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2024-07-09

7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精选6篇)

篇1:7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育、教学目标

本学期我们不但要完成十二册的新授内容,还要带领学生对小学阶段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并重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为升入初中学习打好基础。故本学期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为:

1、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让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学会10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记忆字形、理解字义。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多音字,能纠正易写错的字。复习巩固音序、部首、数笔画查字法,并逐步提高查字典的熟练程度,培养查字典的习惯。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

2、提倡自主阅读、快速阅读。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利用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并做到积累好词佳句,写好阅读笔记。

3、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背诵指定课文,优秀诗文不少于60篇(段)。

4、能按预习要求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提出疑难问题,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较深的词句或结构复杂的句子。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继续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用理清课文的条理、注意事物的联系、分清主次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5、复习学过的标点符号的用法,学习使用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学会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整齐,书写规范、整洁。本学期大小作文分别为6次,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小作文以随笔、练笔为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内容具体真实、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和想象作文,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作文方法。

6、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的句式转换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改、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句之间的互改、能按要求扩句缩句、改变句子的修辞手法”等。

7、练习“口语交际”能力,与他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能简要的复述课文,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语句完整、通顺、连贯,说话有礼貌,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在综合性学习中,能查阅有关资料,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8、注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倡综合性的学习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大量查找相关资料。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丰富语言的积累,包括阅读量、背诵优秀诗篇、培养语言的感悟和品味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创造思维、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个性。

9、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体会做人的道理,提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陶冶爱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措施:

1、规范学生的自学习惯、听课习惯,提高课堂效率,掀起“比、学、赶、帮、超”学风。

2、狠抓班风建设,班风正才能成绩好。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培养,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开学初就要为每个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树榜样,激励后进。

4、加强阅读教学。认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 篇章训练为重点,培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教学时,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加强练习。

5、一丝不苟地抓好作文训练。重点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正确地选材,有条理地叙述。加强片断训练,做到读写结合,抓实习作写通顺、真实的基本功。

篇2:7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

篇3:7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随着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和不断深入,体育教育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它规定了各水平阶段在5个领域内的学习目标,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各地、各校体育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依据课程学习目标,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体操课程在中学各水平阶段开展情况并不理想,部分中学甚至取消了体操项目,这不仅影响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广,也严重影响到中学体育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体质状况。

1 体操教学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不能按照大纲内容实施

杜兆斌等在《山东省普通中学体操教学现状之研究》、张允蚌在《我国学校体操教学现状的社会学分析》、孙立海等在《大、中学校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分析》文章中均指出:队列队形和徒手操在体育教学中占有较高的地位,是体育教学必备的内容,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都有安排,徒手体操练习被广泛用于准备活动之中,所有学校都能够实施;广播体操是中学生的一项基本练习内容,是一项带有强制规定性的内容,所以多数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安排了广播体操的教学内容;轻器械体操除跳绳和实心球外,其余轻器械教授情况均不理想;攀爬类等实用性体操教授率最低。

袁益民在《江苏省普通中学体操教学现状之研究》、程晓峰等在《对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罗达勇在《对浙江省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文章中都认为: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调,缺乏多样性。体操技术动作的教授情况不理想,只有少数学校能够按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体操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大多数学校根本没有按照大纲内容进行教学。一般教师只教几个垫子上的技巧动作,而且范围也偏窄,学时比重分配不合理。并且单杠、双杠、支撑跳跃等项目一律不教授。

徐宏顺在《解析新课标下的体操教学》一文中谈到: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解片面,误认为体操教学不重要,放弃了体操内容的教学,随意减少教学内容和课时数。有的体育教师思想上存在惰性,为了减少麻烦,能不上的内容就不上,必须要上的就随意变换内容上。

2 体操专业教师缺乏,男女教师比例失调

钟国友等在《百色市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一文中得出: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严重不协调,有几所学校根本没有女体育教师,而男女学生人数比例几乎相等,而且体操专项的体育教师更少。另外,保护与帮助是体操教学所必须的教学手段,对于中学阶段的女生来说由于身体发育的特点,男体育教师保护与帮助不仅不便,而且学生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顾虑,从而影响学生练习体操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吕万刚等在《大、中学校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分析》一文中指出: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体操教学知识面较窄,不能充分胜任体操教学工作。多数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机械地套用竞技体操的教学方式,以标准的动作规格指导和要求学生学习,缺乏必要的辅助练习手段,不能对所教的动作进行教材化改造,不能依据不同身体素质条件或场地、环境等不同而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或变化。其实质反映出教师的体操教学能力不足。

