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2024-07-31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精选8篇)

篇1: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科学与认知发展研究的融合点

本文介绍了发展的神经科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早期突触形成、关键期及丰富环境对脑发育的`影响等领域的一些突出成就,阐述了从神经科学与认知发展共同研究的主题来考察两个学科的整合的意义,并对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未来趋势作了展望.

作 者:徐芬 董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教育部“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刊 名:应用心理学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年,卷(期): 8(4) 分类号:B844 关键词: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发展   脑发育  

 

篇2: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2)功能磁共振成像术(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1990s,它由以下几种成像技术组成:①基于血氧水平(BOLD: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的大脑活动成像,用以显示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大脑相关区域的兴奋状况。这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大脑的认知活动及其功能定位研究。人们通常所说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常常就是特指这种方式的成像,记作fMRI。②微观水活动性成像(弥散(diffusion)/灌注(perfusion)成像),可用以提供由于血管疾病导致脑组织坏死过程的时态信息。③微血管血液动力学(脑血流和血容量)成像,用于显示脑血管病理学状态。与PET的主要反映氧与葡萄糖的代谢不同,fMRI反映的是血液中含氧量的变化,而研究表明这种变化与神经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优点:①信号直接来自脑组织功能性的变化,无须注入造影剂、同位素或其他物质,故是无创性的方法,且简便易行,同一被试可以反复参加实验。②它可以同时提供结构的和功能的图像,这一点对于准确的功能定位是至关重要的。③它的空间分辨率非常高,可以达到l mm,是目前主流成像工具中最好的;成像速度也可达几十毫秒。④有大量成像参数供实验者自由控制,以实现各种特定效果的扫描。

不足:①由于它不是直接检测神经活动,而是滞后于神经活动一般达5~8s的氧信号,所以它的时间分辨率低于EEG和MEG。②不适于幽闭恐怖症患者。③其扫描过程中的巨大噪声也妨碍了它在听觉研究上的应用。④系统造价高。

减法设计,单刺激实验模式,事件相关设计

(3)脑电(EEG:Electroencephalograph):大脑工作时,神经细胞中离子的运动产生电流,在头皮表面形成微弱的(微伏级)电位,脑电装置通过高灵敏度的电极和放大器来探测这些电位。传统上,脑电主要是通过波幅、潜伏期和电位或电流的空间分布等指标来提供大脑工作过程的信息。由于脑电信号通常伴随着巨大的噪声,故在认知科学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是“事件相关电位(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方法,即多次进行重复刺激,然后对相同刺激下记录到的电位数据做迭加平均,以滤去噪声,得到与刺激相关的电信号,其信噪比与迭加次数的平方根成正比。

优点:直接反映了神经的电活动,有着极高的时间分辨率,几乎达到实时;而且它的造价较低,使用、维护也较方便;同时它也是完全无创性的。

不足:其空间分辨率较低,各种定位算法的可靠性亦有待进一步证实。

1、如何理解过去知识经验在知觉过程中的作用?

(1)斑点图,言语对知觉的影响,定势效应。

(2)Warren(1970年)的音素恢复实验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axle/shoe/orange/table.Miller和Isard用正常句,异常句,非语法句呈现一系列单词,对不同类型句子知觉正确率不同。(3)Tulving,Mandler和Baumal的实验,实验中上下文类型,靶子词呈现的时间为自变量。例如,disorder,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The huge slum was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上下、下上兼有)。

2、对模板说、原型说和特征说进行简要评介。(1)模板匹配理论(Template-matching Theories),在长时记忆所编码的信息中,存储着各式各样的来自个体过去的各种外部模式的拷贝或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刺激模式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头脑中所存储的模板进行比较和匹配,确定哪一个模板与刺激信息最为吻合,就把该刺激信息确认为是与头脑中的某个模板相同,即产生模式识别效应。模式识别是刺激信息与脑中某个或某些模板产生最佳匹配的过程。

缺陷:强调刺激信息与脑中模板的最佳匹配,如果刺激信息稍有变化,就无法与模板最佳匹配,无法完成模式识别。存储无数个模板,会给记忆带来沉重负担,也会使人在识别事物时缺少灵活性。无法解释为何有时能够非常迅速地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的事物。没有说明模板匹配的信息编码形式,即外部刺激模式与脑中模板的比较是平行加工还是系列加工;是从局部开始还是从整体开始等。(2)原型匹配理论(Prototype Theories):Reed(1972,1973)用人的面部简图识别实验提出原型匹配模型。原型是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基本的、共同的特征。所有的外部刺激信息,都是以原型的表征方式存储于人的长时记忆系统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通过原型及其一系列变式存储在人脑中的。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储着的不是与外部客观事物一一对应的具体模板,而是一系列客观事物的原型,外部刺激信息或事物只要能与人脑中的原型相匹配,即完成了模式识别。

