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政策

2024-08-01

社会保障政策(精选6篇)

篇1:社会保障政策

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最早出自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后来被广泛的使用,在当代国际社会也是一个通用的名词,但目前可以探索到的研究领域来看,对社会保障的内涵其实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权威的理论界定,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其内涵也持有不同的界定。

国际劳工组织在1942年将“社会保障”界定为:“社会通过它的一系列处置经济和社会风险的公共措施,为它的成员提供保护和提供医疗照顾、家庭津贴,否则这种风险将导致薪金的停止支付,或因疾病、生育、工伤、失业和死亡导致的实际收入减少。”

1984年,国际劳工局在《社会保障导言》中队社会保障的界定是:“社会保障即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对其成员提供的保护,以防止他们由于疾病、妊娠、工伤、失业、残疾、老年及死亡而导致的收入中断或大大降低而遭受经济和社会困窘,对社会成员提供的医疗照顾,及对有儿童的家庭提供的补贴。”这两个组织强调社会保障的主体是社会!

不同的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界定也是不一样的:

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将社会保障定义为一种公共福利计划,认为“社会保障是指人们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死亡、薪金中断时,予以经济援助,并辅助其生育婚丧的意外费用的经济保障制度”,这一内涵的界定,核心是社会福利的保障,将社会保障的范围覆盖到人类生活遇到的各项风险,但是却没有支持执行社会保障的主体是谁,是政府还是社会或者设企业,没有讲明。

美国《社会福利辞典》中界定:“社会保障是对国民可能遭受到的各种危险如疾病、老年、失业等加以保护的社会安全网。”这个概念突出的是社会保障的风险防范功能,但保障的范围比贝弗里奇报告的界定明显要小。

还有德国的理论按照市场经济的观点,将社会保障视为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其理论代表,经济学家艾哈德(1897---1977)就认为“社会保障是为竞争中的不幸失败者或是去竞争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具有互助性质的安全制度”。在国内,不停的学者的界定也是不一样的陈良谨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郑功成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童星主张将社会保障定义为国家或社会通过立法和采取行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社会消费基金的形式,向由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不幸遭遇的发生而使生存出现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的措施、制度和活动的总称。

上述对于社保的概念不尽相同,但是也能发现他们各种表述中其实是存在一些共同的要素的:

1、社会保障的主体:国家或政府,同时也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2、社会保障是依法设立,具有强制性

3、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保障的是基本生活权利,是权利的保障

4、社会保证是以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施的,是一种经济分配关系,目标是化解社会风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是一种典型的安全机制。

我们不会给出极其准确的概念,但通过这些要素的组合,大家也就基本上可以勾勒出社会保障的大致的印象。

从上面的各个要素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社会保障的特征,即:权力性、公平性、社会性、法制性、福利性、全面性、互助性、发展性。

当然,在建立社保的过程中,也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公平与效率结合的原则、普遍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生存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公私结合的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

体系(内容和基本形式)

分析社会保障的体系,我们可以通过两个角度来说明,一个是以其基本形式来说明,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及其他的补充保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工会、妇联)。其中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占有核心地位,也是我们今天整个介绍中最重要的,后面的同学会进行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重复。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向老弱病残和生活不幸人士等弱势群体无偿提供款物救济的一种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一般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以及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救助。社会救助主要针对的是社会的低收入人群和困难人群,目标是缓解贫困,保障基本生活,是国家建立在财产调查基础上的一项义务,是

经常性的、制度化的措施,是社保的最低层面,毫无疑问在其中也是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社会福利(狭义),为什么要加上狭义呢,因为有些国家和地区是的社会福利是“大社会福利”的概念,与我们的“社会保障”概念相似,所以。。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兴办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服务,在使社会弱势群体得到社会照顾的同时,改善国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可以分为公共福利事业(体育文化设施等)、特别的专门的福利事业(疗养院,教养院等)、局部的福利措施(寒区给予冬季取暖的补贴等)。而社会福利一般给予的形式也是比较的多样的,直接的货币形式、劳务形式(给失业人员的就业咨询、对老人的特殊护理等)、实务形式都是存在的。他的对象涵盖全体社会成员,包括的领域也极其的广泛,更多的是提供发展性的帮助,目的是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因此属于社会保障里面比较高的层次。

社会优抚则是对一些法定的社会成员给予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一种特殊保障制度。带有比较强的针对性,这里不详细展开。

而从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分为:

老年社会保障

失业社会保障、疾病和职业伤残社会保障、反贫困社会保障

针对各类群体的专门社会保障: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儿童的社会保障、女性社会保障等

这些社会保障从名字中我们就能够比较清晰的看出他们针对的领域和人群及一些相关的保障内容,这里就不在展开说明。

功能

一、保障基本需求,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和劣势群体,一些突发状况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的主要是针对社会风险而产生的,以社会保障的运转,能够有效的消除和缓解各种风险,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社会秩序,进而维护社会稳定;

三、促进社会发展,特别是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个人的全面

发展;

四、调节利益关系的工具,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关系,它的运转

是以国民收入为基础的,也就是进行着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这种分配的过程就促成了收入在不同保障对象之间的横向流动,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之间的纵向流动以及不同代际之间的代际流动。

理论

在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保障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流派: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中间道路学派。

