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协同共享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2024-07-22

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协同共享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精选7篇)

篇1: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协同共享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协同共享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落地执行,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的协同共享成为重要问题。因为,人才是基础,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是实施一体化战略的关键所在,在京津冀的范围内,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加强人才工作合作,是三地面临的共同任务,加快实现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区域人才 协同共享 策略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质是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一体化原则,以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为合作重点,实现京津冀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其落地执行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还是人才资源。尽快实现人才资源的一体化协同共享,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落地的有力推手,更是根本保证。

一、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部人才资源共享现状

(一)区域内部地区间人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京津冀地区在地理上紧密相连,但是因为行政区划、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机制、政策条例方面的差异,造成了目前区域内的人才在地域、年龄等多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平衡。比如,在高层次学历人才的拥有量和高层次人才密度以及产学研经费支出、发明专利等方面,北京的绝对优势及河北的绝对弱势显而易见;在技能人才总量方面河北均具有较大的优势。

(二)京津人才虹吸效应远超过人才辐射效应

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协议相关内容的不断推进,人才并没有在区域范围内流动起来,各个层次方面都存在继续向北京和天津的人才聚集,京津两地对于河北省的人才虹吸效应十分明显。随着京津国企外迁等行动,带动了一定范围内人才向河北省及周边地区的辐射,但是辐射效应远远比不上虹吸效应的负面作用。

(三)三地人才共享理念、政策、制度存在明显差异

由于三地间行政区划和历史沿革方面的变化,对于一体化过程中,对于人才共享的理念理解存在着以各自为主体的理解差异,从产业发展定位到人才获取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抵触甚至矛盾的情况。三地之间对于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度也存在差异,政策的落实情况也差别巨大。这也就造成了对于三地人才队伍来说,本地区的人才发展环境差距是明显的,河北省处于落后的位置。

(四)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人才需求存在差异性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作为首都的北京是要“去功能、再高端化”,即非核心的生产制造功能应逐步退出北京,转而兼顾北京的首都核心功能以及城市经济功能。其核心功能是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中心;其主要城市经济功能是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天津是要“去加工、再服务 化”,在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基础上,加快壮大服务业,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双轮驱动。河北省是要“去重型、再加工化”,借助采掘、重加工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突出优势,定位为重化工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因为地区内部相互协同的发展目标不同也就形成了对于人才需求的结构性不同,三地需要在自身产业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相互协调合作,形成了人才队伍的错位化发展共享。

二、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部人才资源共享改进对策

(一)通过顶层设计,明确区域间产业分工结构,明确未来人才需求结构和发展方向

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不断系统前进的进程中,需要三地政府做好区域产业分工和经济发展方式差异的顶层设计,以区域发展规划的形式固化下来。通过贯彻落实发展规划,各区域和区域间的人才队伍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都可以通过三地的人才发展规划进行顶层协调,并且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规划相适应。

(二)建立统一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共享政策体系

目前京津冀区域内部签署了许多关系到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和共享的协议、宣言,但是这些协议大部分参考自区域经济发展更早和水平更高的国内外先进地区,具有先进性与前瞻性,具有方针指导意义但是细化落实不足,京津冀三地的理解、落实还存在差异于问题。因此需要根据近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细化和落实,并形成三地间相互分工合作、接续顺畅、实施到位的政策体系。政策体系应系统协同产业、科技、户籍管理、教育、卫生、税务等多个相关领域,贯彻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其覆盖范围应该包含人才招聘、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才信息互通等基础领域,重点发展人才流动服务、人才政策协调、人才服务贯通等高层次领域,逐步建立区域人才资源共享、人才结构互补、人才智力科学流动、人才培养合作共融的新机制,形成统一的人才制度框架、人才平台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突出创新创业,追求人才应用效果最终实现区域内人才的优化配置。

(三)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工具建立面向全域的人才资源发展共享平台

基于互联网+理念与技术实现多区域、多部门、多平台间的人才需求与供给信息的整合,摒弃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形式的统一,将政府所拥有的传统形式存在的人才信息与职能服务信息与市场中商业机构所拥有的人才能力信息与市场人才需求信息整合形成具有需求引导的信息聚合,并通过开放数据接口、多平台共享的形式让政府人才管理部门进一步了解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当前人才保有与使用现状,让商业机构能够借助更庞大的信息容量和贴近于市场的互联网信息处理技术形成人才需求与供给信息的对接,确保人才的发展与流动。

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区域内部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人才需求与供给发展趋势,明确未来的发展人才需求结构与特点,可以让政府相关部门提前进行人才共享规划的制定和政策的实施,让企业获得共享人才的信息,促进人才共享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

在平台建设中,以政府间的人才发展共享联席会议为主体,明确具有前瞻性的技术规范,整合不同地域和部门间的信息,提供公共信息应用接口,进行信息安全和可用性保障,将更多的平台和应用建设工作交由学会、中介机构等组织和企业完成,最大化的保证社会需求引导下的人才发展和共享平台的信息应用。

(四)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特区以功能化分工、共享形成合力

人才特区指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创新人才管理体制以及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等措施,以实现人才集聚和创新为战略目标的区域建设。京津两地的人才特区建设时间较早,而且成效显著。京津两地分别依托国家 “千人计划”项目以及地方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通过制定和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制度,实现本地区人才的重点培养以及外部人才的引进。河北省2011年提出建设环首都人才特区、曹妃甸人才 特区、渤海新区人才特区以及冀中南人才特区,并陆续出台包括资金支持、政策保障以及环境优化等多项引才引智政策,但是依然存在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欠缺以及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五)明确人才层次和结构分类,打破行政级别按类别专业化发展共享

由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目标体系中,不同地区的发展层面不同,需求人才的类别层次存在差异,统一化的政策不能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需要。因此在政府间联席会议的主持下,专门委员会制定不同领域内、不同层次人才的评定标准,并协助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成人才资格认定和信息采集工作。将信息通过利用大数据、云技术进行整合,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实现信息的分散采集、整理、储存、分析、传输、利用。同时通过层级不同的权限设定,在共同的数据平台下完成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与企业利用数据进行的市场化的人才流动过程。各级不同的政府部门、院校和科研学术机构、市场中的中介信息、人力资源、猎头公司可以共同完成不同层次和专业类别的信息的采集、管理和应用。

