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2024-08-26

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精选11篇)

篇1: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地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八。

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穿插提问、讨论、模拟、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动口、动手、动脑,促进和提高学习效率。寓教于乐、寓教于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一、开放性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精神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民主的教学观,把学生看作与教师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其有自由表现的机会。所以,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种途径比较行之有效。

1.重视对学生的感情投入。课堂上,教师态度要和蔼,不能以命令式的口气和“严师”的面孔出现,拒学生于千里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如在讲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案例,自编自演小品。一石激起干层浪,学生热情踊跃参加,表演的淋漓尽致。课下,尽量多和学生接触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使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可信。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的三课课文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举办模拟法庭活动,从案例的选择、到了解诉讼过程,再到辩护词的撰写,最后的法庭审理全过程,都放手让学生去做。积极大胆地鼓励他们,并带领他们一起观看真实的法庭审理过程的视频,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使他们懂得了法庭的威严和法律的尊严,从而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且也很容易地学会了课本上介绍的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基本知识。

3.教师一定要克服规定死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而要善于启发、诱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灵感。教师对症下药的见解,可与学生的心灵相呼应,使学生沉浸于欢乐的情感中,从而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前提。良好的学习、爱好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人们积极去感知、想象和创造,从而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如果学生对某学科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兴趣就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厌倦的感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激趣方法。如针对7年级主要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讲故事、幽默笑话、创设情境等方式,提高课堂趣味性。如在设计7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九课中的《挫而不折积极进取》的导入时,我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天使、蝴蝶、小狗中一一做出选择(“天使”代表盲目硬拼的失败者;“蝴蝶”代表积极进取的胜利者;“小狗”代表一蹶不振的懦夫),选择之后与结果对照引发学生心理与情境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新课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为使导课更加完整,我进一步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战胜挫折?(战胜挫折的方式、方法),以做到目标、任务明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他能及时解决教材中部分内容落后于生活的不足,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富有时代气息。针对8年级、9年级《思想品德》的特点,我充分发动学生的实践能动性。在讲8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时,我采用尝试教学法,把课堂就设在学校前边的小河边,徐徐的微风、碧绿轻垂的杨柳与泛红的、散发刺鼻臭味、河面漂着、河边堆积着生活垃圾的河水极不相称。看完后我让学生组成调查小组,利用双休日走访河两岸群众,了解小何被污染的原因、状况,并且他们还带回了样本和照片。由于这是他们亲手获得的材料,所以这节课上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有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中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具有思考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去开阔学生的思维,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问题,确定重点难点,梳理知识点;课堂中巧妙、不失时机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从多角度、多侧面积极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摆出后,学生共同讨论。在交流中拓宽了视野,启迪了思维。对学生中提出的一些异议,甚至是一些错误的观点或者“异想天开”,教师要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允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出心裁,要及时给予疏导、释疑、点拨,使学生对知识深化、系统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

总之,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拓宽学生发展的空间。只要教师认真去做、挖掘教材的内涵,转变观念,用辩证法和新课改理念去处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就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篇2: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发散性思维学说的创立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思维无一定的指向,在头脑中呈发散型。它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具有大胆独创、不受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和束缚的特征。其中独特性不仅代表了发散性思维的最高水平,更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因此,很有可能是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如果教师一味地以培养收敛式的思维为主,无论讲课、考试都限定在一定的范围、统一的答案中去思考,这种思维定势将严重地束缚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资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可见,质疑是深思的结果。因而,要求学生不能只满足于对知识的一般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而要有透视力,做到真正的理解,逐步培养质疑探疑的精神。我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

教材中的“相关链接”栏目设计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而提出的,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和可延伸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用好这些问题,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昨天与今天》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讨论:(1)中小学学习方面的变化,包括课本多少、课程内容、老师讲课的特点及学习方式和作业等方面有什么变化?(2)你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发生变化了吗?(中学生与小学生的角色变化。)(3)你认为怎么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提出问题要找准切入口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当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后,就会发现,有些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有不一致的地方。这说明学生已经开始思考问题,这就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切入口”。在学习了《可持续发展》后,我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并列举现实生活中人们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事例。结果,许多同学开始质疑:“为什么农民明知秸秆还田有好处却焚烧秸秆?垃圾分类处理在农村如何实施?垃圾变废为宝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提示学生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科技水平的现状及“十一五”规划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等方面去分析,从而使矛盾得以解决。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和关键时机,进一步巧妙点拨,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活力。

