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化的建议2015011

2024-07-19

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化的建议2015011(精选11篇)

篇1: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化的建议2015011

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化的建议

提案号:

案 由: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化的建议 提案人: 理 由:

农业信息化是21世纪世界农业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都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我国在农业信息化方面也极为重视:从2004年到2014年,连续11个“中央1号文件”《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都对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和要求,信息化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支撑。虽然从国家到省、市、县都建立了各种农业信息化平台,但是由于基层农民的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习惯等因素的限制,这些平台还无法真正实现为生产一线农民服务的目的。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农业教育、科研成果与农民以及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责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能否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农业现

代化的成败。国内很多地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证明,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突破现有农技推广工作的时空局限、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多样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周期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成效。

长期以来,本应作为农业信息化最关键环节之一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工作,在我县却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化方面的经费严重不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是靠传统的“两条腿一张嘴”模式为主,效率低下,远远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化,是抓住四化同步的机遇,让农业信息化更好地为生产一线农民服务,提升我县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办 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工作对现代农业的重大推动作用,立足部门职能,能力合作,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切实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信息化。

二、加大宣传力度。要加强对国家、省、市、县各级农业信息平台的宣传,提高农民通过这些平台主动获取农业技术资源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技推广信息化体系建设。在博罗县农业技术

推广中心现有基础上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体系建设,从机构设置、信息队伍建设、农技推广信息化装备、信息资源采集发布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工作水平。

四、加大资金支持。加强农技推广工作信息化涉及到方方面面,设备购置、宣传推广、技术培训等都需要较大的开支,希望政府从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

篇2: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化的建议2015011

一、充分认识当前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仅2007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导致部分地区政治动荡。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吃粮大国,粮食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

2、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400人就有一名,比如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毕业于高等农业学院。

3、大家须知人口与人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国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相对缺乏,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这个矛盾在农村尤为明显。

4、种植业劳力老龄化、收种手段依赖机械化将来必然出现“少数人的农业”和“季节农业”以及“粗放农业”现象。

二、目前千阳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干部层次较低,体现不出应有的水平。

1、从学历来看,多数人员是中专及以下的;

2、从从事农业专业工龄看,10年以下的占一半。“书本型”多,“实用型多面手”少。

3,从职称结构看,多数是初级职称的人员,真正科班出身、专业素质高和群众认可有实际技术水平的人员只占少数;

4、素质高能力强的借调到其他单位“非农业技术”化了。

(二)干部总量偏少,严重影响发展的后劲。

1、真正服务农村的专业干部少,特别是一线力量少(全县13万人口,县乡农技人员在岗23人,其中领导、文书、报账员、工勤人员就占去了几乎三分之一的岗位);

2、基层农业服务体系 “线断、网破、人散”问题由来已久;

3、业务领域在扩展(沼气、改厕、节能、农产品安全检测、其他行政部门协作项目、协作工作等),编制却在调剂中减少。

(三)总体经费不足,严重阻滞技术的提高。

1、历史遗留的农业系统超编问题难解决,在岗干部工资不能足额、及时发放,其他福利待遇几乎没有,导致农技推广人员底气不足,“五一”、“国庆”节工作忙离不开,工龄假没机会安排,身心压力得不到释放,中老年技术骨干健康状况堪忧;

2、经费的严重不足,钱少事多,疲于应付,阻碍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扩散推广。

(四)县乡体制不顺,开展服务的困难重重。

1、乡镇农技站垮掉后,由县直管村,服务粗放,出现大片盲点;

2、新兴的重要业务(如沼气、改厕、节能、农产品安全、各种行政统计、协作项目等)没有岗位和从业专业人员,主要靠代管、兼管、代办,顾此失彼,单位干部不堪负重,下面群众意见多;

3、干部纵向、横向交流少,观念老化,能力水平一般化,没有多少成果对农民和农业产生过大的实实在在的影响。

三、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环境。

1、加大贯彻《农业法》力度,建立对县乡政府重视农业科技工作的考核和奖惩制度;

2、要加大农业科技工作的投入。财政预算要保障干部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经费以及设施仪器更新经费,并用适当的经济待遇稳住人才,激励人才;

3、营造农业科技工作的积极氛围。要对农业科技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的优秀事迹要善于挖掘,善于推介;对其中德才兼备的应该予以优先提拔到乡(镇)或在县农业系统单位任职。一般干部应该在不同的农业事业单位之间交流,熟悉多种实用业务技能。

(二)优化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

一是按新形势新任务确定编制,设置内部站室,保障干部总量满足岗位所需,县、乡一次配齐人员;

二是限期解决非专业人员(领导、工人)达到专业人员水平问题,过期达不到的推出技术单位;要求现有的专业人员学历提升,农艺师达到农业大专,高级农艺师达到农业大本;

