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象的人生作文

2024-06-29

我想象的人生作文(共14篇)

篇1:我想象的人生作文

一岁

我刚刚睁开双眼,一个女人抱着我,我知道那就是我的母亲,永远不会离开我的人,我笑了!很甜美的微笑!她对众人说:“看他多么可爱!在对我笑啊!”我的一岁就是这样度过的。

七岁

那时,二十五岁

我知道了爱情,那种滋味无法说清楚,只有默默的去尝试,我有了爱情,有了爱人,可是我却看到了许多爱情悲剧,我不知道我的爱情会在什么时候消逝,但我仍然谈着恋爱,唱着情歌,吻着情人。

四十岁

人过中年,爱人永远都是你爱的人,我的母亲和爱人,我过了大半倍子,终于尝尽了人生的甜苦,并且我懂得了爱情的纯度,我再也不是初恋时候的小男孩了,那么腼腆,那么单纯!

和我在一起的小朋友都有他们想要的东西,可是我却什么也没有,孤独的在那里呆忘,想着母亲今天晚上做的晚粲,我想她会给我一个微笑,然后问我今天累不累,我永远都爱你,我的儿子。

十八岁

这个叛逆的年代,我会跟着潮流穿很酷的服饰,然后跟着他们喊:“应试教育的悲哀?”但我真的不知道它有多么的不好,连我自己都是在荒废时间而感到悲哀,我又怎么去看清别的事物的弊端。我站在那里徘徊,等待着明天的阳光。

八十岁

我老了,连吃饭都感到很是费劲,老伴依伴在身旁,我笑了,她也笑了,就像小时候看到妈妈的微笑,可是它已不是童年了。生命也将离去,只有老人椅在黄昏里摇晃。终于,人生已尽!

篇2:我想象的人生作文

我是一根美丽的铅笔,自从被小主人买回家以后,就开始了我的人生道路。“好高兴!”我曾不止一遍地高声呼喊。在温暖的大家庭里,我和钢笔哥哥, 尺子妹妹们呆在一起。

“啊!”又是一个美好的早晨,我站在镜子前欣赏起了自己。可能是我太美丽了,把小主人都迷上了,我不禁沾沾自喜起来。这时候的我就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身上穿着超可爱的花衣裳,还缠着漂亮的丝带,头上顶着白色的小帽子,这不,小主人又给我添了个乌黑发亮的小皮鞋,我就是铅笔中的头号佳人。

这时,一只手把我了起来,哈哈!终于轮到我发挥自己的作用了。正巧,这一节是美术课,小主人可喜欢美术课了,不一会儿,我就画出了美丽的图案。接下来可要认真修改了,哎呀,不好,我的小帽子脏了,爱干净的我浑身脏兮兮的,不过小主人的.脸上露出了微笑,看来是老师表扬了小主人呢!只要小主人高兴,这一点点奉献不算什么。

又有一节课,原来是数学课,这下我可遇到了大麻烦,好痛呀!我的脚严重骨折,是小主人太用力了,又很紧张,所以我的脚就······这样的情况不止出现过一次。更过分的是小主人考试得一百分后,竟然兴奋过度,把我的花衣服也撕破了。语文课,书法课,美术课,数学课······小主人不仅让我受伤,骨折,还把我秀美的脚磨得越来越短。

现在的我越来越不起眼,原先我个子高高的很风光,现在却成了小矮子。小主人还有个坏习惯,爱啃铅笔头,弄得我浑身是伤,我和以前的我判若两人。

篇3:我想象的人生作文

1. 逃不出的“天使与妖女”模式

男权中心文化下男作家的异性形象创作,始终存在着以自己的权威准则去想象与虚构女性形象的问题,这些女性形象是他们某种心理动因的外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些女人并不是真正的女人,并不是以有性别意识的主体身份出现在男作家笔下的。在《阁楼上的疯女人: 女作家与19世纪的文学想象》一书中,作者研究了文学史上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即“天使和妖女”。不难发现的是,几乎所有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要么是天使一样美丽、纯洁、 无私、顺从,要么如妖女一般狠毒、自私、蛮横。

反观路遥《人生》中的两位女性,也可以套入“天使与妖女”的模式之中。巧珍是一个典型的天使形象,她善良、 包容,这是一个男权社会中男性审美期望的体现。巧珍之于故事的意义,就只在于证明高加林这个男人的价值,她不断压抑自我成全男性,让自己成为天使,这里烘托的其实是男性的优越性,这个天使形象显然是路遥站在男权话语的立场,用潜在的男权思想期待性地塑造一种合乎规范的女性形象。“魔女”黄亚萍是一个有着利己主义爱情观的现代女性,她抛弃交往两年的男友,为了自己又拆散别人的爱情,而且,作者安排她在与高加林恋爱之后,性情大变,神经质且不可理喻,使得这个形象更具了一点儿“妖女”的气质。黄亚萍,有了现代的思想,可是仍以高加林为自己的偶像,在这一点上黄亚萍和巧珍并没有什么不同, 因为她们都是雌伏于男性力量之下,一厢情愿,黄亚萍甚至为高加林变“疯”,兜了一圈儿又回到了永恒的第二性的位置上。

如果说一开始两位女性是作家拿出来作比照的,所谓的“天使与妖女”,那么我们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重新看这两个女性,会发现她们的名称虽然不同,但她们身上有着一个相同的意义,即她们都体现了男性内心对女性的一种需求,她们是欲望、符号、工具,或是镜像,但她们不是真正的女人,她们是男性话语权威下的产物,注定要失去女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真实,注定了被异化的命运。

2. 女性没有真相,女性自身成为空洞能指

男作家在想象、塑造女性的时候,从古至今都存在一个问题,即他们笔下的女性被视为物对象———客体,这显然是将男性置于主体地位而形成的一种范式。在男性的文化符号结构中,女性性别早已失去了性别内涵,女性的原初所指早已被偷换抹煞,女性在男人笔下成为价值客体,成为他者,处于雌伏于人的、从属的地位。这也就是说,男性作家在创作女性形象的时候,她是男人的一种潜意识想象,这种潜意识实际上对应着一种现实,就是对男性权威的捍卫,而这种想象是男权中心文化的直接产物。 波伏娃的《第二性》中也提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可以说是逐渐形成的”。大抵也就是说,女性是被男性文化想象和价值取向造就出来的,男权中心意识是一种长期文化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女性无形中被固化为“他者”, “失语者”,而这种想象在男作家笔下并不少见。