英若若等在《东方市中学体操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特别强调:体操专业的体育教师比较缺乏,对体操教学不精通。现有的体育教师中,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不协调,女体育老师严重缺乏。不能熟练的进行讲解、示范和保护帮助。

3 体操教学的场地、器材短缺

程晓峰等在《对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钟国友等在《百色市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文章中指出:在调查的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的体操器材设施全部符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标准。场地器材设备简陋,不能满足上课的需要,更有学校根本没有体操器械。

吕万刚等在《大、中学校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张卫平在《对华东三省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罗达勇在《对浙江省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分别明确指出:场地器械设施缺乏,利用率不高,部分学校除了几床体操垫以外,其他器械一概没有,体操器材设施全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几乎没有。没有肋木、体操棒、长体操凳、小体操凳、藤圈、彩带等器材的学校占多数。器械体操设施的达标率较低;轻器械体操的装备情况总体不理想,除跳绳和小垫子两项外其他轻器械体操设施未被充分重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体操器材装备情况差距较大。对现有体操场地的利用率不高,场地的维修管理不善,对现有的器械场地利用频度不高。

张京平在《呼和浩特市中小学体操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一文中提到:中小学班级人数与体操器械数量之比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学校体操教学器材设备短缺,购置体操器材设备确有困难;且目前中小学领导认为体操教学有风险,担心发生伤害事故,所以购置体操器材的积极性不高。

4 体操运动具有特殊的锻炼价值

汪小波在《浙江省中学体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中从提出运动的功能方面认为:学校体育中,体操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以强身健体为基础,把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精神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既能促进身体的发育,增强器官的功能,又能发展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既能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矫正不良姿态,又能陶冶情操。因此,体操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然而目前中学体操教学的实施却不理想,没有发挥其功能。

罗达勇在《对浙江省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得出:大多数教师认为体操教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非常有意义。他们在体操教学实践过程中,认为学生对体操教材内容都比较感兴趣,练习的积极性较高。尽管体操教材技巧性高、协调性强、难度较大,但有一定的表现力,完成动作后有一种胜利感、自信感和快乐感,又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中学生好学上进,竞争进取心强,体操内容符合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此深受学生的喜欢。

张京平在《呼和浩特市中小学体操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一文中说到:中小学师生对体操运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认同是一致的。体操运动是通过控制自身的身体在空间完成各种动作,练习难度相对较大,同时又要求肌肉活动高度精确,对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明显的作用。与美国提出的“体操是优良体质运动”,并“把体操作为快速增进健康的一个重要手段来开展”[18],正是中小学体育教育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与体操运动的锻炼价值相吻合,这说明中学开展体操运动是很有必要的。

5 中学体操教学需要改革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国际体育总局信息中心、中国体育报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版,查阅了有关体操教学文献资料。从这些文献所反馈的信息中,最为集中的一点就是:“体操教学状况令人担忧”。文献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侧面,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即:“体操教学必须要改革”,呼吁体操教学改革形成了异口同声之势。如:林辉在《对北京市农村中学体操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杜兆斌在《山东省普通中学体操教学现状之研究》中;吴晓红在《浅析江苏省中学体育课体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以及李春华在《从温州市中学体操现状看我国体育院系体操教学改革》文章中,从中学体操教学的层面,提出体育院系体操教学的改革,要面向广大中学实际的建议。又如,左成在《体操教学现状及改革探微》中;陈锡尧在《对我院体操普修教学大纲及其内容改革的实验研究》中;赵明在《对我院体操课程改革设想初探》中,均从体育院校这一层次,提出了加强体操教学模式研究探讨的建议。

因此,拯救体操,拯救体育教育,进行体操教学研究与改革,是时代赋予每位体育教师的职责。

摘要:通过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体操教学的内容、教师比例、场地器材等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学体操教学需要改革。

篇4:7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7-9年级阅读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内容,也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基本功。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阅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改善学生的志趣。中学阶段的阅读训练对青少年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思想和性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与归纳,笔者将当前我国7-9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总结为如下几方面。

