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的谚语

2024-07-17

努力的谚语(精选14篇)

篇1:努力的谚语

表示勤奋的谚语1

不幸往往来自比较,而幸福也是来自比较。

劳动使人建立起对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历日经年,水商石穿;持之以恒,功果自见。

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

勤奋和智慧是双胞胎,懒惰和愚蠢是亲兄弟。

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谦虚的年轻一代。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

那就是假话,所谓天才。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表示勤奋的谚语2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千万不要做个只会成天抱怨的懒人。

在石头上坐上三年,石头也会发热。

勤奋者废寝忘食,懒惰人总没有时间。

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得到富足。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

我身上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功于书籍。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胜利。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表示勤奋的谚语3

1、勤奋是成功之母。

2、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4、天才绝不应鄙视勤奋。

5、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6、谨慎的勤奋带来好运。

7、懒惰等于将一个人活埋。

8、闲暇是霓裳,不宜常穿用。

9、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10、凡事勤则易,凡事惰则难。

11、勤奋出天才,实践出真知。

12、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4、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15、勤奋是步入胜利之门的通行证。

16、懒惰不过是未疲乏就休息的习惯。

表示勤奋的谚语4

凡事欲其成功,必要付出代价:奋斗。——爱默生

凡事勤则易,凡事惰则难。——富兰克林

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德怀特

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冰心

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爱因斯坦

我始终不愿抛弃我的奋斗的生活,一个应该避免恶行,像爱惜生命的人避免毒物一般。——别林斯基

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若还苟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吕新吾

当时间的主人,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罗斯福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少壮真当努力,一年过去,何可攀援。——魏文帝

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学成才的钥匙,这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和科学方法。——华罗庚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曾国藩

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富兰克林

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刘禹锡

表示勤奋的谚语5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休息和幸福是你渴望的事,不过这需要靠勤奋工作才能获得。——汤姆斯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

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门捷列夫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时间是个常数,但也是个变数。勤奋的人无穷多,懒惰的人无穷少。——字严

据我观察,大部分人都是在别人荒废的时间里崭露头角的。——福特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任何事业都可能受挫折,虽然为事业而奋斗的人是伟大的。——本涅特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所见锐明当自信,不可因人所说如何而易吾之自信。——薛敬轩

勤劳应以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生活和自由,假如他每天为之而奋斗。——歌德

篇2:努力的谚语

●若要求知,必须刻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艄公不努力,耽误一船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锻炼不刻苦,纸上画老虎。

●刻苦耐劳是获得知识的前提。

●无目标的努力,就象在黑暗中远征。

●知识从刻苦中得来,无知在松懈中造成。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

●驰骋的马能走尽草原,努力的`人能实现志愿。

●年少力强,急须努力;错过少年,老来着急。

●应该努力思考得很多,而不只是知道得很多。

●幸运没有临到一个人,这没有什么可羞;只有自动放弃努力的人,才最可悲。

篇3: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

一、日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1.直译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在我国文化传到日本后, 日本人不仅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 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谚语, 其日语表达或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汉语, 或是删减、增加、更改个别字, 或是根据日语的表达方式借用汉语相应谚语的部分用词或通过释义创造出来, 因此这些谚语在形式虽然与汉语不尽相同, 但意思基本上是完全对等的, 此类谚语在翻译时可采取直译的方法。

2.意译

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谚语。此类谚语的构成受到了日本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此类谚语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的话, 有时会使中国读者无法理解或接受。这时就不要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影响内容的正确表达, 而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 将其喻意翻译出来。

3.等值译法

如直译和意译一样, 等值译法也是日语谚语翻译时常被使用法。等值译法又常被称为借用法、代替法或对译法, 是将源语谚语翻译成与目的语相似或意思相近的谚语。有一部分的日语谚语与汉语谚语无论在文化内涵、形式还是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很相似, 这时若采用等值译法, 保留源语的风格和形式, 较易为读者所接受。但是采用此方法的话必须慎重考虑, 一部分的日语谚语虽看起来和汉语谚语相似, 但实际上在语感细微之处可能是存在着差异的。而且在翻译日语谚语时应尽可能的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征。因此, 在翻译不太包含有民族特征和历史典故的日语谚语时可以采用等值译法。

二、日语谚语翻译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说, 文化作为社会现象, 是一定的人的群体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认为文化可分为表层、中层、深层这三个不同的层面。表层文化, 又称器物文化, 指的是有形的、可感知的物质及精神的产品, 如饮食、服饰、器具等;中层文化又称制度文化, 指的是人际关系中的礼仪风俗、行为准则等;深层文化指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差异, 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翻译谚语时, 译文大都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 犯了就词译词的毛病, 没有很好的进行文化处理。这也成为学生学习日语的一大盲点。因为翻译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过程, 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 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也负载着社会意识和文化传统。因此, 可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翻译的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翻译的过程。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那么在某种程度上, 谚语、流行语就更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