巧珍是一个母亲般的恋人,而且是一个中国式的为奴隶的母亲,自虐一样爱着高加林,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卑微的姿态去奉献,从来没有过应有的自觉和自省意识使自己成长为一个能够和高加林并肩而站的真正女性,她的自尊意识完全被强大的母性侵占,她矢志不渝的爱情使她只能做永远隶属于男性之下的第二性,为奴隶而不自知,不争取更不反抗,所以巧珍这个女性形象即便是男作家心中的标杆,却只能为真正的女性所唾弃。巧珍只是男作家意淫的一个畸形产物,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这样的女性角色且先不说,如果真的有,那她也根本不是什么天使,更别谈什么“完美”。男性要求女性为自己奉献和牺牲,所以他们创造巧珍; 而事实是,巧珍并不完美,她甚至充满缺陷, 她没有自尊、自我意识,她只是男性笔下一个木讷的工具。 我们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巧珍,她是女神吗? 她不是,她更像一个不可理喻的女病人、女疯子,你甚至可以说她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活在画皮之下的女鬼,像极了聊斋里的非人类。当作家和批评阐释进入到文学生产之中,巧珍作为一个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女人受到了极大地赞扬与喜爱, 这里巧珍文学形象的建构作用和功能就在于,如何想象一个传统女性的优点仍然是在加固一个男女的不平等关系。 要看清楚的是,女神、天使这样的美誉,从男人之口说出来有多么大的杀伤力,说到底这种称谓本身也是一种性别歧视。路遥期待的巧珍是殷勤的、服从的、奉献的、以男人为中心生活的,他把这种偏见带入巧珍形象的塑造之中,使得巧珍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本应有的个性、自由与自尊都不再有,母性成为巧珍最宝贵的特质。然而我们的历史是父亲的历史,不是母亲的历史,巧珍只是男权意志的化身, 若从她身上抽出男权意志内涵,那这位母亲又将指向空洞与虚无,这是一种性别历史传统与经验的匮乏,一种结构性的空白,歌颂巧珍美德的同时,女人个体生活的意义完全被抹煞与屏蔽。千百年来中国男人一直在虚构和想象巧珍一样的女人,白娘子、七仙女,还有田螺姑娘,想必《人生》中的刘巧珍也是顺着这个思路来的。

再来看看黄亚萍与高加林的关系,高加林是黄亚萍崇拜的精神偶像,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随着高加林的命运走下坡路,黄亚萍要变得越来越“疯”以至自己的悲剧结局,这是因为引导者是高加林,是男人,这里体现的还是一种男性心目中的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女性的关系。没有黄亚萍的存在,高加林的价值也会受损,那么当高加林不能做偶像的时候,作者便安排黄亚萍疯掉。这里要说明的是,当男性作家设想的男性主角的人生出路出现了危机之时,他就可以按自己的男性主导意志随意地改变女性在文本中的叙事位置,甚至可以改变这个女人本来的气质和面貌。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看,这里存在着一种代言者( 男人) 和被言者( 女人) 的精神隔膜。《人生》中黄亚萍的经历,本质上看,是否仍然是一种“娜拉出走后该怎样”的问题。黄亚萍是一个现代女性,她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口号,可是这样一个现代女性在路遥笔下最终还是以悲剧结尾。如果说娜拉出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家是一种现实绝境,那么黄亚萍的悲剧结局则更像是一种作家男性意识形态性的限定。路遥想要批判黄亚萍的利己主义爱情观一点儿不难,难的是黄亚萍的女性性,她以及女性这个性别对整个文化的结构性作用,如何通过男作家之手进入文化语境,这也是女性话语权的问题。黄亚萍一开始大胆的叛逆,“我是我自己的”呼喊,可是她的结局也和子君一样,在路遥的想象与虚构中,她以反抗的性别角色开始, 却以再次沦为男人身边的女人而终,是一个讽刺的循环。 她的问题和子君也是一样,就是反叛之后,仍然没有掌握自己的话语权,自己从头至尾都产生于别人( 男人) 的叙述之中,她们的主体生成过程受到了阻碍,她们没有语言为自己讲故事、为自己命名,只能又在各种力量的裹挟中重蹈“他者”的旧辙。

二、总结

男作家笔下的女人,实为他们女性观的结晶,男作家以一种从自我潜意识中投射出的、绕开女性内在本质和精神立场的女性观来衡量女性价值,在这种意识形态之中, 女性的出路何在? 女性能做的只有觉醒反抗,然后又堕落、倒退或背叛自己,这给女性自身带来一种分裂。

与其说巧珍、黄亚萍的结局是一个悲剧,不如反过来试想一下,如果让一个自我意识不觉醒或为了男人分裂的女人,在故事里最终获得了美满的结局,那真正的女性到底要怎么样浮出历史地表? 就好比说巧珍,她作为男性的天使,或许她能通过这个悲剧结局的力量,告别男人建筑的神坛,走下神坛走向现实而成为真实的女人。失败的爱情如果能换来一次女性个体意识的觉醒,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也让女性思考自己与社会以及男人之间的关系, 女性如何获得自我? 如何成为主体而非他者? 女人如何从男权统治中走出来,又如何拒绝男性崇拜? 女人是否可以发现并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那么她是否会救赎自己, 或是又一次无言沉默? 而显然上述一切问题,在男作家笔下只能是无解。

路遥笔下的两个女人,永远无法通过“爱情”或者“性别”实现女性共同体的重新想象与建构,因而无法集结成为一种真正可以对抗现实、男权的力量去在历史行进的过程中创造女性自己的位置。这两个女人只是成为解决男人的生理、财富和权势需要的工具,是美丽的牺牲品,可真正的女人未必如此,这注定只是男权意淫下的女子的屈服和献祭。要知道,女性本身是很清纯的性别,这与任何话语的叙述没有关系。

摘要:从路遥的《人生》中主要塑造的两个女性人物的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路遥作为一个男作家是如何在自己的男权中心意识下想象与虚构出这两位截然不同的女性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两个女性形象都是路遥从男性中心的立场出发而作出的对女性形象的设定,而并不是循着女性自身的真实,包括女性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她们与时代的真实联系来刻画的。路遥对这两个女人的刻画仍然是没有脱离男性想象中的“天使与妖女”的范式,女性在男作家笔下又一次失去本真和自我。

篇4:我想象的人生作文

诗里的情境同王维大部分诗歌一样,静谧、寥落但是脱俗。

作家辛夷坞说,她之所以走上写作之路正是不想过可以想象的人生,

她也很喜欢王维的那首诗。

于是,从这个笔名开始,她写小说,写情感生活和青春过往中的悲欢离合,好像也像王维一样过上了在辋川之上看花开花落的生活。

《水下离歌》

岁月漫长而残酷,有太多的东西失去就不会再回来。人生是否可以苛求完美?生命中该舍弃哪些,又该守护什么?朱迪丝一直没弄明白这个课题。少年时期,她相信“天涯海角、矢志不渝”,然而,山高水远、岁月无情,自求学开始,她的人生出现了第一次偏离。之后的她信奉“丢失了爱情的婚姻比比皆是”,更加稳妥地经营自己的生活。可是,生命的际遇再次将她推上十字路口,而她的抉择,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命运。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本书为当代罕见的纪实文学经典,记录了人类史上最浩大的科技悲剧: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发生爆炸,邻近的白俄罗斯居民失去了一切。一些人当场死亡,更多人被撤离,被迫放弃一切家产。成千上万亩土地被污染,成千上万人因高辐射核燃料泄露而感染各种疾病。

作者用三年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有科学家……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

《玫瑰与革命:

我的丈夫》

这是阿莱伊达·马奇人生中第一次回忆丈夫切·格瓦拉,书中呈现的是一个鲜为人知、柔情万种的格瓦拉,他是英雄、情人、丈夫、父亲,还是诗人。书中包括74张格瓦拉与亲友私密照,及格瓦拉明信片、信件手稿,格瓦拉创作的诗歌和故事。在妻子的眼中,丈夫很会写情书。“孤独透过这两扇门,逃了出去,到它绿色的岛屿找您去了。我不知道某一天,我们是否可以手拉手,身边围绕着孩子,踏着过去的脚印欣赏这一切;如果不能,我为您梦想之。”

《星运里的错》

这是一个发生在两个患有癌症的青少年之间有关爱情、生命和死亡的故事。 16岁的印地安纳州女孩儿Hazel患有肺癌,最近病情似乎有所缓解,但每次的诊疗都仿佛在刻印着她生命最后的篇章。直到她青少年癌友互助会认识了同样身患骨癌的男孩Augustus,她的人生于是开启了新的扉页。电影根据John Green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名字取自莎士比亚的剧作《凯撒大帝》里的一句话: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that we are underlings。

世上没有守株待兔的幸福

辛夷坞说,在她的新作《应许之日》中,爱情中的两个人就像是漂流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露出了最原始但也是最本真的爱的状态。故事里的女主角勇敢地去追求一个经济上一无所有,身份来历不明的人。而男主角纵然一无所有,却也能自信地给身边的女人灿烂千阳般的坦荡温暖,没有任何自卑和犹疑。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作者看到的一则新闻,新闻中的女人守候入狱的丈夫长达十年,几乎变卖了所有家产。“我当时看了就觉得,女人的爱怎么可以这么有韧度。”对于这非常值得珍惜的故事和人物,辛夷坞给出自己的理解:“真爱都是一场冒险,需要你一点勇气,也需要你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世上没有守株待兔的幸福。”于是在她的笔下诞生了那两个原本不可能产生交集的人物,诞生了一段并不被世俗看好的爱情。

不甘心被动的守候,这虽然是辛夷坞创作中对于爱情的态度,却也是她自己对待生命的方式。在专职创作之前,她在原来的单位做了很多年的文秘工作。到了驾轻就熟的时候,她觉得再也不能从这份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自我提升,再多的重复也只能是虚耗时间,现在有的光阴甚至成为30年之后可以想象的情景写照。这种想象和对比让她产生了改变的想法,也正好时逢勇气尚存的年龄阶段,在和先生一起的短暂旅行之后,她忽然产生了不愿意再回到原有的生活轨道上的念头。先生帮她下了辞职的最后决心,第二天她就到单位去辞了工作。

辞职后的日子按照既定的设想走上轨道。辛夷坞先是在网上看了一段时间的小说,就想开始尝试自己去写作。“在《原来你还在这里》之前,上大学时,我写过一个短篇叫《晨昏》,当时我一直想把那个故事再扩展一些,但进行的同时就发现自己的一些观点已经和上大学时背道而驰,没办法继续了,所以草草收场后,就准备开始写《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了。”那些长短不一、题材各异的故事大多都是她积累的结果,多年的文秘工作使她有机会积累非常多的素材,当素材充足时,故事顺畅地流淌出来,写作也并不痛苦,这一次的《应许之日》也是如此。

篇5:初三想象作文人生岔路口

我的人生道路可能在几天后揭晓了,我何去何从呢??只有靠自己主宰了。唉。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道口久久伫立,我向这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游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绵延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只有努力学习,坚持不懈,相信成功离你不远的……

篇6:我想象中的学校想象作文

你所希望的学校是一个怎样的学校呢?是好玩又有趣的游乐园吗?宽广又清澈的海底吗?阴森又恐怖的森林吗?而我最希望的学校是盖在蔚蓝的天空。

我希望的学校建造在天空中,整栋学校布置了亮晶的吊饰、彩色又美丽的`彩球。大家的书本都是用软绵绵的云做成的,每当上课钟一响,外面的小鸟也会跟着飞进来和大家听课,好学的燕子也是一起来这里学习、听讲。

到了下课,大家都冲到云操场去游戏。我们的游乐设施有软绵绵的碰碰车、刺激的云逍飞车、好玩的海盗船……,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开开心心!载我们回家的校车,是一架非常大的飞机,我们都会在上面玩捉迷藏或是躺在飞机的翅膀上,飞机都会把我们送回云王国,才会放心的离开,它真是尽忠职守呀!

我们天空中的小朋友都不害怕被晒黑,每一次节下课都跑出去玩,天空中的太阳公公红光满面,普照着大家,大家的身体都像巧克力一样黑,我们大家就像是从外国来的小黑人。

篇7:我想象的房间作文

可是我还是有点不满足,还想要一个和现在不一样的房间。

我想让我的房间变成太空飞船,飞到高高的太空,去看看太阳、月亮有多大,看看究竟有没有真的外星人。

我还想让我的房间变成潜水艇,潜入深深的海底,去看看神奇的海底世界有没有发光的海星,有没有爸爸生孩子的海马……

我还想让我的房间变成地球上最高的高楼大厦,有很多人来工作,这样就不会有人失业了。

我希望我的房间是公园,里面有很多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紫色的,有白色的,有蓝色的。我每天生活在有花的香味和小鸟歌声的环境中,开心极了。

我还希望我的房间是一个快餐店,有人饿了就来免费吃饭。那样就不会有小朋友挨饿了。

篇8:我想象的人生作文

安妮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许多人都记住了这个长着一头红发、脸上有雀斑的, 活泼、自信、开朗, 且具有乐观精神和非凡想象力的小姑娘。针对《红发安妮》这部作品, 马克·吐温曾给予这样的评价:安妮是继不朽的艾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安妮自幼失去父母, 11岁时被马修与马莉拉兄妹收养, 并逐渐成长为一位受人喜爱和尊敬的淑女。安妮在充满曲折、富于变化的人生之旅上一路通关, 从起初的几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朋友、家人, 乃至收获爱情, 始终伴随她的是乐观的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 而乐观的精神与非凡的想象力正是目前的中国学生迫切需要的。

如今的中国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在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呵护下长大, 不仅他们的各种愿望被无条件满足, 而且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的诸多障碍也被设法扫除。这样, 学生的耐挫能力降低, 一旦遇到挫折, 他们就容易情绪低落或脾气暴躁。然而,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学生总要独自面对挫折, 因此, 乐观的精神必不可少, 它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化险为夷。正如文学作品《红发安妮》中的安妮, 当马莉拉要把她送回孤儿院时, 她说:“我已打定了主意要享受这趟旅程。我试过很多次了, 只要你坚定自己的决心, 想要享受什么事情, 那你就肯定可以享受到它……我绝不去想自己会回到孤儿院, 我心里就只有这趟旅程。啊, 快看, 那里有一朵玫瑰花……”于是, 乐观的安妮最终让马莉拉不忍放手。总之, 培养学生乐观的精神非常重要, 它既能化解生活的平淡、乏味, 又能克服人生的困难、阻碍。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 拥有非凡想象力的人内心必然丰富。而非凡的想象力又能转化为自我调适的能力。在文学作品《红发安妮》中, 安妮运用独特的语言表达她诗意的想象空间:“真开心见到您, 我刚才还担心您不来接我, 就开始想各式各样的理由。我差点儿打定主意, 要是您今晚没来接我, 我就只好到对面的铁路拐角, 爬到樱桃树上过夜。我一点儿也不害怕, 在盛放的白色樱花里过夜, 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 您不觉得这是件很浪漫的事情吗?……”这优雅、华美的想象空间将马修的心擦亮了。一个11岁的小姑娘在空旷的站台上独自等待领养者来接她, 天色渐晚, 为了驱散孤独和恐惧, 她为自己设想了一个美丽的栖身之所。当非凡的想象力转化为自我调适的能力时, 生活中的困难、阻碍定然不在话下。

