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应突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2024-06-22

在历史教学中应突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通用8篇)

篇1:在历史教学中应突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应突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 要: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但是,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从中学历史新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新程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探索,加强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和研究,从而推动全民族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历史教学 人文精神 培养

“人文精神”一词在英文中称为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其根本特点是重视人,即重视对个人发展和人类走势的终极关怀。具体包括对人自身的价值、人的发展和生存质量的关注;对他人、社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投入与奉献;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探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爱和改善的态度等。人文精神的内涵既带有历史的普遍性,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本文拟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一些探讨。

一、挖掘课程内容,培养民族意识,激发爱国情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民族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拥有民族自豪感。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说过:“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力。”这种民族自信力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有深厚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有宽阔深沉的民族胸怀等,正是这些才生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勇前进的动力源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进而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形成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力与凝聚力。

二、揭示历史人物优秀的个性品质,培养健全的人格

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历史记录了大量杰出人物的事迹。然而,以往教材对历史人物描述更多的是与其相关的重大事件,寥寥数语,冷冰冰的面孔,显得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除了应付考试需要外,对学生的人格感化作用显得微乎其微。新课程在这方面虽然有所改变,但仍有欠缺。教师应加强历史人物尤其是人格品德方面的教育。历史虽然不可以再现,但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使这些历史人物生动鲜活起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在潜移默化中使情绪受到感染,精神得到熏陶,进而内化为人格力量。在学到科技发展史时,可以请学生搜集中外历史上科学家的故事,分析他们成功的奥秘,象李时珍、李四光、詹天佑、牛顿、居里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等。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会发现,这些人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除了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也是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他们都具有刻苦钻研的态度,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具有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正是这些意志品质成就了他们的梦想。通过让学生走近历史人物,揭示他们的个性品质,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人格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三、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历史不是在于讲授过去的事情,而是在于帮助理解现在的事情。”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密切联系现实,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例如,在学习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时,我们知道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曾经森林茂密,凶猛的野兽时常出没,严重威胁着北京人的生存,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迫使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再联系今天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每年春季时常发生的沙尘暴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北京地区的环境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上黄河流域曾长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人口密集的地区,由于长期的掠夺性垦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这才有了今天的后果。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就是要以生为本。“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主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并且“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感”。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且通过启发,经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认识和结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历史新课程为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大量的途径和方法,如初中教材设置了导入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议一议、小制作、小调查、故事会以及活动课、好书推荐、历史学习网站推荐等栏目。高中教材也设置了供学生选择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阅读与思考、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互动、气氛融洽的和谐民主的宽松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创新的种子在此萌发。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一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篇2:在历史教学中应突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是国家软国力的重要体现。但是,我们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本文从中学历史新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新

课程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探索,希望能够唤起教育者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和研究,从而推动全民族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人文精神

中学历史教育

培养

“人文精神”一词在英文中称为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其根本特点是重视人,即

重视对个人发展和人类走势的终极关怀。具体包括对人自身的价值、人的发展和生存质量的关注;对他人、社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投入与奉献

;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探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爱和改善的态度等。人文精神的内涵既带有历史的普遍性,也带有明显的时

代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本文拟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一些探讨。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呼唤

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当前,人文精神不仅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而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具有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具备的独特的人文教育

功能。因此,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优势,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以适应现代社会对

公民素质的更高要求。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实施了许多年,而事实上应试教育不仅没有衰退的迹象,而且大有愈

演愈烈的趋势。在这种情形下,人文精神教育被忽略甚至被省略了。作为人文教育核心学科的历史学科更是沦落到一种被边缘化的地位,每况

愈下。即使被保留下来,但其作为人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却逐渐淡化了。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被考试的指挥棒所左右,本应该是充满厚重

之美和生动趣味的历史学科就变成了机械枯燥的应试工具。

时代的发展呼唤中学历史教育要与时俱进。中国要在21世纪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注重经

济、军事等硬国力的提升以外,还应着力于国民教育和人文素养等软国力的全面提高。如何改变以往传统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弊病,也就成了我们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应尽的责任和必须面对的挑战。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最重要和最迫切的问题,莫过于匡正历史教育的目

