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大纲

2024-08-04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大纲(精选6篇)

篇1: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

※ 重点内容

◎ 理解记忆

○了解

※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术语标准规范

※ ※用地分类及其规划原则,规划要求,相关技术指标 ※※居住区规划设计(笔记为主)

P9※城市化概念和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 P13-17

P17-20

P22-32

P44

P46

P47

P48-53

P55

P57

P62-77

P78,79

P81

P83

P87-106

P112

P113

P115

P116

P120-126

P142-145

P161

P172

P176

P193

P201

P207,208

P244

P264

P286-289

P293

P295-296

P297-312

P364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西方古代规划思想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结合笔记)◎城市规划的工作基本内容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 ◎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 ※城市规划的层面和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成果 ◎产业构成,产业分类 ◎城市用地的概念,以规范为主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自然、经济、环境各方面的评价,水、气候、地形的)※评定分类 ◎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用地选择的原则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掌握大类和中类,了解小类 ※居住用地规划的相关知识 ※工业用地规划的原则,要求和相关指标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工业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布置形式 ○公共设施相关知识 ※城市绿地的相关内容,分类和指标 ○郊区规划 ※城市的性质 ※城市的规模 ◎城市总体布局※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相关的控制指标 ※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优化 ◎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布局(要懂得如何去布局)◎城市道路系统的布置要求 ※道路红线和横断面形式 ※停车场的相关指标,以规范为主 ◎铁路、公路、港口的相关内容(理解记忆)※居住区规划(以笔记为主)

篇2: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大纲

1.城市:从文字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和集聚密度的不同。2.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3.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4.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5.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中新的一个城市设计运动,始于1990年初。是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的背景而发展起来的。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6.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 一定间距为日照间距。一般以冬至日中午正南太阳能照射到住宅底层窗台高度为依据,寒冷地区可以考虑太阳能照射到住宅的墙脚。7.一化二系三结构:

一化——城市化水平;

二系——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布局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轴;发展构成中的增长极;生长点的研究)

8.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9.新城: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10.区位: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各种区位理论的目的就是为各项城市活动寻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2.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 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3.城镇化:最简单的解释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正式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4.城市形态:

15.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技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通常所说的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用地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16.城市对外交通:是城市与外部保持密切联系,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和通道。通常由铁路、公路、航运以及航空运输组成。

17.城市基础设施:最初由西方经济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概念,泛指由国家或各种公益部门建设经营,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提供基本服务和一般条件的非营利性行业和设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其定义为: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18.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19.城市结构:由于城市功能而产生的各种地区、核心、主要交通通道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通常被称为城市结构的城市形态的框架。城市结构所反映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分布及其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是城市布局要素的概念化表示和抽象表达。20.规划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规划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规划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二.复习重点内容

1.我国城市建设的学科层次: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街道|广场——建筑群——建筑|小品——室内——家具

新的城乡规划体系:

2.《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雅布斯(J.Jacobs)1961年出版(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运用社会使用方法对美国城市空间中的社会生活进行调查。街道和广场是真正的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雅各布斯认为街道要有生命力

①作为整体的地区至少要用于两个基本的功能:生活、工作、购物、进餐等等,而且越多越好。②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有较多的转角场所。③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她称之为“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④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寻找失落的空间》 《拼贴城市》 《交往与空间》

3.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的重要文献:(1)《雅典宪章》(1933)功能分区(2)《马丘比丘宪章》(1977)功能融合(3)《华沙宣言》(1981)人 + 建筑 + 环境(4)《环境与发展宣

言》与《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5)《北京宪章》建立“全球---地区建筑学”等思想,以迎接新世纪挑战。.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型城市空间。(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5.希波丹姆模式: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于希波战争后从事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中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规划结构形式。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建设工作中完整地得到体现。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图在外国建设史书上29页)

6.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2)经济发展水平(3)政治组织。

城市发展历程:

(1)古代的城市发展——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2)近代的城市发展——

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城市布局的变化;城市与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城市的聚集效益和城市生活的高质量

(3)二战后的城市发展——城市人口达到50%以上,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全球化与对外交通规划;城市中心的退和复苏;城市外延扩展;科学技术的利用等。7.古代东西方城市发展的特征:

一、城市发展阶段

西方:每个时期特色鲜明,城市进化阶段比较明显

我国: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墨守《周礼考工记》

二、建成的目的

西方:并非围绕单一权力中心展开

我国:城市建设自始至终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城市中基本不存在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

三、城市职能

对外防守,对内统治

西方:军事功能、政治统治、宗教信仰、商品交换等。我国:经济因素考虑较少,自发产生

四、城市规模

西方:除古罗马外,个体规模普遍较小 我国:用地规模较大,百万人口:

