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学习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修培训总结

2024-08-29

奥鹏学习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修培训总结(精选4篇)

篇1:奥鹏学习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修培训总结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修培训总结交流

仙阳小学:林素芬

时值暑假,我参加了“国培计划”——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上研修培训。这次及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对我的帮助颇大,使我的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本次培训,通过聆听专家教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信息化教学环境”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我充分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这次培训的学习内容比较丰富和全面,既有理论学习,比如:《校本研修基础理论》、《教育云》、【资源一】数字化资源的获取与评价、【资源二】多媒体素材的加工与处理、【资源三】为教学主题整合资源、【资源四】数字化资源的管理与应用、【研修一】校本研修理论基础、【研修三】校本研修活动设计、【管理五】学校管理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又有应用方面的学习,如《数字化资源的获取与评价》、《音视频制作》、【应用一】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学、【应用二】网络教室中的教学、【应用三】远程教室中的教学。从计算机基础操作,如文档编辑,数据的统计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方法等,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设计基本方法等基本技能开始培训,并结合大量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特别是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与处理,Word中的试卷设计与排版,Excel中公式与函数用于成绩统计与分析,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例如我在学习word软件的高级运用一节中,发现此软件有批量

打印成绩册的功能,我学习了之后,感觉到办公软件的强大与方便,它恰好弥补了我平时工作中缺憾,对我帮助非常大。另外就是ppt课件的制作,我也学到了许多新的方法的技巧,对我平时上课之时制作课件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总之,这是收获丰厚的一次培训,它充实和完善了我,我很荣幸,但更多感到的是责任、是压力。今后,我将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探讨新的教育理论,提高个人信息技术素养,多学习相关的知识,争取使自己的计算机技能能够更长时有效的为教学工作服务。

篇2:奥鹏学习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修培训总结

(二)心理方面:在认知方面,感受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将其看做是枯燥的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在情感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往往将兴趣转移到自己所爱好的事情上去,并从中获得满足感,丧失教师职业自豪感; 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教师的低成就感,再加上情绪衰竭和性格改变,就会在生活和事业方面表现出失败感。

(三)行为方面:心理上的转变直接在行为上有所反映,表现为对工作敷衍了事,教学工作得过且过,教学方法简单、落后 。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普遍对工作缺乏进取心,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动物,用固定化的语言来描述学生个体,对待同事也常常持多疑的态度。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由于其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显得更为复杂。这里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共性因素,又有特性因素;既有内部压力,又有外部压力;既有宏观方面,又有微观方面。众多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这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传统伦理道德对教师期盼

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承担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传道、授业和解惑,而承担这一使命的人---教师那就是无所不会、无所不能,是正义和智慧的化身,

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要高尚圣洁,要永远都当圣人。这种约定俗成的认识,对

提升教师这一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认识、道德观念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正面影响。但另一方面这种认识和评价体系无形中对教师也是一种压力,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对经济收入、社会地位都相对较低的中小学教师来讲,如果这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和释放的话,那么对身心不特别成熟的某些教师而言,就是导致职业倦怠心理的诱发因素。

(二)教育体制改革中的压力

教育体制改革挑战教师的心理承受力。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骨干评选、教师聘任、考核排序、按绩取酬、绩效奖励等等,这是前所未有的压力。而高付出、重压力、低收入、高消费之间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无法回避又难以解决的问题,物质利益得不到满足,其他如发展与价值实现的需要、尊重与认同的需要、人际交往与社交活动的需要等都等于纸上谈兵,根本实现不了。这对于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则很难避免会导致心理不平衡、心态不平和、倦怠心理等心理危机。

(三)教育管理中的升学率

实施素质教育,更新了学校教育理念,但不管教育理念如何更新,教学成绩始终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终落在教师的身上,尤其是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升学率的过高期待。教师的工作量过大,延伸性过长,是普遍现象。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教师们透不过气来,整日心绪不宁!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长时期的体力上过于辛苦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超出了心理承受极限,“物极必反”,开始厌倦工作。

