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风俗习惯礼仪

2024-07-25

海南风俗习惯礼仪(通用8篇)

篇1:海南风俗习惯礼仪

海南的风俗

今日中元节——“鬼节”,相比起内陆,海南中元节更多地保留了传统习俗的“原汁原味”。

在海南,“鬼节”也叫七月半,在海南人心中,仅次于春节和清明。从七月初一到十五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人们会用烧纸钱、放天灯等各种方式祭奠祖上早去的先人,通过种.种隆重而热烈的祭拜方式,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对历史的崇敬之情。

放天灯

鬼节,海南人对此敬畏有加,他们通过种.种特殊的方式,将情感释放得酣畅淋漓。比如在鬼节放天灯,祈求平安就是一个特例。

在文昌、万宁、陵水等地,都流行中元放天灯祈福的习俗。年长的人在家祭祖,年轻人则纷纷出门放天灯,以此来寄托对先人的追思。传说天灯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所以又叫孔明灯或文灯。

“送水灯”祈福

“七月半”除了放“孔明灯”之外,万泉河沿岸还有“送水灯”的习惯。“送水灯”是琼海人、疍家人过中元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他们的心愿与祈盼永远与海有关。

送水灯”是用彩色的宣纸做成的小船,再插上点燃的蜡烛、香火,让小船晃晃悠悠、顺水而漂,这样的做法说是给落水鬼引路。波平如镜的万泉河上,几百只河灯光芒闪烁,随波轻漂,构成一幅绝美出尘的图画。

吃“鸡屎藤”

在定安,大人们到野外找回一种俗称“鸡屎藤”和“鬼姜”的味奇臭的植物,“鸡屎藤”用来做成“手镯”。“鬼姜”状似咱们往常食用的姜,用来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给小孩和妇人戴在手上和身上,用来驱鬼和避邪。

而琼海乡村则有吃鸡屎藤粑仔汤的风俗。鸡屎藤具有祛风除湿,消食化积,活血止痛等成效,琼海人视其为宝。除此,家家户户的门口还挂上一种茎杆长满荆棘的植物,以防鬼魂进门。

吃“苙”解厄运

中元节吃“苙”,可以解结解忧,把厄运解开。“苙”是依据海南话谐音,海南边言叫做“la,p”,是一种极具本地特征的干粮,也是黎灶村美食之一,黎灶乡民在七月必吃,将糯米和椰子丝搅均匀塞入“苙”子里煮。

“鬼节”期间有各种各样的“禁忌”,如不能理发、买衣服、结婚等,大件物品也是不能操办的。

习俗禁忌

1、忌头朝门口睡觉,因在海南黎族的风俗只有已逝之人才头朝门口待抬出埋葬。如果客人犯错,主人会认为可能有祸事临头号,而觉得不愉快。

2、在海南黎族住宅内平时忌吹箫和吹口哨,否则不仅煮饭多烂饭或不成饭,还会引鬼入屋。

3、如果看到海南黎族宅门上置有青树叶,外人不得闯进,否则宅内病人疾病转剧。

4、禁止在家中或公共场合谈论猴子。

5、平时忌将锄、刀等铁器置于灶内烘烤,否则猪、狗胎会流产。

6、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祖先的名字。

7、敬神之物,不可翻动。不然会头痛,手痛。

8、海南黎族人民常常以酒会友,他越喜欢敬你酒就表示他对你越热情,并没有恶意哦!

9、人们不得跨过炉灶,不准用脚踩、用刀砍等,如果违禁,据说“灶神”就要发怒,引起家人生病。

10、凡有祖先牌位的家屋,不能把狗肉端进去,要不然,是有意污秽租公神位,将会招致疾病。

生活习俗

1、吃饭时忌筷子与碗碰撞出响声,忌“吧唧吧唧”地发出声响。

2、走路时,如果别人挡着你了忌跨越别人的任何部位。

3、晚辈接住长辈递过来的物件时忌用单手。

4、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

5、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

6、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

7、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

8、一般主人的卧室,外人不得随意进入。

9、海南苗族十分忌讳戴孝的人进入自己家。

10、在海南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按海南苗族传统的礼节,鸡头是要敬给老人的。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最高敬意,主人常常把鸡头病例给客人,这时懂礼貌的客人就应该双手接过鸡头,然后再转献给在座的老人或长者。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肝、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

篇2:海南风俗习惯礼仪

摘要: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到来,海南的企业单位与外商合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海南企业单位应重视与外商谈判前与谈判后的礼仪,才能给外商留下一个好印象。

一、商务谈判准备礼仪。

商务谈判之前首先要确定谈判人员,与对方谈判代表的身份、职务要相当。谈判代表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谈判前应整理好自己的仪容仪表,穿着要整洁正式、庄重。男士应刮净胡须,穿西服必须打领带。女士穿着不宜太性感,不宜穿细高跟鞋,应化淡妆。

布置好谈判会场,采用长方形或椭圆形的谈判桌,门右手座位或对面座位为尊,应让给客方。谈判前应对谈判主题、内容、议程作好充分准备,制定好计划、目标及谈判策略。

二、商务谈判开始礼仪。

谈判刚开始时谈判双方接触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言谈举止要尽可能创造出友好、轻松的良好谈判气氛。