其中国家干预主义是指一种主张削弱私人经济活动的范围,由国家干预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多种生产、交、分配、消费等经济职能的思想和政策。他强调市场的确定必须由国家干预来解决,国家要承担起社会福利和社会文明的责任。这个流派内部还有许多的不同的派别,像:德国新历史学派、福利经济学、瑞典学派、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等。

新自由主义核心是认为市场机制具有完美的自动均衡能力,“市场”是第一性的,倡导市场经济以及自由竞争,反对国家队经济和社会的干预,因此在社会保障上,否定国家福利,认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是公共物品,要通过市场化来有效、有效率的配给。倡导社保领域内的竞争和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人物及思想有:哈耶克的传统自由主义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派、拉弗的供给派、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等。

中间道路学派代表人物是吉登斯,他主张第三条道路,在政治上实行新的社会治理方式,政府由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经济上奉行“市场社会主义”信条的混合经济之路,强调如何实现充分就业和高速增长。在福利政策上则是要建立社会投资国家,变福利政策为投资政策,“授人以鱼”变成“授人以渔”。

上面的这些理论都是比较概论的宏观的,具体的理论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展开,但是我会把相关的介绍这些理论的书目发在公邮,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看。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正是各种不同理论的思想的影响,各个国家其实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社保模式,特别突出的由以下几种:

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他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经济安全保障,维护公民必要的生活条件为目标的,主要特征在于:

1、以劳动者为核心建立。就是社会保障主要面向劳动者,围绕劳动者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来设置保险项目;

2、责任分担:强调企业和个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保险费用有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三方承担,其中企业和劳动者是缴费的主体,国家只是资助;

3、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和社会保险缴费多少,时间长短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4、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使用采用现收现付形式;

5、社会保障基金使用过程中具有互助共计性。

典型代表国家:德国、美国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他是建立在公民普遍权利基础上的属于比较高层次的福利保障水平。他的主要特征是:

1、累进税制与高税收。以高税收来保证福利的高水平支出

2、保障对象的普遍性,服务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

3、保障资金来源于国家税收,个人不用缴纳或者是低标准的缴纳社会保障费用

4、社会保障项目齐全,“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可以说明这一点

5、社会保障水平高,不仅仅是预防贫困,更在于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

6、权利和义务不对等

典型代表国家:英国、瑞典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以自我储蓄为基本原则的制度模式,特征在于:

1、强制储蓄,设置个人账户。每个劳动者都有自己的私人账户,企业与劳动者缴纳的费用计入账户,逐年累积;

2、实行完全积累制,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不允许转移支付,是劳动者未来的生活保障储蓄;

3、政府不直接承担财政责任,扮演监督管理角色。社保费用完全由个人和企业承担,国家是投资运营这笔资金;

4、积累基金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个人账户上基金有保值增值的压力。

典型代表国家:新加坡(国家强制储蓄型)、智力(私营强制储蓄型)

中国的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的社会保障模式过去是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实行单位保障制度,改革开放后,则表示则是走向社会化和去单位化,目前的是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面向贫困居民的社会救助制度、面向军人及其亲属的社会优抚制度。属于混合模式-----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的。

社会保障基金

在整个社会保证制度和政策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是社会保障的收入即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经由法定程序建立、专款专用的资金。不同的社保项目会有期特定的社保基金支持。对于社保基金最重要的是筹集、给付和运营,其中筹集渠道主要有: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国家财政补贴、社会捐赠等,给付方式则比较的简单,包括:货币给付、实务给付、服务给付、凭单给付等。

社保基金的运营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由国家管理,通过储蓄存款、债权、股票基金投资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当然,不同国家对于各种方式的比重是不同的。

篇2:社会保障政策

一、人社局

1、企业养老保险

征收比例:单位缴纳18%,个人缴纳8%;征收基数1900元/月、人均;参保人数30809人,其中:在职职工25396人,离退休5413人。截止去年底资金滚存结余17948万元。

2、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个人缴费有11个档次。财政出口月补贴55元,其中:省级33元,市级10元,县级12元;财政入口补贴年30元,其中:市级3元,县级27元。缴费人数30181人,领取人数4887人,截止去年底资金滚存结余1448万元。

3、农村养老保险

个人缴费有11个档次。财政出口月补贴55元,其中:省级33元,市级10元,县级12元;财政入口补贴年30元,其中:市级3元,县级27元。缴费人数270000人,领取人数90830人,截止去年底资金滚存结余15583万元。

4、机关养老保险

征收比例:单位缴纳44%,个人缴纳2%;征收基数1675元/月、人均;参保人数19336人,其中:在职职工14298人,离退休5038人。截止去年底资金滚存结余601万元。

5、失业保险

征收比例:单位缴纳2%,个人缴纳1%;征收基数1900元/月、人均;参保人数29282人,截止去年底资金滚存结余4477万元。

6、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征收比例:单位缴纳6%,个人缴纳2%;征收基数1900元/月、人均;参保人数27410人,其中:在职职工20590人,离退休6820人。截止去年底资金滚存结余4222万元。

7、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不同群体个人缴费标准不一样,财政补助年人均240元,其中:省级补助108元,市级补助57.60元,县级补助74.40元。参保人数81222人,截止去年底资金滚存结余2051万元。

