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刘邦项羽做销售……

2024-05-11

假如刘邦项羽做销售……(通用16篇)

篇1:假如刘邦项羽做销售……

假如刘邦项羽做销售

2010/7/7/8:18 有一个老板对我说:“能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就能做好每一件事,任何一种生意都不是在卖产品、服务。任何一种生意都是人和人之间的生意。能做人、就能做好每一件事、就能把任何生意的尺度把握好。”

成王败寇,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的楚汉相争,有很多人分析他们的得失。我们在此以用人的角度来帮他们把把脉。

刘邦是流氓气十足的混混儿。不擅政治、不晓军事、无缚鸡之力、缺谋略之材。项羽出身贵族,又是十足的盖世英雄,勇冠三军、会打仗、文学基础又不错。他们两个都很了解自己。

刘邦知道自己的缺点,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就必须借助其他人的能力,比方说他觉得自己的人才不够,就不断地吸收各类人才。汉初名将很多,除了三杰的韩信、张良和萧何之外,有宰狗的樊哙,赶车的夏侯婴,帮人做丧事的周勃。还有陈平、英布等,人才济济。而且,刘邦和他们相处得都不错。刘邦懂得什么叫TeamWork(团队精神),脸皮厚,懂得哄他的手下帮他拚命,手下们帮刘邦是因为他不爱金钱、不惜封赏。著名的垓下之战,刘邦就是利用张良的计策,告诉韩信、彭越、英布,你们只要帮我,封地封王你们自己说吧!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垓下一战,刘邦胜利了。是一个团队对一个单人的胜利,而不是刘邦和项羽之间单对单的胜利。

和刘邦一样,项羽也了解自己,但是项羽知道自己的优点,知道自己有什么好、但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好,他自作聪明、不肯服输,自我感觉很好,老子天下第一,认为谁的本事都不如自己,容不下其他英雄,打来打去,都是靠自己一个人。只知道用自己一个人的智与力,而不能用别人的智与力。而且生性多疑,连一个范增都留不了。虽然项羽有英雄的气概,但还是敌不过刘邦。

销售工作只是一家公司中一个部分,当然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一个销售的成攻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需要由Marketing的市场推广,需要由Customer service的客户售后服务支援,所以销售是一种团队工作,销售人员能够有很好的销售额当然很好,但是正因为他销售得好,其他相关的支援人员却因为他的销售业绩好,而做的多了,收入却未必能因此而上升。如果此时换作刘邦,他定会将利益和其他的团队人员分享。

香港有一家电讯公司,有一个很好的销售人员,把自己的佣金收入的一半拿出来,分给其他的支援同事,利字当头,其他同事因为他的慷慨,很喜欢帮他做事,他的生意做到全公司生意额的一半。后来这个销售人员自己出来开公司,原来的团队都跟着他出来打江山。如果是一个好的体制,一套好的销售系统,佣金制度不应只是为了销售人员而定,而是为了整个团队而定。如果你是项羽,你大概会认为,销售是销售人员一个人努力的结果,销售人员如果自己讲究个人英雄主义,那么注定要失败的。一个好的销售人员,需要像刘邦一样,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行,然后用其他人的专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只要客户、同事的关系能相处得融洽,通常头一年需要努力,接着的几年生意自然而然的就会自己来了。

假如刘邦项羽来做销售,项羽还是会遭遇垓下之败。

篇2:假如刘邦项羽做销售……

郑海涛,哈尔滨人,1992年清华大学计算机控制专业硕士毕业,1992-在深圳中兴通讯公司工作,19回中关村创办“北京数码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7月,国家广电总局为包括华为、中兴、比利时Barco公司在内的几家大型通讯电子公司颁发了入网证,允许它们生产经营编码、解码器。这其中还有一家创办仅两年的“小”公司――北京数码视讯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小”公司究竟靠什么赢得了与“巨人”同台竞争的资格?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公司创办人郑海涛,并听他讲述了自己的创业三部曲。

不打无准备之仗

郑海涛一直说自己创业是被那口子“撵”出来的。在中兴工作七年,待遇相当优厚而且亲历了中兴从“默默无闻”走向辉煌,所以有很深厚的感情。要舍弃的确需要一定的勇气和魄力。当他犹豫时,是妻子积极鼓励他走“出来”。当时的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贺美英也告诉他,这几年中关村的情况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并欢迎他回来。“一边‘撵’我走,一边召唤我,我只好回来了。”其实,郑海涛自己一直没有放弃创业的想法。他说那是他大学时代就有的梦想。在中兴,郑海涛在研发部、销售部、新产品市场营销部都曾干过一段时间,积累了一个管理者应具备的一些经验。“该干的都干了,只剩下创业没干,所以就去创业”,郑海涛这样说。

