的阅读中就要明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以及结果等六要素,这些都是获取文章中重点信息的方法,同时还可以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阅读,当然这些重要的信息一般会在文章中多次出现,为了前后呼应,在开头和结尾重点信息都会出现,将这些重要信息归纳总结就可以对整篇文章有了深入了解,在养成阅读习惯过程中,善于捕捉重要信息是一种有效地阅读方法。

在了解作者表达情感这方面,同样是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这些词语可能是形容词,也可能是动词,所以就需要在了解词语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具备一定的情感认知能力。揣摩就是一种让学生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主要方式,我在听一位老师执教《丰碑》时,就做得不错。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他向身边的人吼道: ‘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 为什么不给他穿棉衣?”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个问题就是将军为什么是“吼道”,然后这一个重点信息可以给我们反馈出什么样的信息。再请学生把“吼”换成“喊”“叫”“说”,用不同的语气来读,通过这些问题以及重点信息的掌握,进一步的比较揣摩,学生体会到了“吼”在这里的深刻含义以及所表达的情感,这对于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情感的认知有着重要意义。

二、学习圈画批注的读书方法

例如,在教学中,我经常强调的一种读书方法就是“圈画批注”。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或已习惯的一些符号来进行圈画批注。如: 在读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用横线画出来,打个问号,查字典或通过联系上下文之后再用文字标注一下。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词语用波浪线画出来,对某句话或某个词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写出来。时间一长,学生便养成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一读书便动笔圈画批注。

三、在读中体验

在进行拼词品句的基础上,读出了感情,就可以进行品味性的阅读,感悟语言的精妙和情感的深邃了。在这一方面,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所上的《第一场雪》,就令人回味不已。在学习“雪大”这一段时教师要求同学们用读来体现雪大的情境。第一个同学读时语气较平直,轻短。老师风趣地问同学们: “这是什么雪呀?”大家笑着说: “这是小雪。”于是再请一位同学读,读的稍好些,大家又笑着说: “这是中雪”,于是再请第三位同学读,终于读出了“大雪”。教师又激励地说道: “还有谁能读得比他“下”的“雪”还要大,于是在同学们的品读中,“雪”下得更大了。这样反复地读,以读促悟,引入境景,使学习者在领略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欣赏了自然美,感受到生活美,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而且,“书声朗朗”也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的特色。

四、大量的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阅读过程中仅仅阅读一些简单的文学类文章,所能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大量的阅读,需要涉及到不同的文章,比如: 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这些在提高阅读的同时还能给予我们一定的生活实践能力,每一种类别的书籍会带给我们不同的阅读效果。阅读历史,可以了解在漫长的历史中,一个又一个王朝的更迭,并从这些王朝的兴盛以及灭亡中,总结出历史教训; 通过天文地理知识的阅读,可以了解到宇宙的奥妙,人类的渺小,并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对于以后步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里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广泛的阅读。

五、坚持作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也就是说人的记忆力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短暂记忆方面较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一些东西就会逐渐的淡忘,这样当时在阅读某篇文章所获得的一些感受就会忘记,所以坚持做笔记是培养学生阅读良好习惯的一个关键方法。具体的坚持做笔记有以下几个优点: ( 1) 通过笔记,可以随时将阅读中的疑惑、自己的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及时的记录下来,逐渐的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这些心得体会可以在若干年后翻出来的,重新去进行阅读,发现自己在阅读方面情感的变化; ( 2) 做笔记的过程需要身体多个器官的协调配合,在记笔记的时候,要边写边想,同时脑子也在高速运转,有助于多个感觉器官的相互配合,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 3) 笔记的记录对于后期的阅读也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笔记可以记录一些重要信息,比如,文章作者的相关资料,某一个时代背景下文章的特点等,这些都为后期文章的阅读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工作,便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以及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4) 通过做笔记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自己的实际感受记录下来,然后在教师讲完之后,与教师的讲解进行对比,分析自己在阅读中哪些方面没有考虑到,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还会逐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总之,通过做笔记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之外,还要通过实践去逐渐的培养这种习惯,只有坚持不懈的做到以上几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把握住了“以读为本”这根主动脉,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做到品读感悟,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永远充满灵气,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语文课程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去完成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小学阶段不同年级对于阅读的具体要求并不相同,但是通过一步一步的提升,可以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良好习惯,并从阅读中获得感悟及其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帮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的精炼、生动,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描写的精妙之处,能很好地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梯度和层次,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篇9: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精读;略读

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小学生阅读能力越来越差。在课堂上,真正能认认真真地阅读课文、领悟课文的学生往往就只有那么几个人;在图书室读书,能静下心来坐在那里认真读,并能做好读书笔记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我想应该是他们对阅读不感兴趣,只是抱着玩儿的态度去翻看那些书,阅读能力当然也就提高不了。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所学习的各门学科知识大都是借助语言文字这个符号而获得的,并且他们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阅读。阅读能力不强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基础学科的学习。因此,对小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也是学好其余各门功课的基础。

地震以后,各学校都建立了图书室,而且书籍种类也很多。但是学生都没有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去认真读。记得上学期,有几次我从图书室旁边经过,看到我班有十多个学生在那里看书。我就悄悄地走到门口去看,发现有七位学生都拿了一本书,坐在那里认真地读,他们一会儿在书上划,一会儿圈,一会儿勾,一会儿又在本子上写。看来他们都是在按我的要求做。可是,还有大部分学生都只是把桌上的书好奇地翻了翻就了事,没有几个人坐下来安心读。看到这种现象,我就常常在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呢?如何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呢?

阅读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吸取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必须调动已有的经验积累才能了解作品的内容,进而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因此,首先,教师要以激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一般阅读能力强的人,大多数都对阅读的文章、书籍有如饥似渴的感觉。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或者问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就会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老舍先生的《草原》时,开篇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小兴安岭》,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今天,让我们再次带着同样的感受一同去欣赏老舍先生笔下那辽阔无垠的大草原吧!对于从没看到过草原的孩子来说,他们都渴望欣赏草原的美,阅读兴趣自然大增。其次,“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讀习惯。“精读”和“略读”是叶圣陶先生对阅读教学提出的重要思想。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阅读欣赏的能力和写作的技能。对于课文的“精读”指导,我主要是抓学生的预习和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我先教会他们预习课文的方法,让他们学会预习,并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要求他们预习课文按七步进行,即:第一步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第二步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或查字典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第三步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四步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五步读课文,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重点句段,读,批注自己的体会;第六步读课文,记下自己还不懂的问题;第七步读课文,讨论课后的思考题。我相信,只要学生按着这七步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更加浓厚,阅读能力也会越来越高。对于“略读”是不需要教师详细指导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因为只有“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学生才会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最后,就是潜心默读、反复回味。阅读能力的表现之一就是阅读速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就要教会学生“默读”。宋代思想家朱熹说过:“人要读书,须是先收拾身心,令安静,然后开卷,方有所益。”他讲的读书方法就是说读书需要专心,专心了才便于理解和记忆,安静才是读书学习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在学生具备了一般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再提高阅读速度,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默读”讲究“潜心”和反复回味,也就是让学生专心地边读边回味。我还教会学生标记文章或书籍的主要部分。比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中周总理批阅稿子的那部分内容出示给学生读,然后,总结出周总理的读书方法——画、看、四、问,并要求学生牢记周总理的读书方法,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

阅读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他们欣赏文学的能力和写作的技能。阅读能力是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学生具有越来越高的阅读能力。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是我们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一篇:趣味游戏节策划书下一篇:学校安全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