作自我介绍时要自然大方,不可露傲慢之意。被介绍到的人应起立一下微笑示意,可以礼貌地道:“幸会”、“请多关照”之类话语。询问对方时要客气,如“请教尊姓大名”等。如果你有名片,要双手接递。介绍完毕,可选择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谈。稍作寒暄,以沟通感情,创造温和气氛。

谈判开始的姿态动作也对把握谈判气氛起着重大作用,应目光注视对方时,目光应停留于对方双眼至前额的三角区域正方,这样使对方感到被关注,觉得你诚恳严肃。手心冲上比冲下好,手势自然,不宜乱打手势,以免造成轻浮之感。切忌双臂在胸前交叉,那样显得十分傲慢无礼。

谈判开始的重要任务是摸清对方的底细,因此要认真听对方谈话,细心观察对方举止表情,并适当给予回应,这样既可了解对方意图,又可表现出尊重与礼貌。

三、商务谈判进行礼仪。

这是谈判的实质性阶段,主要是报价、查询、磋商、解决矛盾、处理冷场。

1、报价--要明确无误,恪守信用,不欺蒙对方。在谈判中报价不得变换不定,对方一旦接受价格,即不再更改。

2、查询--事先要准备好有关问题,选择气氛和谐时提出,态度要开诚布公。切忌气氛比较冷淡或紧张时查询,言辞不可过激或追问不休,以免引起对方反感甚至恼怒。但对原则性问题应当力争不让。对方回答查问时不宜随意打断,答完时要向解答者表示谢意。

3、磋商--讨价还价事关双方利益,容易因情急而失礼,因此更要注意保持风度,应心平气和,求大同,容许存小异。发言措词应文明礼貌。

4、解决矛盾--要就事论事,保持耐心、冷静,不可因发生矛盾就怒气冲冲,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或侮辱对方。

5、处理冷场--此时主方要灵活处理,可以暂时转移话题,稍作松弛。如果确实已无话可说,则应当机立断,暂时中止谈判,稍作休息后再重新进行。主方要主动提出话题,不要让冷场持续过长。

四、商务谈后签约礼仪。

签约仪式上,双方参加谈判的全体人员都要出席,共同进入会场,相互致意握手,一起入座。双方都应设有助签人员,分立在各自一方代表签约人外侧,其余人排列站立在各自一方代表身后。助签人员要协助签字人员打开文本,用手指明签字位置。双方代表各在己方的文本上签字,然后由助签人员互相交换,代表再在对方文本上签字。签字完毕后,双方应同时起立,交换文本,并相互握手,祝贺合作成功。其他随行人员则应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喜悦和祝贺。

篇3:海南风俗习惯礼仪

一、各主体在学校礼仪教育认知方面的表现

(一) 学生方面的认知

在1300份有效问卷中, 统计显示:关于学校礼仪修养方面学生的重视情况, 对礼仪知识“几乎不了解”为350人, 占26.9%;“了解一些”为830人, 占63, 8%;“十分了解”为120人, 只占9.2%。总体上而言, 学生对文明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 呈现出“碎片化了解”的状态。

在1300份有效问卷中, 关于学生对学校礼仪修养方面的重视情况, “不注重”的为420人, 占32.3%;“重要场合才注重”的为722人, 占55.5%;“无所谓”的为158人, 占12.1%。总体说来, 大部分学生对自身在学校的文明修养行为基本上不太注重, 即便有的注重, 也是有需要的场合才注重, 学生在对自身的礼仪行为的实践上呈现一种功利性。

1300份问卷中, 关于学校是否有必要开设相应的礼仪教育课程学生的态度方面, 认为“没必要”的为301人, 占23.1%;认为“一般必要”的有710人, 占54.6%;认为“非常必要”的有289人, 占22.2%。总体说来, 大部分学生对“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存在定位不清的模糊认识, 小部分学生对学校开设专门礼仪教育课程还是表示出较高程度的期待。

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倾向于对一些专业的礼仪如化妆、形体等礼仪知识感兴趣, 而对日常的德行修养以及行为规范方面的知识以至行动缺乏兴趣与积极性。

(二) 教师方面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 教师普遍都比较关注学校学生的礼仪行为规范。但是只是在一些课堂上关注而已, 在教育的程度和深度上都不够深入。在访谈中也发现, 比起一般的教师, 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的礼仪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礼仪教育关注度相对高。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教育的形式相对单一枯燥, 没有一些切实有效的做法与管理方式, 并未从根本上培养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礼仪观, 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三) 家长方面的认知

在1300份有效问卷中, 在家长参与为孩子提供礼仪教育方面, 家长“没有”的542份, 占41.6%;家长“有时有”参与的650份, 占50%;家长“经常有”参与的108份, 占8.3%。也就是说, 家长长期以来更多的是把关注点放在了孩子学习知识的多少上, 而提供礼仪教育的机会和频率不高。多数家长在家庭礼仪教育方面没有过多地参与进去。

在家庭与学校有关礼仪教育合作方面, 学校也在积极寻找与开展和挖掘家长资源。学校在家庭发挥礼仪教育的作用方面, 笔者统计了100份有效问卷, 统计显示, “有”开展家长资源的占58%, “没有”的占19%, “正在计划”的占26%。但是在访谈中也发现, 一些家长在一些行为与思想上并没有真正与学生达成一致的认识, 家校之间的合作仍然需要不断加强。

