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教学计划

2024-07-23

鄂教版教学计划(精选9篇)

篇1:鄂教版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优美的富有童趣的小文章。以“我”在不同的情况下,对闹钟产生的不同态度,深刻勾画出儿童对闹钟天真的看法。道出的不仅仅是小孩子,还有许多成人的心里话,让人在不经意间产生了共鸣。

[教学目标]

1.学会“山、叫、可、心、会、头”六个生字,会认“最、它、得、冰、吵、点、很、忘”八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我”在不同的情况下,对闹钟产生不同态度的原因。了解小闹钟是我们忠实的朋友。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生词,朗读课文。

[设计理念]

此教学设计以“闯关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开课,利用小闹钟控制时间。结束闯关后利用学生此时对闹钟的不同感受自然引入课文的学习。在指导朗读时,利用回忆及多种形式的读,读出文中小作者的感受。最后通过小闹钟的一段话换位思考,使学生理解小闹钟的难处,教他们学会体谅别人。

[教学过程]

一、澈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好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下面是准备时间,我们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闯关成功。

首先请大家轻轻地把书翻到87页,自由地读读第八课,再用圆圈圈出要求学会的生字,用三角形标出要求认识的字,把每个字音读准,这就是第一关。(课件出示:生字关)

2.检查学生生字并正音。

3.接下来请你们把这些生字再送回课文中,读读课文,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句子读连贯,这就是第二关。(课件出示:句子关)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5.最后一项准备是再读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就能闯过最后一关。(课件出示:课文关)

6.作好了充足的准备,让我们来闯关吧!先听老师讲讲规则,看谁听得最认真。同座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人闯一人守,闯关的同学必须从第一关开始一关关闯。守关的同学必须把守好关口,如果他没有读正确,就请他重闯,每闯过一关就在他书上画一个笑脸,看谁先闯关成功,得到三个笑脸。下面老师给你们计时,闯关开始!(出示小闹钟)

三、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1.铃……(闹钟时间到)闯关时间到,闯完关的同学们,小闹钟给了你们足够的时间,你们现在喜欢它吗?没有闯关成功的同学们,小闹钟没能给你们足够的时间,那你们现在喜欢它吗?

2.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小闹钟掌握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闹钟”,让我们看看文中的小作者对闹钟又是一种什么态度!(出示课题)齐读。

3.在生活中,你喜欢闹钟吗?(让学生自己谈感受,当有学生谈到不喜欢时,因势利导)(板书:哭脸)为什么?(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原来是这样的呀!(课件出示句子:我最讨厌闹钟了)相信你一定能把这个句子读好(指名读、带表情读、赛读)

4.课文中小作者为什么不喜欢闹钟呢?(指名读第二句)

5.当我们睡得正香的时候,梦见吃冰淇淋的时候,你们感到怎么样呀?想想这时被闹钟吵醒是什么感觉?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读出你的这种感觉。(自读、邀请同学合作读)

6.把第一自然段连起来读读,比比看谁能读出小作者的感受。(自由读)

7.认为自己这次比上次读得有进步的同学站起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齐读)

8.谁能把这个自然段配上动作边表演边读1

9.同学们,听你们读了课文,小闹钟也有话要对你们说呢!

(课件出示小闹钟:同学们,我们闹的时间可是你们调的呀,你们要我准时叫你们起床,这怎么能怪我呢!)想想如果明天要去旅行,小闹钟不准时叫你,害得你去不了,你会怎么对小闹钟呢?叫也不好,不叫更不好,小闹钟可真难啊1

10.现在你想对小闹钟说什么呢?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小作者有时最讨厌闹钟,有时又不是这样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这节课我们还要学写三个字。

(课件出示:山、叫、可)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

2.在哪里见过它们?你想怎么记住它们?

3.观察书上的笔画指导书写,师范写“叫”。

4.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鄂教版:《闹钟》教学设计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

篇2:鄂教版教学计划

《自立歌》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儿歌。作者是教育学家陶行知。全文言简意赅,与当前社会的现状紧密相连。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小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任何人,懂得只有自己辛勤的汗水才能换来香甜的劳动果实,树立独立自主的思想,长大成为一名有用的人。

[教学目标]

1.学会“自、立、己、干、天、不”六个生字,会认“的、吃、饭、事、地、父、母”七个生字。认识笔画横折、横折钩、竖弯钩。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靠自己的双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激励学生从小学会自立、自理、自强。

[教学重难点l

1.识字,朗读课文。

2.读懂“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从读中领悟到要从小学会自立、自理、自强。

设计理念

1.理解感悟课文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出发。

2.教师组织引导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现场生成的实际反应、实际问题、实际需要进行,为学生有效地学习服务。

3.本课教学力求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一、“我真能干”,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想大家在家里和学校里一定是爸爸、妈妈、老师的好帮手,谁能说一说自己都会做哪些事情呀?(指名回答)

2.有位名叫陶行知的爷爷,知道大家都是能干的孩子,特意写了首儿歌送给大家。(板书课题)同学们想听听陶爷爷是怎样写的吗?