1.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 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由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的差异, 中日两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比如, 中日两国对“鬼”的感觉是有所不同的。活跃在日语谚语中的“鬼”与中国的“鬼”是不同的, 它不是死人的灵魂, 而是一种妖怪, 在日本人的心中, 鬼有邪恶的一面, 但同时也存在神的一面, 它在给人类带来灾难, 对人类进行惩罚的同时也会保护人类。所以在日语谚语中鬼的寓意虽有负面的成分, 但也有富有生活情趣, 让人感到温存亲切的成分, 它的寓意具有混合性、多元性。

此外, 从有关“猫”等有关动物的谚语中, 我们还可以窥探出中日两国人民对其价值的评价是不同的。在日语中, 有关“猫”的谚语基本上都是贬义的, 猫或被当做目不识珠的无能之辈, 或被当做馋嘴贪吃的无用之才, 或被当做素养不高的庸才, 或被当做忘恩负义的不耻之徒。而在汉语中对“猫”的评价并没有如此强烈的负面色彩。

2.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指主体获取、加工、输出信息的方式, 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一般说来, “中国人习惯于从宏观上、整体上看待事物, 注重抽象、概括能力的应用, 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环境。重辩证思维、重意合, 表现在语言上, 汉语常用大量涵义概括指代笼统的抽象名词去说明事物, 阐述道理。而日本人重形合, 注重即物性、直观性、实用性, 对具体事物较为关心, 常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思想。”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谚语中有明显的体现。

另外, 中日两国也都擅长形象思维, 但中国是以农耕或畜牧为主的大陆国家, 而日本是靠海为生的岛国, 孕育汉语和日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 使同一事物在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给人的具体形态是不一样的。这在自古流传下来的充满智慧的谚语上有明显的反映。

3.审美情趣的差异

审美情趣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审美倾向, 既有个性特征, 又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中日两国的民族文化同属东方文化, 总体说来, 两个民族的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审美情趣方面两国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是宏大取向, 而日本特有的岛国风土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情趣, 芳贺绥将日本人的审美情趣归纳为:追求小巧细致, 崇尚简洁、余韵, 爱好残缺美, 喜好风流与风雅。日本人钟爱樱花, 樱花花期一般只有十天, 这种转瞬即逝的美是日本人审美意识最合适的象征, 同时它也体现了日本人的无常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谚语是各民族人民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文化的浓缩。通过对日汉谚语翻译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只有了解了文化内涵上的差异, 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谚语的正确含义, 准确地做好翻译等工作, 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记录和储存文化, 并使文化的传播成为可能。总之, 不同的民族之间,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 使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角度也不同, 所以, 译者永远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处理是否得当至关重要。译者应当是了解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使者, 不懂文化就不能真正领会语言, 更不用说把它译成另外一种文字了。

摘要: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 是各民族文化的浓缩。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 可以进一步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并从中折射出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篇4:努力的谚语

汉语谚语是人们的口头创作,它可以让每一个人铭记于心,千古传诵,这主要是因为汉语谚语内容浅显,很容易讓人明白。因此,通俗性是汉语谚语的一个重要性质。

一、谚语的通俗性

汉语谚语是人们群众口头上通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汉语谚语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这大千世界各个角落无时无刻不闪现着谚语的光华。几千年来,谚语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被广泛流传,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通俗生动,含义深刻。

1.汉语谚语用词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并且贴近现实生活

汉语谚语是广大群众喜闻乐道、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民族风格的语句。这和汉语谚语的遣词造句密不可分。人们总是从表现实际生活的词汇或富有民族传统色彩的词汇中,选用那些生动活泼的字眼儿做为创造谚语的材料,从而使汉语谚语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汉语谚语在词语选用上富有生活化气息,大多数谚语都是选用广大群众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并为群众习知惯用的词语,并且能精确地表达出令人信服的事理或事态。如:“抓了小事,丢掉大事”这个意思,在成语里有“因小失大”的说法,这样说来,文字虽然简洁,语感却失之抽象。谚语就说“拣了芝麻,丢掉西瓜”。这些来自日常生活的寻常词语。显示了不寻常的表达效果。