篇9:用想象创造另一种教育人生

刚毕业时,在乡村小学任教,早上督修,特别累。早读是唤醒灵智的好的开端。可凭心而论,孩子们不懂这些,他们早早来到学校,或谈天说地,或玩笑逗乐⋯⋯想想我们也曾“小儿最喜无赖”,一本正经地读读背背真的很累。许多老师虎视耽耽威逼学生读,读,读;也有一些老师苦心婆口谆谆教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们听得耳朵长茧,心里冒泡,可就是有点胃里泛酸。怎么办呢?草草扒上几口饭,学着许多老师的绝招手舞戒尺,可孩子们依然偷懒,只要我稍微放松警惕,他们就一个个简直无药可救治。经过一段时间的穷追猛打,闹得自己筋疲力尽,但收效甚微。

有一天灵机一动,决定每天早晨挟一本书,或《唐诗》或《宋词》或《古文观止》,自顾自地朗读、吟哦、咏诵。从此,眼前的追逐嬉闹不以为意,耳边的喧哗吵杂听而不闻。我更愿意在自己的书中醉义忘归,让齿颊生津的文词,一个个在心里慢慢长出羽翼,有朝一日,她们将如飞翔的天使,渡我们的灵魂飞越狭隘与尘埃。

也不知是哪一天早上,我读着,读着,教室里乍然安静下来,似涧水悄悄滑过幽深的山谷,没入萋萋的芳草地。不约而同的,孩子们翻开书本。童音书声似乳燕齐啼,新莺出谷,千啭百鸣叫人心花怒放。此后,每天的早上督修成了师生共读。在忘情的诵读中,学生们渐渐吸髓知味,觉得语文滋味尽在其中,乐此不疲。而我,在经典诵读中获得了精神的陶冶。

晨读如修炼童子功,可以畅人气脉,导人心神,舒人襟怀,让人终生受益无穷。我觉得,书生意气就是金声玉音浇灌而成,风骨情操也赖于这些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几年坚持下来,我所教过的班级,学生学业一直不错,且阅读与写作的兴趣非常浓厚。确实,像陶行知所说的,“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有学而不厌的学生”。人们常称教师的职责在教书育人,我的理解是有时教师更要读书育人。许多年以后,我才从黄克剑先生的讲演中悟出“范本教育”的深刻含义!老子有言,不言之教,无为之有益,天下希及之。

一个特殊的机缘,我被调到郊尾中心小学任语文教研员。那时,蜗居在中心小学的一个大办公室兼停车室、材料收发室里上班。五六张桌子横七竖八地摆放着。五六个人挤在一起办公。一会儿这边吵吵,一会儿那边嚷嚷。教师的自行车与摩托车上下班时进进出出,再加上交材料、取材料⋯⋯办公室从早到晚上演着喝茶、聊天、打牌等活剧。当教研员,也算是所谓的“学区中层领导”。可没几天,我就发觉这样的生活太乏味了,太没有意义了。生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中,我开始变得迷离恍惚。

在不断地“返身内视”中,我本能般地,开始狼吞虎咽地读从书店买回的教育书籍。从那时起,我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我看到了教育生活的另一洞天:在这里不是你半斤我五两斤斤计较孜孜以求的名利场,这里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的交汇,是心灵与心灵的彼此的合唱,是智慧与智慧的彼此的启发⋯⋯从那时起,我一次又一次地潜心沉浸于孔子的世界,一部《论语》几乎烂熟于胸⋯⋯在课堂教学研讨的时候,在日常交流的时候,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或子曰诗云一番,或杜威、苏霍姆林斯基一通。其实,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学识渊博,那是我最初认为的学以致用与学用结合。

我的一位朋友,在最初听我评课时,惊呆了。他听我流畅自如地引经据典,叹服不已,说,他虽然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但他看到教育教学研究的另一种方向。在这种感觉的促催下,他再三请我为他荐书⋯⋯渐渐的,有几位志趣相投的老师,时常在课余时间一起谈谈。我们所谈不外乎陶行知、叶圣陶、洛克、赞科夫等等。那时,各个学校的上空都挥舞着“分数第一”的大旗,统考排名搞得学校硝烟弥漫。这种情况下,我所读、所谈、所想、所做近乎与环境绝缘,不少人嗤之以鼻,称我“书呆子”。我时常以对联“有志者喝酒,无聊人读书”自嘲,同时不悔初衷。

因为,有书作伴;因为,有书烛照;因为,有书抱慰——书中的况味,远胜于浓烈炽热的情爱。

时常在老家小桥流水夕阳之下,坐在杂草丛中,摊开书页,巡游于字里行间,心窍顿开,灵明焕发,一时之间思如泉涌,至此,顿感万木葱笼,流泉潺潺。偶尔,抬眼山头夕阳沉沉,心中油然升起一阙绚丽的诗词:读书与读景交融,物我俱泯,人已浑化!至今,我仍然怀念乡村傍晚的阅读时光。它让我拥有更为超越、更为富足、更为细腻的心灵生活。在我看来,书的意义在于不断拓辟精神疆域,不断营创别一种世界——升腾于纸面之上,翱翔于大地之上,云游于九天之外。

常常沿着水田的岸畦,慢慢踱步,驻足凝视着某页书中的锦章绣句,慢慢地把它们融进血液,化为自己的眼神与气息,以及属于自己的行迹。在田野中,在书中,在诗中,我发现了一个酣畅淋漓、无拘无束的我。在那时,我的生命深处种下了“书卷多情似故人”“书慰平生志”的意念。至今,我仍喜欢在初阳的清晨朗朗有韵地朗诵一些自己特别迷恋的名文及短章。有时,在上班的时候,不自觉地口中念念有词,一时得意忘形,就朗声吟哦——刚开始时,有的同事还专门就这事找到校长,说要提请我注意不要打扰他人工作。我当时应诺,一定调理声调,默诵为是。心里想,高声诵读是噪音,那么,办公室内整天无所事事高声喧笑是什么呢?也罢,往心灵深处读,那是向内涵养修持的功夫。只不过,时不时又会故态复萌,朗声诵读。久而久之,同事们也见怪不怪了。还有的同事,甚至也会跟着我一起念起经来。

写作:为生命留痕

渐渐淡去生命的意味,渐渐迷失了生命的核心⋯⋯总是在不知不觉间,我们无法辨识自己,不敢辨识自己。偶尔凝神的瞬间,在霞光与夕晖的虚线中,在鸟鸣与晨露的合奏之际,在目光与目光温暖的相遇中,在万念归寂的间歇⋯⋯“我”变得更明朗,更清宁。