多数家长一味地关注学生的成绩、学生的技能, 而忽视对学生做人的教育与培养, 未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 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礼仪以及道德修养方面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家长一般把学生的成长以及礼仪教育的养成都归功于学校, 甚至当学生出现一些礼仪失范的状况时, 把责任推给学校礼仪教育的缺失。

(四) 学校方面的认知

在调查与访谈中发现, 多数学校认识并重视学生礼仪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对礼仪教育的领导和责任工作, 以及具体的学校制度方面, 没有切实可行的举措, 同时没有独立的领导核心, 导致学校的一些礼仪教育工作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组织性和针对性。

学校一直以来也是更为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 对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并没有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尤其是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性的要求相对比较多,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以及礼仪教育的培养。并且没有真正地把礼仪当作一门课程来重视, 也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环境, 同时在一些活动以及教育的开展上流于形式, 导致礼仪教育的实效性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总之, 我们必须清楚:学生礼仪教育的养成绝对不是学校教育一方面可以完成, 它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需要整个社会环境氛围的营造、学校教育的重视、制度的完善, 也需要家长的配合, 以及学生内在认知意识的提升。

二、海南省高职院校在学生礼仪教育课程方面的现状

(一) 缺乏专门的礼仪课程

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院校在专门礼仪课程资源的挖掘方面是非常不够的, 除了一些专业有专业的礼仪课之外, 大部分班级是没有专门礼仪课的, 更谈不上有专门的礼仪教材。

(二) 礼仪教育开展的内容和途径比较单一

上表显示, 学生开展礼仪教育的途径, 主要是通过班会和广播的形式来获得的。学生相对比较喜欢而且乐于接受的是通过礼仪活动的开展以及礼仪实训的方式来获得。但好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容易疲于形式, 没有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上真正达到渗透。在礼仪教育内容方面, 一般高校都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礼仪教育, 比如化妆、形体等, 而对日常的行为规范以及修养上面没有太多的要求, 同时没有把礼仪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地结合, 没有把礼仪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在课程的时间安排方面, 课时相对比较少, 趋向于被边缘化的趋势。

三、讨论及对策

针对当前海南省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现状,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的方面着手努力:

(一) 在礼仪教育的课程方面

高职院校要不断探索礼仪常识课程的开发, 并且把礼仪课程逐渐日常化, 以及常识化。同时高校学生礼仪教育的培养需要形成合力, 需要加强家校合作, 需要不断向家长灌输这样的意识, 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礼仪行为方面的培养中来。

(二) 制度的保障以及经费的支持

高职院校要严格保障学生礼仪教育教学的课时, 同时把礼仪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灵活安排课时。把学生好的礼仪修养以及习惯的养成纳入学校发展, 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政策的落实上、经费的支持上、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必须有足够的保证。加强对教师的礼仪培训, 提升教师礼仪教育素质, 增强教师的责任心,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本质。

(三) 把礼仪教育纳入课程评价体系

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学分以及实践成绩进行考核, 确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同时把学生的德行修养、文明礼仪规范行为纳入学生的学分以及实践成绩评价体系,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比较完善的行政责任制。

(四) 礼仪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部分, 要把大学生文明礼仪培养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把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以及道德礼仪活动的修养与开展, 作为大学生思政课的一个重要实践载体, 利用第二课堂, 通过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礼仪活动, 加强礼仪模拟训练和培训。利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 让学生参与到传播礼仪知识的实践中, 在锻炼中提升自己对礼仪的认识与看法, 从内在认可礼仪修养的重要意义, 真正地使礼仪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而言之, 德才兼备是我们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应该有知书达理、待人以礼的良好精神风貌, 这是国家事业发达、民族昌盛的保证。高职院校要高度加强对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在意识观念的转变、氛围的营造、平台的搭建、制度的保障、政策的落实方面, 切实有效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吴韬.高职素质教育新思路:培养有品格、有修养的技能人才[J].中国西部科技, 2007 (4) .

[2]李灵萍, 沈慧君, 张宏波, 等.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憾及对策[J].高教论坛, 2007 (1) :24-26.

[3]王春, 景庆虹.浅析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J].学园, 2011 (14) .

篇4:海南风俗习惯礼仪

关键词:师范生 教师礼仪 养成机制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以人格来培养人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而且是影响学生一辈子。教师的礼仪如何,不仅影响教育效果,而且还影响整个社会文明的效果。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这些师范院校是否开设了教师礼仪这门课程,授课教师的方式方法如何,授课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否能给未来教师带来示范作用,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如何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教师礼仪这门课程的效果的因素,那么,学校应该通过形成机制促进师范生教师礼仪的养成。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海南省师范类院校在校各年级各专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大学、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4所师范院校,共计1000人。

1.2 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法: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设计《高校教师礼仪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调查问卷825份,回收率为82.5%,有效问卷814份,有效率为98.7%。该问卷调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②访问调查法:对高校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进行访问,了解学生上教师礼仪课程的情况,使调查内容得以深入和具体化。

