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09届初三化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2024-07-19

关于09届初三化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通用7篇)

篇1:关于09届初三化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09届初三化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浦东教发院教研部

一、指导思想 立足教研组和备课组,以新教材的全面使用为契机,以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为抓手,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特点,统筹安排单元和课时教学计划,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初三化学教学质量。

二、教学调研中反应出的一些情况:

1、课改理念的落实仍任重道远。二期课改的理念在一些教师看来仍然是高高在上的门面,并没有落到实处,一些教师只看到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了对课改理念的真实、全面理解,行动中没有落实的动力。事实上,一些优秀教师已经尝到了落实课改理念的甜头,他们通过实践课改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考试成绩,也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开阔了教学视野。

心中有对课改理念的认同和理解,教学中就能有意识的去落实、渗透。所以教师首先要转变心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改意图,从而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在落实课改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要从点滴做起,边思考、边尝试,逐步改革教学现状。

2、对教学要求把握不准的情况仍然存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好学校的教师非常重视对教学要求的把握,重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设计重视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符合,注意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即使有所拓展,教师也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拓展。相反,一些薄弱学校教师对教学要求把握不准,对新的课程标准缺乏研究,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脱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低。

为此,我们要加强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的研究,要以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教学要求。明确教学要求,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重视对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要避免盲目拔高教学要求,特别是对薄弱学生,无谓的拔高只能使他们放弃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处在其最近发展区,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要研究最近几年的中考特点和趋势,把握重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要明确教辅是辅助材料,教学不能被教辅牵着走,要预先检查教辅书籍,有选择、有计划地使用教辅。

3、实验是薄弱环节。

调研中发现很多学校少做实验甚至有少数学校和教师不做实验。考试中学生 1 在实验细节的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等方面普遍失分。每年中考实验综合题的得分率新区明显低于中心城区。为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实验教学,要重视实验基本操作等实验技能的落实,加强实验探究的设计和教学研究。发挥课外实验和家庭小实验的作用,将实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提高中考成绩的突破口。

4、化学课堂氛围理性有余、情感不足。化学作为一门理科,有自身的理性美,但是化学科学不能等同于化学教学,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需要情感因素的参与,只有知识没有情感的课堂,很难有良好的氛围。

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促使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更轻松愉悦,更富有激情。教师要注意发挥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学会赞扬学生,充分发挥激励的促进功能。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积极课堂氛围。

5、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应用能力较薄弱,思维定势强。

这是由于平时的训练题型过于单调,已有的现成的中考新型试题,综合性都比较强,不适合平时上新课时使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体系上下工夫,精选习题,多层次设计问题,少一些低层次的重复操练。其次是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教师要根据课改和中考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打破学科的封闭体系,从身边谈起,多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实际,不断地用新信息充实教学内容。

三、学科教研基本思路

1、研究课改理念落实的途径和方法。

经过多年的宣传和展示,教师们对于二期课改学科新理念都有一定的了解。现在新教材拿到手里以后,这些理念如何通过教学来获得落实,急需加强研究。在区层面我们通过开设各类讲座、新教材研究课等进行培训指导,来深化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学会以探究的方式来认识化学、学习化学;注重研究二期课改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途径和方法。

从学校角度来说,要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发挥校本研修的作用。通过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来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内容,教学要求的落实途径,教材的编排、特色,教学的重点难点,课时的安排,实验的安排和要求,练习的设计等方面的细节问题的落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促教研。

针对浦东地广人多的特点,我们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开展教研工作,在点上引导中心组和骨干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创设出浓厚的研讨氛围,实现教研 2 活动课题化;然后将研究成果通过开设公开研究课、专题报告、课题和240培训课程等形式向面上辐射。最近几年,初中化学组分别进行了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研究、网上教研、化学学科两纲教育、化学优质课视频分析、化学作业设计研究、二期课改新教材教学设计、中考评价研究等课题研究工作。并应用这些课题研究的成果,指导、提升本区的教研工作。

在学校层面,一些学校教研组承担了这些研究中的部分工作,一些教师个人参与了其中的一些研究。希望这些研究的成果能够进一步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为全区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同时更希望这些研究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引出教师们更多的研究,产生更多的成果。

3、开展网上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浦东地域宽广,教师总数多,学校层次多、差异大,在教研工作中,我们努力体现分层教研的思想,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组织几所拔尖学校的教师一起研究竞赛辅导课程的开发、竞赛学生的选拔工作;组织薄弱学校的教师定期交流补缺补差的经验、课内分层教学的措施等。争取使化学教学更具针对性,使各类学校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教研时间的限制,分层教研工作很难更进一步的开展。

化学学科有很好的网上教研的基础。上南魔灯上的“化学在线”是初三化学网上教研平台,针对初中化学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参加新农村培训项目的初三老师,开展备课、评课和专题研讨等方面的活动。我们在这个平台上,开设了专题研讨栏目,开展了复习计划、复习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研讨,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复习课的特点,结合教研活动,开设了章节复习课、试卷讲评复习课、考纲复习课、综合实验专题复习等方面的专题研究课研讨,这些研讨活动克服了教研活动时间短、交流不充分的缺点,形成了共同研讨的教研氛围。

网上教研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变集中为分散,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使是在晚上,在家里,教师都可以随时上网参加教研活动,这样的教研活动能够减少教师的舟车劳顿,节省时间。其次,网上教研不受活动人数和时间的限制,这使得活动过程中教师发表个人观点更容易,既能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也能使研究的层次更加深入。

浦东新区教师研修网将于11月开始试点运行,于12月正式运行,到时所有化学教师都可以实名登陆研修网,参加其中的教研活动,相信研修网的开设将为新区化学学科教研的深入开展和全面提升提供新的契机。希望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到时积极参与到我们的网上教研大家庭中去,全区教师广泛交流思想、共享经验。

