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报道范文

2024-07-27

工程报道范文(精选8篇)

篇1:工程报道范文

万州区申明坝污水处理厂工程建成试运行

历时七年,由我司第六项目部承建的命运多舛万州区申明坝污水处理厂工程于6月25日终于建成试运行。该工程总占地面积34584m2,构(建)筑物占地面积15500 m2,处理污水能力6万吨/天,为大中型污水处理厂,是三峡库区环境治理的重点工程,受到国家、市、区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该工程主要由以下单体构(建)筑物工程组成:氧化沟、二沉池、接触消毒池、三个泵站(回流污泥泵站、剩余污泥泵站和废水提升泵站)、格栅井、贮泥池、加药间、污泥脱水间、机修间、配电房、综合楼、架空道路及平台、EF抗滑桩、厂区道路、厂区围墙和挡土墙等。该工程于2001年12月18日举行了开工典礼,2002年3月初开始实施厂区平基作业,2002年3月中旬由于地灾原因造成停工。2002年9月至2002年12月进行了厂区二沉池、接触消毒池的人工挖孔桩施工后,又由于地灾原因被迫停工,时至2007年3月1日整个厂区才全面复工建设。目前,我司承建的土建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进行污水处理的细菌培养、设备的调试和整个系统的试运行工作,即将竣工验收。

篇2:工程报道范文

汤老师的“植树问题”这一课,众所周之难度极大,首先选取这一课就需要足够的勇气,但是我们的汤老师不愧是老教师,上得是如此的淡定、自如。从课开始的简单直接的导入到学生自主模拟种树,无不显示课堂的生动形象。从学生的反馈语言:“第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第二颗数对应第二个间隔…...也就是一共有这样的3份还多一棵树。”我们知道老师平时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堂语言的精炼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其次,汤老师的课中除了渗透一一对应思想还非常注重我们新课标中提出的“建模”,课中汤老师解决完楼梯问题和车站问题后并不是匆匆结束而是通过与植树问题的对比来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指出这些都属于植树问题。最后当我们以为结束时,汤老师又出示了在圆形溜冰场上插旗的拓展练习,简单的对一端种与环形植树做好沟通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高老师的课堂相信许多老师,尤其是新老师可以说是仰慕已久,今天我们终于一睹高老师的课堂风采。高老师的课堂,正如高老师的做事风格一样可以用“高效”来形容。整堂课从点、线、面、体自然引入,引发学生对平面图形知识的回顾,通过老师与同学的沟通交流中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知识网络。然后,高老师不仅仅引导学生回忆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回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的”学习方法。最后通过星级挑战来做有梯度的练习,学生兴趣也很高。听完高老师的这堂课,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这么大的容量却能如此轻松的上完;第二感觉,就是高老师的课堂语言魅力,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很能调动课堂的氛围和学生的积极性。第三,这堂复习课中,怎样理、怎样沟通、怎样练都是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的。

在课后的评课活动中老师们对我们的课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相信大家都有所收获。总之,感谢我们的汤老师和高老师为年轻老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经验。

社团节,我们社团的同学们拿着七巧板准备着为同学们们展示七巧板的魅力!

篇3:工程报道范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是我国第1个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基于TCP/IP体系结构的全国性学术计算机互联网络,是全国最大的公益性互联网络,也是全国最大的公众互联网之一。CERNET完全由我国技术人员独立自主设计、建设和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CERNET的建成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大部分高等院校、部分中小学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校园网,使广大师生都可以方便上网,实现了图书馆等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为网上合作研究提供了基础环境,大大改善了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促进了教育体制、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已经批准40余所大学成立网络学院,开展远程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此外,在中小学开始实施“校校通”计划,使更多的中小学联网,促进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CERNET的建成促进了我国计算机网络领域科研实力的提高。依托CRTNET,许多高校承担了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许多有关计算机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围绕全国性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建设进行课题研究,重点解决大型计算机信息网络体系结构、组网建设、管理运行和典型应用系统开发中的关键技术,推进了我国大型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建设及其有效的应用。

CERNET在国内已经率先实现了与国际下一代互联网Internet2的互联,并将在我国的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已建成的DDN (数字数据网) 专线连接全国8个地区(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武汉、成都、沈阳)网络中心的主干网,并用国际线路与Internet网直接连接。一批接一批的网络资源和应用系统建成并陆续提供网络服务。与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联网的高等院校遍布全国各地,覆盖了除港澳地区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成为我国与Internet相连的最大的学术计算机网。

篇4:工程报道范文

一、二战后日本继续教育立法发展历程

制定和实施法律是日本政府干预继续教育的主要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说,日本继续教育的法制化过程,就是一部继续教育的发展史。二战后日本继续教育立法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二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的社会教育法主导下的现代继续教育法律体系基础建设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以终身学习振兴法为标志性成果的改革发展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以完善终身教育为立法理念的当代继续教育法律体系的继续推进期三个阶段。

(一)以社会教育法为主导的继续教育法律体系基础建设期

二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是日本继续教育法律体系的基础建设时期,《教育基本法》、《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等重要法律的颁布,奠定了日本继续教育法律体系的基础,为日后日本继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例如,日本文部省于1945年9月发表了《新日本建设教育方针》,其中关于继续教育方面,提出全面推展成人教育、家庭教育、劳工教育、图书馆、博物馆等继续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规定着日本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事项,是日本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1950年颁布了《图书馆法》,它实际上是规范公共图书馆的专门法律,对其基本任务、服务原则、管理体制、设置主体和国家支持制度等作了一一的规定。1953年颁布了《青年学级振兴法》规定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组织学习活动。