三、培养有助于自主创新的非智力因素

篇3: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一、更新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中学。

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愉快的心理空间。

1. 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产生惧师心理,很大程度上容易让学生失去创新欲望。为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愉快的心理空间,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差错,努力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共同探讨者和知心朋友。

2. 树立尊重、信任的观念。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会因受到教师的尊重而乐意同其进行情感交流,并接受教师的教育。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理话。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教师要淡化过去思想品德课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学生,努力改变学生知识存储器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而导学式、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明确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的作用在于“导”。它以学法指导为联结点,引导、启迪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强调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比学习知识的结论更为重要,即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培养其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具体的做法如下:

1. 变“理性”到“感性”为“感性”到“理性”。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往往因问题而产生,而政治课教学中容易激起学生思维兴趣的,往往是对事实材料、社会现实情况的分析。例如,教材正文间隙有不少小字材料、插图、表格等,教师都可以拟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一番讨论总结,由此而得出的结论,不仅易于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而且易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 变机械直接的提问为灵活有效的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机械的直接的提问。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提问更艺术呢?其一,提问的题型要灵活多样,可以有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辨析、材料分析题等。这样不仅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加大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二,要提高提问的效益。即设计的提问对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具有效性。其三,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识记巩固,而且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知识点。

3. 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教学为整体教学。

在政治课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仍然注重一章一节的教学,学生对单个知识点也掌握得较好,但综合起来就不知所措。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对教师来说,必须做到“细读全书,精钻章节”。在新学期伊始,首先要通晓全书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样既有利于整体教学,又有利于知识之间的综合比较,避免断章取义,割裂知识点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要理清框与框之间的联系,归纳大小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类,从而掌握重点,摸准难点,理清知识线索。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改变过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

4. 政治课教学在进行道德教育、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学习。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三、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会创造的核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深挖细研,巧设疑问,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其标新立异。

1. 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通过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2. 鼓励学生培养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

信息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自主性,当代中学生接受知识途径的增多必然会引发思维的活跃及多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敢于怀疑和质疑前人的勇气,“无中生有”、“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

简而言之,旁征博引,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立性;画龙点睛,培养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由浅入深,培养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四、使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面对信息激增、科技迅猛发展的新世纪,传统的粉笔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紧跟时代步伐,加大课堂的科技比重和信息含量,增强时代特色是教学手段改革的当务之急。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已直接影响学习本身,学生信息来源不再以相对固定的课本与教师为主,而开始直接面对现实问题,直接寻找、检索并收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信息和资源。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报刊、文献、电视传媒,收集、整理运用资料,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任何先进的观念要转变成现实,都离不开一定技术手段的支持。创新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它的实现也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手段,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能使创新学习的观念更快、更好地实现,已开启了创新学习的一扇大门。

篇4: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创新

思想品德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主动的去了解,去认识思想品德,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新颖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会怎样去自主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学习,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具备实践和探索相结合的精神和素质。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1.确立和坚定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方向有主导型作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想品德方向,并且坚定不移。同时,这也是对青少年一代思想品德上的基本要求。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学生的思想工作者,更加要帮助、引导学生树立符合现阶段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品德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可以在正确的立场上去认识和对待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现阶段的正确的思想品德方向就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最起码的思想品德标准。

2.有利于学生品德形成。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相关道德准则并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依靠人与人与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的作用下发展形成的,这其中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工作最主要的地方就是可以依靠思想品德工作的目标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形成一种良好的活动,交往的环境和条件对学生活动交往施以正确的影响。通过很多思想品德的教育案例,不难发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转化学生思想矛盾的过程,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创新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具体融入方式

1.营造特定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一方面,要想使思想品德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造轻松学习与自由民主的环境,大力弘扬民主教学,打破学生的心理束缚,培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那么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思想品德的内容多是一些枯燥的、抽象的东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提前做好备课工作,同时要结合一些经典的故事、漫画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具体表现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如在讲授《隐私受保护》这一课,教师可以借助音乐或者分组讨论的形式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疲劳紧张感,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自身的隐私权,和学生多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有的同学学完这节课,表示要和父母去沟通父母翻看日记的问题了,有的同学觉得父母的话应该不算,教师最后在做出正确的、合适的总结。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掌握了教材内容、学以致用,还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深刻理解思想品德内容。