谈到创业,郑海涛认为,“一定要有足够的知识、经验、能力储备后,再去创业。除非你像比尔・盖茨一样是个天才,而且创业环境非常好,你才可以做些超常规的事。另外,对市场的调研也很重要。创业不是玩过家家,千万不能凭一时的冲动。创业前一定要问自己:准备好了吗?”

郑海涛最初打算投资的行业一个是电子商务,一个是电视数字化系统,他们为此做了很长时间的市场调研,才做出最终决定。当时在国内,已经有几家大的跨国公司在做完整的电视数字化系统,比如,朗讯、NDS公司和Barco公司等,产品约占了80%的市场份额。此外还有华为、中兴等国内公司,但它们只是生产电视数字化系统的一部分产品。郑海涛说:“我们之所以冒风险进入这一行业,就是看中这里面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充分挖掘我们的技术、价格和服务优势,同其他对手展开竞争。以服务为例,我们能提供每天24小时为用户解决问题的服务,国外厂家就做不到。”

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郑海涛曾开玩笑地说,创业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

像所有创业者一样,郑海涛当初也曾因融资问题而沮丧动摇过,

那时,他们自筹的资金只剩不到两个月就要用完了,而后续资金还没有头绪。心急如焚的郑海涛拿着五六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到处寻找投资人,一连找了二十多家投资商,都给他吃了“闭门羹”。“那段时间,我真的是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恰在这时郑海涛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嘉宾是柳传志。现场他问了柳传志两个问题:在你成功的过程中,机遇起了多大作用?在创业过程中,是否有过动摇?过后,郑海涛对记者说,这些问题与其说是在问柳总不如说是在问他自己。柳传志的回答是,机遇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努力和实力。而这给了郑海涛很大的信心。

或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就在郑海涛为融资一事苦恼不已时,他们公司所在的“孵化器”――清华创业园发现并肯定了他们产品潜在的市场价值,给了他们第一笔投资10万,之后其他一些原本观望的资金也跟着进入,公司融资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从年到现在,他们已成功地进行了两轮融资活动。先后有上海运时、中国信托投资公司、清华科技园、宁夏金蛙等公司投资。

20,公司新产品在青岛、保定等地试用。公司注册资金也由100万发展到1000万,整整翻了10倍。郑海涛说,现在公司要壮大发展,完全凭自己单枪匹马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融资是每个创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一直以、“分期融资”的方式和投资者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说就是,如果你需要1000万的资金,一开始只要求投资者先投300万或500万,其余以后再投。这对投资者而言减少了风险,对我们而言,出售的股份也很少。因此是个双赢的结果。

万里长征始迈步

虽然融资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产品也初步打开销售市场,郑海涛却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他说“最多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和初创业时的考虑不同,郑海涛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公司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和经营管理。

楚汉之争中的项羽、刘邦是他特别感兴趣的两个人。“项羽是盖世英雄,但有勇无谋,不是个好的管理者,而刘邦是。张良、韩信和萧何,论个人能力都在刘邦之上,但刘邦却有本事让他们为自己效劳,这就是刘邦的魅力。我要做刘邦,不做项羽。”郑海涛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掘员工的创造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团队的所有人形成共同的理念。

采访中,郑海涛一直很少谈自己创业过程中的一些挫折。也许忘记了,也许觉得没必要。他说自己很少怀念过去,他更关注的是公司的未来。郑海涛希望自己公司的产品不仅能填补国内生产的空白,更希望它能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品牌――这是他的理想。

篇3:假如刘邦项羽做销售……

成王败寇,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的楚汉相争,有很多人分析他们的得失。我们在此以用人的角度来帮他们把把脉。

