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导论第一章答案

2024-05-27

材料导论第一章答案(精选5篇)

篇1:材料导论第一章答案

第一章 导论

二、单选题:

1.经济物品是指()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2.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一点表示()A.通货膨胀

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3.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4.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分析命题?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5.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6.经济学家提出模型的主要理由是A.一个模型为验证一种假设所必需B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个论点的思考过程C.一个模型为决定一个指数所必需7.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A.市场经济

8.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A.计划经济

C.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9.实证经济学(A.关注应该是什么C.不能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10.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生产可能线向外移动A.失业 B.通货膨胀人们在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要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A.产品效用的不同C.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一、简释下列基本概念:1.稀缺:指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要的经济学。

2.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3.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是有限的。

B.个体行为)

C.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B.D.Y物品生产才能增加

()

10%

B.1981

30000美元

()

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

D.只有模型中才可使用实际变量()。C.总体经济活动

D.失业和通货膨胀等()。B.经济总体状况,如失业与通货膨胀D.计算机产业的价格决定问题

B.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将来如何

D.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D.消费品生产增加,如阳光、空气等,X物品的生产9%

其数量是无限的。年失业率超过。

资本品生产下降11.)。人们的主观偏好不同经济资源用途的不同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 4.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市场上的机会成本。5.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6.自给经济: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特征是每个家庭或每个村落(经济体)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与外界交换。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直接消费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7.计划经济:即国家指令性经济或命令经济。其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管理像一个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用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

8.市场经济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9.混合经济和国家所有相结合,度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制问题,好的制度,能够使效率和公平得到较好的协调。10.微观经济学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场上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等。11.宏观经济学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以及相互关系。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12.实证分析分析要求,观察到的事实,观性,西方经济学家把实证经济学定义为目的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分析。13.规范分析标准。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定义为对于政策行动的福利后果的分析。14.存量:15.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16.局部均衡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17.一般均衡响、互相依存的前提出发,定。

18.理性人一定行为准则,这一行为准则是既定目标的最优化,但理性人不一定完全是自私自利的。19.内生变量20.外生变量的变量。

二、单选题:1.D 2.B

三、简述题::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

: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状如何,为何如此,其发展趋势如何。市政而且要能够对有关现象将来出现的情况做出正确的预测。: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生产的某种商品(或生:把整个经济体系视为一个整体,从市场上所有的价格、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影: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指不是由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

3.B 4.C

所指引,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考察各种商品的价格、5.B 6.B 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规范经济学不具有客观性,7.B 8.B 也是垄断与竞争相混合的制度。

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下的价格决

9.B 10.C 在这种制被认为是最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不仅要能够反映或解释已经实证经济学具有客

西方经济学家把规范经济学 11.C :即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其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即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形式。其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合,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一个理论或假说涉及到的有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在经济分析中,需要假定进行经济决策的主体(居民户、厂商、政府)都遵循

1.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现象还是宏观经济学现象? 答: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问题属于微观经济学现象,也就社会消费问题属于宏观经济学现象。

2.什么是经济理性主义?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符合这个原则的,有没有“非理性”或“反理性”行为,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是理性的还是反理性的,为什么?您给出的答案是实证性的还是规范性的? 答:经济理想主义认为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利己的动机所驱使,总能认真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进行比较,以便找出一个能使他耗费给定的代价取得最大限度的利益的所谓最优方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花费一定金钱买进消费品时总力求消费品提供最大效用,厂商经营总力求利润最大,要素出售者生产要素则力求收益最大。总之,人们无论从事何种经济活动,都力求能带来最大利益,带来最大限度满足。一切头脑正常的人,即所谓有理性的人都会这样行动,不可能有所谓“非理性”或“反理性”的行为。然而,理性行为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更不一定是损人利己的。因为如果人们不把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作为自己行为所追求的目标,而把助人为乐看作是自己行为准则的话,则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就不会成为他们的理性行为。当然,在自私自利或损人利己主义者看来,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行为就是理性行为。可见,如果我们说,理性行为不应该是自私自利或损人利己的行为,这种说法实际已经是规范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了。3.经济学中的均衡的含义是什么?

