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

2024-07-03

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精选8篇)

篇1: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

关注民生促进发展

——胡宅垄村发展现状的对策及思考

根据“蹲点调研谋开局,服务基层促发展”专项行动要求,在4月6日至12日到胡宅垄村进行了蹲点调研。通过活动,对该村近几年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胡宅垄村地处武义、永康交界,有4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134人,山林面积6743亩,耕地面积1234亩。2001年以来,该村先后出让700余亩土地用于工业开发,成功引进58家企业,目前与村相连的胡宅垄工业区已初具规模。依托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该村多渠道寻找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全方位发展工业区配套服务,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道路。2010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5512元。

一、发展现状

(一)工业经济发展,助推农民增收渠道多元化

由于村庄紧邻工业区,招工信息及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近几年,到工业区就近打工和在工业区及至本村开设餐饮、网吧、旅馆、超市等相关配套设施已经成为当地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粗略统计,2011年胡宅垄村有40%的劳动力到工业区打工,40%的劳动力以提供娱乐休闲场所或住房出租等相关服务业取得收入,20%的劳动力在家从事农业劳作。

(二)工业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逐渐加大,胡宅垄村也适时抓住了发展机遇。该村将村级建设规划与工业区发展规划相衔接,以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后勤服务为目标,大力实施村庄绿化、亮化、硬化等新农村建设工程,鼓励通过参与园区村配套服务供给,增加村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三)工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由于胡宅垄村所处的特殊地理位臵,该村农民就近从事非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村结合我们正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每年拔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购买工业技术类书籍,提高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工作的职业技能。

二、存在问题

(一)干部思想观念有待提高

当前,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少数干部缺少改革发展的眼光,“等、靠、要”思想严重。村自主筹资能力弱,一些基础性配套工程缺少资金启动,只能暂时搁臵。

(二)新农村建设有待完善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的村庄规划还不够完善,园区村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格局。各种配套服务仍以小户经营为主,整体档次低、经营水平不高,部分涉及群众生活质量的产品监管不严等。

(三)农民增收渠道有待拓宽

由于工业开发,胡宅垄土地已面临紧缺的问题,有个生产队人均土地面积已降至0.3亩。村民大多数依靠外出务工、出租房产、农业劳作取得收入,收入渠道相对单一。通过外出务工获得知识、技术和资金,进而发展壮大的案例少,没有形成产业带动效应。

三、解决思路

(一)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完善新农村建设长远规划

一个地方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以一时的得失来考量。这就要求我们在村庄建设等各项事务中,抛弃各种守旧的思想和成见,以一种做大事、成大局的博大胸怀,投放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要制定完善新农村建设长远规划,提升园区村配套服务能力,使之更符合园区村的发展实际。

(二)进一步拓宽发展方式,壮大村级组织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要彻底改变原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拓宽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提高村留地及其他村级实体经济效益。以国家补助、集体自筹、村民集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大力提高村自主发展的能力。要增强村集体组织向园区企业提供优质配套服务的水平,大力推行规范化管理、长效化建设,促使企业和园区村实现双赢。

(三)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增加农民自主创业的热情

要彻底改变农民外出就业量上的增长,逐步提高就业农民的自身素质,促使低层次劳动力向高素质技术工人发展;鼓励农民利用先期获得的信息、资金、技术,有方向、有目标地为园区企业提供配套产品。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为农民创业提供首期帮助,力争实现园区村农民外出打工到创业就业的根本性转变。

篇2: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

以人为本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2007-12-12 17:23:1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以人为本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以人为本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各方面的任务完成好、落实好,关键在人。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努力把基层领导班子锻造成新农村建设的“火车头” 抓住关键,健全选拔任用机制。县、乡、村领导班子和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规范、充满活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干部选拔任用新路子。结

