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最好的专业

2024-08-23

石河子大学最好的专业(精选6篇)

篇1:石河子大学最好的专业

大学最好就业的专业

穿好西服,打好领带,小心翼翼把彩印简历装进专门买来的皮包里,早7时,小于匆匆走出

宿舍门。“会展中心有大型招聘会,我得早点去排队,”临行前,小于对室友交待。

小于是一所部属综合性院校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同舍4人,3个要考研,只有他下决心找工作。从9月份开始,他一场没落地参加了所有校园招聘会,但苦于对口岗位不多,简历投出去后,基本就石沉大海,没了下文。

“俗话说,文科生打天下,靠就靠‘笔杆子,嘴皮子’。我是学中文的,文字功底自忖不弱;在学生会,我也锻炼了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自身条件应该还算可以吧。我知道这个专业找工作不易,但没想到这么难。”小于郁闷地说,“现在我都有点怕招聘会。”

下午3时20分,会展中心地上一片狼藉,很多单位都在准备撤摊。小于还在,只是领带扯下来了,精心打理的发型,也被汗水搞乱了。“老样子,有几个要中文的啊”,事先准备的30份简历,此时仍有一多半在他手里。

失望和无奈的,还有来自另一所重点大学的吴琼。“挤了一大圈发现,基本是文科职位占整个招聘职位的十分之一,而要中文的,又只占这十分之一的十分之一。”

“一方面,岗位需求量少;另一方面,一说到中文,很多都是不限专业的岗位,这样的岗位,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和我们竞争。而对于一些技术类、专业性强的工作,我们都干不了。”说起自己的专业,同是中文系的李冬梅直摇头,“中文系专业性不强,实用性不强,所以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在多数中文系学生眼中,他们的出路主要有:公务员、教师、文秘、媒体、出版社、企事业单位文员,包括企划、广告等。“公务员,各专业学生都在考,竞争不必提;教师呢,师范生占绝对优势;其他几类职业,又有文秘、新闻、广告专业的学生跟我们争。”09届毕业生小荆困惑地说:“过去说中文系就业面宽,但随着高校专业设置的不断细化,我们的就业市场不断被分割,优势变成了劣势,中文系学生的就业之路,怎么好像越走越窄了?”

“实际上,我们这一届的就业情况就不太好,到现在还有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呢,一直在外面漂着。”小荆的师兄、08届毕业生王钊说,“当年很多人是怀着对文学的单纯热爱和梦想,选择了中文系,可到头来,却感觉入错了行。别的系出来都知道干什么,中文系出来不知道干什么。最好的出路,似乎是继续深造,成为研究型人才,但很多同学其实并不喜欢搞研究,不适合做学问,所以处境很尴尬。”

“到底哪只鞋才是我的?”面对两难处境,一位中文系同学苦笑道,“就像一只脚,说胖不胖,说瘦不瘦,可这年头的鞋啊,偏偏要么胖要么瘦,很少有适合我们的!”

因为找工作不易,很多中文系学生选择了考研。小于告诉记者,他们班42人中,有10人被保研,22人决意破釜沉舟考研。而吴琼她们班,“找工作的就两人,除了少数保研的,其余都在冲刺考研,准备升级一下学历”。不过,对于多数考研学生而言,又何尝不担心未来――“即便考上了,谁知道3年后的情况会怎样呢?”

用人单位反映:学生水平与市场需求有差距

10月份以来,记者陆续参加了几场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大型供需洽谈会,的确发现,很多适合中文系学生应聘的岗位,用人单位往往并不限制专业,而在这样的岗位竞争中,中文系学生也往往并不占优势。

亚泰饭店是一家三星级涉外酒店,今年计划招两名办公室文秘,前来求职的学生中,既有学中文的.,也有行政管理、市场营销、旅游、外语等专业的学生。该单位招聘代表说

:“中文系学生的文字基础可能相对好一些,但因专业问题,不了解企业的运作,到单位后不一定马上能写出对路的东西来。而企业现有岗位所涉其他专业的学生,如果文字功底好,上手会更快,而且使用起来更灵活,除了文秘外,还可以胜任别的岗位。”

吉林省信用担保投资公司,拟招“办公室、管理、文秘”3个岗位,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张今朝说:“第一,我们并不需要他多么有文采,不需要多么的词藻华丽,流光溢彩,但对企业一定要有想法,写材料要言之有物,有深度、要快;第二,必须会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第三,在文笔流畅之外,最好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让其两个岗位一肩挑,发1.5倍的工资,企业都是希望节约人力成本的。因此,如果只学了中文,而没有兼修其他专业,肯定是要吃亏的。”

张今朝建议,中文系学生最好兼修一至两门实用性强的学科,比如计算机、财务、法律、人力资源管理等等,以增加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砝码。他说:“中文系学生,人文修养较为深厚,说话、写东西都与众不同,待人处事也不错,这是优势。但最大的劣势是太宽泛,缺乏专业背景和技术含量,看似什么都能做,实际上很难做精深。”

缺乏技术含量之外,一些中文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为部分用人单位所不满意。吉林化肥农药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化化肥的全资子公司,今年要招2名中文系本科生,为企业内部刊物服务。“80%的应聘学生,写作能力距我们的要求还差一块”,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李学锋告诉记者,面试时,他们带学生参观企业,让其就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个短文,“但写得不理想,许多人文笔不是很流畅,甚至表达的与主题都有偏差,字写得也不太好看。”

