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巧手折纸教学设计

2024-07-12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巧手折纸教学设计(共14篇)

篇1: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巧手折纸教学设计

活动主 题 第6节 巧手折纸

活动目标

1、了解折纸的历史、折纸的作用,折纸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3、学会折天鹅。

教师准备:课件、天鹅样品、彩纸。

学生准备:挂历纸、剪刀、细绳、胶水。

实践性作业设计:折天鹅

教学时 间 4课时

活动环节:

第一课时

一、活动,引起兴趣

“ 同学们,在集场上,你看到哪些东西呢?今天我们就来折许多新衣服,这好后摆一个衣服摊好吗?”

二、引导学习按图示折纸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折纸本领,就是从四角向中心折,请小朋友看图示”

图(1)将正方形纸两次对边折

图(2)然后打开找到中心妈妈(中心点)

图(3)四个角是四个孩子,他们都要找到中心妈妈和她亲一下。这就是四角向折,在这个

2、请操作,教师指导

“要看着图示一步一步地折,一步也不能丢掉”

图(4)翻过来在折一次四角向中心折

图(5)再 翻过来在折一次四角向中心折

图(6)翻过来将四个正方形打开成长方形

图(7)最后对折成衣服。在折衣服的基础上学折裤子:“衣服有了,没有裤子怎么办呢?”

“看,衣服还会变魔术呢!一变变成了一条裤子。”请 学生说说是怎样变裤子的。

3、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对齐抹平,四角向中心折共折三次。

三、展评学生的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折天鹅

一、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让自己身边有一只美丽的天鹅呢?用你灵巧的小手来着一只可爱的小天鹅。

二、师生共同折天鹅。

1、准备纸。长方形,长约是宽的2倍。

2、把长方形纸条逐个叠成小三角形;练习折。

3、分组合作,插制成型。

4、展示各组的作品。

三、研究讨论。

1、折纸给你带来了什么?怎样使你的折纸作品更富有生命力。

2、怎样使自己制作的纸天鹅更美观?你还知道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

小天鹅。

四、拓展创新

自由折纸,装饰教室。

第三课时

一、提出本课任务。

二、分组活动。利用手中的材料折纸。然后装饰教室。

三、活动感受。

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谈一谈。

四、拓展延伸

自由折纸,装饰教室。

第四课时

一、激情导课,提出要求。

1、导入

这节课,我们进行“折纸展示交流”。

2、提出交流注意事项。

(1)汇报的同学:态度自然大方,声音清晰响亮,条理。

(2)听的同学:认真听,找出优缺点和特色,做好记录。

二、交流汇报。

三反思活动过程

1、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2、评价总结。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畅谈活动感受。

2、建议学生折纸。

篇2: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巧手折纸教学设计

趣味折纸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纸的造型艺术与折纸工艺。

2、学会折纸的方法与步骤。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折纸基本方法和步骤的掌握。

难点:学会识图,用废旧纸张折纸飞机和天鹅。教学准备:教具:课件,示范作品

学具:各色彩纸、剪刀、胶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折纸工艺初了解:

教师问学生三个问题:1.你了解折纸吗?

2.你喜欢折纸吗? 3.你会折纸吗? 4.你喜欢折什么?

大家一起讨论对折纸的看法想法,以及对折纸的了解程度。

(二)看图猜物,折纸工艺再了解:

通过图片分别展示千纸鹤,小螃蟹,小狗狗,向日葵,枫叶这五种植物或动物,然后让同学们举手发言,猜这些图案都代表什么动物或者植物,猜对了,就把相应的折纸作品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三)简单讲解折纸的由来,概念以及意义 折纸又称“工艺折纸”,是一种以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折纸发源于中国,折纸不只是儿童的玩具,也是一种有益身心、开发智力和思维的活动。

(四)导入今天的课题:制作小皇冠

先向同学们展示小皇冠的成品以及图片,然后一步一步指导并教大家制作小皇冠。

(五)成果展示

小朋友除了制作皇冠以外,还可以再皇冠上增加自己的DIY创作。让小朋友以自愿的原则,把他们的作品交到讲台上进行展示,并由大家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图片或视频资料,看后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包括天鹅的身体特点、制作天鹅的方法和材料等。

二、学习与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把折好的天鹅拆一拆、看一看、议一议。阅读有关折纸资料,并试着自己折一折。

教师留心观察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并演示两种折法,讲解注意事项。学生边听讲解边看演示,了解造型特点和技法、步骤,练习小三角形的折法以及如何插制成型。

1、多媒体展示天鹅折纸步骤图。

2、读一读:折纸有很多小技巧。

(1)要理解折纸图例中使用的符号和学会基本的折纸方法。刚开始折纸选择边长15厘米左右的纸比较好,等熟练以后尝试使用大小不一的纸。另外,有的可以使用正反不同颜色的纸,以便确认作品的内外。

(2)折纸是重要的一点是折叠要精确。边角尽量做到仔细对齐,这样的作品才会工整、美观。折痕要制作的非常明显,用指尖在折叠处来回划几次,以便于后面的操作。

三、实践与体验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实践,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完成任务较好、较快的同学帮助动手较慢的同学。

教师巡回指导,对大胆富有个性的设计给予鼓励,对遇到困难的同学给予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

四、总结交流,评价作品

每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台上。大家来评一评,选出作品折的最好的小组,评选出班级里最漂亮的一只天鹅,并介绍一下是怎样折的,说说成功的经验。