刘邦是流氓气十足的混混儿。不擅政治、不晓军事、无缚鸡之力、缺谋略之材。项羽出身贵族,又是十足的盖世英雄,勇冠三军、会打仗、文学基础又不错。他们两个都很了解自己。

刘邦知道自己的缺点,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就必须借助其他人的能力,比方说他觉得自己的人才不够,就不断地吸收各类人才。汉初名将很多,除了三杰的韩信、张良和萧何之外,有宰狗的樊哙,赶车的夏侯婴,帮人做丧事的周勃。还有陈平、英布等,人才济济。而且,刘邦和他们相处得都不错。刘邦懂得什么叫 TeamWork (团队精神),脸皮厚,懂得哄他的手下帮他拚命,手下们帮刘邦是因为他不爱金钱、不惜封赏。著名的垓下之战,刘邦就是利用张良的计策,告诉韩信、彭越、英布,你们只要帮我,封地封王你们自己说吧!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垓下一战,刘邦胜利了。是一个团队对一个单人的胜利,而不是刘邦和项羽之间单对单的胜利。

和刘邦一样,项羽也了解自己,但是项羽知道自己的优点,知道自己有什么好、但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好,他自作聪明、不肯服输,自我感觉很好,老子天下第一,认为谁的本事都不如自己,容不下其他英雄,打来打去,都是靠自己一个人。只知道用自己一个人的智与力,而不能用别人的智与力。而且生性多疑,连一个范增都留不了。虽然项羽有英雄的气概,但还是敌不过刘邦。

销售工作只是一家公司中一个部分,当然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一个销售的成功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需要由 Market i ng 的市场推广,需要由 Cust omerservi ce 的客户售后服务支援,所以销售是一种团队工作,销售人员能够有很好的销售额当然很好,但是正因为他销售得好,其他相关的支援人员却因为他的销售业绩好,而做的功夫多了,收入却未必能因此而上升。如果此时换作刘邦,他定会将利益和其他的团队人员分享。

香港有一家电讯公司,有一个很好的销售人员,把自己的佣金收入的一半拿出来,分给其他的支援同事,利字当头,其他同事因为他的慷慨,很喜欢帮他做事,他的生意做到全公司生意额的一半。后来这个销售人员自己出来开公司,原来的团队都跟着他出来打江山。

如果是一个好的体制,一套好的销售系统,佣金制度不应只是为了销售人员而定,而是为了整个团队而定。如果你是项羽,你大概会认为,销售是销售人员一个人努力的结果,销售人员如果自己讲究个人英雄主义,那么注定要失败的。一个好的销售人员,需要像刘邦一样,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行,然后用其他人的专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只要客户、同事的关系能相处得融洽,通常头一年需要努力,接着的几年生意自然而然的就会自己来了。

假如刘邦项羽来做销售,项羽还是会遭遇垓下之败。

作者简介:

篇4:刘邦和项羽作文

反观刘邦,他的家族世居山东,自幼无赖,不学无术,也没有什么卓越的家庭背景,成年后混着做了个亭长的职务,作为一方治安管理之长,他贪好酒色,不但不为一方百姓做出表率,反而“身先士卒”,做着各种为世人所不齿的事情。

项王鸿门设宴,亚父范增志在必得,自是不怀好意。

此时二人的实力,正如其身世,一个微弱不堪,蚍蜉撼树而不得;一个势夺天下,振臂一呼而功成。

然而,在两人对面而争的鸿门宴上,项王输了,输得一败涂地。

在范增设计之时,项王满口答应,然而在叔父项伯的一席“忠言”之下,项羽便把对范增的许诺丢在了脑后。人云“军中无戏言”,正是项羽这种对待军情如儿戏,偏听偏信,任人唯亲的态度导致他未能成功的刺杀刘邦,也正是他的这种狂妄自大,招致了他的杀身之祸,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而刘邦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此会的重要性。他从一出现在项羽面前就摆出了一种卑躬屈膝向项羽请罪的姿态,从而使他一出场那谦恭的姿态赢得了项羽的欢心,使其认为天下已无英雄,范增所忌惮的,只是一个厚颜无耻的年老无赖,这更坚定了项羽不杀刘邦的决心。此外,刘邦的“果决”,也成为他能够顺利逃脱的一大法宝。当他席间逃走时,他置百余士卒及张良的生死于不顾,最终顺利逃回军中。

其实项羽从一开始就错了。项羽有着极高的志向与军事天赋,他是一名合格的军事家,但在政治舞台上,他无法与年长自己二十四岁,老谋深算的刘邦相比。项羽的主场是在沙场上,而并非那勾心斗角的政治舞台,如此来看,项羽最终败于刘邦之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篇5:刘邦项羽[范文模版]

乌江畔流传着霸王边下的慷慨悲歌。

刘邦与项羽,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然而,刘邦为什么最终战胜了项羽?