三是建立干部到基层服务锻炼制度,一般必须在乡村服务锻炼5年,并取得实际经验和综合能力。作为升职称、县级农技推广单位招聘条件。

(三)建立职称利益挂钩的激励机制。

消除满足达到中级职称混终生的制度基础,破除技术职称只上不下的潜规则。

1、现有中级及其以上职称人员未能在3年内取得市级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二等奖或5年内未能取得市级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一等奖,应该取消现有职称和工资待遇标准,降为低一级的职称和相应待遇;

2、技术干部出现重大工作失误或者农民代表民主测评优秀不过半的,下聘到乡或村锻炼提高,以观后效。

(四)健全农业科技人才的管理机制。

1、首先要严格目标考核奖惩。一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制度;二是考核其工作业绩,实行绩效挂钩制度;

2、实行单位与村民代表联合考核制度,引导干部把向领导负责与向农民群众负责同等重视;

篇3: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化的建议2015011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农业标准,信息化,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全面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特别是随着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及智能终端的普及,将人类带入了大数据时代。农业标准化随着农业现代化、农业全球化发展而生,自20世纪70年代起,全球农业标准化得到大力发展。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农业标准信息化的开展建设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1大数据时代的概念

1.1大数据时代的概念

大数据的概念最早在1980年于美国提出,但发展至今并没有形成定论,不过,大数据与数据库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数据库表现的是数据工程的处理方式,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不仅是工程处理的对象,还需要采取新的数据思维以应对问题。

在合适工具的辅助下,抽取和集成大多数异构的数据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存储,通过相应的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存储数据,从中获取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结果呈献给终端用户[1]。当前,大数据广泛应用于经济、制造业、农业、商业、医疗保险及社会安全管理等行业中,并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1.2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变革主要包括:首先,让数据主动参与决策,通过搜索引擎谷歌,将来自全球的30亿条指令,通过海量检索指令,传播知识;其次,通过网站推荐想要的数据。

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的分析主要表现在3个变革。第一,关注全体数据,并非随机取样。在大数据时代,可用于分析的数据相对较多,凡是与某个现象相关的数据都可用于处理问题,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采样分析产生于信息缺乏的时代,受到信息流通和认为因素的限制,而大数据时代分析带来的信息将更具精确性。第二,忽视精确度,关注混杂性[2]。当测量事物的能力受到限制时,对最重要事情的关注十分有必要,将有助于获取最精准的结果,特别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大数据复杂多样,参差不一,海量大数据面前,将忽略精确度的重视程度,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宏观层面。第三,放弃因果,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联系。大数据时代,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不重要,相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将会为事情的发生带来一定的价值。

2大数据时代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农业标准信息化发展对促进城乡一体化、“三农”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建设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重视信息的发布,忽视信息的采集、加工、整合及共享。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标准信息化发展落后,信息采集困难,且信息不能深入挖掘与更新,信息集成化程度低,很难实现共享;第二,在农业平台上发布的信息趋于大众化,但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多样化,受到地区、环境、气候以及土质的影响,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第三,农业标准信息化平台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接收方式有限,无法普及,偏远农村无法实现;第四,农业标准信息化发展的资金来源单一,基本上靠政策扶持,才得以运营;第五,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依然停留在“数据库”的时代,各地农业信息平台的发展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发布,对数据的价值性病不重视[3]。

在一些农业信息网中,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趋势图和价格周报分析,但这两个内容的分析较为简略,并不深入,且并没有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判断和预测。

3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加强农业标准信息化的建设

加强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大数据”思维,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数据视角不仅重视提取数据,更要注重挖掘数据的深度,强调价值性。如何加强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改进信息的收集、传递结构,加强信息采集

在各个地区都建有信息服务平台,服务于“三农”,因此数据的收集极为重要。在信息的收集整理过程中,首先,选择当地具有一定权威的长者采集信息[4]。同时,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对信息采集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意识到采集信息的重要性,确保准确性。其次,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层级,设立信息服务站,用于信息的搜查、咨询和发布,确保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积极地开通“农民-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采集直通车,利用技术融合等手段打造信息集成平台,确保信息发布的多样性、准确度,充分挖掘信息,将具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5]。

3.2加强自身平台的造血功能,有效的解决资金困难

农业标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所需资金多是政府、国家专项资金的扶持,单纯依赖自身很难发展,首先,提供有用的信息资源有限,且缺乏企业的广泛参与[6]。所以,改变传统经营模式,由相关部门监督与指导,促成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商平台的发展建设显示出其的独特性与重要性,不仅为日常生活用品提供交易场所,而且标准信息化能真正实现服务与利益的双赢,解决资金方面的困难[7]。

4结语

中国现代化发展,以农业现代化为支撑点。大数据时代,对中国现代化农业形成新的冲击,用大数据思维加强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本文阐释大数据的概念和变革,并针对农业标准信息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为农业标准信息化发展提供全新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李金营.浅议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加强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A].2013年全国农业标准化研讨会[C].2013.