标,还历史教育的本来面目,发掘历史教育在培养与塑造人文精神方面的真正价值。

二、中学历史新课程对人文精神的体现

自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之后,一场旨在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随即展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从

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科书编写等各个方面,突出体现并加强了历史教育的人文性,淡化历史教育的工具性。

例如,在课程理念的设置上,新课标明确中学历史课程的基本宗旨是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在课

程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注意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

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要求把“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作为公

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教材的编写上,打破了以往教材编写重知识、重体系的旧例,而采用相对生动的学习专题形式和模块

形式,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高中课程还开设了可供学生选择的历史选修课,旨在进一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揭示了中学

历史教育的根本特征——人文主义教育,试图还历史教育的本真,进一步丰

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如人本意识、科学的态度、创新意识、民族意识、全球意识、合作意识、环境意识等,并且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

供了很好的素材与途径。

三、中学历史教学如何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

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之一,历史学科拥有丰富深厚的人文资源,历史教育应该借助丰富的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

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从而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突

出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挖掘课程内容,培养民族意识,激发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民族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拥有民

族自豪感。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说过:“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力。”这种民族自信力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有深厚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有宽阔深沉的民族胸怀等,正是这些才生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勇前进的动力源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进而了解中国国

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形成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力与凝聚力。

但是,在教学中也要注意采用批判的发展的眼光具体分析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科技史时,教材往往强调我们的发明比西方领先多少年,而很少涉及它究竟给国家发展带来多大的实际意义。就拿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来说,我们往往因

为它们在当时遥遥领先于世界而感到自豪。但是,仅仅自豪是不够的。鲁迅曾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

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为什么鲁迅的看法与我们书本上讲得不一样?为什么传统科技没

有在中国发挥应有的巨大作用?通过深挖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民族在对待传统科技方面的愚昧、可悲与落后,西方民

族的务实、智慧与进取之处。只有建立在正确认识祖国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爱才是一种理性的爱,否则只能是盲目的、狭隘的、也是不牢固的

;只有理性的历史教育才能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努力的爱国情感。

(二)揭示历史人物优秀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历史记录了大量杰出人物的事迹。然而,以往教材对历史人物描述更多的是与其相关的

重大事件,寥寥数语,冷冰冰的面孔,显得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除了应付考试需要外,对学生的人格感化作用,显得微乎其微。新课程

在这方面虽然有所改变,但仍有欠缺。教师应加强历史人物尤其是人格品德方面的教育。历史虽然不可以再现,但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师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使这些历史人物生动鲜活起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在潜

移默化中使情绪受到感染,精神得到熏陶,进而内化为人格力量。

例如,在讲到屈原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站在屈原同时代人的视角(家人、学生、朋友或政敌等),以“我看屈原”“我眼中的屈原”等为主题,展开想象或讨论。通过活动,学生描绘出来的屈原就不仅仅是一个只写

了《离骚》的屈原,而变的丰满高大起来:屈原,楚国的贵族,身处乱世,才华横溢,关心祖国与民族的命运,一心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励精图治变法自强。可惜恰逢昏君小人当政,屈原遭到排挤和放逐。但是,屈原依旧心系祖国,最后因不愿随波逐流愤而投江。传说人们为

了纪念他,才将粽子撒到江中,为了不让鱼吃他的尸体,这就有了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屈原身为楚国的大夫,原

本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那样,随波逐流呢?这样,学生不仅会为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更为他坚持信仰 的执着精神所震撼,被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所打动。

在学到科技发展史时,可以请学生搜集中外历史上科学家的故事,分析他们成功的奥秘,象李时珍、李四光、詹天

佑、牛顿、居里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等。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会发现,这些人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除了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也是个

人主观努力的结果。他们都具有刻苦钻研的态度,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具有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正是这些意志品质成就了他们 的梦想。通过让学生走近历史人物,揭示他们的个性品质,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人格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

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三)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历史不是在于讲授过去的事情,而是在于帮助理解现在的事情。”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密切联系现实,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

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例如,在学习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时,我们知道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曾经森林茂密,凶猛的野兽时常出没,严重威

胁着北京人的生存,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迫使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再联系今天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每年春季时常发生的沙尘

暴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北京地区的环境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上黄河流域曾长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

