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习惯的注意点论文

2024-08-22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习惯的注意点论文(精选8篇)

篇1: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习惯的注意点论文

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要注意:习惯的选择要以健康的人格为准绳,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选择,要制定明确的规范,细节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注意老师可能产生的言行影响,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步骤,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过:一个人养成了好习惯会一辈子享受它的利息,养成了坏习惯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叶圣陶也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习惯对于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那么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要注意什么呢?

一、习惯的选择要以健康的人格为准绳

小学体育教育的课堂是培养“人”的地方,也是培养“才”的地方,但如果我们习惯选择出现原则性问题,那么即使把学生培养成“才”也是非常危险的,那种为了取得比赛胜利无视体育道德不择手段的人必受世人唾弃,那种在比赛中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运动员,能力再强又能走多远呢?

我们着意培养孩子一个良好习惯的时候要多追问一下:“这个习惯是不是积极的?”“这个习惯对孩子一生都有用还是仅仅局限于当下?”“这个习惯是不是孩子健全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孩子最春天的年龄种下真善美的种子,以求结出健康人格的果实。

二、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儿童的选择

学生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毕竟不是任你随便捏出造型的橡皮泥,体育老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不能想当然地把良好的习惯强加在他们身上,要给他们选择的权利,关注学生参与权。

在组织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喜欢指定规则,认为唯有遵守这些规则,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某种习惯,当学生试着修改规则的时候就定义学生不能遵守规则,其实这是老师不相信学生潜能的表现,剥夺了学生参与权,从另一角度说这是对学生的否定,等于强加给学生一个理念:你不行,你只能接受老师的安排。相反如果老师能相信学生,学生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就有可能把规则改进得更完善,体验成功的同时产生自信。

当然,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在知识和经验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有待提高,老师要准确判断学生潜能,合理把握学生的选择。

三、明确规范,细化常规

任何一种良好的习惯的培养都首先要有明确规范,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课堂纪律的习惯,我们首先要向学生交代,上课前要站好队,上课开始要清点人数师生问好,如果我们不能从具体细节入手仅仅依靠讲大道理则学生是很难听懂的,古人优秀的“童蒙养正”的读物都把良好的习惯分解成形象的、具体的、明确的细节,比如《朱子家训》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比如《弟子规》中的“出必告,返必面”,体育课堂也应该制定翔实科学的常规,毕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体育课堂常规要具体形象,可操作性要强,比如游戏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观看别人比赛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只有长期坚守这些具体明白的要求,良好习惯才可以养成。

四、注意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懵懂的幼儿用模仿的手段认知这个世界逐渐长大,学生也不例外。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我们首先要改造自己的世界,要审视自身有哪些好习惯值得保持,有哪些坏习惯急需改正。

在培养学生礼貌的习惯时候,学生帮我们抬课堂器械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很真诚地跟他们说一声“谢谢”?我们教育学生要尊重对手,在给学生做示范的过程中有没有对陪练的学生给予应有尊重?体育老师的言行一致一定会让孩子受到熏陶养成良好习惯,如果我们说一套做一套,则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逆反效果。

五、遵循循序渐进的步骤

体育教学培养良好的习惯需要遵循科学的步骤。在培养学生“服从指挥”这一良好的习惯时候,我采用以下步骤。

首先,通过“集体穿越呼啦圈”这一游戏让学生体会没有指挥的穿越是没有效率的,只有服从指挥才能高效完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服从指挥”的重要性,老师相机提出要培养“服从指挥”的体育习惯。

其次,根据培养“服从指挥”这一习惯的需要,明确具体行为规范,比如听从哨音、裁判手势、各种口令的指挥,对不服从指挥的行为进行科学惩戒,等等。

第三,发挥榜样的力量,及时反馈。对学生中做得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利用学生争强的心理鼓励他们对榜样同学进行赶超;对做得比较相对较差的同学进行游戏惩戒,引导他们及时纠正。

第四,长久训练,养成习惯。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为了养成学生“服从指挥”的体育习惯,我在将近60天的课堂上刻意引导学生注意“服从指挥”的意识,通过分小组合作与竞争对这一习惯进行时时跟进,刻意组织多种相关游戏、比赛强化他们“服从指挥”的体育习惯。

经过一系列努力,我所带班级学生服从意识得到很大提高。良好的习惯是积极人生的发动机,只要体育老师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用心,体育教学也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发挥积极作用。