二、听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先听课文录音,看谁听得最认真。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勾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认识。

3.学生按四人分组合作读书,会读的给不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棒1

4.抽学生试读课文。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投影课文内容)让我们一起来听这位同学读课文。(激励评价)

5.谁愿意当小老师,把这篇课文读一遍呢?请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读。

6.师生比赛读课文。老师读的好听吗?给老师评一评。想不想和老师比一比?

7.激趣圈字。同学们通过读课文,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出示生字卡片)。可是,这些“生字宝宝”在和我们捉迷藏。现在,我们一边读诗歌,一边把这些“生字宝宝”找出来,好吗?

8.小组合作识字。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相互帮助着认识这里面的13个字。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认得多,认得准。

9.游戏识字。

(1)现在,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我们来玩“字宝宝接力赛”游戏,看哪个小组的接力棒传得又快又准,老师奖给优胜小组每人一颗“自立星”。

(2)这些字还能组成词呢,男生女生比一比,看谁组的对。

10.分组读课文。同学们真聪明,会认识这么多的字了,我们来进行分小组读课文比赛,每小组派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上来读,教师相机表扬学生不依靠老师自己想办法就能把课文读准确通顺,非常能干。

三、联系生活,自读自悟

1.练读重点句子“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2.小组活动:举出实际例子说一说“自己的事自己干”,再读一读句子。

3.采用师生共读、学生合作读、赛读等多种方式读句子。

4.说说自己还能做哪些事情?也可以学生之间相互夸夸。

再齐读最后一句:“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

四、带动作读文,背诵课文

1.加动作表演读课文。

2.同学们,让我们站起来,自由地加上自己的动作,有感情地背诵儿歌吧!

篇3:鄂教版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中年段的学生, 只要写作文就经常说这样一句话:“老师, 我没什么好写的。”话语中, 虽有困惑, 但也不乏推托之意。浮躁的心理, 畏难的情绪, 时常阻碍了孩子们学习的脚步。学生在写作文时不知怎样把一件事写具体, 写清楚。笔者认为, 正可以借助文本, 一点一滴地教学生写作文, 学以致用, 使语文课堂中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得到和谐的统一。

设计理念:因此, 我们的目的不只是在课堂上读故事, 知内容, 识名人, 学字词。课文中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值得我们去了解, 课文里有闪光的人物品质等待咱们去发现, 课文里更有宝贵的学习方法需要大家去探究。纵观教材在本单元中的作用与地位, 针对现今学生的学习状况, 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弄清两条线, 学习好精神

1.找准切入点, 感知人物

学生们认识了文中的两位主人公———莫泊桑与福楼拜, 学生在感受到莫泊桑之所以能成为文学家是因为他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大文豪福楼拜是那样的诲人不倦。两条线齐头并进, 理解课文。

2.抓稳阅读点, 品析人物

文章段落中分散着无数个关键词句的阅读点, 如何使其“牵一发而动全身”?那得靠教师的“精问”。“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受到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顿时, 莫泊桑质疑的“坦白”, 求教的“急切”, 福楼拜的“直截了当”, 若干个阅读点凸现出来。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就呼之欲出。

3.强化精读点, 铭记人物

“读书百遍, 其意自见。”通过对重点语段的朗读, 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本课人物对话较多, 而且语气、神态各不相同。在2~5自然段的教学中, 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帮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的深刻含义, 深化了他们对人物特点与品质的认识, 从而将莫泊桑与福楼拜的人物形象牢牢地铭刻在心中。

二、在阅读分析中体会写作方法

因为是第一课时, 没有涉及到如何观察的教学点, 但我同样可以从他们的第一次对话中找到阅读与写作教学得到和谐统一教学点。

在阅读2~5自然段时, 我带着学生通过对话中提示语“坦白”“急切”“直截了当”感知了人物品质, 而会用提示语, 也是写好作文的一个方法, 紧接着来个课堂小练笔。如此, 不仅完成了“教”与“学”的角度变迁, 更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 能学会8个字, 会认5个字。

2. 通过学习课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两条线目标———善学和善教, 来理解课文内容。

2. 通过学习师生的第一次对话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平平常常”、“焦急万分”、“坦白”、“直截了当”走进人物内心, 领悟人物思想情感。

3. 通过借助课文2~5自然段, 知道提示语作用, 并进行课堂小练笔, 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学习莫泊桑和福楼拜的第一次对话, 能感受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学习精神和福楼拜循循善诱的教学精神。

2. 通过学习, 能理解课文内容, 知道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有之路。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感受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和福楼拜的循循善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读懂福楼拜和莫泊桑的第一次对话, 从而能感受人物特点、品质以及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通过收集莫泊桑、福楼拜的资料, 加深对两位作家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 感知人物

师:这学期, 我们认识了臧克家, 认识了巴金爷爷。今天我们认识一位法国的文学家———谁来告诉我他的名字?