五、拓展与创新

篇3: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巧手折纸教学设计

一、现状

(一) 关于课时

放眼我校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上级课程部门给设定了三节课。可一节被班队活动领走了, 还剩两节可以真实地归综合实践活动所有。

(二) 关于内容

在这每周两节的课时中, 学校又规定了需要采用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的《劳动与技术》《人、自然、社会》《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区教体局教研室编著的《可爱的××》《孝德教育》, 再加上学校本身又有自己适时适地开发的一些校本教材。

二、剖析

课时是一个常量, 不会随着活动内容的庞大而增加, 就只是每周80 分钟。我们能下手的地方只能是活动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整合的思想, 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材中巧妙减肥瘦身, 组合成主题模块, 并联系生活实际, 适时拓展, 既不失此, 又能及彼, 达到整合、综合运用的效果。

三、策略

(一) 策略一:打破边界, 减一减

因为活动内容太过庞大, 所以整合的第一部就要为这些教材减肥瘦身, 但不是随意随性地删除减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主题的综合性要求, 打破学科边界, 做好学科间的整合。

期初, 每个学生通读《人、自然、社会》《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可爱的××》《孝德教育》《劳动与技术》这5 本教材,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先前的学习基础, 再对照本学期其他的学科教材, 收集整理每个小组列出的学科间重复的内容, 在期初就对教材进行一次学科间的整合, 做到瘦身的效果。

通过学生小组初选, 我们发现学科间有许多内容重复:如《人、自然、社会》的第一章节中《名人鲁迅》在《品德·社会》一科中有所涉及;第五章节《天气和我们》《台风登陆》《梅雨时节》在《科学》一科中有所涉及;还有一些在班队活动中就常常做, 比如第六章节《控制传染病》《讲究卫生》。我们可以把这一部分的内容直接嫁接入那些课程中, 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少讲甚至不讲。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 因此, 教师要尊重学生, 在活动中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 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上, 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入手, 在学科间进行重复项目的删减, 让他们掌握学习内容选择的主动权, 让我们的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也更科学合理!

(二) 策略二:主题模块, 加一加

当前, 主题模块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 已是我们经实践考验了多次的较佳选择, 既可以点盖面, 又能在相应的内容中统筹课时, 同时也能让活动的效应更深刻、更深化。

细细研读《人》和《可爱》教材, 题材相似的内容还真多, 活动方式统一的主题也不少, 以整合的视角来解读它们是件很有趣味的事。如何我把他整合成某些模块, 那就不再是纷繁的三十课和二十课。

1.活动内容相似的。《人、自然、社会》的教学内容为五大块, 包括“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文化”“浙江经济”“和谐浙江”, 而《可爱的××》一书涉及的是“名胜”“名人”“工艺”“民风民俗”。这两者从大板块上看就有许多相同处, 其中涉及的小课题, 好多是相互统一, 大小错落, 如能整合, 便是天衣无缝的延伸和补充, 是既省时又省力。

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其中的一个课题, 费时不说, 更严重的是让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常常会浅尝辄止, 停于表面肤浅, 研究也是“半截子”状态。如此整合后, 一个学年就不再是50课, 而只是4、5 个主题模块, 还何愁我们的实践活动无用武之时, 还何惜我们的实践活动没有深入没有让学生燃起头脑风暴呢!

2.活动方式相近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开展大课堂的活动, 内容安排上要求“化零为整”, 集中安排不同研究内容在统一活动基地同时进行。有些活动, 虽然分属版块不同, 但都能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开展活动, 我们何不顺势把他们归纳到同一次实践活动中呢?

如《可爱的××》中, 一处讲到“家乡的桥”, 一处讲到“家乡的台门”, 这两个就可以放到同时实践, 到石桥和台门保存完好的老街进行实地考察, 仿佛是更科学合理的。如《人、自然、社会》第24 课“光荣的人民解放军”, 第25 课“硬骨头六连”, 我们可以借清明到革命烈士墓扫墓前夕, 通过网络信息的搜集获得感知, 一并解决课题, 在较小的时间单位使探究的知识达到更大的辐射面。

在省厅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中, 明确了三、四年级学生要求达到的具体目标有:根据需要搜集研究信息, 并分类保存。这个目标的达成途径可以是用电脑搜索并搜集一个主题内容的研究资料, 也可以是观察、走访等实地取证的方式来搜集信息。以上案例中通过整合后的教学起点, 不就可以达到这个能力目标吗?

(三) 策略三:联结生活, 变一变

一个好的综合实践活动, 必定是受学生喜爱的, 必定是教师更游刃有余驾驭的。这个活动往往来自学生兴趣, 往往渗透着学生日常的生活所见所闻所想, 同时也承载着地域特色, 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如果我们常常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引申开去, 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与生活对话, 与兴致对话, 与质疑对话, 或许就能从一个个简简单单、平平凡凡的细枝末节中捕捉到活动主题, 从而发掘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价值。

1.教材内容的伸展。从教材出发,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吃穿住行, 从小事中提取活动主题;直接提取学生生活中的大型校内外活动, 作为主题;正视存在的弱势, 试着用综合实践的主题活动借弱势变优势。所实践的活动既能让学生有兴致尽情尽兴, 又能对教材有个拓展, 为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究能力等搭建一个提升的平台。