1949年颁布实施的《社会教育法》是日本关于继续教育最主要的专门法律规范。《社会教育法》共分七章,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总则(第1条~第9条)对社会教育的含义进行了阐释,指出了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为发展社会教育必需提供的帮助;第二章社会教育主任及候补社会教育主任(第9条之2-第9条之6)对社会教育主任和社会教育主任候补的职务、资格、研修等进行了规定;第三章社会教育有关团体(第10条~第14条)定义了社会教育相关团体的概念,对其与教育委员会和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的关系进行了说明;第四章社会教育委员(第15条~第19条)对社会教育委员会的构成、职责和定额进行了规定;第五章公民馆(第20条~第42条)对公民馆的设置和功能、职员的研修、公民馆的补助和类似设施等进行了规定;第六章学校设施的利用(第43条~第48条)规定了学校设施的范围和学校设施的利用方法;第七章函授教育(第49条~第57条)对函授教育的定义和认定等内容进行了规定。

(二)以终身学习振兴法为标志的继续教育法律体系的改革发展期

从20世界7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近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时期,与此同时,继续教育立法也进入了改革完善阶段,进一步促使日本继续教育的推进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971年日本社会教育委员会出版的《关于高速发展中社会教育的报告》是日本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该报告提出如下建议:

△拓展社会教育的概念;

△根据终身教育的观点使社会教育系统化;

△改进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多方面的需要;

△促进各组织的活动和志愿的活动;

△加强社会教育的管理。

198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做出的《关于终身教育的政策解释》,阐释了日本终身教育的意义,总结了日本终身教育的现状和今后的课题,按照时间标准将终身教育划分为成人前教育、成人教育和高龄期教育三个阶段,并指出了每个阶段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1987年10月日本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推进大纲》,文部省在1988年7月将“社会教育局”改为“终身学习局”。在上述一系列改革酝酿的基础上,1990年日本国会通过《终身学习振兴法案》,同年通过了《关于整备振兴终身学习推进体制的法律》,即《终身学习振兴法》,这是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过程中颁布的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共由12条和附则组成,是日本有关终生学习的第一个法律。

(三)以完善终身教育为立法理念的继续教育法律体系的继续推进期

1992年,终身学习审议会提出《关于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终身教育振兴对策》,成为日本迎接21世纪挑战的基本战略。1996年,日本发布的《日本白皮书》明确提出构建“每个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能自由选择学习机会并使其成果得到适当评价”的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2004年,终身学习审议会就《关于今后终身学习的振兴政策方案》进行了审议,在坚持终身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基本意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继续教育立法将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重点关注促进年轻人就业技能的提高,促进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功能的发挥等方面内容。

二、日本继续教育立法的现状和特征

经过战后60多年的发展,日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继续教育法律体系,在立法主体上体现了多层次性,在立法程序上体现了规范性。

(一)日本继续教育法律体系的完备性

日本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并不是单独设置的,而是由基本法律、社会教育法律、终身学习设施法、审议会信息、政策解释和其他法令六大部分构成,这六大部分又包含相应的构成内容,相辅相成,一起构成了日本继续教育完整的法律体系。第一,基本法律。日本继续教育的基本法律主要包括日本国宪法和教育基本法两项法律制度。教育基本法对日本教育事业的宗旨和基本原则做出了规定,是日本制定其他各类教育法律的纲领性法律文件,为继续教育专门法律的制定提供法律依据。第二,社会教育法律。社会教育法律是日本继续教育法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会教育法、关于整顿振兴终身学习对策的推进机制的法律、体育振兴法、青年班级振兴法等。第三,终身学习设施法。终身学习设施法是专门针对继续教育的设施管理制定的法律法规,包括图书馆法、学校图书馆法和博物馆法等部分。第四,审议会信息。包括中央教育审议会、终身学习审议会、保健体育委员会关于振兴体育的特别委员会等的倡议和审议信息等。第五,政策解释。例如,1977年6月的关于终身教育(中央教育审议会政策解释);1990年1月的关于终身学习的基础整备(中央教育审议会政策解释);1996年4月的关于地方终身学习机会的充实措施(终身学习审议会政策解释);1998年9月的关于适应社会变化的今后教育行政的应有状态(终身学习审议会政策解释)等。第六,其他法律法令。例如,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学校教育法、世界人权宣言等,这些法律法令涉及到了继续教育的基本思想或具体内容,是对

上述五项法律法规的有益补充。总之,以上6个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都是围绕推动继续教育发展这一中心建成的,它们多方面、多层次,相互衔接和补充,共同构成日本继续教育法律体系。

(二)日本继续教育立法主体的多层次性

日本继续教育立法的主体从纵向层次来看,主要包括国会、内阁、文部省及文部省终身教育审议会、各级地方政府等,形成了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继续教育立法主体系统。

日本国宪法第41条规定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会,国会是日本唯一的立法机关。国会审议和通过各种法案,以法律形式确定国会国法,与继续教育相关的国家法律也是通过这种形式确定的。在这一法律的基础上,政府内阁可以制定政府命令(简称政令),掌管文教事业的文部省长官文部大臣可以制定文部省令(简称省令),这些政令和省令都是为了贯彻和实施国会制定的相关法律,与国法是相辅相成的。文部省作为国家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在推进继续学习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整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全国性标准,提出政策性建议,资助地方政府和民间社团等重要作用。1990年在文部省成立的终身教育审议会、终身学习审议会作为直接听命于文部大臣的咨询机构,是制定终身学习政策的国家性机构。在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中,终身学习审议会根据发展的状况和需要,及时提出对全国具有指导性的政策。依据终身学习振兴法,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终身学习规定了明确的责任,包括制定地方性法规,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制定终身学习振兴计划,设立“终身学习推进中心”和制定地区终身学习发展规划等。