合县、乡、村班子换届,优化结构,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增强班子的整体执政能力。探讨“公推直选”、“两推一选”、“一肩挑”等做法,努力建设科学发展、致富群众本领强,执行政策、依法办事本领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本领强,艰苦奋斗、务实创新本领强的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干事”。突出重点,建立激励保障机制。一方面,要突出思想政治建设,积极引导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深入学习领会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己任,激发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新农村建设中“想干事”;另一方面,要完善工作推进举措,通过落实责任、办点示范、完善考核,充分激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在“生产发展”中发挥定向作用,在“生活宽裕”中发挥帮扶作用,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中发挥治理作用,在

“管理民主”中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抓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干成事”。

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努力把广大农村党员教育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教育培训实行由重视理论培训向重视能力提高转变。新农村建设也要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就是要努力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速培育一支始终走在时代发展前列的中坚力量,形成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的致富带头人群体。因此,要科学制定党员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和规划,丰富充实培训内容,在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更应把现代理念、科技、管理、法律、实用技能等方面的知识纳入党员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针对党员的实际需要,实行菜单式教学,做到教与学对路、学与用对路,激发党员参加教育培训的热情,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创业致富的能力、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为民办事谋利的能力,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作用发挥实行由依靠组织引导向依靠内力推动转变。通过开展党员挂牌上岗、设岗定责、结对帮扶等活动,亮明党员身份,增强党员的身份荣誉感;通过完善党内民主决策、常任党代表建议案办理、“公推直选”乡镇党委负责人、党务公开等制度,扩大政治参与,增强党员的政治责任感;通过落实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党员的要求,关心爱护党员,增强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争做执行政策的模范、带头致富的模范、和谐稳定的模范、服务群众的模范、文明新风的模范。

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努力把乡土人才开发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拓宽渠道,走好育才路。“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打破人才流动“瓶颈”,使城市人才向农村自由流动;定期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挂职锻炼,直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第一线;采取新录公务员到农村实

习、招聘村务助理、选派农村优秀青年到高等院校深造等途径,全面提高农村大学生覆盖率。另一方面,要借助劳动就业、农广校、农村远程教育等平台,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培训,提高乡土人才总量;通过评选表彰“农村致富明星”、“农村带富能手”、“远教学用标兵”、“优秀民营企业主”等,激励广大农民成长为农村能人;让乡土人才每人联系3—5户搞好帮带、担任村级组织或产业协会职务、列席支村两委会议、参加党组织活动、吸收为村级后备干部等,让他们尽快成长,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促进党员与乡土人才的良性互动。

创新机制,念好用才经。发挥“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人才效应。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搞好传帮带,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发挥科普效应;引导乡土人才创办、领办经

济实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挥示范效应;通过乡土人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学用科技的进取意识、勇于超前的经营理念,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吸引广大农民群众跟着学、跟着干,发挥感化效应;通过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吸引在外致富的能人返乡“二次创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挥回流效应。

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努力把广大农民造就成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要注重依靠农民。胡锦涛同志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

篇3: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

历时四个多月, 通过对沧州市孟村、沧县、献县的四个乡镇、十几个农村的情况调研, 感触颇深, 收获颇大。其基本情况相似, 差异也不小。

基本情况相似:三县城镇化进度迅速, 体现在城镇化人口急剧增加, 具体表现为农村人口移居城镇以及农业劳动力就业于中小企业, 这些农业人口以打工或个体经营为业, 以工资或营业收入为基本收入来源, 基本不参与农业生产。他们或者居住在工作地, 或者依工作特点, 每天往返于乡间道路上 (早晨去, 晚上归) 。其月收入在数千或万元左右, 有淡季、旺季之别, 工作虽不稳定, 但省心、省力、技术要求低, 收入相对于传统农业高得多。

通过对传统农业———主要是种植、养殖业的调查发现, 献县张宝易一家六口, 耕地24亩, 种植玉米亩产1 200多斤, 收获玉米约3万斤, 收入约3万余元, 种子化肥投入13 000元, 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元~80元, 风调雨顺, 虫灾较轻, 一年到头净收益几乎没有。尽管国家取消农业税, 农业补贴力度加大, 实际上农民靠农业增加收入微乎其微。献县、沧县小枣产业曾经兴旺, 但投入增加很快, 受天气影响较大, 因雨水较多, 曾经连续两年烂在地里, 无法收获导致收入锐减, 刨枣树现象普遍。孟村县养殖项目比较多, 但技术要求高, 成本高、风险大, 大多不敢涉及。