(六)高端人才经纪人制度和高端人才市场的建立、转变角色从管理者到服务者

借助文艺和体育界的成功经验,可以有政府相关部门牵头,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将科技人才作为重要资源,建立高端人才的经纪人制度,由专业的人力资源公司与人员进行专业化的高端人才市场运作,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转换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参考文献:

[1]姚 峰,范红辉.河北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五大着力点[J].经济纵横,2015(1):106―08

[2]穆桂斌,张雪晨.河北省科技引进人才工作状况调查[N].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49―153

[3]时腾飞等.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人才引进对策初探[J].品牌.2015(1):168―169

篇2: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协同共享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一、河北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 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所需人才质量不匹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用人才在社会中的受欢迎程度日趋下降, 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能够从区域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更好地培养出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然而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 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离这一目标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首先, 在国内高校中, 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其次, 专业过于细化并从大一开始就确定了所学专业。最后, 师资水平不高或师资水平停滞不前成为阻碍河北高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 二) 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缺少合作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离不开地方对于高校的财政或政策支持; 而地方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毕业生。目前的情况是高校和地方缺乏协同合作, 这一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学生对于地方的相关情况根本无所了解, 尤其是当地的经济、人文等相关知识; 学生的实习实践大多局限于校内, 校外的实践基地建设颇有不足; 现在不少高校都提到了双师型教师, 可是具备专业知识的地方各个行业的佼佼者未能有效的加入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当中去。另一方面, 地方区域经常会忽视本地高校的毕业生, 过于追求名牌院校毕业生或外来人才; 地方对于高校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不足, 导致办学场地紧张等等问题, 极大影响了地方高校对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京津冀区域动态对接的策略

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为河北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地方高校要抓住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 提升办学水平,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引入地方资源协助办学; 地方政府也要为吸引人才创造就业机会, 提高薪酬待遇, 完善人才服务机制, 双方应共同协作努力为区域内经济发展建设共同努力, 做好人才培养与承接的双重任务。

( 一) 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动态对接

1. 优化学科结构及专业结构

河北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性质和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来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及专业结构。如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被誉为河北省建筑行业的“黄埔军校”。应结合自身特点, 集中资源, 发挥自身优势, 优化建设已有的土木建筑类专业及相关电气机械城建类专业, 并开拓创新一些有特色的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本科专业。这样才能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培养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建筑类人才。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制度和评价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首先, 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每个专业都要有细致准确的目标。其次, 人才培养内容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就是课程设置。要创新课程设置,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跟上时代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法指的是教学方式或方法。网络时代信息的开放性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教师们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 转变传统中某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方式, 引入如慕课、微课等手段为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元素。

3. 提高高校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的建设成功与否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坚实保障。河北地方高校面临一个普遍问题是师资结构不合理, 高层次人才短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有两点。其一, 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 改善师资结构。其二, 要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培养。要鼓励在职教师不断的提高自己, 通过研修, 进一步深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建立完备的教师能力评价体系, 还可以引进地方资源, 培养双师型教师。

( 二) 人才就业与区域经济的动态对接

1. 完善人才引进体系

地方政府对待人才的态度体现在人才引进政策、对地方高校的支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的发展规划上。地方政府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引进, 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 及时的调整人才引进相关政策规定。人才引进政策应该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制定能够吸引各个层次人才的相关政策。

2.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引进人才是地方政府要做的第一步, 但却不是最重要的一步。如何留住人才, 不造成人才流失也是一个地方政府需要面临的棘手的问题。人才培训机制要改变以往走过场的无意义培训。培训内容要切实的符合培训人员的真实需求, 能够真正地帮助他们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工作技能, 以提高人才能力和素质为核心, 积极与各类培训机构或地方高校合作, 全面提高人才培训的水平和效果。人才评价应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制度, 并综合各方意见, 建立科学的、专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评价制度。 ( 下转第11 页)

3. 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地方政府应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构建能够满足各类层次人员的平台, 并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帮助各类人员就业、创新及创业, 从而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其一, 必须要有政府主导下的规范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包括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其二, 要创新地举办各种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服务, 使双方对彼此进行更好的理解。

( 三)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动态对接

1. 科研的动态对接

科研是地方高校的两大核心职能之一。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可以同地方实际结合展开, 对于地方区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棘手的问题予以立项并着手研究, 然后得到相应的研究成果, 再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地方实践, 这样的话, 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了实际生产力, 对地方经济起到了激励作用, 并且打开了高校科研研究的广阔视野。

2. 师资的动态对接

师资的动态对接是指地方高校的教师与地方人才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提高。高校教师可以参与到地方人才培养的项目中去, 而地方相关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可以走到地方高校里去, 走上讲台, 为学生授课, 这就所提到的双师型教师。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书本里的理论知识, 通过地方人才的实际讲解, 还可以将理论扎实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这样才能培养出更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毕业生。

3. 就业环境的动态对接

目前, 河北地方高校的就业服务并不尽如人意, 如招聘会的质量不高、资源不够充足、指导就业的老师本身专业化水平不高、就业培训课程量不够等等。地方高校不应囿于传统观念, 应该和地方政府或机构协同合作, 资源共享以解决校内资源缺乏的问题。还可开设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多样化指导课程, 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而地方企事业单位通过参与到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当中去, 能有意识去掌握一些自己需要的人才资源以储备。同一地方的高校应秉承互利互惠, 资源互补的原则协同合作, 高校之间可以就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加强合作。

参考文献

[1]王健, 刘艳.河北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4 (01) .

[2]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 2012 (03) .