四、教学建议

(一)新授课部分

1、化学用语:循序渐进、注重方法。

化学用语是初三化学学习的第一个分化点,一些同学会由于这部分内容掌握不好而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可是事实上,就像学英语要学ABC和音标,学语文要学拼音和笔画一样,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入门工具。在这学期和以后的学习中,都一直要用它来表达学习内容,用得多了,学生就会消除陌生感并熟练起来。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设计这些识记内容的呈现顺序。注意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教给学生记忆方法和规律。

2、双基: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在初三上学期,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等化学的基础知识比较多,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是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上,要多创设情景、多举实例,帮助学生多角度、多途径理解概念。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全面、立体的理解,在做练习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减少机械训练的时间。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模糊,即使做了大量的练习,也是一种机械的解题技能,题型一变换,学生就会失去方向。

3、元素:教会学生联网结线。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是量大面广,初中化学共介绍了五种混合物、四种单质、十六种化合物。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把这些分散繁杂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网络。教参和各类教辅书籍上都有一些现成的小结图表,一些教师喜欢在一节课或一章结束时给学生呈现这些小结,建议教师尝试着让学生亲自动手,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进行概括和总结,自己制作图表,并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学生的小结进行点评和评比,学生自己总结的过程,也是他运用知识和进行思考的过程,这样做的效果比背现成的图表要好。

4、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抓手,是落实二期课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是帮助学生理解学科概念和相关原理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的中考突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诸如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评价、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的内容的考查。中考实验题的比例由15%升至25%,难度也逐年上升。

在新授课阶段,要加强实验教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的实验要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要克服各种困难,把实验做出来,规定为学生实验的,要设法让学生进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避免空讲实验的现象。对于实验手册要求的学生实验和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要注意对实验目的、原理、操作、现象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

5、计算:创设情景、理解计算的意义所在。新课程对计算的要求明显降低,特别是单纯的为计算而计算的题目越来越少见。因此计算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设生产、生活的情景来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学习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他们适应中考计算试题的特点。同时要少做过去题海战术中的那些玩文字和数字游戏的计算试题。

(二)复习课部分

1、知识巩固

跳出题海、杜绝偏题、怪题。从近几年的试卷导向要有利于二期课改的推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均衡发展的目标来看,中考的难度降低已是一种必然,近几年的试卷基础部分难度都很低,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落实好“双基”,不要多做难题、偏题。教师要改变过去的题海思维,摆脱教辅书籍的误导,将那种明显不符合课改理念,中考中多年不见的难题、偏题剔除出去,将学生的时间从这上面解放出来,去做更有意义的实验探究、综合题思路分析等。

将知识的巩固置于一定的情景之中。对简单知识的复习,教师在课堂中的呈现方式不能过于简单,训练时要注意设计不同的题型呈现知识点,防止过多雷同题目的重复出现。那种仅仅围绕考点的复习一方面难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易使学生在能力考核的试题前手足无措。对于这类知识的复习,也要多创设不同的情景,多运用不同的信息,加大化学信息储存量,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培养

阅读理解能力。近几年中考的一个特点是阅读量和简答题分量增大。对于阅读量大的题目,一些同学由于题目看不懂而失分。这就需要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阅读能力的途径有很多,阅读课本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其次,习题课中的习题,养成学生阅读题目的习惯,也很有帮助。对于简答题,一些同学会做却表达不清楚,这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关。也和平时教学不重视简答题有关,其实课本上就有较多的简答题,教师要在平时重视学生这部分题目的表达。

实验探究能力。我们在试卷分析过程中发现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大多与实验有关,一些学生一看到实验情景就觉得害怕,主要是由于平时接触较少,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不同的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和学生设计实验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归纳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应试技巧。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还要注意一些应试技巧的掌握,如理化合卷中 5 如何合理分配答卷的时间。阅读过程中如何抓关键词等。

3、重视专题复习的设计 在复习阶段,教师在以教材和考纲的体例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重视穿插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题复习,要加强对各类型专题复习课功能、特点和设计要求的研究,防止复习阶段的低水平重复操练,提高复习课的实效。

复习课的形式。学科训练的形式不单是做试卷,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如社会调查、小论文、答辩会、兴趣实验等,到了复习阶段,学生的化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完整和丰富,能够开展一些拓展和探究类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这既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复习课的类型。把握好各类型复习课的课型特点,对于章节复习课、试卷讲评复习课、考纲复习课、综合实验专题复习等方面的专题研究课该如何进行,很多教师觉得这样的课很难上,想提高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的效率,缺少思路和办法。区层面组织了一些研究课,开展了一些研讨,以期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

复习课的分层教学。由于就近入学,初三学生的分化相对较大。到了复习阶段,就更加明显。这时分层教学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这要求教师经常分析研究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后20%的学生要着重抓基础,立足于80%的基础分出好有针对性的练习卷,进行强化训练,要研究抓好后20%学生提高转化的方法、策略,要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前30%的优秀生,在抓好基础的同时要把20%的提高题有的放矢的训练,教会学生解题的策略,以不变应万变。区教研室组织编写了一些竞赛辅导试卷和A、B、C三个等级的中考复习试卷的电子稿,供面上学校开展分层教学使用,各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使用。

2008年11月 执笔:周玉枝

篇2:关于09届初三化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提高复课效益,巩固初中课改成果,确保我县09届中考质量的稳步提高,结合我县实际,提出本届初三复课备考工作安排意见,望各乡(镇)、校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中考改革方向为基点,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指导思想。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养成学生自觉、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优化教法和学法,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分层辅导质量和效益,努力营造“紧张、有序、科学、高效”的备考氛围,使我县中考成绩实现新的突破,为创建教育强县打造牢固基础。