③数理统计法:对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得到的有效数据,根据社会调查统计方法,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年级对教师礼仪课程的渴求情况分析

表1是对海南省师范院校各年级对教师礼仪这门课程开课情况的渴求调查,参与此次调查的大一学生399人,占48.4%,大二学生201人,占24.4%,大三学生174人,占21.1%,大四学生48人,占5.8%。

表1 是否开设教师礼仪课程

从表1显示,目前海南省师范生所在院校开设教师礼仪这门课程的占45.7%,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的占51.3%,无效问卷占3%。说明,目前只有近50%的院校开设了这门课程,有些师范院校还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曾经有一位校长在博客中写道:“我很遗憾在我四年的师范学习中,没有看到一本教科书或者一门课程谈到一个教师的修养怎样改变一群学生。但是在几十年的实际工作中,我感受到一个教师具有良好的修养和文明的礼仪对工作有多大影响。”这说明在师范生的学习中,教师礼仪这方面的知识是缺失的,对师范生而言在校学习对他的教师礼仪养成是相当重要的。

2.2 教师礼仪授课方式调查分析

表2是对海南省师范生教师礼仪授课方式的调查,从调查汇总表中显示,对于教师礼仪这门课程,操作演练法占44.7%,其次是案例教学法31.6%,说明学生更倾向于实际操作的授课方式。

表2 最佳的授课方式

2.3 对教师礼仪授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表3 你对任课教师的总体评价

从表3显示,学生对于授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比较满意占39.2%,一般占31.3%,说明教师要加强培训。

3 结论与建议

①海南省目前4所师范院校中,开设教师礼仪这门课程的院校虽然有50%,可是并没有达到100%,说明院校方面还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调查中也显示师范生对教师礼仪的渴求强烈,建议师范院校应该开设教师礼仪这门课程,各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以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②教师礼仪的授课方式不要拘泥于传统理论讲授,要对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主要以实践为主,多让学生情景模拟、操作演练、案例分析,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在实践中践行理论。

③教师礼仪的授课教师应该要“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授课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提高学生对教师礼仪的认识,比如除了开设教师礼仪这门课程之外,可以通过编写适合师范生使用的教师礼仪教材、开设教师礼仪系列专题讲座等。

参考文献:

[1]南志国.关于师范生礼仪问题及礼仪教育思考[J].大学生时代,2006.11.

[2]吴春玲.师范生礼仪课程考核途径初探[J].铜仁学院学报,

2010.11.

[3]郝志峰.高校教师礼仪素质浅析[J].吕梁学院学报,2012(02).

基金項目: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海南省师范生教师礼仪养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QJY125105。

篇5:海南的饮食习俗礼仪

因为海南的气候比较热,所以海南的饮食习惯比较清淡。少盐少油所以人们的也就自然而然地很瘦。

一般早餐在海南大多数的人会选择海南粉,炒粉等。粉的热量很低,也很容易被消化。

由于海南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人们的饭桌上多了很多薯类的主食木薯、毛薯、红薯、紫薯、山药等等,这些薯类主食有助于人体的消化,热量也不是很高。

海南菜也都会做得比较清淡,海鲜的营养价值很高,对身体也很好,文昌鸡,白斩鸡的做法也都是以水煮,清蒸为主。也会有一些地瓜叶、秋葵等青菜。饮食习惯很好,有规律所以人们身体都很健康。

海南的生活节奏很慢,人们很会享受生活,午睡过后你会发现大街小巷的茶馆,里面和门口都会坐满了人,大家喝一杯茶,就是一下午,饭后喝一些茶可以刮一刮油。提起海南我们都知道椰子,椰子是天然饮料,热量很低,对身体很好,椰子浑身都是宝,做法也有很多,可以做椰子糕,椰子鸡等等。

饮食习俗

因为海南的气候比较热,所以海南的饮食习惯比较清淡。少盐少油所以人们的也就自然而然地很瘦。

一般早餐在海南大多数的人会选择海南粉,炒粉等。粉的热量很低,也很容易被消化。

由于海南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人们的饭桌上多了很多薯类的主食木薯、毛薯、红薯、紫薯、山药等等,这些薯类主食有助于人体的消化,热量也不是很高。

海南菜也都会做得比较清淡,海鲜的营养价值很高,对身体也很好,文昌鸡,白斩鸡的做法也都是以水煮,清蒸为主。也会有一些地瓜叶、秋葵等青菜。饮食习惯很好,有规律所以人们身体都很健康。

海南的生活节奏很慢,人们很会享受生活,午睡过后你会发现大街小巷的茶馆,里面和门口都会坐满了人,大家喝一杯茶,就是一下午,饭后喝一些茶可以刮一刮油。提起海南我们都知道椰子,椰子是天然饮料,热量很低,对身体很好,椰子浑身都是宝,做法也有很多,可以做椰子糕,椰子鸡等等。

黎族的饮食文化一样多资多彩。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众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食鼠也是黎族的风俗,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食鼠时,先把鼠投入火中烧一会,然后刮去毛,除去内脏,再烤或烧即可。