答:均衡原本是物理学中的名词。它表示,当一物体同时受到来自几个方向的不同外力作用时,若合力为零,则该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均衡。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中,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这种均衡一旦形成后,如果有另外的力量使它离开原来的均衡位置,会有其它力量使它恢复到均衡,即衡定的均衡。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篇2:材料导论第一章答案

1.什么是材料化学?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材料化学是关于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和应用的化学;其主要特点是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2.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什么?

答:其标志为陶器和农业的出现。3.材料与试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试剂在使用过程中通常被消耗并转化成别的物质,而材料则一般可重复,持续使用,除了正常消耗,它不会不可逆的转变成别的物质。4.材料按其组成和结构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聚合物材料和复合材料。

5、简述材料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结构:组成原子、分子在不同层次上彼此结合的形式、状态和空间分布 性能:材料固有的化学、物理及力学方面的性能

篇3:材料导论第一章答案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意义及其分类

1.社会工作概念的内涵

国际上关于社会工作的三种认识,将社会工作视为个人慈善事业,将社会工作视为由政府或和国际私人团体举办的以解决各种因经济困难所导致的问题为目的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将社会工作视为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专业服务。

2.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1)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2)社会工作是一种主人过程。(3)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方法。(4)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5)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6)对社会工作的综合定义。

3.社会工作的分类

按社会工作的方法进行分类(1)社会个案工作(social case work):以个人及单个家庭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2)社会群体工作(social group work):以一群人、团体或社团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也称社会群体工作。

(3)社区工作(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以一群人共同生活的地区即社区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4)社会行政(social administration):主要以行政的方法与程序,通过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推进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按社会问题的性质进行分类

即将社会工作者职责范围之内的社会问题做出划分。社会问题包罗万象。但通常被社会工作者认定为其职责所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有:贫穷问题,失业问题,疾病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儿童问题,老年问题,身心残障问题,吸毒问题,酗酒问题,犯罪问题,劳工问题,种族歧视问题等。按社会工作的对象进行分类

一般而言,按社会工作所涉及的对象,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贫民救助工作、伤残服务工作、劳工福利工作、农民福利工作、患者社会工作、社会越轨者工作等。按社会工作的方式(媒介)进行分类

(1)家庭式:包括儿童寄养、儿童家庭补助、家庭服务等。

(2)社区或社会式:在社区设置社区(社会)服务中心以开展工作,如设置儿童福利站、老人活动中心等。

(3)机构式:通过设置儿童福利院、老人院、伤残康复中心、精神病康复中心等以开展工作。按与服务对象接触的方式进行分类

(1)直接式(初级)服务:社会工作者直接面对案主或服务受益人,在直接接触过程中,达到服务的目的。包括个案工作、群体工作及各种治疗、辅导、咨询等。也称微观社会工作。(2)间接式(次级)服务:社会工作者不直接面对案主,而是以间接的方式提供服务或实现服务的功能。如社会立法、社会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督导、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社会计划等。也称宏观社会工作。按主办机构的性质或经费来源进行分类

(1)由政府或国家机关主办的社会工作(公办):由政府纳入公共福利部门,聘用社会行政人员及社会工作者推动业务,其经费由国库或地方政府开支。(2)由私人社团或民间团体主办的社会工作(私立):所需经费由私人社团筹募或由财团捐助。

(3)公私合办的社会工作:其形式可以是由私人社团或民间机构举办,由政府拨款补助并加以督导、协调。按专业水准进行分类

(1)庶务性社会工作:传统式的社会救济性质的工作,便是一种庶务性的社会工作。

(2)政务性社会工作:政治组织或社会团体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或作为一种宣传手段,所从事的社会服务工作。

(3)专业性社会工作:由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根据人们需求而提供的全面的、整体的、有步骤、有方法,以促成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服务工作。综合式分类

为方便计,不少国家、地区、国际组织采用一种多维的或综合的标准来对社会工作进行分类。其所用的维度涉及对象、领域、方面、部门、区域等。

第二节 社会工作相关概念辨析

1.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的内涵(1)《韦氏新大学辞典》:“社会保障是社会或国家为个人及其家庭保证经济安全和提供社会福利的公共计划的原则和实践。”(2)《大英百科全书》:“一种公共福利计划”,“其设置是为了保护个人及其家庭不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以至收入受到损失,并通过公共服务(例如医疗)以及为家庭生活提供经济补助以增进其福利。社会保障可包括社会保险计划,保健及福利事业,以及种种保护收入的方案。”