[2]段青玲,杨仁刚,冯晓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入户问题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7):231-233.

[3]杨晓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上海农业科技,2003,1(2):40.

[4]董国民,沈正江,王瑞金.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9(6):41-42.

[5]范文跃.透视大数据时代下的农业标准信息化[J].电子商务,2015(5):26.

[6]张士胜.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标准化,2012(7):89.

篇4: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化的建议2015011

关键词:农业;科研管理;建议

科研管理不仅仅是管理一些的科研档案,还包括学术活动、科研信息、科研计划、课题实施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管理。科研管理工作是科研工作中一个重要辅助的组成部分,它能够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运行。争取到各类科研项目能给科研单位带来一定的科研资金,并能够提升科研单位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因此“重立项、轻管理、重成果、轻执行”的现象在大多数科研单位都会出现,这类现象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于科研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造成的。农业科研管理面对的是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在工作上适当的引导、严格地把关以及热情的服务对于科技人员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求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具有“严谨、求实、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外,还要有“甘为孺子牛”的服务意识。为了解决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申请、执行及验收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严格规范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1.1 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档案制度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尤為重要,是科研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农业科技档案记述和反映了科研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储备科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是保障农业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资源。管好用好科技档案是提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因此,必须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档案员及时向项目负责人收集科技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和保管,并提供科技档案的利用服务;项目负责人在科研计划立项实施之初,要按照档案管理制度的要求认真积累各种资料,直到成果验收鉴定后,提交给档案室。科技档案主要包括:(1)调研报告、可行性报告(开题报告)、课题立项申报书、课题论证材料、文献综述、计划任务书、项目合同书、会议记录等;(2)总体设计书、年度试验设计、年度总结、照片、计算机软盘、图表以及试验记录等;(3)课题总结、技术总结报告、研究应用报告、研究工作报告、检索查新报告、各种数据的检测报告,鉴定(验收)申请表及审批材料、专家鉴定意见,鉴定证书、成果登记报告表、成果证书以及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认定) 证书等;(4)奖励申报书及审批文件、奖励证书;(5)推广应用技术文件和工作总结、技术转让协议和合同、用户反馈意见、效益证明及宣传报道材料。

1.2 建立健全农业科研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的进行,首先必须建立一个规范的科研管理模式,其次还要有一个科学的、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这就要求以国家科研项目制定的管理办法为依据,以科研管理为核心,以优秀科研成果为目标,以规范化服务为宗旨,制定适合本单位特点的科研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制定比较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项目(课题)申请立项、组织实施、成果鉴定、经费管理、科研评估、科研奖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形成《科研管理制度汇编》,并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制度。

1.3 坚持动态跟踪管理 首先,抓好项目(课题)的前期申报工作、建立科研档案。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及时撑握科研项目(课题)申请信息,并及早通知单位的科研人员,为项目(课题)申请者有充分的撰写时间。当项目(课题)被批准立项后,应及时将立项通知及相关的管理办法转发给课题组,使其掌握研究程序及注意事项。重点抓好课题组研究人员、实施方案、科研经费的组织落实,增强项目(课题)主持人的责任感,从而保证课题研究计划的及时顺利开展。同时为立项的课题建立跟踪档案,确保各项文件资料可以及时归档。

其次抓好项目(课题)中期检查。改变简单的档案管理,实行动态跟踪管理。根据课题的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做好项目的中期检查、评估以及督促工作,重点关注中期科研成果,以保证及时了解(项目)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对计划实施和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对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支持、协调解决,确保科研课题能够顺利进行。

第三要做好项目(课题)验收结题的奖励工作。科学研究工作水平的目标和最终体现就是出成果,这也是衡量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科研项目(课题)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是督促项目(课题)主持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完成科研总结。因此,在后期管理中根据项目(课题)的进度安排,按期结题,并组织好成果鉴定、评审以及申报奖励工作。对于实际应用意义大、推广效果显著的科研成果要予以高度重视,扩大科研成果的宣传及推广应用力度,使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实际当中。

1.4 做好创新项目储备工作 在做好监督管理项目的同时,还要积极动员科研人员做好创新项目的储备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项目来说要特别给予重视。加强网络信息建设、书籍报刊数据库建设,加强信息资源沟通与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拓宽科研人员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和层面。充分发挥利用好学术委员会,探索学科建设的好思路和好方法,培养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科技创新能力、组织管理水平的科研人员作为课题负责人。及时把握国内外科研发展动态,通过“派出去、引进来,走下去、返回来”面向国际开放,面向“三农”开放。作为农业科研院所,特别是基层农业科研院所来说,只有实现了与农村相结合,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科研专家与农民零距离相接触的良好局面,科研人员从生产实践中去寻求最迫切解决的课题,科研才会有方向,科技成果才会更有实际应用意义。

