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2024-07-09

高校优秀教育工作者(通用8篇)

篇1:高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赵小峰,1993年7月参加工作,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现任人事处处长兼招生就业工作处处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近年来,秉承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爱岗奉献的敬业精神,以自己的耐心、爱心和热心矢志高校人事管理和招生就业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和省上的人事管理和招生就业政策,积极探索学校人事管理及招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子,努力为教职工、考生和学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为学校人事管理及招生就业工作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做出了突出贡献,开创了学校人事管理和招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重视学习、掌握国家和省上关于高等教育、人事管理、招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规定,积极贯彻,认真落实,保证了学校人事管理工作及国家和省上一系列招生“阳光工程”、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在学校的实施。

结合学校发展的新形势对人事管理和招生就业工作的新要求,积极树立全校工作一盘棋的思想,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注重发挥好处室各个岗位的职责作用,充分调动起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等基本制度,形成职责清晰、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奖惩分明的人事管理与招生就业工作管理运行机制。注重加强处室团队建设,通过党员示范岗建设、争做服务标兵、“创先争优”活动、每周工作例会、阶段性工作会议等工作形式,不断锤炼处室年轻干部的业务能力与责任意识,使全处人员进一步凝心聚力,牢固树立团结协作意识,形成干工作一条心的强大合力,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把人事干部和招生就业干部队伍建设成为业务学习上争做精湛表率、本职工作上争做先进表率、服务师生员工上争做奉献表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经过上下努力,人事处和招生就业工作处已经成为一个团结、勤奋、务实、高效的工作集体,同志们之间建立起牢固的信任感,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工作效率不断增强,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此外,能够注重调查研究,积极深入教学科研一线,从教学科研实践以及教职工身上汲取做好人事管理与招生就业工作的智慧与力量。

担任校招生就业工作处处长以来,努力加强招生与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继续完善和推进生源基地和就业基地两个基地建设,形成招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强招生就业工作对学校建设的信息反馈。在招生工作方面进一步加强招生宣传工作,扩大宣传效果,为学校招收高质量的生源。在就业工作方面,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加强各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主要作用,积极利用就业专用场地,搭建就业的专门交流平台,完善和落实就业工作考核和就业工作奖励,努力实现就业工作“意识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手段创新”,形成就业工作良性工作机制。

人事工作、招生就业工作紧密关系学校的发展建设、教学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两个部门的负责人,赵小峰同志能够深切地认识到岗位职责的重要性,勤勉工作,热心为教职工、广大考生和毕业生服务,将人事管理工作、招生就业工作与学校整体发展相结合,工作有计划、有行动、有成效。

他能够坚持民主集中原则,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对重大问题能够及时请示汇报,坚决服从上级安排。严于律己,组织意识、大局意识强,不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他能够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意识,廉洁自律、不谋私利。时刻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能够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和规章制度,严格贯彻执行“六项禁令”和中央“八项规定”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决杜绝履职工作中的不正之风,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突出服务意识,强化工作作风,得到全校教职工、考生、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的好评。

2009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工作者”;2008年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还曾先后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9、2010、2011、2012、2013连续5年获学校优秀处级干部,2003年至2013年连续10年年终考核均为优秀。

篇2:高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男,汉族,35岁,中共党员,***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几年来,该同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党务工作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学校党委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学校党建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勤于学习、自觉锤炼,不断提升从事党务工作的能力

***同志于2003年4月开始担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上任以来,***同志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善于洞察新的形势,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具备了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同时,他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每年都认真撰写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和开展党建工作研究。两年来共计发表文章3篇,开展党建工作和学生工作研究项目3项。如:2006年在学校‚党建创新计划‛中,该同志的‚关于学生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规范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批准,现正在接受学校的结题验收。

二、开拓进取、深入调研,逐步规范党务程序

作为党总支副书记,***同志十分重视严把党员发展对象思想关、学习关和群众关,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积极探索党员发展程序的规范化。针对院系学生党支部干部变动较为频繁,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等问题,在对各年级发展党员工作