优点:减轻记忆负担,使人的模式识别,活动更加灵活。

缺点:没有非常具体和详细地描述刺激与原型之间的匹配过程。(3)特征匹配理论或区别性特征理论(Distinctive-Feature Theories):任何模式都可以被分解成诸多特征或属性,模式识别,就是通过对刺激信息特征的分析,抽取出该刺激模式,的有关特征或属性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所存储,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了最佳的匹配,来自外部的刺激信息模式就得到了识别。如各种字体的同一个字,只要其基本特征保持不变,就可得到识别。优点: 更灵活有效地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

缺点:忽略了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一个模式识别理论,不应只是简单地罗列刺激中能够发现的些特征,还必须描述特征之间的物理关系,如:T和L特征一样,物理关系不一样。只能解释相对简单的字母识别,很难解释更复杂的刺激的识别过程。

3、在教学过程如何充分发挥知觉的优势效应?

1、你是如何理解注意的产生的?(1)

2、比较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异同。

(1)过滤器模型(Broadbent,1958)双耳同时分听实验,认为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其他信息不能通过。

(2)注意的衰减器模型(attenuation model)(Treisman,1960):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实验。左耳(追随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结果,被试都报告为: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并声称是从一只耳朵听到的。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但其中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为双通道模型,注意是在信息通道之间进行分配。同: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两者都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应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

3、比较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和知觉选择模型的异同。

(1)反应选择模型(Deutsch & Deutsch, 1963):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对于重要的刺激,才会做出反应。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

(2)异:注意选择发生的位置(时间),一个在知觉阶段,一个在反应阶段。

4、怎样看待两种加工方式在注意保持中作用?

(1)Schneider 和Shiffrin(1997)提出了与注意有关的两种加工层次,即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和控制加工(control processing)。自动加工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任务中,自动加工是平行的,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或更多的项目。控制加工主要用在困难的或涉及不熟悉项目的任务中,控制加工是系列的,一次只能处理一个项目。当任务容易时,人倾向于使用自动加工,这时,人获得非注意信息的特征就会相对容易。当任务困难时,人将使用控制加工,这时,人几乎不能注意到非注意信息的特征。5.特征整合理论

(1)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integration theory ,FIT)(Treisman & Gelade.1980),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理论的出发点是知觉的特征分析。知觉在前注意阶段是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过程的不同阶段实现的。她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度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例如,图形、颜色都是维度,三角形、红色则分别为这两个维度的值,而红色三角形是红色和三角形这两个特征值所组成的客体。“错觉性结合”。

6.负启动效应:目标扩散和分心抑制-扩散抑制理论—资源有限

1、评述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1)Atkinson-Shiffrin记忆系统模型及扩展,右为典型模型,A-S模型简化。

Craik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简单的复述并不能使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中。记忆的效果不仅依赖对项目本的加工,而且也依赖对项目上下文的加工。虽然感觉分析必然要在语义分析之前,但是其他的加工却不是按上下级组成一系列水平,而是一种编码的侧向扩散。

2、评述加工水平说。

(1)加工水平说,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Craik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简单的复述并不能使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中。记忆的效果不仅依赖对项目本的加工,而且也依赖对项目上下文的加工。虽然感觉分析必然要在语义分析之前,但是其他的加工却不是按上下级组成一系列水平,而是一种编码的侧向扩散。

篇3: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认知误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在短时间内, 难以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融入血液、发乎于情和外化于行。这不仅与价值观养成的实践性、长期性、复杂性有关, 还与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敏感性和发展性相联系。关键是打通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图式。

1. 在认识的界域方面, 未能正确认识“普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特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由于没有正确区分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适用范围。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说是普遍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而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其次,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理论根据认识不清, 认为是空穴来风。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凝练的理论基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来源于我们党的十三大和十七大确立的我们的发展目标, 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源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始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可见, 今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的24个字都有理论来源与历史根据。而且, 既高屋建瓴, 又通俗易懂。