2.引好探究方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过:“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在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学生们想去发现、想去探究,所以我们要做好引路人,把握好探究方向,让学生们顺着正确的方向去收获知识。这其中探究性学习是最好的方法,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对探究的对象,探究的对象一定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要引导学生们从哪里开始探究?如,这节课要探究的主题是:“怎样看待消费者的权益?”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认识消费权益,是买到假货自认倒霉还是运用法律手段维权。而探究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只有学生理解了这一点,以后才会想到依靠法律主动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明确了探究对象,理清了探究思路,探究才是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3.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创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在课本上,而是在实践中。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先进教学设备的普及,很多学校都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结合实际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利用多媒体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抽象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学懂思想品德,充分发挥出创造思维。同时因为思想品德的更新速度十分快,教师要让学生多看新闻、多关心国家、附近发生的实事。究其原因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运用相关的思想品德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和学生的思维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如猜测思考法、创新思考法等,只有将多种思考方法有机组合起来,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如何更好进行中学思想品德教育

1.利用现代手段,将课堂与现实紧密联系。思想品德课是一个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强的一个学科,往往是通过抽象的观点和深刻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向和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所以相对来说思想品德学习的难点比较大,教师如果想上好思想品德课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来以此来达到授课的目的。因此,教师往往需要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授课,新课程的内容上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和时代性较强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也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此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同时教师还要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用到授课的过程中。在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

2.对时事思想品德的解读与思考。时事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现阶段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重要要求。时事思想品德教育对提高普通学生的思想觉悟、思想品德素养、学习兴趣以及克服思想品德课本内容案例的滞后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材比较重视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一旦编订之后,就具有一定的固定性与后延性,不能得到及时改版或者重新编订,错失很多经典的时事思想品德,正是这些时事思想品德时时刻刻发生在现实当中,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通过时事思想品德的了解与讲解,可以清楚地为学生展现出事实发展的真实经过和培养其正确的评价,减免学生因为年轻冲动而带来的不正确、不客观、不理智的想法与做法。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如举行时事思想品德探讨会,相关的学生讲座与课堂小辩论,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而这些学习方法是目前欠缺的。

四、结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深入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作为一名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立科,构建高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J].教学与管理.2013(22).

[2]闫玉东,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N].文化时报.2013.

[3]赵彦平,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搞好思想品德课备课[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2.

篇5: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思想品德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三中学刘存莲

【摘要】

在初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必须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人才竞争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创设并优化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创新能力优化环境创设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改革的关键体现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环节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为了有效实施改革,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内涵;教师要敢于探索,结合教学实际摸索出适应于自己、适应于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敢于求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能够不断战胜自我走向成功的策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能够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驱力。因此,我们的中学教学要站在基础教育的领地上扎扎实实地推进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思想品德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新课标理念指明了思品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炼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重、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保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抓手。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功能,这一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教材,通过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最终达到健康人格培养的目的。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是教程和学程的统一,体现教法与学法的一致性。在创新教育大环境下,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实施教学,适应学生求新探奇的特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师要通过点拨思路,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自觉学习;通过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由原来的“台前”退到现在的“幕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要通过对教材的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质疑的氛围,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教师要通过精心谋划,积极创设学科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创新激情。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景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积极地质疑、释疑,创造性地思维并解决问题。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大胆设计、精心组织,创设生动活泼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内化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可以采用讨论、演讲、辩论、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形式,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并配制语言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推理,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活动的兴趣大大增强,从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学生逐步达到活动的最佳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觉地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我的思想和行动,把外界情感内化为自我情感,把每一次学习、每一次研讨都作为自己一次新的创作过程和升华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主动地体现自我的价值。

教师要深入理解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创新的能动性。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大课堂活动课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在实现自身的社会角色转化中,内化情感,坚定信念,指导行动。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了解社会,深入理解社会热点,精心设计,细致规划,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来引导学生,要通过对真、善、美的精心提炼来锻造学生的思想。要突出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加强活动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篇6: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关键词:教学 学生 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第二,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第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第四,要改善教学评价标准。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 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作者:王克文 工作单位:湖北省石首市大垸乡焦家铺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434400 联系地址:湖北省石首市大垸乡焦家铺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13593816790 email:wangkewen6@sina.com 个人简历:本人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小学教育。在平常的时候喜欢看一些有关教学和教育方面的书籍,并希望能和所有的教师朋友共同探讨教育方面的问题。 论文未发表,属于自己创作