进行专题调研,重点了解掌握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问题、经验做法等的基础上,根据《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结合实际工作中一些好做法,该同志负责组织编写了《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实务》,主要对发展党员工作中的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发展对象、吸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和转正等四个阶段如何开展工作进行了具体而详尽的介绍,同时配以相关案例辅助解释。

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他坚持做到有章可循,除了要求党员过好正常的政治学习、组织生活、民主评议,还规定学生党员每学年至少参加2次青年志愿者行动、定期交思想汇报等。他通过让学生党员举旗帜、压担子、练业务等措施,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他积极探索学生自治机制,通过开展学生党员与困难学生‚一帮一‛、党员挂牌和让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增强学生党员意识,激发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热情和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三、坚持原则,恪尽职守,当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把关人‛

作为具体负责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同志,***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几年来,他认真贯彻‚十六字‛方针,坚持原则,恪尽职守,不怕得罪人,敢于开展工作,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经常与学生党员干部谈心,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得到同学的高度肯定。在党员发展工作中,与党员积极分子谈话

时,总是认真细致做好思想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不太成熟的同志,指出不足,以情动人,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法和策略。如05级有名同学对于党员谈话不是十分重视,所以党员知识掌握不扎实,因此不取消了党员发展资格。事后,他对此事认识不全面,思想存在问题。***同志得知此事主动找该生谈话,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该生认识到入党的严肃性和自身的差距,主动作出了检讨,并决心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向党组织靠拢。

四、心系群众、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当好党务工作者的‚楷模‛

该同志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务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事事、处处、时时都以党员的条件来严格要求自己,对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政治责任感,在学院党员干部中树立了榜样。他几年如一日,将自己的责任、热情、智慧和心血全部奉献于党务工作这一伟大事业。他还十分关心年青职工的成长进步,发现有不良反映,及时找他们谈心,指出问题,耐心教育。

五、加强学风、突出特色,为学校党建工作增砖添瓦

1、狠抓学风建设,成绩斐然。学风建设是学生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学生工作的中心工作。该同志主要围绕以 ‚强化学习管理,创造良好学风‛为核心,开展了以严格制度和科学管理为依托,为学风建设提供有力保证。制定和完善了《***学院学生

管理文件汇编》;以‚评建优秀寝室‛为切入点,用寝风带动学风;以抓四级考试为契机,进一步抓学风建设。四级备考期间,要求班主任就外语学习、模拟考试等进行辅导和监督;同时安排英语单词比赛、英语朗诵赛、定期组织模拟考试等。通过阶段性集中学习,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锻炼学习毅力、增强学习能力。截止到目前,我院本科学生的四级通过率为:2004级79.8%,2003级85%。在学校2006年的留降级和退学名单中(留降级255人,退学68人),我院只有1人留级,无人退学。2006年学院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6.55%,研究生只有1人未就业,学院因此荣获学校2006年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本科生考研率24.62%,为历年最高。

2、结合学院特点,打造特色科技品牌。组织开展了‚经管院学生学术文化月‛,要求‚人人写论文,人人上讲台‛,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锻炼了表达能力。每年都评选出经管院优秀论文并装订成册。同时开展‚企业决策模拟大赛‛,锻炼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院的学生科技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2006年校第七届‚五四杯‛创业计划大赛中,由我院学生参加的团队分获金、银、铜奖。在2006年全国第五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由我院学生参加的团队获得银奖一项、铜奖两项。

该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客观公道的处事原则,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倾入党务工作的满

腔热情,深受党员干部群众和学生的好评。因工作业绩突出,于2004年被推荐为‚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2005年分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三大工程’工作先进个人‛和‚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篇3:高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并逐渐沉淀为以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构成的文化经典,历经时代传承融汇并蓄,并以语言习惯、文字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文化滋养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一、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高校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练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先后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五个历史时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断兼收并蓄、发展融和创新,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如“道法自然”哲学思想,“小康社会”“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道德理念,这些思想都是以文化人,以文教人的体现。其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所以,我们必须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养分,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精神支持。