篇2: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习惯的注意点论文

城关小学

王少霞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它是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正因为种种原因,对教师的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科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培养 学习习惯 观察 探究 动手动脑 反思

参考文献:[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3]张奇,沈群,韩志伟.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

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

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五)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 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

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

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篇3: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习惯的注意点论文

1 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机能学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动物实验和动物手术操作的主要场所, 应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验室实际制订实验室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工作作风所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如学生必须按规定的时间来实验室上实验课, 不得迟到、早退;进入实验室要衣着整齐, 保持安静, 严禁谈笑喧哗、抽烟、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杂物;爱护实验室仪器设备, 节约水、电、煤气和其他消耗性材料等。上述各点也是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所必备的职业素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对不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学生要进行严厉批评, 并将能否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作为学生实验课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 以此来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 增加手术基本操作学习, 为实验课手术操作做好铺垫

动物实验中的手术操作是学生技能操作的入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无菌观念淡薄, 这与医务人员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始终要遵循无菌操作规范要求不相符合。规范的手术操作要到临床学科学习阶段进行专门训练, 为了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学到规范的操作技术,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应在机能学实验绪论中增加对手术器械及其使用方法、手术基本操作技术和外科无菌技术的学习, 如常用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手术野的切开、止血、结扎等技术操作、手术人员在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等。学生经过学习, 掌握了常用手术器械的使用和手术操作的基本技能, 这就为实验课手术操作做好了铺垫。虽然无菌操作不严格并不会影响动物实验的进程和效果, 但也不能放松对学生无菌观念的培养。学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熟练操作技术是学生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或护士的前提。因此, 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无菌观念的教育, 既要讲清无菌术的理论知识, 又要使学生明白无菌术与手术操作的关系。同时还要告诫学生医务人员无菌观念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医疗安全与否, 发生医院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而且还会威胁社会人群的健康, 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菌技术操作的重要性, 树立较强的无菌技术观念, 以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熟练运用无菌技术, 养成规范的职业操作习惯。

3 利用动物实验手术操作机会, 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习惯

动物实验手术操作是完成实验项目的前提, 要利用动物实验手术操作机会, 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习惯。在实验教学中, 指导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完成实验项目, 而且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严格要求学生应用无菌技术进行操作, 将规范的操作贯穿到每个操作细节之中, 如止血钳的持握法、术中物品的传递、手术台上手摆放的位置等。所谓基本功是指对外科无菌技术和手术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 对手术技巧的精通程度。俗话说“台上几分钟, 台下十年功”, 要抓住每个实验操作机会, 训练学生的手术基本操作技能, 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之始终。在实验过程中, 指导教师要加强巡视, 督查学生每一项实验操作, 严格执行实验手术操作规程, 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应立即予以纠正。指导教师要反复向学生灌输无菌观念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 在学生心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无菌观念, 使学生的操作行为成为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的开端。

4 从尊重实验动物开始,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良好职业习惯

面对着无数病痛, 冷漠是一种职业习惯;关怀、同情、尊重是另一种职业习惯。医生对患者的尊重是给患者的一味良药, 我们主张将对患者的尊重视为医生的良好职业习惯。尊重患者从尊重生命开始, 从尊重实验动物开始。在机能学实验中有的学生对实验动物在未完全麻醉时就实施手术, 手术切口过大, 甚至有的学生对动物进行迫害。实验结束后, 有的学生对实验动物未进行安乐死。这些虽然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 但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对待生命的冷漠态度。因此,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 手术操作要精确, 应告诫学生临床操作中任何不必要的损伤都是错误的。要严格监控实验操作程序, 指导教师如发现学生有任何伤害实验动物的行为, 应该立即制止并严格批评, 以避免对实验动物不必要的伤害, 要时时教育学生动物的生命同样宝贵, 一样需要关怀, 要学会尊重和珍惜实验动物, 善待实验动物, 尽可能减少对实验动物的创痛。面对实验动物, 学生应抱着尊敬的态度, 就像对待患者一样, 要有爱心和责任心。因此, 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善待实验动物,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良好职业习惯, 为将来尊重患者打好基础。