风味小吃

1.海南粉:米粉类小吃在海南非常普遍,海南各地有售,是特别有吸引力地方小吃。发源远溯福建省,近推海南澄迈县。传说是由明代一位姓陈的外来户传开。经过几百年变迁,福建粉早已具备地道的海南味。海南粉有汤粉、腌粉、炒粉等。吃法:腌粉淋以特殊佐料,配上葱花、香菜,味道首推澄迈;海口腌粉亦有名气。汤粉放在佐料汤中,以兼具清甜、淡酸、微辣的陵水县酸粉为最。炒粉以琼海市塔洋镇最为出色。 汤粉贵在汤好,汤用多种原料熬成,甜而不腻,甜中含酸,酸中藏辣。用这种汤冲调粉条。配上牛肉干、花生、竹笋、酸菜骨、辣椒等配料和佐料,“味道好极了”! 腌粉以腌技见长,一碗粉要用10余种佐料腌制,这些腌料往往是各店摊自制,据说配方密不告人。 炒粉妙在火候,炒时加猪肝、瘦肉、葱,并用生粉打芡,吃时再撒上胡椒,香味扑鼻。

2.海南鸡饭:鸡饭的主料是鸡和大米,最好的鸡饭选用“文昌鸡”。由于“文昌鸡”供不应求,一般鸡饭推档选用本地种杂色鸡,要求是刚成熟而尚未下蛋的鸡,以1至1.5公斤重为宜。大米选用上等新鲜的优质米,鸡是白切鸡,清汤中烫熟,皮色油黄,肉白且嫩,骨髓带血,吃来清甜爽口。 米饭的制法:一是猛火热锅中下鸡油、蒜茸爆香,随后倒进洗净滤干的大米翻炒,再加鸡汤调匀,加盖煮熟;一是将蒜茸或葱爆香的鸡油倒进普通方法煮熟的热饭中,加少许精盐和味摊,白切鸡佐酒,鸡饭随之,其味悠长。

3.海南粽:北方的粽为圆锥形,用粽叶包得小巧玲珑,内糯米,有花样的再在粽中加上赤豆、红枣。海南的粽则另有不同:由芭蕉叶包成方锥形,重在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黄、叉烧、腊肉、红烧鸡翅等。热粽剥开,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浓香,香浓淡兼有,味荤素俱备,大开食者胃口。

4.海南火锅:俗称“打边炉”,在海南无论冬夏皆打边炉。这种火锅高档的以果子狸、蛇肉、龟肉配红枣、党参、淮山、枸杞煮汤,再加生鱼片海鲜、牛百页、鸡肉烫食,复有豆腐、粉条烫食,后有西洋菜、生菜、空心菜、小白菜等时蔬烫食,最后连汤带水吃完喝尽。吃得人人流汗(建省前打边炉,人们常吃得“三流”:流汗、流眼泪、流鼻涕,后“二流”皆因当时以炭头为燃料,烟熏火燎所致。建省后打边炉的燃料普遍改进,采用液化石油气或固体无烟燃料,后“二流”便没有了,但在偏僻乡镇或可体得到),气氛热烈。中低档的打边炉以羊肉、鸡肉、猪排骨代替山珍海味,人们照样吃得轰轰烈烈。

5.鸡屎藤稞仔:鸡屎藤稞仔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滋补品,以鸡屎叶和大米为原料精制而成。鸡屎藤具有滋阴壮阳、补气补血之功效,并且气味香淳,所以鸡屎藤稞仔汤一直是众喜爱的食物,特别是农历七月初一日,琼海市家家户户都要吃一碗鸡屎藤稞仔汤。

6.东山烙饼

篇6:海南文昌的春节风俗

在文昌,几乎家家户都有做“糖糕”的习惯。大年还没有到,他们就已经备好了制作糖糕的料,如花生、芝麻、爆米花、沙红等。有的在年夜饭前已经做好,有的在年夜饭开始忙碌着做,并将密封好。大年初一,邻居互相拜年时,都拿出糖糕招待,并互相祝福新的一年日子会过得比糖还甜蜜。

文昌人还有一个独特的习惯,那就是去给亲戚朋友拜年时,一定得带上自己家做的糖糕赠送给亲朋们,或是亲友来他们家拜年时,一定得给亲友捎上他们自己制作的糖糕,并祝愿亲友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更好的收成,生活会更加甜蜜。文昌人的这种习俗后来还演变成为平常节日里也制作糖糕,并用于馈赠亲友,沟通与亲友间的感情。

如今在商店里时时刻刻都有各式各样的糖果、糕点出售,食用也非常方便,但海南人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制作“糖糕”,也称“糖恭”。

贴春联:除旧迎新

春联是一种形式活泼的文化小品,是一门精简的艺术,老百姓一般都通过春联来表达他们对未来的企盼和祈求。而“福、禄、寿、财、喜”就是人们最普遍追求与表达的梦想。细心的人只要稍稍注意一下,也不难发现,在海南普通百姓家,他们贴的春联都无不饱含着对来年的祈祷与企求:穷人希望来年能发财;当官的人希望来年能升迁;富人希望能平安健康;而更多的人都希望年年有福,有喜……因此,海南人在春联的挑选上,一般都比较传统,仍保持有中华民族的千年传统文化。

在中国春联是一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态度,因此,在挑选春联时,海南人都很注重勤劳、节俭之类内容,特别是正堂室大门的春联,最能反映一个家庭对未来生活的企求。在海南,贴春联一般都在除夕之夜降临之前完成,并且一般由小孩子或年轻人来完成。

