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阅读答案

2024-05-12

《守株待兔》阅读答案(精选8篇)

篇1:《守株待兔》阅读答案

触:撞到。

走:跑。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冀:希望。

复:又,再。

得:得到。

为:被,表被动。

身:自己。

为:被。

阅读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

③冀复得兔( ) ④而身为宋国笑(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参考答案:

1、① 跑 ② 放下 ③ 希望 ④ 自己

2、 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 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启示:

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

篇2:《守株待兔》阅读答案

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6~9题。(12分)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4分)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兔走触株( ) (4)冀复得兔(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小题4】.甲乙两文后来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哪种人?(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1)雕刻 (2)糊涂 (3)跑 (4)希望

【小题1】(1)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篇3:本月阅读套题参考答案

1.C (完整理解文段1可得此答案) 2.C (满足不了人体需要, 不是说“营养不够丰富) 3.C (能帮助人体摄取营养) 4.A (原文是“有些分离出来的物质”, 不是全部) 5.B (A.和睦亲近。C.部落。D.财物) 6.B (A. (1) 动词, 到, (2) 代词, 他。B.均表转折。C. (1) 介词, 凭; (2) 介词, 用。D. (1) 介词, 同; (2) 连词, 和) 7.A (当时与何祇关系并不密切, “嶷宿与疏阔”) 8. (1) 当时人们议论想恢复旧郡, 授张嶷任越郡太守, 张嶷带领手下到郡 (2) 经过牦牛城寨时, 城寨首领襁负亲自出来迎接, 等到追至蜀郡边界, 他率领的跟随张嶷来朝贡的人达一百多9.齐宣王看到周文王的园囿认为大, 百姓认为小, 齐宣王就向孟子请教。孟子说:“周文王的园囿, 方圆七十里, 割草打柴的人可以进入, 射雉捕兔的人可以进入, 与百姓同享, 百姓以为小, 这不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听说郊关内, 有园囿方圆四十里, 杀死里面麋鹿的人, 如同犯了杀人的罪, 百姓认为它大不是很合情理的吗?”楚灵建章华台, 伍举劝谏说:“先王建立台榭, 榭只是为了讲军事, 台只是为了观气象。”10. (1) 两首诗的画面都很开阔。不同的是:《浣溪沙》的景物动态感很强, 词中的“逐”“拍”“出”使画面显得生动鲜活;画面以平面展开为主, 显得疏朗开阔。《折桂令》的景物以静态为主;画面纵横、上下同时展开, 显得错落有致, 丰富而富于变化, 显得壮阔多姿。 (2) 反映词人内心矛盾的两句话是, “白发戴花君莫笑”、“人生何处似尊前”。前句表现了词人忘情欢乐, 完全投入到了自然美景和觥筹交错中;后句表明词人借醉酒忘掉人生不得志的不快, 词人的内心深处是痛苦的。欧阳修刚正不阿, 忧国忧民, 可是宦海浮沉, 政治上多次遭受挫折, 内心的苦闷何以派遣, 也只有忘情山水, 借酒浇愁了。由此往深处看, 忘情山水的乐, 是派遣;借酒浇愁, 也是派遣。二者的本质又是一样的。11. (1) 反复“突突”声以突出老人难过的心情。 (4分) (2) 原句用了反复和对举的语言形式, 突出老人外出的时间长和家人焦急的心情, 改后失去了这种效果。 (4分) 12.“船”的命运是因环境恶化、河水干涸造成的, 作者希望人们珍惜环境, 不让悲剧重演。 (每问4分, 共8分) 13.老人一如既往地珍惜他的船, 表明他对过去环境和生活的眷恋, 希望环境还能好起来。 (4分) 同时也在唤醒人们的关注。 (4分) 14.此段主要运用了行为动作描写。 (2分) 通过对老人动作行为的细致描写, 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老人对船的眷恋不舍, 从而表现出老人对过去美好环境的眷恋和对失去美好生存环境的痛心。 (6分)

(命题者提供)

篇4:阅读训练答案

(一)1.lonɡ diāo 2.略

3.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4.(1)丢失 羊圈 (2)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5.略

(二)1.(1)魏国 楚国 南方 北方

(2)①马好 ②路费多 ③车夫赶车的本领高

(3)①√

2.B 3.略

(三)1.mò qián 2.略

3.捉它很容易。

4.“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5.四件事。捕鼠(没捉着老鼠,还说老鼠太瘦了);捉鱼(没捉着鱼,被鱼尾巴打了一下,还说是利用鱼尾巴来洗脸);掉进泥坑(还说是用这个办法治跳蚤);掉进河里(还说在游泳,结果沉没了)。