中国唐长安:84KM2 ;古罗马:20KM

2五、城市形态

西方:不同时期(规划意图、自然发展)我国:因城市类型而异

六、城市规划

西方:规划理论体系;不连续没有传承关系 我国:一脉相承

• 8.我国城镇化新的发展趋势:(1)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3)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4)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9.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1)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战略研究;(2)土地使用的配置及城市空间的组合和设计;(3)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及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安排;(4)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5)城市发展的时序安排和建设的规划管理。

根据城市多年风向观测记录汇总所绘制的风向频率图和平均风速图又称风玫瑰图

10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及其演变 • 西周奴隶制社会

《周礼·考工记》 • 东周奴隶制——封建制

儒家·道家·法家

《管子》 • 西汉

封建制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

商品经济发展

• 唐宋时期

• 隋朝——大兴城(长安)城市布局严整。

• 唐朝——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 元明清时期 • 体现《周礼·考工记》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 元大都是自唐长安城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的又一典范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书中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柯布西埃——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的功能和理性角度——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规划方案——3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

整个城市的平面是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矩形的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

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全面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柯布西埃还特别强调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 地下走重型车辆,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

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线来联系。• 影响力:

集中体现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范围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设计实践:

昌迪加尔(Chandigarh)规划

严格遵守《雅典宪章》而且布局规整有序而得到普遍的赞誉。1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法国巴黎改建

奥斯曼(GeorgeE.Haussman)1855年对巴黎进行了全面的改建,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美洲大陆城市改建的样板。

道路—— 以道路切割来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将塞纳河两岸紧密连接

街道改建——街景建设、标准的住房布局方式和街道设施。

森林公园——在城市中配置了大面积公共开放空间。13.格迪斯的学说

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 主要主张:

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之中。

在进行城市规划前要进行系统的调查,取得第一手的资料进行研究。名言是“先诊断,后治疗”

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Survey analysis-plan)。

美国芒福德(Lewis Mumford)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14.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采用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方法 1942年出版《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指导思想

①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②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 ③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15.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城市土地使用——最为基础的是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同心圆理论——由伯吉斯1923年提出。扇形理论——是霍伊特1939年提出。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和乌尔曼1945年提出。

16.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四大转变包括:1)规划的前提,从确定增长规模为发展目标转向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2)规划编制的内容,从重点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和用地安排转向各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空间管子,在功能上体现从技术文件走向公共政策的转变3)规划调控和管理范围,从局限于城市规划区,转向更加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城乡统筹的概念。4)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依法行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从单一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转向建立健全政府、专家、多部门与公众参与的程序保障。

17.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城市环境容量的制约条件主要包括:

1)城市自然条件 2)城市现状条件 3)经济技术条件 4)历史文化条件

18.城市用地适用性的评价影响因素: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涉及: • 1)建设现状——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 2)基础设施——用地内的基础设施条件

•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的用途规定及调整的可能性

• 4)生态环境——自然环境背景、自然基础及环境质量,正负面的影响。

• 5)文化遗产——地上、地下及待探明的保护规划与规定。

• 6)社会问题——产权、动迁、社会、民族、经济等。19.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位置

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位置

重点 P258 图8-10 布置在生活居住区的小型工业用地

。生产用地面积较小、运输量小、无污染、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工业,如食品、缝纫、玩具制作、手工艺品等,可布置在居住区的角落或边缘;

• 对居住区无影响的小型精密仪器、仪表、服装鞋帽等,可以布置在居住区的独立街坊。布置在城市边缘地带的工业区

• 对城市稍有影响的工业区,布置在城市的一侧或几个相对集中的区域。按街坊整块布置。布置在城市外围地区的独立工业区

• 在大城市中,大型工业企业对称市的影响很大,应与城市有一定距离,用绿化隔离。钢铁、化工、机械制造

独立的工业城镇

• 大型工业企业

北京燕山石化、上海金山卫石化

• 开发区、工业园区

北京亦庄、上地,苏州、上海浦东 20.城市居住用地的分类

1)一类用地 ——适合于城市建设,不须或只须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2)二类用地 ——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3)三类用地

——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或只有采取重大工程措施才能修建,因而在经济上不合理。城市居住用地的选择

• 参考谭纵波著《城市规划》 P240-246

• 城市居住用地市城建设用地中比例最大的部分,又是城市居民直接使用、关系最密切的部分。21.22.23.城市道路系统基本形式(《城市规划》书277页)1)放射环状2)方格网式3)混合型4)方格网加斜线型

24.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 25.城市工程系统重要设施的布局要求:重点布局要求:工艺要求

安全要求

环保要求

经济要求 • 26.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整治保护内容:保护内容(六项): • 1)街区建筑的保护---局部、立面、结构保存 • 2)街道格局的保护

• 3)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控制 • 4)基础设施的改造

• 5)居住人口及方式的调整 • 6)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

27.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规定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后退建筑线、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以及停车泊位和其他需要配件的公共设施。指导性指标包括:人口容量,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城市景观风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强制性内容: 28.29.城市总体布局基本形态(书275页)1)集中式布局:网格状;环形放射状