8、工伤保险

不同行业缴费比例不一样,分别是0.5%,1.0%,2.0%。征收基数1700元/月、人均,参保人数29030人。截止去年底资金滚存结余834万元。

9、生育保险

征收比例:机关事业单位是0.4%,征收基数1674元/月、人均;企业是1.0%,征收基数1900元/月、人均, 参保人数17024人。截止去年底资金滚存结余551万元。

二、民政局

1、农村低保

目前执行保障标准:每人每年1400元,人均补助标准75元,其中:省级补助40元,市级补助11元,县级补助24元。(将要执行保障标准:每人每年2000元,人均补助标准110元,其中:省级补助64元,市级补助15元,县级补助31元。),目前20479人享受补助。

2、城市低保

目前执行保障标准:每人每月260元,人均补助标准175元,(将要执行保障标准:每人每月300元,人均补助标准195元),目前3067人享受补助。

3、五保供养

分散供养:每人每年1800元,目前267人享受补助。将要执行标准每人每年2100元。

集中供养:每人每年3000元,目前1154人享受补助。将要执行标准每人每年3600元。

4、优抚抚恤

“三属”定期抚恤金标准:(1)烈属:其中城镇每人年10860元;农村每人年6410元。(2)因公牺牲军人遗属:其中城镇每人年9360元;农村每人年6130元。(3)病故军人遗属其中城镇每人年8820元;农村每人年5870元。

老复员军人每人每年6540元,病退军人每人每年3060元,参战退休人员每人每年3000元。

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三十一条:“义务兵服现役期间,其家庭由当地人民政府发给优待金或者给予其他优待,优待标准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和济宁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征兵工作的意见》(济发[2011]19号):提高义务兵优待标准,农村和城镇义务兵均按不低于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标准发给优待金,对到西藏服役的义务兵,按当地优待金标准的2.5倍发给优待金。对到新疆或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界定的高原地区服役的义务兵,按当地优待金标准的2倍发给优待金。

退伍精神病人住院费。根据市民政局及兖州荣军医院规定,每年收取每位住院病人1000元药补、服装费。

四级以上伤残护理费,月补助1034元(职工平均工资2585×40%)(国务院令第413号第29条)。

六级以上残疾军人医疗费用。根据民政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第13条的规定,六级以上残疾军人医疗费由社会保险医疗经办机构予以保障,资金由县级财政列入预算。

①六级以上残疾军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现行标准每人每年1640元。②六级以上残疾军人大额医保费,每人每年96元(单位5元、个人3元)。③六级以上残疾军人医疗补助费,每人每年1000元(汶政发[2008]46号)。

重点优抚对象门诊医药补助费。根据市民政局、财政局、卫生局关于《济宁市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暂行办法》的通知(济民字[2005]17号)第五条“县(市区)财政预算安排优抚医疗经费”的规定,三属、七至十级残疾军人、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退役人员、参加核试验人员、每人每年200元。

重点优抚对象住院补助费。重点优抚对象在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按照汶政发[2008]46号文件规定,享受部分住院补助。

①1-6级残疾军人住院费×(1-85%)。

②7-10级残疾军人住院费×(1-60%)×60%。③三属人员住院费×(1-60%)×60%。④老复员军人住院费×(1-60%)×60%。⑤病退军人住院费×(1-60%)×40%。⑥参战人员住院费×(1-60%)×40%。⑦参试人员住院费×(1-60%)×40%。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人员县级配套资金。根据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关于调整部分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的通知》(济民字【2011】53号)精神,带病回乡退伍军人每人每月255元,(省补175元,市补助27.5元,县补助52.5元);参战人员每人每月250元(,省补助175元,市补助27.5元,县补助47.5元)。

5、安置事业费

城镇退伍兵待分配期间生活费。根据省政府145号令,省 5 民政厅(2002)73号文和汶上县人民政府(2005)31号文件精神,城镇退役士兵及转业士官需发待分配期间生活补助费,待分配12个月,按我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

城镇退役士兵及转业士官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根据汶上县人民政府令第31号《汶上县实行退役士兵安置任务有偿转移和鼓励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办法》,退役士兵实行自谋职业“以我县上城镇职工平均工资额为补助基数,对自谋职业城镇义务兵,按补助金基数1.5倍给予一次性补助。”“对自谋职业的转业士官按照我县上城镇职工平均工资额的2.5倍发放。”

6、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办法》(济政发[2009]26号)、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困难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汶政发[2009]79号)精神,我县城乡居民每人每年按1.5元标准安排医疗救助资金。

7、困难群众临时救助

根据市财政局、民政局《关于编制上报2010年社会救助资金预算的通知》(济财社〔2009〕58号)精神,需县财政预算安排10万元。

8、农村危房改造资金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救助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济政办字【2011】1号)文精神要求,“以 6 上一本级财政此项资金支出数额为基数,列入本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市县各补助1万元。

9、破产、困难企业志愿兵生活慈善救助

根据汶上县人民政府《关于解决部分军队退役人员有关生活待遇的专题会议纪要》(汶政纪字[2009]24号),向特困企业或破产企业的转业志愿兵和残疾军人发放生活补助费,该费用由县财政列支。2011年7月1日起生活补助费新标准为每人每月560元。

10、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

按照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机制,需县财政列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20万元。