5 将手术操作纳入实验考核之中, 督促学生重视规范操作

机能学实验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实验操作成绩组成, 其中以往的实验操作只注重学生实验操作步骤的完成情况, 而忽略了学生的手术具体操作。为了督促学生重视规范操作, 我们将无菌观念和规范手术操作纳入实验考核之中, 并按一定的比例记入学生的实验操作成绩中, 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促进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职业习惯是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适应未来临床工作岗位所必需的, 良好的职业习惯需要早期培养。因此, 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让学生在早期就接触到临床职业训练, 从而为后继临床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这也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形成。蒉

摘要:机能学实验是学生进行动物手术操作实验的第一门课, 而在动物手术实验操作过程中, 学生的行为和手术操作与临床实际职业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为加强学生的临床意识和临床相关技术的训练, 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4: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习惯的注意点论文

一、质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贵知疑。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和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地说,可以有以下作用:

1、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运用了猜想与联想、比较与分类、判断和推理、分析与综合等思维形式,发展了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学会学习。养成质疑的习惯,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主动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加深理解,领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3、有利于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数学教学中教师随时面临学生质疑带来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储备,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方能应付自如。同时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不断提高,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教师在给予学生的同时获取得更多,从而造就一代勇于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师,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二、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1、创设质疑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小学生天性好奇,求知欲旺盛。当他们具有质疑意识时,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因此,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质疑意识,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兴趣。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1)把握导向。教师应通过大量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确信“学会质疑就是学会学习”,“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帮助学生克服“有疑问是由于自己脑子笨或没有认真听课”,“提问怕同学嘲笑”等思想顾虑,从而使学生解放思想,积极投入到人人争当质疑小能手的学习活动中。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源于他看到“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落在地上”,而产生疑问“为什么不从树上掉到天上去呢?”

(2)保持兴趣。面对学生繁琐的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保持兴趣和耐心。不管学生提出的疑问有无多大的意义,距离教师备课本有多远。教师都要以浓厚的兴趣来对待,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不全盘否定,不随意打断学生的质疑,更不能简单了事地说:“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你的提问没有多大意义”,让学生没有因质疑的不好而“坐不下去”。(这在培养质疑的初始阶段尤为重要。)

(3)及时评价。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每一个提问而感到由衷高兴,应该默认个别学生“懂装不懂,无问找问”的质疑行为,要及时赞扬敢于质疑的学生,大力赞赏高质量的质疑,要及时带动全班学生一起去探讨、欣赏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敷衍草率做答或躲闪回避,使学生具有这样的认识:把“今天我向老师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自己衡量学习水平或努力程度的重要标准。

2、掌握质疑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场面:叫学生提问,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都说没问题可提。这说明学生即使有强烈的探索动机,如果不了解质疑的一般方法,还是不可能找出疑问,更不可能凭空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我从常见的几种思维方法中得到启发,质疑的一般方法有:

(1)因果质疑。对于常见的计算法则、公式、性质要及时追根溯源,要习惯于问一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例如:为什么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比较质疑。让学生习惯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中产生疑问。例如,课本面是长方形,篮球场也是长方形,课本面的四个角比篮球场的四个角小得多,怎么都是直角?

(3)类推质疑。从一些特殊、个别的规律或结论类推到一般情况中还能成立吗?以小能不能见大?以此可不可以类推到彼?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法则同样适应于多位数吗?比可以化简,为什么赛球时6:2不能说成3:1?

(4)逆推质疑。小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容易产生一种可逆心理。如甲比乙高,乙就比甲矮。但是在数学学习中许多是不可逆的。例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正方形吗?30加上它的一半后,再减去一半还等于原来的数吗?

3、提供质疑时机,让学生便于质疑

首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从数学知识本身的矛盾发展中,找出新、旧知识的区别点,设计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思考,在学生思想上产生疑问。其次疑问应联系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疑问展开讨论、争辩,得出结论,就能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又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可以说效果是理想的。因此教师要有意地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特别是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衔接转换处、联系过渡处、总结归纳处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质疑。平时要求学生随时有疑随时用文字或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下来,以待合适的时机质疑。

4、形成质疑习惯,让学生乐于质疑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学生从一次次的质疑中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肯定,他们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会到成功的愉快,从而树立质疑的信心,产生乐于质疑的情绪体验。这样长期积累,学生就形成了质疑习惯。当然,教师既要重视优生的质疑(这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要特别鼓励差生的质疑,因为差生有自卑感,不懂一般也不敢发问,所以教师一定要防止在课堂上只把师生质疑谈话集中在少数优生身上而把大多数学生当作陪客的现象。这种以少数人的质疑、释疑替代多数人的迷惑不解的做法,是一种变相的注入式。