“尽信书不如无书”, 教材不是圣物, 特别是作为拓展性课程, 我们更应该把眼光放到书本外学生的真实生活中。把必定教材作为引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引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 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2.活动进行的插曲。学生在进入综合实践活动时, 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意外。这意外可能只是一个学生的一句话、一个小动作、一个小疑惑, 却是我们下一个有意义的活动主题。如学习“浙里好风景”主题模块时, 学生可借助网络游览美丽浙江时想到了自己家乡旅游业的发展, 于是, 借助“四季鲜果游”这一主题, 为自己家乡设计“一日游路线”主题活动应运而生。以一日游线路的设计整合当地的交通、旅游、文化产业, 让学生真正综合了一把, 做了一回家乡的小主人。

实践活动类课程应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 旨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探究自然、了解社会, 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我们以教材为支点,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辐射性综合实践活动, 让综合实践活动更自主、更有趣, 把学生牢牢吸引到活动中来。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相对于定量的课时, 因其内容的庞大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不能顾及全面。因此, 教师应打破学科边界, 用减一减的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借用主题模块, 用加一加的方法对活动内容进行整合;联结学生生活实际, 用变一变的形式对活动范围进行拓展;借用减一减、加一加、变一变等多种方法对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合。

关键词:整合,主题,生活

参考文献

[1]宋慧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J].读写算:教师版, 2012 (6) :100-101.

[2]吴婉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 (8) :25-26.

篇4: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巧手折纸教学设计

为了让学生快乐起步,我们不妨尝试活动作文。

一、锁定研究的视角——微型活动

运动会、“红领巾跳蚤市场”、“六一”庆祝活动、消防疏散演习等大型活动,孩子们每年只经历有限的几次,不能成为常态性的活动。我们可以把研究视角锁定在班级等更小的活动范围,缩短活动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微型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活动的乐趣。于是,我的研究课题“三年级微型活动作文教学研究”就此诞生了。

微型,就是比同类东西小或短的形态。微型活动作文教学是指创设微型的活动情境,如在作文教学课堂上开展一个游戏,创设一个情境,制造一个事件……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体验活动的乐趣,并通过学生的参与,使这一情境得到展开,使这一活动充满欢乐的教学方式。

二、精选趣味横生的微型活动素材

我在网络上搜索游戏活动,如“左手运动会”、“谁是木头人”、“你看,我躲”、“玩具总动员”等,并从中选取一些游戏活动在班级开展,学生们非常感兴趣。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活动形式,能直面儿童的内心世界,释放他们自由独特的个性。把游戏活动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更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和心智发展的水平。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活动素材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除了有趣的游戏活动外,我还设计了更为多元的微型活动,如竞争性活动:古诗诵读赛、男女生朗读对抗赛等 ;表演类活动:“哑剧对对碰”、“千姿百态”等 ;益智类活动:“一站到底”、“挑战魔盒”等 ;语文知识类活动:“我的名字我做主”、成语接龙、猜成语等;体验类活动:“盲人画画”、“我是魔术师”等;实验类活动:“跟水做游戏”、“百元大钞有轻功”等。

另外,我还利用一些突发事件创设活动情境,如“抽签背书”、“小鸟飞到教室里”、“特殊的作业”等。

丰富的微型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启迪了他们的智慧,也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达到不吐不快的境地。

三、微型活动作文教学的课堂模式

微型活动作文课以微型活动为媒介和手段,作文教学是最终目标。习作指导课的课堂结构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此环节设计在课堂初始阶段, 学生进入作文课时难免有些畏惧,教师要巧妙地引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他们尽情地参与各种有趣而轻松的微型活动。

2.进行活动,引导观察

此环节是决定课堂成败的关键环节,活动组织得顺利,孩子们才会乐在其中。活动前,教师可适时提醒学生一边活动一边观察,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同学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帮助学生捕捉细微之处,为习作积累素材。

3.指导表达,以说促写

先说后写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微型活动作文课的习作指导环节,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以说促写,在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后,让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因此,这一环节应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在同桌交流的环节,学生互相提建议,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帮助,拓展了思维。有了这个积淀,学生经历了思维的碰撞过程、心智的沟通过程,富有创意的表达便层出不穷。在说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作,写作便成了简单的事。

4.佳作引路,练写片段

对不同的活动,教师可确定不同的训练目标进行片段训练。如: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时,冒号和引号的不同用法;围绕一个中心句写一段话;用象声词练写等。练写之前,教师可以选择具有指导价值的作品,如课本中的名家名篇或优秀习作让学生评议;也可以出示自己的下水文,打开学生的眼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5.指导修改,总结提升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环节不容忽视。学生可以同桌交换互相改,在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标点符号下面标上记号,让习作者自己修改;也可以选取有典型性问题的习作在班上念,让同学帮出主意。这样的修改比单独修改效果好。长此以往,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当然,微型活动作文课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总之,让孩子快乐地起步,仅仅进行微型活动作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在读写结合、随文练笔、作文批改等一系列活动中进一步探索。

篇5: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巧手折纸教学设计

折纸起源于中国,它是一种纸张,形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作品,充满了乐趣和创意活动。通过生产各种有趣有趣的纸制品,让学生进入世界折纸,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发展细致,严谨的良好习惯;学生创新意识;感受折纸世界的乐趣,形成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提高自助服务能力。

