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教育

2024-05-12

儿童心理教育(通用9篇)

篇1:儿童心理教育

一、问题表现:

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

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原本只在教室里坐着的他,也在下课和同学一起玩了。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他的变化是令人欣喜的,渐地他的成绩也上升了,他的父亲对此一再在电话里表示对老师们付出的感谢;同时我更欣慰他在性格上的极大转变,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中,他为班级也为自己争得了荣誉,最终顺利升入高中。

篇2:儿童心理教育

---------------- 题记

当今社会现状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外出务工或经商,于是一大批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的孩子,被迫交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成为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心理、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使他们成为典型的弱势群体。作为农村教师,要尽可能地关注他们,走近他们的心灵,把爱的阳光洒向他们,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班级实际,结合真实的案例说一下我的做法。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一)

一、问题表现:

李某,男,13岁,七年级(5)班学生,父亲在外打工,母亲

有精神病,他与母亲共同生活。上课发呆、厌学、不完成作业。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

有一次,没完成作业,当我问及他的父母是否在家检查督促他的作业时,他突然沉默了,开始哭泣,通过他的表现,我知道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不再追问。后来,联系家长不通。于是我通过侧面了解到的情况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有精神病,自理能力差,根本照顾不到他,他基本上是自己照看自己。

篇3:儿童心理教育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 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将学生的心理问题错当作思想品德问题, 全部由德育工作来解决, 也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万能钥匙, 过度强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忽视德育的思想性和导向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虽然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是服务于当事人, 即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 让他们自己做出各种判断和选择;德育强调的是塑造当事人, 即采用外部宣传教育的引导来实现正面说服、榜样示范、批评表扬、实际锻炼等方法。两者不能互相取代。

我校心理室与德育处、全体班主任加强沟通, 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协同构建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们制作出一套《心理预警·教育干预》, 每月一期, 预测当月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制定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 在月初的班主任会上发给每一位班主任, 指导班主任更好的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而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络和管理体系。

许多来我校参观的校长、老师、教育工作者等曾提出索要这套《心理预警·教育干预》作为参考。在此特将这套制度的形成、它与心理危机预警援助的区别、具体方案等加以整理, 供大家参考。

二、“心理预警·教育干预”与心理危机预警援助的区别

现今许多大中专学校都在开展心理危机预警援助制度, 这与“心理预警·教育干预”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 性质不同

校园心理危机是指在校园生活范围内各种突发的、重大的危机事件 (自然危害、社会恶性犯罪、暴力冲突伤害、自虐自残等) 引起的心理危机, 所以, 心理危机预警援助制度包括“预警———应急———维护”三个系统, 重在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早评估、早治疗, 更加倾向于心理治疗。“心理预警·教育干预”针对的是学生普遍出现的发展性问题, 比如学业压力、亲子矛盾、青春期交往等发展性问题, 包括“预警———干预”两个系统, 重在对学生的心理动态早发现、早预防, 更加侧重于心理教育及发展的功效。

(二) 面对人群不同

心理危机预警援助制度, 主要面对的是个别心理异常的学生, 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心理预警·教育干预”制度针对的是绝大部分在校学生成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有时某一阶段度过, 问题也许就会自然消失, 受众面较前者更广。

(三) 实施对象不同

心理危机预警援助制度的实施对象主要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心理教师、与学校教育相关的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 以及高级心理咨询师、医务人员、社会安全保障人员 (公安、律师、火警等) 和社区工作者, 分辨并发现可能出现的冲突性、危害性的危机事件及对象, 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尽可能给予及时的疏导和监控。“心理预警·教育干预”的主要实施对象是学校德育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 心理室根据学生当月的心理特点, 提前发放心理预警, 班主任据此细致观察班级学生心理动态, 对可能发生的偏差行为做出早期预测和干预, 防患于未然。

三、“心理预警·教育干预”的实施过程

第一步, 心理委员观察、收集心理动态。

心理委员又名心理联络员,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心理老师与班级学生进行联络, 将班级同学的状况或变化及时反映给心理老师及班主任老师。每个月末, 心理委员将本班这一个月大部分同学比较突出的现象, 结合同学们的想法以及自己的建议, 分别记录到《心理委员观察记录表》中的“我看到的事例”、“我调查到的”、“我的建议”上。然后, 心理老师对《观察记录表》进行整理与汇总, 整理出当月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 制作当月《学生心理动态图》, 并从学生的视角进一步解读学生的真实心理活动, 帮助班主任、任课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心态。

以初一年级为例, 二月份寒假开学后通过学生心理观察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开学初的不适应, 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上课说话, 占41%;其次是抄作业、补作业, 占32%;带违禁物品占18%;看课外书、随手扔垃圾等现象分别占6%。