2.汉语谚语具有明快的节奏

人们学习汉语谚语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论多么陌生的谚语,人们一经接触,便一见如故,过目不忘。这是因为它的说法流畅,节奏明快、抑扬顿挫。说来既然琅琅上口,记来也就容易深刻。自古“谣谚”并称,正如“谣谚之兴,其始上发乎语言”[6],汉语谚语也像歌谣一样富有声韵美、旋律美、节奏感。这些是由汉语谚语的平仄、节拍、押韵综合表现出来的。如:“六月——六,看谷——秀” 、“细水——长流——,吃穿——不愁——”。这说明三言或四言的谚语有两个节拍,同时还押韵。这和诗歌的情况大体一致,平仄、节拍、押韵有机地综合起来,使汉语谚语的语音错落有致,节奏鲜明,声韵和谐。这就大大地加强了汉语谚语的旋律美,有助于人们记忆、讲述和思想内容的表达

二、谚语通俗性中所蕴含的谚语的基本特征

汉语谚语是人们的口头创作,它在通俗的语句中反映一定的道理。正因汉语谚语通俗,才让人们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汉语谚语也是语言的一种,尽管它通俗,但它同样也具有语言的艺术性,在通俗的语句中流露出丰富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我们从汉语谚语的通俗性中可以看出汉语谚语具有哲理性、口语性、俗传性的特征。

1.通俗性中所蕴含的哲理性

汉语谚语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概括着一定的道理。同时,汉语谚语通俗易懂,所以,汉语谚语在通俗的语句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这也就体现了汉语谚语具有哲理性的特征。这说明谚语的通俗性中蕴含了哲理性。

有些谚语直接或比较直接地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揭示真理。这些深奥的道理,富有哲理的思想,在汉语谚语中通过形象生动、朴素通俗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通俗易懂,富有教育意义。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毛主席在《实践论》中给它以高度的评价:“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论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这说明这句谚语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汉语谚语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的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让人们千古传诵,铭记于心。每条谚语都或多或少蕴藏着一些哲理,谚语的总和或每一片谚海,简直就是一部神奇的哲学大典。

2.通俗性中所蕴含的口语性、俗传性

汉语谚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并且谚语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这说明谚语具有口语性的特征。谚语通俗,常被人们传诵,这又说明谚语具有俗传性。但无论是口语性还是俗传性,都离不开两个字“通俗”。因此,在汉语谚语的通俗性中蕴藏着汉语谚语的口语性和俗传性的特征。

汉语谚语琅琅上口,通过口耳广为流传,部分谚语被引入书中,亦保持着其“口语”原形,少数谚语来自格言警句,同样要求上口,否则必受到使用者的改造。俗传性指谚语要用通俗易懂的语句来传诵,即谚语所云:“话要俗才能传得远”。无论是什么民族,年龄大小,文化高低,只要非聋非哑,就一定能被传诵。汉语谚语可以说是无边无界,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它就会在流传。

篇5:简单努力的英语谚语

if you climb a mountain, you will climb to the bottom. if you fall down, you will fall into the abyss.

有罪是合乎人性的,但长期坚持不改就是魔鬼。

guilt is human, but persisting without change is the devil.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taishan does not allow the soil to become large; rivers and seas do not choose small streams, so they can be deep.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life is like an ocean. only strong willed people can reach the other shore.

如果在胜利前却步,往往只会拥抱失败;如果在困难时坚持,常常会获得新的成功。

if you step back before victory, you will often embrace failure; if you persist in difficult times, you will often achieve new success.

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

as long as we work hard, pig iron is made into embroidery needles.

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才完成的。

great works are achieved not by strength but by perseverance.

古人常识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the ancients have no sense of common sense.

成功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

success is a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the key is whether you can hold on to the moment when success begins.

保持对勇气,正如轮子对杠杆,那是支点的永恒更新。

keeping courage is like a wheel to lever, that is the eternal renewal of fulcrum.

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

it is often the last key that opens the door.

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

do something calmly, but once you begin, you must stick to it.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life should be like candles, from top to bottom, always bright.

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

talent is long-term perseverance.

不放弃。决不放弃。永不放弃。

do not give up. never give up. never give up.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every day does not fear tens of thousands of miles.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business is often done by perseverance and by haste.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as long as the kung fu is deep, the iron pestle is ground into a needle.

百败而其志不折。

a hundred defeats do not break their minds.

生命没有完结,生命只有前进。

篇6:简单努力的英语谚语

there will never be any manpower to fight back a strong and determined hope.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if you give up, you will never lose your rotten wood.

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one day, one dollar, ten days and ten dollars. water is dripping with stone.

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

patience and persistence are painful things, but they can bring benefits to you gradually.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no accumulation of steps, no thousands of miles; no accumulation of small streams, no river.

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隋隳,不恒则退。

to learn is to be rigid and constant.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不是气力。

what the world lacks is perseverance, not strength.

你们的理想与热情,是你兴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

your ideals and passions are the rudders and sails of your voyage.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the big thing is not the size of the force, but how long it can last.