(3)日本总理府社会保障审议会1950年发表的《劝告》中对社会保障的界定为:“社会保障是指针对由于疾病、负伤、分娩、残疾、死亡、老龄、失业、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从保险的方法和直接的公共负担上,寻求经济保障途径。对陷入生活困境者,通过国家救助,保障其最低水平的生活。与此同时,谋求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以便使所有国民都能过上真正有文化的社会成员的生活。”

2.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的内涵与发展过程

社会救助是一种现代提法,原来一般称救济、济贫,我国官方文件常称为社会救济。社会救助译自英文social relief。按汉语习惯,relief通常被译为救济。按照有关权威解释,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并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存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的内涵

《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对社会福利的解释是:“社会福利是一个宽泛的和不准确的词,它最经常地被定义为旨在对被认识到的社会问题做出反应,或旨在改善弱势群体的状况的‘有组织的活动’、‘政府干预’、政策或项目……社会福利可能最好被理解为一种关于一个公正社会的理念,这个社会为工作和人类的价值提供机会,为其成员提供合理程度的安全,使他们免受匮乏和暴力,促进公正和基于个人价值的评价系统,这一社会在经济上是富于生产性的和稳定的。这种社会福利的理念基于这样的假设:通过组织的治理,人类社会可以生产和提供这些东西,而因为这一理念是可行的,社会有道德责任实现这样的理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对“社会福利”的定义为:“国家和社会为增进成员尤其是〖JP3〗困难者的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旨在通过提供资金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水平并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社会福利狭义指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丧失劳动能力而出现生活困难时向其提供的服务措施;广义指为了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种社会服务措施。”

《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对“社会福利”的解释是:“按其字义和一般人的观念,通常被理解为有关改善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一切举措。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里,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里,大多把‘社会福利’当作‘社会保障’的同义词。

4.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的内涵,社会服务指一种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他人或社会需求的活动或行为。

5.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的区别

(1)社会服务是个一般性概念,社会工作则是一个特殊性概念;社会服务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社会工作的对象一般是社会成员中比较特殊的部分,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或困难群体,社会工作者主要是针对他们提供服务,包括物质和精神、心理各方面的服务;社会服务是一种涉及全面的服务,社会工作一般是指福利服务,是为将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转化为现实、使之能为社会弱者乃至其他成员享用而提供的活动。

(2)社会工作是一种注重工作程序的福利服务活动,它通过各种服务程序,以实现社会福利的目标。而这种社会服务的程序是依据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价值、伦理、方法及技术确定、进行的,以确保福利服务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主体、对象

1.社会工作的主体——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的界定

各国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可、评核的标准不尽一致,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可的社会工作者应符合以下几点:(1)持有社会工作执业证照;(2)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背景;(3)受社会工作道德伦理和职业守则的制约;(4)从属于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或协会;(5)以社会工作作为职业。

2.社会工作的对象——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功能

1.复原的功能

社会工作的复原功能,具体说来,就是指恢复受到损害的社会功能,对已产生的问题进行事后补救,消除产生问题的个人和社会环境因素,恢复其原先功能或产生新的替代功能,以取得正常的社会生活。

2.提供与配置资源的功能

社会工作提供与配置资源的功能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社会工作设置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它通过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置、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服务的计划与发送等一整套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二是社会工作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使之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为困难人群、弱势群体所用。这具体又可细分为两个方面:

(1)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工作协调社会现有的各种资源,为弱势群体成员所用。

(2)社会工作者积极为社会弱势人群争取资源,以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

3.预防的功能

社会工作预防的功能是指社会工作不仅要解决社会问题,更要采取措施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社会工作的预防功能一般通过两方面的工作来实现:(1)预警,即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预先警报。

(2)应变,即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预防问题的发生。

4.发展的功能

社会工作发展的功能是指通过社会工作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成员潜能的开发,使之摆脱困境,成为正常的社会一员。一般说来,人的发展包含三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二是指人的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三是指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与自我实现。

5.稳定社会的功能

篇4: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课件

导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经济学的出发点:稀缺性

(一)资源的稀缺性 1、资源

资源是指用于生产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商品的那些物品和劳务。资源可以分为: 资源 自由资源

如空气、水

经济资源

如生产要素 2、资源的特征

(1)稀缺性(书P1)