(三)日本继续教育立法程序的规范性

日本对继续教育立法程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严格的限制。在立法程序上,一般由内阁提出继续教育法案,先由文部省制定法案草稿,然后提交中央教育审议会进行全方位的审议并提出议案,经文部大臣通过后提交内阁法制局。内阁法制局经过审查后,若认为与宪法精神相符,且与其他法令没有抵触之处时,便提交内阁会议讨论。内阁会议讨论通过后,便可提交国会。经议院通过的教育法律,由文部大臣署名,同时由内阁总理大臣联署,然后由天皇作为国事行为颁布。在继续教育立法过程中,日本制定了立法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惩戒措施,以保证继续教育立法的公正透明。

三、日本继续教育立法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继续教育立法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借鉴日本经验,从立法使命、立法目标、法律完善、财政保障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这是日本实践给我国的主要启示。

(一)继续教育立法要以体现和传播终身教育观念为使命

终身教育观念是教育事业发展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演变出的新的科学理念,已为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所接受并实施。从20世纪八九十年时代开始,日本已经在大力提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而且通过制定新法和调整旧法的方法来进行宣传和落实,终身教育的概念和原则成为推动日本继续教育事业继续向前发展的指示器和方向标。

我国继续教育立法也应跟随世界和时代的发展潮流,以体现和普及终身教育观念为主要使命,在我国继续教育事业还不十分发达,社会公众对继续教育认识程度不太高的情况下,亟需通过法律的途径提升继续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改变社会大众的认可程度。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参差不齐,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虽然制定具有强权威性的国家指导性法律很有必要,但在国家层面上制定具体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是不现实的,各级地方人大和政府要成为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的主体,国家级的法律要以传播和普及终身教育理念为使命。

(二)继续教育立法要以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为目标

如前所述,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累积,日本建立了内容广泛、层次清晰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既包含宪法、教育基本法等高层次的基本法律,又包括社会教育法、青年班级振兴法等专门继续教育法律和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等继续教育设施法律,还包括审议会信息和答复以及其他法律法令,这六部分的内容相互配合构成了日本继续教育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能替代继续教育法的功能,开展继续教育专门立法势在必行。我国除了建立专门的继续教育法律之外,还必须完善继续教育的配套法律规章,完善培训网络,实施规范化管理。比如建立继续教育的评估制度,通过绩效评估等管理手段和工具对公共和民间团体兴办的继续教育进行成果衡量和绩效奖惩。

(三)继续教育立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

日本继续教育立法一方面注意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注意结合各自所面临的实际状况,进行多方研究探讨,及时稳妥地予以修订。例如,1990年6月制定了《终身学习振兴法》,1999年在对其进行修订时增加了都道府县在促进地区终身教育发展时的职责,都道府县与市町村和文部大臣、通商产业大臣沟通的流程,对民间社团的指导和帮助等几部分内容。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继续教育事业整体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公众中可以享受的继续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公众对继续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继续教育的形式越来越灵活。这就要求继续教育立法工作也必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以保障继续教育法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继续教育立法要保证继续教育发展所需经费投入

运用立法为继续教育提供资金保障是日本继续教育立法的主要特点,它充分体现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障的原则。日本继续教育费用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进行保障。例如,2002年日本社会教育费用为25147,96亿元,人均接近2万日元。我国继续教育总费用和人均费用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继续教育立法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制定专门的法律或者规章,实行教育经费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方分摊制,其中,国家和企事业单位承担主要部分。此外,国家有必要出台针对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继续教育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只有在经费保障的前提下,继续教育事业才能顺利发展,投资主体才会更加重视这项工作,参与的积极性才会更高。

篇5:送锦旗报道(范文)

原来患者程跃宗身患类风湿关节炎多年,全身关节疼痛已经折磨了他很长时间,市内各大医院都曾经住院治疗过,效果都不太理想,而且随着病情进展,不少关节已经出现肿胀变形,尤其是双膝关节长期肿胀,屈伸活动受限,行走非常困难。今年6月初,程师傅通过其他在我院治愈病友的介绍,慕名来到十堰市中医医院风湿科治疗。

针对程师傅的病情,风湿科杜学辉副主任医师为其制定了详细的诊疗计划,首先对其双膝关节腔大量积液采取穿刺抽液灌注及激光针刀治疗,很快缓解了关节肿痛症状,术后第三天患者就能自如行走了,之后再采用针灸、火罐、理疗、中药外敷等外治方法,同时配合中西药物治疗及关节功能锻炼,患者病情逐渐得以好转,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篇6:中国教师报报道范文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课改记录

□ 本报记者 褚清源 周书贤 特约记者 李克准

阜阳市颍东区,因颍河从枕边流过而得名。本报暑期“课改中国行”公益宣讲和采访活动来到了这里。

与当地的校长、老师座谈时,我们明显感到,课改在这里呈现了集体繁荣的态势,校长、老师们言谈中所传递出的对课改所保持的特有的激情与理性,更让人感动。他们在讲述了课改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道出了很多曾经和正在面临的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课堂改革为这里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本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研模式。推动课改日渐深化的不仅仅有来自一线教育者的热情,还有颖东区教育局作为教育行政部门不断调整优化的服务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转变服务职能和服务方式,基层学校有什么样的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局长郭必林说。

与很多区域推进课改的策略一样,颍东区的课改也采取了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的策略。该区教研室主任丁虎把课改的历程形象地比喻为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即学习模仿阶段;第二阶段为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即反思借鉴阶段;第三阶段为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即经验的本土化探索阶段。从发现问题开始寻找突破口

