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管理制度

2024-07-26

电化教育管理制度(精选8篇)

篇1:电化教育管理制度

社区党员电化教育管理制度

一、有电教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制定播放计划,严格播放、收看纪律。按计划组织好片源,每月播放不少于一次。建立电教片播放收看记录簿,专人负责,认真记录播放内容、收看讨论情况。

二、党员电教播放点要达到“六有”:即有固定播放场所、有党员电化教育播放室牌子、有电视机、VCD和电视橱等设备、有一名专(兼)职播放人员、有明确的播放工作制度、有播放收看记录。

三、电教播放员要热爱本职工作,认真组织播放和收看,根据播放计划,落实播放场次,做好电教工作信息的收集、反馈工作,点好名,认真填写好《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手册》,管理维护好设备。

四、电教设备必须由专人管理,负责电教片的审定把关,不得随意外借和用于营业性放像,不得播放和翻录不健康节目。电教设备需确保安全、防潮,使用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时进行维护。

篇2:电化教育管理制度

电教设备管理制度

一、党员电化教育设备管理实行定岗、定人,岗位责任制度。

二、所有设备、附件、易耗品要先报计划,经领导批准后方能采购;验收后由领导签字方能核销;党员电化教育设备不准外借或挪作它用,如果人员变动,要履行好交接手续。

三、设备只限党员电化教育专用。不准拍摄录制业务范围外的内容,严禁播放内容不健康的音像节目。

四、按设备使用程序操作。运行时要做到人不离机,精心操作,发现问题,立即停机,严禁设备带病工作。严禁在过压、过热、噪热、低温、阳光直射、强磁场、浓尘、强震、水汽、有害气体等环境下使用设备。严禁用灯具或高温设施烘烤设备。严禁用粗糙物擦光学设备。作业完毕关掉一切电源。

五、按周期和规定进行设备维护。首先由使用人提出申请报告,经领导批准后,通过技术人员进行检修、调试和鉴定,并搞好记载,装入设备技术档案。

六、每年对设备管理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对基层电教站、播放点进行一次检查,对使用不当、管理不善的予以纠正,问题严重的要严肃处理。

音像教材管理制度

一、党员电化教育音像教材(含录音带、录像带、VCD光盘)由专人管理,专柜存放。

二、音像教材购入需经领导验收签字,然后登记入册,并进行编号。录像带、VCD光盘编号分五类:

(1)资料类。属长期保存类;

(2)素材带。含音乐、音响、图像素材,期限性保存;

(3)工作类。含采访类、固定的片头、片尾、字幕、字标、制版等方面用带;

(4)存档类。含政论片、新闻片、事迹专题片、党员教育电视剧或影片、党史片、科技教育片,用于存入档案的录像带或光盘,永不消磁,不能在有磁场的地方保存;

(5)备用类。复制、发行、制版等方面的带或光盘。

录音带编号分四类:(1)原始录音;(2)音乐资料;(3)歌曲;(4)音响。

三、借用党员电化教育音像教材要履行手续,用后及时归还。

四、党员电化教育音像教材报损,需经领导签字后方生效,报损音像教材不再投入使用。

档案管理制度

一、档案管理要专人负责。

二、入档资料全部立档、归档。档案分四类管理: 三、一切档案资料均不得个人保存,需使用时,履行借用手续,用后及时归档。

四、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对档案材料分类、编号、填写目录,定期进行装订整理。

五、入档材料不准涂改、撕页或剪裁。

播放收看制度

一、党员电教片要由播放员负责播放。

二、制订好播放计划,合理安排播放内容。

三、每月组织我校支部党员收看一次电教片,党员受教育面要达到100%以上。

四、搞好播放场次、人次、收视率的统计,按要求上报。

五、播放员在播放前要介绍电教片内容,播放后组织座谈讨论,做好播放收看记录。

六、对播放点党员电教片播放收看记录簿每季调阅一次,做好对下指导,对上信息反馈工作。

篇3:电化教育管理制度

香港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城市, 有东方“自由港”的美誉, 也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港由于自身的资源不太丰富, 因而在教育发展上创造了许多奇迹。香港到目前已超过150年了, 有很多西方的色彩, 30多年来由于深受西方经济与教育的影响, 使其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实用性的教育体系。目前, 香港教育体系分别是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 除此之外的还有成人教育、工业教育等。在香港的教育体系中, 主要是以中西结合为主, 在华人的学校中, 大多还是以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相结合, 同时发挥着各自的优势。

