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

2024-08-28

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精选8篇)

篇1: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

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方式和消费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这种改变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此加强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良好的消费生活方式是不可忽视的。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年龄较轻,生活环境特别,和社会的其他消费群体有着不同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他们有强烈的消费需求,但他们又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经济上没有独立,消费上也受到很大的制约。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我就身边同学做了一项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

从调查结果来看,月生活费500元到1000元的占了70%,1000元到1500元的占20%,1500元到2000元的占了10%,没有月生活费2000元以上和500元以下的。他们消费主要用于食物、日用品、娱乐方面,小部分用于学习、交通方面。就餐环境主要以食堂和街边饭店为主,也有一部分经常去街边小吃。对于他们的生活费是否够用问题上,70%的人觉得够用。在消费方式上30%人是能省则省,40%有计划花钱,10%不在乎想花就花,还有10%的视情况而定。有50%的人有参与兼职。拥有电子用品方面主要为手机和笔记本。对于消费记账上,30%的人对所有开支记账,40%的人对数额较大的开支有记账习惯,20%很少有记账习惯,10%从不记帐。

综合学校当地的物价情况和消费情况,正常饮食所需要的费用平均每餐5到10元,占据大部分的月生活费,因此500元以下月生活费的基本没有。而如果没特殊情况,基本消费不会超过1500以上,所以大多数都集中在500元到1500元之间。大部分的人两到三星期去一次超市,去采购生活用品以及食品。大学生当中还是很大一部分人存在攀比心理,经常存钱或是向人借钱买好一点的电子产品,名牌衣服、鞋子、化妆品。对于男女生的消费上也是有所差异,女生中有60%的人喜欢控制自己的饮食费用,而在化妆用品上话费较大。而男生中有55%的人喜欢将钱花到游戏或是电子产品上。

从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上分析,从家庭方面,现在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重点照顾的对象,对自己的子女消费基本上满足供应,自己再怎么辛苦也不愿意亏待孩子。这样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他们,使得他们有种高消费的欲望。从社会环境方面,现在社会上不正确的消费观让大学生深受影响,各种不正确的消费引导让大学生形成了高消费心理。而也由于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欲望高,使得消费体质也有所变化,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提高了,又返回来一定程度导致大学生更高的消费欲望。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成熟,很大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大学生应该要学会记账、预算等,理财能够掌握自己的收支情况,从而对今后开支也有一定了解和控制的作用。而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加强克服攀比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考虑自己的实际经济条件,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要争。大学生更要有理性的思维去改善消费心理,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

10283613

李聪聪

篇2: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

摘要: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新时期对大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 资源节约型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观。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消费观,引导大学生消费观的健康发展,本小组于2015年6月,进行了“宁夏医科大学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了解大学生每月开销,及其消费合理性,如果不合理怎样改进。调查结果提示我们:如何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型热点问题。

一、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数据及问卷情况

调查目的: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 调查采样地点:宁夏医科大学

调查时间:2015年06月10日——2015年06月19日

调查问卷:共收到问卷216份(电子版问卷)。以周围的学生为主要

对象,基本做到随机发放。

二、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构成调查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心理在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个体差异大。大学生的日常消费主要涉及饮食、学习、娱乐、人际(情)交往、服饰等方面。消费构成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饮食消费是大学生特别是月消费额在600元以下的大学生最主要的消费统计结果表明,此项消费额集中在450-600和600-1100两项内,两种极限情况A(450以下)和 E(1100以上)的选择较少。民以食为天,在物价日益上涨的情况下,月消费额在600元左右或以下的学生日常的主要消费便是吃饭。男生消费饮食消费水平较高,女生的饮食消费水平普遍低于男生,零食消费水平则远高于男生。

第二,学习消费主要是书籍费、学习用品费、考证费和使用电脑费等。近年来,大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驾驶证考试都成为了毕业参考的依据,考证费用一般从上百到几千元不等,具体得根据所学的专业而定;一般来说,考取驾照所需的费用在2500以上。因此,大学生毕业必需的考证费用基本不会少于3000元,另外,大约一半的学生独自拥有电脑, 还有部分学生合伙拥有电脑。

第三,休闲娱乐消费包括上网、唱卡拉OK、打台球、溜旱冰、看电影、旅游等。大学里课程较少,而大部分大学生将课外时间用于休闲和娱乐。短时间的娱乐活动见于大学附近的网吧、KTV、电玩、台球等。热衷于旅游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参加过旅游。

第四,人际(情)交往消费在大学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大学生中的请客送礼有如“拉锯”,讲究“礼尚往来”。人情往来给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有的大学生苦于囊中羞涩,在人情消费上要耗费掉许多时间和精力,有的甚至为此节衣缩食,影响了身心健康。

第五,服饰消费。许多大学生注重自身的外表形象,特别是女大学生,在自我的形象包装方面,不少人追求的是时尚、品牌与品位。而名牌服饰大多价格昂贵,款式更新速度快,很多爱美女生每年在此消费巨大。

第六,通讯消费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消费中开支较大的项目,手机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来越普及。在校园中手机成为青年的时尚选择,几乎每位学生都拥有手机,个别学生还拥有多部手机。而且手机的档次较高,功能齐全.并且话费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其中绝大多数同学拥有手机是为了兼顾学习、生活和工作,只有少数同学是为了“摆阔”和“时尚”。第七,恋爱消费。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导致恋爱成为了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调查,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在大学里谈恋爱。为了维持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就不得不额外的多了一项开支。大学生用于谈恋爱的开销远超预算。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经济独立意识较差,储蓄观念淡薄

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宁夏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 300 元左右。

3.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向家里骗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4.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二到三百元左右,最少的也有在百元以上,有的甚至高达千元。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而且物质投入是维持情感的保证。

5.丰富大脑不惜钱

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就业单位对高学历的要求,现在一些大学生读完专科升本科、读完本科读硕士,成批量地买回参考书。还有一些学生则在读本专业的同时,辅修其他学科,为自己就业积累知识资本。在旁听课程、购买资料等消费项目上,他们出手大方,而且家长对此项消费的投入也是乐此不倦。

四、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五、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的政策建议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影响其学业进步、性格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开展好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和形成理性的消费方式,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其次要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道德习惯,树立合理、适度、健康、量入为出的消费观。