(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教师有过硬的素养,对教师的高要求与大部分教师个人素质跟不上的矛盾,导致教师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使教师群体中出现厌倦情绪。另一方面,对于课程改革能否成功,人们对教师寄予种种期望,至于期望是否实现则完全交付老师,期待一旦失败,责任也就完全归咎于教师,教师由此而生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五)各级各类评优

教育行政部门设置了不同类别的荣誉称号,在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评价作用,调动了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成才的愿望,因“名额有限”,获得荣誉称号的只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小部分,对大多数教师来讲,尽管他们有强烈的荣誉需求,荣誉仍然与他们无缘,形成了不当的精神压力。长此以往,打消了他们上进的积极性,产生了“愤世嫉俗”的职业倦怠心理。

以上五个方面,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形成教师职业倦怠心理问题的客观原因,当然不排除教师自身的主观原因,以及微观环境中特别是中学时期学生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较重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形成的压力。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

如何改变自己、让自己的身心摆脱倦怠感,重新找回工作的愉快呢?

(一)正视工作倦怠 ,不要过于责备自己,要热爱本职工作。

要坚信---有时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原动力。

(二)不断学习,提高自我。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

(三)增强自我效能感。主要有教育教学的成绩、教育科研的成果、学生成才的人数、社会家长对自己的评价等等。总之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是重要基础。

(四)积极应对,培养良好心态。要成为工作上的主人,必须从了解自己开始。尽量摒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要老纠缠于工作压力等消极方面。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

(五)参与课余活动。丰富的课余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生活的情趣可以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六)寻找宣泄场所。心情不好时,可以找同事朋友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

(七)善于寻找路子。从事一种职业就有多种元素,在这多种元素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千万不要钻进死胡同。

(八)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注意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以及进行适度的、有节奏的锻炼,适时适当的休假,让身心恢复。

总之,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因而,要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现象,就必须多管齐下,从社会、学校、领导、自身等多方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奥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交流

2.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

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汇总

4.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交流精选多篇

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汇报

篇3:奥鹏学习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修培训总结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 我校开展教育技术“微培训”两年多以来,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微培训”就是用短、平、快的方式开展培训, 节省时间, 提高实效。“微培训”相对于常规培训模式表现出如下特点: (1) 主题精练, 目标明确; (2) 时间短, 每次培训时间大约为5~10分钟; (2) 针对性强, 能解决困扰教师们的普遍性问题; (3) 内容新, 操作性强。从教师层面看, “微培训”犹如及时雨, 这样的培训方式直接促进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大幅度提升, 提高了工作效率。从学校层面看, 没有占用学校大量时间, 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不用投入资金, 教师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使学校各项管理得到提升, 办学品质进一步加强。

“微培训”规模小且形式灵活, 分为“一对一”形式的培训、根据内容自助选择的培训以及根据特殊需求定制的培训等。“一对一”形式的培训是指在日常教育教学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 若教师有问题求助, 信息中心根据问题制作一个简单的解决问题的讲义, 让教师按照讲义提示步骤解决问题, 或现场“一对一”指导教师解决问题, 让每一次问题解决变成一次“微培训”。自助式培训是指提前公布培训内容、时间、地点, 教师根据需要与时间情况选择是否参加。实践证明, 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获得实效, 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自助式培训是学校信息化培训最主要的方式, 也是学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源动力。根据特殊需求定制培训, 就是针对个别或部分教师的需求而专门定制的培训。

例1:运动会秩序册的制定是体育教师较为头疼的一个问题, 为此, 学校搭建了一个运动会报名系统, 轻松解决这个难题。同时, 需要我们给体育教师定制一个如何使用平台的“微培训”。

例2:在我校诗歌节晚会前夕, 每个班都在编排节目, 音乐编辑是一个专业问题, 困扰着大家。安排一个10分钟的“微培训”, 给教师提供“音频编辑大师”软件, 并介绍基本使用方法, 使教师们编辑音频效果像用Word一样简单, 为学校节目增色不少。