针对此种现象, 心理委员的解读是刚进入新学期, 大部分学生仍处于“浮躁期”, 具体表现是留恋寒假, 未进入学习状态, 贪玩, 思想比较懒惰, 不耐烦……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开学第三个星期。

第二步, 心理室结合学情发出心理预警。

在每月学生心理动态图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学习特点、教学规律等多方面情况, 心理室在每月初的班主任例会上为班主任老师发放当月的心理预警, 以十二月的《心理预警·教育干预》为例, 十二月前两周是学习情绪的虚脱期, 学生从紧张的复习考试中又回到了平静的知识接受情境中, 此时的学生身心疲惫, 教师经过这段时间的辛勤教学, 也容易感到疲惫。但这个时期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 实施目标导向的黄金阶段, 如果能在此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 实现正确导向, 教育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后两周是学习情绪分化期, 在新的章节教学结束后, 需要进行相应的单元测验或考试, 面对考试成绩, 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开始表现出学习兴趣的转移或学习成绩的分化……

经过一年的摸索, 我们已经整理成一套系统的、按月发布的以学习心理为核心的“心理预警·教育干预”制度。

第三步, 指导班主任开展教育干预。

针对每月心理预警反应的情况, 心理室、德育处从学法教育、班风班纪教育、心理班会等方面分别提出教育干预措施, 并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班主任老师可以结合本班特点, 开展心理班会及其他活动, 做好班级心理辅导员。

仍以十二月《心理预警·教育干预》为例, 面对第13~14周的学习情绪虚脱期, 班主任老师可以采取的干预措施有: (1) 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学习导向, 有针对性地深入展开学法教育。可以请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介绍学习方法, 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2) 抓好班级常规建设, 发动班干部力量, 注重点面结合, 设立帮扶对象, 用班级行为来规范和调动学生的团结协作及学习竞争意识。 (3) 组织以激发学习动力《昨天, 今天, 明天》为主题的心理班会, 引导学生告别昨日陋习, 抓住今日时机, 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给学生正确的前行方向。 (4) 多组织体育活动或班级活动,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班级竞赛活动中提升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第15~16周的学习情绪分化期, 干预措施有: (1) 不断监督学生个人计划的执行。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具体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业量、试题的难度等方面。 (2) 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变换复习方式和复习内容, 避免因重复性的学习时间过长带来的不良影响。 (3)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丰富学生的心理感受, 使学生有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 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 (4) 组织心理班会《我为什么要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目的, 帮他们认识学习、文化对于一个人一生的重要作用, 引导他们逐渐恢复对学习的兴趣, 恢复正常的学习心态。 (5) 多与家长联系交流, 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以减少学生消极心态的出现。

在开展教育干预的过程中, 班主任老师还将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心理室, 心理室据此组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活动, 有的年轻老师说“每个月收到这样一份预警材料, 感觉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教育工作更加有章可循, 心里更有谱了!”老教师也反映,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进一步理顺了自己的工作思路, 将平时的教育工作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心理预警·教育干预》制度是一个集“观察———预警———干预”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管理、班级管理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对班主任工作、班级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作用, 值得继续深入探索。现在, 我们正在积极研究“心理预警·教育干预”的家庭版, 对家庭发出心理预警, 并提出家庭教育的干预措施, 相信这将是一个更新的尝试。

摘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心理预警·教育干预”制度是一个集“观察——预警——干预”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管理、班级管理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其对班主任工作、班级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作用, 需要了解这套制度的形成、它与心理危机预警援助的区别, 以及其具体的实施方案。

篇4:浅析福利院儿童心理教育

福利院的孩子们与生活在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就是情感和性格的表露。长期以来,孤残儿童的照顾、抚养主要是在儿童福利院内完成的,吃、住、学都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在这里成长的孩子虽然衣食无忧,但却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缺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虽然这些孩子年纪都还小,但是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他们的早熟。这些孩子年龄稍大后,几乎都会出現一些心理问题,如变得比较自卑、孤僻、执拗、偏激以及对社会群体的不信任、缺乏自信等。这严重影响到了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所以,在给福利院的孩子们送去物质方面的帮助的同时,也应该给他们精神上心理上的关爱和帮助。

一、特殊儿童由于自卑、孤僻而导致的孤独心理的危害

1.对儿童个性心理品质的影响

自卑和孤独是一个人的性格缺陷,它将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沉浸于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状态,必将定格为个性心理特征的一部分,最终形成自卑和孤僻的性格,进而对智力发展、情绪、语言交流等方面产生障碍,成为问题儿童。

2.严重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抑制能力的发展

自卑儿童由于“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的作祟,对结交朋友或兴趣索然,或不敢结交,甚至视为“洪水猛兽”;而且由于过度怕羞,从来不愿也不敢抛头露面。因此自卑儿童的交际能力十分缺乏,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交往的面十分狭小,对别人的内心世界、人际关系也知之甚少。并由于囿于个人的小圈子,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因此,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抑制。