人口密集的地区,由于长期的掠夺性垦伐,不注意保护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这才有了今天的后果。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在学习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例子(如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国际知名品牌),说

明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进而思考中国和每一位中国人应如何适应全球化这一趋势。借助这样的联系和思考,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已

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潮流,而且全球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敢于迎接这一挑战,善于抓住机遇,否则就会被

淘汰。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树立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理解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 的心态看待世界;培养学生在当今时代的挑战中,勇于自强自立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忧患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许多典型生动的素材,将其及时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

与世界意识。如SAS、印度洋大地震、禽流感等,当这些人类共同面临的灾难降临的时候,各国人民团结一致,携手奋战,显示了人类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宝贵精神。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人类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关爱、相互帮

助,这样才能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就是要以生为本。“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主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

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并且“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感”。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且通过启发,经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认识和结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历史新课程为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大量的途径和方法,如初中教材设置了导入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议一议、小制作、小调查、故事会以及活动课、好书推荐、历史学习网站推荐等栏目。高中教材也设置了供学生选择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阅读与思考、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互动、气氛融洽的和谐民主的宽松环境,鼓

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创新的种子在此萌发。同时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和实践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一反映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 的方向。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进行学科知识教育,更要关

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当然,教育者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人文观念的更新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样

篇3:在历史教学中应突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崇高的理想为核心,以人本身发展为终极目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历史积淀,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它具有民族特色、国家特色,甚至具有地方特色。人文精神不是抽象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反映在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人物、仁人志士身上,他们平凡而伟大的感人事迹在历史上散发出无穷魅力。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主题,但它始终紧扣时代的脉搏,以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基本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观下的思品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的能力,还要使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坚强意志和高尚情操的人;才能培养出不怕困难和挫折的人;才能培养出尊重他人和社会规则的人;才能培养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人。而这一切却是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为基础的,可见,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中,必须注重人文精神。

首先,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必须尊重一切学生的个性,关心一切学生的社会发展。在时代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而人各有志,个性千秋,才组成了世界的多姿多彩,查尔斯·汉迪在《疯狂的时代》一书中说:“对教育而言真正需要的不是国家制定的进程表,而是给每一个孩子的一份私人进程表。”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应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全球性的视野,在未来社会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的自信,以及在一个难以置信的变化着的时代规划人生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他们之间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不是课程顺利进行的一种障碍,反而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承认学生的个性,适应不同学生能力、兴趣等的需要,为不同学生达到共同的目标提供各种可选择的方法,为不同学生达到各自的目标提供各种可选择的机会,使学生成为个性鲜明的人才。为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鼓励他们自主地发展。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都能学有所长,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了人文精神的实质。

其次,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它不是游离于人文知识之外的抽象的东西,而是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机融合人文精神的培养。初中思品教材理论较为抽象,教师应创设大量的情景材料,精心筛选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背景资料,及时把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做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分工与协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结意识。倡导学生清洁学校周边环境,老年节拜访敬老院老人,母亲节给母亲写信或给母亲洗脚,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尊老爱幼意识;“八荣八耻”的教育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得出何为荣何为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让学生结合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来归纳。课堂上让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平等意识、创造性,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挥。

再次,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讲座或座谈会,设计一些有人文精神内涵的题目等作为对学生的训练,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我国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某种程度上还是应试教育,各学科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和艺术,但往往是知识狭窄,能力畸形,缺乏较深厚的素养,特别是作为现代人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也才能从本质上、从灵魂的深处烙上人文精神这一意识,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人文精神。如在讲授爱国的相关内容时,先让学生唱国歌,再让学生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时升旗颁奖的录像,接着介绍历史上的岳飞、邓世昌、李四光、钱学森等人的爱国故事,许多学生被他们的爱国行为所感动,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为振兴中华,报效祖国而努力读书,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人文精神就得到了培养。

篇4:在历史教学中应突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85-0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教师而言,不仅是全新的教学内容,还是对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都是严峻的挑战。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杀人抢劫等违法犯罪案件屡有发生与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而历史学科中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更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历史教师应该用人类历史中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去“滋润”学生,使广大学生真正深受启发,融入崇高的精神世界,提高思想认识,从而付诸行动。