二、基本思路

本届复课备考工作,立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促进我县教育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一是积极探索与高中课改进一步相衔接的新思路、新方法;二是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合力,相互协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三是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四是通过强化课堂“三主”方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积极开展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分类推进工作,坚持群教、群研、群提高。

三、基本原则

1、以基础知识为主线,提高能力为目标,结合各校学情、教情选准复课基点。

2、反复推敲《中考说明》及各科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瞄准重点、难点、疑点,落足于课本。

3、继续坚持“低中见高,慢中求快,小中求大,严中求实,活中求新”的复课原则。

4、坚持分科复习,重视学科渗透,注重综合性,强调能力立意。

5、加强“考、评、改、补、读”的结合与落实。

6、突出薄弱学科及环节的挖潜突破。加大实验教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力度。

7、精选习题,宁少勿滥,要面向全体,扶优帮困,全面推进。

四、任务和措施

1、为了确保复课工作扎实有序,高效实施,县上成立初三复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惠社教

副组长:刘顺祥

成员:由根宽赵宏利韩五元王玉郎

领导小组宏观指导复课工作,检查各乡(镇)校各阶段工作完成到位情况;全面负责质量检测、模考阅卷、成绩统计、质量分析等相关工作;具体组织召开不同层次的复课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为一线教师及时提供中考最新信息;督查各乡(镇)、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2、各初中要切实加强对初三工作的领导。要立足本校校本教研实际,制订行之有效的复课工作计划,计划中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阶段划分、激励措施等。各校必须成立复课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确定一名主要领导主抓初三工作,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深入一线,协调关系,解决困难,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树立质量立校意识,强化后勤服务。中考复课工作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确保中考成绩全面提升。

3、努力加强初三任课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他们的教学效益。各校要认真总结2008年中考工作的得与失,针对我县中考高分成绩一再减少,高中录取线逐年下降的实情,寻找差距,制定措施,结合试题改革特点、改革方向,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要以教研组为核心,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改进教法。密切关注中考改革动态,重视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文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复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4、各校要注重初三年级各阶段质量的跟踪管理等一系列监控评价体系。坚持月考,并及时召开考试质量分析会,推广老庙初中经验,引导学生对应试心理和答卷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当堂发现并解决问题,及时研究制定调控方案,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5、把握好复课工作的各个环节。初三的新课应扎实有序,各科结束时间应在3月中旬为宜。新课结束后的复课工作首先立足课本,构建知识体系,立根建枝,纲举目张,层层推进,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狠抓课堂教学,坚持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扎实提高课堂效益。严禁滥发资料,搞题海战术,要精讲精练,有的放矢,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谋求更高的复课效果。复课期间各校要对初三任课教师的备课、上课和学生作业等方面要每月进行专项督查。

6、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分类指导,全面提高。在复课工作中,要认真分析各类学生的学习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扶优帮困。建立领导包班、教师包人、严格奖惩的制度。班主任要和科任教师协力合作,全力抓好分类推进及困难生转化工作,形成逐人落实,科科负责,课课负责,周周考评,周周总结的教学管理体系。

7、细扣作业批改,要求做到“三改”、“两评”、“一集中”(即学生自改、互改、教师面改;评优、评差;而后集中讲评)的批改模式,以收到树优评差促中间,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8、狠抓训练落实。抓分册落实,以本为本,适当延伸,开阔视野,发散思维,使学生在扎实稳固地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习题要有梯度,各有侧重,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9、强化理、化实验和英语听力教学。各校要充分利用现有实验

器材和电教设备,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和英语听力训练,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系统性,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0、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桥梁。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等,吸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改进工作方法,求得家庭、社会的支持,形成相互交流、互通信息、齐抓共管的复课局面。

11、加强校际联系,相互借鉴在复习备考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加强学校间的信息交流;重视中考的新信息,新动向;积极参加各类中考研讨会,确保中考复习的针对性,科学性,高效率。

12、各乡(镇)教育组和各初中要高度重视初三复课工作,普教专干要参加各初中的复课领导小组,及时推广先进经验,并做好安全教育,尤其是考前心理、答卷安全指导等,确保复课的各项工作圆满顺利完成。

篇3:关于09届初三化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严格安全许可条件

1.合理规划产业安全发展布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制定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 按照“产业集聚”与“集约用地”的原则, 确定化工集中区域或化工园区, 明确产业定位, 完善水电气风、污水处理等公用工程配套和安全保障设施。2009年底前, 完成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确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专门区域。从2010年起,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必须在依法规划的专门区域内建设, 负责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不再受理没有划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专门区域的地区提出的立项申请和安全审查申请。要通过财政、税收、差别水电价等经济手段, 引导和推动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新的化工建设项目必须进入产业集中区或化工园区, 逐步推动现有化工企业进区入园。

2.严格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经营许可。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经营许可证发证机关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 认真审核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条件。对首次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或申请经营许可证且带有储存设施的企业, 许可证发证机关要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审核, 符合条件的, 方可颁发许可证。申请延期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一级或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 许可证发证机关可直接为其办理延期换证手续, 并提出该企业下次换证时的安全生产条件。要把涉及硝化、氧化、磺化、氯化、氟化或重氮化反应等危险工艺 (以下统称危险工艺) 的生产装置实现自动控制, 纳入换 (发) 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条件。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 制定工作计划, 指导和督促企业开展涉及危险工艺的生产装置自动化改造工作, 在2010年底前必须完成, 否则一律不予换 (发) 安全生产许可证。

要规范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人员从业条件。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安全监管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本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人员从业条件, 提高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从2009年起, 安全监管部门要把从业人员是否达到从业条件纳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行政许可条件。

