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题与原理解读讲义一

2024-07-27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题与原理解读讲义一(精选2篇)

篇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题与原理解读讲义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题与原理解读讲义

一、考题

n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问题,已连续两年第三次通过大题来考察这个知识点。

n2008年卷四第一题(本题20分)

材料:据新华社4月13日电:2006年4月,中共中央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

n《法制日报》2008年2月1日报道:2007年岁末,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时指出,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这“三个至上”所蕴含的精神,不仅体现了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n问题:请根据以上材料,从法与政治和法的作用的角度简答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另几次考题分别是:

n1、2008年四川延考区卷四第一题(本题20分)

n问题: 从法律意识与法律职业的关系的角度,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

n2、2007年卷四的第一题:(本题20分)

n简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并阐释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的基本内涵。

n三题均有同样的答题要求:

n1.观点明确,表述完整、准确。2.不少于400字。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附后。

n此外,还有

3、选择题方面【真题】

n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7/1/51)答案:ABCD

n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n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

n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人民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

nD.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提高法律职业人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

思考一:考题特点

n司法考试从2002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7次,在考试范围、考试方式、命题特点各方面都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趋势,法理学的考察也形成其自身的特点:

n一是在命题侧重点上,法理学越来越关注重大理论与现实中的重大热点理论问题。同时,在其他核心科目上也存在着“重者恒重”的基本规律。

n二是在法理学理论题的考查方式上,更加注重说理性、用基本理论解说现实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强调两者有机、紧密结合性。

n对部门法学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司法考试就是考法条,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都不能代替对于法条的全面理解和熟练掌握;对法理学而言,司法考试重点考察基本理论的应用与阐释。

n三是司法考试考查范围广,内容多,法理学理论热点问题也多,应该对真题进行实战演练,要有思想,有观点,有论证。

思考二:从真题得出启示—基本理论与法治理念关联的重点问题

n今年理论与实际结合程度会更深,在给出一段材料后,提出问题:

n1、从法与经济发展(法与市场经济)角度简述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核心内容的认识。

n2、从法与政治稳定(法与民主政治)角度简述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的认识。

n3、从法与文化繁荣(法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角度简述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的认识。

n4、从法与社会和谐(法与社会纠纷、违法犯罪)角度简述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的认识。

n5、从法与伦理道德(法与社会风俗、传统)角度简述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的认识。

n6、从法的价值、立法司法的价值(法与公平正义)角度简述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内容的认识。

n7、从法的本质与特征角度简述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原理解读之一:法治的核心内容

n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n依法治国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原理解读之二:法治的本质要求

n执法为民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原理解读之三:法治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原理解读之四:法治的重要使命

n服务大局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原理解读之五:法治的根本保证

n党的领导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背景与意义问题

n

(一)法治理念的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与社会和谐的需要)

n

(二)法治理念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

n

(三)法治理念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法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难点问题

n

(一)依法治国中的主体与客体辩证关系问题

n

(二)执法为民与以人为本、基本人权保障的关系问题

n

(三)公平正义与法律平等、程序正义、司法公正的关系问题

n

(四)服务大局与司法独立的关系问题

n

(五)党的领导与法律权威、监督制约和普遍守法的关系问题

五、2007年、2008年试题评分过程中的问题及化解(含评分标准及解读方法,兼及新增内容)

【2007年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共20分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方面。5分

2.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3分

3.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4分

第一,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

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4分

第一,必须维护宪法权威;

第二,必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第三,必须树立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公信力。

③严格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4分

2008年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n1.法和政治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n法离不开政治,政治也离不开法。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一方面要强调党的领导,执法为民,强调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强调服务大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又必须包含依法治国、公平正义的涵义和价值,必须强调宪法法律至上。

(原理,5分)

n这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从法和政治的角度看,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政治性、人民性和法律性的统一。(分析,5分)

n2.法的作用泛指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n法不仅具有规范作用也具有社会作用,其社会作用是由法的本质和目的所决定,社会主义法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具有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原理,5分)

n这种作用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个方面,即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进一步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的作用的发挥与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分析,5分)

n发挥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

n海天司法考试来源:北京海天学校

篇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题与原理解读讲义一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法治意识形态,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背诵)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三个统一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线和灵魂。

2、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和依法治国三个统一的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 必然要求,在实践层面上进一步体现为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理至上。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理论源脉。

2、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理论依据。

3、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法律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重要的参照。

法不阿贵、无讼是求

4、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四、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民主建国理论和民主建国的重大方针,1954年制定了第一部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制定并颁布了1982年宪法,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全国推进的历史进程。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式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对法治事业的各项工作作出了全国筹划和部署。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命题,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问题,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背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并提出,是几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所取得的最为重要的成果,他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律有了更为全国而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执政方略有了更为深刻而成熟的认识和把握,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长期遵循的知道思想。

第二章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的概念: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以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以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方略上做出的重大抉择

三、依法治国方略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

1、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

2、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法治国家对政府行政活动的基本要求。(1)要求合法行政(2)要求合理行政(3)要求程序正当(4)要求高效便民(5)要求诚实守信(6)要求权责统一

3、实现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

(1)要坚持司法公正(2)要实现司法高效(3)要树立司法权威

4、自决学法、知法、信法、守法、用法

5、构建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

四、重发发挥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作用

1、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我国经济的全面协同可持续发展

2、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推动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完善