篇5: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化的建议2015011

一个传统农业乡镇,属于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土地主要分布在低丘岗地,人口36300人,耕地面积4万亩,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胡市镇位于四县边界,近年来周边县市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村民对土地整理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传统农业乡镇,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村内布局相对散乱。农民在新建住房时纷纷搬出老宅旧院,沿着村界向外扩建新房,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且新建住房又大都是单体式平房,容积率低,占地面积大,村庄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环境质量低劣,土地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二是人地矛盾相对突出。胡市镇属于低丘岗地,境内湖泊相对较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随着农业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种田人员逐年增加,人地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此外,胡市镇是一个典型的湖区,土地分散,规模相对较小,土层较薄,加之近年来农资产品如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居高不下,如果年成不好,遭遇自然灾害,农民实际收入所剩无几。

三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够完善。虽然对境内农村主干沟渠进行了改造,水利设施布局也较为科学、合理,主要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可以实现自流灌溉,但大部分沟渠硬化不足,渗漏较为严重,输配水能力下降。

为了更好地开展农村土地建设,加强土地整理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快进行土地平整,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率。进一步摸清农村用地现状,明确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对田块细碎、田坎过多的土地,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以小化大,化整为零,在提高平均田块面积的同时,运用现代技术对薄田实行改厚,提高土地肥力,真正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二、逐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对主干沟渠进行疏浚硬化,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渗漏。修建水田排灌设施,维修提灌站,加强水源建设,进行分水口、农田制口、交通桥涵配套建设,做到引水有渠,灌溉有水,能排能灌,能水能旱。

篇6: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化的建议2015011

建设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是我们县“四大转型”加强农业发展的方向,如何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为了农业健康持久的发展,理应首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此建议:

一、加强农村水利基础建设

十年九旱我们临汾市的气候特点,所以要想保障农业持久发展,农民增收,则须在抗旱上下功夫,除合理利用地表水库和降水外,地下水利用还要科学节约,那么,节水工程建设显的尤其重要,因此要督促水利部门新增节水设施,更换陈旧的地下水管,提倡薄膜覆盖,利用一切节水技术,使农民增收。

二、电力设施配套应及时到位

在农业生产中,电力设施配套又是一个难题,新钻井上变台困难,并且收费太高,养殖大户上电不及时,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应尽快和电力部门沟通,合理解决这个难题。

三、通村路和田间路建设缓慢,不利于农业大规模经营 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发展是我县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而因为部分通村路尤其是田间路不畅、偏窄,造成大机械

无法正常驶入工作,给农业发展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应采取政府干预,让每村拿出针对性方案,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给村民一个宽松的生产空间。

篇7: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化的建议2015011

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一、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区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作起步于2002年,建立了南川农业信息网,同时建立了我区第一个与局属各单位及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相连接的农业信息办公网络。2007年区农业信息中心正式成立,负责全区农业信息采集、发布与信息网络建设。目前全区34个乡镇(街道)已全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达到有微机、有线路、有办公场所、有专兼职信息员、有规章制度的“五个一”标准。区农业信息中心采取传统信息传播与网络信息传播两条腿走路的形式,广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建立完善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农业数据库。各信息站广泛搜集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农业企业、农业经营者,在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极推行“巴渝新农网”,提供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切实解决了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全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具规模。目前,全区34个乡镇(街道)所辖行政村全部实现光纤有线电视网、互联网“村村通”,计算机、传真机和电话机等信息工具逐步普及,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和有线广播已成为主要的信息网络。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㈠要素资源不足,制约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

一是人力资源不足。农业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硬件资源不足。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致使系统硬件技术改造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三是信息资源不足。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还不够科学,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㈡组织体系不顺,影响农业信息队伍的稳定

区农业信息中心目前编制5人,其中大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部分乡镇对农业信息工作重视不够,兼职农业信息员调换频繁,农业信息工作未列入乡镇(街道)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影响了农业信息人员的积极性、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推进。

㈢部门协作不畅,限制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农业信息也不是单纯的种养业信息,需要所有涉农部门、乡镇(街道)及媒体单位的通力协作。但目前部门协作不畅,严重限制了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一是信息共享程度低。目前我区各涉农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够,受部门职能的限制,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应用也较片面。二是协作单位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足。如计划与电视台开展的“农技直通车”等栏目由于各种原因难于有效利用电视手段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㈣传输渠道不完善,影响农业信息交流的时效性

虽然目前每个乡镇(街道)都有农业信息站,但在农业信息的收集、储备、传播、反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由于部分镇村干部、农业企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不会使用互联网,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信息不能直接传送到农民手中。二是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受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发布信息。三是区农业信息中心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兄弟县市、涉农机构、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流渠道。

三、对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㈠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根据目前我区农业信息工作现状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各乡镇(街道)配备专职人员、村级安排兼职人员来负责农业信息化工作,以促进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强化农业信息工作责任制。将农业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和乡镇(街道)年终考核内容,并与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相应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农业信息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增加资金投入。区乡两级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扶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鼓