2. 在认知与现实方面, 未能走出理论性、制度性的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经验性价值观的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在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也是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须坚持的核心价值观。它是国家制度在价值层面的科学反映。所以, 在实践中它具有引领性、稳定性和规范性。同时, 也反映了我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认为一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认为完全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事, 是大学生的事。其实, 不同层面有不同的主体来引领。如国家层面价值观的要求, 是国家在国家制度、发展道路、发展理论上面的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受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 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也会用“对我是否有用”来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既关心国家发展大事, 但同时又有理论掌握的不成熟性和局限性。因而, 还不能把理论完全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这样就会产生困惑。同时, 新时代的大学生又有鲜明的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和创新性等特点。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现实, 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认知图式是相异的, 他们“日常生活领域中皆是以经验性的感知为主要认知图式, 以模仿和类比为基本的行为图式, 以既定的和习以为常的规范为行为准绳”。这样看似非常“高大上”的理论, 就会使大学生产生陌生感、距离感。

3. 在认知的主客观方面, 未能厘清客观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观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不是胡编乱造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来源于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劳动中。这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也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它反映了人民的共同意志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大学生有时爱追求真理的完美性、绝对性, 而忽视真理的相对性, 不理解为什么有这24个字。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思想理论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的大发展, 为中国发展提供了精神保障。然而, 有时大学生忽视了真理的相对性, 不能看到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就像忽视了人的道德养成的长远性, 认为是一蹴而就的。实践发展是一个过程, 人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 这需要用发展的、绝对与相对相统一的观点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它是我们现阶段在价值观领域的最大共识。

二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大学生的外在要求。要实现其科学有效的内在价值转换。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有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1. 正确理解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它直接根植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性。马克思主义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主导作用。那么作为价值观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然也居于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它决定着我们应该培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思想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合理区分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 包含作为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理论上, 它包含了党的指导思想、人民的共同理想、道德规范等丰富内容。在实践上, 包含了对国家奋斗目标、社会建设目的、公民道德规范三个层次的要求。同时, 这三个层面不是单向度的, 是三位一体, 有机互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于个性鲜明、独立性强的大学生, 也要明确它不是对于某个层面、某个群体、某个部分的个别要求, 而是对一个公民的全面规范。

3. 准确把握体系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的、实践的理论体系, 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气魄和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之中, 同样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 理论又为实践提供指导。在这种辩证运动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发展中会不断丰富和完善。它广泛吸收人类精神文明中的优秀成果, 同时,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升华。实际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固步自封的, 僵化的教条。它是开放的,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用开放的视野和胸襟, 直面新的实际,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中解放出来, 从而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

三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知行转化”方法上的思考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特点,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需要方法的精细构建。善于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命题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 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感知意义、体验崇高、增进认同。”实际上,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操作方式上还存在创新不足, 一些地方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要创建好大学生政治理论课的乐园, 它是大学生自我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快车道;也要转变育人方式, 公开教育与隐蔽性教育相结合, 让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自我价值观的提高;同时, 更要真正尊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 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内化和升华。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时代性反映。大学生在认识的界域、主观与客观、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方面,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和前提,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认知误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 2014 (1) :40

[3]冯刚.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9) :7

篇4:科学巨匠的认知冲突

1671年底,一架设计巧妙,制作精致,仅约半尺长的天文望远镜,被带到英国皇家学会。在这些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会员挑剔的目光中,它被接受、认可,甚至受到高度赞许。望远镜在为国王查理二世演示后,皇家学会秘书便给望远镜的制作者写去一封态度谦恭的信函,称这件天才制品已经“此地最杰出的光学家和仪器专家检查过,他们都十分赞赏。”尽管如此,这架望远镜的制作者却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早就对此有着充分的信心。此前,他曾告诉过朋友,自己的这架望远镜有能力放大“几乎四十倍的直径,比任何2米长的折射天文望远镜都强得多。”他甚至自负地说:“我认为它的清晰度极佳,我曾经清楚观测到圆圆的木星及其卫星群,也看到金星的角。”

其实,我们不必为这样的自信过于惊异。因为这位天文望远镜的制造者,是那位以神异天才,揭示出众多自然奥秘的科学巨匠——牛顿。虽然他当时只有28岁,而望远镜制造时他仅26岁,并且,这是他独力完成的:自己配方做成合金制造反射镜、自己做模型、自己打光、做镜筒,装置部件,调整角度……这样的操作能力,今天的许多学者仍感到不可思议。

因为这架望远镜所包含的充分科学分量,牛顿被天文学家沃德,提名为皇家学会院士候选人。很快,牛顿顺利当选。在收到当选通知后,牛顿当然高兴,但他并不满足这有限的制作,他希望在皇家学会的例会时:“提出我发现的一种光学理论……这理论是引发我制作该望远镜的原因,我深信公开这理论比公开望远镜更加有意义。我认为到目前为止,对于大自然的运作而言,它如果不是最值得重视的理论,也可算是最奇特的现象。”