3、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不断创新社会管理。

五、实现法律手段和其他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的有机结合

客服法律万能和法律中心主义的错误思想,在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的基础上,重视党纪、道德、村规民约的规范作用,综合协调地利用多元化手段和方式来实现对国家的治理和管理。

第三章执法为民

一、执法为民的基本含义

1、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执法为民的基本含义是指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等社会主义的法治实践活动,都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和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为人民群众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自主地从事各种正当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合理地追求生存和生活状态的改善,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保护。与此同时必须引导和帮助人民群众学法用法、遵纪守法,市人民群众逐步熟悉和适应法治环境,学会在法治条件下处理各种食物的本领,从容自如,有尊严地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之中,执法为民的实质就是法治为民。

2、执法为民提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1)、执法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法治事业中的具体贯彻(2)、执法为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和实际体现(3)、执法为民是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实践创新的必由之路和重要内容(4)、执法为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顺利推进的重要动力

3、构建以社会成员为主体、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权利保护体系

(1)、保障和维护人民民主权利

(2)、保障和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

(3)、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4)、保障和维护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

二、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要求

1、自觉践行执法为民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3)、倡导和注重理性文明执法

(4)、切实做到便民和利民。

2、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高度统一

三、执法为民理念和资产阶级“个人权利至上”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法治中的执法为民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中以自有资本主义为实践背景的个人权利至上的主张存在重要区别。社会主义法治高度重视和强调人民利益,倡导和要求执法为民,但并不意味着认同个人权利的绝对化,执法为民理念中明确寓含着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要求,要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妥善、合理地处理个人和其他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自觉履行法律义务、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在行使个人权利、享受个人自由的同时,不得损害他人合法利益和社会利益。

第四章

公平正义

一、公平正义的基本含义

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2、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性范畴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既借鉴了人类社会在追求公平正义实践中所形成的某些共同经验,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映公平正义精神的内容确定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原则,同时又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实际情况出发,对公平正义的含义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体现了人类文明理性与中国国情的高度统一,体现了个体特殊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价值追求过程中理想和现实的高度统一。

3、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价值基础

(1)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和维护的主流价值基础。(2)公平正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与迫切要求。(3)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4)公平正义是树立和强化法制权威的必要前提与保证。

二、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

1、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3、坚持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的原则

三、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要求:

1、正确处理法理和情理的关系

2、能够正确处理实体和程序的关系

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外部形式,是实体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证,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内在目标,也是程序公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3、能够正确处理公正和效率的关系

4、正确处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5、正确处理司法与其他社会纠纷解决手段的关系

第五章 服务大局

一、服务大局的根本含义

1、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社会主义法治的各项事业都必须紧紧围绕着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大政方针展开,社会主义法治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根本利益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的各项具体实践活动都必须充分的考虑和高度的重视对社会发展和对社会运行全局的影响。

2、服务大局理念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1)服务大局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实践诠释

(2)服务大局是对法治运行实际状况和客观规律的深刻认知和正确把握(3)服务大局是对我国社会发展总体格局和态势的必要配合和积极回应

二、准确认识和把握大局

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局的基本特征

1、认识大局的根本性

2、坚持大局的统领性

3、适应大局的历史性

4、分辨大局的层次性

三、法治实践活动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1、坚持在法治实践中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2、高度重视法治实践活动中的社会效果

3、注重和强调个地方、各部门以及各机构的协调与配合

四、依法正确履行职责

1法治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充分履行职责,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不折不扣地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各项事务。

2、要正确履行职责,要求法治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法治实践中始终保持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精神,遵从法治运行的客观规律,坚守法律的基本原则。

3、要能动履行职责,特别是在处理各种案件时,要善于把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总体要求导入到案件的处理之中,通过能动的执法和司法,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法治服务大局的重要使命。

第六章 党的领导

一、党的领导的基本含义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对发挥事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特色,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党的领导,就是指党的通过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实施与贯彻,依靠各级党组织作用的正确发挥,把握我国法治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决定我国法治事业的战略部署,推动我国法治事业的总体进程,协调我国法治事业中的重要关系,指导我国法治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旗帜鲜明地突出和强调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领导地位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健康和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更加坚定了广大人民群

众对于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作用

1、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积极倡导者

2、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主要推动者

3、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坚定拥护者

三、党的领导在法治事业中的集中体现

1、思想领导。党对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思想领导,是保持我国法治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党对法治事业的思想领导就在于牢牢把握我国法治发展的方向,有效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错误理论的影响和干扰,保证我国法治的发展始终不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政治领导。党对法治事业的政治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与其他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党对社会全面领导的重要保证。

3、组织领导。对法治事业的组织领导,是实习党的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的必要方式和手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组织构造的重要特色。

四、突出和维护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和权威

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主要体现于总揽法治事业的全局,在于为法治事业谋大局、定战略、把方向、主大事。因此,加强和改善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与权威。要及时把党中央的决策转化为法治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意见,把党中央的要求细化为法治实践活动所必须依循的具体规则,形成对地方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关的指导与贵发,籍以有效地践行党中央的决策与要求。

五、始终坚持依法领导

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同样需要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各级党组织在具体实施领导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必须充分尊重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而插手法治机关的正常的法治实践活动,更不应替代法治机关处理具体的法律事务,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在法律框架下处理和解决各中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能以牺牲基本的法律原则或损害法律的应由权威为代价而求得问题的表面或暂时解决。

六、充分重视科学领导

上一篇:渠道推广部周工作总结下一篇: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