1、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教师是发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就无法在其教学活动中充分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深厚广博的知识,充满个性魅力;要加强人文修养,富有人文气息,具有高尚人格。只有这样的历史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高品质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应拓宽视野,加深思维深度与广度,注意向名师学习,扬长避短。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确立每课人文素养教育的重点内容,挖掘历史知识中的人文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素材,或进行知识拓展,对学生进行激励、感染和影响,滋润和震撼学生的心灵。如在必修1“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的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和自信感、爱国主义情感、理智感、主体观、公民观、民主观、法制观及如何客观看待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古代政治史,要突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封建制度长期领先于世界,造就古代中国宏大、统一和强盛,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褒扬古希腊的民主精神、古罗马法律体系的博大缜密,以培养学生的民主观、法制观。同时向学生讲明两种政治文明各有优劣,培养学生能客观公正对待不同历史事物的能力和素养。

近代政治史,要通过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励的英勇斗争,先进人物不少的济世图存的主张,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世界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中国自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创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让学生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同时须客观公正地评析近代欧美社会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侵略扩张特性,也要肯定其对“民”的高度重视,宣扬的社会理念,诸如“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等思想,我们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进行实事求是的褒扬,充分肯定它们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从而为学生树立公民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扫清障碍。

现代政治史,通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不可能一帆风顺,培养学生辩证、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和素养,从而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其实,历史教学的每一节课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平台,只是我们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深刻体会,并以实际行动追求崇高的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这样我们也就实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了教学目的。

3、积极营造和创设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深切感受人文情怀,拉近人文素养教育与现实的距离

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应多方面积极提供或创造通过历史人文知识竞赛或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帮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使人文素养教育与现实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际性的效果。

4、积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篇5:在历史教学中应突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历史;人文精神;培养

中学的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对知识熟练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不仅是历史学科深化过程中对中学生历史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推动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历史”在我国是中学教学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典型的社会学科,历史包含着:社会历史、人文历史和地理历史,中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不仅可以正视历史,还可以建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一、人文精神的特点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具有进步性、人民性、革命性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真个人类文化生活内在的灵魂。

1、历史性和时代性。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思想情感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和历史产物,不同时代的精神会有不同内容形式。人文精神的本质内容、思想形式及特征,都是受到人文精神所在的历史时代及具体条件制约的。

2、民族性和开放性。人文精神是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会又不同的体现形式,在历史的辩证中发展,名族精神会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根据,但是同时又是互相吸引、互相开放的。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各个民族精神产品成为了公共财产,各个民族之间优秀文化的开放和交流日益成为历史的潮流。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渗透历史教学思想。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的在各个环节渗透历史教学思想,引导学生,让学生开拓思维,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展现人文精神。“渗透化教学”是现如今课改的发展理念,教师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认真的审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点,高度的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的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们能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中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的融入到课堂中,展现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教师应该将“以情为主”作为教学主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能够让教师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情况,同时教师应该落实“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将“以史为鉴”作为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提炼教学精华,让学生对于历史有正确的观点,能够正视历史发展、懂得真正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将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深入学生的学习中。

2、充分的挖掘文本素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灵活的运用教材,将人文精神能够有效的传递给学生。上课之前教师应该研究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设立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在课堂能设立教学情境是一定要紧密的结合教材的内容,明确学习的目的,将人文精神作为学生探索的重点,这样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就能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性和合作性学习展现人文精神,注重人生价值,奖理论知识进行内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的体会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与意义。

3、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站课堂的主导地位,主要是以教师的授课为主,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出于被动的状态。历史学科本身就是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降低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制约学生的发展,无法渗透人文精神。所以,教师应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引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能够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展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例如,微课、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师应该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的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见的问题进行指导,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精神。

三、结语

人文精神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精神,是历史发展重要的载体,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注重人文精神,落实“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师应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学习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树立自信心、责任心与成功感,端正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成为历史人文精神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熊文文、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40-

41[2]沈晓华、中学历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4(04):55-56

篇6:在历史教学中应突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文 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佘敏(1960-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建筑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从事文艺理论和写作学研究。(江苏 徐州 22100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182-02