篇5: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习惯的注意点论文

张舍中学 周换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新课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但是并不是就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重视教师自身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打造有效高效课堂呢?以下是我从事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总结出的几点体会。我认为构建读--讲---感---练四环节的课堂结构是构建有效课堂一种有效实用的方式。,(一)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

在引导自学时,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还原历史细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化学生对历史结论的认识,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的去阅读思考。

如在“一国两制”一节教学中,我事先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清晰地展示讲课思路:1.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什么没有马上收回香港?党的第二代领导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地收回香港、澳门呢?2.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办法来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呢?它是不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最佳途径?在香港、澳门为什么保留现有社会制度?3.请结合史实说明台湾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4.台湾问题为什么显得如此复杂?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放弃台湾任其独立行不行?5.面对今天的局势,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什么方法更好?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的能力。这样,一方面通过逐层分析,步步深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尤其对于比较抽象的历史概念,把每一个概念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教材信息资源、教师提供的材料,经过思考、讨论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概括,并作出解释,深刻地理解概念。另一方面,于看似无疑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反复地提出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养成对课本、教材质疑问难的习惯,并且活跃了思维,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历史兴趣、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认识和探索打下一定基础。

(二)讲:在已有的读书的基础上,教师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门功课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后,太后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讲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于是,我灵机一动,唱起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河北高粱熟了------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歌声把学生带到了那种血与火的岁月,使得他们更能理解“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这一历史事件。

当讲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还有象澳门回归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等。

当然,除了上课之外,我们还可以由学生来主持,搞一些历史竞赛。可以以平行班为单位确定一些选手,每个班还可以选出20多名啦啦队员,这样就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参与活动。由学生来主持,让学生来参与,教师只起策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调动。

(三)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教师应根据年轻人争强好胜、善于争辩、勤于思考的个性特点,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引入一些不同的甚至相矛盾的史学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言,讨论争鸣,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既积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又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即使他们的观点不正确也不轻易否定或妄加评论,然后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依据史料,通过集中思维,让他们最终自我否定和改正原来的观点,特别是区分信息的真伪,反复推敲观点,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如在评价鸦片战争性质时向学生展示中西方史学界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其次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确定对某一专题进行讨论,并据所选专题结成不同的小组,并指导学生在合作基础上确定如分配学习任务、辅导同伴、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等,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与同伴合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指导学生的尺度,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及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研讨完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示方式可包括考试、调查、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并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让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让成绩突出的学生脱颖而出,如此则学生不仅充分发挥了自己个体的才智,还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了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养成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心态。这不仅促使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解决不是由自身个体所能解决的问题,为学生以后走上复杂的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如在学习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时,引导学生合作研讨罗斯福新政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探讨往往由于年龄和经验不同,会自发出现一些意外解答,教师应随时准备打破框架,改变分析方向,从熟知的课文和史料中解读出新含义,发现新变化,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看成可利用的资源,努力发现每位学生学习中细微的亮点和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对教学过程的自我修正和自我控制能力等,把教学作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围绕着解决问题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四)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试题,提高学生作答技巧。现在的历史试卷变得可灵活了,人文语言的表述,时政热点的结合,图文并茂,让历史不再只是“古董”。于是,我们设计出类似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愉悦读题,沉着思考,从容作答。作答时力求语言文字简洁,中肯、生动,而不是拖泥带水,更不能答非所问。同时,养成学生规范作答的习惯。

另外,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次教育,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来批改作业,批改试卷,有打分的划等级的,也有面批、面改的。努力做到稳住A等生,重点推进B、C等的学生进入A、B等,尽量减少D等的学生数。

篇6: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习惯的注意点论文

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要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要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培养学生细算的习惯;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学习习惯学生小学阶段是孩子初步学习知识的新阶段,也是他们养成各种基本习惯的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及乐于课前准备、活于课堂探究、勇于课后延伸、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下是我在多年教学工作中对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看法。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

一、要让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

大多学生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了课前预习,有的学生根本就不预习,其中最重要原因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针对上述情况,我引导学生理解:课前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使自己在课堂上更自信,更有兴趣,还可以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们的预习习惯呢?