(二)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观教育

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如开展消费问题研讨会、消费知识竞赛或有奖问答、消费投诉实践活动等,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费氛围和舆论。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报刊、黑板报等校内大众传媒工具进行直接形象的消费教育。

(三)影视传媒和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消费影响

媒体不应忘记自己的社会教育责任,如果一味地宣扬高消费,必然会对在校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社会传媒要多宣传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市场等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高校应和有关部门联手下大力气治理校园环境,消除那些不健康、低品位的文化娱乐场所,优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大学生文明、健康的消费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要培养大学生理财能力

目前, 80%以上的大学生消费支出需要依靠父母(家庭),父母(家庭)在为大学生提供经济来源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理财能力。大学生理财能力需要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不断培养。通过加强理财方面知识的学习,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培养自身节约和计划用钱的习惯;通过做家教、校外兼职、导游、导购、餐厅服务、市场调查、商品促销等勤工助学活动,进一步增强自己对获取劳动收入和报酬来之不易的感性认识,自觉摒弃不健康、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

总结: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周围同学的消费观,看到我们大学生消费的不成熟性。对于即将步如社会的我们,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通过报告反思自身存在的消费问题,响应国家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篇3: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笔者于2016年4月对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 共发放问卷80份, 收回有效问卷56份, 有效率为70%, 有效随机访谈10人, 其中, 男生共14人, 女生共52人。通过调查, 发现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点如下:

(一) 月均消费情况

集中在1000—1500元, 占37.5%, 1000元以下的和1500—2000元的各占29.17%, 2000元以上的占4.17%, 其中1500—2000元的多为男生。可见, 对大学生生活奢侈的说法是有偏见的。

(二) 每月的生活费

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家里, 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校外打工、获奖学金补贴生活费, 其中校外打工占20.8%, 奖学金占16.67%, 没有人通过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可见, 学校的勤工俭学项目的影响力有待提高。

(三) 生活费主要开支方向

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开支是伙食费, 占总开支的40%, 主要集中在300—600元, 没有人的伙食费开支超过800元, 水果零食集中在100—300元、学习费用 (书籍、影印等) 集中在50元以下, 可见, 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 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 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考试费集中在2000—3000元, 这笔开支是除了伙食费外最大的, 占每学期总开支的1/3左右, 学生都想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证书, 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

交际娱乐 (聚餐、赠送礼物等) 集中在100—300元, 服装饰品化妆品集中在100元以下, 几乎没有人超过500元, 占每月生活费的1/4左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大学生也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 尤其在西外这类女生聚集的学校, 化妆品等与其他学校相比存在更大的消费动力。

这总体反映了现在的大学生重视交际活动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 忽视了文化消费的重要性, 且文化消费目的性强, 主要为了找工作而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我国读书情况不好也与此有关。

(四) 每个学期旅游费用支出情况

旅游花费集中在500元下和1000—1500元, 且各个年级均有分布, 只有10%的人不会出游。可见,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行万里路”, 外出旅行, 他们认为旅行既能锻炼自身的独立能力, 又能开阔自己的视野, 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人。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大学生中才开始流行, 但发展的势头强劲, 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

(五) 月末生活费持有情况

有余额的占50%, 差不多花完的占12.5%, 有时透支有时不透支的占37.5%, 没有始终透支的情况, 可见, 大学生整体的消费情况还是合理的。

(六) 生活费盈余的持有情况

54.17%的人选择转入下个月的生活费, 29.17%的人选择存入银行以后备用, 只有4.17%的人选择用于投资, 没有人选择马上花光。可见, 大学生的理财意识还很淡薄, 局限在生活费上。

(七) 自己热衷的方面的消费情况

58.33%的人不会在自己热衷的方面控制不住自己大肆花钱。且在购买商品时, 选择有需要且价格适中的人占83.33%, 选择喜欢就买的仅占20.83%。在遇见不需要的商品时, 不会因为促销便宜、朋友大力推荐或觉得以后会用得上就买起来屯着等诱因而购买的占41.67%, 选择觉得以后会用得上买起来屯着的占33.33%, 选择促销很便宜就买的占16.67%, 可见, 现在大学生的消费总体还是理性的, 能够体谅父母挣钱的来之不易。

(八) 拿到生活费时的安排情况

进行该时期的预算, 做好消费打算的占45.83%, 没有安排, 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占25%, 且多为女生, 一边花一边打算的占20.83%, 没有人马上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选择能省则省。

(九) 消费的记录情况

有记录但断断续续的占41.67%, 没有的占29.17%, 想过但没有实施的占16.67%, 全部记录的占12.5%, 可见, 大学生对自己财产的把握与规划意识是比较强的。

(十) 如果生活费增加, 消费方向的增加情况

大部分人选择书籍、购物、娱乐和交际, 只有少部分人选择伙食、零食和通讯。可见大学生对书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同时, 更是娱乐导向型的消费者。

(十一) 支付方式情况

用借记卡网上支付的占41.67%, 现金的占33.33%, 用信用卡网上支付的占12.5%, 刷借记卡的占8.33%, 刷信用卡的占4.17%。可见, 大学生能更快地适应新型支付方式, 但分期付款和超前消费观念淡薄。

二、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及问题

通过分析, 笔者发现当前大学生消费情况存在的特点及问题:

(一) 大学生的消费构成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与社会接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娱乐交际费用较多, 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 大学生普遍相信“朋友多了好办事”, 十分重视交际活动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 为自己以后步入社会积累良好的人脉基础。同时网银、借记卡等消费方式也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且认可和接受程度快于社会其他人群, 可见,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 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 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甚至超前。

(二) 理性消费仍为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伙食方面, 玩乐方面的支出合理。由此可见, 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 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 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 尽量精挑细选, 不会一味求贵, 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在乎是否需要, 大多数大学生也不会在十分热衷的方面不计后果的大肆消费。所以大学生消费的主流是较为理性的。

(三) 合理理财观念仍十分淡薄

调查中, 有一半的大学生的生活费都是有盈余的, 但盈余部分大多都转入下一起生活费或存入银行, 只有不到5%的大学生会选择投资, 这说明大学生的投资意识不强, 对资本性收入认识不足, 没有很好地理解资本的强大作用, 局限在劳动型收入上, 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 超前消费的情况尚在合理范围