在完成了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后,颍东区的教育开始面临新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打工子女进城就学人数的增加,农村学校学生数锐减,小班化倾向明显,特别是布局调整之后保留的教学点,班级人数大多不足25人,个别教学点班级人数甚至在10人以下。“但是,这些学校的课堂并没有发挥出小班额在教学上的优势,并没有带来农村教学的高质量。”教研室主任丁虎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区学校特别是一些优质学校班额过大,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是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小班化在教学改革中的优势,留住农村的学生,另一方面则是如何破解大班额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施因材施教的难题。

“面对这些问题,通过政策的调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关键还是要从课堂教学上寻求突破。”局长郭必林告诉记者。

于是,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颍东走向区域性破题,始终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成为颍东区既定的改革主题。他们首先以小班化教学研究为切入点推进课改。在丁虎看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小班化有利于实现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使得备学生成为可能,便于充分了解学情,因材施教。为此,在农村学校,他们发挥天然的小班化优势,加强小班化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在城区学校,则通过新型学习小组建设,把大班额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入学生讨论、展示、互动的机制,让每个小组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学习组织,成为一个学习的动车组。

“我们确立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而衡量课堂教学改革是否启动的标志是,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动起来了。”丁虎补充说。

在课改推进过程中,颍东区教育局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实施“菜单式”服务,变传统的“检查式”、“找问题式”的视导为“服务式”、“提升经验式”交流研讨活动。“过去是哪个

学校差、存在问题多,就到哪个学校视导,现在是哪个学校做的好、课改力度大、成效明显就到哪个学校帮助提升经验,树立标杆。”丁虎说。

郭必林告诉记者,“教育局始终是在放手,让基层学校充分发挥自主办学、自主改革的积极性,只要探索出了好的经验,我们就组织学校去观摩、学习”。

三年来,该区先后在乌江李桥中学召开了农村中学课改经验交流会、在黄冈学校召开了小班额教学策略研讨会、在插花小学召开了“以案导学”教学模式推进会、在铁路学校召开了“自育自学”高效课堂研讨会、在枣庄小学召开了“问题导学”展示会、在正午中心校召开了“学研辩”三步教学模式推进会等,城郊中学还承担了阜阳市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改革现场会。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还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不断深化的课改共识

李桥中学是颍东区最偏远乡镇乌江镇一所曾经面临撤并的农村中学,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质量不高。为了保住学校,学校领导从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归来后,开始全面推行课改,所有班级、所有学科全部开放课堂。

课改后的李桥中学,学生非常自信。有不少学校组织教师到该校学习,面对众多的听课教师,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向同伴进行质疑,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近三年,李桥中学的中考成绩在全区农村中学中名列前茅,真正实现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丁虎介绍说,2009年4月,教育局在该校召开了全区课改现场会。这次会议对全区震动很大,大家都被李桥中学的改革精神所感动。“所谓学校条件差、教师素质低、班级人数多,无法学习杜郎口,没办法进行课改的种种借口都不攻自破了”。

阜阳市第十中学则在校本教研中走出了一条新路。该校注重对常态课教学研究。校长李树生说,学校的真正生命在课堂,而课堂的质量保障在常态课。只有用心关注常态课,学生才能真正发展,教师的工作才有价值,学校才有活力。与时下的公开课或者所谓的优质课相比所不同的是,常态课是更本色的课,是更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

该校针对常态课中呈现出的问题一一进行反思。比如:如何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体验、感悟?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这些问题都是课堂中存在的真实的问题。该校将这些问题梳理为校本教研的专题,立足学生实际,集全校教师的智慧探讨方法,寻求对策。该校还将一些问题转化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如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新旧教材体系差异的研究,教学中情境体验生活化、经验化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研究等。教师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不断探索新课改的路子。

枣庄镇中心小学的课改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该校探索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在校长张超看来,知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学生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的。中心学校校长童金海说,只有问题开放了,课堂才能开放。为什么在课堂上有时候学生可能启而不发,问而不答,也许我们要从教师自身寻找答案:作为老师,我们是否预设的问题多,这些问题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

在课改中迅速成长起来的阜阳市城郊中学历史老师黄文明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写道:我们是否反思过我们选择的是让学生去走我们预设中指定的路径,还是为孩子提供和搭建探究的“脚手架”?我们选择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吗?学生能接受吗?我们认为适合的,我们的学生一定觉得适合吗?我们是否真正了解我们教育的对象?

阜阳市第十一中学教务主任曾晓东说,课改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从过去

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从过去的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从过去单纯的教学工作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从过去作为课程的从属者的身份,变成了课程的建设者,即课程的主体,乃至成为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乌江镇李桥中学教务主任屈俊标说,现在我们都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不能背离教学的本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其学习能力,是教改的最终目标。“训子千遍,不如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这个习惯,就是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也正是民主教学的核心所在。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储值

基础教育是储值阶段,而非兑现阶段。局长郭必林告诉记者,不少的学校的课改已经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可自由选择的校园生活,“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个体都能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储值”。

阜阳市黄冈学校经营的“大小课堂”是一大特色。这里的“大小课堂”分别指教室内的课堂和教室外的“课堂”。该校一直重视这两个课堂的建设和开发,使学生在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精彩纷呈。

