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生活哲学的人生谚语

2024-05-16

蕴含生活哲学的人生谚语(精选6篇)

篇1:蕴含生活哲学的人生谚语

蕴含生活哲学的人生谚语(一)

1、暴饮暴食会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2、不见兔子不撒鹰。

3、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4、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5、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6、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7、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

8、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9、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10、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

11、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12、饭养人,歌养心

13、病人心多,忙人事多。

14、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15、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16、背后不商量,当面无主张。

17、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18、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19、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20、笑一笑,十年少

21、好人健康,恶人命短

22、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23、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24、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25、先睡心,后睡眼

26、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27、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28、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29、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30、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篇2:蕴含生活哲学的人生谚语

2、春分麦动根,一刻值千金。

3、立夏见夏,立秋见秋。

4、留苗过稀,后悔莫及。

5、时节到来一阵风,抢收抢种莫放松。

6、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7、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

8、夏钓夏钓,夜间比白天好钓。

9、节气到立夏,就把小苗挖。

10、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11、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12、夏至无响雷,大水十几回。

13、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

14、长到夏至短到冬。

15、芒种逢雷美亦然,端阳有雨是丰年。

16、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

17、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

18、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

19、小满谷,打满屋。

20、立夏雷,六月旱。

21、大暑热不透,大水风台到。

22、早晚钓一阵,回家吃一顿。

23、立夏日鸣雷,早稻害虫多。

24、芒种芒种,忙收忙种。

25、夏至不拔蒜,准得散了瓣。

26、夏至雷响,打破梅娘。

27、高粱稠了难通风,秸倒粒瘪减收成。

28、冬至唔过唔寒,夏至不过唔。

29、小满不下,梅雨较少。

30、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3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32、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33、夏至见春天,有雨到秋天。

34、麦旺四月雨,不如下在三月二十几。

篇3:会计等式蕴含的哲学思想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动静相宜

任何企业要进行各种经济活动, 必须具备一定的资产。这些资产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企业投资者投入, 二是向债主借入。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产, 在企业表现为所有者权益;债主借给企业的资产, 在企业以负债的形式反映债主权益。所有者权益和债主权益统称为权益。显然, 在一定时点上, 一个企业的全部资产应当等于各有关提供者对这些资产的要求权, 即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总和, 这一关系用等式表示如下:

这一最基本的会计等式反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数量关系, 是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静态财务状况, 因此上述等式被称为静态会计等式。由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构成资产负债表的要素, 因此, 以会计等式 (1) 为理论依据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称为静态会计报表。

如果一个企业只关心在某一状态下静止不变的财务状况, 那么该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企业为赚取利润而开展经营业务时会取得收入, 为了取得收入又必然会发生费用。一定时期的收入和费用相配比, 其差额就是企业的经营成果。收入大于费用的差额为盈利, 反之为亏损。企业经营成果三要素的关系用等式表示如下:

上述等式从动态角度考察企业某一期间取得的财务成果情况, 反映了企业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由于利润在未分配之前属于所有者权益, 所以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必然影响企业该期期末的财务状况。在会计期间观察六大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时, 基本等式 (1) 可以进一步扩展为以下动态的会计等式:

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发生收入、费用而形成的利润是要进行分配的。分配的去向是:提取积累基金, 向投资者分利, 保留一部分利润 (未分配利润) 在企业。分配的结果是:投资者从企业分走利润, 提取的累计基金和未分配利润仍留在企业并全部转化为所有者权益。这样, (3) 式中的利润 (收入-费用) 全部处理完为零。于是, (3) 式又恢复到 (1) 式的形式。可见,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静态会计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这一动态会计等式在收入和费用结转利润以后的表现形式。

至此, 会计等式 (3) 便将动态与静态的会计要素巧妙地结合起来, 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动静相宜。