3.自卑、孤独的儿童缺少融入集体的意识和勇气

由于不太主动参加集体的各种活动,对集体生活缺少亲身的体验和感性的理解,缺少集体组织性和集体荣誉感;对挫折或困难的承受能力差,回避参与任何竞争,甘当逃兵,必将被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所淘汰。

二、自卑心理导致的孤僻性格的主要特点和外在表现

1.自我封闭性

主要表现为不主动与人交往,不能与他人进行相互理解和沟通,以自我为中心,拒交朋友,不重友谊;会避竞争、竞赛,拒绝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不愿抛头露面,也不愿表现自己。

2.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对社交场合及其刺激作出极不适当反映的心理异常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学生一进入社交场合(或大众场合)就有强烈的恐惧感,不能自控,甚至完全不能与人交往。

3.心理品质反常性

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疑神疑鬼,对他人的评论十分敏感,对批评耿耿于怀,难以接受。贬低、妒忌他人。他们还常常自暴自弃,经常处于郁闷、乖僻、过度敏感的心境。

4.语言表述差

主要表现为表述不连贯,或表达缺乏感情,或词汇贫乏等。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极有可能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而不善与他人进行交际和思想交流,又影响了词汇和语言的信息量。

三、如何让培养和塑造特殊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儿童福利院,老师应让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他们逐渐会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树立自信心,并且养成自主的性格;反之,则儿童容易形成缺乏自信的人格。由于这些特殊孩子对关爱的渴望,使得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正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的一项内容。

(1)走进心灵:一位名人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座宝库。”能否挖掘出这座深埋地下的宝库中的财富,关键就看挖掘者的耐心和毅力了。能耐心地听取孩子每一句话语和,细致地帮他们分析行为的对错,平等地坐在他对面探讨人生的目标。另外,还必须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而他们的心灵世界不尽相同,所以必须针对每个孩子特殊的经历和情感变化,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跟孩子们交流。

(2)宽容: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应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方法去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语言去吸引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宽容理解这些特殊儿童。正确教导他们明辨是非,同时也要教导他们从对方角度出发,换位思考。

(3)鼓励:这些儿童由于自身特殊的经历,而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会不愿与人接触。当他们做了对的事情,或者是有了一点进步,我们就应该给予他们一些鼓励,帮助其建立自信心,从而鼓励其敞开心扉,与更多的人接触交流。

激发福利院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也就是把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应用到这些特殊孩子的教育和保护工作中,使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宋玲,王雁.动物辅助治疗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9-93.

[2]黄伟合.关于儿童自闭症行为矫治法的几个理论问题〔J〕. 心理科学,2003,(3):475-478.

[3]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中国健康教育,2001,(3):154-155.

[4]郑日昌,陈永胜.儿童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38.

篇5:儿童心理教育

儿童文学教育:让儿童教育恢复“本真”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儿童文学教育侧记

从《致老舍家猫的一封信》开始

老舍家的公猫:

你好!

公猫,你可要多照顾照顾母猫和小猫们呀!你可是家中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呀!如果家中你这根顶梁柱不在的话,就会有别的野猫来欺负你的妻子和孩子们的,可能等你回来时,你的妻子和孩子已经尸骨无存了!你应该要尽责哦!另外你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无穷大,你可不能再去打架,否则你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像你一样,天天伤痕累累,做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和爸爸。——冯宽

老舍家的母猫:

你好!

你最近做了母亲是不是很高兴啊!不过你也肯定很烦,公猫经常出去打架,回来时是横七竖八的伤痕,你可能会担心他。不,他不会有事的,他强壮得很。

还有一个,你也为小猫担心。小猫们经常摔跤,不值得你担心吗?

你自己也要小心,刚生过宝宝,身体比较虚弱。你可要保护好身体啊!要出去活动活动,不过,不要走得太远,免得家人担心。再一次祝贺你做了妈妈!——边畅

亲爱的老舍家的母猫:

你好!我非常敬佩你有这种耐心去照顾小猫们,但是小猫们已经长大了,你也不用那么费心去照顾了。还有,公猫这儿,你倒是要多管管了。他每天出去打架,而且回来时总是横七竖八都是伤痕,难道你一点也不心疼吗?公猫总是外出,你不怕公猫外面有私生子吗?不怕他跟你离婚吗?我劝你还是要把公猫管得紧一点!——斯瀚玉

当我们看到这些妙趣横生的语言时,是不是已经被感动了。在感动之余,我们可曾想到这是出自于小学四年级学生之手。在大多数教师都在为学生写作而头痛之余,可曾想到在这个学校,写作几乎成为所有学生的爱好。

这是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荷花小学四(4)A班的一群孩子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老舍家的猫们进行的一次心灵“亲密接触”。

在这篇名为《致老舍家猫的一封信》里,实小的孩子们给猫们写下了这一封封纯洁而天真的信。“我感慨于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灵活驾驭,感慨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其中的许多文学已不仅仅是习作,称其为儿童文学作品也不为过。”王丰老师,这位四(4)A班的班主任坦言,当她第一次读到这些信的时候,“被强烈地震撼了!”