在黄冈学校的小课堂里,现代化、功能化、情趣化、人性化的设计,开放的氛围营造,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温馨的家;这里没有了讲台,教师与学生融在了一起,拉近了距离;不同的科目、不同的教学内容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座位摆放,有利于师生的互动;生物角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培养爱心;图书角使每个班级都成为“书香班级”;教室墙壁上的“比一比”“我能行”“我最棒”等栏目和文图并茂的黑板报,则是学生展示才能、放飞个性、享受成功的乐土。在小课堂里,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和引导者。

校长周本军说,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和互动频率变大,交往、合作的机会增多,真正成了动态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快乐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而在该校的“大课堂”里,教室外的展示牌上飞扬着同学们的文字和思想;围墙上的牌匾放射着中华经典和传统美德的光芒;大厅和走廊上的名人名言、规范要求、餐厅里的警语和古诗、楼梯上的温馨提示无不启迪着师生;铺满地砖的树林里,散落的坐椅、挺立的健身器材,无不透露着对师生的关怀;午间和课后播放的歌曲和音乐伴随着小播音员甜美的童音洒满校园,其优美的旋律、蓬勃的朝气无时不感召着学生。

学校还开设了包括综合能力课程和兴趣特长课程在内的特色校本课程,仅兴趣特长课程就有17门。每到课外活动,书法室里同学们挥毫泼墨,绘画室里同学们放飞想象,球场上同学们生龙活虎,跑道上同学们在比谁快谁强,形体室里舞姿翩翩,乐器室里琴声悠扬,乒乓台前银球翻飞,人造沙滩上学生们在“堆山”、“开河”、“架桥梁”„„

阜阳铁路学校秉承“幸福教育理念”,追求使学生幸福、教师幸福、家长幸福“三位一体“的幸福教育,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他们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创建素质教育的特色品牌学校。学校的特色假期作业、习惯养成教育、幸福课堂、幸福节日平台等项目逐步成为办学亮点,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学校通过营造幸福校园文化,构建幸福课堂平台,创设幸福校园节日,如快乐语文节、趣味数学节、英语艺术节、体育素质达标节等,培养幸福教师,打造幸福课堂,开展幸福活动,培育幸福学生。校长田耘说:“幸福教育一时一刻皆含幸福,一花一草皆为素材,一窗一廊皆为课本,一言一行皆感幸福,幸福教育使校园处处是课堂,时时是课堂,人人事事皆为教育资源。”

一直致力于学校内涵建设的阜阳市城郊中学校长杨德新,对构建学生需要的特色文化有着自己认识。他说,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学校个性化的文化体系,而在学校的文

化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教学文化与课程文化。学校文化的发展取决于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因此,学校工作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与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7:工程报道范文

文学院11级广电班 马永红4号

无论是后续性报道、连续性报道,还是深度报道等,它们都属于新闻。只是使用不同角度和形式对新闻进行解剖或报道的几种不同形式而已。

一. 后续性报道的含义及分类:

(1)定义:关于后续报道各个新闻学专著里对它的关注比较少很少有专章论述。对于其定义这里不妨列举一二。后续报道就是跟踪报道它是对已经报道过的新闻进一步追踪对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或者说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的持续报道。

首先,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则作了如下定义“对事件性新闻所作的进一步报道。它近似连续报道但又不仅仅限于反映事件最新发展的连续报道常常还须回答新闻五要素中的‘为什么’。

其次,一件受人关注的新闻播发后受众还想进一步了解新闻事实背后的东西如发生的原因、背景、影响、结局等这就需要做后续报道。后续报道常见于突发性事件的解释性报道和评议性报道。采写后续报道应注意挖掘新的线索不断给受众以新的信息”。(2)后续报道的分类:

后续报道的分类: 根据《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定义可知后续报道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背景说明式的。对发生过的事进行解释说明让受众更好地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一类是结局式的对事件处理的结果或是发生的新情况新动态进行报道。还有一类是评价式的。南方报业网上的“深评浅议”即属于此类。3.与连续报道的差别 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黄匡宇《电视新闻学》③。而后续报道更关注的是事件的进展情况比较往纵深的方向发展。连续报道中各个独立报道因素既可以独立为体彼此又环环相连丝丝紧扣承上启下互为因果形成一脉相承的完整体系。④具有时效性、连续性、完整性、递进性、密集性、广博性等特点。后续报道是对一个已播发过的事件的进一步报道没有前一步的报道就没有后续报道之说。前面的报道是基础。

我认为,后续报道存在的必要性在于新闻报道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在这当中后续报道是一个不起眼的没有太多人关注的领域。和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连续报道等相比后续报道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境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续报道不重要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1.媒体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媒体是社会的前沿哨兵它们要及时了解社会事情的进展促进事件的合理迅速解决帮助建立一个更为民主的社会。对一些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当受众想了解其最新进展或是最后结果的话就需要媒体的报道。而对于媒体曾经报道过的事情其现在情况如何相关当事人有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受众也不得而知。此时媒体便可进行跟踪报道对那些已经解决了的事或有了改进的人或事进行表扬对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任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的行为须进行再度曝光敦促有关部门注意。对这些事件的后续报道体现了媒体对公众、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显示媒体的报道能力和总体报道水平是打造媒体的公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方面再有影响的媒体在抢新闻时也不可能永远走在别人的前头若是没有抢得先机也可以通过挖掘新情况在后续报道中胜出。另一方面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被公众信任的程度。对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引起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广泛注意可以促进一些久拖不决的事的解决。自此可以树立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打造出媒体的公信力。2008年10月23号的《南方周末》上有记者赵凌的一篇文章“追踪受辱救助站五年之后”这是对其在2004年7月1号的报道“受辱救助站之后”的追踪报道。在一个事件时隔了四年之后还能对其进行关注这表明了该报及其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当事人负责对受众负责。受众在无形中对媒体的信任感就会增强。