以联系、全面的视角反映经济业务

复式记账法是会计等式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要体现, 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 以会计等式中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为理论依据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复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 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能全面地揭示资金运动数量变化的规律。但复式记账法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 在此之前, 人们采用的是单式记账法, 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这种记账法着重考虑现金、银行存款的收支, 债权、债务的结算, 是一种比较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例如用现金购买物品时, 只在“现金”账户中登记现金的减少。对购入的物品, 一般不在账簿中予以登记。当购入数量、金额较大的物品, 并且需要先入库而后领用时, 可能记录实物的增加或减少, 但此时物品的增减与现金的收付之间并不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账户记录也没有相互平衡问题。单式记账法相当于日常生活中的流水账, 买东西只在一个本子上记录现金的减少, 至于买来的物品及其以后的耗用则一般不予以记录。在社会经济欠发达、经济业务内容比较单一、业务数量也不大的状况下, 单式记账确实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到了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经济业务日趋繁杂的时代, 复式记账法便应运而生, 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作记录, 仿佛对每一笔业务中相关的要素进行配对, 这样, 通过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 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这从形式上充分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坚持了以联系、全面而非孤立、片面的视角反映经济业务的方法论要求。

有因必有果, 有果必有因

复式记账法在形式上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 而从内容上则揭示了经济现象内部及现象之间关于因果联系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之间、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其基本含义是: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指由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原因总是会引起某种结果, 结果总是由原因所引起的, 没有无果之因, 也没有无因之果。复式记账法, 以会计恒等式为基础, 一方面反映了会计主体拥有的资产;另一方面反映了形成这些资产的不同来源。其中, 资产是结果, 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形成这些资产的原因。例如, 企业从银行借款50万元, 此时银行借款 (短期借款) 增加50万元, 银行存款增加50万元, 借贷记账法下的会计分录如下 (单位:万元) :

借:银行存款50 (果)

贷:短期借款50 (因)

这一分录说明了银行借款 (短期借款) 增加和银行存款相应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方面说明银行存款增加是从银行借得短期借款所致;另一方面说明增加银行存款的途径之一是从银行借入短期借款, 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清晰地反映其运动变化的原因与结果, 了解其来龙与去脉。复式记账法, 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了各项经济业务的变化和相互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 有因必有果, 有果必有因。正是因为复式记账能够清晰地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 才使得会计的监督作用成为可能, 这是唯物辩证法因果联系在会计方法中的生动体现和运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告诉人们, 由实践到认识, 再由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 循环反复以至无穷”, 这就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在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在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使认识的发展成为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会计等式发展到今天“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形式,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史书记载, 秦汉时期, 我国出现了“三柱清册”, 以“入-出=余”作为结算的基本公式。宋代, “四柱结算法”使我国中式会计达到比较科学、系统、完善的地步, 所谓“四柱”是指旧管 (上期结余) 、新收 (本期收入) 、开除 (本期支出) 和实在 (本期结存) 四个栏目, 采用“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会计表达式。随着唐宋时期民间金融活动的发展, “三脚账”思想应运而生, 应用“原+收=出+存”的平衡式来结算平衡。到了明朝末年, 会计要素被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 并根据“进-缴=存-该”的恒等式来设置。清末, 我国正式采用现金收付复式记账法, 会计等式发展为“期初现金余额+本期收方-本期付方=期末现金余额”的形式。民国廿四年, 国民政府《会计法》颁行, 从制度上把复式记账原理确定下来, 其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股本+损益、收入-支出=利润”。新中国建立以后, 我国引进前苏联的会计模式, 会计等式为“资金占用=资金来源”。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 我国对会计制度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 确定了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等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篇4:小人物生活折射出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生存;人道精神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07-02

一,余华早期作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先锋精神的作家,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谢有顺指出:“暴力是余华对这个世界之本质的基本指认,它也是贯穿余华小说的一个主词”[1]。然而,《许三观卖血记》可谓是余华的转型作品。作者不再将其作品的内容层面停留在神秘的宿命论和人性的黑暗上,转而写出了一个充满人性道德温情的作品。余华不再进行冷酷或残忍美学的表述,不再迷恋对暴力的冷漠叙述,而是笔锋一转,用一个更为平和、平淡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市井小人物在面对苦难生活时的种种生活形态。我们可以从他的生活中读出小人物与大主题之间的关系:许三观反映了大多数人正处于苦难之中的大背景,同时又折射出了人生充满了矛盾与统一,苦难中的温情,幸福中的无奈的哲学理念。