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a firm will is a pair of wings for both feet.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si cheng is the foundation of self-cultivation, while mingsha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inking.

表示惊讶,只需一分钟;要做出惊人的事业,却要许多年。

it takes only a minute to express surprise, but it takes years to make amazing career.

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碍。

stubborn perseverance can overcome any obstacle.

毅力是永久的享受。

perseverance is a permanent enjoyment.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i hope every time i recall, i will not feel guilty about life.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惟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tell you the secret that makes me reach my goal. my only strength is my perseverance.

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篇7:形容努力成功的谚语

2. 一山出虎,百家猪死。

3. 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

4.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5. 通向山巅的路,没有一条是笔直的。

6.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7.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8.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9.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10. 菜无心必死,人无心必亡。

11.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12.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13.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14. 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15. 宁愿折断骨头,不愿低头受辱。

16. 知足称君子,贪婪是小人。

17.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18. 久住坡,不嫌陡。

19.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篇8:努力的谚语

笔者对1982年燎原出版社出版的《日中谚语对照集》进行了统计, 其中和自然类相关的谚语有446个, 再根据揭侠在《日语的修辞研究》中所指出的日语修辞的种类为依据进行了分类统计, 其中比喻修辞有258个, 占据第一位。本文将从等价理论的视角出发, 对位于第一位的含比喻修辞的日语谚语的汉译进行对等研究。

二、比喻修辞法的对等

无论日语还是汉语, 比喻修辞都有很多种类, 本文将从明喻、暗喻、讽喻三种比喻修辞入手进行对等研究。

(一) 明喻对等

明喻又称为直喻, 其形式是最简单、最易理解的。在明喻中有较明显的比喻词, 日语中为「あたかも」「みたいだ」「ようだ」「如し」等, 汉语中为“像……一样”“犹如”“仿佛”等。在翻译含明喻修辞的谚语时有两种对等情况, 一为修辞法和对象词 (本文中主要指喻体) 的对等, 二为修辞法的对等。

1.修辞法和对象词的对等

(1) 蚯蚓ののたくったよう———像蚯蚓爬似的

(2) 泉の涌く如し———犹如泉水涌出

(3) 竜の雲を得る如し———如龙得云升天

这三个谚语都有明显的比喻词「よう」「如し」, 是典型的明喻修辞。 (1) 中喻体为“蚯蚓”, 中日文化中对蚯蚓的印象相同, 均用“像蚯蚓爬的一样”来形容拙劣的字迹, 所以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形式上, 原文与译文都能达到对等。同样, (2) 和 (3) 中「如し」为比喻词、“泉”与“竜”均为喻体, 中日对于“泉”和“龙”有着同样的文化背景, 因此翻译为“犹如泉水涌出”“如龙得云升天”, 在意义上均和原文是一致的, 即形式和内容均可达到对等。

2.修辞法的对等

在明喻中, 除了上述情况外, 还有对象词不同只有修辞法对等的情况。例如,

(4) 蜂の巣を突ついたよう———像捅了马蜂窝一般

(5) 砂を噛むよう———味同嚼蜡

(4) 中「よう」为明喻修辞, 「蜂」为对象词, 是指膜翅目中除了蚂蚁外的昆虫的总称。译文中的“像……一样”为明喻修辞, 对象词为“马蜂”。马蜂是蜂的一种, 对于中国人来说因具有危险性, 和别的蜂感觉不同。但是无论对象词是「蜂」还是“马蜂”, 所表达的都是造成很大的困扰之意, 因此即使对象词不同, 但是修辞法是一样的, 即在形式和内容上也能达到对等。 (5) 中原文的比喻词和对象词为「よう」和「砂」, 虽然都为明喻修辞, 但是因生活习惯不同, 所用的对象词也不同。原文中用“像嚼砂一样”来形容枯燥无味、没意思, 译文中用“味同嚼蜡”来形容无味。虽然原文用“砂”, 译文用“蜡”, 但都表示的是无味之意, 因此修辞法和意思上可以达到对等。

(二) 暗喻对等

暗喻修辞是谚语中常用的修辞之一, 又称为隐喻。暗喻和明喻不同, 它没有明确的比喻形式, 也没有固定的比喻词, 在日语中经常以「~に~」「となる」形式出现, 中文里一般用“是”“成为”“变成”等词语表示。在翻译含暗喻修辞的日语谚语时, 和明喻一样有两种情况, 即:

1.修辞法和对象词的对等

(6) 水の泡となる———归为泡影

(7) 木を見て森を見ず———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6) 中, 对象词为「水の泡」, 指的是浮在水面上且短暂易失的水泡, 另一方面, 译文中的“泡影”也指虚幻的水泡或影子。原文与译文所指含义均为:像水泡和影子那样很快就消失之意。无论是译文还是原文均没有明显的比喻词, 但含有比喻之意。即, 无论是对象词、修辞方法还是意思, 两者皆可达到对等。同样, (7) 中的对象词为「木」和「森」, 没有明显的比喻词, 但隐含比喻之意, 即为暗喻修辞, 且原文与译文都指“比喻只看到局部, 看不到整体或全部, 或比喻眼光短浅。”也就是说, 在修辞法和意思上均可达到对等。

2.修辞法的对等

(8) 焼石に水———杯水车薪

(9) 獅子身中の虫———害群之马

(8) 的对象词为「石」, “给烧热的石头上浇水, 比喻毫无用处”之意。而译为“杯水车薪”后, 对象词虽然变为了“薪”, 但所表示的含义还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无济于事, 徒劳无功。”换言之, 原文与译文虽然对象词不同, 但修辞法和意思相同。 (9) 来源于佛经《梵网经》, 原文的对象词为“虫子”, 而译文的对象词为“马”, 两者都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换言之, 修辞法和意思均可达到对等。

(三) 讽喻对等

讽喻修辞的特征为用讲故事的办法来比喻事物, 说明道理, 达到启示、诱导或讽刺谴责的目的。在对含讽喻修辞的日语谚语进行翻译时, 同样存在两种情况:

1.修辞法和对象词的对等

(10) 何処の烏も黒い———天下乌鸦一般黑

(11) 同じ穴の貉——一丘之貉

谚语 (10) 来源于《福冈县内方言集》, 原文对象词为「烏」, 意为“乌鸦”, 用无论哪的乌鸦都是黑色、都不会改变, 来比喻不论哪里的坏人都是一样的。译文所表达含义一样, 因此, 原文与译文无论对象词还是修辞还是含义均可达到对等。 (11) 出自《洒·茶番序》, 日语中「貉」为“狸”的别称, 汉语中“貉”和“狸”指同种动物。译文与原文均为“比喻彼此同是丑类, 没有什么差别”之意。即对象词、意思、修辞法是一致的。

2.修辞法的对等

(12) 虻蜂とらず———鸡飞蛋打

(12) 中的对象词“虻”和“蜂”为两种昆虫, 用“同时抓虻和蜂的话, 最终什么也抓不到”来比喻两头落空, 一无所得之意。在这里译为“鸡飞蛋打”, 对象词虽变为了“鸡”和“蛋”, 但还是比喻两头落空, 一无所得之意。即对象词不同, 但是修辞法和意义相同。

从上可以看出, 在含比喻修辞的日语谚语的汉译中, 不仅能准确地传达语义, 还能根据译文中所用的比喻修辞, 使其在形式上达到对等, 并能再现其原文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通过此次研究, 在日语谚语的汉译中, 恰当地映射了维尔纳·科勒的形式等价理论。换言之, 对译者而言, 翻译时重视内容和形式的等价是不争的事实。

摘要:谚语是一国语言的精华, 有着音律、大众、简洁等特性。日本人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影响, 开始崇拜自然, 因此在日语谚语中有很多和自然相关的谚语。本文拟从等价理论的视角出发, 对日语谚语中含比喻修辞的谚语的汉译进行对等研究。

关键词:自然类谚语,修辞对等,修辞法,对象词

参考文献

[1]尚学図書.故事·俗信ことわざ大辞典[M].小学館, 1982.

篇9:母亲的养生谚语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屋后有一片桃林,是母亲亲手栽种的。鲜艳的桃花开过之后,红红的桃子成熟了。当我贪婪地吃着鲜桃时,母亲便告诉我:“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嘱咐我多吃桃,少吃杏,不吃李子。并告诫我:“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病从口入”,坏了的东西绝不能人口。在菜谱里,母亲特别偏爱萝卜,并能做出许多花样,而我却不爱吃。母亲便跟我讲:“吃了萝卜菜,啥病都不害。”接着又强调:“吃萝卜、喝热茶,大夫急得满街爬。”萝卜吃在我口里,笑容泛起在母亲脸上。那时候,我最不喜欢吃的是稀饭,母亲却说:“稀粥烂饭不伤人”,我总私下以为母亲在节约呢。

读初中的时候,母亲常把玉米、黄豆等杂粮当主餐给我吃,我不喜欢,母亲便劝慰我:“吃食粗。长得快。”我有时说母亲淘米不干净,母亲也有她幽默的理由,这便是:“吃米带点糠,保你一家老小都安康。”碰到我偏食,耳旁总响起母亲的唠叨:“偏吃不胖。”遇到我某餐不吃,母亲又叮咛:“宁吃半餐,不可断餐。”吃过饭后,母亲总忘不了交待:“吃了饭,走百步,一辈子不用上药铺。”母亲未读过书,不知从哪里学来这么多讲究。