2. 香港教育管理现状

2.1 多元化的教育体制

在香港教育管理现代进程中, 一直坚持多元化教育的体制, 中西结合。政府为了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 允许团体办学, 主张要自由办学, 平等地竞争, 这种自由办学对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有促进作用, 可使各办学团体通过各种形式办学来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 使教育成为引导经济发展改革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 这种方式对全社会办学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教育经费的管理, 香港不仅有政府的投入, 而且还吸引社会人士进行捐助, 使得香港的教育经费不只是依靠政府, 更多的是靠多元化的渠道来实现。

2.2 注重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是香港教育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历战争后的香港, 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由于社会上经常需要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这就使得香港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从而加速了香港教育模式的改造。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的实用性人才, 使得香港当地的劳动者素质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目前, 香港在教育管理上已形成了初级、中级、专科、本科、研究生以及正规与非正规的完整教育管理体系, 使得整个香港教育体系都较向职业技术方面倾向。香港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干、能干的人才, 得得各类毕业生都具有非常强的社会职业适应能力和实干能力。

2.3 科学化的教育管理

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业, 这是整个社会的事业, 因此对于教育需要我们社会上所有的人都给予更多的关注, 过去香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 曾一度对教育被人们所忽视。近年来, 在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下, 人们开始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政府、社会以及个人都对教育开始重视起来, 积极投资, 用心办学, 政府每年对于教育经费的投资也在不断地提升, 社会投资办学积极性也非常高, 这使得香港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政府除了加大对教育的投资, 而且还要对教育做一些评估工作。例如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每两年都会对香港教育的重大问题进行一次评估报告。为了让教育管理更加的科学化, 香港还设置了一些相关的机构制度, 比如学术评审制以及目标管理制等。香港的这种科学化的教育管理方式, 让教育更加贴合社会的发展, 这让香港的经济得到了飞跃。

3. 香港教育管理对内地教育管理发展的启示

3.1 在教育思想上对内地的启示

在80年代的美国比较盛行贵族式教育, 其实这严重与社会发展要求脱轨, 对于这种教育观念,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就曾提出对社会有实际效果的实用主义思想, 杜威先生认为教育就是为了生活而服务的, 所以教育是培养能与社会相适应的人。香港教育一直是遵循杜威先生的这种实用主义思想, 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让学生能掌握自己的生存技能, 并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香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时, 就是运用实用主义思想来实现的。因此, 对于内地的教育而言, 要借鉴香港的这种实用主义思想, 使学生能更好地去适应社会。

3.2 在教育经费上对内地的启示

香港在教育的经费问题上, 除了政府的投资外, 还鼓励社会的捐助, 让香港的教育经费显现多种渠道, 这在其它的发达国家外, 经常用来发展教育事业的途径, 香港对于教育问题经费的解决方法, 对于我们内地教育的投入有很大借鉴的地方, 而在当前内地的教育事业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来拨款, 我国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对于教育的经费投入还远远不够, 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为教育经费开辟各多的渠道。

3.3 在办学体制上对内地的启示

香港教育的体系一直都有两种办法体制:一种是公立学校, 另一种则是私立学校, 这两种教学相互竞争, 共同发展。私立学校的自我完善能力为公立学校提供了动力, 而公立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为私立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在内地, 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 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教育管理。在20世纪我国就进行了合作、共建、合并以及民办等多种形式进行办学的管理, 但是与公办学校比起来, 这些办学形式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进行规范管理。因此, 政府应多鼓励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 尤其对于民办教育来说, 政府更应该提高他们的地位和作用, 在相应的政策和经费上要多向民办教育倾斜, 在这种体制下, 相信让内地的教育事业得到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4. 结语

香港有着重要经济含义与金融中心的城市, 对于香港而言, 新世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如何把握好这一时期的教育管理发展, 对于我国的教育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本文也正是基于此, 分析香港教育管理的优势, 探讨香港教育管理的现状, 从而为内地教育管理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子建.香港课程与学校改革:对学校领导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2 (01)

[2]彭泽平, 姚琳.香港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背景、架构与经验[J].现代大学教育.2012 (01)

篇4: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治理;隐性;策略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l997年全国招收的研究生仅为24.20万多人,1998年27.40万,1999年31.90万,2000年39.20万,到了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达到47.5万人,博士生的招生数量达到了6万人, 2010年全国约有140万名考生报考,比2009年增加13%,报考人数创2001年以来新高。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的教育呈现多元化,研究生的事务性工作日益繁琐,如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何摆脱传统的教育管理和治理模式,如何打造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就需要探索研究生的教育规律,打造新的教育管理与治理模式。