通过对三农 (农民、农村、农业) 资金来源、流向调查发现, 农民工回村生活模式趋向城镇化, 临时买食物、蔬菜等生活用品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是农民资金基本去向, 这同时导致农民口粮储备不足———两三年甚至更短的粮食储备, 粮食安全存在隐忧。农民工除了基本生活支出, 把进城务工收入分别投入农村住房翻修改善、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赡养父母、治病防老、农业投入 (机播、机收、化肥、农药) 等方面。一旦遇有重大事项, 比如疾病、子女入学, 大多会因四处拆借而欠债。由于三农相对城镇工业的竞争弱势, 三农资金入不敷出的局面并无改善, 反而有加剧的趋势, 尽管国家每年的1号文件多涉及农业, 扶助三农, 而三农积累仍明显不足, 旧账未清, 又欠新账。

通过对各个农村的入户走访发现, 老弱病残妇成为三农的主力军, 他们担负着教养子孙、耕种土地、维护三农社会秩序的繁重任务, 基层村组织不很健全, 六十岁左右老村干部居多, 由于集体资金近乎于零, 集资也是矛盾重重, 村里有些事情只能将就凑合着办, 村容村貌、房屋街 (下转296页) (上接21页) 道十分勉强, 衰败景象令人惊心, 似乎正在生动地展示普通农村的消失历程。相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去甚远。

回望乡村, 张望城市, 二者之间似乎有一条鸿沟, 城乡一体化必须消弭这条鸿沟, 这不仅仅是“户籍”、“社保”以及“教育、医疗”资源公平问题, 更是一个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问题, 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城镇化的调查主要是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公共服务方面。老乡镇以原居住民为主, 占80%以上, 从业人员45%左右;新兴城镇以流动人口占大多数, 他们有或临时或长期的工作。新兴城镇交通比较便利, 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通衢两旁, 从业人员进城、回村方便, 因此新兴城镇以产业区为主, 生活区、商业区零散分布其中。

产业结构方面, 以同类产业集聚为主, 比如管道装备、五金、汽车配件等, 物流相配, 产业结构单一, 数量多、规模小, 工场作坊生产方式居多, 由于应用现代化自动流水线较少, 技术要求低, 因此吸纳了大量农业劳动力, 进场是工人, 回村变农民, 他们或者在工作地没有生活条件, 或者离家近, 因此或早或晚城乡简陋破败的公路上满是农民工往返的身影。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项目, 有固定的人口、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基本的公共服务, 这是最基本的, 这些是否会消融农村建设的资源, 与新农村建设争夺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如何统筹公共资源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的投入?调查发现, 不仅农村公共服务很差, 比如教育、医疗、交通、通讯、水电气等供应, 教育方面, 几个村一个学校, 接送孩子上学, 保证孩子安全, 成了老年人的主要任务;交通方面, 曾经有人因道路年久失修、坑洼积水而摔伤住院。农村如是, 即使新兴城镇也缺乏统一规划, 你一片、我一堆, 公共服务难以低成本运行。

调查结果表明, 城镇化缺少产业支撑, 除土地、人力之外, 资金、技术、信息供给欠缺, 公共服务资源积累不足。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资源匮乏, 若非老弱病残妇坚守, 旧农村也将消失, 或将导致大量真正的“流动人口”, 给社会造成诸多不稳定因素。

对策与建议。城乡一体化是一个自然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须保持动态的均衡性, 这就是“积极稳妥推进”要义。