师:谁来借助你所收集的资料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莫泊桑

师在学生基础上介绍莫泊桑

(二)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课题也是文眼, 一般课题都能说出文章主要内容, 所以阅读时不要放过。借助预习, 你能否用谁, 在什么时间, 干了什么, 结果怎样, 来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2.莫泊桑的老师———鼎鼎大名的福楼拜, 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介绍福楼拜。

3.师: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 也有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的过程, 我们一起打开书, 去看看莫泊桑怎样拜师学习的?

4.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 合作探究, 理清主线

师:平平常常是什么意思?文中平平常常指的是什么呢?

师:作品平平常常又意味着什么?

莫泊桑喜欢写作吗?你怎么知道的? (抓住“酷爱”) 酷爱一词, 在这里怎样理解?

师:联系自己写作想想:如果你写不出文章你会怎样?那莫泊桑还是特别喜欢写作, 当写不出他满意的文章, 他心情会怎样?

请同学用焦急的心情来读第一自然段

师:从文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个 () 的莫泊桑。

师:莫泊桑喜欢写作, 他也愿意去为之努力。他拜当时著名的作家福楼拜为师。结果怎样呢?

大家齐读第10自然段

师:通过朗读, 你知道些什么?

生:知道莫泊桑成功了, 写出了优秀作品。

师:莫泊桑通过自己的勤学 (师板书勤学) 成功了, 那仅仅是他一人的努力吗?再看看不能少了谁的功劳?

师:是的呀!莫泊桑勤学, 但老师福楼拜的教导、善教也是莫泊桑成功不可缺少的! (板书:善教)

(四) 走进课文, 品读课文, 两条线索学习

我们现在就走进课文, 看看作为老师的福楼拜都教了什么?学生莫泊桑都是怎样做的?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莫泊桑几次向福楼拜请教?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什么?

生交流 (他们共有3次交流)

师追问:分别是那几个自然段?

第一次 (2自然段~5自然段)

第二次 (6自然段~7自然段)

第三次 (8自然段~9自然段)

师:看来学习真是个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的过程。我们把目光投向第一次请教。默读课文, 在书中勾画出对话的语言。

师:同座之间试着读读, 一人当学生莫泊桑, 一人当老师福楼拜!

指名分角色读点学生评价同学的朗读

(出示课件)

师:莫泊桑先说什么?福楼拜答了什么?

莫泊桑接着又问了啥?福楼拜又教了什么?

师:你觉得莫泊桑这个学生怎样?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生从提示语“坦白”中感受到莫泊桑很诚恳, 他直接说自己的问题, 没有什么客套话) (板书虚心请教)

师:还有吗?

(生从提示语“急切”中知道当老师指出问题时, 他又追问, 一定要把问题搞清楚)

师:谁来当当这么虚心好学的莫泊桑?

师:我看到了一个执着的莫泊桑!

师:这里还有一位关键人物———福楼拜。

师:看着莫泊桑的作品, 面对着着急的莫泊桑, 福楼拜指出他的问题是什么?

(抓住“直截了当”领悟福楼拜的真诚、直爽)

师:“功夫不到家”你联系自己写作说说?

学生交流自己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没有东西可写不知用怎样的词语形容……)

师:看来同学们和莫泊桑有一样的问题, 没关系!听听大师的教导吧!

(请学生读第5自然段)

师:大师的话中, 关键的是哪一句? (板书:肯吃苦, 勤练习)

师:这句话, 是要作为学生的莫泊桑或我们怎样做?

师:是呀!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福楼拜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习要吃苦。莫泊桑记住了, 同学们记住了吗?

再次请学生配合读2~5自然段。

师:同学们从文中的语言, 更从提示语中知道了莫泊桑的虚心好学。看来这小小的提示语可以让我们更直接地走进人物内心。以后同学们写对话时一定要用上, 它会使你的文章更吸引人。

师读提示语, 生读对话, 师生配合读第一次对话。

师总结:通过莫泊桑第一次请教, 我们能感受到学生莫泊桑的好学, 老师福楼拜善教。光这样还不足以学成, 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聆听大师的教导。

(五) 课堂小练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老师与学生的对话, 知道一个勤学, 一个善教。他们进行了两次对话, 你也来写写你与同学的对话或与父母的对话, 等等。注意用上提示语!让我们也来知道你们说些什么?