应用写作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融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使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中接受教育,全面发展。而目前高校应用文教学普遍重写作技能,轻素质教育,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教学中,注重对应用文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应用文的人文性,对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一、应用文特性中蕴涵着人文精神

应用文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除具有一般文章的共同属性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在这些“个性”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人文精神。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应用文的“个性”,了解应用文特性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才能增强写作的自觉性。应用文在实用性的要求下而形成的固定模式,在其孕育、定型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重复而最后被人们认同,才得以产生;它是人们以实用价值为标准,在写作实践中不断优化以臻完善的结果。这种相对固定的模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效益,体现了人类在创造精神产品过程中的聪明才智。这种模式化建构,可以说是对人的反复选择和普遍认同的尊重的结果,是对人自身生存、发展需要而实现实用理想的尊重的结果,这其中蕴涵着人文精神。另外,为提高应用文的实际效能,应用文在长期的写作中逐渐形成了简约的风格。以上内容应渗透在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较深刻地了解应用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性。

二、应用文功用中体现着人文关怀

应用文以周应人事、经世致用为务,这其中就蕴涵着人文的血脉。自古以来“文须有益于天下”的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应用文写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有益于人的实用。我国当代应用文写作,更是集中地体现了为人民幸福、民族进步、国家富强,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服务的特点。

1.在公务应用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种是用于公布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诸如《宪法》、命令、条例、规则等,一经有关权力机关通过并发布实施,就具有规范性的作用,任何人都要自觉遵守,不得违反,否则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这是公文权威性的体现。应注意的是,公文的权威性和强制力量,不仅在于它的刚性,也在于它的刚性中所包含的对国家、民族和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关切。人文思想中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尊重人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有原则的,即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决不能损害他人的自由。为了保障人的这种自由的权利,国家制定出相关的“规则性”的法律、法规,使人类依规则生活。因此,公文中的法律既具有强制执行、规范行为的一面,又有着以保障人的基本權利的人文关怀的一面。

2.应用文具有一定程度的宣传和道德教化作用。如通报,不管是表彰性的还是批评性的,都可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趋善避恶,使道德趋于高尚。应用文写作者通过人们内心认可、社会舆论等方式进行这种至善的教化。教化的效果就是让人们自愿认同,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和规范,而无须法律的强制。一个国家,既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法、德结合,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应用文的道德教化作用,可以说是其人文性的一个突出表现。

3.作为社会个体进行交流、沟通、协调,离不开作为纽带和桥梁的应用文。正是通过应用文的交流、沟通,达到了相互了解、理解、信任、谅解,实现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的目的。应用文在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起到的这种相互沟通的作用,正是其关爱人的人文精神的基础。

4.应用文写作不仅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工具。其中有对中华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有对融合了当今中西思想文化的时代精神如创新、平等、尊严等意识的传播,在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使人文精神成为社会文明的主旋律。

教师应使学生明白,应用文是积累、传播和享用现代文明发展成果的工具,其综合功用主要在于临民治世,在于对人文美德的弘扬和促进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在于对人格的教化、规范、提升与完善,进而使学生自觉写作具有人文精神的应用文。

三、应用文作品中充盈着人文精神

应用文在我国已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与中华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从古至今,应用文的作者之众、篇章之多、内容之广、效用之大,在各类文章中都居于前列。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代代频出,佳作如云。这些代表着历朝各代主流精神的文质兼美的作品,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极其可贵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其绵延、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则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应用文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1.忧国忧民的赤子之情。“位卑未敢忘忧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大都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在古今应用文中有着十足表现。汉代的政治家贾谊看到当时内有诸王图谋不轨,外有匈奴不断侵扰,社稷不宁,世风日下等情况,写出了《陈政事疏》,他在文中慷慨陈词:“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常太息者六”,作者关心民生,忧国忧民之焦虑、忧愤跃然纸上。历史的车轮飞驶到今天,这种忧国忧民之情既与传统相衔接,又因时代需要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及民族的复兴而忧。以上这些忧国悯时的忧患意识,正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文章的写作者以赤子之心体验着人民的哀乐,谛听人民的呼声,探索人生的真谛,正是他们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给了读者以无穷的吸引力和巨大的震撼力。