是什么让我们直面生命的本质问题?也许,我们只能在大自然中为自己“洗礼”,在文词中为自己“招魂”,在内心中为自己“立神”!每个人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用一生的时间不断地探寻自我,为生命留下独特的纹痕。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来自笔的痛苦是疗养精神火焰的燃料,是文字,一个个或平朴或艰涩或闪亮或黯淡的文字在静默地为日渐虚空日渐孱弱的生活提供一些慰藉,一丝欢欣,一点感动。这片贫瘠的土地,平庸与贫乏占据了许多人的心灵——终于有了无声的呐喊,如同沉寂的大地突涌的一丛野草。借着微弱的火焰,我们撞撞跌跌,磕磕碰碰地在黑夜里摸索。或许能窥见一丝星辉,或许尚能留存一点梦影”。借着笔与书的光芒,我不断地寻找自己。

我读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写下了许许多多的读书随记。有时我津津有味地聆听古今圣哲睿智之谈;有时我沉思默想陷入于字里行间品味其意蕴精髓;有时我用笔与神往的典籍倾听晤谈⋯⋯更多的时候,我在字字行行中写下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是心湖中泛起的水花;是心空中点亮的星辉;是心田中绽发的萌芽⋯⋯在密密麻麻、添添补补的引发解注、质疑问难中,我不断地垦植与耕耘。许多书在心里对接、交融、融通、碰撞——智在生根、情在发芽、理在生叶、思在开花。读书就是在精神世界中播种培植一棵树的过程。这棵枝繁叶茂的心树与我们人生俱生,与我们的阅读俱长,是我们灵魂与思想的庇荫。因为阅读,因为随记,我每天幻想着在纸面上驰骋万里,在文字中纵横千年。每天的书与笔都将我的梦小心地裹藏着。

在经典教育书籍的开启下,在张文质老师与余文森教授的热诚真切的指导下,我的笔渐渐行走于更开阔的教育世界,探触到更细致的课堂教学生活,努力着不断去探询教育教学的奥秘与真谛。每天,我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笔记本上罗列盘旋在我脑海中的一些教育教学的问题:从校园文化到课堂教学细节。十几年下来,有成千上万个问题汇聚在我的视野中。

对著名儒学家梁漱溟的一句话我深有感触:有大问题者大人,有小问题者小人,没有问题者不是人。在生活中,问题是我的第一推动力。我时常需要随身带着一些空白的纸页,小纸条,用于应急记录,急救自己不可遏制的写作的冲动与疯狂。

我最难以忘记的去年在余老师家过元宵节的情景。乡村里,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可我突然间觉得我要写些什么。于是,我穿过乡村的小路,来到了河堤边。我站在木兰溪与大海的交汇处,在枯黄惨白的苇草丛中听海鸥的嘶鸣。我开始自己的思考与书写。我有点颤抖地低着头,一支笔在爬行着,墨汁偶尔也涂到了衣袖上——到了用餐的时间我才回过神来。思考与写作常常让我痴迷其中,留连忘返。每听一节课都要记下些什么,都要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与自己读过的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著作中的论述相对照。久而久之,日积月累下来,我的写作素材积累了非常多。每次在某个主题的触发下,我都会开始重新思索我在课堂中捕捉到的各种各样的鲜活生动的事件与情节。重新思索是灵光一闪的顿悟,再经过深思熟虑、推敲琢磨,生发智慧的曦光。其实,我深刻地理解,文章和许多事情一样“成非成于成之日”。

就这样,我出入于书籍与课堂之间。十几年下来,在全国近百家教育刊物发表文章四百多篇。尤其是这十来年间,围绕“课堂观察”这一专题读了不少书,观察了不少课堂,后来在福建教育出版社黄旭社长的鼓励与赏识下,2008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个人专著《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颇受教师及专家的好评。

很多年以前,我便痴心妄想,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一本流满自己汗、泪、血并盛满了浓浓的我的渴望与艰辛的书。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书写自己。我总偏执地认为,文字便是灵魂的纹痕,如同纵横似阡陌的叶脉记录着阳光的指纹。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的皮肤闪着象形字的线条与光泽,连同那深刻的皱纹也写就了它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身体为灵魂而写作!我努力着做到,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都 “用自己的身体为灵魂而写作”。带着这样的教育写作的理念,我喜欢一切充满努力、行动、个性、思考的文字。

卡夫卡认为:写作是一种甜蜜的美妙的报偿。那么写作带给我的报偿是什么呢?写作为我提供了参与塑造自己灵魂的可能。在憧憬无法知晓的可能性中,我们不断地挑战现状,不断地改写自己,不断地获得新的人生体验。这是最为美好的报偿!

在沉思与回望我十六年的教育生涯片断中,我想,我获得2009年度《中国教育报》“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荣誉的获奖感言最能代表我的想法:日月在书中穿梭而过,留下无数的梦幻与光影。十多年来,我在书构筑的世界中,优游俯仰,载欣载奔,且思且吟且行。在我的血脉深处深烙下象形文字的纹理;在灵魂的游历中,阅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参与了我的生活、我的生命。阅读是成长之根,生命之源,灵魂之寓——梦的建基甚至于生命意义的建基很多时候就维系于此。我如同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不断地播撒着读书的“精神与种子”。

从教育名著之旅到读书会;从个人研修到师生共读;从率性而读到生命的灵性;从读书到读“人”、读“心”⋯⋯无数次想起一个个心灵被阅读照亮的瞬间,我就会心不由己地奔赴这种神圣、智慧、欣悦的感召。

一路的行走,带着书的气息前进,也带着梦的气息,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我们不断地寻求更多的同路人。书在,便有梦在;书在,便有精彩在:通过阅读的路,我们建立了另一种“空间诗学”,既找到生命的故乡,又探触着无限的想象。

“寸心本不大,容得许多书”,书连贯着生命的精、气、神、韵、趣、味。用我们小小的心来传递更多的书声、书香、书魂,让更多的人与书为友,体悟到书的丰富、澄澈、芬芳、欢乐和永恒。

(作者单位: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龙岩351200)

篇10:我想象的春魂作文

春色

春是什么颜色?

百合说:春天像我一样,是纯洁的白;玫瑰说:春天像我一样,是火热的红;柳树说:春天像我一样,是清新的绿;睡莲说:春天像我一样才对,是那种祥和的紫。

春姑娘说:你们都说对了,但只说对了一部分,我是各种颜色融合的,我是白,又不是单单的白,我是绿,又不仅仅是绿。要不这样的世界岂不是太单调了吗?