(六) 布置作业

今天放学时, 请你留心看看门口的家长们, 看看他们接孩子时不同的动作、表情……

篇4:鄂教版教学计划

我在黑板上列出三组思考题:

A组:1.你觉得文中那些词用得好需要积累下来的,并借助工具书弄清它准确的读音及意义。

2.通读第一部分,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从原文中找出能揭示每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的语句。

B组:1.通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并用表格的形式展示整个救助过程,从中发现新闻报道具有什么特点。

2.在报道中编者穿插了资料、图片、表格,各有什么作用?

C组:1.通读第一、二部分后思考:解说词再次叙述了事件的始末,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前后两部分叙述风格一致吗?

2.小小的金丝猴值得人们去这么关注吗?对全社会的行为你有何看法?

题目公布出来后我首先征求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结果只有4人选择A组,15人选择B组,其余的都选择C组,他们的理由是认为C组题简单一些,其实他们并没有读懂题目,只觉得C组题2可以自由发挥。于是我按能力重新分布,A组20人,B组23人,C组16人,人员确定以后就分4人一组讨论,一人做记录,教师巡视,发现不再是过去那种差生只是听众和看客,只在旁边和其他同学嬉闹的局面,每位同学都有事可做,教室纪律井然有序,没有出现嘈杂的场面,因为这些题目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是第一节课,由学生阅读文本,自主合作探究。

第二节课继续讨论,教师到各组了解讨论情况,发现要使学生对这些问题获得较圆满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就及时给予指导,A组主要问题是对新闻导语的概念未完全理解,经过辅导能马上找到导语即概括新闻主要事实的语句,但第八则报道第一段不能完全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又提醒他们看看标题,弄懂标题的含义后再到下文去找答案,学生找到答案,对第一段作了补充,进而完成了第二题,完成比例为75%。B组完成情况比较好,能抓住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个别处语言不够精炼教师予以纠正,完成比例85%。C组题是比较阅读,难度大,完成起来要费劲一些,刚开始学生只能从形式上找到不同点,一篇是新闻报道,它按时间顺序详细的报道了抢救金丝猴的全过程,让我们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篇是为《东方时空》作的解说词。而内容、表达方式上就没有挖掘出更多的不同点,主要原因是对文本阅读得不够,我就要求他们立足文本,深入文本,并参与他们讨论,通过点拨,提示, 50%的同学完成了95%的思考,40%的同学完成了50%的思考,10%的同学是逆向思维。

第三、四节课由各组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作补充和修正,歧异之处教师及时更正明确,教师重点对C组题作了总结:

1.解说词不是简单重复事件的始末,是从不同角度展现同一事件。第一部分是新闻报道的组合,脉络清晰,新闻之间以时间为顺序形成自然连缀,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激起读者对下一个故事的关注;新闻的标题醒目,导语清晰地告诉读者事件发展概况;辅助资料为理解文本提供了方便;图片让人们自然关注小小金丝猴的命运,投入到事件中去,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第二部分除了交待事件的经过外,还着重描写了几个细节,如:发现的过程、转送护理的过程、得名的过程、抢救的过程、离去后“再生”的过程;画面感很强,在一系列画面的铺陈中,我们逐渐被事件本身所饱含的人文关怀所感动;解说词以情动人提升了事件的社会意义;文章最后还提出这一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可以说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充实、深化。

2.动物也有生存的权利,人们对它的救助,表现了对动物的保护意识,对可贵生命的尊重,特别是“楚楚”的形象,昭示着在同一座地球家园,生命间的互相关爱成为了人类美好的理想。

课堂反馈,教师设计了这样几组题:

A组:1.词语积累

2.选择当天的报纸阅读,标出标题、导语、主体。

B组:1.“楚楚”的离去引发你那些思考?

通过对本文的阅读,你对跟踪阅读有了那些认识?

C组:1.如果不是金丝猴而是一只狗、一只猫,情况会是怎样呢?