一是切实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技术投入, 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并列。没有新农村建设, 就不会有效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没有城镇经济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以及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基础上, 不会吸纳更多的农业人口, 此情况下, 如果不进行新农村建设, 而靠“挤出”农业人口, 一方面, 城镇公共服务压力剧增, 环境问题、交通问题、治安问题, 影响正常城镇居民生活, 另一方面, 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受到消极影响, 不利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城镇化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必须严格保护耕地, 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夯实三农这个现代化建设的根基。

二是科学规划、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整体综合规划城镇各个功能区, 不能你一堆、我一片地摊大饼, 增加公共服务成本。城镇化的目的是集约高效, 一方面为工业提供廉价劳动力, 促进工业积累、升级, 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构成基础、支柱、高端现代化工业发展态势;一方面转变农业低效模式, 集约利用 (土地) 自然资源, 有效统筹社会管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必须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不能以牺牲三农这个根基促进城镇化。

三是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是根本、基础, “嫁接”也要兼容。从根本上说, 现代化是不能引进的, 必须要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 进行发展和超越。作为现代化的内涵, 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工具”层面, 还必须加入人的因素, 决定兴衰的, 最终是人的因素, 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是人的观念思想的现代化, 而人又是传统的第一载体。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也就是要城镇化与农村建设并重。

四是搞好人文与自然的关系。三县调查显示, 城镇化迅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影响, 比如某县“癌症村”与地下水、土壤污染有关。城镇化势必导致产业集聚, 尤其是低级产业, 由于管理理念、经营成本问题, 往往不考虑环保生态, 给周边农村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从长远看, 对一地一域, 得不偿失, 与城镇化建设的初衷相违背。

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建设, 其根本目的是社会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是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新型城镇化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发展, 体现了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摘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必须并重。城镇化是一个历史的自然过程, 取决于城镇经济的发展状况, 这决定了其对农村农业人口的吸纳程度。通过为期四个多月、对沧州市三县、四个乡镇、十几个农村的情况调研发现, 目前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 一方面城镇吸纳农村农业人口乏力, 另一方面农村农业萎缩, “挤出”人口增加, 二者流出、流入口径不相衔接。再有新农村建设正在受到城镇化建设的冲击, 在资源、资金等方面的竞争中, 新农村建设明显处于下风“, 割瘦补肥”现象普遍。有鉴于此, 提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必须并重, 并向三农倾斜, 否则或导致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治安问题以及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 造成农村根基的毁灭。

篇4: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

一、着力打造农业生产新格局,努力夯实产业发展平台

松阳县是个经济欠发达县,位于浙江西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丽水市的北面,境内生态条件良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近年来,我县把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着力点,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推进“大调整”,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的要求,围绕茶叶、食用菌、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早熟梨、脐橙、高山蔬菜、笋竹林等特色产业,吊瓜、花卉苗木等新兴产业,在建基地、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上下功夫,努力把松阳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

二是瞄准“大效益”,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至目前,全县已建立省市级绿色农产品基地11个,面积4万亩;有14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级省级有机、绿色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两家农业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同时,积极引导种养大户、流通大户、农村能人和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是做强“大龙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县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安排100万资金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至目前,全县已建立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

二、着力规划建设新农村,努力构筑城乡一体化平台

县委、县政府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的思路,认真抓好各类涉农项目的实施,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选准人口集聚的结合点,加快实施松古盆地万人下山移民工程。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下山脱贫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着手实施了“松古盆地万人下山脱贫工程”。目前,4个县级下山移民小区全面启动,乡镇移民安置点的规划、建设也下在按计划推进。全县共实现下山移民1365户5182人。

二是把握农村落后的关键点,加快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针对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现状,我县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促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共享为纽带,促进城市的电力、供排水、交通、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认真抓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

三是打造农村建设的新亮点,认真实施生态乡村创建工程。我县以生态乡村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试点工作,通过实施“一池三改”,提高农村环境的洁净度。

三、着力培养造就新农民,努力搭建农民就业平台

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要着眼加快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着眼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