“总体感觉,好像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不到位。”诺普乐有限公司人力主管说,“中文系学生,首先要能写,其次要能说。能写能说,表达能力强,是用人单位招收中文系学生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写作实践情况,比如你在校报、校刊上发表了多少文章;在征文大赛中是否获奖;所附代表作品水平如何等。但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写作实践欠缺,简历上体现不出这些内容。中文系学生如果连像样的文章都拿不出来,也就难怪不好找工作了。”

学者观点:专业太细就业面才会越来越窄

虽然学生们普遍反映就业难度加大,但多数校方却表示,中文系的就业情况并没有那么糟。一所重点综合性高校的老师向记者介绍说:“受近几年大环境影响,中文系学生就业面临一些困难,但总体情况还算比较稳定,如果把考研深造的包括在内,中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上下。”

不过,大家也承认,学生的困惑和市场的反映,给高校中文系的人才培养,发出了调整信号。“如何适应现代转型社会的需要,加强中文系学生的就业应变能力,已经提上了日程。”东北师大文学院院长王确告诉记者,他们近两年重点实施了文学经典阅读计划、文学采风体验及大型社调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社会感悟能力;同时,学院还创办了好几种文学刊物,为学生们的写作实践提供平台。

记者在吉林大学了解到,该校在传统课程之外,还为汉语言文学系的学生安排了《高级新闻写作》、《媒介经营》、《媒介批评》等就业指向更为明确的课程。此外,学院还计划开设应用语言方向,加强对社会需求量大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未来使这部分学生占整个中文招生人数的一半,目前,相关方案已上报学校待批。

“要改革,也是在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把专业搞得越来越细,那样的话,学生的就业面会真的越来越窄。”吉大文学院副院长郝淑媛说,中文并不是一门技术性和工具性课程,中文学习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的人文修养。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能让学生拥有比较开阔的视野和较为深厚的积淀,实践证明,这样的学生日后在工作岗位上所获得的成就往往更大。

王确也强调,不要把专业界限分得太清楚。他说:“用人单位想要专业更加对口的学生,这个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美日等发达国家,用人单位很少考虑大学生的具体专业是什么,他们用笔试面试来筛选,核心就是看对方的素质与基础。在当前,没有任何一个问题是一个专业能解决的,需要多专业的协同合作。本科阶段的重点任务,就是培养人的素质与基础。”

“现在的学生很现实,上大学是为了毕业找个好工作。但当前我国就业市场确实存在‘注重应用知识和技术能力,轻视人文基础的用人取向’的情况,如果学生一时遇到就业困难,就否认自己专业的价值,是不恰当的。”学者们认为,在高校循着市场方向对中文专业进行一定程度改造的同时,用人单位与学生也要对自身观念进行纠偏,共同探索有利于中文学科健康发展的长远之路。

篇2:石河子大学最好的专业

10.布里斯托大学

法律专业录取标准:486 UCAS points

法律专业毕业生前景:81%就业或继续学习深造

学生教学满意度评分:4.02/5

有趣的事:法学院所在的大楼――The Wills Memorial Building的高度在整个布里斯托排名第三,当时建楼费用£501,566.00(相当于现在£2500万)

9.爱丁堡大学

法律专业录取标准:499 UCAS points

法律专业毕业生前景:86%就业或继续学习深造

学生教学满意度评分:3.94/5

有趣的事:爱丁堡大学的法律专业创于17,目前全英12个最高法院的法官中两个是爱丁堡大学的毕业生。

8.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法律专业录取标准:544 UCAS points

法律专业毕业生前景:79%就业或继续学习深造

学生教学满意度评分:4.04/5

有趣的事:法学院在接受了来自香港的英国慈善家Sir Dickson Poon的£万的捐赠后更名为 The Dickson Poon School of Law,这个捐赠一度被认为是英国乃至欧洲法学院受赠史上最大金额的捐赠。

7.格拉斯哥大学

法律专业录取标准:523UCAS points

法律专业毕业生前景:88%就业或继续学习深造

学生教学满意度评分:3.95/5

有趣的事:格拉斯哥大学法学院的校友中既有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的法官Lord Bonomy,也有著名演员 Gerard Butler。

6.诺丁汉大学

法律专业录取标准:494UCAS points

法律专业毕业生前景:83%就业或继续学习深造

学生教学满意度评分:4.2/5

有趣的事:诺丁汉大学致力于促进和保护全球范围内人权的组织――Human Rights Law Centre得到了法学院的有力支撑。

5.伦敦大学学院

法律专业录取标准:538UCAS points

法律专业毕业生前景:82%就业或继续学习深造

学生教学满意度评分:4.02/5

有趣的事:UCL法学院的校友不乏印度独立运动的领袖 Mahatma Ghandi 和前首席大法官Lord Woolf这样的大人物。

4.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法律专业录取标准:562UCAS points

法律专业毕业生前景:83%就业或继续学习深造

学生教学满意度评分:3.96/5

有趣的事:LSE的法律专业不断刷新着它的存在感,1895年首次得到房地产律师Henry Hunt Hutchinson的资助。

3.杜伦大学

法律专业录取标准:563UCAS points

法律专业毕业生前景:86%就业或继续学习深造

学生教学满意度评分:4.15/5

有趣的事:杜伦大学的法学院大楼被Best Choice Schools称为“世界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法学院大楼”。

2.牛津大学

法律专业录取标准:561UCAS points

法律专业毕业生前景:85%就业或继续学习深造

学生教学满意度评分:4.16/5

有趣的事:许多国家的国家元首都曾在牛津学习法律,包括前首相Tony Blair和挪威前国王 Olav V。

1.剑桥大学

法律专业录取标准:577UCAS points

法律专业毕业生前景:87%就业或继续学习深造

学生教学满意度评分:4.4/5

有趣的事:法学院大楼的是由著名设计师Norman Foster设计的,他同时负责了Swiss Re Tower的设计以及德国国会大厦的再建工作。

篇3:石河子大学最好的专业

重庆大学校长 林建华

●外部环境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战略和策略则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成败。战略发展目标是为了凝聚共识, 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 目标应当比较宏伟远大, 但又一定要有现实基础和实现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把建设最好大学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

大学的改革发展涉及很多方面, 但学科布局调整、学术队伍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和大学制度建设是基础性的。重点任务选择要根据学校实际。

《大学》:林校长, 您好!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您提出了“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办学战略目标, 如何理解它的内涵?