篇3: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协同共享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政府信息资源;协同共享;策略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087-04

一、国外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发展模式

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起步较早,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相对而言,我们在理论基础、发展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大挑战。我们应从发达国家信息共建共享中汲取经验,将适应于我国国情的新方法、新思路加以借鉴,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协同共享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阶段。

(一)美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1.联邦企业体系架构模式。美国是政府信息资源协同共享启动较早的国家之一,其信息化技术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2007年11月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发布了FEA(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实施框架即联邦企业体系架构模型,旨在优化跨机构信息分析,识别信息化发展不均衡造成的部门数字鸿沟,从而逐渐转变为一个以客户为中心、面向结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电子政府,实现整个联邦政府间信息资源的交互与共享[1]。FEA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基于顶层设计的战略规划,通过明确的信息交换标准、清晰的业务流程将联邦政府的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架构模型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技术参考模型。(2)业务参考模型(3)服务参考模型(4)数据参考模型。数据参考模型由数据共享、数据描述和数据环境三个标准化域构成,旨在为数据共享提供标准化的支持。(5)绩效参考模型。在构架的实施过程中各层级政府与各部门政府之间的战略协作是FEA框架顺利实施的基础。

2.政府—企业的互动模式。政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把控。作为共建共享的主体,美国政府非常重视电子政务的共建共享工作,其早在2008年建设之初就在法律法规、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了战略规划。(1)出台法律,规范运作。2008年前后美国联邦先后出台了《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案》、《电子政府法》、《电子政务实施指导法案》等一系列用于规范政府信息运作的法律条文。其规范的信息公开制度及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法律依据[5]。(2)统筹规划,资金投入。此外着眼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所带来的良好前景,政府于同年年底成立了专门负责宏观规划、统一领导的政府信息管理小组,统筹开展一系列关于政府电子政务项目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此外在资金方面一直注以大力支持。其早在电子政务建设之初就设立了“电子政府专用基金”,在2012年政府更是投入约3亿美金,用于政府部门的大数据分析,涉及教育、卫生、国防等多个领域。

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除了政府这个主体之外,积极适当的引入市场机制,将企业及其他组织纳入共建工程参与互动也是美国政府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的特色之一。如美国从2000初就将美国教育信息化系统承包予ACS公司,随后又与EDS公司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以8.8亿军费签订了海军舰队内网项目。

美国政府与企业在政务共建方面的通力合作,大大提高了政府内部信息化管理效率,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正是由于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不仅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于整个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也是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纵观美国的政府—企业的互动模式主要以:合作模式、外协外包模式、整合模式为主。1.合作模式。政府负责电子政务共建共享的蓝图设计与规划,并没有资金注入。企业负责具体的系统设计、分析及运营,利润由建成后的电子政务系统所创造的收益按比例提取,自负盈亏。这种合作模式的优点是:(1)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由于在共建工程中由企业进行建设投入,政府只需要监控项目的设计、运行,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财政开支。(2)激化市场活力。整个电子政务共建共享项目建设者都由政府公共交易中心的公开招投标来决定,在规范行业秩序的同时,相应地也刺激了整个信息化产业的发展。2.外协外包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对于外包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拥有项目建设的所有权、控制权和监督权,通过招投标工作直接向各個分包商分派任务。企业负责分包项目的具体建设以及后期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系统质量保证。由于政府在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均始终主导地位,为掌控项目的进度、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除此之外,还提升信息安全。政府拥有对项目建设拥有绝对所有权,政府将项目拆分成多个子项目,分包给各个分包商,从某种程度上分散了信息泄露的风险。3.整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出资负责涉密程度较高的信息资源系统建设,而企业则负责一些诸如资源整合、信息拓展业务的承接,最后将两者进行系统的整合对接。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二)英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1.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互框架模式。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出电子政务交互操作性框架的国家。英国政府早在2000年发布了E-GIF(E-Government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互框架。该框架规定了实现交互性操作和信息无缝对接的技术标准及政策规范,涉及数据收集、数据整合、资源公开等几个方面。由于E-GIF规范适用于公共管理的任何部门,即政府部门中任何信息资源的交换共建都必须以E-GIF框架为标准,英国政府内部很大程度的减少了数字鸿沟,消除了机构间因标准化不一致而带来的信息化壁垒[2]。英国政府所推行的E-GIF交互框架的特点是基于管理的视角,优先考虑基层数据交换能力与操作系统软件的适用性,自下而上地逐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层级间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它不仅统一的技术参数和标准,资源畅通无阻的实现共享的同时亦兼顾了信息资源的安全防护。这种模式关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间信息技术标准的可适性,对全局把控的要求相对减少,强调从底层的逐步推进,逐步适用于多个领域,最终实现政府部门技术标准的全面统一,使得原本单一存在某一机构的信息资源得以实现全面共享,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2.公共信息资源中心模式。英国政府非常重视政府信息门户的“一站式”协同服务。在深入研究本国数据资源共享现状、市场需求、管理政策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英政府于2002年底组建了LEARN网(Levering External and Relations Network)即统帅于政府各个部门信息资源的公共信息资源中心,旨在实现各部门间信息的互动、交流,提供“无缝隙政府”的信息化管理。作为实现政府信息服务的纽带,公共信息资源中心的构建与其各个部门完善的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很好地实现了良性互动。主要体现在:(1)实现了行政关系的转化。即各个部门都是公共信息资源中心的信息提供者和利用者,淡化了政府内部上下级和各个层级部门间的行政关系,从某种程度而言彼此都是相互协作、互助的服务关系,而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是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2)信息标准的统一。公共信息资源中心有着明确的信息管理标准。数据的对接标准、形式都有统一的制度安排。基于严格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各个部门内部门户网站信息资源标准得以统一,如此一来,信息资源得以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实现了交换与增值。在英国“一站式”协同管理顺利实施的背后同样离不开法律层面的保障。20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政府机制改革:文件、信息和知识的移交指南》文中明确阐释了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战略地位,于此同时具体的提出信息资源交换标准、操作方法、责任分工及安全防护等内容,为实现个层级间部门间的广泛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