2.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发展道路的特色性。作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更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1)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我们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不仅仅是强国梦、强军梦,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梦,文化的复兴为民族的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供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然之路。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大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践行者。随着世界多种思想文化交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自主化,价值追求多样化,个性特点鲜明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大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教化和规范教化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通过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观的认识,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当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中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内容单一,未能进行有效衔接,进而缺乏系统性。侧重传统文化的知识点讲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的阐释不够。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如未能在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支撑条件不足;第二,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弱化倾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就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未能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优秀著作,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理解不够深刻,上述原因导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欠缺,缺乏文化创新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

二、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1. 经典阅读是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这些典籍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和高尚品格的浓缩,是民族精神的沉淀和升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经典阅读可以丰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指出了阅读经典的重要性,“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高校可以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选读”课程,如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列入课程必读科目。在人文学院或者其他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典籍中的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主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鲜活的素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载体。借助高校思想政治课,可以实现其当代价值。通过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点,活化教学内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结合,进而提升融入的价值,亦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 实践教学是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

实践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堂实践和校外实践,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题,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也可以将其设定为辩论题目,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得与失”,引导学生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学生传承创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文化的创新意识。课外实践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学生进行宣传活动,介绍传统节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征文活动,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同时,创新文化,传承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理解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参考文献

[1]付秀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6).

[2]张蔚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机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

[3]杨天虎.“中国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篇4:高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任伟(哈尔滨师范大学)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在社会经济生活及各项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不难看到一些不良风气及习惯正侵蚀人们的头脑,扰乱人们正常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面对道德滑坡和信任缺失,最根本的途径是要借助传统美德,尤其是诚信的力量。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深刻理解和剖析诚信内涵,分析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内在原因,探讨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对策,以高校德育工作为契机,建立高校诚信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诚信内涵的理性分析及重要意义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诚信都是一个人最根本的道德品质,这也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传承至今。

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阵地的高等学校,加强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从宏观上讲,大学生的诚信危机日益凸显,研究大学生诚信教育成为当今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对于高校诚信品质的建设,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只有诚信做人,诚信对待工作,诚信对待家人和社会公众,才可能建立和完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继承,从微观上看,高校学生在诚信意识及行为方面表现的不足和危机现象,说明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 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表现

1.造成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从教育的角度看,缺乏正确的教育评价体系是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无论是社会、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都以“德、智、体”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关注学生的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品德修养不出问题就行,道德教育乏力是重要原因。对于基本的道德规范及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既不能适应社会现实,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求,教育方式、手段单一。

从制度的角度看,制度不健全对诚信原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制度是秩序形成的重要基础和约束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确立,旧约束机制失灵,新的机制尚未健全,一些人钻制度不健全的空子牟取暴利,使不诚信风气蔓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的存在,更是在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风气的形成。一些人受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个人利益至上,轻视社会制约和道德规范,这也是当前诚信缺失的不可忽视的思想原因。

另外,高校中的许多管理领域和部门存在着诸多弊端和漏洞,特别是一些与学生关系甚为密切的职能部门,常有工作的无序、制度的缺乏、管理上的松懈、监督不力等现象。客观上助长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2.高校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突出表现

自身修养的滞后性。大多数大学生在意识上能清楚的分辨是非,他们在认识上是积极和正确的,并且在努力追求内在品格的自我完善,但他们的自控能力又相对薄弱,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往往比较欠缺。由于受社会上错误道德观的误导和各种错误表象的迷惑,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并表现出与诚信背道而驰的行为模式。另外,在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许多大学生基本上抱着一种流于形式的应试心态,有的根本不去听课,这无疑妨碍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学生平时专业学习不努力,基础差,考试时只能用一些卑劣手段窃取同学的答案,甚至找同学替考。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学校制度上明确提出关于考试作弊的处理意见和结果,有的学校甚至对作弊学生采取不授予学位或勒令退学等严厉措施。的确,大学生作弊的现象在大学里已经不再是秘密,学生不以抄袭为耻,写毕业论文、作业等在网上下载一些资料,东拼西凑就完成了,根本不用动脑,这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