林校长:战略发展目标是为了凝聚共识, 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 目标应当比较宏伟远大, 但又一定要有现实基础和实现的可能性, 否则大家就没有信心了。战略目标还应当使每个人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努力方向。“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是一个很好的目标表述。一方面, 大学的建设是一个过程, 目标也是动态的。我们在进步, 别人也在进步, 要想成为最好的, 就要设法比别人发展得更快更好, 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既要学习别人, 又要发挥自己的特色, 做得更出色。另一方面, 这个目标要求学校中的每个人、每个岗位都应当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都要追求卓越, 要求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学校整体战略中的作用。换句话说, 我们需要把建设最好大学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

“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关键是要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它首先应当是一所有灵魂的大学, 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 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好教育和服务的大学, 是能够为国家特别是地区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和学术支撑的大学。人们习惯用大学排名评价和衡量大学, 当我们讨论学校目标时, 一些老师也在问排名应当定多少。大学的建设目标应当更关注全局性、长期性, 而现在的大学排名很多都只是关注大学过去工作的某些方面成果而已, 短期导向和局部性较强, 所以我们不能把大学排名作为目标, 过度关注排名会使我们只关注眼前, 只注重局部, 疲于应付, 忘记了内涵建设, 忘记了循环提升的过程。当然, 这不是说排名对我们不重要, 但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在学校的内涵建设上, 排名应当是内涵发展的自然结果。

《大学》:在地处西部的条件下, “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目标能够实现吗?

林校长:这的确是一个宏伟的目标, 我们现在距这个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坚信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一个大学的成就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紧密联系。目前, 重庆的社会经济还不发达, 开放程度也不能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但重庆的发展势头很好, 而且作为西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大学提供人才和学术的支撑, 这为重庆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外部环境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战略和策略则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成败。为此, 我们重新修订了学校的战略规划, 确定了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5年时间打好基础, 重点在学科布局调整、队伍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建设四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第二步: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 到建校100周年的时候, 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其中, 前5年打基础阶段非常重要。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卧薪尝胆, 摒弃浮躁, 内涵发展, 才能使重庆大学的基础更扎实, 发展更有后劲。

大学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们总认为西部学校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 事实上, 从生活、交通和信息等基础条件看, 重庆与东部城市没有大的差别。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敞开胸怀, 为优秀学者提供良好的学术发展空间和条件。重庆大学建校宣言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人才之聚, 聚于事业, 必事业愈兴, 而人才愈至。”只要我们努力推进学校的体制机制改革, 营造宽松自由和公平竞争的学术环境, 是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的。

《大学》:在大学的诸多工作中, 您认为以什么为切入点来实现成为最好大学的目标?

林校长:我认为, 要从能够解决大学的改革发展所涉及的基础性问题入手。大学的改革发展涉及很多方面, 但学科布局调整、学术队伍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和大学制度建设这四项任务是基础性的。重点任务选择要根据学校实际。重庆大学以工科为主, 文、理科比较弱, 学科布局不合理, 需要调整。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 评价体系中追求数量、急功近利的现象比较严重, 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和大学制度建设是所有大学面临的基础性问题, 也是重庆大学一定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四项任务要解决的都是大学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这些问题解决好了, 我们发展的基础就更加坚实, 学校的科学发展就有了保障。

实际上, 大学是有机的整体, 各项事物相互关联。我们当然可以列举出很多其他重要问题, 但重点任务应当是根本性的。例如, 对研究型大学而言, 科研当然非常重要, 但学术水平取决于学术队伍的水平, 因此, 只有把学术队伍建设好, 科研水平才能提升。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同样如此。大学精神文化缺失的根子在制度, 没有制度的保障, 优良的大学精神文化是不可能传承的。因此, 大学制度建设的过程就是重塑精神文化的过程。

●学科布局调整一般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国家和地方的需求, 学科的发展前沿, 学校的基础与特色。

实际上, 大学的发展与区域的发展紧密联系。大学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 还应当做好前瞻性布局, 引领地方的发展。

《大学》:为建设最好的大学, 应依据怎样的基本思路来调整大学的学科布局?

林校长:学科布局调整一般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国家和地方的需求, 学科的发展前沿, 学校的基础与特色。重庆大学的工程、建筑和信息学科比较强, 国家和地方需求旺盛, 因此, 调整的重点应当是针对重大应用领域, 推进跨院系跨学科合作, 并努力使部分学科进入前沿。我们的理科不强, 基础条件比较差, 因此, 调整的重点是要在几个重点领域建立高水准的研究平台, 并大力引进优秀人才, 争取在几个重要领域进入世界前沿。重庆大学的文科相对较弱, 但对人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文科调整的重点是使现有学院的学科集中在几个重要的专业领域, 重点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相关的学术研究。同时, 通过高水准综合性研究机构的建设, 建立小而精的基础文科体系。另外, 鉴于重庆市已经有两所很好的医科大学, 我们不再发展医学, 而是与医科大学合作推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

《大学》:这种学科调整思路如何具体操作?