最独特的是贴春联的同时还贴“利是钱”,一种红纸制成的、满是小圆洞的纸。只要到乡下走一走,便可看到,家家户户的大门框上都贴着四张随风飘扬的“利是钱”,而在其他小门上也贴着,甚至连家里的与“柴米油盐酱醋”之类的物品及水缸、炉、灶和犁、耙等农具等,都贴上了“利是钱”,这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祝愿,还是一种企盼。

做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年糕,年糕,即意为一年比一年高。迎新春,吃年糕,表示新一年的日子会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而海南人做年糕,除了供奉祭祀,自己用吃外,还赠送亲友,并祝福亲友在来年的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在海南,由于各地生活习惯不同,做年糕的习俗也不同,一是在除夕之夜制作,一般是在吃年夜饭后就开始制作年糕,并用年糕来供奉祖先,表达迎新春之情,祝愿新一年的日子会更好;一种是在小年即元宵之日制作,并用来祭祖,告诉祖先,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我们的生活过得甜甜蜜蜜,美美满满。

放爆竹:对生活充满成就感

海南人喜热闹,更喜追求一种好的热烈的氛围,而燃放爆竹是营造这种热闹氛围的最好方式。海南人过年燃放爆竹,不仅是为了热闹与庆祝好收成,还是一种宣告,肯定过去的成绩,反映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与成就感。

那么燃放爆竹的风俗由来已久,人们不论是祭拜众天神还是敬拜先祖,都要燃放爆竹,其目的是祈望得天保佑,同时也告诉自己的先祖们,子孙们如今过上好日子了,不仅有肥鸡吃,而且还年年有“鱼”。

那么燃放爆竹还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祷,也反映了人们对丰收的喜庆之情,如果今年哪家燃放的爆竹最多,这一家的收成一定很好,来年的收成也会更好。尤其是正月初一零时到来之际,人们总争先恐后地燃放爆竹。海南人燃放爆竹最喜燃放“万三三”响的。“万三三”在海南话中之意是“多多”或是“很多”。谁家燃放了“万三三”,而且燃放的最多,谁家的收成也一定会很多,盈利也会最多。因此,海南人燃放爆竹不仅是肯定过去一年的成绩,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而且还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祷与祝福。

鲥鱼祭祖:过日子年年有余

如果你现在的生活过得非常美好,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乐乐,不仅衣食无忧,而且还有盈余,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种幸福之情?海南人的习俗就是买几条鲥鱼,在除夕之夜将鱼蒸好,存放到正月初二才用来祭祖。

同样鱼与余同音。在贴春联时,人们常常看到,对联的横批往往是“年年有余”。这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真切反映。海南人除了用对联表达自己的生活美好外,更重要的是想向先祖们说,他们现在的日子过得更加美好了。而最能表达这种心情的方式就是用鱼祭祖。

那么人们也许会问,用鱼祭祖为何不在除夕吃团圆饭时不将鱼供上呢?海南人的习俗奇特就在这一点上。为了庆祝过去一年的收成大好,并想告诉先祖,今年的收成最好,过年的团圆饭最丰盛,吃的是又大又肥的鸡,而且还有盈余,因此,在除夕祭拜祖先时,都挑最大最肥的鸡。而到初二,鱼已经在家里存放了两天,而鸡肉才刚刚吃完,现在才开始吃“鱼”。除了有“鱼”外,还祈求大吉大利,在供奉先祖的台上,人们还放上几个大桔子。

1.海南文昌春节风俗

2.海南的春节风俗

3.海南春节风俗

4.有关海南的春节风俗

5.海南春节有哪些风俗

6.海南春节的风俗

7.海南三亚春节风俗

8.海南万宁春节风俗

9.海南临高春节的风俗

篇7:芬兰风俗习惯礼仪

芬兰人守秩序,讲礼貌,是芬兰交通显得十分井然有序。马路上一般情况下均无交通警察看管交通,全凭行人自觉按照红、绿灯指示而行。行人须行走在人行道上。过马路时须指示行人的绿灯亮后从人行道上穿过马路。

上下交通工具时应等车上的人下完后再上车。凡座位边贴有黄标志的座位均为给老、弱、病、残人留出的座位,车上人多时身体健康的乘客不宜直接坐到这些座位上。

着装

赫尔辛基气候深受海洋的影响:多风且变化无常。风衣和雨具都属必备品。在芬兰,室内温度一般都在二十摄氏度左右,因此衣服不宜穿得层次过多,应备些易脱的外套。平常穿便于走路才鞋十分有必要。

平常芬兰人的衣着很朴素、随便。只有在商务会谈、高级餐厅或正式的社交场合才穿西装带领带或长裙、礼服、高跟鞋。

除宴会外,一般公务在身时不宜过量饮酒,也不宜饮用烈性酒。

待人接物

在与芬兰人初次接触交谈是最不宜讨论宗教信仰和政治之类,体育、饮食和天气是最普遍的话题

芬兰人在与某人第一次见面时无论男女均先握手道姓名。平日一般情况下只对外国人称呼X先生,而在芬兰人与芬兰人之间通常直呼名。同事之间十分熟悉时也有直呼姓的。

中国人在接到芬兰人的名片后应分清哪个是名或姓,通常名在前,姓在后。应避免以名当姓而以名来称X先生。

语言

芬兰是双语制国家,芬兰语和瑞典语均为官方语言。在芬兰,约有6%的芬兰人以瑞典语为母语。在北极拉普兰还大约有1700人讲Sami语。瑞典语区主要在西部和波罗的海岛屿上的居民区,约有30万居住在这些地方的芬兰人以瑞典语为母语。