调查中, 使用信用卡分期付款的学生比例仅占16.67%, 大多数学生在购买想要的东西却钱不够的时候选择自己存钱, 而不是分期付款或借钱, 可见, 传统消费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很深的。

(五) 文化消费观念淡薄

除了考证外, 大学生很少购买教科书以外的书、杂志等, 不注重阅读, 而是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上网, 沉浸在快餐文化中。

三、针对大学身消费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对大学生的建议

1. 大学生应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

大学生们应对自身的消费现状有理性的思考, 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 少攀比, 多考虑自身真实需求。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 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

2. 大学生应注重精神消费

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 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 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 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文化活动, 如参观博物馆、博览会等, 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 以陶冶性情, 获取知识, 拓宽视野, 自觉抵制快餐文化对自身的影响。

3. 大学生应增强理财意识

自觉学习理财的相关知识, 更好地认识资本性收入, 学习如何规避风险, 从单纯的劳动性收入理念向外延伸, 结合资本性收入、技术性收入等拓宽对收入渠道的认识, 为以后走入社会更好地创造财富做好积累。

(二) 对学校的建议

1. 学校要教育学生要树立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

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 科学规划安排, 个人消费标准与家庭相适应, 鼓励积极、合理消费, 反对攀比、盲目、奢侈消费。学校应要及时客观地分析学校里的消费主义现象, 加强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 做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2. 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帮助学生理性认识与运用钱财, 学习用正确的方式“以钱生钱”, 如, 开始投资理财课程、举办投资理财大赛, 帮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更好地认识风险、正确运用金钱, 既能帮助学生认识资本性收入的意义, 拓宽学生的收入渠道, 又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3. 学校应加大学校勤工俭学项目的宣传力度, 扩大其影响力

调查中, 有很多同学反映, 想要通过勤工俭学锻炼自己的能力, 为以后步入职场积累一定经验, 但对学校勤工俭学项目不能很好地了解, 在外面兼职又出现过很多被欺骗的现象, 导致大家不敢再进行兼职活动, 打击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建议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开设相关宣讲会等向学生作相关说明, 帮助学生大学期间更好地“学以致用”, 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 对商家的建议

学校周围的商家应顺应学生的支付需求, 及时开设POS机刷卡功能及网上支付功能, 这种符合学生支付习惯的收款功能会很好地留住客户。商家应注重自家的服务态度。调查发现, 大学生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集体, 他们认为好的服务态度是对他们的尊重, 因此更愿意到服务态度好的商家消费, 对服务态度差的商家, 即使商品再好, 他们也不愿意光顾。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理念很大程度上将引领社会未来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理念。本文通过对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 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分析并发现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理念中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相关建议, 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有利于未来良好消费风气的形成。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调查

参考文献

[1]禹小英.当前大学生消费的新特点与高校消费教育研究——基于对长沙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消费经济, 2010 (10) .

[2]方胜杰.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解析[OL].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9-05-29.

篇4: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情况;spss方差分析;层次分析法

本文把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分为了学习消费、饮食消费、衣着消费、通讯消费和恋爱及娱乐消费五个方面。通过在学校收集数据的方式统计了在校大学生家庭月收入、在校月支出以及在上述五个方面的具体支出的消费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得出影响大学生在校消费支出的因素并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健康的消费结构。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两个方面:通过运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大学生在校月支出和在上诉五个方面的支出分别与其家庭月收入之间的关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消费模型,得出符合大学生情况的正确消费结构。

一、Spss方差分析

1.Spss方差分析(研究大学生在校月支出与家庭月收入之间的关系)。所得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校月支出与其家庭月收入有很显著的关系,随着家庭月收入的升高,大学生在校的月支出通常也會随之升高。

2.Spss方差分析(研究大学生在校月支出的五个主要部分与其家庭收入的关系)。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到:

(1)家庭月收入不同的大学生在校时在饮食、衣着、恋爱及娱乐方面的消费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学习及通讯方面的差异并不大,这基本上符合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其家庭收入是其在校的消费的基本经济来源。

(2)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生活的调查得出其在学习及通讯消费方面相差不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大学生在校时在学习方面的支出普遍较少,通常除了各种考试的报名费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支出,所以经济条件较差和较好的学生在此方面的支出没有较大差别。其次,大学生在校时除与其家人及教师同学联系外,其他联系较少。

二、层次分析法建立消费模型

将大学生在校的消费结构按照它们之间的关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其中,目标层为大学生的在校月支出,方案层为其在校支出的五个组成部分,准则层为价格、生活必需、心理需求和发展需求四个因素。价格是指价格高低对消费决策的影响;生活必需是指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心理需求是指大学生根据其自身经济状况满足其心理消费欲望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发展需求是指大学生为了今后发展的支出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结合对本校在校大学生的实际考察,得出符合现代大学生消费特点的正负反矩阵:

A=1 1/6 2 1/66 1 5 11/2 1/5 1 1/76 1 7 1 A有主特征根λ=4.0740,对应的特征向量 ■ =(0.1406 0.6715 0.1000 0.7206)T 归一化后得 ■ *=(0.0861 0.4112 0.0612 0.4413)T

CIA=(λ-4)/(4-1)=0.0247

CRA=CI/RI=0.0247/0.9=0.027<0.1

所以A有满意的一致性。

下面考虑方案层对决策准则的正互反矩阵:

1.方案层对价格决策准则的判断矩阵

B1=1 1/2 3 7 32 1 5 9 51/3 1/5 1 5 41/7 1/9 1/5 1 1/31/3 1/5 1/4 3 1B1的主特征值λ1=5.2828,

特征向量归一化后为: ■ *1=(0.2939 0.5057 0.1665 0.0371 0.0882)T

2.方案层对生活必需决策准则的判断矩阵

B2的主特征值λ2=5.2182,特征向量归一化后为:

■ *2=(0.0832 0.5831 0.1091 0.0393 0.1852)T

3.方案层对心理需求决策准则的判断矩阵

B3的主特征值λ3=5.0032,

特征向量归一化后为:

■ *3=(0.2512 0.1045 0.3117 0.1018 0.2308)T

4.方案层对发展需求决策准则的判断矩阵

B4的主特征值λ4=5.0246,

特征向量归一化后为:

■ *4=(0.5210 0.2071 0.1070 0.0580 0.1070)T

所以令B=( ■ *1, ■ *2, ■ *3, ■ *4)

于是对象对目标的排序

■ =B ■ *=(0.3048 0.3811 0.1255 0.0512 0.1446)T

模型的检验和分析:

CIB1=0.0707

CIB2=0.0545

CIB3=0.0008

CIB4=0.0061

RIB1=RIB2=RIB3=RIB4=1.12

令CI=(CIB1,CIB2,CIB3,CIB4)

CIz=CI· ■ *=0.03123

RIz=RI· ■ =1.11978

CRz=CIz/RIz=0.03123/1.11978=0.0279<0.1

所以有满意的一致性。

即 ■ =(0.3048 0.3811 0.1255 0.0512 0.1446)T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应该按照学习消费应占0.3048,饮食消费应占0.3811,衣着消费应占0.1255,通讯消费应占0.0512,恋爱及娱乐消费应占0.1446。即如果在校大学生每月1000元,那就应该按照学习消费300元,饮食消费380元,衣着消费125元,通讯消费50元,恋爱及娱乐消费145元的基本情况进行消费。

三、结论

大学生在校的月支出与其家庭月收入有显著的关系,家庭收入越高的学生在校支出相应较高。但是大学生在学习和通讯方面的消费基本一致,家庭经济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食、衣着和恋爱及娱乐方面。结合大学生实际在校消费情况得出符合健康消费的结构标准,即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应该按照学习消费占0.3048,饮食消费占0.3811,衣着消费占0.1255,通讯消费占0.0512,恋爱及娱乐消费占0.1446,此结构是基本符合大学生消费标准的。

参考文献:

[1]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4.

篇5: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一、餐费以及各种聚餐费用

大部分的同学都会选择都会在校内餐厅吃饭,由于菜品的不同,每天的生活费也是不相同的,其中二十元左右的人较多。除了在校内就餐外,校外就餐已经成为大学生饮食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种形式的聚会成为在校大学生饮食消费的一个重点。对于同学之间花钱请客,大部分同学认为偶尔可以但不要太频繁。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3-6次各类同学聚会,有些社团组织更是聚会频繁,这部分消费基本上每学期需要150-300元之间。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和同学朋友聚会一般选择在食堂三楼,但也有二成的同学选择在美食7+1,映雪左岸(那里消费较高)。聚会的理由多种多样、老乡相识,放假归来,过生日,得了奖学金,社团聚餐,庆祝双诞(圣诞和元旦)等。

二、购买服饰

从消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服装消费的档次越来越高,男女生对服饰要求也越来越挑剔。大学生购买品牌的商品,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的实用需求,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增加自己的被关注度。购买名牌产品更是能够满足人们这样的心理,大多数的大学生都会选择算是名牌的牌子,无论是衣服还是包包,因为这样显得自己很有档次,可见选择名牌产品对帮助大学生自己的交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名牌服饰也是一种象征和潮流。

三、恋爱消费

大生生恋爱已经是一个全社会都知道的事,每当赶上情人节,圣诞节,生日等一些比较重要的日子,情侣送礼物,少说也要一百多,有的还会不远千里去看自己的情侣,这些也会造成很多路费,由于建大男女比例较大,达标大部分男生反映每年给情侣的支出占很大一部分,甚至会让他们负债累累,不过有的女生表示很沾光,这样会省出自己一部分费用去买衣服,化妆品等。

四、上网费用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建大校园网的建设,目前但凡能上网的同学都要包套餐,分别是、30元1M,35元2M,45元6M。根据调查,近五成同学选择2M,特别是男生,由于游戏的需要,大部分是6M,女生有很多1M的。如果按每月35元计算,在校近四个月,那么一学期的网络支出费用就高达140元。

五、手机等通讯费用

根据调查结果,所有学生都拥有手机,他们的手机价位一般都在1000-5000元之间,其中近九成是智能机,月消费在50--100之间,而且发现但凡情侣之间或者是班长,团支书,学生会主要领导,社团主要领导等手机话费支出特别高,相对差距很大,对于统计结果造成很大干扰。虽然有校园V网,但部分同学表示,200分钟免费通话根本不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普遍原因是由于大学生没有主要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等这些主观条件,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另外由于生活费用的超额指出,通过调查发现近七成同学有利用自己空闲时间,包括周末,假期打工的经历,即使有未打工的也有打算近期会打工的。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问题也已成为大学生发展的主要问题。

由于调查人数较少,恐怕不能反映全部同学的消费情况,但能反映大部分同学的情况,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家里的宠爱没有养成抑制消费的习惯,大部分同学到月底入不敷出,消费水平较高,乱花钱,不会发钱的现象比较普遍,近八成同学反映、“有些支出也是没办法,别人都花,自己也就跟着花了。”由此可见由于这种哥们义气或感情的存在,这些支出又是必须的。

通过调查,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父母挣得每分钱都不容易,我们应该去珍惜,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

篇6: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市场现状

大学生一进入大学的大门,即意味着要远离家乡父母,开始独立的生活,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开始有自己独立支配的较大额资金,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笔生活费自然不会很少,平均一下,一个人大概在3000元每学期,一年也就是6000元了,(这还是南昌水平,别的省份可能更高)全国高校在校学生约有一千三百多万人。总的一估算,约有七百八十亿了,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消费群体呀,难怪有些老太太常说,我就是在学校门口卖茶叶蛋也可以把自己养活。细心的人们一定发现,每个学校的外面总会有很多的商店,所面对的市场也只有学生。他们都是让学生给供养的。很多的商家在竞争过程中,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学校了,并争着到学校做广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多么的巨大,因而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刚才说到,大学生每人每年平均消费6000元人民币,这些都是他们的自主消费,作为同一类人,他们在消费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即他们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呢?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

1、独特性

大学生处于消费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时期,一方面表现得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颖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因此他们往往走在了朝代的前列,同时又追求个性,喜欢做把自己打扮得以众不同,或是购买一些以众不同的物品,以求引人注意。达到一种处自我满足的效果。