二,许三观是一个一个平凡之极的丝厂送茧工,在充满了贫穷饥饿和苦难的年代里,为了生存的理由,为了让他的家庭可以活下去,为了给患病的儿子治病,他选择一次又一次的卖血来维持生计。这是他的无奈之举,但同时也反映出这个小人物的高大形象:为了家庭,为了妻子,为了儿子,最后是为了自己。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比起对暴力死亡的冷漠描写,显然更注重于对心灵的解读和对人性的探讨:“90年代的几部长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日常经验不再被置于与他所追求‘本质的真实’的相对立的地位上。叙述当然还是冷静,朴素,有控制力的,但也有心境放松之后的余裕,来把握叙述上的节奏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觉察到那种含而不漏的幽默和温情。透过现实的混乱、险恶、丑陋,从卑微的普通人的类乎灾难的经历,和他们内心中,发现那种只得继续生活的简单而完整的理由,是这些作品的重心”[2]。许三观就经历着像卑微的普通人一样的经历,并且发现他只得以卖血为生的方式继续简单生活。许三观的婚姻生活、家庭变故是在中国当代历史的重大事件背景下进行的,历史以“苦难”和“生存”的形式进入许这一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而他的话语似乎是幽默而又轻松的,似乎他能依靠血液来解决一切问题。而他的心是悲凉的,他体会到了人生中的苦涩滋味,并且发现,他不能改变这些上天让他承载的苦难。唯有他能做的,只是默默的接受,并且想办法克服。“与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叙事相比,九十年代的余华对现实显得过于宽容了,甚至还有点含情脉脉,尤其他在《许三观卖血记》里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更是使苦难丧失了给人物和读者带来自我感动和道德审判的可能,它成了生活的馈赠,成了生活中我们必须经历的环节,成了现实得以展开的依据,成了存在的基本内容”[3]。这或许正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人生哲学:当在苦难中经历痛苦之时,或许人们会显得渺小而又不堪一击,但人类又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另一种精神存在体,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乐观精神会让我们承受住这些重重的担子,并体会到另一种层面的幸福。“应该说,“卖血”所喻示的这种人生方式,是带有一重悲剧色彩的,但按照《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许三观”的生活始终笼罩在一种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淡淡的幸福氛围当中,这种幸福氛围既是作者讲故事时有意渲染出来的,又是故事中的“许三观”势必会有的一种心理感受”[4]。文章结尾处,许三观和他的家庭终于不用再因为生活的问题而痛苦,他不用再买血也可以吃到徐玉兰给他做的炒猪肝,养家糊口的重任也终于不用再落到许三关的肩上,不用再融进他的血液里。这似乎像是黑暗后的黎明一样:虽然光亮微弱,但依旧让人充满着信心和希望去迎接未来。“《许三观卖血记》让人时悲时喜,悲与喜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了较为完美的融合.悲剧精神与喜剧效应存在于文本的每一个角落,两者相互交融,使作品呈现出亦悲亦喜的整体美学风格”[5] 。

然而,让人唏嘘不已的是,许三观似乎一直都是在他自己营造的看似喜剧的悲剧生活中生存着。作者以喜剧精神展示悲剧内涵,在悲喜剧的矛盾中,显现出强烈的审美张力。特别是在结尾处,他在喜剧氛围中感到了人生荒谬,让人产生了厚重感。

当他年老的时候,他意识到他的一生都在为别人而卖血,于是决定为了自己,为了再喝二两黄酒,吃一盘炒猪肝去一次血站,即使他已不再需要。他到了血站后,却被年轻的血头告知,他的血液已经不能再用,只能卖给油漆工匠当做家具的底漆。他顿时崩溃并且无助——许三观卖血半生,最后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他接受不了,像一个孩子一样在街上大哭起来。想他辛苦一辈子,换来的却是无助,不知所措的眼泪,这又怎不是一种在人生得到快乐时却散透出的痛苦。他的黄酒和炒猪肝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而成为了一种符号:他内心的精神支撑和心灵寄托。这似乎给了许三观一个理由,让他继续卖血。当他为了卖血而卖血的时候,这难道不是一种可怕的,让人为之叹息的麻木吗?“在希望中余华仍然不时显露出他的悲哀和无助。在创作中余华仍不放过任何来自现行的苦难,并将其酿成一张张绝望之网,让笔下的人物挣扎于其中,或生存或毁灭。只不过这种绝望以一种更隐晦的方式隐藏在字里行间,并非由作者直接抒发,而是让读者在反复阅读中体验感知”[6]。许三观看似通过血这个重要的因素而从苦难中一步一步地走了出来,但他真正老去,整个人却已变成了被榨干的老人。伴随着他的血被一次次的抽出,他的人,他的灵魂也在被慢慢的抽干。这又反映出了另一个层面的人生哲学:当我们觉得苦尽甘来,当我们似乎以为真正将幸福握在手中,才发现幸福不一定是真正源于内心,而是源于习惯,一种可怕的习惯。“许三观不仅是以卖血的方式来消解生活的苦难,还要通过这爱与温情承受来自于世俗伦理的压力,在这种道德伦理的胁迫下,使许三观在精神上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7]。而这时,我们或许会像许三观一样,当失去了经历苦难的权利时,当一种习惯被告知已不能再继续时,在大街上像小孩子一样默默的哭泣。因为我们发现,此刻,我们显得是那样的苍老和孤独。正像他的妻子和儿女不能完全的理解他最后的哭泣一样,我们之外的人也不能体会我们心中的哭泣。而更为真切的一个事实摆在我们的眼前:苦难的遭遇是外化的,心灵上的距离才是内在的。在悲号的哭泣的痛苦背后,隐藏着的是心灵上的沉默。