3.增强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一种方法。新闻从业人员应有意识地对发生过的事进行追踪报道。对事件进行后续报道就意味着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时刻对事件的进展保持关注不能报道过后就置之不理。记者要有责任感要对关注事件的民众负责给受众提供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对报道过的事件负责把事件的最新情况公之于众。有着这样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新闻从业人员就要自觉地关注事件的进展对事件进行追踪报道。从传媒素养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新闻从业人员媒介素养的体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

4.满足受众需要的缘故。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受众一方面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以保障自己在信息时代更好地生存另一方面太多的信息往往也让人们手足无措无从选择对新闻的认知与接受也出现了阻滞状态。这种阻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新闻太多一下子接触到这么多的信息人们无法消化。还有一个是人们没有足够多的时间、精力或者兴趣保持对某个事件的全程关注因此对某些重要新闻无法全面跟踪其进展。这时新闻媒体就应该主动的承担起这个责任对相关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后续报道从不同角度解读新闻,对近期的重大性新闻进行多角度解析,让受众对整个事件进行全面的理解。使报道的新闻最大限度的接近事实本身,我认为它的报道属于新闻。

在新闻业的现实情况 :1.从量上来说各大媒体中的后续报道数量都不多。做得稍多的也就只有寥寥几个。电视节目中以《焦点访谈》为做得比较好的。《焦点访谈》早期的节目时主持人经常会在节目中提到上期说的某件事已经解决了某个人受到了惩罚等等。平面媒体中《南方周末》也时不时有后续报道。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绝大部分的新闻都是对当下或新近发生的事件的即时报道。对已经发生过的事进行后续追踪报道的情况并不多见。很多事件报道过后就没有了下文有始无终。2.从质量上来说很多媒体上的后续报道只看表层没有去挖掘事件的深层原因与本质没有进一步朝前发展没有新的突破点与新方向。目前的后续报道在报道内容、时机、方法、数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对于奶粉行业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这样关乎人们切身利益的大事媒体的后续报道关注的是某个奶粉是否安全企业的反应官员的回应后期的赔偿问题。这些问题无疑也都是很重要的人们需要了解这样的信息。但是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媒体几乎都避而不谈那就是那些已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将如何处理。那些奶粉到底流向了哪里还会不会又通过某种渠道回到了市场中呢对这些问题媒体都保持了沉默。

媒体上后续报道缺少的原因:1.经济利益的考量 新闻业竞争激烈;2.新闻业自身的特点: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3.社会整体风气的浸染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也愈加的健忘人们往往只关注眼前的事关注眼前的利益。媒体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瞭望者记者则是公共利益的守望者事实真相的记录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记者要理清思绪抓住事实的重点告知人们真相。新闻业不是司法机关无法对事实进行审判新闻业也不是行政机关无法对相关人员进行裁决执行。媒体在重大社会事实上起到的是一个告知的作用。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应有意识地对发生过的事进行追踪报道提醒人们关注那些需要继续关注的事监督政府部门是否作为好人好事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回报违法违纪行为是否受到惩治等等。后续报道是新闻报道中一个独特的类别对后续报道的重视有益无害。各个新闻媒体应自觉地加大后续报道的量提高后续报道的质多深究事件的深层原因使后续报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纸质媒体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要想站稳脚跟就要发挥纸质媒体的特长向深度报道发展更多关注后续报道。

二.连续报道含义和特点:

含义:指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地进行报道,使读者、听众、观众对这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活动从头到尾有个全面的、完整的了解。一般地说,凡是报道的事件没有结果,都应进行连续报道。这类报道多用于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正在发展中、群众又很关心的事物。

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及所追踪事态所做的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中,连续报道的题材通常是重大的新闻事件,它往往追踪事件的最新动向进行深入、详尽的报道。

特点:1.时新性。连续报道是在事态进展过程中的报道,时间跨度小,应是对新近发生、正在发生或进展中的事态的连续报道,在时效上要力争做到最新报道,讲求时新性。2.连续性。连续性是指播出的连续和内容的连续。连续报道的根本特点不在于报道次数的连续,而在于报道对象事态本身的连续性,在于各次报道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于内容上承上启下的连续和衔接。连续报道对正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事件进行追踪报道,每条新闻都有内容上的同一性和由此而产生的时间上的连续性。连续报道的连续性与新闻事态的空间、时间都是紧密不可分的。3.完整性。连续报道从事态的产生一直追踪报道到事态的结束,从总体结构上它具有完整性,而这一结构上的完整性又是通过对新闻事态发展过程中的多次及时传播而最终完成的。4.递进性。连续报道从报道层次来看是逐渐递进的,它以事物发生发展为依据层层递进地报道事件的全过程。不论是事件性连续报道还是非事件性连续报道,各报道都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递进,最终完成整个报道。5.广博性。连续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事件或问题进行的多次报道,在信息传达上比单条新闻具有更多的容量,因此其信息量更广博。6.显著性。由于连续报道对同一新闻事件做多次报道和多单元的集合,在传播效果上容易造成一定的声势,因此连续报道在一定时间内容易引起观众注意。

7、未知性。连续报道是与事件发展同步的,在最后结果出来之前,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未知性质。如申奥报道、入世报道等。

连续报道属于新闻的原因在于:注重时新性,报道的时间都是“今天”、“刚刚”,即每条新闻都是时间上的最新报道,而系列报道的时效所注重的是时宜性,即新闻是适合当前形势需要的报道,系列报道在采制时也要选好新闻由头,寻找恰当的新闻根据,通过它反映事实的最本质特点。