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无限性,美国的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们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生理需要: 第二、安全需要; 第三、社会需要; 第四、地位需要; 第五、自我实现需要;

这些需要是一个接一个产生,底层需要满足后才产生高层次的需要。(2)多用性

指同一资源有多种用途,如钢铁可以用来造机器、修铁路、造房子等等。

(二)经济学的定义

资源的稀缺性———引起选择的必要性—――必然产生经济学

如阳光、空气可以轻易取得,不费任何代价,不需要任何组织来管理它的使用和分配,这样经济学就不存在了。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有效的分配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

二、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衡量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的标准

(一)机会成本(书P2)例如:

有一块土地

种植粮食

获8000元收入

种植蔬菜

获9000元收入

种植棉花

获 10000元收入

一般原则:应选择预期收益最高、机会成本最小的行动方案。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

2、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定义(P2)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合理状况: G 点: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ABCDEF点:可能且有效率.H点:不可能达到。

三、经济学的选择问题

选择就是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即哪些产品应该生产?哪些产品不应该生产?在被安排生产的产品中,哪些多生产一些,哪些少生产一些?

(二)如何生产

即用什么方法来生产。生成方法就是如何对资源进行组合。生成方法 资本密集型:多用资本,少用劳动。

劳动密集型:多用劳动,少用资本。

(三)为谁生产

即生产出来的东西如何分配。先满足谁?后满足谁?关键是确立一个原则 分配原则

市场原则(效率原则):效率高,公平差

公平原则:效率低,但公平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四)由谁做出决策

即由谁作出关于资源配置和利用(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经济决策。

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由居民的直接消费决定。经济效率低下。计划经济体制———用计划来解决。从理论上讲可以使资源有效配置,但实际效果不佳。市场经济体制——-由市场解决,优点是资源配置效率高,但缺少公平。

混合经济体制——凭借市场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通过国家干预解决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结合上述两种体制的优点,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经济体制。

四、理性人假设与合成谬误

(一)理性人(书P4)理性人的行为动力——自己的利益; 理性人的行为目标——最大化或最优化,理性人的原型——斯密<国富论>中的” 经 济人”,(二)合成谬误 微观和宏观,微观是基础,但宏观并非是微观简单的汇总和叠加。如“谷贱伤农”,储蓄对个人是有利的事情,但整个社会都储蓄,会因为减少消费,而最终会减少收入。

第二节 经济学的方法、理论与应用

一、经济学的方法

(一)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

1、均衡分析

均衡是物理学中的概念,即平衡。经济学:(书P6)供给=需求

2、边际分析 总量分析平均量分析

边际增量分析:能预测未来从而作出正确决策 例如:读书

增量成本 › 增量收益

不读 增量成本 ‹ 增量收益

读 增量成本 = 增量收益

(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1、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是用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分析、证实或预测。它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涉及价值判断。

如:政府的财政赤字政策将会降低失业率,使价格上涨。

2、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说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如“因为失业问题远比通货膨胀问题重要,所以政府的财政赤字是一个好政策。”

(三)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书P7)

假定禀赋不变

假定偏好不变 假定技术不变

假定制度不变等等。

犹如观察一张不动的照片。仅对这一均衡状态进行分析,注重结果,而不分析过程。

2、比较静态分析

对一个均衡变动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进行比较,而不涉及转变期间和具体演变过程。犹如观察几张不同时点的照片,看看有什么不同。

3、动态分析

对均衡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

(四)经济理论的表达方式 有三种表达方式

1、语言文字:丰富

2、几何图形;直观

3、数学模型:精确

二、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体系

(一)经济学的发展

1、重商主义:

经济学的早期阶段(15下半叶—17世纪下半叶)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形成与确立的时期。

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有——英国的约翰。海尔斯、威廉。斯塔福德、托马斯。曼,法国的安。德孟克列钦、让。巴蒂斯特。克尔培等。基本观点——金银形态的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政策主张——国家干预

特点——研究只涉及流通领域,未涉及生产领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2、古典主义经济学:

经济学的形成时期(1776年—1870年)

主要代表——英国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的让。巴蒂斯特。萨伊等。标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被称为是“斯密革命“ 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贡献——斯密构建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及基本信念

研究领域有——分工与专业化、价值理论、生产与交易、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发展、国际贸易等。