3.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投资管理部门要把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设立安全审查纳入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程序, 建立由投资管理部门牵头、安全监管等部门参加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会审制度。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未经安全监管部门安全审查通过的, 投资管理部门不予批准。

要从严审批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化学品、合成氨和涉及危险工艺的建设项目, 严格限制涉及光气的建设项目。安全监管部门组织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时, 要严格审查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和使用危险工艺的新建化工装置是否设计装备集散控制系统, 大型和高度危险的化工装置是否设计装备紧急停车系统;进行建设项目试生产 (使用) 方案备案时, 要认真了解试生产装置生产准备和应急措施等情况, 必要时组织有关专家对试生产方案进行审查;组织建设项目安全设施验收时, 要同时验收安全设施投入使用情况与装置自动控制系统安装投入使用情况。

4.继续关闭工艺落后、设备设施简陋、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监管部门检查发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企业, 要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或在规定期限内未进行整改的, 应依法吊销许可证并提请企业所在地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对使用淘汰工艺和设备、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企业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提请同级或县级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有关人民政府要组织限期予以关闭。

二、加强企业安全基础管理,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5.完善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职责, 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 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保障安全投入,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 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6.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企业要加强建设项目特别是改扩建项目的安全管理, 安全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确保采用安全、可靠的工艺技术和装备, 确保建设项目工艺可靠、安全设施齐全有效、自动化控制水平满足安全生产需要。要严格遵守设计规范、标准和有关规定, 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负责设计、施工、监理。建设项目试生产前, 要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和建设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三查四定” (查设计漏项、查工程质量、查工程隐患, 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整改措施) , 制定试车方案, 严格按试车方案和有关规范、标准组织试生产。操作人员经上岗考核合格, 方可参加试生产操作。工程项目验收时, 要同时验收安全设施。

7.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要按照《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 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要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与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相结合, 纳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 通过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双基”工作, 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化学品生产企业和涉及危险工艺的企业 (以下称重点企业) 要在2010年底前, 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全面达标。

8.建立规范化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定期隐患排查制度, 把隐患排查治理纳入企业的日常安全管理, 形成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 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化和常态化。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要根据生产特点和季节变化, 组织开展综合性检查、季节性检查、专业性检查、节假日检查以及操作工和生产班组的日常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 要及时整改;对不能及时整改的, 要制定整改计划, 采取防范措施, 限期解决。

9.认真落实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单位应做好危险化学品普查工作, 向所在省 (自治区、直辖市) 危险化学品登记机构提交登记材料, 办理登记手续, 取得危险化学品登记证书, 在2009年底前完成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必须向用户提供危险化学品“一书一签” (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 。

10.提高事故应急能力。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要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 编制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 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和器材, 建立应急救援队伍。要定期开展事故应急演练, 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 适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中小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应与当地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急救援机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建立联系机制, 通过签订应急服务协议,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1.建立安全生产情况报告制度。每年第一季度, 重点企业要向当地县级安全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报告上年度安全生产情况, 有关中央企业要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安全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报告上年度安全生产情况, 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现场核查。企业发生伤亡事故时, 要按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受县级人民政府委托组织一般危险化学品事故调查的企业, 调查工作结束后要向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监管、行业主管部门报送事故调查报告。

12.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要按照《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 (原国家安全监管局令第20号)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号) 的要求, 健全并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 实行全员培训, 严格持证上岗。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安全意识、法律法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技能、事故案例、应急管理、职业危害与防护、遵章守纪、杜绝“三违”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等教育培训活动。企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员安全培训考核, 考核成绩记入员工教育培训档案。

三、加大安全投入,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13.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要严格执行财政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财企[2006]478号) , 完善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足额提取安全费用, 保证用于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和有效实施, 通过技术改造, 不断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14.改造提升现有企业, 逐步提高安全技术水平。重点企业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改造提升现有装置以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工艺技术自动控制水平低的重点企业要制定技术改造计划,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在2010年底前, 完成自动化控制技术改造, 通过装备集散控制和紧急停车系统, 提高生产装置自动化控制水平。新开发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必须在小试、中试、工业化试验的基础上逐步放大到工业化生产。

新建的涉及危险工艺的化工装置必须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 选用安全可靠的仪表、联锁控制系统, 配备必要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泄漏检测报警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 提高装置安全可靠性。

15.加强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定期开展危险源识别、检查、评估工作, 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 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 按照有关规定或要求做好重大危险源备案工作。重大危险源涉及的压力、温度、液位、泄漏报警等要有远传和连续记录, 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等重点储罐要设置紧急切断装置。要建立并严格执行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责任制, 定期检查重大危险源压力容器及附件、应急预案修订及演练、应急器材准备等情况。

16.积极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工作。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有关企业开发化工安全生产技术和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使用安全技术。在危险化学品槽车充装环节, 推广使用万向充装管道系统代替充装软管, 禁止使用软管充装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等液化危险化学品。指导有关中央企业开展风险评估, 提高事故风险控制管理水平;组织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应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技术 (HAZOP) , 提高化工生产装置潜在风险辨识能力。

四、深化专项整治, 完善法规标准

17.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各地区要继续开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 通过相关部门联合执法, 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 采取鼓励转产、关闭、搬迁、部门托管或企业兼并等多种措施, 进一步淘汰不符合产业规划、周边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能耗高、污染重和安全生产没有保障的化工企业。化工企业搬迁任务重的地区要研究制定化工企业搬迁政策, 对周边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和在城区的化工企业搬迁给予政策扶持。

18.加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监控和协查。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交通管理部门要统筹规划并在2009年6月底前完成本地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监控平台建设工作, 保证监控覆盖范围, 减少监管盲点, 共享监控资源, 实时动态监控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运行安全状况。在2009年底前,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都要安装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车载监控终端。