二,教材分析

趣味折纸是山东科技版综合实践的第四个主题。折纸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世界的折纸有无尽的乐趣。这个主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生产各种有趣有趣的纸制品,进入纸世界,激发探究兴趣,掌握基本的手技能,逐步形成严肃细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然后感受到劳动的快乐,逐步形成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提高自助服务能力。

三,学习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折纸有初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已经接触了折纸,一个简单的折纸有一定的 但是折纸知识和基本方法还不够,所以教师应该注意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手-实践。

四,目标的活动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这个折纸活动,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折纸方法,初步研究看折纸,并掌握折纸的基本要素,提高地图绘制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在基本的方式学习折纸,学习选择纸张和使用剪刀等工具。培训学生注意健康,节省纸张习惯,最初有意识将废物变成宝藏。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在折纸活动中,培养学生做事情细心,善于观察,愿意探索精神。

五,本课重大困难:

在单钻石形方法和内外折叠的基础上学习折叠鲸鱼作品。

六,教学准备:

1.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多种示范工程。

2.学习准备:彩色方形彩色纸,剪刀,彩笔等。

七,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景,进口利息

学习指南:学生,看,什么是老师在手中什么?(一 你能用这张纸吗?你知道老师在用这张纸做什么吗?(提前生产好的折纸作品)

学生观察。

班级总结:原来的一张纸通过折叠可以变成不同的东西。今天让我们进入有趣的折纸公园,体验折纸的乐趣吧!(黑板主题)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充满折纸的神奇色彩,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动员他们的情感和情感参与的感觉渗透的情感态度课程目标,学生善于观察和愿意探索。

(二)合作探索,尽量做

学习指南:在茫茫大海有一群鲸鱼,他们想去远方旅行,学生想一起跟着他们吗?让我们去看看!

对于小组作为一个单位,老师折叠好一个鲸鱼,看看,讨论讨论,尝试折叠自己的折叠。给你五分钟的时间,看看哪个组首先折叠出来。

学生在团体中讨论,协作和练习。

来看展示,介绍制作方法,谈谈折叠的感觉。

(设计意图: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个人 实践中,在研究和查询链接中,让学生自己拆除拆除,看看,讨论讨论,使学生主动建立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主动性。但是综合实际活动不能与必要的教学分开,在教学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自己的探究之上仍然无法掌握,在此基础上,即教导学生在困难的学习点。)

(C)示范带头,实践实践

学习指南:做美丽的折纸作品,随便折断是不够的,人们总结了不同物品的折叠,按照正确的方式折叠每个人都可以折掉美丽的作品。看,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总结啄木鸟的折叠。你有更仔细的看看吗?(Courtesy显示啄木鸟起源的纸张)地图上标记的折叠啄木鸟将使用折叠方法和一些基本符号。然后拿出一个方形纸与老师折叠。

(老师一边解释一边演示,学生按照做)

(D)延长延伸

学习指南:折纸不仅提高我们的能力,而且美化我们的环境,提高生活的乐趣。来吧,我们看看学生的工作!

除了这些鱼,你会折叠哪条鱼?谁来嘲笑大家 折叠折叠。

这一课我们先去这个,下一课我们继续学习折纸。走出课堂!

篇6: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巧手折纸教学设计

(2016—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课程,其目标在于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根据综合实践课程的本质特征,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因素,确定我校一年级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为《折纸》。

二、情况分析

折纸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游戏,它是以自然形象生活中的各种器物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手法,通过对纸张的手工折叠、剪纸等操作进行摹似塑造,使之再现生活。折纸也是一项益智健脑的手工活动,它变化多样,饶有风趣,倍受学生喜爱。折纸是美工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虽不具备音乐那明快的节奏,但有手脑并用的特点,孩子们通过折折、玩玩、说说等一系列活动,把各种抽象的概念和方法,贯穿于具体形象的操做之中,这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好动、爱试探、爱模仿的心理要求,也使孩子们的观察、注意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

达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还可以使学生学会几何形体的名称,建立初步的几何图形,并懂得一点计算、目测知识。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折纸这一媒体来了解我国古老文化,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和教育。如何开展折纸活动,在活动中占有很优越的位置。所以把折纸作为我们的特色活动是有一定基础的,相信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会把这项艺术更加发扬光大。

三、具体目标

1.通过活动,让每个孩子掌握一项动手操作技能,从而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2.在活动中让学生尝试合作竞争的分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激发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孩子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具体措施

1.制定出有具体操作措施的折纸计划;

2.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丰富关于折纸教育的理论和教法,学法。

3.各年龄组间讨论各种折纸中碰到的困惑,在教研组上提出,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

4.经验的分享,请折纸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以及在折纸教学中有点小心得的老师把自己的经验贡献给大家,让大家共享,共同进步。

5.相互观摩和研讨组内教师的折纸教学,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利用多种教学的形式,学习有关折纸教学的实践内容。

7.注重家校同步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折纸的学习内容。

8.组织每月进行计划与随机的不间断听课,组织公开观摩活动,认真做好活动前的说课、活动中的观摩、活动后的评课工作。

9.在班中开设折纸角,让孩子多看、多折。

五、课时安排

第一周:

1、鉴于学生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应该熟悉学生。

2、介绍折纸的相关知识。

3、布置学生准备上课常用工具。第二周: 折纸的基本技能训练

第三周: 折“热带鱼”

(一)第四周: 折“热带鱼”

(二)第五周: 折“飞机”

(一)第六周: 折“飞机”