该班的语文老师宣敏非常激动对我们说:“当我在《小飞鱼》网站上看到这些信的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遥远又亲切的童年„„我们的孩子太可爱了!”

这一切都源自于该校的儿童文学教育,2004年,杨均力总校长提出实施“儿童文学教育”项目,其初衷是希望打造一所充满儿童文化的小学校园。他认为小学阶段,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时期,更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儿童文学的滋润,校园内儿童文化的建设,对儿童的情操、精神境界、文化素质的培养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忧思中,寻求突破——

据我们了解,早在几年前,该校的领导和一些有思想的语文老师就开始忧思:我们当前的教育真的能满足每一个孩子发展的需求吗?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是否能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成功、都能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呢?答案是令人沮丧的:NO!

于是,实小人朦胧地意识到:该为孩子们做一些让他们感到快乐的事!可是该做些什么呢?怎么做呢?他们开始寻寻觅觅。

他们在搜索、阅读了大量资料后,从《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一书的这段文字中深受感悟启发:“渐渐地,我们发现,让学生爱上阅读,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有着重要意义。文学在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功能价值,它能让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感知生活的能力;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他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好的开启作用;对孩子性格、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的形成,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开展儿童文学教育,对于弥补当前学校教育的种种缺陷,尤其是至为重要的人文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能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提供一个绿色文化空间。”

基于这一份信念、这一份责任,学校确立了“儿童文学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项目,并纳入学校的日常教育,学校期待着孩子获得文学的滋养,汲取到人类文明的精华,为孩子们构建起一个阳光灿烂的精神家园。

突破中,明晰思路——

如果说,在“忧思与突破”的过程中,该校还只是有了一种朦胧的“儿童文学教育”的意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老师们从未间断过的学习与思索,则让他们对走“儿童文学教育”之路的想法变得越来越明晰,对走好这条路也越来越有信心,其目标也变得越来越明确——

▲通过儿童文学教育,陶冶儿童性情,开启儿童心智,调节儿童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校教育功能。▲通过儿童文学教育实践,培训一批优秀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编撰一整套儿童文学校本教材,建设一个儿童文学教育网站,打造好学校特色课程品牌。

▲通过实施儿童文学教育,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尽快成为省一流名校。

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

张虹副校长告诉记者,当初实施儿童文学教育时,没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学校认为“儿童文学教育”应该办得有品位,更不能流于空泛。同时,学校认识到儿童文学教育的真正落实和成功开展,关键在教师。她说:“在一次教师培训会议上,浙江师大的周小波教授,为我们列举了几十部儿童文学作品,当时我就傻眼了,大部分儿童作品我们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会议快结束时,周教授递给我一张关于儿童文学的调查表,我又惊呆了,上面的许多问题我根本完成不了,那时我才发现我们的儿童文学视野还相当狭窄。”

张虹副校长的经历让实小人意识到:缺乏儿童文学素养在小学教师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学校要做儿童文学教育,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于是,请教儿童文学专家并获得指导便成了学校开展儿童文学教育工作的基础。经过多方努力,学校构建了高水准的专家指导组,由浙江省作协副主席、第五届“矛盾奖”获得者、著名作家——王旭峰先生,浙江人文学院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盛子潮先生,著名文学评论家——洪治纲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方卫平教授、孙建江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赵冰波先生等中国著名作家、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圈人员组成,专家组里还有著名小学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杨明明老师、王燕骅老师组成的教育教学专家圈人员,专家组的成立,为该校开展儿童文学特色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为充分突现儿童文学教育这个特色项目,该校还采用全新的项目管理方案。由集团总校长杨均力亲自担任项目领导,主管副校长张虹担任项目负责人,下设五大项目部:儿童文学课程研发部、少儿作家培训部、“小飞鱼”网站部、“小飞鱼”报编辑部、少先队工作与儿童文学教育研究部。

各项目部负责人及主要成员采用项目招标,让真正有热情的老师来参与项目研究,通过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公布项目设置情况——老师选择研究意向——相关科室进行审议——向全体教师公布中标情况——发放项目研究经费等程序,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工作热情和智慧,得到各行政科室的最大支持。