励农业企业和大户等在南川农业网上设立专页,建设数字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㈡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把健全队伍、完善服务网络作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健全的区、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信息管理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懂农业、精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队伍;下大力气抓好乡村及涉农部门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采取统一教材、统一管理、分级培训的办法,使信息员队伍延伸到村、延伸到企业、延伸到批发市场、延伸到涉农部门。二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依靠他们把信息传到千家万户,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农民信息员队伍。三是提高农民的信息知识水平。结合“绿色证书”和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他们获取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真正“懂信息、用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㈢整合资源,健全体系

充分行使农业部门主管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职能,整气象、电信、科研、教育、广播、电视等部门的网络、媒体、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共同做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着力打造三级平台(区、乡、村)、建设三张网络(通讯、电视、报纸)、实施“三电合一”(电话、电视、电脑)。一是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加快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使政府、企业和农户获得充分、有效的农业信息。二是提高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产品价格、农业病虫害及灾害天气等重要信息进行超前预测、预警预报,及时把准确、可靠、实用的信息提供给广大农民,真正发挥信息指导生产,促进销售的作用,同时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误导。三是加强信息采集点和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乡镇(街道)信息服务站和村、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场的信息采集点,充分发挥它们的推广示范、信息反馈等作用。

㈣创新服务,突出重点

一是积极探索和完善南川农业网站的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增强对农业信息发布、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成果转让、专家咨询、网络营销等方面的服务支持,提高服务效率与效果。二是推广“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以现有网络和网站为基础,重点建设语音服务系统,改进与电

篇8: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化的建议2015011

1 基本情况

1.1 人员经费全部予以落实

现有基层农技人员由大专院校毕业生和省招聘的两种人员组成,省招聘人员长期以来工资等经费一直实行差额拨款。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保证正常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多年来既服务又经营,常因经营不善而使农技人员工资得不到落实,造成人心不稳,产生埋怨、抵触、失望情绪,严重影响服务工作的开展。为解决这事关基层农技人员人心稳定的大事,姜堰区委、区政府果断决策,对凡属于公益性服务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等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彻底解决了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1.2 公益性服务与农资经营从根本上分离

20世纪80年代初起基层农技中心(站)实行公益性服务与农资经营一体化,农技人员“既开方又卖药”,这一模式在从农村集体生产转为“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初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利益推动,其性质逐步变异,部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有什么药肥就开什么方,什么药肥赚钱就开什么方,有时田间不需用药也开方,甚至有的农技人员还开大剂量方。这一被利益扭曲的服务方式既增加了农药化肥的投入量,也严重污染了环境,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为此,姜堰区20世纪90年代末以市委、市政府的文件在全省率先提出“乡镇农服中心(站)服务与经营、事业与企业实行分离”的规定,“两分离”的做法在多数乡镇农技站迅速得到落实,后由于区域调整等多种原因没有能够继续坚持并出现回潮。近两年,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解决了这一历史性问题。据调查15个基层农服中心中有12个停止了农资经营,农资经营权还给了供销社或转让给一些专业性农资经营公司,彻底实行了两分离,大大提高了农技人员对农用物资监管的积极性,有效控制了伪劣农资产品进入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效益、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效果将会逐步凸显。

1.3 非编人员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属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经常安排非编人员进入,不管是垂直时期还是分块阶段,接连不断向农技服务中心安排人员,20世纪90年代有一镇曾同时有8名村书记、主任在农技服务中心工作。除安排镇、村干部外还有一些“关系户”被安排到中心(站)工作,最多时非编制人员占到50%以上,有人形象说农业服务中心(站)进人是堵塞不住的漏洞、拴不住的猛兽,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发展。此次调查表明,由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服务组织的建设,近几年来非编人员进入农技服务组织基本得到控制。

2 存在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存在急待的解决问题。

2.1 编制空缺、“老年”在岗人员多

全区15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中有14个缺编,15个基层服务中心总编制人数应为258人,而实际只有191人,缺编67人,缺编率为25.47%,最严重的镇在编人数仅为编制人数的44.4%。近5年来,15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退休43人,进人补编22人,2015年6月底比2010年实际减少在编人数21人;据不完全统计15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未来1~2年退休28人,3~5年退休22人,6~10年退休41人,即10年内将有91人退休,占实际在编人员的47.6%。

2.2 在编不在岗被借人员多、公益性服务人员严重不足

据15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调查统计在编不在岗人员75人,占在编人数的39.27%,其中:被基层借用到政府部门或其他单位的有57人,占在编人员的29.84%,最多的一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被借用9人,占在编人员的45%;经营性人员15人,占在编人员的7.9%,15名经营性人员中4人从事非农业性经营、1人从事水产养殖、4人从事承包农资经营与农业服务于一体,6人专职从事农资承包经营。从而使公益性服务人员严重不足,水产生产1/3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无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林业绿化4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无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8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人员在7人以下,平均每个专业在1.5人以下。