林校长:重庆大学的工程、建筑和信息等应用学科曾经是很强的, 但也遇到了一些发展瓶颈。表面上看是行业背景不强, 与企业合作受到影响。从根本上讲, 是学院的学科过窄, 学院之间壁垒森严。因此, 我们对工程类学科布局调整的重点是通过跨学院合作及与产业的合作, 提升学科整体水准和竞争力。学部的建立为跨学院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1计划”的实施也为与产业的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最近, 我们与长安汽车建立了汽车耐久性研究中心, 与中建总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山地城镇建设研究中心等。我们将会继续推进跨学科中心的建设, 构建网络状的学科布局, 教师由学院和研究中心共聘。这样的学科构架一方面会推动工程学科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也为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科是工程学科的基础, 生物医药、化工、材料等也是重庆市的支柱产业。对于理科的调整, 我们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重点在生物医药和功能材料领域建设高水准的学科平台。最近, 学校组建了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与第三军医大学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同时, 建立了功能材料中心实验室, 以带动物理、化学和材料等学科的发展。

文科需要较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因此, 一般来说, 工科为主的大学发展基础人文社会科学比较困难。我们目前的文科学院以应用文科为主, 包括法学院、商学院、新闻学院、艺术学院等, 基础文科基本是空白。文科调整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一是调整现有学院的学科结构, 明确界定学院专业方向和领域;二是聘请一批优秀文科学者来组建跨学科、综合性的基础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 通过高水准的学术平台吸引更多的青年学者, 最终要建立基础文科体系。

《大学》:强调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似乎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您认为, 建校在地方的中央直属高校, 如何考虑为所在区域服务的问题?

林校长:区域是大学最直接的客户, 我们理所当然要为本区域提供服务。实际上, 大学的发展与区域的发展紧密联系。重庆地区的发展对大学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 这是压力, 也是机遇, 更是资源。我们应当抓住重庆市快速发展的机遇, 在提供学术和人才支撑方面, 把学校办得更好更强。因此, 学校一定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更适应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最近的学科布局调整中, 我们很注意地方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例如, 重庆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最大生产地, 有长安汽车和数百家汽车配件厂商。国产汽车最紧迫的问题是耐久性, 但这需要多学科合作和长期、系统的研究。我们的相关学科很强, 最近, 我们与长安汽车和中国汽车研究院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 集全校之力, 针对汽车耐久性等关键技术, 全面开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这种学科布局调整不仅对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有好处, 也将对学校的工程教育和学术研究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 还应当做好前瞻性布局, 引领地方的发展。重庆的制药产业以中成药和仿制药为主, 处于产业的低端。我们建立了创新药物中心, 并与美国Scripps建立了合成化学与化学生物学联合实验室, 这将大大提升重庆地区合成化学水平和新药研发的原始创新能力, 进而提升重庆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我们还与第三军医大学合作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 这也将大大提升重庆地区医疗产业的基础实力。同时, 我们正与美国的工业实验室商讨建立应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 公共管理学院将重点加强行政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和社会工作等重庆市急需的学科领域的发展;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在基础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布局也都充分考虑了重庆市未来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知识决定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 而能力和素质才决定其最后一份工作, 决定其发展高度。新的培养方案一定要把能力和素质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各项活动中。

不要以为少数拔尖创新人才就可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整个教育体系, 要使人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以释放和发挥。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当按应用领域设置培养方案, 并尽可能地按跨学院方式组织实施。同时, 也要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合作, 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

《大学》:“最好的大学”如何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

林校长: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 因此, 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应当是大学的应有之义, 也是大学存在的根本理由, 但正是这一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在实际工作当中最容易被忽视。事实上, 从学校角度看, 学校的声誉主要来自学生, 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代表了学校的教育和学术水平。从国家层面看, 现在的青年学生终将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 教育的好坏, 决定了国家的未来。我们肩负着崇高的使命。

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涉及面最广也是最复杂的工作。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传统和方式, 教师倾向用过去自己受教育的方式来教育现在的学生。当然, 这使很多好的传统传承下来, 但也会导致教学内容陈旧, 教育方式死板沉闷。在教育观念上, 我们不是把学生看作受教育的人, 而是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课堂教学犹如知识的输入和存储。教师和学校很在意传授的专业知识是否完整, 却很少关心学生的能力是否提高, 素质是否更好。而且, 在当前急功近利的氛围中, 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已经被破坏, 真正关注学生和热心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一位大学管理者曾戏言:“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 真正让人惊奇的不是大家都不热心教学, 而是竟然还有一些教师热心教学。”

现在大家都看到了教育的问题, 也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 但我们习惯于把教改当作一个个分立项目, 而不是完整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的教改立项热情更加重了这种倾向。结果是总结交流时头头是道, 丰富多彩, 理念花样翻新, 但学生培养的效果则不尽如人意。我们需要全面审视和梳理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厘清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特色, 根据具体情况, 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方案。实际上, 各学院学生培养的情况差别很大, 基础比较好的学院应重点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 基础较差的学院则应当关注课程体系建设。教育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 需要动员全校之力, 整体规划, 稳步实施。

《大学》: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必定涉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 您认为应如何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并凸显其特色?