拖欠助学贷款。为了方便贫困地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开通了助学贷款业务,为大学生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有些贷款同学在校期间还能主动还款,但到了毕业后,人去没了踪影甚至连联系方式都是假的,根本不能按期还款、还贷。学校也没有了制约的机制和措施,成为各高校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教育系统的突出问题。这其中有实际还贷能力方面的原因,但大学生信用意识的淡薄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求职就业中制造虚假履历。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就业形势的逐年紧张,很多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为使自己处于优势,在自己的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文章,甚至复制他人的荣誉证书、成绩单等。可见,大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

网络世界的道德危机。现代世界通讯设施强大,网络给学生带来丰富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消极影响和道德问题。上网聊天结识朋友,成为大学生一个认知社会的手段。因此,大学生作为网络系统使用最多的群体,能否正确使用网络,发挥其功能,从一定意义上看,取决于大学生个人的诚信品质。

三、 高校诚信机制及对策

大学时代是每个大学生人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会做人、会学习、会办事的能力和素质。为此,要求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在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的情况下,开展一些针对性工作探索,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机制。

1.建立高校诚信机制

建立规章制度,增强法律制约。诚信缺失现象发生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各个领域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不规范和漏洞,让失信者有机可乘、有空可钻。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制度上努力完善,在管理上下功夫,减少失信所带来的损失。

建立高校诚信测评机制。良好的信用体系是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诚信体系也是如此,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助以信用评价。这要求教育者必须营造信用环境和建立信用机制,来约束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信用评判机制也应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开始,一直到大学生活结束,并划分阶段和时期,将掌握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对学生公开。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从以往的学习成绩和其他特长逐步涉及到评价学生的在校表现,有无违纪,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人品和道德品质。因此,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诚信档案,就是把大学生有关个人信用情况,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品行、学习成绩、获奖情况、学费上缴、助学贷款情况及奖惩等具体数据及记录存档,一般可包括大学生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经济状况、信用纪录等。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是一种写实纪录,它对学生各方面有较为全面的描述。使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培养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诚信度。

树立教育及教育者的诚信形象。教师是推动高校诚信文化建设的动力,是活动的主体、实施者。在诚信教育这项工程中,教师这一教育主体,呈现给学生的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人格感召力等示范效应不可忽视。在培养学生品德这项工作中,教育者的示范性及榜样力量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通过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诚信信念。

2.更新道德教育观念,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诚信教育

通过“两课”渗透与诚信教育专门课程相结合。“两课”教学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高校课程设置中,诚信教育一直是以“两课”的形式进行。因此,高校的诚信教育应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一个独立的体系来进行。在教育中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注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诚信教学效果。这也要求作为传授知识的教育者本身具有良好的师风、师德,为人师表。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诚信教育方法。新的道德教育体系,落脚点在于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特别是文明行为。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发挥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势,运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手段,广泛集纳大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方面信息,有条件的可以建立诚信教育网站,提高诚信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在教育过程中,也可运用讲座、参观、走访等方式活跃单一的教育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大学生进行立体的诚信教育。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渗透诚信教育。我们开展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的是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要求教育者要切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将解决思想问题,开展诚信教育,渗透到处理大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当中去。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还应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困惑,通过帮助学生减压,去掉学生心理上的包袱引导学生化解内心矛盾或心理障碍,从而切实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高校德育要注重发展校园文化,并立足于校园文化。文化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就高校教育本身而言,德育工作者应从客观实际出发,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学生第二课堂的空间和作用。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生践行诚信道德品质,实现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诚信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践行诚信的自觉性。

篇5:高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教育部日前作出决定,严禁高校招生中用高额奖金争抢优秀生源。

近年来,一些高校为了提高本校的生源质量,利用高额奖金来招揽高分考生,特别是各省市高考分数名列前茅的考生,奖金大多是几万元,有的学校甚至开出了十万元以上的高价。有关人士认为,高额奖金所形成的是恶性竞争,很容易使考生受到伤害。因为一所学校的招生计划毕竟有限,如果报考的人数越多,落榜的考生也就越多。此外,一些学校不客观