芬兰语属Finno-Ugrian语系,跟爱沙尼亚语属同一语系。在世界上,讲Finno-Ugrian语的人总共只有二千万。与其他欧洲语言相比,芬兰语复杂难学,是举世公认的最难的语言之一。对于一个人口仅五百万的民族来说,只有学好外国语,才能有效地与外界进行交流,这使得芬兰人成为一个善学语言的民族。许多芬兰人能讲很好的英语,一些讲德语或其他欧洲语言。有相当一部分人能讲三、四种以上的外国语。会一点英语的中国人在芬兰不会感到语言交流方面有困难。

在夏天,许多芬兰报纸的主要新闻以及天气预报都用英语报导。芬兰无线电台定时用外语播送新闻,英语(包括一些其他主要外语的)报纸和杂志十分普及。在R小卖部(R-Kioski)和火车站都哦能买到英语报刊和杂志。

礼仪文化

芬兰人含蓄而朴实。严峻的气候条件,美丽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使芬兰人形成了极有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

他们喜欢用“sisu“这个无法用其他语言翻译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民族性格,大概是指芬兰人善良诚实、遵纪守法、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以及坚韧顽强的精神和异乎寻常的耐性等特点。

享受节假日被认为是每个人的权利,节假日相对较多。每逢节假日(包括周日)所有商店闭门谢客,连公交车班次也不及平时一半。

桑拿(Sauna)是芬兰国粹,全国约有192万间桑拿房,平均每3人拥有一间。

芬兰的节日有:独立纪念日(12月6日)、仲夏节、圣诞节、大学生戴帽节、赫尔辛基桑巴狂欢节、采摘节。

风俗禁忌

芬兰人进门脱鞋,不要问别人隐私,晚上8.9点之后别洗澡,也不要做大声音影响到别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芬兰是粗鲁、缺乏修养的表现,夜间10点以后要保持安静。

男性朋友不要主动跟芬兰女性握手,除非她们主动跟你握手。

第一次去别人家带个礼物吧,芬兰人不注重礼物多少钱。下一次去可不从国内带,从当地超市买瓶酒还是咖啡都行。

看他们的生活习惯了,吃饭不可以剩饭,要多少,吃多少(水也是),再不好吃的东西,如果放在了自己的盘子里,也都给吃掉。是很客气的事情。

芬兰人时间观念很强,这也是许多发达国家里人们的一贯作风,跟芬兰朋友交往一定要守时,否则将被视为无礼貌。

篇8:创新思路拓宽礼仪习惯培养途径

近年来, 学校积极开展礼仪教育, 培养他们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 礼仪教育的现状和实效是不容乐观的, 一些中学生不文明的现象屡见报端和网络, 引起广泛关注。人民网有一期以 “‘情侣’校园亲昵, 学校管理头疼”为题的特别策划, 报道了上海某中学两高中生在教室接吻等不文明现象, 诸如饭菜哗哗倒、红灯随便闯、草坪任意踏、墙上踩脚印、课桌刻情书……, 更是不胜枚举。

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学科, 它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 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堂虽然是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但就礼仪教育来说, 单有思想政治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 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所以, 必须拓宽礼仪习惯培养的途径,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让学生知礼仪, 习礼仪, 学礼、懂礼、用礼, 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为“礼仪之邦”再添光彩。

一、努力拓宽礼仪习惯培养的思路, 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有一句话说得好:“眼睛所看着的地方, 就是你会到达的地方。”是的, 一个人能走多远, 取决于他能想多远。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过程和方法, 更有一个正确的思路。要想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取得实效, 必须从目标的确立, 方法的整合等方面着手, 拓宽思路, 积极应对。

1.确立高中礼仪习惯培养的层次目标

在高中礼仪习惯培养目标的确立方面, 不能用传统的“标准件式” 的统一目标, 不能按成人化的“超标”或“超高”的要求。我们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 确立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具体明确的年级目标, 在每个年级目标中确立“底线目标”、“弘扬目标”、“追求目标”三个层次目标, 坚持从“底线”目标做起, 注重“弘扬”, 激励 “追求”, 完善礼仪教育目标体系, 使礼仪教育目标更贴近学生生活, 更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及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更具导向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提高高中礼仪习惯培养的可操作性

在高中礼仪习惯培养内容的确立方面, 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 研究探索、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训练活动方案, 力求具体而可操作, 就是说, 别人拿过来照着学、照着做, 一样能取得实效。在实施礼仪教育中, 我们根据各年级礼仪习惯培养的目标层次确定相应的内容要求, 并根据这些目标和内容, 制定了《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安排建议》, 分年级从教育目标、活动主题、活动形式等方面, 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以提高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的实效。如高一上学期1—4周, 主题为“社交与合作”, 班会活动有:自我介绍, 我心目中的老师 (班级、同学、 朋友等) , 社交礼仪与规范, 人际关系与人格完善。还要以“礼仪”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举办报告会等。