2、兴趣性

目前许多年轻人都是“追星族”,大学生也是如此,于是,他们便把生活费的一部分用在购置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画报,娱乐报,还有一些专业杂志等和明星有关的东西。另外还有上网,其实每个大学生都会有这样一笔开支,只是有多有少,据了解,有的学生一年上网的钱,都得花好几千元。总的来说,大学生容易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钱,主要消费对象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

3、时尚性 有人说,大学校园是最时尚的地方。他们总喜欢时尚消费,比如旅游、电脑、和手机消费特别是女生们的服饰,不会要很多钱,但是搭配很现代。很能时尚。她们在选购服饰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想花不是很多的钱,去购买那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衣服,结果呢,实在是喜欢,一狠心,花一个不低的价格把它给买下来了,过后却难过好几天,成天叫着自己大出血。在选购其它东西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男孩子就有些区别了,他们一般是准备已久,根据手头情况去购买相对较高档次的品牌,也不会太计较已花掉的钱。由此可总结二名话,男生少购买,大品牌,强出手,女生多出动,中品牌,软上手。

4、从众性

不同的校园环境也就会有不同的消费习惯,这跟校园内的氛围有关。比如这校流行打篮球,那校足球特别受重视等等不一样的现象。如某人搞了一个发型,大家觉得不错,在理发的时候也就自然会想到那种效果,其它还包括穿着消费,运动消费等,都有一定的从众性。但也要注意各校的差异性。

5、攀比性

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了“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别人去那家高档餐馆吃饭,我也就想去,再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明显的主要有,购买一些流行产品,及吃喝玩乐方面,而这样的东西一般又比较花钱,而有的同学就把它当作一种身份的体现。愿花很大的代价来购买它。

6、礼节性

在大学里,礼尚往来是很重要的消费力,今天你过生日,我得送礼给你,我请你吃饭。明天轮到我过生日或是有什么喜事,你又得大手笔的还我,还有的是一帮学生,某天某个人请大家吃饭,或是消费什么,隔几天另一个人觉得自己要还礼,又是一帮人出来消费,结果是一个接着一个,并不断循环。这样极大地扩大了消费的量。

7、盲目性

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面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另外,受许多商家看准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而推出许多商品之类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学生消费的无的放失。比如:某歌星推出一张新专辑;某运动品牌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长时间,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其实所买的商品是否实用,或是否有使用价值,在购买时学生不一定会去多考虑。“见好就买”似乎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

8、冲动性

大学生消费也具有年轻人所共有的特点,即在购买物品时,有时候容易产生冲动购买,例如他容易受广告促销的影响,明明本身就不没打算过要购买这种产品,但当时推销员说得很好,或是看到广告很有吸引力,而突发其想地要购买,结果买后又后悔了。

9、围绕女生性

男大学生的消费一大部分是用于交往,而更多的是用于和女生交往的,也就是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就特容易花钱,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一些酒吧、中档餐馆及一些公共消费者的地方,绝大多数都是男女生共同消费,而且在这个时候,男生一般都不太在乎花多少钱,只要高兴就好,所以消费完以后,皆大欢喜。而同种性别的人在一起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女生,可能会少于平时的消费量。

10、无计划性

相信念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当代大学生是最会哭穷的,不管他是否很有钱,也许他一年的生活费在1万元,但还是总叫说没钱,每当到了月末,或是学期结束的时候,有的甚至在开学一半,就开始叫着没饭吃了,其实他们都是很有钱的人,一开始的时候总认为自己有很多钱,有些东西看起来也不是要很多钱,又好像很实用,结果见到好的东西就是想购买,后来打开钱包才发现,原来钱这么不仅花。当意识到要节省的时候,钱也就快差不多了,以后就只能省吃俭用了。由于钱袋落差太多,他们也就开始大喊穷了。属不知是当初自己用钱没计划好。这是许多有钱大学生们的一个通病。【营销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如此的巨大,而且,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点也非常的鲜明。作为营销人员,该从那些地方出发,具体实行一些什么样的策略,才能使商家获得最大的利益。我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点:

1、许多大学生特别注重个性的宣扬。总喜欢自己以别人以众不同所以,生产厂乡应该注意使自己的产品尽量新颖,有特点,能够区别不同的对对象,并运用不同的方式,满足不同的对象。

2、针对于大学生消费的兴趣性和时尚性,我建议某些商品在销售过程中能和一些明星的东西混在一起,作为赠品也行。比如画报,歌碟,等,另外,售销商还应在一些新出事物大作宣传,做一些比较新鲜,活泼的校园促销活动。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有关校园靓丽生活的广告,把它同时尚连接起来,引导一种时尚消费。这样的话,同样会吸引那些具有从众和攀比消费心理的人。

3、商家要注意利用好大学生消费的盲目性和冲动性购买行为。如何能使人们购买,关键是促销手段和行销方式,如何激发学生在第一时间里购买,这里大概有这几种情况:a、广告说得很好,一听就想吃或是想用;b、价格便宜,买一送一,或是送别的什么,让人感觉购买该种东西很划算;c、有精神价值,比如一些纪念品,或是小玩意儿。

4、不管是产品生产厂家,还是服务业,只要是重点面向学生市场,都应特别注意女生的服务,比如产品或是服务多迎合女生的口味,还要注意营造一种浪漫的气息。引来了女生,自然就会带来很多男生的光顾。

篇7: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现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的高消费现象已屡见不鲜,一方面有的学生大手大脚地花钱,而另一方面贫困生却要靠到处打工才能维持生计。这种两极分化的现实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倡导合理健康消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已经迫在眉睫!

