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下水化学分布特征

2024-05-0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下水化学分布特征(精选7篇)

篇1: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下水化学分布特征

柴达木盆地南缘诺木洪地区水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

柴达木盆地南缘诺木洪地区地下水具有西北干旱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受盆地地貌、强烈蒸发极干旱气候条件控制和含水层岩性、埋藏条件、地下水渗流场的共同影响,形成了高山深盆特有的地下水水化学水平分带性.文中对地下水水质类型的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并就此类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缺失硫酸盐型水环带的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

作 者:许文鼎 吴云莺 梁君 郑彦峰 刘国华 张树宝 XU Wen-ding WU Yun-ying LIANG Jun ZHENG Yan-feng LIU Guo-hua ZHANG Shu-bao  作者单位:许文鼎,XU Wen-ding(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勘查大队,青海,格尔木,816000)

吴云莺,梁君,郑彦峰,刘国华,张树宝,WU Yun-ying,LIANG Jun,ZHENG Yan-feng,LIU Guo-hua,ZHANG Shu-bao(河北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河北,石家庄,050021)

刊 名: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HEBEI ACADEMY OF SCIENCES 年,卷(期): 26(2) 分类号:P331 关键词: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分布规律   水平分带  

篇2: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下水化学分布特征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在中侏罗世晚期,即大煤沟组七段(J2d7)时演化至最大湖侵期,发育了一套湖相泥页岩.通过对区内鱼卡煤矿井下样品的实测分析,结合先前报道的研究成果,确认了这套湖相泥页岩为优质烃源岩,藻类体、角质体和孢子体是这套源岩的`主要生烃显微组分,有机质类型最好可达Ⅱ1型.热演化研究表明,该套源岩在不同构造单元处于差异热演化阶段,既可生油亦可生气.虽然J2d7段烃源岩在平面上不同凹陷区具有一定的非均质性,但其生烃潜力,特别是在赛什腾―鱼卡凹陷地区,完全可与我国西北地区其它侏罗系优质烃源岩相媲美.长期以来,下侏罗统烃源岩被认为是柴北缘地区的主要油气源,J2d7段优质烃源岩的确认,对于深化柴北缘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刘云田 杨少勇 胡凯 曹剑 边立曾 汪立群 陈琰 LIU Yun-tian YANG Shao-yong HU Kai CAO Jian BIAN Li-zeng WANG Li-qun CHEN Yan 作者单位:刘云田,LIU Yun-tian(南京大学 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中国石油 青海油田公司,甘肃,敦煌 736202)

杨少勇,汪立群,陈琰,YANG Shao-yong,WANG Li-qun,CHEN Yan(中国石油 青海油田公司,甘肃,敦煌 736202)

胡凯,曹剑,边立曾,HU Kai,CAO Jian,BIAN Li-zeng(南京大学 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篇3: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下水化学分布特征

1 区域研究概况

陇东盆地是鄂尔多斯盆地的组成部分, 盆地的基底是二叠系、三叠系及侏罗系, 主体为白垩系, 浅表为黄土覆盖。盆地的结构主要受天环向斜 (宁夏天池~甘肃环县) 构造南端环县-泾川向斜的控制, 向斜核部在环县~镇原~泾川一线, 向斜东西两翼呈不对称格局, 东翼宽缓而西翼窄陡, 是一周边有群山环绕的高原型盆地。地势由西、北、东三面向东南倾斜, 是一个东南部开口的非封闭型盆地。

就区内而言, 除第四系地层外, 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系保安群碎屑岩, 其余地层皆深埋于白垩系地层之下, 构成以白垩系保安群碎屑岩地层为主的含水层系统, 其下部侏罗系地层为相对隔水层。受天环向斜控制, 白垩系保安群地层的沉积中心与向斜核部基本一致, 南北向呈串珠状分布于环县、镇原、泾川, 并呈现出洛河~环河组与罗汉洞~泾川组两个沉积旋回。各沉积旋回在垂向上呈现为上粗下细、粗细相间, 横向上呈现为由两翼往轴部逐渐变细的特点。

本区内的白垩系保安群地层自上而下出露顺序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和宜君组 (在区内未见露头) 。各个岩组岩性呈现为泥岩、粉砂岩、砂岩频繁交替、重复叠置的多层层状结构的特点。根据区内白垩系保安群地层的古沉积环境、地层结构特征、岩性特点、各含水岩组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联系等因素, 将本区内白垩保安群系含水岩组分为三段进行分别分析。