(三)新加坡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新加坡电子政务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信息化程度始终处于亚洲领先地位。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致力于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的战略规划。打破常规的层级制度,一些业务开始由流程即“一站式服务链”进行开展,意在与为公众、企业、公务人员提供一站式体验、一体化合作以及一站式办公的一站式服务。公众、企业、公务人员成为其服务的三大目标对象[3]。(1)电子公民中心模式。新加坡政府所构建的“电子公民中心”是其电子政务信息建设的一大特色。“电子公民中心”将人的一人划分为诸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是政府服务的一个驿站,在“电子公民中心”中都相应地提供了服务包,公民凭借着独有的账号密码进行登录,实现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化服务。例如,在求职模块里,不同年龄层的公民可通过账号登录找到相应雇主为该年龄层次人员所提供所有工作岗位,实现从网络申请、网络答题、视频面试到最终的offer发放的一条龙服务。在出行模块里,公民可以轻易的通过“电子公民中心”平台实现一站式护照办理、签证签注、费用缴纳等一系列业务流程的办理。(2)面向企业的商务中心模式。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政府的信息化投资,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商务平台,即电子商务中心,如今通讯行业已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心招标模块里,政府会公开提供政府部门招标信息。企业可通过在线投标、资格审查、在线竞标、合约签订等几个环节完成政府采购。(3)面向公务员的政务中心模式。新加坡政府在政务共建共享方面,在为公职人员提供了良好的诸如界面简洁、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基础设施的同时,对公职人员的技能培训的继续教育同样作为政务中心建设的目标之一。

二、京津冀区域政府信息资源协同共享策略

无论是美国“自上而下”进行的顶层设计还是英国“自下而上”所实施的逐层推进,亦或是新加坡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各个国家所作出的战略选择的背后都是基于本国国情和信息化发展程度。对于京津冀地区政府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我们也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做出适用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有益探索。

(一)统筹规划、逐层推进

联邦企业体系架构模式即FEA是基于全局出发,进行的顶层设计,而英国电子政务交互操作性框架E-GIF模式的管理理念是由基层的共建共享逐步推进。由于各国国情背景不尽相同,在实际操作中也需要结合本国情况进行借鉴。美国是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且其各个州、地方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小,进行一体化的战略布局,可以很大程度的节省人力、物力,避免信息化标准不一致带来的信息壁垒,提高共建共享的效率。英国属于信息化发展较晚但发展程度较快的国家,选择自下而上共建共享的發展模式,也逐步的实现了整个政府部门的全面发展。而纵观我国京津冀地区,区域间信息化程度差异较为严重。北京、天津作为我国的一线城市,在经济发展、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始终走在河北的前列。由于区域间信息化程度的不均等,数字鸿沟势必会阻碍京津冀区域政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京津冀区域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作为一项工程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全局的顶层设计,也需要适应基层情况实践化的逐步推进。具体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同时开展工作。宏观层面:第一,建立京津冀政府信息资源领导小组,负责区域间信息资源管理的统筹领导工作。第二,设立京津冀区域首席信息官制度。ICO即首席信息官,是信息系统内部对信息化进行科学管理,宏观规划的专业化管理人才。京津冀区域政府内部通过首席信息官(IOC)制度的建立,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区域内部信息化的科学管理,促进区域内部资源的共享,减少资源配置中的浪费。微观层面: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可在某个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开展试点工程,基于顶层设计中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及流程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行业内部实施共享。根据试点效果,逐层推进,逐步实现多个领域、跨领域区域内部的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

(二)健全法律、完善制度

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战略实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与保障,发达国家在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无一例外的都将出台规范的法律条文作为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如美国联邦政府所颁布的《信息自由法》、英国政府所出台的《政府机制改革:文件、信息和知识的移交指南》、加拿大的《信息获取法》。而目前京津冀区域关于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规范和行业标准还是一片空白。通过京津冀政府信息资源领导小组的顶层设计,加快有关区域间信息共建共享法律层面的合理化提案,对于填补区域间信息化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势在必行。

(三)完善门户建设、构建信息平台

国外政府都非常重视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和存储中心,因而大大的提高了不同部门不同层级间信息传导的效率。由于京津冀三地间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在构建一体化的区域信息化平台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可分三步来进行。第一步:完善各地基础设施的构建、门户网站的深度开发。英国政府LEARN网的成功建成,实现无缝政府的信息资源共享的背后,是其完备的基层门户网络建设。河北地区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的部分天津地区,应以加快各地门户网站的而建设,提供基础及个性化的服务为目标。北京及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部分天津地区应在挖掘信息资源增值服务、深度应用等方面着手开展建设。第二步:行业试点信息平台的构建。由京津冀政府信息资源领导小组进行统筹安排,在某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建设行业内部的信息化平台。如在税务领域,可建设京津冀税收一体化信息平台。如此一来涉及三地的贸易税收、进出口退税等业务可实现一站式办理,不仅实现了领域内各部门门户网站与统一平台的无缝对接,促进了信息化的共建共享,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区域间的合作,成为实现区域间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第三步:构建京津冀政务一体化信息平台。随着试点工程由点到面的推广,各领域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同领域内部也将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共享平台。此时,京津冀政府信息资源领导小组可统筹规划这些资源,通过建立京津冀政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将各个领域内部共享平台实现互联、实现信息资源的跨领域的传递与增值。

(四)规范技术、统一标准

实现信息化平台的构建离不开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作指导。无论是模式还是模式,纵观美国、英国、新加坡等信息化强国,规范的信息标准,打破了由于系统不兼容、端口不匹配而造成的信息化壁垒,为实现政务一体化平台的互联与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五)加强部门协作、转变官僚作风