6.猫爱吹嘘自己,掩饰过失,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所以被淹死了。

7.结合实际谈启发,言之成理即可。

四年级阅读主题:大自然的启示

(一)1.叼走 幼儿 清淡

唠叨 幻想 谈话(答案不唯一)

2.(1)大自然的规律

(2)若无其事 冷淡 极不情愿

(二)1.biān bǔ bì ruì

2.灵活 敏捷 启发

3.三心二意 五颜六色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4.(1)蝙蝠的眼睛被他们把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2)塞住了耳朵,蝙蝠就像失控的汽车到处乱撞。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不能安全飞行。

5.三,蝙蝠在夜里靠什么飞行,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1.严密 立刻 启示

2.风马牛不相及 声名狼藉 逐臭之夫 污秽

3.A 4.略

五年级阅读主题:语言表达的艺术

(一)1.shì shèn yì wèi yìnɡ qín

2.(1)拜见 就,于是 (2)给……看 说

(3)没有

3.略

4.刘义庆 《世说新语》 言谈轶事

(二)1. jú zhǐ 贼 赔

2.微笑 傻笑 冷笑

3.得意洋洋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4.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这是因为水土不同。

5.(1)种植用的土地 楚国的风气(楚国偷盗的风气)

(2)三,没出息,做了盗贼;羞辱晏子,显楚国威风。

6.略

(三)1.鲁莽 野兽 宰相 牢固

腥味 猩猩 冒犯 规范

2.管家 无可奈何 盛情 恍然大悟

3.安然无恙 豁然开朗 勃然大怒 浑然一体 迥然不同 怡然自得

4.(1)因为……所以…… (2)如果……就……

(3)如果……就…… (4)如果……还能……

5.清政廉洁、有远见

六年级阅读主题:难忘的历史

(一)1.rěn zhònɡ zhuó

2.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3.可以体会到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面对危险和困难,坦然自若、临危不惧。

4.略

(二)1.固:本来。 或:有的。 于:表示比较。

全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2.(1)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总分

(2)引用 对比

3.张思德同志牢记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三)1.chǔ wànɡ cónɡ ái

2.祸 殃 张 结 羞 怒 遍 鳞

3.略

4.(1)第一个是过度疲劳而休息。 第二个是死亡、牺牲。

(2)吉鸿昌坚贞不屈,忠于抗日,视死如归,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赞扬其英雄气概,并为英雄的死感到惋惜。

5.(1)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2)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

(3)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篇5:《芳树阅读答案》阅读及答案参考

(1)思乡诗(2分,如答借景抒情诗给1分,答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或边塞诗不给分),古体诗(1分)。

(5分)(2)此诗以乐景写哀情,极言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之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在外思归不得归的浓厚悲凉的`思乡之情。(2分)本诗前面六句通过自己细微观察,描写初春之时,芳树千株竞相发芽的生机勃勃之景,再运用比喻手法,描写阳春之时鲜花怒放,晚春之时,枝繁叶茂,就连鸟儿也留连在芳树花丛之间,不愿离开。最后,诗人笔锋陡转,写出长年漂白在外的边城游子,想寄平安到家中,可是山长水阔,恐怕这份思乡之情也无法到达。诗人极力渲染春光明媚,芳树蓬勃生机之景,而在这物候变化中,作者体会到的是这美好春光又将过去,而自己却依然漂泊在外的思乡的痛苦伤感之情。诗人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对照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3分)

篇6:低头与昂首阅读答案的阅读题答案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文中的年轻人回敬了主考官一记耳光反而被录用了,你认为原因是什么?(3分)

篇7:《守株待兔》阅读答案

1.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5分)

2. 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中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作者隐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宋朝被元所灭)。作者想象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怨,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激之情。(3分)

或:乐景衬哀情。(2分)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戏鼓、歌吹,只是如今这一切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作者内心充满愁怨,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激之情。(3分)

或:“银花洒泪”运用了拟人手法。或:视觉听觉相结合进行描写(从这两个角度回答,最高3分)

2.(6分)“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2分);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2分);“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2分)。

柳梢青・春感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南宋灭亡之后,刘辰翁亲历了国家的最后灭亡。自古以来.经三代二帝开创、汉唐帝国不断开辟的广袤国土终于第一次沦为异族的牧场!亡国之恸该是何等深重。作者用凄凉之笔,抒发了邦宗沦覆,物事皆非之感。

柳梢青・春感赏析:

这是作者在上元节前的一个晚上写的感伤时乱,怀念故国的词作。

上片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铁马”,指元军的铁骑:“银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开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时代特征。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国泰民安气氛的,而现实的景象却将种种承平气象一扫而光。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加之阴冷森严气氛的包围,竟连往常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光也洒泪了。这一句将客观景象的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实则入情。“银花洒泪”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紧接着,又用“春入愁城”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愁城”一词,源出“攻许愁城终不破。”一句,出自庾信《愁赋》,本指人内心深处的忧闷愁思,此时借指充满哀愁的临安城。春天不管兴亡,依然来到人间,但它所进入的竟是这样一座“铁马蒙毡,银花洒泪”,充满人间哀愁的.愁城!“春”与“愁”,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感受。[5]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其时填膺的义愤。[6]

下片抒发了作者的思国之情。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承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故国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故国旧都、高台宫殿,如今都笼罩在一片惨淡的明月之下,繁华散尽,都已化成无边的寂寞与悲凉,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更何况独又居于寂寞的深山,夜阑人静,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很难有,苦闷之情那堪禁受啊。荧荧青灯与故国苍凉明月,相互映照,更显出情深挚无比凄凉。这两句文势由陡急转为舒缓,而感情则变得更加沉郁。[5]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因为这首词作于归隐“山中”的时期,那时离宋室彻底覆亡已不远了,因此不再存在“海上”的抗元斗争。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顿为丰富.联想的余地也更大.全词到此收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说上片的结句干脆利落,声如鼓板,这下片的结句却如弦索之声,幽怨宛曲,余音袅袅不绝。这样结尾,与诗人不尽的国恨家痛和遗民隐居的悠悠岁月十分相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得到延展。

个人资料:

篇8:《守株待兔》阅读答案

1.认读6个生字, 结合文本语境和汉字文化语境理解“窜”“此”“乐滋滋”等字词的意思, 书写“守”“丢”。

2.通过分层次朗读、复述, 理解故事内容和题目意思。

3.通过情境劝说, 理解寓意, 懂得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在课前游戏中识字

1. 师:老师想去一片小树林和田野, 谁能满足老师的心愿, 画出一片树林和田野? (指名学生画)

2. 师:老师在树林旁造了一座房子, 并用双手守住。 (用甲骨文写“守”) 哪一部分表示“房子”?“寸”在古代表示双手。“宀”和“寸”上下组合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说) 平时, 你看见谁在什么地方守住什么?

3. 师:今天, 我们去学习一个种田人和“守”有关的寓言故事。

【点评:素课论观照下的导课, 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自我发现, 在师生互动中营造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教师先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创作田园图, 并通过风趣的师生对话, 营造轻松的学习情境, 再将情境图转化为学生识字、言语实践的语境,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字源图发现汉字偏旁“宀”“寸”的基本字义, 再结合情境图思考两个偏旁组合在一起有什么联系。学生在主动展开形象思维、联系生活进行拓展组词造句中, 接触凝聚在“守”中的汉字文化——用自己的双手守卫居住的家园和精神家园。这也为后面深入理解寓言故事主人公愚蠢的想法和行动作了铺垫。】

二、揭示课题, 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欲望

1. 教师板书课题:守株待兔。 (学生在课堂笔记上认真书写一遍)

2. 引导学生回忆:听过这个故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名学生说)

3. 介绍作者: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大思想家, 他的名字叫韩非。 (板书:韩非) 他看见身边有很多能引起大家思考的现象, 就把它们写了出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个故事。

【点评:素课论视野下的导课要简洁、明快, 能激活学生的前理解, 避免在零起点上展开忽视学生已有基础的学习。教师让学生通过写来积累词语, 引导学生回忆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 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将自己和故事联系在了一起;接着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的趣闻, 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又有效地进行了目标导向。教师不是让学生将目标锁定在具体的情节内容上, 而是让学生关注故事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让学生一开始就在浓厚的寓言文化语境中学习。】

三、读通故事, 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1. 梳理学生的读书方法, 素读课文。

(1) 师:有趣的故事该怎么读啊?谁来给大家提提建议?

(根据学生的发言, 梳理出读书方法: (1) 读通、读流利; (2) 读出感情, 读出人物的神情和心里的想法; (3) 读懂道理, 读出自己的看法。)

(2) 学生自由读4分钟, 读懂故事。

【点评:联系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 在新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知识组块, 实现语文学习的增量, 这是素课设计的起点。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平时读有趣故事的好方法, 帮助系统梳理后, 让他们初步知道读书有三个层次。在第一次素读时, 教师不作任何要求, 只是让学生在轻松无压力的4分钟里自由读通故事。】

2. 在语境中识字。

导语:这篇故事里面哪一段生字最多最难读? (根据学生发言选择第三段)