三,即便是这样,我更愿意相信,余华想告诉我们的还是更为积极的人生思考。卖血是许直面存在的唯一方式,一生卖血,成了其价值的存在方式。以自损而自救及救人,这是一个生命升华的过程。这并不是他逃避苦难,或是害怕苦难的荼毒,只是单纯的相信人性的美好善良。即使我们会变的无助而又苍老,但生活的的确确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出困境,虽然不能看到那样确定的希望。虽然许三观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他确实养活了整个家,养活了下一代,让孩子们得以继续生存。“人们可以像许三观那样充满温情与爱意,虽受生活的践踏与捉弄,仍能保持对它们的体贴和关怀”[8]。而像许三观这样的小人物的人生经历透射出的人生哲学也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在面对苦难时,每一个人都会无助与无奈。但为了更大的责任与爱,我们还是要挺起胸膛坚强的接受。在苦尽甘来的一瞬,我们或许又体会到那源于内心的辛酸。正因为人生就是一个矛盾体,我们才会在苦难与温情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体会。重要的是,虽然有时追求的人生目标是卑微的,但我们依旧要努力地向前,为了无私的爱和责任,生生不息。

注释:

[1]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钟山》.2002年1期.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0.

[3]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钟山》.2002年1期

[4]《许三观卖血记》:一个关于用生命抵押幸福的寓言故事 李林荣《名作欣赏》2002 1期.

[5]许三观卖血记》的悲剧精神与喜剧效应 王飞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 第02期.

[6]希望与绝望———余华90年代创作试探2002年9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刘昕华, 黄灿.

作者简介:郭文锐,女(1990.12—),河南郑州市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9级本科学生。

篇5:对人生生活感悟的谚语

2.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3.有志者事竟成。

4.东边日出西边雨----说他无晴情也有晴情

5.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

6.人怕信心齐,虎怕成群。

7.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

8.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9.人敬有的,狗咬丑的。

10.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11.做一行,怨一行,到老不在行。

12.姐儿俩害相思---患的是一样的病

13.铁要打,人要练。

14.情人眼里出西施。

15.背着唢呐坐飞机---吹上天了

16.聪明人把期望寄托在事业上,糊涂人把期望寄托在幻想上。

17.先学爬,然后学走。

18.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19.人微言轻。

20.一日无二晨,时过不再临。

篇6:对人生生活感悟的谚语

2.用宝珠打扮自我,不如用知识充实自我。

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4.风钻进鼓里---吹牛皮

5.你和时间开玩笑,它却对你很认真。

6.人是铁,饭是钢,地里缺肥庄稼荒。

7.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

8.天天练打靶---睁只眼闭只眼过日子

9.不能则学,不知则问。

10.姑娘嫁太监---死也不去

11.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12.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13.勤能补拙。

14.山高不算高,人登山顶比山高。

15.好花插在牛屎上---不相配

16.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17.记得少年骑竹马,转身便是白头翁。

18.勤快人产品多,懒馋人谣言多。

19.冬吃萝卜,夏吃姜。

上一篇:描写山水四季古诗下一篇:银行档案管理的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