就数学学科而言,我认为应该让学生首先阅读分析例题,只有把例题分析透彻了,才能把这一节课的习题都解决了。当预习时发现例题哪里不理解时,先要用笔做上标记,等老师讲课讲到你做标记的地方的时候,认真、仔细的听。

预习的时候也要把习题都做一下,现在的数学课本把课后习题分为两组题,即A组题和B组题,当时间充足的时候可以A、B两组题都做完,若时间不允许的话,至少也要做完A组题里的习题,这样才达到了预习的基本目的。

二、要让学生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学生增长知识的最基本途径,只有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为此,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专心听讲,不搞小动作;听课时积极思考,边听边想,并适当做笔记;不懂的地方要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回答问题,别人发言时要认真仔细地听,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当堂内容力争当堂掌握,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课上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重的主要原因。

我还想尽办法让学生明白:上课的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严密的逻辑思维,合理的解题方法,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使自己对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

我向学生反复强调: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课上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解题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理解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安排一些验算和检查计算过程中有错误的和用估算方法验算的练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置练习形式,许多学生常把这些运算的失误,简单地归结为粗心、马虎,甚至有的学生误以为随着计算机和计算器技术的发展普及,运算能力用不着提高,其实不然,运算的准确性不单只是纯粹的计算,它涉及面广,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它需要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对公式的准确记忆,对性质的准确掌握,还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的配合,才能保证运算结果的准确无误。因此,教学时,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必须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各种与运算有关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算律等,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及各种应用,常出些与它们有关的正误辨析,正用、逆用的系列练习,使学生有着扎实的基础,保证运算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四、要让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据研究证明,人的记忆分三个阶段: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上课时认真听课就是把知识从人的大脑中由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我要求学生对刚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

课后及时复习,记忆清楚,内容易懂,所以要求学生当天的课当天复习;先全面复习再重点复习;遇到难题时反复复习,温故而知新,复习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我还告诫学生一定不要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否则所学知识会遗忘为零,再次复习时就等于重新学习新知识。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就是这么神奇,坚持与否,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坚持吧!

这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其实,学习中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有错必改的习惯,动手实验习惯,细致观察的习惯,积极探究的习惯、练后反思的习惯等等。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学习的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篇7: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习惯的注意点论文

盐城市盐阜中学 李晓萍

【摘要】

在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好好研究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说我们的教学是有效的,才能称之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反之,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收到实效,那么一切都是白费功夫,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习惯成自然地持续下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等多方面的培养,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兴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学习活动变得有趣味、生动活泼,使学生“乐于学、爱上学”。如果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会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学习习惯的培养又从何谈起?我们要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迫切的需要,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利用电脑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键盘指法课时,我就采取游戏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的小游戏,同学之间比赛,看谁打字速度快;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输入一首自己熟悉的儿歌,慢慢地掌握中文输入的方法,学生学得认真,练得愉快,记得牢固,兴趣很浓。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多布置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和学生很贴近的作业,让学生感到电脑就在身边。例如,学习文字处理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编写课程表;举办Word小报比赛;学过表格的加工处理后,让学生替老师输入每个学生若干次单元考试成绩,计算每个学生所在整个班级的总成绩、平均成绩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会发现除了电脑可以玩游戏外,还能帮你做很多有趣有益的事情,比如,利用计算机画画、写作文、制作演示文稿、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种资料等;除了上网聊天,你将会发现因特网还能帮助你快速查阅各种有用的资料,收发电子邮件,你甚至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网站等等,让学生从心里爱上这门学科。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为他们的主动参与创造心理条件。上课时鼓励每一位同学发言,有权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即使没有举手的同学,老师也应向他提问。对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但没有能正确答出问题的同学,老师不应批评,而是要表扬他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学习态度,多加鼓励,不能伤害学生的自信心。

以前所倡导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教育教学,只有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例如在上“网上导游”一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供学生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去学习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参与到课堂中,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背景下的学。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究,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最大的缺点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创造情境,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使学生既不会产生自满情绪,也不会悲观失望。努力调动全体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教会学生记好上课笔记的习惯