的宣传,一旦不能兑现,也必将给学校工作带来麻烦。为此,教育部强调,高等院校在招生时,应更多地注重用教育质量来吸引考生,教育部要求,高校招生要用良好的舆论导向来引导考生,不得作与事实不符的夸大宣传,不得用高额奖金来引导考生。(据中央电视台)

篇6:高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一等奖

积淀底蕴、以文化之——打造“前湖”文化品牌 繁荣发展大学文化

目标化牵引、课程化建设、特色化服务、规范化推进 ——以“大学生村长助理服务团”为平台 创新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3+1”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

树道德标杆、建精神平台,弘校园正气,谱感动之歌——记“感动昌航”魅力大学生评选活动

追寻先烈足迹,挖掘红色资源,弘扬井冈精神,唱响红色旋律—— “井冈山的红色传说”采风社会实践活动

八年兼程、军魂育人

实施“1+3”模式选聘辅导员,创新辅导员用人思路及方式

实践双惟、赢在终点、积极构建高校素质教育新模式 ——双惟实践班

孔目湖讲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新模式

立足赣南老区,扎根客家摇篮,坚持以“精气神”文化办学育人

二等奖

井冈山大学 2 南昌大学科技学院 3 江西理工大学 4 江西教育学院 5 江西师范大学 6 华东交通大学 7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8 南昌工程学院 9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10 南昌工程学院 11 宜春学院 12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 14 景德镇陶瓷学院 15 华东交通大学 16 江西财经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的好载体——音乐舞蹈诗史《井冈山》

建设网上党支部,努力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建立学生工作“师生网络互动平台” 家庭生日party “感动师大”人物评选

建立互学互帮机制,实现共融互补目标 “爱心超市”搭起连心桥

创新文化建设载体 打造水文化品牌,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运用“PDCA循环法”,创建“星级党员责任区”,实现“一名党员一面旗” “新闻热点课堂面对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之创新实践“道德法制剧” 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的运用

网络面对面——构筑三位一体的绿色空间,创建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校园 一次特殊的家访

构建永葆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新机制 传承绿色梦想,引领思政新风—工商管理学院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案例

南昌大学 18 南昌大学 19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21 九江学院 22 江西理工大学 23 江西农业大学 24 新余高等专科学校 25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26 南昌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28 江西师范大学 29 江西农业大学 30 江西蓝天学院 31 宜春学院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实施文化育人自助模式,培育有文化的国际使者—“周末之约•文化快车” 红为魂、诗为形——“红诗会”引领校园红色文化

国旗日日升、好事月月评、红歌年年唱——围绕主旋律构建德育长效机制

“四个一”特色活动,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形势政策网络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成长创新工作案例

一重身份、双重管理、多个舞台 “一联系一”模式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

沐浴经典,成才成人教育工程 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宗教信仰,创建和谐平安校园

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打造“昌海特色”国防生培养模式

让心灵阳光普照

创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站,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构建讲师团,夯实素质基础

全省首家心理沙盘的启用使心理咨询工作取得新突破

神奇的“优点轰炸”——基于寝室的团体心理辅导系列活动之一

建立三级预警干预网络,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南昌大学科技学院 1 江西蓝天学院 2 江西蓝天学院 3 赣南医学院 4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5 南昌大学 6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7 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9 赣南医学院 10 南昌航空大学 宜春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唱响青春,歌颂祖国,以青年的名义——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

三等奖

以“特色示范楼”建设为载体,提升公寓文化品位,强化宿舍育人功能

组建全国首家残疾学生社团,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发展舞台

励志照亮人生、服务奉献社会——用红色苏区精神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 “133”模式探索

五项措施打造高素质专职辅导员队伍 以青年的视角走近青年,以青年的声音引领青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契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开展辅导员读书活动方案案例 班级“挂钩”活动育人谱新篇