11、社会福利事业费

孤儿、城镇散居“三无”人员生活保障费。根据汶政发【2010】9号文

(三)提高孤儿、城镇散居三无人员福利补助标准。散居孤儿月补助650元,县乡财政各负担50%,实行县财政统筹;城镇三无人员月补助500元,县财政负担。

居家养老服务费。根据县政府《关于印发汶上县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暨开展养老服务示范活动实施意见的通知》 汶政发【2007】83号文及县民政局《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操作方案》汶民字【2008】18号文件精神,由政府购买服务,每人每小时5元,月服务30小时。

三、卫生局

1、医疗改革(基本药物零差价)及卫生院人员社会保险 2011年1月1日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县正式实施,乡镇卫生院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为保证乡镇卫生院正常运行,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经县长办公会研究,决定由县财政拨款解决卫生院在职职工工资的80%,在职职工三险一金的100%,离退休人员补贴、生活费的100%。

2、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农村孕产妇补服叶酸。县级配套11.22元/人(人均24元,其中省级10.78元,市级2元)。

(2)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县级配套35元/人(人均500元,其中省级225元,市级40元,新农合200元)。

(3)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项目是我市为民所办十件实事之一。根据《济宁市农村适龄妇女专项健康查体实施细则》(济政办字〔2011〕55号)文件要求,2011年市政府确定在邹城市、微山县、鱼台县、汶上县试点进行该项目,按照要求,“两癌”检查经费标准为每人次122元,其中,县级财政承担80%,医疗保健机构承担20%。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根据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济政发[2009]30号文件精神 8 和县政府与市政府签订的201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责任状内容,2012年我县应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项目县级配套资金纳入常年预算,城乡居民按辖区人口775727人,人均25元,其中省级补助11.25元,市级补助3元,县级配套10.75元。

4、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补助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1]31号文件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1]53号文件精神,我县317处省级规范化卫生室(含1282名乡医)在2011年年底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根据济卫基妇发[2011]13号和鲁卫规财发[2010]7号文件精神,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每个卫生室补助2-4名乡村医生、年人均补助6000元,其中省补助40%、市补助25%,其余35%县财政补齐。

5、乡镇卫生院债务清理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发〔2011〕49号)、《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济政办发[2011]49)号和《汶上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县发展改革局等部门关于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汶政办[2011]88号)文件精神要求,县发改局会同县财政局、县卫生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成 9 联合审核组,自2011年11月21日到12月9日,采取集中审核和现场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对汶上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截止2009年12月31日前的债务进行了清理核实,14处乡镇卫生院负债总计2841万元。按照文件要求,县政府负责基层医疗机构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县财政要在预算中特设专户,单独列支用于化解基层医疗机构债务的支出,相关资金不作为预算安排正常卫生支出的基数。由于上级补助政策不明确,待明确后,建议由县政府研究决定。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我县新农合人数631739人,按每个农民300元征集,其中:财政负担240元(省108元、市57.6元、县74.4元,按去年补助比例分配),农民个人负担60元。

7、婚前免费查体补助

根据《济宁市推行免费婚检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济政字〔2009〕52号)及(汶政发[2009]76号)文件精神,从2009年起推行免费婚检,每对100元。

8、网络维护费

根据济宁市财政局、卫生局、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济宁分公司《关于加强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济卫基妇发[2010]19号文件精神,网络维护费县卫生局1.92万元/年,县医院、中医院、皮防站、结防所共计4.32万元/年,乡镇卫生院8400元/年,14处乡镇卫生院共计11.76万元/年,村卫生室240元/ 年,317处卫生室共计7.60万元/年。

四、老龄委

百岁老人补贴每人每月补助250元,省补助100元,市补助50元,县补助100元。

80-89岁老人生活补贴标准每人每月10元。

五、残联

残疾人保障金的征收,每个单位按1.7%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标准的,按统计局统计的上在职人员平均工资缴纳残疾人保障金。行政事业单位由财政代扣,企业由税务部门代征。

篇3:金融危机下社会保障的政策选择

党的十七大已勾勒出社会保障体系目标: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本文以社会保障相关理论为依据, 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及社会环境一些基本情况, 提出金融危机下社会保障的政策选择建议。

一、社会保障政策选择依据

第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理念。郑功成主笔《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一书中指出: (1) 公平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诉求。核心是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 创造并保证国民生存与发展的起点公平和维护过程公平, 同时促进结果公平或者尽可能合理缩小结果的不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必须坚守的底线。社会保障制度并非劫富济贫, 而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合理分享, 是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和法律正义、分配正义的具体体现;共享是社会保障制度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社会保障对公平正义的维护, 都是通过共享机制来实现的。综上,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理念, 就是公平、正义、共享, 实现的途径即是从一般意义上的分享与普惠, 向更高层次上的合理分享与公平普惠发展。

第二,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数理模型。依据社会保障水平要达到保护与激励相统一及与国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目的, 设定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的判断标准。首先, 我们看社会保障水平数理模型公式的推导。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数理模型中, 把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指标, 即S=Sa/G。然后进一步将其分解为两个测定指标:

1. 社会保障负担系数Q=Sa/W, 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

的比重系数, 这一比重作为一个指标, 用以测定社会保障支出份额能否既保证公民的基本生活又激励劳动者积极去劳动。

2. 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系数H=W/G, 即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重系数, 这一比重作为指标用以测定国民经济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否正常进行。