由于学生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所以教育学生在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并做好课堂笔记。听课时要仔细,不要交头接耳,私底下议论,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发言;告诫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不要在老师讲课时乱动机器,做与听课无关的事情。教会学生科学的记课堂笔记的方法,课堂笔记不是泛泛地记录老师的知识点,而是记录重要知识、易遗忘的知识。理论课的讲解比较枯燥,学生很容易走神,如果能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话,知识点可以列得很有条理,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动手写一遍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印象的过程,等到考试前复习的时候,课堂笔记又是一本很好的复习资料,因此,教会学生记好上课笔记,即可以防止上课开小差,又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罗列知识点,还可以作为考前的复习资料,真是一举三得的好方法,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记好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教育学生要对课本上的和老师提出的问题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有的学生对待问题不愿意动脑思考、钻研,人云亦云,只想吃现成饭,拿别的同学现成答案代替自己的想法。因此,教育学生对待问题一定要自己独立思考去获取答案,要会想问题;对待困难要刻苦钻研,不要畏惧困难,被困难吓倒。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乐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不经过独立思考是不行的;而问题提的好,这恰恰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五、培养学生敢于动手,规范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上机时要敢于动手,告诉他们不要怕动坏机器。同时要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个细节开始。信息技术课堂更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

在初中信息技术上册“图片的获取”的讲授中,我给学生分组练习,提供给学生扫描仪,数码相机,并让个别同学从家中带来无驱的摄像头等设备,让学生逐一练习,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从而认识到图片的获取是多途径的。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仅仅在规范学生操作行为上进行规范,提示学生注意器材的安全。放手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新知,不仅释疑,而且还使得学生对新鲜设备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

六、培养学生积极合作,共同探讨的习惯

教育学生通过同别人合作获取答案,在共同探讨的气氛中学到知识,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知识较缺乏的学生,更不能盲目地试图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要防止一些学生出现孤僻症和独霸机器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完成了设计之后,最得意的莫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时,就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看,教育学生,不论你的作品是不是很好,大家对你的作品的意见或建议,会使你的作品更加完美。结束语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发展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一个人今后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优势,有步骤的进行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求得实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篇8: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

心理学把注意的特点归为四点。

一.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注意所能保持的时间, 它是学生学习通向成功的重要保证。学生学习成绩优秀, 一方面在于他们智力水平的高低, 但与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有直接关系。一些中学生注意内容狭小, 思路拓不宽, 容易受外界事物刺激干扰, 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学习中出现一心二用的心理, 或凭个人兴趣左右行动;还有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意义、目的没有深刻的认识理解,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 学习态度不很积极, 上课或作业过程中注意力便容易分散, 对其学习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它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表明:注意的范围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的程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注意的范围, 学生可以比较顺利地掌握知识。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注意的分配前提是必须熟练, 达到一定的自动化程度。在几项活动中, 对其中一项的熟练程度越高, 注意的分配能力越强。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根据统一要求把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别的对象上。注意的转移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过程很重要, 如果学生不能迅速灵活地把自己的注意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 就会降低学习效率, 甚至会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

每个中学生的注意都有各自的特点, 有些学生注意持续时间长又相对稳定, 有些学生注意转移灵活迅速, 有些学生注意范围广阔、注意分配能力较高。针对这些特点,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着手培养其良好的注意习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进行。

一.提高识别自身注意品质优劣的能力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不良的注意品质。如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积极性太差,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过程中没有耐性, 注意力不能相对集中, 这些都属于注意不良品质的各种表现。教师只有尽力克服这些消极因素, 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在教师正确指导下, 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注意特点对学习产生的负面影响, 才能配合教师改进自己。这就为优化他们的注意品质提供前提条件。

二.以注意稳定性为载体, 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

许多中学生身心发展不够完善, 他们处处流露出儿童的天性:学习不用心, 不能科学地利用时间, 上课注意力分散, 自控能力差。这些不良表现应引起每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警惕, 加强正确引导, 使之逐渐矫正。在诸多不良注意品质中, 尤其注意稳定性不良在中学生表现普遍, 负面影响也很大, 长期下去, 不良习惯极易形成。教师及时发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有利于学生注意稳定性的持续与提高。对于初一学生, 上课时要多注意组织教学, 采用眼神、手势等暗示手段使其认真听课;布置作业时, 要有一定数量, 在规定时间尽力按量保质的完成;学生完成起作业后必须做必要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很有必要。因此, 教师力求在教学方法上多变, 教学中力争变换形象, 课堂应充满生机, 为注意品质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使之长时间坚持, 这对改造学生不良的注意品质会有明显效果。在讲授中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以此提高阅读速度和实践能力, 拓宽阅读范围, 训练听记能力和速度, 这些措施对学生注意的其他品质的培养都很有效。

上一篇:关心人的短信下一篇: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对人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