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024-06-2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共9篇)

篇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材依据

本课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11册第3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渊”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4、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抓住课题这条情感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陶冶。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肖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弥留之际的请求中饱含的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介绍肖邦及课文背景的文字、图片材料;《即使你远在他乡》《革命练习曲》磁带或mp3;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等。

2、学生预习,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一句,齐读,思考:想想这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从这句话中,你

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含着什么样的感情说的?怎样才能读好?你了解他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肖邦)

2、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他的故事的课文。板书课题。讲解:课题为什么不加引号。“我”就是?“祖国”指?

二、交流展示

(一)昨天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

1、生字。学生交流查字典学生字情况

2、生词。学生交流所理解的生词意思。预设: 雾霭:雾气。咏唱与世长辞 弥留之际:病危将死的时候。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3、各个自然段意思,分段。

(二)小结,表扬与激励(个人、小组各一至二个)。

三、自学质疑

(一)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二)归纳整合后的问题。预设: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满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4、肖邦弥留之际为什么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四、互动探究

(一)预设探究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温馨提示:抓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找到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

(二)预设探究的方法。

1、学生自学第一自然段,方法:读,思,画相关句子或词语,做批注。

2、组内交流,人人发言。

3、集体交流,小组指派一名同学汇报。

预设:因为(),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

五、精讲点拨

(一)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二)重、难点突破的方案

1、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2、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肖邦“满怀悲愤”,“悲”的是(),“愤”的是()

4、介绍背景资料。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他出国去深造,通过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肖邦是个钢琴天才,大家希望他能有更好的发展、更大的音乐成就。

5、指导朗读。

六、迁移应用(一)指导书写

1、提示注意点。邦:左右基本等宽。黎,中间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2、描红。

(二)完成巩固案习题。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思考另外几个探究的问题,可在书上圈点勾画、写批注。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 不得不离开 波兰

学 案 设 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说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大体意思。

3、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新词和第一自然段。知道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学习内容 生字、新词及第一自然段。学法指导 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学案

按要求预习:读顺课文、掌握生字、理解有关词语(弥留之际、悲愤欲绝、疾驰等)、写出对课文的总体的初步感受、写出对课文中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段落的感受与体会、提出一二个有价值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一、填空。

1、初读课文我知道,题目中的“我”是,“祖国”是。

2、我的疑问

二、在下面的多音字正确读音下画横线,再用另一个音组词。

肖(xiāo xiào)邦 列强(qiáng jiàng)盛(chéng shèng)满 薄(báo bó)雾

三、查字典

“邦”的音序是 “黎”的第13笔是“ ”(上课前上交)

四、互动探究

(一)探究的问题。肖邦爱自己的祖国,但,所以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温馨提示:抓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找到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

(二)探究的方法。

1、自学第一自然段,方法:读,思,画相关句子或词语,做批注。

2、组内交流,人人发言。

3、集体交流,小组指派一名同学汇报。

巩 固 案 设 计

一、巩固练习

1、换偏旁组成一个新字再组词。咏()忧()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欺凌()弥漫()咏唱()幽暗()奔波()彻夜()

3、反义词。

深情()幽暗()

二、拓展延伸

我知道的中国音乐家、、,外国音乐家、、。

(下课前上交)学习反思

篇2: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一句,齐读,思考:这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

2、从这句话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了解他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肖邦)教师总结:我们在介绍人物时要抓住主要信息。

3、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肖邦,认识肖邦。(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题,对课题进行质疑。)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努力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生词。

2、昨天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或者说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思考:肖邦那么爱国,为什么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⑴简介当时背景,讨论交流。

⑵相机理解“列强”“瓜分”“陷入”等词语。(瓜分:像切瓜一样分割;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很重。(3)他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你从书本上哪个词能够看出来?(不得不)读读这句话。出示。

2、肖邦离开祖国的心情怎样?(悲愤)指导朗读,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四、研读第二自然段。

相机板书(咏唱送别曲 老师的叮嘱 赠送银杯)

1、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

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再去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四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师: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

6.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师: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交流。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3.欣赏《革命练习曲》片断。

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波兰人民从此就放弃了吗?没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斗争的最佳方式就是——音乐。他要通过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来表现波兰人民的哭喊与抗争。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肖邦废寝忘食地工作,没了时间的概念)