2)分散式布局: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

篇3:城市规划原理主干课程建设研究

高等学校本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目标是, 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高级专门人才[1]。《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主干课程,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城市规划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城市规划原理科目必须要考, 城市规划原理也是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该课程对提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设计实践水平、学科综合能力及后续的学习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分析楚雄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建设面临的现状及具体实践, 目的是交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思路和主要做法。

1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1.1 课程定位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楚雄师范学院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 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以及规划设计中的技术经济问题, 是在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管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 能为学生后续学习国土规划、乡镇规划、城市设计、城乡住区规划等课程及毕业后从事城市规划相关行业奠定基础, 所以该课程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2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 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以及方法, 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规划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2 课程建设面临的现状

2.1 课程建设基础薄弱

首先楚雄师范学院2006年在地理学背景下开始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相比省内外工科院校, 该专业开办历史较短, 积淀不足, 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学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偏少、年龄偏轻、职称偏低, 真正城市规划专业出身的教师不足3人, 专业教师年龄均在35岁以下, 职称均在副教授以下, 这些教师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就直接进入学校工作, 均存在城乡规划从业经验不足的问题。其次楚雄师范学院所在城市———楚雄市, 是云南省的一个地州城市, 相比云南省的其他几个城市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来说, 楚雄市城市规模较小,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吸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有限, 对学校建设的支持和帮扶不足。再次, 楚雄师范学院是地方本科院校, 相比一本类高校, 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

2.2 课程学时短、内容多, 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内容多且较为抽象等突出特点[2,3,4], 在楚雄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 该课程总学时72学时, 其中理论54学时, 实验18学时。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好该课程显然受授课学时偏少的限制, 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又缺乏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储备。因此,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学生要真正学好并掌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精髓是很有难度的。

3 课程建设实践

根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结合楚雄师范学院实际, 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3.1 整合教学内容

本课程选用同济大学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版) 》教材, 该教材有712页, 主要内容分5篇22章叙述, 不仅知识体系完整、内容全面丰富, 而且融入了新时代的一些理念和方法, 可称为城市规划宝典。但对于楚雄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来说, 该教材内容太多, 但是该课程的学时又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充分考虑学校现状及学生特点, 不拘泥于教材, 将理论教学内容整合为四大模块:即城市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城乡空间规划、城市专项规划 (见图1) 。城市与城市规划模块主要讲解城市与城镇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等内容;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模块重点讲解人口与社会等内容;城乡空间规划模块主要讲解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内容;城市专项规划模块主要讲解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等内容。

3.2 强化实验环节

为加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本门课程安排了六个实验。实验一是楚雄市八角镇现状用地分析,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城市用地、镇用地的分类的方法, 并能用Auto CAD软件绘制现状用地分析图。实验二是某两个城市总体规划对比分析,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图纸应包括哪些内容, 让学生能从城市定位 (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城市职能) 、城市规模和城市布局形态等方面对一些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对比分析。实验三是楚雄市八角镇现状建筑分析,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建筑分析的方法, 在图纸上能对砖混结构建筑、砖木结构建筑、土木结构建筑进行区分, 会计算建筑面积、建筑基底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技术经济指标。实验四是楚雄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的是通过对楚雄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的实地调查研究, 剖析现状道路交通规划存在的问题, 并能根据理论课所学的关于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原理、方法提出相应的整改对策及方案。实验五是楚雄市师院附小给排水规划, 目的是让学生能对给定的规划地块进行给排水规划设计。实验六是楚雄市水闸口甘家巷改造规划, 目的是让学生能对给定的居住区项目进行规划设计。

3.3 加强校企联系

目前楚雄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初步建立了5个校外实习基地, 即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测绘队、楚雄州规划局、楚雄州规划设计院、楚雄市城市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楚雄市新思成建筑规划公司, 合作进行顺利, 每年均有学生到以上单位进行专业综合实习, 教师在指导实习的过程中, 深入到以上城市规划相关行业单位, 了解其的运作模式和最新动态, 并将了解到的信息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同时邀请以上城市规划相关行业单位技术人员到学校做专题讲座, 介绍相关行业单位技能素质要求及专业学习重点。再者, 在上本门课程期间, 鼓励学生到城市规划相关行业单位进行调研、实习或见习。通过几年校企合作的探索、实践, 发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近几届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3.4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教学内容全部采用多媒体演示,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 例如教师在平台上展示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参考文献资料、课程学习方法介绍、热点论题讨论等内容, 一方面方便学生浏览查阅, 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有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热点论题讨论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3.5 改革教学方法

城市规划既是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 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5], 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升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进行探索。