(二)第七周: 折“小衣服”

(一)第八周: 折“小衣服”

(二)第九周: 折“小蘑菇”

(一)第十周: 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折“小蘑菇”

(二)第十二周:折“小手枪”

(一)第十三周:折“小手枪”

(二)第十四周:折“小盒子”

(一)第十五周:折“小盒子”

(二)第十六周:折“四叶草”

(一)第十七周:折“四叶草”

(二)第十八周:折“小猫”

(一)第十九周:折“小猫”

篇7: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

(2014——2015学第二学期)

以各种活动的开展为载体,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

1、通过主题活动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和创造力,并且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和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

3、学生具有生活能力,自主意识,团队精神,以及对资料的收集、分析的处理,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

篇8: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巧手折纸教学设计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博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它是基于学生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1]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小学开展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相关文献的查询, 发现许多学者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并进行了教学实践。但其实施对象都是小学高年级及以上的学生, 几乎没有针对小学低年级的。而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信息时代出生的人 (通常被称为“数字土著”或“网络一代”[2]) 有很强的个性, 能迅速接受信息, 喜欢同时处理多种任务、文本前呈现图表、随机进入超文本等。[3]特别是目前由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几乎成为家家户户的日用品, 所以许多学生从小就接触这类产品, 很容易学会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 而且网络能为识字少、语言交流能力低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提供图片、视频等资料, 方便他们进行信息的分享和交流。

江苏省南京市白云园小学是南京市“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实验学校, 该校勇于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2016年9月, 笔者参与了该校一年级的一项教学创新项目——低年级开展基于博客的综合实践活动。本文将详细论述该活动的教学设计及其在一年级4班的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

● 教学对象

本次教学的对象为南京市白云园小学一年级4班的学生, 共30人。在认知发展方面, 依据皮亚杰的理论, 他们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转换的时期, 其语言、认知、思维都有了一定发展, 能进行简单推理, 察觉到事物的一些表面特征, 但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信息技术方面, 他们虽然没上过信息技术课, 但大多数在家里玩过电脑、智能手机或i Pad。

● 教学工具

本次教学活动主要利用博客 (Blog) 平台——一种由个人管理, 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图片或影片的网页或联机日记, 来抒发情感或分享信息。[4]博客的操作非常简单, 不需要有复杂的电脑操作。用户只要通过电子邮箱注册一个账号, 就可以免费开通个人博客, 就能将个人生活、奇闻异事、所思所想等内容及时地记录并发布在博客中与亲朋好友分享, 读者可以对其留言和评论。它非常适合应用于低年级学生的教学中。

在本活动中, 每位学生都在家长的帮助下开通了个人博客, 他们可以将自己看到的现象、探究的结果及感受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中, 其他人可以对其进行阅读和评价。教师也可以建立班级博客圈, 然后所有学生都将自己发表的日志推送至博客圈, 这样便于教师查看, 也能实现班级共享信息。

● 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活动分为准备期和应用期两个阶段。准备期从2015年9月上旬开始, 到9月底结束。在这期间, 我们为学生开通了个人博客账号, 并将账号、博客的基本操作步骤等告知其父母;建立了班级博客圈;进行了利用平板电脑打开个人博客和班级博客圈的培训;初步拟定了活动主题和教学设计方案;等等。

应用期的教学活动从2015年10月初开始, 到10月中旬结束, 共计3周。此阶段的活动主题定为“找秋天”, 教师于每周一开展一次课堂讨论、交流活动或布置任务, 每次1节课, 每节课40分钟, 其他时间由学生自主探究, 并在博客中发表博文、阅读他人日志和评论等。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周:布置任务、学生探究

由于一年级学生能力有限, 所以教师要选定贴近学生生活且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主题。当时正值金秋十月, 到处是一片秋天的景色, 因此教师选定本次活动主题为“找秋天”, 并布置任务:找到代表秋天的事物或景色等, 拍下照片, 上传至博客, 并推送至班级博客圈。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 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探究。有的学生在公园找到了树叶、花等, 有的学生在水果店找到秋天的水果, 有的学生作了一幅秋天的画等。学生将找到的事物或者制作的东西拍成照片, 并进行简单描述, 上传至个人博客并推送至班级博客圈, 供同学、教师阅读和评价。

第二周:阅读、评价、交流

线上, 学生可以互相阅读他人的博文, 并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评论 (父母帮助打字) , 如有的学生找到了一些在秋天成熟的果实, 其他学生评论到:“秋天真是丰收的季节。”“我知道还有玉米也成熟了。”等等。课堂中,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或他人的博文内容进行交流和讨论。由于学生年纪小, 所以刚开始时教师要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一些支架, 如“我在××地方找到了秋天”“我找到的是××”“我是这么做的……”等。对于讨论和交流的内容, 教师建议:有疑惑的地方要提出问题, 对好的作品要提出表扬或赞美, 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说出来等。

第三周:课堂汇报、教师总结

学生汇报并展示本次活动中自己找到的“秋天”, 如在哪里找到的, 找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等。然后, 教师总结学生找到的代表秋天的事物, 并在黑板上进行分类和概述, 最后总结本次综合实践活动。

● 教学效果分析

语文、数学等学科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已掌握知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有自身的特点, 所以其评价方式也具有独特性。有学者提出可以从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探究精神、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劳动态度与习惯、设计与操作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八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5]由于本次对一年级学生开展的基于博客的实践综合活动内容、操作、探究程度等都较简单, 所以笔者从学生的作品、发表的博文及对博文的阅读和评论来检验教学效果。