2 白垩系保安群地下水赋存特征

2.1 泾川、罗汉洞组地下水赋存特征

泾川、罗汉洞含水岩组分两个含水岩段, 即上部的泾川组含水岩段与下部的罗汉洞组含水岩段, 隔水层为粉砂岩和砂质泥岩, 但没有形成区域性稳定的隔水层。

泾川组含水岩段分布在蒲河以西地区, 含水层岩性以粗、细砂岩为主。含水层厚度不均:在茹河以北, 一般小于100m, 在茹河以南, 厚度的变化主要受天环向斜的控制, 向斜的核部崇信一带, 含水层厚度最大, 为200m~300m, 向东西两侧渐薄。含水层顶板埋深在河谷区一般为10m~60m, 黄土丘陵区较大。承压水水头普遍较低, 在北部一般不自流, 往东南水头逐渐增高, 但一般均小于10m。

罗汉洞组含水岩段分布在环县~西峰一线以西, 大都伏于泾川组之下, 含水层岩性以巨厚的中细、中粗砂岩为主。含水层厚度在崇信县城和镇原县城最大, 中心地段一般为150~250m, 向四周逐渐变薄, 最薄处仅10m左右。含水层顶板埋深在泾河以北的河谷一、二级阶地中较浅, 为7.44~27.46m, 三级阶地为50~60m, 在泾河及其支流因上覆泾川组, 埋深较大, 为100~300m, 黄土塬区大于300m。水头在河谷地区埋深一般小于60m, 在蒲河、茹河、洪河河谷的三岔、花赵家、官亭以东可以自流。

2.2 环河组地下水赋存特征

环河含水岩组在全区均有分布, 也分为两个含水岩段, 上部称环河组上部含水岩段 (即原环河组) , 下部称环河组下部含水岩段 (即原华池组) 。

环河组上部含水岩段除合水县太白镇附近以外, 其余地带均有分布, 含水层岩性由砂质泥岩、泥岩及粉细砂岩组成, 厚度自北向南递减, 环县以北为200~300m, 南部为100~200m。顶板埋深因地形及覆盖层厚度而异, 在河谷地区多小于50m, 北部梁峁塬区大于100m, 盆地西南部因上覆罗汉洞泾川组, 埋深达50~300m, 在镇原、泾河流域一带可达400m以上。承压水水头埋深也因地形及上覆地层厚度而异, 在梁峁区均大于100m, 沟谷川区埋藏较浅, 一般小于20m, 河谷区多为自流水区, 如蒲河、茹河、洪河河谷等, 在马莲河、元城川等地水头高出地面为+1.4~+19.1m, 在庆城、政平一带可达+41~+59.23m。该含水层特点是砂岩层次多, 单层厚度薄, 总厚度较小, 泥岩与砂质泥岩分布不稳定, 总厚度较大, 这决定了含水层的富水性普遍较弱。

环河组下部含水岩段在区内均有分布, 除合水县太白镇附近零星出露外, 其余地带均下伏于环河组上部含水岩段之下, 含水层的岩性为胶结较差的中细、中粗砂岩与砂质泥岩互层, 底部为一层厚度不等的泥岩与下伏宜君洛河组相隔离。含水层厚度自盆地的东西两侧向中心递增, 一般在沟谷内为100m~200m, 在环县曲子~虎家湾一带厚度最大, 可大于250m。本段承压水顶板埋深普遍较大, 一般为200m~400m, 在镇原、崆峒区、泾川一带可达400m~700m, 水头埋深沿环江、元城川自北向南由深变浅, 北部一般为70m~130m, 南部为10m~20m, 至环江的木钵、元城川的悦乐及以南河谷区, 形成自流水, 水头高出地面一般为+9m~+44m。最高在马莲河下游吉崄西南河谷及马莲河与泾河交汇处的政平, 为+72.59m~+82.50m。