5.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5-6自然段)

师: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肖邦坚持了多少年?(18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

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

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惋惜、伤感)

(2)个别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富有才华、酷爱音乐)

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放开声音读一读☆☆☆

1.我把课文认认真真朗读了遍,在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字不认识,通过查字典,我知道“雾霭”一词中“霭”应读音。读完课文,我提出的问题是(总的): 2.这些词语通过查字典,我能理解它们的意思。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3、做做字词游戏,放松一下。(1)给它们加偏旁,再组词: 肖:邦:

⑵给它们换偏旁,再组词。咏:腔: 忧:烛:

(3)“黎”的书写要注意,提示:

4、课文内容我知道:

5、再读课文来填空。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国籍)音乐家弥留之际的请求,表达了他。我国也有这样的音乐家,如:。

(2)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____________。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__ ____。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______________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___________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___ ______》。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从老师手里接过了__________,回首望了__________,然后登上马车,____________。(4)肖邦就这样带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他才_____岁。

静下心来想一想

1.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是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弥留之际”的意思是,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你抓住哪些词语,又体会到什么? 拓展延伸

1.肖邦资料补充:

2.我知道我国的爱国诗人有,他的代表作品是:

篇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段的设计以“问题导读, 分层达标”为思路。新课标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以及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学生的教育教学思想, 并要求严格落实“三维”目标。

本教学片段的教学设计在于教师力求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本着“面向全体, 分层教学,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问题为主线”的宗旨, 教师首先出示了“问题导读单”, 明确学习方法、任务及要求;然后展开学习, 教师先后安排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独学, 同桌或者前后座的对学、群学, 以及按既定学习小组的组内小交流和班级大展示等形式的合作探究, 在教师相机诱导、点拨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运用学习方法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最后进入分层练习、分层达标环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梯度的巩固练习, 在读中悟, 悟中演, 学习中积累, 最终在不经意间达成学习目标, 完成学习任务, 克服传统意义上的空洞说教和机械记忆。

一、分层目标

教师出示“导读单”:

1. 朗读第二自然段, 理解段落内容, 并给本段加小标题。

2. 默读第二自然段, 理清脉络, 并段中分层。

3.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分析层意, 并逐层背诵。

二、分层学习

1. 独学

教师要求每名学生依据“导读单”逐一解决问题, 并巡查记录学生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学生进行独立学习, 并整理自己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

2. 对学、群学

教师按同桌或者前后座的两名或者四名同学安排对学、群学, 进行研究、解决各自在“独学”环节中发现的问题, 学生对于再次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样记录下来;教师继续巡查记录典型或者共性的疑难问题。

3. 组内小交流, 班级大展示

(1) 组内小交流。在既定学习小组内, 每名组员依次把遇到的疑难问题分别在组内交流, 学习小组长组织好交流记录, 并安排在“班级大展示”中的发言和汇报交流学习;教师边巡查记录边指导那些经过点拨, 学生可以解决的疑难问题。

(2) 班级大展示。 (1) 各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2) 教师结合巡查时记录整理的疑难问题以及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进行相机点拨和诱导。

师:肖邦在祖国波兰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时, 满怀悲愤, 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那么, 他是怎样离开的呢?

生:在城郊, 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拦住肖邦坐着的马车来为他送行。

生: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站在路边, 咏唱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还送给他一只装满祖国波兰泥土的特殊礼物———闪闪发光的银杯。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原句, 并试着背记。)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一遍第二自然段, 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为肖邦安排的送行过程中, 还有什么仪式呢?

生: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对肖邦的嘱托, 无论你走到哪里, 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原句, 并试着背记。)

师:面对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为自己的送行, 肖邦的表现如何?