篇7: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 张平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迫在眉睫。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从教师本身、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多赏识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把创新意识渗透在我们的教学理念上,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具体来说应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1.更新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不能因循守旧

要打破那些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陈规陋习,要创造性地去教学,要以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让他们成为祖国未来需要的各类人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习的不可替代规律告诉我们,无论是知识经验的获取还是智力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等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对于适宜学生“讲”的教材,可采取先出示结论再让学生探索道理,或者让学生先找出结论再各自阐明道理的教法。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广泛的兴趣;有敢于发问的精神;有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创新意识;有充分的自信心,责任心和进取心,通过学生的“讲授”,教师的引导,从而使课堂教学时时有创新的火花迸发,创新教育就是要使教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力的源泉,不仅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对求知领域进行探索,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氛围;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营造创造性思维环境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该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身在集体中的价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才能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创新的源泉。对于不感兴趣的知识和问题,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不可能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不可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潜能。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为最终创新解决问题提供不竭的动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讲到一次函数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说:“大家心里面想一个数,然后把它乘3加5,然后把结果告诉我,我就可以猜出你心里想的是哪个数。”学生听了以后,很感兴趣,纷纷举手尝试,我一一作答,并且速度快,然后让学生验算。这时,学生自然很想知道老师没有经过计算是怎么知道得这样快呢?通过这样一项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学完一次函数以后,也会创造性的设置一些和一次函数有关的问题去提问其他同学,甚至有同学设置了几个小游戏考老师、家长。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上概率课时,投币实验判断正面朝上的概率,掷骰子几点朝上的概率,摸球实验求概率等,我都是让学生提前准备,课上分组动手实验。在后边的几次实验中,我有意增加实验的次数,一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完不成的,同学们经过讨论,想到组与组之间合作,把实验数据共享,这其实就是一种创新。通过实验的方法可以实现两个目的:①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巧妙的设计一些问题,在兴趣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多鼓励、少批评,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用心呵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就是对学生不能过多的进行批评,在你的讥笑与嘲讽中学生的创新会被扼杀。因此,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应该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好奇心首先要予以肯定,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说明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即使是错误的,我们也要肯定这种积极动脑的态度。只有用心去爱学生,去呵护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有更多的瓦特、牛顿、爱迪生诞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路。

篇8: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

1. 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产生惧师心理, 很大程度上容易让学生失去了创新欲望。为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愉快的心理空间, 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 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 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差错, 不求全责备, 努力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共同探讨者和知心朋友。

2. 树立尊重、信任的观念。

首先,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因受到教师的尊重而乐意同其进行情感交流, 并接受教师的教育。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鼓励, 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理话。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 他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积极上进, 教师要淡化过去思想品德课说教者的身份, 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 以朋友的身份出现, 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学生, 努力改变学生知识存储器的角色,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相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讨论中学

1. 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 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 从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比如互相讨论。在讲授新知识时, 首先拟定出讨论的问题, 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 让学生各抒己见, 充分想象, 大胆的发表自己对新知识的见解和体会, 参与到求知的过程中。再如相互质疑。在深化明理过程中, 要求学生结合教学的知识点, 收集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的行为, 互相提问, 互相讨论, 在讨论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果。

2. 创设情境, 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根据教材的特点, 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听听、说说、辩辩、演演等多种途径,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注重实践体验, 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新课改中, 突出的一是强化品德教育, 二是强调人文素养, 三是突出信息技术, 四是倡导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实践教学, 使学生在操作中学, 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 经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形成稳固的道德信念, 知道自己的道德行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 使教学过程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精神。要教会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以, 思想品德课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二是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实施新课改以后, 为教育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创造了时机, 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科学的评价方法, 让学生在鼓励中学

1. 是克服智商化倾向。

在进行评价时, 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 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更要注重对学生平时行为的评价, 重视过程的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力求做到知行统一。既重视学生校内的表现评价, 也应试图强调家庭社会的评价。

2. 是评价内容具体、适度、透明。

教学前要给学生明确而适度的评价内容, 目标和评价细则, 使学生对评价有章可循。并使学生的道德评价全面、科学、规范。

3. 是评价方法自主化。

在评价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 结合家庭评、社会评、教师评。评价结果力求客观、公正、科学。