这种项目的管理模式从宏观上为儿童文学教育提供了保障,但要使每一位老师真正走进儿童文学教育,喜欢儿童文学,却并非易事。张虹开玩笑地说,在进入操作层面时,她是以诱惑开始的。她说在了解儿童文学过程中,经常被优秀的作品感动,同时也越发觉得我们不了解孩子的世界。她经常去“红泥巴网站”(专门介绍世界级儿童文学作品的网站)读那些优秀的儿童作品,然后,将那些打动过、感动过自己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其他老师去看。“我就告诉他们,这部作品很好,写得很精彩,你们闲暇时可以去看一看,看完了我们交流交流感受„„”张虹说现在教师们都非常辛苦,工作强度也挺大,如果以任务的形式布置下去,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还不如这样以一位大姐或是一位被打动者的身份切入。“我相信作品能打动我,一定也能打动他们。”显然,最后的结果是教师们也同样被感动了。“这扇门打开后,我们就这样走出去了。”

学校教师们的平时谈话内容由家长里短变成了“小象巴贝尔”、“长袜子皮皮”,张虹副校长喜出望外“老师们这么快就对儿童文学产生这么浓厚的兴趣,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我很兴奋。于是我就想建立起一个更系统、更有效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学习的机制,‘儿童文学作品读书会’也就应运而生了。”

读书会采取自愿入会的方式,一旦入会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入会时学校发给会员5本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会员有责任和义务每读完1本书,都要向其他2位教师推荐,并要求每位读者都要写下各自的体会心得。这样每本书就会有3名读者,5本就是15名读者。会员需缴纳100元的会费作为保证,完成责任和义务,学校退还会费,还会对会员进行奖励。“几年下来,没有完不成任务的,他们现在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儿童文学。”张虹自豪地说。

随着老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摆在学校面前的是如何在学校教育中真正落实儿童文学教育的问题。为此学校积极打造“小飞鱼”儿童文学教育实验班、“小飞鱼”少儿作家培训基地、“小飞鱼”儿童文学网和《小飞鱼》儿童文学报四大教育阵地。

“小飞鱼儿童文学教育实验班”由班主任或学科老师自愿申报,旨在通过成立儿童文学阅读实验班,以点带面,从实验班入手,通过实验班指导老师的尝试,探讨一条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之路,从而引导学校学生积极阅读,进而净化孩子心灵,建设孩子美好精神家园。

“小飞鱼”少儿作家培训基地。学校与浙江文学院合作成立“浙江文学院少年作家培训中心诸暨小飞鱼培训基地”。基地由浙江省作家协会主管,在诸暨市委宣传部、教育局、文联、作协领导下开展工作。

整个培训分专题,有规划,分别开设童诗、童话、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小说的培训,各年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既突出一个专题的教学,又适当渗透其他专题学习,以全面地培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

基地设有阅读欣赏课与文学创作课,经常请作家及特级教师进基地的课堂――基地学生听过台湾童书大王管家琪老师的讲座,听过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赵冰波老师谈论过《阿笨猫》的创作,采访过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孙建江老师,浙江省著名教师杨明明、高君玉、程丽萍老师都为作家班学生来上过课;基地也适当组织学生外出采风:他们到过中国榧乡诸暨市赵家镇采访过榧农,进社区采访过大叔大妈„„

“小飞鱼”儿童文学网。为了给儿童提供一个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阅读、习作、学习的绿色文化空间,学校建设了一个能让孩子们“张着文学的翅膀自由飞翔”的网络空间——“小飞鱼儿童文学网”。由于网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一开通,便受到了实验小学所有热爱文学的孩子们的大力欢迎,仅“小手大作”里就发表学生习作近10000篇(最多的学生已发表139篇),很多孩子甚至在以“连载”的形式不断地发表着自己的“长篇小说”;“亲子共读BBS”里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小飞鱼网的一大亮点便是孩子的个人空间,可与博客媲美,同学们将自己的习作发表在网站,供大家学习、交流,发表言论。从这看似简单的一发、一读、一评中却渗透出高超的教育方法。张虹副校长告诉我们,同学们将文章发表到网上后,就盼着有人阅,有人发表评论。有的甚至半夜还起来看看,是否增加了阅读者。就这样,读者,无形中学到东西,激发写作热情;作者,收获成功,延续创作激情。杨均力总校长透露,学校将保留所有学生的作品,因为这是实小宝贵的财富。

学校另一阵地便是《小飞鱼》儿童文学报。《小飞鱼》儿童文学报是在浙江省少年作家协会名下的一份集体反映该校儿童文学教育综况的报刊,相对于网站,它更浓缩和优秀,主要用来刊登该校学生创作的童诗、童话、随笔等优秀作品,提倡“为自由而写作”;用来报道学生感兴趣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并指导童书阅读的方法,表彰热爱阅读的孩子;同时还及时报道学校里有关儿童文学教育的重大事件,分享“小飞鱼”的成长快乐、见证“小飞鱼”的成长之路;另外,对热衷于研究孩子阅读与写作的家长,进行适当的理论引路,使家长能从《小飞鱼》报中吸取点滴,成功教育自己的孩子。