一、教育管理、教育治理、教育自治之间的关系

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管理的涵义,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1]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定义为: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高等教育系统目的的过程[2]。

“治理是一个任何组织、公与私管理共同事物的各种方法的总和”[3],治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的英文是Governance源自拉丁文的Gubenare,掌舵的、导航的意思,常被用来指称有关指导(guiding)的活动,组织引导(steer)自身的过程。汉语中Governance被译成“治理”,最早出现在市政学中,用来研究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和地方上的种种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这一概念不在局限于政治学领域,而被广泛地应用经济社会领域[4]。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有两个英语单词来表示“管理”,一个是Governance,另一个是Management。在英文翻译时,对这两个高等教育管理的区别在于,前者指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而后者多指大学的微观的组织管理[5]。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在促进高校正常运转,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效率,改善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在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上是一致的。

教育自治,所谓“自治”即意味着政府应逐渐退出微观办学过程,促使高校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在教学、科研、课程设置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相对的自由和更多的弹性。

教育管理、教育治理、教育自治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教育管理重在“管”,教育治理重在“治”,如高校运行、人事、教学、学生、科研、财务、后勤、档案、安全、数字化等方面均可用“管理”一说,管理重在规章制度建立,治理重在执行、“善治”。自治则体现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由原来的“政府本位”和“行政本位”到学校本位,教师本位的根本性转变。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是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制度、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科研管理、国际交流等方面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和执行模式。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治理存在的隐性缺陷

(一)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隐性缺陷

国家对研究生的选拔主要是经过考试来筛选。考试的主要科目是英语和政治,加上一到两门的专业科目,按照书本和试题上的指导,研究生入学考试侧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除考试之外,在研究生的选拔上,近年来我国虽总结出一套看似比较切实可行的招生制度,但还不够完善。

(二)研究生培养目标清晰性与实际操作的弱化之间的矛盾

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非常清晰。根据《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比较熟悉马克思主义,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学实验的技能,懂得两门外语,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和相应的教学工作,身体健康。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高等学校教学工作。”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别于本科生,更注重的是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可以体现出一个研究生的学习、分析、综合和创新等能力。我们不但缺乏研究生培养机制,还缺少具体的操作内容。2009年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出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研究生占用有限的资源,教师很难进行一对一地指导。

(三)研究生教学模式可行性与实际操作单调化

研究生的教学模式都有现成可以搬照,教学手段有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手段、实验室、社会实践等等。但现行的最简便、最节约成本的模式就是填鸭式教学,课堂授课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为辅,严重地束缚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授课内容过时陈旧,有些内容还会与本科课程重复。

(四)研究生科研管理的不足

由于科研能力是一个高校综合实力的特征之一,而高校间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论文数量成为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硬性指标。许多高校将科研与毕业学位直接挂钩,以论文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科研能力,科研量化的主要方式是“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转载引用率”等等。

(五)研究生国际交流的广泛性与针对性缺乏之间的矛盾

合作共赢是当今的世界共识。目前,在某些国内高校,研究生短期出国、培训、实习的人数不是少,而是太多了。由于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研究生的外语能力非常有限,许多学生连阅读外国文献都困难,难以与外国朋友面对面地交流,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即使有,也达不到目的。

三、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治理的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保障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培养与研究生就业制度等工作有效运行。一是将市场需求与学校需要进行招生,依据国家战略,按照学校计划,有效实施研究生招生,不要为了扩大招生而招生,并从社会需求反馈信息,及时、适当调整招生人数和计划。二是继续扩大学校自主招生与灵活推荐的招生制度,引入招生、培养与就业一条龙导师负责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只招不管,只管不培养,只培养不负责的缺陷。三是监督、自律和制度相结合,以资格审查年审等形式推选导师,弱化行政管理对导师的影响,提高导师地位、待遇、权利和义务。

(二)改变人力资源成本理念,战略性培养研究生。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人才的投入是第一资源,把人才从成本概念演变成为资本概念,将研究生培养作为人力资源。贯彻落实人力资源战略,帮助研究生创造自身价值,满足研究生发展需要。有计划安排学生参加政府课题、社会重大课题、社会实践的研究,组织和引导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对研究生培养战略实施要从政策、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管理模式、今后发展、时间、技术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合理配置和各个阶段需要资源,保障计划的实施及战略的实现。