生:面对老师埃斯内尔的叮嘱, 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生:面对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送给他的特殊礼物,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 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原句, 并试着背记。)

三、分层练习, 分层达标

1. 基础练习

先组内分角色朗读“送别”情景, 并据此情景背记相关主要内容;然后再背记其他相关的次要内容。

2. 提升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背诵第二自然段。

3. 拓展练习

编排、排演课本剧《送行》。

四、自评

篇4: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艾尔斯内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艾尔斯内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艾尔斯内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艾尔斯内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没过多久,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痛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时间的概念。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带着亡国之恨,肖邦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年仅39岁。

篇5: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预习。

按要求预习:读顺课文、掌握生字、理解有关词语(弥留之际、悲愤欲绝、疾驰等)、写出对课文的总体的初步感受、写出对课文中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段落的感受与体会、提出一二个有价值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一句,齐读,思考:想想这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从这句话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含着什么样的感情说的?怎样才能读好?你了解他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肖邦)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他的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昨天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吗?(整合学生的问题)整合后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维斯瓦河 疾驰 蜡烛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

描红

抄写本练习书写词语。

(3)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三、再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读互纠。

四、默读课文,思考整合时大家遗留的问。如果有答案了,做好记号。又有新问题产生做好记号。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二、解疑。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这三个问题。

(预设:按以上三个问题的顺序进行按部就班地解决,比较符合课文的顺序,但还可能有学生为了说明肖邦离开祖国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同侵略者作斗争,会同后文进行联系。如果这样,就把第三个问题提前解决。)

(一)探讨研究(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学习文章第一节。

注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

突出地让学生重点理解感受肖邦的热爱祖国。

集体朗读本整节。

(二)探讨研究(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此段的学习就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牌子祖国的。而第三、四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

本段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感受。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教师和同学的嘱托呢?(没有)为什么?

(三)研究探讨“(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重点理解:“悲愤欲绝” “彻夜”等词。

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

结合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三、试背第二段 想想如何记忆。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

2、完成练习册

第三教时

一、复习导人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1.昨天我们研究了大家提出的三个问题,通过研究与探讨,你有什么感受?

2.读读你最受感动的句段,说说为什么感动你。

二、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三、继续精读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

2.(1)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

(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刃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教后记】

(1)设计思路:本课我采用了好久没用了的“质疑教学法”。初衷是一位网友(至于哪位我忘记了)在集体备课时提醒了我。是啊,这篇课文我们老师在集体备课时也有问不完的问题,何况是我们的那些好问的孩子们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路。用两三个切入文章主题的问题进行探究、研究,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去体悟。应该不错!

(2)在第二教时探究三个问题时,正如我预设的。学生果然联系到后面的句子来加以说明肖邦出国后并没有忘记老师的嘱托,忘记自己的祖国,而是深深地怀念着自己亲爱的祖国。我在实际教学中,就先研究解决第三个问题,再回头解决第二个问题。

(3)至少在集体备课中研究的“肖邦为什么要离开祖国”我明确告诉孩子:肖邦是爱国的,但他同样也十分热爱艺术。我发现我的学生并没有因为我告诉他们这一点,而使他们对于肖邦的爱国有所怀疑。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篇6: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我对语文书里的每篇课文都印象深刻,可我对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最情有独钟。

课文讲的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为了自己的国家在外长年奔波,最后不幸去世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其中,有十分之九的土地落到了可恨的沙皇俄国手里。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20岁的肖邦告别了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可在不远的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和同学前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埃斯内尔为肖邦谱写的乐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还送给了肖邦一个意义重大的礼物——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对肖邦叮嘱道:“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这个银杯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接过礼物,回首望了望华沙城,坐上马车,急驰而去。

肖邦在外国,时时刻刻都在思念自己的祖国,可当他听说波兰军队被沙俄军队打败后,悲愤欲绝,写下了着名的《革命练习曲》。

此后,肖邦不停地工作,已经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又复发了。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住姐姐的手,用最后的力气说道:“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就这样,一代伟大的天才便与世长辞了。

看完这篇故事,对我印象最深的是肖邦弥留之际说的那句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句遗言是那么感人肺腑,这好像是肖邦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极致表现。至死不忘祖国,这就是伟大的肖邦!

从这则故事中,我也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就像曹植所说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国家有难的时候我们就应当为国捐躯,应该把死当作像回家一样。只有有了这种爱国的思想,我们活在人世上才有意义,在社会上才能立足,才会照亮我们人生的道路,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

篇7: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肖邦你留之际的请求所包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授课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悲愤欲绝:绝:气息终止,死。十分伤心,指极度悲哀,万分伤心的样子,形容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与世长辞 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指导。

1、自学提纲

你认为课文体现了肖邦怎样的精神?课文的哪些句子和段落体现了他的这种精神?说说自己的体会。

2、自学,交流

A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B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C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D 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E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F 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5)、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3、朗读体会