春土

春天的土地是温暖的`家;春天的土地是舒适的地毯;春天的土地是漂亮的衣裳。

春天的土地看似普通,但它却代表美好。

春景

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

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春天,是个千姿百态的季节;

春景,是美丽迷人的,一股清风迎面扑来,顿感春的气息。

春晨

春天的早晨,是老年人的乐园,在一尘不染的空地上,穿着春衣的爷爷、奶奶们正结伴锻炼,成为春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篇11:我想象的未来作文

我现在已经是总统的左右手了,他干什么事都叫上我,出国、记者招待会、会见外国佳宾样样都带上我。我整天忙东忙西,只有回家以后才轻松些。

我住在88层,这座房屋都是高级领导,这座房子有装防导弹器,导弹炸来了,也炸不塌。我走到门口,对着大门说:“我回来了。”。大门就自动开了。这种门是刚刚生产出来的高科技产品,叫声音门。你要先在大门里保存好你的声音,然后每次回来只要说一句话,门就会核对保存好的声音,没错的话,门就自动开,如有错误,你就是拿导弹炸,门也不会开,保证你安全。工作了一天的我不想下厨房煮饭,我打开电脑,输入自己的口味,电脑就会为我设置几样可口的饭菜,我见满意,就拿出金卡,在刷卡器上一刷,就算付过钱了。不一会儿,送菜的师傅就会把饭菜送来了,我吃过饭,便上网读报。现在国家为了节约纸张,一律不准发报纸,每个人都上网读报,了解世界新闻。

读完报,一看“哟!”时间不早了,我走进卫生间,从消毒柜里拿出牙刷,一按上面的红色按钮,牙膏弹出来,就会挤出适量的牙膏到牙刷上。洗刷完毕,我来到卧室,一踩地上的按钮,我的床就从天花板垂下来,这种床既不占空间,又实用。

篇12:我想象的未来作文

清晨起床,我照例要喝果汁,很简单!把一个完好无损的橘子放进榨汁机里,榨汁机便会一边自动削果皮一边榨汁,而果皮绝对不会白白浪费,它会随机做出各种各样的小玩意,这也是每天清晨我收到的礼物。几秒钟果汁就打好了,想要凉的就凉的,想要热的就热的!

上班的时候到了,我吹了吹口哨,一辆微型车马上平稳的停到我的面前。当我走到车门前时,“刷”车子自动变大,刚好适合我的大小。这可是最新发明啊,不用时汽车缩小,可以节省停车空间。需要用时,汽车便会根据人的体积变化大小。坐到驾驶座位上,我设定了目的地和驾驶时间,几秒钟就到达了我的公司。而如果你不着急,完全可以设定一个中速,上班途中接受一下背部自动按摩,也挺惬意啊!

晚上回到家,一开门,窗帘便自动拉上。隐藏在墙里的沙发也自动滑出,电视机缓缓的从天花板里滑下来。餐桌上早已摆好机器人齐齐的拿手好饭!回家的感觉真好啊!吃过晚饭,我轻轻松松的躺在床上,抬头打开天花板上的大屏幕,和好朋友视频聊天,看看她们最近过怎么样。不知不觉中,我沉沉的进入了梦乡。

篇13:朱清时:想象力让我一生受用无尽

“小学留下的想象力让我终生受益”

我1946年出生, 四岁多就上了小学, 提前上学是因为比我大两岁的姐姐不敢一个人上学, 所以我就去陪读了。我们在一个旧庙里上课, 每人自带一个小凳子, 挤在一个长条桌旁听课。旧庙里蛇多, 有一天我们上课的时候, 梁上就冒出了一条大蛇, 吓得大家都不敢动, 后来在街上请了几个人把它给抓下来。

我还记得刚上学的时候, 我写9和7这两个数很困难, 不知道9怎么弯, 7怎么拐。当时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还不像现在这么严, 我们有很多玩的时间。那时我特喜欢玩、喜欢运动, 最喜欢打乒乓球, 哪个小伙伴球打得比我好, 我就一心想超过他。学校根本没有球桌, 我们就是把石板当球桌, 把砖头堆起当“网线”。

慢慢地, 我觉得小孩的乐趣还不是玩, 而是想象。在很小的时候, 走路很枯燥时, 我脑袋里就开始想象自己身处在各种场景下、各种感受、应该怎么怎么做, 在这其中, 我得到了很多乐趣。比如:当时小孩们都很崇拜黄继光, 都很想去学, 但是又不想死。我就想象如果我去, 那么我的胸口一定要放个钢板, 把敌人机枪堵住了也不会被打死。现在想想, 这不就是防弹背心吗?但那时还没有这个概念。

我现在对小学时代最深的印象, 就是我的想象力在那时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一辈子最受益的就是这个。当年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给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题词是:“不要考100分。”大家都不理解, 我就跟学生讲:你可能不费太多力气就可以考到95分, 但是要得到最后五分, 你就要付出比前面多得多的力气, 这样一来你虽然考了100分, 但你的想象力和素质被压抑了, 脑子慢慢也板结了, 这和农民种地的道理很相似。我小时候, 农民种地不施化肥, 水稻的亩产是三四百斤。施了化肥后, 亩产提高到五六百斤。但施过两三遍化肥后, 亩产量就很难再提高了。而且, 土壤因为过度施肥而板结, 也没法继续种稻子了。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人的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想象力。如果哪个学生想象力很丰富, 那么这个学生以后肯定很有创造力。所以我觉得在中小学阶段, 其实对于一个人最有意义的就是培养他的想象力, 唤醒他的想象力。现在有些中学把学生当做一个考试机器来“磨”, 学生考试效率提高了, 可以考高分, 考好大学, 但是天赋、想象力、创造力也都被磨灭了, 当他真正独立工作后, 他就一筹莫展, 没有底气、没有创造性了。在我受教育的年代, 还没有人逼着学生这样学习, 所以我是幸运的, 我的大脑还没有被板结。

“初中时代的最大乐趣, 就是去旧书店看书”

1957年, 我11岁时上了初中, 是成都市13中 (现在叫成都华西中学) , 因为父母都去了外地, 我就住到学校里了。我们的宿舍是木结构的老房子, 没有上下水, 没有洗手间, 走在里面, 楼板吱吱地响。我们要自己带着缸子到食堂接自来水洗漱, 但这些都不算苦, 当时我最担心的是晚上上厕所的问题。厕所在宿舍楼下的大操场对面。我第一次晚上上厕所, 就在操场里面跑, 摔倒了好几次, 也不害怕, 就是很执著地一定要走到厕所去。那个时候的小孩子根本没有意识说随便找个地方解决问题。

那时学校没有几个住校生, 下课后就没人管我们去哪儿, 我们可以在校内外自由活动。我当时的最大乐趣, 就是到校外一个一个旧书店去看书, 那时成都街上到处都是旧书店, 旧书店比新书店还多, 现在都已经绝迹了。学校有图书室, 但书很少, 远远不能跟旧书店里的书相比。刚开始我喜欢诗歌, 古诗、现代诗都喜欢, 我觉得就这么几个汉字组合起来, 就让你一下子得到一个意境, 很美妙。我被诗歌的那种语言魅力给迷住了。

渐渐地, 我又开始喜欢化学, 这是因为我看了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我读到化学家把创造新物质作为自己的使命, 把水、空气等物质组合起来, 居然就可以造出食物, 造出各种东西, 这是其他学科都没有的, 让我觉得很神奇。所以那时我就开始喜欢化学, 到旧书店去看化学史, 以及其他很多相关的书。后来我又喜欢物理, 因为我发现, 物理比化学还深一些, 原子结构、原子、分子等内容很吸引我。再后来我又喜欢数学, 因为有个十几岁的数学家叫伽罗华, 他发明了“群论”, 我就特别崇拜他, 当时《数学通报》有一篇介绍伽罗华的文章, 上面有伽罗华的画像, 我就用半透明纸蒙着那一页, 一笔一笔把他的画像摹下来, 夹在本子里。中学的课程中, 算术、代数、几何等的学习都让我终身受益, 但我最大量的知识都是从旧书店来的。泡旧书店的经历, 让我对各个学科的内容都有所了解, 知识面大大拓宽了, 这使得我后来比别人更适应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