当前,国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是以“以公众为中心”为主线开展的,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无论是从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还是自下往上的逐步推進、亦或是一站式服务模式,部门间的通力合作是实现政府资源的而共建共享,提高政务效率的基础。在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也是政府部门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然而长久以来由于部门条块分割、层级设置等原因,一些单位和部门将部门内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进行垄断,据为己有。在京津冀区域的发展中,河北承担了北京、天津发展所带来的诸多负外部效应,然而在经济发展、产业发展、高等教育等诸多方面,河北并没有享受由于京津两地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切实有效的从观念上实现官僚作风的改变,实现1+1+1>3的政务协作,对于京津冀区域的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意义重大。

(六)政企合作、外包模式

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资源的广泛性、信息技术的复杂性、资金投入、管理能力等因素,使得政府部门难以对诸多行业、各个部门系统化的进行有效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这些问题也是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成因。外国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引入政企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部门信息化管理、投入的压力,同时也释放了市场活力[4]。如美国政府部门在进行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依据各类信息的特征适合时宜的开展合作模式、外协外包模式或整合模式的政企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减少投入开支,企业也在此过程中进行招标的公平竞争、优化服务质量,为信息行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京津冀地区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可以适当参考国外的做法,可在涉密程度较低、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上考虑政府公开招标方式的项目外包,并在建设规划等宏观方面进行把控。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起步较早,结合自身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在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如美国自上而下的进行的顶层设计、英国“自下而上”所实施的逐层推进,以及新加坡的“一站式服务”模式。纵然国情不同、信息化程度的差异,在京津冀区域政府信息资源协同共享建设中,发达国家的一些成熟的思路、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借鉴的。本文重点分析了美国、英国、新加坡在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模式特点,结合京津冀区域的地域特色,在统筹规划、完善法律、平台构建、规范标准、转变作风、政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借鉴思考,以期形成具有京津冀区域特色的政府信息资源协同共享的发展范式。

参考文献:

〔1〕Yichen Lin,Yichuan Wang b,LeeAnn Kung.Influences of cross-func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knowledge creation on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Evidence from high-tech industrie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5,(49):128–138.

〔2〕Sharon S. Dawes.Governance in the digital age: A research and action framework for an uncertain future[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9, (26):257–264.

〔3〕Ramona McNeal,Jungwoo Lee.Developing fully functional E-government: A four stage model[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1,(18):122–136.

〔4〕何振.试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政府主导模式[J].档案学研究,2010,(03):39-43.

〔5〕宋立荣,彭洁.美国政府“信息质量法”的介绍及其启示[J].情报杂志,2012,(12):12-18.

篇4: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协同共享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一、人才共享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最早在《诗经·小雅》中出现的“人才”一词指的是有学识和才能的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 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人们对于人才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本研究所指的人才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基础性人才, 另一类是指具有专业的技术职称的人员。

人才共享主要指的是在人才主体主观同意的前提下, 人才资源一人从事多个职位、异地办公、甚至是不按正常时间上班的人才实体的流动, 从而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 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才共享的基本精神是“不求所在, 但求所有”, 基本的规则是“户口不迁, 编制不转, 智力流动, 来去自由”。人才共享机制要求有信息共享机制、人才自由流动机制、区域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和区域人才共享激励机制等。

与人才共享最直接的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 由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提出, 认为人力资本是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原因, 到了20世纪80年代, 人力资本理论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为资本理论和增长理论的研究带来的曙光。其次, 与人才共享相关的理论是人才发展战略理论, 对人才发展所做的长远而总体的规划, 人才实力的发挥不但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关, 也与宏观人才结构是否合理有关。人才共享主要是对区域经济起到推动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在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指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 地缘相邻的国家或地区自发的组织起来, 形成新的共同体, 使区域资源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等形成一体化, 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才共享机制可以将人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使人才各尽其能, 依托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能量,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人才共享现状

1. 人才共享的基础和条件。

京津冀城市圈是我国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是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京津冀的产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北京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 比如金融业、通信设备和科技服务业等, 天津和河北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 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从人才结构来看, 北京和天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明显高于河北, 高层次人才也明显多于河北。北京拥有的高新技术研发人员最多, 对高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和产出也多。北京对于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育、科技和艺术等领域, 天津和河北主要集中在设备制造、石油和医药等领域, 由于天津和河北对于人才的需求的条件相类似, 所以两地在人才发展和人才共享方面会有激烈的竞争。

2. 人才共享政策。

京津冀三地人才共享工作起步较早, 在2004年2月,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召开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 标志着三地人才共享工作正式开始。2005年, 京津冀三地签订了《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协议书》, 2006年, 签订了《京津冀人才合作交流协议书》和《京津冀人才网站合作协议书》, 三地在政策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但是就现实来看, 收效甚微。

3. 良好的交通环境。

2015年11月18日, 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印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 着眼于京津冀“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总体空间布局。2016年11月28日, 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的批复”, 将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为主轴, 基本实现京津石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0.5小时-1小时通勤圈, 京津保0.5小时-1小时交通圈, 基本形成以“四纵四横一环”为骨架的城际铁路网络。但是, 当前, 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之间还存在不少“断头路”和“瓶颈路”, 应加快建设进度, 使京津冀实现“半小时生活圈”。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人才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1. 对人才共享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京津冀三地政府行政人员对于人才共享的认识还处于比较浅的阶段, 认为人才共享会削减权利和利益, 即使有很好的政策, 也不会积极的负责到位。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 没有人才共享这一优惠政策, 很多经济发展较发达的地区的政府工作人员有着只想独自拥有人才的观念, 阻碍了人才共享工作的积极推进。

2. 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和法律法规。

人才共享是建立在各项保障制度之上的, 没有相关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产权制度和教育制度等, 会严重影响人才共享工作的发展。京津冀三地对于人才共享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 没有将人才共享背后的社会保障、子女就学、老人就医等问题及时的解决好, 使人才共享缺乏了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应的法律法规还处于形成阶段, 不能很好的保障人才资源的利益, 使很多合作和磋商失去了法律的保护, 造成人才共享机制失去效力。

3. 人才共享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推进。

京津冀三地的人才共享工作虽然开展的比较早, 政策制定的比较多, 但是真正实行起来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配合完成。很多地方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 表面上是在执行国家的政策, 但是人才共享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国家的相关政策没有落到实处, 人才共享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推进。