爱心传递,让生命更坚强—— “贫困大学生励志文化周 ”社团建设创新案例

聆听学者心语,感受思想魅力

做好主题班会教育,助飞大学生健康成才

建立心理委员工作站开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机制

江西农业大学 15 井冈山大学 16 江西师范大学 17 南昌航空大学 18 井冈山大学 19 江西中医学院 20 上饶师范学院 21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24 华东交通大学 25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26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27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8 江西师范大学 29 江西中医学院

新生入学教育学长辅导制度建设与实践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青年和谐成长——教育学院《大学生成长专题》课程案例 加强网络舆情机制建设,发挥网络思政教育功能

洞悉学生思想动态,引领学生时代潮流——记卧龙网网络思政教育 做特殊“减法”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打造学习法律知识的奇葩——“今月说法”特色创新活动

利用历史人物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浅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实践 全面启动“新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开展“六个一”活动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进

公寓运作模式

思想碰撞,让廉洁在青春里扎根 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构建以区校共建为主要载体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问题解决取向心理咨询理念在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应用的案例报告

春风化雨引领校园舆论,润物无声创新思政教育

“5+2”学生党建工作法的科学实践 原创诗歌朗诵会

让民族之花开得更加鲜艳——大学生民俗文化艺术节活动 景德镇陶瓷学院 31 赣南师范学院 32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 34 赣南医学院 35 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37 江西蓝天学院 38 江西理工大学 39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40 南昌理工学院 41 赣南师范学院 42 江西蓝天学院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44 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45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用典型引导大学生创业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加强学生信息宣传员队伍建设,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武装当代大学生——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全过程课堂参与教学法为例

班级本位心理健康教育的的新探索---班级心理保健员模式

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创新

在学生社团设立团支部书记(学生党员)创新典型教育,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典型教育见成效

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反映机制 寓教于乐,在快乐中成长

走出集体习得性无助的困惑——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案例报告

创新思政工作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精心营建心灵港湾

组建全省首家“爱心流动血库”,培养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精神

服务学生发展,厚德致用促进成才----我院“爱心社”的创立

用名家诗篇滋润学生心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活动创新案例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学生抗挫折教育新模式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47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

南昌大学 49 赣南医学院 50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 51 上饶师范学院 52 九江学院 53 江西师范大学 54 九江学院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56 江西中医学院 57 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 58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60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61 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62 南昌航空大学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课堂时政教学”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开展“警民共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前湖诗会、海纳百川、感悟心灵:弘扬高雅艺术,构筑青年学生文化的人文高地

用论坛搭建平台,用团队凝聚力量——打造专家型辅导员队伍

以课堂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专题为形式构建特色鲜明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养成教育方式,构建素质培养途径 大学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创新实践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活动的创新与实践 认识自我,寻找人生不灭的灯塔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创新 突出“高职”中心,承扬传统文化,丰富时代精神

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拓展思政教育新途径

用心指导、用爱奉献——学生的感恩教育

与团队意识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案例 大学生社交恐惧问题心理咨询个案一例 创新创业教育主导作用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江西中医学院 64 赣南医学院

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活动品位——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案例

篇7:高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建筑1220班的学生邓裕坤,今天能作为一名学生代表站在这里发言,感到非常的荣幸。

在这金秋送爽、硕果飘香的日子里,我们敬爱的老师迎来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第30个教师节。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院同学,向所有孜孜不倦、默默耕耘在教学科研战线上的老师们致以节日的祝福,并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金秋九月,老师是这个季节的主题,空气中弥漫着感念师恩的情绪。尊师重教是永远的美德。三尺讲台是你们为我们指点迷津,开拓视野的灯塔。不求回报是你们奉献精神的代名词,默默无闻是你们爱岗敬业的真实写照。教师之爱,让我们享受到了爱的博大!老师!您是烛光,照亮了学生心灵;您是雨水,浇灌着株株幼苗;您是马达,推动着学生前进。

此时此刻,无论用什么样的语言,都无法表达我对老师的感恩之心。还记得: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惑时,是专业老师为我们答疑解惑;当我们在生活上彷徨无助时,是辅导员与我们促膝长谈,带领我们走出困境,给予我们温暖;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还是各位老师帮助我们,做我们坚强的后盾!再次道一声:“老师,你们辛苦了!”