连续报道中的每条新闻都围绕同一新闻事件展开,报道要反映事件从发生到结果的流程,要不断地反映事件发展的进程及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反响。虽然连续报道在事态的变化过程中有时也会从不同角度来拓宽题材,但是其总体结构仍然是按照事态发展的次序排列的,每条新闻之间存在着事态发展的连续性,甚至是因果关系。事件追踪报道的特点决定了连续报道的结构是有序的,各报道之间的次序不能任意变动。记者、编辑在采摄新闻时无法预知事件的进展,第一个报道开始后下面各条新闻的报道内容要随事态进展而定。连续报道结构上的有序性由新闻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而定,不以记者、编辑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三.深度报道含义及理解:

深度报道的统摄性思维与结构化演绎:“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深度报道是相对于客观报道的平面性、片段性和孤立性而言的。

含义: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为深度报道所下的定义最接近它的本质:“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换言之,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现实问题的解释分析为核心,为呈“点”状分布的有关新闻事实编织出一个正确地确定其社会位置的经纬度坐标系来。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就是“求是”。于是,深度报道便有了不同于客观报道的种种特殊本质:

首先,从报道的起因上看,客观报道要求新闻工作者关注一个个具体的、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并以报道“事件”为本,因此,一个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的发生是客观报道赖以产生的前提。

其次,从报道所关注的重心上看,客观报道所关注的是某个新闻事件“点”的本身,是一种“一人一地一事一报”的平面式、孤立式报道;而深度报道则关注的是某个新闻事件的“点”的延伸与联系,是一种讲求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与结构的报道。从报道的时效上看,客观报道讲求的是打新闻的“第一落点”,是一种先发制人式的时效竞争;深度报道则是在不失时效的大前提下讲求打新闻的“第二落点”,是一种后发制人式的质量竞争。对于深度报道的发展颇多建树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发行人亨利·鲁斯曾把客观报道称做“快新闻”,而把深度报道称做“慢新闻”。他认为,“快新闻”是一种对于某时某地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迅即而简要的报道,而“慢新闻”则是一种需要在新闻里面发现问题的报道,这种报道一般需要用相对较多的时间对某时某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做深入的调查,以便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分析它的前因后果,预测它的可能发展和社会影响。

正是由于有了上述种种不同,深度报道之于新闻工作者,才有了不同于客观报道的特殊要求──统摄性思维与结构化演绎。即用统摄性思维来把握事实,用结构化的方法来演绎事实。其操作的要点大致有五:

补充历史性的事实。即“以今天的事态,核对昨天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提供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用来解释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交代与它有关的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助于受众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把握事态发展的基本走向。

展示环境性的事实。即从横向联系的角度去考察和对比当前发生的新闻事实。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展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不但有助于人们在一种“情景化的状态”中更为客观地了解事物的由来与意义,而且有助于人们在与其他事物的对比中更为真切、生动地把握“这一个”新闻事实。

提供简历性的事实。即为新闻中出现的人物提供必要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以及趣闻佚事的简介,以增强人物的立体感。

引用数据性的事实。数据往往是关于某类事物总体结构及状态的描述和抽象,为主要新闻事实加入相关的数据性的事实,有助于受众对有关事物的宏观的、总体的了解和把握。

搜集反映性的事实。即有选择地报道外界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议论、意见、态度或评价等等。尤其是在新闻工作者自己对事态的真相尚未清晰地把握之时,兼收并蓄,多反映些各方的不同意见和看法,一则较为“保险”,二则有助于开阔人们的思维空间。这种手法常常用于对一些突发性的政治事件、军事新闻以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科技发现的报道。

聚焦法:一种特别适合深度报道的结构方式。

客观报道的常规叙述方式是“倒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虽然有诸多优点和好处(比如它能突出最主要的新闻事实,方便编辑的剪裁,等等),但它却难以成为深度报道的叙述结构方式。因为深度报道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的是受众的整体性接受和认知,而“倒金字塔”式结构则容易造成人们信息接受过程的中断,不利于保证传播过程的完整性。并且,由于深度报道常常是一种基于社会宏观或中观层面的结构式展现,因此,报道内容容易远离人们的直接兴趣。如何更好地、更为有效地进行深度报道呢?在深度报道的实践中,人们创制出了一种特别适合于深度报道的新的新闻报道的叙述结构方式:聚焦法。

聚焦法的基本结构模式是:

导语:一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白描”。它可以是一段感人的情节,也可以是某人的独白或引语。其任务是提供一个生动的个案或场景,激发受众的受传兴趣。美国《华尔街日报》素以采用聚焦法进行深度报道而闻名,这个报社流传着一句写作箴言是:“一千万人的死亡只是一项统计数字,而一个人的死亡却是一场悲剧。”一般来说,对绝大多数受众而言,失业率、经济问题、国防预算、国际冲突等等,只是一些复杂难懂而又与自己无关的问题。但如果传播者能从某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最富情感冲击力的“白描”入手,比如,从集中描写一个失业工人全家的生活窘境入手,再谈失业率问题以及它可能引起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后果,人们就有可能在一种情景化、具象化的状态中跟随传播者进入相应的主题,实现信息的从理智到情感的多通道交流。

过渡到主题。首先,设法在个人的遭遇或经历与一个宏观或中观性的社会问题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然后,点出报道的主旨,使报道顺畅地由个人问题的描述转换到对大问题考察分析上去。