母亲做鞋的水平不太高,但她每年冬季总要给我做一双厚厚的新棉鞋,她说“寒从足起”。我求学在外,每次回家,母亲总要提醒我:“春不减衣,秋不加帽;”“冬不蒙首,春不露背;”“冬不极温,夏不极凉;”“春捂秋冻。到老不生病。”大家都知道“二八月,乱穿衣”这句话,许多人以为“乱”是“随便”的意思,其实不是。母亲早就告诉过我,二八月骤寒骤暖,乱穿衣是指要注意随时增减衣物。还有诸如“洗头洗脚,胜似吃药”、“日光不照临,医生便上门”、“心要常操,体要常劳”等,母亲随时都可以说出几句。我曾不解地问母亲吃饭穿衣怎么有这么多讲究,母亲说这些都是我外婆传给她的。

高中时学习紧张。有一次我生病住院,掉了功课。母亲看我着急,便安慰我:“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慢病在养,急病在治。”我知道母亲心里比我还急,但她总满脸笑容地开导我:“愁一愁,白了头;笑一笑,少一少,”想方设法减轻我心里的压力。我不爱活动,母亲便扶着我走动,说“好人老睡成病,病人老睡成死”,直到我生龙活虎返回学校为止。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可能是无意识地注重保养的缘故吧,母亲已古稀之年,却丝毫不见老态,我在外地工作也踏实了许多。告别时,母亲怔怔地望着我,我看见了她眼里依依不舍的泪花。当我转身踏上归途的时候,似乎有一种悠远的声音在耳边回响:“无病休闲瘦,身安莫闲贫。爽口食多偏生病,快心事过恐生殃。”这是母亲曾经告诫我的养生谚语哟。

篇10:形容刻苦努力的谚语

观念的新旧,意味着能否接受新生事物。

风浪里试舵手,困难中识英雄。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心如磐石固,志比松柏坚。

最初的奋力一击,是战争成功的分水岭。

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不要企图永远活下去,你不会成功的。

刀无钢刃不锋利,人无意志不坚定。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出游要看天气,学习全靠自已。

篇11:写努力学习的谚语

2、读一书,增一智。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4、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5、学习有如母亲一般慈爱,它用纯洁和温柔的欢乐来哺育孩子,如果向它要求额外的报酬,也许就是罪过。

6、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8、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10、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1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2、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1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15、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7、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18、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19、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2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21、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2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2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25、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26、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7、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28、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2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30、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31、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32、经验是最好的教师。

3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4、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3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3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3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38、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9、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4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41、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4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4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44、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4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46、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47、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4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49、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5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51、有志漂洋过海,无志寸步难行。

5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5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5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5、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56、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5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5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59、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60、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61、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62、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6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6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篇12:激励努力学习的谚语

2、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3、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4、不怕难字当头,就怕懒字缠身。

5、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6、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7、行行出状元,处处有能人。

8、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9、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10、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11、不怕慢,就怕站。

12、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

13、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14、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15、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1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7、寒天饮冷水,点点记心头。

1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9、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20、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21、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22、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23、宁愿折断骨头,不愿低头受辱。

24、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在其元。

25、久住坡,不嫌陡。

26、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27、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28、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29、学艺之道无它,锻炼意志第一。

30、大丈夫能屈能伸。

31、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32、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33、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34、勤奋是聪明的土壤,勤学是聪明的钥匙。

篇13:湘乡方言谚语的修辞特色

节奏鲜明 音韵和谐

方言谚语顺口悦耳, 节奏鲜明, 音韵和谐, 易于记诵传承, 富有艺术情趣, 体现了语言的音乐美。押韵、方言虚词的使用、音节的搭配在湘乡方言谚语中是体现语言音乐美的重要手段。

押韵。“押韵, 就是有规则地交替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 利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有规则地回环往复, 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使作品和谐统一。” (1)

湘乡方言谚语以双句式为主, 也有部分多句式谚语, 大多押尾韵, 一韵到底。例如:

(1) 草鞋冇样, 边打边像。

(2) 出门带根绳, 万事不求人。

(3) 有鱼不吃虾, 冇鱼也要叉。

(4) 有牛莫嫌慢, 有饭莫嫌烂。

(5) 火车叫, 钟点到, 二两来, 烙个炮。

(6) 一赚钱, 腰上切;二赚钱, 铁打铁;三赚钱, 桌子边上谐。

例 (1) (2) (3) (4) 都押的是尾韵。在湘乡方言中, “绳”“人”的韵母相同, 读为[ien]。例 (5) (6) 押隔行韵。其中例 (3) 一二句“鱼”字重复使用, 例 (4) 中“有”、“莫嫌”重复使用, 例 (6) 中“赚钱”一词重复使用, 在简短的句式中, 恰当地重复使用个别的词语, 能在表达上给人以字音协调、节奏鲜明、形式匀称的美感。