4.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当前, 京津冀三地对于人才共享的认识仅限于你拥有和引进的人才为我所用, 但是并不是我需求的人才你都有, 或者你有的人才我都有用, 出现人才和需求不匹配的现象, 三地并没有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各地的高层次人才要联合起来有针对性的对人才进行培养以符合各地的需求, 缓解人才匮乏的现状。

四、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人才共享机制的对策

1. 正确认识人才共享理念。

京津冀三地的政府工作人员要树立共赢的发展观念, 正确认识人才共享。破除“人才为我独用”、“人才独享”的观念, 为人才共享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 健全人才共享过程中的各项保障制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人才共享工作推进的过程中, 健全相关的保障制度, 比如户籍制度、人事制度、教育制度等, 为人才资源有效的解决现实问题, 免去后顾之忧, 。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使人才共享的各个环节和节点都受法律保护。

3. 建立相关的政绩指标体系, 积极推进人才共享工作。

为了使人才共享工作更好的推进, 各级政府官员的政绩指标应该与人才共享工作的成效相挂钩, 建立相关的政绩指标体系, 进而协调和改善各级政府的利益关系, 提高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4.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京津冀三地根据各自的需求和条件, 引进高层次人才, 同时建立人才信息共享平台, 优化人才的经济和生活环境, 使人才可以更自由和平等的进行高层次的对话和交流, 相互学习和影响, 在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效应, 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更好的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 人才共享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京津冀三地要在实际工作中积极的探索人才共享的最优配置, 制定符合三地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 使人才共享更好的发挥作用,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的发展战略的提出, 使京津冀区域一体化驶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人才作为第一生产要素, 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对其他生产要素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当前,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共享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 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为人才共享机制的建立提供对策。本文从人才共享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出发, 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人才共享的现状, 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为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人才共享机制提供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共享

参考文献

[1]马宁, 饶小龙等.合作与共赢: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1, (10) :72-77.

[2]佟林杰, 孟卫东.环渤海区域人才共享机制的瓶颈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21) :91-94, 99.

[3]邸晓星, 徐中.京津冀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机制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 :37-40, 45.

[4]梁瑞英, 李聚光.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困境与对策[J].领导之友 (理论版) , 2016, (2) :63-66.

篇5: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协同共享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京津冀协同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河北省高职教育为重点,探究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而实现河北高职教育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环境背景下,促进了河北省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教育市场环境下,对于京津发展的双重夹击中,河北省高职教育要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积极开发与创造自己的发展空间,实现市场扩散效应,进而实现国内教育市场影响力的提升。因此,河北省高职教育要抓住京津冀协同政策带来的发展契机,推进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在教育市场中的综合占比,进而实现河北省高职教育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优势

生源优势。河北省人口基数相对较大,这就为河北省高职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生源,使其具有较强的生源优势。近几年河北省考生人数在持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北省高职院校的招生。据2016年河北省考生人数统计,其考生人数明显出现回暖现象,预示着河北省高职教育即将进入新的发展潮流中,为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市场环境,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为河北省高职教育拓展了生源空间,促进河北省高职教育的发展。

办学优势。教育改革后,河北省高职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办学主体与办学体制方面,当地各级政府也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积极鼓励与倡导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利用对高职教育资源的综合规划与整合,弱化各级部门隶属关系,不断对高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进而有效提高高教育规模与教育质量,促进河北省高职院校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

市场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河北省高职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教育市场环境,在这一发展趋势有产生大量的人才涌入到河北省高职教育事业中,进而使得河北省高职教育具有人才与市场的双重优势,推进河北省高职教育的发展。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策略的深入开展,其教育单位与研究单位将大量应用型人才输入到河北省教育领域中。在以往的高职教育发展中,影响其发展进度的主要因素就是人才短缺与师资力量的薄弱,很多高职院校也针对这一想象进行改革与创新,出台了提高工资待遇、实行现有教师培训等措施,有一定效果,但不足以解决问题。而京津冀协同彻底解决了河北省高职教育人才的問题,赋予河北省高职教育有利的市场优势,促进河北省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实现策略

结合发展规划,制定战略目标。对于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首先河北省文化宣传机构要和高校管理部门进行紧密合作,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在地区联盟组织的基础上进行相互协调与促进,对高职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优化,实现高职教育资源结构的调整,逐渐形成河北省层次性文献信息中心分布,提高高职教育资源结构的合理性与协调性,实现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跨地区共享。其次,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发展目标进行资源共享工作的有序开展,制定合理的工作开展计划,向上级部门提交专项资金申请,专门用于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为其资源共享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在此基础上,京津冀重点发展城市要起到引导作用,依据合理分工发展原则,将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发展情况进行谋划,使得发展战略可以有效促进与引导当地发展中需要教育资源的优化,京津城市要对周边城市的教育资源起到辐射引导作用,以点及面的推进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的共享。最后,要以京津为教育资源纽带,高校图书馆要加大对人才资源与科研资源的挖掘,积极鼓励与引导全校师生参与到文献信息资源的整理与优化中,同时引导学科馆员积极加入到科研管理中,全面提高京津冀地区文献资源研究水平,实现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增值能力的提升。

强化部门协作,实现资源优化。为了实现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的共享,首先,要积极建立资源共享系统平台,主要涉及到高职院校自动化管理系统、高职院校随书光盘资源系统、图书馆门户网站、高职院校在线交流平台等系统平台,进而实现高职图书馆编目数据的高度统一,提高高职教育资源的服务水平,保证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其次,建立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联盟信息中心,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信息采集与管理,对图书馆目录与馆藏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跟进文献采购,安装镜像站点,以便于图书馆管理人员对教育文献资源的有效管理。最后,要进一步强化图书馆馆藏与文献资源库的建设,合理进行自我定位,防止资源重复,进而促进河北省高职教育文献资源中心的构建与发展。