推进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联合执法和协查机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本地区公安、交通、环保、质监、安全监管等部门联合执法工作制度, 形成合力, 提高监督检查效果。要针对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活动跨行政区的特点, 建立地区间有关部门的协查机制, 认真查处危险化学品违法违规运输活动和道路运输事故。要在危险化学品主要运输道路沿线建立重点危险化学品超载车辆卸载基地。

19.推进危险化学品经营市场专业化。贸易管理、安全监管部门要积极推广建立危险化学品集中交易市场的成功经验, 推进集仓储、配送、物流、销售和商品展示为一体的危险化学品交易市场建设, 指导企业完善危险化学品集中交易、统一管理、指定储存、专业配送、信息服务。

20.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加强调查研究, 进一步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修订) 》即将发布施行为契机, 积极通过地方立法, 结合本地区实际, 制定和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提高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生产准入条件, 完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 保障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有法可依。

21.加快制修订安全技术标准。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组织研究、规划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标准体系, 优先制定和修订当前亟需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标准。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制定工作计划, 组织修订现行的化工行业与石油、石化行业建设标准, 提高新建化工装置安全设防水平。

五、落实监管责任, 提高执法能力

22.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 规范执法工作。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安全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实际, 制定年度执法检查工作计划, 明确检查频次、程序、内容、标准、要求。要重点检查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并监督执行的情况, 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费用提取与有效使用、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等情况。

安全生产执法机构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规范, 开展执法检查工作。要提高执法检查的能力, 保证执法检查的客观性, 严格规范执法检查工作, 提高执法的权威性。要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专家的作用, 提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 参与安全监管、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执法检查工作。要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处罚的力度, 推动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23.严格执行事故调查处理“四不放过”原则, 加强对事故调查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 认真履行职责, 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查清事故原因, 制定防范措施, 严格责任追究, 开展警示教育。安全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受县级人民政府委托组织的一般危险化学品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监督, 检查防范措施和责任人处理意见落实情况。

县级以上安全监管部门要在每年3月底以前, 向上一级安全监管部门报送本地区上年度危险化学品死亡事故的调查报告、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复文件 (复印件) ;省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将一次死亡6人以上的危险化学品事故调查报告、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复文件 (复印件) 报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24.加强事故统计分析, 及时通报典型事故。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做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工作, 按时逐级上报统计数据;同时收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及其他行业、领域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定期分析本地区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特点和规律, 更好地指导安全监管工作。安全监管、行业主管等部门对典型危险化学品事故, 要及时向相关企业和部门发出事故通报, 吸取事故教训, 举一反三, 防止发生同类事故。

25.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提高执法水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安全监管机构和监管队伍建设, 重点地区要在安全监管部门设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机构, 专门负责本行政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要结合本地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机构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和技术装备;要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

26.进一步发挥中介组织和专家作用。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指导专业协会、中介组织积极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咨询服务, 帮助指导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加强基础管理,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成立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 为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咨询服务。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家数据库, 为专家参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创造条件;建立重大问题研究和重要制度、措施实施前的专家咨询制度;鼓励和督促中小化工企业聘请专家 (注册安全工程师) 指导,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六、加强组织领导, 着力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7.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高度, 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 发挥政府监督管理作用, 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把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定期研究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 协调解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监管、企业负责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8.建立和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涉及部门多、环节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建立并逐步完善由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责任的单位参加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进一步加强对本地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协调, 研究解决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深层次问题;督促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 密切协作, 提高执法检查效果。

篇4:关于09届初三化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严厉打击保险欺诈犯罪行为,现就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的重要意义

保险欺诈,是指利用或假借保险合同谋取不法利益的行为,主要包括涉嫌保险金诈骗类、非法经营类和保险合同诈骗类等。保险欺诈行为不仅直接侵害了保险消费者利益、侵蚀了保险机构效益,而且间接推高了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的价格,损害了行业形象,破坏了市场秩序,动摇了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有利于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树立保险行业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

保监会历来重视反保险欺诈工作,成立了反保险欺诈的专门组织机构,探索建立了反保险欺诈的制度机制,指导相关保险机构将防范欺诈风险纳入风险防控体系,并通过开展打击“假机构、假保单、假赔案”、配合公安机关“破案会战”打击保险诈骗等专项行动,初步遏制了保险欺诈案件高发的势头,取得了一定成效。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欺诈又呈现出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全行业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的重要意义,主动增强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切实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全面推进反欺诈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为目的,以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为目标,以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联动机制为保障,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惩防结合,标本兼治,着力构建预防和处置保险欺诈行为的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坚持健全长效机制与短期重点惩治并重;坚持内部管控与外部监管双管齐下;坚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调配合;坚持多方参与,协同合作。

(三)目标任务。构建一个“政府主导、执法联动、公司为主、行业协作”四位一体的反保险欺诈工作体系,反欺诈体制机制基本健全,欺诈犯罪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欺诈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显著提升。

三、健全反保险欺诈制度体系

(一)健全反欺诈组织体系。各保监局应指定内设处室负责反欺诈工作。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在总部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指定内设机构作为反欺诈职能部门;各省级分支机构应设立反欺诈岗位。行业协会应建立反欺诈专业委员会。

(二)完善反欺诈技术规范。保监会组织行业制定出台反保险欺诈指引,统一反欺诈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行业协会指导建立欺诈风险警戒线标准和关键指标。

(三)建立欺诈风险报告和通报制度。保险机构应定期分析、评估欺诈风险,并向监管部门报送欺诈风险年度报告。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应根据市场情况及时通报欺诈案件、发布风险信息。

四、严厉打击各类保险欺诈行为

全行业应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发现各类保险欺诈违法犯罪行为;建立欺诈案件调查和协查制度,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和司法机关做好案件查处;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和案件移送制度。重点打击以下三类欺诈行为:

(一)保险金诈骗类欺诈行为。包括: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或者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故意造成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行为等。

(二)非法经营保险业务类欺诈行为。包括:非法设立保险公司、非法设立保险中介机构,设立虚假的保险机构网站,假冒保险公司名义设立微博、发送短信开展业务,非法开展商业保险业务、非法经营保险中介业务,以及销售境外保险公司保单等行为。

(三)保险合同诈骗类欺诈行为。包括:销售非法设立的保险公司的保单、假冒保险公司名义制售假保单、伪造或变造保险公司单证或印章等材料欺骗消费者,以及利用保险单证、以高息为诱饵的非法集资等行为。

五、提高欺诈风险管理能力

(一)将反欺诈工作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制定与业务种类、规模以及性质相适应的欺诈风险管理制度。各保险机构应加强反欺诈工作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检查,强化内控执行力。

(二)增强公司治理层面的责任意识。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明确欺诈风险管理由公司董事会负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管理责任,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责,提高公司治理层面的风险意识。

(三)防范交易对手欺诈风险。保险机构应审慎选择中介业务合作对象或第三方外包服务商,重点关注交易对手的合法资质、财务状况、内部反欺诈制度和流程规定等。

六、强化反保险欺诈监管机制

(一)开展反欺诈检查。各级监管机构应定期检查保险机构反欺诈组织体系、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增强欺诈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做好欺诈风险监测和预警。各级监管机构应监测行业欺诈风险状况,开展欺诈风险预警,及时披露欺诈风险。

(三)加强欺诈风险的后续跟踪管理。各级监管机构应依法责令欺诈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的保险机构限期整改,督促保险机构完善反欺诈工作机制。

七、建立行业反欺诈合作平台

(一)研究开发反欺诈信息系统。各保险公司应为欺诈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建立信息系统,确保及时、准确地提供欺诈风险信息,以满足内部管理、监管报告、信息披露和行业共享的要求。

(二)建立行业反欺诈信息平台。行业协会应组织搭建反欺诈信息平台,指导行业建立反欺诈数据库,开展欺诈风险信息共享。各保险机构为行业反欺诈信息平台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三)建立反欺诈专项资金。行业协会应为打击欺诈活动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打击保险欺诈犯罪为目的的欺诈风险管理、举报奖励、专业培训、警示宣传以及反欺诈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

八、完善反保险欺诈协作配合机制

(一)强化联合执法。各级监管机构应健全与公安部门和司法机关的案件移交、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案件联合督办机制。探索建立与医疗卫生部门共同打击医疗健康保险骗赔案件的联动机制。

(二)加强信息互通。各级监管机构应完善与司法及公安、人民银行、工商等部门的案件信息和执法信息通报制度,加强交流互训。

(三)完善法律体系。保监会应会同有关部委推动立法、司法机关完善惩治保险欺诈犯罪的立法、司法解释,明确保险欺诈行为的认定标准和处理规范。

九、加强研究、交流与宣传教育

(一)加强理论研究。保险学会、行业协会应加强欺诈风险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探索适合行业发展实际的经验和规律。

(二)推进国际合作。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保监会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框架体系,加强与国际反保险欺诈组织的沟通联络,在跨境委托调查、提供司法协助、交流互访等方面开展反欺诈合作,形成打击跨境保险欺诈的工作机制。

(三)强化宣传教育。各单位应组织开展反保险欺诈的专题教育和公益宣传活动,增强消费者反欺诈意识和能力。

十、构建反保险欺诈长效机制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反保险欺诈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任务重,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纳入重点工作统筹考虑,加大反欺诈的资源投入,精心组织,加强指导。

(二)周密规划,注重实效。各单位要根据本意见,尽快制定反欺诈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和阶段性工作任务。各保险机构要及时向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篇5:09教学案编写指导意见

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我校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做为切入点,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把备“教案”变为备“教学案”,期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课堂自主学习的文本和方案,实现教学案一体化,教与学协调同步,改变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实行教学案教学的意义

学案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学案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自学能力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案是什么?

教学案是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对教材作二度创作而后编写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文本。

教学案是教师为学生做的每节课的学习设计,是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

教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也称导学方案。

三、教学案编制的原则

设计和编制符合要求的教学案是使用学案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教学案的编制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主体性原则

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2)、启发性原则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3)、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4)、参与化原则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5)、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6)、层次化原则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 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学案的编制过程及分类

1、教学案的编制

由备课组集体完成。(1)备课组集体讨论,每个人都发表意见;(2)做好细致的分工,每一节课由一名教师主笔,接下来由组内评价、审议草稿;(3)定稿之后印发给学生;(4)首先使用的教师反馈课堂效果,为其他人授课的改进提供建议。

2、教学案的类型

如根据教学案的使用时机可以分为新授课教学案和复习课教学案;根据内容可分为填空式教学案和问题探究性教学案,前者主要用于较简单知识内容的编写,后者则主要应用于理解、应用等层次要求内容的编写,并且后者特别适用于探究实验的编写;教学案还可以根据使用方式分为单纯教学案和教学案一体化等。

3、教学案的内容 教学案种类不同,编写体例也应有所区别。一般说来都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学习(复习)目标 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

(二)知识(框架)结构 应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等。

(三)重点、难点 使学生对将要遇到的困难有一个准备,在学习中有的放矢。

(四)本节主要内容

这一部分是学案的中心。在这一部分中通常要设计问题或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预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本节的基本内容。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自学纲要,设计时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预习引导。以问题的形式引发思考,引起好奇,鼓励自学探索。

2、读书自检。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预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本节的基本内容。

3、疑难辨析。疑点、易混点、易错点,提醒学生特别注意相似点。容易混淆的相关内容,以便更准确地掌握知识。

4、要点精析。这是学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可以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较为详尽完整地把握学习内容。