2、寻找报刊杂志上追踪报道某事件的新闻来阅读,学会跟踪阅读,养成跟踪探究、深入思考的习惯。或对你感兴趣的某作品,查找与之相关的写作背景介绍,人们对它的评价以及作品争鸣等,把你阅读思考及时记录下来。结果:

A组有20人,准确率达100%的:占60%;90%的:占20%;50%的:占20%。

B组有21人,准确率达100%的:占27%;90%的:占43%;50%的:占27%。

C组有15人,准确率达100%的,占67%;50%的:占33%。

教后反思:

这堂分层教学尝试课共花了四个课时,使我真切的感受到我们的课堂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为“探究式”,并且不是一刀切的“探究式”,而是根据学生能力、知识水平分层合作探究,这样能很好的调动各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有利于学生发挥、发展,对差生是一种鼓励,一种自信心的建立,让他们有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对好生是对有效时间的充分利用,是高思维品质的培养。其实刚开始要把学生按能力分层实施教学时,我是难于启齿的,有顾虑,怕差生有想法,果然只有4人选择A组,学生谁也不愿承认自己是差生,对好的学生又怕他忽略基础的训练,何况他们是普通班的学生。但从实践中发现这样做效果比较好。2.辅导对象明确,内容明确,目的明确,变“团结户”为“个体户”,进行研究生似的教学,各有所得,效果明显。但是这种模式的教学适于小班进行,班过大,课堂上教师辅导不过来,容易影响教学进度。

纵观整个分层尝试教学的过程,发觉教师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估计过高,只粗略的讲解了新闻的基本特点及要素,还自认为讲得很透彻,就要学生自行找导语,结果A组的完成起来有点困难。学生初次学新闻,不光要讲概念,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拿些报纸上的新闻,跟他们分析讲解,让他们真正有了认识后,再进行教学,可能就要顺利得多。C组题1比较阅读,对学生驾驭两篇长文章的能力也是估计过高,学生事先没有充分预习好,没有细致的通读全文,想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就要学生缘木求鱼,结果学生也只能求得表面上的东西,如果不是及时发现问题,参与他们的讨论恐怕难以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样他们就能获得一种成就感,更加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所以C组题2学生感兴趣,能畅所欲言,言之有理。但我觉得学生还是在按照老师为他们设计的套路在学习,缺乏真正自主的学习,他们只有“答”的份,没有“问”的机会,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人们的目光进一步聚焦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所能预计的,而是出现双边共时,动态生成的特点,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必须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因为学生正处于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还有限,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产生更多的教学智慧,在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碰撞出火花,这对我们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篇5:鄂教版鞋教学反思

《鞋》这一课通过稚嫩活泼的语音展示给孩子们的,看似是一家幸福的生活,相信孩子们会体验到,回到家和爸爸妈妈依偎在一起就是幸福,一家人聚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就是幸福„„温暖的家就是我们幸福而宁静的港湾。课文语音质朴浅近,平淡中独具匠心,不管是低吟默念还是放声朗读,都会令人回味无穷。这首儿童诗描述了家庭生活中一个很小的细节。虽说这个细节人人都可见到,却很少有人将鞋想象成一家人。本文采用想象、拟人的手法把鞋紧凑地排列在一起,来表现一家人的亲密关系。这首诗字面意思的理解不是难点。教学过程中除了将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充分朗读,整体把握文章内涵,读懂“鞋”与“船”“家”与“港湾”的联系做重点外,还应该借助此诗初步了解“比喻”这一修辞方法的本质特征;也应该借助此诗认识事物———港湾,同时了解把“鞋”比作“船”、把“家”比作“港湾”的真正意义,进而理解“人”与“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的情感。需要注意的是,对“港湾”的认识,可以作为一个拓展点,但占用时间不宜过长。

我在设计本课时是这样安排的,我选取了“赏读”,它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保证学生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追求一种读书的无扰与无我,一种从容与自在,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把一颗稚气、水一般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园。于是我设计了研讨,他们会自发地在临时组合的学习伙伴间展开沟通与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入景入境地朗读,他们入情入理地解说,他们学会了聆听,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接纳、赞赏、争辩、互助,通过这种合作与沟通,他们看到了文本的多侧面,思考的多途径,从而对知识与方法产生新的洞察与领悟。 人在一起的这种温暖,体会到这种平淡而有令人回味的幸福吗?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针对儿童的特点,开课时,我以猜谜语的形式揭示了课题,并结合课题积累词语,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哪些鞋?接着用多媒体展示了各种各样的鞋子,把学生带入了鞋的世界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在学习第一小节时,我让学生自由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觉,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我感觉这家人都很讲卫生。有的说:我觉得这家人很爱惜鞋子。有的说:我觉得他们很关心鞋子,让他们好好休息„„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就相机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朗读感悟的过程。

在学习第二小节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在表演中学生体会了“依偎”的含义,在交流中,学生想象着鞋子一家所说的见闻——鞋弟弟说着自己在学校里闹的笑话;鞋爸爸说今天工作很忙,去了很多地方;鞋妈妈告诉家人自己今天在车上看到的事情;鞋哥哥说着自己踢球的快乐„„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一家人在一起亲亲热热说话的氛围,再朗读时也就有滋有味了。