类似这样的培训还有很多, 如《如何在网络上快速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无线网络给我们带来哪些便捷》、《如何在幻灯片中插入Flash》、《学校校务平台使用技巧系列》等。这些培训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日常求助问题的积累, 通过调查问卷搜集整理。课程一旦确定, 会在学期初的工作计划中公布, 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内容。因为培训内容都是来自教师的需求, 短小精练且实用, 教师们参加这样的培训感觉特别轻松。

为适应微培训的需要, 我们特别制作了“微讲义”, 将其发布在学校的博客上, 并在教师群中共享。“微讲义”内容实用、形式多样、通俗易懂, 由文字、音乐、画面等多种元素组成, 它没有解说的声音, 有的是每一步操作的截图与说明。在优美的轻音乐中, 教师们静静地阅读文字, 欣赏画面, 获得帮助。“微讲义”长度在5分钟左右, 字数在300字左右, 语言简洁, 图文并茂, 通俗易懂。“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 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让教师们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散时间学习。“微讲义”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呈现方式上都使培训面更广, 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使更多教师少花费时间获得更多培训内容。大问题小视角, 小问题追实效, 教师们在放松中陶冶情操, 在休闲中快乐学习。

篇4:奥鹏学习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修培训总结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6-0074-03

一、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校本研修

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国培项目。一方面,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乃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年国家的投入,使各地区中小学硬件设施的装备基本达到均衡,然而各个学校的使用状况却难以达到均衡,甚至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教师信息素养不高成为长期阻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观念问题、技能问题、整合层次问题三个方面。

所以,要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首先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然而,由于国培等项目属于个别性、临时性、精英式、通识性的培训,不可能学校的教师人人都参加,也就不能期望藉此解决所有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更不用说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

因此,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长期的、常态的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机制,在培训中使用、在使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重庆市第七中学自1995年以来,立足常态化,坚持校本化,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校本资源库建设到课程整合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校本研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建立有效的研修管理机制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是一项本土的全员工程,因此既要有正确的理念,更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

1.理念是灵魂

学校的管理者和培训者,要有敏锐的意识,要有前瞻性、发展性,要整体思考、规划信息技术在学校作用的发挥;要努力改变教师的意识,使其接受新的理念;理念要与时俱进。我校于2002年提出了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七大功能:促教、管理、培训、服务、宣传、经济、辐射,后来又提出了“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服务教育教学、加强课程整合,变革教学方式”的理念。

2.校本为基础

校本性、针对性是校本研修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校本研修要根据学校硬件设施、教师水平、工作需求等实际情况来制定培训的计划和内容,切忌盲目跟风。培训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性。

培训者也要具有校本性,通常多是本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一是要熟悉学校的需求和教师的基本情况,二是要通过自身的示范去吸引、征服、引领大家,进而改变教师意识,使其愿意学。1998年,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通过自身的示范,成功地开始了对教师的培训:①帮学校教师制作赛课课件;② 开发了校本“计算机培训教程”;③承担教育部《全国学科“四结合”》课题研究,并有课例、课件、论文获奖。

3.管理是关键

(1)行政推进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要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的规划为指导,由校长组织领导,由学校自主开展,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践,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修养为目的。

一是校长对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实实在在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通过行政手段成立培训机构,明确培训责任,落实考核要求;三是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共同学习、整体提高。

(2)科学规划

作为培训的策划者,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合理规划、总结反思。我们先后制定了《信息技术能为学校做些什么》《重庆七中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等规划方案。又根据规划分阶段制定了培训计划以及每次培训的活动方案,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事实上,很多学校都开展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但由于缺乏校本性、系统性,收效并不理想。

(3)合理安排

内容上,既注重统一性,又注重针对性,更注重实用性。时间上,集中培训与自由练习相结合。方式上,由简入深,抓住典型,带动一片。

三、开展立体系统的研修培训机制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是一项系统的立体工程,如何让教师从学到用、从用到研、以研促用?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技术培训、课堂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推进、课题研究等系列任务,灵活安排,循序渐进,从个人学习到团队互助,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以达到转变观念、整体提高的目的。