1.博文量、阅读量、评论量

在本次活动中, 学生成果的分享和网络交流是通过发布博文及对其他人的博文进行阅读、评论、建立和发展的, 学生之间有没有发生社会关系及其社会关系紧密度可以根据相互间发布日志的数量以及获得其他学习者的响应回复数量加以分析确定。因此, 笔者统计了本次活动中学生发表的博文量、阅读量及评论量 (如下页表1) 。

本研究中共有30名学生, 而博文总量也是30, 说明每位学生都发表了个人的博文日志,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此次活动, 且都有各自探究的成果, 并能通过网络和其他人分享。人均阅读量达到26.3, 说明几乎每位学生都阅读了其他人的博文, 他们并不只关注自己的探究成果, 还关注其他学生的, 想了解他人都找到了什么, 发现了什么, 已经有了和他人交流的意识。然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评价是比较难的, 它需要在阅读他人博文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表中人均评论量是11.5, 虽然不到人数的一半, 但说明一部分学生之间已经发生了交流行为, 能利用博客这个平台进行简单的交流。这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协作的基础, 也是开展实践综合活动的基础。

2.不同类型作品的数量

学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学生对此次活动的用心程度及其探究能力。因此, 笔者统计了学生不同作品类别的数量 (如表2) 。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作品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我们常见的落叶、菊花、橘子等事物, 学生还发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在田地里找到了稻谷、红薯、红豆等, 有的学生还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画了下来, 还有的学生用自己捡到的落叶拼出了一幅画。这说明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也在用心发现秋天, 寻找秋天。而且他们对此次活动很感兴趣, 有简单探究的能力, 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发现一些东西, 创作一些东西, 这些东西甚至有些教师都想象不到。

● 结果与讨论

通过参与南京市白云园小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项目, 笔者对一年级基于博客平台的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及教学效果的分析得出, 小学低年级学生是能够开展此类活动的, 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且有所收获,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首先, 从学生的作品量可以看出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此次活动;其次, 从作品中的照片和文字可以看出学生都能身体力行地在生活中寻找秋天, 感受秋天;再次, 从学生博文的阅读量和评论量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地进行分享和交流。二是学生有探究的兴趣和收获。从学生作品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学生找到的秋天是多种多样的, 不仅有我们常见的树叶、花、水果等, 还有田地里的谷物, 有的学生还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画成一幅画, 这说明他们对此次探究很感兴趣, 且能认真观察、留意身边的事物, 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其记录下来。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_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678578.htm.

[2]Bennett S., Maton K., Kervin L..The“digital natives”debate: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vidence[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8, 39 (5) :775-786.

[3]黄荣怀, 杨俊锋, 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 2012, 18 (1) .

[4]Blog_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509/4904688.htm.

篇9: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巧手折纸教学设计

一、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原则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应注意以小见大、从实际出发、贴近社会热点三点原则。

1.选题要遵循以小见大

学生的生活世界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彼此交织的基本要素所构成,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主要包括自然、社会、自我三大维度,然而这三大维度是比较宏观、比较抽象的,但就目前小学生的理解而言是难度较大的。因此,教师在选题时,应该本着这三大维度的原则,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让学生能够把握。例如,基于社会维度,可以设计“快乐的节日”这样的选题;基于自然维度,可以设计“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这样的选题;基于自我维度,可以设计“学会自我保护”这样的选题。须注意的是,这些选题中,切入点应当是学生能够把握的,且便于操作的,但是在这样看似微观的综合活动中,却可以获得对社会的认知。

2.选题要符合学生实际

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需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贴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与生活、学习特点,使小学生能够切实感觉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意义。

3.选题要贴近社会热点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应对一些热点问题。为此,在实践活动的选题时,要注意贴近社会生活热点,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和探索,联系热点问题形成认知。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认识科技,教师可以设计“生活中的太阳能”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太阳能的作用。

二、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案

1.明确实践目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实践活动的目的。这是选择和确定综合实践主题与进行下一项任务的重中之重。例如,基于我校小学生吃穿攀比等现象,笔者设计了一次“我为山区献爱心”的实践活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基于社会维度,使学生了解在山区还有很多学生的生活十分贫困,切实感受贫困山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大山外面世界的渴望,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他们。

2.做好内容安排

在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之后,教师应该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依然以“我为山区献爱心”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在明确的活动目的的指导下,笔者为学生制定了系统的内容安排。首先寻求援助点,在相关部门获取需要援助的山村小学名称、位置、路线,然后号召学生针对该小学学生的情况,发出倡议书,在全校进行募捐,为其捐款捐物,尤其是要募捐图书、文具、书包、衣物等山区小学生需要的东西;安排好这些之后,学生能有一个具体的活动方向而为之努力,在捐款捐物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3.合理开发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堂之外,甚至是校园之外的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所需要的资源与素材广博。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课程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活动展开内容,活动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这就涉及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为此,在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中,需要合理开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活动素材。

4.做好活动总结

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后,很多教师忽略了活动总结的重要性,使得实践活动一结束,学生就将其抛至脑后,隔段时间想起来,仿佛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因为教师没有组织学生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为此,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需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总结。例如,在“学会自我保护”的综合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实践活动里涉及自我保护的方法,并将其总结记录下来,撰写一个小课题,推荐参与市里举办的小学生课题大赛。这样一来,经过总结与回顾以及课题的撰写,学生加深了印象,也获得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此,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然、社会、自我”三大维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篇10: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为重点,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的总体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具体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活动的主要原则:根据我校实情,结合学生的亲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以本地资源,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进行开发。