感慨中,收获一路阳光——

采访中,我们随意走进了一间教师办公室。在每张整洁的办公桌上,都有几本儿童文学书籍和孩子自己出版的佳作——《彼得兔》、《大象舅舅》、《木偶奇遇记》、《我的妈妈是精灵》„„这些有着夸张图案和鲜艳色彩的书籍,即使是在一大堆的书本里,也能够立刻抓住孩子们的眼睛。“这些书不仅孩子们爱看,就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也爱看。”正在阅读《海上小勇士》的袁惠丽老师笑着说,“这本书挺不错的,很适合学生阅读,我要推荐给我们班的孩子们。”她一扭头,扬扬手中的书,对旁边的姚玲君老师说。“那你看完也借我看看,可别又让他们抢了。”这时我们看见袁惠丽老师身后一大箱子图书,她告诉我那是她们班学生已经读过的作品。

“前一段时间,袁老师就向我推荐了《东方娃娃》这个绘本,我很感谢袁老师,让我有机会享受这些绘本。”作为《东方娃娃》第一读者的张虹向我们表示,《东方娃娃》这一类绘本虽然文字很少,然而画面不仅和文字互相补充,更给人许多美的联想。“真可谓‘字’‘画’相得益彰。”而作为第二读者的钱立娣老师是和女儿一起读完这个绘本的。“与其说是女儿的阅读兴趣带动着我,倒不如说是绘本的内容深深感染着我,让我再次体会到‘小故事,大道理’,让我感悟到付出比获得更多的道理。”

对于家长们来说,感触最深的还是孩子们的成长。“一大群孩子能写出这么优秀的文章,实在不可思议,大人也望尘莫及啊!”周润宇的妈妈在小飞鱼网站上看到自己的女儿和其他孩子的作品时,感慨万分。而另一位小秀才周哲晨的妈妈更是高兴地说:“儿子,你真是太棒了!”“我们现在就是一条条快乐遨游的小飞鱼了!”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荷花小学六年级学生周尔怡两眼闪着光芒地对我们说。这位小姑娘今年在浙江省首届“环宇建设杯十佳少年文学之星”评比活动中,以一篇《我们班的“四大名捕”》勇摘小学组三颗文学之星的一颗。此次活动的参赛人数令人咂舌地达到了50万之多,周尔怡一举夺冠实属难能可贵。

张虹副校长说:“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学校同时组织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读书节、诗歌诵读会、小作家售书义卖活动„„以不断渲染‘好读书’‘读好书’的氛围。”

“我们希望孩子们可以体会到童年的快乐,而不是一谈起童年,除了家庭作业和兴趣班之外,一片空白。”集团总校长杨均力显得有些激动。

篇6: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简报

为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对留守儿童这一问题有进一步认识,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作为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变化,促进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成长。20xx年11月26日贡井区莲花学校联合镇政府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

此次心理健康讲座的主题是“给孩子们本应该有的快乐”,由刘玉婷老师主讲。刘老师以相互打招呼、分享温馨回忆、学会感恩父母、互动游戏等活动穿插整个心理讲座中,通过分享快乐和烦恼的体验,让孩子们明白快乐是由自身带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发现自身优点,用好的心态面对挫折。同时,刘老师还现场与孩子们互动,解答孩子们成长中的困惑,帮助留守儿童学会提升自我的管理能力,学会感恩父母,在学中乐、乐中学。活动现场,学生们踊跃参与,气氛活跃,每个人还获得了一份“爱”的小礼物。

通过这次活动使留守的孩子们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能够说出自己的烦恼,同学们纷纷表示为了让外出打工的爸爸妈妈放心,他们会努力学习,并且照顾好爷爷奶奶。

篇7: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儿童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德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格则是一个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它主要表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

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

篇8: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留守儿童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孤独心理。留守儿童由于很小的时候就离开父母, 缺少同龄孩子应该得到的父母的宠爱, 很容易产生被抛弃的孤独心理。广夏集团联合浙江大学等高校成立的广夏民生研究院发布了首期“留守儿童心理孤独指数”。数据显示, 在我国每四个留守儿童中就有一个存在心理孤独问题。由此可见, 孤独心理是留守儿童最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这也很正常, 一个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与爷爷奶奶又存在一定的交流代沟, 内心的情感长期得不到宣泄, 总觉得世界上没有人爱自己, 理解自己, 常常会觉得寂寞孤独, 而长期的孤独感会让儿童的性格越来越内向, 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自卑心理。与其他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相比, 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首先, 这种自卑感可能来源于自己的家庭环境, 一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那种失落感造成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 他们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 久而久之, 就会越来越否定自己, 觉得自己在家庭中占的地位不重。其次就是留守儿童由于内向较为封闭, 不擅长与他人交流, 在学校中的表现不够大胆突出, 一直站在班级的边缘, 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了。