加大基础建设,发挥联合作用。在建立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过程中,要加大京津冀交通基础建设,实现交通的便利性,进而有效强化京津对河北省周边城市的辐射力与作用力,主要以高速公路和互通城际干线以及地铁为交通核心,发展京津冀一体化交通体系,进而为高职院校馆际互借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促进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实现。同时,要将实体资源与虚拟网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拓展高职院系教育资源的信息传输通道,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

篇6: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协同共享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一、高校科技创新价值链的构建

本文以学科集群、产业集群、智力联盟作为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价值链条的利益共同体, 以智力联盟为中心, 从分析三者的协同资源共享角度来实现高校科技创新价值链的增值。产业集群是以一个或几个强势企业为龙头的一群既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 既有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现象, 又维持着一种长期的、非特定合约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聚集, 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学科集群则是在具有不同属性的较大跨度学科之间形成的、服务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发展的、形成长期共享平台和机制的一种学科聚集和聚合。学科集群在为产业集群提供服务的同时, 也是对学科自身发展的提升。而智力联盟就是采取专家联盟等形式, 引进人际网络理念, 构建一个智力中心, 可以由情报机构或科技部门来负责组织, 重新构建新的产学研价值链。智力联盟具有更加专业的智力支持, 它的作用就是为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提供知识创新源泉。我们讲学科集群、产业集群以及智力联盟的协同资源共享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资源、信息服务机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 并将各种要素聚合为一个有机运行的整体。再根据一定的协作原则, 结合地方特色, 通过学科集群、产业集群与智力联盟强强联合, 多层次多角度地更好发挥资源共享的协同作用。

智力联盟的作用就是为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提供知识创新服务, 学科集群的作用则是在进一步完善自身学科发展的同时为产业集群提供知识服务。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知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而也催生了学科集群和智力联盟的发展。同时, 学科集群的发展使得学科建设更加丰富和完备, 也进一步推动了智力联盟的发展。学科集群、产业集群与智力联盟三个系统间运用技术手段, 通过协作、整合等方式, 积极拓展协作空间, 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面向高校科技创新价值链的协同资源共享策略

随着知识创造财富的能力逐渐发挥出来, 高校已经成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 协同机制。

高校科技创新价值链必然需要完备的协同机制的支撑。高度分工才是高效率的保证。在高校科技创新价值链中, 学科集群、产业集群、智力联盟根据自身特点及资源现状在价值链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可以认为在面向高校科技创新价值链中, 有效的协同机制就是以智力联盟为中心, 学科集群、产业集群与智力联盟三者按照一定的协作方式相互作用, 协调配合, 增强互动, 进而使系统整体功能发生倍增或放大, 实现协同效应, 以智力联盟为中心, 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维系知识交流与协调机制, 形成资源共享的关系网络。建立高校科技创新价值链的目的就是实现价值链增值。因此, 我们在制定协同机制时必须以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 根据实际情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共同发挥各自的功能和效应, 最终实现协同资源共享。

2. 基础设施。

在高校科技创新研发过程中, 各环节的研究设备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价值链发挥作用, 积蓄能量, 进行知识创新必备的硬件条件。第一, 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科集群、产业集群和智力联盟的协作效果。我们要发挥基础设施的最大作用, 其主要内容是指硬件环境, 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科研场地等。一方面要保证这些领域的发展努力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当协同的领导者, 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力量, 使基础设施发挥最高的经济效益。第二, 基础设施发展程度的高低也是影响高校科技创新价值链效用的因素。基础设施的高配置可以促进高能力人才的培养, 同样高能力的人才产出也可以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 行成良性的循环。在高校科技创新价值链中, 要实现资源的协同共建共享, 必须优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注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保障资源开发与共享的竞争优势, 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价值链发挥最大效益。

3. 人才培养。

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与灵魂。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提升很快, 但科技创新型人才稀缺。在高校科技创新价值链中, 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高校科技活动能力的提高, 这导致高校在很多领域难以进行自主的创新性研究工作。要实现学科集群、产业集群与智力联盟的协同资源共享, 三者必须得在人才培养上实现科技人力资源的共建共享。高质量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 也是促进资源共享之后优化价值链最重要的部分, 没有高质量人才, 价值链的形成和完善就是空谈。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制度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需要在不断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有自身制度的创新。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更加明确了人才与企业对接的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的发展环境下, 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完美对接是从根本上对准目标进行培养, 不仅对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有好处, 也对高校高技术人才的就业提供了保证。与企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既节省了企业培养人才资源, 又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产出能力。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人才的互动交流, 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所需的各种要素的有效组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三者资源共享。

4. 经费投资。

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价值链良好发展的物质保证。由于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 原始创新缺乏必要的土壤, 导致高校的部分科技活动是在模仿和反复摸索中进行。在高校科技创新价值链中, 良好的科研经费是研发活动顺利开展的根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不可小视, 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指明灯。在面向高校科技创新价值链的协同资源共享研究中, 需要政府把握好方向, 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与推动。但是, 政府拨给的教育经费是有限的, 仅靠国家资源发展教育是不可能的。目前国际上提出BOT投资经营方式, 即通过建设—经营—转让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于教育事业, 改变高校由国家财政单方面投资的局面, 为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建设开辟新的资金渠道。同时, 产业联盟作为价值链中的经济利益直接获得者, 它也是学科集群与智力联盟知识创新研发的经济支持者。智力联盟作为单独智力中心, 经济来源除了政府和产业集群支持外, 学科集群也在经济上提供科研经费。

5. 成果转化及投产率。

高校由于自身的特殊地位, 对市场反应迟钝, 知识资源不能得到最大的利用效率, 再由于体制、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以及人才的创新能力问题、企业与人才的对接问题、经费的投入问题, 当前高校科技创新价值链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仍然是科技成果转化不畅。虽然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成果转化投产率依然很低, 在已转化的成果中, 达到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也不多, 这是对知识资源的严重浪费。在学科集群、产业集群以及智力联盟协同过程中, 我们必须得把科技成果是否得到有效转化, 转化后是否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作为检验高校科技创新的主要依据。笔者提出的建议是应使成果转化过程透明化, 三方同步了解转化过程, 及时对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讨论研究, 缩短转化期, 扩大投产率, 使知识资源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张忠迪.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7, 28 (2) .