发展主题。即对大问题展开报道和分析,多层面地关照和透视主题,使主题得以全方位地展现。

有力的或意味深长的结尾。这是采用聚焦法进行报道的一个特色。在“倒金字塔”结构中是无所谓结尾的──编辑甚至可以自下而上把任何一段作为新闻的结尾。但聚焦法特别讲求首尾的连贯性,它要求如果报道从某位人物写起,就一定要以这个人物收尾,如果报道以一个戏剧性的场景开场,结尾也一定要回到这段场景中,使受众在对一个具体的人物或场景的感受中,再次回味大问题。

深度报道:一种结构化的新闻操作方式。它在新闻报道方面优先于前两种报道,趣味性、故事性很强。它也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见形式。“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接近真相从质疑开始,《新闻调查》探询事实真相。”———《新闻调查》的片头较为准确地概括了深度报道类节目的定位及属性。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含义:《新闻学大词典》给深度报道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电视深度报道是一种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主题,紧扣一个焦点,综合运用镜头、细节、声音等电视符号,整合新闻信息资源,进行高密集度和强渗透力的信息传播,体现“包容量大、形式手法丰富、主题鲜明”等特点的新闻报道方式。与信息类新闻报道相比,电视深度报道有非常鲜明的特征,即理性思辨、对新闻事件的整合强化、过程性、表现手法多样化。电视深度报道对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曲折性、复杂性要有所反映,上承以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下继新闻事实的最新发展趋势,使观众对于整个事件有一个全面深刻地认识。

电视深度报道的分类:一是独立的深度报道,即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二是组合深度报道,即整合报道、系列报道。

篇8:“金字工程”系列报道金农工程

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既关系经济繁荣, 也关系国家稳定的大问题, 党和政府一直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也是我国国民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在国家信息化进程中, 如果忽视了农村信息化, 势必加剧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因此,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同步。为了在总体上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国务院要求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把信息化纳入农业发展规划, 逐步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 向各级农业管理部门、生产单位及农民提供有关信息。

金农工程是1994年12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 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

2 金农工程建设原则

(1) 金农工程建设所需投资以中央投入为主导, 地方投入为基础, 采用国家、部门、地方和社会等多条渠道筹集, 以财政拨款为主, 银行贷款为辅, 利用外资为补充的多种方式解决。国家投资要本着中央与地方“分灶吃饭”的原则, 集中使用, 发挥主导作用, 以此促进系统标准的统一、网络的开放互联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金农工程预算投资12亿元。第1阶段投资5.7亿元, 其中各级财政拨款占87.5%, 贷款占12.5%。第2、3阶段投资6.3亿元。金农工程完成以后, 我国农业生产可望有一个大的飞跃和提高。

(2) 金农工程不搞一切新建, 要坚持边建设边应用, 以应用促建设的原则, 分阶段扩充、完善、整合、优化已有的信息基础结构和信息资源, 争取早出成果, 快出成果, 出好成果。

(3) 金农工程基础结构建设要注意当前与长远相结合, 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要注意国内和国际相结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1位, 同时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 金农工程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 同时充分考虑支持民族产业的问题。

3 金农工程建设目标

“金农工程”由农业部牵头, 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中农办等部门配合。中央投资11.69亿元, 地方投资9.46亿元。开发4个系统、整合3类资源、建设两支队伍、完善一个服务网络。初步建成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选择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和敏感农产品, 通过建设数据采集、分析、会商、发布等4个工作平台, 完成数据集成、警情确认和信息发布工作。依托部属“五个一”信息发布窗口和社会媒体, 建立固定发布窗口和稳定传播渠道, 传播、发布农产品市场预警信息, 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服务;完善农村市场服务系统: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开发供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通过各地农业部门网站联网运行, 集成全国供求信息, 实现用户发布、查询信息“一站通”, 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服务系统是一个通过网络进行市场价格采集发布的系统。目标是要改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采集分析平台, 扩大联网范围, 实现400家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网;启动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部、省两级数据中心根据统一的目录体系, 分别整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 建立存储文字、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数据库群;推进农业管理服务系统:在网上公布农业部门主要业务工作规范, 建立开放的政务管理数据库, 开发网络办公系统, 逐步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事项的网络化处理。重点使农药、兽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管理、无公害食品等农产品的审定、验证登记, 以及质检机构等有关市场主体的认证、管理等事项达到网络化。

开发与整合3类信息资源:整合部内信息资源, 建立稳定的涉农信息收集、沟通渠道。建立起与海关总署、粮食局、供销总社、国家计委、外经贸部等涉农部门的信息支持协作机制, 开发国际农产品生产贸易信息资源。

建立2支信息服务队伍:一支是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服务队伍;另一支是农村信息员队伍, 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 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 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在全国建立起至少15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

4 金农工程建设机构

金农工程系统结构的核心是金农工程的国家中心。其主要任务:一是网络的控制管理和信息交换服务, 包括与其他涉农系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二是建立和维护国家级农业数据库群及其应用系统;三是协调制定统一的信息采集、发布的标准规范, 对区域中心、行业中心实施技术指导和管理;四是组织农业现代化信息服务及促进各类计算机应用系统, 如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金农工程系统结构的基础是国家重点农业县、大中型农产品市场、主要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各农业专业学会、协会。

5 结语

建立信息应用系统, 构筑农业信息网络, 造就信息服务队伍。在现有基础上, 利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手段, 开发并运行由支持宏观决策、支持生产经营的各类应用系统组成的多元化的信息应用体系及相关的大型数据库群, 加速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群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 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及服务信息系统;加大农业电子信息基础结构建设力度, 逐步建成依托国家传送基干网和电信业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信息网, 能够满足农业宏观调控、微观导向和农村社会化服务要求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经济, 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农业信息人才, 造就一支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服务队伍。

上一篇:心态管理小故事下一篇: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心理咨询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