为此,我县主要实施好“四大工程”:一是大力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把加强现代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积极推行培训券制度,全面实施“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农民绿色证书培训、专业技术证书培训。2005年全县共培训农民22409人次,转移就业5000多人。

二是大力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大力度组织、多渠道培训、全方位服务,不断扩大劳动力输出范围和提高农民就业的能力。去年以来全县已实现转移就业5000多人。

三是大力培植农村经济大户。通过政策扶持、发展引导等多种措施,加大十佳农业龙头企业和十佳农产品流通大户扶持力度,大力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四是大力鼓励松阳农民异地创业。我县外出人员在竹木加工(赣、湘)、松脂开采加工(云、贵)、建材装璜(冀)、服装经营(京)和小超市经营(江、浙)等行业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并在局部区域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初步形成了异地创业的行业特点。至目前,我县农民外出创业的足迹遍布江西、湖南等14个省市,其中松脂从业人员近2万人,创办松脂加工企业182多家,松香、松节油年产量1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年产值12.6亿元,为国家创利税5个多亿。在北京从事服装加工、销售、装潢行业人员创年产值约25亿元以上。我县依托这些基础,鼓励更多在乡农民走出松阳闯天下,同时争取更多的能人回乡、企业回迁、资金回流,形成创业叠加效应。

四、着力构建生态林业新局面,努力培育农民增收平台

一是实施乡村绿化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建设生态公益林44.56万亩,累计发放生态林补偿金600余万元。新增森林蓄积净增量16.5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总量达380万立方米。新增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绿色通道里程12.07公里。“青山白化”治理率达72.6%,生态墓葬覆盖71%的行政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

篇5:新农村建设调查文章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我镇也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并且得到了各级领导肯定和村民的认可。在与村干部及村民的交流过程中,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

一、村民观念陈旧。沙河镇在拆旧建新及修路时遇到一些群众不支持不理解等问题。许多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乡政府及村委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在动员他们拆除旧危房和猪牛栏时甚至存在逆反心理,出现了大部分人集体反对的现象,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难度。

二、资金不足。沙河镇没有集体企业,村积累较少,没有能力承担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费用,因资金的不足导致许多规划仅停留在纸上,无法实现。这就使得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进展缓慢。

三、农民增收难。沙河镇虽有地理优势,且交通便利,但这些优势却只对给公路两边的村民有好处,其他零散分布的村民小组及自然村仍靠种田及打工谋生,收入甚少。所以没有财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在建设新农村时应统筹发展,避免一刀切,注重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规划、有步骤地、分阶段进行。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应找准定位,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一、科学规划,注重落实

新农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开始新农村建设时就应针对本村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以后的工作围绕着规划展开,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许多资源的浪费,也能使村干部有一个明确的工作方向,避免盲目被动地工作。

二、观念要改变,教育须先行

沙河镇的示范点在新农村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阻力就是由于村民思想保守,对新农村政策不了解等原因造成的,同时也是教育不发达的表现,改变农民思想观念的最好途径就是教育,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更好地宣传党的政策,让农民了解并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新农村建设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开会,要多开村委会,首先让村委会的成员明白为什么搞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对村民有什么好处,再让他们到群众中去做工作,让群众把疑问都提出来,然后再分别作他们的思想工作,解决他们在思想上的疑虑。最后再多开群众大会,把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到群众中去。再就是要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的作用,把他们请到村委会,利用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来开展工作。

三、经济要发展,农民须增收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让农民过上富裕、文明、民主的生活,经济是这一切目标实现的决定因素,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其复杂性,中国农民比例巨大,仅靠政府的投入来搞新农村建设工作是远

远不够的,因此只有先让农民富起来,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及社会环境。沙河镇岳家村和三湾村的核桃产业已成规模,基本形成家家中核桃,无地不核桃的产业格局。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经济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必经阶段,是一项“爱民、为民”的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加强监督,避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出现,同时也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认真听取群众心声,做到官民一心,增强凝聚力,只有这样才能持续而有成效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