不久,牛顿的一封长信寄到了皇家学会秘书奥尔登伯格手里。这其实是一篇论文,也就是他前面所说“最奇特的现象”的《光与色的理论》。两天后,他的这篇论文在皇家学会宣读,并引起了大多数人的欢迎。但是,论文也很快受到质疑。这质疑来自一份关于牛顿论文的阅读报告:“我已经拜读过牛顿先生的大作……他的观察是如此新奇和完美,令我非常高兴。但是,虽然我完全同意他所陈述的都是事实,因为那些东西都已被测试过千百遍,产生的结果也都一样,但坦白讲,对于它用于解释颜色的假说,我尚未亲见足以说服我、使我无法否认的雄辩证明。至今为止,自我所从事的实验和观测,甚至从他所说的实验中,我完全可以证明光是一种脉冲,或者说它是在均匀、一致和透明的介质中传播的一种运动。”

从报告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这质疑人是一位行家里手。不错,这份报告的作者,是一位早已成名的自然科学家。他早在1665年,就出版了划时代的《显微术》,在光学研究领域有极高造诣。他的名字,今天凡上过中学物理课的人都知道:他就是由其名字命名“弹性定律”的发现者——胡克。

早在牛顿之前,胡克在自己的研究著述中,就支持光的波动学说,而牛顿则相信光是由微粒组成的。(现代物理学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是波,又是粒子)而当时,也许胡克对自己研究成果的坚信及本能保护,对牛顿的新理论提出质疑,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而牛顿对自己理论的坚信和保护,也几乎是本能的。在回复皇家学会秘书的信中,他自信地说:“且细想以胡克先生这样严谨的反对者审阅我的论文的感受,很高兴他没有贬低其中任何部分……我毫不怀疑,经过更严谨的检验之后,将会发现我所言者确属事实。”

这种自信显然刺激了老资格的胡克,他开始了对牛顿的挑剔和指责。牛顿在论文开头强调:假说与可以验证的事实并不是一回事,但在叙述过程中,他却声称:“不需再争论……光是否为一种物质。”这显然就将“假说”与可验证“事实”看作同一回事了。胡克抓住了这一点,认为牛顿这一学说不过是一项未经证实的假说。这使得牛顿受到打击。

据一位科学史家研究,牛顿对光的认识观点最初还在微粒和波动两者之间有所摇摆,并没有全然否定波动说。可有意思的是,当受到胡克批评后,他却毫无保留地支持光的微粒说起来。这究竟是认识更为深入导致坚定,还是带有些许意气而产生心理抵触的异常反应,就不得而知了。

从事后的情形看,新锐的牛顿显然更在乎这次与胡克的冲突。经过了几个月的周详思考,他写出了一篇反击的长文。他在信中这样说:

“胡克先生认为他只是非难我搁置了那些可改进光学理论的见解,也就是折射,但是他清楚了解一个人不应为别人的研究立下范围,尤其是尚不知道别人的研究以何为基础时。假若他私下写信给我要求为此说明,我当会告知我在那方面已有多次的成功实验……”

他反驳了胡克认为他的论文中存在假说:“我并没有说绝对的肯定,我以‘或许’这两个字来表示,最多只是暗示出它导出这原理的极佳结论,而并非以它为基本原理。”牛顿全面反驳着胡克的每一点批评质疑,在文章中不断提到胡克的名字。后世有人甚至夸张地形容牛顿此文“实际上用胡克的名字串起了一首叠句诗。”

在皇家学会,这篇文章被当着胡克的面宣读,并在最后正式要求胡克将牛顿原来的论文重新作一次完整的评估,甚至要求把牛顿论文里表述的实验再做一次。胡克虽然是皇家学会的实验主任,做此实验也是应尽之责,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做这样的实验,内心的情绪,也可想而知。

在科学界,一种新的理论的产生,受到各种质疑,应当难免,可对于牛顿这样思维上走得很远的天才,却似乎感到格外不能忍受。所以在不久后又有人对其理论表示异议时,他颇为恼怒地回复皇家学会秘书:“先生:我要求您同意,我不愿意再做皇家学会的院士了。因为虽然我很尊重这个团体,却看不出我还能对它作什么贡献,何况我距离甚远,出席会议又无法使我获益,因此我要求退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理论,他连科学界的崇高位置也弃置不顾。此后,牛顿很长一段时间对于皇家学会不闻不问。也许,痴迷于科学研究的他没有功夫再为他已经走过的路做什么证明了。