2.3 洛河、宜君组地下水赋存特征

宜君洛河含水岩组在区内只有一个含水岩段, 指洛河含水岩段。在区内均有分布, 下伏于环河组之下, 含水层岩性为中粗、中细砂岩和砂砾岩。含水层厚度不均, 总的变化规律是自北向南, 含水层厚度由厚变薄, 最北部的环县一带, 含水厚度在500m以上, 向南渐变为100m~400m。自中部向东西两侧, 含水层由厚变薄, 西峰一带含水层厚度在400m~500m间, 向东西两侧渐变为100m~300m。本组含水层顶板埋深普遍较大, 除马莲河以东地区为200m~400m外, 其余地带多在400m~850m之间, 但承压水头普遍较高, 基本均可自流, 庆城一带水头最高可达102m。含水层底板形态呈向斜状, 向斜的轴向总体呈南北向, 但在南部泾川一带向东偏转。轴向上有三处“凹地”, 分别位于环县、镇原北部、泾川县。环县“凹地”的位置与宜君洛河组含水层最大厚度处的位置一致。

3 结语

3.1陇东盆地是一个以白垩系保安群地层为主体, 空间上呈现为两翼不对称格局的大型、非封闭性的沉积盆地, 沉积中心与天环向斜核部基本一致。

3.2各含水岩组的厚度变化主要受天环向斜的控制。一般在向斜核部最厚, 向四周呈逐渐变薄的趋势。自罗汉洞组以下的各含水岩组, 厚度还呈现为自北向南、由中间向两边逐渐变薄的规律。

3.3各含水岩组的埋深因地形及上覆地层厚度的变化而不同。

3.4除泾川组之外, 其余各含水岩组均有自流现象, 多以河谷区为自流排泄区。承压水头呈现的规律是:洛河、宜君组大于环河组大于泾川、罗汉洞组。

3.5总体富水性各含水岩组呈现不同的规律变化。泾川、罗汉洞组的富水性在局部区域较好, 但分布区域有限, 供水意义较差;洛河宜君组和环河组广布于盆地内, 构成盆地的主要的含水层位, 亦成为盆地内最主要的供水层位。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地质调查院.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报告 (甘肃) (2003-2005) [M].2005.

[2]侯光才, 张茂省等著.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8-6.

[3]侯光才, 张茂省主编.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0.

[4]甘肃省地质矿产局.甘肃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9.

篇4: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下水化学分布特征

关键词:铀;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水化学特征

引言

桃树坝地区位于贵东岩体中段北缘内接触带,下庄矿田的西北外围,我队先后在此开展1∶5万水化学普查,水化找矿等工作,以期查明该区水中铀、氡及常规元素的分布规律,确定水化学找矿标志,预测成矿远景区,为寻找岩体北缘接触带成矿条件提供找矿信息。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构造特征

本区大地构造归属于南岭东西向隆起带中段与粤北山字形构造右翼复合部位,下庄矿田西北缘,起控制作用是NE向和近EW向二组。

NE向一组最为发育,桃树坝、学堂前、司前三组构造,见图1,表现为硅化带、石英脉和花岗碎裂岩带的形式,相距5km~6km,约30°走向,平行贯穿测区,规模较大,组成贵东岩体平行束状构造主干。构造带比较平直稳定,倾角陡,最大宽度可达几十米,构造充填物为玉髓质石英岩、白色石英脉,带本身及围岩普遍有硅化、高岭土化,局部见黄铁矿化、赤铁矿化、萤石化。主带两侧常见小岩脉组成NW向构造,规模不大,一般为NE向的共轭构造。

近EW向构造带在东部较发育,是下庄矿田EW向构造的西延,只不过强度上明显减弱。构造带走向变化大,倾角70°~85°,充填物主要为强硅化花岗岩和白色块状石英。

1.2 地层

区内岩浆岩分布广泛,沉积岩很少。

奥陶系:是区内唯一成岩沉积地层,下部为青灰色砂质板岩、灰黑色碳质板岩、灰白色石英细砂岩互层;中部主要为厚层状泥质石英砂岩、紫红色绢云母粉砂岩;上部为中厚层状白色、黄褐色石英砂岩细砂岩。这套地层分布于北部边缘,呈舌状楔入花岗岩体内,在东北部也有零星出露。

第四系:主要为现代冲洪积地层,以砾石、砂砾石层为主,夹粘土亚粘土层,组成Ⅰ-Ⅱ级河流阶地,分布不连续,最宽处300m~500m,厚度一般小于20m。

1.3 岩浆岩

英安斑岩:分布在东北部,岩石浅灰黄色、灰黑色及灰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长石、石英,基质为隐晶质。英安斑岩形成时代早于花岗岩,可见细粒花岗岩侵入于英安斑岩中,与花岗岩及沉积、变质岩呈侵入接触或构造接触。