3.逆反心理。由于情感的缺失, 留守儿童高度缺乏安全感, 总是持不相信的态度来看待周边的一切。他们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 我行我素的行事作风。一方面, 他们戴有色的眼镜来看这个世界, 把自己所缺少的东西通过极端的方式反应出来, 喜欢什么都与家人, 与老师对着干;另一方面, 从留守儿童的心底来说, 他们还是渴望被爱, 渴望被重视的, 他们觉得自己反抗父母老师的意见可以得到他们更多的重视, 就越演越烈起来。其实上逆反心理有时也是他们为了突出自我, 希望受到关注而标新立异的一种表现。

4.焦虑心理。农村的父母把孩子留在家里, 自己外出打工, 大多都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怎么好, 对于这点留守儿童大多都是知道的, 所以对于父母的外出, 他们一方面强迫自己理解他们的这种行为, 但另一方面, 他们自己又是真的渴望父母的爱, 希望父母在自己身边, 这两相矛盾的心理会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已。还有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常常遇到一些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会使他们烦躁起来。至于在学习上和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上, 他们都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而他们自己从心里又想快速的取得进展在短期的难以实现相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留守儿童的焦虑心理, 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的文章中, 就调查显示出留守儿童情绪焦虑的占26. 3%。这个数据就极力说明了焦虑心理在留守儿童中出现频率是很高了的了。

5.敏感心理。儿童的情感世界大多是细腻的, 他们对外界的小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 特别是留守儿童, 外界的一个小动作在他们心里可能就会掀起大波浪。由于长期感情的缺失和内心的孤僻心理的作用, 留守儿童的内心更为敏感。也就是说他们的一句话, 一个无意的动作, 看在留守儿童心理都是有所指的。这种敏感心理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更加的警惕, 更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这种心理在留守女孩子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的对策

1.家庭方面。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 首先要从家庭方面入手。做父母的要充分意识到不带在身边的小孩更应该需要他们的爱护和关心。比如, 父母应该经常给留守的孩子打电话, 多多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 耐心倾听他们的话语, 可能的话, 要定期回来探望孩子, 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考虑到孩子的父母不在孩子身边, 而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心, 不能一味的只忙自己的事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即便父母不在孩子身边, 但父母也应尽力给孩子制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 不能一回来就在孩子面前争吵。总之家里人应该团结起来, 努力为留守儿童打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2.学校方面。儿童生活的群体除家庭外, 就数学校是最为重要的场所了。学校不仅是教会孩子们知识的地方, 更是帮助孩子们更好成长的场所。所以学校应该放更多心思在留守儿童身上, 要关心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教师要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 并要开导他们, 鼓励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在留守儿童的学习上也要倾注更多的心血, 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 学校还可以适时为留守儿童举办些活动, 例如歌唱比赛, 诗歌朗诵, 小游戏等啦来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学校还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 鼓励儿童们有什么心理困惑都可以去心理咨询室找心理老师解答。

3.社会方面。社会是一个友爱的大家庭, 也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应当整合各方面的力量, 促进家庭, 学校的有机结合, 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说政府就应当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为留守儿童的学校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援;社会上的有些机构可以组织为农村留守儿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国家教育机构还可以鼓励一些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去支教;在每个村, 社会还可以为留守儿童设立一个资助中心, 用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上和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相信, 有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友爱帮助, 留守儿童的生活会更加多彩, 他们的心理问题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4.自身方面。留守儿童在应对心理问题的时候, 除了依靠家庭、 学校、社会各界的帮助外, 也需要留守儿童自身为改善自己的心理不良情绪做出努力。他们也应当学会理解父母外出的原因所在, 并不断鼓励自己做个听话的好孩子。留守儿童自身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正确对待周围的事物, 要学会自立自强, 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主动与他人沟通, 多参加集体活动。留守儿童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他们抵御心理问题的一大全新策略。

篇9:浅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幼儿园 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内容。儿童的身体是幼稚的,心理同样是稚嫩的,这就需要教育者格外的关注与呵护。如果不科学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那么势必会影响儿童健康的成长。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儿童的心理状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儿童今后的生活。

一、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教育理念与方法,如果缺少有效的实施原则,那么势必会把握不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因此,一定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教育原则。

(一)成功化教育原则

自信心与自豪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儿童自我认知、积极受教、心理成长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不断促使儿童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点滴进步的鼓励下,自觉进行思想道德认知和情感态度把握。在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注重赏识教育,即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迎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