刘继光

篇6: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

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支部建设工作

中共釜山县委老干部局

我县共有离退休干部党员482名,设一个党总支,七个党支部。党员分别以居住区域就近参加支部活动。几年来,党总支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以强化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认真贯彻中组部《关于加强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抓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切实加强离退休干部党员的管理,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力促进我县老干部工作的全面开展。在对七个党支部及部分党员进行走访调查、汇总分析后,我们总结了部分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组织,提高党支部班子的组织和活动能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为使老干部党支部更好的发挥作用,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我县离退休干部党总支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严格按照“五个好”的目标,切实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一是班子建设好。首先是把原来分散的

1各单位党组织的离退休党员的组织关系全部转到老干部局党总支,理顺组织关系,并按便于活动、便于学习、便于管理的原则,根据党员居住分布情况,合理建立党支部,然后通过支部党员大会民主推荐,民主选举,将政治素质好的、党务经验丰富,身段健康、热心老干部事业的党员干部选到支委班子中,配齐配强支部班子。对因身体健康原因,不能正常组织活动的班子成员,做到做好思想工作,及时进行补充调整。二是制度建设好。结合老干部特点,制定了《三会一课制度》、《党组织生活制度》、《党支部学习制度》、《党费收缴管理制度》、《廉洁制度》等制度,严格组织生活,做到支部制度健全,各项活动正常。三是队伍建设好。党支部通过认真开展各项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要求思想上、行动上做到与时俱进,保持党员先进性,做到退岗不退党,永葆革命本色。四是“三自”作用好。党支部在认真组织好老干部每月一次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三自”作用,来促进老干部工作的管理。五是发挥余热好。党支部在学习中积极引导老干部做到“老有所为”,充分发挥老干部德高望重、党性强、思想正的优势,积极参与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建设”中,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新时期老干部形象,为党旗争辉。通过抓支部“五个好”建设、我县老干部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组织活动能力明显提高,党内组织生活开展更加正常,在老干部工作中真正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

二、加强学习,提高老干部的思想和政治觉悟

“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几年来,我们始终把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积极开展各种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老党员、老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一是在学习内容上求新。老干部支部一班人始终保持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在中央、省、市、县重大会议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都能够紧跟时代的要求,认真组织学习,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为使老干部党员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支部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学习原文与学习新观点、新理论相结合,使每一位老同志对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在学习方法上求活。老干部党员居住比较分散,我们根据他们的居住区域,划分了七个支部,每月8—14日,每天为一个支部的集中学习和党员过组织生活日。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文件,阅读有关报纸资料,组织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让老同志及时了解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了解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步伐。每个支部又分若干个小组,每次学习完后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保证了广大老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帮助老同志树立起“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论永存”。紧紧地把老

干部党员同志团结在一起,使他们在思想上筑起了一道反腐倡廉的铜墙铁壁。通过不断的学习,老同志政治思想观念不断增强,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三是在学习措施上求实。支部每月都要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备课”,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便于老同志吃透精神。支委在学习中带头谈学习体会,对长期有病不能参加学习的老同志,支委主动承担起补课任务,送学上门,为未能参加学习的老同志传达学习内容,讲解学习观点。支部还订阅了十几种报刊杂志等学习资料,供大家阅读,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思路。

三、搞好活动,加强党总支与党员的联系

在抓好老干部党建工作过程中,我们注重以活动促党建,发挥老干部队伍中的经验优势、人才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一是加强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吸引广大老干部自觉到活动中心参加各种健康文明的娱乐活动。把老干部活动中心真正办成老干部之家,使其在党总支联系老干部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二是发挥书画研究会作用,利用重大节假日,在活动中心举办书画展、诗词、楹联展等活动。三是发挥红枫诗社作用,每两月出版一期《红枫诗叶》,老干部通过作诗作词,歌颂党的好政策。四是发挥老干部健身站作用,每天早上开展各项活动。强身健体。五是组织离退休干部支部成员及部分党员积极参与县上组织的大型活动、会议,参观工农业生产、参观革命遗址,缅怀革命先烈,永葆革命青春。六是每年清明节,党总支均组