1) 互动式教学法。在授课的过程中, 教师避免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 而是采用教师提出城市问题或现象 (例如造成我国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显著的原因有哪些;城市规划中如何进行有效的防震;在布置工业用地时, 如何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等) , 让学生对这些城市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进行班级讨论,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阐述进行点评、总结,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师生教学互动,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参与式教学法。在城市规划原理课堂教学中, 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课程实验中, 设计学生讲解实验成果这一环节, 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针对问题和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门课, 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国内外一些经典城市规划设计案例, 并在理论课的讲解过程中引入这些案例,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介绍, 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印象, 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乡住区规划等章节内容时引入楚雄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 、楚雄市东南新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楚雄市城市花园小区规划等案例, 这些案例学生比较熟悉, 资料也容易获得, 且与教学内容相对应, 学生很容易吸收、消化。

3.6 改革课程考核制度

在楚雄师范学院传统的课程考核制度是:课程总成绩=60%的期末成绩+20%期中成绩+20%平时成绩,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及课堂表现等。因为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 因此不能只偏重期末的理论考核, 还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故该课程考核制度调整为:课程总成绩=期末成绩60%+期中成绩10%+平时成绩15%+实验成绩15%,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成绩、课堂表现及出勤情况等。

4 课程建设效果评述

通过这两年的课程建设及实践, 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不断提高,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讨论、实验及实践中。从学生提交的书面作业、实验报告及课程设计成果来看, 近两届学生对城市规划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践能力与往届学生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学生的思维模式也有所转变, 有了一定的创造性。

5 结语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建设在把握其精髓的基础上, 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实验环节、加强校企联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制度等措施来加强这门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目前, 这门课程教学规范、教学文件齐全、教学资源日渐丰富, 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相比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 同时这门课程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改善。

摘要:基于课程定位、课程教学目标及课程建设面临的现状, 对楚雄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 以期能为我国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课程建设,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杨诗源, 郑伟民.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建设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4 (10) :94-98.

[3]杨诗源, 郑伟民.地方高校课程建设中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以泉州师院《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为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2 (5) :114-117.

[4]王丹, 赵天英.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2 (3) :122-123.

篇4: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大纲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特色;教学改革;思维培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使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各中小城市对城镇建设专业人才需求突出。在这种形势下,高职类院校城镇规划专业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城镇建设专业的核心课,是高职类城镇建设专业学生3年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针对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实际的教学需求,我院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以适应行业及地方发展。

一、课程特色:

1.课程理念

(1)强化理论知识的积淀,树立对城市规划的思维培养。以全面、系统地学习城市规划理论知识为基础,引入当前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案例,及城市规划研究领域最新动态,培养学生专业思维与时俱进。

(2)突出高职教育注重实际应用的特点,在内容组织上以规划体系为框架,在理论上注重学生实际方案评析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上强化学生编制详细规划的能力。

2.课程目标

在职业综合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规划设计的管理问题,为学生从事城镇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服务等岗位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基本的工作方法。

3.教学内容的选取

我院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学生基础、就业方向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符合社会需求、实现用人单位满意,适应行业发展。

从学生基础来看,学生对于专业认识比较笼统,繪图基础较差,规划思维能力较差。针对学生的这些基础特点,那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帮助学生在课本及现实城市中搭建起联系的桥梁,建构城市规划思维方式。因此,需要在教学内容上灵活引入代表性案例,帮助学生从多方面更好地理解城市及城市规划的内涵,在理论上解决“城市规划是什么”的问题,并为下一阶段规划实践解决“城市规划该怎么做”奠定坚实的基础,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

从就业方向来看,高职类院校城镇建设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选择专升本继续学习的比例极小,绝大部分同学直接步入工作岗位,其就业起步稍低于其他本科学四年或五年城市规划的学生。从实际情况来看,其就业方向一是区县或镇乡的规划管理部门,从事规划管理工作;二是小型的设计院,从事规划编制、详规设计或绘图工作;三是房地产企业等,从事规划服务工作。那么,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有针对的培养,通过差异化树立相对优势。因此,我们适时结合城乡规划业务培训会,选取一些热点话题引入课堂,丰富学生知识、开拓视野,尽可能将教学与现实规划行业接轨。

二、教学改革:

1.重点难点攻克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最广泛运用的教材为同济大学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共十三章节六百多页。对于高职类院校学生来说,内容过多过深。我院结合学生培养目标,有主有次择选教学内容,并理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为4:1。

理论知识板块分为四大部分:城市发展,学科发展,城乡体系,规划管理。其中重点难点是城乡体系。针对这一部分,我们攻克的方法是:提炼各层次规划的主要内容,注重比较,引入案例。对城市规划概论、总规、详规的特点加以提炼并系统讲授;注重各层次、各阶段规划任务和作用的比较;强化规划原理与规划设计的知识阶段性相对应,理论课中贯入实际案例,便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实践板块分为调研、分析、汇报三部分,其中重点难点是分析,分析有助于学生专业思维方式的培养。我们从选题、分组、到分工协作,模拟实际调研工作中各阶段的工作内容,结合调研进程,由教师分阶段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在学生完成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组织课堂讨论与集中点评,提高学生观察和评价具体规划问题和规划方案的能力。通过调研报告互评,帮助学生检查作业的优缺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内容和成果的参照标准。同时,通过汇报交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学内容变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有效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2.当前思考与改进措施