3.采取多育整合的方法, 重视体验对学生礼仪习惯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等虽然在教育目标、教育基础、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都有所区别, 但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 礼仪习惯培养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整合几大教育力量, 促进其协同与合作, 合力构筑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具体方法方面, 我们要克服“注入式”或“填鸭式”的灌输与驯服的弊端, 不能把学生当成“我讲你听, 我导你行, 我令你行”的“机器人”或 “工具人”, 而是根据人的成长、发展和价值的诉求, 由“规训化”走向“人本化”。

人无时无刻不处在情感体验过程中, 这种或简单或复杂的情感体验过程也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情绪过程。它是人对自己的需要、动机和爱好是否得到了满足及满足程度的情感体验过程, 这种体验对于学生礼仪行为的内化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怀是道德成长的温床, 关怀式的礼仪教育注重实践、尊重学生的生命与感受、强调师生关系以及教师以身作则的道德意义, 是一种能够切实培养礼仪习惯的礼仪教育。

二、努力拓展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的新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 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高中生的礼仪习惯也必须从传统的教学途径、活动途径、班主任工作、家庭社会等校外途径中, 本着“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的“三贴近”原则, 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 努力拓展礼仪习惯培养的新途径。家庭和社区也要承担起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的责任, 确保“三教合一”, 切实增强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的实效。

1.礼仪课程引领

课程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 也是有效进行礼仪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是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的主渠道。所以要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 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性和时代性的校本礼仪课程, 通过课堂教学落实“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使学生懂得古今中外礼仪知识, 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 习得基本的礼仪行为, 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同时,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鲜活生动的案例, 进行有效的学科渗透, 并积极有效地组织好综合实践活动。

2.主题活动训练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 不能仅靠说教, 需要依靠礼仪的践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加强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的主要载体。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训练学生, 严格地、反复地训练。 定期组织主题班会、参观访问, 如参观外事部门、宾馆酒店, 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地体验礼仪的重要性。

师生模拟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礼仪实践场景, 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 让学生习得礼仪。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礼仪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体验礼仪规范, 从而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3.日常生活渗透

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建设良好的礼仪环境,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日常交往, 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娱乐, 整个校园生活都是礼仪教育的课堂。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是学校引领老师和学生发展的旗帜, 是学校办学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 也是学生礼仪习惯养成的土壤。外显的文化环境, 如庄严的升旗仪式, 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广告牌、标语牌等, 都是学生礼仪习惯形成的养料。而内隐的精神追求, 如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制度规范、校风班风学风、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等等, 都是培育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种子。我们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 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 形成优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 以此促进学生礼仪素养的发展。

4.典礼仪式濡染

开学与散学典礼、毕业典礼、18岁成人典礼、重大节日喜庆典礼等仪式, 可以让学生习得良好的礼仪。在台湾的一所高中, 每年新生入学的开学典礼, 学校都会请所有的任课老师在主席台上就座, 而校长则站在主席台下, 代表背后的全体新生及其家长, 向主席台上的老师行 “拜师礼”, 共同表示对老师的敬爱。而每年的毕业典礼也举行“谢师礼”, 校长、毕业生和家长身着节日盛装, 共同感谢老师培育学生的辛劳, 使学生永远记住学校和老师的培育之恩, 并终身以母校为荣, 为母校争光。这样庄严肃穆的典礼, 给学生、家长和老师留下的印象何等深刻, 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5.家校、社校互动

高中生礼仪习惯培养也要做到“三教结合”, 避免“三脱节”和 “三不一”教育。“三脱节”即学校礼仪习惯培养没有得到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和有效配合, 家庭与学校未能达成默契, 也没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作保障。例如, 学校要求学生讲文明礼仪, 遵守社会公德, 而家长却不同步要求, 甚至做出坏的榜样:学校要求学生遵守交通规则, 家长却带着孩子闯红灯, 而交警也没能及时有效制止;学校教育学生不乱扔垃圾, 家长却让孩子随地乱扔果皮……“三不一”是指学校、 家庭、社会对学生礼仪习惯培养的要求不一致, 甚至截然不同,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表现也截然不同。

学校开展礼仪教育, 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落实到社会生活中。因此, 学校应争取家庭、社区的支持与配合, 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当代高中生是祖国建设和民族振兴的生力军, 培养高中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从而把他们培养造就成具有崇高理想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代代相传。教师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 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引导者, 必须重视礼仪教育, 必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全球各国、各民族的礼仪, 培育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文明素养和民族精神, 做“可爱的中国人”, 做“可爱的世界人”。

培养高中生的良好礼仪习惯, 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引导, 结合公民道德建设, 整合学校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教育, 充分认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努力创新思路, 探索新的途径, 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余维武.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礼仪教育.教学与管理[J].2006, (8) .

[2]王怀玉.底线伦理:未来公民的道德根基.中小学教育[J].2008, (5) .

[3]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69.

[4]李宜江.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基础教育研究[J].2007, (7) .

上一篇:《石山火山口》游记下一篇:学生会少先队检查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