在学习第三小节时,引导孩子们想象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一艘艘的船,工作、学习一天后要回到家里,与家人共进晚餐,高高兴兴地聊天,享受家庭生活的平静与温馨。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和家人吗?请你读这首诗,表现出家的温暖,引导学生感受亲情,体会家庭的温暖。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亲情,体会家庭的温暖,知道家庭的温暖需要大家共同营造。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 还要多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找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以此来缩短质疑环节所用的时间,另外老师少讲精讲,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读书。

鄂教版《鞋》课文原文

我回家,把鞋脱下,

爸爸妈妈回家,把鞋脱下,

爷爷奶奶回家,也都把鞋脱下。

大大小小的鞋,

就像一家人,

依偎在一起,

亲亲热热地说话。

就像大大小小的船,

回到安静的港湾,

篇6:鄂教版教学计划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查找资料的方法,与自身相结合方法、阅读、讨论、谈话等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我”爱读《水浒传》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写“程、咬”等6个字,认识8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词语意思。

2.检查预习情况。

3.能在预习的基础上,说出文章具体讲了什么事情,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4.学习1~3自然段,体会“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

教学重点:

1.检查预习。

2.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难点:

从哪些词句能够体会“我”爱上读《水浒传》的?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初识《水浒传》

1.播放《好汉歌》,调动学生的情绪。

2.展示《水浒传》全套书。让学生谈谈对《水浒传》有什么了解。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a)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b)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我”读《水浒传》的几个过程?

c)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传》里的故事:“程咬金三板斧”、“秦叔宝卖马”、“武松打虎”等等故事。

2.自由读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读词语)

3.反馈交流。

声音响亮地读一读(出示)

程咬金秦叔宝猛烈圈套烧煤

赤手空拳打猎智力提纲提供

分小组读--------齐读

师:谁能把你读懂的和不懂的内容跟同学们说说?(指名说)

师:老师知道还有不少同学都有疑问,我想请你们做上符号,看看等我们这篇课文学完了以后,你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三)新授:

师:下面我们就默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作者读《水浒传》的几个过程?

[激励]同学们把握机会,积极参与讨论吧!

师:现在我们就开始具体的看看“我”读《水浒传》有哪几个过程?

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

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看看“我”是如何经历这几个过程。

A学习第一部分(1~3自然段)

1.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思考:“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

指导学生体会:

a)小时侯听邻居老大爷讲故事,初次接触水浒故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对于武松打虎更是百听不厌。

b)写在家里找到一套《水浒传》,虽然看不懂,却盼望能读像《水浒传》这样有趣的书。

c)写当心爱的书被大火吞没了后,哭着要《水浒传》,直到妈妈答应了才破涕为笑,更表明了“我”想看《水浒传》的心情。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相关的部分。

师:通过这几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我”爱上了读《水浒传》。

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了,现在请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读一读1~3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

2.齐读1~3自然段。

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1~3自然段。

3.师小结:还有两个过程,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写字

1.师重点讲解“叔、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

2.写字时注意书写规范。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写剩下的6个生字。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复述课文。

3.你从哪些部分可以体会出“我”爱读《水浒传》。

教学重点:

1.精学课文4~5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情朗读。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全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

(二)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我们知道了“我”是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过程,还有两个过程: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我们这节课接着学习。

(三)新授

A、学习第二部分(4、5自然段)爱看《水浒传》

1.从这4、5自然段中的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我”爱看《水浒传》?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指名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a)师: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谁能说说“迫不及待”的意思?“我”是怎么“迫不及待”地读的?(早上……晚上……放学路上……)

b)师:“我”还怎么读呢?(还读了“武松打虎”)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a)自由朗读这个自然段。

b)请小组合作排演武松打虎的小短剧。可以加上对话,看看哪个小组最精彩?

c)再次朗读。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和喜爱,感受“我”阅读《水浒传》的喜悦。

带上自己的感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B、学习第三部分(6自然段)读了《水浒传》后的收获

师:自由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又说了什么?

师:你们自己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象文中的“我”这样,有自己的收获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文中“我”的收获。

C、复述课文。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童年读《水浒传》的故事,经历了三个过程: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请你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结合老师的板书,复述课文。

(四)拓展

说《水浒》,论《水浒》

师:你想对小萝卜头说些什么呢?

(五)写字

完成没有写完的生字。注意“囚、愤”的书写

篇7:鄂教版教学计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哪些古诗,你们还记得吗?