林校长:就重庆大学而言, 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我们强调适应和驾驭未来, 就是强调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生要面对未来挑战, 这些挑战不是学校设计好的, 很多是未知或无法预料的。学生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帮助他们驾驭未来, 但他们在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却可以使他们在未来挑战中进退自如。知识决定毕业生第一份工作, 而能力和素质才决定他最后一份工作, 决定他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现在的大学教育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 忽视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 新的培养方案一定要把能力和素质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各项活动中。

重庆大学一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尽管学生就业状况好, 初期上手快, 但后期发展的潜力不足, 综合能力和素质也相对薄弱。因此, 我们在继续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同时, 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使毕业生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一所研究型的大学, 当然也要培养学术型人才, 但我们应当坚持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重点和主体, 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大学》:那您如何定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林校长:“钱学森之问”提出后,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教育部也实施了拔尖学生培养的改革试点。但我以为要注意两方面问题。首先, 不要以为少数拔尖创新人才就可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整个教育体系, 要使人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以释放和发挥。比如说, 我们应当鼓励孩子们的想象力, 而不是给他们唯一的答案;我们应当鼓励大学生独立思考, 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对事物做出判断, 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我们的观点。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就是要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他们成长为创新人才。其次, 应用领域人才与基础学科不同, 不仅需要宽广的知识基础, 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商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此, 重庆大学办学理念中提出要“造就人才”, 而不是讲“培养人才”, 是有一定道理的。应用型人才需要经过实践和社会的磨练才能“造就”成才。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建设中, 一定要使学生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 增长才干, 增强能力, 健康成长。

《大学》:那么, 对研究生而言, 应如何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呢?应从何处着手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林校长:结合重庆大学的实际, 我们把专业学位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突破口, 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但是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声誉不好, 水平不高, 需要改进。我认为, 现在的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着认识误区, 比如说, 培养方案基本照搬学术型研究生, 实践活动也缺乏合理和有针对性的计划和方案。实际上, 专业学位应当按应用领域设置培养方案, 并尽可能地按跨学院方式组织实施。同时, 也要加强与企业或行业合作, 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和合理的实践方案。重庆大学提出了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为重点, 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我们将组建一批以应用领域为目标的跨学院研究中心, 他们将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任务。最近, 我们与长安汽车联合建立的汽车研究中心已经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 受到学生的欢迎, 很多来自机械、材料、动力、自动化等学科免试研究生报名参加。学生将先修汽车技术方面的课程, 具备一定汽车技术基础后, 再根据需要学习各专业的高级课程。学生的实践和研究将在长安汽车研究院和中国汽车研究院有组织地进行。最近, 我们正在策划钢结构工程、物流工程、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专业学位项目。我相信重庆大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方向是对的, 当然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

●学术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学术带头人, 高水准的学术带头人能带出高水平的队伍, 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从长远看,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吸引优秀学者的最重要因素, 无论提供的物质条件多好, 没有宽松自由、公平公正和良性竞争的学术制度环境, 学者们的长远发展是无法保证的。青年学者的水平代表了学校未来的竞争力, 这是学校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处理好引进与现有人员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双轨制”是过渡状态, 将来应当逐步向新体制过渡, 因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人事体制, 良好的学术氛围才能够真正建立。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使教师能够在宽松、公平和竞争的环境中,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大学》:最好的大学在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时, 其学术队伍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 对此, 您的思路是什么?

林校长:学术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学术带头人, 高水准的学术带头人能带出高水平的队伍, 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但吸引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也是最困难的事情。中国有句老话:“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我们地处西部, 吸引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困难更大, 因此, 考虑的就应当更细一些。我们需要分析优秀学者的心理因素。首先, 优秀学者多是为事业而来, 他们需要能够发挥才智的空间和平台。东部大学人才济济, 但学术发展的物理空间和基础条件总是有限的, 这给我们提供了机会。但是, 优秀学者喜欢聚集, 不同领域的合作可以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东部大学在这些学术软性发展空间方面占有优势, 因此, 我们应当设法营造好的局部环境, 为优秀学者的聚集创造条件。

从长远看,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吸引优秀学者的最重要因素, 无论提供的物质条件多好, 没有宽松自由、公平公正和良性竞争的学术和制度环境, 学者们的长远发展是无法保证的。因此, 我们要改革体制和机制,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努力使“近者悦, 远者来”, 使能者脱颖而出, 让智者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当然, 还有很多其他的重要因素, 如区域的国际化氛围、生活习惯与环境等。这些都涉及区域的发展状况, 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问题, 需要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希望他们能够适应环境, 同时也邀请他们一起来改变环境。

《大学》:这样的思路能很好地加以实施吗?

林校长:我可以举几个例子。一个是团队引进的例子。重庆大学的化学和生物学科相对比较弱, 我们计划以创新药物带动这些学科的发展。为此, 学校引进了两位优秀的长江学者和美国Scripps的有机化学家, 组建了高水准的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并吸引了一些优秀的青年学者。第二个例子是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在传统工科大学建设基础文科比较难, 我们采用了一种非常规的方式:聘请十余位国内外知名的文科学者, 组建高水准、跨学科的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研究院由学者主导, 相对独立运行, 从而保证了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一年多来, 研究院建立了文学与文化、史学与古典学、哲学、政治经济与法律、人类学等研究中心。良好的学术氛围使高等研究院充满活力和创意, 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参与, 并已经招聘了十几位优秀青年学者加盟。依托该团队, 我们也积极探索在传统工科大学推进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 探索高水平文科基础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博士生训练的路径, 重庆大学的文科试验班——“博雅学院”计划在2013年秋季首届招生。

青年学者的水平代表了学校未来的竞争力, 这是学校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青年学者的遴选上, 我们要记住一个道理:找到十个一般的青年学者, 不如去找一个最好的。因此, 学校设立“青年百人计划”, 实行年薪制,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启动和生活条件。一年多来, 已经引进了20多位“百人计划”的青年学者。在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同时, 要建立较高的学术标准和严格的评价体系。预聘制规定的预聘期为3~6年, 只有通过严格的学术评价才能获得永久职位。高水平学术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我相信随着学校改革发展的推进, 会有更多优秀人才聚集重庆大学。

《大学》:那如何处理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的关系?