我想,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是在央定在打江山时的那一刻,刘邦、项羽所各自选择的结果。刘邦与项羽在年少时,几乎都可以冠上“不学无术”的名头。刘邦根本不读书,也不肯参加一般的劳动,只是沛县一个小小的亭长,而项氏家族世世为将,却项羽是学文武都无成就。可见一斑的是,刘邦与项羽都是见过秦始皇出巡的场面。项羽当即对叔父梁言:“彼必可取而代也。”而刘邦则长叹:“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强调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而刘邦则是感叹自己应也有如此建业。此是两人视野广狭之分。(这句引《秦汉一统山河》)

两人性格也有很大分别,刘邦生性洒脱,貌如长者,善于广纳博众。项羽一喝,人马辟易,不怒自思。项羽个性,韩信曾有过一番评论:项羽发怒的时候,“千人皆废”,但他不能用人,这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又有另一面,有时待人很恭敬慈爱,说话温和,“言语呕呕”,有时还很有同情心,给疾病的人分饮食,但是对有功应封的人却又拿不定主意,这只是妇人之仁,这段话收录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而没有写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明司马迁认为这段话更能能表现韩信的性格,这段话虽不可尽以为信,但还是归纳出项羽“感性大千理性”的特性,项羽是有些优柔寡断的,与几次绝好除去刘邦的机会失之交臂,最典型的例子当数“鸿门寡”上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刘邦此人善于把握机会,并能随机应变,识时务者为俊杰。

再者,刘邦手下猛将如云。刘邦自己也说:“吾可用人杰。而项羽却中反间计,气死了谋士范增,失之左膀右臂,项羽危矣!

当然,刘邦也有见奸几次差点便误入歧途,甚至死里逃生。但刘邦毕

竟目光长远,采纳了正确的意见,范增曾对项羽分析:沛公居山东时,贫

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宰,此其志不在小。刘邦克服

了致命的缺点,向目标更近一步了。

刘邦甚至民心,入王关中时,便实施“约法三章”,不复秦朝暴政,无为而治,这也是汉朝初期推行的“无为政策”,这是后话次不提。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项羽确实会打仗,把“巨鹿”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项羽引兵渡河作战,渡了河,把船都弄沉了,甚至只留下三天粮食,别的东西都被烧了,以示决心。这点倒是似凯撒。这种“破釜沉舟”的英雄悲壮情怀,相信刘邦是没有的。但这只是将军的勇猛,坐在龙椅上的人只需任用这种所向披靡的将军,而无需自己也去像他这样冲锋陷阵。项羽起事以来,一直用杀人来解决问题。可以想象当时天下的老百姓早已痛恨秦朝杀人的暴政,自是民心所向宽厚的刘邦了。

项羽越战越孤立,到骇下之战,已是四面楚歌。项羽到乌江边的时候身边只剩二十六骑了。当然即使被汉军几十追杀,西楚霸王一行人仍是杀得勇猛,锐不可挡。项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愧对江东父老,拒绝渡江,确实死得英雄。只是项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给“明明不如自己的刘邦”,高呼:“此天亡我,非战之罪!”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在骇下,项羽带着从者八百余人突围,本是可以逃脱,但当他们在阴陵迷路的时候,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对他说:“左?”他们向左走,左边是大泽,再也没办法快速逃脱了,时间不允许,汉军又追了上来。

一个普通的农夫为什么要欺骗项羽呢?

不管如何,这段历史终已成为过去,关于项羽当时是否该渡乌江,回江东,东山再起?后人有不少说法。

唐朝杜牧经过安徽乌江亭,题了一首绝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修忍耻是男儿。

江东干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联系当时亡国之势,也感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过,相比而言,我更赞同王安石的诗句: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边君王卷土来?

毛泽东曾说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民心所背的项羽啊,即使过了江东,在意志消沉,百姓不愿战火再起的时局下,如何不输?!