(1) 指名朗读第三段。

(2) 在汉字文化语境和文本语境中识记生字。

(1) 学习“此”:第一层, 学生互相交流有什么办法记;第二层, 看教师演示 (拿出一些纸, 去掉底下一些, 再去掉一些, 剩下一张, 来理解“此”与“些”的字形异同和意思, 联系生活场景进行词串拓展———“此张、此文、此时、此刻”;第三层, 回到课文语境, 种田人“从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学生联系课文读句子)

(2) 运用看字形、联系偏旁想意思、编字谜的方法学习其他生字。

丢:一+去, 字谜“一去不回来”。

锄:金+助, 字谜“铁器帮助挖地”。

桩:木+庄, 字谜“村庄左边树木多”。

撞:扌+童, 字谜“儿童走路要手扶”。

(3) 理解生字意思后, 再读课文第三段, 读出语言的味道。

【点评:素课论观照下的识字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汉字文化语境, 让学生通过分析字形来联想字义, 再回到文本语境来理解语境意义, 这不仅让学生从源头来理解基本字义, 更是让学生通过意象思维的方式学习古人造字的智慧和思维方式, 让学生渐渐感受到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 一首诗歌, 一个故事。教师从学生认为难读的段落出发, 先抓住会意字“些”, 通过动作演示让学生在了解“此”的基本意义后, 从“此张”到“此地、此时、此刻”词串拓展, 进而理解“此”的本义和语境意义。再让学生也尝试用分析字形、联想字义的方法理解其他生字, 并引导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编字谜, 不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最后再回到课文语境, 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使得汉字在阅读中具有原型启发的意义。】

3. 理解题目意思。

导语:你能从第三自然段中找到题目中四个字的意思吗?

(1) 联系课文, 理解“守、株、待、兔”每个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说, 教师在黑板上画“株”)

(2) 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连词说)

4. 概括性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导语:谁能看着这幅图, 用简洁的话把故事说清楚、说完整?

(1) 同桌互说。

(2) 创设情境复述:怎么给正在烧菜的妈妈讲这个故事? (师生合作)

【点评:素课论观照下的语文教学要关注文体特点。故事类课文教学, 要扎实进行复述, 把别人的故事转化成自己的故事。教师突出寓言故事教学的“复述”训练, 做到有时间保证、有方法引领、有虚拟的“真实情境”支撑, 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有整体观照, 并在听辨中思考怎么让学生说简洁、说清楚、说完整, 扎扎实实地进行言语概括性训练。】

四、读出表情、揣摩心理, 读懂寓言

1. 读出人物表情。

导语:我们读故事不仅要读通, 还要读出表情。同学们看看课文的第一段, 你要读出种田人什么表情?怎么把这些表情读到自己的脸上?

(1) 学生自己练读, 找出有联系的词语, 体会种田人的表情。

(2) 根据学生的交流, 组织品读, 体会“惊讶”。

(1) 体会“死了”“窜”“撞”等词语和“惊讶”神情的联系。

(2) 重点理解“窜”:可以换成哪些词语?联系字源, (出示窜的字源图和字体演变) 想想动物“窜”时的心情会如何?这一个“窜”, 结果会怎么样?

(3) 这么一窜, 使种田人感到很奇怪。谁来读好?

(3) 这个种田人明白兔子撞死的原因吗?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来?

(1) 学生交流对“不知怎么的”的理解。 (是啊, 种田人不明白, 连作者也不明白。所以, 他就用“不知怎么的”来表达。)

(2) 生活中, 你是不是也碰到过类似的事情, 请你用“不知怎么的”来说一句话。

(4) 兔子撞死会经常发生吗? (学生交流, 师板书理解“偶然”)

(5) 抓有联系的词语复述:种田人为何惊讶。 (指名说、点评)

【点评:为了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 教师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怎么把种田人的表情读到脸上”,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神情的语句, 要读出表情就必须反复读课文, 抓住有联系的词语, 恢复文本的语境, 揣摩种田人当时的神情。学生在自主阅读后, 围绕“惊讶”来品读“窜、撞、死了、不知怎么的”等词语, 体会惊讶的神情。在理解“窜”的时候, 教师先让学生从字源图的字根去猜想字义, 通过换词比较、回归文本语境推想等几个思维过程, 让学生对“窜”所描绘的状态、产生的结果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2. 读出人物想法。

导语:读故事还要读出人物内心的想法。这个种田人白捡了撞死的野兔后, 到底在想什么?请和同桌一起读课文第二段。

(1) 读出想的神情:乐滋滋。 (出示句子)

(1) 比较“乐悠悠、乐呵呵”和“乐滋滋”的偏旁, 猜想意思, 在课文中用哪个词语好?默读并找出理由。

(2) 乐滋滋的想法会实现吗?这是怎么样的想法? (空想、异想天开)

(3) 种田人还会怎么想?