四、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五、拓展延伸

1、《过零丁洋》

2、举国同悲 十万百姓送英灵

张自忠(1891.8.11-1940.5.16),汉族,山东临清唐园村人。以中华民国上将衔陆军中将之职殉国,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

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立即下令第5战区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张自忠遗骸。一百多名优秀将士,抢回张将军的尸骨,经检视,张自忠身有八处伤口,其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当灵柩经过宜昌时,全市下半旗,民众前往吊祭者超过十万人。全城笼罩在悲壮肃穆的气氛中。敌机在上空盘旋吼叫,却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1940年5月28日晨,当灵柩运至重庆朝天门码头,蒋介石、冯玉祥等政府军政要员臂缀黑纱,肃立码头迎灵,并登轮绕棺致哀。蒋介石在船上“抚棺大恸”,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蒋介石亲自扶灵执绋,再拾级而上,护送灵柩穿越重庆全城。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将张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并列首位。28日下午,蒋介石与军政要员和各界群众在储奇门为张自忠举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仪式。气氛庄严,极尽哀荣。蒋介石亲自主祭,同时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名义通电全军,表彰了张自忠一生的勋绩。随后,国民政府在重庆北碚雨台山为张自忠举行下葬仪式。蒋介石题词“勋烈常昭”,李宗仁题词“英风不泯”,冯玉祥题词“荩忱不死”。据史沫特莱记载,蒋介石的办公桌从此摆上了张自忠的遗像。

3、“精忠报国”的岳飞

800多年来,岳飞“精忠报国”慷慨悲壮的动人故事,一直在我国人民中间广为流传。

岳飞(公元1103—1142年)出生于河南省汤阴县一个贫苦农家。据说岳飞呱呱坠地的那天傍晚,刚巧一只大鸟从屋顶上飞鸣而过。父亲岳和便给他取名叫“飞”,字“鹏举”。

岳飞青年时代,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中度过的。宋朝统治者纵情享乐;长期生息在我国东北的女真族勃然兴起,建立了金政权。1127年金攻陷宋都城汴京,北宋宣告灭亡。

这一年,岳飞正好24岁。这个饱读兵书、谙熟武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盼望有一天能够投身疆场,为国家报仇雪耻。当招募“敢战士”的消息传来时,他报名参军。就在他走上战场的前夕,深明大义的母亲,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嘱咐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杀敌,决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岳飞参军后,一直坚持战斗抗金的最前线,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杀敌。他率领的“岳家军”不畏强敌,独当一面,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均获全胜,“岳家军”声威大震。而赵构却重用宠臣主和派代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为了拯救沦陷在敌占军的苦难同胞,把敌人驱逐出境,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给皇帝赵构,坚决反对继续向南逃跑,力谏赵构返回汴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样将帅一心,一定可以收复中原。这道奏书进呈后,触怒了赵构和黄、汪这些妥协投降派。他们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闲居三个月后,岳飞难以压抑心中报效国家的强烈意愿,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岳飞慷慨陈词,决心以身许国,消灭敌人,恢复故土,以报答父老乡亲。从此,岳飞又转战在抗金的战场上,而且越战越勇,“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金兵统帅不得不惊讶:“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篇8:《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随笔

关键词:教学;课文;肖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081-1

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了对学生阅读理解的训练上,毕竟语文的能力是从阅读中来的,而非死记硬背知识体系。但是在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时,作者却遇到了一个“难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波澜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但是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情,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应该说这篇课文的主题很好的符合了第一单元的主题,即爱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在备课时,课文第一段就把作者和同事“难”住了。

课文第一段说:“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这段文字看似交代了肖邦离开祖国的原因,“不得不”应该是个很重要的词语,看到这个词,自然而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呢?文字似乎在告诉我们:因为祖国已经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压迫。然而这个缘由却让我们更不解了:如此爱国的肖邦,为什么在国难当头的时候,离开了自己深爱的国家?为什么他没有留下来用他的音乐为祖国人民呐喊助威呢?这个“不得不”实在是说不通啊!