篇6:读《史记》——刘邦项羽有感

一本《史记》,一部经典,道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真正内涵。当年叱咤风云的千古英雄,再一次在我们眼前展现得淋

漓尽致,称王称帝也好,英雄末路也罢,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经典和传奇。

秦朝暴政,百姓“苦秦苛法久矣”,一时间豪杰蜂起,争夺天下。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的楚汉之争素来为世人感叹,两人的性格特点也是鲜明清晰。同样面对秦始皇的风光无限,刘邦发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慨,而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则显示出了他远大的抱负与决心。刘邦却只是一种仰慕和渴求。刘邦处世圆滑,善于随机应变。从去吕公府中实不持一钱却诈称”贺钱万“到鸿门宴中与项伯约为婚姻,嘱咐项伯要替自己在项王面前说好话,皆可验证。刘邦不仅处世圆滑,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用人才,礼贤纳士,这也是他最终能取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郦食其见刘邦“使两女子洗足“,便不拜,并趁机劝谏,刘邦谦虚道歉,立刻采纳郦生的意见。同样,他的谋士张良是他的心腹,他事事都会问”且为之奈何“,足以可见他确是一个善用人才的伯乐。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也很重视把握民心的重要性。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宽容待他,使之为相,又与秦国百姓约法三章,百姓献飨军士,刘邦客气不受,这些都使他民心归向,取得最终的胜利。

相比刘邦,项羽就明显不如他做得到位。项羽虽出身楚国贵族,从小“学习万人敌”,但他却有勇无谋。鸿门宴本是个了结刘邦的好机会,但他因项伯,刘邦等再三说明刘邦并不敢背德,心中犹豫,不能当机立断,一时心中产生仁念,不能杀了沛公,最后却为自己留下了无尽的悲哀。项羽还输在他的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上,刘邦礼贤纳士,他却不肯听从范增的话,而以自己的鼠目寸光判断是非,是远远不够的。项羽最大的劣势就是他不得民心,他入咸阳屠烧宫室,所过无不残破,使得秦人大失望,而秦人对沛公的约法三章则大喜,这样明显的对比,使得项羽为自己埋下了覆灭的种子。他甚至到临死前仍不悔悟,面对汉军四面楚歌,他也只能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泣数行下。面对汉军的数重包围,竟对他的骑兵说“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他服输不服气,认为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而死,他的悲剧不是偶然,之前的所做所为都为他的悲剧埋下了因,他的果自然就是“败寇”。

篇7:项羽为何“说”不过刘邦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看出刘邦有争夺天下的志向,向项羽报告。项羽约刘邦在鸿门相会,刘邦解释赔罪。

项羽竟然说:“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他要不说,我怎么会这样?”刘邦一回营,就立马杀了曹无伤。再看刘邦,陈平得罪了项羽,害怕被治罪,投奔刘邦。刘邦向大家介绍陈平,却说:“现在项羽势大,陈平却不愿与残暴的项羽为伍,而投靠了我们。这是弃暗投明的真君子啊!”一番话让陈平觉得很有面子,对刘邦也更忠心。

项羽说话时根本就没想过曹无伤的处境,而刘邦却懂得用语言美化陈平,照顾了陈平的面子。一个人说话,不能自己想說什么就说什么,而应该考虑到对别人的影响,照顾别人的处境。项羽被围困在垓下,韩信命人在夜间唱起楚地歌谣,项羽听到后非常伤心,就问下面的人:“汉军已经把楚地全部占领了吗?为何汉军中有这么多的楚人呢?”将士们听了项羽的话,军心开始涣散。

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时,项羽突然一箭射来,正中刘邦的前胸。

刘邦急忙用大衣遮住箭,然后弯下腰抱住脚,大笑道:“项羽小儿,你射到我的脚了。”说完才慢慢走进营帐。刘邦的将士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士气更高涨了。作为军中主帅,即使自己悲伤,项羽在将士们面前也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而他倒好,自己因为失败而丧失了信心,还要把这样的心态表现在话语中。反观刘邦,自己受伤,他怕影响军心,反而豪迈地调侃项羽,鼓舞了士气。

篇8:《刘邦和项羽》读后感

彭菊花

今天读了《刘邦和项羽》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了汉朝时期,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二世以后,争抢天下的历史故事。最后刘邦战胜项羽,被迫杀了虞姬,在乌江率领24人与刘邦百万大军决一死战,自杀而亡。

读了这个历史故事,我十分为项羽感到惋惜——凭项羽的实力,本来可以大胜刘邦,成为一代霸主,可是他却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就是项羽心太软了,他原本可以在准备万分齐全的“鸿门宴”中杀了刘邦。当时刘邦知道自己的实力是打不过项羽的,非常识时务的把关中王的位置让了出来,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先进入关中,本应该是你项羽先进入关中。”然后又说起当初他和项羽一起起义的事。项羽听了刘邦的回忆,相信刘邦不会和他争夺天下,一时心软,放了刘邦。可是他却万万没想到的是刘邦会在他与齐军对战之时偷袭自己,毫无准备地展开了他与刘邦的对战。