2.坚持信守、坚贞不屈的操守。由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坚持信守、重视操守的一面十分突出,孔子推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人格,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古代许多有志之士,为坚持自己崇高的理想而百折不回,个体生命的这种操守,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这些优秀品格在古代应用文中也多有反映。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感慨啸歌,豪气逼人,书中表现了作者为实现效法古代圣贤发愤著书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正是这种坚忍不拔的理想信念,支撑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给后人留下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光辉巨作《史记》。在今人的应用文章中,为坚守理想、信念而百折不挠的精神更是得到张扬。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致悼词》中指出,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在他长达70年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中,虽先后遭受过三次重大挫折,但由于他对革命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有着始终不渝的忠心,所以他能够愈挫愈勇,在平反后,仍要“做点工作”,在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立下了新的不朽的功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此类作品给人们的启示。

3.求真品质。自古以来应用文写作就注重求真的品质,如李密的《陈情表》,不仅未因违命而获罪,而且征服了晋武帝,征服了现代人,此表最大的魅力就是文中沛然如注的真情。摒弃个人私欲功利,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分析,尊重、表现事物的客观真实,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业已渗透在应用文写作之中。如2003年“非典”肆虐时期,我国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如實地报道每天的疫情,以民主和诚信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配合与支持,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非典”战役的胜利。应用文只有坚持求真的品质,才能取信于民,推动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当今社会那些掩盖真相、封锁消息、夸大其词的所谓报告,则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其结果只会祸国殃民,害人误己。

4.创新精神。在封建社会,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承载者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士(知识分子),人文精神更多表现为个人心性修养的文人精神;在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则是每一个有独立人格、有主体意识的公民,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一种创新精神。因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需要这种精神,江泽民同志也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应用文在弘扬创新精神方面有重要价值。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基本法则,江泽民同志总结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我们国家面对社会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作者站在理论政策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观点和意见。许多高质量的学术论著中彰显着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创新,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文科论文,为人文精神的建设乃至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应用文写作必须树立创新理念,才能切合民族的进步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5.平等、尊严。“平等”与“尊严”是现代民主精神的精髓,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平等、尊严”原则要求任何人在权利上是没有差异的,寻求“平等与尊严”是每一个人的权利。2004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诞生,第一次把“人权”引入宪法。行政公文中新增文种“议案”的写作,体现了政府自觉将行政行为纳入人大监督,表现了对民权的尊重。再如,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法警背起生病被告》一文,通过一位法警背一名戴着手铐行走不便的生病被告出庭的事件,来反映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更加注重体现对人格的尊重,这篇文章不失为一篇宣传中国人权现状的好报道。可见,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与载体的应用文,在维护人的平等,尊重人的权利,关怀人的幸福,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它在培养、强化公众的平等与尊严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方面亦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汗牛充栋的古今应用文,堪称一座人文宝库。作为应用写作教师应深入其中,发掘出更多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的珍品来,使学生在古今应用文精品的熏陶下,获得精神收益,人生教益,增强对生活中是非、美丑、善恶的批判能力,进而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塑造人,培养人,完善人。余秋雨在《题型写作教程》一书的序言中曾说:“提高人的素质是现代写作学的根本任务。”应用文写作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学科使命,在教学中,既要传授应用写作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更要深入地挖掘应用文中的人文精神,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2]杨岚,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杜涌,左羽.历代上皇帝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5]裴显生,王殿松.应用写作(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7:在历史教学中应突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教学;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中蕴含着民族传统美德,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发挥历史学科优势,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中国和世界的古代史、近代史以及现代史,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和世界的变化,并且随着年纪的增长,学生开始结合所学的知识来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如果老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人文精神,将会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正確的三观。

2.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随着知识和年龄的递增,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也越来越多以及越来越深入,所以,在高中阶段,学生对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内容的关注度会增加,并从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是迎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开展的。