2、今天我们学习《宿甘露僧舍》

3、指导学生理解诗题。

二、初读古诗。

1、读读古诗,找出你不认识的字,借助生字表中的音节,把它们读准。

2、把生字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再读古诗,大致了解诗意。

1、把生字带到课文中读,把诗句读顺。

2、讨论:说说你懂了什么?(结合图)

3、全班交流。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2、教师诵读古诗。

3、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诵读古诗。

4、指导背诵。

五、作业设计。

把今天学的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

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大江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

3、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篇8:苏教版《找规律》教学片段反思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书上第62页的第3题: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我让学生交流一下各自的算法, 并做好适当的板书。

生1:我从右边的月历上了解到, 一个星期有5天在上课, 在这个月中有4组这样的5天, 所以, 我用5×4=20 (天) 算出上课的天数, 然后用30-20=10 (天) 算出休息的天数。

生2:我算上课的天数和他一样, 算休息的天数的时候, 我发现一个星期里有2天是休息的, 有4组这样的2天, 再加上开始的4月1号星期六和最后4月30号星期日。所以我是用2×4+2=10 (天) 来算休息的天数的。

学生没有其他解法了。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正确地算出了这道题的结果。我们再来看看, 从这张月历上你能发现什么周期规律吗?是不是一定要从星期日开始到星期六结束, 才有5天上课, 2天休息, 任意的连续的7天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下面4人一小组来讨论讨论。

等到汇报交流的时候, 大部分的小组里得到了一个结论:不管从星期几开始, 任意的连续的7天里, 都是5天上课, 2天休息, 而且在接下来的天数里也是以这样的周期规律排列的。

师:你能按照这个规律, 来求上了几天课, 休息了几天吗?

话音刚落, 就有个学生举手要发言了。

生:不是已经有两种方法很方便地算出结果了吗, 用其他方法再做是不是自找麻烦啊?

有几个学生也开始应和。

师:的确前面两位同学已经很快地算出了答案, 但从这道题中发现的周期规律会给我们以后的解题带来很大的帮助。现在老师还有一道这样的题目:2006年的3月1号为星期三, 你能算出3月份一共上了多少天课吗?看谁做得快。

我巡视的时候发现有部分学生在依照书上四月份的月历画三月份的月历。等大部分的学生做好的时候, 我让大家都把笔放了下来。

师:我请第一个举手的学生周某说说他的解法。

学生周某:我把星期三到下个星期二的7天看成一组, 31÷7=4 (组) ……3 (天) , 每组中有5天上课, 2天休息, 余下的3天是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所以我用5×4+3=23 (天) 算出了三月份有23天在上课。 (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板书)

师:有和他解法不相同的同学请举手。 (这时, 部分用“画月历”方法解题的学生把手举了起来。而且他们的月历还没有画完!我请其中一位同学说说为什么要画出3月份的月历。)

生:我想把3月份的的月历画出来, 然后看看星期一到星期五有几组, 可是我的月历还没有画完。

师:那你来看看周某的解法, 你看得懂吗?

生:看得懂, 只不过我想把3月份的月历画出来, 看看是不是能算得快一点。

师:大家觉得像这道题目用什么方法来做比较方便呢?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地说:“还是用周某的解法比较方便!”

【教后反思】

1. 充分发挥好插图的“拐杖”作用。

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 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仍需要具体的形象作为支撑。如果该题目只有文字而没有配月历, 让学生做题时没有一个形象的参考, 解这道题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加。本题中的月历给学生解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能很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规律:上课的时间用红字表示, 休息的时间用黑字表示, 学生一目了然, 所以, 开始时学生的思维就停留在“数天数”上。学生没有发现 (也没有必要去发现) 其中的周期规律, 把题目做完就行了, 可以说不学这一课学生同样能把这道题做出来。但既然本课学习的是找规律, 就应该充分发挥好插图作为学生思维的“拐杖”作用, 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走路”, 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周期规律。

2. 充分挖掘题目的价值。

这道题有了开始两个学生的解答, 对于解题本身而言就可以结束了。但对于本堂课数学知识的运用而言, 就此结束, 并没有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什么挑战, 做起来也平平淡淡, 失去本道题目应有的价值。要真正让这道题发挥它的价值,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挖掘”, 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数天数”这种特殊的方法上, 要让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在例2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熟悉了怎样根据总数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和例2相比, 这道题目的周期规律不明显, 4月份的天数也是题目的隐含条件, 需要学生去逐个击破。既然学生已经有了利用周期规律解题的经验, 就应该借助此题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周期规律, 运用本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 不要仅仅局限于把题目做完。