(三)拓宽研究生视野,着力增强国际学术的交流能力。高校应该创造积极与国际进行学术交流的学习氛围,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国际化。高校可以定期地在本校举办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邀请本国和国外优秀的高等教育专家做报告,教师与研究生都参加,向国内外名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和学习中去。适当鼓励研究生与国外专家进行英文交流,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水平,学校可以开设英语角、英语大赛等等。积极引导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促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让研究生走向国际,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加强研究生科研管理。高校应改变传统的研究生科研管理体制,不能单纯地看论文发表的数量,既要考察研究生的治学态度、人格素养,又要考察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具体包括研究生的科研立场、获取信息的能力、求异思维的培养、学术表达能力等。高校应把科研考察放在科研成果的质量上,鼓励研究生创作出高质量的论文。高校可以建立研究生科研基金,解决研究生的科研经费问题,还可以设立研究生科研奖励基金,激励研究生创造出高水平的论文。对那些弄虚作假、胡乱抄袭的研究生,应提出严厉的批评,责令其改正,经批评不改正者,令其重写论文。

(五)改革研究生教育体制,着力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研究生教育改变以论文与英语过级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不但能提高研究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团结、合作、进取的工作作风。理论教学只有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应鼓励研究生深入生产一线并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规定研究生要有到企业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和培训的经历,建立一批创新实验和实习基地,为研究生提供优良的生产实践场所。研究生要进行课题研究,除了大量地查找相关资料之外,应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各种各样相关的社会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67.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05.

[3]俞可平.引论:治理与善治[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0.

[5]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沙志平.现代高校管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

篇5:电化教育管理制度

二、落实播放场地,加强对电教网点的管理,每个播放点每季度播放电教片不少于3次。规范党员电教工作的“三簿一册”。

三、电教设备必须专人管理,专人使用。按技术要求存放、保养、维修和使用,保持设备的完好、整洁。设备外借,须经分管领导同意,按规定履行借用手续并机随人走,设备归还时,要求进行检查验收。对设备要进行登记,并坚持一年一次清理。对人为导致设备损坏,要追究责任。

四、制定党员电教工作目标和考核计划,及时总结电教工作的经验。

五、建立《党员电化教育管理卡》,达到教育内容与效果相统一。电教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播放前的辅导工作,将党员电教片的内容及时传递给广大党员群众。要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党员电教片内容,组织广大党员讨论,力求通过电教片的观看、讨论,帮助农民为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一些人思想上存在的模糊认识。

篇6:党员电化教育制度

二、乡机关每周五组织党员收看;农村每月组织党员收看1至3次。

三、严格播放内容。电教人员对播放的电教片要严格把关,所播放的电教片必须是为宣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服务的内容。

四、严格组织纪律。基层党组织要认真组织党员收看电教片,到课率90%以上。对无故缺席的`党员,要做好登记,作为年终民主评议党员的依据之一。

五、强化播放效果。播放前,电教人员或基层党组织领导要认真搞好辅导,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播放后,要组织党员展开讨论,增强教育性。

六、每次播放和收看结束后,要作好记录,并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播放效果。每季度将播放和收看的情况、播放效果及党员的意见和建议收集整理形成书面材料,上报乡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站。

篇7:党员电化教育制度

二、熟悉政策,精通业务,充分发挥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职能。

三、勤奋敬业,艰苦奋斗,尽职尽责地搞好党员电化教育工作。

四、作风扎实,深入基层,及时了解掌握党员对电教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五、纪律严明,清正廉洁,争做一名优秀的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者。

六、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努力把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党员电化教育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定期组织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电教工作的指示精神,提高本单位电教工作水平。

2、制订本单位电教工作计划,按上级要求征订党员电化教育片,指导督促本单位开展党员电教工作。

3、收集党员对搞好党员电教工作的的意见建议,并向上级汇报。

篇8:“教育管理”与“教育领导”

作为教育管理者的校长, 看重身份所获得的权力, 并通过权力显示自我, 重视利用手中的权力, 在学校范围内建立并维持一种层级结构关系。这时候, 校长相对于教师而言处于有权的上属地位, 教师则被视为被管理的下属角色, 学校工作的路径则是, 校长依据各种判断和要求对学校事务做出决定, 并说服、要求甚至强迫教师接受和执行, 校长工作的中心就是控制学校生活, 维持学校秩序和现状。

作为教育领导者的校长, 应该是学校发展目标的筹划者, 是学校成员信念、价值和态度的塑造者。这样的校长, 看重个人素质与权力之间的匹配关系, 并通过自我呈现权力, 合理使用权力, 不太在意形成与教师的权力差异, 且能通过赋予教师一些权力, 建立一种合作式的学校发展途径, 透过协商与支持, 与教师一起做出关于学校发展的重大决定, 校长的工作中心在于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力量促进学校的变革与创新。

上一篇: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前景下一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