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心相;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过渡相,是贵东岩体主侵入期产物,分布占全区50%~60%。岩性特征:灰白色、浅灰红色似斑状结构,斑晶为浅肉红色,钾长石和灰白色斜长石,晶形完好,大小一般1cm~2cm,含量约10%~20%,块状构造,基质具明显花岗结构。与沉积变质岩呈侵入接触或构造接触。

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呈岩株产出,为主侵入期补充侵入产物,在桃树坝地区北部较发育。岩性灰白色、少部分为浅肉红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晶形一般,粒度1mm~2mm,普遍具白云母化。

此外,还有一些中基性岩脉,规模较小,岩性有辉绿岩、煌斑岩等。

1.4 铀矿化特征

本区属贵东岩体中段北缘内接触带,铀矿化属于中——低温热液型,矿液主要是自变质热液蚀变富集。与矿化关系较密切的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赤铁矿化、白云母化、黄铁矿化,近矿蚀变常见玉髓。构造发育提供铀矿物的运移通道和储存空间,是成矿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多期次的构造活动,于成矿更有利。测区内发育的NE、EW向构造都是成矿有利构造,构造发育与否,是评价成矿远景好差的重要指标。

2. 水文地质条件

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决定本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区内岩性基本为火山岩浆碎屑岩类,地下水的补给源来自大气降水,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和含水岩层的裂隙性质,将本区地下水分为碎屑岩类风化裂隙水、第四系潜水和构造承压水[1]。

碎屑岩类风化裂隙水:多为潜水,以泉的形式补给地表水,单泉流量一般在0.014L/s~0.20L/s之间,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富水性较好。第四系潜水:第四系地层分布面积不大,厚度小,但岩性以砂砾石为主,储水、给水性能好,又易和地表水发生联系,因此,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富水性好。构造脉状承压水:以温泉出露于地表。

地下水水质变化不大,大都为HCO3--Na+型,局部SO42-或Ca2+、Mg2+有所增高,可达30%左右,温泉水质也不例外。据了解本区李屋温泉氟离子较高,有一高氟异常区,可能与萤石化蚀变发育较广泛有关。pH值变化在5.1~7.4之间,为弱酸——中性,温泉则为弱碱性,这可能是与温度升高的过程中游离的CO2-溢出有关。矿化度在30mg/L~90mg/L,为弱矿化淡水,温泉水矿化度明显增高,是由于温泉水循环深度大,溶滤时间长的原因。

3. 放射性水化学特征

由于桃树坝地区面积不大,地貌与气候条件无明显差异,岩性则为花岗岩占绝大部分,故底数统计未分单元,将本区作为一个水文地质单元进行统计[2]。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将铀含量>5μg/L,氡浓度>1000Bq/L的水点作为明显异常剔除不参予统计。统计方法采用修正展直坐标法,得出铀自然底数为0.13μg/L,标准差2.63,偏高值0.35μg/L,增高值0.93μg/L,异常值2.45μg/L,得铀异常点110个,占取样5%。氡自然底数150Bq/L,标准差120Bq/L,偏高值270Bq/L,增髙值390Bq/L,异常下限5lOBq/L,氡异常点250个,占取样数的14%。(表1)

对水中铀作趋势面分析处理,其区域性趋势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剩余“星团”大都分布在北部和中部,水晕与剩余“星团”吻合较好,从水中铀含量上也有直观表现,西北部最高达65μg/L,东南部一般为0.1μg/L~0.3μg/L。氡分布情况也大体相似,西部到东南部大都在100q/L~300Bq/L之间。在桃树坝地区,水异常的形成与构造关系密切,在硅化碎裂岩带两侧,不同岩性接触带附近,异常水出现的频率较高。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补充侵入体是本区异常形成的有利岩性。水异常与航测铀量高场区有一定联系,但一般都有些距离,常在其下游1km~3km左右。氡浓度受取样环境影响较大,不同时期取样结果有的可相差数倍。

4. 放射性水化学找矿效果

本区的水化学找矿标志,水中铀含量异常是最主要和客观的。样品水多为浅层风化裂隙水,通常显示为氧化环境。水化学成分为弱矿化重碳酸盐型,一般不含有机质,有利于铀在水中稳定迁移,形成水晕。

从东部下庄矿田情况来看,只要存在铀矿床(矿化点),就有水晕分布。由于降水量较多,地形切割强烈,地下水交替较快,水对岩石溶滤时间短,因此水中铀含量普遍不高,而氡浓度较高。