(一)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陈旧

新课改极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仍无法摆脱唯功利的教育理念,而语文阅读教学在7-9年级阶段又属于极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被陈旧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所束缚,在7-9年级的学生群体当中,学生的依赖心理还很强,没有完全形成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处于对阅读文章的鉴赏力还未形成的阶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课程的顺利进行,而轻视甚至忽视阅读主体的存在,颠倒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下要求的新型教学方式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在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通常教师唱的是主角,忽略了阅读主体——学生的地位,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由教师来完成。对于一篇阅读教材,教师用自己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理解,从分析写作思路推敲词句,到谋篇布局,都由教师拆解后“喂”给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分布很少,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烦琐的分析和频繁的设计提问所占据。吕玉兰指出“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因为受到应试教育、升学率的影响,阅读教学步入了‘模块化的深渊。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文体,只要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必先从中心思想开始入手分析,然后逐句、逐段的进行句子与段落分析,最后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模块化的教学方式,陈旧、僵硬,老师‘繁琐的语言讲解代替学生们的感悟与理解。这种‘应试教学方法,一方面会让学生丧失语文阅读的兴趣;一方面阻碍教学效果的提高。”[1]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唯恐有遗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而进行的。正如有人指出:“目前讲读课以‘讲(教师讲解课文)代‘读(学生阅读实践)、以‘听(学生听讲和笔记)代‘读的现象比较严重。”[2]长期下来,学生对语文阅读分析就形成了一种对教师依赖的习惯,如果给一篇文章让学生自己读,便不知该怎样去读,对此教师往往归因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在此后的教学中教师会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以此恶性循环下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教学的实质问题。

(二)教材解读传统单一

目前,7-9年级语文教材对文本主题思想的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重讲析,唯教参练习的标准答案所“是从”,且普遍按照“时代背景-作者介绍-识字释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六部分模块的过程进行阅读教学。 因此,课堂上以老师指导下的群体阅读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这就严重压制了学生主体思考的自由空间。对一些文学作品文本的解读和阐释,本不存在标准答案,许多教师却强行要求学生去记忆背诵一些标准答案,窄化解读空间和限制阅读的意义生成,关闭了培养学生主体联想和想象力的广阔思维空间。教师自我知识素养缺乏,对于一些先进的阅读教学理论未能及时更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如对于一些小说文本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的时代环境下需要我们做不同的解读,而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初步拥有自我的审美体验,对于一些文本的自我体验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多元解读的视角,分析文本,教师与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共同开发解读文本的多元内涵。

二、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由以上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在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环境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难有大的改善。语文阅读本就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存在被动阅读盲目阅读的现象,通常以多做练习来弥补,但结果不尽人意,分数并未见效,相反连想要读课文的兴趣都少之又少了。在7-9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得不到教师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阅读兴趣没有得到良好的激发,因此在平常的语文教学过中存在着被动阅读的现象。7-9年级属于中学教育的初级阶段,虽然新课改对教材的内容设置做了很大的调整与删减,但部分教材的编写仍然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使学生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审美欣赏,使学生阅读起来吃力,教师教学过程中也费劲,也就造成学生不愿主动阅读。在通常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很多文本的教学,教师多以介绍时代背景入手,使得学生像在听久远的历史课,使课文与学生从一开始就划出一条深深的时代沟壑,这是以单纯的介绍了解时代背景所无法填平的。在课堂教学中多是教师在自导自演,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对于一些问题应该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由教师在课堂中师生共同交流完善。但目前的语文教学,学生在课堂中的阅读时间有限,而课外阅读更是很少涉及。这样学生没有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正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之一。

三、提高7-9年级阅读有效教学的对策

(一)多元化解读教材,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科目,尤其是阅读教学,应有灵活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应“不拘一格”,有所创新,打破传统、僵化的教育模式。应该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与文章特点,开展创造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1.从多元角度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意义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不能以教参或某些权威的答案为衡量学生对错的唯一标准,应该重视学生自身的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文本,在读中运用多种感官来品味文本,如联想、回忆、对比、创设意境、审美体验等。正如蒋荣魁在其论文里举出的例子:“阅读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就可以通过文中作者列举的自然的花与插花、画中花、人与画、狗崽与小狗画、京都黄昏的天空与坂本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等亲身感受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联想到自然生命的伟大和美的存在,联想到哲学、艺术、美学之间的相融相通。这种联想建立在对文本熟读的基础之上,是对文本的理解与反思。”[3]

2.指引学生深入到文本世界中发现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解读的活动过程中来,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学生也能更好的从中接受到隐含的人文精神素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分析、社会因素、意识形态、审美功能,还可以从结构出发,挖掘丰富的文本内容。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4)为什么不想着距离有多远?(5)从父亲角度看: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困难,锻炼了自己的勇气和毅力。(6)从母亲角度看: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母亲又会怎么样帮助我呢?”[4]有些抒情性文本经常使用语意双关,暗含作者某种隐晦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多角度思考。如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结尾:“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结尾有很深的韵味,既象征我的童年逝去,又隐晦的说出爸爸的离世。面对这样的文本,需要教师启发学生运用以往的经验来回忆感悟文本的深沉意蕴,体会到文本的语言魅力。