将上述三公式进行组合, 得出社会保障水平数理模型公式:

其次, 我们看社会保障负担系数和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系数的计算。通过按最高限度数量计算, 养老金支出、失业金支出、医疗保险支出、工伤及生育保险支出、社会福利及社会优抚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分别为0.183、0.01587、0.12、0.015、0.015, 五项相加得出社会保障负担系数Q=34.88%;同时, 依据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原理和实际研究结果, 把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重系数定位H=75%。

最后, 我们得出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值:

第三, 社会保障消费理论。凯恩斯之前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没有考虑跨时消费问题。凯恩斯眼中的消费者只是一个受即期约束的、以即期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消费者, 他们不考虑为老年之后的消费储蓄多少, 只考虑在当前的消费中如何分配自己的收入, 以便达到效用的最大化。把跨时消费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是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假说的出发点是, 一个典型的理性消费者, 追求的是其生命周期内一生效用的最大化, 而其预算约束为生命周期内的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平衡。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消费者在任何年龄上的消费支出与即期收入完全无关, 而是依赖于一生的全部收入。因此, 个人消费支出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年龄段上, 都要选择一个稳定的、接近于他们所预期的平均消费率进行消费。

第四, 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 失业源于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原因之一在于消费不足。他认为存在这样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会增加, 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 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在现实中, 社会各个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并不相同, 富有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贫穷者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此, 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将直接关系到社会总消费的数量, 国民收入分配越是不均等, 社会消费需求就会越小。也就是说, 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前提下, 如果政府能够通过一定的政策修正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 使富有阶层的财富向贫穷者阶层转移, 那么就可能促进社会消费上升, 从而刺激总需求。

二、我国社会保障及社会环境一些基本情况

1. 社会保障总体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水平, 它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 反映一国的社会保障总体水平。表1是1995—2007年期间中国社会保障有关项目的费用支出情况, 表2是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即社会保障水平。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在逐年上升,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及社会保障适度水平26%相比较, 还有一定差距。

2. 社会保障的个人福利效应。

《2008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从1990年的1279元上升到2007年的9997元, 上涨了7.8倍。

据统计, (2) 如果以1990—2005年每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作为统计分析因变量, 测量出社会保障支出与其相关关系, r值为0.984, 说明社会保障支出额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两个相关变量的相关度很大。社会保障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促进消费的同时拉动了需求, 在促进个人福利改进的同时推进了社会和谐。

3. 城乡弱势群体规模扩大, 且城乡社会保障严重不均衡。

中国经济正处在发展过程中, 经济发展还不平衡, 加之人口众多, 目前低收入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如果将城乡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出现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受灾者、农民工等各种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加总, 然后扣除叠加部分, 我们估计出的弱势群体规模在1.4亿~1.8亿人左右,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 (3) 此外, 我国农业人口比重相当高, 占总人口的80%以上, 但是农业人口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则较少。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中, 有90%左右用于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 用于农村的不足10%。

4. 金融危机下就业压力增大, 劳动力市场价格下降。

就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急剧萎缩, 人社部监测的513家企业, 岗位年净流失达8.05%。金融危机中, 首当其冲的是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和金融、房地产、大宗能源、原材料行业。外需和内需同时减少, 导致就业需求萎缩。从就业供给看, 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每年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相叠加, 劳动力市场都会存在严重的供大于求。

在收入方面, 自工资指导价制度实行以来, 开始出现工资指导价的下调, 这反映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效益下滑带来劳动力价格的下降。与此同时, 社会贫困问题逐步加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小企业就业人员主要是农民工、城镇待业青年、下岗失业人员等, 他们很多没有参加社会保险, 金融危机失去岗位后, 就会更难找到工作, 因此会陷入长期贫困和缺乏保障的状况。

三、金融危机下社会保障政策选择建议

应对金融危机, 居民消费是促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 而社会保障制度是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 前文已提到, 社会保障支出额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两个相关变量的相关度很大。因此, 我们可以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理念为依据, 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加大财政投入, 增强居民消费的能力和信心, 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 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 提高社会保障公平性。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相比, 还有一定差距,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率是一项重要而又长期的任务。具体来看, 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庞大且就业形式多样化, 新型就业方式缺乏稳定的资方主体, 社会保障难以覆盖;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对社会保障认识不足等原因, 社会保障对这些群体的扩面工作进展缓慢;社会保障资金不足, 统筹水平不高妨碍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 是影响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然而, “养老保险体系覆盖的人群很少, 70%以上的公民没有被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在城市, 非从业人员没有为国家设立的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于立法层次低、强制性不足, 也未能覆盖所有职工;在农村, 除部分计划生育户、双女户中年满60岁的老人享有一定程度的养老保险之外, 绝大部分农村居民没有为国家设立的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 (4) 由此看来, 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 在加大财政资金对社保投入的同时, 可借鉴韩国的经验, 采取适当激励机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如对参加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群体给予适当的补助等。只有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 才能提高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2. 适度提高社会保障待遇,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根据经济形势、经济发展水平及物价指数等情况, 适度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提高社会保险待遇, 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化解各种风险, 帮助人们度过困难阶段, 而且由于普通百姓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高, 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有利于扩大人们的消费需求。此外, 适度提高社会保障待遇, 还有利于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所说, 今年要集中力量办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 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他在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指出:今明两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人均每年增长10%左右。继续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 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我们相信, 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会逐步提高。