林校长: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困难的问题。对这个问题, 我们有几点基本认识。首先, 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是重庆大学发展的最大瓶颈, 若不改变, 我们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因此, 采用特殊政策引进优秀带头人是必需的。其次, 现有教师队伍是学校的主体, 必须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否则, 学校既不能发展, 也无法正常运行。基于上述两点认识, 新老人员薪酬的双轨制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了。但双轨制是过渡状态, 将来应当逐步向新体制过渡, 因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人事体制, 良好的学术氛围才能够真正建立。为新引进人员提供较好条件并非中国特有, 而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采取的队伍建设方式, 只不过支持力度的差别不像我们那样悬殊。

处理好引进人员与现有人员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这要求我们既要以学校长远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也要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 要全面考虑, 整体规划, 灵活把握。在具体工作中, 我们要特别注意统筹兼顾。例如, 在为新引进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同时, 一定要建立起更严格的聘任条件和评价标准。对新引进教师实行高标准、严考核, 不仅对未来高水平学术队伍建设有利,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新老教师之间的关系。同时, 我们要努力改善学校教职工的生活待遇, 改善其工作条件。为此, 学校利用组建跨学科平台的方式, 使优秀学者有更大的学术发展空间;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出国进修, 为青年学者建立种子基金, 支持他们的发展。学校还改革了薪酬体系, 建立起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 为逐步改善现有教职员工的生活条件和待遇提供了条件。

《大学》:为此, 学校的人事制度也要相应进行怎样的改革?

林校长:是的。人事制度包括聘任制度、薪酬体系、评价和晋升体系等, 是学校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制度。从去年开始, 重庆大学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认真梳理并健全了学校的人事制度体系。

前面已经讲过, 学校进行了聘任制度改革, 实行预聘制, 建立了较为严格和完整的聘任程序, 并明确将预聘制作为学校未来的主要聘任方式, 这对学校学术队伍建设有很大意义。学校从整体上梳理了薪酬体系, 对新聘人员的年薪制进行了规范, 还调整了现有人员岗位津贴的构成, 形成了逐步调整薪酬的机制。在评价和晋升方面, 我们彻底改变过去“计工分”的教师评价方式, 代之以主要考察学术水平和教学状况, 并规定所有教师必须承担本科生教学。学院的评价也从以成果和数量为主, 转变到重点考察学院的发展趋势和运行状况, 更加关注过程的考察。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使教师能够在宽松、公平和竞争的环境中,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的人事制度改革仍然是初步的和过渡性的, 今后要不断调整和改进。

●从法律上讲, 中国大学的自主权并不小。事实上, 如果我们放得下眼前的利益, 顶得住诱惑, 沉下心去按照教育规律办大学, 行政干预就会小得多。

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 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正。在新的制度体系中, 我们要详细论述具体管理规定中所隐含的大学精神和价值观, 使我们的制度不仅是“管”人的, 而且还是“教育”人的。学校的制度应当体现大学精神和价值导向, 这是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大学精神是制度的灵魂。

现在的大学, 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学科多样性上, 都远远超过了从前, 因此, 学部对于大学管理链条的完整性就变得非常重要。学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术权力, 减少了行政化倾向。

《大学》:循着“最好的大学”的建设思路, 您如何考虑大学的制度建设问题?

林校长: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是到了进行制度性规范的时候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似乎不言自明, 但我们还是应该想想为什么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制度是用来规范机构和人的行为的, 但规范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能够更好地运行和发展, 而不是相反。强调这一点, 是因为现行的管理构架和行为习惯并非都有利于大学的运行和发展。

作为独立和非营利的学术机构, 大学制度涉及大学与外部的关系, 大学内部各机构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大学和政府的关系为例, 评论和批评比较多的是大学自主权和行政化。实际上, 从法律上讲, 中国大学的自主权并不小, 但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热衷于组织各类项目和评估, 同时, 大学为了获得好评和资源也乐此不疲, 从而荒废了自己的事情。事实上, 如果我们放得下眼前的利益, 顶得住诱惑, 沉下心去, 按照教育规律办大学, 行政干预就会小得多了。

大学内部的制度建设既要把现行合理的体制机制规范化和制度化, 也要把制度建设与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 改变管理体系中的不合理现象, 使大学制度更合理, 更有效。因此, 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 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正。重庆大学的制度体系建设将包含三个层次:顶层是大学章程, 这是学校制度的总纲;第二层是管理领域的指导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陈述, 这也是大学精神和价值观在特定领域的具体展现;第三层是学校各方面具体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在以前的制度体系中, 并没有第二个层次的内容。而在新的制度体系中, 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是把大学精神和价值观贯穿于制度体系的核心部分。举例来说, 我们有非常严格和细致的学生考试违纪管理规定, 但并没有阐明为什么要严肃对待这类违背诚信的行为。在新制度体系的第二层次文件中, 我们要详细论述具体管理规定中所隐含的大学精神和价值观, 使我们的制度不仅是“管”人的, 而且还是“教育”人的。