一.将高消费进行到底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住,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是出现在某高校的顺口溜。住的不是学校的宿舍,而是自己租来的套间;胸前挂个手机,腰里别个随身听,手里还提个笔记本电脑;脚踏“花花公子”,身穿“华伦天奴”。据调查,现在大学校园中,学生这样的高消费的现象已屡见不鲜,有的学生甚至靠借债来大手大脚地花钱。他们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据某高校的一辅导员介绍,大学生高消费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二.爱情投资

爱情需要浪漫,而浪漫需要玫瑰和钻石,没有钱是浪漫不起来的。情人节、妇女节、七夕节、元旦、国庆节、圣诞节甚至劳动节的节日礼物是一件都不能少。现在不少校园里“礼轻情义重”被视为“陈腐观念”,钱本身不重要,但舍不舍得花钱很重要,因此价格的高低,变成了衡量爱情真挚与否的主要砝码。男生送女友金项链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山东师范大学的阿菲是学校有名的校花,用同学们的话说,追她的男生有一个营。今年情人节,她的众多疯狂追求者之一剑辉下足狠心送了她心仪已久,价值上万元的DV,终于博得美人一笑,得以抱得美人归,但剑辉也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正所谓“女为悦己者荣,男为己悦者穷”。穿衣打扮。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有些女生,化妆品必用名牌,为美容一掷千金,毫不吝惜。每月为护肤化妆、买新衣服花的钱就上千。大一大二还好,穿个“柏仙多格”、“佐丹奴”就满足了,到大四要找工作时,砸在包装自己的行头上的钱就有几千元。山东大学新闻系的小王求职时准备了两套一千多元的套装,精致的手提包顶一个月的生活费。她还专门到影楼拍了500多元的写真集。400元的美容护理眨都不眨眼。

三.饮食住宿

有的学生嫌学校宿舍条件不好,自己每月花几百元在校外租房,还配置热水器、空调、电脑等,要求再高一点的,有专门的保姆伺候。有的高校密集地区附近甚至形成了学生公寓产业。某学校的食堂工作人员介绍,学生们每天要倒

掉两三桶剩饭剩菜,剩饭剩菜的“含金量”还很高,看着大鱼大肉漂在桶里,实在令人感到可惜。每到晚上或周末,高校周边地区的饭店就挤满了学生,他们和大人一样推杯换盏、交际应酬。今天生日庆祝,明天同乡聚会,后天联络感情。这次你买单,下次就该我做东。父亲母亲辛辛苦苦一个月的工

资还不够增进几次感情。而大学区附近的洋餐馆,尤其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主角也往往是寻求浪漫的大学生。

四.贫穷是可耻的大学生朋友们自己是如何看待高消费现象的呢?“时代已经不同了,不能用老眼光来看新事物,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消费方式。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生活给人们以刺激,社会怎么会有前进。”“我对我现在花费的是父母的钱这一点并不看重,我觉得只要我今后有能力回报我的父母就可以了。”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形成即期消费、精神消费、品牌消费等消费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的孩子适当提高一下消

费水平无可厚非,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大学生高消费的现象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因素。但有些前卫大学生的新消费主张还是让记者大吃了一惊。“家里供我们完成学业不仅包括学习,更包括生活,没有优质的生活怎么会有好的学习质量,他们出钱是他们的义务。”春节期间携女友到海南潇洒出游的大学生张某对记者如是说。“我认为只要我所花的钱是合法的,我就有选择消费的自由。”“人生就这么几十年,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完蛋了,我们就应该趁着年轻好好享受,别说花明天的钱,花后天的钱又怎么样呢?只有好好享受,才对得起我们的青春,才不枉此生。”

五.可怜天下父母心

“再穷不能穷孩子。”住在济南市建设路的李先生对记者说“虽然我们家里的收入也不多,但我们就这么一个孩子,绝不能因为钱的原因而产生自卑感,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在大学里过得舒畅,不影响学习。”

只要儿女打着“学习需要”的幌子,父母一般都会爽快地掏钱。不过毕竟一月供得起孩子上千元花销的家庭还在少数,这就出现了穷家的富家娃现象。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坪乡51岁农民陈邦顺靠卖血供儿子上大学,为了多卖血,假造6个献血证,4年来共给儿子6.35万元。儿子虽知父母卖血供他,仍不停地来信要钱。信中称:我的衣服和鞋旧了,需要200元买衣服和鞋;我想买电脑,已了1800元;体育课没达标,要给体育老师送礼;今后3个月生活费3000元;“五一”要旅游,班上要收班费100元„„这种故事,除了让我们心痛之外,更让我们悲哀,中国有这样的子女,中国有这样的大学生,中国还有这样的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使榨干自己的最后一滴血,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过得滋润。

六.走出攀比炫耀怪圈

社会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胡守钧认为,学生的高消费有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原因,社会上消费分高中低的等级,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恰恰是这种高消费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大学生毕竟还是消费者,即使少数人通过给校外公司编程、炒股等方式获取了一定收益,但离高消费的距离还不小。大学生仍然应该继承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不要让金钱成为学生骄傲的资本。对富翁而言,自己不应提倡、追求高消费。国外的企业家如美国洛克菲勒,就十分注意教育子女有个约束。如新加坡规定中学生不准穿名牌,台湾不准中学生烫发,英国皇室子弟与平民同甘共苦等等,中国也应在这方面加强措施。黑龙江省教育科学院研究院刘惠林认为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在消费上比别人差,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实际上是自己在攀比,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著名社会学家、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指出,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指的是“养不教,父之过”,败家子葬送父辈产业,现在看来“富不过两代”就完了。那些富翁自以为给子女金钱挥霍,是提高他们的身份,实际是不但毁了后代,而且毁了自己。

著名教育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燕国材则认为我国在教育上的不公平发展趋势不断扩大,以致产生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哪怕成绩再好也难于上大学、上重点高中或设施齐全的寄宿制学校,而某些“大款”之子,成绩再差,只要有钱,就可以上“贵族学校”的反常现象,政府应该想个办法,引导鼓励企业家、个体老板、少数高收入的白领阶层把钱拿出来投资教育,以资助“希望工程”,让寒门子弟得到良好的教育。

300万贫困生在上下求索

然而当某些所谓的校园富翁在追求高消费之际,他们忘记了中国尚有7000万民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许多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连几元钱的书费都交不起;他们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每天在食堂吃素也要精打细算。由于缺少冬衣,他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有的连肥皂也买不起,洗衣服用的是从食堂好心师傅那里讨来的碱面!陕西宝鸡的丁炜考上了复旦大学。他的父亲无力替他凑齐7000元学费。失望之极的丁炜最终以自杀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贫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以上,共300多万人,仅山东地区就有四万多贫困生。多数贫困生来自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