“高中时我们自己做半导体收音机”

高中时, 我们这批小孩中间流行自己做半导体收音机。为此我们要先学会买矿石, 从一个个小矿石里挑出合适的, 然后去弄电阻、电容, 用金属丝把它们串起来, 制作整流器等, 这要花很多时间去摸索, 涉及各学科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有成就感, 自信心大增, 对科技的兴趣大增。现在小孩买玩具太方便了, 很少有孩子自己动手做。

当时并没有老师带我们做半导体, 因为老师也不大会做, 都是小孩之间互相教的。其实小孩的很多本事都是一起玩着学出来的。现在的孩子, 学什么都要上培训班, 那时哪有培训班, 各种玩法没人教, 但小孩都会了, 就是小孩跟小孩学、小小孩跟大小孩学的, 小孩跟小孩学还学得特有兴趣、特快。我们小时候兄弟姐妹多, 亲戚朋友多, 街坊邻居多。那时候所有人家都是敞开的, 各家也没有大门, 没有锁, 不要院子, 小孩子全都满街跑, 很多能力就这样玩出来了。现在的小孩子同伴太少了, 一起玩的时间太少了。

这些都是现代小孩培养上最欠缺的东西。一般人都以为, 社会进步了, 教育也进步了, 现在的小孩比过去的一些小孩受到的教育要好得多了, 其实不然。我觉得对我的成长最起作用的那些因素, 现在的小孩都很缺乏。

“我考大学时, 大学的机制还很灵活”

1962年, 华罗庚先生组织各地搞数学竞赛, 那时的竞赛就是竞赛, 根本就没有什么培训, 我得了个一等奖第三名。我想这和我在旧书店看过很多书有关。第二年, 我参加了高考。那时高考也不像现在这样紧张, 我们是在高中课程结束后, 大概复习了一个月就参加考试了。我考了460多分, 并不是特别好, 因为我高考作文写砸了。作文要求学生写“由唱《国际歌》想到的”, 当时我想到的第一句是“起来, 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 想起国歌来了, 我那个作文能写好吗?跑题了!至今想起这事, 我仍后悔不已。数学和物理考的最好, 都得了九十六七分。但是语文才60分, 把我的整个高考成绩都拉下去了。

华罗庚先生当时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副校长, 我特别喜欢数学, 所以特别想上华罗庚所在的学校。作文写成这样, 我想肯定上不了中科大了。但是当时中科大看到我的数学成绩很好, 又得过数学竞赛一等奖, 觉得我还是个苗子;同时我在高二时已经入了团, 表明我政治上是可靠的;那时大学在录取中还是有很大的自主权的, 教育部也没有硬性规定每个大学要多少分才能录取, 学校录取时都是综合考虑的, 所以我最终还是被中科大录取了。

我很感激中科大改变了我的命运, 更感激当初的教育思想和管理体制没有像现在这样死板, 没有因为一分之差就把人给卡下去。

“老师把我们当做她的孩子来对待”

那时的老师虽然境遇都不大好, 但都特别敬业。我上初中的那一年, “反右”开始了, 学校里到处都是大字报。有一个女老师, 本来是四川师范学院物理系的高材生, 成了右派, 被放到我们学校教初中物理了。因为政治上很压抑, 所以她从来不跟学生私下交流, 沉默寡言, 但对教学倾注了全部精力, 很负责, 很认真, 课讲得很好。她用心教学, 使我们每个学生都受益很深。

教我几何的周泰金老师, 听口音不是四川本地人, 应该是山西一带的北方人。他很喜欢几何, 一辈子就教几何, 教得津津有味。我还记得他上课的时候就拿一把尺子、一条线, 线上拴个粉笔, 要画圆圈时, 把那个线用图钉一按, 一个圆圈就直接画出来了熟练得很。他的板书一笔一画、清清楚楚, 课也讲得很生动, 所以很快就让我们小孩喜欢几何了。我数学竞赛得奖就跟他很有关系, 他让我发现几何简直太美妙了, 就几个公理、逻辑推论, 就可以推出整个世界来。

那个时候出身是很重要的。我的中学班主任陈吉英老师, 出身就不好, 是云南一位民主人士家的富小姐, 丈夫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学者、教授。但她依然像母亲一样对待学生,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她为学生骄傲, 我们也很尊重她, 很感激她, 经常去看她。陈吉英老师现在还在世, 住在昆明, 我特地去看过她好几次。

高二时我申请入团。那时团员不多, 入团是一个很光荣的事, 争得很激烈。我虽然各方面表现都不错, 但家庭出身不好。陈吉英老师虽然同情我、支持我, 可她自己出身就不好, 没有能力帮我。艾淑斌校长当时是学校的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是学校里实际上的最高领导, 她当过我们的代理班主任, 很了解我, 就拍板说:一个青年学生入团是可以的, 这也不是入党, 不是提干。所以我才能入了团。这件事对我以后的发展非常关键。像中科大这样一个当初很拔尖的、军工很多的学校, 对学生出身的要求是非常严的。一个人如果出身不好, 那么即使成绩再优秀都可能没有机会上大学。如果我没有入团, 显示我在政治上是可靠的, 那么我是很难被录取的。

“父母咬牙忍受的精神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父母对我的影响至深。父亲朱穆雍是学社会学的, 传统文化修养很深。他为我取名“清时”, 源出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 闲爱孤云静爱僧”, 但他自己一生阴错阳差、历尽坎坷。父亲1940年从华西协和大学毕业后, 遵从家人意愿, 放弃赴美留学机会, 在国民党四川省政府做职员, 那个时候做职员就得集体加入国民党, 填个表就算入了国民党。有一次他的上司分党部书记到外面去竞选, 让他代理了—下, 结果解放后这就成了说不清的历史问题, 在历次运动中都是“运动员”, 吃尽苦头。我上小学时, 父亲又遭诬陷, 被判“机关管制”, 知识分子最受不了的就是清白被玷污。那天我妈妈哭了, 全家人都在哭, 同院子的人来劝;我躲在厕所里面哭, 有一个女的拼命把我往外拉, 这个场景我一辈子没有忘。

所以在我上学长大的这个过程中, 我们家一直都很艰难。我们兄弟姐妹七人, 当时父亲这样的人只能领到生活费, “管制”结束后的工资也特别低, 他到退休时的工资还不如新毕业的大学生。但我妈妈是个有文化的妇女, 现在像她那样能干的人已经很少了, 我的小弟弟出生时, 就是她自己接的生。她一边操持家务, 一边去打工挣钱。她到河边把石头捶碎了卖给铁路铺铁轨;给工厂的工人洗那种很粗的劳动布衣服。但最难得的是, 我妈妈接受生活上的这种变化, 认识到如果父母一直没有出路, 那么这么多子女怎么办?她就积极为新政权做事, 积极做街道工作, 最后竟然成为成都市的居民工作模范, 还到广播电台去做典型报告。所以我上大学时才发现, 如果按我父亲的这种情况衡量, 那我们的家庭出身应该是职员;但因为母亲很能干, 人又好, 当初政权很喜欢她这样的人, 所以就给我们家的成分定为城市贫民。