第二就是项羽不善于发现人才,刚愎自用。原本韩信是投奔项羽而来,可是项羽一点都没有关注,没发现韩信是个大人才,只给他当了个守门官。韩信三番五次劝告他,他都置之不理。最后韩信放弃项羽,被迫投奔了刘邦。韩信在萧何的推荐之下成了大将军,在韩信的帮助之下,刘邦杀了项羽,统一了天下,成为了天下霸主。

要是项羽能早点明白这两点,一定能打败刘邦,统一天下,一改历史。可惜他致死还是没有明白。同样,在我的教学管理之路上也时刻要牢记不能犯这两个错误。

第一、班级管理不能心太软,班级常规要狠抓。由于我担任的是小学教师的工作,小学生年级小,刚上岗位的时候总觉得他们还小,经常性会“有法不依”。因此孩子在低段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了高年级后习惯很难改正过来。因此,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上不能心太软,要“严”。

严肃纪律,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需要严格的纪律作保障,有好的纪律,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首先班级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班级公约,公约要设计到各个方面(比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出勤等),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

其次学生要按章办事,班级管理无制度不行,还要有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制度的执行,因此在管理中制定了一系列的严惩措施来保证班级工作的运行。

第二,班级管理中善于发现人才,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我记得上次一个信基督的朋友说:每个孩子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因为咬的位置不同,所以有了差异。我想,除了咬掉的部分是缺点,那剩下的部分应该都是优点,但因为我们总是太过于关注知识文化这块,所以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就这样,我们教师总是在犯项羽犯的这个大毛病,没有发现人才,物尽其用。

篇9: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

转言项羽,大破秦军之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向关中,可惜十一月才到达。仅是比沛公晚到了一个月左右,大势已然去矣。刘邦已派兵驻守函谷关,在当地与百姓约法三章,赢得民心,并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项羽之军,刚刚经历了与秦军的大战,又长途跋涉,到达关中便再次进入作战状态攻打函谷关,十二月又被调去戏地镇压起义,早已人疲马倦,失去了其本来拥有的最大优势。这是项羽第一次失去“天时”。

项羽对这种费力不讨好结局极为愤怒,随后在鸿门设宴邀请刘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虽说《史记》对鸿门宴的记载中也有很多文学化的成分,但是它毕竟来源于历史,有两大重点是不会有误的:首先,项羽设宴邀请刘邦绝对不仅仅是吃饭这么简单,这场宴席对刘邦的安全必然造成了威胁;第二,刘邦活着从鸿门回到了军中。不管太史公其他的记载是否有误,单凭这两点,就可以说项羽再一次失去了“天时”,而这次失败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最终的回天乏术。

篇10: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

从统治者自身的能力来说,项羽的领导才能的确不如刘邦。项羽所拥有的能力,是匹夫之能,而刘邦的却是领导之能。其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匹夫之能以自能为能,而领导之能以“官人”为能,即安排别人为其做事。从今天的角度来讲,项羽的能耐是做事的本事,而非领导的本事。领导不比做事的本事,比的是能否指挥别人去做事。项羽刚愎自用、狂妄霸道,时而犹犹豫豫,有妇人之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缺乏“领导力”。而刘邦善谋权术、重视百姓、任人唯贤,比项羽高出一层。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焉得不败?其实项羽的故事,也体现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所需具备的个人素质和领导能力。

再多言几句我的妄自揣测。《史记》并非是极客观公正的一本史书,这其中掺杂了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如“陈涉世家”、“太史公曰”等等。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之所以如此努力地塑造项羽光辉伟岸的形象,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对项羽有种英雄惜英雄的好感,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他想借项羽塑造一种他理想中的人,这种人有反抗精神、有顽强的意志、有智勇双全的才华,在无力回天之时,这种人会选择维护自己生命的尊严。他或许有缺陷,但是他的闪光点和光辉事迹足以使他名垂千古。数千年后,当我们看到司马迁当年的设想,仍会发出一番唏嘘感慨,这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体现之一。

篇11:刘邦和项羽曾经联手“屠城”