创新不是一味的“标新立异”, 而是发现, 是超越, 这种发现或超越在本质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这才是创新的价值所在。对学生而言, “先进性”必须成为学习活动追求的目标, 其具体表现可以是学习方法的科学高效, 可以是对学习内容理解的独到深刻, 可以是解决问题方法的简便新颖, 可以是知识运用于实践获得某种发现等等,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敢持己见, 大胆的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批判性, 以此来支持他们独特的人格,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要有了创新精神, “高智商”才能转化为“高成就”, 天才少年才能真正展示天才, 不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篇9: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培养 创新精神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中学

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愉快的心理空间。

1、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产生惧师心理,很大程度上容易让学生失去了创新欲望。为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愉快的心理空间,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差错,不求全责备,努力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共同探讨者和知心朋友。

2、树立尊重、信任的观念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因受到教师的尊重而乐意同其进行情感交流,并接受教师的教育。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理话。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他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教师要淡化过去思想品德课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学生,努力改变学生知识存储器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中学

当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导,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欲望。创新不能只从结果上看,实际上,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贵不仅在于结果"新",更在于"创"——获得"新"的过程。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精神,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而不是盲从、迷信)、独立探究和独立发现(而不是跟着他人的脚印走)。青少年学生知识和阅历都非常有限,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树立独立探究的热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据此,在教学中应该去尝试:

1、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创设情境,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听听、说说、辩辨、演演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新课改中,突出的一是强化品德教育,二是强调人文素养,三是突出信息技术,四是倡导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操作中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经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形成稳固的道德信念,知道自己的道德行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精神。要教会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思想品德课中的许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所以,思想品德课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二是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实施新课改以后,为教育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创造了时机,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三是与班队会活动相结合。与班级活动和少先队相结合是思想品德课课外的延伸,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和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又一有效途径。

四、科学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鼓励中学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具有导向功能,因而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克服智商化倾向。在进行评价时,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注重对学生平时行为的评价,重视过程的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力求做到知行统一。既重视学生校内的表现评价,也应试图强调家庭社会的评价。二是评价内容具体、适度、透明。教学前要给学生明确而适度的评价内容,目标和评价细则,使学生对评价有章可循。并使学生的道德评价全面、科学、规范。三是评价方法自主化。在评价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结合家庭评、社会评、教师评。评价结果力求客观、公正、科学。

篇10: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这句话使我明白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非常重要,在一直的数学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一、导情激趣,让学生想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我在新课导入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如悬念导入、故事导入、实物导入、操作导入、游戏导入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潜意识里的创新种子,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两步加减法时,我就用游戏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你们乘过车吗?(乘过)现在我们现在就来做一个乘车游戏。我以主进台为车,先让两个同学上去,再让三个同学上去,其余同学在大脑中列出算式,想出结果(2+3=5),并用手指表示出来,最后再让四名同学上去,让学生想出式子,算出结果(5+4=9)并用手指表示出来。老师最后提问:能不能把同学们乘车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不能)那我们今天就学习10以内的两步加减法。我就通过做游戏来设疑,激起了学生强烈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创新。

一个数学教育家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再创造,也就是以学生本人要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去发现新知识,并让学生通过尝试、探究、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自己解决新问题。

1、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数学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分一分、想一想,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得数是10的所有加减法算式”时,先让学生摆出10个苹果,各自将10个苹果分成两堆,看有几种分法。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发现有10个0,9和1,8月2,7和3,6和4,5和5,这几种分法。然后由这些分法整理出有关10的所有加减法算式出来。

这样使10的所有加、减算式不遗漏、不重复,学生在欢乐的操作氛围中发现并掌握了新知识。

2、在学生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的好方法。在学生探究新知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创造有趣的质疑情境,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真正的培养与提高。

3、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必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通过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生生互动、自评互评、比较选择等活动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思考和探究,从而得到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采用了合作探究新知的学习方式。每位同学课前都准备生活中的各种形状的物品,即:药品盒子、茶盒、磨方、糖盒、火柴盒、墨水盒、杯子、化妆盒、乒乓球、足球、排球等,通过让每位学生都参加这次研究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发现:形状是长方体的有药品盒子、魔方、糖盒、火柴盒;形状是正方体的有墨水盒、魔方;形状是圆柱体的有茶盒、杯子、圆柱体的化妆盒;形状是球的有乒乓球、足球、排球。这样一来学生个个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在练习中,让学生能创新。