主要内容:

1、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如:自我服务快乐多,钉纽扣,零花钱等活动,培养学生从小当好自己的家,理好财的能力,以及动手动脑等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塑造山区孩子纯朴的品格。

2、通过观察、研究、调查等活动,开发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和他人合作,怎样管理好自己,关心他人,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小主人。

主要措施:

1、观察、调查访问等多种方式。

2、动手操作。

篇11: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三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每周2课时。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注重转化学生的观念,认识综合实践课,以新的学习状态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三年级学生受年龄和学识的限制,受原来课程模式的影响,接触社会比较少,一下子全部放开,学生将会束手无策。因此,以主题活动为切入口,学生从大的主题中寻找和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如:关于美化校园的新建议;夸夸我们的学校;课间十分钟等。教师将根据学生最感兴趣的主题给与一定的指导,体验整个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二、课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

三、具体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

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四、方案实施

1、课时的确保与安排

三年级每周2节综合实践课。

2、具体形式

①集中授课:知识技能的普及等。

②实践活动课: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

③方案设计课:主题的确立等。

④综合课:课题的研究等。

⑤成果交流课:体验的交流,成果的展示等。

⑥其他。

五、活动的评价

1、遵循评价原则

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倡导评价的多元化,注重评价的反思性

2、发挥学生.家长的积极性,设计有效的评价工具

3、及时进行阶段性评价,期末进行总结性评价。

六、活动措施和注意事项:

1、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2、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3、、适当降低活动内容的难度,既做到全面参与,又能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问题。

4、考虑到学生年龄小,不易组织管理,且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安全意识,活动的

开展应以小组活动或集体外出为主,并争取家长协助。

5、应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篇12: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虽然他们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同样充满朝气,充满活力。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这个美丽而可爱的校园。经过两年多的学习、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实践活动能力有了较快的发展。学生是鲜活的,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为了丰富学生课内外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现制订本班劳动与技术活动计划。

二、教学理念

(一)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二)用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着的作物等。通过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的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

三、教学目标

(一)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1)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2)培养认真负责、遵章守纪、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以及爱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1)掌握生活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2)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三)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2)了解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进行简单的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四、教学原则

1.注重基础

小学三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劳动与技术能力培养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劳动与技术方面基础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应以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服从且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2.体现综合

一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实施途径的沟通与结合。劳动与技术的课堂学习要与课外活动、常规指导、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以实现其教育目标。如学校生活中的值日活动、环境整理,可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二是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的统筹规划和有机协调。

三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具体项目之间的联系与衔接。3.讲究科学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在方式和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阶段特征。4.注重实效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有一定的条件要求,而各地的现有条件和资源优势,千差万别。因此,应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育的实际效果出发,选取内容,确定方式, 安排实施计划。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地区、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

五、教学评价

(一)评价原则

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为根本宗旨。凡参与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都应当予以肯定。对那些劳动与技术学习表现突出,成绩优异,或有所发明与创造的应给予特别鼓励。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考核等级一般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种。(二)评价内容

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目标的整体性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有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知识的学习及其应用、设计与操作技能、实践与创造能力、学习的成果质量等。在全面评价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态度与习惯、学生的技术意识形成等方面的评价。

(三)评价方式

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评价中可采取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等多

篇13: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巧手折纸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与交流阶段对于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目标达成, 包括合作学习、分享研究成果、提高表达与展示水平、培养评价、反思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笔者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总结交流阶段, 教师应着力关注并落实以下三点。

一、展示:展示什么

在这个阶段, 教师首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展示。展示是对学生一段时间以来参与活动的总结与认可。它能让学生体验参与活动的成就感,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在展示中得到对自己和自己所处团队的认可,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 在展示时可以选择相应的展示方式。

1. 展示活动作品

设计制作类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总结交流应当侧重于学生作品的展示。在展示作品实物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展示设计的理念、意义等作品本身的内涵。展示的形式以“作品展览会”等直观呈现并辅以简介的方式为主。例如“我爱乒乓”主题活动中学生衍生出制作类的小主题———“废弃乒乓球大变身”。在总结交流阶段, 选择该小主题的小组以“变废为巧———乒乓球制作展览会”为形式, 向学生展示各小组的活动成果, 同时在作品旁附以简洁的文字介绍或现场解说介绍, 现场参观者可以直接点评、交流, 营造了展示者与参观者现场互动的良好展示交流的氛围。

2. 展示活动结论

探究类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总结交流则是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形式来展示调查活动的结论。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论述、文本呈现、视频图片等。例如“饮食与健康”主题活动成果交流汇报课上,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样的形式进行展示:可以是调查报告, 以文字的形式交流活动成果;可以是宣传画册, 以图片的形式提醒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是小品、快板等形式, 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在愉悦的笑声中获得健康饮食的知识等。