胡克与牛顿之间结下的矛盾是很难化解了。1675年,有人给牛顿写信,透露了胡克私下里的一些说法。牛顿回信说:“那不过是合理的正义,让我有机会对那无端向我抛来的污蔑作辩解,我要求胡克先生向我指出,到底哪些地方是如他所暗示的,取自他的巨著《显微术》。”

但是,胡克后来绕过了皇家学会的秘书,直接与牛顿通信。这样就避免了公开争论带来的种种情绪,在绅士风度下运用彼此可以接受的礼貌言辞,虽然从其中的含义去分析,双方的态度仍是厌恶和不信任。1676年1月,胡克在一封致牛顿的信中说:

“我以公正的态度评估你那精彩的论文,十分高兴看到文中将我很久以前就提出却没有时间完成的观念改良和推广了。我确认你在这方面所下的功夫比我深得多,也确信无法找到比你更适合、更能干的人才来研究这些题材。你把我尚不成熟的工作在各方面都做到完善、有条有理、极具改革精神。如果我从事的职务允许的话,这都是我想自己完成的事,尽管我很清楚这只需要具有比你稍微低一些的才能就可以完成的。”

在回函里,牛顿的措辞也十分收敛:“在哲学方面,我最希望避免的莫过于争辩;而各种争辩中,我最希望避免的莫过于用白纸黑字的方式公开。”有论者认为这话说的有些虚假,但对于牛顿这样珍惜时间的人来说,未尝不发自深心。在这封信里,牛顿还写有为后人广泛引用的一段话:“笛卡儿踏出了很好的一步,而你则推进了许多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将薄片间的色彩也引入哲学的思考范围。假如我看得比较远,那是因为我是站在你们这些巨人的肩膀上。”今天有英国传记学家认为这是牛顿对胡克身材矮小扭曲的刻薄咒骂,不知是否符合实际。不过以笔者按常理看去,牛顿还没有这么狭隘,不应当如此经心地用反讽的双关语去辱骂一个他本来应当尊重的同行。

胡克后来在皇家学会演示了牛顿《光与色的理论》论文里的实验。虽然时间已经迟到学会收到论文的4年之后,想来牛顿论文实验,做起来不会那么轻而易举。

冤家路窄,在研究顶端的科学家中,此话也许更适合。1679年11月,胡克打破了双方几年的沉默,主动致函牛顿。在信里,他以兴奋的笔触报告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并希望在研究行星运动问题上能获得牛顿的意见:“如果你愿意来信对我的任何假说和意见提出不同看法,我会视为对我的最大恩惠。”

为了表达善意,牛顿在回信中对一个科学题目作了解答:“那是我自己对于地球每日自转的一个想象的演算。”这是一个老问题:如果一物体从高塔落下,会因地球自转而偏离塔的正下方吗?牛顿的结论是,若略去空气阻力,物体触地点会稍偏向塔的东边。他依据计算画出图形,认为物体下落时呈螺旋线。但不幸此结论有误,胡克立即发现:倘若实验塔正好建在赤道,那么物体将在塔偏东处着地;在伦敦则触地点会偏南多于东边。并且在胡克的研究里,物体下落是沿着椭圆线路,而并非如牛顿认为的螺旋线。

对于牛顿的失算胡克有些自得。他在皇家学会公开了牛顿的看法,之后才将自己正确的结论拿出来。这是私人间的通信,本没有必要这般大张旗鼓,可大约为自己能纠正牛顿失算而自鸣得意,胡克似坚持了科学,却没有顾及到牛顿的心理。对此,牛顿保持了作为科学家的应有之态,他回信承认了自己的失算:“如果在我们所处的纬度上,物体自高处落下,其触地点我同意会偏南比偏东多一些。”但他仍坚持物体不会沿椭圆形路径下落。

1686年,牛顿的伟大著述《原理》即将由皇家学会出版。胡克读到了其中的部分。他认为,其中的重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定律,是从自己论文得来的概念,尽管计算出来的曲线完全是牛顿的发明,所以,他希望牛顿能在序言中做点声明。

当一位知情人士将这些情况写信告诉牛顿后,牛顿大为恼怒。他重新仔细检查了一遍《原理》手稿,从中删掉了绝大多数有关胡克的引用。剩下不多的,语气也从“非常尊敬的胡克先生”,变成“胡克”。这一次,他们之间算是彻底崩裂了。