2.1重视知识补充,紧跟行业发展

在专业理论基础课教学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妥当地引入学科发展前沿课题?这是我院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迫切需要思考与改进的重要方面。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首先以理论为铺垫,引领学生思维过度到宏观的系统性的规划思维模式,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今的信息时代知识发展更新较快,教学中课本内容是“必需”,学科发展前沿课题是“实用”,我们充分利用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在教材讲授的基础上对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进行补充讲解,使教学紧跟实践发展,迎合学生兴趣。对此,我们采取的措施是“阅读引导”,有选择性地结合授课内容分阶段向学生提供相关阅读材料。选取的内容其深浅度适合学生理解与掌握,并运用投影、动画、视频等各种现代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素材,从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记忆思维能力,通过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来扩充知识。

2.2注重能力培养,适应地方发展

高职类城镇建设专业学生生源大多来源于城市周边区域,预测其就业区域主要面向城市周边地区。教育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市场要求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地方发展。我院将课堂扩展到地方城市规划展览馆,以此为平台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母亲城市建设的沧桑巨变以及城市发展成果与总体趋向,了解自身就业后从事的相关规划工作的具体任务、内容与程序。在能力培养方面,我院把职业技能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探索教学规律与特点,进行实践课程内容细化,明确实践分组作业中每位学生的工作任务。为增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并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测评结合”,即开展课程研讨会并以规划评析的形式进行考查,不仅教师来评,还请学生来互相评析,在评析中学习总结,在评析中研究思考,在思考中创造生产力,把学、研、产合一。

结束语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城镇建设专业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大一的前期课程主要是打基础,引入门;大二的城市规划原理主要是宽度的学习,内容全面而系统;后续的学习是深度的学习,深化与实践。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应把握学科及行业发展动态,有的放矢,结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改进措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素养,推动城镇建设专业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5: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大气及水质恶化,温室效应);人口拥挤带来的交通问题;市中心地区发展出现衰退的迁郊现象。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包括以下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的希波丹姆提出的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一种城市规划模式,代表:米列都城。

田园城市理论: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卫星城市理论:卫星城市是指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与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在生产、生活等方面,既有一定联系,又按规划建成自成体系的工业企业、住宅区和成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具有相对独立和一定规模的城市。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宪章》对比:《马丘比宪章》肯定了《雅典宪章》的某些原则的正确性,如把交通看做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道路应按功能性质进行分类,改进交叉口设计等,同时也指出把小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和制定交通流量的依据的政策应改为使私人车辆服从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要注意在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取得平衡;《雅典宪章》中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解决城市依照功能划分成区的办法,但是实践证明应该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马丘比宪章》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的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邻里单位: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思想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设置一定的公共建。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的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单位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有机疏散思想:伊利尔•沙里宁;《建筑十书》:维特鲁威。

城市设计研究及批评:吉伯特:《市镇设计》《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布罗西:《论新技术对城市形态的未来的影响》;格里斯:《美国景观的桂冠》;雅各布斯&阿普雅德:《走向城市设计的宣言》。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大卫多夫:《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规划选择理论》;罗尔斯:《公正理论》;大卫哈维:《社会公正与城市》;约翰•弗雷德曼《女权主义与规划理论:认识论的联系》。

城市规划:任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合理的、有效的和公正的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这项任务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策意志及实现这种意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同时也包括实现这种意志的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和空间美学设计,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奏和方法;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城市规划调查研究工作:现场踏勘: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对城市的概貌、新发展地区和原有地区要有明确的形象概念,重要的工程也必须进行认真的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应取自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积累的资料和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专业性资料;分析研究:这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和现场踏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系统地分析整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定性到定量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是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核心部分。

城市规划层面: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未来开发利用做出法律规定,工业布局风向影响:如果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与此相对的方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转换夹角大于90度,则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向,居住区位于其下风向;在全年又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时,应避免有污染的工业处于两盛行风向的上风方向,工业及居住区一般可布置在盛行风的两侧。

用地分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案后才能修建的用地。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城市用地分类: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户数(户)

人口(人)居住区 10000~15000 30000~50000 小区 2000~4000 7000~15000 组团 300~700 1000~3000

密尔顿•凯恩斯:在布局上改变了传统的邻里单位的概念,将商业服务设施、学校等设置在街区边缘和交通干道附近,为各街区居民提供多个选择的机会,同时还将无污染的小工业设于街区内,形成“环境区”,居住用地无明显的等级构成的区划。

工业协作:目的: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工业,可大大节约用地和建设投资,最大限度实现原料和“三废”的综合利用,改善城市的卫生状况,更重要的是便于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业的统一布置,也能使建筑布局完整,从而改变工业区的面貌。包括:产品、原料的相互协作;副产品及废渣回收利用的协作;生产技术的协作;厂外工程协作;动力设施的协作;备料车间及辅助设施的协作;地方工业部门的协作;厂前建筑的协作。