“屠城”是一种发泄,更是一种威慑。但是,“屠城”的残酷历来都受到人们的严厉抨击。刘邦不仅在反秦之战中有 “屠城”的记录,而且在诛杀项羽之后也曾经想“屠城”以泄愤。项羽自杀之后,西楚诸地都向刘邦投降了,只有鲁地不降。刘邦闻讯,最初想率天下大军屠灭鲁地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但是,他后来却改变了态度。

刘邦对项羽从来都是一路追杀,决不留情;即使鸿沟议和项羽释放了太公与吕雉等人质,刘邦也不顾信义,撕毁协议,追杀项羽。为什么鲁地为项羽坚守,刘邦却放过屠灭鲁地的初衷呢?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刘邦灭项之后,清醒地知道自己已经大功告成,就要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了,此时的刘邦已经在考虑“后项羽时代”的舆论主旋律了。

项羽的败亡宣告了刘邦称帝的开始,面对这么一个新时代,在舆论宣传上提倡什么,是刘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刘邦经过慎重思考,深知自己必须提倡忠诚;只有忠诚,才能使刚刚建立的大汉王朝不再遭遇诸侯割据、天下分崩的惨祸。要提倡忠诚,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项羽最初被义帝封为鲁公,鲁地百姓为项羽坚守城池,正是忠诚于鲁公的表现,因此,刘邦不能让自己一時的冲动破坏了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主流舆论。

(摘自《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文化札记》)

篇12: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关于“垓下作歌”、“东城之战”、“乌江自刎”这些对项羽末路的生动描写,更显然是司马迁的悲慨抒情。清代吴见思说:“‘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但这是写历史么?不,这是写诗、写小说、写剧本。钱钟书《管锥编》引清代周亮工的话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这“笔补造化”四个字,实在是太深刻了。我觉得读古书读到这个份上才真的是读出了点味来。试想,《史记》中如果没有这段抒情性的动人描绘,项羽还能在读者头脑中留有如此慷慨悲壮的印象么?

不仅如此,司马迁还要让他的悲剧英雄在穷途末路大显神通,他用他的二十八个人大战灌婴统领的五千人;他们冲进冲出,如入无人之境,光是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汉军“数十百人”;项羽的一声大吼,吓得刘邦的一位将军连人带马滚出去了好几里地。最后他面对一个投降了刘邦的楚军叛徒说:“若非吾故人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说罢拔剑自刎而死。刘邦的部将王翳赶紧奔过去割下了项羽的人头,其余的骑兵蜂拥而上去抢项羽的尸体,单是因为争夺打架互相拥挤践踏,就死了好几十号人。司马迁写刘邦部下的如此卑鄙恶劣,不就是为了反衬项羽的从容、高尚么?

 

篇13: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如何理解这种差异?我们认为,这是因为项羽的对于天下秩序的构想与楚怀王、刘邦均不相同,怀王和刘邦均保留了七国秩序,怀王是出于复古的希望,而刘邦则是为了减少威胁,尽快消灭异姓王完成帝业,不管二者在主观上有何不同,皆是出于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和妥协。但是项羽则不一样,项羽既不认同战国时的七国体系,也不认同秦汉帝制,在项羽看来,秦汉帝制是破坏了各国的风俗特色,而战国时的七国体系因为没有相应秩序规范,只能互相征伐不休。

项羽希望重建列国秩序,使各国各自自治,但是他渴望建立一套新的霸主体系,以霸主为核心维护列国之间的天下秩序,避免各国之间的征伐。为了保障霸主的权力,他必须分割七国,防止齐、秦、赵等历史强国重新做大。另一方面,旧时代的六国贵族毫无疑问是新体制的阻力,因此项王才需要改立齐王,诛杀韩王、义帝,打击六国王室,扶持新兴军功阶层,以自己为核心,与新兴军功阶层共同建立新的天下秩序。

篇14: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众所周知,在秦末的楚汉战争当中,最终项羽是失败的一方,并且是一败涂地。然而即使项羽失败了,人们仍然给予了他非常高的评价,甚至称他为千古无二。那么项羽究竟凭什么能够被人们称为千古无二呢。大概是因为他曾经创造过三个世界第一无人能及。据说,项羽长得高大,而且力大无穷,那个时候项羽起义,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地,就要去找桓楚商量,一起反秦,到那时桓楚不想答应,所以就为难项羽,说:你要是能把这个千斤大鼎举起来之后,就答应项羽。项羽当时自持神力,就没有辩驳,上去就把那个千斤大鼎给举起来了,还走了几圈。桓楚见状,只能答应项羽的要求了。项羽这个举千斤大鼎的记录,到现代都没有人能够超越他。项羽从小就开始研习兵法,他觉得有兵法和军队相互呼应,能够杀敌万千,个人的力量就算是再强大,也比不上兵法运用的得当的军队。