目前,高校每年的学费平均约为4200到6000元人民币,相当于很多城市家庭一年的收入,这对贫困家庭来说的确是个沉重的负担。调查表明,有42%的调查对象和90%以上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受访者月平均支出在300元以内,而纯粹用于生活保障的费用则更少。调查还表明,普通大学生月生活和学习费用约为353元和185元,分别是贫困生该项费用的1.7和1.6倍。为节约伙食费,有很多特困生一天只吃两顿或饥一顿饱一顿。

同时,有20%的学生认为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在人才济济的校园里,与衣食无忧、受教育条件优越的城市学生竞争,大多来自山区、农村的贫困生显然处于弱势,能够挣得奖学金的贫困生在校园里是凤毛麟角。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而且必须为获得收入而奔波。更让人痛惜的是,贫困生为了生存去打工,反而影响了学习,不仅与奖学金无缘,而且使自己的学业陷入危机。

有些大学生可以开着私家车上学,而一些特困生却要靠到处打工才能维持生计。这种两极分化的现实无疑对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造成沉重的压力。华师的课桌上曾刻着这样一句话,“穷人的浪漫是辛酸”。对于大学生高消费的现象,有关专家分析说,同学之间互相攀比,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越来越高的罪魁祸首。自尊心强的大学生,受不了“己不如人”的感觉,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紧追潮流,把消费抬得更高。这样,有些家境不佳的学生,既不忍心向父母伸手,又没有能力赚外快,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作为一名从穷山僻壤里走出来的孩子,没有比上大学骄傲的事情了。但是还没等到他把家庭拉出贫困的深渊,他的家庭却因为他的学费而在贫困中陷得越来越深。家人住的是一间建于六七十年以前的土坯房,屋子里只有一只光秃秃的灯泡和几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家具:一张小饭桌、几把摇摇晃晃的椅子和几张铺满了毯子的床。为了学费家中已是债务缠身,家庭几乎面临崩溃。父母几年来都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从他上大学起家中就没有吃过肉。

贫困的生活造成了张力过于敏感自尊的心态,名校人才荟萃的现实又使他不再是最拔尖的人物,这彻底打破了他多年来的心理平衡。寒碜的衣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也让他在生活优裕的同学面前自卑,这使得他彻底自我封闭起来。

走近贫困生,我们不仅震惊、同情,还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自己——他们正挣扎在贫困线,正面临失学的危险,我们又为他们做过些

什么呢?

七.寒门学子且行且珍惜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特殊”的人群,生活的坎坷不幸,造成了他们的困境,他们比同龄人早早地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在为学业发奋图强的同时,时常还要被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困扰。但贫困不是学生的过错,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他在心理上也把自己当

成一个需要社会照顾的弱者,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碌碌无为,那就完全地沦为一个“贫困生”了。

所有的社会都习惯于替强者捧场喝彩,只有战胜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贫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如果换一种心态去生活,贫穷也许只是一种动力。青年的问题应该自己努力解决。特别是大学生,不能把自己当成弱者乞求社会照顾。如果不付出努力与劳动,始终是被动地等待,连自己都照顾不了,更谈不上发展和创造。与其用一百个理由证明自己贫困,不如用一个行动消除困难,战胜贫困!

贫困生要彻底脱贫就要转变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人生,在心理上战胜自己,看到自身优点,树立自信,广交朋友,加强人际交往,向“青少年消除贫困

奖”获得者、中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基金“建昊奖学金”特等奖获得者、“中国保护未成年权益优秀公民”、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刘向阳学习,在自强、自立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篇8: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

一、符号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学对“符号消费”的定义是, 在消费过程中, 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之外, 还消费它们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美感、心情、情调、档次和气氛, 即还包括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如果说消费的符号是指通过消费来表达特定的意义或信息的话, 那么, 符号消费就是将消费品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而非消费品本身作为消费的对象。

关于符号消费的理论我们可以追溯到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那里, 1964年, 他在《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一书中亮出了“炫耀性消费”现象的观点。即在他看来, 人们购买商品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物质的满足与享受, 而更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意指消费已经超越了物本身。之后,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提出了“时尚消费”这一概念, 他指出, 中产阶层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会积极投身时尚消费;同时期的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也指出, 白领阶层由于对地位的恐慌而导致“地位消费”。1970年,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鲍得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进一步提出, 消费社会, 消费取代了生产的逻辑成为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心, 人们的消费在形式上表现为物, 在实质上却是对物所代表的意义的取舍, 即对符号的消费。至此, 符号消费理论正式出台。

符号消费是波得里亚消费理论的主导逻辑。在《消费社会》一书中, 他始终坚持“物”和“商品”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体系”, 人们对“物”和“商品”的消费已然超越商品本身, 而是在其中寻找一种社会身份的认同。“当我们消费物品时, 我们就是在消费符号,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界定我们自己。”据此推论, 一个人使用手机、购买汽车、挑选服装, 都暗藏着消费者本人想成为某种人或是对于某种生活方式向往的心理或情节。于是, 消费也就成了标示消费者本人社会地位、文化品味、生活水准的符号, 附着在这些物品上的信息则充当了建构消费者地位和身份的手段, 在人们通过消费传达自己信息的同时, 也推动了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 即买东西不仅是个人自尊的一种证明, 更是一种社会接受的方式。他指出:“事实上, 我们可以把消费看作是工业文明的一种典型模式, 在此条件下, 我们可以从根本上把消费同其作为满足需求过程的流行意义区分开来。消费不同于主动性的生产方式之下的摄取和占有方式, 我们从一开始就必须表明:消费是一种被动性的、相互关联的方式, 不仅对物是如此, 对于集合体和世界而言亦是如此,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行为方式和总体反应, 我们的整个文化系统就建基于其上。”

二、符号消费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商品的要求已经逾越了物美价廉的阶段, 在他们看来, 品牌、包装和流行等符号价值才是更加值得关注的;在他们眼里, 消费俨然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符号消费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日渐显现。

1. 追求身份认同的同时助长了物质享乐主义情绪

符号消费的用意就是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 即追求商品所代表的社会象征意义。人们希望通过购买某种商品展示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甚至是文化修养, 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物和符号在这里不仅作为对不同意义的区分, 按顺序排列于密码之中, 而且作为法定的价值排列于社会等级。”同时, “这种法定的区分过程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过程, 每个人都是通过它注册于社会的。”这种消费带有明显的炫耀性特征。这种“炫耀性消费”一旦被接受, 人的欲望就会无限膨胀。丹尼尔.贝尔指出:“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 它主要满足的不是需要, 而是欲求, 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 进入心理层次, 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这种“炫耀性消费”简化了人生的意义价值, 助长了人们的享乐主义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活跃, 价值观易波动, 容易把欲求的满足视为人生“快乐”和“幸福”的主要来源, 助长自身的物质享乐主义情绪。