公共设施分布规划要考虑以下方面: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的配置;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公共设施的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城市绿地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城市规划体系内容:一化二系三结构,即预测各发展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规划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研究各城镇的人口规模等级结构、各城镇在体系中的职能结构以及城镇的布局空间结构。

自然增长: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通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之比的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称为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要满足辐射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工程管线综合布置原则:压力管让重力自流管;管径小的管线让管径大的管线;易弯曲的管线让不易弯曲的管线;临时性的管线让永久性的管线;工程量小的管线让工程量大的管线;新建的管线让现有的管线;检修次数少的和方便的管线,让检修次数多的和不方便的管线。居住区规划的内容: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或户数)和用地的大小;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布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形式;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停车辆和停泊方式;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活动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拟定有关巾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居住区规模影响因素: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城市道路规划方面的影响;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关系;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人口和用地规模也有很大的影响。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民住区服务,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1.5米,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米;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能便于回车;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米左右应设置车辆互让处;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道路的线型、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用地平衡表的作用:对土地使用现状进行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进行方案比较,检验设计方案用地分配经济性与合理性的依据;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城市中心交通组织:市中心等居民活动大量集中的范围内的交通以步行为主;疏解与中心活动无关的车行交通;中心区四周布置足够的停车设施;发展立交,设天桥、隧道,人车分开;中心区规模相当大时,可划定一定范围作为步行区。

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指国家确定的、在城市中不可移动的文物,以及城市中的历史遗迹、历史遗址、古代和近现代杰出人物的纪念地、古木、古桥等构筑物。目的: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及其文化意义在城市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保存,使新的作用和活动与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相适应,确保历史城镇和城区作为一个整体和谐关系,并适应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

篇6: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一、古代城市规划

(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理念

《管予》的自然至上理念

2、唐长安城

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理坊制

3、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三套方城、官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

(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古希腊时期: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

古罗马时期:广场群;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

空间的核心和焦点;道路、桥梁、城墙、输水道等城市设施

2、中世纪城市

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

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经济背景:工业化、工业城市、城市问题

知识背景:空想社会主义--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现代城市规划的法律基础

豪斯曼的巴黎改建-现代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权力实验

城市美化--空间景观与建筑艺术传统

公司城-私人投资建设

(二)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

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

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3、其他的探索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

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2)戈涅的工业城市

现代城市在生活和技术基本背景中的用地功能分区的雏形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

(4)格迪斯的学说

城市--区域研究

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

(三)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理论的发展

l、城市发展模式理论的发展

(1)从田园城市到新城

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

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对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的统称。

(2)有机疏散理论

把大城市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关联

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方法:“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3)广亩城

把城市分数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每户一英亩用地,依靠高速公路相互联系。

2、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

城市体系:区城内所有城市在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学的地城分工和生产力布局学说。

规模上的相互关系--等级--规模分布关系

城市在地线空间分布上的关系--中心地理论

3、城市规划方法的发展

(1)综合规划

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为其基础

特征:综合性、总体性和长期性

(2)分离渐进规划

分解问题,就事论事地解决

(3)混合审视规划

基本决策--综合规划 项目决策-分离渐进规划

(4)连续性城市规划

不同城市规划要素的不同时效性;

城市规划应当是从现状出发的不断推演过程.

(四)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l、雅典宪章(1933)

城市规划的出发点: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观;

城市的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

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描述城市联系状况,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 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

(一)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条件

l、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经济、社会和环境

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2、知识经济、信息杜会和经济全球化

(1)知识经济:概念和特点

(2)信息社会:信息化对于知识经济的关键作用

(3)经济全球化

(二)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理念

l、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考

2、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和区域发展: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

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水平结构一垂直结构

经济中心城市:跨国公司总部、金融中心、生产性服务中心、知识创新、信息/通讯/交通枢纽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l、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规划实践

都市部落:紧凑的形态、适当的密度、混合用地、公共交通主导、面向步行者的街道、调适性强的建

筑物

2、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实践

(1)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园区

(2)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加工区:我国的城市开发区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一)城市规划的作用

l、作为国家宏现调控手段的城市规划

2、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的城市规划

3、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架构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二、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

(一)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构成 l、规划法规体系(核心)

2、规划行政体系

3、规划运作体系(发展规划和开发控制)

(二)规划法规体系

l、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

2、专项法

3、相关法

(三)规划行政体系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两种基本型制: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制(四)规划运作体系

l、发展规划

两个基本层面:战略性发展规划和实施性发展规划

2、开发控制

两种基本方式:通则式和判例式

(五)城市规划体系的演化趋势

l、民主公正意识

2、环境保护意识

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一)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与任务

(二)区域规划的类型

l、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来划分

2、按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

(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四)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l、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城市规的关系