3. 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推进公共就业服务。

去年四季度以来,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 国家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稳定职工队伍, 不裁员或少裁员。其中, 五缓 (缓缴五项社会保险费) 、四减 (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费率) 、三补 (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 、两协商 (企业与工会或者职工双方平等协商) , 减轻了企业负担, 起到了稳定现有岗位的作用。从长期来看, 社会保障在稳定促进就业方面, 必须完善失业保险的制度功能, 同时大力发展公共就业服务。

“从国际看, 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是失业保险的基本功能, 而促进就业、预防失业则是失业保险的最新发展趋势。笔者建议, 吸收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 按照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就业与预防失业三位一体的原则改革我国失业保险制度。” (5) 与此同时, 大力发展公共就业服务是提高社会效率的重要手段。就业服务机构通过收集劳动市场信息提供咨询、指导再就业培训方向、促进劳动力技能提高与转换, 帮助失业者尽快重新就业, 促进人力资源充分运用。

4. 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维护弱势群体的保障权益。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经济还不发达且发展不平衡, 人口多, 特别是农村人口、贫困人口多, 在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中,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方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从经济角度讲, 社保资金用于解决低收入贫困者等特殊群体的困难, 效用会更大;从社会角度讲, 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是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的基础。

5.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大的背景下, 农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就变得更为强烈, 但目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还极不平衡。这首先表现在城乡社保发展不同步, 覆盖率极低, 项目缺失, 如农民缺乏养老保险等。其次还表现在城乡共同的保障项目水平差距大, 如在社会救助方面, “按现行救助标准, 我国城乡之间社会救助资源分配的比例为3.48∶1”。 (6) 面对如此状况, 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 政府应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调整保障资金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比例, 并针对我国农村具体情况, 设立相应的保障项目, 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不断探索体现合理分享与公平普惠原则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结语

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定增长, 它既是一种社会制度, 也是一种经济制度。因而, 中国社会保障要纳入发展的维度。郑功成教授做客“齐鲁讲坛”主讲“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时提出:需要妥善处理保增长、促内需与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关系。当前形势下的保增长, 不能等同于只保近期增长, 还必须立足于保中长期增长, 不能只强调促内需, 而是必须立足于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主笔.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第17—20页

[2]穆怀中主编.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第334页

[3]穆怀中主编.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第348页

[4]郑功成著.中国社会保障3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第83页

[5]吕学静.保生活成效显著, 促就业仍需努力[J]。社会保障制度, 2009 (2) :第76页

篇4:社会政策与全民社会

A Society for People:

In Memory of Peter Townsend(1928-2009)

作者:赵维生、陈锦华、余伟锦 合编

出版:圆桌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3月

彼德唐信(Peter Townsend)是过去半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政策学者。他在2009年过世,一群香港学者为了纪念他,出版了一本小书——《静水深流》,书中收录唐信各个研究项目的重要观点,学者们也撰文说明其理论对香港社会的意义。

虽然唐信在过世时地位显赫,但他当初以社会学者身份提出社会政策研究时却不被看好。这当然是因为社会政策研究的地位在学术界向来不高。未接触过社会学的人大多会觉得此事甚为奇怪:社会学,不就是要研究社会政策吗?事实上笔者就读社会学期间,也有不少亲友以此相询,以为我是研究社会政策,将来可以写点什么政策评论。不过这实在是一个误会。社会学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一门价值中立的科学,目的是要了解社会,探讨社会结构由何而生,以及当中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无论是宏观理论还是个别社会研究,都自视为客观的科学解释。具体的政策建议则是后一步的应用问题,那就不是学术应该关注的问题了,可以留给政府、智库或民间组织处理。

而二战后兴起的“结构功能学派”就更加强化了此倾向。因为该学派只关注如何维持社会秩序,并假定了既有秩序的“必然性”和功能性,也假定了既存社会秩序对社会发展的功能。这些假定使社会分析失去批判性,从根本上排除社会改变的要求和可能,成为强化固有不平等的机制。

当然,如果社会政策研究只关注个别社会问题,然后提出一些小修小补的建议,那的确不够格成为严肃学术。所以唐信作为社会政策学者,首要便是提出新的社会政策研究方向。长久以来,政府和人民对经济发展都十分着迷。这在香港和大陆更加明显,似乎政府的任务就是要保证经济高增长,所以经济政策就成为政府施政的核心。但唐信明确指出,经济增长不是社会的最高目标。相反经济目标应该是为了社会目标而服务。拼经济,是为了一个更好的社会。对唐信而言,追求平等、消灭贫穷和结构性依赖,实践人权和全民就业,人与人之间能互相尊重,建立真正的全民社会(a society for people),才是社会政策的真正目标。

由此可见唐信绝对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认为人类共同生活,组成社会,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平等利益。贫穷和社会不平等是一个社会问题,而社会政策正是这些问题的成因和答案。由此出发,所谓社会政策,不是为了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稳定,向穷人施予小恩小惠,架设社会安全网而已。在唐信眼中,社会政策研究并不局限于失业救济金或全民医疗保健、基础教育等福利政策,而是要全面审视社会上各个团体,包括政府、企业、民间机构,所有对社会平等有影响的政策和措施。我们要问,这一切政策和措施如何改变了社会结构?对社会不平等有何影响?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