2.3 专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非专业技术人员多

据在编的191名农技人员第一学历分析,其中大专学历以上的38人,占19.9%;中专学历的118人,占61.78%;高初中的35人,占18.32%,其中有40人没有经过农业专业系统培训;专业技术职称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98人,占51%,无技术职称人员49人,占25.65%;近5年招聘到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22名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有11人是外语、中文、会计等非农专业毕业。

3 几点建议

为提升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组织的服务水平与能力,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收回公益性服务在编不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

对借用到政府部门或相关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借用单位没有任职的应尽快将其收编到农业服务岗位;在借用单位任职人员能安排人员替换的也应将其安排到农业服务岗位,对一时难以安排替换的人员应将其编制替换出用来录用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服务一线。对于从事农资经营或服务兼农资经营的专业技术人员,应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将其全部转入到公益性服务岗位上。对于那些从事非农经营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征求其本人意见,愿意到农业服务一线的应给予公益性岗位安排,不愿意的应让出编制招收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业公益性服务岗位。

3.2 严格基层农业公益性服务岗位进人程序

基层综合服务组织公益性服务岗位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进人程序,根据缺编情况有计划、按年度分期分批招录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坚决做到专业不对口不招,非农专业的毕业生不招。并要严格坚持标准,把能吃苦、业务水平高、政治素质好、专业对口的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和农业院校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工作能力强、安心农村基层工作的人员优先招录到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公益性服务岗位。同时坚持条件、严格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农业技术人员除进行批评教育外,问题严重的要予以解聘;对农技推广成绩突出的要给予奖励和提拔使用,关心他们的进步与成长。

3.3 重视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

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制度。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区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培训活动,同时要加强与大专院校联合开展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基层农技队伍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政治业务素质上发生根本性变化。

3.4 试点农资“零差价”销售服务

篇9: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化的建议2015011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农业标准;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1;F32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137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全面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特别是随着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及智能终端的普及,将人类带入了大数据时代。农业标准化随着农业现代化、农业全球化发展而生,自20世纪70年代起,全球农业标准化得到大力发展。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农业标准信息化的开展建設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1 大数据时代的概念

1.1 大数据时代的概念

大数据的概念最早在1980年于美国提出,但发展至今并没有形成定论,不过,大数据与数据库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数据库表现的是数据工程的处理方式,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不仅是工程处理的对象,还需要采取新的数据思维以应对问题。

在合适工具的辅助下,抽取和集成大多数异构的数据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存储,通过相应的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存储数据,从中获取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结果呈献给终端用户[1]。当前,大数据广泛应用于经济、制造业、农业、商业、医疗保险及社会安全管理等行业中,并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1.2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变革主要包括:首先,让数据主动参与决策,通过搜索引擎谷歌,将来自全球的30亿条指令,通过海量检索指令,传播知识;其次,通过网站推荐想要的数据。

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的分析主要表现在3个变革。第一,关注全体数据,并非随机取样。在大数据时代,可用于分析的数据相对较多,凡是与某个现象相关的数据都可用于处理问题,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采样分析产生于信息缺乏的时代,受到信息流通和认为因素的限制,而大数据时代分析带来的信息将更具精确性。第二,忽视精确度,关注混杂性[2]。当测量事物的能力受到限制时,对最重要事情的关注十分有必要,将有助于获取最精准的结果,特别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大数据复杂多样,参差不一,海量大数据面前,将忽略精确度的重视程度,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宏观层面。第三,放弃因果,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联系。大数据时代,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不重要,相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将会为事情的发生带来一定的价值。

2 大数据时代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农业标准信息化发展对促进城乡一体化、“三农”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建设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重视信息的发布,忽视信息的采集、加工、整合及共享。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标准信息化发展落后,信息采集困难,且信息不能深入挖掘与更新,信息集成化程度低,很难实现共享;第二,在农业平台上发布的信息趋于大众化,但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多样化,受到地区、环境、气候以及土质的影响,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第三,农业标准信息化平台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接收方式有限,无法普及,偏远农村无法实现;第四,农业标准信息化发展的资金来源单一,基本上靠政策扶持,才得以运营;第五,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依然停留在“数据库”的时代,各地农业信息平台的发展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发布,对数据的价值性病不重视[3]。

在一些农业信息网中,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趋势图和价格周报分析,但这两个内容的分析较为简略,并不深入,且并没有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判断和预测。

3 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加强农业标准信息化的建设

加强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大数据”思维,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数据视角不仅重视提取数据,更要注重挖掘数据的深度,强调价值性。如何加强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改进信息的收集、传递结构,加强信息采集

在各个地区都建有信息服务平台,服务于“三农”,因此数据的收集极为重要。在信息的收集整理过程中,首先,选择当地具有一定权威的长者采集信息[4]。同时,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对信息采集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意识到采集信息的重要性,确保准确性。其次,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层级,设立信息服务站,用于信息的搜查、咨询和发布,确保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积极地开通“农民-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采集直通车,利用技术融合等手段打造信息集成平台,确保信息发布的多样性、准确度,充分挖掘信息,将具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5]。