(五)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任务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六)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l、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要领和主要内容

3、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掌握城市规划中的调查内容和主要方法

熟悉城市规划中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

熟悉城市规划中的研究及常用方法

掌握-考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

熟悉--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

了解-指一般知识

一、调查内容和主要方法

(一)区域环境调查

总体规划阶段,指城市与周边发生相互作用的其它城市和广大农村腹地所共同组成的地线范图

l、城市化水平

(1)城镇和人口。的数量,常住,流动,非农业

(2)城市化水平的历年变化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发展可能

(4)耕地总量和历年的变化

(5)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

(6)城镇建设投资

2、城镇体系

--区城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镇职能 ·规模 ·地理分布和相互联系,距离、密度、联系

调查内容

(1)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征和在其影响范围的作用和地位

(2)资源

(3)经济结构、社会结构

(4)各城镇的地位、社会经济发展,主导产品和产业

(5)市域交通供给水平和利用率

(6)其它基础设施

(二)历史和环境特色

l、体现在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 ·物质环境

具体有

(1)自然环境(2)历史遗迹(3)城市格局

(4)城市轮廊的地位、社会经济发展,主导产品和产业

(5)建筑风格(6)其它物质和精神的特色,民俗风情

(三)自然环境调查

l、自然地理

位置环境,与周边城市或地区在地理特征方面的相互联系

地形、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和地下矿藏

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水位、水质,地下水,洪水位和洪水法没区

2,自然气象

风象 气温 降雨 太阳辐射

3、自然生态

(四)社会环境

l、人口

2、社会组织和结构,家庭、政府企业和社区

(五)经济环境

l、总量

2、产业部门

3、土地市场

4、建设资金

(六)城市土地使用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七)调查主要方法

l、现场踏勘和观测

2、问卷和抽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

4、文献资料

二、定性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

(一)定性分析

l、因果分析

2、比较分析

(二)统计分析

1、频数频率分析

2、集中和离散分析

(三)一元回归

如果存在相互关系,以一个控制变量预测另一个。

(四)模型分析法

l、实体模型

2、概念模型

三、城市想划中的研究工作

(一)城市性质

主导职能,建设的总纲,基本特征和总的发展方向

1、城市类型

2、依据

3、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

4、检验

(二)城市规模

l、人口

(1)人口预测的简单增长法(2)比例法

(3)区域分配法(4)环境容量法(5)回归分析法

2、用地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I 60.1~7.5 3 90、1~105

75.1~90 4 105、1~120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城市人口的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标;

(三)城市环境容量

l、自然条件

2、城市现状

3、经济技术条件

4、历史文化

四、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三大类--自然地质,建设条件,经济条件

(一)掌握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地质条件 工程条件 水文条件 气候 太阳

风象 气温 降水 土地的适用性评价

(二)掌握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用地的布局结构 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熟悉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城市土地的基本特征 承载性 区位

区位理论的应用 城市土地评价的主要因素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五、城市规划用地构成和空间布局

(一)城市用地构成

掌握大类名称--用地比例 熟悉中类名称

了解小类

(二)掌握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原则

点面结合,城乡统一安排

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产业用地(工业、新兴产业、服务业)

兼顾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的发展需要

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阶段配合协调、留有发展余地

(三)掌握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模式

集中式 单中心块聚,多中心组团

分散式 带状、星座状、放射状、环状

(四)熟悉城市空间布局的艺术问题

城市总体布局艺术 城市美学 空间景观组织

轴线艺术 继承历史传统,突出地方特色

第五章 城市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

一、城市规划编制的任务和要求

(一)掌握城市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各层次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

1、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分区规划

2、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设计

(二)掌握各层次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l、总体规划纲要

2、总体规划

3、总体规划中的城镇体系规划

4、分区规划

5、控制性详细规划

6、修建性详细规划

7、掌握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二、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规划基本概念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l、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区域基础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大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lO、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方法

1、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资料收集

2、城镇体系规划的步骤

3、城镇体系规划成果内容

(1)城镇体系规划文件(2)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图纸

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

(一)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编制

任务和内容

成果--说明书、现状图、分析图、规划结构图、专题研究报告深度审定

(二)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总体规划的期限 总体规划内容

(三)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文本

依据、基本对策、城镇体系、性质与规模、土地利用

图纸

现状图

城镇体系、城市现状、工程地质评价图

规划团

城镇体系、总体规划、郊区规划、近期规划、专业规划

(四)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

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

编制基础资料文件 绘制现状图 城市用地综合分析

评定图绘制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 基础资料分析研究

确定城市性质 预测城市人口,确定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的含义、意义、人口构成、人口变化、计算城市人口规模,确定城市用地规模

城市总体布局布局原则

方案比较编制与审定

(五)掌握城市分区规划作用和内容

作用主要内容 成果 基础资料、文本、图纸 分区规划中的工程系统规划

四、城市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

(一)掌握详细规划的类型、作用和地位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和地位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和地位