例如税制,一般而言只是经济政策的一环。香港政府常常强调自己的低税率如何帮助经济发展。但我们鲜少讨论税制对社会财富分配的作用,这也是广义的社会政策。又例如企业对高层员工提供医疗、教育等津贴,首先让人低估了他们的薪金;其次,如果不对这些津贴考虑的话,不能有效估计各阶层教育和医疗机会的不平等。而最简单如经济增长如何影响各阶层的生活,就没有得到足够讨论。4%的经济增长真的让人感到生活有4%的改善吗?如果不是,那实际有何影响?只有在这种整全的了解下,我们才有办法去衡量一个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体人民的生活是否真的改善,是否更有尊严,能否称得上是社会发展。最近诺贝尔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和斯蒂格利茨提出寻求GDP的替代品,也不过是希望更恰当地了解社会发展。唐信在数十年前就已指出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

这些问题,在社会学的学术殿堂是毫不失礼的,因为它们直指阶级的形成,探讨社会结构与各种社会政策的关系。单单是这项对社会政策概念的扭转,已足够让唐信成为大师。但唐信的贡献不止于此。

为了进行这种广义的,具社会学探索力的研究,唐信建构了很多重要的概念工具,今天已成为社会政策研究者的利器。最重要的,莫如“相对匮乏”的概念。在经济自由主义的框架下,社会政策就是社会安全网,是让穷人不致于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最低度补助。唐信提出“相对匮乏”就是要扩大贫穷的定义,让我们了解贫穷的问题,不单在于没饭吃。贫穷,是失去平等的机会和待遇,过着没有尊严的生活。因此,维持最低度的生存条件不是灭贫的办法。是否感到失去尊重,自认为贫穷是有主观面向的。在主观感受下,再进而研究、了解这些感受的客观条件,我们就会发现在社会中有相对匮乏的问题。只有决心解决这种相对匮乏,社会才走上真正灭贫的道路。

篇5:社会保障扶贫政策解读

一、社会保障扶贫专项方案解读

在全国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xx市社会保障扶贫专项方案》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低保兜底一批贫困人口,提高贫困人口社会保障水平提供了更有针对性、操作性的依据。

1、五年主要目标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到2020年,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兜底。实现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加快发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养老保险。

贫困残疾人扶助:从2017年起,率先对残疾人扶贫对象实行生活费补贴,核定其收入与国定贫困线标准差额,据实发放差额补助,使其年收入达到国定贫困线标准。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2、2018年主要目标

从2018年1月起,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按动态调整后的国家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对农村特困老年人、困境儿童、重度残疾人、重特大疾病患者、重度精神病患者等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的困难群体进行低保兜底,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3、2018年重点工作

保障标准。从2018年1月起,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7年的3180元/年提高到3300元/年(以省政府正式调标文件为准)。

保障对象。全市农村低保对象,其中建档立卡低保兜底对象15831人(含2017年已兜底脱贫人口)。

发放标准。农村低保对象以户为单位年人均收入低于农村低保标准的,按差额发放低保补助金,按标施保、应补尽补。

4、资金筹措

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低保专项资金,加大本级财政投入。

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基本情况

截止2018年3月底城省低保对象A户B9人,救助水平A元/人.月,占全市非农人口(2016年B人)的B%。

农村低保对象B户B人,救助水平B元/人.月,占全市农业人口(2016年B人)的B%。其中纳入精准扶贫低保兜底人数B人,与扶贫“六有”系统规划兜底B人相差B人。

从2015年起,我市集中开展了从严专项清理整治工作,重点对“关系保”、“人情况”、“错保”、“漏保”等开展专项整治,低保对象呈逐年递减趋势。到2017年底,全市低保对象较最高峰B人减少至B万人,减少B人,减幅B%,其中农村低保对象减少B人,减幅B%。

三、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2017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央农办、财政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残联《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70号),部署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

(一)加强政策衔接。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符合扶贫条件的农村低保家庭,按规定程序纳入建档立卡范围。不在建档立卡范围内的农村低保家庭、特困人员,统筹使用相关扶贫开发政策。对返贫的家庭,按规定程序审核后,相应纳入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开发政策覆盖范围。

(二)加强对象衔接。要完善农村低保家庭贫困状况评估指标体系,以家庭收入、财产作为主要指标,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适当考虑家庭成员因残疾、患重病等增加的刚性支出因素,综合评估家庭贫困程度。

(三)加强标准衔接。规定农村低保标准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的地方,按照国家扶贫标准综合确定农村低保的最低指导标准;农村低保标准已经达到国家扶贫标准的地方,按照动态调整机制科学调整。

(四)加强管理衔接。要求市级民政部门、扶贫部门加强沟通,共享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名单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农村低保对象名单等相关信息。

四、在脱贫攻坚中如何发挥好低保兜底作用

要发挥好低保的兜底作用,需要解决好关于低保兜底定位、配套政策和基础条件等问题。

(一)对低保兜底定位的认识

一是发展和政策干预顺序意义上的兜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五个一批”的扶贫政策措施,即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低保是在上述开发和增收节支措施不能奏效之后的兜底措施。