3. 展示活动过程

实践活动类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总结交流应当指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 展示活动的体验。呈现的方式同样可以是口头论述、文本呈现、视频图片等。例如“小小大厨师美食我能行”主题活动成果交流课上, 受场地等因素影响, 学生无法展示所有美食制作过程和成品, 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形式来展示交流:有的小组采用DV拍摄的方式, 用视频记录制作过程;有的小组采用习作的方式回顾制作过程;有的则以多张照片组合成“照片墙”的形式来展示活动过程……各个小组的展示交流方式各不相同, 但都辅以现场解说或文字解说, 同时组织全班学生进行点评交流。

二、反思:反思什么

反思, 顾名思义, 就是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思考过去的事情,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反思,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 促进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升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自身的成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反思活动中所“长”

“长”指的是所取得的成绩、获得的经验、习得的方法等。反思取得的成绩能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成就感, 为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注入动力;反思获得的经验, 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反思习得的方法则能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以致用, 提高学习效率。

2. 反思活动中所“短”

“短”指的是在活动时发现的不足、应吸取的教训。反思不足, 能让学生理性地看待自己, 用批判性的思维审视自己,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反思教训, 能让学生避免下次出现错误, 迎来成功。

3. 反思扬“长”避“短”

反思扬“长”避“短”, 就是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或者少犯错误, 同时发挥自己或者是团队的特长。扬“长”避“短”能让学生在一次活动后总结活动中的成功经验, 同时发现不足之处。教师通过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反思,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反思活动的开展方式多样, 一般有下列几种。

(1) 化整为零:贯穿于展示活动过程。如上文提到的“变废为巧———乒乓球制作展览会”, 小组成员向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活动成果, 同时在作品旁附以简洁的文字介绍或现场解说介绍, 在文字介绍或现场解说中融入对本次活动过程的反思, 把获得的经验或发现的不足通过不同形式展示出来。

(2) 独立成形:单独开展一次专题交流。如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记录活动后的反思, 举行一次相关的习作赏析会;也可以就某个活动涉及的方法举行一次经验交流会, 展示各自的经验或者不足。

三、延伸:延伸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总结交流阶段除了指导学生学会展示、反思以外, 更应引导学生持续关注部分活动主题的后续发展, 让学生从一次活动走向更有意义的、更有深度的下一次活动中去。哪些活动主题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 去延伸呢?

1. 延伸意犹未尽的

学生的兴趣始终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如此, 只要学生感兴趣, 他们就愿意继续深入进去, 把活动做得更实, 把研究做得更细。这是我们教师最愿意看到的, 也是课程理念所鼓励的, 更是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当学生对某个主题活动感到意犹未尽时, 教师应抓住这个良机, 引导他们深入进去, 延伸出新的主题活动。

2. 延伸遗憾缺失的

受学生年龄、心理、阅历等特点的影响,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或不足。教师应有宽容之心, 宽容学生在活动中的错误, 宽容学生在活动中的不足。教师应该把这些错误、不足视为真实而又珍贵的教学生成资源。只要教师善加利用, 这些犯错、不足就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一次历练。这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来, 再次尝试。在二次开展活动中, 学生能改正错误、克服不足, 获得新学习机会, 得到能力的提升。

3. 延伸深度挖掘的

同样受学生年龄、心理、阅历等特点的影响, 学生自主确定的主题活动可能仅限于“蜻蜓点水”, 还不能很好地触及问题的本质。这时, 教师应该适当点拨, 并加以鼓励, 给学生指示方向, 让学生在现有的活动成果上继续加深研究力度, 从而让整个主题活动更具深度。

篇14: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三要素

一、 活动: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对活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首先,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或行为)过程,即现实的、感性的外部表现,是相对人的内部思维、意识和心理活动来说的。其次,活动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体因素对活动起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决定活动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再次,活动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的活动。这种与活动相关的客观条件是活动的外部因素,它包括活动的时间、空间、情境创设、氛围营造、信息资料、结构性材料等等。客观条件的优劣对活动的绩效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最后,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活动过程总是要指向一定的客观对象即活动对象,活动对象是连接主客观因素的纽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对象是指专门设计的活动项目及方式。

活动的意义在于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要发挥活动的功效就得首先了解活动的要素。一般认为,活动要素主要包括活动主体、活动条件、活动对象三个方面。发挥活动的功效就是要考虑和优化活动的这三个要素。第一,在设计活动时必须做到设计的活动要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只有这样才会能动地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设计的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即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活动。第二,对于活动条件,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对于活动对象,我们在设计活动项目及方式时,一要符合学生实际,二要丰富多彩。

二、 体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核心

体验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主要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状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所凭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应当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体验由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心理要素构成。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体系及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和发展中,体验均处于核心地位。这一核心地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第一,从功能上看,体验是学生综合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人的综合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由外部的、展开的活动向内部的、简缩的活动的,即主体将外在的东西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验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体验,客体就不可能被内化。体验是内化发生的前提条件。体验的过程就是内化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体验教育。第二,从综合实践活动体系三个要素的关系上看,作为综合实践课学生活动体系的三要素之一,体验处于核心地位,是学生活动体系的中心环节。没有体验,活动中蕴涵的东西就无法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我们设计的活动就会流于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也就无法达到。没有体验特别是情感体验,学生就无法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也就不会把自己的内心与体验之物融合在一起。没有体验,也就没有分享,因为分享是学生个体体验的分享。

三、 分享:学生综合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位文学家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我们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就变成了两种思想。充分说明了分享这一活动的必要性及其意义与价值。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仅仅满足个体自获得的体验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同学们把自己的体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上一篇:当代的雷锋精神例子下一篇:平凡天使写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