之后,牛顿与胡克在研究问题上还发生过辩论,不过落在文字上,倒见不出多少剑拔弩张。倘不带偏见,平心静气看去,彼此之间的确有着相互启发的效用,虽然从个人友谊说,那是没有任何增进的。

牛顿与胡克,都是不世出的伟大人物。由于在相同领域的研究,引发了数次辩论,并最终导致了完全的抵触。这桩学案,引起了许多当时及后来人的兴趣。解释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人从性格方面探讨,认为牛顿生活方式谨严,为科学可称得上鞠躬尽瘁;而胡克却喜欢泡咖啡厅,开瓶甜酒与朋友随意聊天,还带着情妇相伴……有人或站在牛顿立场,认为胡克“大话连篇”,“没有信用”,甚或称其为“骗子”,“靠猜想和碰运气来沽名钓誉”云云;或以为牛顿“人固然杰出,但却是一个满腹偏见,自作主张和自我陶醉的人。”

但是,细检两人的论争情形,可以看出,问题大都集中在科学成果的正确与否或发明先后上。这些,恰恰是作为科学家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不能不特别看重,并刻意去维护,辩解的。在人格上,倒没有见到多少他们相互指责的地方。即便如此,在科学家必须要求的实事求是态度上,他们却保持了必须的尊重。胡克伟大著作《显微术》出版时,牛顿曾经详细阅读过,并表示十分钦佩;胡克在通信中指出物体坠落地球的轨道为椭圆线,虽然牛顿当时并未同意,但后来却由此启发,导出了圆形运动的平方反比律的数学公式,并在多年后给友人通信时坦承:“胡克纠正了我的螺旋路径,引发了我重新探讨椭圆形,才能使我发现这个理论。”这样的态度,使我们不仅在科学成就上,更在人格上对他们十分敬重。

篇5:认知神经心理学

定义

认知神经心理学属于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有特定认知过程受损或未能正常获得某些认知能力的病人为研究对象,来推知人类正常的认知结构和加工方式的学科,是揭示认知过程及其脑机制的核心研究手段之一。

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目的是探讨当人们执行认知活动的时候,心理信息加工过程是怎样的,所采用的手段是研究这些认知功能受损的病人。研究认知神经心理学的方法也可以用于研究发展性认知障碍,如阅读障碍,或者特殊的语言损伤,这就是发展性认知神经心理学。这些方法还可以用于高级认知发面的研究,如信念形成和心理理论。这些高级认知方面的障碍是精神病学的范畴,因此这类研究错觉、幻想或虚构等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叫做认知神经精神病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典型特征有:(1)研究症状,而不是并发症;(2)采用个案研究,而不是群体研究;(3)主要数据来源是症状间的双分离;(4)致力于模块化认知模型的建立。

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思路是:通过脑损伤造成的选择性认知功能的障碍和保留的认知环节,推测正常人大脑的认知机制,

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人为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特定认知功能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

认知神经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区别

认知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之间的区别在于:认知神经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心理过程(Mind)规律;认知神经科学是神经科学的分支,主要研究的是大脑本身(Brain)(特别是关注与认知有关的大脑机制),两者是不同的但都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大部分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会同时涉及这两个问题。

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其它分支

1、发展的认知神经心理学

发展的认知神经心理学(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是以发展性认知障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发展的认知障碍的研究,更全面地考察儿童如何正常获得某种特定的认知能力的学科。发展的认知神经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与发育神经科学的交叉学科。

2、认知神经精神医学

认知神经精神医学(Cognitive Neuropsychiatry)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它是用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观点研究精神病学状况,包括妄想症(Delusion)、幻觉症(Hallucination)和虚谈症(Confabulation)等,因此它也属于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分支。

认知神经科学:宇宙和灵魂对话

自我认知

推荐测试:

篇6: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地图与科学实在-对齐曼《真科学》的解读

著名科学社会学家约翰・齐曼认为,当代科学正在从学院时代走向后学院时代,他既反对朴素的科学知识真理论,也不赞同知识社会学的.建构主义立场,提倡一种“关于科学的自然主义的解释”.齐曼承认科学的实在性,但同时也强调建构性对科学的作用,他以一种融合辨证的观点描述了现实的科学.