方言虚词的运用。湘乡方言中的语气词、助词的功能和共同语中语气词、助词的功能相同。湘乡方言中的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 也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助词往往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大量具有当地特色的语气词、助词出现在湘乡方言谚语中, 它们除了表达丰富的语法意义外, 还起到了调整音节、增强节奏的作用。例如:

(1) 宁可穷嘎家务, 不可木嘎崽女。

(2) 吃哒碗里, 望哒甑里。

(3) 煮熟的鸡蛋, 冇得变哩。

(4) 吃苋菜子屙血, 走红哩。

例 (1) 中“嘎”表示完成;例 (2) 中“哒”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例 (3) (4) 中的“哩”兼有助词和语气词的功能, 既表示动作的完成, 又表达了一定的语气。在湘乡方言中, “穷嘎”、“吃哒”、“变哩”等组合一般都读为重轻格式, “嘎”“哒”“哩”等词具有后附性和黏着性, 都要轻读。方言语气词和方言助词的运用使谚语在声音的长短舒促、高低起伏等方面更具音乐美。

另外, 湘乡方言中的部分谚语还使用了衬词, 衬词一般指句中自身并无意义, 只起到协调音节作用的词, 例如:

(1) 做个好事修个德, 人不晓得天晓得。

(2) 炊壶滚起吱介翻, 茶叶子还在安化山。

例 (1) 中的“个”, 例 (2) 中的“吱介”都是衬词, 放在句中, 十分和谐, 读起来朗朗上口。

音节的搭配。音节搭配得当, 能使语言匀称、自然。一般来说, 音节与音节的配合要相称, 单音节词与单音节词搭配, 双音节词与双音节词搭配, 多音节词与多音节词搭配。湘乡方言谚语通过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巧挑词语, 精心搭配, 获得了形式整齐、节律感强的艺术效果。例如:

(1) 光清明, 暗谷雨。

(2) 人歇端午, 牛歇谷雨。

(3) 三十夜里的火, 元宵夜里的灯。

(4) 冷是冷, 莫发风;穷是穷, 莫欠账。

(5) 有钱三十称阔佬, 无钱三十打单身。

(6) 勤劳发狠般般有, 好吃懒做样样无。

上述例句都运用了对偶修辞格。对偶是汉语所独有的辞格, 由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构成, 它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 读起来节奏鲜明、铿锵有力, 便于记诵。湘乡方言谚语中对偶的运用是很多的, 从形式上看, 大多为宽式对偶, 例 (1) 的上下句为三言句式, 节拍配置为1//2;例 (2) 的上下句为四言句式, 节拍配置为2//2;例 (3) 的上下句为六言句式, 节拍配置为2//3//1;例 (5) 的上下句为七言句式, 节拍配置为2//2//1//2;例 (6) 的上下句也是七言句式, 节拍配置为2//2//2//1。从内容上看, 例 (2) (3) (4) 为“正对”, 构成对偶的上下句运用类似的事物或事理相互补充;例 (1) (5) (6) 为“反对”, 构成对偶的上下句运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 形成强烈的对比, 以突出事物的本质。从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 湘乡方言谚语讲究音节的搭配, 音节组合丰富, 节拍搭配自然, 形式匀称整齐。

通俗质朴 平易自然

谚语源于民间, 用于民间, 经世代口耳相传, 形成了通俗质朴、平易自然的语言风格, 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质朴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也是经过了锤炼的产物。精挑词语, 用词准确妥帖, 就会产生一种质朴的美感和力量。湘乡方言谚语没有华丽的辞藻、绚丽的文采, 而是选用了大量贴近当地人民劳动生活的独具特色的方言词语来传授知识、阐释哲理, 既通俗易懂, 又形象生动。例如:

(1) 人不强梁家不富。

(2) 要想全无事, 除非拎打光。

(3) 徛起死, 顿起埋。

(4) 死脔入粮子, 三天起拱子。

上述例句中都含有湘乡方言特有的词语。例 (1) 中的“强梁”不仅指人能力强, 更多地包含了做人要厉害、要霸道的意思。例 (2) 中的“拎打光”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身无分文、一无所有。例 (3) 中的“徛”表示站立, “顿”是湘乡话中“竖着”、“直立”的特有说法, “徛起死, 顿起埋”意指不妥协、不屈服。例 (4) 中“死脔”是湘乡话中骂人的话, 泛指蠢人, “粮子”指旧时的军队, “起拱子”意指不安分, 造反。还有的谚语表现了湘乡方言特有的语法现象, 例如“耳朵梗子嫩软的”, “嫩”在普通话中是形容词, 而此处却相当于程度副词, 修饰“软”, 此句用来形容那些缺少主见、容易改变主意的人。