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题多解,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能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混合运算应用题: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引导生找出两种解法:

(1)160÷5÷8(2)160÷8÷5 设计一题多变的题能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例如:

在教学一年级应用题时设计:

(1)男生有15人,女生有8人,男生比女生多几人?(2)男生有15人,女生有8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3)男生有15人,女生比男生少7人,女生有几人? 除了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外,还应在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想象、分析、猜测、合性推理,学会有关的创造技能,使学生学会创新,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

篇11: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沛城镇鹿湾小学:刘梅

【摘要】生态课堂教学是推行教育新政的具体实践,是教育体制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和有益的尝试。将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教师们的初衷和目的。本文根据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和对生态课堂教学的理解,对引入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以阐述。

关键字:语文;生态课堂;创新精神;培养;

生态课堂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思维,将单一的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演变成师生间互动探究模式,教师由原来传统教学中占主体地位逐步转化为引导、启发的角色。这种形式从表象上看似乎是对学生的放纵,但深层次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就会发现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为模式本身完全适应了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将学习方式由教师被动式灌输演变为学生主动式探究。这样就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思维习惯。但小学生必定自控能力不强,怎样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充分发挥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作用,真正做到趋利避害,仍需要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把握住关键环节,在创设环境、找准定位上下足功夫。

一、创设环境,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生态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对学生的约束,从形式上显得更加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营造课前、课中、课后的生态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知识接受情况了如指掌,做到胸中有数,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及时掌控。一是在课前预习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将要学到的课文进行预先的阅读理解,让学生对生字、词句、段篇、章节有一个整体印象,并根据自主学习的理解来阐述自己对文章的阅读感悟,找出疑问带到课堂进行解决。通过这样的课前教学预习方式,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就会集中精力去解答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在课堂互动环节。课堂互动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答,互相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对生字发音、词义理解进行纠正和强化记忆。通过自由的交流方式,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掌握知识要点。梳理出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由组长做好记录,将疑难问题集中整理后由教师进行解读释疑。教师在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之前,要对字词句篇的知识要点以提问或学生自主发言的方式来进行检验,以便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根据检查结果结合疑难问题给学生作出详尽的有针对性的解答。这一环节教师重点是维护好课堂讨论秩序,穿插在小组间正确引导启发学生围绕问题心无旁骛地展开自主思考和讨论。三是在课后补充环节。课后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主要知识点的巩固和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疑难问题作出提示后,留作学生课后思考,这样就进一步延展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空间。为学生创设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环境,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步强化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养成不断创新的行为习惯模式。

二、找准定位,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在引入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时,找准自身定位、扮演好几种角色对于持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明确自身的定位,才能够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时而异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施教方向。只有完成几种角色转换,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做好全局的操盘手。每一个课时从筹备、实施到结束都包含着很多细节和内容,教师就是要将各个环节有序连接起来,不断丰富各个环节的内容,使得每个环节充满生机活力和趣味性,引导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要把握好整体进度,能够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推进,圆满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在课前预习时提出具体的要求,在课堂讨论时调动学生思维,在课后巩固中确保学习接受效果,进行统筹布局合理调度,在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运筹帷幄。二是做好互动的领航员。及时调动学生讨论互动情绪,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来。必要时候也参与其中,为学生讨论方向作出适时点拨。该沉默的时候要保持沉默,耐心细致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从发言中细心揣摩学生的思维动态;该鼓励的时候要适时鼓励,引导学生按照创新的思维方向延展思维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该修正的时候要及时修正,避免学生的讨论内容偏离知识重点太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三是做好深化的助推器。小学生对于生字、词句往往都存在暂时记忆的现象,时间一久就会忘记,所以教师在执教中将主要知识点通过各种形式给学生加深记忆是十分必要的。要深化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形象记忆、抽象记忆等多种记忆方式,尤其是对形近字的区别记忆上,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研究各种适宜青少年的记忆方法达到知识接受目的。例如在区别戊、戌、戍、戎这样的形近字上,采取编制顺口溜的方法:戌(xu)横戍(shu)点戊(wu)中空、十字交叉就念戎(rong)。这样就很好区别,并且记忆深刻。鼓励学生创新改进记忆方法,将复杂的知识简单明了化,这对于知识的传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上一篇:最美孝心少年演讲稿下一篇:呼叫中心资金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