二、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受中国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我国教育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此种方式下,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师生间缺少有效的互动,进而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陪衬”。学生的任务就是要记住甚至熟背教师所谓的重点考试内容,这种机械的学习方法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素质教育的落实、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就要无从谈起了。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想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培养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并在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才能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基础上,使学生接收到人文精神这一内容。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关系到人文精神的内容以任务的形式进行布置,从而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并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内容的印象。与此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效调解了课堂氛围,从而在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三、将历史知识融入生活实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方法,将历史学科知识融入实践活动,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历史学科具有不可再现性,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培养人文精神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例如,台湾的教学,向学生介绍从三国时期,大将军卫温渡船去台湾,与之交好,中法战争时期,我国军民英勇作战,击败法国侵略者,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清政府割让台湾的腐败无能之举,展现历史线索的同时,结合现阶段大陆对台政策及台湾局势,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将历史事件与当今社会热点结合起来,人文精神的教育更贴合实际。高中历史教学要关注时政热点,捕捉现实中的热点,联系历史,探根究源。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把热点问题与课本内容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学习习惯,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究历史,感悟过去,面对现实,思考未来,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通古贯今。高中历史教学,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创设具体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学生在亲历中获得体验,在生动有趣的体验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是强化高中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但是历史不能再现,故事不能重演,而一味地依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达不到所需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实现历史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统一,教师可以采用当前的时政热点话题,结合当初历史事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再现历史事件,并使学生掌握当下的时政事件。所谓政史不分家,现在的每一个时政要点都将会被载入史册。因此,实现历史理论实践的相结合,能够使学生面对现实的同时实现对历史的再思考,在不断反思与感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进而也就具备当下所需的人文精神。

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和意识

从本质上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将人文精神归结为对人的深层次认知,进而产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并在生活中怀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实现更好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和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迎接挑战,逐步树立正确长远的人生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对高中历史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提炼其中积极的情感和元素,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例如,在我国近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我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方面。但是,教师可以宣扬其中正面积极的历史事件和包含的精神,比如太平天国运动、虎门销烟等代表我国伟大精神的历史事件。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灌输,即使在黑暗的历史时期,学生依旧能够感受到坚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能够充分领悟到各国人民伟大无私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些正面积极的精神就能够引导学生的意识和态度变得积极正面,也就达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要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老师完善多个方面的内容,如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在课堂上突出人文精神的教学主题,等等。所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不简单,在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还需要学生的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朱辉.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李清莲.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解彩霞.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D].鲁东大学,2012.

篇8:在历史教学中应突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精神;价值观;趣味性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其打破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觉性与学习的兴趣。同时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再改进,它比传统教学得到的成果更加明显。高中历史老师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稍有欠缺,教师应重视课堂上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结合有效途径,积极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的层次直接影响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精神是指民族精神,人们对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看法,所以人文精神主要包含了个人观念、自由观念、人本观念三个方面的内容。在以人为本的社会条件下,不同人散发的个人观点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观点,不能实行专制主义,把正确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发扬光大。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1.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更为有效地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不断学习我国历史中的各种事件和文化,并不断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所以在高中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加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促进自我身心的发展,避免学生偏离成长轨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保障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积极健康地不断进取,发展自己。

2.高中学生青春期的正确引导

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青春期,身体发育、精神发育同步进行,伴随时间的流逝,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所以在高中阶段,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并对各类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时候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开展高中历史课程,积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成为教师的根本任务。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1.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根据自由观念,学生在上课期间思考应该是独立自由的,每个学生都应该发散思维,不能由教师主观限制,造成学生思考学习的单一性。对于一些大胆独特的言论,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与老师积极呼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对学生个体价值观和人格的形成,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阐述自由言论,提出个性观点,不去限制学生的观点,才能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2.突出人文精神的教学目的

教科书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人的思想是活的,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善用教科书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不能一味地参照书本知识造成知识单一化和封闭化,只有结合书本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学生精神品质的有效培养。有些学生会认为书本教学非常枯燥,学不进去,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忽略了历史教学中情感的教育和人文的教育。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教师需要注重改善教学方法,重点加强学生对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3.增加课堂上人文精神的趣味性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创设一些知识情境,把历史中的故事搬到讲台上,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景剧中学习到人文知识,领悟其中的精神主旨。通过创设情境,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还能更好地体现出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对历史故事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点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等。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积极参加人文精神活动,培养自身的文化责任意识,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铭记历史,形成优秀的人文主义精神,塑造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辉.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解彩霞.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D].鲁东大学,2015.

上一篇:路基路面工程实习报告下一篇:承德水彩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