作 者:刘益宇 LIU Yi-yu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刊 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6(4)分类号:C91-06关键词:社会建构 现实的科学 认知地图

篇7:认识自我,认知社会

----管理系2011年暑假昆山实习点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和发展,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特色办学的理念后,各高校都在不断地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路子,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管理系自2007年试点开展暑假社会实习以来,通过这几年不断地摸索和改进,从组织准备到现场管理各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继续贯彻学院领导特色办学的思想,真正培养一批走上社会后心态好、能吃苦、用得上、沉下去的学生,我系再次组织2010级学生于2011年暑假深入企业一线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昆山实习点的带队老师,我也有一些深刻的感受和体会。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纵观当前的大学生,在考上大学之后对自身没有正确的定位,对将来的工作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普遍存在心态浮躁、缺乏吃苦精神、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正因如此,我们希望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在大学期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培养吃苦意识,学会认真做事,学会与人沟通。

开展社会实践的意义在于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边工作、边学习、边总结,从而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回学校之后再进行弥补,通过企业的实际体验,能打破学生脑海里的幻想,从而真正的了解社会、重新审视自我。

二、科学的筹备工作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经过了认真的准备工作,从整个活动过程和结果来看,科学的筹备工作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在准备工作中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做好宣传,统一认识

在系部确定要2010级学生参加暑假社会实习后,就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宣传动员工作,把今年参加实习活动的条件向所有学生作了解释说明,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并提前和家长做好沟通解释工作。

同时,给学生讲解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学校为了培养特色人才的良苦用心,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同感,能意识到参加社会实践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二)个人申报,家长签字

通过对前几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思考,这次采取了学生个人申报的原 1

则,改变了以前要求所有学生参加的模式,从而消除了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让学生有灵活选择的权利。

另一方面,学生家长意见也是考察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申报的基础上,若发现有家长不同意的情况,也没有把这样的学生纳入参加社会实习的范围,这样保证了家长、学生和学校三方面的统一,在得到家长签字同意的情况下,才产生了参加社会实习学生的初步拟定名单。

在社会实习结束之后,从整个实习过程来分析,这一措施是社会实习顺利进行的最有力保障。

(三)系部审核,择优推荐

为了让此次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我们在人员拟定方面特意增加了系部筛选程序,在个人申报且家长同意的学生中,采取择优推荐的办法,挑选出了最终的名单。这一做法,使得想真正通过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一部分学生保留下来,整个集体思想统一、素质较高,保证了整个实习期间无一人产生放弃的念头,全部坚持完成了两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生的收获

在我所负责的昆山实习点,总共有24名学生,其中男生5名,女生19名。分配在了线状、品管、测试、经营、通讯、制造六个部门,在不同的岗位上,学生都能认真主动完成各自的工作,服从领导指挥,和同事相处融洽,通过实践活动,也都有一些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在我对学生的观察和学生写的实习总结中,主要发现学生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学会自律、学会负责

参加社会实习是学生们第一次真正离开学校、离开父母和社会接触,很多学生感触到以前在学校和家里总感觉有人照顾自己,即使做错了事也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通过这次实践,让很多人明白了每一件小事都必须认真负责的完成。

在实习期间开展的座谈会上,很多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市销61001班的张艳飞同学说道:“通过实习让我认识到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做到严格自律,就像我们上班要严格遵守公司的制度,遵守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不无故旷工、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公司要求,穿着厂服,佩戴厂牌。虽然保安没有监督,但我们要自觉的遵守,我觉得这是自己职业精神的一种体现。”

市销61001班的彭莎莎同学在品管部门工作,她谈到:“工作让我明白了每个人做事情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不管我们在哪个环节、哪个职位,我们都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这些体会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步,也告诉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有一个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

(二)学会尊重、学会做人

对学生的培养,成人教育比成才教育更为重要,通过这次社会实习学生们对此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管理61001班的田天同学写到:“我们做内保的几乎每天都可以见到很多领导,他们也需要接受我们的安检。我们组长也经常告诫我们见到领导要问好,记得有一次我替一个经理安检,安检完后我说了声谢谢,正好我们组长看到了这一幕,没想到第二天开早会的时候就把我的这个举动表扬了一番。”

很多学生在事后谈到,走上社会才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待人处事方面要多为他人着想,良好的人脉关系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并纷纷表示回学校后要加强个人修养,学会做人。

(三)学会沟通、学会做事

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跟人沟通这是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通过前期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学生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管理61001班的靳梦娜同学这样写道:“这里工作的都是一些十七八岁的同年人,他们对于领导的提问哪怕心里明明知道问题的答案却往往闷不作声,在工作中,我学着主动去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工作,没想到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特殊照顾。”

管理61001班的薛爱明同学每次跟我谈起工作状况都会兴高采烈,因为他积极主动的表现和上级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得到了主管领导的重视,而他总结原因就是自己平时主动和上级沟通的结果。