(2) 这种不想劳动就想得到收获的想法叫什么? (不劳而获)

(3) 字源演示理解“获”, 联系课文:种田人结果怎么样了? (理解“一无所获”)

【点评:充分感受寓体形象, 是学生理解寓意的基础。学生在“怎么读出人物想法”的任务驱动下, 与文本高频度接触, 在自己读、与同桌互动、交流读中, 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先让学生想象人物空想时的神态读, 如采用理解“乐滋滋”的本义后“想象读”的方法;再在复述中, 转换语言读, 如加上语气词, 突出人物的想法异想天开;接着, 拓展“获”的字源意思,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推理、判断, 认识到寓言人物的主要毛病, 为后面学生理解寓意作了铺垫。】

3. 读出自己的看法。

导课:我们读书不仅要读出人物的想法, 还要看看自己对这个人物有什么看法, 是喜欢他还是讨厌他, 是赞美他还是批评他?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 (课件出示) 把自己的态度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

(1) 自己练读课文:抓有联系的词语, 读出自己的看法。

(2) 在学生交流中点拨:“丢下了锄头”意味着什么?“整天坐着”不是很尽责吗?

(3) 如果你是种田人的朋友、邻居、儿子, 你会怎么劝说他呢?

(同桌合作:一位当种田人, 整天坐着, 自言自语些什么;劝说的人要诚恳地指出他的错误, 并帮助想办法改正。)

(4) 情境复述:种田人守株待兔的事情, 被一位记者知道了。他来采访种田人的邻居。这位邻居会怎么向记者介绍呢?邻居重点讲什么?

(5) 韩非想出这个故事, 是要说给谁听的呢?他是说给皇上听的, 不过他说得很简洁, 你想知道他怎么说的吗? (出示原文)

(1) 借助拼音读读。发现与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2) 课本上的故事是根据古文改编的。可以把人物的表情夸张, 把人物的想法夸张, 把人物的行动夸张, 这样既让人感到好笑, 又给人以启发。

(6) 总结:像这样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让我们明白一个深刻道理的文章, 就是寓言。

【点评:教师从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特点出发,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种田人的看法。学生自然把自己对寓意的理解融合其中。由于前面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已有了自己的理解, 在劝说情境中, 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体验, 对种田人提出诚恳的、合理的建议。最后教师又链接原文语境, 让学生体会寓言故事的特点。】

五、在语境中写字

1. 导语:

同学们,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 有很多不好的想法应该要把它丢弃。 (师范写“丢”字的“丿”) 什么想法应该把它重重地撇去呢?

(1) 学生谈自己看法。

(2) 让这些不好的东西“一去不还”。

2. 师:

那我们要守住什么?做人的道理, 也是做人应遵循的规律、制度。 (范写“守”字)

3. 学生生书写“守、丢”, 评价。

【点评:素课论观照下的写字指导, 不只强调把字写端正, 停留在表面的字形指导, 还要结合语境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知意构形”的过程, 也就是要把汉字背后的文化和汉字构形的思维方式, 直观地、富有趣味地渗透给学生。教师在指导写字时, 应注重结合寓言故事的道理, 让学生知道汉字的每一个笔画及其位置关系的文化信息, 感受到“丢”的一撇会说话, 在写这个笔画时, 仿佛听到故事的作者在告诉我们“要丢弃不劳而获的想法”, 起笔要有力;在指导写“守”时, 引导学生思考做人应该守什么, 让学生理解“寸”中一点的内涵和写法之间的关系, 初步感受到写好字就是学会做人的道理。】

【总评】

本课例体现了素课论“本色朴实, 让学于学生, 减少教师排放量”的要求, 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情境中走进文本。通过“读通故事, 了解大意, 理解题意”“读出人物神情和想法”“读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等几个层面进行反反复复地潜心会文, 通过把握文本的语言现象进行“语言感悟、理解、巩固、应用”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 让学生初步感知到阅读寓言的方法。

立足语言文化进行识字教学, 体现“素本”思想。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汉字的原型启发作用, 让学生观察字源、分析汉字字根之间的关系、联想汉字的基本意思, 再结合生活语境和文本语境理解汉字的语境意义, 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还在汉字文化背景中进行词语积累和运用。

复述, 是寓言故事学习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概括性复述、创造性复述等言语过程中走进人物内心, 还让学生感受寓言文体的表达方式, 为今后创编故事打下基础。

上一篇:语言与文学下一篇: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