织老干部到革命烈士陵园开展悼念革命烈士活动,使老干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密切了党总支与老干部的的联系,党总支的亲和力显著提高,群团组织作用和老干部特长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有力地促进了老干部的党建工作。

以上是我县在新时期抓好老干部党建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借鉴其他兄弟县市离退休干部党总支的先进经验,继续研究探索新时期老干部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把我县老干部党支部抓得更好,使之在推动我县转型跨越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篇7:新农村建设建设调研报告

篇一: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要求,近日我就**镇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辖24个村,农业人口8600人,农村劳动力2100人。全镇总面积4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万亩,林地4.3万亩,水田0.13万亩。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实现稳步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镇党委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致力于发展第一要务,全镇经济呈现出了高速增长势头。20全镇gdp总量3225万元,同比增长48%。农民人均收入2600元,同比增长37.5%。农业总产值1764万元,同比增长48.5%。全镇粮食总产1606万吨,枣桑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8%。红枣产量600吨,增收120万元,畜牧产值达0.05亿元,同比增长43.2%。劳务输出836人(次),创收752万元。继续推行村财镇管制度,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化解债务9.6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组织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镇村道路、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修建村级公路25公里,畅通了乡村道路;农村计划生育、安全饮水、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稳步推进。

(三)科教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逐年加大了对科教卫生事业的投入,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8所小学,均达到“普九”标准要求。大力实施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等科教工程,年培训农民达430人次,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脱颖而出。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大面积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结合“五五普法”活动,以《宪法》为核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在全镇24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和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据统计,全镇“两委”126名干部平均年龄为38.4岁,高中、中专以上就有54名。全面建立和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实行村务公开“五统一”制度(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述,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仍需我们倍加努力。

二、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阶段。农作物、红枣、蚕桑和畜产品等主导产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且更多地追求数量增长,忽视了质量和品牌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变大,靠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正常运转。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相当一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农民思想普便比较保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缺乏干事创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截止2007年,我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知识层次低下,认识程度不高,严重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应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缺乏诚信意识,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信行为出现。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这些现象虽然出现在少数人身上,但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助长也是不容乐观的。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教育设施落后,上学难现象依然存在,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落后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保障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对新情况、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相当一部分干部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和“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很少有人关心集体事业,一些政策、规划在农村因参与支持面小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多数村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意见很大。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镇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依托煤焦化工业园区的带动效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一路三网”(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水平。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有限的支农资金,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篇8: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

1 安徽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2006~2016年间, 党中央的“一号文件”分别对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安徽省积极相应国家政策, 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各地的工作规划中, 经过多年的努力, 安徽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初期任务基本完成。除了农技信息服务站、农村图书阅览室等基础的农村信息化设施, 农业信息网站等新颖的信息服务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 为农民提供了更大更专业的平台去获取农业科技方面信息, 提高了农民的信息获取、收集能力, 间接提高了农民经济效益。

但是, 依照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来看, 目前的建设力度还远远不够, 与建设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其中信息化基础设施供给缺失情况最为严重。从表1可以看出, 蚌埠周边县镇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还是较为缺失的, 覆盖率较低。同时通过调查发现, 大多数的基础信息建设离村庄较远, 不利于村民获取农业信息。

1.1 缺失农村信息化供给主体

“信息”一词在21世纪的大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 “信息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 而在实际走访中发现, 大多数的农村缺乏新的信息供给主体, 或者说信息主体还是传统模式的农民自身。传统模式中, 农民需要依靠外出寻找合适自己生产所需信息, 不仅加大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而且这种传统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目前无法扮演农村信息供给的主体角色, 导致了农村信息供给主体的缺失。