1.技术培训

作为最基础的培训,技术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1)培训内容时代化。结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自1998年开始,先后开展了文字录入、基本技能、课件制作、校本资源库建设、课程整合研究、微课制作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2)培训安排灵活化。针对人员差异,分类分层培训;针对学科特点,个性化培训;针对时间不同步,灵活培训。

(3)培训教材校本化。开发校本研修教材,以内刊编印、发放,供教师学习使用。

2.教学应用

培训重在实践,要学以致用。我们通过使用、督查强行推进,通过表彰先进、成果转化激励推进。①督查课堂教学使用情况,与考核奖励挂钩,评选信息技术先进个人;②组织校内课件、课程整合展示课评比;③组织、指导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课件、课例参赛。

3.同伴互助

为了解决同一备课组的教师重复制作相同课件的负担,解决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不会做课件、年轻教师会做课件但教学经验缺乏的矛盾,我们开展备课组内课件共享,课件制作老中青搭配协作,为教师提供制作、使用经验分享的机会。

4.项目驱动

为了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提高教学资源的校本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资源建设锻炼教师队伍,促进整体提高。我们进行了:

(1)学科教学资源下载,让教师个人有资源“教”。鼓励大家奉行“拿来主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之需。

(2)校本资源库建设,让教师集体有好的资源“共享”。我们开展了校本资源库建设,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校本资源管理平台,制定了《重庆七中校本资源库建设管理方案》,学校教师全员参与、人人上传,聘请优秀教师组成专家组对资源进行审核把关,实行专项奖励。

(3)学科资源网建设,使学生人人有网络资源“学”。我们开展了校本学科资源网建设,由各学科组自主策划、自主建设,由学校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指导,由学校提供经费支撑和专项奖励。我校13个学科组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学科资源网,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

5.课题研究

通过以上工作,基本解决了教师使用中的技术、资源困难。但是,如何深化课程整合的观念、提高学科整合的层次?我们选择了课题研究。我校先后承担教育部的重点科研项目 《全国学科“四结合”》、《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全国“十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等。

实践证明:①课题可以接受专家从理念上的引领;②课题可以提供与兄弟学校交流互学的机会;③课题任务可以驱使教师不断接受、尝试、探究新的方法;④课题可以为教师提供成果评奖的机会。

6.以点带面

我们通过指导年轻教师参加全国学科整合赛课,开展校内各学科组信息技术应用的集体研修。策略是:搭台唱戏、以点带面、全员参与、潜移默化、共同洗脑。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既从教学的角度打造了青年教师,又从学科整合的角度培训了所有教师,同时也打造了教研团队,达到了共同研修、整体提高的目的。

四、树立客观的研修成果机制

我们认为:校本研修是一项讲求实效的共同成长工程,成长即成果,成果即成长。

1.要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我校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整体大幅提升,大多自觉学习、应用新技术、新理念,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主动变革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被动走向自主,学习能力和效度也有相应的提高。

2.要促进培训者、被培训者的成果提炼

作为培训者,我们先后开发了校本教材5部,出版专著3部,市级以上相关课题结题5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被培训者,我校教师在各类赛课中获市级以上奖34人次(其中全国一等奖8人次);学校先后被授予重庆市中小学计算机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示范校、重庆市数字校园示范校等。再整理编撰为正式出版物,如《中学计算机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最新多媒体课件制作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等。

当然,以上系列研修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还是存在培训、使用的死角和盲区。只有持之以恒地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研修的常态机制,才能不断突破信息化应用的瓶颈,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真正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参考文献:

[1]李芒,逯行.“集聚方效应”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模式和效果——以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7-15.

[2]刘慧,王岁花.以校为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269-270.

[3]张志虎.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9):131-132.

[4]斯庆和,钟小勇.信息技术能为学校做些什么?[J].人民教育,2002(6):50-52.

上一篇: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下一篇:阅读之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