面对着这个教参里不曾解释清楚的问题,我和同事又上网查询了肖邦的生平,生怕因为自己的无知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结果面对着查到的资料,我们哑口无言。

作为极具音乐天赋的肖邦,在其父母的影响下,8岁就已经举办了自己的钢琴演奏会,并因此而成名,很快出现在各个大官贵族的官邸。他的父母为了给他更好的发展,把他送去专业老师那里学习,并且他16岁就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年仅20岁的时候就誉满华沙。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一些先进的思想,也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原来肖邦离开华沙并非“不得不”,而更多的是为了有更广阔的音乐创作空间。而课文则把肖邦的离开“强行”披上了爱国的外衣,牵强地以“不得不”来表现肖邦对祖国的不舍,这实在是难以说服身为教师的我们。

接下来的课文内容就更是让人哭笑不得了,为了让肖邦对祖国的不舍和思念得到更好的彰显,课文有讲了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紧紧握住肖邦的手,送了他一只装着祖国泥土的银杯。而事实是,这杯泥土也是在为肖邦送行的聚会上,肖邦的朋友送他的。为了表达肖邦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课文写了肖邦在法国的“彻夜”创作。而事实上,法国时期的确是肖邦创作的鼎盛时期,在此阶段,肖邦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大多是爱国乐章,不可否认,肖邦用他的钢琴倾诉着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但是课文把这个创作的源泉仅仅归结为肖邦对祖国的爱和思念,这也是不切实际的。难道肖邦在法国18年的时间里,只有思念祖国才能给他创作的源泉?在法国肖邦结识了许多上层社会的人物,接触到了许多和他一样有着爱国思想的人,这些都给了他创作的機会。

课文最后说肖邦在法国为生计奔波,疲劳加上忧愤,最终结核病复发,死在异国他乡,并在弥留之际留下了“把心脏带过祖国”的感人遗言。而事实上,肖邦在法国名声大震,经常也是上流社会的座上宾,“为生计奔波”实在是没有必要。

在遇到了这么多矛盾的问题后,忍不住要问:是谁把肖邦变成了“政治英雄”?没有人否认肖邦对祖国的赤诚,但是我们既然要通过肖邦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至少我们要让学生认识一个“真实”的肖邦吧?

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

篇9: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去聆听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临终之时的请求--(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他离世前的叮嘱。

2.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是谁?(肖邦)(显示画像)3.人物介绍:你对肖邦有何了解?请简单谈一谈!出示补充介绍:

肖邦(1810——1849)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代表作有《革命练习曲》《第一叙事曲》《E小调协奏曲》等。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检测生字词的学习,出示词语。

肖邦 深渊 维斯瓦河 雾霭 盛满 疾驰而去 悲痛欲绝 催人奋起 呐喊 蜡烛 消逝 肺结核 亡国之恨 与世长辞 2.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

悲愤欲绝:①断;②尽,穷尽;③极极端;④一定,无论如何。

与世长辞:①告别;②不接受,请求离去;③解雇;④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3.指名试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

三、精读感悟

1.出示导学提示: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最感动的地方划下来,默默地读几遍。2.学生按要求自学。

3.交流:谁愿意把你的感动与大家分享?追问:为什么感动?

(1)“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这是他临终时的嘱托,从他的话中你可以体会出什么?(肖邦深深地爱着祖国,至死不忘祖国,他有一颗矢志不渝的赤子之心„„)

(2)“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 这句中的“才”字你读出了什么?(伤感,惋惜,遗憾„„)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两小节。

(3)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①你能给第二小节加个四字小标题吗?(深情送别,师生歌别„„)

②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③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 不论你在哪里流浪, 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 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 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④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浓浓,师生情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⑤读歌词,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齐读)

⑥“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⑦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什么?为什么要送这份礼物?(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⑧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邦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邦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邦_____________________。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

⑨指导背诵第二小节:这一节描绘了哪几个送别的场景?分别给这几个镜头取个合适的名字。(歌别——嘱托——赠礼——离去)按这样的顺序练习背诵。

4.肖邦在国外是用何种方式来爱国的?(夜以继日地作曲)(机动:播放《革命练习曲》)

5.既然肖邦如此爱国他为什么还要离开祖国呢?(联系第1小节,补充故事背景)

四、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忧国忧民、才华横溢、酷爱音乐„„)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肖邦“把心脏带回祖国”感人至极的爱国情怀。

五、名言积累

朗读,练习背诵爱国名言: 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上一篇:我身边的事作文下一篇:大班级年级组学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