基本信念——人是利己的经济人 政策主张——自由放任

特点——把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使经济学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3、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1870年—1936年)主要代表:英国的马歇尔,著作有:《经济学原理》

“新”的含义:一是新的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

二是新的角度———将研究转向消费和需求(古典经济学是研究生产)把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的研究中心。而探讨价格如何使资源优化配置。政策主张:仍然是自由放任。基本理念与古典经济学一样。主要贡献:建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及基本内容

4、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36年至今)

(1)凯

恩斯革命时期(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之前)

标志: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发表为,称为凯恩斯革命即革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命。

主要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政策:国家干预。

主要贡献: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及基本内容(2)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50年代—60年代末)

出现了①新古典综合派,全面发展了凯恩斯主义。主要代表:美国的萨谬尔逊

② 新剑桥学派。主要代表是英国罗宾逊夫人(3)自由放任思潮复兴时期(70年代以后)出现不同流派:

货币学派——美国费里德曼为代表 理性预期学派—-美国卢卡斯为代表 新凯恩斯主义

(二)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篇5:参考标准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 绪论

1.1 轨道交通的基本定义是什么?

答:轨道交通是车辆在固定导轨上运行的交通运输系统,即取消了车辆的横向自由度。

1.2 轨道交通如何分类?

答:按区域划分,可分为城市间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按运输对象划分,可分为客货混运铁路、客运铁路、货运铁路;按牵引种类划分,可分为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轨道交通。

1.3 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

答: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区域内利用在固定导轨上运行的车辆主要为客运服务的交通运输系统。

1.4 城市轨道交通如何分类?

答:按线路敷设方式划分,可分为地下、地面和高架线路;

运营范围:市区轨道交通、市域轨道交通、地区铁路交通

按路权划分,可分为A类(全封闭)、B类(半封闭)和C类(开放式); 按车辆几何尺寸(列车容量)划分,可分为A型、B型和C型;

按系统运能划分,可分为高运量、大运量和中运量。

1.5 说明“单向高峰小时最大断面流量”概念的涵义

答:单向高峰小时最大断面流量是指列车在单位时间(h)内某方向运送的最大客流量。

1.6 计算线路断面通行能力

已知条件:

车厢(内侧)宽度 2.5m,单节车厢(内侧)长度18m;列车编组数,4节/列;发车间隔:3分钟/列,每小时20列;服务水平(拥挤程度)座位数50个,占车厢面积的50% ;站位密度:6人/m

2答:每节车容量:站立人数+座位人数

列车容量:编组数×每节车容量

断面通行能力:列车容量×小时通过能力

2.5*18*4*20*50%*6+4*20*50=10800+4000=14800(人/h)

所以线路的断面通行能力为14800人/h。

1.7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制式主要有哪些?

答:轨道交通系统的制式是指采用简明的名称综合地反映轨道交通系统的主要的及本质的特征,主要包括地(下)铁(道)、城市铁路、轻轨、独轨、自动导轨系统(AGT)、磁(悬)浮系统(HSST)等。

1.8 与道路交通相比,轨道交通有何优缺点?轨道交通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优点:拉得多、跑得快、可靠安全、全天候、节能、环保、土地占用少;

缺点:不灵活(自由度差)、标准高(造价高)、维修成本高、服务水平较差;

本质特征:在设施方面,表现为车在固定导轨上运行;在运输对象上,表现为在特定场所(车站)进出。

1.9 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何时何地投入运营?

1.10 世界铁路发展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铁路发展的主要特点?

1.11 我国第一条铁路何时何地投入运营?

1.12 我国自行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在哪里?由谁主持设计的?

1.13 至1949年、2000年、2010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各有多少?其中高速铁路里程有

多少?

1.14 Subway Railway与Underground Railway 的含义有何差别?实现大容量、快速的城市轨

道交通,有哪些主要途径?

1.15 至2010年,我国有哪些城市(包括港台)有城市轨道交通投入运营?运营里程有多少?

1.16 申报地铁建设的城市应符合哪些条件?申报轻轨建设的城市应符合哪些条件?

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规定,现阶段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应达到下述基本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每小时3万人以上;

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应达到下述基本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6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15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1万人以上;

项目资本金须达到总投资的40%以上

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

上一篇:《月光曲》优质课堂教案下一篇:初中七年级第二学期班主任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