(四)学会奉献、学会感恩

通过这次社会实习,我想学生家长也是幸福的,经过两个月的磨练,让很多学生都真正的成才。会专61001班的王晓婧同学说道:“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依靠父母养活自己,也许工作以后,我们才能真正体会父母挣钱的来之不易。”虽然是一句平凡的话,但却透出学生对父母的感激和理解。

市销61001班的张艳飞同学在实习报告里写道:“车间中有很多与我同龄的孩子,甚至还有比我小的孩子,他们大都出来打工好几年了,我终于意识到自己

是多么的幸福。”

管理61002班的黎慧玲在实习总结中也写道:“当工资发下来的那一刻,我有种想哭的感觉,钱虽然不多,但是自己挣的不容易也很心疼,现在想想父母,感觉好对不起他们。”

以上这些只是学生们中的代表,但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我想,学生的这些体会正是老师和家长希望他们所收获的东西。两个月的锻炼,让学生成为一个自强、自律、自尊、自信的人,说明我们的社会实践是成功的。

四、自己对社会实践的体会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回想这段经历,对我个人也是很有意义。

首先,我也是第一次到企业一线,在学生接受考验的同时我也经受了挑战,在两个月时间里转换了个人角色,既充当学生利益的代表,又作为企业利益的维护者,在两者之间做好协调、联系、服务工作。

其次,也是给自己一次成长的机会。在实习期间,遇到很多的突发事情,这个时候需要我冷静、沉着的去应对,给学生一个定心丸,这些经历提升了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我今后的工作将起到重要的影响。

再一方面,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在实习期间,我也时常和企业相关领导一起座谈,在谈话中,让我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用人标准、市场需求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我想这也能让我今后更好的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总的说来,通过社会实习,不仅让学生得到成长,也让我自己得到成长,24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放弃的精神也深深的感染了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也将更加努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管理系

素质导师:李勇奎

篇8:认知神经科学对教育的启示

1. 认知神经科学认为, 人类小脑的作用一直被忽视

技能的习得需要经历几个阶段:在“陈述性”阶段, 个体知道要做什么;在“程序性”阶段, 个体学会如何去做;到了“自动化”阶段, 个体不需要意识控制就能够熟练使用技能。认知神经科学揭示出人脑有两个重要的“环路”, 一个负责“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脑额叶和海马神经元) , 另一个负责“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脑额叶、小脑以及运动区) 。小脑负责身体技能和心智技能, 对于语言学习、短时记忆等的作用也很大, 并与额叶认知区域有着明显的联系。

有专家在2001年提出了“小脑缺陷理论”, 该理论认为, 小脑发育不足导致技能学习的“自动化”阶段无法完成, 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机能障碍, 如读写困难、运动障碍以及多动症等。这一观点饱受争议, 但我们仍然要努力帮助弱势学生发展小脑的功能, 同时加强对大脑的训练。而这种以练习为基础的外部介入方法对于那些毫无学习障碍的学生也可以产生积极影响。

2. 认知神经科学认为, “分散式”的大脑机能运行模式更具效率

相对于“集中式”的大脑机能运行模式而言, “分散式”的运行模式更具效率。譬如:如果我们要学习一项技能, 那么与其投入一个小时不间断地学习, 有可能还不如将其有条理地分成几段来学习更有效。技能的习得往往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以波动的脑电图形式存储在大脑中, 过几小时后图式相对固定 (但易受影响) , 然后演变为更为稳固的图式 (与睡眠同时进行) 。再过一段时间, 脑神经的路径会变得更加牢固。在这一系列过程中, 睡眠的作用不可小觑, 这是因为大脑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消化”技能形成所产生的刺激。而且, 大脑需要某一技能相关信息的持续刺激才能避免冗杂信息干扰这一过程。

然而, 传统的教育方式仍以“集中式”学习为主。学生们常常要连续上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课, 这就意味着先前获得的信息会被之后冗长的课程内容所干扰, 使大脑非但没有获得任何有用的信息, 反而要不断处理各种信息相互干扰而产生的错误, 并产生大量冗杂信息。

3. 认知神经科学认为, 适当的膳食与能量补充可以促进大脑发育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 英国人的饮食结构就开始发生变化, 人均水产品消费大约下降了2/3。有专家认为, 通过有意识地改变膳食结构, 我们可以人为地提高脑神经的联结水平。适当补充饮用水也被认为与学业成就的提高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

4. 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睡眠对大脑神经发育的影响

上一篇:三上《四边形》教学设计下一篇:新修订条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