《大学》: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林校长:大学制度为了规范机构和人的行为, “规范什么”和“如何规范”是大学制度建设要回答的两个核心问题。具体来说, 大学制度要明确界定机构和人员的权力、责任和义务, 建立简洁的管理构架, 保障大学高效和稳定运行。现在的大学管理构架存在严重的权责利脱节和责任缺失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运行效率, 造成了大量精力和资源的浪费。因此, 我们应当根据发展需要, 梳理和调整学校的管理构架, 使整个管理体系更加合理和高效。

学校的制度应当体现大学精神和价值导向, 这是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 也是我们过去的制度体系中缺失的。例如, 我们提倡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但在制度和评价体系中充斥了急功近利;我们提倡为人师表, 但在制度中却放任自流。制度应当起到维系大学精神的作用, 否则, 很多优良传统和精神会慢慢丧失殆尽。大学精神是制度的灵魂, 失去灵魂, 制度犹如失去了航向的航船, 只能随波逐流。

《大学》:一些高校以学部制改革作为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您对此有何看法?

林校长:我认为, 学部制改革可以改变管理构架中的管理链条不完整现象。重庆大学也实行了学部制。过去实行的校-学院两级管理构架中, 学校实质上是通过职能部门对学院实施管理的。学院要面对几个或十几个职能部门, 常常为一件简单的事情, 院长要奔波于几个部门。而职能部门只掌握部分资源和权力, 只能从不同角度对学院干预和管理, 对学院发展状况并不承担任何负责。因此, 尽管学院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学术单元, 但学校中却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对学院的状况负责。

为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成立了文理学部、工学部、建筑学部和信息技术学部四个学部, 每个学部下属若干学院。学部除了设主任和副主任外, 还配备了精干的工作班子。学部的主要职责是代表学校担负学院的管理责任, 特别是学科建设、人员聘用、学术评价与晋升等与学院发展相关的事务。学院仍然是最基本的学术单元, 原有的职能保持不变。经过一年的运行, 学部在学院学科建设、跨学院教育和科研合作、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成为学校对学院实施有效管理和协调的得力抓手。

《大学》: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 而非行政机构, 增加学部是否会增加管理环节, 甚至强化高校的行政化倾向?

林校长:当一个学校的学科比较宽、院系比较多时, 都需要学部这个管理层级。1949年前, 我国的大学都设有学部 (即当时的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后, 大学高度专业化, 下设的学科很少, 学部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而现在的大学, 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学科多样性上, 都远远超过了从前, 因此, 学部对于大学管理链条的完整性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在学校-学部-学院管理构架下, 学院是实体机构, 负责教师管理和教学、科研的运行。学部相当于学校的派出机构, 负责所属学院的管理和协调。同时, 学校赋予学部一定的人、财、物调配权力, 使得学院很多需求在学部层面就可以解决了, 不必再面对众多的职能部门。同时, 学部学术委员会、院长联席会议使教师能够更多地参与大学的民主管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术权力, 降低了行政化倾向。

●一个企业如果不考虑客户, 是不能生存的。大学也是一样。大学的客户可以归为两个群体:学生和社会。大学不仅要关注客户当前的需求, 更要保障他们的长远利益。建立满足客户需求的观念, 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 是因为学校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忘记了客户的需要, 这会把学校引入歧途。当然, 客户的某些要求不一定是符合他们根本利益的, 大学应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 勇敢地维护客户的根本利益。

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 是认为大学忠实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公众之所以信任大学, 是因为相信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崇高的学术殿堂。在任何情况下, 大学都要保持自身的独立、圣洁与忠诚, 要牢记公信力是大学的立身之本, 失去公信力无异于自毁长城。

《大学》:在今年的高等教育咨询会的发言中, 您谈到大学的发展要考虑客户需求, 为什么大学要强调客户?

林校长:一个企业如果不考虑客户, 是不能生存的。大学也是一样, 只不过情况更加复杂一些。大学的客户可以归纳为两个群体:学生和社会。大学不仅要关注客户当前的需求, 更要保障他们的长远利益。例如, 大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就业, 还要使他们有大的发展潜力;不仅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还要作为社会公益代表, 为社会的理性思考提供支持。同时, 大学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例如, 大学对真理的探求需要自由和独立的氛围;运行和发展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大学也需要提高自己的学术和社会声誉, 以及在同行中的地位和排名。通常, 大学与客户的利益基础是一致的, 但如果大学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忘记了客户, 就会导致大学公信力丧失, 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学校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客户观念的缺失有关。如片面地追求排名, 忘记了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为了眼前利益, 纵容某些不正当的行为, 导致浮躁和阿谀之风盛行, 忘记了大学应当成为社会公共价值的代表。最近, 教育部提出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的方针, 从根本上讲, 就是要求我们更多地从客户角度出发, 来思考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把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客户需求紧密结合, 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就会成为大学必然的选择了。

《大学》:满足客户需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提法, 那大学要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吗?