二是贫困群体分类意义上的兜底。目前,很多地方把兜底的“底”理解为劳动力不足和没有劳动能力的群体,或者是最贫困的群体。低保重点关注最贫困群体,而一般有发展潜力的贫困群体,首先通过扶贫开发的手段予以支持。

三是“家庭-集体-国家”帮扶主体顺序意义上的兜底。从对困难群体的帮助主体来讲,我们国家的基本制度设计应该是“家庭-集体-国家”,即首先要发挥家庭的基本功能,在家庭、集体经济等都无力帮助时,再由国家的低保政策予以兜底救助。

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内不同制度支持顺序意义上的兜底。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底部,所以一般情况下要优先发挥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的作用。比如,在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方面,首先要着眼于发挥居民基本医疗、大病保险的作用,之后才是与低保挂钩的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的兜底。

(二)兜底对象问题的重点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保户的关系。按照该《决定》的相关精神,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到2020年将会有百分之二十几的贫困人口需要通过低保兜底来实现脱贫。但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与农村低保人口的吻合程度不高,吻合程度不高与两项制度不同的识别方法也有关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6部委《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就要求,坚持应扶尽扶,精准识别农村贫困人口,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给予政策扶持,帮助其脱贫增收;坚持应保尽保,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

(三)低保兜底的资金与配套救助政策

为确保到2020年全市现行扶贫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要及时调整农村低保标准,使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按动态调整后的国家扶贫标准。因为随着脱贫工作的推进,全市贫困人口和面上的低保人口将会逐年减少,但2020年我市贫困地区仍有B多贫困人口需要低保兜底。其中一部分是建档立卡对象中的五保户和完全缺少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属于零收入群体;一部分兜底对象是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等措施脱贫的一般贫困户,属于低收入群体。城乡低保标准是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需要、人均纯收入、当地物价水平指数有关,若城乡低保要达到一体化,做到应保尽保,就需要对流动后的贫困人口重新核定。

配套政策支持也是低保兜底作用的重要方面。社会救助还包括一些专项救助,其中,医疗、教育、住房和就业等救助制度明确规定其对象应当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要求的农村扶贫“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中,低保制度重在协助解决“两不愁”问题,“三保障”问题则需要通过其他救助保障途径实现。如在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救助方面,要求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财政补贴;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对其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报销后的个人负担合规医疗费用给予救助,以避免低保对象和低保临界对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五、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低保救助率低,城省低保全国5.5%,西部8国家区7.4%,农村低保全国5.2%,西部8%。xx市5.76%,未达到西部的平均水平。

2.保人未保到户。3.档案管理不规范。

六、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做好“两线合一”工作,提标扩面,提高救助率。

(二)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

篇6: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20世纪20年代以前,是社会工作问世前的酝酿时期。这个时期正是西方社会的工业化和都市化急速发展的`时期,在英国被称为“维多利亚盛世”。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西方社会越来越大的贫富分化,大量贫民涌入城市,失业问题和贫困问题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同时,工业革命也冲击着人们的观念,使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工业化p都市化带来最为明显的变化是社会财富的骤增,它也给人们带来了观念上的触动,开始看到了人的能力和作用的巨大无比,更坚定了“人是可以不断进步的”的人文主义主张。19世纪西方民主运动的影响,使人们从“权利”(The Right)这一崭新的概念中看到了自己也有平等享用社会资源的机会和希望,英国失业工人因此在1860─1867年为争取权利发动了几次颇有影响的暴动。(古允文,1992)

针对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继16颁布《济贫法》(Poor Law)之后,在1832年又出台了《新济贫法》(The New Poor Law)。许多国家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仿效了英国政府介入和干预济贫的做法(李增禄,1982)。但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并没能解决从19世纪中叶以来一直存在的各种慈善机构间功能重迭、资源浪费和政府介入效率低等问题。

在上述的背景下,欧美先后出现了以有效p合理地调配社会资源来帮助城市贫民为目标的新一代慈善组织,如城市慈善组织协会(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等。他们设立了专事管理与联络的中央机构,自上而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需要援助的穷人。

早在1893年,美国水牛城的慈善组织协会就对机构工作人员适应工作的能力首次提出了疑问,认为应考虑以往由牧师承担慈善会社的工作是否适合,有必要找接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来承担“助人”的工作,并以此工作为职业。(林万亿,1983)18,慈善组织协会为慈善工作者开办了一个六周的暑期训练班;19波士顿社会工作学院开设社会工作课程;19,“美国专业社会工作训练学校协会”成立;19,波士顿社会工作学院开设了医疗社会工作课程。这也是因为当时英国、美国等国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政策引导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范围不断向应用领域拓展,使对慈善工作培训也得以直接进入大学,获得了较高的学术起点,促使社会工作追求科学性、知识性、学术性的发展,以获得在专业领域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理查蒙(Richmond)在19出版了她的《社会诊断》一书,这本书被后人公认为是第一本对社会工作系统论述的专著(豪尔,Howe,1987;杰克逊,Johnson,;林万亿,1992)。因此一般也认为,《社会诊断》一书的问世标志着现代社会工作的发端。《社会诊断》一书是理查蒙将她在慈善组织协会工作和研究多年所得的经验,总结出一套以“诊断”为重心的,经由个案调查和诊断了解致贫原因后再给求助者帮助的个案工作方法。

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

上一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本知识下一篇:吧台员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