(二)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

内容

编制方法

基础资料的收集

用地分类-小类(细分类)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

地块划分的原则、弹性、规模

控制体系

规定指标、指导性指标

(三)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文本、图纸、图则、计算规则

(四)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

一般内容、一般方法、一般成果

(五)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文字说明、图纸

附加

城市不同功能区的规划

居住(生活)区规划

任务要求内容构成规模等级类型

规划结构

住宅用地的布置

类型

住宅经济、户室比

公共建筑

分类、定额指标、规划布置

道路交通

功能、道路分级、规划布置要求

绿地

组成、标准、布置原则

技术经济分析

用地平衡表、技术经济指标

术语解释 图纸的比例要求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类 型 总体纲要 总体划分 分区规划 控详规划 修详规划 文件 主 要 说明书 文本 文本 文本 说明书 附件 基础资料 说明书 说明书 说明书 专题报告 图则 图集 图集 图集 图集 图集 图纸 主要图纸比例 1:25000 1:5000 1:5000 1:1000 1:500 1:10000 1:25000 1:2000 1:2000 现状图 ☆ ☆ ☆ ☆ ☆ 评价图 ○ ☆ × ○ ○ 分析图 ○ ○ ○ ○ ○ 结构图 ☆ ○ ○ ○ ○ 编码图 × × ○ ○ × 指标图 × × ○ ☆ ○ 规划图 ○ ☆ ☆ ☆ ☆ 表现图 × × × ○ ☆ 位置 ○ ○ ○ ☆ ○ 第六章 主要专项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一、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掌握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概念

掌握城市道路网规划及红线划示

了解城市交通的特征及交通调查的基本知识

熟悉城市交通及对外交通的主要设施及规划要求

熟悉城市交通政策的概念及制定原则

熟悉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知识

(一)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基本概念

l、城市综合交通,市际,近郊和城市

2、城市交通系统,人物,通道,车辆,管理

a、城市交通和城市用地布局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l、影响因素

·区域 ·用地布局 ·已有交通

2、规划基本要求

用地

·划分地缺 ·通道 ·景观

运输

·与沿路开发协调结合 ·结构完整,分布均匀,有可靠性

·密度和面积率,密度4~6kM/km2,20% ·分流

·有利于管理,多路交叉口 ·对外交通联系方便

环境和历史要求 布置管线的要求

3、规划程序

·调查 ·问题分析 ·预测 ·战略对策

·初步方案 ·方案评价和修改 ·图纸和报告

4、道路分类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5、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干道网的类型

方格网 环行放射 自由式 混合式

·道路网性质、常规快速 ·功能、交通和生活

·道路衔接

高低车速、主次道路、生活和交通性,分离性

6、城市交通枢纽

贷运 客运 设施性

7、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技术要求

·间距 ·路网密度,干道网,城市道路网

·道路红线

道路用地和两例建筑用地的分界线,红线内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和分隔带。宽度根据要求变化,以满足交通、绿化、通风日照、建筑景况和地下管线的要求。

建筑后退。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快速干道 主干道 次干道 支路 红线宽度(米)60~100 40~70 30~50 20~30 ·道路断面类型

一块板 两块板,车速>50公里/小时,景观,地形

三块板 四块板

(三)城市交通调查和主要交通特征

l、目的2、内容

3、居民出行调查

4、居民出行特征

5、道路交通调查

(四)城市交通规划

l、基本概念

是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该目标的策略,制订和实施计划的过程。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问题

定义、目标制订、备选方案设计与评价,实施反馈。

2、系统构成3、规划一般步骤

4、规划层次

5、规划任务

(五)城市交通政策

1、意义

2、内容

3、基本特征

4、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我国城市交通政策

(六)城市对外交通

l、铁路

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关或无关站场起主导作用 会让站中 间闽站 区段站 编组站 客运站

2、公路

技术等级 行政等级 市城布置要求

场站

客运 货运 过境车辆服务

高速公路

3、港口

分类

组成,水域和陆地

布置要求

区域交通,腹地与工业布置

岸线分配与利用 水陆联运

4、机场

规模 机场净空 通讯要求

与城市的联系,共用,减少总时间

(七)城市公共交通

1、类型和特点

2、衡量标准,经济,迅速,准点、方便、舒适

3、基本概念

4、规划一般要求

时耗 拥有量 轨道交通 运送能力

5、线路网

市区、近郊和远郊线 能力与流量协调

走向与主客流向一致 换乘点的布置

技术要求,密度,换乘系数大城市<1,5,小城市<1.3,非直线系数<l,4,线路增长度8~12公里,轨

道<40miN量行程

6、站点

站距

站点覆盖,300米半径>50%,500米半径>90%

公共汽车枢纽站

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想划的主要内容

熟悉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规划的基本知识

(一)城市市政公用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l、城市供电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上一篇:骄傲的鲁班作文1000字下一篇:基本医疗保险最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