3.注意文体体裁多元有界

我们在运用多元解读理论时需要注意的是文本的体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科学文本,通常指人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常见多用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章体裁。二是文学文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它是进行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但是通常看来科学文本更侧重理性的“真”,文学文本会有感性与理性交融的复杂性,更强调“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因此相对于前者,文学文本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更适合运用多元解读理论。当然文学文本也不能一味过度解读,为创新出奇而造成不符合人们所认可的价值判断,我们在仍然秉持“真”的前提下去探索和发现更多“善”和“美”的事物。

(二)注重文本细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文本具有丰富的内涵,有很多细节值得师生在阅读过程中去探讨,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注重情感体验,实现情感交流与共鸣

文章本是“有情物”。在7-9年级试行的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关于亲情与生命感悟的文章,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还有传统篇目《散步》。这些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富有生命活力与美的体验。当学生感知这些内容时,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经验,激活学生思维,诱发学生情感,使他们主动探讨交流。或者组织课本剧表演、情境模拟、多样化朗读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如教学《散步》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悟亲情:可让学生配乐自由诵读,或者大声朗读、轻声品读,又或者默读,读读文中体现浓浓亲情的语句,然后小组交流感悟,说说自己最感动的细节、语句,以及如何读出字词语句蕴含的情感。

2.注重语言品味,感悟语言形式与内涵

对于文章而言,它是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体,借助语言,沟通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文本内容教学,还需要注重分析语言形式,让学生学会发掘文章中的语言形式美、内涵美,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写作技巧,为知识活学活用奠定基础。如《散步》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在分角色朗读文本后对语言词句的品味,感知其中蕴含的深意。如:(1)儿子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能否删掉这句看似无意的话?说明原因;另外,这个句子具有对称性,想想这样表达会有怎样的效果。(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对称美,揣摩语句,学会遣词造句,学会灵活运用)(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她总是听我的。”思考:一家人为什么都会听“我”的?蕴含了哪几种亲情?(3)“我和妻子都慢慢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启发:母亲与儿子并不重,为什么我与妻子要慢慢走,小心走?为何要说是“整个世界”?这种大词小用的写法有何用意?等等。这样,让学生学会由语言来感悟文本内容,理解文本内涵。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体验

教师在阅读实践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学会走路”,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评价。

1.开展合作性学习 发展学习能力

语文教师在具有创新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就应该运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打破教师讲解课文、灌输内容、学生听课记录,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认识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能在主观上敢于自主创新,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5]

2.突出学生个性 注重因人施教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个性思考,让学生的自主阅读富有个性化、创造性。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此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加强引导,不能用标准答案去评价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增强。阅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是多元化的,学生是有个性的,对于事物的答案也不是惟一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破除框架,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感悟语文的魅力。去张扬个体的个性,去探求人格的“真、善、美”,让其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另外,在提倡个性阅读的同时,要让学生大胆质疑设置问题,因为质疑是思考的过程,要珍视有意识的发问,探究学生的阅读心理发展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去探求,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能将课内的知识很好地迁移至课外,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吕玉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2]施平,黄麟生.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症结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1998,(9).

[3]蒋荣魁.多元解读视角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陈斯珠.反思中学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5]苏青.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篇5:7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所以,作为教学工作计划,我首先分析一下学生和学习内容特点: 鉴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学习,有一定的地理初步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空间概念缺乏,比较零碎。教过七年级的老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觉得七年级地理内容不多,很多应该是常识性、基础性的内容,比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地球的公转特征,山体地形图的识读和标记,好似不需要怎么费力,也不需要花多长时间练习,水到渠成学生应该很容易达成课程标准,却发现每一次考试成绩都差强人意,与我们的预期有一段距离。尤其是期末郑州市统一考试后进行考试分析,重新审视试题,会发现并没有偏题、怪题,也没有繁杂的识记,甚至学生的读图作答有些却不着边际。

究其然,我们可以追寻学生的做题痕迹以及考试中的思绪,发现七年级地理上册更多的是考察的学生一种学以致用的能力,要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图的识记,还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描述性用语,答题规律,要会审题,分析问题,明确答题依据,有针对性地简练答题,关键词的选取。 比如对于山体等高线图的判读,首先我们要想到对于山体的不同部位学生是否熟悉,在教学中我就发现在没有进行相关内容课堂学习之时,有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和鞍部,既没有名称记忆,也没有相应的景观特点记忆,也就难以企及区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在教学中注意,要有一定的铺垫和梳理。还比如也许让大家匪夷所思的是,如果我们不强调,予以及时性的检测,有的学生默写出七大洲、四大洋名称都是问题。 所以,为了保证因材施教,结合我校生源和教学环境实际,以及我校确定的区统考前四名的要求。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如下:

第一做好“慢”教学的前提。不仅包括第一课一定要注意学科推介,尽可能激趣,让学生爱上地理,通过一些生活应用举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里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要进行学法渗透,让学生明确如何做才能学好地理,地理教学在中学中会怎样评议,让学生既感受到一门新科目地理学习的新奇,也要有相应的目标和压力。

第二要注意动手演示的练习。比如让学生使用地球仪和手电进行昼夜交替演示,采用小组内互相演示与教师抽查相结合,不经意一遍遍观察对比,最终加深了记忆,也成为一种能力。还比如在学习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和内容详细关系时,结合电子地图应用,引导学生自己逐步找寻越来越小的目的地,自然而然地直观感知到同样尺幅的地图,在地图逐渐拉开放大,比例尺变大,地图范围越来越小,而地图内容越来越详细,要求学生教会家长使用智能手机或电脑搜索路线,最终既成为一种能力,也使得学习内容接地气而有生机。

第三要注意教学中直观性图片等信息的应用。比如地球公转的意义,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太阳的高低,空间想象的问题,如果合理使用同一地方不同时期中午照片,影子长短的对比,引发学生经验性的回忆,这时候再出示地球公转示意,让学生以太阳直射点的变化,通过教室不同方位灯管的开启,感受光线角度对比,也就使得学习内容理解难度降低。

第四要注意专业内容的渗透补给。若温度带的划分,气温以多少作为冷热的划分数据,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以月降水量多少为干湿划分依据,一定要让学生形成记忆。从而不仅知道气候应从哪些角度分析,还知道怎样分析。

第五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地理教学也要重视练习,重视核心内容的背记,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基本图的记忆,二分二至日名称、时间和光照特点,基本气候类型名称与特征分析,一定要尽力在每个学生身上落实下去,从而因为有一定的核心根基,从而更大限度地发展能力。

另外,重视搭桥性课程设计以及作业设计,每节课前可使用导学案有针对性地复习,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有利于小组间的帮扶与活动引领设计。还要注意作业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学习,如寻宝游戏比赛,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校某一区域特点绘制地图,并批注相应藏宝地点,在一定的时间内依照其他组提供的藏宝图找到实物,地图三要素合理,规定时间小组完成寻宝任务过关,从而推动学生对地图使用的技巧的强化记忆。

总之,要通过各种激励性措施,进行地理学习氛围的建立,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序,确保每个学生参与,从而在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上,让课堂有效,继而高效,达成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越来越好。

七年级教案计划

一、教学目标

共同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类基础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潜能,增加对世界各地地理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们养成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精神状态。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认识大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近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三、重点、难点:

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能简单分析人—地内在关系;

3、初步学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续学习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21

第二节人文环境22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23

第二节东南亚34-5

第三节印度36

第四节俄罗斯37-8

第八章第一节中东28-9

第二节欧洲西部29-10

期中考试11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12

第四节澳大利亚213

第九章第一节美国314-15

第二节巴西215-16

第十章极地地区217

期末复习418-19

篇6:7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吴辉

一、学情分析:

这批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任务艰巨。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位数极少。对待转化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对学习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指导思想

1、以提高学生数学成绩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能力。

2、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及运用;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会解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7章:三角形;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教材每章开始时,都设置了章前图与引言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

欲望。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如“观察与猜想、试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等以及栏目,让我们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在教材各块内容间,又穿插安排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等的数学活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的应用意识。习题设计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类,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做到教学相长。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搞好学习评价,教会学生学习,做学生的引导者。

2、随时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给出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创造和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

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惯键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实行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7、搞好个别辅导。搞好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及时对学困生辅导,跟上学习步伐。

五、课时安排(教学进度)

第一周 5.1相交线5.2平行线

第二周 5.3平行线性质5.4平移

第三周 数学活动 小结 6.1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四周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五周、第六周 数学活动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第七周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7.4镶嵌第八周 活动小结

第九周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周8.2消元五一放假

第十一周 8.3再探实际问题和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二周 小结9.1不等式

第十三周 9.2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十四周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五周 9.4课题学习小结

第十六周 10.1统计调查 10.2直方图立方根

第十七周 10.3课题学习

上一篇:阳光的沉思的诗歌下一篇:小学家长开放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