[2]李兴光.浅谈大学科技园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17) .

[3]汪馥郁.产业集群呼唤学科集群[J].中国科技产业, 2010 (6) .

[4]张敏.跨系统协同信息服务的定位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12) .

[5]白列湖.刍议管理协同机制模型之构建[J].系统科学学报, 2009, 17 (3) .

[6]滕文静.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区域创新建设[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09 (3) .

[7]邱楷.BOT模式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3) .

篇7: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协同共享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方针。规划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实力将进一步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共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效果,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只有区域金融得到快速发展才会对区域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为实现十三五归划目标,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刻不容缓。

一、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现状

从经济发展状况层面可以反映出三地产业结构不均衡,其中北京市侧重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天津市二三产业均衡,发展势头良好;而河北省发展存在重大问题,第二产业占经济发展比例较大,第三产业发展严重落后,致使虽然紧邻首都但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因此经济改革势在必行。透过整体看部分,三地在金融配置方面也存在不少差异,北京资源丰富,金融业发展飞速;天津速度虽缓,但金融创新优势明显,后备力量充足;河北金融资源短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金融发展任重道远。

1. 社会融资总量差异明显

社会融资总量对金融与经济关系反映十分全面,也是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力度的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的额度,即金融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41万亿,比去年少4765亿,其中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北京居第一位为15369亿,天津为4474亿,河北为4764亿,北京增量额度约为天津与河北增量总和的两倍,可见北京经济发展状况远超于其他地区。2015年北京服务业增长迅速,经济发展势头较猛,占经济总量将近九成。其中,金融业为保持全市经济平稳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北京第一大服务行业,增势迅猛,实现3926.3亿元的增加值,比去年增长18.1%,增速同比加快5.4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6%,居各行业之首,较上年大幅提高15.5个百分点。河北省服务业增长11.2%,增速比前一年增长1.5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比去年多约3个百分点。为经济增长奉献59%,做出迄今为止最大贡献。由于受下半年股市动荡影响,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虽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上年,占GDP的比重比去年有所提高。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5.9%,比服务业增长率高出4.7个百分点,占服务业比重增加13%,增加值0.7个百分点,为服务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与非营利性服务业仍存在差距,未能成为服务业中发展最快、贡献最大的行业。当前金融业已成为天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2015年天津金融业增加值1588亿元人民币,占全市GDP比重达到9.6%,金融业增加值规模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5%,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说明北京的金融发展对本市经济支持力度大,而且在全国经济中影响巨大,而河北与天津的金融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2. 金融业内部结构差异较大

金融时代早已到来,金融渗透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金融学涉及的范畴、分支和内容极广,金融业是特殊行业,以金融商品为主,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

北京作为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心,实力不容小觑,在整体实力和银行、保险分行业机构实力上均远超过河北和天津。北京作为首都是一个自然的金融决策中心,与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总部经济优势。许多金融机构纷纷在北京设立分公司,大量的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在北京,信息“外溢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总部集聚,包括外国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从而使北京的总部经济优势不断得到加强。中国金融中心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北京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实力极强,影响力和辐射力均很巨大。而河北和天津由于自身实力不足,加上政策扶持不到位,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北京。

二、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策略

为促进金融协同发展,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层次,在发展中应该立足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战略全局,各部分加强合作实现整体最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是强大动脉,必不可少。金融想要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发展,金融改革创新迫在眉睫。要转变政府财政管理方式,建立区域信用体系,加强风险监管,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1. 发挥新媒体技术作用

现代社会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是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商业模式,它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现金融中介、资金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互联网金融促进了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增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化金融改革,促进业务创新发展,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北京基础设施服务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良好,河北与天津要加强运用新媒体技术,促进互联网的发展。

2.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京津冀金融市场一体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过程。在完善宏观调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市场投融资活动;二是要加强对市场主体的金融约束,使资金使用对资金的效率和风险情况作出反应;其次要尊重居民财富自主权,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也可以探索建立区域性股权市场,为京津冀三地企业提供股权、债权的转让和融资服务;探索建立统一的企业产权、技术产权等要素资源的市场化流转机制,支持企业在区域内优化布局;探索建立区域统一的碳排放交易系统和交易制度,助力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率先突破;建立保理、票据金融产品的交易平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适当向中小金融机构倾斜,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京津冀区域拓展业务。

3. 创新监管方式,防范金融风险

三地应加强金融监管,抵制野蛮生长,促进交流合作,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信用体系。针对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的因素例如政策或主体变迁等,应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信用结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把控,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应对风险的及时性和主动性,进行风险规避。

三、结语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加强国家金融改革和创新金融市场和服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以支持实体经济共同发展,既是项目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北京作为经济强市,应与天津、河北密切合作,支持金融机构在京津冀创新产品、拓展服务;国家政策也应多加扶持,完善金融创新政策,加速推动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的金融体制机制变革;各类金融机构也要积极创新,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共同努力,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摘要:通过对北京、天津和河北协同发展规划的研究,将北京、天津和河北协同发展作为一种主要的国家战略推进,北京市以分散资本的非功能为核心,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空间布局,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拒绝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周边地区的繁荣,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毋庸置疑,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涉及面极广。其中,金融,即人们在不确定情况中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决定行为,是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血液,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要推动三地金融服务协调发展,在战略层面上促进北京、天津和河北协同发展,有利于解决核心问题的轮廓,提高合作对接产业,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是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等关键举措的重要支撑,因此以金融一体化带动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金融

参考文献

[1]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印发实施系首个十三五跨省市规划.2016年2月9日,中国青年网.

[2]业内人士建议京津冀建立区域性股权市场.2015年11月02日,中国经济网.

上一篇:诉讼财产保全保险下一篇:淘宝开店考试题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