3. 学以致用, 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道题目, 有插图时用“数天数”的方法要比用周期规律的方法来得简单, 学生自然会选择前者。虽然我在让学生做第二道没有插图的题目之前, 引导学生把月历中的周期规律找出来了, 但在做第二题时, 还有部分学生选择用“数天数”的方法来做, 要画出三月份的月历。这样做既浪费了时间, 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没有得到提升。通过比较计算方法, 学生很快就明白如果题目在没有插图的情况下, 画月历解题没有用周期规律解题来得快, 这类题目的一般方法就是利用在月历中发现的周期规律来列式计算。虽说月历是学生一开始思维时的“拐杖”, 但学生不能一直靠“拐杖”走路, 学生会“走”了, 自然就不需要“拐杖”了。在学生掌握了月历中的周期规律之后, 本题还可以进一步拓展, 比如说:2006年4月30日是星期日, 那么2006年6月30日是星期几?这道题目可以接着让学生练习, 让学生对用月历中的周期规律来解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篇9:鄂教版教学计划

语文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达成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教学逐渐陷入了瓶颈之中,导致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質量难以实现大幅度提升。基于此,本文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瓶颈入手展开了分析,然后针对突破瓶颈的方法作了阐述,希望可以对初中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瓶颈 突破

语文是培养学生母语能力的一门学科,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但是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环境的限制,导致出现了瓶颈,对语文教学形成了制约。所以,必须要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打破制约瓶颈,推动语文教学不断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一、初中语文教学瓶颈分析

(一)教学理念陷入瓶颈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不少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陷入到一个困境,难以实现突破,导致教学活动的展开难以达成预期成效。比如,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促使教学活动要做出改变。但是部分教师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产生了认识偏差,陷入到刻板执行以人为本教学活动的窘境,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较为混乱。具体说来,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是在不同理念下实现的行为融合,并非是按照单一理念进行教育活动。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是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出现了陷入单一理念的怪圈,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教学方法存在制约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方法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目前,板书式教学仍然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虽然大部分语文教师对分层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存在清晰的理解,但是在实际中却并没有将这些教学方法切实运用起来。究其原因,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对新方法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没有确切理解这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重点,导致实际应用没有取得预期成果,进而回归到板书式教学当中。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一些新教学方法的开展缺少必要的基础,无法落实到位,导致教师还是以板书式教学为主。

(三)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是非常关键的存在,需要贴合学生实际进行设计。但是,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之中,课外拓展及其有限。这一问题就导致学生思维锻炼桎梏在书本上,没有对更多的语文知识产生认知。从语文的本质上来说,其就是对生活的总结升华,所以教学内容需要立足课本,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拓展,以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空间。

二、初中语文教学瓶颈的突破

(一)革新教学理念

面对当前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势,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进行革新,以适应教学活动的发展。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语文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将其当作课程教育,更不能将其当作一项工作。而是应该认识到语文对学生发展进步的培养作用,以此作为展开语文教学的基础。其次,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语文教学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和延展性。任何一项教育理念,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延展性,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不同教学理念的融合,打破其局限性,拓展其延展性。比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若是要彻底贯彻,必将会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出现一些新变化,出现新问题。因此,可以将以人为本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体,指导教学活动展开。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活动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因此,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用更加贴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展开语文教学。比如,讨论式教学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在教学鄂教版《最后一片藤叶》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讨论问题,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渗透教学内容。如:“最后一片藤叶对于文中人物的作用是什么?”“作者所刻画的最后一片藤叶在实际生活中代表了什么?具有什么意义?”通过这种这样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看法,如:“最后一片藤叶对于文中人物而言相当于一个期限,即其死亡到来的期限。当藤叶掉落,则说明其死期已至;若藤叶未掉,则说明其还有生存的时间。”“在实际生活中,最后一片藤叶象征了希望,其是绝境中人们的指路明灯,能够给人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文中通过对藤叶的描画,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希望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在生活中保持希望的存在。”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含义,提升教学效果。

(三)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拓展,对于提升教学活动成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主推作用。通过拓展内容,学生可以对书本知识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拓展教学内容一般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比如,在教学《最后一片藤叶》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就可以引入欧亨利的其他优秀短篇小说,进行纵向对比,然后再通过分析文章的异同以及作者的创作经历,对文章实现深度拓展。比如可以引入《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对课文进行横向拓展,让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立意和写作方式。然后,从作者的创作经历出发,对这两篇文章内容的差异进行辨别,再以《麦琪的礼物》的写作方式和内涵思想反观《最后一片藤叶》,以此实现对文章的深度理解。

【结 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当前存在的瓶颈使得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成为了许多初中语文教师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必须对当前存在的瓶颈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通过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拓展教学内容等途径,突破教学瓶颈,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德.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瓶颈和突破浅谈【J】.亚太教育,2016(04)

上一篇: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下一篇:浅析国有企业中经济管理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