林校长:从总体看, 大学与客户的利益基础是一致的, 但也会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 是因为学校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利益, 而忘记了客户的需要, 这会把学校引入歧途。我举一个例子。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才, 使他们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 因此, 学校应当也必须从社会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审视大学教育。也就是说, 要从客户的角度审视大学自身。长期以来, 人们对学生不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多有批评, 但我们却改进甚少。其根本原因是大学总习惯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看待教育, 这使我们的思想僵化、安于现状, 而无视教育中存在的内容陈旧、方法僵化、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等显而易见的问题。因此, 建立满足客户需求的观念, 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当然, 客户的某些要求不一定是符合他们根本利益的, 大学应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 勇敢地维护客户的根本利益。例如, 有些学生希望课程既简单又能得高分, 但这显然不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大学应当坚持教学计划的严肃性, 坚持高质量、严要求的标准和价值。而当学生经过实际生活的磨练就能感受到学校严格要求的意义, 才理解学校是在真正维护他们的利益。又比如, 学生希望适当改善住宿、食堂和教室的环境和条件。我认为这是合理的要求, 特别是在重庆炎热的夏季和阴冷的冬天情况下, 改善学习和住宿条件,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当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 这将失去让学生锻炼毅力的机会, 但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找到一些办法, 使学生既能够舒适地学习和生活, 又能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大学》:大学在努力满足社会这个客户的需求时, 是否也面临着不被社会信任的尴尬?

林校长:大学与社会之间存在一种默契和约定。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 是认为大学忠实于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公众之所以信任大学, 是因为相信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崇高的学术殿堂。因此, 在任何情况下, 大学都要保持自身的独立、圣洁与忠诚, 要牢记公信力是大学的立身之本, 失去公信力无异于自毁长城。

过去十几年, 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们的学术声誉越来越大, 教师的学术水平快速提升, 基础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但不幸的是, 大学的社会公信力却在下降!这当然与整个社会的公信力丧失有关。但大学的官僚化风气, 一些人的唯利是图, 学校对不良风气的漠然态度, 都对大学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伤害。其实, 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中, 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并不奇怪。美国的物理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于1883年发表了《为纯科学呼吁》, 文章历数了当时美国大学和教授们的不良风气, 呼吁重塑大学的学术追求和尊严。在当前不良现象频发的情况下, 大学更应当站出来, 有良知的学者们也应当站出来, 公开申明我们的价值和追求。与此同时, 我们要付诸行动, 通过完善大学制度, 弘扬大学精神, 重塑大学的圣洁与荣誉。

篇4: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口碑最好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中心之一,具有广泛紧密的国际联系。

近年来,复旦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已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向30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和人士授予了名誉博士、名誉教授、顾问教授等称号。美国前总统里根、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荷兰前首相吕贝尔斯、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德国前总理科尔、美国副总统切尼等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曾到校访问并发表演讲。

复旦大学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国耶鲁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4年与27个国外大学及学术机构签订了交流协议。复旦校董会热心学校工作,学校每年都得到国内外校董及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复旦大学是全国4个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之一,留学生数居全国前列。复旦大学的在校学生中,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3300多人,其中攻读学位的有2200多人。

复旦大学有直属院(系)28个(不含继续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附属医院10所,设有本科专业7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

抢眼专业

在复旦大学的的外国留学生所选专业中,新闻传播类专业颇受欢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亚洲历史最悠久、名扬海内外的新闻教育机构,享有“记者摇篮”的美誉。其前身是1929年创建的新闻系,1988年6月在全国率先升格为新闻学院。早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教育家陈望道教授担任新闻系主任时,将“好学力行”确立为系铭,为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学子秉承至今。2001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使新闻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2007年,新闻学院成为国家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重点学科的所在单位。

在教学与科研上,新闻学教学与研究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传播学教学与研究在国内起步最早,对外交流广泛、密切,已同国内外不少著名新闻传播媒体、新闻传播教学与研究机构建立直接联系,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国巴黎政治大学建立硕士生双学位、同美国密苏里大学建立本科生双学位、同日本早稻田大学建立本科生、硕士生两个层次的双学位等合作培养项目。在科研上努力创新,先后承担了近百个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外赢得了很好的声誉。迄今,学院已向全国和世界各地输送了一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大多已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的中坚力量,不少人还担任了新闻媒体、科研院所、文化机构、党政部门的领导职务,为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闻学院现有本科生近900人,其中留学生就有180余人;还有硕士和博士留学生30余人。学院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以业务见长”,在全国新闻传播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本刊点评

在面对外国留学生不断增加环境下,复旦大学朝着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方向发展已成为趋势。大量留学生到复旦大学所带去的跨文化的课题应该引起复旦师生的高度重视。当然,我们相信,复旦大学将会为继续促进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发挥多渠道活动的桥梁作用。

篇5:牛津大学最好的专业

专业设置

考古学、人类学与地理、神学、法律、美术、现代史、中东研究、人类语言产生研究、自然科学、心理研究、犹太人研究、数学及电算、希伯来语、欧洲语言、工程学、社会科学、数学、中世纪及现代语言 研究、建筑、化学工程、经济、教育、电子工程、生物科学、临床医学、东方研究、管理、物理、音乐、哲学、政治学、宗教研究等。

优势专业

篇6:复旦大学最好的专业

复旦大学最好的专业

复旦大学是我国的名牌大学,拥有一大批国内一流乃至世界具有领先地位的学科与专业,也是依托这些优势学科和专业培育优秀人才、产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最多的大学,它是有志于成长为杰出科学家、政治家和企业家的优异学生的首选。

复旦大学是我国高考录取竞争非常激烈的大学。在我国历年高考录取中,复旦大学基本上录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成绩前名以内的学生。对于复旦大学部分热门专业、特色及优势专业,更是需要前300名以内的成绩才能脱颖而出。而部分冷门专业对考生成绩要求有所降低,但下浮区间较小。

上一篇:公司年会抽奖奖品推荐下一篇:房地产销售部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