入校两年多来,我们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壮大,老师们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着“敬业、吃苦、务实、进取”的天麟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进步!我们必定会向我们亲爱的老师学习,学做人,学做事,学习你们优良的品格,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回报学校。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代表全院同学向我们敬爱的老师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诚的祝福,祝你们节日快乐,工作顺利,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篇8:高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 从加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到现在大力提倡和发展职业教育, 我国高校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化, 高校教育的内容也不断改变, 高校教育形式不断推陈出新, 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创出了历史高位。高校教育的目标也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 高校教育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 我国与国际教育展开合作, 创新教育形式, 国际间的教育交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 我国的高校教育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 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 单就高校教育的内容而言,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学科教育内容不断加大, 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严重缺乏, 这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特别是,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制定和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 对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了部署,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法规支撑。高校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解说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 还有道教、佛教等多种文化形态, 其内容包含于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例如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诗词、中国建筑、中国戏剧、宗教哲学、民间工艺、民俗、衣冠服饰、古玩器物、饮食厨艺、神魔妖怪、中国戏剧、对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 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摒弃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封建思想、等级观念、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等方面而保留的最重要部分。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是我国的重要人文精神资源。从传统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养料, 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毋庸置疑, 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软实力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儿女的生活提供精神沃土, 提供重要的思想来源。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才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当前, 物质文明不断提高, 精神文明也要共同抓起。因此, 加强高校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引导其塑造人生坚定的信仰,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高校应积极推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改革, 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 加强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 使高校成为培育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 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地, 使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我认为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一) 提高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程度

为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并于2014年3月份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必须提高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程度, 充分认识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二) 加强组织领导与保障

高校党委要把加强高校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与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 建立健全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合力。

(三) 高校应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

高校要打造一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 适应时代要求, 使用现代学生通俗易懂的语言, 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创新形式, 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不断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 培养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从而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知;进一步对全体教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 对国学知识进行专业培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增强高校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 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敬的心态,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就像黄庭坚得道的故事“闻木樨香否”一样, 从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 加强校内优秀传统文化宣传, 营造浓郁育人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一种无形的资产和精神财富, 是学校的灵魂之所在。校园文化是以学生文化活动为主体, 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 师生共建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加强校内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 是高校精神风貌的展示, 是体现着高校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 更能增加校园的历史感, 提升高校的品味。校园物质历史文化的宣传, 有形的建筑、雕塑、文字等;制度文化的宣传:校纪校规, 奖惩制度的宣传;精神文化的宣传:校史校训, 教风学风等。随着现代传媒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电子屏幕等新兴媒体被广泛引用, 校园文化宣传更应该注重线上与线下的互动, 制作适合多种新兴媒体传播的优秀传统文化佳作, 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易于被学生接受与认可。

(五) 强化课堂优秀传统文化学习, 积极拓展校外实践

校园、课堂永远是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课堂, 是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这个主渠道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素养的提升, 都是在课堂。在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 也要注重知识的深化;学生既要做知识的接受者, 也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积极拓展校外的实践活动, 增强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充分利用博物馆、红色革命地、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歌剧院、历史遗迹等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风貌的地方,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 建立高校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利用校外实践形式, 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加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与践行能力。

(六)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论坛和学术交流

高校中应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 发挥文化的感召力, 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吸引力, 产生好感, 并产生热爱之情。以多种形式开展讲座、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 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开展活动, 促进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育, 增强高校学生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 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 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向往和总结。高校要充分担任起历史使命, 发挥教书育人、引领时代的作用,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大学生的心田, 蓄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情怀, 引领大学生的主流思想, 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感。

参考文献

[1]罗英侠.关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

上一篇:风中的老房子作文800字下一篇:博士毕业生自我鉴定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