区内岩性、构造都有利于地下水氡的富集,岩石的射气性能比较好,裂隙开启程度较好的泉水,很容易形成氡水异常,这类异常受气候影响变化较大,重复取样时再现性较差;粘土、高岭土风化残积物中也易于形成氡水异常。因此单氡异常找矿效果不太好,只有和铀水异常同时出现时,才有较高的找矿价值,高含量的铀-氡混合异常是较可靠的找矿标志。

地下水类型、pH值、矿化度变化都不显著,找矿效果不明显。

5. 结论

桃树坝地区与下庄矿田相比较,岩性差别不大,构造发育,但矿化蚀变就要差一些,地表伽马测量底数也较高,但异常显示较少。水化学条件的反映,铀-氡底数低于下庄矿田,但异常点的强度和密度比矿田低,水文地质条件相比亦无明显差异,因此还是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

对所取得桃树坝地区放射性水化学参数,采用趋势面分析,回归分析,异常点、晕综合预测的手段,发现在西北部桃树坝-彩岭一带,水晕和异常星团吻合度高,有较好的成矿远景,找出隐伏铀矿床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是进一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梁翠华.下庄矿田竹筒尖铀矿床放射性水化学特征浅析[J].地球,2013(5):95-96.

篇5: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下水化学分布特征

根据多门类化石古生态和岩相、沉积构造等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的古气候和沉积环境.介形类、轮藻、叶肢介、双壳类和植物等化石在地层中的产出特征反映了当时以湖沼及滨浅湖为主的沉积环境,广泛分布的.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面貌的变化揭示出盆地北缘早、中侏罗世为热带-亚热带温湿气候,早侏罗世晚期和中侏罗世晚期古气候两度明显干热化.陆生植物与湖沼相动物化石的交替出现,反映了盆地北缘侏罗纪湖泊、沼泽与低山相间分布的古地理面貌.早侏罗世湖泊多期发育但规模较小,中侏罗世中晚期湖泊规模最大.

作 者:杨平谢宗奎 袁秀君 朱思俊 易德彬 Yang Ping Xie Zongkui Yuan Xiujun Zhu Sijun Yi Debin  作者单位:杨平,Yang Ping(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

谢宗奎,Xie Zongkui(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袁秀君,Yuan Xiujun(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

篇6: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下水化学分布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分布

从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按构造演化序列将中生代盆地演化分为早-中三叠世盆地格架奠定期、晚三叠世盆地生油岩形成期、早-中侏罗世构造稳定期、晚侏罗世生排烃高峰期、早白垩世盆地整体抬升期及晚白垩世盆地消亡期等6个阶段.并指出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对油气源的形成、油气聚集,以及对油气圈闭成藏等油气分布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及控制作用.

作 者:罗建强 何忠明 LUO Jian-qiang HE Zhong-ming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陕西,延安,717600刊 名:地质与资源 ISTIC英文刊名:GEOLOGY AND RESOURCES年,卷(期):17(2)分类号:P542 P618.130.2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中生代 构造演化 油气分布

篇7: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下水化学分布特征

在深圳湾西北部海域进行表层沉积物取样,通过粒度分析获取沉积物粒度参数.结果表明,该海域中北部沉积物以粉砂为主,分选较差;局部有较粗的砂、砾沉积物分布,分选性差.地质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粒度参数半方差-距离的相关性与沉积物粒度参数的空间分布有关,剔除空间“异常”值后,可在半方差图中获取粒度参数的`变程值,并将其作为粒径趋势模型的特征距离.粒径趋势分析表明,海湾西部海域的沉积物向东北净输运,深圳河口海域的沉积物偏西向输运,从而在海湾北部近岸海域形成一个沉积物汇聚中心,这与水动力观测结果基本吻合.此外,210Pb测年结果也表明,这个沉积物汇聚中心的沉积速率也相应较高,显示出较强的淤积趋势.

作 者:闵凤阳 汪亚平左平刘运令 吴祥柏 MIN Feng-yang WANG Ya-ping ZUO Ping LIU Yun-ling WU Xiang-bai 作者单位:闵凤阳,汪亚平,左平,刘运令,MIN Feng-yang,WANG Ya-ping,ZUO Ping,LIU Yun-ling(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吴祥柏,WU Xiang-bai(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05)

上一篇:公管复试流程下一篇:作家鼓舞人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