3.2 加强自身平台的造血功能,有效的解决资金困难

农业标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所需资金多是政府、国家专项资金的扶持,单纯依赖自身很难发展,首先,提供有用的信息资源有限,且缺乏企业的广泛参与[6]。所以,改变传统经营模式,由相关部门监督与指导,促成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商平台的发展建设显示出其的独特性与重要性,不仅为日常生活用品提供交易场所,而且标准信息化能真正实现服务与利益的双赢,解决资金方面的困难[7]。

4 结语

中国现代化发展,以农业现代化为支撑点。大数据时代,对中国现代化农业形成新的冲击,用大数据思维加强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本文阐释大数据的概念和变革,并针对农业标准信息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为农业标准信息化发展提供全新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李金营.浅议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加强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A].2013年全国农业标准化研讨会[C].2013.

[2]段青玲,杨仁刚,冯晓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入户问题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7):231-233.

[3]杨晓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上海农业科技,2003,1(2):40.

[4]董国民,沈正江,王瑞金.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9(6):41-42.

[5]范文跃.透视大数据时代下的农业标准信息化[J].电子商务,2015(5):26.

[6]张士胜.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标准化,2012(7):89.

[7]乔娟,周云龙.农业标准化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56.

篇10:关于加强县级人防工作的建议

长期以来,县级人防部门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城市防护体系,开展应急救援,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和谐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县级人防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机构编制问题得不到解决。许多县级人防办目前机构都挂靠在政府办、住建局等部门,人防工作被边缘化,得不到单位足够重视。有些县级人防部门以前也办理过机构代码证、执法证等证照,但机构代码证等证照过期后要更换统一信用代码证,因没有机构编制无法更换,出现了人防车辆无法办理保险,无法年审等具体问题,严重制约着人防工作正常开展;

二是从业人员得不到保障。尽管上级部门要求设立一名人防专职副主任岗位,配备不少于三名专职工作人员,但县级很难配备到位,许多地方只有一人从事人防工作,还要兼管挂靠单位其它工作,人防工作成了捎带办的事。对于上级部门的目标任务、督导检查只能忙于应付,很难创新性开展工作;

三是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人防执法监管中需要懂人防,懂工程建设、懂规划设计的一些专业人员,但很多县级人防部门中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多数具体工作都是临时抽调人员完成,无法保障工作质量;

四是无法同步开展工程质量监督。随着新一轮房地产开发的热潮,许多地方批建了人防地下室等人防工程,施工中要求人防质监部 门在基坑、基础、墙体、顶板等关键环节跟踪监督,但县级人防没有设立质监站,更没有配备质量监督的相关设备,缺少监督环节,难以保证人防工程质量。

县级人防工作是全省人防建设的基础根基,是未来我省人防事业发展的活力源泉。为扎实做好基层人防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解决机构编制问题。机构编制和工作职能是开展人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解决编制只靠县级很难实现,建议上级人防部门能多与编制等部门联系,协调解决县级人防部门机构编制问题,争取做到县级人防部门相对独立。

二是加强跟踪检查,督促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人防相关法律法规,按要求配齐配全县级人防专职副主任和专职工作人员。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针对人防工作性质和工作环节,开展经常性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增强人防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提高业务素质水平。

四是设立流动质监站,跟踪监督基层人防工程。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以市为单位聘请专业工程质量监督人员,成立流动质监站。根据各县人防工程进展情况,适时开展跟踪质量监督,确保人防工程质量安全。

篇11: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化的建议2015011

【发布文号】农经发[2006]29号 【发布日期】2006-11-21 【生效日期】2006-11-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意见

(农经发[2006]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厅(委、局、办):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以下简称《意见》),对改革和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是各级农业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立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充分认识改革和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建设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构建和谐农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各项要求,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抓好贯彻落实。

一、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一)认真细化公益性职能。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是改革的重要前提,《意见》对此作了原则规定。各地要在《意见》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结合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化等行业特点,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承担的公益性职能进行细化。在细化公益性职能时,既要防止把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服务简单推向市场,也要防止脱离实际任意扩大公共服务范围。

(二)科学选择机构设置方式。《意见》对县以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设置方式提出了原则要求,各地要根据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方便农民的需求,遵循有利于业务指导、有效管理和公益性职能履行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当地的主导方式。同时,要推进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整合各行业内分散的专业站,进一步提高其统筹县域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能力。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要按照国务院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合理设置,确保公益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职能的履行。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的行政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根据工作任务明确承担机构和落实人员。行政编制难以满足需要的,要强化行政支持类经营管理队伍建设,保障各项经费,确保职能履行。