巨鹿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项羽仅带了数万士兵和秦军的几十万大军对战,在这场战役中,大大小小的战争打了无数,可是项羽带的军队就没有输过,敌我军队力量差距悬殊,但依然没有失败,这场战争十分具有传奇色彩,也使得项羽在这场战役中扬名立万,从此天下人都听过西楚霸王项羽的名号。虽然历史上也是存在以少胜多的情况,但却没有项羽这样指挥得当,能够镇定从容应对的人,并且在没有人能够多次以少胜多。

 

篇15:性格决定命运,项羽何以败给刘邦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项羽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那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四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的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就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刘邦就问张良: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過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帐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这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

篇16:《项羽与刘邦》―读后感 刘锵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 刘锵

《项羽与刘邦》这本书是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所著。这本书讲述了自始皇驾崩、乱起江南至亥下之战、乌江自刎的一系列历史。司马辽太郎对中国尤其是秦末汉初之际的研究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此书却不像普通的历史书那样平白枯燥,他在讲历史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对历史的了解看法,让本书的刻画更是栩栩如生。   在这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刘邦和项羽两个反秦军事集团尤其突出,但可以说 项羽集团的军事实力是远远盖过余刘邦的,但在后来的一系列历史中刘邦却后来居上,不但领先项羽先冲进了关中,灭掉了秦朝,还在后来攻溃了项羽的`大军,最后平定了七国之乱。刘邦和项羽虽然同是反秦军,但这两个人的政治观点却是截然不同的,这点从“鸿门宴”这一事件中就可见一斑。   刘邦进了关中后,为了保证关中的安全,便闭关固守,他本以为楚怀王会赴约(刘邦未进关之前,楚怀王和诸将军许下诺言,谁先入关就封谁为关中王)但没想到项羽也非常想入关,可旧约仍在,他竟然“废”了楚怀王,那么这条约定也就不在了。项羽本想打进关中,可因项伯的阻止,他就准备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但刘邦却是个能去能服的大将军,他竟打破了项羽的“鸿门宴”竟向项羽低头认错!――“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S。”“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意思是“我刘邦根本想象不到能先入关破秦”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你项羽才应该先入关破秦”。项羽听到了刘邦竟如此诚恳的道歉,一下子就使他的虚荣心感到了无比的满足,在加上刘邦先前的叙旧(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和刘邦的拱手称臣,项羽就觉得刘邦只是个卑微的下人,而自己是天下的盟主。那么刺杀计划就灰飞烟灭了。 如果刘邦是成吉思汗那样的“铁血将军”的话,那么刘邦今天只能战死沙场了,但刘邦却不是,他是一个能升能缩、运筹帷幄的大将军,刘邦知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如果自己战死沙场了,那么就不会有东山再起了,有朝一日就不会再冲进关中了,他以大局为重,把自己的一个大将军的面子抛之脑后,不,应该说是抛之与千里之外! 而项羽他却高傲自大,一心执着于武力、和幻想。他的政治幼稚集中的体现了出来,他早就忘记了他们的对立,而还把刘邦当个卑微的下人!从而放过了除掉刘邦的大好机会!项羽以为只有武力才能解决天下的一切之乱,他把谋略和人心放到了最后一位。项羽最错的是,坑杀了秦地20万的士兵。为了当西楚霸王,流放了怀王,一下展露了熊心,所过之地烧杀抢光,虽名为霸王,却失尽天下民心。而且他为人虽然英勇,大吼一声,一千个军汉也会吓倒,却不能重用有才能的将军,不过是匹夫之勇。虽然项羽待人很好,士兵有病时,关怀备至,但到了部下立功应当封官晋级时,他把刻好的印章握在手里玩弄得没了棱角,还舍不得给人.所以不过是妇人之仁. 我虽然看过许多关于项羽、刘邦的书,但是这本书却令我映像深刻,我不仅对司马辽太郎对秦汉史刻苦的研究感到崇敬也对秦汉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上一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信仰下一篇:努力提高学习年度上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