妈妈的这种奋斗精神, 对我们子女影响很深。我父亲的问题本来是灭顶之灾, 母亲积极适应新环境, 改变了我们家的命运。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我从小在那种艰难的环境下度过, 以后什么苦都不觉得不能忍受。

采采访访后后记记:

2014年6月12日, 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期间, 朱清时校长接受了我们的访谈。

当这位备受国人乃至世界瞩目的科学家、大学校长坐到我们面前时, 我们没有嗅到一丝喧嚣味。他偶尔冒出点川音的普通话, 声音绵醇而温润, 每一个字, 都清晰、徐缓而生动, 与大众媒体描述的锋芒犀利的教改先锋的感觉完全不同。印象更深的, 是他对于自己说出的每一个人名, 不记得的就说不记得了:记得的, 一定要告诉我们那几个字是怎么写的。一就是一, 二就是二。严谨而干净。

他说, 几十年过去了, 回头看看, 这一生最受益的就是小学时养成的想象力。在整个交流过程中, 我们一句也没有提到他在中科大和南科大的改革, 但是, 我们知道, 我们所有交流的内容, 都与他后面的这些改革有关。或许, 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的若干惊世之举, 也是当年的“大小孩”, 在带现在的“小小孩”。

得知我们要去见朱清时, 有一位家长请我们转告他:“感谢您给了中国人一个南科大。”其实, 那天他的腰一直不舒服, 不宜久坐, 但他始终端坐着, 没有表示任何不适。他其实不仅仅是在接受我们的采访, 更是希望借助这个交流, 最直接地向中小学同行们传达他的担忧与期望。

直至此时, 我们依然能感受到, 那种纯净的科学家的气息, 浓烈的教育家情怀……

篇14:冬宫,拷问我的想象

没想到,汽车一拐上涅瓦河畔的大道,还没见到什么巍峨的高楼,导游就伸手一指:喏,这就是冬宫,冬宫,就是这样低矮地蛰居在平静悠悠的涅瓦河畔的建筑?心里暗想:我们外滩哪一幢高楼都比之高大伟岸雄奇得多了。然而再仔细地端详,冬宫的富贵华丽、恢宏精美的气质就愈益浓郁生发,那种辉煌夺人眼球,摄人魂魄。

确实不能小看了这仅有三层的楼房。它沿涅瓦河一字排开,长约230米,宽有140米,而高度不过22米,但几百年来,它以自己独有的形态和风格,征服了世人。在蓝天白云和河流的温情呵护之间,它雄性壮美,熠熠生辉,整体建筑气势如虹。早在19世纪中叶,当时的俄国就颁布了一项特别法律,圣彼得堡所有的建筑,除了教堂之外,都不得超过冬宫。在21世纪的今天,笔者在圣彼得堡建筑保护委员会考察交流时,这个委员会的主席还颇为自豪地介绍,他们坚持限高至今,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突破,这是这座城市的骄傲。诚然斯言,站在涅瓦河畔的桥梁上,极目两岸,建筑与天空的黄金分割比例,仿佛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天空是美的,河流是美的,而人为的建筑也是十分和谐的。我不禁感慨:中国古人推崇的“天人合一”,这在西方的建筑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走近冬宫,这巴洛克式建筑风采更加绚烂。蔚蓝色与白色相间,外部结构和装饰注重严格规整,雕饰也是丰富气派。阿特拉斯的巨神群像提升了一种艺术震撼。而四周的柱廊,对称相应,又平添几分庄严。令人称奇的是:冬宫在壮观之余,一些细部的雕饰精致入微,颇见匠心独运。这种精致,在外墙楼角,在窗上饰框,也在浮雕的布设上充分展现,且不说室内的装潢是修旧如旧,保持了原创风格。紧挨着冬宫行走,艺术想象的翅膀会情不自禁地舒展,这一刻无比美好。

但是,还是难以想象,这样一个建筑,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与战争、起义、炮火一类的字眼所关联的,而如今竟是完好无损,它竟然是当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它的馆藏一点也不逊于卢浮宫!据史料记载,叶卡捷琳娜二世,18世纪的俄国女皇,最初从德国购置了数百幅名画,藏于楼内,并将此楼命名为“艾尔米塔奇”(隐宫)。从此开始,冬宫开始兼容并蓄天下宝物。直至今天,这巨大的博物馆已拥有各类珍贵藏品达到270余万件。这些藏品有代表史前文化的物品,也有来自巴比伦文化的埃及艺术作品,以欧洲国家为主的油画和雕刻是这里的主角,俄罗斯本身的艺术品自然也忝列其中,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震撼力。这里有几处本文不能不点到。在小埃尔米塔室的铁孔雀是天下一奇,那个金灿灿的铁孔雀,栩栩如生,翅膀上镶嵌了许多粲然夺目的宝石,这铁孔雀和另一只铁山鸡、铁猫头鹰组合成一台精彩的演绎。当工作人员启动发条后,孔雀会缓缓开屏,而且张着美丽夺目的翅膀旋转,铁山鸡则发出啁啾的鸣声,猫头鹰的双目炯炯,也有一次华丽的转身,给所有游客都带来惊喜和欢笑。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圣母丽达》也是观众瞩目之处,它和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彼得大帝创造了圣彼得堡的奇迹,他被后人尊崇也是情理之中。冬宫就有彼得大帝的专门展厅,彼得大帝生前的用品,在这令人驻足。他的蜡坐像,更是令人注目。据说,蜡坐像的头发是其本人的真发,由此可见馆藏如何珍贵了。

在冬宫,真的难以想象,据说有1.5万幅绘画,1.2万件雕塑,60万幅线条画作品,100万块硬币和证章,22.4万件古代家具、瓷器、金银制品、宝石与象牙工艺品。它们和冬宫自身的建筑,相互辉映,从而使得这个建筑宫殿更加富有内涵,更加具有生命。

这本来属于皇室的冬宫,初建于1754-1762年,战火中两度毁建。我更难以想象,站在涅瓦河对面,今天还可看见20世纪初的“阿芙乐尔”舰,它的炮口仍然直对着冬宫。当时,只要它发怒,冬宫迅即残破不全了。那时资产阶级政府正占据冬宫,那隆隆的炮火一定会让十月革命者十分解渴,那些大理石、孔雀石以及包金、镀铜装饰,也许瞬间灰飞烟灭。但这一切并未发生。它只是放了一下“空炮”,作为攻打冬宫信号。冬宫完好无损,依然静卧在涅瓦河畔,并更具魅力。俄国人,这一点,真让人佩服!

在广场中央,又见一根纪念柱,名叫亚历山大纪念柱,高耸入云。据说,有重达600吨,是用整块花岗石制作而成,它稳稳地站立在基石上,一切靠的是自身力量,顶尖有个天使,又给人诸多想象……

责任编辑:黄艳秋

上一篇:iqc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今天去青岛新闻网网络公司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