(三)强化落实管理职责。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由县级派出到乡镇和按区域设置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调配、晋升等方面要充分听取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推广机构,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调配、晋升要充分听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县级农业各部门要切实强化对乡镇综合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无论实行哪一种管理体制,都要明确县乡职责,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保障工作条件,落实经费和相关福利待遇,防止因条块分割、管人和管事分离而导致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管理缺位、经费无保障、推广工作受影响。

二、优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四)合理核定人员编制。省县两级农业部门要积极配合编制部门,根据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职能和任务,结合当地地理条件和交通状况、村庄和农户数量、农作物种类和种植面积、养殖方式和规模、农机种类和保有量等,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并落实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编制。在测算核定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编制时,要统筹考虑基层畜牧和兽医人员编制。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应当统一核定,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确保在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数的三分之二。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允许存在人员在编不在岗及其与经营服务人员混岗混编的现象。

(五)严格实行竞聘上岗。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配合人事部门,做好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的竞聘工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聘用,要根据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按照公布岗位、自愿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核、聘前公示等程序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一般聘期为三年。参加竞争上岗的在编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省级农业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上岗的具体标准。要严格把关,确保上岗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的合理比例。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仍不满编的可向社会招聘,并优先聘用长期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的编外人员。要分行业确定竞争上岗考试内容,专业知识所占比重不应低于80%,并应有一定比重的技能试题。省级或地级农业部门要建立考试题库,配合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竞争上岗考试工作,加强对竞聘全过程的监督指导。

(六)切实提高队伍素质。各级农业部门要适应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变化,会同有关部门分层级制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要制定具体措施,鼓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成果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技术职称评定等有关政策,落实相关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保障

(七)努力落实经费供给。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切实保证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将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以及履行职能所需的工作经费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要立足当地实际,积极争取将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动植物疫情和农情监控等所需经费列入县级以上各级财政专项。

(八)不断改善推广手段。各级农业部门要协同财政和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的需要,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完善推广设施,改善技术装备和推广手段,推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设施装备不断更新,推广手段不断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要在财政重大支农项目和农业建设项目安排上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倾斜。“十一五”期间,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对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区域站和重点乡镇站的建设予以支持。要依托和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施重大农业项目,改善推广条件,锻炼推广队伍,培养推广人才,增强推广能力。

(九)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各地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要通过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充分理解改革,积极参与改革。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认真做好改革所需各项费用的测算,将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等所需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清理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的聘用合同和劳动合同关系,依法办理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手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分流人员落实经济补偿金,并纳入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调转手续。要把安置富余人员同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结合起来,为他们自主创业争取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富余人员创办经营实体,为他们从事经营性服务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四、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十)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县级农业部门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农业技术推广岗位职责,确定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责任。要积极探索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机制,将其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同时,要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确定其工资报酬,确保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浮动工资政策落到实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晋升晋级、续聘、辞退、公费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等要与考核结果挂钩。

(十一)积极创新推广方式。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农民需求变化和农业技术推广规律,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创新,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要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求,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组装集成配套技术,搞好技术培训。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要利用“12316”农业服务热线、“三电合一”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化、信息化远程服务,及时为农民解惑答疑;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户),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科技流动服务车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要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依托其技术和人才优势,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五、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十二)积极培育多元推广主体。要按照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样化技术需求。鼓励和支持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技术团体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同时,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强化农业技术服务的信用自律机制,规范经营性农技服务行为,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各类农业技术服务组织都要加强自律,坚持依法经营、诚信服务、公平竞争。为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各级政府设立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应实行项目招标制,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各类农业技术服务组织都可以平等参与竞标。

(十三)大力发展经营性服务。积极稳妥地将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等服务,从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分离出来,实行市场化运作。凡核心技术不易流失、利润高、市场需求量大的技术产品,应主要由农业技术经营服务组织去推广普及。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参与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各类技术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对部分公益性服务项目可以采取政府订购的方式落实。

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组织领导

(十四)高度重视,主动协调。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意见》要求,主动协调工作,切实履行职责。要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建专门工作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明确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要加强与编制、人事、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

(十五)深入调研,制定方案。省县两级农业部门要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为政府制定改革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在制定改革方案过程中,要广泛听取意见,尤其要听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意见。改革方案既要符合《意见》的基本要求,又要立足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既要体现不同地域和行业特点,又要保持政策的一致性,确保可操作性。各地要在2006年12月底前将省级改革工作方案抄送农业部。已经和正在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地区,应当按照《意见》精神,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工作。

(十六)精心实施,注重实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关系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切身利益,必须处理好改革、创新和稳定的关系。各级农业部门要密切关注改革动态,加强检查指导,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组织动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投身改革,找准新的定位,争取更大作为。改革中要保护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设施设备,及时理顺工作关系,确保各项农业技术服务正常开展,务求改革达到预期目标。各地要在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并将改革的总结报告抄送农业部。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上一篇:关于学生消防安全学习心得下一篇:企业内刊运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