5、应用演练。这也是学案中的基本要素,可包含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创新型、讨论型等多种多样的题目,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6、同步练习。作为课堂内容及例题讲解后的巩固训练,以检验所学知识,培养多种能力。

7、课堂小结。主要由学生来总结所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心得、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等,以便及时总结得失,弥补知识缺漏。当然,每一份教学案也不一定都按照以上的结构进行设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删,不同课型的学案亦应有所不同。

(五)学习(复习)札记

这一部分是对学生自学探索后的反馈。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指导。这样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六)习题

编制适量的经典例题,对于学生巩固学习(复习)内容也是颇有用处的。在选题时,要精心选择那些最能代表本节学习内容的各个层次(特别是重点与难点)的经典例题,要尽量做到让学生通过题目能举一反

三、闻一知十。

总之,教学案教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去探究知识。在教学案教学中,教师依学案、教案引导,学生有序而学。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教师教学思路清晰。

篇6:关于09届初三化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 (卫生厅局、人口计生委) 、教育厅 (教委) 、民政厅 (局) 、财政厅 (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局) 、食品药品监管局、残联、红十字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人口计生委、教育局、民政局、财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残联、红十字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 是《传染病防治法》确定的一项重要制度, 是贯彻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工作, 已经取得消灭天花、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等巨大成就。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等多种原因, 极少数受种者可能会发生严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对受种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 社会和公众愈加关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各地积极采取措施, 加强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鉴定、补偿、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处置工作, 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政策不完善、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为妥善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 确保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开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残联、红十字会等部门和组织应当充分认识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 在补偿、医疗康复、生活救助、入学就业、残疾照顾等方面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 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及时沟通交流信息, 加强联合督导检查, 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使病例及其家庭充分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指定人员专门负责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政策解释、教育疏导和信息沟通工作。规范信访工作, 畅通信访渠道, 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和诉求, 及时掌握相关情况, 依法妥善处理, 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二、进一步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应急处置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和调查工作, 并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享监测信息。经专家组调查诊断怀疑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疫苗有质量问题的, 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相关调查, 对相关疫苗质量进行检验, 依法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实时跟踪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 对报告信息实行日审核、定期分析报告制度。针对发现的重大不良事件或疫苗安全性相关问题,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及时沟通信息, 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和联合调查处置机制, 妥善做好处置工作。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定期发布本省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并及时公布重大不良事件处理信息。要建立媒体沟通机制, 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并做好沟通和解释工作。

三、切实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救治和康复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确定1~2家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作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的医疗救治和康复定点医院并报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各医疗救治和康复定点医院要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和设备设施, 加强技术培训, 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制订治疗和康复方案, 确保病例得到高质量的治疗和康复服务。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模式, 努力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给病例及其家庭带来的不幸降至最低程度。

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种者, 无论是疑似还是确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 (不包括原发病) , 发生的医疗费用要按照规定及时予以报销。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 将符合大病医疗保障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条件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纳入保障范围并予以报销和救助。各地要按照原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等5部门《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 (卫农卫发[2010]80号) 等有关规定, 把残疾病例的畸残矫治手术和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

四、进一步规范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和鉴定工作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完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程序, 确保处置工作及时稳妥、规范有序进行。中华医学会要统一制订规范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书格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统一制订规范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书格式。

调查诊断工作要坚持分级负责, 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3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情形, 调查诊断应当由设区的市级或省级专家组进行, 其他需要调查诊断的, 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专家开展。必要时, 省级或设区的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提供技术指导, 避免对同一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重复进行诊断。各地要加强对调查诊断及鉴定专家的培训, 提高其业务能力, 确保调查诊断及鉴定工作科学、准确。任何医疗机构或个人均不得作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疫苗质量和流通监管。对疫苗质量原因或者疫苗检验结果有争议的, 按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依法落实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政策

省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 足额安排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经费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尚未制订补偿办法的省份, 地方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向省级人民政府报告情况, 争取2014年公布施行。

鼓励和推进地方通过商业保险解决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问题。

六、扎实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后续关怀救助工作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落实相关政策规定, 对符合政策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残疾儿童的父母, 依据各省 (区、市) 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有关规定, 批准再生育。

教育部门要依法解决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致残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问题, 落实学前教育、免费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政策,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力度, 保障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致残儿童享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残联要将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残疾人纳入各级政府就业帮扶工作范围,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规定, 为其提供适宜的工种、岗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残疾人符合规定条件的, 享受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等扶持政策。

民政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患儿家庭按规定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范围, 对其中的重度残疾病例, 根据当地政策给予重点保障。

残联要及时为符合条件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残疾病例办理残疾人证, 保障其合法权益。对符合条件的进行康复救助。对0~6岁的残疾儿童病例优先提供康复服务, 并根据实际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

红十字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特殊困难家庭实施必要的人道救助。

各地要按照本指导意见, 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措施, 提高操作性,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7:关于09届初三化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财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财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财务局:

为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29号)、《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组发〔2011〕25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要求,现就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社会工作服务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运用专业方法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的包括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资源协调、社会功能修复和促进个人与环境适应等在内的专业服务,是现代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政府利用财政资金,采取市场化、契约化方式,面向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深入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创新公共财政投入方式、拓宽公共财政支持范围、提高公共财政投入效益的重要举措;是改进现代社会管理服务方式、丰富现代社会管理服务主体、完善现代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客观需要;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有效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社会服务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不少地方围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制度、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在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从整体上看,我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还存在着政策制度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规模范围较小等问题,与中央加快构建现代社会服务体系、增强民生保障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各级民政和财政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总结借鉴国内外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经验,以改革创新精神,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二、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大力推进公共财政改革,以满足人民群众服务需求、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为着力点,以培养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扶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基础,深入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进一步完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原则。坚持立足需求、量力而为,从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紧迫的需求出发设计、实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用人民群众社会服务需求是否得到有效满足作为检验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标准;通过以点带面、点上突破、面上推广方式,以城市流动人口、农村留守人员、困难群体、特殊人群和受灾群众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逐步拓展政府购买的领域和范围。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公益,加强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财政投入和监督管理,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社会服务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公开透明、竞争择优方式选择服务提供机构;引导服务提供机构按照公益导向原则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坚持鼓励创新、强化实效,立足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创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体制机制,改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切实加强绩效管理,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增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目标。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服务标准体系,形成协调有力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管理体制以及规范高效的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拓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范围、扩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规模、提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一批数量充足、治理科学、服务专业、作用明显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高其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能力,使社会工作服务的范围、数量、规模和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效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服务需求。

三、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与监督管理

(一)购买主体。各级政府是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各级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绩效评估;各级财政部门具体负责本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规划计划审核、经费安排与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负责本系统、本行业社会工作服务需求评估,向同级民政部门申报社会工作服务计划并具体实施。

(二)购买对象。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主要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一支能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社会工作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专业团队,具备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的规章制度、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以及较强的公益项目运营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具备相应能力和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可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三)购买范围。按照“受益广泛、群众急需、服务专业”原则,重点围绕城市流动人口、农村留守人员、困难群体、特殊人群和受灾群众的个性化、多样化社会服务需求,组织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计划,为流动人口提供生活扶助、就业援助、生计发展、权益维护等服务,帮助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城市户籍居民与外来经商务工人员的和谐共处。实施农村留守人员社会保护计划,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缓解生活困难,构建完善的社会保护与支持网络。实施老年人、残疾人社会照顾计划,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会参与、代际沟通等服务,构建系统化、人性化、专业化的养老助残服务机制。实施特殊群体社会关爱计划,帮助药物滥用人员、有不良行为青少年、艾滋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流浪乞讨人员、社区矫正人员、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人群纠正行为偏差、缓解生活困难、疏导心理情绪、改善家庭和社区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实施受灾群众生活重建计划,围绕各类受灾群众的经济、社会、心理需要,开展生活救助、心理疏导、社区重建、资源链接、生计项目开发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帮助受灾群众重树生活信心、修复社会关系、恢复生产生活。

nlc202309030335

(四)购买程序。一是编制预算。民政部门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协调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切实做好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体、特殊人群社会服务需求的摸底调查与分析评估,核算服务成本,提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数量、规模、质量与效果目标要求,科学编制年度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预算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二是组织购买。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原则上应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进行。对只能从有限范围服务机构购买,或因技术复杂、性质特殊而不能确定具体服务要求、不能事先计算出价格总额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可以采用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方式购买。对只能从唯一服务提供机构购买的,向社会公示并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组织采购。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组织实施,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要求。三是签订合同。民政部门要按照合同管理要求,与服务提供机构订立购买服务合同,明确购买服务的范围、数量、质量要求以及服务期限、资金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四是指导实施。财政和民政部门要及时下拨购买经费,指导、督促服务承接机构严格履行合同义务,按时完成服务项目任务,保证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

(五)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监督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购买文件档案,制定具体、详实、严格的专业服务、资金管理及效果评价等方面指导标准。切实加强过程监管,按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合同要求,对专业服务过程、任务完成和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督促检查。建立由购买方、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及时组织对已完成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结项验收。积极推进第三方评估,发挥专业评估机构、行业管理组织、专家等方面作用,对服务机构承担的项目管理、服务成效、经费使用等内容进行综合考评。坚持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短期效果评估与长远效果评估、社会效益评估与经济效益评估相结合,确保评估工作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将考评结果与后续政府购买服务挂钩,对考评合格者,继续支持开展购买服务合作;对考评不合格者,提出整改意见,并取消一定时期内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资格;情节严重者,依法依约追究有关责任。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机构征信管理制度。

四、加强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组织领导

(一)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适应社会工作分布广泛、高度分散的特点,建立健全以民政和财政部门为主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省级民政和财政部门要根据本指导意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加强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建设,发挥其在推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二)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适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管理办法。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要求纳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以及政府采购、公共财政投入等方面法规政策和部门规章制度修订范围。围绕社会工作服务流程、专业方法、质量控制、监督管理、需求评估、成本核算、招投标管理、绩效考核、能力建设等环节,加快相关标准研制步伐,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协调配套的社会工作管理服务标准体系,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三)培育发展社会工作服务载体。在充分发挥现有相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作用基础上,通过完善管理体制、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和简化登记程序等措施,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创办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采取财政资助、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提供办公场所等方式支持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发展潜力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引导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提升资源整合、项目管理和社会工作服务水平,增强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能力。建立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信息公开制度,着力提高其社会公信力。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建设与评估咨询机构,为更好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专业支持。

(四)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费投入。各级财政要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范围和规模,带动建立多元化社会工作服务投入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库,实现项目库管理与预算编制的有机衔接。从民政部门留用的彩票公益金中安排资金,用于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鼓励社会资金支持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严格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科学有效。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工作服务,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困难群体、特殊人群以及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提供专业服务。

(五)加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宣传交流。积极发挥各类新闻媒体作用,加强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宣传。定期组织开展优秀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评选,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工作服务的积极性,增强社会各界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认同与支持。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开展需求调查、计划发布、项目管理、政策宣传、信息公开等工作,提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管理水平。定期举办社会工作宣传周、项目推介会、展示会、公益创投等活动,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交流经验、推广项目、争取资源创造条件。

民政部 财政部

2012年11月14日

上一篇:黄山奇石(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学设计)下一篇:和田实习第三篇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