2. 张扬个性化消费的同时迷失了理性自我

符号消费的目的不是寻求同质化, 而是寻求个性化。他们希望通过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区分、符号在体系中的不同位置来确定自我的个性。于是, 商业性媒体的宣传迅速催生了各种限量版物品、纪念性物品、特别性物品大量涌现, 以消费为目的的生产成为了追求个性化的工业性生产, 需求也不再是对某一物品实用性功用的需求而成为对个性的需求。从表面上看, 这种追求个性化的符号价值消费是凸现了自我, 而实际上这“自我”和“个性”完全是大众传媒宣传和操纵的结果。在大量符号广告的轰炸下, 消费不再是一种自主的选择活动, 大学生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理性观察力和判断力, 被这些眼花缭乱的广告所迷惑, 被铺天盖地的“符号”所驯化, 实实在在的“被个性化”了。这种缺乏理性的消费文化使得在一部分大学生那里出现了人之为人的价值追求逐渐被削弱, 人的理性被消解, 最终迷失了理性和自我。

3. 价值观异化的同时造成审美标准的混乱

消费的外在表现是个体的购买行为, 内在的决定因素却是购买者的价值评判, 包括对物的有用性的评判, 对自己购买能力的评判, 它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尺度, 一种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尺度, 尤其是审美的尺度。当符号成为消费的主导因素, 成为一种美的精神、一种集体崇拜的“图腾”, 大学生的审美标准将不可避免地被引入这样的误区:品牌就代表品位, 与众不同就是高雅。漫步大学校园你会发现, 染发、佩带千奇百怪的装饰、穿印着各种个性图案的T恤、持时尚手机的帅哥和辣妹比比皆是, 至于服饰, 什么阿迪达斯、耐克、花花公子、李宁等名牌服装, 在大学生中拥有者不乏其人。然而, 大学生基本上还是“躺在汇款单上的消费族”, 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的品牌服饰超越了大多数学生的承受能力, 于是, “高仿名牌”在大学生中迅速流行。这些仿制产品多来自地下作坊, 原料和加工工艺都无法和正品相比。但由于它们价格低廉, 又都打着名牌的标记, 因此深受大学生喜欢。实际上, 这些产品由于多种原因, 大多有严重的质量问题, 穿着起来并不舒适, 并且使用寿命都很短, 但仍受大学生青睐。而那些价格与之相当, 却不太知名的品牌显然很少有人问津。这说明了部分大学生的攀比与虚荣, 一味追求商品的符号意义, 而不顾商品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如果这种审美标准蔓延下去, 必将引起大学生审美价值标准的混乱。

三、当代大学生符号消费行为的引导

生活水平高了, 人们的消费也就多样化了, 有人关注物的实用, 有人关注物的意义, 这似乎完全是个人的事。然而, 对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特殊历史使命的大学生来说, 能否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 必须多维考虑, 形成合力,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领。

1. 加强“三观”教育, 优化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

加强“三观”教育, 优化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消费的根本措施。积极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价值分析能力, 形成对消费品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作用的理性判断;提升其决策能力, 正确分析自己的消费能力, 做到量入为出, 适度消费;提升其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诱惑力极强的商业广告面前, 不唯名牌是从, 不盲目攀比, 不炫耀浮夸, 根据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消费。

2. 开设系统的消费理财课程, 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财理念

纵观教育的全过程, 我们会发现, 学校在学生的消费理财教育方面缺乏系统性, 除了在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相关课时中稍有涉及外, 没有任何其他课程的系统教育, 学生的消费理念基本来自家长和同伴。而独生子女的特殊性使得我们的大多数家长舍不得孩子吃苦, 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过上物质丰盈的生活。久而久之, 追名牌、慕虚弱、不顾一切的攀比蔚然成风。这个时候, 学校的相关理财和消费教育就必须跟上了。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经济情况, 增加对父母的体谅;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强社会责任感, 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 应该对自身消费行为可能对自然和社会产生的后果有充分的认识, 尽量避免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 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同时也不能对自身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 规范营销和宣传策略, 净化消费环境

要引导大学生的符号消费行为除了加强教育, 帮助自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以外, 还必须从整个社会的消费环境这一外因入手。就商家来说, 应该强化自身家的社会责任, 促进营销理念的转变, 在强调推销观念和市场营销观念的同时, 更强调以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为主, 积极营造一个讲理性反虚荣、讲实用反奢侈、讲经济反浪费的消费氛围, 让大学生能在健康向上的消费环境中健康成长。各种媒体包括影视作品, 在宣传报道中对于奢侈的消费行为不应过分关注过多渲染, 以免引发负面效应, 反之, 应该多宣传理性消费节约消费的优点和不良消费习惯的危害,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符号消费现象的出现源于人们对于物的意义的建构, 因此, 我们不能一味地加以否定, 就像服装, 它不仅有保暖和美化的功能, 还有特定场合的和特定身份的限制。合理的利用物的意义是个人修养的表现, 也是对社会的尊重, 但如果逾越了特定的界限, 舍本逐末就是于人于己于社会都不利了。面对大学生中不断地出现的消费符号化的趋势, 我们要加以教育和引导, 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当然, 这更依赖于生活在这一消费文化中的每个个体的积极反思和理性选择。

摘要: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中出现了符号消费现象。这一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追求身份认同的同时助长了物质享乐主义情绪;张扬个性化消费的同时迷失了理性自我;价值观异化的同时造成审美标准的混乱。必须多渠道帮助大学生走出符号消费的误区:加强“三观”教育, 优化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开设系统的消费理财课程, 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财理念;规范营销和宣传策略, 净化消费环境。

关键词:符号消费理论,当代大学生,消费观

参考文献

[1]乔治.瑞泽尔.谢立中等译: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P110)

[2]让.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P85)

上一篇:我心中的英雄作文下一篇:洛阳木札岭景区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