(二)游戏化教育原则

游戏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儿童坚韧、积极、思考精神的主要方法。对于儿童来说,游戏能够带给他们心灵以愉悦,给情绪以放松状态。一般情况下儿童对硬性灌输的内容十分反感,甚至有抵触情绪,这都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利。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适当采用游戏的策略,在游戏中促使儿童认知、理解和接受事物,并且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得更加新颖生动。

(三)持久化教育原则

在很多人看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持久的关注,只依靠某几个教育契机就能够完成。这种观点显然不对,儿童的心理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阶段的放松都可能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败。因此,教育者与儿童家长都应该持续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不能因为各种理由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日常化教育原则

生活是一个充满教育资源的宝库,只有利用好儿童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潜移默化的培养出健康的心理素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的外部环境,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儿童的心理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能局限在某一节课,也不能机械的固定在某一个时间段。教育者与儿童家长应该充分抓住教育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儿童健康教育应该通过探索新颖、生动、有趣的方式方法,只有让儿童愿意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创建儿童个人心理成长档案

为了有效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应该为每个儿童创建个人心理健康档案,这便于教师全面、动态的掌握儿童的心理状态,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依据。儿童个人心理成长档案应主要包括:1.儿童个人基本心理状况表,结合家长问卷获得相关儿童心理信息。2.儿童个性特点表。3.儿童意志行动状况分析表。4.儿童社会化心理状态情况总结表。5.儿童心理状况个案追踪记录表。

在创建儿童心理成长档案时,应注意采取以下方式:针对那些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或无明显问题的儿童,可以适当记录得相对简单一些,而对于那些比较难缠、心理不稳定,问题比较突出的儿童,则要相对严格细化档案记录,在记录频率上要保持每月3次以上,并且一定时间与家长沟通分析情况,提出相应解决对策。这样,儿童个人心理成长档案就会发挥效用,真正为儿童心理成长服务。

(二)开展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

目前,我国儿童以独生子女居多,可以说是家长捧在手心里的宝,再加上居住条件的限制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儿童缺少与同龄孩子玩耍、交流的机会,也不了解何为友爱和谦让,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养成依赖、孤僻、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做事也缺乏信心。在幼儿园中,儿童有了与其他伙伴交往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师还应该利用幼儿园的优势,创设良好的集体生活氛围,让儿童学会互相理解、信任、尊重和接纳,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应该适时的表扬和鼓励儿童,提升儿童的自信心,激励儿童积极参与到与同伴的游戏中,利用共同参与游戏的机会,让那些性格开朗、活泼的儿童带动性格内向、孤僻的儿童,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热情和愿望,通过在游戏中儿童之间相互交流、协作,培养儿童的交际能力,促进儿童良好性格的养成。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在活动时将性格内向的小朋友与性格开朗的小朋友安排在一起,让他们直观的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培养儿童团结协作的精神,久而久之,儿童内向的性格会得到改善。

(三)设置良好环境营造心理氛围

儿童的情绪极易受到影响和感染,尤其是儿童所处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隐性的教育资源为儿童创设合理、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心理环境。好的周边环境可以给儿童一种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协助儿童做好心情的调节。

科学研究表明,柔和的色彩可以使儿童保持情绪平稳,能够精神集中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幼儿园的教师应该选用柔和的色彩;幼儿园科学工作室的空间划分应该采用半封闭式,在每个操作台之间设置间隔,这样有利于保持儿童心情上的平静,这对情绪易受影响的儿童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另外,还可以种植“心情树”,然后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心情,红色代表快乐,绿色代表平静,灰色代表悲伤,黑色代表愤怒,每天早上,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心情将自己的照片挂在不同颜色的“心情树”上,这样教师就可以直观的发现儿童的情绪变化,并据此有针对性的展开工作。

(四)打造家园合作的心理教育平台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单纯依靠的幼儿园教育就可以的,它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因为家长对儿童的了解是全面深刻的。幼儿园应该积极打造一个家园合作平台,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如何使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趋于科学化。因为家长的教育理念相对薄弱与落后,幼儿园教师有必要指导家长端正育儿观念,使得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幼儿园可定期召开家园座谈会与儿童行为分析会,针对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探讨,解答家长具体问题,共同思考有效教育方法。对于儿童来说,家长是人生的第一教师,而到了幼儿园阶段,儿童的教育工作便需要家园共同完成。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双管齐下,做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应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同时密切联系幼儿教师,把握儿童在园内的情况,这样一张幼儿园到家庭的大网就能涵盖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幼儿教师的工作也会得以顺利开展,从而为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之,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幼儿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培养目标,与家长建立积极的联系,使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一种家园共建的高度,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曹中平. 幼儿教育心理学[M].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一级注册建筑师2012方案作图总结分析下一篇:小学数学统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