巧用辞格 含蓄风趣

辞格是人们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在长期的语言交际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或特定模式。湘乡方言谚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双关、夸张等修辞格, 使语言含蓄风趣、耐人寻味。

比喻。比喻, 即根据心理联想, 抓住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 用乙事物来描绘甲事物, 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等不同的形式。比喻是湘乡方言谚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例如:

(1) 赚钱好比针挑土, 用钱好比水推

(2) 人情是把锯, 有来就有去。

(3) 刀钝石上磨, 人蠢世上学。

(4) 挖眼寻蛇打。

(5) 肚痛搔脚板。

例 (1) 用两个明喻形象地说明了赚钱艰难、用钱容易的情况, 喻词为“好比”。例 (2) (3) 皆为暗喻, 例 (2) 选取了“人情来来往往”和“锯来锯去”的相似点来打比方;例 (3) 中以“人蠢世上学”为本体, “刀钝石上磨”为喻体, 说明了后天磨炼的重要性。例 (4) (5) 句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都只有喻体, 没有本体, 例 (4) 中的“眼”是“洞”的意思, “挖眼寻蛇打”喻指“无事找事”;例 (5) 用来比喻那些抓不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人或行为。

夸张。夸张就是有意言过其实来突出事物形象的一种修辞格。爱好夸张的心理倾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夸张能幽默风趣地表达说话者对事物或人物的鲜明的情感态度, 有利于突出其本质和特征, 从而容易引起听话人的共鸣。可以说, 古往今来, 人们都运用过夸张来达到交际目的。湘乡方言中也有许多谚语运用了夸张这种修辞格。例如:

(1) 树叶子掉下来怕打破脑壳, 走路都怕踩死蚂蚁子。

(2) 夜饭少一粒, 饿成个残废。

例 (1) 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胆小怕事的人。例 (2) 说明旧时人们非常看重晚餐, 认为晚餐一定要吃饱, 否则会有损身体健康。

双关。双关一般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 言在此而意在彼。湘乡方言中还有些谚语运用双关来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地表达语意。例如:

(1) 外婆屋里姓蒋。

(2) 老实鼻头空。

例 (1) 句利用湘乡方言中“姓”与“信”、“蒋”与“奖”谐音, 幽默含蓄地讽刺了一贯爱听奉承话的人, 方言词语“屋里”是“家里”的意思。例 (2) 巧妙地利用“老实”一词构成语义双关, “实”在湘乡话中也可做动词, 表示“堵、堵住”, “老实”在句中为“鼻子老是堵塞不通”的意思, “老实”还有做人本分、规矩之意, “老实鼻头空”表面上指一直堵着的鼻子不堵了, 暗指老实人不老实了。

湘乡方言谚语修辞格的运用也是多样化的, 除了上述分析的常见的修辞格外, 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格, 例如:“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运用了回环修辞格, 说明了人的成长与约束、控制等的关系;“荒处无人耕, 耕处有人争”运用了顶真修辞格, 表现了人们爱扎堆、从众的心理;“七月豌, 蔸上豌;八月豌, 腰上豌;九月豌, 尖上豌”运用了排比修辞格, 告诉人们七月种的豌豆, 从豆苗蔸上就开始长豆荚, 能高产, 而八月、九月就不适合种豌豆。丰富的修辞格恰到好处的运用, 突出了谚语的表意重点, 提高了谚语的表达效果, 使其更容易记诵传承。

综上所述, 湘乡方言谚语内容丰富多样, 讲究优美的修辞格律, 注重选词炼句, 运用了多种修辞格式, 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散发出独特的语言魅力。

参考文献

篇14:被误传的古代谚语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有眼不识金镶玉: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4.不到黄河心不死:原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是项羽自刎的地方,因西楚霸王之死才有了这句话。后来“乌江”讹变成了“黄河”。

5.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原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这是古人勉励辛苦劳作的话。因为南方多地的方言管“鞋子”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那也太恐怖啦!

6.狗屁不通:这个成语原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时,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但谐音后的成语与原意已经相去甚远。

7.无毒不丈夫:原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而“无毒不丈夫”,与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度量,才可称为男人。本来很正能量的“无度不丈夫”,后来以讹传讹被改成“无毒不丈夫”,是小人为开脱自己的阴谋狠毒而说的,却流传开了。

上一篇:冀教版作文教案下一篇:班会安排