1.2 缺乏信息沟通渠道和网络服务平台

与城市信息化程度相比, 农村信息化程度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其中信息沟通渠道和网络服务平台的欠缺最严重。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 2014年底, 安徽省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到563.8万人次, 其中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仅有143.7万人次, 占宽带接入总数的25.49%。农业网站是目前最有效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 但是农业网站数量较为有限, 网站服务质量普遍不高, 无法为农民提供全面的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大多数的农业网站后台服务人员欠缺, 网络数据更新缓慢, 无法及时响应市场信息变化而做出针对性举措。

1.3 农村信息化人才稀缺

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较为落后, 村民素质普遍偏低, 并且在当前社会择业观的大环境影响下, 农村仅有的一些知识人才选择去大城市发展, 导致现阶段的农村普遍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 即使各级农业信息化部门大力支持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但因为任务量大, 而从事农村信息化的专业化人才较少, 导致实际工作效率缓慢, 工作业绩不明显, 工作积极性下降。本文实际调查中发现, 村庄里仅有的几名高学历人才都选择去城市工作, 加上政府部门提供到各村的人才有限, 使得农村信息化人才匮乏成为信息化建设之路的巨大阻碍。

1.4 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

在最近十年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中, 地方政府逐渐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 建立了不少农业网站使各地农民更加快捷地了解当下最新的农业发展动态以及最及时的农业相关政策。但是, 以蚌埠市的怀远、五河、固镇为例, 因为各县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各地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存在差距, 迫使蚌埠市相关部门无法统一规划整体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除蚌埠市外, 各县、各镇、各乡、各村庄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重视度也有较大差异, 导致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本文调研中发现,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但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 以至于这种模式很难让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性发展。

2 优化安徽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2.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与扶持作用

各级政府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 合理地策划、组织、开展信息化工程建设;应根据各地不同情况, 分阶段分层次地普及和推广信息化建设, 通过引导、教育, 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掌握和利用网络信息, 逐步扫除“信息”文盲。

2.2 提升农民获取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搜索、查找、提取、记录、处理、分析、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当前, 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思想意识较为落后, 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 也导致了信息传递的失败。对此, 各级政府要采取“信息教育”的方式, 唤醒农民信息意识, 提升农民信息能力。

2.3 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新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并在后续工作中, 针对情况变化实时更新补全新的服务体系;继续加强农村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 统筹规划, 根据各阶段建设需求, 针对性地成立新农村信息化工作部门;应组织农业方面的专家组成新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小组, 科学有效地制定工作计划, 为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夯实基础。

2.4 加大农村基本信息化建设力度

一是统一在乡镇、村委会、社区建设农业文化信息服务站, 让信息服务更加贴近农民。二是在农业文化信息服务站的信息资源配置中, 力求以农业信息为主, 要做到信息资源年年更新。三是继续加大互联网的宣传, 提高其在农村的普及率与使用率。四是当地政府部门通过广告合作等形式, 招募私人、公司或者其他社会机构投资当地信息化设施, 达到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2.5 加强新农村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人才是农村信息环境的重要建设者, 培养信息人才是解决农村信息贫困的重要举措。新农村信息化建设, 人是信息接收承载的主体, 是整个建设过程中第一决定因素。为高效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首要任务是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传授”的农业信息人才, 使他们具备传播、教育的能力。当前, 一方面培训已经从事农业信息化的工作人员, 提高其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与高等院校等教育机构合作, 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为新农村信息人才的持续输入打好基础。

3 结束语

农村信息化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深入农村生活、贴近民众需求, 合理规划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民是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要鼓励更多农民响应政府号召参与到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 全面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摘要:近年来, 国家通过不断出台各项农业政策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核心是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对此以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 必然会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当地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 从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农民信息需求程度等方面分析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提出优化安徽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信息化建设,安徽省

参考文献

[1]张世涛, 黄洪雷.安徽省新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 2015 (4) :102-105.

[2]龙从霞.欠发达山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策略[J].情报杂志, 2009 (2) :187-189.

[3]尹志超.河北省农民信息素质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1.

[4]张孟嘉.基于农村信息贫困的安徽农村信息环境调研及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 2016 (3) :5-8.

上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下一篇:地质局祖国60华诞诗歌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